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护理病人护理要点范文
时间:2023-11-07 17:30: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一级护理病人护理要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1健全护理管理体系护理部成立由护士长组成的二级护理质控管理组,根据全院护士长专长、性格特点和新老搭配的方式分病房管理组、文件书写组、消毒隔离组、急救组、临床教学组5个专项质量检查小组,每组设组长1名,根据各组工作量安排2~3个成员。
1.2实施方法护理部根据医院护理质量控制标准,确定各组职责,对全院各护理单元进行检查、督导。病房管理组:负责检查特级护理质量,健康宣教和病人满意度调查等;护理文书组:负责检查护理文书记录,以及所有台账完善情况等;消毒隔离组:负责检查消毒隔离质量,无菌物品等;急救组:负责检查药品、急救车管理、急救药品物品管理使用情况,随机抽考应急预案等;临床教学组:负责检查三基三严、规范化培训,实习生、进修生、新护士带教和护理技术操作考核等。并将护理质量检查的各项指标分类、定分值:基础护理质量合格率100%(合格标准分90分);特、一级护理质量合格率≥95%(合格标准分80分);护理文件书写合格率≥98%(合格标准分80分);急救药品、物品、器械完好率100%;一人一针一管一用一消毒/灭菌执行率100%;护理“三基”理论考试合格率100%(合格标准分80分);护理技术操作考核合格率100%(合格标准分90分)。
制定相应的平分标准。平分标准检查要点、检查内容、该扣的分值等,并将各项护理质量检查标准下发给各小组及护理单元。每月中旬各检查小组根据护理部每月的安排,一周内分别对各护理单元工作质量检查一次,将检查结果汇总上交护理部。护理部组织召开二级护理质量检查汇总反馈例会,先由各组汇报本组检查内容和结果、需要协调和解决的困难与矛盾、提出主要存在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建议、上次护理缺陷整改情况。然后护理部主任提出存在和潜在的共性问题,经过全体人员讨论后,护理部主任总结对共性问题的解决办法和潜在问题的防范措施,并按检查结果,调整下月工作安排,提出具体要求。
2结果
2.1成立二级质控检查组可以提高护理质量二级质控检查小组按照护理职能部门要求的标准进行检查,起到了层层质控的作用。在护士仪表、消毒隔离、基础护理、等级护理、危重病人掌握和抢救车管理、病区管理、健康教育、护士技能考核和护理文件书写的质量检查中,真实地反映一级质量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护士长能够抓住质量控制的要点和重点,对检查出的质量问题持续进行反馈追踪管理,并形成动态循环,使护理质量控制反馈追踪机制得到完善,降低护理质量问题重复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
2.2成立二级质控检查组可以提高护士长的管理水平通过检查、汇报、讨论,为护士长提供相互交流的场所和氛围,对管理中的问题和不足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解决方法,在发挥年轻护士长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同时,使高年资护士长的经验和有效的管理办法得以推广,达到相互促进,取长补短,提高管理水平。
3小结
篇2
[关键词] PDCA循环; 护理实习; 技术操作; 指导应用
[中图分类号] R197.32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2)-02-186-01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病人对护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一名护理专业的实习生,如何能够提高自己的技术操作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到,PDCA是一种在全面质量管理中反应质量管理客观规律和运用反馈原理的系统工程方法,在提高护理管理能力及提高护理质量控制等方面取得过很好的效果,现如今我们将PDCA循环管理模式应用到提高护理实习生技术操作能力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 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对象为临床所涉及的18项基础操作,分别为:无菌技术、生命体征的监测、口腔护理、导尿术、灌肠术、吸氧、静脉输液、静脉采血、肌肉注射、皮内注射、皮下注射、心肺复苏、吸痰法、膀胱冲洗、鼻饲法、静脉留置针技术、微量泵的使用技术。涉及科室为18项技术应用较普遍的科室;手术室/急诊、ICU、妇科、产科、心胸外科、神经外科、血管外科、神经内科、心内科,实验时间共8个月。
2 方法 安排责任心强、经验丰富,业务知识扎实的高年资护师对护理实习生进行一对一指导,老师先向学生讲解技术,操作理论知识,并进行演示,护理实习生通过若干次演示后,制定操作计划(P),进行真人操作(D),然后根据《全国卫生系统护士岗位技能训练和竞赛活动护理技术操作项目考核要点》提出自身存在的问题(C),针对问题进行分析改正(A),即完成一个PDCA循环,再次回到上一级PDCA循环,直到完全熟练掌握该操作技术。第一步:(老师示教),老师根据教学大纲,学习目标和护理实习生的实际情况,完成技能训练课程的讲授和技能演示。第二步:(护生复示教)即护生重复老师的示教操作,一方面反馈护生理解和掌握的情况,反馈老师示教操作,反馈老师示教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师生共同循证护生示教中错误或不正确的技能过程,发现问题并制定学习计划提供依据,同时渗透PDCA管理过程随时反省、自查、自省的评价特点。第三步:(护生进行技能学习训练)护生根据前二步学习,进入自己开始动手,学习技能的阶段,此阶段保证人手一份技能考核标准,教会护生使用标准进行自检掌握实验目标和方向,在自我评价,同学间评价的同时,发现并处理问题,达到应用管理程序,自我控制学习进度和学习质量的目的。第四步:(双角色训练)学习训练过程进入到上一级PDCA循环,学生的技能水平不断上升,在此阶段训练的对象由模型换至真人,也就是学生相互担当病人和护士的角色,双角色训练。双角色是根据护生在学习技能过程中同时要担任二个角色,一是护士角色,二是病人角色。
3 讨论 每一步教学环节中体现PDCA循环模式,一环接一环,逐步提高,从而使技能训练由初始水平到学习水平,从学习水平到技能水平,从而技能水平不断提高。
4 结论 根据检查结果每两个月进行各科室质量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意见,不断分析,总结教学中的不足和成功经验,出现问题及时找出原因,如果是学生不明白老师未讲清楚,应帮助护生重新学习,如果是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制定不适宜应修定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放到下一个PDCA循环使护生学习质量继续提高。
参考文献
[1] 潘绍.现代护理管理学[M].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1999:212.
[2] 高玉霞,张秀英.张巍等技能训练中应用PDCA循环培养护生自我管理能力[J].护理研究,2006,2601.
[3] 杨英华.护理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
[4] 郑修霞.当代教育理论与护理教育[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4:116.
[5] 耿晓红.新形势下临床医学教育初探[J].中国医药研究,2005,2.
[6] 耿绍华,刘春燕.循证医学教育模式[J].医学与哲学,2003,10.
[7] 刘钧,杨宝林.吴金京等浅谈医院进修生教育的特点及对策[J].中国医院管理,1999,3.
[8] 李惠玲,毛莉芬等.运用CSPDCA护理品质的持续改良[J].护士进修杂志,2004,19(9):826-827.
