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护理的基本知识范文
时间:2023-11-07 17:30: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残疾护理的基本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喉癌是耳鼻咽喉科常见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有明显增加趋势,喉癌由于肿瘤发生部位的特殊性不仅对患者的生理功能造成影响,而且还严重影响患者心理健康。因此,医护人员密切配合,患者积极主动参与,针对喉癌术后患者特点实施康复护理,起到帮助和指导患者最大程度的自理和恢复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效果。
1 临床资料
本组13例均为男例,发病年龄41~76岁。其中全喉切除术10例,部分喉切除术3例。全组病例中喉癌手术伴颈淋巴结清扫术6例。
2 喉癌患者术后康复护理特点
2.1 护理对象:喉部分或全部切除的患者,其生理功能障碍会出现的喉狭窄、颈部永久性气管造瘘、进食误咽、声音的改变、失音、失去大部分嗅觉功能等不同程度伤残和并发症,对医疗护理依赖性增强,是急需给予医学和护理干预的群体。
2.2 护理目的:首先要完成与一般护理相同的目的,即使患者减轻病痛和促进健康。此外还要预防残疾,减轻残疾程度,最大限度地恢复其生活和活动能力,使患者早日回归社会。
2.3 护理内容:重视心理护理并使心理护理贯穿康复护理的始终。喉癌患者术后有其特殊的、复杂的心理活动,甚至精神、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康复医护人员应理解、同情患者,时刻掌握康复对象的心理动态,及时、耐心地做好心理护理工作;强调自我护理及变被动护理为主动护理。在病情允许条件下,训练患者进行自理,即“自我护理”。对患者及其家属要进行必要的康复知识宣传,通过耐心地引导、鼓励和帮助,使他们掌握“自我护理”的技巧,从而部分地或全部地做到生活自理;强调功能训练,学习和掌握各有关功能训练技术。配合康复医师及其他康复技术人员对残疾者进行功能评价和功能训练。根据患者的不同性质和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实践,贯穿康复护理的始终。
3 喉癌患者术后康复护理对策
3.1 心理护理
3.1.1 解除患者术后心理压力:喉癌患者术后由于交流障碍、外表形象的改变、进食功能受到影响,自尊心受到削弱,因而属心理疾病的高危人群。所以有效的心理治疗对喉癌患者是非常必要的,可以减轻躯体功能障碍对患者造成的心理影响。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主动接触患者,用真诚、和蔼的语言关心和体贴患者。要患者尽快摆脱不良的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念,相信奇迹会在自己身上发生。安慰时应真诚热情,不能敷衍搪塞和哄骗。
3.1.2 术后不良心态的干预:对有气管造瘘口者,解释气管造瘘口的作用、重要性和护理方法,减轻其恐惧感。对焦虑者,主动接触患者,鼓励表达情感,耐心听取患者的倾诉,让患者感受到医护人员的关怀和温暖,正视现实并正确认识喉癌当前治疗效果和前景。对于预后悲观的喉切除者,讲解喉的生理、解剖、手术方式,告知半喉切除可以很快恢复发音功能;全喉切除者可以通过电子喉、安装发音管等恢复发音功能和语言交流能力。
3.1.3 争取患者家属及社会的支持:适时的安慰可以帮助患者建立信心、消除顾虑。护理工作要为患者创造交流的机会,动员亲属给予患者精神及生活上的人力支持。指导患者要积极寻求支持,如参加肿瘤患者座谈会,并积极参加各种抗癌活动。让肿瘤患者,保持心态的乐观,情绪的稳定,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不但可以巩固疗效,同时也是临床治疗的继续,使其逐步回归社会有积极作用。
3.2 自我护理:在病情允许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患者的潜能,协助患者完成独立的自我照顾。改变一切由护士代劳,患者缺乏主动参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训练的“替代护理”,为最大限度地让患者参与ADL活动,护士则最小量给予的帮助的“自我护理”,使患者逐步实现自我照顾,独立生活。喉全切除术患者将要终身带管或在颈部留下一永久性瘘口,因此不可能终身、永久性的得到“替代护理”。“自我护理”训练内容包括:很好地掌握自我护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关饮食的注意事项,气管套管的清洁、消毒、取放及滴药,正确发声的练习方法,内套管的取放与清洁消毒,敷料的更换,瘘口小口罩的制作及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等。如术后头2天,气管套内血性分泌物较多,应以吸痰为主,避免气道内分泌物刺激患者咳嗽诱发伤口出血、加剧伤口疼痛。第三天开始,向患者宣教早期自主排痰的好处,教会患者正确排痰方法,鼓励患者自主咳嗽。在患者坐起咳嗽间隙,教会家属正确扣背的方法;保持造瘘口清洁,进行造瘘口自我护理指导,教会患者定时刷洗气管内套管,学会消毒、安装;颈部造瘘后鼻腔正常加温、加湿、除尘功能消失,应防止肺内感染及气管内痰液浓缩或干痂堵塞,教会患者蒸汽吸入,向气管内滴入生理盐水以及佩带颈部护罩;无喉者颈部造瘘口和护罩与众不同,需自我修饰掩饰颈部;饮食上加强营养,多食含高蛋白、维生素,易吞咽、消化的食物,保持大便畅通,忌食带碎屑、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引起呛咳。
3.3 贯穿康复护理始终的功能训练
3.3.1 吞咽功能训练:术后第四天,咽喉黏膜基本恢复,鼓励患者每隔3小时做3~5分钟的吞咽活动。吞咽时可将少量唾液缓缓下咽,这种早期活动帮助咽喉肌群提前恢复协调动作;单纯声带切除者,术后7天开始经口进食。部分喉切除或全喉切除者,术后10天开始进食训练:进食前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讲明经口进食是克服误咽,顺利拔除鼻饲管的必要过程,是重新建立喉括约肌功能不可缺少的步骤,然后,让患者取端坐位,头低30度下颌内收,反复练习吞咽方能成功。初次尝试经口进食时,由软食开始练起,如香蕉、软蛋糕、米粑等黏性容易形成食团的固体食物。嘱患者将食物充分咀嚼成团吞到舌根部时屏气,同时用食指堵住气管造瘘口,再将食物咽下并持续做几次吞咽动作,以使食物全部通过咽部。吞下一口应清理口腔1次。吞咽后嘱患者咳嗽,以咳出残留在咽部的食物残渣。应少量多餐,小口慢咽,最好给糊状饮食,禁用流质饮食,更不能先饮水。当固体食物吞咽成功后可逐渐练习流质饮食,待患者完全经口进食进水自如无呛咳时,方可拔出鼻饲管。
3.3.2 舌部运动训练:嘱患者张口,用舌尖舔下唇上唇,抵压硬腭部,每隔5分钟做1次,分别在早晨、中午、下午共做3次。
3.3.3 语言康复训练:让患者恢复喉的语言功能。根据发声学的基本原理,发现患者虽不能再维持正常的说话方式,但仍具有发音的能力,只是换一种发音的方式。食管发音训练:术后7~ 10天鼓励患者堵管说话,以食管语言代替正常语言,其原理是将咽下的空气,由食管冲出,以环咽肌作为声门。经咽部和口腔涮节,发出有效的声音,然后经咽腔、口腔、舌齿、唇、鼻腔等参与呈现语音声。先发“a、o、u”音,以后数数,最后讲话,一般白天练习,开始每天l~2次以后逐渐增加。食管发音无呛咳的忧虑,但对大多数患者需系统的特别训练才能逐步掌握。发音装置使用训练:开始主要教加压呼气,在教加压呼气的同时用手堵住气管口,使气流通过发音装置进入下咽部而发音。堵气管要做到严密而不漏气,又不至因用力过大使食管段变形妨碍瓣膜的开启和气流的通过,反复训练,可找出最佳发音状态和气流控制瓣膜开关。如安装Blom―Singer发音器,能获得较好的发音功能,但其最严重的并发症为误吸,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脱管。还有就是电子喉和人工喉。电子喉用简单的电子装置贴在无喉者左颈或颏部,使声音从口腔发出,是无喉者非手术发声最简单易学的良好方法。人工喉是将呼出气流引出,冲击橡皮膜使之振动发音,这种声音从口腔传出。
4 讨论
篇2
康复护理首先要完成与一般护理相同的目的,即使患者减轻病痛和促进健康。此外还要预防残疾,减轻残疾程度,最大限度地恢复其生活和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促进患者早日回归社会。康复护理除一般护理内容以外还有:
1.1综合性的康复治疗观察患者的残疾情况以及康复训练过程中残疾程度的变化,并认真做好记录,向相关人员报告。康复治疗是综合性的,如药物、物理治疗、针灸、运动疗法、作业治疗、按摩推拿等[1]。护士要与各有关人员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洞察和了解情况,提供信息,在综合治疗过程中起到协调作用,以便使整个康复过程得到统一。
1.2预防继发性残疾和并发症如偏瘫患者应预防挛缩畸形的发生,因为挛缩可阻碍康复计划的进展。所以在护理时,要矫正患者姿势,也可指导利用器械辅助矫正等。
1.3学习和掌握各有关功能康复治疗、训练技术配合康复医师及治疗师对残疾者进行功能评价和功能训练,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和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例如偏瘫、言语障碍者,除言语治疗师集中训练外,护理人员应该利用每一个机会与患者交谈,使言语训练能随时随地的进行,使患者的功能更快得到改善。
1.4训练、指导患者进行“自我护理”康复护理的原则是在病情允许条件下,训练患者进行自理,即“自我护理”。对残疾者及其家属要进行必要的康复知识的宣传,通过耐心地引导,鼓励和帮助,使他们掌握“自我护理”的技巧,从而部分地或全部地做到生活自理,以便适应新的生活,重返社会。
1.5心理护理残疾人和慢性病患者有其特殊的、复杂的心理活动,甚至精神、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康复医护人员应理解患者、同情患者,时刻掌握康复对象的心理动态,及时地、耐心地、做好心理护理工作。
1.6病房管理康复病房不但是治疗疾病的场所,也是进行某些功能训练的地方。对设施和环境的要求与一般病房要有所区别,以便康复患者能在这个环境里使其功能得到尽快的恢复。
2规范护理管理体系
2.1管理体系及康复指导康复医学科的护理管理是在护理部的领导下、在科主任的业务指导下开展工作。科室设医生组、治疗组、护理组,各组设有负责人,护理组负责人直接对护士长负责。并成立病房康复医疗护理小组,对住院患者实施整体康复治疗与护理。康复医疗护理小组由医生、护士和治疗师组成。主治医生或总住院医师担任组长。对新入院患者,主管医生全面体检,进行功能评定和临床处理。治疗师协助主管医生进行功能评定和具体的康复治疗。护士除进行常规入院处置与常规护理外,也应该掌握患者的功能情况,了解康复治疗过程、方法,并负责患者简单的康复治疗、训练指导,以及实施患者的入院及出院等。
2.2学习与评定科室每周四下午组织召开功能评定会议,由主管医生报告病历,介绍病情及目前功能情况,训练目标及措施。每个患者人院后至少有康复治疗前、治疗中期、治疗后三次功能评定。护士汇报护理评价、护理计划及健康宣教内容,大家进行补充讨论,以完善康复治疗护理方案。
3完善各项护理工作制度
3.1制定合理的工作计划根据住院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康复医学科医护人员紧张的现状,我们制定出合理细致的护理工作周、日程,对每项常规工作都规定了相应的时间,以便使护理工作既不与医疗工作相碰撞,又能按时完成全天的工作,这样既节省了人员配备,又提高了护士的工作能力。
3.2为患者创造良好的治疗、训练和休养环境康复医学科病区,病房的建筑设施,已具备相当优越的环境条件,有中央空调,室温基本保持恒定,病房宽敞明亮,室内的通风、采光都能够达到患者满意的要求。环境只是一个基本条件,服务质量更重要,首先要求保洁员、护理员随时保持病房的整齐、清洁,送餐到床头,开水在室内随时可取。每周全病房更换床单并进行空气消毒l次,平时床单随脏随换。要求每日护士、护理员打开所有的窗户通风,并逐个整理床单位。安静整齐的病房环境也给患者带来了良好的治疗心情。
