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中的有效沟通范文

时间:2023-11-07 17:30: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校管理中的有效沟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校管理中的有效沟通

篇1

关键词:教育管理 与学生家长联系 有效沟通

在日常的管理中,辅导员不可避免要与学生家长“打交道”,尤其是需要重点关注或者希望家长在教育中起到作用的情况,但却会遇到有的家长避重就轻蛮不讲理,有的家长混淆是非推卸责任,这些都给辅导员的日常管理工作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分析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大背景下,家长过分溺爱

(一)目前在校大学生基本都为“90”后,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基本处于核心地位,家长和亲人的过分溺爱使得他们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容易叛逆不听话。

(二)不少学生上大学前基本没有离开过家,很多家长都觉得学生离开家后会“吃苦”,基本都是有求必应,对待和处理问题避重就轻。

(三)学生从小娇生惯养,家长对所犯的错误也很少纠正,在上大学前已然形成了不太正确的价值观,而家长又疏于管理。

二、感性与理性的冲突

日常管理中,辅导员常站在理性角度,家长常站在感性角度。辅导员觉得家长的教育模式不合理,而家长会觉得辅导员的管理太多规则。一个家庭的孩子数量有限,承载着一个家庭的希望,所以家长在日常的教育管理中更多的是一种精神的寄托;而对于辅导员来说,学生队伍更需要理性的规则和制度来约束,辅导员不能带着个人感彩去作出判断和处理,正是出发点不一致,导致辅导员和家长对学生的评价侧重点不一致,关注的问题本身也会不一致。

三、缺乏换位思考

辅导员对学生的了解基本来源于通过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这样可能导致辅导员对学生的家庭情况、教育背景了解片面化,认为家长就是只偏向孩子而不配合相关的管理和工作。而家长基本都不了解大学辅导员的工作特殊性、困难性和复杂性,一部分家长对于辅导员的概念还停留在高中的班主任制上,认为辅导员只是管理几十人,这样潜意识中提高了对辅导员自身的要求和对辅导员工作的要求。

家长与辅导员之间沟通不畅,相互出现矛盾,会导致辅导员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出现很大的问题,辅导员必须主动寻求解决方式。

一、从家长角度入手

(一)综合考虑学生家长本身的受教育背景和程度,与高素质家长辅导员要获得话语权就必须摆正位置,明确自己老师的身份,在与家长的平等交流中不能失掉威信,对学生问题的解决应该是相互探讨寻求解决方式而不是被动接受家长安排;对于家长文化程度不高或言语粗俗,辅导员要顺利沟通必须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并且言语要平和,要让家长感受到辅导员是为了学生的正确成长;对于平时比较忙碌,习惯给学生更多的物质上的补偿的家长,辅导员要主动联系,督促他们主动与学生沟通,了解心理、学习等各个方面,鼓励他们在精神上更多付出。

(二)分门别类,不同问题不同对待。对于对学生无限溺爱的家长,在交流中辅导员应该从学生优点出发,在家长面前不要挫伤学生的自尊,尽量从侧面开始委婉的提出问题,让家长从心里感受到辅导员对学生的认同,从心理上接受辅导员;对于对学生采取放任不管的学生家长,习惯性将责任推卸给学校和老师,对于这部分家长在交流和沟通中要让他们感受到学校与家庭配合管理和只有学校管理两种不同教育管理方式的差异,强调缺失家庭管理给学生带来的不利因素;对于情绪容易激动的家长,很可能在平常的交流中就出现争吵或者引发矛盾,对于这部分的家长在交流中一旦有可能激化矛盾的先兆,一定及时调整语气,先听家长说完,在交流中更要心平气和、如实描述,同时讲求证据,让家长感受到老师在问题的处理上“对事不对人”,是以理服人。

二、从辅导员角度入手

(一)准确定位,尊重家长。辅导员在与家长的交流与沟通不能带有个人感彩,在日常的沟通中要懂得平等和真\,并且要主动和热情,从始至终要保持与家长建立平等友好关系的思想。在与家长的交流中让家长感受到被尊重,感受到辅导员和家长对于学生成长成才的一致性目标,让家长觉得辅导员是真心为了学生的将来所考虑,从而感受到辅导员的人格魅力,进而愿意配合、协助和共同对学生进行管理和教育。

(二)换位思考,了解家长的想法。在交流中学会换位思考,明确家长对于学生的期望或者要求,不急于对家长的管理教育方式下结论,不着急反驳家长的处理问题方法,尽量能与家长达成一致性目标。在日常的交流中能根据家长的言语判断家长的想法,从而及时调整交流思路,进而阐明自己的观点,让家长更易于接受。

(三)保持沟通,及时反馈。学生在校的表现情况家长很可能不能及时得到了解或者仅仅通过学生本身而了解的很片面,辅导员应该注重平时与家长的交流与沟通,经常性的反馈学生的日常表现,让家长形成了解学生动态的“习惯”。对学生的进步与成长都要及时让家长知道,让家长明确学生在校成长方面的得与失,避免以偏概全,形成沟通的全面性。

此外为了达到更好的沟通效果,辅导员根据家长的不同情况要因人而异,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及时调整好自己的思路和沟通内容。在不断寻求与完善辅导员与家长的解决方法下,达到了最有效的沟通,辅导员才能和家长形成合力,共同在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发挥作用,正确引导学生修正错误,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李雪.高校辅导员与家长双向沟通的探讨与研究[J].辽宁经济,2014,(02).

篇2

在学校管理工作中,班主任是学校管理制度与方针的落实者与践行者,同时由于班主任所开展的管理工作直接面向学生,因此,学校中的班主任队伍所具有的管理素质直接决定着学校基层管理工作质量,并直接影响着学校管理巩固做的整体成效。另外,班主任所开展的班级管理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在班级管理工作中达到良好的管理效果,才能够确保学校管理具有较高的管理水平。从班主任在学校管理中的职责方面来看,首先班主任需要对学校管理中的规章制度做出执行,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等形式来引导学生对这些规章制度做出了解,从而为学生思想与行为的规范奠定基础;其次,具体到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可以对学校总体的管理思路与管理策略做出一定程度的创新,这种创新不仅有利于提升班级管理质量,同时也能够给学校管理层带来一定的启示,从而使班主任在管理中的创新发挥出带动学校开展管理创新的作用,并让这种个性化的创新成为学校管理工作中的特色内容。

二、班主任是班级管理工作中的核心力量

班级是班主任工作的主要阵地,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是管理工作、教育工作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对于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所具有的重要性,我国教育学家叶圣陶曾经做出这样的论述:“全国有成千上万的班主任,他们热爱下一代,热爱教育工作;他们根据教育原理,不断研究切实有效的教育方法;他们团结共事的老师,彼此观点一致,实践一致,给孩子们熏陶,给孩子们训练,使孩子们成为有知识、有能力、有理想和有道德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后继队伍。”从叶圣陶先生的论述中可以总结出,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由于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班主任在学校管理中的价值也是不容忽视的。具体而言,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需要对班级管理整体思路做出把握,在树立班级管理目标的基础上以管理目标为依据来开展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而实现班级向心力的提升。尤其是对于处于身心发展关键阶段的中学生而言,在良好的班级管理基础上学生能够体验到更加和谐的班级氛围,这对于推动学生正确调整自身思想与行为方式,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而言具有着重要意义。

