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基本姿势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3-11-07 17:30: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篮球基本姿势教学反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篮球基本姿势教学反思

篇1

【关键词】篮球 基本功 学员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加快了信息交流的速度,却放缓了人与人之间心与心的沟通,大街上,地铁里,聚餐时,更多的人百无聊赖,麻木的刷新着微博,这是精神缺失的体现。媒体行业的日渐成熟加大了某些体育运动项目的影响力,将其塑造成一种体育文化模式,并广泛传播,直至文化适应。以篮球运动为例,美国NBA篮球赛事利用其强大的影响力,构造了专属的美国篮球文化,并以NBA中国赛、夏令营等形式进行广泛传播,吸引着无数的篮球迷融入其中,在上述背景下,无数国内青少年篮球俱乐部应运而生。然而,通过调查发现,国内大多数篮球俱乐部缺乏系统的训练理念,并且对教练员的选拔的要求也是没有“底线”的,以俱乐部的利益最大化为主要核心经营理念,一心只是“向钱看齐”。因此,俱乐部学员基本功的训练得不到重视,这样学员们的篮球能力进步的速度是极其缓慢的。

一、业余篮球培训中不重视学院基本功训练可能产生的影响

在从事业余篮球俱乐部篮球教练兼职中,我发现俱乐部在学期训练期间它根本不会去制定一个训练大纲出来。而教练员也只是以赚取课时费为目的去教学,这就导致了俱乐部的整个训练都是混乱的,由教练员每节课“自由发挥”,根本就不会去进行规范的基本功教学,这样可能会产生以下一些直观性的后果:

(一)教练员不重视训练当中学员的基本功教学,这导致了学员训练当中练习教练员所安排的教学动作时,动作不流畅,怎么努力练习也无法像教练员示范的那样把动作做的那么的漂亮、那么稳定。这容易把学员带入一个思想误区,让他容易把自己动作做不流畅的责任追究到自己的天分问题,使学员很快的失去练习篮球的积极性,其实这完全是教练员个人教学的一个问题,这对学员篮球能力的提高是有巨大的影响的。

(二)教练员不重视训练当中学员的基本功教学,这使得学员基本功不扎实,那么学员在比赛中进行配合当中的某一个关键点,由于基本工的不扎实。导致整个配合始终都无法顺利的运用以及很好的完成。这对一些很努力的学员打击是很大的,这也使他们无法体会到篮球的乐趣,对篮球的兴趣会慢慢的降低,甚至失去兴趣。

(三)教练员不重视训练当中学员的基本功教学,学生就不能把平时练习的内容很好的运用到比赛当中,慢慢的他们也不会去想这运用一些教练员或许会教过的基本技术,他们只会去在乎一件事情。把篮球送入篮筐,不管是以何种方式,只要球进。不在乎团体协作,不在乎篮球配合,篮球技战术的运用。更不会体会到篮球基本功在整个比赛当中的重要性。他们就可以忽略除球中篮筐以外的任何事情(步伐的正确与否,步伐的快慢结合,如何很好的保护好球)。

二、加强业余篮球培训中篮球基本功的训练

当前,在我所接触过的一些青少年业余篮球培训中,有很多学员练习了一年甚至两年的老学员们,经过这么长时间的练习过后,竟然连最基本的运球!拍球,甚至于持球姿势都很不规范,更不要说投篮、传球了。培训中途还要进行一些教学比赛,最后比赛所达到的效果我们可想而知,有些甚至都不能正常的去进行三对三半场比赛。这不得不让我们现代的一些从事青少年篮球培训事业的人们做一个深刻的反思。由此,笔者认为篮球基本功在青少年篮球培训中必须得受到重视。而且也得从以下一些方面开始抓起。

(一)加强控球手感练习。手对球的球感练习又是基本功当中的基础,手对球的控制和支配,特别是手指、手腕对球的感应能力,是打篮球的基础,各种持球、控制支配球,争夺球的动作,都是通过手臂、手腕、手指的伸、挥、摆、绕、拉、持、翻、转、屈、按、点、抖、拔等动作来熟悉球性和更好地控制支配球,使手对球能为所欲为,达到运用自如的熟练程度。

(二)加强学员对球的保护意识练习。篮在球运动当中,运动员对球的保护是极其重要的。我依稀还记得我们国家篮球队在2006年男篮世锦赛中。我们后卫在对阵外国强队时候。很多失误都是后卫球员在后场就被抢断打快攻,这说明我国篮球队员在日常训练当中对篮球保护意识的重视程度还是不够的。这对比赛的结果影响是致命的。

(三)加强基本脚步的练习。脚步是指利用脚部不同的动作以改变身体的位置、方向、速度、节奏等。一些基本的练习方法有:起停练习:原地快速踏步中起动,跑步急起急停,跑动练习:短距离折返跑,变速跑,冲刺跑,后退跑,侧身跑等练习。防守移动练习:防守姿势,平步防守,撤步防守,横滑步移动,三角滑步移动等练习。连续跳跃练习:连续跳起摸篮板或篮圈。更进一步的练习方法是,让运动员进行负重条件下的练习,以增加做动作时候的一瞬间的爆发力等等。

(四)加强队员之间配合的意识练习。青少年篮球配合意识是亲少年篮球技战术训练的中心问题,青少年篮球训练正处于篮球基础训练阶段。应把它放在与其他专项能力训练同等的重要位置。

(五)加强学员的篮球视野训练的练习。视野是指运动员对于场上形式整体或局部的一种观

察。运动员视野开阔才能够对场上形式做出全面准确的判断,随之做出相应的技战术动作从而取得比赛的主动和胜利。

篇2

关键词:交通标志;体验;运球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410(2017)02-0066-02

篮球运动深受小学生的喜爱,而运球是篮球技术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技术之一,也是篮球比赛中运用时间最长的技术,因此要想打好篮球必须更好地掌握篮球的运球技术。但在实际教学中如果按部就班地进行运球技术教学,有的学生就会因为运球的枯燥而降低对篮球的兴趣。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如果采用一些与日常生活相联系的内容,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浓厚,能有效提高篮球运球的教学效果。笔者从交通标志中挑选了一些常见的标志,将体育课中的篮球运球技术与这些交通标志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进行教授。此种教学法不是单纯的让学生学习交通标志或者运球技术,而是生动的将学生的运球状态比作“小型机动车”,让学生边巩固运球技术边学习交通标志知识,了解交通规则。通过看标志练习既养成了运球不看球的习惯,掌握了正确的运球节奏,巩固了运球技术,又能让学生牢记交通标志,并在第一时间内做出判断,从而更好地躲避危险,学会遵守交通规则。

一、运用交通标志体验多种方式的运球

第一阶段:学习交规――结合多种标志体验基本运球技术

道路交通标志是用图形符号、颜色和文字向交通参与者传递特定信息,用于管理交通、保障安全的设施。《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规定的交通标志分为七大类。结合运球技术特点重点向学生介绍学习指示类的标志,在运球基本技术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熟知以下标识(表1)。

案例1:当教师出示标志时,学生迅速找到停车位(田字格),体会原地运球技术。通过田字格规范学生原地运球时脚的站位、身体的基本姿势和球的落点。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动作的各个重点环节,同时结合口诀明确动作的方法:

动作口诀:左1右3球落2;左臂护球朝前看;五指张开空着按;指尖指球要压腕。

案例2:当教师出示标志时,学生体会直线运球技术。直学生沿着跑道线走来明确移动路线,球落在线外侧控制球与身体的距离,每运一次球跑两三步,培养学生运球的节奏感。

动作要求:人在线里走,球在线外落。

案例3:教师出示标志时,显示减速行驶。而此时学生则做出急停急起的运球动作。急停急起运球练时可以在需要运球的跑道线外侧放置标志,在个别有的上方设置高度障碍,模拟篮球实战,让学生遇到障碍时原地运球三次。学生为了穿越障碍会选择低运球,这个练习巧妙的将高运球与低运球结合在了一起,同时让学生体会急停急起过人的时差感,培养学生在篮球比赛场上活学活用的能力。

动作要求:人在线里走,球在线外落,遇到标志低运球。

案例4:教师出示时,显示右侧绕行。此时让学生体会体前变向运球技术。用跑道进行原地体前变向技术动作的教学,让学生明确体前变向前双脚的站位,变向后脚的落位及球的落点,同时利用跑道线让学生体会变向时的蹬地动作,再根据体前变向的动作特点创编一个小口诀。

