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专业的收获范文

时间:2023-11-07 17:30: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学专业的收获,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学专业的收获

篇1

在职业学校从事农学专业教学工作多年来,深感在农学类专业的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课堂教学与农业生产实际相脱节等诸多弊端。现有农学专业的教学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懂理论,缺乏基本的实践操作和动手能力,缺乏基本的农业基本技能,不能主动为当地的农业生产和经济建设服务。

一、更新观念,实施区别化教学,实施信息化教学

1.实施区别化教学

在现行的招生制度下,职高为生源也为生计,对学生几乎是来者不拒,导致职高生源质量普遍较差,而且学生之间的差异很大。在教学中,教师应正视学生的这些特点,主动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正确认识我们的学生,针对每位学生的实际,实施区别化教学,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促进每一位学生“成人、成本文由收集整理才、成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正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确定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实行作业、练习的区别化,让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现有水平,完成相应难度的题目,做到“差的扶着走、中等的领着走、好的放开走”。

2.实施信息化教学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渗透到教学的各个方面并与课堂教学有效、完美地结合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新的亮点。相对而言,农学作为传统优势学科应走在其它学科的前头。在教学手段上,应放弃传统的“一支粉笔一本书,洋洋洒洒一节课”、“在黑板上种水稻、栽果树”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多地运用计算机进行多媒体教学,并建立农业网站为专业教学服务。

二、突出专业特色,搞好栽培技术的教学

农学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创新步伐的不断加快,农学专业对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造性的培养更显重要,宜前则前,宜后则后,宜长则长,宜短则短,交叉进行。比如:随着小麦和玉米机械化进程的推进,机械作业水平大幅度提高,小麦和玉米机械化收获面积迅速增加,秸秆全量还田技术得到了大面积推广。

1.夏玉米栽培关键技术

(1)选用活秆成熟的品种,以保证在玉米

转贴于

收获时,茎秆挺拔,含水量高,有利于收获,将近于腐熟,减少损失。

(2)田间管理。于6月上中旬小麦收获后贴茬直播,抢时播种玉米。如遇干旱,播种后及时浇水,浇足浇透。控制田间水分,防止苗期徒长,造成穗位升高、后期倒伏。在小喇叭口期,把小麦收获时的麦秸覆盖于玉米行间,以掩盖杂草、保持土壤含水量,促进玉米生产。大喇叭口期至成熟,要保证田间水分供应,本文由收集整理扩库增源,提高授粉质量,促进灌浆,提高粒重。

(3)收获。待玉米完熟后再收获,以玉米籽粒乳线消失,黑色层出现为准。这样比农民习惯收获时间延后了7至10开,玉米产量可以增加10%左右。

保证玉米收获机械动力充足,玉米粉碎后的长度不超过10cm。玉米秸秆还田后,秸秆与根茬均得到粉碎。于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及时采用深铧犁进行耕翻,将秸秆翻入土壤深层,深度不得低于20cm。

(4)闲茬越冬。耕前撒施尿素120~150kg/hm2,调节秸秆碳氮比,促进秸秆快速腐熟转化,同时也能作为春花生的底肥。之后进行闲茬越冬时期,以利于玉米秸秆完成腐熟,同时还有利于冻死越冬虫卵,减少翌年病虫对作物的危害。

2.冬小麦栽培关键技术

(1)播种。由于春花生收获早,腾茬早,为小麦适时早播、减少播量、提高冬前分蘖以及培育冬前壮苗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冬小麦高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可于10月1—10日根据墒情,采用精量播种或半精量播种。

(2)施肥。采用氮肥后移技术,将返青肥和拔节肥合并为拔节肥,只要不过于干旱,即可将生产中的返青期或起身期浇水改为拔节期或拔节后期浇水,以提高成穗率和千粒重,防止倒伏,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

(3)适期收获。过早收获会造成籽粒灌浆不充足,千粒重降低,影响产量。过晚收获也会造成减产,还会影响玉米的播期。一般于蜡熟末期,茎秆变黄、籽粒较为坚硬且接近品种固有色泽时收获为宜。

三、课后反思

1. 记“败笔”之处。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多积累“病因”、“病例”,同时有的放矢地寻找“办法”,使之成为以后应汲取的教训,教学就会逐渐趋于“完善”。

2.记课堂的成功之举。主要包括教学过程中达到预设目标的做法和措施,教学思想、原理及方法的渗透、迁移和应用的过程,感触与创新等。如在复习“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时,染色体行为的变化情况,一直是教学中的难点。

四、分类考核,改革现行的评价体系

职高生多数是传统教学评价体系的失败者、亚失败者,若在教学评价中忽视了学生的成功体验,就会使学生“望校生畏、望学生畏”。因此,要改革现行的评价体系,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学会善于表扬学生,辩证看待学生的不足。具体的做法是:

1.课堂提问、板演、练习为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不同难度的问题。

2.教学过程中善于用其所长,在肯定学生长处的基础上克服学生的短处。

篇2

关键词 农学技能 农学技能竞赛 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1.034

农学是研究与农作物生产相关领域的科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其实验教学是提高学生综合技能的重要途径。实验技能竞赛是对学生实验能力的一种综合检验。①为积极探索培养大学生农学实验动手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研究创新能力的途径,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农学基本实验技能,

提高大学生参与农学实验的热情和兴趣,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认真踏实的学习风气,促进农学实验教学改革深入持久地发展,农学院举行了首届本科生农学实验技能竞赛。

1 实验竞赛的组织形式与竞赛的内容

1.1 组织形式

首届本科生农学实验技能竞赛的主办单位为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承办单位为农学院实验教学中心。与理论竞赛不同,实验技能竞赛活动牵涉面广②为了保证竞赛的顺利进行,学院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召开了3次专题会议,组织各系主任及专家讨论,制定实验竞赛方案,并下发了《关于开展农学院首届本科生实验技能竞赛工作的通知》(农学院[2013]09号)文件。参赛内容、参赛流程、参赛规则、实验技能竞赛评分标准提前公布,使学生对这次竞赛有更进一步的了解。③

1.2 竞赛内容

(1)作物形态辨识:利用所学知识、实验原理与技能和方法,根据作物的基本形态结构区分作物种类,了解作物不同发育(分化)时期的形态特征。包括水稻、油菜、小麦、棉花、甘薯、苎麻、玉米、烟草、草类等作物根、茎、叶、花、果和种子形态识别。 分两部分进行即实物标本识别和笔试部分。参赛者以答卷形式进行,每空一分,实物标本识别30分,笔试部分100分,共计130分,最后统计参赛者得分。