三、班主任是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沟通纽带

与家长开展良好的沟通是学校管理过程中获取家长支持并争取家长配合的必要手段。同时推动学校教育管理与家庭教育管理一体化发展也是学校管理发展中的重要趋势。但是在学校管理工作中,能够与家长开展沟通的管理主体并不多,而作为学生直接负责人的班主任在此方面则具有着明显优势。在班主任开展班级管理的过程中,班主任可以通过组织家访、家长会以及构建网络交流平台来开展与家长的沟通。在此基础上,班主任可以有效提升家长在学校管理中的参与性,并实现家长与学校之间合作关系的构建。另外,班主任可以在与家长的沟通中将学校管理理念与管理方法传达给家长,并引导家长开展有效的家庭教育,而对家庭教育的优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做出规范,这对于提升学校管理质量而言也能够发挥出重要作用。

篇3

这里所说的沟通,并不是我们所理解的简单的说服教育,而是基于利益关系的责任与义务关系的意见交换和价值影响。学校并不单纯地以提高其办学效益为主要目的,学校管理者作为教育者,还担负着教书育人的责任。为此,学校还需要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增加交流的方式,不但要建立必要的、正式的交流组织,还需要利用非正式组织的作用。

一、学校管理沟通中存在的问题

1.学校管理组织结构不合理

学校的管理组织是学校正常、高速运行的保证,如果学校的管理组织存在缺陷的话,将影响到学校的信息传递以及管理效果。一旦学校的管理沟通出现了问题,学校运行将遇到很多问题。例如学校组织了一些活动,但是活动的规划和决策与现实并不相符,而学校的管理沟通也不通畅,这样就会导致活动难以继续开展或是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现在学校的沟通网络一般都是按照组织结构来设置的,层级机构的逐渐增多,就会出现块状分割的状况,使得学校的管理更加混乱。不同的管理者对同一问题发出不同的处理意见,执行者在接受这些指令的时候,不但会造成工作的重复,还会造成不必要的矛盾甚至冲突,导致不和谐现象的产生。

2.学校管理者沟通意识不强

由于学校实行科层体制,管理者往往认为自身处于优势地位,能够对别人发号施令。在这种体制的影响下,学校管理者难以了解管理沟通的重要性,因此学校管理者的沟通能力也难以提高。由于缺乏必要的管理规划和管理愿景,学校的管理行为往往都重视短期的效果,而对中长期的发展造成很大的阻碍。

在学校管理中,管理者不但是学校管理沟通的主体,同时也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只有管理者加强其思想认识,会主动地制定相应的沟通制度和政策,并参与到管理沟通当中。而现在学校的管理却是一种带有强制性的管理,这样会使教职工不能自由思想,同时也难以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如果这种情况不能得到及时改变的话,教师的发展就无从谈起。同时,还需要注意的是,方式的选择就会导致制度的配套,如果利用这种管理方式的话,学校的管理制度以及相关政策都会在这方面倾斜,这样就给学校造成了长期发展的阻碍。

3.管理沟通渠道没有建立

在学校管理过程中,要使管理者和教职工之间的交流能够更加顺畅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其中包括沟通背景、沟通范围、沟通清晰度、沟通深度等,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沟通的范围。只有管理者能够获取到足够多的信息,建立丰富的沟通渠道,才能及时地了解到教职工的思想状况、建设主张、发展对策等相关内容。为了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就需要进行管理渠道的建设。目前,许多学校的管理,在管理沟通上存在着渠道建设方面的缺陷,学校的管理比较混乱,这样就损失了学校发展的机会成本和资源,对于学校的发展十分不利。其中比较常见的是横向沟通、直接沟通渠道少、新渠道建设不力、非正式渠道作用小等。为了更好地建设、管理沟通的渠道,就需要对这些问题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在决策的时候找到相应的切入点,不断发挥沟通的效用,增加教师的满意程度和幸福感。部门关系不协调就会影响其团队精神,非正式渠道沟通少教职工就缺少情感寄托,科层管理体制导致信息传递缓慢,这就导致工作缺乏情感交流。

4.学校管理沟通反馈不够

对于沟通而言,一般需要经过三个过程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首先,信息的传递者要将自己所要表达的信息尽量言简意赅地表达给信息的接受者;其次,接受者接受传达者对其所要表达的信息,并进行充分而详实的了解;最后,双方就信息的具体内容以及相关情况进行进一步的讨论,并决定是否接受该信息。只有这三个过程达到其应有的效果,管理沟通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传达者进行信息的传递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对方了解信息的具体内容、自己的情感倾向,并使其能够接受自己的主张,从而改变对方的行为取向,以便达成自己的目的。但是如果信息的接受者对信息的传达者怀有敌意,或是对对方所说的信息不信任的时候,他自然就会拒绝这种信息。真正的沟通并不是简单的单方面的输出行为,而是一种相互的作用行为,传达者进行表述,接受者进行反馈,传达者进行解释传输,接受者提出意见建议,正是这样的互动才能够达到理想的沟通效果。

在现实的学校管理中,一般存在以下两种问题:一种就是作为信息传递者的管理者存在的问题,由于在对教师进行管理的时候,并未对其提供相应的反馈的渠道,这就造成了教师难以表达自身的真情实感以及对工作的看法,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师难以树立自己的教学风格,难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品质。另一种情况就是教师的问题,其在接受管理者传达的信息的时候,缺乏必要的反馈意识,总是被动地接受学校的决策,即使学校的某些制度或者决策存在不合理的地方,也不会干预,这样就会造成单方面的沟通,从而形成沟通不畅。

5.学校管理沟通过程缺乏民主性

教师作为知识分子,往往都有很强的自尊心,其对于日常的教学理念、教学工作等都存在自己的看法,在管理的时候如果不得其法,将会影响到教师教学的积极性。而有些学校对这些方面缺乏深刻的认识,学校管理者在进行管理的时候,往往比较生硬,对规章制度的制定比较严格,执行比较死板,绩效考核成了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举措,对于一切工作都安排得严丝合缝,以求得对学校能够进行有条不紊的管理。但是,管理者并没有认识到管理背后的因素,缺乏对于管理者情感因素的考虑,没有考虑到教师团队的特殊性,这样的管理使得教师在工作过程中缺乏干劲,效率不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幸福感。

二、增强学校管理沟通的行动要点

1.优化组织结构减少沟通的层级

管理者和教师进行沟通的时候,管理者对于上级的信息往往都会加以揣摩,经过自己的加工才能逐步向下级进行传达。在这个过程中,管理者总会按照自己的意图将信息转化成教师所乐于接受的内容,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信息的失真。一般来说,在信息自上而下传递的过程中,下级往往过多地对上级的信息进行考虑,从而造成信息的膨胀;在信息自下而上的传递过程中,为了能够减轻上级的负担,使信息的内容更加明了,传递者往往会进行必要的删减。在学校的管理中,层级越多,对于信息的过滤现象也就越严重,也就越不利于学校的管理沟通。

