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07 17:51: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

篇1

一、应用好看图说话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那就是由?觉引发的心灵冲击,又由心灵冲击引发快速的思维活动。而思维活动的表现往往就是联想。基于此,笔者认为在培养小学生想象力的过程中,我们可用的最佳资源就是“图画”。看图学文由图画和短文组成,是将事物的形象和文字描述紧密结合起来的一种课文类型。图画是短文的形象表现,短文是图画的文字叙述。在小学看图学文的教学中,要注意从看图入手,将看图和学文紧密结合起来。

二、扩大生活视域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成长经验显然不足,在阅读来自于生活的小学语文素材时,贴合他们生活的资源,他们就能触景生情,而远离他们生活的资源,只会引发负迁移。基于此,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建议扩大学生的生活视域。感性知识是曾经作用于人的事物在头脑中留下的印象,它是想象的基础。一方面使学生对教材内容做到透彻地理解,另一方面陶冶他们的情操,扩大学生对生活视野的观察,尽可能引导他们接触实际事物,如组织他们参观游览、参加劳动、听英模报告、看画展、录像,看大自然绚丽多彩的景色,看社会事物的蓬勃发展,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充实想象的材料,这样情感知识越丰富,想象就越开阔。

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生成想象力,除了用学生熟悉的生活资源引发学生的想象迁移,还有一点,就是在语文课堂中创设情境,让学生生成学习兴趣。而在学习兴趣的推动下,学生的学会变得极为积极。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还很不成熟,对抽象事物的理解远远不如对具体事物的理解更为透彻,要想开阔学生的想象思维,就要发挥表象的作用,表象是想象的基础。表象是作用于人们的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留下的形象,是人们对事物最直接的感受,表象越丰富,人们的想象就越开阔,表象越贫乏,人们的想象就越狭隘。表象来源于人们对生活的观察和接触,小学生的生活阅历比较少,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教学丰富学生的表象,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察到很多以前没有认识到的事物,鼓励学生多看、多听、多学、多说、多写、多做,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学习经历,为想象思维的开发提供丰富的表象。

四、让学生生成学习情感

人是情感动物,如果没有情感学生就不会成长为思想健全、情感健全的成年人。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让学生在每一次的语文学习活动中,都快速的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活动当中。学生的情感对学生的想象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想象是在一定的情感诱发下产生的,是想象的动力和翅膀,如果学生具有丰富的情感,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创设丰富的情境,采用情境教学方式,具体的情境能够给学生很大的感染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情感激发的方式都很多种,比如音乐渲染、实物演示、语言描述、现场表演、展示图片等等,学生还可以通过丰富的阅读获取丰富的情感,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会和作者产生共鸣。

五、培养学生的续写习惯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越来越多的学习模式被积极地投入使用。为教师创新课堂,形成个人风格提供了很大的助力。这里就提升学生想象力这一话题,笔者想说,让学生“续”话题是非常好的一种教学方法。其实想象力的本身存在固然重要,但是后天的训练更为重要,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抓住小学生可塑性强的特点,加强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和训练。由于表达的需要,文章中经常有略笔或者虚笔,可以让学生根据原文的内容,结合生活经验展开合理的想象,化简略为详细;有些课文写的事物虽然已经完结了,但是事态还是可以继续发展的,教师可以在写作课上让学生对文章进行扩写或者延写,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

六、开展活动教学

篇2

【关键词】高职学院 制图课 教学

工科院校的绝大多数学生都要学习制图课。无论是“工程制图”、“化工制图”、“建筑制图”、“机械制图”、“电力工程制图” 等。

笔者多年来一直从事高职学院的制图教学工作,上面所述的制图课都讲过,所教学生也有几千人。在教学工作中体会颇深的是:大一的学生在学习制图课时对制图课中这种立体感和空间想象力的建立很难,因此突破这个难点,在有限的时间里充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成为制图课的关键。

而利用形体分析法和线面分析法绘制并识读组合体三视图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的最好手段。

在一般的制图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大多对形体分析法的应用讲授的比较多,而常常忽略对线面分析法应用的讲授。

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如何在制图教学中应用这两种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尤其是利用“线面分析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我们知道组合体分成三类:叠加类、切割类和综合类,而绘制并识读组合体三视图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形体分析法,一是线面分析法(有的制图书称“面形分析法” )。

通常情况下我们应用形体分析法绘制并识读叠加类的组合体,用线面分析法绘制并识读切割类的组合体,而同时用形体分析法和线面分析法绘制并识读综合类的组合体。

由于大多数教师或教材在形体分析法的运用上有比较详细的讲解,下面举例说明如何应用线面分析法在制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一、用线面分析法绘制切割类组合体的三视图并进行尺寸标注

