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思路与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07 17:51: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技创新思路与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技创新思路与方法

篇1

[关键词]自动化 科技创新 学科竞赛 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6-0119-02

笔者一直从事自动化专业的课堂教学、课外科技实践的组织与指导工作,在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方面做了很多思考和实践,深深认识到主动培养学生科技创新的兴趣、能力和精神有着决定性作用,通过多年的实践不断得到验证与完善,下面介绍一下这些思考与实践及效果。

一、自动化专业特点与创新意义

自动化专业是一门具有很强理论性、实践性的学科,从专业发展过程来看,自动控制科学技术的发展的核心是自动控制理论,是那些伟大的思维创新。而这些思想的有效性必须由实践来检验;自动化程度是决定工业、农业生产力高低的一个关键的因素,也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自动化同我们的生产和生活紧密相连,融为一体。对于即将从事自动化专业工作的学生,大学中创新实践技术能力的培养极大影响着就业、发展和成就的大小;对国家来讲,科技创新型人才不仅关系到整个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质量,也会对建设人才强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产生重要影响。[1]

自动化科技实践活动的开展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面向21世纪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改革的一部分,有助于高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有助于学生工程实践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针对实际问题进行实际开发的能力;有助于吸引、鼓励广大青年学生踊跃参加课外科技活动,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因此,自动化专业教学必须依托各种科技实践与创新活动,在各种实际应用中开发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合作、坚持等优秀品质,使之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二、创新现状分析

对于自动化专业学生来说,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这些学生毕业之后不能立即投入实际的应用开发工作之中,由于“供过于求”,使得很多自动化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寻求其他行业的工作。而事实上很多企业却在感叹人才难求,逼不得已只好自己培养。大学生们都是过五关斩六将“杀”入高等学府的,本身素质都不低,却年复一年重复此现象,说明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生产”的这一类人才与用人单位的需求脱节,“生产”出来的人才只是“半成品”。其实,包括业界知名的很多专家在内,几乎所有成才的开发工程师都是一边学习、一边实践锻炼出来的,很少有真正的专家是通过课堂教出来的。

如果我们到市场上调查一下,现在已买不到新的8279、8255了,可是有的学生还在课堂上学习这些很早就淘汰了的器件,一个大学本科生读了四年大学连一个可靠的振荡电路都设计不好,那么让其从可靠性设计出发去设计产品就更无从谈起。由此可以看出,我们的教材与教法违背了这门学科人才培养的规律,我们的大学一定要彻底地改变观念,要尽快地从“教育型”的阴影中走出来,迅速地转向“研究实践型”培养人才的正确轨道上来。

可喜的是,各个大专院校已经初步认识到这一点,在人才的培养上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明确了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思路。以韶关学院为例,在自动化专业的学生中全面开展了学科竞赛、学生课外兴趣小组、学生课题等实践活动,从已经毕业的学生来看,他们的个人发展情况非常良好。可以预见,对于高校来说,如果培养的人才能够很快胜任工作,其毕业生必然很抢手,进而使更多的学生愿意报考,学校就可以挑选素质更好的学生加以培养,也更容易获得资金、政策的支持,使学校良性发展。

三、科技创新思路与途径

(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路

找到一种或多种适合当代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形式;教学中时刻不忘培养学生工程实践的能力和意识;从众多专业方向中找到自己的特色方向;利用各种工具有效提高学生的开发能力;解决遇到的各种现实困难,例如在学校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可开展课外科技活动;针对当代学生的特点开展教书育人和工程实践活动;在欠发达地区获得各种专业信息,克服地区局限性;结合社会需求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二)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方案、实施方法

1.建立有利于学习、创新和交流的团体文化氛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学生的实践基础并不会都很扎实,个人的研究范围有限,要使大家的水平都得到迅速的提高,必须共享知识,必须加强知识和经验的交流。

2.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专业竞赛,以大赛带动实践活动的展开,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可以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飞思卡尔智能汽车竞赛、机械创新竞赛等;开展了各种面向大学生的群众性科技活动,组织趣味性实践活动,提高学生投身到专业实践的热情;竞赛指导教师在竞赛中表现出的强烈责任心和旺盛的工作热情,必然感染着学生,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赖,同时也将激励自己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在以后的指导过程付出更多,这样,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就会逐步形成。[2]

3.为学生提供科技产品开发经验,因为实际的产品必须考虑应用成熟的技术,考虑最可靠的功能实现,所以很多经验要不断摸索,而且要尽量去找一些在实际公司工作的开发人员来介绍经验,开专题讲座。

4.实现学生自我管理。笔者亲自组织了自动化协会,把协会作为一个有效开展工程实践活动的组织,为学生提供一个公平的、有挑战性的、没有偏见的、大家分工协作的工作环境,营造一种有助于不断学习和共享的环境和文化氛围。所以,坚持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科研、自主创新的原则[3]是非常必要的。

四、教师必须具有科技创新意识

教师本身要具有创新的思维,在教学活动中要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在言传身教中熏陶出学生的创新意识,不能只做一个知识的讲授者,要做一个学生成才的引路人。笔者在工作中同同事一起为学生建立了一个非常优雅、完善的学生“创新工厂”,学生自己掌握作息时间,可随时过来学习。玻璃桌整整齐齐,各座位全部连接互联网,工具设备非常完善,整体环境非常好。各个兴趣小组指导教师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教学经验,具有非常强的创新意识。

教师还应不断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可做如下尝试:探索自动化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组织模式;探索自动化专业学生理论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的有效结合和相互促进方法;探索自动化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具体途径;探索自动化专业学生从实验室技术到工程应用的思路;建立工程实践活动的有效组织形式,研究各种方法与途径;完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各种方法和途径,验证有效性。

五、总结与展望

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要分步骤、有次序地推进下列工作:首先应提高大学生专业实践活动兴趣,现在大学生对各种实践的热情是很高的,只要加以正确引导,就能使学生把精力放在有益的事情上,要多向学生解析实际的、先进的电子产品和其他自动控制系统,逐步培养学生的兴趣;其次,要注重培养大学生学习和工作的敬业精神,因为没有经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吃苦和没有一颗坚持的心,而且一旦遇到不合自己心意的事情就放弃,这种精神不但关系到现在能不能获得专业实践能力,而且密切关系到大学生以后到社会上能不能取得事业和人生的成功;第三,要注重培养学生实践创新氛围,提供给学生一个专业工程实践活动的平台,组织各种科技活动,增加学生动手机会,使之成为习惯,整体上塑造一个实干、创新的学习环境。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4],应把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看作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不但获得各种知识,拥有强大的实践能力,而且养成了敬业、协作的精神。总而言之,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能让学生终身受益,让社会得到需要的人才。

[ 注 释 ]

[1] 王琴,缪仁炳,陈敏玲.科技创新人才信息元素体系的构建及相关应用[J].科技管理研究,2014(34):12-13.

[2] 沈茜.从我系科技创新开展谈大学生的科创问题与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14(17):230-230.

[3] 吴新开,王海华.项目驱动的创新实验体系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137-140.

[4] 武永乐,赵尚,王珊珊.过程管理模式下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J].现代企业教育,2014(10):168-168.

[收稿时间]2014-12-25

篇2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是河北省“十三五”时期发展的重要机遇。目前,协同发展取得了新进展,但河北省在承接产业中还存在诸如产业配套能力弱、高端人才在“虹吸效应”的影响下比较匮乏、产业位移造成区位优势弱化使得发展停滞等亟待解决的问题。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复杂工程,河北省如何解决产业承接相关问题并能保证所承接产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非常关键也是必须要解决好的问题。上世纪90年代,Reid等理论上总结了国外区域产业发展的经验,分析了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指标[1]。国内相关研究稍晚,2002年,陈璐提出了“京津冀大三角”、“河北金三角”等概念,关注了区域的产业发展[2]。2004-2013年,陈璐,张贵,祝尔娟,田学斌等,就京津冀区域发展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渤三角”并深入分析该区域崛起给河北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较早地研究京津冀企业协同、探索京津冀资源整合与协调,提出了形成京津冀区域发展新格局的对策[3-4]。2014年,张贵对京津冀协同发展下的产业对接与转移、产业创新与能力提升进行研究,认为要构建适宜京津冀产业发展的生态系统[5]。祝尔娟也关注了京津冀产业承接中的生态文明,并指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思路和重点。此外,文魁等从战略、科技创新层面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了方略[6]。2015年,彭璇、祝尔娟等对京津冀地区的能源承载力、协同创新力给出评价,构建了能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结果也显示河北能源承载力、创新力较差[7]。前期的研究比较多地关注了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战略,但对和谐可持续发展及发展能力评价的关注较少。本文从河北省产业现状出发,构建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级指标体系并进行综合评估,最后提出提升河北省产业可持续发展力的有效措施。

2.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的构建

2.1评价指标的设置原则及筛选步骤

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是度量产业发展特征的参数,由于产业结构复杂、产业多、子系统之间相互影响,某个元素或子系统的变化有可能导致整个系统的优劣变化。选择合适且有意义的指标并构建指标体系不是一件易事。为此,在选择评价指标及构建指标体系时,要遵循相关原则:(1)目的明确:针对评价对象、目标,围绕内容要求,指标概念明确;(2)科学可操作:指标具有一定的科学内涵,能够度量和反映产业复合系统的发展特征,采集数据方便、分析数据有法可依;(3)系统完备:作为一个整体,指标体系能全面的反映被评价的区域的产业的发展特征;(4)定性定量结合:在定性分析基础上还可以量化分析。在进行指标筛选时,要综合考虑以上的原则,由于各原则各具特殊性,并且目前认识上的差距,不能要求原则衡量方法和精确度完全一致,指标筛选程序可以采用主成分分析和独立性分析相结合。

2.2产业发展特征分析

产业可持续发展是产业发展所要求的条件改善的结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包括产业结构优化、产品质量提高、产业输出能力的增强、资源环境的利用率提升。可从四个方面描述产业发展特征:①产业动态:产业动态能力是指企业群体所共同具备的适应环境、整合资源和把握机遇的能力。评价指标包括新兴产业集中度、企业新增速度和产业创新能力;②社会经济发展:反映产业坐在区域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它能直接影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评价指标包括:人口增长率、受教育水平、就业人数、人均GDP、工业增加值等;③资源与环境:反映产业资源利用率和环境保护程度。评价指标包括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理率、万元GDP能耗等;④其他指标:反映产业其他方面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包括:产业中研发支出、产业中每万人本科学历以上人数等。

2.3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产业是一个复杂开放的系统,它是由许多相同或不同层次、不同作用和特点的功能团构成。根据指标设置、筛选原则,并考虑与河北省产业相关的产业动态特点、自然环境特点、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河北省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3.河北省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估