一般来说,我们运用最普遍的信息传达方法就是交谈,这种方法的优点就是信息交换及时。传达者传递的信息能够尽快被接受者所了解,接受者也能够对信息进行及时的反馈。这种方式对于沟通来说是最理想的,但是当信息经过多人传递之后,就会造成一定的失真,这也是口头沟通的一个主要的缺陷,为了能够在管理沟通的过程中达到理想的沟通效果,就需要减少沟通的层级,使管理者和教师之间的沟通更加顺畅。

2.塑造利于沟通的组织文化

沟通行为不能脱离开学校的具体背景进行,只有良好的学校精神文化内涵才能够对教师的沟通方式、风格产生有益的影响,而学校的物质条件只是沟通的具体渠道和媒介。学校管理者鼓励学校教师积极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来,要利用现有的条件,加强管理者和教师之间的沟通,让教师看到沟通的实效,使其能够对沟通产生更大的动力和愿望,激发其主观能动性。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对人际关系进行必要的优化,为此学校可以开展必要的群体活动,鼓励教师进行相互的交流、沟通,为其创设必要的沟通环境,培养起团队协作精神。管理者在进行管理的时候,要走进教师办公室,和教师进行更加直接的交流,在课余时间、休息时间与教师进行平等的交流,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交流往往能够激发出教师的观念、观点,使教师能够表达自己的心声,说出自己的想法。而管理者的这种平等的沟通行为也能对普通教师产生良好的影响,使其能够加强与其他教师的交流和沟通,看到别人的长处、认识到自身的短处,这样不但能够加深双方的理解,还能改善人际关系。实际上,良好的组织文化,对于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沟通行为,才能更好地加强管理者与教师之间的沟通。

3.管理者应掌握学校管理沟通技巧

由于对于管理沟通缺乏必要的认识,学校管理沟通存在着很大的单向性,一般来说都是上传下达,中间的沟通环节,十分欠缺,为了能够真正解决学校的沟通问题,就要求学校的管理者能够充分掌握管理沟通技巧,使其能够更好地进行沟通交流。这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1)进行个性化的管理沟通。单一死板的管理方法在学校管理中是行不通的。教师都有自身的特点,为了达到理想的沟通效果,就需要管理者加深对教师的了解,并根据不同的教师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和沟通方法,这样才能使沟通更加符合教师的心理需求和个人诉求,使沟通的效果更加理想。

(2)利用信息技术建立沟通网络。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校管理者所面临的信息量大大增加,而信息技术的发展能够有效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利用信息技术,沟通的信息量以及反馈速度都能够得到极大的提高,从而改善沟通的效果。但是,我们也应该防止由于信息过剩带来的学校管理混乱问题,大量的信息使得管理者难以全面地对这些信息进行及时的处理,也就难以进行科学、有效的决策,从而影响了学校的管理。

4.明确角色与换位思考

作为一名管理者首先要知道自己在管理沟通中所扮演的角色,如果不能在沟通过程中充分发挥引领作用,管理者的作用就难以体现。学校管理者理解教师的心理,多进行换位思考,将心比心,这样才能达到情感上的共鸣,使教师更容易接受自己的观点,消除沟通的障碍。在管理沟通这个过程中,管理者的谈话内容不能过于空泛,要集中在教师的身上。对教师不应该一味进行管教,而需要对教师的工作、教学情况进行认真的分析,找到教师的兴趣点,并通过这个点加深沟通的深度,从而了解教师真实的心理需求,更好地为教师服务。

通过换位思考,管理者和教师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进行思考,打破了以往那种单向的思维模式。如果仅仅依照自身的经验进行思维的话,那就很难达到理想的思维效果,只有了解对方的难处,才能更好地深入对方的内心深处。管理者能够及时发现教师的优势,并给予其必要的鼓励,这样就能够建立和谐的团队氛围,同时,在进行任务布置的时候,才能够根据教师的具体特点对其进行安排,为其选择合适的工作,发挥其才能,有效地促进教师的成长。虽然换位思考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但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只要用真情实感、换位思考还是能够建立的,一旦建立,学校的管理沟通将更加高效、更加深刻,这样就能更好地促进教师的发展,更好地加强学校的管理。

5.设立专门的学校管理沟通部门

管理沟通串起了学校的日常工作,对于学校的发展来说直观重要,当学校的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需要设立专门的沟通部门。专门部门的建立,能够使学校的管理沟通更加体系化,通过对管理沟通的计划、控制、组织等行为的实施,能够有效地保证管理沟通的效果。如果学校的规模较小,也可以将这些工作交由专人处理。现在,很多学校都还未设立这样的部门,有的学校虽然设立了这样的部门,但是其职责权限却并未加以完善。因此,学校管理沟通工作的专业部门应该成为学校管理沟通的必设组织,只有使其具有完善的权责体系、管理制度,才能使其更好地为学校的管理沟通服务。

参考文献

[1] 苏勇,罗殿军.管理沟通.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2] 赵慧军.管理沟通.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3] 褚宏启.中国教育管理评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4] 张刚,焦建军,王文奎.管理沟通理论的变革性质和意义.理论导刊,2005(2).

[5] 张晓虎.符号互动与社会规范的形成.理论月刊.2004(12).

篇4

1 学校组织文化的出现

在西方,最初的组织文化等同于公司文化或企业文化。随着研究的深入,组织文化被用于指称一切社会组织中的文化。20世纪80年代,人们把“组织文化”概念正式纳入教育研究领域,试图借用组织文化研究的一些观点来分析学校组织的特性等,从而掀起了学校组织文化研究的热潮。

什么是组织文化呢?对组织文化的界定向来是各说纷纭,莫衷一是。组织文化由共享的信仰、种种期望、价值观以及组织成员行为的规范所组成。在任何一个组织中,非正式的文化与正式的文化的组织结构相互作用,控制着组织系统对“这里的行事方式”形成总体上的清晰认识。组织甚至强于科层制,它是把人们凝聚在一起的胶合剂,并像屏幕一样,通过它可以观察世界。

就像其他组织一样,教育系统必定是在来自外部的、政治的、经济的、人口状况的以及立法机关的强有力的影响下运行的。种种来自学校内部的造成不确定程度的力量也发挥着它们的作用。这些来自内部的力量是强有力的。拥有一系列兴趣和能力、由抽象的目标所指引、运用不确定的教学技术的教师和学生需要某种东西把学校各项零星杂碎的活动联系在一起,这种东西通常就是学校组织文化。

2 学校组织文化对学校管理的重要作用及意义

组织文化作为一种自组织系统,往往被视为利用文化手段构建全新的文化的一种管理模式,它比传统的经济手段、硬性技术措施有更好的管理效果,它能协调人际关系,增强组织凝聚力,培养团队精神,引导成员走向共同目标,在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学校组织文化作为组织文化在教育领域的全新应用,有其独特的作用及意义。

首先,学校本身就是传播知识和文化的地方,学校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个组织,其区别于另一个学校的重要特征即是这个学校的组织文化。

其次,在学校的管理中,人们日益注重以人为本的管理,而不再是单纯接受科层的等级和规章制度的约束,这时一种强劲的组织文化就发挥了它不可替代的软渗透作用。

最后,学校组织文化在塑造学校形象,内化学校管理,无形操控学校实务的同时,也以一种内在的精神感染每一个处于这个学校组织中的管理者,教师及至学生,是一种潜在的教育资源,贯穿于学校组织的各各方面。