线面分析法通常适用于切割类组合体。分析切割类组合体是怎么得到的,没被切割前是什么基本体,通过什么样的空间平面在何处切割基本形体,分析在基本形体表面上形成的线、面等几何元素的形状及空间位置如何,这个分析过程称为线面分析法。图1(a)所示的导向块为一切割类组合体轴测图,试画出其三视图并标注尺寸。

绘制这个组合体三视图的分析思路与形体分析法截然不同。分析过程如下:先来想象形体没被切割前的基本体形状。形体没被切割前是一个长方体,如图1(b);第一次被一个正垂面和一个侧平面在体的左上方从前到后切去一块,如图1(c);第二次被一个侧平面和两个正平面在剩余体的左方偏后处从上到下切去一块,如图1(d)所示;第三次被一正平面和一侧平面在剩余体的左方、前方从上到下切去一块,如图1(e)所示;第四次被一侧垂面(柱面)在剩余体的前方、下方从左到右切去一圆柱,如图1(f)所示;最后就形成了1(a)图所示的切割类的组合体。

画这类组合体的三视图的顺序是:首先画出没被切割前的基本形体的三视图,然后依次画出每一次被切割后在剩余体上所形成的线或面的三面投影。由于篇幅所限,绘图过程就不图示了。

再按照线面分析法标注切割类组合体的尺寸。切割类组合体的尺寸标注要由基本体的定形尺寸开始标注,然后依次标注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等切割基本体的各个面的定位尺寸,直至结束。由于开始已经将基本体的总体尺寸进行了标注,最后就没必要再标总体尺寸了。导向块的尺寸标注过程图就不再赘述。

二、用线面分析法识读切割类组合三视图

如图图2所示,已知一切割类组合体,补画视图中所缺的图线。利用线面分析法识读切割类组合体三视图的分析过程如下。

首先想象没被切割之前的基本体的形状,可见是一长方体(一般有这样的规律:平面立体类的切割类大多由长方体切割出来)。然后第一次被两个水平面和一个侧平面在体的左右对称、上下对称、从前到后分别切去一个小长方体,第二次在剩余体的左右对称和上下对称中心处,用一个正垂面(柱面)从前到后打通一圆柱孔(从俯视图中所给虚线可看出),这样就形成了这个组合体,根据这个思路就可以逐一将三视图中所缺的漏线补画出来。

单一的叠加类和切割类的组合体是简单的。而实际应用过程中通常都是综合类的组合体。综合类的组合体是既有叠加又有切割的,同时各基本体或近似基本体在叠加过程中的表面连接关系也是比较复杂的,可能出现表面平齐、不平齐、相交、相切四种连接关系。因此在分析综合类的组合体时,不仅要分析构成组合体的各个基本体或近似基本体的个数、相对位置,还要分析这些基本体的表面连接关系,同时还要分析各个基本体或组合体被切割的情况,即切割面的形状、切割位置,切割面是切割单一基本体还是切割组合体等。综合类的组合体的尺寸标注读者可以逐个标注组成综合类的基本体的定形尺寸和定位尺寸,然后在标注截切基本体的截切面的定位尺寸,最后再检查标注总体尺寸。

从上面的这些例子讲解过程中,始终贯穿这样一个分析思路,那就是领悟形体分析法和线面分析法的精髓。在很多教材中,都很重视形体分析法的讲解,而线面分析法的分析过程要么不讲,要么讲解不细。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新课标 小学生 空间想象能力 培养途径和方法

1.引言

在新课标中关于小学几何教学内容中指出空间观念主要表现在:能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像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能根据条件做出立体模型或画出图形;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图形,并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能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利用直观来进行思考。

数学中的空间想象能力是指对物体或图形的形状、大小、结构,以及位置关系进行观察、分析、加工、创造想象等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是几何教学中的重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空间想象能力的特点是对于在人脑中构成的研究对象的空间表象,进行认识、加工、改造。所以它的本质是在头脑中进行“想象和创造”。

2.培养空间想象能力的要求

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使学生掌握和理解客观世界中关于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最基础的知识,包含了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空间观念是指对物体的大小、形状、距离、位置的知觉,在培养空间发展空间观念的同时,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也得到发展,从而让学生具有初步的空间想象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空间想象能力,主要培养学生以下几种能力。