3.3强调以人为本的优质服务要求护士礼貌服务,有问必答,只要患者有疑问,就要回答,直到患者满意为止。有一些解释不清的问题,及时请教上级护士或医生。使用文明用语,即使患者或家属有不对之处,也应耐心解释,直至满意为止,绝不允许与患者发生争吵。根据日间病房特点,日间患者基本上是在做物理治疗,病房内基本无人,为避免患者物品丢失,要求病房内无人时将门锁上,护士随进随开。
3.4护士素质与业务能力的培养
3.4.1护士素质的培养培养护士良好的职业道德及表达、沟通能力,有意让护士主持工休会、护理查房、讲课等。引导护士的语言技巧,护士长、上级护士示范讲解、指导帮助。培养护士具有细心的观察能力和科学的思维能力。
3.4.2业务能力的培养以不同形式开展业务学习,并使其制度化。业务学习是提高护理人员专科业务水平的有效方法。①科室每周定期织织业务学习,要求全体医护人员参加,开始中职以上人员授课,以后逐渐扩大到全科所有人员都准备材料,参加讲座,其内容从康复医学的基本知识、康复评估方法、康复治疗方法、康复护理方法和康复医学科常见病的诊断与康复治疗、护理到有关康复医学及相关学科、边缘学科的新知识、新技术,从广度和基本的内容不断向深度发展,一人总结材料全科人受益。②要求护理组长参加科主任查房参加科主任每周一、三、五3次大查房。听取对新住院患者和疑难病例讲述其临床表现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康复治疗方法的选择及如何针对不同个体区别对待等。对新病种纵向讲述其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康复功能评估方法、康复治疗方法的选择及预防措施等。及时总结每次查房的内容,并作好记录。坚持不懈地参加查房制度,可以提高专科业务水平,同时也能及时发现护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并作出修正和处理、从而提高护理水平,杜绝差错和事故的发生。③每月定期组织全科护理组业务学习,内容、形式不定,同时培养护士自学习惯,护士长、上级护士在每次学习后布置思考题,作为下次提问内容。为使护士能及时准确的评价患者的功能情况,要求护士掌握常用的康复评定方法,如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肌力评定、肌张力评定、关节活动度评定等,护士长经常提问或作为季度理论考试内容。
3.5患者的管理与健康宣教
3.5.1患者的管理要求患者在治疗期间严格遵守病房的规定,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每个患者的治疗时间都提前安排好,使治疗得以顺利、有序高效地进行。由护士长组织召开每月1次的病休座谈会,内容主要是强调和讲解各种规定和注意事项,同时征求患者对护理工作中的意见和建议,并予以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和要求予以及时解决和处理。
3.5.2健康宣教健康教育的内容符合康复特点,要求护士一对一进行宣教,入院和出院前各宣教1次,住院期间每周宣教l次,由责任护士来完成,方法是根据不同的病种及心理特征,进行口头、文字、图片等方式进行宣教,使患者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治疗方法和转归。宣教内容包括环境、治疗程序及病区特点等,对不同年龄、不同民族、不同家庭背景的患者有针对性给予讲解,力求达到人人都能“三明白”,即明白自己的医疗费用、明白自己的病情和功能情况、明白自己做过什么检查及目的。
3.6严格的护理考核机制在完善了工作程序和各项制度后,由护士长和负责人全面检查督促指导。遵照医院护理工作质量控制标准,每周定期对病房护理工作质量、保洁员的工作均进行严格的检查考核,利用周会反馈检查情况,并提出进一步整改措施。
4康复护理管理的效果
康复医学科经过逐步完善和强化护理管理、改进工作方法,使护理工作走向人性化、程序化的运行轨道,工作也变得有条有序,处处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现代医学管理模式。科室在加强医疗护理管理的前提下,医疗护理质量也大幅度提高,增加了患者的满意度。护理质量是衡量医院水平的重要标志[2]。近年来到康复医学科来住院治疗的患者越来越多,床位使用率一直居高不下,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规范化的护理管理,各种完善的制度与考核机制,可提高护理管理水平,促进学科的发展[3]。各级护理人员只要按制度、按规程工作,就能使工作有序有效地进行。同时护理人员的自身素质也得到了提高,工作效率与护理质量明显改善。护理人员的行为举止与护理操作,直接影响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医疗、护理质量是决定治疗效果的前提,加强护理管理是保证护理质量的基础。要给患者做健康宣教,护士必须自己要掌握大量的专科知识。因此,提高护士的康复护理技术水平及基础理论水平是极其重要的。
篇3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脑卒中;应用效果
文章编号:1003-1383(2013)03-0382-03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3.03.028
脑卒中又称中风或脑血管意外,是一组以急性起病、局灶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脑血管病[1],是我国人群的主要死因之一[2]。由于该病起病急、临床护理的难度较大,且目前临床上对该病尚缺乏有效治愈的方法。本研究通过将临床路径健康教育模式应用于脑卒中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2007年10月~2011年10月在我科住院的96例脑卒中患者,均经CT或MRI检查证实符合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发病时间在4周内,为第一次发病或有脑卒中病史但没有后遗症,且意识清楚、生命体征正常[3]。按时间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男31例,女17例,平均年龄(54±6.9)岁;观察组男28例,女20例,平均年龄(53±7.4)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护理方法
(1)对照组采取常规传统的护理方法,按常规医嘱进行治疗。
(2)观察组按临床路径健康教育模式,责任护士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和主管医师的意见制定出临床护理路径健康教育路径图表,内容包括健康教育内容和方式及效果评价。责任护士每日严格按照路径日程表的内容对患者实施治疗、护理,同时对患者和家人(含陪护人员)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等。对已执行的内容在路径表上打“√”并签名,如有变化则记录病情和相应的处理措施。见表1。
3.观察指标和判断标准
(1)观察指标:①患者焦虑状况;②健康知识掌握程度;③临床疗效、平均住院日和平均医疗费用;④患者(家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
作者简介:庞辉(1973-),女,广西北海市人,主管护师。
分)等评分等级,得分范围0~7分为为无症状,8~16分为有焦虑症状。②临床疗效根据全国第四届脑血管通过的“临床疗效判定标准”制定[5],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0级;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1~3级;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7%以下。③健康知识知晓率调查采用我院自行设计的健康知识知晓率调查表,每周对患者或家属进行测试,满分为 100分(优秀为85分以上,良好70~84,合格为60~69,低于59分为不合格,达标=优秀+良好+合格)。④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于患者出院当天发放进行调查。满意度调查表内容含: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医学知识水平与实施健康教育的能力、康复训练与护理的技术操作水平等。评判的四个标准为:95分以上为非常满意,85~94分为满意,60~84分为一般,59分以下为不满意,非常满意+满意=满意度)。
讨论1.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可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据WHO统计,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高居世界首位[6],许多病人虽然被挽救了生命,但幸存者中约有75%会遗留不同程度的残疾,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7]。发生脑卒中后,多数患者会因身体的残疾(偏瘫、失语等)而产生以焦虑和抑郁为主要症状的心理障碍,常常表现出惊慌与无助,甚至因怕拖累家人而拒绝治疗。随着时间延长上述心理障碍会逐渐加重,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医疗护理措施的实施。实施临床护理路径之后,护理人员经常深入病房,增加与患者交流的次数,随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并及时进行心理疏导,通过列举本病区治疗成功的病例,安抚患者的情绪,以逐渐消除恐惧与焦虑心理,使患者能保持稳定的情绪,焦虑发生率显著降低(P
2.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可提高患者对疾病知识认知和遵医行为时美芳等[8]研究认为:疾病知识缺乏是患者康复的最大障碍,因此治疗第一步首先是健康教育。但以往传统健康教育方法均由护士凭经验与工作习惯进行,因缺乏系统和连续性计划,健康教育的随意性较大,甚至存在缺陷。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后,护理人员针对患者的病情制定出个性化的健康教育计划并共同遵守,在逐项实施过程中,能针对患者和家属的实际情况对教育内容和方式进行修改,并能反复向其和家属讲解脑卒中的基本知识和转归,以保证健康教育知识在既定的时间内实现并达到预期效果[9]。因而健康教育达标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3.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可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在脑卒中患者中实施临床路径健康教育模式,通过加强护理人员与患者和家人之间的沟通,让护理人员能理解患者的感受,并在生活上给予朋友及亲人般的关怀,使其在住院期间能处于接受治疗的最佳的状态,以获得最佳的医疗护理服务质量[10],相比传统模式增强了他们对医务人员的信任感和对医院护理工作的满意度(P
总之,临床路径健康教育模式能依据患者的不同健康需求以及疾病不同时期开展健康教育,并融入了成效管理理念, 通过提高患者和家人对疾病的认知程度,消除了患者的恐惧心理,增强了患者对治疗的信心,加快患者的康复时间。笔者认为临床护理路径模式保证了医疗护理措施能按程序进行,因此获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杨莘.神经疾病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99.