3 塑造强劲的学校组织文化提高学校的有效管理

学校组织文化理论是一种新兴的管理理论,对学校管理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既然如此,那么如何构建一种强劲、优秀的学校组织文化就成为整个问题的核心,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

3.1 组织机构与学校组织文化

不同的教育科层结构是否会以一种方式或另一种方式影响学校的组织文化进而影响有效的学校管理呢,答案是肯定的。合理、科学地设置组织机构,是构建优秀的学校组织文化的基础,是保证教育管理有效性的重要前提。一般来说,教育组织机构建设既要体现现代科学管理的一般原则,又要体现教育管理的特殊性,具体说来,有以下原则:

(1)目标一致原则:在设置各种组织机构时,各机构的目标必须与系统目标相一致,使系统目标的实现有保证,子系统目标的实施有方向。学校组织文化是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体现,确立共同的目标是塑造组织文化的第一步。

(2)任务归一原则:指同类性质的活动与任务归到同一组织机构中,避免踢皮球、推卸责任、无人承担任务的情况。使各机构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义务,这是形成良好组织文化的人文基础。

(3)分层管理原则:在强调统一指挥的前提下,还要实行分层管理,下放给各管理层相应的自主权和自治权。

(4)机构精简原则:指为完成管理任务所设置的组织机构要精简。精简的组织机构使整个组织看上去整洁、干炼、人员适当,从而提高整个教育组织的工作效率。

(5)渠道畅通原则:决策和指令要能准确、迅速地下达,执行情况和效果及师生意见、建议要能及时反映上去,都需要建设畅通的传达渠道。这是使组织文化自上而下,自下而上贯穿整个组织的必备条件,也是保证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条件。

3.2 组织制度与学校组织文化

要塑造强劲、优秀的学校组织文化仅有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在制度层面上加以约束和指导。为教师和管理者提供和平共处的非正式的不干预“契约”或“协议”,常常作为组织文化的一部分而表现出来。

在复杂的教育系统中,教育个体需求的满足与追求的实现,离不开各种规则,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教育组织制度。教育制度引导着教育个体的行为方式,规范着整个学校组织的教学管理秩序,决定着教育事业的基本走向。甚至可以说,每一个接受过教育的人,都是由教育制度塑造的,尽管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个性,但每一个人的知识结构与价值取向,都是当下教育制度的代言人。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学校的组织文化也是这个学校组织制度的塑造和代言,制度的影响与人的行为规范这本身就在无形中塑造了一种组织文化,因此,一个学校组织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这个学校的组织文化。

3.3 组织环境与学校组织文化

环境是组织的社会层面,几乎包括组织及其成员有关的任何事物,学校组织环境包含了许多聚合在一起的力量,将会影响学校组织文化进而影响学校组织管理绩效。要理解组织环境与组织文化的关系就不能脱离环境的情境特征。

3.4 组织沟通与学校组织文化

顺畅的学校组织沟通是传递学校组织文化的有效途径。在学校组织文化中,沟通的目的和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控制:通过正式或非正式沟通使组织成员表现出组织者所期望的行为,以形成共同的学校文化;

(2)激励:有效的沟通可以强化组织成员的既成的为组织文化所认同的行为并加以鼓励;

(3)情感表达:情感也是维系组织文化的重要方面,通过沟通增加组织成员彼此了解、交融情谊、加强良好的团体关系,从而形成期望的学校组织文化。

篇5

一、管理者要当好“舵手”

作为一校之长,必须站在更高的高度,坚持以人为本,树立法制、创新、和谐、发展、全面系统的管理理念,给被管理者指明方向,做好表率,当好舵手。校长必须言传身教,率先垂范,其言行和举止直接影响着一所学校的教风与学风,其信心和干劲是推动学校各项工作前进的原动力。校长身体力行,才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促其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有利于形成和谐的工作关系,实现有效管理。学校的管理者要更加自律,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做到;要求别人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要求教师敬业,自己先要做到勤政;要求教师廉洁从业,自己先要做到廉洁从政;要求教师加强学习,自己要带头学习;要求教师提高业务素质、道德修养,自己要身体力行;要求教师尊重学生,校长要做到尊重教师。“正人先正己”,学校管理者要时刻警醒自己,不能高高在上,颐指气使,要真真实实关心师生的冷暖,要用谦和和微笑面对教师、学生等,化解误会和冲突,谋求合作和合力,交流思想和灵感。要变“管理”为“服务”,要变“命令”为“感召”,要变“威严”为“亲和”,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明确自己的职责,自觉树立为教师和学生服务的意识,竭尽全力为他们排忧解难。要增强服务意识,经常地换位思考,学会关心,学会服务,帮助教师成长。要深入教师,关心教师的生活和专业发展,要为教师提供具体、实用、有效的方法,来解决具体的实际的困难;要关注教师的成长,制定出每个教师的发展规划,帮助教师取得成功。有了成功的教师,才会有成功的学生、成功的学校、成功的学校管理者。 由此,管理自然成为一门艺术,其作用显而易见。

二、学会运用激励机制

心理学认为,在人类所有的情绪中,最强烈的莫过于:渴望被人重视,期望自己具有重要性。让教师享有民利,才能激发人的积极性。学校管理者要擅长搭舞台,多创造激励机会,多创设激励形式,让更多的人体验成功,使师生员工每时每刻都处在成功的期待中。首先,组织中良好的规章制度本身对组织中的人就是一种激励。让职工参加管理也是一种用人激励方式,知人善任,可使下级和一线职工感到上级主管的信任,从而体验出自己的利益同组织的利益、组织的发展密切相关而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奖励也是一种激励形式,奖励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物质的如奖金、晋升工资、奖以实物、提供生活条件等等。学校也要多为学生创造各种成功的机会。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各样的教育与比赛活动。激励方式如口头表扬、物质奖励、外出专邀活动、参观等。

三、善于沟通交流、协调关系

篇6

关键词: 学校管理 人性化 以人为本纵观当前学校管理的实际可以发现,现在的学校比较注重管理的科学化,强调制定完善、严密的规章制度,强调定量评价。这种管理囿于科学的目的,而忽略人性化及其教育、管理,因而在管理目的、过程、内容、方法等方面暴露出许多不足。学校管理的对象是人而不是物,学校管理的特殊性决定了学校管理要以人为本,实行人性化管理。在当前以至未来的学校管理中,人性化管理将成为管理创新的突破口和提高管理效能的新的生长点。那么,怎样才能体现管理的人性化呢?