2.1能借助数学中的几何图形来认识客观事物的空间形状及位置关系,能认识用语言及数学式子所表达的图形的形状和位置关系。

2.2能熟练地从较复杂的空间图形中抽象出基本图形并分析其基本元素的关系。

2.3能对已有的空间表象进行加工、创造,从而产生新的空间形象。

3.培养空间想象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3.1加强识图训练,丰富空间表象。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具有抽象性特点,老师难教、学生难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对于空间与图形的有关知识的学习,要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联系起来,为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在教学的初始阶段,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图形。小学教材中有很多几何图形,教学时注意数形结合,在教算术的同时应让学生观察图形和认识图形。指导学生对模型、实物,以及直观图进行多角度的观察、比较、对照和识别,认识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让学生能看得懂直观图,能分解出几何图形的基本元素并能画出一些简单的几何图形。例如,认识长方形时,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实物(门、窗、课本等)观察,用直尺度量长方形的四条边,用三角板度量长方形的四个角,得出长方形的特点:对边相等、四角都是直角。然后在引导学生观察不同位置的长方形,以及近似长方形的图形(比如梯形),给学生识别,进一步掌握长方形的特点。

在识图训练中,要让学生抓住图形的基本特征,先认识图形的各个方面,然后综合起来形成对图形的整体感知、认识。要求看到直观图能感知图形的真实形状,能想象出看不到的部分的形状。有时候需要把直观图分解,抽出其中一部分,认识清楚后再回归到整体,比如求图1中长方形和三角形的个数。

利用图形的转化也是培养儿童的空间想象能力也是一个重要的手段。例如,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以及梯形的面积公式就是通过图形的切割、组合转化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的;圆柱的侧面积也是转化为长方形计算。总之,要充分利用教材上的素材和实物模型,培养小学生的识图能力,以及初步的想象能力。

3.2坚持画图训练,提高构图能力。

新课标中指出“能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图形是交流空间想象的重要工具,而识图和画图是两个重要的认识过程。它们都要通过空间想象来完成。关于直观图的画法,学生开始会感到困难,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先观察或想象所画几何图形中元素的位置、大小等结构,然后再构思想象画图。根据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编排,先画简单的图形,如线段、垂线、平行线、角等,再画三角形、长方形、梯形等平面图形,然后画一些立体图形,如圆柱、长方体等。通过画图练习促进空间观念的形成,进一步提高空间想象能力,使学生由直观图形能想象出对象在空间中的实际形状,以及基本元素的位置关系,能根据实物画出一些简单的直观图形。

3.3重视想象训练,发展创造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形象具体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以形象具体思维为主。所以小学生对空间形式的直观感觉是很难的,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有意思地培养空间想象过能力从实物模型到想象过渡,最后脱离模型,在大脑中不仅仅能对已有的素材加工,甚至能创造出新的空间形体。有关空间想象能力的训练,可在有了一些识图、画图的基本能力之后训练,也可以与前两种训练交叉配合进行。在低年级侧重前两种训练,在高年级更应突出第三种训练。构造训练想象训练举例:

例1:先把右图沿虚线剪开,拼成一个正方形。用其他方法也能拼成正方形吗?(小学数学教材思考题)

例2:用方格纸剪成面积是4的图形。其形状有以下2种,哪一种图形拼成面积是16的正方形?

类似的练习可以培养小学生的空间想象创造能力。

4.总结

在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主要途径是抓好双基教学,即识图画图教学,并在此基础上培养空间想象创造能力;加强对空间图形的看、画、想三方面的训练,看、画是基础,想象是目标。多媒体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手段,具有色彩丰富,能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等特点,在几何教学中充分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而且能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是一项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为什么很多学生升入初中后学不好几何,这和小学阶段没有学好几何基础知识,未能形成空间观念不无关系。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有抓好双基教学的同时重点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与空间想象能力,为小学生升入初中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意竹,张卫国等编著.小学数学教材教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赵启泰,赵国宏,王宏主编.小学数学教学概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岑国健.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J].中华少年:教学版,2011,1.

[4]陶文.中小学生数学解决问题能力与培养[J].小学数学教师,2010,4.

[5]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吴正宪与小学数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郜舒竹.数学的观念思想和方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篇4

关键词:中职孤儿学生 岗位能力 人才培养 会计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2.097

传统的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一直强调会计知识的连续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却忽略了会计知识的应用性、需求性和更新性。会计人员应该具备的岗位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在教学中也极少得到体现。导致许多毕业生不能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知识面狭窄,岗位能力较弱,不被市场所接受。特别是中职孤儿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本身具有强烈的自卑感和较重的心理负担,又缺乏应变和适应能力,以及积极的工作态度,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为了克服这一弊端,让中职孤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学校开始进行岗位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1 会计电算化专业岗位能力内涵

岗位能力是指在某种从事的职位或工作岗位领域上表现出来的个人动手和操作的一种技巧或能力。它是劳动者从事某一岗位所必备的、最基本的职业技能。只有具备岗位能力,才有可能从事该职业的社会实践活动。