动作口诀:平行站位左手运,按压左上落体前,蹬地发力越右线,按压后上肩向前。

第二阶段:模拟道路交通――结合多种标志运用基本运球技术

结合各种交通标志,在塑胶跑道或篮球场上放置多个交通标志牌模拟道路交通,让学生在运球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原地运球、直线运球、曲线运球的技术。

案例1:在塑胶跑道上教师设置以下标志牌。

方法:学生右手持球开始直线运球,然后看到同伴手持显示“黄灯”标志,学生换手,当显示绿灯时继续前进,当看到这个标志时,继续做直线运球到对面,交给对面学生做迎面运球练习。

案例2:在塑胶跑道上教师设置以下标志牌。

方法:学生右手持球开始直线运球,然后看到标志做出体前变向技术,然后继续按做直线运球,紧接着看到标志继续做出体前变向技术,然后直线运球交给对面学生做迎面运球练习。

第三阶段:社会路交通考核――结合多种标志组合运用运球技术

案例3:利用校园的甬路进行运球组合设计,学生的运球状态比作正在行驶的机动车。在校园甬路两侧分别悬挂不同的交通标志。如,显示第一组学生沿机动车道行驶,第二组沿公交车道行驶。紧接着遇到标志,请各组原地运球。到各个路口,让学生沿标志,做出不同转弯的运球内容。

二、运用交通标志体验多种方式运球的实施反思

1.运动技能与生活知识集合

本文将小篮球中常用的、实用的运球技术与部分交通标志进行了结合,在教授交通标志含义的同时还教会了学生遵守交通规则。通过看交通标志体验运球技术的练习,避免了学生一直低头运球的现象,提高了学生的运球技术。让学生看到交通标志就能立即做出相应判断,增强了学生的应变能力。在对应的路段内做出相应的运球技术,增强了学生的控球能力。

2.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在学习的过程中,创设了情境模拟驾照考试的三个阶段。从学交规开始、科目二、科目三等等,让学生在情境教学中进一步体验到运球与交通知识的紧密度,培养学生既遵守交通知识,同时也要做一个遵守纪律的好学生。与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相比,情境教学更注重将枯燥乏味的动作学习和技能掌握融入到真实的情境中去,让情境教学贯穿于小学体育的教学中,能更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体育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大胆运用情境教学来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

3.运用交通标志体验运球的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在实践时应当先教授学生简单的交通规则,让学生知道交通标志的含义,并讲清楚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具备判断对错的能力,而后再结合小篮球的运球技术进行教学。

(2)教师应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适量增加难度。初学阶段教师可设置单一的交通标志,随后可增加交通标志构成简单的路况,待熟练后可适当提高路况的复杂程度,最后形成多人、多方向进入场地的形式,以培养学生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参考文献:

篇3

    生本教育中提出以生为本,信赖学生,依靠学生,但并不是老师放手课堂。在生本教育模式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不再是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而是课堂的引导者、课堂的组织者。在新课标和生本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教师的课堂引导和组织工作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体育课教学尝试后,我认为首先要做好以下三个必备的准备工作。

    (一)探索教材的趣味性培养和利用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使课堂气氛变得更加愉悦,我们的体育教学工作会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这里介绍一些比较实用的方案,以供参考。1.打破传统的项目规则与要求。比如田径跑类的项目简单却又很枯燥,学生最讨厌。如果改变方式,不再同时跑,而是前后排的追逐跑。2.增加竞争。多将教材改为接力形式,如障碍接力、运球接力、传球接力、跳绳接力、篮球教学比赛、排球教学比赛等等。3.利用明星效应。如跨栏教材填充些刘翔的故事,篮球教材可以模仿明星球员动作。4.利用道具。准备活动操添加动感音乐,比赛过程增加解说员。5.设置情境。耐力跑由老师在操场设置不同的省份的代表标志,老师听口令,到达指定的省份。

    (二)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使学生“想学”的原动力,是教师顺利施教的重要条件,是调动教与学双方积极性的一种内驱力。关爱学生,走进学生,例如老师参与到学生的课堂体育活动中,一起跳绳,一起打球,一起做游戏,师生同乐,则会明显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以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用教师魅力感粢学生。亲而不媚、“笑”而不俗、教师应当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和全面的素质。优美的示范、准确的讲解是最能感染学生的。老师要在专项业务能力上有很强的说服力,这样学生才会信赖老师。除此以外,教师还应该做到亲而不媚、“笑”而不俗。让学生感到很放松,觉得老师很好相处,愿意与教师配合完成教学任务,但也不能没有老师的威信和威严。

    二、建立体育课的生本教育模式

    做好这些准备工作后,接下来就是将准备工作穿插到课的模式中,课的流程既要流畅也要结合学生生理心理变化曲线。体育课的生本教育模式不是固定的,把握生本教育理念,根据内容需要可以形式多样化。以下以我个人教学中的一堂课为例。

    (一)开姑部分

    体育课刚开始学生情绪不高,集合时教师语言激趣。接着,热身可将跑步改为趣味性的跑类游戏,既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达到热身效果。

    (二)基本教学部分

    将准备好的教材内容简化,让学生在简单的学习中获得成就感。比如篮球单手肩上投篮的学习,开始让学生按照上次课老师布置的前置作业“了解单手肩上投篮动作”,在罚球线前一米处根据自己理解的动作进行投篮,老师不去追究动作的规范,但时间不宜太长。这其中会有投中的喜悦,也有投不中的苦恼。接着老师就让投中最多和动作姿势相对较好的学生经验总结,之后老师进行单手肩上投篮动作的示范与讲解,学生模仿练习,再分小组单手肩上投篮练习。小组间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帮助;接下来小组比赛,看哪个小组在规定时间投篮命中最多。这一环节可以播放一些富有激情的音乐,增加气氛,或者组内啦啦队进行呐喊助威,学生可能在比赛投篮中动作不规范,但老师不要过多追究,中途扫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兴趣培养起来了,后面的学习就会变被动为主动。比赛结束后,老师再将比赛过程中好的一面进行表扬,对动作要领再进行提示,对过程中出现的严重错误进行指正。最后,学生再根据老师的动作要领提示,对自己的动作进行反思,组内练习,总结经验,不断提升,超越自我。

篇4

【关键词】美术;有效性;特征

小学美术课堂常常是热热闹闹的,老师和学生之间充满了互动与合作,自主探究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那么,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热热闹闹的课堂是有效的吗?教师的哪些教学行为可以提升课堂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一堂有效的小学美术课应该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征。

一、学生具有强烈而比较持久的学习兴趣

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天生就喜爱的美术课,突出趣味性是老师在备课中首先要加以考虑的。在四年级《参观与旅行》一课中,笔者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第一课时中以较多的时间引导学生讲述外出旅游的故事。学生纷纷举手发言,在美好的回忆中逐渐对如何去描绘旅途中的精彩场面有了感性的认识。在这样的基础上,我再引入一些范图,从构思、构图等美术角度对学生加以引导,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在备课时,老师就要针对教学内容和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有目的地去创设有趣的情境,如“探宝”“闯关”“历险”等等,激发学生在情境中综合运用眼睛、耳朵、嘴巴、手等器官去体验学习的快乐。当然,在设计情境时,要把握分寸,情境只是手段而非目的。

二、老师的指导方式多种多样

针对不同的课型,老师的指导方式应该是有变化的。哪怕在同一节课堂中,针对不同的学生,老师也需要灵活变通自己的指导方式,力求达到一种自主、合作的状态。总体来说,指导方式大致上有引导学生探究、关键点示范、拓展创新思维等。在《艺术字》一课的教学中,笔者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汉字变形的创作思路,精心准备了大量的艺术字出示给学生。学生在思考讨论之后,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但是,限于学生的知识有限,某些关键的思维方式还没有打通。这时,就不再适宜让学生陷入无畏的思考中了,就需要老师及时点出要点,以提高学习效率。在很多手工课中,老师通过出示一系列的作品,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中,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作品的理解,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老师尤其要注意调动起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适时示范也可以避免学生作业的机械重复。

