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收益好的项目范文

时间:2023-11-07 17:30: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投资收益好的项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投资收益好的项目

篇1

刚刚公布年报的三家保险公司中,投资收益率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不过由于投资规模的扩大,投资收益基本与2009年持平。

刚刚披露的年报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人寿、中国太保、中国平安总投资收益率分别为5.11%、5.3%、4.9%,均比2009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

不过,由于三家保险公司的权益投资占比处于相对低位,还可以加仓,这将给市场带来投资机会。

平安副首席投资执行官、平安资产管理公司董事长兼CEO陈德贤认为,今年的投资机会还不错,A股许多股票的估值已经非常便宜,对保险公司是一个比较长期价值的投资机会。

投资收益率均下滑

去年A股市场跌幅超过14%,手握重兵的险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

从已经公布年报的三家保险巨头来看,总投资收益率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

中国平安的总投资收益率从2009年的6.4%降至去年的4.9%,太保从6.3%降至5.3%,国寿从5.78%降至5.11%。

在股指下滑、银行信贷稍显紧张的2010年,各大保险公司都纷纷降低股票和基金市场的投资金额,增加债券、协议存款、固定收益类的投资。

中国平安数据显示,与2009年底相比,2010年底的固定到期日投资占比为77.8%,上升1.8个百分点。其中定期存款占比从15.5%上升到17.5%,上升了2个百分点。而权益投资则从10.8%下降到9.8%。

在固定收益类投资方面,中国太保上升速度最快,固定收益类占比从2009年底的74.4%上升到2010年底的79.5%,上升了5.1个百分点。中国人寿的定期存款占比从29.43%上升到33.05%,上升了3.62个百分点,不过债券占比下降,两项合计占比还是出现略微下降,从79.11%下降到78.56%。

在股票、基金等权益类投资上,占比均有下降。中国人寿从15.31%降至14.66%;中国太保从12.3%降至11.9%;中国平安则从10.8%降至9.8%,占比最小,降幅最大。

随着保费收入的增加,保险公司投资规模在不断扩大,这也使得三家保险公司总投资收益基本与2009年持平。

中国人寿总投资规模从2009年底的11720.93亿元增加到了2010年底的13361.61亿元,上升14%。即使总投资收益率下降,投资收益仍然从2009年的628.07亿元上升到2010年的682.8亿元。

中国太保从195.36亿元增加到209.02亿元。中国平安微幅下降,从307.28亿元下降到292.72亿元,总体变化不大。

国寿权益投资收益垫底

对保险公司不仅要看已经获得的收益,还要看未体现在损益表中的收益。虽然中国人寿的总投资收益增加最多,但是未实现在损益表的投资总回报则不尽如人意。

从三家保险公司的净利润增幅看,2010年中国人寿只增加2.27%,为三家最低。中国太保达到16.33%,中国平安达到24.69%。

华泰联合证券研究报告认为,中国人寿由于权益投资仓位较高,浮盈迅速下降。2010 年底仓位为14.7%,较年初15.3%小幅下降,但是相比同业10%~15%的水平仍然偏高。因此在市场下跌的情况下,公司权益投资受影响程度较大。

宏源证券一位分析师也认为,中国人寿四季度权益投资表现不佳。全年公司实现投资收益372.8 亿元,真实投资收益率仅为2.97%,其中,四季度仅实现真实投资收益63.8 亿,投资收益率仅为0.5%,如果债券投资保持4%的收益率,那么权益投资遭遇亏损。

上述宏源证券分析师认为,通过几张会计报表的盈亏合并来计算2010年真实投资收益率,中国人寿以2.97%列末位,而中国太保为3.9%,中国平安为4%。

而这也反映出三家保险公司不同的投资风格和投研实力,在他看来,平安的投资风格相对市场化一些,通过频繁的波段操作,在2010年保持了较好的收益水平。

在3月30日中国平安的业绩会上,陈德贤在回答《投资者报》记者提问时表示,对4.9%的投资收益率比较满意,如果按未实现在损益表的投资总回报计算,投资收益水平保持行业领先。