(2)实验操作类。植物多倍体细胞学鉴定。(以蚕豆根尖为材料)永久片的制作。主要考察学生正确、规范使用仪器和取用药品,实验流程节奏掌握情况,实验数据和结果情况,对现场实验操作所获得的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并结合现象进行分析总结,完成规范的实验报告。

2 实验操作的评分体系与奖励措施

2.1 实验操作竞赛评分标准(见表1)

2.2 奖励措施

作物形态识别每个专业设单项奖一名

竞赛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和三等奖3名。

决赛获奖名单由专家组评定,获奖证书由湖南农业大学颁发。

3 实验技能竞赛的特点

3.1 参赛选手的热情高

受实验场地限制,本次参赛对象以农学院大三、大四学生为主,参赛的选手只能限定在60人左右。每班两人参赛,学生的积极性较高,有的班有8人报名,只能采取预赛办法决定参赛选手。还有很多感兴趣的学生赛后纷纷表示下届要提早报名。在整个比赛过程中,参赛选手对实验竞赛都积极准备。笔试《植物形态辨别》部分,主要农作物、草类植物知识总在一张试卷上,各专业选手提前预习专业知识和跨专业知识,理论和实验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经过赛后走访发现,获奖学生有的在课题组跟着老师做科研项目,有的是创新项目的成员。

3.2 选手之间比赛成绩差异大

由于参赛选手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存在较大的基础差异。笔试部分100分,最高得分71分,多数学生40分左右,最低分34分。标本识别总分30分,最高分26分,大多数学生15分左右,最低分9分。透过这个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基础知识面狭窄。实验操作部分总分100分,最高分95分,大多数学生80分左右,最低分65分。这说明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掌握得较好,但实验操作时存在一些小问题,如填写仪器记录、实验结束后的整理、仪器操作欠规范等。

4 几点建议

通过首届农学实验技能竞赛,选手们受益不浅,实验动手能力得到提高,实验操作规范性意识大大加强,但存在着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竞赛制度化、规范化。学院成立竞赛委员会,制定相关制度和竞赛方案。实验竞赛纳入日常教学的日程中。

二是竞赛分不同专业进行。本次竞赛7个不同专业的选手完成同样的竞赛内容,特别是《植物形态识别》部分,试题内容涉及农学、草业、烟草三个部分,分数比例为4:3:3. 由于各个专业的基础知识着重点不一样,结果是草业专业的学生成绩最好。为了提高竞赛的合理性和公平性,竞赛可由同一专业单独进行,适当增加本专业的参赛人数,实验操作竞赛的监考老师由本专业的实验教师担任。

三是扩大实验操作部分内容。首次实验技能竞赛由于时间、场地、人员的限制,操作部分限于以蚕豆根尖为材料的永久片制作。为了更好地体现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验操作部分可以增加自主性实验,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内容、实验方案。

监考老师由有经验的本专业的实验老师担任,比赛时间合理安排。这样才能看出学生的真正水平。

5 结束语

实验技能竞赛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学生实验技能竞赛不仅能提高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且可以促进实验教学的改革。④⑤从事实验教学的老师有必要认真总结比赛的成功经验,查找存在的不足,加强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努力改进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通讯作者:朱旭东

基金项目:湖南农业大学教改项目(A2013020)

注释

① 罗士平,陈若愚,周刚,等.11届化学实验技能竞赛的实践与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12(5):59-63.

② 蔡志奇,吴畅渠.高等医药院校实验技能竞赛的组织与实施学界[J].广东科技,2011(5):14-15.

③ 麻文胜,程云燕.化学实验技能竞赛的组织与实施[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54-56.

篇3

1.1提升教师素质

教师是学生的领路人,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一名专业课教师,必须有扎实的基本功和过硬的专业素养。农业机械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专业课程,讲授该课程的教师,不仅要掌握机械制图、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理论力学、电工电路基础等专业基础课程,还需要掌握农学概论、农机新技术、农业机械化管理学、汽车拖拉机学和生物工程等相关专业课程。同时,还要熟悉农机实验与农机生产实习的各项基本技能与操作规程。为使教学内容更具前沿性与时代性,任课教师需要经常参加国内外相关的学术会议与各种农机博览会,把握专业最新发展动态,多渠道拓宽学术视野。

1.2精选教材

优秀教材对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常见的农业机械学教材主要有2个版本:一是北京农业工程大学主编的《农业机械学》,分为上下两册,上册主要介绍农机轮子、拖拉机牵引力学、耕整地机械、水稻插秧机、植物保护机械的相关内容;下册主要以收获机械、播种机械、分选机械,以及干燥机械为主。教材内容比较全面,信息量较多,但篇幅较长。二是李宝筏先生主编的《农业机械学》,此书前半部分主要介绍基本农业机械的结构、原理与工作过程等;后半部分主要讲授农业机械的设计构思、计算方法、试验数据处理等。教材内容循序渐进,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另外,李洪文教授主编的《农业机械化生产学》和丁为民教授主编的《农业机械与设施》也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综合考虑教材的内容信息量以及授课的实际需要,海南大学农机专业确定以李宝筏先生主编的教材为主讲教材,其他3本教材作为主要参考读物。同时,考虑到内容的完整性与地域要求,还选择一些学报期刊和海南特色作物种植与收获方面的专著作为辅助参考资料,让学生在全方位接触农机知识的同时,能时刻了解行业研究动态。

1.3取舍教学内容

在教学课时不断缩减的情况下,让学生掌握《农业机械学》课程所有内容是比较困难的。从教学经验看,力学理论推导与数学建模是学生弱项,如农机轮子受力分析、拖拉机牵引曳物线方程、风机理论等,而铧式犁、圆盘耙、旋耕机等实际应用相对容易;播种机械、收获机械、移栽机械以及现代农机新技术等章节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农业机械学课堂教学一般采取如下做法:抽象的理论分析少讲;传统的耕作机械铧式犁、圆盘耙和旋耕机等内容略讲;收获机械、播种机械、农机的应用,以及GPS定位的精确农业、节能环保的喷滴灌技术、蔬菜移栽机械和农业机器人技术等现代农业机械新技术精讲。另外,还增加橡胶、香蕉、甘蔗、木薯、剑麻和胡椒等海南地方特色农业装备的内容。这样既不失课程教学内容的完整性,也体现出教学内容匹配的合理性,有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

1.4教学方法的革新

目前,农业机械学课程的教学主要包括理论授课、实验教学与农机生产实习3个部分,其中理论授课为56学时,实验教学为8学时,生产实习3个星期。

1.4.1理论教学

理论课教学摒弃传统的满堂灌输教学方式,采用提问式与启发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具体为:在课堂上老师先进行问题设置,在学生预习相关内容后再有针对性地进行授课,鼓励学生发表看法,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体现师生平等。同时要求学生对农机工作原理能够做到举一反三,由此及彼。这种授课方式深受学生欢迎,既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又提高了学习效率。对那些没有实物参考的农机具,通过三维造型、动画制作、拍摄相关视频进行教学,也能起到异曲同工的教学效果。借鉴其他院校的专题教学方式,安排学院农机专业的老师进行专题讲座,并定期举办农机行业内知名专家学术交流,利用榜样力量培养学生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行业发展动态。