三、关注学生的差异并有效应对

每个班级的学生群w中,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能力和态度都是不尽相同的。有的全身心投入,积极好问。有的心不在焉,对美术作业拖拖拉拉不去完成。有的“眼高手低”,总是画不出理想的图画。有的“随心所欲”,几分钟就能完成作业。笔者在教学中始终本着“允许差异、尊重差异、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在教学中,首先是在提问上体现差异性。尽可能让各个水平层次的学生,都有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加以回答的机会,提高其学习自信心。第二,在布置作业上体现差异性。有的学生一定要自己去创作,有的学生则可以临摹。在给作业的评分上,笔者也不会一刀切,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学生。而是要结合这个学生的起始水平,充分考虑学生的进步程度,给予相对公平的评价。在评价前也非常注意听取学生的想法,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以便于更有效地对其进行指导。

四、引导与指导要齐头并进

过去的美术教学特别强调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往往是老师在黑板上画,学生在作业本上跟着画,这样的教学方式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人为地造成了学生对美术课堂的厌倦心理。在对这一现象进行大力反思之后,美术课堂教学却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那就是老师不敢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绘画技巧的指导,而是一味把重心放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至于学生的基本功是否掌握,则认为不重要了。笔者认为,应该在充分引导学生热爱美术学习的基础上,对必要的绘画技巧进行扎实有效的指导,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实际水平。在《我栽种的植物》一课中,笔者针对学生大部分没有农村生活经历,缺少种植植物体验的实际情况,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以视频方式展示植物的栽种过程,学生兴趣浓厚。但是,笔者没有急着让学生去完成作业,而是出示了范图,让学生去体悟构图的方式。对于人的动态、表情等都进行了示范和指导。

五、多维度有效评价贯穿教学过程

篇5

关键词:课堂效率;身体素质;运动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1-142-01

一、提高体育课堂效率首先需进行充分的备课

既要备教材、教法,又要备学生,同时还需对器材、场地、天气状况有全面了解。在备课的过程立足于本地实际情况,结合教学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备课。借鉴别人的经验。

二、采取有趣、有效的活动热身

充分的准备活动能预防运动损伤、提高活动效率。不仅让身体进行充分的预热活动,还要调动学生的运动激情。我采取学生们喜欢的跳绳或者篮球的运球传球活动进行热身。跳绳时采取60秒—50秒—40秒—30秒—20秒—10秒的计时办法,根据学生的主管感觉以及心率来调整间隔休息时间。跳绳活动既起到了热身作用了,又发展了学生的协调性等素质。在跳绳热身时,学生的运动热情明显地比慢跑热身要高涨。从二年级(53人)、三年级(108人)、七年级(110人)学生体育课上跳绳间歇时测得的心率处于120次/分—180次/分,起到了良好的热身效果。根据对七年级学生的观察、心率的检测和学生的主观感觉,篮球的运球传接球活动也起到了很好的身体预热作用。

三、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针对性练习

身体素质的发展有一定的阶段性,在各个年龄阶段,其发展速度是不同的。因此,在进行身体素质的训练中,根据不同身体素质在各个年龄阶段发展的不同敏感期,科学合理地进行训练,在提升整体素质的同时侧重发展某一身体素质。

1、在一至六年级阶段,侧重发展速度素质,同时注重发展灵敏、柔韧、协调性素质。速度素质。一般可分为反应速度、动作速度、位移速度。在少年儿童时期,速度素质的发展着重于动作速率的提高。

(1)反应速度的敏感期在9~12岁。可通过各种反应训练刺激中枢神经系统,提高反应的速度。练习时间不宜过长。

(2)位移速度的敏感期在7~14岁(男)。在7~11岁左右,主要发展动作速度和频率。在12~14岁,在巩固的动作速度和频率的基础上,通过发展肌肉力量来提高速度素质。

(3)动作速度更多取决于快肌的百分比及相关肌肉力量的大小。

2、力量素质分为一般力量和专项力量。在七至九年级阶段,巩固速度素质的同时侧重发展一般力量素质和耐力素质。

(1)对于少年儿童来讲,负荷过大的力量训练会阻碍其身体的成长发育,但并不意味着在少年儿童时期就不能进行力量训练。适当的力量训练对少年儿童的肌肉发育、肌肉力量、用力姿势都能形成良好的影响。

(2)一般力量发展的敏感期在12~15岁。在此阶段,着重发展全身肌肉组织,强度不宜过大,着重发展快速力量。主要采用动力性力量练习。在此敏感期的后期,可适当根据运动项目特点,加入专项力量练习,同样,负荷不宜过大。

(3)专项力量发展的敏感期在15~17岁。在此阶段,加大专项力量练习的比重,着重发展那些与提高专项竞技能力相关的肌肉力量。以增大肌肉横截面积,提高肌肉间的协调能力为主。

3、耐力素质分为无氧耐力和有氧耐力素质。在少年时期,由于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尚未发育完善,较宜采用有氧耐力训练,可以刺激相关系统更好地发育,但负荷不宜过大。

(1)一般耐力的敏感期在12~14岁。以有氧耐力练习为主,使心肺功能产生良性适应。

(2)专项耐力的敏感期在15~16岁。在此阶段可逐渐进行无氧耐力训练。

四、结合实际进行活动

一些教材的活动内容虽然能发展学生的运动素质,但是却缺乏与学生游戏、生活之间的联系。学生在体育课上表现的良好运动技能却在生活、游戏中不能应用。为了使学生在体育课上习得的运动技能更好地应用于生活、游戏中,我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生活习惯和喜爱的游戏活动,把生活场景搬到体育课上或者把相应的运动技能融合到游戏中。这样既提高了学生活动兴趣,又锻炼了学生的生活等能力。运动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和优秀的道德品质。

五、让学生体验成功和快乐

学生在运动中体验到成功,才能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课堂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关心集体,多用积极的语言鼓励学生使其增强信心。根据学生的不同运动能力表现而设定不同的努力目标,比如先测每位学生的立定跳远,然后告诉学生下次测试立定跳远的时候每位学生都争取有进步。学生在经过努力练习都会在下次测试时有所进步的,体验到了成功的感觉,就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六、课后及时总结自己的教学得失

及时的课后记或教学反思对提高后面的授课班级的教学效率是有一定帮助的。对学生的运动能力表现也作定期记录,这样可以在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对比,可以反思以前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也可以探究更好的教学方法。

篇6

关键词:主动性;课堂效益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1-054-01

一、有的“放生”的客观存在

1、从《体育与健康》这门学科的特点来说,技巧性多于知识性,活动性强于传授性。它以培养学生“学会健体、学会生活”为目标,从本质上来说,不是以观念的灌输所能达到的,它必须通过活动和体验,才能使学生在身心两方都得到愉悦,才能促使学生感受《体育与健康》这门科所蕴含的真义。由此,笔者认为,有的“放生”,就是体现在《体育与健康》这门科所涉及的教学内容是具有开放性的,是适应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放”,从而更能体现达成新课程标准和理念。

2、从《体育与健康》这门学科的教学手段来说,大部分课时是在室外进行的,它是一种户外的教学活动,实践性非常强。因而,教学手段需要“放”,需要为学生的主体存在而“放”。虽然,以前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曾出现过“放羊式”教学,但这与笔者所提出的有的“放”生是有本质区别的。“放羊”式教学指教师课前没有准备,上课时仓促上阵,让学生无目的,无组织的自由活动,即晴天一只球,雨天一副棋。以前,许多农村学校的体育课与上述情况一样,其实这是对学生不负责的一种教学方式,而笔者所提的“放”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开展教学活动。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放”,是指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突出其主体地位,主动参与活动,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自我锻炼能力,提高课堂效益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如,在上课时准备活动这部分内容,一般方法是教师带领学生做,笔者尝试与实践的方法是每一位同学轮流到同学前面来带操或各种准备部分的慢跑形式,绕篮球三角形跑,蛇形跑等。另一种方法,就是学生自告奋勇出来,带领全班同学做准备活动,这准备操可以老师点拨后根据教师安排的内容自己设计准备操。这两种方法其实都是注重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组织能力、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与新课程标准的目标和理念相吻合。

3、“教师沉下去,学生动起来”,就是《体育与健康》这门学科的特点决定的,也是现代教育观念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着重于整体素质的提升。笔者运用有的“放”生的教学观念依照课堂教学,强调放的目的,突出“放”的形式,体现主体地位,正是为了使客观存在的学生身心与教师的教学方式融合起来,统一起来,促使课堂活动的生成与发展。

二、有的“放生”的主观要求

1、教师在课堂上对“放”的内容与时机的正确把握,会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效益,因此在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吃透教材,了解学生情况,正确把握“放”的内容与时机,从而提高课堂效益。