3.1评价指标

相关原始数据参考2011-2014年《河北统计年鉴》《河北工业统计年鉴》《河北物流统计年鉴》等资料,并分别对煤、铁矿石等物流产业以及医疗、卫生、交通等行业进行调查,搜集整理数据,建立评价指标原始数据库(表1)。

3.2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

利用层次分析法、专家打分法,计算河北省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进而计算出2011-2014年河北省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分(计算过程略)如表2所示:表22011-2014年河北省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分年份(年)2011201220132014综合得分0.5130.5550.6560.806综上,在产业动态等四大类14个主要指标中,大多数指标明显提高,产业优化明显,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全面增强,产业结构调整初显良好效果。但也发现一些问题,万元GDP能耗高且状况没有好转、河北省高学历人员比例虽有提高但相比于国家其他地区较低、科技投入和科研强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4.促进河北省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4.1多管齐下降低能耗

相比于世界其他国家,中国能耗较高,而河北省能耗位居全国第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优化产业结构,特别是要讲重点放在能耗强度在1.0以上的产业,持续发展,节能优先,做到能源在供给、价格上的平衡稳定;优化产业结构的同时,优化经济结构,做到经济节能,积极扶持能源利用率高的新兴产业同时对高耗能的产业进行技术改进、管理改善;压缩煤、天然气等能源直接燃烧的消耗,提高转化利用率,开发能源利用;积极开发新能源、替代能源。

4.2积极吸引尖端人才应对“虹吸效应”

每万人大专学历以上人数相比于国家其他地区较低(2013年四川为1830人,河北仅为880人)京津两地虹吸效应强大,对河北省的人力资源是个重大挑战。河北省要积极提升本地区人口的受教育水平,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合理开发利用本地区人才,留住人、发展人、使用人。同时,制定合理政策吸引外来高精尖人才,以京津冀及协同发展为契机,制定合理的人才协同培养计划,构建合理的人才联动机制。

4.3继续加大科技投入

河北省各市、县都应积极加强科技投入,同时制定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创新、转化的激励机制,制定对科技创新活动减免税收、减免土地租金、贷款优惠等利好激励措施,积极推动创新;提高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政府牵头推动实施产学研结合,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进行创新,积极鼓励大学生创业、创新业,并提供优惠政策。

4.4重视环境和谐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关于自然、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理论和战略,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仅实现产业发展还强调产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但是从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万元GDP能耗、万元产值水耗这些指标来看,河北省还应制定措施治乱减负、对两高的行业进行监督限期整改、综合治理;通过公益广告等宣传手段强化环境意识,树立生态理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升资源利用率;积极利用科技手段降低能耗、保护环境;落实责任,培育好金山银山,保护好绿水青山。

作者:谢会芹 刘军 李凡 单位:1.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西南石油大学

参考文献:

[1]OnishiT.Acapacityapproachforsustainableurbandevelopment:anempiricalstudy[J].RegionalStudies,1994,28(1):39-51.

[2]陈璐,薛维君.“大北京”框架下河北省“金三角”区域经济发展新思路与实施方略[J].经济研究参考,2002,81:29-36.

[3]田学斌,李宝新.京津冀协同发展与河北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J].领导之友,2016,1:60-64.

[4]刘雪芹,张贵.京津冀区域产业协同创新能力评价与战略选择[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5,1(38):142-148.

[5]张贵,石海洋,等.京津冀都市圈产业创新网络再造与能力提升[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14,1(6):1-9.

篇3

关键词:实践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5-0119-02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当代社会对高校毕业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人才竞争已经成为社会竞争的核心。在高校扩招,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的背景下[1,2],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正站在全面提高质量,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新历史起点上。湖南农业大学一直坚持“质量立校、学术兴校、人才强校”和“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办学理念。2012年进入本科一批招生,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特别是实践教学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人才是W校面临的重要问题[3-5]。

一、调整实践教学内容的编排

实践教学应该根据本学科的发展和实验技术、测试手段的更新和进步及时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实验方法以及实验指导书,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优化,使实验能力及创新意识的培养贯穿于实践教学的全过程。

1.优化实践教学内容。一方面,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让大部分的本科生没有很多机会接触比较高级的仪器,对仪器的原理和使用一知半解,不仅不利于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而且造成了实验室的资源浪费。为让学生与时俱进,学习最新科学技术,毕业后能尽快的与社会接轨,应及时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将先进的科研设备与技术融入实践教学,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实践教学内容重复率较高,实验室资源浪费较大。教师应积极整合实验课程内容,合理利用现有实验室资源,实现实验室资源的共享,减少实验室资源的闲置浪费,最大限度地提高实验室资源的利用率。

2.开设综合创新性实验项目。综合创新性实验是让学生在具有一定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学生根据实验内容和要求,查阅文献资料,独立完成整个实验或让学生自行编制实验目的、内容、实验步骤等,在亲身体验中探究新知识,开拓创新思路,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完成实验及实验报告。综合创新性实验不仅是理论知识、方法原理的综合,还是实验手段、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实验仪器设备的综合,真正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做到了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互协调,完善了实验教学的知识结构。开设综合创新性实验项目是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措施,是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综合开发设计能力以及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教学方式。

二、丰富教学手段

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都是由教师准备好实验所需的仪器设备,配制好所需试剂;上课教师将实验内容按照实验目的、原理、步骤等写在黑板上,学生只需按照程序操作即可。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难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了。建议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1.采样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有趣味性的教学方式。在实践教学或科研实验过程中,拍摄收集平时学生实验的场景和大小型仪器设备的正规操作方法及操作步骤以及维护和管理视频,作为课堂教学素材供学生学习,从视觉上来强化教学效果,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另外,还拍摄了一些错误的示范,作为反面的教材,强调学生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如何纠正错误,加深记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引入多媒体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实验教学效率,优化实验教学内容,还可以使实验教学更加生动、活泼、直观,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提高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采用“大家来找茬”的趣味性教学方式,教师可将学生实验报告交叉互换,让同学们自己去审阅批改;或者由教师提供一份素材,将平时拍摄的实验场景放映出来,让大家共同来找茬,指出实验材料或视频材料中的不当之处,并加以纠正。这样能加深学生对实验的印象,便于养成良好的科研作风和素养。

2.强化教学与科研的相互渗透。一方面,鼓励教师将科研项目或项目成果带入课堂,有针对性、启发性地提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问题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这样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或者让学生自愿报名参加教师的课题,吸纳学生作为教学和科研助手,以师带徒开展教学科研活动。用科学研究的方法与思路指导实践教学,强化教学与科研的相互渗透,保证实践教学方法与内容具有新颖性和探索性。另一方面,由于受到课堂的教学时间的限制,学生在课堂上能接触学习的仪器设备都是有限的。为了能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让本科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多参加课外科研活动,学校以“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为契机,鼓励二年级以上的大学生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以项目为载体,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课外科研活动既不占用正常的教学时间,又充实了学生的课余生活,熟悉科研和教学的基本程序,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科学研究的方法,能使学生在不断实践和探索中增长知识和才干,培养克服困难的毅力和严谨的科学素养,同时也能促使教师在更高的层次、更广阔的领域积累知识,重视在知识广度上的深造和提高,形成创新思维。

三、改变学生技能考核方式

实验教学的考核重点是考查学生对基本的实验知识、操作仪器的能力和综合实验技能的掌握程度,是对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技能考核可改变以往进考场考试的模式,采用平时成绩积分制,以学生平时参加的科研项目,完成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或选做课堂外的实验项目情况作为考核成绩,其考核的效果应更佳。考核的重点不在完成实验的情况如何,而是看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会了什么。

四、结语

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一直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要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我们应该不断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进一步深化实验教学改革,适时调整更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与时俱进,创造更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1]孙敏,张亚丽.PBL教学法在血液学及血液学检验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11):167-169.

[2]高胜利,赵方方.PBL教学模式与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5):83-86.

[3]杨正银,王春明,唐宁,等.面向新世纪的综合化学实验改革思路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5,9(6):22-23.

篇4

关键词:专业实验队伍 组织结构 创新 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a)-0009-01

1 创新型实验队伍的构成与素质特征

1.1 创新型专业实验队伍的内涵

实验是高校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具有培养实践应用型人才和实现科研创新的重要作用。创新型实验队伍的构建一方面可以增强开放式课外实验等环节对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激发作用;另一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学校的整体科研创新水平。创新型专业实验队伍是切实从教学实验改革需求出发,根据社会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新要求以及相应课程的变化,重新调整人员队伍结构,知识能力分布,打破固有专业学科领域的区分与限制,使原归属于不同实验室的人员可以进行跨学科交叉领域的组合,实现应用知识的有效融合。

1.2 优化创新型实验队伍结构

一个优秀的创新型专业实验队伍应该是通过合理的组织协作,构建成为能够充分发挥每个成员所长的团队,并在成员互相之间取长补短的过程中创造出更高的附加值。所有成员的年龄、学历、学缘、学科知识、职称等多方面因素都将是结构安排中需重点考虑的内容,只有在经过认真筛选、合理搭配后,才能实现真正的强强组合,发挥出创新实验人才所应展现出的特长与潜能。现有各大高校中的实验队伍通常是以学科专业为区分形成各自独立的实验团体。这样的队伍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相应专业的固有基础课程实验,但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以及科研领域的快速发展,其所具有的局限性也逐步显现出来。由于所有人员均来自于同一学科门类,创新思维等个体特征极为近似,当综合性实验项目涉及到其它学科专业时,现有实验队伍人员不能给予更为深入的指导,同时,也错失了交叉学科人员互相激发创新思维的良好机遇。新型的专业实验队伍将不再采用以往固定的构成模式,而采用更加灵活的交互性选择方式,即不同专业领域的实验人才将个人资料在校内共享信息平台上,具体实验项目组根据需求可以调配不同专业领域实验人才形成创新实验梯队,同时,个体实验人员也可主动根据自身研究兴趣进行选择并提出参与申请。广泛性双向选择将使实验队伍的应用知识得到更全面的融合与扩展,实现校内资源的整合与充分利用,满足了高校培养综合性应用人才的目标要求。