一、营造和谐氛围,是学校人性化管理的前提。

我国著名学者、作家冰心老人曾说:“美的真谛应该在和谐,这种和谐体现在人身上,就造就了人的美;表现在物上,就造就了物的美;融汇在环境中,就造就了环境的美!”和谐是一种潜在的力量,如果在学校管理中能充分运用和谐的力量,那么我们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是校长应着力培育好外部环境,和当地政府及各级部门、爱心人士搞好关系,取得他们对学校工作的支持和帮助。其次是与老师之间的和谐,学校管理工作涉及面广,头绪纷繁,单凭校长个人的力量,不可能完成各项工作,只有在各年级老师的配合下,工作的开展才能顺利。在日常工作中,应以平和的心态及友善的微笑安排工作和商讨事宜,尽量营造群策群力的融洽和谐的氛围,只有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群体力量才能得到最大的释放,推动学校管理工作顺利发展。再次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和谐。在常规的教育中,除了诸如注重文明礼仪、认真学习、保护学校环境等基本规范外,还要特别注重师生关系的亲密融洽,构建尊师爱生、良师益友的和谐校园。

三、加强情感沟通,是学校人性化管理的基础。

美国著名学者约翰・奈斯比特曾说:“未来的竞争将是管理的竞争,竞争的焦点在于每个社会组织内部成员之间及其与外部组织的有效沟通上。”管理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沟通问题,管理必须通过沟通才能实现。沟通是一个学校健康发展的标志,没有沟通或沟通不畅的学校,是一个不健全的学校。

学校当前面临的矛盾和问题,领导想做什么、做了什么、为什么这么做,要适时地通过各种渠道让教师了解,以取得教师的理解和支持。教师想些什么、需要什么、工作生活中有什么困难、对学校的各种管理措施有什么意见,学校领导要及时地听取,主动给予关心帮扶,对教师的合理要求,只要条件允许就应尽量满足。对工作中的意见和建议,要注意采纳其合理的因素,及时修订管理措施,改进管理方式方法,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对提出的不合理意见,要耐心地做好解释沟通工作。

一个成功的学校管理者会努力使学校成为教师心灵的家园,合作发展的舞台,促使教职工之间有一个更好的情感交流,造就学校关心教师、教师支持领导的融洽环境。

四、注重赏识激励,是学校人性化管理的保证。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认为:“人生中最深切的禀质,乃是被人赏识的渴望。”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被社会认可的需要,这就是自我实现的需求。校长不仅仅是管理者,更应当是赏识激励者。学校管理中,教师管理是管理的核心所在。教师是一个有着高层学历的知识分子群体,有他们独特的特点,他们自尊自信,荣誉感强,事业心大,都希望他人对自己的工作成绩认可或称道。以人为本的核心是人,因此学校管理者应该做到欣赏人、尊重人、信任人、培养人、开发人、发展人,知人善任。具体举措:一是目标激励。让每个教职工都能够为实现他的目标而不懈努力;二是荣誉激励。对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及时给予精神上和物资上的奖励,在评优、晋职、晋级优先考虑,鼓励教职工在本职工作中争创佳绩;三是信任激励。大胆放手教职工去工作,就能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把工作做得更好。

二、充分发扬民主,是学校人性化管理的核心。

人性化管理的核心是发扬民主,让师生感受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从而激发其对工作、学习、学校的热情,使其更好地为学校发展贡献力量。如果一味地依靠强制约束,只能使师生消极地接受管理,对于提高管理效能很难奏效。所以学校必须把师生员工看成学校管理的主体,一是充分发挥学校教代会、工会的职能作用,学校的发展规划、重大决策均在教代会上由教师代表表决通过,并在广大教师中宣传达成共识,最后形成决议。二是师生参与落实学校规章建立的过程,如《学校工作制度》,学校可拿出一个大框架让教师参与起草,再组织讨论修改,最后成文。三是让师生参与落实学校规章制度的过程,如落实《班主任考核办法》不是由学校领导成员检查说了算,而是定期不定期地组织师生检查、考核,让师生参与检查结果的反馈,让师生面对面去交流反馈检查情况。四是师生共同参与学校各个行政部门的工作考核,明确工作中的不足和改进方向,真正做到与师生沟通。师生参与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内化过程,只有通过内化才能成为自觉的行为。

篇7

情感管理校领导教师学校管理作为维系学校组织生存与发展的必不可少手段,其核心是“管人”,管人的核心是“管人心”,情感管理是管好人心的一种有效管理方式,也是管理机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目前学校情感管理已成为现代学校管理的一个核心部分,对学校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什么是情感管理

目前,关于情感管理的定义,可谓众说纷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有的认为“情感管理就是管理者要善于调动和引导教师的情绪,关心教师工作以外的情趣,帮助教师建立一个良好的工作与生活氛围”。

有的认为“情感管理就是管理者通过尊重教师,关注教师,与教师积极沟通,以体察民情的方式,让教师把学校视作自己的家而与学校共存亡的一种人性化管理或人本管理”。

还有的认为“情感管理就是管理者以真挚的情感,增强管理者与教师之间的情感联系和思想沟通,满足教师的心理需求,从而形成和谐融洽的工作氛围和团队精神的一种人性化管理方式”。

虽然情感管理的定义不下十几种,但都大同小异。笔者认为情感管理,首先,是一种人性化管理方式,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其次,情感管理是一种“将心比心”式的管理,是一种深入到人内心世界的管理,是一种相对于制度管理的“软管理”;再次,情感管理是一种与其它管理相辅相承、相互并存,而其它管理又无法替代的管理;再次情感管理是一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管理;最后情感管理是一种符合人的心理规律的管理。

二、情感管理的作用

没有制度的管理是不成功的管理,没有情感的管理更是失败的管理。校长要想管好学校,既需要无情的制度,更需要有情的管理。制度管理是冷冰冰的,情感管理是热乎乎的。情感管理所依靠的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隐性资源,可以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有效地规范和引导人的行为,它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是巨大的。它注重教师的内心世界,从内心深处来激发每个教师的内在潜力、主动性和创造性。它最能体现学校管理的亲和力,能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的积极情感,消除教师的消极情绪,使教师心情舒畅,乐于工作,对学校产生“润物细无声”的管理效益。校长要想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情感管理不失为一种最有效的管理方式。

三、如何实施情感管理

实施学校情感管理,要求校长有较高的个人修养,在尊重理解、关心信任的基础上,校领导通过与教师之间诚恳真挚的沟通和赏识,使彼此亲之近之,产生情感共鸣,增强凝聚力,从而使教师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校的工作中去。

1.宽容、豁达

宽容是一种美德,是做校长的一种境界。宽容就是要宽宏大量、有气度,要不计前嫌,要善待教师。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校长要能包容各种各样的人。对待教师多一些宽容,少一点指责,多一些理解,少一点责备,多一些鼓励,少一点批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校长要有一颗包容的心,不要揪住问题不放,更不能上纲上线,扣大帽子,需要批评的也要就事论事,有理有据,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豁达是一种待人处事的思维方式。豁达就是承认事实,事实一旦来临,不管多么有悖于自己的心愿,但这毕竟是事实,埋怨他人不如做些弥补的工作,避免扩大负面影响。豁达的校长能趋利避害,以幽默的方式摆脱尴尬,走出困境,乐观地对待工作中发生的不愉快的事情,满怀热情,尽心尽力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宽容、豁达是做校长的一种良好品质,一种较高的个人修养,是校长实施情感管理的前提。

2.尊重、理解

尊重、理解是实施情感管理的基础。每个人都希望被尊重,尤其是被自己的领导尊重,但有些校长在工作中不注意方式方法,常常对教师呼来唤去、颐指气使,把自己当成了“官”,以势压人,以权管人。实践证明这种单纯依靠发号施令、以职务压人的管理方法,已不能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甚至会引起教师的抵触情绪,导致学校工作无法顺利实行,严峻的管理方法只能管住教师的外在,管不了教师的内心。因此,在学校管理中,校长要懂得尊重和理解,尊重就是尊重教师的人格,尊重教师的尊严,尊重教师的自尊心,尊重教师的意见,尊重教师的劳动。