2、对“放”的内容要正确选择:一般复习教材可放,而新教材不宜放,游戏类的教材宜放,技术强的教材不宜放,危险性大的内容不宜放,初二、初三年级比初一年级容易放。如:一堂课的内容:(1)游戏,(2)绳操,(3)快速起跑,(4)实心球。在这堂课中,对初一年级的学生而言,游戏可放,跳绳可放,快速起跑可放,实心球就不能放。因为游戏对学生来说兴趣很大,内容很多不断发挥想象力,可以分成四小组分开做3分钟游戏。跳绳与各种姿势快速起跑内容来讲,对初一年级学生通过小学六年的学习也肯定会想出好多种跳绳方法和各种起跑的姿势。但是对实心球的内容来讲,它是技术动作,要求也较高,接触也少,所以还是应教师为主导进行一步一步教会。而这个内容,对初三年级学生要全放,教师只要巡回指导,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点拨,因为实心球对初三学生来说,通过初一、初二年级的学习已经有较多的同学掌握了或基本掌握或知道技术要领,那就可以放,让学生互帮互助,相互指正。其实从中也能培养学生的互助团结精神。放手让学生“做”,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社会适应能力,前面所讲到的准备部分可以让学生们轮流担当小教师的角色,学着老师平时所教的操,队列队形等。通过这样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激发了学生参与的意识,从而使学生具有独立性、自信心、积极创新思维能力。这样的“放”更能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增加上课的氛围。

三、有的“放生”的问题探讨

通过一年多的尝试和实践,在实施各种各样的“放” 的同时,还应注意几个问题。

1、“放”手让学生发挥前,需培养一批体育骨干,使他们在其中发挥作用。

2、“放”手时,教师应把活动的内容、要求、场地、器材分配、负责的小干部、组织纪律等都要讲得清清楚楚,不可有含糊的地方。

3、教师“放”手让学生发挥时,也应巡回指导、引导、点拨。

4、对不同的班级,学生不同,学生对技术掌握程度不同等,应作相应的调整,不应一个教案一统到底。

5、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同时一定强调安全问题,不可有含糊的地方,加强安全意识。

四、结论

1、有的“放生”教学,不等同于“放羊式”教学。这里指的是有条、有序、有目标、有方法的“放”能提供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潜力,使学生更好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

2、实践证明有的“放生”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更能为学生主动学习创设良好的环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更能使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活动和组织管理培养。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中学 武术 教学方法 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6-0076-02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体育教学在中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高。而由于国家明确指出要发展传统的民族体育,武术自然而然的成为中学体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武术作为我国传统的体育项目,不仅有着强身健体的作用,还能够弘扬民族文化,振兴民族精神。在这种背景下,中学武术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对于以文化课学习为主的中学生而言,进行武术学习的时间较少。广大的中学体育教师意识到,要提高中学生的武术能力,就只能在有限的体育课程中提高武术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由此,广大中学体育教师在进行中学武术教学方法的探讨及对策改革。基于此,本文在此将结合这个背景,指出目前中学武术教学方法的现状,并且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能对广大中学体育教师起到启示性作用,推动中学武术教学的发展。

二、当前武术教学方法及武术特点

(一)当前中学武术教学方法

武术教学作为体育教学中的一个部分,其教学方法大多沿用体育教学的方法,比如语言法、直观法、完整法与分解法、练习法与比赛法、预防与纠正错误法等等。

以上方法,是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在排球、篮球等传统体育教学中能够取得非常有效的作用,但在武术教学的实践中,却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武术的特点

武术不同于当今流行的体育项目,这是一种经历了数千年传承的古老体育项目,其本身具有自己的特点,也就成为当前武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1.武术难学易忘

难学易忘,是武术一个显著的特点。一套基础的武术也含有众多武术动作,这些动作又具有相当强的技术性。

以太极为例,太极主要有陈、杨、武、吴、孙五大流派,每一种流派又有不同分类,即使是最简单的简化太极拳,也有二十四式。要让学生掌握完整的太极动作本就不是易事,更别提要将其熟记并且使动作规范,这就充分的体现了无数难学易忘的特点。

2.容易疲劳

武术中的大部分动作都是在半蹲,也就是俗称的马步。要在这种姿势下进行武术练习,已经极大的增加了体力消耗。

同时,武术的套路多、动作多,尤其是一些刚猛的拳术,还需要学习者鼓足力道,不仅要花费足够的力气,还需要身体各个部分一起运动,更加容易产生疲劳。

总的来说,结合武术的特点,当前的武术教学方法很难胜任武术教学。这些适用于普通体育项目的教学方法,并不能有效的运用在武术教学中,因此,武术教学的方法必须进行改进。

三、中学武术教学方法的对策

(一) 利用身体记忆进行教学

针对武术难学易忘的特点,教师不妨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利用身体记忆提高学生对武术的掌握和理解。

这里的身体记忆是指利用肢体动作帮助记忆,通过让肌肉和肢体形成习惯性的动作来达到记忆效果。以塔式教学法为例,塔式教学法是指将一整套武术动作拆分成单独的动作依次进行教学,每学习一个新的动作后,再将前面所学一起练习。

在塔式教学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地重复前面学过的动作。在不断反复的过程中,形成身体记忆,从而有效的记住整套的武术动作。

(二) 现代化教学方法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武术教学显然可以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师能够让学生观看武术教学视频。这些视频不仅有规范的武术动作,还会多每个动作进行分解,进行详尽的解说,从而增加学生的理解记忆能力。

(三) 实践教学法

以上两种方法应该算是基本你的武术教学方法,而实践教学更注重的是针对学生对武术的巩固和应用,在实践中完成对武术的真正掌握。

对于中学武术而言,要完成简单的实践教学是非常可行的,组织学生之间的武术比赛,或者与其他学校中的武术联合举行武术比赛都是非常可行的。

在武术比赛中,学生会受到武术比赛的刺激,而主动积极的投入武术学习,并且规范自己的动作。其次,武术比赛也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对于武术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武术的教学质量和效率。最后,在武术比赛中,不仅能让参赛者规范自己的动作,也能够让观看的同学在观看的同时,反思自己的武术动作,进而改正。

实践教学的方法不仅仅在于武术比赛,还有相互学生相互之间的切磋和练习,都是实践教学的一种。这种方法能够有力的巩固学生已经掌握的武术套路,加强学生的应用能力。

结束语

总而言之,目前中学武术的教学方法还相对落后和局限,大多数是沿用普通体育项目教学的方法。因为武术本身难学易忘等特点,这些方法不能适用于武术教学中。

本文已经针对这个现象提出了一些个人的看法,希望能带给广大中学体育教师借鉴性的作用。同时也希望广大体育教师能够不断交流和总结,完善武术教学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韩林.武术之乡徐州中学武术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4(6)

篇8

关键词:高中生;体育课;学习惰性;现状;策略

一、问题提出

通过课堂观察,我发现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惰比较严重,这不仅不利于教学内容的完成,也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在与本校教师及外校体育教师的交流中,我发现这个问题也同样出现过。这说明,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惰性”行为是一个普遍性问题,并非个例,所以对其开展研究是一件非常有实践意义的工作。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对象选择为我所在学校的高一、高二、高三年级学生共300人,体育教师5人。

2.研究方法

根据本研究的性质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我选择了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课堂观察法、座谈法、数理统计法与归纳提炼法等。

三、结果与分析

1.惰性产生的原因及分析

(1)师生教与学的行为不能多向互动

通过问卷及师生座谈,我认为,造成课堂上学生惰性的原因之一是师生的教与学行为上缺少互动,即不能多向性互动。在300名学生的调查中,有69.4%的学生认为教师命令式授课很难接受且易产生逆反心理。换句话说,在我们的体育课教学中,师生互动主要表现在师生共同的活动、一问一答、讲与听、示范与模仿上。师生真正的对话、沟通与合作欠缺,学习的过程有时没有师生思维的交流,教师讲的、要求的,不能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或学生只出汗不动脑,不能引起思维的碰撞,缺乏师生共同构建的过程,造成思维的浪费。我认为,这是由于高中生的生理发展规律引起的,因为,这时期的他们需要自由且处于叛逆期。