1.4.2实验教学

在实验教学方面,利用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创新实验室现有的实验仪器进行机器构造和原理部分的教学,如混合物分离原理;利用农机具结合测试仪器进行农业机械的性能参数测试,如犁曲面参数测量;利用废弃农机具进行拆装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如小型联合收获机的拆装实验与柴油发动机的拆装实验等。由于实验教学主要根据实物进行讲解,比较直观,简单易懂,教学效果明显。

1.4.3生产实习

生产实习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农机理论知识,在锻炼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同时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习的第1个星期主要对动力拖拉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进行讲解,同时进行拖拉机驾驶训练;第2个星期主要进行铧式犁、圆盘耙、旋耕机、稻麦联合收获机、水稻插秧机以及海南特色农业机械的操作技能实践;最后一个星期安排学生在校外农机生产实习基地参观实习。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实干精神,也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

1.4.4考试形式

以往农业机械学课程考试,期末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包括实验操作与实验报告等)。这样的考察方式无法反映学生对该课程的综合掌握程度,往往是期末考试决定该课程的最终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参加实验与实践操作的积极性。从2008年开始,课题教学团队通过讨论并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期末成绩占50%,平时课堂讨论表现占20%,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占30%的分配方式进行期末综合评定,农机生产实习单独记成绩。采用此种计分方法后,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实验报告和课程论文的质量也得到较大改善。

2学生学习方法

教学效果不仅跟老师自身水平以及教学方式相关,也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有关。作为一名农机专业的学生,学好农业机械学课程,扎实掌握农业机械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明确学习目的

农业机械学课程是农机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在培养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首先,要正确对待自己的专业,端正态度,摒弃对农机专业的误解和偏见,努力培养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其次,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对农机学生而言,农业机械学是立足农机行业和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基础,掌握并学以致用是根本要求。

2.2合理选取参考资料

农业机械学是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涉及面广。在学习该课程之前,要学好机械制图、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液压与气动等专业基础课。另外,还需要掌握农业机械化管理学、生物工程、人机工程学基础、农学概论等方面的内容。由于农业机械的发展具有多样性,因此,要通过阅读与农机行业有关的期刊杂志等途径了解农业工程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2.3重视课堂学习在开课初期,要重点复习机械设计、机械原理等相关专业基础课,这样可以在课堂上更好地理解各种农业机械的工作特点。同时,学习过程中要做到课前预习,课上做笔记,多思考问题,对不了解的内容要积极提问,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课后多阅读相关的参考资料。

2.4优化实践与实习

农机生产实习与实验可以巩固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是检验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掌握程度的有效方法之一。在实习或实验课上,学生要认真听老师讲解,仔细观察老师的操作,熟悉实验程序。在操作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把安全意识放在首位,不要擅自做主,不明白的地方多与老师沟通。同时,要做到推陈出新、举一反三,在实习与实验中提升创新能力。

3结语

篇4

(一)新授课缺乏有效过渡,直接进入主题

以《复种》一节为例,不少教师都是这样进入新课教学的:“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简单了解了作物布局的相关知识,今天将进一步深入研究这一专题,对复种进行研究……”如此导入的目的在于要简单明了、直奔主题。然而,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后续内容复种、轮种、连种等知识恰恰是以前面耕种制度、作物布局作为基础的,没有对已学知识的衔接性进行复习,学生在学习新内容、新知识时显得思维缓慢、问题重重,根本不可能真正理解新知识。由此可见,简单明了的直接导入法需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来选择,否则就可能让学生辛辛苦苦一节课却收获无几。

(二)教学内容设计脱离学生实际,无法与学生产生共鸣

我曾听一位教师的公开课,内容是《棉花田间管理》,教师在讲述“化促化控,以促为主”时忽视了学生《土壤与肥料》课程教学的滞后,使得学生对为何要保持氮肥和磷肥的足量这个问题,听得似懂非懂。我觉得该教师其他环节的设计还是不错的,整个教学条理清晰,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但是在设计“化促化控,以促为主”这一部分内容时,没有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致使学生无法与之产生共鸣。其实,教师只需要将氮肥和磷肥对于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稍加阐述就可使教学更加完美。

(三)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过于陈旧,制约教学效果的提升

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日益丰富的背景下,不少教师仍然坚持“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方式,仍然一味地灌、不停地讲,根本不注意学生的反映与变化,教学任务的完成质量可想而知了。比如,有些教师认为《农村社会基础》内容是固定的,没必要展开,只要教师划出条条框框,学生像小学生背古诗一般地背下来即可。于是整节课除了教师自问自答地说,就是学生摇头晃脑地背,根本见不到师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结果学生是这节课的内容记住了,上节课的内容却又忘记了。如果我们改变教学模式,借助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一些图片、视频,再结合案例深入分析和讲解,学生则能完成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教学效果就会大不一样了。

(四)教材内容或教学目标脱离学生实际水平

从教学实际来看,所谓的中职农学专业理论课的教材,实际上就是大学农学专业教材的“精编本”,其中的一些内容或教学目标脱离中职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存在严重的拔高现象。具体来说,表现为以下两种形式。

1.教材内容的选择有待进一步完善。

受多种因素影响,当前的中职农学类专业大多不开设中职化学课程和中职生物课程,中职学生又多是初中的待进生,理化成绩较差,但是中职农学专业教材的内容选择并没有考虑到这一点。如《土壤与肥料》整套教材根本就没有对初中化学教材的复习和提高,结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困难重重,迷惑不断。对于学习积极的学生还好一些,他们一边学习专业知识,一边通过百度或图书馆弥补化学和生物知识的不足。对于学习积极性较差的学生则不然,他们懒得学习,听不懂正好有借口不听课了。

2.教学目标过度拔高。

有一次我听一位教师讲授遗传育种的相关知识,教师大篇幅地讲解“基因表达学说”,结果由于学生欠缺遗传学的知识而使学生毫无所获。

(五)教学评价机制滞后

受当前社会大环境影响,中职农学专业仍然是以升学为主,一切评价指标都最终指向了对口本科的升学人数,所谓的过程性评价只是走过场。这种评价模式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以分数作为评价标准,严重违背了中职教育的根本原则,所造就的只是些高分低能、姓“普”不姓“职”的学生。