险资还有加仓空间

“今年股市上涨应该是一个大概率事件。”一位业内人士认为,三家保险公司的权益投资占比处于相对低位,可以及时加仓,权益投资上应该有比较好的机会。

陈德贤也向《投资者报》记者表示,今年的投资机会还不错。股市虽会有波动,但是估值已经比较便宜,对保险公司是一个长期价值投资机会。从债券市场看,今年利率也会上升不少。

而随着央行不断提高存款准备金,市场资金紧张。上述宏源证券分析师认为,以协议存款为例,其收益率可以达到5.5%,比定期存款要高出50个基点,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各家保险公司的协议存款比重会上升,因此,收益率也会上升。

除此之外,保险资金投资领域在不断拓展,目前已经拓展到房地产、基建项目等。

今年年初,保监会已同意在上海试点保险资金投资保障性住房。

3月9日,太保集团正式对外消息,由其旗下太平洋资产管理公司发起设立的“太平洋―上海公共租赁房项目债权投资计划”正式通过保监会的备案,成为国内首单保险资金不动产债权投资计划。

该计划将募集资金40亿元,投向上海市徐汇区铁路南站地区、徐汇区华泾地块和普陀区上粮二库部分地块公共租赁住房项目。

3月28日,中国太保资产管理公司董事长汤大生在业绩会上表示,继上海公租房的项目后,太平洋资产未来还会从长期投资的角度,考虑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要求,以及公租屋的建设需要,来选择有利的项目,其收益的水平肯定会高于现在债券或其它资产的配置产品。

篇2

关键词:城市基础设施投资 投资预算 预算管理

投资预算管理的理论基础

(一)投资预算管理在全面预算管理中的地位

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和劳动生产率,保持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获利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是企业的一项重要管理工具。投资预算管理是全面预算管理中的一部分,它与经营预算管理、财务预算管理一起共同构成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投资活动是一切经济活动的起点,投资预算管理的好坏关系到整个投资活动的成功与否。投资预算是经营预算和财务预算的基础,经营预算和财务预算受到投资金额、投资期限、投资领域等因素的制约,因此高度依赖于投资预算。特别是对于初创期的企业,投资预算管理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对于初创期的企业,公司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资的支出金额更大。因此,投资预算管理在全面预算管理中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投资预算管理的功能

落实企业战略目标功能。企业的投资预算管理总是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紧密结合,它是以企业的战略目标为导向,通过对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并通过定量化的设计和展示来反映企业未来的计划和目标。通过对投资预算进行严格控制和管理,随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使企业在投资中趋利避害,以更高的效率,更快的速度,更好的质量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规划功能。投资预算实际上就是对企业未来的投资活动进行科学、合理的计划和安排,对企业资源进行有效配置的一个过程。投资预算管理可以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步骤进行一个大概的设计,促进企业整体稳步前进和发展。

协调功能。通过投资预算管理,根据各部门的实际情况,对企业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保持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与分工,能有效提高企业的整体生产效率和竞争力。同时,通过明确定义各部门和各员工的权限空间和责任范围,使各部门、各员工能够明确自己的职责和权限,既避免了职责交叉,又消除了职责真空,从而实现了各部门、各员工之间良好的合作,进而实现整个经济活动的协调一致。

控制功能。一方面,通过投资预算管理,可以在活动之前,就对之后的投资活动作一个整体的规划和安排,在活动之中对项目的运行的情况进行有效监控和评估,从而及时发现问题并改正,对投资项目的正常运行实行有效控制。另一方面,通过投资预算管理,可以初步描述未来投资活动的过程,使企业准确把握可能遇到的困难以及潜在风险,从而提前制定风险防范措施,使之后的投资活动更加顺利进行。