(2)教师教学方法选择与运用的不当

问卷调查显示,有45.3%的学生喜欢自主式学习法,对于教师的集体练习法等表示出了强烈的反感。同时,对于体育教师课堂上的批评和责骂甚至体罚等表示出了伤心与反对。他们希望体育教师能多利用游戏法、比赛法等激发他们的上课积极性。我认为,这些问题不仅能从学生问卷中看出,教师自己在平时的教学观察中也深有体会。归其原因,还是我们自身没有加强对教学方法的优化与整合,没有认真地分析学生、教学内容间的关系,没有将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所以,在我们的课堂中学生出现的不积极学习,不信任教师,与教师对立、敌视等态度等也属正常。

(3)参与过程中学生愿望得不到满足

在问卷调查结果中,对于“课上你是否得到了需要的满足”一项,有89.7%的学生认为没有。这么高的数字说明了什么,对此,我们应该深思。我们辛辛苦苦地备课、组织教学,换来的却是缺少学生的认同。可是,在冷静之后,我们还要进行反思。例如,我们的教学内容选择依据是什么,是从学生心理需要角度去选择的吗?在学生参与的过程中,我们教师的角色是什么,是监督者还是协助者呢?这些问题一旦解决,我想上面的数据会大大下降。教育学和心理学告诉我们,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对各项目的教学存在兴趣上的差异和不同的欲望。如果这种欲望长期得不到满足,学生就会对体育课产生厌倦情绪。

(4)教师对学生能力的估计不够准确

在问卷中,学生对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一项也出现了很高的意见。他们认为有些要求无法完成,一刀切的教学目标不适合他们。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练习的积极性。同时,我也认为,在教学中如果把教学目标定得过高,就会直接导致那些能力差的学生丧失信心;而如果将目标定得过低,那些能力较强的学生又得不到满足。因此,有效地制定教学目标,就是遏制学生惰性的有效途径和策略之一。

(5)学生存在的不良心理因素

在教师的座谈中,有些教师认为造成学生惰性现象的原因中学生的不良心理因素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体育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身体机能、运动能力等各种差异,会出现以下情况:运动能力强的总有表现机会,课堂上很活跃,精神状态好;运动能力差的学生做很多动作都难以完成,他们往往把上体育课当成一种负担,常常表现出焦急、恐惧、自信心不足,进而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自卑心理,甚至不上课。以上这些心理因素直接或间接造成了体育课堂上学生的惰性心理及行为。

2.遏制与扭转惰性的策略

(1)通过学习氛围构建与净化,从心理角度遏制惰性

“教学就是师生间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学生的情感自始至终都伴随在教学的各个阶段。”我认为,学生的学习行为不仅仅是个体,其在课堂中已经成为一种整体。而这种整体的好与坏共同构建的氛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根据心理需要理论,每一个个体都有各自不同程度上的需要,在这个学校环境中其被尊重是第一位的。当然,还有更高一级的需要要得到满足。为此,我们要对氛围加以重视,对其构建和净化要给以积极的专研。在其过程中,需要体育教师积极主动地去接触学生,了解其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心理健康状况、运动技术掌握水平以及身体素质状况等。通过对这些情况的了解对其有针对性地分析与比较,力争做到心中有数,在构建氛围的过程中可以因人而异地加以引导。但是,对于那些性格上内向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给予关心与帮助,通过亲密友好的师生关系建立促进和谐氛围的形成。之所以对和谐气氛要重视,是因为其能够令学生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的状态,从而促使学生接受新知识、学会新技能。事实也证明了,在一个气氛沉闷的学习环境中,师生间的关系容易形成隔阂,久而久之,学生心理的状态会出现不同程度上的不均衡性,而这种不均衡性就直接导致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当然,我们所说的和谐气氛也不是强调需要上课的严肃性特征,我们主张的是二者有机结合,使其密切联系,相互促进。

(2)通过教学方法优化与整合,从兴趣角度遏制惰性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和学生的终身体育思想”是体育教学的根本。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良好方式,兴趣来源于喜好的情绪,而情绪则是兴趣的直观反映。游戏化的教学方法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根本方法。要让学生在体育学习产生兴趣,就要让学生感受到体育活动的无比快乐,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体育活动。总之,激发学生在体育课运动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要以学生发展为基本中心,增强教师的教学研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那么即使相对单调枯燥乏味的内容也会变得丰富多彩。

对于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来说,有效的方法最为关键。同时,遏制学生课堂上的惰性心理及行为也是需要通过合理有效的方法。体育教学当中有很多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运用是依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等因素进行,因此,对于其优化和整合也是同样道理。在众多的体育教学方法中,我认为游戏化教学法比较明显。当然,不同学者和教师对游戏化教学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各有各的界定。我更认可李荣娟和覃林认两位老师的界定:游戏化的体育教学应该是将传统体育教学手段与方法依据学情和教材情况采取游戏性质或游戏状态式的教学,从而通过游戏的参与使学生掌握技能、提高身体素质。通过研究,我认为游戏化教学具有其大众性、普及性和娱乐性的特点。在具体实施游戏化教学上,笔者认为要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不同游戏的设计与选择;要依据学生的差异性,进行体育游戏的设计与选择;要依据学生发展、教育教学等自身的规律性,进行体育游戏的设计与选择;要依据游戏不同的原则性,进行游戏的设计与选择;要依据体育课堂的不同时段特性,进行游戏的设计与选择。实践证明,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合理、科学地运用游戏化教学对遏制学生课堂惰性心理有积极的督促作用。

(3)通过教师提问设计与运用,从热情遏制惰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当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兴趣的重要条件。”我国古人也说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创新源自“好奇”与“质疑”。实践证明,恰如其分的提问能促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我认为,在提问的时机上应根据教学阶段和学生的实际生理和心理状态来进行;在提问方法的选择上依据授课内容而进行;在所要提问的内容上,体育教师必须要做到设计准确有效,通过有效的提问,激发学生课堂学习与练习的积极性。

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设置疑问亲身体验,解决问题,帮助其掌握举一反三的能力。例如,在我们进行短跑的蹲踞式起跑教学时,就可以通过设置“蹲踞式为什么在起跑的预备姿势上后腿不能蹬直呢?我们的步幅与速度快慢有什么直接关系”等问题。可以说,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能较好地引导学生对所学技能及知识进行思考,使其进一步产生学习和参与的欲望,有效地激发其兴趣。

(4)通过场地器材改进与创新,从学习环境遏制惰性

众所周知,体育与健康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的实践性课程,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必须借助一定的场地和器材加以实施,为了有效、快速地掌握知识、技能,必要的场地、器材布局与放置是避免不了的,这个布局和放置就是体育场地、器材的布置。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导致我们在知识传递、技能传授过程中不能缺少必要的场地或者器材。目前现状是,在一些学校里其体育器材和设施基本上已经成为一种摆设,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一般学校的场地器材常见的基本上有以下几大类(见下表)。

这些场地和器材,教师和学生都很熟悉,如果还是长时间坚持利用原有功能进行教学,那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参与以及教学效果。篮球场地上图形有梯形(三秒区)、圆形(中圈等)、半圆形(三分线和底线组成)和矩形等。教师可以根据练习需要选择和设计,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练习的参与积极性。

例如,游戏(捕鱼)

[利用部分]:三个圆圈和四边组成的矩形

[利用原理]:视觉限制效应,提高练习兴趣。

[游戏规则]:

1.圆圈是安全地带、矩形是大海。

2.首先通过正反口令小游戏找到“渔夫”(或者毛遂自荐)。

3.游戏开始后,渔夫可以随意捕鱼,鱼儿遇到危险可以到安全地带躲避,但有时间限制(教师根据学生、课堂情况自定)。

[开发建议]:篮球场上的图形相对单一,但教师可以结合添加器材增加利用率。

(5)通过建立与完善评价制度,从问题根处遏制惰性

改革体育成绩的评价体系是新课程改革进一步优化的需要,是贯彻“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指导思想的有效抓手,是当前体育课程教学和管理的重要环节。对学生的评价是否合理、公平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兴趣、态度,甚至会影响到以后的课堂教学秩序。研究中发现,一些教师制定的成绩评价标准过于注重对结果的评价,忽视了对学生实际能力、学习态度等综合考查,其结果就是使学生丧失了体育兴趣,降低了参与度。我认为出现评价标准只注重评价结果的直接的原因就是制定者评价理念的问题或者说指导思想的问题。因此,对其操纵评价标准制定的教师进行必要的培训和指引是非常必要的,从而使制定出的评价标准能将结果与过程有机结合起来。同时,教师自身的努力也是必不可少的,要从多渠道提升自己的评价理念。总之,建立完善的评价制度对于遏制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惰性是非常有利的,也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必要措施。

四、结束语

透过对高中生体育课学习过程中产生惰性的原因研究,我们认为造成其惰性现象是由于师生教与学行为的不互动性、教学方法选择缺少针对性、教学目标制定的不合理性、对学生了解的不彻底性以及学生心理上的不成熟性等五个方面。而对于其如何扭转,我提出的自己的看法。当然,遏制惰性的策略和途径还有很多,还希望诸位同仁共同探究。

参考文献:

1.刘平.厌烦体育学生心理因素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12(2):75-77.