理解就是要倾听教师的想法,了解教师的需要、愿望和要求,想教师之所想,急教师之所急。首先,作为校长需要理解教师,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站在教师的立场去看问题,不能主观臆断,想当然,要从尊重教师的基点出发来考虑和处理问题;其次,要在工作中加大情感投入,情感投入的回报率是最高的,要动之真情,晓之以理,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为教师着想,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症结点,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师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再次,一个学校如果只能听到一种随声附和的声音,那是这所学校最大的悲哀,学校要发展、要创新,就要听不同的声音,就要让教师解除心理负担,畅所欲言,要允许教师发发牢骚,允许教师提出不同的意见和建议,即使提的不对,也不要指责,不要打击报复,要充分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广开言路,形成民主平等的工作氛围。

3.关心、信任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有时候,一句温暖贴心的话语,一个尊重和信任的表情,要比苦口婆心的教育更能打动教师的心。因而,在日常的学校管理过程中,校长若能恰如其分地将情感融入管理中,就能大大缩小校长与教师之间的心理距离。作为校长,一方面,要关心教师的工作,当教师工作遇到困难时,要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并鼓励教师克服困难;另一方面,要关心教师的生活,时时刻刻关心教师安危冷暖,及时为生活有困难的教师“雪中送炭”;再一方面,要关心教师的工作环境,竭尽全力改善教师的办公条件,为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和工作环境。这些体贴和关心看似微不足道的,却易使校长与教师之间形成轻松、和谐、平等的人际关系,使教师深切地感受到情感的魅力,自觉地把自己的思想理念升华为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动力,极大地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信任是一种高尚的情感,是架设在人心的桥梁,更是沟通人心的纽带。首先,一个好的校长,一要取得教师的信任,而公正、公平、公开的管理机制是教师信任校长的基础,教师信任你,才会接受你,才能和你一条心;其次,一个好的校长更要信任教师,肯定他们的能力和智慧,相信他们的诚实和善良,只有在彼此信任基础上的合作才可能是高效的。彼此信任有利于学校形成一种荣辱与共、同舟共济的良好氛围,增强每个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校长要把教师当作学校的财富、工作的伙伴、生活的朋友,只有这样,他们才可能忠诚于自己的事业,并为之而努力拼搏。

4.沟通、赏识

沟通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校长与教师之间情感上的互动与沟通,是情感管理的有效方式,彼此良好的沟通不仅可以了解教师的需求,还可以改善彼此之间的关系,减少误解和隔阂,形成一种积极的、和谐的人际关系,使教师产生一种团队的自豪感,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因此,校长要营造一种自由开放、人人平等的沟通氛围,通过多种沟通形式和方式倾听教师的心声,这是情感管理的重要环节。

赏识是一种认可,是校长对教师工作的积极肯定。心理学家认为,任何人都希望自己从事的工作能得到人们的肯定,任何人都希望自己能够被领导赏识。这种心理欲望得到满足,人会自信、自强,精神振奋,心旷神怡。教师都是有志向的,都想把自己的工作干好,苦一点、累一点没关系,关键是工作能否得到校长的肯定和承认。校长会识人,教师为有这样的领导而感到自豪,乐意接受领导交给的工作。并在工作中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不断进取,创造佳绩,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作为校长要学会赏识教师,首先,要用赏识的眼光看待教师,多看教师的长处,少找教师的短处,多肯定教师的成绩,少批评教师的错误;其次,要用赏识的眼光激励教师,要善于发现教师的优点,发现他们与众不同的地方,要相信自己的教师是优秀的,要把赞美留给教师,使教师产生积极的心理体验,内心充满愉悦感,教师就会产生一股无穷的精神力量,在这种精神力量的鼓舞下,战胜困难,努力工作,创造辉煌。

情感管理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传统经验式的管理模式正在向现代化的管理理念迈进,情感管理的手段和方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愿校长们在学校管理中,重视情感管理,善于运用情感管理,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用我们的真情和关爱换取教师的真心回报。

参考文献:

[1\]陈伟.浅谈学校管理中的情感管理.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版),2010,(7).

[2\]刘东升.学校情感管理初论.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篇8

关键词 学校信息资源 学校效能 信息共享 管理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学校信息资源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广义上是指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所积累起来的信息、信息生产者和信息手段等信息活动要素的集合。狭义的概念仅仅指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经过加工处理并大量积累后有用的信息。这里所说的学校信息资源主要是从广义上来理解的。在学校管理具体工作中,信息资源管理主要涉及到信息来源、信息交流、信息手段及学校成员的信息素养问题。

从广义上讲,学校内外环境的人、财、物和事均附带有信息属性,学校内外成员均是信息的生产者(比如教师的性别、年龄等自然属性信息,对学校教育来说,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学历结构、专业知识、发展兴趣等信息)。信息交流指学校内外信息的流动机制,即学校内外成员获取信息的方式及渠道。信息素养主要指学校内部成员的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

一、关于学校效能的基本讨论

在学校管理中,有效能的管理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对于学校效能(School Effectiveness)的定义,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意见。从组织理论的角度看,持有不同的组织观会有不同的学校效能含义。经济理性的组织观认为,学校效能就是学校达到其预定目标的程度;有机系统的组织观认为,学校效能就是学校适应外部环境变化,保持学校健康发展的能力;人际关系的组织观认为,学校效能就是学校内部人员的满足感与人际和谐的状况;科层体制的组织观认为,学校效能就是学校维持结构稳定与持续发展的能力;政治冲突的组织观认为,学校效能便是学校内部满足外部重要群体需要的程度。

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莫地摩(P. Mortimore)认为,高效能的学校应是“能够使得学生实际的学习进步大于根据其起点水平做预测所应该获得的学习进步的学校”。我国台湾地区学者吴清山认为,“学校效能”是指一所学校在各方面均有良好的绩效,它包括学生学业成就、校长的领导、学校的气氛、学习技巧和策略、学校文化和价值,以及教职员发展等,因而能够达成学校所预定的目标。孙绵涛、洪哲认为,学校效能是指学校合理地利用教育资源,实现教育目标,并能不断满足系统内其他各方面的要求,进而使学校及其成员和社会得到相应发展的特性和有效作用。张煜、孟鸿伟认为学校的效能,反映了学校使得学生的学习状况发生变化的方向、程度与大小。这些定义均有共同的特点,即效能必须反映在学生学习结果的提高,学校效能具有多元指针。

从投入―产出角度来看,相对学校效率,狭义的学校效能一般指学校非实物化(例如教师专业训练、教学策略、教学安排等)的投入与输出的功能比。在学校管理中,有效的利用学校的财、物资源,提高管理的投入产出比,是我们普遍熟悉的学校中物的管理效率问题。但是,学校作为特殊的社会组织,它的功能并不是简单的物化的“产品”生产功能,学校是培养和发展人最重要的场所,学校管理必须从学校有利于发展人的自我需要出发,从有利于满足社会预期的需要出发。事实上,学校教育目的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要求,特别是社会本位取向的教育目的,导致了现代学校教育功能的多元化,学校必须满足社会的多元需求。因此,对于学校管理中信息资源管理的具体过程,不能仅仅使用简单的费效比来进行评价,更重要的是考虑基于学校多元功能之上的学校效能。基于学校多元功能,学校效能实际上就是学校在一定输入条件下所产生的学校功能满足程度。