[2]朱廷彦,崔延东,蒋雷,等.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卒中神经功能的影响[J].实用全科医学,2010,8(1):6667.
[3]单桂梅.心理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后患者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1):5657.
[4]李颖丽,庄华.分阶段个体化健康教育对改善骨折患者焦虑抑郁状况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34):5557.
[5]王 亮,张扬,董 强,等.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0,36(10):627629.
[6]邵欣,李峥.脑卒中一级预防护理干预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6):544546.
[7]郭吉平,黄久仪.脑卒中的临床预防[J].中国全科医学,2004,7(4):220221.
[8]时美芳,朱美红,顾旭东,等.康复护理干预对单侧空间忽略患者日常生活活动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6):511512.
[9]章丽丽,张雅丽,胡 丽,等.中医健康教育路径在慢性肾衰竭非透析期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1,26(1):7981.
篇4
关键词:健康权;平等;非歧视;国家义务
中图分类号:D9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0-0121-03
健康权是国际法普遍承认的一项基本人权,即人人享有最高可能水准的身体和精神健康的权利,这就意味着国家负有平等保障健康权的法律义务。而科学认识健康权上的平等是国家正确履行平等保障义务的基础。为此,文章分析了健康权平等保障的理论与规范内涵,并由此探讨了国家在平等保障上的具体义务。
一、健康权平等保障的内涵
关于平等的含义,西方和中国学者都有许多论述。因此有人说平等观念让人困惑、难以琢磨,是一座萨托利所指的“迷宫”,是一张博登海默所说的“普洛透斯似的脸”。尽管如此,平等的精髓仍然可以在众说纷纭的论证中显现出来,即平等强调的是“一视同仁”原则,这渗透在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也即公民与他人联系的各种法律权利的享有中。具体而言,平等要求国家对个人或特定的群体在相同情况下给予相同的对待,并且在具备合理且必要理由的条件下给予区别对待。所谓区别对待,指国家针对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按照特定的人群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与其他人群存在着差异的事实,按照理性的、合理的、正当标准,采取某些必要的、适当的、合理的区别对待的方式,以修正形式上的平等可能导致的事实上的不平等[1]。由此,健康权的平等保障指国家必须面向所有人群进行保障,不得有歧视。但这并不意味着对所有人采取相同的方式,国家必须承认那些承受较高死亡率、发病率和残疾率人群(如妇女、儿童、老人等)的差异和特定需求,并为其提供保护。现实中存在许多国家违反平等保障的例子,这有助于我们从反面理解平等的内涵。如:国家资助的健康研究排除对一些特定人群易患疾病的研究,如乳腺癌、卵巢癌或其他的镰状细胞病。影响社会优势群体的相对轻微的健康问题在获得研究、资源分配、政策和项目发展等方面比其他更为严重和普遍的健康问题具有优先性。或故意针对特定人群制定限制性的法律和政策,但却没有充分的流行病学或其他依据。如以维护有关个人的健康为由,制定法律强制有严重精神疾病的妇女进行绝育,但其真正的理由可能是这类妇女易受暴力伤害,包括害;国家没有制定或者有效地执行保护某个群体的法律,如禁止切割女性生殖器官、家庭暴力或者通婚的法律;或者国家制定和执行了不利于特定群体健康的法律和政策,如要求配偶或者父母亲同意堕胎或流产等[2]。
二、健康权平等保障的国际法规范
国际人权法确认了健康权的平等保障。如《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第2条第2款规定:“本公约所宣布的权利应予普遍行使,而不得有例如种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政治或其他见解、国籍或社会出身、财产、出生或其他身份等任何区分。”第12条规定:“缔约各国承认人人有权享有能达到的最高的体质和心理健康的标准。因此,按照公约规定,国家应确保健康权将以任何非歧视的方式行使。”公约第14号一般性意见结合健康权的内容对平等保障作了进一步阐述。其第12段(b)规定:“卫生设施、商品和服务必须在法律和实际上面向所有人,特别是人口中最脆弱的部分和边缘群体,不得以任何禁止的理由加以歧视。”第18段规定:“公约禁止在获得卫生保健和基本健康要素方面,以及在获得的手段和条件上,不得有任何种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政治或其他见解、国籍或社会出身、财产、出生、身体或精神残疾、健康状况(包括艾滋病/病毒)、性倾向,以及公民政治、社会和其他地位上的任何歧视,可能或实际上抵消或妨碍平等享有或行使健康权。国家可采取很多办法,如很多旨在消除健康方面歧视的计划和方案,并无须太多的资源,如通过修订或废除某些法律,或开展宣传。……即使在资源严重困难的情况下,也必须通过采取费用相对较低的特别方案,保护社会脆弱群体的成员。”第19段规定:“在健康权方面,必须强调公平获得卫生保健和卫生服务的条件。国家负有特殊义务,为没有足够能力的人提供必要的卫生保险和卫生保健设施,在提供卫生保健和卫生服务方面防止出现任何国际上禁止的歧视现象,特别是在健康权的基本义务上。卫生资源分配不当,可造成隐形的歧视。例如投资不应过分偏重于昂贵的治疗保健服务,那方面的服务常常只有少数享有特权的人能够得到,而是应当偏重初级和预防卫生保健,使更大多数的人口受益。”由以上规范可见,健康权的平等保障要求国家必须针对卫生保健和健康基本要素的获得,采取确保非歧视的措施。非歧视意味着在提供卫生保健和其他健康服务时公平地分配资源。还强调国家对脆弱群体的特别关注。且即使是在由国家以外的主体提供卫生服务时,国家也有义务通过管理、促进行动,保证卫生设施、商品和服务被脆弱群体获得。
三、健康权平等保障的国家义务
联合国特定报告人保罗・亨特(Paul Hunt)在其2008年周年报告中指出,“最高可获得水准的健康权的关键在于建立一个统一的卫生制度……没有这项制度,健康权绝不会被实现。”[3]因此,健康权平等保障的核心即在于建立一个具有平等性的统一的卫生制度。按照平等保障的内涵,其平等性表现为:
(一)公平地分配卫生资源
确保为所有人提供卫生服务、商品和设施及健康的基本决定要素,不得歧视。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委员会曾关注过多起卫生制度的不平等现象。在2004年,哥伦比亚减少了农村地区的卫生投入,对妇女、土著群体造成了消极影响,委员会为此督促哥伦比亚政府将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更多部分投入卫生和教育部门,以确保在资金的支持上没有歧视弱势群体和边缘群体。2006年,委员会针对加拿大指出:弱势群体和边缘群体在贫穷率上有很高的比率,健康状况也更为恶劣,如土著人、非洲裔加拿大人,移民、残疾人、年轻人、低收入的妇女和单亲妈妈等,鉴于此种情况,政府应当减少联邦层面的社会援助和社会服务,将其转移到边远地区。2009年,委员会指出英国公民享有卫生保健商品、设施和服务的不平等问题,认为英国政府需要努力解决该问题。针对巴西,其认为在黑人和白人的可预期寿命上存在一个显著的差异,要求其政府关注健康问题,减少这种差距。同样,在澳大利亚,委员会认为土生与非土生的澳大利亚人之间,尤其是妇女、儿童,在健康指标上存在很大差异,因此,需要政府立即采取措施改善他们的健康状况[4]。在关于非歧视的第20号一般性意见中,委员会指出了一些关于卫生保健制度(医疗卫生系统)的内容。其指出“青少年不平等的获得性和生殖健康信息和服务意味着歧视”;“基于健康状况对健康保险进行否认也是歧视”;更重要的是,“该权利的行使不能以一个人的居住地为资格条件,因此,在卫生保健设施的可获得性和质量上,政府必须确保对其分配的平均性,确保所有地区享有,包括城市和乡村”。由以上可见,对于一国卫生制度,首要的是确保卫生资源的公平分配,换言之,即使处境不利的人与处境更有利的人享受同样的机会。