1.3 创新型专业实验人员素质特征

对于个体实验人员来说,要成为创新型专业实验队伍中的一员,需具备相应的素质特征,首先,敏锐的洞察力是创新型专业实验人员必不可少的特征之一,它可以使人员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事物潜在的发展趋势,并为进一步的实验工作提供指导与创新灵感。当然这种敏锐的洞察力还需要与善于思考判别的能力相结合。无论是教学性实验还是科研性实验,创新型专业实验人员都可以通过敏锐的观察力在实验前发现问题,实验中根据发展预测结合自身的分析判别能力解决问题,并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完成创新活动。其次,实验人员应具有反常规的创新精神,能够接受不同的方式方法而不是总局限于固有的手段。由于创新型专业实验人员跨越了学科的界限进行合作,他们有机会可以了解到其他专业人员的实验探索方式,这可以帮助他们彼此获取到更多意想不到的有价值信息,同时也可以促使他们用不同的视角看待事物,展现出开放和具有灵活性的思维。再次,新型团队的成员应具有良好的团队意识与协调沟通能力。创新型专业实验队伍成员之间可能在完全不熟识的情况下开始实验合作,这就需要成员能够快速的适应科研环境的改变,在进入团队后快速调整自我状态,乐意与别人分享自己的见解,并且愿意倾听其他成员的意见和建议,善于让他人了解自己的目的与意图,从而获得团队其他成员的支持。

2 建立创新型专业实验队伍激励机制

2.1 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激励方法

新型的激励方法是根据实验队伍人员需求,采用实验项目贡献积分的方式,利用积累分值转换为相应的需求内容。这种新型激励方法不仅可以解决原有激励方式中多注重项目主要排名成员而挫伤其他参与者积极性的弊端,还可以解决新型实验队伍组织结构调整所产生的人员分散等情况带来的不良因素。当一个实验队伍完成一项实验科研项目,归属于不同院系的人员可以获得相应的实验贡献分值,这种分值的激励可以转化为人员再次加入下一个新实验队伍的自觉行为和体现自身价值的责任感。个体成员可以同时加入多个创新型专业团队,分别承担不同职责与工作量,积累实验贡献分值的同时深入发掘自身潜能,使学校现有实验人才资源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实验项目贡献分值是一种可以持续发展的方法,贡献分值将成为个人进取过程中可量化的评判标准,激发实验人员全身心的投入到团队工作中。

2.2 强化多层面激励内容

建立实验项目贡献分值激励方法并不等于废除了现有高校普遍采用的人才激励方式,如动机激励、目标激励、感情激励、需要激励、绩效考评、成长激励、强化激励等,由于这些方式都是以人员最本质的需求为出发点,适用高校整体人才建设,而非专门针对实验队伍建设所设立。因此,在创新型专业实验队伍的建设中,运用新型的实验项目贡献分值的激励方法同样可以通过多层面的激励内容来满足成员最本质的需求,起到与高校所使用的其它人才激励方式同样的作用,并且更具有针对性。激励内容与人员的需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与贡献分值所对应的激励内容将从公开表彰、提供高层次进修培训机会、提供最新书籍资料到贡献奖金、职务职称优先晋升等等诸多内容,涉及精神、物质等不同层面。这种激励内容的多样化也反映着人员需求的差异,能够为实验队伍成员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激励内容将极大地提升实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进而促进了教学实验、科研实验、管理等各项工作和事业的快速发展,营造一个积极公平健康的实验学术氛围。

3 结语

构建创新型专业实验队伍是为了应对社会对综合性实践人才需求的增加,以及科研领域的快速发展,所采用的有效措施。这种创新的队伍模式以及创新的激励方式将为高校实验环节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朱红钧.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思考[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1(2):28-29.

[2] 张少.高校实验人员激励机制的缺陷与对策[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1):137-139.

篇5

[关键词] 专利信息检索 专利信息应用 企业技术创新 创新过程 适用报告

[分类号] G354

随着我国科技高速发展和加入WTO,专利成为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谁拥有这一重要的“隐形武器”就意味着谁占有了市场份额;谁巧妙地应用它,谁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克敌制胜,立于不败之地。综观国内外企业技术创新全过程,大致分为基础研发、应用研发、生产经营、销售贸易等几个重要阶段。这些阶段中企业都会涉及专利信息检索与应用,因为企业技术创新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效益特点,其整个过程中不同环节应对的各种产品或技术及市场背景都是一个不确定因素,过程中会面临种种风险和考验,遇到各种专利侵权、无效诉讼等法律纠纷。依据目前我国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不同的专利信息检索与应用需求,我们可提供不同阶段环节中所对应的专利技术信息报告、专利检索报告、知识产权分析报告、专利法律状态检索报告、专利侵权检索报告、自主知识产权检索报告以及专利二次开发查新报告等。

1、基础研发阶段

一般来说,企业技术创新中的基础研发阶段都要经历项目的酝酿准备、开题立项、实施研发这三个基本环节。企业科研项目基础研发在论点、研发目标、技术路线、技术内容、技术指标、技术水平等方面是否具有新颖性,在基础研发立项前,首要的工作就是要全面准确地了解掌握国内外相关技术信息情报,查清该课题基础研发在国内外是否已有人研究过?发展水平如何?研发深度及广度如何?已解决与尚未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由此,要对该技术研发项目作出是否具有新颖性的判定。而专利文献是世界上反映科学技术发展最迅速、最全面、最系统、最直接的信息资源,通过专利文献信息检索,企业可在前人研发基础上不断创新,这样可防止重复研发而造成的巨大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和损失。

1.1 构思酝酿准备

企业技术创新项目在其构思酝酿阶段,一般都有必要进行全面系统的专利文献信息检索。因为这种相关领域创新技术的专利信息普查分析有助于企业研发人员全面掌握国内外该技术的研发方向、拓展创新思路、规避侵权风险、借鉴他人研究成果、在比对现有技术存在不足与缺陷的基础上进行“知己知彼、取长补短、有效改进”的技术创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其技术创新的价值水平。这一阶段最适用的报告为“专利技术信息分析报告”。该报告内容涉及检索目的与要求、检索数据库、检索策略、检索结果和检索结论,其中检索结果是依据检索要求中技术创新内容与检出文献进行对比,按相关度高低对国内外专利文献目录及内容摘要、国内外非专利文献目录及内容摘要进行列举分析。分析结论依据检出相关专利及非专利文献对该项目国内外相关技术或产品的研发现状、技术水平、发展动态及其知识产权背景和市场前景预测等做简要分析。

1.2 开题立项申报

为了更广泛地了解国内外相关技术的发展水平、研发趋势,有的放矢确立企业自己独特的技术创新思路与方案,企业在开题立项之前除展开全面的专利信息检索之外,针对企业立项项目的技术创新点做专利新颖性查新检索是十分必要的,适用报告可选择“专利检索报告”。通过这类查新检索可初步判断该立项申请是否具备新颖性、先进性及可行性,这样可提高企业项目申报的成功机会。尤其是当今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的新形势下,专利检索对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申报显得十分重要,它不仅可帮助企业纵览国内外相关领域技术发展进程、开拓创新思路、规避侵权风险,还可激发研发人员的创新能力和提升企业的竞争实力。近年来企业创新技术基础研发立项中,如国家科技部863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火炬计划、星火计划、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各省市级科技成果鉴定、高新技术企业及产品认定、创新基金等都比较注重企业是否具备创新能力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这不仅对企业申报项目研发起点设置了一道技术创新的“门槛”,而且对企业的创新能力及研发实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类立项查新选用“专利技术信息分析报告”,可在比对国内外相关专利技术或专利产品的研发创新性、技术水平的基础上,着重从知识产权保护与规避侵权风险的视角,对申报项目新颖性、先进性、立项意义及知识产权问题做出客观公正的科学评价。

1.3 实施独立开发

随着整个社会对知识产权的高度重视及专利意识的普及和提高,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与产品受到企业的极大关注。近年来对于企业独立承担或自主参与完成创新技术或产品开发、高新技术企业认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及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等申报中都十分注重企业是否具备创新能力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有些申报项目还明确地把企业拥有知识产权作为申请高新技术企业的必需条件。企业实施独立开发时,须对其创新技术或产品进行专利检索,可选用“专利检索报告”;也可选择“自主知识产权检索报告”。从某种需求程度上讲,“自主知识产权检索报告”更适宜来客观评价企业技术创新项目是否具备创新能力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该报告内容所涉及的检索要点、检索主题词和国际专利分类号、检索工具及数据库、检索结论与“专利检索报告”基本相同。但检索结论中,除对委托项目新颖性(创新性)、先进性做出客观公正评价外,更注重对企业独立开发的创新技术或产品的市场前景、可专利性、侵权风险性和自主知识产权予以分析与揭示。这种报告按照自主知识产权的判定原则,凸显了知识产权的背景分析,揭示内容广、技术含量高、文献依据充分、专利分析透彻,能满足企业独立开发技术创新项目,突现知识产权背景的申报要求。

2、技术引进阶段

技术引进是世界各国为加速本国科技发展所采取的有效措施之一。这阶段一般涉及专利申请权转让、专利权转让、专利实施许可等几种方式。技术引进过程中,专利信息检索应用应关注于:①通过检索专利时间和地域有效性信息核查专利是否有效,以防止遭遇专利欺诈;②核实授权方是否为合法权利人以及国内外有无相同技术在其之前获得专利权,以规避潜在的专利侵权风险;③检索分析该专利技术方案在国内外所处的水平及实施的可能性,以合理评估技术的价值。

2.1 核查法律状态,防止遭遇专利欺诈

2.1.1 时间性特征各国的专利法对专利的保护期限存在差异,对发明专利权的保护期限自申请日起计算一般在10-20年不等,对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权的期限,大部分国家规

定为5-10年,我国现行专利法规定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及外观设计专利的保护期限自申请日起分别为20年、10年、10年。需要注意的是,专利技术超出保护期限不仅会造成专利权的失效,没有按期交纳年费、未缴纳专利证书费、专利权人以书面声明放弃或专利权被全部无效宣告同样也会造成专利的失效。

2.1.2 地域性特征根据一国或地区的知识产权法所取得的知识产权的效力只限于本国境内,如在中国未申请专利的外国专利技术,若已过了优先权期限,中方可免费拿来使用而不必支付使用费,其前提是利用该技术所生产的产品必须在国内或该技术不享有专利权的国家销售。另外,企业认为有价值的专利,一股会在不同地域申请许多同族专利,以利于该项技术在全球范围受保护。因此,通过检索专利族及其法律状态可以了解被引进的专利在全球的分布。这时的专利法律状态检索可选用“专利法律状态检索报告”,主要进行专利的地域性与有效性分析。