(三)投资预算的项目评价方法

1.净现值法。所谓净现值,就是一个投资项目在未来各年的投资收益的总现值与投资成本的总现值之差,其实质就是企业投资利润的总现值。其贴现率为资金成本或资金的机会成本。若净现值大于零,说明投资项目的收益大于成本,项目可行;若净现值小于零,说明投资项目的成本大于收益,投资亏损,则该投资项目不可行;若净现值为零,说明该投资既不亏损也不会盈利,则企业需根据其战略规划和需要确定是否投资。净现值计算公式为:

其中,K为贴现率,CF为现金流量为各年的净现值流量。净现值法实际上是利用贴现现金流的方法对企业的投资活动进行项目评估。

2.内部收益率法。内部收益率法(IRR)就是根据企业设定的最低收益率标准进行投资项目进行财务评估的方法。内部收益率是使其净现值等于零时的贴现率。若内部收益率大于其资本成本或企业所能接受的最低投资收益率,该方案可获利,项目可行;反之若内部收益率小于其资本成本达到的投资收益率,该投资项目将亏损,项目不可行。内部收益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CF为各期净现金流量,IRR即为企业的内部收益率。

3.获利指数法。获利指数(PI)法是指一项投资活动未来各期净现金流的现值和初始现金流出值的比率。若获利指数大于或者等于 1 时,项目可行;若其小于 1 时,项目不可行。获利指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CF 为项目各期净现金流量。

4.回收期法。回收期法就是依据企业收回投资成本所需的时间为标准确定项目可行性的一种投资预算方法。回收期是指公司用项目所得税后净现金流量增量来收回项目全部投资所需的年限。其决策的标准就是投资回收期应小于设定的时间时,项目可行;否则项目不可行。其计算公式:

TP为回收期,CF 为项目全部投资现值之和,CF 为项目投资期间的税后增量现金流量。

5.投资收益率法。投资收益率,是指预期年度税后利润或年均税后利润占投资总额的百分比。其评价标准是投资收益率大于企业目标报酬率时,项目可行;反之,项目不可行。投资收益率的计算公式为:

P为项目年平均税后净利润, S 投资项目形成的固定资产残值。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投资预算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我国城市基础设施投资预算管理现状

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实际上就是政府投资。政府投资就是政府部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及其宏观经济政策意图的重要手段和基本途径,同时基础设施投资是为了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公众提供更好公共服务为目的的。因此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管理应以追求公共利益为取向,实现投资预算过程的民主化,让更多公众参与投资预算的制定与管理,积极听取公众的意见,并采纳其合理部分,以保证社会公益性目标的实现。而我国城市基础设施投资项目一直以来都是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决策程序:不同的投资项目分别由不同级别的政府部门进行审批,而完全忽略了社会的参与。

篇3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以及“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通过查阅财务报表附注,发现上市银行的这两类的主要构成部分为债券(政府,政策性银行,金融机构,公司),也包括基金,权益工具等。

由于各上市银行资产规模差异较大,所以将“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的绝对数量进行比较不合适,于是以该类金融资产占总资产的比值进行分析。

首先,将各上市银行的该类金融资产占总资产比值置于不同年度进行比较。箱形图所标示数字为上市商业银行各年度该类金融资产占总资产比值的中位数,是上市商业银行的该占比集中的某个数值。矩形箱体的上下边缘为各年度该类金融资产占总资产比值的上下四分位数,根据矩形箱体的长短,可以看出该占比是集中或是分散。从矩形箱体两端向外各画一条线段,表示该占比正常值的分布区间。正常分布区间以外的点称为异常值。

根据如下箱形图,可以看出,从2007年到2013年,各上市商业银行该类金融资产占总资产比值最为集中的数值呈现先降后升的状况,即中位数逐渐降低,并在2009年时最低,为0.29%,在2013年最高,为0.73%。且每个年度该占比的集中程度都有较为明显差异。

将上市银行进行分类,分为国有商业银行以及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了检验两类银行持有该类金融资产的多少是否有显著性差异,我们对此类金融资产占总资产比值进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