篇3
2020年,在医院各级领导关心支持下,儿科乔迁新址,病房环境设施得到了很大改善,在新的一年里,随着科室条件的改善,对护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护理部下发2021年护理工作计划结合本科室实际工作,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努力为广大患儿提供人性化、高质量、高效率的护理服务,特制定如下计划:
一、工作目标:
1. 护理文书书写质量合格率≥95%
2. 基础护理合格率≥90%
3. 危重患者护理合格率≥95%
4. 优质护理合格率≥95%措施落实率≥90%;目标、内涵知晓率100%
5. 病区管理合格率≥90%
6. 输血质量管理合格率≥95%(核对准确率100%)
7. 消毒隔离合格率≥95%,无菌物品合格率100%
8. 手卫生依从性、正确率≥95%
9. 职业暴露报告率≥95%
10. 抢救药品、物品、仪器、设备完好率100%
11. 健康教育覆盖率100%,患者知晓率≥90%
12. 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96%
13. 护理人员三基考核合格率100%
14. 护理工作制度培训率≥90%;核心制度执行率100%
15. 压疮、跌倒、坠床、管道滑脱的风险评估率100%
16. 不良事件上报率100%
17. 护理严重差错发生率为0
18. 年工作计划完成率≥95%
二、工作措施
(一)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完善护理风险防范措施,有效的回避护理风险,为患儿提供优质,安全有序的护理服务
1. 不断强化安全意识教育,及时发现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使护理人员充分认识护理差错因素新情况,新特点,从中吸取教训,使安全警钟长鸣。
2. 加强重点时段的管理,如夜班、中班、节假日等,实行弹性排班制,合理搭配老、中、青值班人员,同时注意培养护理人员独立值班时的慎独精神。
3. 加强重点患儿的管理,把普儿病房的危重患儿作为科室晨会及交接班时的重点,对病人现存的和潜在的风险作出评估,达成共识,引起各班的重视。
4. 按照《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书写护理文件,减少安全隐患,使护理文件书写规范化,认真执行护理记录中的“十字原则”即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能反映患者的病情变化,体现专科特点,护士长及时审阅后签名,对不合格的护理文件不归档。
5. 完善护理应急预案,制定护理应急预案培训计划,按照计划进行培训,在完成平时工作的同时要注意培养护士的应急能力,对每项应急工作都要提出效果评价及整改措施,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提高护士对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
6. 加强各关键点的质量监控即关键制度的质量监控、关键护理单元的质量监控、关键人员的质量监控、关键患者的质量监控、关键时间的质量监控以及关键环节的质量监控。保证各项护理工作措施落实到位,确保护理安全。
7. 严格执行护理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发生不良事件后规定时间内逐级上报,并及时组织讨论、分析原因、提出并落实整改措施。
(二)加强科室护理质量管理。
1. 科室制定年度护理工作计划,并落实到位。依据护理部下发《护理质量考核标准》(2018版)将科室人员分为六个质控小组,即一级质控(科室质控组),每月通过一级质控自查、二级质控普查、三基质控跟踪检查、四级质控抽查完成全面质量控制,根据各级质控组反馈进行整改。
2. 落实护士长每日五次查房制度。即晨交接班时查;集中治疗护理高峰时段查;上午下班前查;下午上班后查;下午下班前或交接班时查。
(三)配合护理部对护理质量敏感指标数据的分析、进行科学化的质量控制
科室指派专人进行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的统计与上报,每月5号前将上一月数据统计上交护理部。
(四)按照护理部下发文件,年内开展项目管理,引导护士在日常工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改进问题。参加护理部举办护理质量改善项目讲评活动。
(五)以病人为中心,提倡人性化服务,将优质护理服务认真贯穿于护理的全过程,加强护患沟通,提高病人满意度,避免护理纠纷。
1. 认真接待入院患儿,主动向患儿家属进行入院宣教及健康教育。
2. 要求责任护士每日与患儿家属沟通,包括健康教育、了解患儿病情转归。生活需求、用药后的反应等,认真执行各项护理操作告知程序,尊重患儿家长的知情权,接触患儿家长的顾虑。将心比心,“主动”为患者提供服务。强化主动服务意识。让患者在细微处能感受到护理人员的关怀与照顾。
3. 组织护理人员对优质护理服务的内涵进行学习,正确并及时对住院患者实施临床路径管理,责任护士全面掌握患者病情动态,缩短患儿住院时间,降低成本、提高就医满意度。
4. 每月进行病人满意度调查,认真听取患者对优质护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提出整改措施,不断提高护理质量,提高病人满意度。
5. 定期对出院病人电话随访,通过电话随时知道患儿家属在家庭护理中遇到的问题并帮助其解决问题,告知患儿家长关注科室微信公众号,定期更新儿科常见疾病的护理要点。
(六)加强科室护理人员业务培训,提高护理人员专业素养
1. 根据N1~N4不同层级护理人员岗位及培训需求,制定层级培训计划,每月业务讲课四次,业务查房一次,每周晨间学习两次,坚信知识是一切的基础,提高护理人员整体素质。
2. 根据入科时间对护理人员进行操作培训和考核,第一季度培训人员为2011年和2012年入科护士,第二季度培训人员为2013和2014年入科护士,第三季度培训人员为2015年以后入科护士,第四季度为2014年以后入科护士。做到培训有重点,对低年资护士加强培训的同时,对高年资护士也要进行巩固性培训。
3. 做好儿科七月份与PICU及新生儿的联合查房工作。
(七)积极参加“5.12”护士节活动
(八)护理教学、科研工作
1. 严格做好实习生管理,指派具有带教资格的护理人员进行带教工作,对学生做到放手不放眼,保证护理安全的同时履行带教老师的职责,并做好对实习生的考核。
篇4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不同科室临床护理人员53例,分为两组,均为女性。观察组29例,年龄23~55岁、平均年龄(31.04±2.69)岁,从业时间1~19年、平均时间(5.86±2.77)年;对照组24例,年龄24~53岁、平均年龄(32.18±2.03)岁,从业时间2~21年、平均时间(5.62±2.28)年;文化程度:本科24例,大专18例,中专11例;职称:主管护师13例,护师19例,护士21例。两组人员年龄、从业时间、文化程度与职称方面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接受传统护理方法,观察组接受全面质量管理模式,方法如下。1.2.1完善规章制度:参照“二甲”医院标准,结合医院实际情况,补充完善原有的规章制度,明确质量控制相关标准、工作流程、细则与操作要求、工作制度等。制定详细的消毒隔离、一级护理、治疗室护理管理、急救药品及医疗器械管理、危重患者护理标准,组织所有护理人员进行反复学习,并利用多种形式进行考核。分解各项工作,明确个人职责,各项工作细化到人,使每位护士了解个人每日工作目标、工作内容、工作标准,加强护理人员团结协作、应急能力、服务态度与带教能力方面全面考核,同时做到奖惩分明,尽量营造团结向上环境氛围。
1.2.2以人为本,实行责任制管理:
首先,对住院病人进行分区,确定每区对应相应责任人,相应床位对应相应护理人员。其次,确定每个护理人员需要负责病人数目,保证每位护理人员可看护6~8名患者。护理期间,实行全面管理,主要包括给予患者必要心理干预、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同时,注重护理人员护理知识培训,使其准确掌握疾病临床治疗原则与护理要点,在实际护理中将各项服务工作落到实处。此外,护士长对护理人员的每日工作进行检查,及时征求患者与家属意见;不定期抽查护理人员对于分管患者健康宣教与病情掌握情况。检点包括:重点人员、环节、交班、重点制度以及薄弱环节。
1.2.3弹性排班:
注重晚间护理与晨间护理为给予患者持续性且无缝隙护理管理服务,也为使护理人员感到满意,护士长设计一份调查问卷,同时主动与护理人员沟通,合理调整护理排班。夜班人员值班过程中,可安排一位护理人员从旁协助,以有效减轻夜班人员工作压力,协助护士要帮助行动不便或功能障碍患者,尽量满足于患者生活要求。此种排班模式,既可以使夜班护士工作量减轻,又能够调动护理人员积极性。
1.3考核办法:
每周不定期的考核护理人员护理质量、应激能力、团队协作、药品管理、带教能力、患者临床满意度评分等,护士长进行评分,满分为10分,定期总评护理人员平均分。每位护理人员都建立一份个人护理档案,每次考核结果、奖惩等均记录其中,优胜劣汰。
1.4统计学方法:
对本文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得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考核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实施半年后,观察组满意率为93.10%,对照组满意率为66.67%。两组考核评分与满意率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篇5
【关键词】脑卒中 日常生活能力 康复训练 护理干预