2.2 检索合法权利人及相同技术,规避潜在的侵权风险

虽然专利权具有专有性,但专利权可以通过转让的方式获得。《专利法实施细则》第88条规定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移必须在专利登记簿上登记,也就是说专利文献甚至是专利证书上显示的权利人并非一定是当前合法权利人,只有通过查看专利登记簿才能确定最新的专利权人。如忽略这点而导致从非专利权人手上引进了专利,势必造成潜在的侵权。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我国专利法对于专利的审查采用两种审查制度,即发明专利要经过实质审查才能授权,对专利是否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即专利“三性”)进行严格审查,因此认为发明专利的法律状态较为稳定;而对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的专利申请,在经过形式审查后,没有发现驳回理由的就予以授权,导致了专利申请质量较低,很有可能已有相同技术在其之前获得了专利权。因此,在引进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时要引起充分注意,有可能引进的技术已是公知技术,甚至可能构成侵犯在先的专利权,这些情况尤其适宜做与专利侵权有关的“防止侵权检索报告”。

2.3 检索专利信息,合理评估技术价值

在完成专利法律状态核查和侵权检索之后,受让方可通过检索国内外相关技术并进行分析对比,进一步考察引进技术的水平及其是否为完整转让情况,把握引进技术的先进性和可实施l生等,以便正确估量技术标的价值。技术链上往往牵扯到若干专利,如果授权方只转让或许可受让方使用某项专利技术不转让、或许可使用技术链上的其它相关专利技术,或者把关键点作为技术秘密保留,则可能使得受让方依此专利生产出的产品在质量和性能指标上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调查授权方在该技术链上的专利网,是否一并纳入技术引进范围对于把握最终实施效果也是十分必要的。这种通过检索相关的专利文献,合理评估引进技术的价值,可采用“专利检索报告”评价其引进专利的三性以及先进性和可实施性。

3、消化吸收阶段

为加快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以专利手段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有市场前景和竞争力的新技术和新产品,上海市科委前几年启动了引进技术在消化吸收基础上的专利技术再创新(简称专利二次开发)专题课题申报项目,旨在支持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和提升核心竞争力,通过形成具有知识产权的技术,鼓励企业开发具有市场前景的高新技术产品,从而跨越式地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3.1 消化吸收基础上的专利技术再创新

这种在国内外专利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基础上,进行的专利技术二次开发一般可选择目前国内外比较先进的已公开专利,利用其原理和思路,开发出在材质、结构、功能、工艺等比原有专利更先进的创新技术及产品,同时又可避开相应专利的侵权问题。企业只有把握专利保护的游戏规则,把专利技术再创新作为自己实施专利战略的一个重要部分,并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取得后发优势的创新技术,才能有效掌握企业专利战略的攻防技巧,才能在最较短时间内实现企业高新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为引导企业充分利用通过专利许可实施或专利权转让方式获得的有效的国内外发明专利,或法律状态明确的,并在国内未申请专利但仍有效的国外专利、以及已经失效或即将失效的,但经查新表明仍然具有先进性的国内外发明专利,帮助企业在消化吸收基础上做技术再创新,形成自己的二次开发专利技术,选用“专利二次开发查新报告”来评价企业专利技术再创新价值与水平是适合的。

“专利二次开发查新报告”是以专利文献为依据,以技术为核心,以创新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较全面客观地反映企业在消化吸收基础上的专利技术再创新的能力和实力。该报告主体内容包括:基础专利来源、基础专利技术要点、开发项目技术要点、文献检索范围及检索策略、检索结果和查新结论。其中基础专利的技术方案主要从项提取,效果可以借鉴实施例;而开发项目技术方案形式仿照基础专利,效果即是拟实现的目标。基础专利分析首先要确认其法律状态是否有效?其许可实施或转让专利的法律状态是否明晰?转让专利的转让人资格是否明确?此外,还通过开发项目与基础专利相关性、开发项目有何专利性及侵权风险性、开发项目的先进性与市场前景、项目单位研发基础等综合分析,对项目所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给予客观评价。

3.2 消化吸收再创新后的专利保护

企业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造及其产品研发过程中,如同前面技术研发阶段一样,都要适时对自己的创新技术及其成果产品进行有效的专利保护,并且要以拥有自主专利权来把握自身在市场竞争中的主动权和主控权。国内外大量事实已充分证明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谁能巧妙运用专利这一“隐形武器”,谁就能在竞争中克敌制胜,立于不败之地。反之,就有可能“败走麦城”。因此,企业创新技术或产品一旦研发成功就应马上实行专利保护,尽早获得专利权,在申请专利之前有必要对其创新技术成果进行一次全面的专利检索,适用“专利检索报告”,在被确认具备了专利申请基本条件,即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的基础上,及时提出专利申请,有效实施专利保护。

4、产品生产阶段

产品、设备、工艺、功能等方面的技术创新都是企业研发人员集体智慧与创造劳动的结晶,这些创新成果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命脉。如何将这些成果快速地转化成生产力,实施工业化生产,实现创新技术及产品的商业化、产业化发展目标,是企业技术创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的问题。国外发达国家及企业间的技术与产品之争,也都是在不断揣摩分析和消化他人专利技术的基础上创新研发出来的,并对其生产过程中各环节、各流程中的关键创新技术及时采取有效的专利申请保护措施,从而在其特定技术领域中形成坚固的“专利保护网”,以达到垄断当今及未来产品市场和技术市场的商业

目的,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企业在生产前、直至生产进程中应注重对自己的各类创新技术加以严密保护,适时提出专利申请。对于其中某种关键技术或创新产品是否存在潜在侵权风险或将来有可能产生知识产权纠纷问题,更应及时地、主动地通过专利查新检索方式得以早期预见与确认。这时较适用的检索报告为“专利检索报告”。

随着当令人们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会遭遇到各种专利侵权纠纷问题。企业实施产品生产制造环节中,依据我国《专利法》未经专利权人许可,生产、加工受专利法保护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产品或为生产经营目的使用他人专利方法的行为(直接侵权);或者未经专利权人许可,制造专利产品的零部件,或专门用于实施专利产品的模具,或用于实施专利方法的机器、设备等行为(间接侵权)都将被视为侵犯专利权行为。为避免产品加工、生产与经营中的侵权纠纷,企业应主动采取规避侵权风险的措施,及时对其产品制造过程中的专利信息进行全面检索,以知己知彼,防止侵权纠纷事务的发生,这种侵权检索较适用“防止侵权检索报告”;当企业被告知侵权时,为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依照专利法规定,企业就对方诉告侵权的专利提出无效诉讼,更应进行专利信息检索,这种被动侵权检索目的是查找提出专利无效的依据,力争挽回侵权损失。这时较适用的检索报告为“被动侵权检索报告”。

5、产品销售阶段

产品销售涉及出口销售和国内上市两种方式,在产品销售过程中,专利信息的应用主要是为了弄清在销售地区相关技术的专利保护情况,防止侵犯他人合法专利权。首先采用“防止侵权检索报告”调查相关专利情况,如果该产品落入专利保护范围,判断专利权的期限,专利权是否终止,专利权是否在有效的保护地域范围,可采用“专利法律状态检索报告”检索对方专利的法律状态,核实其是否在有效期内。再者,对于法律状态有效的专利,应当判断是否存在请求宣告专利权无效的理由。对于通过“专利检索报告”确认具有专利三性的技术发明,应当及时在我国和出口地申请专利保护。

5.1 指定国(地区)出口

对产品出口地明确之情况,主要检索该产品是否落入他人在指定出口地有效专利的保护范围。若落入,则在未得到专利权人许可情况下不宜直接出口,否则极易造成侵权纠纷;如不落入,则应考虑把相关技术及时在我国和出口地申请专利,以求尽早得到法律保护,达到占领该技术阵地的目的。申请专利可采用“专利检索报告”,主要考察技术成果是否满足专利三性要求。

5.2 非指定国(地区)销售

对产品销售地区尚未确定或计划做国内外全面推广之情况,需要检索该产品在国内外各主要地区的专利族及其法律状态,可避开有效专利所在地区,最终选定合适的销售地。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涉及的是“质量”不过关的中国专利,可以考虑向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提出无效宣告请求,将专利权的无效宣告程序作为与专利权人进行抗衡的“武器”,因为一旦专利权被宣告无效,依据我国专利法第四十七条第一款,宣告无效的专利权视为自始即不存在,相关技术进入公知公用阶段,也就无所谓侵权了。这里关键是要收集专利权无效的证据,适用“被动侵权检索报告”,常用的方式是查找到相关中国专利独立权利要求所保护的技术方案,已被之前的文献公开,相关中国专利因丧失新颖性和创造性而失效。

篇6

关键词:知识产权;现状;改进措施

2008年国务院印发《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提出必须把知识产权战略作为国家重要战略,切实加强知识产权工作。由此,我国的知识产权战略正式推上了议程。随着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逐步深入推动,越来越多的创新主体开始认识到知识产权对创新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加强了知识产权的保护与管理。贵州积极贯彻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不断完善地方配套性法规和规章,相继出台了《贵州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2006年-2015年)》、《关于促进科技创新中的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的若干意见》等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知识产权地方法规和规章。提出了以培育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特色经济体系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目标,紧紧围绕产业发展,加快形成一批具有市场竞争优势地位的知识产权优势企业。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企业间白热化的竞争越来越趋向于创新能力的较量。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决定了其在知识产权战略中的不可或缺的作用,了解贵州省企业知识产权现状对于推动知识产权战略显得尤为关键。本文对43家企业进行了行业领域、上年总产值、经费投入、产出专利数以及信息需求等几项内容开展了调研,并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1企业知识产权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

1.1企业专利行业领域专利分布(见图1)

生物医药行业发明专利产出量最高,达56项,提示贵州省医药产业发展势头较好,但发明专利授权率较低,仅为28.58%,专利质量还需进一步提高。实用专利产出量最高的是装备制造业74项,授权比例81.09%,装备制造业的发明专利数为22项,总体水平较其他行业领域高,可见贵州省围绕重点产业知识产权建设取得一定的成效。外观专利最多的是出口贸易和农产品加工,均为12项,其专利授权率分别为91.67%、33.33%。外观专利的申请结合行业分类来看,更多的是为了产品品牌的建立与保护,与技术创新关联不大。软件服务业和能源科学技术排位靠后,折射出对贵州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空间较大,创新能力亟待提高。

1.2科研经费与企业专利产出数量的关联

将科研经费投入量和产出专利数量作为变量,应用spss软件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28样本数据计算出的科研经费投入与产出专利的pearson相关性为0.459,显著性为0.14,两者显著正相关(见表1)。

科研经费TOP7企业均为贵州省高新技术企业,新材料产业企业科研投入比最低,仅为0.3%,同时这家企业无专利产出。可见贵州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一定的进展,但新材料产业知识产权的进一步发展还需更多财力上的投入与支持(见图2)。