二、中职农学专业教学的对策

(一)与时俱进,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教师是教学的实施者,是课程的开发者。当前的时代已经非同以往,我国的用工荒已经不仅仅体现在工业上,涉农产业同样需要大量谙熟现代高新技术的专门人才。中职学校农学专业教师应该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倡导因材施教,技能至上,力避唯分是论的错误做法。因此,想做好中职农学专业教学,就必须首先要通过各种培训,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让教师在勇于实践和不断付出中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实践,尽可能多地采用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工作导向教学法等具有职教特色的教学方法。

(二)丰富教材体系,使教学内容更具个性化

面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培养个性化、专门化人才是中职学校的教学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教材体系的丰富和完善显得尤为重要。而目前中职农学专业的教材多是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并参考各版本教材编写而成,各课程之间难以做到有效衔接。我认为,教材的编写应该考虑到学生农学专业素养的成长过程,不同课程在内容选择上应该做到有序衔接,最好能做到不同课程同步教学,以使学生的专业成长过程更加完美。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各专业课程教师应该共同参加,对所有教学内容的先后顺序做以归纳,制定出确实可行的教学进度,然后再依据教学进度编写教材或教案。另外,针对中职学生化学基础差的情况,在必要时可将学习时需要用到的化学知识以“附录”“爱心小贴士”的形式出现在课本或教室的知识专栏当中。

(三)重视教学过程,建立反映学生成长过程的评价体系

篇5

关键词:高等教育;普及化;基础课;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4-0203-02

导言:

早在1973年,美国当代著名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Martin Trow,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公共政策研究生院教授)就提出了高等教育发展的三阶段理论――“精英”(Elite)阶段、“大众”(Mass)阶段和“普及化”(Univesal)阶段[1]。具体讲就是以适龄人口(18~22岁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比率(毛入学率)为阶段划分的衡量标准,将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15%以下为精英教育阶段;15%~50%为大众教育阶段;50%以上为普及化教育阶段。此后的40余年来,全世界的教育学家们对此理论不断创新和发展,各个国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自己的发展理念和规划。

基于马丁・特罗理论,高等教育的发展阶段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改革开放以前和改革开放初期经济总量较小,高等教育处于“精英”阶段;改革开放取得经济迅速增长的1999年全国基本实现了“大众”化高等教育;2003年后经济优先发展的北京市、上海市和广东省优先步入了“普及化”高等教育阶段。诚然,作为发展中的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我国有自己“特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构架,不可能完全接受马丁・特罗理论的全部内涵,如“入学态度”、“高等教育功能”、“院校行政管理形式”等就有明显的差异[2]。我国的多名教育学家和学者对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区分、不同阶段的教育构架、教育考核和评估等做了研究[3][4][5][6]。

北京作为全国的文化中心,北京优先步入了“普及化”高等教育的快轨道,北京大学的鲍威在2010年撰文探讨了“普及化阶段首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与学生发展”,杨延青在2009年对普及化阶段首都高校的学业表现、能力发展、高等教育质量观等进行了研究[2][4]。

根据马丁・特罗理论推算,中国乃至北京的“普及化”高等教育节点时间和大家“公认”的2003年有一定出入:

马丁・特罗理论中的“毛入学率”不等同于我国的高考“录取率”,“毛入学率”指“适龄人口”的高考录取率,而我国的“录取率”指“参加高考人口”的录取率。通过对此分析,北京的高考录取率折算成马丁・特罗理论的“毛入学率”平均要减去12%,依此推算,北京的“普及化”高等教育节点时间应为2002年而非大家“公认”的2003年。

全国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决定了接受高等教育和高中教育的不均衡性,“毛入学率”要远低于高考入学率。1999年全国高考录取率达到56%,但“毛入学率”仅为8.68%,2002年高考录取率63%,“毛入学率”15.76%(“大众化”高等教育),2014年“毛入学率”达到最高的45.60%,也就是说截止至2014年我国并未达到马丁・特罗理论的“普及化”高等教育水平――50%。

一、问题的提出

1.北京优先实现了普及化高等教育,但缺乏国家层面的具体指导,需要独立创新。

2.北京高校80余所,各级、各类高校并存,“普及化”对各级、各类高校影响不一,故北京也不可能在具体指导上一刀切。应该说“普及化”对“985”、“211”高校影响不大,对民办、三本、二本高校影响很大或较大。

3.北京农学院作为二本的农科高校,其生源质量受“普及化”影响很大,2002年以来,北京农学院北京生源的“综合学习能力”在“适龄人口”中排名50%~54%。

4.为适应“普及化”的现实,北京农学院基础课(数学、物理、化学、英语)也做了系列改革,提出了普及化高等教育背景下基础课改革的对策并取得一定成效。

目前尚未查到在“普及化”高等教育背景下基础课改革的相关报道。

二、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北京农学院基础课教学改革的对策

1.制定对策的背景。(1)普及化高等教育背景下的基础课改革缺乏政策引导。(2)精英(传统)教育的管理体系、教育理念、师资队伍、教学方法、考核机制、分配机制等根深蒂固。(3)基础课改革涉及学生的培养方向、目标和质量,可以以试点的形式先行,但必须得到学校的支持和有关部门的配合。(4)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普遍下降。

2.制定对策的指导思想。(1)落实基础课“服务”、“服从”农科专业需要的学科发展定位。(2)树立普及化高等教育背景下的基础课教育理念。(3)制定普及化高等教育背景下的管理、教学方法、考核和奖惩机制。(4)改革的关键是实现教师的教育观念转变,即把精英教育出身的教师的精英教育观念转变为普及化高等教育背景下的普及化教育观念。