为了培养适合企业岗位能力需求的人才,必须明确岗位能力的具体内容。笔者以岗位所需的知识和能力为目标,对长春市的企业、商店、超市等单位进行了深入调研。调研结果显出,目前适合于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的岗位(群)有会计、出纳、统计、库管员、收银员、销售员、文员等7个。在此基础上,把各岗位(群)的技术要求和能力要素进行组合,形成了10个岗位能力。由此看出,适合企业需求的岗位能力是一个由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技术技能等要素整合起来的系统。

2 培养中职孤儿学生岗位能力的必要性

现阶段,中职孤儿学生毕业时面临的就是直接就业。这次职业选择对其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可供选择的岗位因环境的变化而调整,对岗位能力的要求也随之不断变化。因个人岗位能力跟不上岗位能力的要求等原因,中职孤儿学生常常不能完成工作任务,中断工作,甚至提前离岗。这使得他们在职业道路上面临着严峻考验。因此,要想在不同行业、不同工作的就业竞争中取得优势,就应当具备比他人更为强大的岗位能力。只有具备过硬的岗位能力,才能为其财会工作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以岗位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就显得十分必要。

3 岗位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途径与方法

根据上述分析,笔者对中职孤儿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法进行了深入地反思和研究。认为应该重点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3.1 依据岗位能力目标要求优化课程体系

目前,学校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课程体系是在原先合办大专时课程设置的基础上,通过减少某些非核心课程而成的。近两年也结合中职教育发展的需要增加新课程或对老课程进行调整,但仍没有形成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为了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学校要打破原有的课程体系,依据岗位能力目标要求优化课程体系。

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借鉴“校企合作”理念和实践经验,笔者认为设计课程体系时要突出多元主体角色特点。应聘任两名不同类型企业的财会人员、两名不同类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一名吉林省会计协会工作人员为兼职教师。五名兼职教师和教学教师一起组成课程体系建设委员会。他们根据最新行业信息,分析和整理各岗位职责、任务、程序和标准,提炼出不同岗位所需要的专业理论知识、技能和综合能力,明确行业需要人才的岗位能力,加以整合设置课程。同时,参照与会计行业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和对口升学考试科目,最终构建符合中职教育发展规律、社会现实的需要和学生特点的课程体系。教学教师要时常与兼职教师沟通,反馈实施课程体系情况,对效果不好的课程设置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

3.2 以典型工作任务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

要按照“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归纳――学习情境转换――学习内容设计”的思路把实际工作中每个典型的工作任务转化为对应课程的学习项目,把工作任务的能力目标转化为学习项目的教学目标。根据工作过程需要的流程性、技能和相关工作经验分析每个学习项目的具体学习内容,设计学习情境。授课时,选择一种主要的教学方法教授和指导学生完成学习项目。完成学习项目后,由学生自己总结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的接轨点。在此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行为的指导者和咨询者。他们可直接根据学习项目完成的成功与否获悉学生接受知识的多少。在授课中,教师还要告诉学生怎么做,以及完成这项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职业素养。同时,把考取相关技能证书和对口升学的考试大纲中规定的内容在教学内容中予以体现,使学生达到相关技能证书所要求的标准。让学生取得技能证书,获得就业通行证,以及在对口升学中取得成功。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语文教学 想象力 创造思维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人的想象能力比他所拥有的知识更为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正是想象力推动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也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以说,人类如果没有想象,就不可能创造出璀璨的文学。当前语文教学中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人类想象力的产物,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能力,也就是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创造思维培养的同时,要努力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

一、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存在着诸多弊端:

一是教学方法僵化。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多采用“讲解――分析”的模式,把血肉丰满的课文肢解成七零八碎的知识拼盘,给学生的学习增加了很多的困难和障碍,阻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是本末倒置,不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大量时间耗费在无意义、无必要甚至是错误荒唐的练习之中;再加上对学生课外阅读进行限制,造成学生阅读面窄,学生的国内外名著阅读量少,缺乏文学素养。

三是忽视了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考试中习惯采用所谓的标准答案,使得广大小学生的思维趋于僵化,扼杀了学生的创造精神。

下面一个很形象的案例,可以反观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想象力的扼杀。在一堂语文课上,老师给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雪化了以后是什么?”一位同学站起来富有诗意地回答:“雪化了以后是春天!”没想到老师一本正经地说:“错了。正确的答案应该是――雪化了以后是水了。”这位语文老师用了物理学的答案来解释文学上的问题,恰恰说明了部分语文老师语文教育目的的无知。“雪化了以后是什么?”答案应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学生的体验、学生的理解。对乡村学生来说,雪化以后可能是松软的土地、泥泞的道路,可能是绿油油的麦田、忙碌的春播;对城市学生来说,雪化了以后可能是油亮的柏油马路、穿梭的车辆,可能是公园里青翠的草坪。只有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才能挥洒出富有灵性的语言、富有个性的想像,才能拓展与丰富自己的见识。

