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设计装修的整体思路范文

时间:2023-11-07 17:30: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房屋设计装修的整体思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房屋设计装修的整体思路

篇1

公司办公的那两座双高楼,属于商住两用,然而经过我们对房屋设计结构的分析,看出在设计上先天有较多的缺陷,宜商不宜住。但是因为地处北郊,房价均价低,户外绿化环境也较好,所以房子仍是销售一空。根据我们的观察调研,得知这两栋楼上至少还有50%的业主没有装修甚至还没有入住。于是我们决定,先从最熟悉的环境做起,把这两栋楼当作习武场,气沉丹田、勤练内功。

我们拿到了房间的平面图,一共是五种户型,但在设计上都有缺陷。以我们租的房为例,156平方米,主卫过大,主卧稍小,客厅的设计更是让人摸不着头脑——电视和沙发怎么摆放也不能称心如意,最合适的方法是电视紧靠小卧的外墙,沙发靠着对面的墙,而这样电视柜回会影响从主卧、书房、小卧进出的道路,而且电视对面的大窗户会反射光线,影响收视的效果。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根据五种户型,拿出了12种补救方案,尽量避免设计上的缺陷,用其它的一些装饰设计来制造或增添和谐的气氛。

图纸全都做好后,我们开始利用周末在楼下碎石路中央的亭子里搞现场咨询。我们的设计师现场和业主交流,除了讲解我们改进的12种方案外,还根据业主的要求现场发挥,现场设计。这个活动不久就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设计师通过现场交流灵感迸发,改进了我们原来的方案并增加到16种;工程部当月便接到二个定单开始施工,第二个月接到7家,截至年底为止,五个月时间累积接到了49家装修设计定单,公司的实力和规模迅速扩张。 初入江湖,八面来风

三个月后,公司成立了市场部,专门负责信息情报的收集和市场开拓,向正规化操作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市场部成立后,用了很多方法来寻找目标客户,发传单、拉关系,上门拜访,用过很多办法之后,发现都收效甚微。冷静下来分析,客户的心理其实很简单,他们认为好的装修公司不缺活,也不来主动上门找活,主动上门的肯定是那些没有实力的小公司,有些不甚信任,成活率很低。

明白了这个思维逻辑,市场部就开始调整战略,放弃和客户的直接接触,转而寻找中间引见的媒介。

从客户购房的过程来看,客户接触最多的是售楼员,也只有当售楼员取得了客户的信任客户才愿意掏钱购房,所以,找售楼员做为中间的媒介是再合适不过的事情了。而客户肯定是要装修的,他们顺带推销我们的思想,大家合作共赢。

于是我们漫天撒网,找了很多售楼员,做我们的兼职业务员,发给他们业务推销手册,许诺给予优厚的回报,搞得轰轰烈烈。可过了一段时间发现和售楼员联系上很容易,要他们做兼职也很容易,但真正能给我们带来回报的却屈指可数。

那么毫无疑问这条路又走错了,白白耗费了精力。可是不管怎么分析,如果客户能从售楼员那里得到我们的第一信息,我们就有很大的希望接活,那么问题到底在那里呢?

经过对18名售楼员实地3天的随行调查,终于发现了其中的问题所在:几乎所有的售楼员都无法向客户描述简单的设计思想!而只是向顾客讲明有朋友是搞装修的,没有一点吸引人的地方,难怪! 双剑合壁,谁与争锋

既然售楼员无法把公司重点推介,也无法描绘设计的蓝图,我们又不能给他们做装修设计培训,所以只能选他途。

这时候我一个朋友介绍一家房产销售公司给我,说他们要促销一栋楼,也是因为设计不甚合理,客厅加阳台太过于狭长,想搞一个购房增装修的活动。具体地说就是把狭长的客厅改造一下,增加一个亮点以利于销售。我听了之后触动了灵感,当即和设计师去看了一下房间结构,提出了增加一个“整体书房”的概念,施工面积大概7个平方左右,造价在2000元以下。三天之后设计师根据户型拿出了三种“整体书房”的设计方案,对方很满意,第二天便签署了合作协议,由我们来施工(注:这里面一分钱不赚)。如果购房者另有意向,折返现金。这样的话,如果接受赠物,那我们就先入为主地接触了客户,拿下整体装修不成问题;如果不接受或要按自己的意愿装修,那么我们的设计师会当场咨询设计,并把2000元冲减,接下活的概率也大大提高。

篇2

【关键词】绿色建筑;环保;节能;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 S210.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建筑行业为创造人类居住环境领头人,其决定人和大自然的一种相处形式。近来“保护生态环境,建造绿色家园”的呼叫声四处响起,人类于社会与经济发展同时,逐步地意识了若不再保护人们赖以生活的自然空间,就算经济再怎么的发展、社会再怎么的先进亦毫无意义。所以提出可持续发展观念后,各个行业开始把环保的观念融入到建设中。建筑行业中出现了“生态建筑”、“绿色建筑”等观点,其急切的要求人们把建筑环保化,既要在使用材料方面符合环保要求,且建筑物亦不应该再给人类带来污染,相反是给人类健康有益的建筑空间,让他们可以切实的感受到回归至大自然怀抱中。所以在建筑业方面,建筑者给别人提供住宅的同时,需要充分的考虑到人和大自然和谐相处之间的关系,从而建立出一个由人、大自然与人工环境互相融合的绿色文明。