二、效能管理基础:信息共享

在学校管理中,学校信息≠教学信息,它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教学信息只是学校信息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信息资源“爆炸”和信息技术日益成熟的今天,学校作为信息生产、传递和开发利用的组织,需要从观念上、管理机制和管理手段上认识到信息化对于学校管理现代化的重要作用。这要求公共服务信息与学校内部信息进行共享,通过提高学校成员的信息素养,使用现代化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学校内外部构建一种信息采集、分享与管理的机制。

学校信息来源是多样化的,在管理中关键是使学校管理的多元参与者充分了解学校决策的相关信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由以往的决策信息专享者变成了决策信息的提供者、引导者,学校教师、员工、学生家长和社区成员也由以往的旁观者和排除者变成决策信息的共享者和提供者。这些,都意味着从制度上必须保证学校的决策与公共服务信息的充分共享。

学校信息共享的基础有三方面:一是必须充分地开发学校信息并予以,建立从学校教学管理到学生管理,从财务管理到设施管理的信息采集体系,建立学校信息体系,为此在学校或地区层面应该存在一个信息采集与的专门职能部门;二是学校内外成员的信息素养的提高,学校成员不但要有信息生产与收集的能力,还应具有信息分析与使用的能力,这是校本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信息开发的技术保障,它不但是学校信息动态调节机制建立的基本保障,也对学校信息管理者的技术能力提出要求。

一般来说学校管理的信息包括:学生信息、教职工信息、教学信息、科研信息、体育卫生信息、办公管理信息、设施与设备信息、图书信息及学校发展规划信息等。学校的长期综合发展规划与具体教学计划信息是最重要的信息。信息采集过程必须注意的是信息标准化的问题,这是学校信息广泛运用和便于理解的基础。学校信息的方式可以通过学校报告的形式、校内局域网或互联网等形式来进行,目标是保证参与学校管理的各方面成员均能获得充分、必要的相关信息。

三、效能管理途径:信息整合、监测与调节

学校信息在内外成员之间,在非正式组织中的沟通与传递,从个人层面上来说是有技巧的。从学校层面来看,作为管理的正式组织,如何传递有效的信息并发挥信息的作用不仅是沟通的问题,而且是构建信息的整合、监测与调节机制的问题。

信息在学校中无处不在,任何人、财、物要素均可以通过它们带有的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进行准确的定位。信息的重要作用在于其时空流动过程在机制上的合理性表现,学校的办学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信息输入到输出、通过反馈再次进入输入的信息加工处理的动态过程。在此过程中,决策信息来源渠道的多样化,是学校体现多元功能,发挥多层面效能的基础。

根据组织结构的分工和信息控制方式,学校管理信息系统一般可以划分为集中式、分布式 和混合式三种结构模式(见图1-3)。它们通过集中于管理中心或分布式方式,以及两种模式的相互混合,对学校内部信息进行收集、加工、传递、储存。这三种模式各有优劣,但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学校外部信息的引导及参与,无法有效发挥学校的多层面效能。对于校本管理学校来说,学校管理信息系统在信息收集上应该是一种多元结构的方式。也就是要加入学校外部环境的信息来源收集,具体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指导和公共服务信息、学生家长和社区的公共意见和信息及它们的反馈。

这也就意味着,在此基础上构建的学校管理信息系统,不是由传统常见的学校人力资源、教学管理、教育行政管理信息系统等。这个系统将不是分割和单一的,而是存在功能内在的联系,可以对学校中人、财、物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并且能够对它们运用过程进行实时动态监测,根据需要来进行资源分配与调节的一个系统。这个系统是开放的,信息透明的,有助于采集多方的意见信息,有助于使各方了解和评价学校运行的情况,有助于使多方理解学校教育的各种问题,并能有效地参与到管理中来。这就是要在信息的基础上,构建学校自我动态调节信息机制,从现实操作上来说,就是基于学校自我管理理念上的“数字化校园”。

学校效能问题始终是学校管理运行中的重要问题,在管理中需要注意发挥学校多层面的功能,从多层面追求学校管理的效能。信息资源是学校发展基本的支撑条件,在对它们的具体管理中,加强参与式管理的学校在效能追求上表现出比传统科层管理更多的优势。在管理实践中,学校管理系统内外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和促进的,我们不能将管理的具体工作条块分割,使其失去有机的整体联系。而管理的整个过程是动态发展的,对效能的追求也是动态发展的。有效地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建立学校发展整合、监测与调节的动态发展机制,是学校管理效能发挥与效率保障的未来发展方向。

(作者:云南红河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副教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基本理论、教育管理)

注释:

指不设信息中心,将信息收集的职责分散到不同管理层次和部门进行的信息收集方式。其目的是分别满足各方面管理工作对信息的需要。这种方式需要学校有统一的设计、要求和制度,以便于各层面管理部门之间能够互相衔接。

参考文献:

[1]汤林春. 学校效能研究略论,中小学管理,2004(2).

篇9

关键词:以为人本;小学;学校;管理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5-377-01

新时期,“以人为本”成为现代管理的核心要素。而新时期的小学学校首先涉及到管理的就是---教师,她不仅是管理的主体,还是管理的对象。新形势下,小学学校的人本管理要从教师出发,促进师生的共同进步和发展。

一、回顾小学学校管理的弊端

想要优化小学学校管理模式,须保证在“以人为本”的视角下来进行,才能够使学校管理的目的明朗化。

1、观念

回顾过去的小学学校管理,其管理观念是导致管理模式落后的关键,是影响小学管理顺利开展的主要“绊脚石”。新时期的小学学校管理中,管理的质量要在时展中与学校的发展水平紧密联系。回顾过去各个小学校管理采用的一些较为传统的管理理念,已经很难满足当前的教育发展,尤其是小学学校管理的实际需求,而最终影响的是各位教师和学生的发展。

2、机制

小学学校管理的奖励机制等不健全也是小学学校教学管理中的一大问题。不管是企事业单位还是在教学单位,奖励机制的健全与否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学校管理的水平。主要还是由于领导者对奖励机制不够重视,导致学校管理工作也一直踏步不前。

二、小学学校管理

新时期以为人本的视角下的小学学校管理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学校管理水平,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所以说它是应运而生,顺应时代而生。

1、关注青年教师

小学学校的教育管理为的是培养教师,传授学生技能和知识。当前,新一代的青年教师已经成为教师群体的主体部分,他们不仅学历更高,而且知识更加丰富,视野比较开阔,比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更有自主意识和创新意识,所以小学教学的管理必须立足“以人为本”。工作中要在严格要求中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思想交流和沟通的桥梁,对于青年教师的一些“浮躁”的小情绪给予引导,尤其是一部分青年教师“过于自信”的情绪,务必要循循善诱,帮助新教师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认识“教师”这一神圣的职业。但切忌硬性强求使青年教师产生挫败感。另外,还要在青年教师的建议里寻求新的出路,不断改变自己的工作模式、乃至生活方式。身为小学校长,更加应该从自身端正“教师”身份,严以律己,帮助教师更加顺利地进入到“角色”当中去。青年教师的培养和管理,是系统强,而且十分复杂的过程,需要小学学校里的各部门、全方位的协同“作战”。校园教导处、教研组可以尝试“以老带新”,集体备课,鼓励青年教师钻研教育理论,总结教学经验,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学校要为教师办实事,改善福利,以此来深入了解教师的生活和心理动态。