3.对策内容。(1)转变观念。通过分析教学对象的“综合学习能力”和对“学习收获的期望值”,真正认识到我们现在面临的教学对象之“综合学习能力”已远非“精英”,“学习收获期望值”也更现实、现代,学校的培养目标亦由农业精英向农业应用型人才转化。这都需要教师和管理人员转变教育观念至普及化高等教育。(2)调整课程设置。学校培养目标的变化要求基础课必须调整课程设置:一是从根本上解除“宽基础”的课程设置指导思想;二是根据农科专业需要设置基础课门类和学时,基础课服从、服务于专业需要;三是根据专业需要调整课程内容。(3)建立普及化高等教育的教学管理机制。原则是:加强过程管理,防止不教而诛;加强学风建设,提高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加强教师农科知识素养,提高学生基础课“学习收获期望值”;加强考核控制,保证基础课教学质量。提高到课、作业、平时成绩的考核权重,缺课1/3不能参加考核,作业和平时成绩占总成绩不低于30%,教师发现学生连续三次不到课或不交作业或课堂考试不及格必须找本人谈话和通知班主任,整班类似情况严重通知所在学院;一、二年级建立早读制度;实行师生双向选择,由基础部向各学院提供每门基础课程的任课教师名单和资质、以往教学业绩介绍,各学院征求学生意见选择任课教师(优先、可接受、不接受),基础部公布各学院选择结果,任课教师在学院选择的框架内选择任课班级;要求基础课教师融入农科研究团队,将自身优势发挥到农科研究之中,担任农科专业的班主任,提高基础课教师的农科专业素养,提高学生学习基础课的兴趣;要求教师“适当”应用现代教学设施(学校每间教室皆配置了多媒体),防止过度使用影响教学效果,如数学教研室规定新教师两年内不能使用多媒体;推行标准化考试,试题库成卷,统一考试,封头判卷,流水作业;激励政策:学校特别为基础课教师设置了纯教学高级职称(正、副高)岗位,带队参加竞赛成绩,视作同级别教学成果奖。(4)必修课分级教学、选修课分类教学。根据高考成绩和入学考试成绩把大学英语分为A、B、C三级,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使每一级学生都有“合适”的班级接受“合适”的教学。数学、物理、化学必修课按课程内容分级,即不同专业教授不同内容,最大限度为专业提供基础支撑。为满足学生兴趣、考研、出国深造等不同需求,实施了分类教学。外语设置了高级英语、雅思、口语等选修课,数学设置了高级数学、数学建模、多元统计分析、数学软件应用等选修课,化学设置了高级化学、化学技能训练等选修课。(5)开展各类竞赛、拓展基础课第二课堂。为激发学生学习基础课的热情,基础课连续5年参加了市级和国家级7项竞赛。通过校内、北京市、全国的基础课竞赛,激发了学生学习基础课的热情,并把基础课和专业课有机地融为一体。基础课每年承担10余项市级或国家级大学生科研训练或创业项目,并取得丰硕成果。

三、对策实施、初见成效

通过近5年的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

1.基础课到课率提高5.6%,作业完成率达到97%,期末考试及格率提高9%。

2.基础课竞赛校内获奖150项,市级奖54项,国家级奖6项。作为二本农业院校,数学建模获国家级二等奖、化学技能竞赛2013年北京市排名第二实属改革的成果体现。

3.2014年外语四级通过率提高10.40%,5年累计提高18.6%。

4.8名基础课教师晋升教学型高级职称,其中一名因教学成绩突出破格晋升。

参考文献:

[1]马丁・特罗.从精英到大众再到普及高等教育的反思:二战后现代社会高等教育的形态与阶段[J].徐丹,连进军,译.大学教育科学,2009,(03):5-24.

[2]鲍威.未完成的转型――普及化阶段首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及学生发展[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8(1):28-44.

[3]张伟江,李亚东.适应高等教育普及化的质量保障与评估:上海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体制创新与实践探索[J].教育发展研究,2009,(11)70-74,85.

[4]杨延青.普及化对高等教育质量观的挑战:基于北京高校的调查[M].北京大学,2009.

篇6

现今科技发展迅速,信息量急剧增加,大学生的人才培养方向也有新的要求。农业推广学是直接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一门学科,而从事农业推广的人员不仅要在农业科技方面具有某种专长,同时也应具有广泛的知识面。现在大部分农业院校开设农业推广课程,要求学生不仅学习农业推广理论知识和推广方法,更重要的是进行相关技能训练和品德的培养,使学生能够真正适应农村、农业、农民的需要。

1 关于《农业推广学》的课程概述

《农业推广学》是一门研究农业推广过程中行为变化与组织管理活动的客观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1]。《农业推广学》历来受到国外各大高校的重视,并且列为必修的主干课程。该校也将其列为农学、园艺两个专业的必修课,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农业推广的相关理论知识,并且具有一定的推广能力,把该专业的先进科学技术推广出去,使广大农民及涉农企业受益。《农业推广学》的课程内容又多又杂,是多学科相互交叉结合的一门课程,包括“创新采用及扩散原理”“推广对象的行为特征及需求”“沟通理论及技巧”“推广的步骤及方式方法”“我国现行的推广组织及推广方式”“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推广组织及推广方式”“推广信息的来源及如何获取”“推广组织及人员的管理”“推广项目的申请及管理”等等,涉及到管理学、农业科学、经济学等多种学科理论[2]。所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的非该专业的理论与方法,是有一定难度的。加上理论难度大、难理解,又面临毕业找工作等一系列事情,学生的学习热情很低,兴趣也差,教学质量相对较差。所以如何提高《农业推广学》的教学质量,是需要认真思考并亟待解决的难题。

2 提高《农业推广学》教学质量的几点建议

2.1 教师的态度是教学质量的关键

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教师的态度起到关键作用。教师应从分配给你教学任务时起,就应对此门课程高度重视,并认真、积极备课,多方查阅相关书籍和文献,方能有底气上课。而不是临时应对,安排教学任务的领导也不能经常更换教学任务,让老师临时上课。其实,教师上课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老师不光传授知识,在付出的时候,自己也会有相应的收获,而且在上课过程中,不断的积累了教学经验及知识量。所以,老师也应该怀着感恩的心,感谢领导安排教学任务,感谢学生能认真听课,在学生偶尔不专心听课或成绩差时,也能换位思考,宽容待之。

2.2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质量的体现者

如何提高《农业推广学》的教学质量,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而不是应付考试,考试过后,大部分所学知识会忘记。学生们经历过高中的高强度学习之后,到了大学,学习劲头和兴趣严重下降,尤其到了大四毕业找工作阶段,上课更是心不在焉,甚至缺课。而《农业推广学》这门课程安排在大四上学期,学生或者在找工作,或者在备战考研究生,上课不专心,或者学习其他资料的现象已经屡见不鲜。所以如何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也是提高《农业推广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部分。首先,让学生认识到《农业推广学》的重要性,学习该门课程会有哪些收获;其次,严格管理学生,杜绝上课看手机或其他学习资料;最后,培养学生知道感恩,能理解老师备课、讲课的辛苦,尊重老师上课过程中的辛苦付出,在尊重的基础上,学生才能真正吸收到老师所传授的精华内容。

2.3 通过案例实行启发式教学

《农业推广学》是理论与实践联系密切的一门课程,开展以案例为线索的启发式教学,会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并能融会贯通[3]。首先在讲授《农业推广学》绪论的时候,讲授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及课程的重要性,并让学生用课余时间查阅相关文献,收集农业推广的案例,教师再从学生所交的案例中挑选适合教学的,然后在后面的理论教学中,结合学生所交的农业推广案例,进行组织教学,要求学生分析案例中的具体推广方法和推广过程,从而学习怎样更好的进行推广工作。