(二)对弱势群体进行特殊保护
如上所述,平等保障意味着“一视同仁”,但不排斥基于群体差异给予的合理差别对待,这表现为关照弱势群体的特殊健康需求,实现对他们的特殊保护。该群体主要包括妇女、老人、儿童、残疾人及少数民族等,以下基于相关国际人权公约对该问题进行探讨。
1.对妇女的特殊保护
妇女和男性在生物学上具有差异,这种差异被带入社会环境,影响了男女两性的社会地位、等级阶层、资源拥有及社会参与状况,为保障妇女在健康权领域的平等性,对其应给予特殊的关注和保障。除了具备一般健康权的复杂性之外,妇女的健康权需要考虑到至少两个额外因素。第一,必须从性别角度考虑妇女的健康权。性别是一个重要的健康决定因素。由于男性和女性性别上的差异,导致他们在健康风险上、追求健康的行为上、享有和利用健康服务上,及健康结果上产生一定差别。如男性和女性在家庭劳动和社会分工上的不同会导致男人和女人承受不同的健康风险。例如,承担做饭的责任会使妇女或女孩经常吸入燃烟,这使得女性更容易受到慢性呼吸疾病的伤害。而男性,反过来,更容易暴露在传统上由男性承担的行动或任务的风险中,如采矿、建筑等。鉴于上述差异,以改善健康地位为目的的研究、服务及国家政策都必须审视、理解和应对此种差异。经济、社会和权利委员会在其第14号一般性意见第20段指出:“各国在它们有关卫生的政策、规划、方案和研究中,增加性别观点,促进改善妇女和男人的健康。基于性别的方针承认,生理和社会文化因素在影响男人和妇女的健康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按性别对卫生和社会经济数据进行分类,对发现和纠正卫生方面的不平等现象十分重要。”第二,禁止歧视。从性别角度考虑妇女的健康权,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健康权的平等保护,不能以差别为歧视的理由。这在有关国际公约中得到特别强调。如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委员会第14号一般评论第21段规定:“为了消除对妇女的歧视,必须制定和执行综合性国家战略,在妇女的整个一生中促进她们的健康权。该计划应包括采取行动,预防和治疗影响妇女的疾病,以及制定政策,提供全面的高质量且能够支付的卫生保健,包括性和生育服务。实现妇女的健康权,必须清除所有影响获得卫生服务、教育和信息的障碍,包括在性和生育卫生方面。必须采取预防、促进和补救行动,保护妇女免受那些使她们不能充分享有生育权的有害传统文化习俗和规定的影响。”
2.对儿童的特殊保护
儿童因身心尚未成熟,在其出生以前和以后均需要特殊的保护和照料,包括法律上的适当保护。1948年的《世界人权宣言》第25条宣称:“母亲及儿童应受特别协助和照顾;所有儿童,无论婚生与非婚生,均应享受同等社会保护。”《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第10条第3款规定:“应为一切儿童和少年采取特殊的保护和协助措施,不得因出身和其他条件而有任何歧视……”其第12条第2款涉及儿童健康权,规定:“减低死胎率和婴儿死亡率,和使儿童得到健康的发育。”《儿童权利公约》是至今为止最全面的保护儿童权利的法律文件,其为儿童健康权提供了较为全面的保障。公约第24条规定:“1.缔约国确认儿童有权享有可达到的最高标准的健康,并享有医疗和康复设施。缔约国应努力确保没有任何儿童被剥夺获得这种保健服务的权利。2.缔约国应致力于充分实现这权利,特别是应采取适当措施,以(a)降低婴幼儿死亡率;(b)确保向所有儿童提供必要的医疗援助和保健,侧重发展初级保健;(c)消除疾病和营养不良现象,包括在初级保健范围内利用现有可得的技术和提供充足的营养食品和清洁饮水,要考虑到环境污染的危险和风险;(d)确保母亲得到适当的产前和产后保健;(e)确保向社会各阶层、特别是向父母和儿童介绍有关儿童保健和营养、母乳育婴优点、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及防止意外事故的基本知识,使他们得到这方面的教育并帮助他们应用这种基本知识;(f)开展预防保健,对父母的指导以及计划生育教育和服务。3.缔约国应致力于采取一切有效和适当的措施,以期废除对儿童健康有害的传统习俗。”除此之外,体现儿童健康地位的条款还包括第16条、第19条、第20条和第23条。
3.对残疾人的特殊保护
残疾人包括肢体、精神、智力或感官有长期损伤的人,这些损伤与各种障碍相互作用,可能阻碍残疾人在与他人平等的基础上充分和切实地参与社会。1966年《联合国残疾人公约》签署,其宗旨为促进、保护和确保所有残疾人充分和平等地享有一切人权和基本自由,并促进对残疾人固有尊严的尊重。公约确定了平等和不歧视的原则,规定:“应当禁止一切基于残疾的歧视,保证残疾人获得平等和有效的法律保护,使其不受基于任何原因的歧视。为促进平等和消除歧视,缔约国应当采取一切适当步骤,确保提供合理便利。”在健康权方面,公约重新确认了健康权利的普遍保护,并确认残疾人受到所需要的特定照顾的权利。第25条规定:“缔约国确认,残疾人有权享有可达到的最高健康标准,不受基于残疾的歧视。缔约国应当采取一切适当措施,确保残疾人获得考虑到性别因素的医疗卫生服务,包括与健康有关的康复服务。尤其应当向残疾人提供其他人享有的,在范围、质量和标准方面相同的免费或费用低廉的医疗保健服务和方案,包括在性健康和生殖健康及全民公共卫生方案方面;向残疾人提供残疾特需医疗卫生服务,包括酌情提供早期诊断和干预,并提供旨在尽量减轻残疾和预防残疾恶化的服务;尽量就近在残疾人所在社区,提供这些医疗卫生服务;要求医护人员,包括在征得残疾人自由表示的知情同意基础上,向残疾人提供在质量上与其他人所得相同的护理;在提供医疗保险和国家法律允许的人寿保险方面禁止歧视残疾人;防止基于残疾而歧视性地拒绝提供医疗保健或医疗卫生服务,或拒绝提供食物和液体。”
4.对老年人的特殊保护
尽管老年人的人数在世界范围内日益增加,但几乎每个国家都还存在年龄歧视和轻视情况。很明确的是,权利应该是不分年龄的每个人的权利,只有承认老年人的权利且就此采取行动方可实现对老年人的社会包容。这些权利包括《世界人权宣言》中的财产继承权、工作权、免遭暴力和虐待权等,也包括健康权。目前,老年人健康权作为一项特殊人权已经逐步为世界各国所普遍承认与接受。《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第12条规定的健康权强调“人人享有”,且在其第14号一般性意见中专门对老年人健康权进行阐述。其第25段规定:“在实现老年人的健康权方面,委员会根据1995年的第6号一般性意见,重申综合方针的重要性,结合预防、治疗和康复性保健治疗等要素。这方面的基本措施包括对男女老年人定期身体检查;身体和精神康复措施,保持老年人的活动能力和自主;治疗和照看患慢性病和不治之症的人,帮助他们免除可以避免的痛苦和使他们能够体面的去世。”委员会第6号一般性意见是有关于老年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的法律文件,公约规定缔约国有义务特别促进和保护老年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涉及享有身心健康权的第12条规定:“缔约国应考虑提供维护老年人健康以及从预防、康复至对患有不治之症老年人护理的角度,制定保健政策的指南;推广健康的生活方式,提供老年人需要的定期健康检查实施的预防措施。”
参考文献:
[1]许显明.人权法原理[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209.
[2]Judith Asher.The Rightto Health:A Resource Manual For NG-
OS[J].The Commonwealth Medical Trust,2004,(8):65.
[3]保罗・亨特.给人权委员会的周年报告――人人享有能达到的最高标准的身心健康的权利[DB/OL].省略/zh/documents/ods/.2008.