根据上表可以看出,在显著性水平为0.05的条件下,通过了齐方差检验,即可以认为两个样本的方差是相等的。在方差齐性的条件下,进行样本均值的T检验,得到了P值为0.521。所以,可以认为两个样本“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占总资产的比值的均值是相同的,由此可以推测,是否为国有商业银行这一标准对“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的持有量相对多少无显著性影响。箱形图如下所示:

二、上市银行期末“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分析

同样,“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分为“交易性金融负债”以及“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通过各银行的财务报表附注可以看出,上市银行持有的这类金融负债主要包括以发行理财产品,结构性存款,与贵金属相关的金融负债,已发行存款证,已发行票据等。

与该类金融资产在各上市银行分布较为均匀不同,“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主要集中在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且数额较大。从07年到13年的多数年份,工商银行,农业银行该类金融负债超过该类金融资产的金额。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的11年至13年,建设银行的13年的该类金融负债的数额在千亿以上。

而股份制商业银行持有“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相对较少,股份制商业银行中仅有招商银行在2007年至2013年期末均持有一定数量的该类金融负债,而民生银行,南京银行,北京银行,宁波银行等4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在07年至13年的期末从未涉及该类金融负债。

以下为各银行“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与负债”的对比图,其数值为这两个项目从07至13年期末余额的累加。

三、“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与负债”的“投资收益”分析

影响“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与负债”的“投资收益”的时点主要有:取得时支付的交易费用,持有期间确认的股利或利息收入,出售时确认的投资收益。

由于在各上市银行年报中,民生银行、兴业银行有部分年份以及宁波银行的所有年份,“投资收益”项目下没有再细分给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资产与负债”下的具体“投资收益”,所以不对这些银行的部分年份进行分析。

07年至13年,能统计到的“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与负债”的“投资收益”为正的上市银行占总的上市银行0.50,0.67,0.64,0.67,0.53,0.67,0.47,都处于0.47到0.67这一区间内,可见,此类投资收益在这些年度中比较平稳。

但该“投资收益”与不同的上市银行的有明显关系:16家上市银行中,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北京银行等4家在这7年中的该类金融资产与负债的“投资收益”都为正,工商银行,中信银行在7年中有6年的“投资收益”为正,所以累计的该类“投资收益”也较大。而另外9家上市银行,除了华夏银行累计的收益为正以外,其余8家都出现了该类累计“投资收益”为负的情况,尤其是农业银行、兴业银行、南京银行,几乎每年的“投资收益”都为负值。

由此看来,“投资收益”并非难以把控,有良好的投资结构组合及策略很重要。

以下为累加各上市商业银行07年到13年“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与负债”的“投资收益”所得到的柱状图。

四、投资收益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比分析

根据会计准则的规定,“以公允价值变动且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与负债”在资产负债表日按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而在出售时,为了保证“投资收益”反映企业在该项投资中实现的全部收益,出售时,要将其持有期间形成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转入“投资收益”。所以猜测“以公允价值变动且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工具”的“投资收益”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会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但是事实上,当以该类金融工具的“投资收益”作为横轴,以其“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作为纵轴,做出散点图时,我们可以看出,16家上市银行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投资收益”之间并没有明显线性或者非线性关系。尝试回归分析后,也发现其与多个回归模型的拟合度极低。以此可以说明,对于两者之间存在关联性的猜测是错误的。

“投资收益”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散点图如下所示:

篇4

(一)六大会计要素作出重大调整在所有者权益和利润要素中分别引入国际准则中的“利得”和“损失”概念,将利得和损失区分为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以及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

(二)公允价值概念目前的会计准则在强调历史成本作为基本计量属性的基础上,将公允价值的概念引入中国会计体系,公允价值的变动直接计入利润。

(三)投资收益项目列于营业利润项目之前,构成营业利润的一部分。

(四)营业利润项目不再区分主营业务与非主营业务利润,只是将营业利润分解为“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

(五)单独列示项目目前的第30号会计准则规定在利润表中对“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资产减值损失”和“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项目要单独列示。