脑卒中又称脑血管意外,是由于各种病因使脑血管发生病变而导致脑功能缺损的一组疾病的总称。临床上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类,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占总比例的70%~80%[1]。脑卒中最主要的负担是慢性失能而不是死亡[2],约60%~80%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其中15%的患者日常生活不能自理,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3]。我科通过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及护理干预措施后的对照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62例脑卒中患者,为 2009年2月至2010年8月住院病例,诊断符合1995中华医学会第4次全国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的首次脑出血或脑梗死患者。患者均为首次发病,病程1-3个月,住院病历资料完整。病情稳定,生命体征平稳。其中男42例,女20例,年龄46~75岁,将其随机分成康复组和对照组,康复组32例,男22例,女10例,平均年龄65.4岁。对照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平均年龄63.5岁,住院时间最短15天,最长30天。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情程度和既往史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治疗组在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基础护理的基础上加以康复训练及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仅采取科内常规药物治疗及基础护理措施。治疗时间均为4周。
1.2.1 康复训练:包括指导患者保持良好肢体的摆放,通过被动运动、主动运动定时更换,积极进行适应性训练。用呼吸体操来增加感觉刺激和清洁与按摩皮肤等,可以防止或减轻中枢神经系统,肌肉骨骼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等各系统的功能障碍,以及皮肤及其附件的萎缩和压疮。早期康复训练(包括器械及徒步运动),运动训练应按照发育的顺序和不同姿势反射水平进行:从翻身坐位平衡双膝立位平衡单膝立位平衡坐到站站立平衡步行来进行。主要训练方法为: ①坐位平衡训练:应尽早进行坐起训练,从仰卧位到床边坐,从患者能无支撑坐在椅子上达到一级坐位平衡,到让患肢能做躯干各方向不同摆辐的摆动活动的“自动态”的二级平衡,最后完成能抵抗他人外力的“他动态”的三级平衡。②关节活动度维持训练。③站立的平衡训练:先站起立床:然后逐步进入扶持站立,平行杠间站立,让患者逐渐脱离支撑,重心移向患侧,训练患者的持重能力,能徒手站立后,再实施站立平衡训练,最后达到站立位的三级平衡。④步行训练:恢复步行是康复治疗的基本目标之一。先进行扶持步行或平行杠内步行,再到徒手步行,改善步态的训练,重点是纠正划圈步态。⑤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训练。ADL包括床椅转移、穿衣、进食、上厕所、洗澡、行走、上下楼梯、个人卫生等。通过作业治疗,动作训练从进食、个人卫生、穿衣、洗澡、书写、工艺治疗-编织、刺绣、绘画、陶瓷、橡皮泥塑,到训练两手协同操作、打字、大结、垒积木、拧螺丝、拾小物品、弹琴,训练手的精细动作能力生活自理辅助器具、家务劳动、户外活动,使患者尽可能实现生活自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训练方法,强调个体化治疗,采用“一对一”方式, 并根据患者功能状态的改善情况随时调整治疗方法,循序渐近地增加训练次数,延长训练时间,一般每天2次,每次 45min,每周 6~12次,共进行4周。
2 评定方法
应用简易Fugl-Meyer积分对两组患者入院时和4周后的肢体活动功能进行评定。Ⅰ级<50分;Ⅱ级50~84分;Ⅲ级~95分;Ⅳ级~99分。
3 结果
康复组和对照组康复训练前后的肢体运动功能评定见表1。两组患者康复训练前后的肢体运动功能评定。
(表1)两组患者康复训练前后的肢体功能评定
由表1可见,经x2检验,两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患者康复效果康复组明显由于对照组。
4 心理护理
心理康复护理这是护理措施中的重要环节,对患者的康复起着积极的作用。患者脑卒中后由于对自身疾病的转归存有顾虑,很痛苦,心情沉闷,情绪焦虑,悲观或恐惧,所以康复护士对患者要耐心开导,对家属要详细解释。同时,护理人员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及时进行心理疏导,耐心开导患者,详细向患者介绍本病的防治知识,并列举成功的病例,以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并强调康复训练的好处和不锻炼的严重后果,只有坚持不懈地治疗与锻炼,才能达到康复的目的,以使其了解本病的性质、转归和预后,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因此心理护理应贯穿在整个康复过程。
5 饮食护理
患者的饮食结构应调整为高蛋白、低糖低盐低脂肪、丰富蔬菜水果、清淡、易消化。辅助进食时让病人取半坐位,将少量食物由病人健侧放入口中,以利下咽。如病人吞咽困难者则以半流质饮食为宜,并防止呛咳,食后漱口避免食物残留在口腔。无吞咽功能者则留置胃管,定量流食,定期换管。根据中医的辨证,阴虚者给予甘凉食物,如绿豆、小米等;阳虚者宜食甘温食物,如胡萝卜等;肝肾不足,头晕目眩者,宜多食白菜、黄瓜等蔬菜;便秘者宜食高纤维素食物,如蔬菜、水果等;高血压者进低盐饮食;注意定时定量,少食多餐,戒烟酒。
6 讨论
脑卒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我国脑卒中每年的发病率为185/10万~219/10万[4],脑卒中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一直是康复治疗的难点,也是目前是康复医疗面临的重要挑战。1971年美国护理专家Orem提出“自理模式”,强调个人应对自己健康有关的护理负责,必要的护理介入只是为了帮助其提高自我照顾能力[5]。脑卒中的康复治疗及护理措施是一个复杂的、周期较长的工程。在病情稳定的情况下,康复时间越早越好[6]。自我效能Bandura社会认知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指的是个体对控制行为和周围环境能力的一种感知或信念[7]。因此,护理人员应充分挖掘脑卒中患者的自动参与潜能,通过调动患者的积极性,促使提高心理适应水平和生活水平。成功的心理护理是脑卒中恢复期康复护理的基础,完善的饮食护理是脑卒中恢复期康复护理的关键,功能锻炼是脑卒中病人提高生活质量的主要手段,对并发症的预防是康复护理能否顺利进行的保障[8]。只有上述措施的合理应用,广泛实施健康教育,宣传健康的饮食生活习惯,才能使病人最大限度恢复肢体功能、减少致残率,有效缩短康复期。因此,脑卒中后做好康复训练及护理干预措施对预防和减少患者肢体残疾及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 考 文 献
[1]石凤英.康复护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3100.
[2]Wolfe CD.The impact of stroke[J].Br Med Bull,2000,56:275286.
[3]高丽萍,霍春暖,张雅静等.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塞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中华护理杂志,1999,34(7):392.
[4]饶明俐.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 [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5,22(5):388.
[5]韩淑燕.运用Orem自理模式对脑出血病人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0,15(2):140141.
[6]陈进,倪朝民,陈瑾.影响社区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相关因素研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8,30(2):109113.
篇6
首诊负责制度
1、门诊首诊负责制度
(1)凡经挂号的病人,各科医务人员均需做到“谁首诊,谁负责”,不得相互推诿。
(2)首诊医师经检查、诊断,发现该病人为非本科疾病患者,应认真书写门诊病历,并耐心向患者介绍其病种及应去就诊的科室。
(3)对边缘性疾病患者,首诊医师应负责诊疗。必要时,可请有关科室会诊。
(4)对危重、体弱、残疾的病人,若需转科,由首诊医师与有关科室联系并做好转科的护送及交接病人的工作。
(5)需转院治疗的病人,经科主任同意,同时上报医务科同意后与转入医院联系或电话邀请会诊。
(6)若发现医师推诿病人而延误病情或导致对传染病的误诊漏诊者,必须追究首诊医师的责任。
2、急诊首诊负责制度
(1)一般急诊病人,参照门诊首诊负责制度执行,由急诊科护士通知有关科室值班医师应诊。
(2)危重病人如非本科室范畴,首诊医师应首先对病人进行一般抢救,并立刻通知有关科室值班医师,在接诊医师到来后,向其介绍病情及抢救措施后方可离开。如提前离开,在
此期间发生问题,由首诊医师负责。
(3)如遇到复杂病例,需两个科室或多个科室协同抢救时,首诊医师应首先实行必要的抢救,并逐级上报医务科或总值班人员,以便立即调集各有关科室值班医师、护士等有关人
员参与抢救。当调集人员到达后,以其中职务或职称最高者负责组织抢救工作。对不服从安排的人员,按医院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三级医师查房制度
一、科主任、正副主任医师查房制度