1 绿色建筑中的环保节能技术

根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规定,绿色建筑为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中贯穿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最大限度节约了土地、能量、材料、水等自然资源,从而保护了自然生态环境,降低污染情况,做到建筑对环境的无害,能够为人类提供健康、高效及适用的使用空间,不破坏环境的基本生态平衡条件下与自然和谐地共生建筑。绿色建筑为一种新模式与观念,其在建筑时贯穿环保的意识,与环境作到和谐共处。绿色建筑基本内涵包括3个方面,首先是与传统建筑比较,绿色建筑旨在降低建筑对于环境负荷,在建筑全寿命周期中节约资源于能源,充分地利用一些环保节能材料来施工和建筑;其次是绿色建筑既为人类提供一个生活环境,同时这个生活环境具健康、安全、良好、舒适特点,使人类有了回归到大自然感觉;最后绿色建筑根本宗旨系与自然环境做到和谐共处,人与建筑、环境可持续发展。

环保节能技术是于绿色建筑中贯穿了环保概念的一个有效途径。本文可以于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中各阶段应用适合环保节能技术,从而以最低消耗而达到最佳效果。

1.1 设计

设计为绿色建筑的一个最重要阶段,其决定了绿色建筑整体去向。设计绿色建筑时,就应该体现环保和节能的优势,且争取给人类一个舒适、健康的居住空间。在设计绿色建筑阶段,往往运用整体设计观念,按照建筑的环境充分地应用周边资源与环境,对建筑作出整体设计方法。我国由于地大物博,建筑自然环境的各不一致,所以我们在建筑初期设计阶段可按照当地气候,充分地运用风力、水利及太阳等自然资源,包括采用太阳能行加热、照明和取暖等,或运用水利、风力设计发电仪器等,降低对有机能源空调及依赖、冰箱等家用电器的应用,从而创造出舒适的居住空间。

1.2 施工

施工为在建筑中一个最多能耗消耗的阶段,亦为节能、环保技术中的一个关键时期。施工时应用节能、健康的设备与材料,从而强化绿色建筑施土技术,为绿色建筑施工的一个重要形式。

首先为建筑设备与建筑材料的绿色节能化。建筑的基础是建筑设备与建筑材料,两者是否节能与环保关乎到整个建筑的环保节能性。绿色建筑施工过程中我们要选用境界应用的节能技术与环保材料,既满足了用户舒适节能的需求,亦节约了自然能源与资源的消耗,故成为绿色建筑中的一个关键技术。

其次为建筑施工手段的环保与节能。绿色施工与传统的施工方式比较有着很大不同。传统施工手段不会考虑到环境保护与节约资源,其把工期与工程成本作为目标,尽可能在较短时间内营造出一个符合要求建筑工程。这种方式下建筑虽然完成了工程,使用者有了居住的地方,但建筑时会给自然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害。并且,在建筑中使用了大量的人造材料以及有机材料,人们在居住过程中由于没有节能设备消耗了大量的能量资源。

1.3 应用

所以绿色建筑室内环境可以达到环保的水平,进而满足了人类要求房屋舒适性。室内环境的首要品质问题是空气质量。绿色建筑的建筑与装修时应尽量不采用有机材料或者有害材料,同时严格地把关好装修的质量,把房屋设计为通风的模式,从而保证室内空气清新干净。此外室内的热环境问题亦系人们关注密切的方面,其为节约了电能与空调使用,建筑过程中绿色建筑能够充分地运用太阳能等自然资源,或者地热、分户计暖等方式来节能。

2 绿色建筑中的质量控制

绿色建筑系一种新的建筑方向与模式,需要相关标准来控制质量,且需政府的政策倾向及民众支持,只有这样绿色建筑才可更好、更快发展与进步。首先为制度的保障。政策法规系发展绿色建筑的驱动力,亦保障了法律。政府需要对于绿色建筑拟定出合理科学的政策法规,且严格地落实执行的力度,从而建立相应监督机构,并保障实施绿色建筑法规。此外为了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与普及,让更多民众意识到且接受这个新兴观念,政府应该相应地拟定鼓励政策,从而做出相应奖励手段,激励更多人去运用绿色建筑方案及建设,让中国普及绿色建筑,这样才能更有利对其控制质量。其次,需完善绿色建筑相应的标准。我国因为绿色建筑起步晚,仍不成熟,相应评估系统开发工作还没完成,故急切地需完善的相关标准。我们应该实事求是,按照中国经济水平、自然环境与人文状况等实际的情况,制定出有效、科学的评估体系来判断与评价绿色建筑的质量。

3 讨论

目前社会在经济发展同时,日益注重到把环保的概念融入到经济发展中,从而产生了很多绿色的行业。绿色建筑系种新兴建筑方法,其系建筑可持续发展的第3阶段,系一种崭新设计思路,代表着现代建筑业发展方向。本文笔者既介绍绿色建筑观念和与环保密切联系,更重要的是从绿色建筑的全寿命周期方面进行研究,分析了绿色建筑于施工、设计及应用3个阶段技术的发展,并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意见。同时,根据绿色建筑的质量控制问题进行了相应的阐述及分析,提出了完善标准的意见与保障关键环节的制度,让绿色建筑发展日渐变好,为人类提供更加有益的健康绿色环境,其既节约了自然能量与资源的消耗,还让我们切实地感受了回归到大自然怀抱,相信在日益普及环保观念的今天,绿色建筑可以代表建筑业发展的方向,为人类和环境的和谐发展提供出一个有效的途径。

[1] 陈君.推广绿色建筑打造生态住宅[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16).

篇3

关键词:旧有住宅、更新改造、拆落地、平改坡

Abstract:This article unifies the Shanghai city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old residential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transform strength newlier from big to small order, summarizes the change of original living function transformation, reconstruction of a massive transformation, discounted landing transformation, retain traces the history of the reformation, partial renovation of facilities in six modes, an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summary.