2.4 开展专题讨论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篇7

关键词: 农学专业课 任务型教学 五个方面

随着社会对社会对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国家对职业教育提出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总理强调把教学、学习和做事看成是一件事,只有在做中学才是真正的学,只有在做中教才是真正的教。因此,职业学校最大的特征就是教学、求知、做事与技能结合在一起。我们应想方设法去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农学专业课程,加速个性化培养,全面提高素质教育;最终达到学生毕业就业有去处,考学有希望,专业发展有潜力的局面。

作为职业学校的一名专业课教师,我认为职业学校农学专业课教学应该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给学生提出任务,让任务把学生引入自主学习中来,从而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在做中总结,拓展延伸,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农学专业比较特殊,它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要想在农学专业课中灵活应用任务型教学,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一、把握职高学生的特点

职高学生普遍文化基础差,学习自觉性不够,学习能力较差,不会自主学习,但相对而言在技能实训课上领悟能力和操作技能是比较强的。任务型教学,有载体,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学以致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有成就感,从而净化知识体系,达到预期效果。陶行知曾提出:职业学校之课程,应以一事之始终为一课。每课有学理,有实习,二者联络无间,然后完一课即成一事。

二、理解任务型教学的内涵

任务型的教学是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法。从学习者的角度说,任务型的教学是一种学习方法,它适用于学习各类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的知识和技能。任务型的教学学习法可以帮助学习者明确学习目标。从教师的角度说,任务型的教学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适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里,任务的确定、完成、对完成任务情况的评估成为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由传统的“主角”转变为“配角”,学生也不再把学习当任务,而是根据任务需求来学习,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寻求知识,并且学生能很好地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兴趣提高了,课能听懂了,操作学会了。我们还感到学生的学习态度端正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团结协作、技能操作能力提高了。

三、掌握任务的设计

1.任务设计是关键环节。任务要适合学生的年龄,以确保在课堂中完成任务。当然在设计时应该把所要学习的知识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任务当中,使学生完成任务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教师在这一教学过程中也能丰富自身的知识。比如在学习生物第六章讲到先天时,大多数学生不能区分反射、应激性、本能、趋性这几个概念,特别容易发生混淆,教师就需要指导与讲解,可以先设计几个实例问题引导学生去区分:①触动含羞草,其叶片会合拢(应激性);②将食盐放在草履虫的附近,它会躲避(应激性);③叩击膝盖下的韧带,小腿会突然跳起(反射);④飞蛾扑火(趋性);⑤刮风下雨时卷柏会合拢(应激性);⑥动物的求偶、繁殖行为(本能);⑦望梅止渴(反射),等等。这样就在一开始抓住了学生的求知心理,为任务的实施埋下伏笔。

2.任务的设计要有针对性。要针对教材内容,针对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个体情况,以保证任务的开展有具体的意义和目的。同时,任务的设计应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设计的任务要有学生的兴趣点,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使活动能够在欢快轻松的气氛中顺利进行。

3.任务的设计要实用可行。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统筹兼顾,注重基础性、目标性、科学性、趣味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等特性,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操作性强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真正训练他们的各种创造性思维,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同时应为学生创设充分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创造性地进行思考,产生独特的想法或答案,并作出判断或评价。在讲述观赏植物分类及植物器官时,给学生提出实训项目――观赏植物识别任务,要求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将校园的挂牌植物进行标本采集,并记录下它们的原产地、生活习性、形态特征、用途等。同时,要求各组之间也要进行交流,发现问题共同探讨、研究,并且主动问老师与学校的园艺师傅请教,设法根据植物的形态特征去识记。事实上,这样的任务设计可操作性很强,学生的反映相当不错。特别当这些同学漫步在校园等场所,在其他同学面前说出许多的常见植物,看见那些同学敬佩的目光时,他们有了成就感,感到自己确实学到了知识。

四、任务的实施要有的放矢

任务型教学活动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它的实施会给学习者带来新鲜的感受,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自然地培养综合能力,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

在任务实施阶段,要创设情景:使学习能在一种与本环节教学内容一致的情景中发生。比如在学习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时,可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相应的情境,养花时把花天天放在房间里合适吗?为什么晨练到公园里好?长跑后为什么两腿发酸?苹果放久了什么会有醇香?种在田里的黄豆苗和我们吃的黄豆芽都是黄豆发芽来的,为什么一个是绿色的,一个是黄色的?等等。这些都是大家平时经常接触到的生物现象,恰当的时候,联系实际,启发学生把问题提出来加以探究。教师提出具体任务和要求,并对如何完成这一任务作一些方法上的阐述。引导后,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大胆去想,使他们在思考中体会、感受和领悟。学生由不会到会,由初识到熟练掌握,体验成功,收获喜悦,对农学专业的兴趣油然而生。在交流讨论阶段,教师查漏补缺,讲解一些共同的难点和重点,并触类旁通给出大量应用实例,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得到启发后作一些调整和创新,进一步使掌握的知识熟练应用,从而做到有的放矢。

五、评价总结要到位

一个个任务的完成、知识的掌握、目标的实现,伴随着一个个的成就感,学生会在一次次成功中找回自信,在不知不觉中消除畏难情绪,此时,教师的激励性语言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自己学习成就的评价,在评判时应以鼓励学生为主,及时指出成果中不足。并对每个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及时公正地评价。对学生的学业考核及学分的考核实行奖励机制,让学生更有自信。

总之,在农学专业课中融入任务型教学体现了“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从讲台上讲解转变为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流、讨论,共同学习,真正体现了为用而学,用中学,学了就用的职业教育新理念。同时,还给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了学生的发言权、提问权和评价权,最重要的是学生获得了更多的实践和操作的机会,为今后迈入更高学府和走上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涛川.有效教学方法全集.北京艺术科学电子出版社.

篇8

关键词:涉农专业;管理制度;指导思想;管理要点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6-040-01

过去,我们的中等职业涉农专业的教育对象,主要是针对初中毕业生。现在看来,这太狭窄了。中等职业教育涉农专业的对象应该面对整个农业群体,培养更多的有专业技术素质和思想文化素质的新型农民。为此,我们学校先后对我县的多个典型乡镇进行了“拉网式”的调查研究,基本上摸清了当今农村生产发展所面临的各方面需求,为学校涉农专业的管理与发展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通过各位调查员的调查研究,结合当前广大农村的政策、需求、及科技下乡的现状,我校领导在涉农专业的管理模式方面形成了广泛的共识。

我们认为,根据新农村发展实际中等职业教育涉农专业应建立一种“双栖模式”:一方面:放宽入学条件,让更多的有学习意愿的农民走进学校接受专业教育;另一方面在农民家门口设教学点,让经验丰富的教师亲自去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把先进技术及时有效送到养殖基地、种植基地。对此,我们在管理上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