1.3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状况

只有10家企业设立了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专职负责知识产权的管理与运营,19家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暂由其他部门或者经理直接管理,剩余14家企业尚无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无专人负责管理,在建立职工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相关制度等鼓励办法方面也是一片空白,可见企业专利意识非常淡漠

1.4企业专利信息检索工具使用情况

调研的43家企业中17家企业以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作为专利检索工具,4家企业以中国专利信息中心网站为专利检索工具,1家企业在使用了知识产权出版社、专利检索实验平台、soopat网站来检索专利,1家企业的专利信息检索仅使用百度。只有3家企业使用的检索工具包括了: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知识产权出版社网站、中国专利信息中心网站、专利检索实验平台、patentics、oopat。只有1家企业使用了美国专利局网站作为国外专利检索工具。12家企业表示在专利检索、专利管理、专利申请与专利分析及其战略实务方面存在困难,非常需要相关的应用培训。

1.5企业专利需求统计(见图3)

调研的43家企业中15家企业无专利的产出,占了总数的34.88%。有5家企业提出了希望政府尽快建立数据完整、功能齐全的专利信息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更多的专利信息服务渠道。企业普遍表示有专利检索和专利分析等专利信息利用需求,但企业绝大部门没有专利信息应用型人才,甚至部企业技术人员不具备最基本的专利文献检索技能,也尚未接受过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提供的专利信息服务。同样,有27家企业表示公司缺乏专利应用资金,对专利应用的重视仅停留在口头上面,专利应用资金和专利应用人才的缺乏成为了企业知识产权发展的主要阻碍因素。

从对企业的各项调查结果来看,知识产权建立与保护的意识不足,是企业目前知识产权发展的最大障碍,专利重要性认识不足,直接表现为忽略了专利检索的重要性,缺乏基本的检索技巧,检索途径单一甚至从来不检索专利,不重视专利文献的发掘与应用,没有积极利用专利文献来实现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对专利分析、专利预警等情报竞争意识淡漠,缺乏战略布局。其次是企业管理过程中忽略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特别是对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等的激励措施没有到位,影响了职工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企业专利应用复合型人才的缺乏,导致企业无法便捷的获取各种专利信息,成为了阻碍企业知识产权建立与保护的拦路虎。

2贵州企业专利发展对策研究

2.1强化企业专利意识

随着知识产权知识不断普及大众,与企业利益相关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的贯彻,很多企业意识到了知识产权的重要性,积极完成了知识产权战略的建设工作,但更多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领导层对此还是不够重视知识,在市场开拓和技术创新方面受制于他人时才意识到专利的重要性,这也提示我们企业在创新过程中要专利先行,专利战略是保证企业长期发展的生命力。

企业一要强化对技术创新成果的产权化意识,避免企业专利权等无形资产的流失,积极利用专利法律制度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提高自主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才能避免在产品研发和市场化过程中侵权和被侵权事件的发生。二要提高知识产权管理意识,在决策过程中将专利工作放在战略地位上去考虑,尽快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制定相应的职工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等发明创造活动的激励措施,为企业实施专利战略工作营造良好氛围。

2.2加强信息化技术和专利文献的应用

专利文献包含了人类95%的发明创造,记载了世界各国有关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方法,以及新的科技与市场的发展动态。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统计,充分利用专利信息可缩短60%的科研周期,节约40%的科研经费。作为企业应充分重视专利文献对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作用,高效利用专利文献寻找创新思路与灵感,降低创新成本,同时也能避免侵犯他们的专利权。企业应该尽快改善职工专利检索、专利分析等硬件条件,加强与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之间的业务联系,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树立科技情报竞争意识,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法务提供保障。

2.3加强科研经费的投入

现阶段贵州省存在的专利数量,特别是充分体现创新能力的发明专利数量较少,且授权通过率偏低。2014年贵州省专利申请量达到22471件,贵州省发明专利申请8203件,占比36.5%。同期,广东的发明专利申请量达446816件,两者创新能力相距太大。贵州2014年的发明专利仅为广东省发明专利的1.83%。科研经费的投入与企业产出专利数量呈显著性正相关,提示企业技术创新需要更多的经费投入。优化配置企业科研经费,提高企业科研经费使用效率,使得用最少的科研成本完成科研项目,保证企业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才能保质保量的提高贵州省企业专利数量。

2.4尽快建立数据完整、功能齐全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

企业专利信息需求与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相互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企业甚至对服务机构的服务项目还没有什么认知,无法将其专利信息需求具体化,严重阻碍了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推动,建立数据完整、功能齐全的专利信息服务平台迫在眉睫。只有整合各种信息资源,实现信息共享,促进知识产权系统的集成,构建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解决企业与服务机构之间沟通障碍的问题,让企业能够通过更多的途径获取知识产权信息,也能让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真真正正的为企业提供高水平、高质量、高层次的专利信息服务,为知识产权战略的推进营造良好的大环境。

2.5培养为企业创新服务的专利情报人才

建立由企业提出需求,政府、高校、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紧密合作、共同培养专利情报复合型人才,打破专利信息服务工作发展的坚冰,构建创新型专利情报服务人才体系。

篇7

关键词:虚拟仿真实验;实验教学;土木工程;实验室建设

1土木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特点

土木工程专业的实验与实践教学具有行业的特殊性。

(1)空间体量巨大。土木工程的服务对象是建筑物、桥梁、隧道,一般体量巨大。现在世界最高的建筑物高度超过800m,桥梁的最大跨度达1991m,超高层建筑物的单根柱子、单根桩基的承载能力上万吨。进行这些结构或构件的实体实验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是缩尺实验,也存在实验构件及加载设备体量大、实验环境恶劣、实验费用高的问题,限制了学生的参与。

(2)施工周期长。土木工程的建设周期一般比较长,世界最高建筑物———迪拜塔的建设历时6年,通常一幢普通的住宅楼施工工期也需要1年以上。由于时间的限制,学生的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无法得到工程建设全过程的体验。

(3)工程参与方多。土木工程存在不同的建设参与方(建设方、设计方、施工方、监理方等),在学生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过程中,往往只能体验其中某一方的工作,无法从不同参与方的视角去感受和经历工程。

(4)危险性高。土木工程实验很多是破坏性试验,并且是脆性破坏,具有一定的突然性,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十分突出。同时,由于施工现场工序复杂、人员众多,而很多学生又缺乏施工经验和对危险源的判别能力,这使得很多施工单位在安排学生的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时存在顾虑。

(5)实验难度大。在土木工程的实验中,灾害环境(如台风、火灾、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的模拟设备造价高(大型地震模拟振动台的造价上亿元、大型风洞的造价几千万元)。灾害环境实验难度大、危险性大、费用高。为解决土木工程传统理论教学与学生工程化培养之间的矛盾,拓展实验及实践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实验教学的实效,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特别是进行灾害环境对土木工程影响的分析、解决重大工程的防灾问题,尽可能减少实验成本和潜在危害,东南大学在课堂理论教学、原有实体实验、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的基础上,利用专业的仿真软件,采用多媒体技术以及网络通信平台,构建了具有高度真实感、直观性和精确性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作为实体实验及实践教学的有益补充和创新[1-5]。

2实验教学资源建设

早在2005年“工程结构设计原理”与2006年“建筑结构设计”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期间,东南大学就开始组建土木工程计算机辅助结构设计实验室,此后结合“土木工程施工”、“工程合同管理”、“结构力学”及“工程结构抗震与防灾”几门国家精品课程和其他相关课程的建设,又相继成立了土木工程施工虚拟仿真实验室、土木工程管理信息化等实验室。2013年通过资源整合,依托国家级土木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成立了东南大学土木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中心面向土木工程、建筑学、交通工程及其他相关专业,形成了“三层次、四模块、五结合”的教学体系。(1)三层次:按照人才培养需求与教学规律,将实验教学内容划分为基础训练、提高训练和创新训练;(2)四模块:按专业知识体系与工程实践规律,搭建土木工程设计、施工、管理、创新实践4个虚拟仿真实验平台;(3)五结合:与理论课程相结合、与实体实验相结合、与科研项目相结合、与实际工程相结合、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其中,四模块的18门实验课程支撑8门专业主干课程与12门实体实验实践课程,辐射其他16门专业课程,基本覆盖了土木工程专业的主要专业课。

2.1土木工程结构分析与设计虚拟仿真模块

模块主要包括:(1)基本构件虚拟仿真、楼盖设计虚拟仿真及单层工业厂房设计虚拟仿真等基础训练层次的虚拟仿真实验项目;(2)建筑结构抗震虚拟仿真、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虚拟仿真、大跨空间结构设计虚拟仿真及桥梁结构设计虚拟仿真等提高训练层次的虚拟仿真实验项目;(3)复杂结构虚拟仿真、基于MTS混合实验、大跨桥梁抗风虚拟仿真、结构构件抗火虚拟仿真等创新训练层次的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是“工程结构设计原理”、“建筑结构设计”与“工程结构抗震与防灾”这3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重要建设内容。结构分析与设计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充分体现了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的工程教育理念[6-7],是从工程的构思到概念设计,再进行仿真分析,根据仿真分析结果对概念设计进行优化调整,最后按优化后结构进行施工图设计的全过程虚拟仿真实验,实现虚实结合的实践教学。以特色实验项目“基于MTS系统混合模拟实验平台”为例,传统的建筑物抗震防灾实验大多数是对整个结构进行的,由于整体实验成本较高且实验项目较多,导致实验场地和实验时间安排紧张。为了提高实验项目的实际效果和设备的有效利用,将结构的大部分替换为数值子结构并采用计算机进行仿真,而只有小部分结构在实验室进行足尺实验(见图1)。仿真实验具有参数可调、实验方案可扩展、不存在硬件损耗的特点,能够加深学生对实验的理解;实体实验具有真实可靠、直观性强的特点,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采用计算机仿真实验与实体实验相结合的手段,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同时,实时混合实验作为目前最先进的抗震防灾实验手段之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术水平。

2.2土木工程施工虚拟仿真模块

该模块主要包含基本施工技术虚拟仿真、复杂工程施工技术虚拟仿真及关键施工技术仿真分析3部分。基本施工技术虚拟仿真主要包括土方、桩基础、模板、钢筋工程等施工过程的虚拟仿真,是模块的基础训练部分;复杂工程施工技术虚拟仿真主要是针对超高层建筑结构、大跨空间结构、大跨桥梁结构等典型工程施工全过程的虚拟仿真,向学生介绍最新的施工技术和复杂工程的施工组织,它是模块的提高训练部分;关键施工技术仿真分析部分主要针对全新的施工技术,通过对施工过程中关键部分的仿真分析,确保施工的顺利和安全,它是模块的创新训练部分。以典型实验项目“大跨桥梁结构施工虚拟仿真”为例,该实验项目以铜陵长江大桥工程为案例,与中铁大桥局集团和柳州欧维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完成。对该工程的施工全过程进行了虚拟仿真,包含桩基础施工、沉井施工、主塔施工、钢桁梁吊装施工、斜拉索施工等子系统(见图2)。通过该项目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大跨斜拉桥施工的主要步骤、施工工艺、技术措施等。