科主任、正副主任医师查房每周1—2次,应有主治医师、住院医师、护士长、进修医师、实习医师和有关人员参加。
(1)查房内容包括审查和决定急、危重、疑难患者及新入院患者的诊断及治疗计划,决定重大手术及特殊检查、新的治疗方法及参加全科会诊。
(2)抽查医嘱、病历、护理质量、发现缺陷、纠正错误、指导实践、不断提高医疗水平。
(3)利用典型、特殊病历、进行教学查房,提高教学水平。
(4)对所查病人,应亲自询问诊疗情况和病情变化,了解生活和一般情况,并全面查体。
(5)听取各级医师、护士对诊疗护理工作及管理方面的意见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建议,以提高科室工作管理水平。
二、主治医师查房制度
(1)主治医师查房,每日一次,应有本院住院医师或进修医师、实习医师、责任护士参加,新入院病人24小时内查房完毕。
(2)对所分管病人分组进行系统查房,确定诊断及治疗方案、手术方式、检查错事、了解病情变化及疗效判定。
(3)对危重病人应每日进行巡视检查和重点查房,如有住院医师邀请应随叫随到,提出有效和切实可行的处理措施,必要时进行夜查房。
(4)对新入院病人,必须进行新入院病人讨论,对诊断不明或治疗效果不好的病例,进行重点检查与讨论,查明原因。
(5)对急危重、疑难病例或特别病例,应及时向科主任汇报并安排主任医师查房。
(6)对常见病、多发病和其他典型病例进行每周一次的教学查房,结合实际,系统讲解,不断提高下级医师的业务水平。
(7)检查所管住院医师的病历,不符合病历书写要求的,都要予以纠正。同时还应检查诊疗进度及医嘱执行情况,治疗效果,发现问题,纠正错误,避免和杜绝医疗差错事故发生
。
(8)决定病人的出院、转科、转院问题,签发会诊、特殊检查申请单、审查特殊药品处方及病历首页并签字。
(9)注意听取医护人员和病人对医疗、护理、生活饮食、医院管理各方面的意见,协助护士长搞好病房管理。
3、住院医师查房制度
(1)住院医师查房每日查房一次,上、下午下班前各巡视一次,夜查房一次,危重病人和新入院病人及手术病人重点查房并增加巡视次数,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并报告上级医
师。
(2)对新入院病人24小时内完成病历及病程记录,危重、疑难的新入院病例和特别病例,除及时完成病历书写外并向上级医师汇报。
(3)及时修改实习医师书写的各种医疗记录,审查和签发实习医师处方、化验检查、会诊申请单等医疗文件。
(4)向实习医师传授疾病诊断、体检方法、治疗原则、疗效判定、诊疗操作要点,手术步骤及分析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5)检查当日医嘱执行情况,病人饮食及生活情况,主动征求病人对医疗、护理和管理方面的意见。
(6)作好上级医师查房的各项准备工作,介绍病情或报告病例。
分级护理制度
一、住院病人由医师根据病情决定护理等级并下达医嘱,分为Ⅰ、Ⅱ、Ⅲ级护理及特别护理四种。护理人员要在病人床头牌内加放护理等级(按省卫生厅《医疗护理文书规范》要求
)标记。
二、特别护理
(一)病情依据:
1.病情危重、随时需要抢救和监护的病人。
2.病情复杂的大手术或新开展的大手术,如脏器移植等。
3.各种严重外伤、大面积烧伤。
(二)护理要求:
1.设专人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备齐急救药品,器材,随时准备抢救。
2.制定护理计划,设特别护理记录单。根据病情随时严密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变化,并记录出入量。
3.认真、细致地做好各项基础护理,严防并发症,确保病人安全。
三、一级护理
(一)病情依据:
1.重病、病危、各种大手术后及需要绝对卧床休息、生活不能自理者。
2.各种内出血或外伤、高烧、昏迷、肝肾功能衰竭、休克及极度衰弱者。
3.瘫痪、惊厥、子痫、早产婴、癌症治疗期。
(二)护理要求:
1.绝对卧床休息,解决生活的各种需要。
2.注意思想情绪上的变化,做好思想工作,给予周密细致的护理。
3.严密观察病情,每15~30分钟巡视一次,定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根据病情制定护理计划,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及效果,做好各项护理记录。
4.加强基础护理,定时做好口腔、皮肤的护理,防止发生合并症。
5.加强营养,鼓励病人进食,保持室内清洁整齐、空气新鲜。防止交叉感染。
四、二级护理
(一)病情依据:
1.病重期急性症状消失,特殊复杂手术及大手术后病情稳定及行骨牵引,卧石膏床仍需卧床休息,生活不能自理者。
2.年老体弱或慢性病不宜过多活动者。
3.一般手术后或轻型先兆子痫等。
(二)护理要求:
1.卧床休息,根据病人情况,可在床上做轻度活动。
2.注意观察病情变化,进行特殊治疗和用药后的反应及效果,每1~2小时巡视一次。
3.做好基础护理,协助翻身,加强口腔、皮肤护理,防止发生合并症。
4.给予生活上必要的照顾。如洗脸、擦身、送饭、递送便器等。
五、三级护理
(一)病情依据:
1.轻症、一般慢性病、手术前检查准备阶段、正常孕妇等。
2.各种疾病术后恢复期或即将出院的病人。
3.可以下床活动,生活可以自理。
(二)护理要求:
1.可以下床活动,生活可以自理。
2.每日测量体温、脉搏、呼吸二次,掌握病人的生活,思想情况。
3.督促病人遵守院规,保证休息,注意饮食,每日巡视二次。
4.对产妇进行妇幼卫生保健咨询指导。
5.进行卫生科学普及宣教工作,提高病人自我保健水平。
术前讨论制度
一、所有住院手术病例(急诊入院手术除外)均应进行术前讨论,特殊病例应报医务科备案或医务科派人参加讨论。
二、术前讨论由科主任或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组织(主持),手术医师、护士及有关科室医务人员参加。重大疑难、新开展的手术、特殊情况可邀请家属或单位领导参加。
三、讨论内容:诊断和诊断依据;手术指征和手术禁忌症;术前准备,如特殊检查、血源等;重新开展手术应订出手术方案;术中可能发生的困难与意外,以及防范措施;麻醉选
择;术后护理,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手术人员、麻醉人员及有关人员的组织和安排。一般手术也要进行相应讨论。
四、术前讨论要做好记录,并随同病历归档。
疑难病例讨论制度
一、病人住院10天内未能明确诊断或病情未能得到有效控制,科室应及时组织讨论;对诊断不明或治疗无效且住院时间超过3天的患者,应及时向科主任汇报,并由科主任组织院内
有关专家进行讨论。
二、若经院内专家会诊后仍未能明确诊断的,须上报医务科,由医务科邀请并组织院外专家进行会诊。
三、讨论前,主管医师应积极准备有关病历资料,明确提出讨论目的;讨论时,应详细做好讨论记录,并于讨论完成后,将相关内容在病历中记录。
死亡病例讨论制度
一、凡住院死亡病例,要求在死亡后1周内进行讨论;如为特殊病例,科室则应及时组织讨论;尸检病例待病理报告后讨论,但不得超过2周。
二、讨论由科主任主持,医、护及有关人员参加,如遇疑难问题,可请医务科派人参加。
三、主要讨论内容:诊断是否正确、有无延误诊断或漏诊;检查及治疗是否及时和适当;死亡原因或性质;从中应吸取的经验教训和今后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四、死亡讨论应记入病历,留档备案。
危重病人抢救制度
一、抢救工作应由经治(或值班)医师和护士长组织,重大抢救应由科主任或院领导参加组织,所有参加抢救人员要听指挥,严肃认真,分工协作。
二、抢救工作中遇有诊断、治疗、技术操作等方面的困难时,应及时请示,迅速予以解决。如需会诊者,应本着先科内、后科外的原则,及时组织会诊,院内大会诊应报医务科协
助组织,各类医务人员接到急会诊后应随请随到。一切抢救工作要作好记录,要求准确、清晰、扼要、完整、并准确记录执行时间。
三、医护人员要密切合作,医师的口头医嘱护士须复述一遍,无误后方可执行。
四、各种急救药物的安瓿、输血空袋等用后要集中放在一起,以便
查对。
五、抢救物品使用后要及时归还原处,清理补充,并保持整齐清洁。
六、新入院或突变的危重病人,应及时电话通知医务科或总值班,并填写病危通知单一式三份,分别交病人家属和医务科,另外一份贴在病历上。
七、危重病人抢救结果,应电话报告医务科和科主任。
手术分级分类管理审批制度
为了确保手术安全和手术质量,预防医疗事故发生,加强我院和各级医师的手术管理,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结合医院分级管理和基本现代化医院的要求,参照有关资料,制定本制度。
一、手术分类
主要根据手术过程的复杂性和对手术技术的要求,把手术分为:
(一)甲类手术:手术过程复杂,手术技术难度大的各种手术。
(二)乙类手术:手术过程较复杂,手术技术有一定难度的各种
重大手术。
(三)丙类手术:手术过程不复杂,手术技术难度不大的各种中等手术。
(四)丁类手术:手术过程简单,手术技术难度低的普通常见小手术。
注:微创(腔内)手术根据其技术的复杂性分别列入各分类手术中。
二、手术医师分级
根据其取得的卫生技术资格及其相应受聘职务,规定手术医师的分级。所有手术医师均应依法取得执业医师资格。
(一)住院医师
1、低年资住院医师:从事住院医师工作3年以内,或硕士生毕
业,从事住院医师工作2年以内者。
2、高年资住院医师:从事住院医师工作3年以上,或硕士生毕业取得执业医师资格,并从事住院医师工作2年以上者。
(二)主治医师
1、低年资主治医师:担任主治医师工作3年以内,或临床博士生毕业2年以内者。
2、高年资主治医师:担任主治医师工作3年以上,或临床博士生毕业2年以上者。
(三)副主任医师
1、低年资副主任医师:担任副主任医师工作3年以内者。
2、高年资副主任医师:担任副主任医师工作3年以上者。
(四)主任医师
三、各级医师手术范围
(一)低年资住院医师:在上级医师指导下,逐步开展并熟练掌握丁类手术。
(二)高年资住院医师:在熟练掌握丁类手术的基础上,在上级医师指导下逐步开展丙类手术。
(三)低年资主治医师:熟练掌握丙类手术,并在上级医师指导下,逐步开展乙类手术。
(四)高年资主治医师:掌握乙类手术,有条件者可在上级医师指导下,适当开展一些甲类手术。
(五)低年资副主任医师:熟练掌握乙类手术,在上级医师指导下,逐步开展甲类手术。