(六)应纳入利润表项目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资产减值损失”等未实现资产利得和损失纳入了利润表,使净利润中包含了部分“其他全面收益”(未实现资产持有利得)的内容。

二、利润表局限性分析

(一)利得和损失项目目前的准则虽然引进了利得和损失两个要素,且它们在利润的构成中与收入和费用要素处于并列地位。但在准则会计要素分类中不包括利得和损失。其次,从目前基本准则的具体规定中可以得知:利得和损失包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损失和直接计人当期利润的利得、损失。关于前者,《企业会计准则2006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中规定将其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予以反映。而关于后者,却未给出详细规定。以上两处不足直接导致目前利润表项目结构不合理。

(二)“投资收益”项目“投资收益”在“营业利润”之前列示值得商榷。目前,虽然对外投资的成败已成为导致大多数企业成败的重要因素,但由于投资收益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被投资单位的经营,因而其风险较大,不能可靠地反映本企业管理者的经营业绩。

(三)不应列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项目利润表将部分“未实现资产持有利得”列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项目,并单独列示,一是不符合稳健原则的要求;二是与国际惯例不符(如美国将未实现资产持有利得列入第四财务报表“全面收益表”或“业益表”);三是容易使上市公司利用其进行“盈余管理”,平滑经营业绩,操纵利润;四是不利于对某些上市公司的经营成果进行评价;五是由于利润的含义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不利于企业各个时期对比分析。

(四)“营业收入”与“营业成本”项目原准则规定单独陈报“主营业务”、“其他业务”,而目前的准则中取消了“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和“其他业务支出”项目。笔者认为,这个变动有一定合理性。然而,在一定时期内,企业的主营业务是企业最核心的业务,能最为可靠地评价管理者的经营业绩。所以,对主营业务和其他业务的区分仍然非常必要。因此,主营业务成本和其他业务支出也应在附注中披露。其次,由于不同性质的收入不加区分,如收现的收入与赊销的收入均反映在利润表中,没有考虑赊销收入的风险,因而利润表中的收入被高估,未能体现谨慎性原则;同时在财务分析时,由于计算出来的应收账款率有误差,不利于评价应收账款的流动性。

(五)营业利润构成 目前准则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资产减值损失”等计入营业利润,笔者认为欠妥。因为在利润表中,“营业利润”是最重要的反映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增长能力的盈利指标,将利得和损失等非正常经营原因造成的损益直接计入“营业利润”,使得其可靠性大大降低,同时也严重损害了利润表信息的相关性,并且会怂恿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以含有利得和损失的营业利润来进行财务分析,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也就不科学、缺乏说服力。

(六)“营业外收入”与“营业外支出”项目

目前的利润表中,仍沿用“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项目,不仅与国际通行做法相悖,同时也使得“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准则应用指南”间的关系混乱。首先,基本准则中既然已明确定义了“利得”、“损失”、“直接计人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会计要素概念,在利润表中就不应再出现“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这些模棱两可的会计术语。其次,在基本准则、具体准则中都未出现“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字样,仅仅在具体准则应用指南中出现这些超准则、并与基本准则中的利得和损失外延相同的项目,使得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准则应用指南间的联系逻辑上不一致。

(七)全面收益信息披露分析基本准则缺乏对全面收益的定义,对利得和损失的规定表述不够清楚,只在第五章“所有者权益”部分给出了利得及损失的定义,且对减值损失的处理欠妥。由于2001年以来上市公司对减值准备计提的随意性操作,目前的准则中规定大部分“资产减值损失”不得转回,整体上稳健性有所提高。但是具体企业会计准则1号中规定“存货”的减值损失却可以转回,“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直接计入利润,无疑成为部分上市公司的“救命稻草”,成为会计研究工作者目前的研究课题。