2.3土木工程管理虚拟仿真模块

该模块包含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管理、工程合同管理和工程管理BIM综合4个部分。传统的信息技术类课程教学模式比较注重信息系统管理知识的介绍和基础软件操作,但是存在信息技术类知识体系在不同部分之间的割裂问题,使学生难以形成结构化、模块化的专业信息技术能力和素质。土木工程管理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对传统课程设置模式进行了改革,根据多学科对信息技术的应用需求,注重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形成信息技术类实验课程平台。以典型实验项目“工程管理BIM综合虚拟仿真”为例,该项目根据给定的工程项目设计(包括建筑、结构、设备等)方案、相应的城市规划条件以及有关的地理环境数据,从施工单位、设计单位或咨询单位的角度进行项目建筑设计方案的多维可视化仿真(见图3),并利用BIM模型进行辅助施工管理,包括项目的日照分析、建筑能耗分析、绿色建筑评价、建筑体量计算等。

2.4土木工程创新实践虚拟仿真模块

本模块主要分为基于创新训练计划的虚拟仿真和基于学生参加科技竞赛的虚拟仿真两部分,以满足学生课外研学课程的需要,在实验项目的设计上充分体现CDIO的工程教育理念。学生根据项目的要求,利用已学的专业知识,对结构进行概念设计,然后运用仿真分析软件进行模型计算分析,根据仿真分析结果对模型设计进行优化,完成实体模型的制作,将制作好的模型进行加载或让其完成特定功能。通过本模块实验项目的训练,可以加深学生对各类结构体系、设计分析的理解和认识,使学生在知识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8-9]。以典型实验项目“创新结构体系虚拟仿真实验”为例(见图4),要求学生设计并制作创新结构模型,以反映学生的力学概念、结构概念和创新思维。实验项目鼓励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的创新思路,旨在通过指导学生对结构概念设计、基本构件受力状态、空间结构体系及特点、典型工程案例分析等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勤于观察与思考,并动手制作结构模型的能力,使学生能够从结构整体上把握建筑物的结构体系及受力特点,并通过学习报告、制作模型及加载体验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教学特色

3.1依托优质教学资源建设虚拟仿真实验平台

土木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长期坚持实体实验项目建设和虚拟仿真项目建设相结合,通过国家级教学团队的规划,完善了实验教学体系,并将学生实验训练的学时数比例由总学时的19%增加到25%。中心依托国家级土木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进行虚实结合的实验教学资源建设,有力地支撑了6门国家精品课程、5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和1门国家级视频公开课的建设,提升了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的水平。2013年,土木工程专业以优秀成绩第4次通过住建部高等教育土木工程专业评估委员会的评估,在2012年的全国学科评估中,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科名列全国第三。

3.2来源于科研项目,面向创新能力培养

中心依托“国家预应力工程技术中心”、“混凝土与预应力混凝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国家和部省级科研基地,不断地将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虚拟仿真实验项目。通过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把科研方法融入实验教学活动,向学生传授科研理念、科研文化、科研价值,使学生了解科技最新发展和学术前沿动态,激发科研兴趣,启发科研思维,培养科研道德,提升学生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能力。

3.3来源于工程实践,面向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中心的大量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来自于真实的工程实例,是以实际工程为背景,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为目标的“实战型”项目。通过真实项目的演练,指导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为社会输送合格的“来之能战”的毕业生。已将典型重大工程转化为实验项目的实例有:(1)山东博物馆屋盖薄壁箱型结构虚拟仿真;(2)广州南站大跨空间结构温度应力虚拟仿真;(3)广州白云机场复杂铸钢节点虚拟仿真;(4)润扬长江大桥大跨桥梁抗风虚拟仿真;(5)深圳大运会体育馆钢结构安装施工虚拟仿真;(6)沪通长江大桥桥梁沉井施工全过程虚拟仿真。

3.4面向防灾减灾,开展灾害虚拟仿真

现代土木工程的最大威胁来自于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地震、台风、海啸、火灾、爆炸、泥石流等。各种灾害因其巨大的时空尺度而难以再现,因其复杂的生成原因而无法重复,所以要借助现代虚拟仿真技术进行演示。中心依托云计算中心每秒37万亿次峰值浮点计算能力,运用大型虚拟仿真分析软件,开展地震、台风、火灾及爆炸等灾害的模拟,提升学生防灾意识和减灾水平。

4结束语

通过多年的建设,东南大学土木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已经成为由国家级教学团队及国家级教学名师负责规划和建设,面向土木工程、工程管理2个国家级高等教育特色专业和其他相关专业的实验实践教学基地,为“结构力学”、“工程结构设计原理”、“建筑结构设计”、“工程结构抗震与防灾”、“土木工程施工”、“工程合同管理”等6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其他相关课程开展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面向7个专业的学生开展创新训练。2014年,该中心获批为国家级土木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教育部高教司.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工作的通知[EB/OL].(2013-08-13)[2015-04-01].

[2]石松泉,沈红,梁伟,等.虚实结合的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体系的设计[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8):184-186.

[3]蔡卫国.虚拟仿真技术在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8):76-78.

[4]吴涓,孙岳民,雷威,等.东南大学机电综合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规划思路与进展[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10):5-9.

[5]王卫国.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思考与建议[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12):5-8.

[6]李平,毛昌杰,徐进.开展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提高高校实验教学信息化水平[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11):5-8.

[7]李亮亮,赵玉珍,李正操,等.材料科学与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2):5-8.

[8]胡文龙.基于CDIO的工科探究式教学改革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1):163-168.

篇8

关键词:人力资源人力资本投资利用机制

人类发展的历史越来越来清楚地表明,对未来经济起决定作用的将不再是物质资本的丰脊而是人力资源存量的多少及其效用的发挥。人力资源开发涉及人力资本的投资与人才的使用。人力资源开发的社会化就是要探讨人力资本多元化投资的渠道与流动开放的人才使用机制。

一、人力资本投资的社会化

开发人力资源需要投资,任何投资都要讲回报,这就涉及人力资本的投资问题。人力资本投资社会化要倡导人力资本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确立市场化的人力资源开发原则,确保劳动力市场主体的产权。

1.人力资本投资的多元化

“人力资本”是西方教育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由1979年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提出。他指出,“人们获得的有用的技能和知识是一种资本形态,这种资本在很大程度上是慎重投资的结果,这种结果同其它人力投资结合一起,是造成技术先进国家生产优势的重要原因”,“这种新型资本比特定的旧式资本更有效,教育(包括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主要是一项投资活动,是一种创造资本的方法……国民收入增长中很大一部分,指现实经济增长中实际增长率大大高于总投入增长的那一部分,可以归根于这种资本的形成。”

我国的人力资本投资收益明显低于其他国家和地区。据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经济系皱至庄教授等人的实证分析,中国个人教育投资收益率在城镇及农村分别为3.29%和4.12%,总体教育收益率为3.34%,其中男性和女性的教育收益率分别为2.78%和4.46%,远远低于台湾地区的8.4%和16.1%。提高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是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的关键环节。

增加人力资本投资仅仅靠国家行不行?不行。要加大人力资本投资的力度,就必须实现人力资本投资由政府主体向投资多元化和社会化的方向转变。既要保证政府投资持续增加,又要更多地吸引企业和个人的投入。而建立以政府投资为基础、以个人和企业投资为主体,各有重点、相互配合、良性互动的投资体系,是实现人力资本投资社会化的有效途径。

政府对人力资本投资是一种公共需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也是不可缺少的。人力资本投资规模大、周期长、风险高,政府参与投资可以减少不确定性,降低个人或企业的投资成本和风险。同时,由于人力资本投资收益有较强的外部性,从而个人和企业的投资行为同公共需求之间常常存在一定的差距,往往造成私人收益率低于社会收益率的状况,缺少政府投资时,人们对人力资本投资数量达不到社会所需的最佳状态。发挥政府投资人力资本的基础作用,是调动个人和企业扩大人力资本投资的基础。政府进行的人力资本投资创造整个社会人力资本投资的基本条件,弥补个人和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不足,引导和规范个人和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

调动个人和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积极性关键在于建立合理的人力资本投资收益机制,使个人和企业投资能够得到收益。(1)要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使个人或企业的知识创新、科技发明、新产品开发所带来的效益归企业和个人所有,防止不投资但通过非法手段受益的情况出现。(2)要建立风险投资机制,通过风险基金来鼓励风险投资。只有在人力资本与高科技投资收益社会化的基础上实现风险社会化,才能调动社会力量来发展人力资本与高科技投资。(3)要通过收入分配制度领域的创新来鼓励个人与企业扩大人力资本投资。技术入股、管理者和科技人员股票期权制等,是一些地区已经出现的有益的尝试。

2.明晰劳动力市场主体的产权

劳动力市场的主体,是指劳动力的供需双方——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只有劳动者拥有对自身劳动力的产权和用人单位拥有作为法人主体的法人财产权,才能使劳动者真正享有自主择业权和用人单位用人自,从而保证劳动力交易双方能够真正按照市场规则达成公平交易。

明晰双方的产权,涉及人力资本产权的归属问题。人力资本产权是关于人力资本的所有权、支配权、使用权、收益权等一组权利的总和。资本的所有权归投资者所有,并且凭资本的所有权获得资本的收益权。人力资本的投资者常常是多元的,人力资本承载者往往要与其他人力资本投资者瓜分人力资本所有权。如果人力资本的所有权界定不清,就会直接影响人力资本的支配权、使用权和收益权的行使,也会影响到对人力资本的投资积极性。因此,应正确界定人力资本各投资主体的产权,兼顾各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构建人力资本投资与回报的合理机制。以契约作为主要形式,利用“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以投资数额和服务年限等为基本依据,以此来界定人力资本产权。从而,改善人力资本投资的社会环境,避免“挖墙角”式的不正当人才竞争。

3.市场化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无论实物形态的资本还是科学进步都不能解释生产力提高的全部原因,只有人获得的能力才是生产力提高的至关重要的源泉。人类对自身的投资在不断地增长,但按照传统的经济观点看,这属于社会消费的范畴,而只有把这些开支看作是人力资本投资,经济增长中的许多疑难问题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这对我们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它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现有的教育体制,确立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新观念以及相应的对策。