Key words:The old houseRenewal and transformationDiscounted landingPing changed slope

中图分类号:[F28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用地集约化,城市旧有住宅的改造成为必然的趋势。在上海这样城市化发展后期的城市,已有住宅的量大面广,类型多样,面临的问题更为突出。本文正是对上海各种实践进行归类,并进行分析,并对适用性和优劣总结,期望对今后的改造能有所帮助。

1.上海市需改造旧有住宅的特点

1.1旧区改造的住宅主体逐步发生变化

随着两轮旧区改造的逐步展开和深入,上海市的棚户简区基本消灭,可改造的二级旧里弄建筑也越来越少。于是,一大批建国初期和上世纪七十年代建造的老公房、老小区逐渐成为下一步旧区改造的重点,其中不乏大量的高层住宅。

据房管部门统计,上海1990年前建造的房屋约有1亿,2500万房屋房龄在50至70年以上; 8000多万售后公房中有2500万存在不同程度的需要维修问题,还有近500万不成套房屋使用倒便器和马桶,还有200多万联建房屋、物业难以接轨。这些状况已影响到居民正常生活[ 顾振远・关注民生改善旧房居住条件・上海房地,2007(7):P20~21]。

由于当时的经济水平和标准等原因,这些房屋设计简单、设施不齐,配套标准较低。问题主要集中在屋面外墙渗漏、隔热、保温性能差、缺乏公共设施等。由于长期处在低租金运行状态,房屋维修周期长,房屋和辅助设施得不到及时修理和养护,失修失养现象较为普遍;部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高层住宅电梯还存在着产品能级低、运行状况差、故障率较高、能耗较大的现象,居民反响也较强烈。

1.2旧有住宅的区位优势极为明显

随着上海级差地租的明显加大,基本上集中于中心城区附近的旧有住宅具备极为明显的区位优势。

1.2.1丰富的优质公共服务设施

从量化指标上分析,中心城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如医院的千人床位指标、学校班级教师数量要高于周边区域,而在所谓的“优质公共服务设施”.(指三级甲等医院、市重点中小学、幼儿园等)更是在人均数量上远远优于其它区域。以医院为例,仅静安区就拥有华山医院、华东医院、儿童医院等多家三级甲等医院,而较为偏远的闽行区却一座三级甲等医院也没有。

这些小区周边的公共交通系统比较发达,而且这些小区与规划的上海轨道交通站点联系紧密,出行的时间与经济成本都很低。

同时,中心城区已经建成了一大批服务功能集聚、种类较为齐全、服务水平较高、规模较大、服务对象范围较广、影响力强的高等级商业商务服务区域,如黄浦区的南京东路步行街、人民广场、豫园商圈;卢湾区的淮海路、新天地;静安区的南京西路、静安寺,虹口区的四川北路商业街;浦东新区的陆家嘴CBD;杨浦区的五角场商圈等。

而这些丰富而优质的公共服务资源,也是原有居民不愿意搬离中心区域的重要因素。以黄浦区为例,有许多老黄浦居民在外迁的时候坚持要求保留户口,就是为了小孩能够在黄浦区上学[ 於晓磊・上海旧住宅区更新改造的演进与发展研究・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P26]。

1.2.2更强的增值能力

由于城市土地的稀缺性,中心城区地价的整体上升是总的趋势。另一方面,中国的大城市并没有出现西方城市在1960~1970年代郊区化进程中经历的内城衰落。相反,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的建立,交通状况的改善以及中心城生态环境品质的提高,使得中心城区始终是大多数居民钟情的居家宝地。因此,随之而来的住宅价格的上升也在情理之中。

就新建住宅而言,同样建筑标准与质量的住宅,价格表现为随着离市中心距离的增加而不断递减,并且以环线作为价格等高线:2000年,内环线内的住宅价格大多在4000元/以上,至外环线附近的价格则在2000元/左右。2003年,有研究者将上海各环线价位与档次大致地总结为“4―6―8―10”,即外环外地区4000元/(低档)、外环至中环地带6000元/(中档)、中环至内环区域8000元/(中高档)、内环以内地段l万元/以上(高档)。2004年甚至出现了“3―2―1”的说法,即楼市均价会达到内环3万元/、中环2万元/、外环1万元/[ 黄怡・城市居住隔离的模式―兼析上海居住隔离的现状・城市规划学刊・2005(2):P31-37]。从2012年初来看,这个当初耸人听闻的说法已经部分称为现在的实际情况了。

同时,拥有丰富的不可复制的历史文化资源也是旧有住宅升值的一个重要因素。历史文化资源与一般物质资源不同,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城市的发展这种类型的资源有明显的增值性。而且这种增值性在城市发展进入后工业化的阶段以后,表现的尤其突出。具有历史文化特征的城市区域在社会对文化重新回归的潮流下,成为某些第三产业的处所和一些特定的高等级社会阶层的理想居住地。上海新天地的改造就生动地诠释了发掘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

1.3旧有住宅居民的改造要求也是迫切的:

上海的人均GDP早己经迈进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经济社会的全面均衡发展成为重点。因此不管是因为社会发展所产生的与现实标准存在的绝对反差,还是因为社会分层所产生的相对反差,对旧住宅区居住的原住民来讲,改造是极为迫切的。特别是对于那些住房面积低下的居民来讲,从他们因为住房条件而所反映出的较为极端的不满情绪的背后,体现出对改造的渴望。