(六)高年资副主任医师:在主任医师指导下,开展甲类手术,亦可根据实际情况单独完成甲类手术、新开展的手术和科
研项目手术。(七)主任医师:熟练完成甲类手术,特别是完成新开展的手术或引进的新手术,或重大探索性科研项目手术。
四、手术审批权限
手术审批权限是指对各类手术的审批权限,是控制手术质量的关键。
(一)正常手术
1、甲类手术:由科主任审批,高年资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签
发手术通知单,报医务科备案。特殊病例手术须填写《手术审批单》,科主任根据科内讨论情况,签署意见后报医务科,由业务副院长审批。
2、乙类手术:由科主任审批,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签发手术通知单。
3、丙类手术:由科主任审批,高年资主治医师以上人员签发手术通知单。
4、丁类手术由主治医师审批,并签发手术通知单。
5、开展重大的新手术以及探索性(科研性)手术项目,需提交专题报告至医院经专家委员会讨论后,由医院上报市卫生局经卫生厅指定的学术团体论证,并经医学伦理委员
会评审后方能在医院实施。对重大涉及生命安全和社会环境的项目还需按规定上报国家有关部门批复。
(二)特殊手术
凡属下列之一的可视为特殊手术:
1、被手术者系外宾、华侨、港、澳、台同胞的。
2、被手术者系特殊保健对象如高级干部、著名专家、学者、知名人士及派负责人。
3、各种原因导致毁容或致残的。
4、可能引起司法纠纷的。
5、同一病人24小时内需再次手术的。
6、高风险手术。
7、应邀到外院会诊参加手术者或邀请外院医师来院参加手术者。异地行医必须按执业医师法有关规定执行。
8、器官切除及大器官移植。
以上手术,须科内讨论,科主任签字报医务科审批,由业务院长或院长审批,由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签发手术通知单。执业医师,异单位,异地行医手术,需按《执业医师法》及
《医师外出会诊管理暂行规定》的要求办理相关审批手续。外籍医师的执业手续按国家有关规定审批。
此外,在急诊或紧急情况下,为抢救病员生命,经治医师应当机立断,争分夺秒积极抢救,并及时向上级医师和总值班汇报,不得延误抢救时机。
五、管理要求
1、各科室和各级医师要严格执行“手术范围”,开展规定范围外的手术由所在科室根据其实际工作能力和水平提出书面报告,上报医院医务科审核,经分管院长签发并上报市卫生
局批准后执行。对连续两年发生两起以上医疗事故的人员降一级执行,直至取消手术资格,并报市卫生局备案;重新恢复手术级别,须经医院和市卫生局考核后裁定。
2、超范围手术需根据医护人员结构、技术水平、基础设施、设备条件、现场操作等综合考评合格后,经市卫生局审批同意方可进行。若遇紧急特殊情况,科室或医师超范围开展与
职、级不相称的手术,需应邀请上级医院会诊并电话报请市卫生局批准后进行,术毕一周内补办书面手续。科研性项目手术必须征得患者或家属同意。
3、超范围手术的审批程序:由科室提出申请,经医院学术委员会讨论同意后,由医务科汇总材料,上报市卫生局批准。申请批准时需提供以下材料:①《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原
件和复印件;②医院相关科室、医护人员学历、职称、技术开展情况,设备、基础设施条件及日常技术质量考核情况;③近二年本科室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医疗事故争议、医疗事
故发生情况统计;④开展新手术的可行性论证报告;⑤人员进修学习情况;⑥是否有上级指导医师;⑦其它需要提供的资料。
4、各科室、各级医师未按本规范执行的,一经查实,将追究科室负责人及相关人员的责任,对由此而造成医疗事故的,依法追究相应的责任。
篇7
住院;精神病人;自杀;预防措施
精神病人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住院期间常可发生自杀行为。有资料表明,各类精神疾病总自杀率为51/10万,较一般人口高6倍到12倍[1]。自杀是导致精神科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这给医院和患者的家庭造成很大的影响,引起了精神卫生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本文对我院自杀(包括自杀未遂和自杀死亡)的20例住院精神病人进行临床分析,便于今后更好的制定护理措施,减少或杜绝自杀行为的发生。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20例。男性9例,女性11例。最小15岁,最大71岁。住院6~43 d不等。
1.2 疾病种类 本组病例按照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诊断,其中精神分裂症8例,抑郁症5例,情感性精神障碍5例,酒精中毒所致精神障碍1例,焦虑症1例。其中自杀未遂5例。
1.3 自杀时间
1.3.1 午夜22:00~2:00,此时夜班护理人员多已疲惫,精力不足,患者乘查房间歇采取行动。
1.3.2 清晨4:00~7:00,正值患者先后起床进餐,护理人员进行晨间护理的忙碌时刻,病房秩序混乱,患者趁机采取自杀行为。
1.3.3 其他 中午休息时,工作人员少时,停电光线不足时,都是患者易发生自杀的时刻。
1.4 自杀地点 多发生在单人病房、厕所、洗漱间、食堂等僻静及拐角处。
1.5 自杀常用方法
1.5.1 自缢 常用保护带或将床单被套及衣服等撕成条并搓成绳子,或用裤腰带、鞋带等采取行动。本组有5例患者采取此方法。
1.5.2 服毒 有4例患者平时积攒大量镇静安眠药而一次性大量吞服自杀。
1.5.3 吞服异物 吞服体温计、筷子、纽扣、玻璃碎片等4例。
1.5.4 其他 如跳楼3例、割腕2例、撞头2例等。
1.6 自杀原因分析 来源于自杀未遂者,家属和医护人员。
1.6.1 受精神症状支配 本组有11例精神病人在自责、自罪、被害妄想、疑病妄想或命令性幻听、强制性思维等精神症状支配下发生自杀行为。
1.6.2 个人因素 本组有6例恢复期患者,对精神疾病缺乏正确认识,觉得患精神疾病后非常自卑,害怕失去家庭、事业,对生活诸事缺乏应对能力和主动性;又担心疾病反复发作,长期服药导致家庭经济困难,为不拖累家人而自杀。
1.6.3 家庭和社会因素 家庭和社会是精神疾病康复的主要场所,长期紧张的家庭环境,成员间无效的沟通方式,生活的灰心丧气,加之生活事件的刺激,如离婚、失去亲人等,使患者对生活绝望,本组有3例因此而自杀。
2 预防措施
2.1 作为专业的精神科护理人员,要热爱精神科卫生事业,树立全心全意为精神病人服务和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而且在任何时候都必须严格执行精神科护理常规。精神病人自杀行为的发生常存在一定的预兆[2],有的伪装成病情突然好转,以蒙蔽医护人员;还如“微笑性抑郁”,也容易引起忽视;所以要求护理人员应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护理时要体会患者的心境,态度和蔼,耐心倾听患者叙述引起焦虑、抑郁、愤怒的原因和内心感受,不要与患者争辩,设法转移其注意力,引导到现实中患者感兴趣的事物上,使患者感到医护人员能够帮助他们分担痛苦,消除悲观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2 为精神病人提供安全的治疗环境,将有自杀想法的患者安排在重病室重点观察。严格执行早会和床头交接班制度,主管医生在早会上应及时向护理人员介绍新入院患者的情况,使护理人员了解其病情,尤其是掌握“五防”患者的床号、姓名、症状、体征、性格、诊断、治疗、饮食、护理要点及心理状态,做到心中有数。护理人员在为患者进行技术操作时,不得将医疗器械遗留在患者身边。出入病区、治疗室、仓库等应随手带门,卫生清扫用具专人保管并固定存放。交接班时,认真清点保护带及备品,本组病例中有2例患者是用保护带作为自杀工具。这就提醒护理人员,尤其是夜班护士,应按规定使用保护带,对保护在床上的患者应置于一级护理病房内,24 h不离护士视线,发现保护带丢失立即查找,消除其所在环境中的任何危险品,严格控制自杀工具的获得。
2.3 精神病人药物治疗是缓解精神症状的主要方法,一次性吞服抗精神病药物自杀是精神病人采取自杀的一种手段。本组有4例患者在病态心理的支配下,有着严重的自杀企图,积攒大量药物而一次性吞服自杀。这要求护理人员加强服药管理,对患者服务要耐心、细心,态度和蔼,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服药的依从性,服药时要仔细检查患者的口腔,避免患者留药,按时按量亲自看护患者将药物服下方可离开,对拒药者,遵医嘱给予鼻饲或注射给药。
2.4 精神病人自杀行为常发生于住院后不久或病情恢复期,他们回顾自己的病态表现,又看到复发再次住院的患者,觉得生活无望,对治疗失去信心,极易产生结束生命,寻求解脱心理,此类患者更易有自杀成功的机会,因此,对病情已经好转的患者,应进行多种形式的心理治疗和康复训练[3],要有计划地组织患者学习有关精神疾病发病的原因、治疗方法及坚持长期服药的重要性,在生活上关心体贴患者,鼓励患者参加有益身心的康复活动。因势利导,使患者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分散病态注意力,消除负性情绪,使其从病理状态解脱出来,增加社会适应能力,以积极的心态进行治疗,促使疾病早日康复。
2.5 应加强对自杀未遂患者的心理支持,本组有5例自杀未遂者,当患者意识恢复后,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了解患者自杀的原因和经过,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宣泄、疏导、解释、保证等心理支持技术,进一步加强防范措施,防止再度自杀。
2.6 防止精神病人自杀行为的发生,不仅依靠医护人员的努力工作及家属的配合,还要依靠社会的理解和帮助。因此要积极做好精神病人的康复治疗工作,呼吁全社会都对精神病人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关心,减少社会上的不良刺激,预防自杀的发生。
参 考 文 献
[1] 沈渔邨.精神病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778.