今后不应再把我国的教育培训等看作是一种消费社会资源的事业,而要把它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一种特殊的产业。这一特殊产业的任务和作用,就是充分开发我国极为丰富的人力资源,并将其转化为人力资本,为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高质量的人力资本要素。

多年来,我们在强调教育培训,重视人力资源开发时,往往从宣传鼓动角度下功夫多,从经济体制和经济利益关系上出新思路与新措施少。落实科教兴国的基本国策,推动人力资本积累,不仅要靠思想动员,更要靠调整经济利益关系。而人力资源投资主体的产权界定与收益分配的合理化,只有在市场化过程中才能真正实现。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市场化程度不高,市场运作秩序不规范的问题,是人力资源开发投入不足的主要原因。政府在制定市场规则、就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以及财政、税收政策的过程中,必须考虑人力资本投资的社会化与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等因素。要促进人力资本积累与教育投资的收益率逐步提高,真实反映人力资本的收益高于物质资本收益的客观关系。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利用市场机制,而市场的培育发展以及市场秩序的建立和市场功能的发挥,则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协调引导。要把这两方面的功能有效地运用起来,以迎接我们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所面临的各种挑战。

二、人才流动使用的社会化

我国目前劳动力流动存在不少制度障碍。一项调查显示,中国人更换工作的频率也越来越快,而新工作主要是靠“托人”找到的。与老一辈人相比,中国的年轻人正在越来越快地变换着职业,平均5年换一次工作。日本是世界上公认的一个人才流动率非常低的国家,其平均每一个就业者换工作的次数达到了将近4次。我国城镇就业人口的流动频率只有2.3次,这表明每个劳动力平均流动的次数还不多。调查还显示,靠“政府安置”实现就业的比例在明显下降,但与此同时,通过正规“劳动力市场中介服务”来获得工作的比例也并不很高。通过个人的关系网络,也就是“托人”来实现就业的比例占到了一半以上。这表明,培育发达的劳动力市场在我国已很紧迫。为适应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所带来的就业形势改善的需要,我国应该进一步完善劳动力市场,促进人才合理有序流动。我们应树立双赢的市场竞争观念,允许和鼓励人才依法有序地流动,保护人才在流动中可能丧失的权益。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才大市场,是人才市场发展的方向,也是人才市场发展的内在要求。

1.清除体制障碍,推进劳动力结构性转移

我国的人力资源开发,不能忽视占全国总人口70%的农村人力资源。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是需要认真解决的大问题。我国现有农村劳动力总量约4.5亿,占社会劳动总量的74%左右,抽样显示,当前农村每个劳动力每年的劳动时间不超过100天,其中约有40%的农民存在隐性失业。因此,应加快城市化进程,对户籍制度及相关制度进行改革,逐步给进城农民在就业、生活等方面以“市民待遇”。即使考虑城镇就业压力而不得不进行就业调控,也只能利用市场机制而非行政性手段及歧视性政策。

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劳动力流动的障碍,也应尽快通过制度创新加以排除。具体途径,一是要使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尽快覆盖各种所有制类型的企业,大力规范非国有部门在劳动时间、劳动保护及劳动报酬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确保劳动者的权益,解除国有部门劳动力向非国有部门转移的后顾之忧。二是要对国有部门职工过去的劳动贡献实施合理补偿。近年来不少地方和企业对此问题进行了探索,应尽快总结经验教训,出台统一的补偿办法。

不同行业间的就业结构矛盾,单纯依靠市场力量是难以解决的,必须发挥政府和社会的作用,强化信息、职业培训、职业介绍等就业服务。基本就业信息、政策指导等应由各级政府无偿提供服务;职业介绍与培训服务等,可考虑结合政府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以现有的社团组织和有关事业单位为基础,通过政府政策支持,培育非营利性的职业介绍及培训体系。

2.人才柔性流动将成为主要方式

所谓人才“柔性流动”,是由过去人才流动中重视工作调动、户口迁入、档案调进及举家迁移等方式,转变为以人、知识、创新成果等为核心,寻求合作,注重知识与技术成果转化的流动形式,谋求科技创新尽快商品化及人才自身价值的最大化。因此,人才流动速度加快,频率增高,创新效益更利于充分发挥。例如上海为适应人才“柔性流动”特点,推出办理工作寄住证、暂住证等新举措,吸引国外留学人才、短期来华国外专家,在上海进行科技成果合作。人才“柔性流动”愈来愈被科技界与企业界所认同。而吸引和留住“柔性流动”人才,是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社会大环境外,企业还应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科技创新机制,建立技术创新项目与产品效益激励、鼓励科技进入企业产权、改善软硬件条件和协同创新运行等制度,以求人才“柔性流动”产生蓄水池效应,推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从生产、管理的柔性化到人才流动的柔性化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某种象征。柔性流动是人才政策的一种创举,它突破了传统的户籍管理、国籍问题等种种政策难点,使人才资源得以更合理的配置。

3.市场配置是人力资源合理流动的前提条件

现代经济的开放性和劳动分工的细化决定了劳动更换、职能变动的必然性和人力资源的全面流动性,完整的市场系统不能缺少劳动力市场,因此人力资源的市场配置机制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人力资源实现自由流动和合理组合的前提条件。只有在市场配置机制的作用下,企业拥有用人自,才能根据生产需要,灵活调剂和使用劳动力,实现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组合。也只有在市场配置机制作用下,劳动者拥有自主择业权,才可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志愿、专业、选择能发挥自己才能、获得满意报酬的就业岗位,充分激发劳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的最佳组合。人才富于创新精神和工作热情,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通过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选用人才。提高人力资源开发及管理的社会化程度,就必须打破户籍、单位、行政区域的传统障碍,在全国劳动力市场上自由流动。用人与择业完全通过劳动力市场来调节。在这种竞争机制下,就业者时刻面临生存压力,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积极进取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4.建立健全人才流动的法制体系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就业将更多地依赖市场机制,由劳资双方谈判决定。因此,劳资关系和劳工利益保护将成为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在劳动力市场上劳动争议的内容,将由主要表现为劳动安全、工薪保障、社会保险金的缴付等,向因专门人才流动而引起的知识产权、商业技术秘密、客户资源的流失、劳动合同的履行、人才培训费用的支付、社会保障金的转移等转变。目前我国用来规范劳动力市场和调节处理劳动关系的法律、法规,不仅数量上不足,而且相关内容也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在一些领域,如国有部门工资分配等方面,计划色彩仍然很浓;符合市场体制要求,涉及劳动合同、劳动争议及仲裁的法律法规不规范、不完善,与国际惯例有较大差距;同时,有法不依、违法不究或不公平执法等问题也相当突出。

随着改革的深入,政府职能必须尽快由直接实施就业安置和就业管理转向依法对劳动力市场特别是劳资关系进行规范、协调和监督。一是要全面转变观念,明确角色定位;二是要加快立法步伐,尽快填补有关法律空白,尽快调整修正不符合国际惯例或不符合新形势要求的法规。三是要在全面提高执法队伍素质的基础上加大执法力度,改进监管方式、方法。在劳动力市场管理上我们必须要尽力做到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劳动监察管理必须按照国际惯例严格依法行政、依法监管,逐步走上法制化轨道。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经营成本;利率市场化;金融服务;商业银行;经验启示

中国利率市场化始终以金融市场为中心进行改革。目前,利率市场化变革经历了三个阶段:同业拆借利率市场化、贷款利率与贴现利率市场化,及存款利率市场化。现已进入最后阶段,即所谓存款利率化的开放。2009年以来,房地产行业兴起,我国商业银行对外贷款增多,资本开始缩减,充足率明显降低。相继,商业银行出现的再融资困难问题,成为市场热议话题,也受到金融监管机构关注。随后,金融资本监管政策逐步推出。2015年10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为降低社会融资成本,自当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一年期存款利率下调0.25%至1.5%,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至4.35%,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下调0.5%。从上述引发的现象及下调数据来看,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进入新阶段,对推动金融机构改革,尤其是商业银行利率变化,有着积极影响。

一、美国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的经验分析

(一)优化资产配置,利用信用评分制度降低风险提高收益

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后,美国商业银行以证券化形式将缺乏流动性和具有风险的资产,投资于券市场,成为资产管理业务配置资产的另一个比较显著趋势。这种方式,使得投资者不仅能够获得稳定报酬,还能降低投资的风险,委托资产能够达到预期收益效果。资产证券化的应运而生,拓宽了资管业务的投资渠道,配置资产更加灵活,促使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不断成熟。同时,美国商业银行以信用评分制度,降低市场经营风险,提高了经营效益。例如,花旗银行在发展初期为了控制资本运营风险,借助信息评估技术,建立并完善了信用评分体系。依据该制度,提高了该行运营效益,还可以根据客户信用进行定价,提供更多金融服务。截止2015年,花旗银行借助信用评分系统,在四十多个国家近两千个机构开展零售业务,拥有超过2500万账户,零售业务收入占总收入比重的65%以上。现阶段,该银行零售业务收入快速增长,每年以20%速度发展,成为花旗银行增长最快的一部分。

(二)利用差异化经营策略培养竞争力优势

美国商业银行为提升自身运营能力,以及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采用客户定位的差异化模式。具体而言,商业银行专注于居民用户与中小型企业,促使商业银行集中资源,为客户提供更为优质、周全的服务,从而为美国商业银行在同行业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美国商业银行以中小企业、社区居民和农户为主要客户群,中小企业的贷款额占其总贷款额的一半以上,有的银行甚至能达到80%。同时,美国商业银行利用虚拟网点作为金融创新措施,绕过法律对跨地区设立分支机构的限制,以全天候服务方式、低成本优势,为其分支机构带来较大收益。此外,美国商业银行利用互联网普遍性、可视性与交互性等新特征,大量推出网上银行的新产品和服务,取得了巨大利润。据中商情报网数据资料显示,截止2015年,从美国家庭用户各年龄段综合来看,网民使用网上银行的渗透率超过了40%,其中利润在商业银行总利润中占比较高,超过了40%。