三、利润表改进建议

(一)改进和完善全面收益要素目前,我国利润全面收益一部分计入利润,一部分计入所有者权益。为此,应对我国利润表要素进行改进,即增加“全面收益”、“利得”和“损失”会计要素。“全面收益”除包括净利润外,还包括其他全面收益,即“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及损失”。“利得和损失”包括“直接计人利润的利得和损失”及“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两大部分。经营成果会计要素(收入、费用、利得、损失、利润、全面利润)之间的关系是:

利润总额=收入-费用+利得(直接计人损益的利得)-损失(直接计入损益的损失)

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

全面收益=净利润+其他全面收益(直接计人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及损失)一其他全面收益再调整

这样即建立了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之间的勾稽关系,即:

期末所有者权益=期初所有者权益+所有者投资-向所有者分红等(如直接减少注册资本)+全面收益

(二)取消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扩展利润表,采用一表法报告全面收益国际会计界对全面收益的报告概括起来有:一表法、两表法和权益变动表法。笔者认为当前我国可选用一表法报告全面收益,即在利润表的净利润下列示其他全面收益项目,最后报告全面收益总额,提供单一的业绩报告会使信息使用者更清晰直观对比信息,做出更好的决策。

(三)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与资产减值项目“投资收益”项目应在“营业利润”之后列示。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资产减值损失”两个项目移至“营业利润”后列示,能更为可靠地反映管理者经营业绩的核心收益,有助于投资者决策的收益分开披露。

(四)成本及收入项目“主营业务成本”和“其他业务支出”应该在附注中进行披露;“营业收入”单独列示“赊销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单独列示“存货销售成本”,以利于财务分析及经营评价。

篇5

新投资项目由于处于项目的初始阶段,科研人员只注重技术层面上的风险,专业方面的局限使他们无法从整体上看到财务风险的存在。而财务风险又是客观存在的,要彻底消除风险及其影响是不可能的,为防范新项目的财务风险,就要求我们财务人员介入项目的管理,结合财务方面的专业知识将风险量化并告之项目管理者,对风险进行预警,将损失降至最低,为企业创造最大的收益。

评估项目风险的关键在于如何确定预警指标及预警指标的临界值,以判断项目的风险是否存在,在对新项目进行日常财务风险管理中,应定期或动态地将预警指标与临界值进行比较,若预警指标临近或突破临界值,则根据具体情况发出警报。使核心的决策人员能够随时获取有关风险的信息资料。

对新项目进行财务方面的风险评估,首先从调研阶段开始,项目的调研阶段主要是由新项目科研人员,从各个渠道收集有关该项目的信息,如设备购置价值、原材料价格、单位用量、损耗率、人工、工时、以及市场同类产品的价格、外部的年需求量和该项目目标利润率等等基础信息,并据此出具调研报告。

其次,财务人员根据新项目科研人员在调研阶段出具的调研报告,根据其中的基础数据信息结合财务的分析方法提供财务可行性分析报告,主要包括对项目各风险值的说明,如根据设计成本信息(包括预计的固定成本、变动成本)以及目标销售价格计算出盈亏平衡点(BEP),从而给出外部对该产品的需求所应该达到的最小值;通过对该项目的投资总额和未来几年内现金净流量的测算计算出投资回收期,同时与新产品生命周期的对比可以让管理者知道投资回报期是否在产品的生命周期范围之内;通过估计当某一不确定变量(如销售量、销售价格、材料价格、人工成本、材料成本、固定性成本等)发生一定程度变化的时候,项目的投资决策指标(净现值、净现值率、获利指数、内部收益率、利润值等)将相应发生多大程度的变化,以此来预测新项目风险的大小,以及分析投资决策指标,明确项目的抗风险能力,从而成为项目风险评估的重要指标。

一、盈亏平衡点分析

盈亏平衡点又称零利润点、保本点、盈亏临界点、损益分歧点、收益转折点。它是指企业经营处于不盈不亏状态所须达到的业务量(产量或销售量),即销售收入等于总成本,是投资或经营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数量界限。近年来,盈亏平衡分析在企业投资和经营决策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盈亏平衡点可以用销售量来表示,即盈亏平衡点的销售量;也可以用销售额来表示,即盈亏平衡点的销售额。如果预期销售额与盈亏平衡点接近的话,则说明项目没有利润。盈亏平衡点越低,表明项目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越大,抗风险能力越强。