2.旧有住宅改造的不同方式

本文按照更新改造力度从大到小的次序排列,对上海住宅改造的实例加以分析。新天地的案例虽然外观基本维持原状,属于保护性再开发,但由于原有的居住功能完全改变,可以看作更新改造力度最大,因而放在首位。

2.1改变原有的居住功能的改造(以上海新天地为例)

新天地位于上海的太平桥地区[ 其大致范围在南路以西、马当路以东、兴安路、太仓路以南,合肥路以北。],它始建于1900年,是大量中下层华人家庭居住的社区,并于1930年代起逐渐沦为 “下只角”。至1990年代,太平桥地区除了极少数新式里弄和新公房外,绝大部分是旧式里弄,建筑陈旧,公建配套不足,市政设施和绿化缺乏,属于卢湾区旧区改造的范围。根据1996年的太平桥地区改造规划,该地区将成为现代化的国际性商住园区。

新天地广场属于历史保护区,保留原有旧石库门里弄格局,并对建筑外观进行保护性改造。地块功能由原来的居住转为开发公共性的商业和文化活动,充分利用毗邻淮海中路商业街的独特区位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掘地段的潜在价值(图5.2.1.1)。

太平桥公园也在拆除旧式里弄街坊的基础上得以实施,建有l公顷的人工湖和3公顷的公共绿地。太平桥公园北侧是商务区,南侧是住宅区,其中紧邻太平桥绿地定为外销住宅区。

109和112街坊的修建性详规由SOM公司完成。第二阶段的设计及实施方案由Nikken Sekkei InternationalLtd. (Singapore)与Wood &Zapata Inc. (USA)联合承担。其中, Wood &Zapata Inc. (USA)主要是提出设计概念及整体规划思路,由Nikken Sekkei完成方案的发展及深化过程,整个项目历经两年多[ 乔晓红・历史地段建筑环境的再生与创新――记上海太平桥地区新天地广场旧城改建项目・建筑学报, 2001(3):P12~15]。

罗小未先生曾在文章中对新天地的改造过程作过生动的描述[ 罗小未・上海新天地广场――旧城改造的一种模式・时代建筑,2001(4):P25~26]:

“整个保护、改造与开发是一个挑战。以新天地北里为例,在这个面积不到2公顷的地块上原先建有15个纵横交错的里弄密布着约3万m2的危房旧屋。其中最早的建于1911年,最迟的建于1933年。它们中有的有能直达马路的弄堂口,有的则要借道其它里弄才能进出。因此在规划上首先要读懂它们之间的关系。要在密密麻麻的旧屋中“掏空”出一些公共空间;在“掏空”的同时还要把一切能为广场增色的、具有石库门里弄文化特征的建筑与部件保留下来加以利用。

新天地广场在建筑的改造与修整方面曾经历了很大的困难。本来要在石库门房子中塞进现代的休闲生活内容就够困难了,何况这些房子大多为危房,没有卫生设备、上下水道陈旧不足、基础与地板均已腐烂,只要稍微一动便有散架的可能。结果做了很多试验,付出了昂贵的代价才得以完成。特别是象Ark和La Maison那些兼有演出的餐厅内部需要宽敞与能承受大荷载的空间和供演出用的机电设施。因而建筑除了外墙之外,里面的基础、上下水道到屋顶全部是重新建造的。而且外墙有些已经酥松,只好对之进行修补与加固并注射了一种进口的防湿药水。事实上几乎所有的旧屋均要大兴土木与脱胎换骨才能更新使用,因而其费用每平方米高达二万元。”

新天地在建筑设计方面无疑是成功的。从商业开发的角度看,新天地改造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功,为香港瑞安集团赢得了滚滚财源和良好的口碑。胡庆庆从商业策划的角度对新天地的成功作了描述和分析[ 胡庆庆・上海太平桥地区开发与“新天地”的诞生――房地产策划的成功范例・城市开发,2002.06.P55~56]:

“在各种刊物上‘新天地’成为‘出现率’最高的评论焦点,从《城市规划汇刊》到《新民周刊》,从《建筑学》到《时代建筑》、《室内设计与装修》等,都有大篇幅的重头文章,从不同角度评述、赞扬。甚至日本《新建筑》杂志也有专文评论、褒扬。同时,新天地广场已成为上海旅游的重要景点之一,尤其是国外的旅游团队,对此有浓厚的兴趣。”

“保留、改造、新建(新天地地块)5.7万平方米的建筑,以致每平方米建筑面积综合费用高达2.28万元。在此粗略估算一下,若设贷款年利率为9%,13亿元投资,分20年清偿的话,每年还款额为1.4241亿元。我们再粗略估算一下租金收入,……租金年收入为1.4315亿元,收支基本持平。若还款期缩短的话,本项目还是一个亏损项目。”

“为何瑞安集团公司要花大精力来搞一个并不十分有利可图的项目呢?……太平桥绿地、湖泊与新天地的人文环境大大提升了其周围的房地产的品位和价值,……以目前已经开始销售的小高层楼盘为例,其房价已达2万到2.5万元/平方米,而在其邻近相同类型的住宅楼宇只售1万元/平方米,高出整整1-1.5万元/平方米。太平桥地区开发的新楼宇估计总量可达2 0 0万平方米,如果每平方米售价均能比其他地区楼盘高出1万元,那将获得丰厚的收益。其次由于新天地广场的改建成功,已对瑞安集团公司产生了一个极好的广告效应,已使“瑞安”成为沪上高档房地产的知名品牌,获得购房者的高度信任。”