[4]联合国.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委员会第四十二届和第四十三届会议报告[DB/OL].省略/zh/documents/
篇5
[关键词] 哮喘患者;健康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 R473.5[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2(a)-104-02
支气管哮喘是当今世界上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在儿科尤为常见。它的严重性不仅在于发病率高,而且受累人群广泛,往往缠绕终身,严重影响着健康[1]。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医学技术的日益进步,该病虽不能根治,却可以很好地控制,而控制的关键是患儿在家属监督下的自我管理。由于本病病程迁延,哮喘患儿和家属普遍存在对疾病认识不足、依从性较差等问题,为帮助患儿和其家属提高自我管理水平,减少哮喘发作次数,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我科在临床护理基础上,对哮喘患儿的自我管理与监测水平进行宣讲与干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我科2008年3月~2009年3月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患儿60例,其中,男56例,占65.1%;女30例,占34.9%。年龄7~15岁,平均10.5岁。均符合支气管哮喘诊断标准,并且均未接受过系统的自我管理教育。入院后均予辅舒酮(法国葛兰素史克生产),借助储雾罐吸入。
1.2研究方法
1.2.1健康教育与管理 对初诊患儿建立哮喘病例档案,由呼吸科专科医生讲解哮喘病的基本知识、治疗方案及健康管理的意义;分析发病诱因、发病先兆;演示训练项目,当面指导患儿掌握正确的吸入方法。3个月后对复诊的哮喘患儿,检查并纠正患儿的吸入剂使用方法,与患儿及患者家属共同分析病情,调整用药,进行自我管理教育指导。
1.2.2哮喘的诊断标准 诊断符合我国新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制订的诊断标准[2],均没有严重的合并症。正常人肺功能存在昼夜周期性改变,支气管内径在白天增大,夜间变小,但其变异率幅度不超过10% ,而PEF变异率≥20%,则提示哮喘的诊断。判断哮喘疾病的客观指标之一就是定期检测肺功能的肺功能检测和肺活量运动,其中第一秒肺活量(FEV1)为一秒用力呼出量,即深吸气末以最快速度用力呼出的气量最具代表性。当机体存在阻塞性通气障碍时, FEV1下降,呼出时间延长。
1.2.3 评分方法 选用哮喘控制测试(ACT)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推荐使用ACT作为监测哮喘控制水平的工具,有助于临床医生评估患者的哮喘控制水平,也用于患儿哮喘控制水平的自我评估。ACT评分为20~24分表示在过去4周内,哮喘已得到良好控制,但还没有完全控制;ACT评分低于20分表示在过去4周内,哮喘可能没有得到控制,医生可以制订一个哮喘管理计划,帮助患者改善哮喘管理。
1.3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利用Excel数据库管理数据,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统计方法采用t检验。其中P
2结果
哮喘患儿在临床护理的基础上,哮喘患儿及其家属进行自我管理与监测的效果评定复诊与初诊的得分不同(t值分别为6.689、1.1787,均 P
表1哮喘患儿初诊、复诊调查量表的结果对比(x±s,分)
3讨论
近20 年来支气管哮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持续上升趋势,它已成为仅次于癌症的世界第二大致死和致残疾病,且哮喘的慢性反复发作过程以及对哮喘患儿及家属身心及经济和社会所造成的损失和影响已引起世界的广泛关注。
哮喘作为一种慢性气道炎症疾病,需要长期规范的治疗[4],对哮喘防治的概念已从传统的治疗哮喘急性发作时的症状,更新为吸入皮质激素预防哮喘发作,有学者研究证明,患儿缺乏哮喘知识与未接受适当的管理是导致哮喘高发病率与高死亡率的重要原因[5]。因此控制该病的关键是让患儿及其家属掌握相关知识,实现自我管理。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 的治疗目标不仅限于尽快控制哮喘急性加剧,而且应预防和减少反复发作[6]。
结合本研究的结果,发现影响支气管哮喘患儿自我管理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多数患儿缺乏对哮喘相关知识的了解,支气管哮喘是非特异性炎症的呼吸道过敏性疾病。②采取正确、有效、规范的治疗和管理,96%以上的患儿可以良好控制或完全控制。缺乏对疾病的监测和正确评估。③缺乏正确掌握吸入药物技术。经过正确的健康管理与检测的应用,哮喘患儿的复诊情况较初诊有了较大的提高,且两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由于哮喘患儿缺乏相关知识和对自身病情严重程度认识不足,不仅会导致哮喘的反复发作,还会导致不同程度的生活质量下降。通过对患儿及其家属正确的健康管理与检测,哮喘患儿的生活质量可得到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江月娥,樊灶妹,张艳红.支气管哮喘病人自理能力与生存质量相关性研究[J].现代康复,2001,5(12):121.
[2]李莉,,荆涛,等.支气管哮喘病人疾病知识和生活方式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2):90-931.
[3]殷凯生.支气管哮喘现代诊疗[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82-831.
[4] Jones A ,Pill R,Adams S. Qualitative study of views of health professionals and patients on guided self management plans for asthma [J]. BMJ,2000,(321):1507-1510.
[5]欧阳修河,于立萍,郑文涛.医学教育对哮喘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04,3(1):37.
篇6
病毒性心肌炎(VM)是病毒侵犯心脏所致,临床表现常缺乏特异性,有时常易被患儿及家长所忽视,目前治疗上尚无特效药物。为探索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新的治疗方法,我们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强综合护理干预,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我科2003年2月~2006年11月共收治VM患儿204例,(患儿VM的诊断根据1995年威海全国儿科学会制定的标准确定),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其中对照组96例,男46例,女50例,年龄6个月~12岁;干预组108例,男56例,女52例,年龄2个月~14岁。本组心电图检查:心肌缺血140例,室性心动过速138例,室性早搏106例,房性早搏98例。实验室检查:血清磷酸肌酸激酶升高145例,肌钙蛋白升高59例,血清谷草转氨酶均升高。
1.2 方法:两组在给于治疗原发病和抗病毒的基础上,同时改善心肌营养和代谢,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采用全面综合的护理干预措施。
1.3 结果:见表1。
2 护理干预方法
2.1 入院时进行评估,根据患儿及家长的文化程度及理解能力,心肌受损的程度,制定不同的护理干预计划。
2.2 心理干预:由于患儿家属不了解VM的基本知识及预后,常表现出2种不良情绪[1],一种表现出对治疗、观察不在乎;另一种惟恐患儿预后不良,遗留后遗症,表现为紧张不安,都会影响到患儿情绪。护士应热情主动地迎接患儿,根据患儿及家长的文化程度及理解能力,选择适当的方式反复讲解VM的病因、诱因、转归及治疗方法,告知心肌炎绝大部分预后良好,经过及时的治疗和护理,受损的心肌在半年内可逐渐修复,一般不留后遗症。强调足够休息,严格执行治疗方案及时治疗和系统治疗,预防呼吸道感染的重要性,避免患儿受到不良情绪的感染,给予心理支持,增强战乱胜疾病的信心[2]。调整儿童的紧张情绪,坚持体育锻炼,处理好学习与运动的关系。
2.3 休息指导:急性期无论症状轻重均需严格卧床休息至少3~4周,待心影恢复正常,心电图改变明显好转后,开始逐步增加活动量,有心力衰竭和心脏扩大者应绝对卧床休息,休息不少于6个月。恢复期,患儿可下床进行适当活动,但应避免劳累。婴幼儿避免剧烈哭吵,尽量保持安静,年长儿应避免剧烈运动。
2.4 饮食指导:患儿需卧床休息,胃肠蠕动减弱,消化功能降低,应指导患儿家长合理搭配饮食。给予高蛋白,富含维生素C及纤维素等营养丰富、易消化、清淡饮食,以刺激肠蠕动,防止便秘,避免过饱辛辣刺激性饮料、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防止诱发心力衰竭。宜少量多餐,心力衰竭者给予低盐饮食。
2.5 严密观察病情:密切观察并记录心率、脉搏的强弱和节律,注意血压、体温、呼吸及精神状态的变化,以便对病情的发展作正确的估计。对严重心律失常应持续进行心电监护。对有缺氧的给予氧气吸入。发现多源性早搏、心动过速、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或扑动、颤动,需立即通知医师并采取紧急措施。
2.6 用药指导:遵医嘱坚持足疗程用药,特别是有心律失常的患儿,不可自行增加或减少药物用量。
2.7 对出院的恢复期患者建立随访卡跟踪,教会家长数脉搏的方法,注意脉搏强度、频率和节律,避免感冒。病毒感染流行期避免去公共场所。采用每周电话访问,指导患儿家长监督患儿接受护理干预直到彻底去除病因为止,1~3个月和半年通知家长带患儿来院复查1次心肌酶谱或心电图。
3 讨论
篇7
(一)政策制定的背景