篇8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择本院护理人员213名,均为女性,年龄18-55岁,中位年龄28.36岁。学历:本科51名(23.94%),大专101名(47.42%),中专61名(28.64%)。职称:副主任护师及以上4名(1.88%),主管护师71名(33.33%),护师92名(43.19%),护士46名(21.60%)。
1.2方法
1.2.1计划阶段计划阶段P(plan)包括4个步骤: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找出主要问题;确定管理目标;提出计划对策和实施方案。
1.2.1.1护理人员对继续教育内容需求及影响因素的调查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调查护理人员对继续教育内容需求及影响护理继续教育质量及实效性的因素。教育需求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专科知识与技能、新业务和新技术、健康教育相关内容、交流沟通与心理疏导、法律法规与病历书写、计算机知识、科研设计与论文写作共7项,要求每位护理人员限选3项。影响继续教育质量及实效性因素的调查问卷共包括项目内容针对性、老师讲课水平、护理人员参与及认真程度、工作中的运用共4项内容,要求每位护理人员限选3项。共发出问卷213份,回收有效问卷213份,问卷有效回收率100.0%。
1.2.1.2护理工作存在问题的调查选择2004年800份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问卷,对不满意项目进行总结和分析;对全院每季度、科室每月在护理质量检查中发现的主要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
1.2.2分析
1.2.2.1护理人员对继续教育内容需求及影响因素护理人员对继续教育内容需求及影响因素见表1和表2。从表1可见,护理人员对继续教育内容需求依次为:健康教育相关内容、专科知识与技能、交流沟通与心理疏导、法律法规与病历书写、新业务和新技术、科研设计与论文写作、计算机知识。从表2可见,影响继续教育项目质量及实效性因素依次为:内容针对性、老师讲课水平、工作中的运用、护理人员参与及认真程度。
1.2.2.2护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住院病人对护理工作不满意项目主要为:疾病、用药、特殊检查、治疗、饮食及其他康复知识指导,与病人交流沟通和心理疏导,主动巡视和重视关心病人等方面。护理质量检查发现护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护理人员缺乏病情观察能力和对病情变化缺乏预见性,用药观察不到位,不关注阳性体征,巡视病人内容和频率不落实,健康教育落实不到位,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病历书写与举证要求相差较远。分析原因主要是护理人员缺乏健康教育、交流沟通、心理护理等人文知识、技能以及专科疾病理论知识、技能有关,这些与护理人员对继续教育的需求基本吻合。
1.2.3制订继续教育项目根据调查和分析结果,设计了为期5年的继续教育项目。将健康教育相关内容、专科知识和技能作为重点纳入Ⅰ类学分继续教育项目,每年举办1个主题学习班;Ⅱ类学分项目作为补充和强化进行院内讲座;将学习过的内容与临床结合提出具体实践要点,通过强化训练、检查督促予以运用和落实。具体时间、计划和安排见表3.
1.2.4实施阶段实施阶段D(do)为按计划和方案组织实施。根据继续教育学习内容的不同,有针对性邀请相关的老师进行授课,讲课形式灵活机动,如采取演示、互动、游戏、分组讨论等形式;每个主题举办2次学习班,保证每位护理人员都能参加,制订严格的考勤制度并要求参加学习的护理人员执行。
1.2.5检查阶段检查阶段C(check)包括检查计划实施情况,分析进展情况,纠正出现的偏差。组长每天查、护士长每周查、护理部每月查实施项目的落实情况,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
1.2.6处理阶段处理阶段A(action)包括2个步骤:巩固已取得的成果;对于这一循环未解决的问题,移交给下一个循环去解决。护理部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各病区护士长,并完善继续教育学习内容。
1.2.7效果评价评价实施后的效果,内容包括调查护理人员对继续教育质量的满意度、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和护理质量情况并与实施前进行比较。护理人员满意度主要内容为:继续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老师授课水平和趣味性、继续教育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对护理人员知识及技能的提高等;病人满意度主要内容为: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知识技能、健康教育、沟通与心理疏导等。该两项调查每个问题均分满意、较满意和不满意3个等级,满意与较满意为满意。护理质量情况的主要调查内容为:护理服务、特级及一级护理、健康教育、护理文件书写等,满分为100分。实施前后分别向护理人员发出213份调查问卷,各回收有效问卷213份,问卷有效回收率均为100.0%;向病人分别发出800份调查问卷,各回收有效问卷80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均为100.0%。
1.3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χ2和t检验比较实施PDCA循环管理方法前后护理人员满意度、病人满意度和护理质量情况的差异。
2结果
实施PDCA循环管理方法前后护理人员满意度、病人满意度和护理质量情况的比较见表4。从表4可见,在护理继续教育质量管理中运用PDCA循环管理方法后护理人员对继续教育满意度、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整体护理质量均较实施前有明显提高,经统计学分析,均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护理继续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而非一件具体的事情[4],必须全面有效评估,系统分析,确定有效需求,缜密计划,认真落实。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护理服务范畴不断扩大,护理人员需要不断更新护理知识,改变服务理念。为了保证护理人员继续教育的有效性和先进性,对继续教育实行科学化管理是十分必要的。将PDCA循环管理方法应用于护理人员继续教育管理工作,有利于工作的持续性改进[5]。本院在护理继续教育质量管理中采用PDCA循环管理方法后护理人员对继续教育满意度、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整体护理质量均较实施前有明显提高,经统计学分析,均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这是由于在制订继续教育培训计划之初,通过对护理人员对继续教育内容需求及影响因素调查和对护理工作存在问题的调查和分析,找出存在问题,并对原因进行分析和总结,根据其主要的原因,制订切实可行的继续教育计划,使护理人员的继续教育适应医院的发展方向和护理岗位需求;护理人员参与到继续教育培训计划的制订过程中,调动护理人员学习积极性,满足护理人员继续教育的需要;同时根据反馈信息,修改、完善继续教育计划,把成功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当作推动下一个循环的动力和依据,并循环反复,不断提高继续教育质量,进而促进护理质量的同步提高。
篇9
CT定位微创锥颅血肿引流术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出血96例临床观察 张聚斓,王怀敏,张青
二例肺栓塞误诊分析 杨文生,张帆
脑白质疏松症对老年脑梗塞后癫痫的影响 李庆华,唐静怡,欧阳文,王成章
气管外科手术前后护理 王国香,纵鲁沙
脑梗塞致偏侧舞蹈症(附20例分析) 李玉旺,刘舒洁
心肌炎后遗症患者情绪状态及护理对策 刘长茹
经动脉内超选择化疗脑胶质瘤并发症探讨 胡晓林,缪仲荣
静滴氨茶碱注射液致过敏反应一例 武红玖
神明口服液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对照研究 王长垠,濮孟久,程燕玲
慢性酒精中毒性神经病28例临床分析 石国芬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骨密度对比分析 吴喆辉,高永斌,杨青平
尿潴留致左患肢肿胀一例的护理体会 王香玲,刘彤
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加强短期静脉营养支持的临床体会 潘湦
肺心病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153例临床分析 唐咪
重型颅脑损伤合并二次脑损伤致瞳孔散大16小时抢救成功一例报告 许刚柱
云南灯盏花治疗慢性肺心病呼吸衰竭疗效观察 李慧,邓瑞锋,王曙光,杨红海,彭玲,刘富深,刘海淑
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抢救危重症哮喘 李晓楠,张劲农,金阳,李一鸣
头孢唑林钠过敏致喉头水肿一例 王婷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 姜超玲,姜超美,崔洪香,毕洪英
预激综合征并发房颤的急诊治疗 刘勇
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 胡奎明