至此,太平桥公园和新天地广场形成了太平桥地区的一颗磁石,在它的周边吸聚和簇集了一批高收人阶层和富裕阶层的住宅区,2008年初上海市中心6万元/以上的住宅大多集中在新天地地区。但是,相对于其周边尚未改造的广大旧式里弄来说,居住隔离与社会阶层的分化程度是令人触目惊心的[ 黄怡・城市居住隔离的模式―兼析上海居住隔离的现状・城市规划学刊・2005(2):P31-37]。

新天地作为上海历史建筑改造与开发的标杆性实例,可以带给我们以下一些启示:

旧有住宅改造除了“推倒重建”和“原状保护”之外还有第三条路,就是新旧交融的“新天地式”改造。由于新旧建筑和生活方式的戏剧性对比,很容易引人注意,取得良好效果。在这方面新天地取得了轰动效应,起到了很好的宣传示范作用。

新天地的成功是上海的成功,背后有着海外人士的上海怀旧情结,老上海里弄生活的鲜活记忆和上海转型国际性大都市的历史机遇作为支撑;新天地的成功也是瑞安集团的成功,前瞻性的眼光、巨额的资金、胸有成竹的耐心和超强的招商运作能力是这个特殊的地产项目成功的基础。从这两个角度来说,新天地模式是很难被大量复制的。

新天地每平方米改造费用极高,将住宅改为盈利性商业建筑在经济方面勉强可行,但对于大量性旧有住宅的改造,难具推广价值。

2.2大规模重建的改造(以中远两湾城为例)

中远两湾城位于上海中山北路以南,苏州河以北,光新路以东,恒丰路以西。属普陀区潘家湾、潭子湾和王家宅地区,简称“两湾一宅”,是有名的“365”棚户区,俗称“上海最后一条‘穷街’”,该地区范围约有63公顷地区内原有居民1万户,各级工厂300多家.内区河道纵横,街道狭窄,居民密集,生活混杂,治安混乱,社会问题日益严重,社会矛盾非常突出[ 黄秋平・两湾理想・时代建筑,2004(1):P130~133]。

改造后的总建筑面积达到160万平方米,预计总投资将达60多亿元人民币。多年来,上海历届市委、市政府想着手改造,都因种种原因而搁浅[ 开启广告・讲求战略求胜强化过程控制――中远两湾城策划案[J]・中国广告,2001(12):P38~40]。于是能不能成功改造“两湾一宅”地区,成为了上海能否在20世纪末完成365万平方米危棚简屋改造的关键。开发商中国远洋运输集团(简称“中远”)最终承担了这一地块的开发。

中远两湾城规划占地49. 51公顷,规划总建筑面积160万m2。毛容积率3.2净容积率5.0,住宅建筑面积140万m2,规划居住人口为3.58万人。 50公项的土地一次性拆迁完成(图5.2.2.1)。

规划中注重建筑所勾勒的空间形态和接近自然的生活品质。根据特定的基地环境将基地划分3个区:北部的嘈杂区、中部安静的景观区、南部亲和的河滨区。规划首先在基地北侧布置了5栋长板式住宅,有效阻隔了北面高架环线、轻轨明珠线和沪杭铁路线噪声的叠加影响,同时在其间穿插布置了3栋点式住宅,有效地减少板式建筑组合所带来的冗长感,活跃了北部的建筑形态,突出入口的空间形象并反映出内外空间的渗透性。

南部则以点式和小板式住宅沿河岸布置,强调区内绿化景观和河滨景观空间的连贯性,提升住宅区品位[ 庄斌・中远两湾城,上海,中国[J]・世界建筑・2006(3):P94]。

设计中采用了建筑底部架空1层或几层(挑高4.2米,局部架空至7米,总计面积近5万m2),来保证视觉空间的通透感和连贯性;还将1.8公里宽的苏州河亲水岸线向小区外公众开放,营造出一个优美的居住绿化环境[ 沈迪,黄秋平・“两湾一宅”旧区改造规划设计[J]・1999.06:P7~8]。

伴随着1990年代苏州河水质与环境的综合治理初见成效,经过大规模的改造,原有居民动迁了,除了少量回迁户外,新建的中远两湾城成为中高收人住宅区。从1999年10月一期开盘至2003年10月三期开盘,其间价格由3200~4200元/升至12000~l4000元/,翻了3~4倍,涨幅惊人。通过住宅次级市场的转让,在中、高收入阶层之间产生了二次甚至多次替代现象,例如一期购买的住户将已经升值的房产以高于当初购进的价格转手[ 黄怡・城市居住隔离的模式―兼析上海居住隔离的现状[J]・城市规划学刊,2005(2):P31-37],两次替代的结果使得该住宅区居住人群的阶层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与周边城市住宅区的隔离程度也不断加强。

然而在2006~2007年,中远两湾城又发生了大规模的群租现象,居住人群再次发生转变。据上海市消防部门的统计,中远两湾城内共有“群租”和“居改非”965套,其中“群租”683套,分为纯“群租”576套,公司集体宿舍96套,旅馆经营11套。 “居改非”282套,分为开公司265套,做仓库14套,做盒饭3套。集中在中远四期29个门楼,总建筑面积104451.60平方米,平均每户108.24平方米。每套“群租”房平均分割7间,就有4032小间,按每套平均10人计算,增加流动人口近万人,被称为“沪上第一群居小区”。[ 郭长洪,张羽龙・迈向和谐的“第一群租小区”――记中远两湾城群租整治[J]・检查风云,2008(7):P30-31]