亚太经社会于1992年4月23日通过的《1993-2002年亚洲及太平洋残疾人十年》政策,是世界上首份区域性的指导文件,获得33个国家和地区支持,内地、澳门、香港均为提案地区。随着亚太地区人口迅速老化,预计残疾人的人数将大大增加,上述文件注重加强地区层面的合作,在巩固、预防和残疾人康复的已有基础上,加强改善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残疾人的处境,最终目标是要提高亚太地区人民的生活素质,加快实现《关于残疾人的世界行动纲领》的各项目标。经过1993至2002年十年间的努力,亚太地区在国家协议和立法领域取得了重大成绩,在预防致残、康复服务、出入各类建筑物、发展残疾人自助组织等领域有了一些改进,但残疾青少年受教育的机会依旧少得令人震惊[2],因此决定将邓伟强《1993-2002年亚洲及太平洋残疾人十年》的实施时间再延长十年,认真研究和执行《残疾人权利公约》的区域机制。为更好地推动下一个十年的发展,亚太经社会向62个成员和准成员,以及129个民间机构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1993至2012年廿年间,一系列法律、政策和实践领域取得进步,进一步兼顾残疾问题、扩大残疾人的参与和在经济上对其赋权,并强化其无障碍利用物质和信息环境的能力。然而,最严重的缺失是有效决策和实施工作需要掌握的可量测的成果和差距”[3]。上述成果可举例作出说明,在残疾儿童方面,调查发现“亚太经社会区域许多国家的政府采取了多种加强残疾儿童教育的方法。但由于普遍缺乏数据,因此难以掌握教育方面存在何种差距以及已出台举措所产生的影响[4]。”在婴幼儿方面,“亚太经社会区域半数以上的国家政府都在其健康或教育服务部门,基于社区的康复项目或诸如此类的综合性举措中推出了婴幼儿检测和预防服务。但早期筛查和预防服务,尤其是通过基于社区的康复举措,在本区域的推广程度仍然有限[5]”。面对过去棘手的问题和未来新出现的挑战,亚太经社会决定订定一套由10项相互关联的目标、27项具体目标和62项指标组成的《仁川战略》,用以在新的十年里指导亚太地区和各国的行动。
(二)仁川目标《残疾人权利公约》
自2008年8月31日起在中国生效,包括澳门特区和香港特区。而《仁川战略》采用《残疾人权利公约》的八项原则作为拟定基础,强调通过立法、政策支持、经费投放、环境优化、量化资料搜集、公民宣导等体系建设,加强工作的执行力度,以及地区之间的相互支持,为实现和保护亚太残疾人的权利创造佳绩。《仁川战略》共有10项目标,包括(1)减少贫困以及改善工作和就业前景;(2)促进参与政治进程和决策;(3)增加享用物质环境、公共交通、知识以及信息和通讯手段的机会;(4)加强社会保护;(5)扩大残疾儿童的早期干预和教育;(6)确保两性平等和对妇女赋权;(7)确保以兼顾残疾人的方式减少和管理灾害风险;(8)提高残疾数据的可靠性和可比性;(9)加快对《残疾人权利公约》的批准和执行以及使本国的立法与《公约》取得划一;(10)促进次区域、区域和区域间合作。根据上述目标,《仁川战略》还订定了2013至2022年十年间要实现的具体目标,以及为评鉴具体目标执行成效的一系列指标,有决心、有方向地发展残疾人工作。
二、《仁川战略》:特殊教育发展的讨论和启示
根据澳门特区2011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9岁或以下残疾儿童和青年人口(983人)占29岁或以下总人口(216,955人)的比率为0.453%,比内地的1.858%(2006年)和香港特区约1.170%(2009年)为少。按性别划分,29岁或以下残疾儿童和青年人口之中,男性(553人)较女性(430人)多。在残疾原因方面,以精神功能障碍所占比例最高(74.7%),其次为发声功能障碍(16.5%)、肢体不遂(10.8%)、听觉功能障碍(8.1%)、长期病患(6.9%)、视觉功能障碍(3.9%)。随着十五年免费教育和义务教育的全面实施,在澳门特区接受特殊教育是免费的,即使在私立学校亦然,而且相关法规明确规定,残疾人有权接受特殊教育,教育方式优先以融合教育施行,辅以与个人教育需要相符的个别学习计划。为推动本澳融合教育的发展,教育行政当局向收取融合生的私立学校提供财政资助和技术支持,相关学校在免费教育津贴的基础上,每名融合生可获两倍的额外资助。目前,澳门特区正开展修订特殊教育法规的工作,立足《仁川战略》的精神,在观念更新、功能评估、资源整合、消除障碍、政策支持等方面具有许多重要的启示。
(一)发展支持式职业教育
《仁川战略》提出消除贫困的最佳途径,是支持和保护有能力、而且想工作的残疾人,获得必要的教育和培训,以保住工作。职业教育肯定是残疾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在目前澳门特区特殊教育课程之中,除一般的学科学习以外,还按其年龄组别和学生的个别能力,加插了生活技能的训练和职前的培训,包括家居自理、烹饪、缝纫、木工等。此外,澳门特区亦一直为残疾人开办各类的职前培训,包括花艺、办公室实务、手工艺、包装服务等,让残疾人更容易投身工作。可是,目前残疾人人力资源培训存在着缺乏充足的精神培养如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等,同时欠缺市场需求导向的专业设置,而且专业性较低,亦未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重点培育方向。许家成(1998)指出目前残疾人就业方式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庇护性就业(准备式职业教育)和支持性就业(支持式职业教育)。准备式职业教育是指在学校教育阶段为残疾人就业提供知识、技能,培养职业个性(工作人格和工作能力),毕业以后,残疾人根据所学,在社会帮助或照顾下,寻求和维持就业机会,视力和听力残疾人属于这种就业方式;支持式职业教育是指根据市场需求,首先开拓就业机会,再根据工作条件和残疾人自身特点的匹配程度,为残疾人提供密集性训练,智力残疾人属于这种就业方式[6]。面对就业市场竞争变得愈来愈激烈,许家成进一步展述,残疾人教育不能再沿袭过往准备式职业教育和庇护式就业模式,支持性就业将逐步成为残疾人就业的主要方式[7]。由香港特区经验可见,政府所开办的特殊教育课程涵盖了物流服务、基本饮食业实务、健康及美容护理服务、计算机及网络实务等,与地区发展完整地配合起来。
(二)消除教育环境的障碍
享用物质环境是残疾人在一个包容性社会里享受权利的一个先决条件,澳门特区通过法规和指引的制订,物质无障碍环境的建设已见成效。例如,学校内有行动不便的学生就读,政府规定应加设扶手和电梯,走廊和门应有足够的宽度让轮椅通过,增设供肢障人士使用的卫生设备等。此外,教育行政当局出版了《如何营造无障碍校园环境》小册子,并规定对于视觉障碍学生,学校应在入口地方设置触摸站牌、触摸位置牌及音响装置,并于每个出口要点以字标示,同时亦建议学校可应学生的需要选用盲用计算机、屏幕放大器、屏幕阅读器、点字机、放大镜、扩视器、放大复印机、录音机、点字书及凹凸图片等辅助设备,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对于听觉障碍学生,建议学校选用无线电调频系统、助听器及短波扩音机等辅具,以加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接收及理解。为支持学校提供上述辅助用具及无障碍环境的改造,教育行政当局透过教育发展基金向学校提供财政资助,对于家庭经济困难而须购置家用辅具的学生,亦会透过学生福利基金向学生家庭提供购买辅具的资助[8]。《仁川战略》的目标,也为优化信息与交流无障碍环境提供了思路,它提出在学习上要为聋哑学生提供手语授课的机会,亦要为视障学生发展更多无障碍型教材,同时为确保两性的平等,需要加强残疾女性的性健康和生殖健康服务,这些方面十分值得本澳借鉴。
(三)加强残疾儿童家长的教育
0-7岁是智力、心理、生理、知觉、动作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残疾儿童在这个时期可塑性很强,可以从多个方面对他们进行干预。通过帮助儿童在社会、情绪、身体和认知方面充分发展,使其能进入正常的教育系统或尽可能更少地接受特殊教育[9],最大程度减少残疾带来的伤害。为此,澳门特区设有专门的特殊教育中心,为3-21岁可能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提供咨询和评估,提供适切的教育安置建议,并在必要时协助学生寻找学校,也为特殊教育的学校提供资助和特教团队的支持。除了政府的支持外,父母的参与对于残疾儿童的发展显得非常重要。冯芹、肖爱玲(2008)发现家长积极参与残疾孩子的康复治疗,有助于聋儿康复效果的提高;而家长的逃避消极态度将制约着聋儿的康复,中途放弃训练造成聋儿终生残疾,给社会和家庭带来负担[10]。刘颖、程黎(2011)对1980年以来国外学者对父亲参与残疾儿童早期干预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发现父亲的参与对残疾儿童的语言能力和游戏能力有促进作用[11]。陈耀红(2007)对残疾儿童家庭康复需求的调查亦指出,在专业支持、资料支持、经济支持、心理支持四个领域之中,家庭对专业帮助的需求占较大比例,家长最想知道有关孩子成长发育方面的情况和如何教养自己的孩子[12]。因此,加强家长对有关残疾儿童教育的基本知识和训练方法的了解,将有助于残疾儿童的早期补偿性训导的成效,政府有需要加大有针对性的家长培训工作。
三、结语
篇8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针对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进行综合性护理干预的具体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且接受治疗的AS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功能锻炼,观察两组患者相关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后的腰骶部压痛、疼痛感觉、晨僵时间、枕墙距、指地距、schober′s征等康复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抑郁情绪评分以及焦虑情绪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AS患者进行功能锻炼可以明显提高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的负性心理情绪,对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 负面情绪;综合护理;康复效果;强直性脊柱炎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10.079