2.苏军.体育缺乏吸引力[N]. 文汇报,2000.

3.杨银富.关于素质教育的若干问题的研究[J]教育研究,2005,(12):35-39.

4.李学武.大学生体育学习障碍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院报,2004,28(1).34-36.

5.李清玲,陈佩辉.区别对待,灵活多样,激发兴趣[J].体育师友. 2005.3:76-78.

6.王贵林,陈洵.心理学教程.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篇9

意拳(大成拳)一直以健身、寻理趣讲自卫三方面为主导:以站桩、试力、试声、走步、发力、推手、散手等功法为技术体系,理论结合实际的发展路线,在众多的意拳工作者、爱好者的努力下不断壮大。逐渐在中国武术大家庭中被认可。

大家学习武术的目的一般情况下分三个方面即健身、寻理趣、讲自卫。

一:健身也称养生,即祛病强身。意拳的站桩就是一个很好的健身养生方法,两腿立开,松松一站,配合意念,就可以达到有病治病没病强身的目的。中医宝典《黄帝内经》认为预防、治愈疾病和延续衰老关键就在于人体的正气,养生要研究的根本问题就是如何充实培养人体的正气。意拳站桩就是培养我们独立守神、神不外溢、肌肉若一、把握阴阳的浩然正气,同时还要做到整体的锻炼。通过站桩训练,统一意念,统一动作统一气力,达到身心一致的效果。意拳站桩与中医中提到的“治未病”也不谋而合。“治未病”指在未得病以前预防患病。意拳站桩通过各种姿势意念的调整、锻炼,也可以预防一些疾病的发生。

意拳站桩养生通过前人与我们现一代的教授传播,对一些疾病疗效甚好。例如:尖节炎、哮喘病、胃病、神经衰弱肝炎等等。

二:寻理趣。所谓寻理趣就是在练功中不断摸索研究拳学拳理,从中寻求无限的乐趣。

寻理趣的习武人不同于前面讲的纯健身养生,也不同于后面讲的练技击的人群。他们是什么都练,什么都知道一些,总之练得不怎么精通,但喜欢讲,聊。时间长了总喜欢别人把自己当作通家看待。寻理趣的习拳爱好者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票友”。他们大多数也叫“拳迷”,尤其在传统拳界人员众多。篮球足球有球迷,习拳有拳迷。“票友”“拳迷”的言论宣传能力是很强大的。“拳迷”是整个武术界的一部分。将来中国武术散手技击通过比赛,会有很多的冠军明星运动员,不管是现在的还是将来的武术明星还需要众好拳迷的支持三:自卫。即技击也称之搏击。

讲到技击,我们不得不提到武术的定义,即:“武术是以中华文化为理论基础,以技击方法为基本内容,以套路、格斗、功法为主要运动形式的传统体育”。

“以技击方法为基本内容,以套路、格斗、功法为主要运动形式”,足以说明了技击在中国武术中的绝对重要性。

那么我们意拳技击中所说的“不加任何条件的徒手搏击”。

“无格斗不称拳”,“养生理趣技击并存”的观点正是体现了与中国武术定义中的相同之处。

技击不同于单一的健身,寻理趣,技击要求更多的是把功法细化,也就是高强度训练与理解,把我们平时训练的动作(包括拳法、腿法、步法、身法及意念),在高强度对抗运用体现出来。这里指的训练方法就是前人传言的“密传、绝活儿”。其实“密传、绝活儿”就是指教练员培养冠军的教授方法:顶级运动员的一个或几个习惯性的打击动作。例如散打王中王柳海龙的“劈挂腿”,俄罗斯散打王穆斯里穆的“转身后摆腿”。

意拳界中缺少高质量的技击运动员,现国内国际各种搏击比赛林立,我们高喊着让意拳枝击“打出去”!“闭门造车――窝里斗”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可是意拳门人能进人正规比赛的运动员还是少之又少,是我们选材问题?还是训练方法问题?还是教练队伍有问题?这都是我们意拳门人所将反思的。

我接触过西安体院金牌教练赵学军先生,他说:“搏击运动员选材很重要,但是最主要的还要考虑他们的出路问题:选对了技击苗子,要考虑怎么激励他们现在及将来去做什么,这才是最重要的。”我个人认为这也正是我们意拳界大师们也好,教练员也好,需要考虑的问题吧。

但我相信,通过我们大家的不断努力,中国武术奇葩――意拳的明天会更好!

意拳从王芗斋先生的创立到今天已经八十多年了,在发展中可以说经历了风风雨雨,坎坎坷坷;有过辉煌,也有过低谷。在意拳系统的拳学体系里,包含着中华武术的精华所在,即站桩、试力、试声、步法、发力、推手、散手等细节。包含着我们经常讲的理趣、养生、技击格斗,缺一不可。

那是不是继承了前人的拳学就能天下无敌成为世界冠军或武术家呢?意拳第二代拳学大师姚宗勋先生给出了答案:意拳是一门年青的拳学,需在不断的发展中不断的去完善,意拳凭的是实力。我认为这句话堪称拳学语录中的经典。

意拳体系经过了第一代的创立,到第二代第三代的完善,到我们第四代已经有了标准的训练体系。第四代弟子中已在地区、国内及国际比赛中都有不俗的战绩。这是整个意拳传人,也可以说是中国武术人不断积极进取的结果。

作为我们意拳第四代传人,深知任重而道远,但是我们会永往向前!

我做为一个中国职业武术人,以意拳为主导,一直从事训练教授意拳散手格斗。对武术训练、教授上有些心得体会

我认为初学意拳的爱好者,首先要有恒心、耐心、恭敬心:恒心,即要有持之以恒,牛拉不动的心态:耐心即练意拳很枯燥寂寞,要有耐心坚持:恭敬心即尊敬师长之意。

然后要把老师或教练教的内容如站桩到推手散手练熟吃透,要踏踏实实去练习,动作熟练了,感觉自然就有了。

可是我教学这些年,感觉下苦功练的人的确不多,倒是研究拳的大有人在,有研究拳学的,也有研究老师教练的。呵呵。

至于专业意拳训练或长期锻炼要出成绩,或想上擂台比赛的运动员,那就要有扎实的基本功。技战术,体能等更加刻苦的训练,更要结合一些现代的训练方法,如力量,耐力,器材等等。这些年我接触了好多全国金牌教练,他们的一些练习方法,技战术的确有可取之处。

我在训练教学中要求我的运动员必须做到以下五点(我想大多数教练员都差不多吧):

第一:无条件执行。运动员在训练时必须服从教练安排;

第二:没有任何借口。不许请假,装病等任何理由;

第三:细节决定成败。高手对决细节最重要。

第四:只争第一。冠军才是你想要的。

第五:全力以赴。俩强相遇勇者胜。

以上说的是专业运动员的要求与训练,至于养生与理趣爱好者大可不必。

我相信:意拳在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有更好的明天!