2007年2月7日中远两湾城97弄8号31楼一群租房内因电器短路突然起火,所幸当时屋内并无租客,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原本建筑面积为104平方米的两室两厅房屋被二房东用三夹板和细木工板隔成了7个独立的小房间,摆放了12张床位,房门口杂乱地堆放着堆积的生活垃圾,隔出的小房间外,仅留下一条容一人通过的狭窄走廊,走廊地板上还堆放着两个电饭煲和一台微波炉,并且都插在同一个拖线板上。”这就是失火群租房里面的情景。群租现象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上海生活成本直线上升,和低收入群体的尴尬境地。“周先生2007年7月从山东某高校毕业,来上海闯荡的他每个月就靠1500元的工资度日。他与朋友合租在中远两湾城。‘如果有钱的话,谁愿意住这种地方。’他说,‘中远两湾城一套面积80多平方米的装修房,月租在3000元左右。群租房便宜很多,不到4平方米的小隔间,价格700元。我的月收入是1500元,交通费每天6元,吃饭每月350元,再加上水电费、通讯费基本上分文不剩。’” [ 同23]

由于群租造成居住单元人口密度增加,使单位公共资源分摊比例降低,更造成卫生、扰民等多种问题。不少业主都抱怨“我们的生活品质明显受到‘群租’的影响。”可见,如此规模巨大的群租让中远两湾城存在严重的治安、消防、传染疾病隐患,影响了周边业主的正常生活,造成来访不断,投诉不断,公共设施也超负荷运行。最后由政府出面进行治理整顿,才使中远两湾城内的群租问题得以基本控制。

通过中远两湾城的案例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大规模推倒重建对危棚简屋的改造是最有效率的途径,通过精心的设计可以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

目前,上海中心区改造后的大型社区居住由于区位优势,吸引了大量中、高收入阶层入住。但如回迁户很少,容易形成居住隔离。

工作在中心区的低收入阶层,由于无法负担远途通勤的时间与金钱成本,往往选择就近、廉价的出租房源居住。如果他们的需求得不到有效疏导,会产生畸形居住形态,影响社会和谐。

随着郊区环境的改善,交通的发展,私家轿车的普及,上海市中心城区人口密度已初步呈现降低的趋势[ 李健,宁越敏・1990年代以来上海人口空间变动与城市空间结构重构・城市规划学刊,2007(2):P20~24];低收入者的住房需求如无法疏导,会导致中心区环境恶化,加速郊区化进程,有重蹈美国恶性郊区化覆辙的危险。

2.3拆落地[ 里弄住宅拆落地更新是静安区结合自身特点对成套更新方式的一种大胆创新,它的主要做法是在保持原有建筑占地基本不变的基础上,将原有的旧住宅拆除,并按照原有风格进行重建。]的改造(以新福康里为例)

新福康里小区(图5.2.3.1),南临新闸路,北至武定路,西起泰兴路,东靠石门二路。项目总占地面积37886平方米,项目在成套率更新前就叫做福康里,是一片建设于1927年的旧式里弄住宅小区。小区原有居民约2600户,户内大都无卫生设施,厨房为多户共用,每户居民的平均住房面积只有35平方米(图5.2.3.2)。

原地新建的新福康里小区总建筑面积108936平方米,由2幢高层住宅、16幢多层住宅及6幢联排别墅组成。自1998年9月启动至2001年底建成,建设总周期为3年半,项目总投资约5亿人民币。

全部建成后可居住1504户居民,其中回搬居民近800户,平均每户的住房面积达70平方米,并有独用的煤、卫设施。另有可销售近400套住房,异地动迁了1800户居民。在建筑风貌上既保留了传统民居特色,又融入了现代海派风格,是静安区第一个成片、整街坊旧住房成套改造项目。

在市、区两级政府政策向旧里成套改造倾斜和聚集下,新建房屋成本大为降低,原来居住在福康里的居民,平均每户只要出资12万元就可回搬,这样既满足了居民住房改造的需求,又符合居民的实际承受能力,深受大家的欢迎[ 高鹏・上海市中心城旧居住区更新方式比较研究――以静安区为例・上海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07・P52]。

新福康里是静安区第一个成片、大规模的成套率更新项目,在许多方面值得借鉴的方面。

例如,完全商品化的开发模式,通过商品化的运作方式实现了项目整体的资金平衡,减轻了政府资金上的压力,同时提高了住宅建筑品质和居住区的整体人员素质。

一系列的政府优惠政策也保障了项目的成功。资金方面,由于被列入旧城改造的试点地块,土地在协议出让的时候免去了土地出让金;动拆迁的环节,由于推出了“区内回搬”、“16平方保底”等全面兼顾居民利益的动迁办法[ 愿回搬的居民可在本区范围内专为动迁户建造的商品房享受市场价的7折优惠;户口较多而实际住房面积较少的困难动迁户则可享受每人16平方米的“保底政策”。],才确保动拆迁工作的顺利实施;在规划指标上,对于小区中心6000平方米的架空层不计算容积率,使小区在延续原有的里弄住宅所特有的空间尺度的同时,保留了适当的开发强度,并增加了相应的配套设施。

合理调整利益分配,让利于民是项目取得成功的基础。较为合理的原有居民安置方案, 原有居民根据自身的经济和居住条件,通过原地回搬、异地安置和货币安置三种方式实现居住的成套率,三种方式的安置方案相对透明和公平,加上政府和开发商的共同让利于民,使原有居民在该项目的更新过程中充分受益。