低血钾所致低钾性心肌炎一例报告 左兆凯,刘芳,孙一荣
心肌细胞离子通道的研究进展 张晶,李广平
重型颅脑外伤病人的呼吸道护理 高岸英,王宗兰
心电图、心肌酶结合诊断急性心梗72例分析 杨晓荣,李志国,孙桂兰
偏身舞蹈症为主要表现的脑卒中九例报道 周秀成,韩书霞
癫痫病人的SPECT脑血流显像和CT、EEG比较 张敦涛,徐惠芹,何明厚
妊娠35周突发昏迷 曹坤跃
老年人充血性心力衰竭60例临床分析 李维民,戈改真
乌拉地尔治疗高血压急症的观察 梁慧,杨焕芝,巩成翠
地高辛加美托乐尔治疗充血性心衰伴快心室率房颤 赵风雷,孟丽
大剂量青霉素引起精神障碍一例报告 石常英
急性心肌梗死伴高血糖临床特点分析 张兰,张跃林
静滴多巴胺、硝酸甘油治疗心衰的护理 郭佳美
细胞因子在肺纤维化形成中的作用及对治疗方法的启迪 邵长周,陈小东,蔡映云
头皮针塑料管折断的处理方法 邱玉健,李霞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基因研究及治疗进展 唐宇平
脑梗死早期治疗的研究进展 滕爱华,刘承军
血浆D-二聚体测定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侯振江,张宗英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治疗措施 王学勇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精神障碍12例护理体会 李彩霞,孙清荣,路学玲
老年病人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及护理配合 赵小兰
胺碘酮对心室复极波形态影响的临床意义 马其民,孙惠萍,Ma Qimin,Sun Huiping
孤立性心肌桥所致心绞痛(附11例报告) 郑国平,秦明照
异舒吉、肝素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疗效观察 吴玉鸿,张骥,刘常海
急性心肌梗死35例误诊原因分析 唐立真
辛伐他丁肌病二例报告 李茂亭,马娜,李晓丽
地高辛与美托洛尔合用治疗快速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 吴新华,焦建玲,施荣杰
载脂蛋白B对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影响 杨芳
表现为3相和4相传导阻滞的预激综合征一例 黄雄
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致颅内出血的临床分析 张秀云,梁俊玲,李丙华,刘美丽
氟桂利嗪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TCD改变 唐修明
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塞对血浆纤溶活性和GMP-140临床观察 王红燕,李志梅,潘殿卿,高松,张宝平
大面积脑梗死38例临床分析 边俊兰
老年人肺部感染的血培养和痰培养分析 蔡广,梁海波
周期性瘫痪致血清酶升高1例 刘淑平,于梅
呼吸道念珠菌感染28例临床分析 邓述恺,丁翠敏,孙志学
开胸手术病人围手术期的呼吸道管理 王福恩,孙淑娴
脑血管病康复期患者自我护理的指导与训练 崔欣,马继红,欧阳荔莎
恶性胸腔积液与结核性胸腔积液的鉴别(附胸腔积液272例临床分析) 弭庆胜,翟云青,周登河
小儿心内直视术后的观察与护理 朱宗静,刘家英
肱动脉血管超声评价卡托普利对硝酸酯类耐药性的影响 许卫国,许贤德,宋少光
病毒性心肌炎48例临床分析 张涛
小分子肝素和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观察 赵风雷,曾蜀,吕刚志
双房同步起搏治疗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 王振东,郭涛,王松丽
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出血22例报告 刘金阁,王晓鹏
高血压病24小时平均脉压与血浆内皮素、一氧化氮关系的探讨 邓辉胜,吕麟亚,江凤,李家富,罗兴林,薛莉
机械通气对心源性肺水肿的救护 张式福,张永胜
中药丹参制剂提取新工艺的研究 王介明,周宇,李洪,张倩
封堵治疗先心病房间隔缺损二例 沐贤友,毛继康,汪明慧
文化程度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生活质量影响 李晓南
1998年河北正定心血管病监测区居民血脂水平分析 吕建波,陈明,赵旭红,杨华英,高峰
射频消融慢径致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分析 刘西平,郝星,罗为民,商黔惠,石蓓
最新ACC及AHA关于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治疗指南的要点 罗雪琚
颅内感染者脑膜刺激征阴性的临床分析 冯为菊
婴儿蒙被综合征伴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抢救(附15例报告) 张莉
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分析 刘书屏
特发性肺大泡综合征的影像诊断 孙国超,刘宏霞,张海静,刘爱军
颈总动脉注射瘫康液治疗腔隙性脑梗死45例 苏永巧
心脏复苏后再灌注性心律失常治疗26例 毛继康,任爱勤
肺阻抗血流图对慢性肺原性心脏病的诊断价值 杨林瀛,张庆,庞桂芬,刘玉清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原因分析与护理 纵鲁沙,尹建祯,刘满林
降纤酶胸腔注射治疗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的疗效观察 孙凤春,王元文
老年性痴呆患者的家庭护理体会 刘淑芳
卡托普利、生脉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左心功能不全28例观察 白科易,段玉军
健康教育在脑血管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体会 马巍,刘建辉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M1的临床分析(附125例) 牛秀茹,张丽娟,董淑芬
健康教育对提高哮喘病人疾病认知与自控水平的研究 刘希华,周乃娥
β受体阻滞剂在治疗充血性心衰中的应用进展 欧阳文,刘艺,刘滔
低血糖致心肌酶升高一例 邓瑞锋,彭玲,刘副深
阿伐他汀的非调脂作用 侯瑞田,金凤表,蒋宝琦,吴彦
氨茶碱治疗小儿喘息临床体会 李爱华,王英杰
某些心血管病药物的矛盾作用 郭业峰,韩芬
成年羊急性低氧血症情况下吸入低剂量一氧化碳会降低肺血管阻力 苑永贤
老年心力衰竭并发多器官衰竭的护理对策 宗爱华
心脏介入术后护理管理 张家凤
颅脑损伤后高糖血症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高振英,王国燕,谷瑞金
心衰病人静脉滴入硝普钠的护理要点 刘保玲
美络宁治疗脑血栓形成30例疗效观察 刘媛媛,姜晓莉
与动脉穿刺有关的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防治体会 高霞
颅脑损伤患者并发急性腮腺炎二例报告 许刚柱,杨宏林
脑活素治疗急性脑梗塞疗效观察 付艳霞,周庆茹,田杰
脑复活因子穴位注射治疗脑梗塞的方法及体会 宋月然,付艳霞,史欣
急诊PTCA治疗AMI再梗二例、死亡一例 刘玉玲,矫吉山
小面积心肌梗死后左室扩大、射血分数下降的原因初探 薛锦彤,尹晓隽
倍他乐克治疗扩张型心肌病56例疗效观察 史雷忠,吴正平
二尖瓣球囊扩张术后二尖瓣收缩期杂音完全消失一例 王俊岭,沐贤友,曹雪滨
异丙肾上腺素诱发非阵发界性心动过速的临床观察 李宜富,石丹,杨鹏生,陈永久,董少红,麦爱欢,张杏
早期留置鼻胃管在预防和治疗颅脑外伤后应激性溃疡中作用 杨丰忠,赵掌团
心包炎心电图误诊原因分析 袁美中
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并发症的防治 刘西平,石蓓,黄祖敏,郝星,罗为民
降压试验与二次中风的预防 罗雪琚
养心氏片剂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观察 褚庆霞,王德勋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大便秘结的护理 刘保玲
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难愈性颅底骨折脑脊液漏的临床分析 翟秀云,李书清,鲁秀国
VDD起搏病人发生心房扑动后出现的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一例 俞杉,陈启旸,叶永茂,孟宪红
胰岛素抵抗与糖尿病并发脑梗塞关系探讨 张桦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非阵发性顽固性室速静脉注射异搏定抢救成功一例 沐贤友,毛继康,黄雄
顽固性高血压85例原因分析 吴新华,赵雪燕,刘正兴
脑干梗死并消化道出血的治疗体会 董娜
原发性高血压病左室肥厚与血压变异性及血压昼夜节律的关系 龙佑玲,苏勇,李志勤,徐凡,戴静
血管内皮功能失调的评价与治疗 原巧灵,丛洪良
体外循环术后脑损害的原因及预防 张海生,柏焰,于晋建
度冷丁致过敏一例 吴会娥
肺动脉高压的发病机制探讨 任红英,赵春华
老年人医院获得性真菌性肺炎20例 丁秀婷,刘五一
急性冠脉综合征后血栓形成前状态的治疗 垢建华,汪明慧
冠心病介入诊疗术的术中监护与护理 麦爱欢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护理 张慧
Amplatzer封堵器治疗房间隔缺损的护理体会 庞艳梅
肿瘤性心包积液置入引流导管的护理体会 谭倩