二、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意义

加强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条重要途径。语文是一门想象时空极大的学科,在教学中更应抓住各种契机,采取各种手段,着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学生具备了较好的想象能力,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所学文章的内容及其表现方法,而且能够有效地培养良好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较强的创造能力。正是有了想象,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说,想象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学生只有拥有了丰富的想象力,才能在未来的成长过程中思维纵横驰骋,不断探索人类的未知世界。

三、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教学方法

一是运用教材,启发想象力。

想象主要来源于现实,但语文教材是生活的反映,是作者想象能力的一种展示。语文教材中精选了许多语言生动、感情充沛、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文质兼美的课文,教学时,可借助于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唤起学生内心的想象,把课文中的人、事、景、物变成可以看到、听到、闻到、触到的客观世界中的种种事物,从而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二是引导质疑,展开想象力。

语文教学中可通过提出问题,为学生质疑创设条件,激发他们激越亢奋的创造情绪。教师要设计好有意义的课堂提问来引导学生解开束缚、打开思路、不断创新。提问是语文教学的常规武器,精心设计的提问应该是富有启发性的。学生的想象能力,就是由遇到要解决的问题而引发的,提出问题不是单向的,不仅教师要有目的性地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而且教师提问如果能够让学生产生思维上的矛盾,往往会使学生得到超常发挥。

三是延伸课外,丰富想象力。

要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不能只限于课堂和课本。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深入生活、观察生活;要经常带领他们到大千世界去接触、去思考、去学习、去受影响,并有的放矢、随时点拨。此外,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多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篇6

论文关键词:空间想象力;直观教学;现代教育技术;机械制图

机械制图课堂教学过程中,伴随着教师教学进程的发展,学生思维大多处于从空问到平面,再从平面到空间的一个不断运行过程。显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须体现一定的窄问想象力,否则他们将很难理解教师课堂教学内容,进而影响学习效果。那么,机械制图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呢?

1运用直观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

回顾传统机械制图课堂教学,教师依赖的主要教学途径和方式就是粉笔加黑板,尽管在这种简教学模式下,教师也可以落实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但是却难以有效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空间概念建立、空间想象力培养这一教学难题。借助丁直观教学手段,教师可以把机械制图教学过程中的抽象概念通过教学辅助载体变成学生可以感知的知识。毋庸置疑,机械制图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需要适时运用诸如实物、模型、挂图等直观教学手段,并通过运用自己丰富的教学语言,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向学生展示这些实物,把机械制图教学中需要表现的不同形体(诸如棱锥、圆锥、圆柱、棱柱、长方体等)一一展现于学生眼前,让学生在观看、揣摩这些常见形体基础上,通过识记、理解内化到此类空间图形所对应的视图,并促成学生思维从空间到平面、从平面到空间的有效转。这将不但有利于学生在机械制图教学过程中学会将较为复杂的视图分解为简单的图形进行理解,而且课堂直观教学手段的运用,学生还可以通过对有形物体的观察、思考、分析,在头脑中建立一定的空间感性认识,并形成初步整体印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思维加工活动,实现空间想象力的培养。

由此可见,机械制图课堂教学中,直观教学手段的运用呈现出更强的表现力,使学生以更直接地感知物体的主要特征,以及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学生可以便捷地认识实物与图形之间的联系,从而深化空间思维,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

以计算机为主要载体的现代教育技术与机械制图课堂教学的相互整合,实现图像、文字、动画以及声音的有机结合,不但增加课堂的教学容量,而且有效突破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机械制图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投影理论的教学与训练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但是在本课程教学之初的实践中,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空间概念,教师不但难以很好地传授教学内容,而且也很难把文本中的文字非常到位地进行表达。而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能够将教学中教师难以用语言进行表达的知识进行形象的展示,并且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鼋点、难点知识重复播放,或者有意识地延长停留时间,帮助学生形成大脑中清晰的空间方位关系,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难题。例如,在三视图形成及投影规律教学中,教师通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形象地把正投影的投影原理与三视图的看图方法紧密结合,并且有效呈现,从而帮助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

事实上,机械制图课堂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片]使得学生多种感觉系统受到刺激,从而始终保持在积极运行状态之中,不仅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卒问想象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成就学生机械制图课堂学习中的主动性。因此,教师要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知识的学习,并善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课堂教学服务。尤其要在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要通过实现图形、声音、动画、视频的有机结合,把平时教学过程中学生很难观察清楚的内部结构以及投影过程通过动画演示,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提供积极动手机会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