按实物单位计算:盈亏平衡点=固定成本÷(单位产品销售收入-单位产品变动成本)

按金额计算:盈亏平衡点=固定成本÷(1-变动成本/销售收入)=固定成本÷贡献毛益率

盈亏平衡点可以通过研究产品的单位售价(P)、单位可变成本(V)以及总固定成本(F)来计算。可变成本是与产量水平成比例变化的要素,通常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以及利用成本。固定成本是不随数量变化的费用。通常包括折旧费、租金、保险费、管理人员工资以及办公费等。盈亏平衡点的计算公式为:BEP=F÷(P-V)。

根据设计成本信息(包括预计的固定成本、变动成本)以及目标销售价格计算出盈亏平衡点(BEP),从而给出外部对该产品的需求所应该达到的最小值,并提供给我们的管理决策人员,比较根据目前市场信息所预测出的销售量,是否达到了该最小值,如果没有达到就看其改善及增加销量的可能,以从销售方面确定产品的风险。

二、投资决策评价分析

投资决策评价指标是指用于衡量和比较投资项目可行性,以便据以进行方案决策的定量标准和尺度。从财务评价的角度,投资决策评价指标可分为静态评价指标和动态评价指标。按在计算过程中不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因素的指标称静态指标,包括静态投资回收期、投资收益率;在计算过程中充分考虑和利用资金时间价值的指标称动态指标,包括净现值、净现值率、获利指数、内部收益率。

(一)静态评价指标

1.投资回收期是指以投资项目经营现金流量抵偿原始投资所需要的全部时间。投资回收期可以自项目建设开始年算起,也可以自项目投产年开始算起,但应予注明。

投资回收期可根据现金流量表计算,其具体计算又分以下两种情况:

项目建成投产后各年的净收益(即净现金流量)均相同,则静态投资回收期的计算公式如下:不包括建设期的回收期PP/=原始投资合计÷投资后前若干年每年相等的净现金流量;包括建设期的回收期PP=不包括建设期的回收期PP/+建设期。

2.投资收益率,又称投资报酬率(ROI)是指达产期正常年份的息税前利润或运营期年均息税前利润占项目总投资的百分比。是作为评价项目投资价值的参数的一种方法,计算时使用会计报表上的数据。

投资收益率(ROI)=年息税前利润或年均息税前利润÷项目总投资

将计算出的投资收益率(ROI)与所确定的基准投资收益率进行比较,其指标大于或等于基准指标,则投资项目具有财务可行性。投资收益率考虑了项目有效期内的全部现金流量。

(二)动态评价指标

1.净现值(NPV)是反映投资方案在计算期内获利能力的动态评价指标。投资方案的净现值是指用一个预定的基准收益率(或设定的折现率)ic,分别把整个计算期间内各年所发生的净现金流量都折现到投资方案开始实施时的现值之和。

净现值(NPV)=∑NCFt(1+K)-t+∑Ct(1+K)-t

净现值(NPV)是评价项目盈利能力的绝对指标。当NPV>0时,说明该投资项目在满足基准收益率要求的盈利之外,还能得到超额收益,具有财务可行性;当NPV=0时,说明该该投资项目基本能满足基准收益率要求的盈利水平,方案勉强可行;当NPV﹤0时,说明该该投资项目不能满足基准收益率要求的盈利水平,方案不可行;净现值(NPV)指标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并全面考虑了项目在整个计算期内

的经济状况;经济意义明确直观,能够直接以货币额表示项目的盈利水平,其取舍标准也较好地体现了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目标。 基准收益率ic也称基准折现率,是投资者以动态的观点所确定的、可接受的投资项目最低标准的收益水平。基准收益率的确定一般以行业的平均收益率为基础,同时综合考虑资金成本、投资风险、通货膨胀以及资金限制等影响因素。