微量泵静推硝普钠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观察及护理 闫清华,王风云,陈立,徐玉鹏,张青艳
优维显造影剂在心导管检查及介入治疗应用中的护理 汤蓉,张金莉,白向荣,王新丽
Ⅱ型呼吸衰竭合并低渗性脑病的观察及护理 郑培玉,李宝玲
篇10
美国:市场主导 费用过高
就医疗体制而言,美国是发达国家阵营中的“另类”,它是发达国家中唯一没有提供某种程度的全民医疗保险的国家。和经济制度一样,美国医疗体制也是以高度市场化为主要特征,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费用过高。
从整体看,美国医疗体制以私营为主,医疗消费以个人为主。例如,医院以私立医院、私人诊所为主要形式,医生以家庭医生为主,病人不管出现何种病症,首先需要到自己的家庭医生那儿看病,再由家庭医生决定是否转到专科医生那里。大多数65岁以下的美国人,依靠的是私人医疗保险,这其中包括团险――公司为员工集体购买的保险,参加家庭保险,或是直接购买个人医疗保险。
美国联邦政府在整个医疗体制中的作用只是提供部分医疗保障机制和资金,以公立形式为老年、病残、穷困和失业人口提供医疗保障,另外也以立法和管理的形式,规范高度市场化的医疗体制。
费用高已成社会难题
医疗费用过高已经成为美国社会的一大难题,国民的医疗开支不论是绝对值还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都居各国之首。由此造成美国的医疗保险费用也贵得令人咋舌,最便宜的医疗保险每人每个月至少也要花费大约200美元。比较好一点的保险计划每年动辄上万。正常情况下,高额的保险开支主要由雇主支付,雇员本人也要担负比较少的一部分费用。表面看上去,这是公司的一项优厚福利,但羊毛最终出在羊身上,医疗保险费用上涨快,成为近年来美国雇员工资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且,巨额的医疗保险开支,也成为压在美国企业身上的一座大山。那些排名靠前的大型公司,有半数以上的CEO会提到他们的苦恼是给员工买保险。比如在通用汽车公司,每生产一辆汽车,就得付出1500美元的员工医疗费用,这从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美国企业的竞争力。
上述这些雇主和政府的保险计划大约能覆盖约2.5亿的美国人,但还有几千万人不在其列,比如那些小公司的雇员和自由职业者,一些公司和政府部门的合同或临时工,享受不到正常雇员的保险福利。这一部分人中大多数买不起昂贵的保险,有的买了非常便宜的保险,等到生病时发现根本不顶用。
在医疗保险为前提的就医体系下,就诊后的医疗费用由医疗保险组织向医疗服务机构支付。在这一过程中,医疗费用的支付方式以及对医疗服务的管理极大程度上左右着医疗体系的效率。由于缺乏统一协调管理,这种体制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和严重的公平缺失。
管理式医疗开始兴起
为了减少和解决这些问题,美国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兴起管理式医疗,由医疗保险组织为病人指定医生和医院。病人按规定程序找指定的医疗服务提供者治病时,可享受优惠。医疗保险组织将对医生的行医过程进行复查,医生在做一些重大手术或为病人提供额外服务之前需要得到保险组织的批准。同时,每个病人每次看病的费用设有上限,病人获得的额外服务将从有限的额度中扣除。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公共政策专家莱因哈特认为,在美国缺乏统一的全国性医疗计划的情况下,管理式医疗也许是使全体国民都看得起病、都能获得优质服务的最大希望。
由于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医疗改革也是美国社会生活中的关键词,尤其每次联邦选举,医疗保险改革都是讨论最为激烈的议题之一,两党都大张旗鼓地提出某种方案,但随之就会招来各方面的反对,胎死腹中。一方面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医学技术和最昂贵的医疗费用,一方面是数千万看不起病的穷人,美国医疗体系面临着提高效率、缩小贫富鸿沟等一系列的问题。(张忠霞)
英国:政府主导 看病免费
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建立于1948年,经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与完善,已经成为英国福利制度中的一项特色工程。
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旨在为英国的全体国民提供免费医疗服务。在英国,不论是亿万富翁还是身无分文的流浪者,只要有需要医疗支持的,都能得到相关服务。在整个国家医疗服务体系中,卫生部是最高决策和管理部门,负责统筹规划英国的整体医疗发展蓝图,负责医疗服务战略制定和管理。
体系完善
国家医疗服务体系由英国各级公立医院、各类诊所、社区医疗中心和养老院等医疗机构组成。这些医疗机构是英国医疗体系的基本组成单位,常被称为联合体。在英国,大多数城市和大型市镇都有自己的医院联合体。这些医疗单位能够提供国民日常所需的医疗服务,能够满足大多数患者的需要。有些联合体医院还起到了专科会诊中心的作用,也有一些联合体医院是大学的附属医院,承担医护人员的培训工作。联合体通过健康中心和门诊部提供服务,有时还会到患者家中进行诊疗。这些预约和治疗都是免费的。
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覆盖面非常广泛,集医学科研、食品安全、全民医疗保健、儿童保护以及对老年和残障人群的关怀为一体。支持国家医疗服务体系的资金82%由政府财政拨款,12.2%出自国民保险税,其余部分来自社会及慈善机构的捐款和少量的非免费医疗收入。
英国实行的是医药分离制,除牙科收取少量治疗费外,国家医疗服务体系下的医院门诊基本上不收费,约85%的处方药免费。儿童、孕妇、一年期的哺乳妇女、60岁以上的老人、低收入者和欠发达农村地区人群一律享受免费医疗。
国家医疗服务体系大致可分三级。第一级:基本护理机构。是国家医疗服务体系的最大组成部分,约占其总预算的75%。基本护理机构是包括医疗保健和社会关怀在内的综合服务机构。一般常见病患者就医必须先到基本护理机构看医生,然后根据病情的需要转到相应的上一级医院治疗。第二级:地区医院。地区医院通常就是这个地区的医疗中心,而地区医院有的是好几家,由同一套管理层管理。地区医院接待医治从第一级机构转诊来的患者。第三级:教学医院。教学医院以紧急救治和重大疑难病医院为主。一级医疗机构在转诊的时候,如果认定病情复杂可以直接转给三级,而二级医疗机构也可以转诊给三级。
问题不少
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虽然被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是欧洲最大的公费医疗机构和世界最好的医疗服务体系之一,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转诊看病等待时间长。不少患者为了及时得到治疗只好选择私立医院,近13% 的公民购买个人医疗保险。
二、非正常开支过高。近年来,向国家医疗服务体系提出各类医疗事故索赔的案件不断增加,2003年理赔金额高达40多亿英镑,且以每年12.5%的速度增加。
三、医疗改革方向问题受到质疑。2003年11月,议会通过了颇具争议的“基础医院法案”。根据该法案,对基础医院的管理监督权下放到由选举产生的各社区代表委员会,基础医院可向私营者融资、保留公积金、出售包括土地在内的财产、投资、借贷以及高薪引进优秀医护人员。人们担心“基础医院法案”会使存在半个多世纪的国家医疗服务体系制度缩水甚至最终私有化。 (葛秋芳)
德国:社会共济 效率不高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拥有相对发达和完善的医疗保险体系。但是由于德国经济近些年来发展缓慢以及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德国的医疗保险体制也暴露出很多弊端。
医保体制发达完善
德国现行医疗保险体制以法定医疗保险为主、私人医疗保险为辅两大系统组成。根据法律规定,收入在一定界线以下的人有强制性义务,在250个法定医疗保险公司中选择一家参加保险;而收入超过该标准的人可以自由选择加入法定医疗保险或私人医疗保险。
德国法定医疗保险体系的中心原则是团结互助、社会共济。参加法定医疗保险者保险费由雇员和雇主各付一半,按照一定百分比从工资中扣除。缴费基数设有封顶线和保底线,即超过封顶线的部分不再征缴,工资收入在保底线以下的可免除缴费义务。儿童原则上跟随父母名下,不需要缴纳保险金。政府每年根据情况对封顶线和保底线的标准进行调整。保险费取决于投保人的经济收入,收入多者多缴,少者少缴,无收入者不缴,但投保人享受的医疗服务没有不同。
德国法定医疗保险服务的范围、覆盖的项目和内容非常广泛。法定医疗保险提供的服务主要包括:各种预防保健服务、各种医疗服务、各种药品及辅助用品费用、各种康复等等。保险公司还承担疗养的全部或部分费用,支付最长78周的病休补贴,以及就医部分交通费用等。
弊端暴露改革不易
德国的医疗保险体制曾经被德国人引以为骄傲,并为许多国家所效仿。但这套行之有效的保险体制发展到现在却漏洞百出,其中最大的问题是过分追求团结互助的宗旨,健康保险如同吃大锅饭,投保人、医院、药房、保险公司任何一方都没有降低医疗费用的意识,结果是医疗费用年年增长,保险费率也年年增加。收缴保险费的增长速度赶不上医疗保险费用支出的增长速度,法定医疗保险公司赤字严重。
施罗德政府从2004年开始实施《法定医疗保险现代化法》,对医疗保险体系的主要支柱――法定医疗保险制度进行大规模革新。医改的原则是在继续坚持团结互助、社会共济的基础之上,增强国民对医疗健康的“自我责任”:一方面鼓励投保人积极参与疾病预防和及早诊治计划,另一方面要求投保人个人承担部分医疗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