一、涉农专业管理制度指导思想

要保持自觉自发的态度,做好服务与服从的大文章,把握好虚心与信誉的尺度,注意能力的提升与操作的规范,深刻认识科技下乡的紧迫性、艰巨性、复杂性与使命感。

1、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适度控制招生规模。要增强计划性,分期分批地对农民进行培训。对学员管理要制定明确的管理制度与奖惩措施。2、要与农业部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等保持真诚、畅通的合作,开展多部门联合灵活办学的方式。3、学校在原有基础上,成立“涉农专业技术推广部”。完善领导管理,配备专业教师队伍,进一步完善乡镇教学网点建设。4、采取集中培训与现场指导相结合的方式,送科技下乡。把先进技术送到田间地头,送到养殖种植现场,让技术下乡真正服务于农民,服务于生产。5、利用实物、图书、图片、音像、电影等群众喜闻乐见的直观方式,广泛采用多媒体教学,使农民看得懂、学得会。6、针对各乡镇的不同情况,进行精细化分班教学,一次一个专题,一次一个课件,一次解决一个中心问题。要从技术传授、受教人群、培训方式等方方面面做好考虑与创新。7、加大涉农专业教师的培训力度,鼓励教师“下水”。要向有经验的农民虚心学习。要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在理论学习中联系实际,培养“谈理论头头是道,要实践手到擒来”的“双师型”教师,农学专家。8、在实践中探索集团化管理经验,走实业服务一条龙的道路。并择机进行成立经济合作社的探索与尝试。9、进一步做好全方位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准备,在政策咨询、技术服务、干部培训、社区建设等方面,不遗余力地提供支持。

二、涉农专业管理制度要点

学校根据农村学员的实际情况特制定如下管理细则:

1、招生对象(范围)

1、每户限报一人参加培训,必须是农村户口;2、报名学员须具备初中及以上学历;3、报名学员年龄18—40岁;4、报名学员三年内须在农村创业、务农,且具有相应专业的实习场所或实习基地。

2、课堂管理制度

1、按时上课,不迟到、不早退。2、遵守课堂纪律,听从教师和班主任的指挥。3、上课时定位就座,衣着整齐,不得敞胸露怀、穿短裤、背心、拖鞋。4、上课时要认真听讲,记好笔记,不准随便说话,不得吃东西、吸烟,不做与上课无关的事情。5、上课时间关闭手机等通讯设备。6、在实习基地实习时,听从指导教师的指挥,实习结束后,认真填写实习报告。7、保持教室、实习基地卫生,禁止随地吐痰,禁止在教室、实习基地内吸烟。8、爱护教室、实习基地内一切教学设备、仪器、和设施,未经允许,不得擅自动用教学仪器和设备。

3、考勤和请假制度

1、考勤每天上、下午课前由班主任负责点名,并做好记录,每日填写,月底汇总。2、准假权限。事假一天以内者,班主任有权批准;三天以内者,班主任签意见,由分管主任批准;三天以上者,须由分管校长批准。3、学生请假,必须履行请假手续。4、对迟到、早退和旷课的学生,予以批评教育。经教育不改者给予相应处分。5、一学期旷课累计一周者,作留级处理;累计达到两周者,予以勒令退学处分。

4、学业成绩及评定

1、在校学员的学业成绩(文化课、专业课、实验实习课)作为学员毕业的依据,操行评定要填入学员手册及毕业生登记表。2、实习成绩由实习指导教师和实习场地指导人根据实习目的、应知应会的要求,考查评定学员的实际表现。

篇9

关键词:农业院校;图书馆;农村信息化;现代农业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97(2012)16-0008-02

现代农业建设离不开农村信息化,在积极推进现代农业的建设过程中,农村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是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作为高校信息集散、传播中心的图书馆,拥有大量农业方面的文献信息资源、先进的技术装备和高素质的信息情报队伍,具有专业的文献信息收集、加工、处理能力。因此,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农业院校图书馆应充分发挥自身教育职能和情报职能的优势,为农村信息化建设提供服务。

1 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内容和含义

农村信息化是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农村生产、生活和社会管理中实现普遍应用和推广的过程[1]。而农村信息化建设是指在农村工作中,包括农业生产、流通、消费以及农村经济、社会、技术等各个环节全面应用信息技术,为农业生产者、经营者与管理者提供全方位的动态信息,使其正确地预测和决策,达到预期目的的过程。

作为新农村建设内容的重要部分,农村信息化建设内容应包括农村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信息设施建设、信息需求者和信息服务提供者之间关系的构建和协调。主要包括农村产业发展,农村社会服务,农民生活保障,农村基层管理和农村环境保护等领域的信息化服务。

2 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基础。但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总体要求相比,农村信息化建设还存在较大的差距[2]。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农村信息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信息服务能力弱,信息资源缺乏有效的整合开发;农民信息意识薄弱、素质较低,对信息化的认识还不够,造成虚假信息在农村传播,时有坑农、害农事件发生;农村信息缺乏时效性和针对性,大大降低了其利用价值。所以,农业院校图书馆,完全可以利用得天独厚的馆藏资源,扮演好中介角色,发挥信息桥梁的作用,实现与广大农村以及农民在信息上的对接,把储备的大量信息派上用场,解决农村在技术、人才、信息等方面的需求。

3 农业院校图书馆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优势

3.1 馆藏资源优势

与农村图书馆相比,农业院校图书馆无论在基础设施、馆藏资源、人员素质等方面都有很强的优势,如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为了适应学院学科的发展和教学的需求,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建立了完善且丰富的农业特色馆藏体系,学科广泛涵盖农民读者迫切需求的种植、养殖、病虫害防治、农业机械的使用和维护及法律、医药保健、兽医等纸本文献资源以及丰富齐全的电子文献资源。

3.2 人才资源优势

3.2.1 图书馆人才资源 随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农业院校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在学历组成和知识结构等方面都日趋合理,各馆都拥有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同时还有咨询服务人才、管理型人才和传统型服务人才等,为农业院校图书馆开展科技兴农服务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

3.2.2 专家队伍优势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3]。知识、技术、信息是农业发展中越来越重要的投入品。各农业院校均拥有一定数量的优秀的教学团队和科研人员,是农业知识、技术、信息的重要载体。在农业院校中,专家集聚、人才济济,知识、技术、信息相对充裕,而在农村人力资本严重匮乏。因此,农业院校图书馆应充分依靠各自院校的专家队伍优势和科技成果,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发挥作用。

3.3 技术优势

目前,农业院校图书馆都拥有先进的现代化技术和多媒体网络设备,如信息处理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拥有丰富的网络开发经验,组建了自己的校园网以及图书馆网页,可利用现代高效的网络检索工具为用户提供信息检索服务。