新福康里小区的建设为上海市静安区树立了一个旧有住宅大规模、整街坊改造的成功个案,社会影响非常良好,并带动了其后的一系列改造建设,。

王佳宁通过对新福康里小区的实证研究,比较了它与丰裕里[ 丰裕里地处上海市卢湾区的中心地块,属淮海街道复四居委,与新天地、太平桥绿地仅相隔两个小街区。丰裕里约建于20世纪20年代,其空间构造为标准的后期石库门里弄。东、北两面临街,由一条南北向的主弄贯穿全弄,串连两侧的12条支弄,一侧的支弄为封闭的尽端式,另一侧通达一条狭窄的辅弄。该里弄占地近1公顷,登记在册人口有1716人,共608户,其中约有1/4~1/3的人口属于流动人口,其构成由前来上海务工暂住的人员为主,其余的常住人口基本上都有很长的上海居住史,其中的老年人约在上世纪中叶之前就来到上海,而中青年人群基本是这些前移民的后代,整体社会结构与现今上海一般里弄街道的构成相近。]的邻里交往状况,发现新福康里的邻里认知和交往状况在许多方面并不亚于传统的里弄社区。

“第一,在邻里熟识的数量上,丰裕里和新福康里都有较高的估计,绝大多数居民至少认识“一些”邻居。

第二,在邻里关系亲密度上,丰裕里居民的亲密表现不如新福康里,反而倾向于维持较浅薄的联结形式。

第三,在邻里关系健康度的评价上,丰裕里和新福康里的认可情况都较好,少有负面评价。然而,新福康里有更多居民作出了积极的正面评价,说明在良好度的感知上新福康里更胜于丰裕里。

第四,在邻里关系重要性方面,绝大多数受访者都意识到部分邻里联结对他们“很重要”,但是在两地的比较中,丰裕里的重要性评价仍低于新福康里,对邻里联结及其情谊的依赖度不如想象中的高。

第五,在个人支持获得方面,两地都有较好的获得支持的信心,而丰裕里比新福康里有更大比例的居民对此持高度肯定的判断,说明丰裕里居民确实具有较高的邻里支持和互助保障。在忠告类支持和日常帮助类支持间,虽然两地对前者的确定程度略低,但整体差距不大。

第六,在邻里整体关照的判断上,两地的肯定判断更胜个人支持,说明不论在丰裕里还是新福康里都相信邻里中存在普遍的互助规范。

第七,在生活氛围舒适性的评价中,丰裕里表现一般,而新福康里却呈现很高的正面评价。说明在生活氛围的适意度上,里弄式居住方式并不存在优势,反而可能是一种缺陷。

第八,在邻里责任感方面,丰裕里的居民有较广的警觉意识,整体所关注的范围比新福康里大许多。在新福康里,多数居民的警觉心理严格限制在与自家直接相关的区域,而丰裕里的居民较能为邻里共有的空间担负责任。[ 王佳宁・上海传统社区邻里环境研究―基于石库门里弄的实证研究・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P113]”

分析“新福康里”的实例,并与中远两湾城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得到下面的结论:

与“推倒重建”的方式相比较,“拆落地”同样是在相同的地块上全部新建住宅与配套设施,不同点在于:其一,“拆落地”的新建住宅在空间布局、建筑造型、装饰细节等方面尽量做到按照原有风格重建;其二,“拆落地”的新建住宅中以就地回搬的原有居民为主。

就地回搬的居民背景差异不大,很多人都是改造前多年的老邻居,对维持社会的稳定、延续的城市文脉都是有利的。同时,部分新搬入的居民进行适度混合,增加了区域的活力。

由于“新福康里”的建设年限较早,高层住宅较少,加之原有居民居住密度极高,所以有三分之二的居民没能做到就地回搬。如果加大高层住宅的比例,可能会缓解这一现象。

政府的优惠政策和开发商平和的心态是这类“拆落地”项目成功的保障。因此有必要就此类项目的地价、架空层面积计算、开发商的补偿机制等多方面政策做出比较明确的规定,这样才能平衡各方利益,切实有力地发掘“拆落地”这一改造方式的巨大潜力。

2.4保留历史痕迹的改造(以复城国际为例)

复城国际位于虹口区东北部的曲阳中心商务圈,西临曲阳路,东至伊敏河路,东北角与腾克路相接其南面为一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居住小区。复城国际总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是一个集住宅、办公、酒店式公寓、休闲、商业为一体的综合小区,其中包括7万平方米的住宅,6万平方米的办公以及1.4万平方米的商业。该项目由上海复地与荷兰ING[ ING是全球排名前三的房地产投资管理公司,管理的地产总值超过840亿美元,旗下还拥有荷兰唯一一个历史保护建筑投资基金―荷兰国际历史保护建筑投资基金,在历史建筑保护和旧城改造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携手打造。

基地原址为中国鼎鼎大名的八一电影机械厂所在地。这里曾经辉煌一时,从1952年建厂开始这里出品了大量电影放映设备和照相机械产品,16毫米移动式电影放映机、35毫米固定式电影放映机、16毫米印片机、印片缩片机等。

复城国际的绿地占地面积为15120平方米,绿地率为35.5%,集中绿地面积为6624平方米,集中绿地率为15.3%。这样的指标其实并不是特别优秀,但是,基地原有绿化保护率却高达80%,另外的20%进行了就地迁移。

在最终的规划中,基地上这条60多米长、有近百棵上百年树龄的香樟木的林荫大道得以完整的保留,成为社区的中心景观大道。该景观道的端头是一个5米多高的喷泉,也是保留下来的。正对着喷泉的是一栋建筑建于上世纪的30年代,这栋日伪时期日本人所造的老洋房在战火中幸运不倒,动荡中依然屹立,今日亦获得了新生。