最近听说好多拳迷爱好者对意拳实战水平提出质疑,笔者学习意拳数载,对意拳的训练和教学有一点心得――总的来看学习意拳的人群以业余为主,业余的还是以养生的做梦的聊拳的多。记得我1994至2001年北京专业练拳的时候天天挥汗如雨,一周3次散手-散手抢步练习流血-打肿是经常事,记得我练习推手就狠-害的没人愿意和我推手,亏了一个张姓师兄一个付姓师兄陪我练,感动啊!所以我想对质疑意拳实战水平的人说,所学拳理懂了就要教练指导并玩命的练,不管专业的业余的,专业天天练先不提,业余要坚持,每年拿出两次或几次,每次1个月也好,半个月也好,一周也可以,要按着专业水准强化训练,多体会练不好也跟着练,以后至少你会懂得,真正意拳格斗不是像做梦一样飘飘的,是真正流血流汗拼打出来的。自己练到了才踏实,要不你教拳来个块头大的想切磋都没底,不让学员笑话?输赢面前没理由!意拳是一门实战拳学更是凭实力求物实训练的拳学,所以我奉劝那些想练拳又不爱下苦功练的特别爱吹牛的爱当大师的爱好者,要踏踏实实刻苦去练,早些梦醒,否则永远是对拳学的贻误和蹉跎。

篇10

5月15日下午3点,地震过去72小时之后,38岁的许昌限夫妇在聚源中学的操场上点起两只蜡烛、两根香,将一叠纸钱点燃。赵昌限胡子拉喳,神色疲惫,他的妻子蹲在一旁,一边用手拨弄着纸钱使其充分燃烧,一边无声地流泪,她已经很累了,哭不出声音。待纸钱燃尽,赵昌限让围拢在旁边的人闪开,点燃了一挂鞭炮。

鞭炮响起

每当一个孩子确定丧生,就有一挂鞭炮声响起,当地人称之为“升天炮”。3天来,这里鞭炮声不断,从密集到稀疏。赵昌限夫妇可能是最后一个放鞭炮的,聚源中学的救援工作已经在当天早晨6点左右停止,垮塌教学楼形成的巨大的废墟堆几乎都被翻了一遍。推土机开始清理曾经堆满尸体的凌乱的操场。

这里的士兵已经开赴汶川奋战了,镇政府的一名工作人员说,撤离的命令来自指挥部,因为继续救援已经失去了意义。当时,据围观群众称,还有十多个家长没有领到娃娃。同时,也有若干具遗体尚无人认领。

有些人并不死心。来自成都市新都区的志愿者杨先生带头在废墟上空手搬动瓦砾,试图有所发现,但他凭双手根本无法改变瓦砾堆的形状。政府工作人员和警察在一边呼吁废墟堆上的人尽快下来,以免发生意外。他们都离开了。但过不了一会,又一群人爬了上去。更多的人是对着废墟在感慨。一名自称来自崇州的妇女说,她特地来现场看看,报道中的场面究竟是不是真的。

这是怎样的一个场景。4层高的教学楼瞬间消失,只有两个楼梯间还保留着形状,两侧的一个几乎完整,东侧的一个则只剩一层高。翻动过的废墟堆,混合着钢筋、水泥块、衣服、鞋子、课本、书包。紧挨着未倒塌楼梯间的墙面的外侧,是教室的黑板,上面还写着板书。而每一层的楼板,沿着立墙面齐刷刷地折断,只有一点钢筋连接着,挂在那里。地震发生后,有多少老师学生就是这样脚下一空,陷入无尽的深渊。

许昌限的儿子叫许佳雄,16岁,教室在二楼。孩子个子很高,许昌限比划着,说孩子已经长到一米七八,高他半个头了。地震发生前一天是星期日,孩子住在家里,晚饭后还出去跟同学打篮球,第二天很早去上学,许佳雄随后到林岩办事去了。

地震发生后,他赶紧往回赶,5点左右就回到了学校,当时已经有两辆吊车在现场参与救援。他的孩子是午夜之前从废墟中挖出来的,腿部粉碎性骨折,后脑破裂,在后半夜3点左右就送往火葬场。那个时候,火葬场已经收到了60多具遗体。由于送去的遗体太多,直到14日晚才火化,他们夫妇在15日下午,到学校操场为儿子补放“升天炮”。

面对死亡和眼泪,采访是艰难的,害怕伤痛伴随着回忆加重。记者不忍多问,劝许昌限不要太难过了,这个汉子没有眼泪,只是轻声地说,能不难过吗?

他们是幸运者

有不幸者,也有幸运者。幸运者就是成功从灾难中逃生的人。在聚源中学垮塌的教学楼中上课的是初二、初三两个年级,地震发生时,有两个班在上体育课,另一个班在紧挨着的实验大楼上电脑课,学生全部幸免于难。同时,还有不少机警的学生在老师的指挥下成功逃生。

15岁的文国婷是幸运者之一。她是初二・七班的学生,教室在一楼,她说能成功跑出来多亏了老师。当时他们正在上地理课,老师对地震的发现及时,立即对学生们喊“快跑”,可是只有一半不到的人跑出来,楼就塌了。说到这里,文国婷的眼泪喷薄而出。初二・七班共有75人,只有30多个在教学楼垮塌前撤到了安全地带。文国婷还听说,他们班有一位强壮的同学在逃生的时候撑住了窗子,帮着更多的同学逃了出来,这位同学自己也成功脱险了。但她只是听别人说的,不清楚这位勇敢的同学是谁。

聚源中学教务主任陈老师,也对记者提到了初二・七班的地理老师在疏散学生时的表现,他说,这位老师姓蒲。陈主任对初二・七班掌握的信息是,这是一个60多人的班级,有50多人逃了出来。这与文国婷的说法差距很大。

陈主任称,在地震中,有6位老师死亡,2男4女,其中包括一位22岁的女老师,今年刚刚参加工作,教化学。那位英勇机智的蒲老师,目前情况如何,记者截至发稿日仍无法确认。

地震发生时,陈主任正在紧邻的实验大楼,即教室办公楼(也有一部分学生实验室,上电脑课的那个班即在此楼中)一层的办公室,他赶紧跑出来。强烈的地震让他几乎无法站立,等到他踉踉跄跄地跑出约100多米,正对着教学楼的位置,教学楼就开始坍塌了,坍塌的顺序是从西到东。

约10分钟后,就有家长和老师赶来,开始抢救被掩埋的学生。陈主任说他自己就救起了3个,都是二楼的学生。第三个学生的腿被砸断,他往外拖的时候,听到了撕心裂肺的喊叫。一个房梁压在窗台上,在下面留下了一点空间,空隙中的学生急切地呼救,他和一位姓刘的老师向里面递了6瓶水,让学生耐心等待。这些学生都在到来之后被成功救出。

42岁的兰彬也是幸运的。他在都江堰当一个汽车修理工,地震发生的时候正在吃饭,眼见着楼房在摇摆,路上行驶的汽车失去控制,横在路中央。他急着往回赶,路上搭了一辆奥迪A6车,这让他感慨,关键时候还是好人多。他的妻子没有工作,地震发生后几分钟就赶到了学校,面对已经坍塌的教学楼,“脚都软了”。但就在这个时候,她的儿子出现在她的面前,孩子恰巧在上体育课。

他们家住的平房几乎毁掉了,家具都压在了垮下来的屋顶下。他们邻居家的一对双胞胎女孩,都在那座教学楼里上课,被发现的时候,都已经离去。

陈主任称,废墟下掩埋约380多人,有700多人成功逃出。但这个说法被附近的群众否认,他们都认为这不可能。文国婷的估计是,跑出来的有200到300人之间。根据陈主任自己的说法,教学楼垮塌之时,他从办公室跑出来才100多米,粗略估算也就是一分多钟的时间,按常理推算,的确不够700多人逃生。

但记者还见到了就读于初三・八班16岁的宋涛,他的教室在三楼,靠楼梯较近。他说他们班有37人在坍塌前逃离。也许,确切的死亡人数和逃生人数,只有等一切恢复平静之后,才能有确切的统计。

生死一瞬间

老师在灾难发生时的反应,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们逃生的机会。一些家长认为,这里面有老师的失误,让娃娃们不要动,娃娃们也太听话了。陈主任也认为,是有的老师没有经验,当时的反应不够快。那座楼里在地震之时到底发生了什么,已经无法得知了,这些说法只能看作是一种推测。

但该推测在初一・五班13岁的邱莉佳的

回忆里可以得到一些参照。聚源中学初一的学生在另外一座楼里上课,那里是原来的聚源小学。该建筑在地震中没有受到太多的破坏,基本框架和外观均得以保留。邱莉佳回忆,地震发生后,他们的第一反应是钻到桌子底下,过了约五六秒才有人开始往外跑。老师的反应是让大家不要慌不要跑。这个小姑娘像个大人一样反思,如果所有人都一窝蜂往外冲,“踩都不知道要踩死好多人’。

向娥乡的中学和幼儿园都在地震中发生了垮塌,现场情况的惨烈比聚源中学有过之而无不及。向娥乡是都江堰市最偏远、交通最不方便的一个乡镇,救援开始的时间要晚一些。15日下午,在聚源中学的搜救已经结束10个多小时后,士兵还在使用大型机械在向娥乡中学的废墟上继续挖掘。