(三)利用交叉销售模式节约成本,提高商业银行盈利效率

美国商业银行为克服传统单一营销模式的弊端,适应日益发展的现实需求,不断挖掘现有客户群体对其它金融产品的多元化需求,并开展相关服务或者开拓横向市场,形成了现有交叉销售模式。利用该模式,美国商业银行交易成本在逐步降低,取得了较大收益效果。例如,富国银行作为美国规模较大的商业银行之一,除运行传统业务之外,近年来开展了退休金管理、地产信托、财富管理等在内的八十多项业务,覆盖金融产品近百种。这些产品与服务的研发,为富国银行开展交叉销售模式提供了前提条件。据测算,富国商业银行开拓一个新客户的成本要高于维护老客户成本的4倍。但利用交叉销售模式,从商业银行现有客户群体中,挖掘客户其他金融产品的需求,并加以营销,由此极大降低了银行营销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据UN Comtrade Database 数据显示,2014年全年,富国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对每个老客户交叉销售数量为6.05个金融产品,较2006年5.6个增加了将近2倍,缩减成本近2.2倍。可见,通过交叉销售模式,富国银行可以降低营销成本,进而提高客户的忠诚度,以此提升了商业盈利能力。

二、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面临问题

(一)商业银行经营成本明显增加,盈利能力逐步减弱

随着央行逐渐放宽对存、贷款利率的上限,商业银行之间为获取存款资金,价格竞争成为一种重要竞争措施。在此过程中,城市商业银行处于弱势地位,往往会采取明显高于大型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浮动水平来竞争客户资金,其结果是存款付息成本的抬升。以1年定期储蓄存款为例,2015年9月14日,银监会对国内部分区域商业银行的存款定价进行定时监测发现,城商行1年期储蓄存款利率的算术平均值为2.41%,分别较国有银行及股份制银行高出20.5%和8.07%。同时,存款是商业银行资金的主要来源,存款利率的上升,将直接加重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收益率处于低下水平。据中商情报网统计,2015年全年, 我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资本收益率仅为5%,较2014年的5.6%的收益率来说,呈现下降趋势;同期,英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平均资本收益率均超过了20%,英国商业银行更多,超过26%。虽然,现阶段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盈利能力较独资银行强,即便如此,2015年我国仅有5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进入世界1000家大银行榜中,但平均收益也仅为14%,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收益水准。

(二)货币市场定价基准缺失,商业银行理财市场收益率下降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产品定价方面,缺乏统一合理的货币市场价格基准。基于自身业务特点和管理需要,各商业银行直接采用抵质押利率、回购利率、采集SHIBOR和法定基准利率加成等定价方法。由此致使各商业银行间价格参数出现异常,货币市场资金利率失衡,特别是短期资金利率,对以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货币类基金产品为主的低风险理财市场收益率走势产生不利影响。据中商情报网数据显示,中小商业银行与大型国有商业银行、非保本与保本理财产品、中长期与短期理财产品之间的利差水平与货币市场短期资金利率间呈负相关。例如,2015年以来,国内商业银行之间,上述各类理财产品的利差水平、货币市场短期资金利率,同业拆放利率相关系数分别为-0.52、-0.75、-0.84,均为负数;以及2016年二季度某一时间段内,国有商业银行理财收益率高于中小商业银行理财收益率、中长期限产品收益率低于短期限产品收益率,呈负相关。种种迹象表明,当前资金面紧张时,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之间利差水平收窄,甚至出现倒挂现象,其理财产品收益也呈下降趋势。

(三)对传统业务盈利模式产生了较大冲击

存贷款业务利息差收入,是我国传统商业银行利润来源的主要渠道。在放开利率管制的情况下,商业银行拓展业务主要依靠大中型公司客户,导致传统业务结构、客户结构、信贷投向“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据凤凰财经网站报道,2015年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平均增幅为18.22%,较2010年26.37%下降了8个百分点;同期,贷款占总资产的比重为37.84%,较2009年49.38%下降11个百分点,降幅明显,很大一部分表内信贷资产转移至表外。以宁波商业银行为例,宁波商业银行2014年、2015年同期贷款占总资产比重低于35%,同业及投资类资产在总资产中却占53%~54%的份额。由此可以看出,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结构产生了较大冲击。

同时,存款利率放松管制后,存款定价差异化程度提高,大型商业银行传统优势可能会被中小商业银行价格优势所削弱,其存款市场客户结构受到冲击。利率市场化冲击最大的是商业银行战略客户,对于这类客户,随着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以债券和股票发行为主要形式的直接融资会更大规模、更快速度地替代传统信贷业务。例如,与传统间接融资相较,直接融资与表外融资的新兴模式,更为大型客户所使用。据央行最新统计资料表明,2015年全国直接融资与表外融资比例较高,在社会融资规模中超过了51%的比例,较上年提高6个百分点。这两种融资规模规模超过传统贷款,成为重要的商业银行融资渠道,大型客户传统贷款业务会被新兴融资模式分流。

(四)商业银行利率浮动变化较大,不利于利率市场的稳定

随着物价指数攀升、居民理财意识不断增强,市场利率化变革下,商业银行存款来源渠道被逐渐分割。尤其是近些年,伴随揽储难度增大,商I银行为获取存、贷款,不断变化存贷利率,严重影响了利率市场的稳定。据中商情报网资料显示,2015年浦发银行、民生银行及兴业银行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定期存款利率维持在1.5%、1.75%、2%的水平,与基准利率相比,上浮约36%、34%、33%,而三年期定存利率上浮超过十个百分点。这些利率的变化,对整体金融机构利率调整及稳定,产生较大的动荡。更为明显的是,部分地区商业银行价格竞争愈发明显,利率变动也有较大变化。例如,2015年长沙银行、重庆银行等银行一年期定存上浮超过40%,更有甚者,如部分湖南、湖北小型商业银行定存利率上浮超过60%。由于存款利率上浮,致使存款资产质量不足,资产稳定性较差,导致商业银行遭受多重危机,不利于利率市场的稳定发展。

三、我国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变革的优化策略

(一)拓展商业银行资产交易业务

商业银行应不断创新负债业务的工具和手段,以此提高存款吸引力,控制存款成本。 推进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的创新,例如并购贷款、信贷资产出售、信贷资产证券化以及供应链融资、应收账款抵押贷款等业务,进而适应商业银行资产管理流动的需要,盘活不良资产,实现资本流通。为了拓展盈利空间、减少对存贷利差收入的依赖,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开展新兴中间业务,如信息咨询、国际中间金融服务、投资银行业务,以及投资基金等业务的创新。同时,在规避商业银行创新中间业务风险的基础上,应不断加大理财产品 、私人银行服务及金融衍生服务等业务的创新力度。此外,我国商业银行正处于利率市场化变革的转型期,还应开拓较为丰富的银行交易产品种类,推进交易业务的研发,以此主动适应新型市场变化,迎合海内外客户及各类型企业需求,构建新的盈利增长点和竞争优势。

(二)完善金融产品定价体系,提升风险定价能力

我国商业银行应在如下几个方面进行产品定价体系的持续建设。在控制风险的基础上,联合重点企业,利用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大、发展迅速的特征,改善客户结构。全方位考量产品价格,更进一步地支持中小企业客户。应遵循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要求,增强资本管理能力,改革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FTP),建立健全内部评价等风险信息系统,改良内部评价等风险信息系统,考察各业务单元的绩效,对各金融产品的盈利水平与价格进行综合考核。利用高效的内部风险评价体系评估贷款风险,计算贷款违约率以及违约损失率,以此支持金融产品定价方案。同时,我国商业银行应建立依据各部门、客户、产品的进一步细分和成本核算的金融管理机制,对客群进行适当分层,制定针对个人客户与公司客户的更为细化的分类方式。

(三)强化资产负债与流动性精细化管理

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我国商业银行应达到流动性管理精准性和专业性标准,科学管控城商行核心存款,以适应银行间市场和存款的波动性增强趋势。一方面,我国城商行要尽快完善专业化团队和模型量化分析人员团队,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并举,进行资产流动性与资产负债的管理与细分,着力改善流动性管理团队和资产负债管理团队的人员结构。另一方面,应注重金融资本的管理与应用,强化战略性专业决策系统与资产负债管理系统,不断改善资产配置结构,完善资金结构,全方位统筹不同业务线(如:小型和微型企业、公司、金融市场与零售业),兼顾各产品的盈利与资源消耗。

(四)优化业务结构,拓展金融业务服务领域

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应更加注重综合性运营,转变业务模式,由之前存贷利差发展模式逐步转变为综合业务均衡发展模式,促进收益渠道多角度延伸,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效果。拓宽电子银行业务渠道,增强跨领域、跨市场的电子银行的各项业务,开拓手机银行、网上银行支付等多种业务,注重互联网经济发展新思路与新理念的运用。应遵循网络金融时代的发展规律,不断创立适应当前互联网时代金融特色的若干金融产品组合,与电商平台既合作又竞争,将线上和线下信息有效融合起来,进一步完善“电子银行品牌”与“电子银行渠道”。同时,完善“电子银行渠道”,优化非利差收入业务。如零售服务、中间服务、同业市场服务、投行服务与金融市场服务等。既要加快业务速度,又要增大业务量,积极开拓利率市场化的衍生服务,加大创新服务收入在利润增长中的比重,不断推进新兴业务的发展。

(五)利用利率差鼓励中小科技企业的快速发展

当前,各商业银行应加快战略转型,调整现有盈利模式,鼓励中小型科技企业进行信贷业务,加快发展速度。一方面,商业银行可使用利率差方式,发展稳健信贷业务,为中小科技企业争取信贷规模。同时,联合其他商业银行发挥合力作用,通过对接总行资产池等途径,引入各类合理资金,扩大中小科技企业信贷量;或为中小科技企业募集信托资金、私募资金与机构资金提供媒介平台,保障创新型中小企业对信贷资金的基本需求。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应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时间短、次数多、速度快”的特点,开发专门信用评审工具,以简洁评分卡取代复杂的u审报告,可以极大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效率。这样整体将有利于更多企业向科技创新方向发展,实现动力转换。

参考文献:

[1]戴媛.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策略研究[J].金融经济月刊,2012(7):3-5.

[2]张英杰.商业银行使用信用衍生品对企业贷款利率的影响――基于美国市场数据的动态面板模型研究[J].企业经济,2015(2):53-56.

[3]王勇,刘昶.美国利率市场化时期商业银行资产配置变化研究[J].金融纵横,2014(5):51-55.

[4]黄,曹权.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影响[J].现代金融,2015(6):9-11.

[5]赵伟,王亚宽.利率市场化对中国商业银行影响及应对措施[J].金融经济:理论版,2015(11):11-15.

[6]胡昕雯.利率市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中面临的危与机[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4(4):110-111.

[7]谢四美.商业银行利率敏感性缺口与利率风险防范――基于上市银行的实证分析[J].金融论坛,2014(2):11-19.

[8]贾蔚,许冬,杨金舟,夏伟鑫.商业银行利率套利交易研究[J].中国货币市场,2016(4):50-56.

[9]陈游.利率衍生产品在美国银行业的应用及启示[J].农村金融研究,2014(2):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