复城国际的中心区域以2幢保留老建筑带领另2幢新建建筑,构成大面积的商业共享区域为核心。该老厂房是八一电影机械厂兴建的第一批建筑,迄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了。

厂房恰好位于基地的中心位置,建筑面积约900平方米,单层钢排架结构。复地集团耗资600万元改造,设计邀请了在历史建筑保护再利用方面有着丰富经验的日本HMA建筑设计公司,该公司曾完成了上海新天地,建国中路8号桥,杭州UME电影城的众多改造项目,在业内有着良好的声誉[ 高洪构・上海新兴楼盘中的历史建筑・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3):P24~26]。

复城国际的售楼处就设在老厂房内,里面除了刻意砖块的墙和经过修缮的拱顶,其余全都打上了现代化的烙印:用彩色厚玻璃铺就的走道、造型奇异的沙发,以对比的手法,在历史和现实之间取得平衡。

复城国际的案例可以改变我们的一些思路:

大规模的重建也可以保留历史的痕迹、延续时代的文脉,尽管这种延续只是历史建筑的片段。

保留的旧建筑面积所占的比例不一定很大(复城国际的案例中不足1%),但由于处在中心位置,并改造为公共设施,位置和功能的特殊性使区域的历史氛围得到延续。

原汁原味的老建筑,通过对比手法可以产生强烈的戏剧效果,加上一些文化积淀、历史传奇,给人的印象十分深刻。

2.5局部设施的更新改造(以平改坡为例)

所谓“平改坡”的“平”是指平屋顶的多层住宅,而“坡”则是指更新后的坡屋顶状态。根据上海市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解释:“平改坡”是指在建筑结构许可条件下,将多层住宅平屋面改建成坡屋顶,并对外立面进行整修,达到改善住宅性能和建筑物外观视觉效果的房屋修缮行为[ 见上海市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网站shfdz.省略/gzbh/zhgz/zyp/200411/t20041109_53457.htm]。此工程四次列入市政府实事项目。自1999年~2006年已累计完成2870万平方米,计13009幢,受益居民达55万户[ 顾振远・关注民生改善旧房居住条件・上海房地,2007(7):P20~21]。

在“十五”期间,除了针对旧式里弄的大规模商业开发的更新方式和成套更新方式外,一种新崛起的更新方式在上海中心城区的城市建设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当大规模更新因为动拆迁问题陷入困境,成套更新方式也因为政策执行上的问题放缓进程时,“平改坡”却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积极的推动了中心城区的旧居住区更新工作。

“平改坡”更新方式,因为其单位投入量较少,单纯“平改坡”每平方米80元,综合改造不超过140元/平方米。对应目前中心城因为商业商务功能的拓展而不断增长的经济实力,政府完全有能力承担起这样的更新开支。“平改坡”更新方式的出现和成功为中心城区的旧居住区更新拓展了思路,并极大的缓和了当前的社会矛盾。

平改坡从1999年第一幢试点成功至今,仅有8年的历史,但在这期间,“平改坡”这种更新方式其内涵和外延都得到了不断的发展,按照其发展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高鹏・上海市中心城旧居住区更新方式比较研究――以静安区为例・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P47]:

第一阶段为探索期(1999――2000年),1999年8月开始沿延安路高架试点,完成改造13幢,并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2000年扩大试点至全市重要景观周边的1000幢。在这一阶段,“平改坡”改造内容主要是以整修屋面和外立面为主,简称 “穿新衣、戴新帽”。

第二阶段为拓展期(2001――2003年),改造范围扩大到各区高架道路沿线和重要景观道路沿线区域,三年内完成改造4648幢。改造的内容也随着两个平改坡综合改造的试点,深化为结合平改坡,对整个小区的形态、功能、环境进行综合改造,简称“穿新衣、戴新帽、换内胆、整环境”。

第三阶段为深化期(2004年――至今),这一阶段时间内,改造的对象从景观道路沿线进一步扩展为成规模的小区,在第二阶段综合改造试点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将更新重心调整为旧小区平改坡综合改造。同时,根据2005年上海市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城市的要求,把降低能耗增添为新的改造内容。至此,平改坡的综合改造内容扩展为“穿新衣、戴新帽、换内胆、整环境、降能耗、节资源”。

张金秀在文中对第三阶段的“平改坡”工程作了以下描述[ 张金秀・平改坡:旧区改造的新路子――关于上海旧区改造工程的思考・上海房地,2006(9):P49~51]:“仙霞物业管理的威宁小区成为申城新一轮首批旧小区"平改坡"综合改造试点之一。……这里实现变频供水、垃圾生化处理,安装了智能化的红外线报警系统、电子公告牌、太阳能路灯、发光门牌,绿化将得到合理布置,小区道路将变成静音的柏油路,拆掉多余围墙后腾出的空间可以增加40多个车位,居民们不用把车停在马路上了。扩建后,每户增加的5到20个平方米面积,仅以较低的成本价出售给居民,这样,居民不用搬离原地,就可以花小钱改善居住条件。在这新一轮的旧区改造中,结合“平改坡”工程,本市还开始了住宅综合改造试点,延长住宅使用期。比如,在基础加固的基础上,将底楼居民上搬至实行“平改坡”后的住宅顶层,腾出底楼空间,用作社区图书室、健身室、活动室、保健室等社区服务公共设施;在部分多层住宅中加装电梯等。”

透过“平改坡”现象我们可以发现:

满足旧有住宅居民的需求并不并不需要投入巨大,100元/平方米左右的造价,增加一些小的配套设施就可以达到较高的满意度。

在级差地租极为显著的上海,保证旧有住宅居民利益,很大程度上是保证他们居住的区位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