操场上,约15具遇难学生的遗体一字排开,无人认领。在场人估计,这些孩子的父母有可能在地震中遇难,也有可能在外打工无法回来。经过3天多的时间,尸体已经开始腐败,整个操场上弥漫着消毒水的味道。

教学楼和邻近的教师办公楼一起垮塌,教学楼一侧的废墟已经翻过一遍,当时正在搜寻的是办公楼的位置。由于当时在上课,老师大都在教室之中,办公楼下掩埋的人据估计不会多。可是,仍有四五十个学生下落不明。指挥救援的驻渝某师的一位中校介绍,由于还抱着一线希望,不能使用大型机械,以免有幸存者二次受伤,所以行动进行得比较缓慢。

22岁的小赵,中学就是在这里读的。他的一个亲弟弟和三个堂妹也都是中学的学生,除了一个堂妹恰巧跑到门口,只受了一点擦伤外,另外两个堂妹都遇难了,而他弟弟还没有找到。小赵和他的婶婶,也就是遇难两个女孩的母亲,还在等待弟弟的消息。

这个中学成功逃生的人几乎没有,当婶婶说出某个人的时候,小赵立刻否认,说也是救出来的。教学楼坍塌的速度太快了,学生们根本来不及反应,小赵说,翻开废墟救人的时候,很多学生保持着坐在课桌前的姿势,连动都没来得及动过。

距离向娥乡中学500米左右距离的院子里,是乡里的小学和幼儿园。小学的教学楼没有坍塌,所以楼内没有学生死亡。而当时幼儿园的孩子们正在睡午觉,房屋坍塌后将一些孩子压在下面。

43岁的陈洪生当时正在小学对面给朋友看铺子,而他的孩子就在幼儿园上学,所以他第一个冲了过去,把孩子们往外抱。他说,他和随后赶来的人一共救出了30多个孩子,包括他自己的儿子在内。在屋顶垮塌下来的废墟中来回地爬,陈洪生的腿上满是擦伤的痕迹,他说当时他以为自己是出不去了,可是并没有停止救孩子。即便抢救及时,还是有十多个孩子死去了。

民房都没垮得那么厉害

震后的都江堰市聚源镇,道路基本未受损,大多数建筑物受损害的程度也并不严重。一个粗心的人如果空降到这里,也许不会意识到刚刚遭受过强烈地震的侵袭。也就是在这样的对比下,聚源中学教学楼坍塌得很突兀。

垮塌的教学楼坐北朝南,由先后建成的两个部分组合而成。据教务处陈主任介绍,东侧的一半建成于1987年,由中间的楼梯间和两边对称的教室组成,正是这一半率先倒塌,只有楼梯间还孤零零地站立着。西侧的部分,结构完全相同,建成于1998年。与教学楼西部分相连接的东西走向的是实验大楼,由教师办公室和部分实验室组成,虽楼体受到损害,但结构保存完整。陈主任就是从这个楼内跑出来的。

实验大楼再南侧,是原小学的教学楼,即聚源中学初一学生的教室。教学楼面对的是操场。教学楼东侧自北向南依次是两栋学生宿舍,和一栋居民住宅楼。教学楼的背后则是食堂。

在这样由一组建筑组成的学校里,只有教学楼发生了垮塌,而且垮塌得那么彻底。

如果围绕着学校附近转一转,对比就更明显。周边红砖建的平房都保存着房屋的架构,只是屋顶塌落而已。

聚源中学附近的一名居民对记者说,他自己的房子倒了,倒得心服口服,可是学校的教学楼为什么会倒。一名来自郫县姓闵的志愿者的感慨很有代表性:普通民房都没有垮这么凶。

灾难发生后,政府的救援行动比较及时,战士用最快的速度赶到了现场,尤其是总理当晚就赶到都江堰慰问灾情,并向死难者遗体三鞠躬的场面感动了很多当地人,也包括遇难者的家属,故而当地群众的情绪得到了很大的安慰。但据记者了解,当地人内心怨恨的情绪还是很严重,主要集中在为什么只有学生的教学楼发生垮塌这件事情上。

老百姓异口同声,认为教学楼早就已经被定性为危楼。但陈主任否认了这个说法。

聚源中学的救援行动结束后,群众开始走向废墟,仔细查看建筑物的质量。一名留着小胡子的中年人,对建筑比较了解,他指着折断的房梁给周围的人解释:房梁中只有两根主筋,虽然够粗,但数量太少,至少需要三到四根,且有一头没有弯;二排筋粗度不够,应该与主筋一样粗;箍筋太细,直径只有6毫米,应该是12毫米。

其实,学校用房的低劣在全国是个普遍现象,这不单涉及设计与施工的问题,地震把这个问题更激烈地甩在了人们面前。

学校的建筑标准

在日本的阪神大地震中,许多房屋垮塌,但当时在地震中保存最好的房子就是学校。按照日本的防震规划,学校的建筑防震级别最高,各级政府都把学校辟为临时避难所。地震发生的时候,政府会组织居民搬出自己的房子,到附近的学校集中避难。

向娥乡中学的楼,建成于1998年。小赵上初一的时候,作为第一批使用该教学楼的学生搬了进去,当时每个学生还交了100块钱用于购买课桌等。该教学楼在建过程中,曾因质量问题,被停工半年多,后来继续兴建并投入使用。

中学有一座新修建的宿舍楼,尚未投入使用,在地震中,一楼的阳台变形,但整体结构未破坏,也没有出现明显的裂纹。旁边信用社的老楼,受损严重,却没有倒塌。学校南侧的医院也没有倒塌。

一名从都江堰赶回来等待侄子消息的居民说,大家都承认这是天灾,可是为什么别的建筑不倒,偏偏倒学校的楼房?至少是一半天灾一半人祸,人祸的因素可能大一些。人们只是嘴上抱怨而保持着冷静。

小学的旁边是乡政府。政府的房子也一起倒了,且有伤亡。

中科院建筑设计结构专业的专家徐工对记者说:“在抗震等级方面,目前建筑业必须遵守的国家标准是2001年颁布、2002年1月1日实施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四川的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附件A中有明确规定。其中北川、绵竹、汶川、都江堰等地的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

事后看,应该说7度相对于这次地震的发生偏低了,这次地震在当地烈度相当于9度到10度,所以很多房屋都倒塌了。

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副司长杨榕表示,目前我国针对中小学校已有专门的《中小学校

建筑设计规范》,对中小学校校址选择、平面布局、教学及辅助用房、建筑层数和构造、交通和疏散等,都做了明确规定。对于中小学校建筑的抗震设计要求,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中都有相应的规定。

学校的教学楼很多属于长楼型,大开间,单跨式,少墙面,承力点少,结构设计上天然地决定了在高强度的地震面前的耐震性无法跟办公楼、居民楼之类建筑多跨超稳建筑相比。只要一个承力点断掉,整栋楼都会倒塌。

一般诸如汶川这样的县级学校的建筑标准,是以结构级别最低的砖混结构为主,而一般诸如县级政府大楼,通常是以结构级别较高的框架甚至框剪结构为主。

1976年唐山发生7.8级大地震,震中烈度为11度。根据前往现场的结构工程师回忆,绝大部分房屋都已经倒塌,主要因为当时该地方普遍为砖混结构建筑。可见,尽量减少采用砖混结构可以缓解地震带来的破坏。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大部分地震设防地区都强制要求4层以上建筑改为框架结构,同时高层建筑中剪力墙结构或框架剪力墙结构应用更加普遍。

多位专家都表示,根据国际结构设计规范重公共轻私人、重人多轻人稀的普遍理念,学校较之于政府大楼明显属于公共人群的重要建筑物,那么,学校倒塌的程度应该更轻。

然而抗震设防烈度只是理论数据,实际操作中,当抗震度达到一定程度,每提升一级抗震度要花费整个工程几乎一倍的价钱。而不管是砖混结构还是框剪结构,如果统一抗震级别是6级,那么在相同的地震烈度下,不管是砖混还是框剪结构,都不能倒塌,这是设计规范的要求。所以,如果抗震要求相同,对结构级别较低的砖混结构,抗震设计要做的工作比框剪结构要多得多。

面对一处处彻底垮塌的教学楼,记者无法判断它们是否都符合抗震设计标准,也无法分辨出,砖混结构的教学楼废墟里,究竟哪部分设施是为达到同级别抗震标准而比框剪结构的建筑物多做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