3.4 信息资源优势

信息闭塞是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高等农业院校具有强大的信息资源优势,可以通过广泛收集和处理农产品市场信息,及时提供给农民,引导农民组织生产[4]。与此同时,要针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不断地为产前、产中和产后提供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品种等科技信息。把国内外的农业科技信息和高等农业院校的科研成果,通过校园网,农业网站、新闻媒体等向广大农民和农业技术人员传输。

农村信息化建设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群策群力,共同奋斗。因此,农业院校图书馆为农村信息化服务就必须由学校与当地政府进行共商,以当地政府为依托,在当地农村信息化工作整体规划和统筹安排之下,利用自身优势,参与到农村信息化的建设中来。

4 服务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措施和方法

4.1 建设农村图书馆,建立图书文献资源共享网络

农业院校图书馆可以根据各自优势开展送“科普知识到农村”和“科技图书资料进村人户”的活动,建立农业科技图书联合服务中心和农民科技书屋等,定期送书下乡。选择时效性强、科技含量高的科技图书、科普资料及时送到农户手里。同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建立信息通道,将先进的农业生产管理技术传递给农民,使农民朋友足不出户就可以寻找到解决生产疑难问题的方法,实现增产增收的目的。

4.2 延伸和扩展服务,建立为农村信息化建设服务的长效机制

篇10

关键词入学教育 学习规划 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是每位大学生从高中进入大学的第一门课程,其重要性足以影响学生大学四年的学习时光,甚至会对学生的未来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做好新生的入学教育显得至关重要,每所高校也十分重视入学教育这项工作,从日常生活、学习,到同学关系,到专业方向教育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

然而,目前许多高校的入学教育大多由学工处、教务处、保卫处等行政部门进行,而缺少了和大学四年主要任务―学习直接相关的教师的参与。这些部门分别通过会议的形式将本部门负责的宣传内容向新生灌输之后,紧接着就是各个学生社团“招新”,“招新”过后就是军训,再之后就开始上课,大规模的入学教育也就接近了尾声。在这过程中,学生很少能听到日后和他们朝夕相处的教授、老师对他们学习的指导。由此可以看出,入学教育过分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缺少了对大学四年该如何学习的学习规划教育。即便是入学教育安排了关于如何学习相关的宣传,但大多是从面上泛泛而谈,没有从每个专业的细节对学生进行指导。由于缺乏了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导致许多学生在学习上无所适从,没有计划,迷失了方向,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新生入学教育中重视学习规划的教育,邀请每个学科资深教授给新生在大学四年的学习规划进行指导,将对每名学生大学四年的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

2 大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2.1新生对大学学习不适应

每一位大学新生从紧张的高中学习,到相对宽松的大学学习,从“被动式”的学习,到“主动式”的学习,从“高考”的明确目标,到无目标等,这一系列的巨大反差,使得新生一下子不知道该如何学习,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另一方面,与高中的授课内容相比,大学教育的课堂容量大,速度快,又让新生的学习产生了巨大的不适应。总之,大学教学与高中教学过程的种种反差,都让新生对学习长生了迷茫,不知如何学是好。

2.2学习的迷茫与困惑

许多大学生尤其是大一、大二的学生对该学习什么是比较迷茫与困惑的。许多高校在大一的课程中一般安排的是如《高等数学》一类的基础课程,大二开始涉及到部分专业基础课。在这些基础课程的学习中,许多学生不理解基础课的意义,更不明白专业课与基础课的关系。因为在大多数的学生心里对专业课充满了期待,总觉得学习这门专业,专业课才是主要该学习的内容。由于不理解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的作用所在,许多学生对基础课感到厌倦与困惑,不明白为什么学了那么多年的数学课,到大学了还要学数学,由此滋生了厌学情绪。经笔者观察,许多学生的逃课“生涯”从大二逐渐开始。

2.3急功近利式学习

到大三、大四时,学生开始接触部分专业课,当然也包含一系列的工程技术应用类课程。笔者观察发现,许多学生偏爱应用类课程,对专业理论课兴趣不大。究其原因,应用类课程与工程应用戚戚相关,课程内容与现实联系密切,比较直观,而且学习了就能应用于实践,学习结果比较有成就感,甚至利用这些技术类课程所学习到的技术参加一些竞赛活动,取得奖项为他们带来荣誉,甚至是保研的机会。因此,大多学生看重技术类课程的学习也就不足为奇。与之相反,专业理论课课程内容枯燥,难于理解而且通过理论课的学习,在短时间内又很难看到成果,所以得不到学生的青睐。而现实情况是对于大学本科而言专业理论课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专业理论课让你知其然,而且也让你知其所以然。若大学本科只是学会了技术,大学四年时间就等于是至少浪费了两年,因为普通的职业技术学校两年的时间足以将技术培养成熟。

3解决问题的对策

以上所举三点大学学习存在的问题的根源在于学生没有建立起大学四年学习的体系结构,对学习没有规划,解决的方法在于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增加学习规划的内容,让学生在上第一节课之前就对大学四年的学习计划、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建立起良好的认识。

针对新生不知如何学习的情况,入学教育时就请相关老师向新生讲解大学教育的特点及学习的方法,也可请优秀的高年级学生与新生交流他们成功的学习经验,帮助他们顺利度过高中到大学的过渡期。

针对大学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在入学教育时可以邀请专业内的资深教授为新生讲解专业的专业结构、专业方向、专业课与基础课的关系。因为这些教授对本专业的学科结构有着多年的研究与造诣,对每门基础课程在本专业学科中所处的地位了如指掌。通过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教授的讲解,新生不但对基础课的重要性有所认识,而且对每门基础课程的知识点对本专业中的应用有较深刻的体会,增加学习基础课的动力,而且在基础课的学习也将有所侧重,重点突击。

针对学习过程中的急功近利现象,一方面从(下转第186页)(上接第179页)政策方面加以引导,在强调学生培养动手能力的同时,强调理论课程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教授对专业领域的讲解同样也会让学生认识到理论基础对未来发展的重要,对未来进一步深造或对未来工作能力的重要作用。教授们对本专业课程特点的讲解同样也会给学生对大学四年学习计划的制订带来帮助。

总之,大学四年的学习规划涉及到多个方面,必须从新生上第一节课之前对大学四年的学习计划有所认识,最好能在教授、老师的指导之下制订适合本专业特点的学习规划,学习目标。让每一名学生在大学四年的学习过程中学的有目标,学得有动力,学得有收获,完成大学最主要的学习任务。当然,要成功完成四年的学习,单单靠入学教育阶段是不够的,在四年的学习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引导,增强学生与教授、教师的交流,在交流中得到教授、教师们的建议与指导。

参考文献

[1] 欧阳钟井.新生入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教学改革,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