近年来,强直性脊柱炎(AS)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严重影响患者健康和正常生活。该病属于一类累及脊柱和骶骼关节的慢性免疫疾病,其具体诱因至今不明确[1]。患者腰骶部位发生疼痛,晨起时关节僵硬、胸廓活动度降低、腰椎活动受限。如未得到有效控制,将发展成为脊柱强直畸形,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2]。该病患者以男性居多,其进展期长达10年,目前临床治疗方式相对欠缺,难以根治。采取恰当方式对患者进行护理,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发展,防止患者发生残疾和畸形。我院针对该类患者予以功能锻炼,取得了明显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AS患者110例,其中男88例,女22例。年龄17~55岁,平均(32.6±5.5)岁。病程1~20年,平均(12.5±3.4)年。所有患者均符合AS诊断标准[1]。将其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抗风湿和非甾体类抗炎镇痛治疗,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方式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予以功能锻炼性护理干预。
1.2.1对照组(1)心理干预。根据患者年龄段的不同以及病情程度的差异予以不同的心理护理,引导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帮助患者正确认识治疗的方式、效果,疾病的发展,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积极与患者家属沟通,形成合力。该类患者会有悲观、失望、恐惧的负性心理,严重影响治疗效果,要引导患者养成乐观情绪,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帮助患者围绕病情进展调节情绪,变换心境,克服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2)用药护理。为患者讲解药物的基本知识,包含药物的种类以及服用剂量等,使其明确药物的基本治疗效果,端正用药观念,严格遵循医嘱用药,在用药过程中,严密观察药物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出现问题后及时进行对症处理并对患者予以心理疏导,消除其恐惧心理。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严密观察。(3)健康教育。为患者及其家属讲解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使其明确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可以灵活应用幻灯片、图片、影像资料以及一对一等多种教育方式,确保患者能够进行自我护理或者家属协助护理,明确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摄入的食物中要控制好盐分以及脂肪的含量,避免刺激性辛辣食物的摄入,有烟酒习惯者禁烟禁酒。(4)维持日常生活的正确姿势,不论坐、站、行、卧都应保持躯体挺直,防止脊柱弯曲畸形。指导患者卧硬板床,低枕头或不用枕头,尽可能取仰卧位,不能因腰痛而侧卧,以保持脊柱的生理弯曲。
1.2.2观察组锻炼要循序渐进,活动度以不引起第2天关节症状加重为限,活动前应先按摩松解椎旁肌肉,可减轻疼痛,防止肌肉损伤,随着病情的好转,逐渐加强运动。医疗体操和功能锻炼是根据患者受累关节的部位不同,其选择适合患者的训练方法,持之以恒,注意循序渐进,以患者耐受为宜,如活动后晨僵减轻,疼痛未加重,则可逐渐增加运动量,若活动后疼痛不适持续2h以上,则提示活动量过大,应适当减少活动强度或在一段时间内增加休息。每日进行脊柱及髋关节的屈曲与伸展锻炼2次。常用的锻炼方法有:(1)扩胸运动,收腹挺胸行深呼吸、扩胸训练,防止胸廓僵硬,影响呼吸。(2)颈椎活动,缓慢做左右侧屈、前屈、后伸、旋转活动。(3)腰椎活动,站立位弯腰、左右旋转,后伸,卧位三点式、五点式挺腰和燕式锻炼。(4)俯卧锻炼,利用自身重力矫正脊柱、髋关节的屈曲畸形。(5)靠墙直立或扶其他固定物做屈髋屈膝下蹲运动。早期的功能锻炼对AS患者特别是青年患者来说显得非常重要,青年人肌肉纤维、关节韧带的弹性好、可塑性强,加之代偿功能强,早期并持之以恒地进行锻炼,能最大限度地维持肌肉、关节的柔韧性,防止因局部肌肉长期痉挛、僵硬、关节退化而出现的脊柱强直,是减少畸形,提高患者生活质最重要措施[3]。(6)强调加强对患者及家属康复训练知识的指导。每天坚持3次俯卧,每次30min,也要适当做俯卧撑、斜撑、背部伸展等。坐位或站立时保持挺胸收腹的习惯,每天2~3次练习背靠墙站立,以保持良好的姿势。(7)增强脊柱及髋关节活动度,仰卧位时以枕、双肘、双足跟为支点,向上挺胸腹,持续3~5min恢复原位,休息5~10min,每天3次。俯卧位时头胸及四肢腹部着床。(8)抬离开床面,保持3~5min,恢复休息5~10min,每天3次。直立位时双手叉腰,腰部在右缓慢旋转,然后屈髋屈膝并下蹲,再站立为1次,每天6次。(9)颈肩部运动练习时头颈部左右侧屈前倾后伸,左右旋转,保持颈椎的正常活动度。增加肩关节活动度和扩胸度的扩胸运动,两脚并齐或举脚向前一步,双前臂内屈平胸左右运动,然后双前臂做外展运动,每次30min,每天2次。呼吸运动锻炼,取立正位,双手叉腰,挺胸收腹同时深吸气,复原同时深呼气,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交替进行。
1.3评定指标[4]
1.3.1疼痛指标(1)疼痛感觉。根据评分量表进行疼痛评估,采用0~10级线性视觉模拟尺评分法(VAS)[5],0表示无痛,10表示严重疼痛。(2)晨僵时间。由患者自己观察确定。
1.3.2临床指标(1)枕墙距。患者取站姿,臀部和足跟紧贴靠墙,头部能贴近墙面则为正常。(2)schober′s征。患者尽量端直站立,将脊柱与骼棘水平线相交点定为0点,分别在向上10cm与向下5cm位置做上标记,在患者深弯腰状态下再次测量标记距离,数据为19cm及以上则为正常。(3)指地距。膝关节伸直,两臂自然下垂,手指伸直,测量手指尖与地面之间距离,小于20cm为正常。
1.3.3心理状态评定应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以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患者的焦虑状态以及抑郁状态进行评价。其分数越低,表明焦虑和抑郁程度越低。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两组患者康复效果比较(表1)
2.2两组患者负性情绪比较(表2)
3讨论
目前,AS还未发现有效的根治方法,病情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将由最初累及到腰椎部逐渐发展到胸颈脊椎等,在引发疼痛的同时甚至导致脊柱畸形。同时该病为患者带来暴躁、易怒、焦虑等负性情绪[6],严重影响患者活动范围以及生活质量。对患者进行综合性护理干预,坚持循序渐进、适当适量原则下,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用药辅导、健康教育以及功能锻炼等,可以确保患者积极配合医师进行治疗,通过适当的锻炼,可以有效增加患者的肺活量,提升其脊椎位置的肌肉拉力,保持脊柱的活动性以及灵活性,防止肌体活动度不达标而导致的肌肉萎缩,有效减轻患者的残疾程度。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后的腰骶部压痛、疼痛感觉、晨僵时间、枕墙距、指地距、schober’s征等康复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这说明了功能锻炼是有效的。
AS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其心理情绪的影响,对患者关节受损情况及其活动受限度进行详细评估,明确其耐受限度。如果患者活动后发生疼痛,就相应减少活动强度和时间。功能锻炼每日进行3次,基本动作为前曲、侧弯、左右旋转等,运动过程中要使患者保持站稳。活动过程中明显疼痛的患者,运动前进行适当按摩,促进肌肉松弛,防止发生拉伤。锻炼要坚持循序渐进。引导患者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保持良好的睡姿和坐姿,确保脊柱保持合理的生理曲度。引导患者学会安全自理,如防止跌倒以及跌倒后如何重新站立等。
通过积极的心理干预,引导患者正确认识疾病,正确面对问题,积极配合治疗,促进患者生活方式的改变,保持良好心态。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后的HAMD抑郁情绪评分以及HAMA焦虑情绪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了锻炼干预对于纠正患者负性心理有效。
综上所述,针对AS患者进行综合性护理干预,可以显著提升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的负性心理情绪,具有极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卉,程翠年,游浩.疼痛管理在强直性脊柱炎病人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2,26(7C):1958.
[2]汤素华,俞淑颖.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功能康复锻炼的护理干预[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82-83.
[3]陈叶辉.强直性脊柱炎的综合护理干预[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15):1925-1926.
[4]呼瑞英,张秋菊.强直性脊柱炎108例康复护理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2011,13(1):41-42.
[5]张建华,亚琴,杨晓丽.48例强直性脊柱炎病人的护理干预[J].护理研究,2010,24(06):1468-1469.
[6]王金叶.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康复护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9,22(9):1034.