机械制图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提供学生动手机会也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的重要举措。众所周知,机械制图课堂教学中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培养少不了学生通过必要的绘图实践、读图实践、模型切制等诸多实践行为的配合,而提供学生动手机会正符合这些实践行为的内在要求。诚然,机械制图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只是更多关注学生动手对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意义,事实上,教学中给学生动手的机会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机械制图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那些结构相对比较复杂的物体,即使教师有心制作相关模型也是困难重重。这种情况下,无论教师如何绞尽脑汁进行语言讲解,还是如何通过肢体语言进行比划,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仍然无法拓展。但是当学生在进行自主动手实践时,教师可以抓住教学契机,要求学生在动手过程中充分展开空间想象,并敦促学生较好熟悉自己动手实践物体的空间形体,以便实现从平面到空间的思维转换,帮助学生提高空间想象力。例如,在教学基本体截切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参与模型制作,引导学生形成物体空间概念,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感悟。

篇7

一、激活思维,培养想象力

小学生的思维具有灵活性、创造性、敏捷性和形象性等品质。思维与想象是相辅相成的。想象力越强,思维就跃活跃;思维越活跃,想象力也就越强。教师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激活学生思维。

脑筋急转弯训练。利用课前三分钟,出示一些脑筋急转弯或开发智力的问题让学生积极动脑,开拓思维。如:“”、“”、“”像什么?再编一个小故事说话;“”想一想用一笔连接这九个点有几种方法?

编字谜。在教学生时,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字音、字形或字义想象编字谜,猜谜。如:学生在记“灿”时就说:火山爆发;用“一点一横长,口字在上方,中间秃宝盖,几字在下方”记住了“亮”

听故事。让学生听一些发明发现的故事,培养学生的创造欲望。如给学生讲19世纪著名的化学家和发明家诺贝尔如何发明炸药的故事;告诉学生由于爱迪生坚忍不拔,后终于发明白炽灯泡的故事。还可以在课中或课余时向学生介绍一些小发明:如盲人用的自控饮水桶、定位墨水瓶、无泪蜡烛、新型方便卫生的胶水瓶等等,激发学生发明创造的欲望。

二、鼓励学生学会提问,大胆猜想

低年级学生对自己的生活充满着无穷无尽的幻想和各式各样、希奇古怪的问题和想法。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

教学生提问的方法。用“为什么”提问:可以放在句子的中间,也可以放在句子的前面。如:为什么地球会有吸引力:地球为什么有吸引力?教学生学会了用“为什么”提问后。再逐步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生活,能对一些自然想象提出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如天上为什么会有彩虹?月亮为什么不会掉下来?为什么焰火有各种美丽的颜色

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低年级学生正处在学知识长见识的黄金阶段,遇到不懂的事总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耐心地为学生解答心中的疑惑,只有这样才能培养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同时切忌不能斥责学生,一面挫伤学生求知和想象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是加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途径。只要能充分挖掘出这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学生的想象力就会像鱼儿一样在想象的海洋里自由地跳跃,也会像鸟儿一样展开翅膀,在想象的天空中无拘无束地翱翔。这正是“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

三、培育真挚情感,以激发想象

叶圣陶说:“要鉴赏文艺,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阅读活动的重要环节是引导想象,再现形象。“作家创作是对生活的复现,读者欣赏是对生活的复归。”想象与情感的关系密不可分。想象是在一定情感下诱发产生的,情感是想象的动力,有了它,就能展开想象的双翼。学生有丰富而真挚的情感,可以激发、调动和开阔学生的想象。如何培养学生丰富而真挚的情感呢?

丰富见识,提高认识。见识越丰富,认识越深刻,情感就越真挚。语文教学中要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来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见识,让他们逐步提高认识,及早树立是非观念,能够分辨事物的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好与坏,并在此基础上培养起相应的爱憎、好恶情感。

创设情境,激感。具体生动、优美感人的情境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想象。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语言描述、实物展示、音乐渲染、现场表演、图片显示、录像再现和生活模拟等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感知、理解、感悟、动情、想象的氛围之中,从而达到培养情感,激发想象的目的。

阅读名篇,丰富情感。名篇佳作无不倾注着作者崇高的信念,真挚的情感。不同的名篇佳作蕴含着不同的情感。引导学生大量阅读名篇佳作,烂熟于心,不仅会丰富见识,提高认识能力,而且读者的心灵自然会受到震撼,受到启迪感染,滋生真挚情感,放飞想象的翅膀。