2、关注学校管理氛围

小学学校管理模式要从师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出发,力求让师生能够通过更加饱满的精力去参加教学活动。如多组织一些“我爱我的班集体”、“我爱校园”、“我和我的老师”等等类似的活动,让师生首先将彼此视为亲人一般,然后将个人目标的实现与集体结合到一起,帮助师生更快地成长和发展,更加便于校园规章制度的落实。新时代,教师和学生对民主的呼声越来越高,盛气凌人、高高在上的管理不仅不会让人折服,甚至还会产生发作用力;一些领导的不负责任也会导致教师的放任自流,所以,以人为本的小学学校管理离不开领导班子设立的民主宽松的大环境,不仅能够自我约束,还能够在和谐的氛围中自我完善。这个氛围笔者认为离不开尊重和信任,学校领导与教师之间的相互尊重和信任,是人性化管理的思想基础。小学学校的领导首先要学会尊重教师和学生,不仅仅是为了自己能够得到他人的尊重,这也是作为一个领导者必备的人格素质。所以,身为领导要善于倾听,敢于接受他人的批评和意见,万万不可目高于顶、不可一世,让自己处于一种封闭的环境中是对学校发展的严重阻碍。人性化的小学学校管理,势必需要一个能够博览众长、取其精华的领导,而不是一个独断专行的指挥者。信任,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解释为“适时放手”, 在班级集体建设、教研组建设等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放手让教师去做,使他们在获得信任满足的基础上,激发起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一个好的领导必然不会“事必躬亲”,在合理的范围内让教师自己放手去干,必要时伸出援手,这样才能够让教师体会到对其的人格的尊重。

新时期,我们的小学学校管理要重视“以人为本”。只有这样,对教师的管理才能获得成功,才能促进师生的全面发展,调动起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参考文献:

[1] 李吉金.学校管理要以人为本[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教学研究).2013(07)

篇10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数据已经融入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迈进入了大数据的时代。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网络用户的行为习惯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积月累在互联网上形成了庞大的数据,这些数据体量大、类别大,并且产生的速度非常快,对这些数据进行挖据和分析,并且找出对人类发展有价值的信息和规律,将是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的又一次的革命,其生产价值和社会价值不可估量。如今大数据已经在各行各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政府的行为、企业的经营模式、个人的生活和思维方式都在大数据的影响下不断地变化着。同时,也影响着教育领域的发展,为学校的管理的革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学校内部的信息管理平台、校外的一些教育机构、学习视频网站,还有学生之间交流的QQ、微信、博客和人人网等等,我们获得了大量的有价值的数据,如何利用这些数据对学校管理进行改革创新更好的为学生和教师服务是我们现在所要面临的问题。

二、大数据时代下学校管理的发展方向

伴随着数据时代的来临,不少的学校将数据引入到了信息化系统和教育装备上,为教学管理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然而却忽视了数据隐藏着的更大的作用,即数据的挖掘、分析和整合。如果教育界把重点成功地转移到数据的挖掘、分析和整合,我们将迎来教育的又一次变革。开发新一轮的数据分析教育基础平台,将会对教师的教育方式、学生的学习方法、学生与老师的交流沟通、学校网络系统的运行、学校教学教务的管理、进行教育决策等各个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此外,数据在影响学校发展的同时也成为了学校之间竞争的核心要素,为了跟随时展的步伐,必须加大加深对数据的挖掘和应用。

1.对数据进行整理

数据是数据分析的基础。学校追求发展,科学的管理推动着学校发展,而大数据为学校科学管理水平的提升创造了可能,我们要实现对数据分析和挖掘,首先我们必须积累海量的数据,然后对进行初步的归类和整合。没有对数据的初步整理,就不能有效的进行数据的分析和探究,更加谈不上对数据的应用了。因此,学校需要建立有效完备的信息系统,比对信息系统进行适当的管理,有效有序的录入学生的信息、教职员工的信息、科研的信息和与学校管理相关的各方面的信息。为数据的进一步应用做好充足准备。

2.对数据进行分析

没有数据的挖掘和分析就不能实现管理。新时代下数据化管理融入了学校管理的的各个方面,提高了学校管理效率和水平,强化了学校管理的数据观念。学校发展依赖数据,数据的挖掘和分析的可视化的结果影响着学校的办学的理念、发展计划的制定、教师的教育体系、学校重要的决策等。所以在初步数据整理的基础上,进行数据的进一步分析,将是学校要进行的另外一项重要的任务。如果没有对大数据的挖掘和分析,就不能对数据资源进行掌握和利用,就更加不可实施有效的科学的管理,也会对学校未来的发展形成障碍,故而学校应重视数据的量化,配备专门的人员和部门对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整理,将管理层级进一步扁平化,致力于教育数据资源的采集、组织和管理,数据资源价值的挖掘以及核心数据资源、紧密相关的数据资源的利用等职能上来。让数据成为学校发展路上强大的“武器”。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数据进行分析就可以对学生进行初步的了解,减少一些主观判断上的失误,更好的因材施教。

3.数据的安全

学校收集到的数据包含了每个学生、教师和学校员工的信息,这些信息有些是存在隐私的,因此保护教师、学生和员工的个人信息将是学校的一项重要的职责,也是学校现代化管理的重中之重。

4.学校管理的创新

利用处理好的数据和分析到的结果,实现学校管理方法的创新。随着数据时代的不发展,学校对数据的收集的完整性和全面性,对数据挖掘和分析结果的客观有效性不断地提升,很多学校管理的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的找到了原因,得到了有效地解决。这种管理技术和理念的革新,实现了管理的精细化,带来了学校管理的创新。比如,学校的管理者可以根据学生在数据空间留下的信息就可以很容易的了解到学生的近况、兴趣爱好和需求等。

三、如何具体地利用数据从事学校管理

大数据作为新时代下社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也为学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如何利用好数据抓住机遇,在今后谋取更好的发展是每个学校管理者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1.理解大数据的重要性

大数据反应着教师学生的需求、学生老师之间的关系、教师教学的水平、学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等等,大数据在学校管理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有些学生、教师和学校的一些管理者对于数据的认识还不够充分,所以学校管理中我们应重视对大数据观念和大数据思维方式的转变,让数据推动教学质量,推动科学决策,推进学校各个方面的改革和发展。

2.实施大数据的发展战略

学校管理者应该站到学校发展的战略上来考虑大数据的价值,将大数据列入学校发展战略的重要的位置上来,重视教育信息化得发展和建设,充分的利用数据资源进行开发、分析和应用。此外,学校也应该注重数据建设的质量问题,保证数据的有效性,提高数据利用的高效性。同时,加强数据的可视化和数据的共享性,建立相应的数据平台,这对于满足公众对数据的需求,扩大数据的应用和影响力,改善学校管理,推动学校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3.大数据机制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