篇9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炎症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多发于青年男性,属自身免疫性疾病。严重时可造成身体畸形或残疾,因此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非常重要,旨在提高病人对AS的认识水平、自我保健技能以及对治疗护理的依从性,尽可能控制疾病 ,最大限度降低AS的复发率和并发症,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1健康教育的对象
自2010年3月以来确诊为AS的病人。病人总数124例,其中男性98例,女性26例;年龄11岁-56岁,平均25岁;病史10天至25年不等;75%的病人无明显诱因,20%有反复感染,5%与劳累、外伤或其他原因有关。
2健康教育的方法
2.1病人入院时责任护士向病人及家属进行入院宣教,包括介绍环境 、饮食、探视制度及主管大夫、护士等,每个病房备有健康教育宣传册可供病人随时翻阅,病区走廊设健康教育展版,目的在于消除陌生、隔阂,缩短护患之间的距离,加深护患之间的感情,为健康教育打下基础。
2.2每个病房配有一名主管护士,每周对自己所负责的病人进行至少一次健康宣教,解答病人的疑问,了解病人的思想动态。
2.3由副主任护师担任的责任组长利用晨间护理及白天巡视病房的时间,对自己负责的病人进行口头或书面宣教,随时答疑解惑,语言教育是健康教育最常用、最方便的方法之一。
2.4每周三责任组长组织全科病人进行健康教育集中授课,方便病人之间的互动与沟通。地点选择在病情较轻的大病房或示教室内。
2.5每日早九点与下午四点在病区走廊进行强直性脊柱炎的关节功能锻炼操的锻炼,该操由科室高年资护士与主任医师共同制定而成,由护士带领病人做操,时间约15分钟。方法:深呼吸-颈部运动-肩部运动-体转运动-四肢运动-扩胸运动-跨步挺胸运动等十二小节,旨在防止脊柱、髋关节及四肢关节僵直畸形,使其保持最佳功能位置。
3健康教育的内容
3.1提高病人的认知能力:AS是一种原因不明、常累及骶髂关节和脊柱的慢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腰骶痛,严重时弯腰驼背。虽然目前还不能彻底根治,但长期坚持治疗并配合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减轻疼痛、延缓病情的发展、减少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减轻社会负担。常用药物为甲氨喋呤(MTX)、柳氮磺氨吡啶(SASP)、非甾体抗炎药物(NSAID)等。近年来生物制剂治疗该病也取得了满意效果。详细向病人和家属讲解AS的病因、治疗及预后以及最前沿的治疗护理方法 。
3.2饮食指导: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加强营养、增强体质。约20%的病人发病与感染有关,包括肠道感染、呼吸道感染、泌尿系感染等,应避免进食生冷不洁、油腻、过甜和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喝水,由于活动减少可能引起骨丢失或骨质疏松,应多食高钙食物并适当补钙。
3.3休息与关节功能锻炼 :急性期疼痛较明显时须卧床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睡硬板床,低枕,同时给予抗炎止痛药以减轻疼痛。一旦疼痛缓解须进行关节功能操锻炼,指导病人学会此套操并坚持长期锻炼。还可以用散步、游泳、拉力器等方式进行锻炼,注意保暖。避免剧烈运动,如跑、跳、打蓝球、踢足球等,避免弯腰及脊柱负重。应循序渐进,贵在坚持。
3.4用药指导
3.4.1AS的治疗近年来多采用联合用药即:SASP+MTX+NSAIDS,以及生物制剂等,用药时间长,多为1-2年,因此必须向病人及其家属详细介绍每种药物的服用时间、剂量、何时服用等,同时向病人解释正规治疗的重要性,提高病人对治疗的依从性,让病人主动配合治疗,做到不随意停药、减药,以达到满意疗效。
3.4.2预防及减少药物副反应:NSAIDS可引起消化不良、恶心、呕吐及消化道溃疡等,因此,此类药物不宜空腹服用,应在餐后半小时服用以减少胃肠刺激;有消化道溃疡史或胃肠道出血史者需及时向医护人员反映并遵医嘱服用胃肠黏膜保护剂,预防和减少副作用的发生。MTX进入体内与二氢叶酸还原酶结合后阻止二氢叶酸还原为四氢叶酸,引起叶酸缺乏,应鼓励病人多吃绿叶蔬菜,必要时补充叶酸;另外,MTX可引起骨髓抑制导致白细胞减少,需定期复查血象。有些药物对胎儿有一定影响,病人在服药期间不宜生育以避免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一定的经济和精神负担。
3.5心理护理:AS病程迁延,缺乏特效治疗,易反复,严重时病人疼痛难忍,容易产生悲观、失望、自暴自弃心理,对治疗和护理怀疑或拒绝,长期治疗涉及到经济问题、家人抱怨等因素易使病人产生多种不利于疾病转归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治疗护理效果,护理人员应善于发现病人的情绪变化,协同家属一起解决病人的心理问题,用良好的语言耐心开导,认真解答病人的疑问,解除他们的困惑,使病人能得到精神上的鼓励,帮助他们走出认识的误区,及时介绍新的治疗、保健方法,告诉病人随着医疗护理的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可以争取到理想的治疗效果,以恢复他们治疗疾病的信心。
3.6出院指导:指导病人定期复查肝肾功能及血常规,如出现异常应及时与医生沟通,切不可盲目服药而导致不良事件的发生。
4效果和体会
124例AS病人经过健康宣教,100%了解AS的一般常识、服药方法和注意事项,90%以上的病人能保持良好的心态,能够坚持长期遵医嘱服药、适当锻炼、合理饮食、进行自我保健并定期复查。良好的健康教育不但有助于病人主动参与并配合治疗,还能促进病人身心健康和疾病转归。护士不仅要面向疾病,更要面向健康,不仅是照顾者,同时也是宣传教育者。在护理过程中我们体会到病人渴望提高生活质量,需要医护人员向他们提供保健帮助、就医指导和疾病知识宣教,以及新的治疗方法等,这些都可通过宣传教育来达到。因此护理人员可根据病人文化层次和接受程度选择恰当的语言和方式向病人及家属传授疾病的基本知识和护理措施,由浅入深,循循善诱地劝导病人改变不良生活习惯,自觉采纳健康的生活方式,消除危险因素,提高生活质量。护理人员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需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从而达成生理、心理、社会护患模式的需求。
参考文献
篇10
【摘要】通过健康教育让患者掌握更多的糖尿病相关知识。提高了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有效的引导患者进行自我护理,纠正了糖尿病患者以往不良饮食习惯及不健康行为。让更多的患者掌握糖尿病的相关知识,了解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以及并发症的危害,提高糖尿病患者对疾病治疗的决心和信心。
【关键词】糖尿病;健康教育;体会
糖尿病的患病率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不断上升。据1996年资料统计,我国糖尿病及糖耐量受损患者分别占20岁以上人口总数的3.2%和4.8%,即血糖不正常人员接近1亿,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之后的另一个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糖尿病患者如果长期血糖控制不良,可引起多种并发症,导致残疾和过早死亡,而且还造成社会家庭沉重的经济负担。加强对糖尿病人的健康教育,提高糖尿病人的自我管理能力,使其血糖得到良好的控制,对减轻和延缓并发症的发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都具有重大意义。
我们认为对初诊糖尿病患者加大健康教育力度,才能使其对本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去积极主动配合治疗,使病情早日得到控制,提高生存质量,现将具体实施方法介绍如下。
1 健康教育内容
1.1 让患者对病情有所了解:使患者了解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的基本知识,临床症状和健康的心态,对病情的转归和预防合并症发生的作用。
1.2 饮食疗法:给患者讲解糖尿病的饮食疗法在综合治疗中的重要性,明确饮食疗法对控制病情的进展、转归的诸多影响。只有当饮食疗法不能对血糖有效控制时,方可采用药物治疗。
1.3 向患者传授治疗糖尿病的基本方法:告知其要想持续保持血糖水平的稳定,就必须学会和掌握自身管理技术。除自觉控制饮食和糖的摄入量外,还应熟悉血糖和尿糖的正常值及波动范围,掌握口服降糖药及胰岛素注射正确剂量、时间、方法,熟悉体重与所需饮食热量的计算方法;出现低血糖时的临床表现;预防措施及处理原则;了解监测血糖和尿糖的临床意义及价值所在。了解饮食、运动、心理状态与病情程度的关系。
2 健康教育方法
2.1 入院健康教育:患者入院后,护士安排好床位,热情地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就医环境,主管医生、责任护士,探视与陪住制度,使患者对住院环境尽快熟悉,消除陌生感利于患者情绪稳定,并与患者进行交谈,询问及检查或阅读病历,对交谈困难者,可向家属了解情况,收集第一手资料后,根据患者的心理状况,生活方式,文化程度,年龄大小,对疾病的认识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卫生宣教,特别是各项化验检查前后的饮食,服药注意事项,以保证各项检查的准确性。通过介绍与交流,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建立起良好的互患关系,为健康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2.2 治疗期间健康指导:根据患者对疾病的认识程度不同,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用通俗易懂得的语言,向患者讲解控制饮食与疾病的关系,加强锻炼降低体重与疾病的关系,按时用药与疾病的关系。定期举行糖尿病知识讲座,发放有关糖尿病知识的小册子,并让糖尿病控制比较好的患者现身说教介绍体会。鼓励其他患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特别是对一些血糖控制不理想,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告诉他们私自加大药量或调整输液速度造成的严重后果,耐心向他们讲解糖尿病是慢性疾病,调整血糖有个过程,千万不能操之过急,要相信我们的医疗技术,只要积极配合治疗,病情一定会稳定的并取得患者家属的理解与配合。
2.3 出院健康教育:指导患者如何测试血、尿糖,如何判断血、尿糖标准,如何根据血、尿糖调整饮食和用药量;指导患者自我注射胰岛素的方法,用量、单位、换算药品保管,直到掌握为止;指导患者哪些食物不能吃,哪些食物应少吃,如何搭配饮食;出现低血糖先应如何处理;出现什么情况应及时就医,出院时告诉患者复查时间及同医院联系的方法,告诉继续服药的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出院前护士长进行问卷评定,了解患者掌握情况,如有问题,个别再进行指导。
3 体会
(1)通过糖尿病知识的学习,消除了患者对疾病认识的不足,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缓解了由于恐惧焦虑心理压力状态等紧张因素引起生长激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大量分泌,有利于血糖的控制,提高对治疗的满意度。
(2)糖尿病健康教育不单在住院期间,还要扩展到出院后,多数患者刚确诊糖尿病时能配合治疗,但病情控制后则极易忽视自我控制和定期复查,甚至自行停药,糖尿病患者必须长期坚持治疗才能使血糖稳定。笔者在患者出院1周内进行随访,督促患者按时服药,按标准控制饮食,适量运动,保持愉悦的情绪,避免了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效果随时间的延长而减弱。
(3)在教育交流的同时,教育者也和患者建立了一种更加融洽的医患关系,使双方都从不同的角度提高了自己的知识水平。
(4)通过开展健康教育,教育者也深感责任重大,因为教育者讲解的知识事关患者今后的健康状况,所以教育者必须使自己讲授的每一点知识都要保证正确性和准确性,以最新的知识传授给患者及家属。
(5)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以及加强护士对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6)健康教育是一个发展中的学科,理论性较强,故应系统、规范地进行才能确保病人受到及时有效的教育。
- 上一篇:学校校园封闭管理方案
- 下一篇:骨质疏松的主要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