投身实践,发展情感。有人说,实践是情感的源泉。语文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可以形成和发展他们的情感。通过开展“学科学,动手做”、“保护地球,清除污染”、“关爱他人,捐献钱物”,以及语文、数学、音乐、美术等各种学科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培养起爱科学、爱环境、爱他人、爱学习、爱美等种种真挚情感。

篇8

想象力是人类的一种特殊心理活动。它属于一种高级认知能力与思维能力,想象力能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对音乐的想象力就是指人们通过大脑主动把音乐中的各种音符进行改造,从而形成自身情感或理解能力。通常,有三个因素会影响人们音乐想象力,即个人对音乐的喜爱程度、个人对音乐的认知程度、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三点都不是与生俱来的,大多数时候都来自于后天的学习。学生一旦具备了想象力,便能迅速提高自身音乐表现力。因此,钢琴教师应重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表现力。这也符合当前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课程设置标准的要求。传统的钢琴教学中往往侧重于培养钢琴演奏技法,而忽视了想象力与表现力的培养。这样,学生即使掌握了娴熟的钢琴演奏方法,所弹乐曲也缺乏丰富的音乐内涵,很难产生感染力与渗透力。作为钢琴教师,我们一定要意识到钢琴教学改革的紧迫性,着重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与表现力,进一步增强他们的综合素质。

二、钢琴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与表现力的方法

(一)善于聆听,使自己和音乐联系起来,用心去感受想象

首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音乐环境。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多欣赏一些优秀的音乐节目,不必局限于钢琴,要把范围放宽些,欣赏其它乐器类的也可以。由于人类的听觉十分敏锐,对于学生来说也一样,因此,在听的过程中,要利用音乐的内容、情感、意境等去唤起学生的内心感受。比如,每次教新乐曲的时候,先由教师作一次完整的范奏,学生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后,再逐渐引导他们进行弹奏,使孩子们在感受音乐的基础上激发自己的想象力。比如,对于一首欢快活泼的乐曲,可以引导学生将愉快的情绪和曲子的旋律、节奏联系起来。这样,既能了解音乐所表达的形象,也能感知相应的意境。学生们对音乐的理解力与鉴赏力也会逐渐增强。教师要让学生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和乐曲本身联系起来,他们才能更好地了解音乐的内涵。让孩子们通过手指的跃动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逐渐培养他们形成一种心灵与琴音贴近的习惯。长此以往,学生的演奏就会具有一定的感染力,不会空洞、枯燥。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范奏一定要把握好度的问题,防止孩子们一味地去模仿,反而失去独立思考的机会,也达不到教学的目的。比如,有的学生乍看起来钢琴演奏技能不错,但遇到一首陌生的乐曲,在视奏时,问题便暴露无疑。这是由于他的学习模式都是基于对教师范奏的纯“模仿”,对音乐的具体演奏方式及捏容关系都不清楚。

(二)多方位多层次地启发学生音乐想象力

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借助自己的想象力,用心去感受乐曲所蕴含的美感及情境感情,从而不断丰富自己的音乐想象力。然后,利用大家的不同见解来诠释出乐曲所具有的丰富内涵,这样,使音乐具有一定的个性思维。然后,教师可以根据音乐形象的两大特征,如不具象性与多义性,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具体的音乐情境和形象,帮助学生感知音乐的韵律,并根据和声的分析展开想象的翅膀,达到相应的教学目的。这样,也有利于从更深层次对学生的音乐想象力进行启发。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方式,增强和其它学科的联系,让学生如身临其境般地去体验音乐的独特魅力。在他们展开丰富联想的时候,再引导他们对乐曲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与把握。学生根据已学的知识与对音乐的真实感受,最终得出新的音乐内容。

(三)重视乐谱,仔细研读

乐谱直接体现了作者的思想内涵。要掌握一首音乐作品,必须先掌握其乐谱。教师要培养学生尽量忠实于乐谱,即忠实于作品。精心研读乐谱,就是要关注乐谱上的每个标记,同时将其恰当地表现出来。研读乐谱,有助于对乐曲的再次创新。即在原乐谱的基础上,作适当的增减或改变,使音乐表达出不同的意境及感情。教师也可采用这种方法锻炼学生对音乐的思维能力及表现能力。

篇9

【关键词】想象 创造环境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以“创新”为主题的知识经济时代,而创新是竞争的核心。鉴于这种形势,“创新”已成为教育改革刻不容缓的任务。

一、数学教育的特点

数学是人们生活、生产、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是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数学;不同个体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基本的出发点是促使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本校学科的特点,更要遵循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

二、数学教育中学生想象能力的重要性

想象也叫想像。它是在改造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一种心理活动。

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处处都强调学生的想象力的重要。从平面图形到空间图形,如果离开了孩子们的想象力,那么数学的学习也将是困难的、苍白无力的。在数学学习中,如果是一味使用守旧的教学模式,单一的填鸭式教学,单一的模仿式教学,培养的只是学生的机械记忆能力与模仿能力,而不能培养出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了。

三、学生拥有丰富的想象力作用是巨大的

(一)、想象力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某件事产生了兴趣,是一定可以想尽各种办法来干好这件事的,解决这件事;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被激发,那他的学习过程将充满快乐的、是充满了活力的。

(二)、想象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的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数学学习中常用的“猜想”、“探究”、“推理”实际上就是“想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方法、手段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积极思考、肯动脑筋、大胆猜测、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四、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策略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创新的学习环境

首先,打破的旧的教学模式,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预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个性、爱好和人格,使学生能够与教师一起平等的参与教和学,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应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在这样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教师要注意设计集体讨论、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

(二)、改变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学生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教师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在很大程度上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提高创新能力,掌握具有创新性、灵活的教学方法,通过讨论式、发现式、启发式等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敢于批判、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一项复杂而长远的工作,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并将新的教育理念付诸实际,为祖国的未来创新人才的培养奠定夯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机械制图 空间想象力 轴测图 模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3-0188-01

机械制图是职业学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绘图和识图能力。能否学好本课程,不仅关系到本专业后续课程学习的好坏,而且关系到学生将来能否胜任本专业的工作。因此,本课程的教学责任重大。由于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基础普遍较差,且没有接触过生产实际,缺乏应有的理论基础,只接触过平面几何,没有学过立体几何,缺乏空间想象力。而在机械制图的学习中,无论是绘图还是识图,空间想象力都是必备的能力。因此笔者在机械制图的教学环节设计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中,始终围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空间思维能力来进行。

一 增强表象储备是培养空间想象力的基础

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就必须增强学生的表象储备。表象就是事物不在当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没有一定的表象储备,培养空间想象力只能是空想。因此在机械制图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增加学生的表象储备。表象储备离不开平时的观察和积累,而模型的展示又是一种构思形象化的有效手段,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因此直观教学法是我在本课程的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除引导学生观察教学模型和利用多媒体软件演示物体从三维立体到二维平面的转换过程外,还要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立体。比如:把教室的地面、黑板面和侧面墙体比作三面投影体系;把粉笔盒看做长方体模型;把学生手上的绘图铅笔作为直六棱柱的模型;把笔杆当做圆柱体模型等。再者,我还会将一些基本形体的立体图和三视图制成挂图在教室中展挂一段时间,或者做成墙报、板报等,让学生每天都能看到,在不经意中掌握这些基本形体的视图,从而增强学生头脑中的表象储备,为后续的读图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训练发散思维是开阔空间想象力的途径

在机械制图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的思维有些僵化的,不够灵活,难以做到举一反三。因此我采用以下方法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使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得以开阔。

1.变位投影训练

把同一形体进行变位,要求学生画出对应的三视图或根据两视图补画三视图,然后对各组视图进行比较,这样处理能使学生抓住形体的特征,加深对三视图的理解,使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得以开阔。

2.通过一视图想象多个立体

给出学生一个视图,要求其从多方位、多角度去想象可能的立体,然后通过自制模型的方法去验证自己的想象。这种方法对培养学生的立体感、开阔学生的空间想象力非常有效。

三 督促手脑并用是落实空间想象力的手段

对职业学校来说,主要培养的是第一线操作型人才。所以我认为识图能力的培养是机械制图教学的重中之重。而督促学生手脑并用是培养他们识图能力和落实空间想象力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下方法来引导学生落实空间想象力:

1.自制模型

模型是机械制图教学必不可少的,但教师的教具模型有限,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因此,我引导学生通过自制模型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空间想象结果。如像橡皮泥或者胡萝卜、卷纸、剪刀之类的工具是我要求学生课前必须准备的东西。如在讲解基本体的三视图时,如果只是单纯的讲授各基本体视图的画法,学生们虽然会画了,但遇到视图还是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几何体。因此我要求学生跟随老师自制模型,并且在模型上将最前、最后、最左、最右、最上、最下的轮廓线用不同的颜色突显出来,再把投影图中的相应投影以相同的颜色表示出来,以强化转向线的概念。这样处理有效地将视图和立体之间的对应关系深深地刻在了学生的脑海中,为今后的读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再如讲解平面切割基本体部分的补画第三视图时,可引导学生进行分步切割,首先自制出原模型,然后通过每完成一步切割就补画一部分视图的方法来完成。这样学生就会清楚地看到每一步切割后的立体形状,在脑海中建立空间立体的概念,增强立体感,空间想象力得以落实,效果较好。

2.绘制轴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