2.净现值率(NPVR)是指投资项目的净现值占原始投资现值总和的比率。

净现值率(NPVR)=项目的净现值(NPV)÷原始投资的现值合计

只有净现值率指标大于或等于基准率,则投资项目具有财务可行性。

3. 获利指数 (PI),是指投产后按基准收益率或设定折现率折算的各年净现金流量的现值合计与原始投资的现值合计之比。

获利指数(Pl) =投产后各年净现金流量的现值合计÷原始投资的现值合计= 1+净现值率

只有获利指数指标大于或等于1的投资项目才具有财务可行性。它(下转281页)(上接279页)是一个相对指标,反映投资的效率,即获利能力。

4.内部收益率(IRR),就是资金流入现值总额与资金流出现值总额相等、净现值等于零时的折现率。

内部收益率,是一项投资可望达到的报酬率,是能使投资项目净现值等于零时的折现率。就是在考虑了时间价值的情况下,使一项投资在未来产生的现金流量现值,刚好等于投资成本时的收益率,而不是你所想的“不论高低净现值都是零,所以高低都无所谓”,这是一个本末倒置的想法了。因为计算内部收益率的前提本来就是使净现值等于零。

内部收益率越高,说明你投入的成本相对地少,但获得的收益却相对地多。IRR大于项目所要求的最低投资报酬率或资本成本,方案可行;内部收益率法能够把项目寿命期内的收益与其投资总额联系起来,指出这个项目的收益率,便于将它同行业基准投资收益率对比,确定这个项目是否值得投资建设。

篇6

一、社会保障基金投资品种

根据社会保障基金的特殊性质,一般把其投资安全放在首位,对其投资的投资品种、投资比例都有严格的限制,目的是在控制好投资风险的前提下提高投资收益。

根据《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品种包括三个方面:银行存款、债券(国债、企业债、金融债)买卖、进入证券市场(证券投资基金、股票)。其中银行存款与国债投资的比例不低于50%,企业债、金融债券不得高于10%,证券投资基金、股票投资的比例不得超过40%,根据《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境外投资管理暂行规定》,全国社保基金境外投资规模不能超过其资产的20%。下面对以上投资品种逐一进行阐述:

(一)银行存款与国债

银行存款与国债是社会保障基金投资中风险最小的种类,也是收益较低的类别。虽然存在由于物价上涨速度高于存款利率而贬值的风险,但是这种损失占本金的比例毕竟很低,而且也不是每年都会出现,因此社会保障基金存入银行和购买国债的收益是最稳定的。

(二)企业债券、金融债券

企业债券、金融债券其投资风险与银行存款和国债相比要大。企业发行债券的目的是为了大型生产或投资项目进行融资,银行发行金融债券的目的是为了效益好的贷款项目融资,资金使用目的明确,而且已经预先进行了项目可行性研究,因此债券的利率一般都高于同期银行储蓄存款利率;债券利率事先确定,收益可以很精确的预期。债券交易还受到发行债券的企业和银行经营状况以及市场利率变动的影响,投资的安全性比银行存款和国债稍差。

(三)投资资本市场

为了确保社会保险机构有足够的偿还能力,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运营是必须遵守安全性原则,使基金能够安全返回。但是,安全性资产的收益率较低,在通常情况下难以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在保值增值的压力下,现已拓宽投资渠道,进入资本市场进行投资。社保基金投资入市,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部分,也是财政体制与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保基金入市方式主要有投资基金和购买股票,这是投资风险最大的品种,当然也是收益最高的品种。社保基金在资本市场的投资过程中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当股市出现系统性风险即股市全面下跌,或者社保基金购买的某一只股票出现暴跌,将会严重威胁到社保基金的资金安全。

(四)境外投资

境外投资较国内投资风险要大,虽然境外投资可以分散单纯国内市场投资的风险,但由于我国对外投资开放时间较短,对国外市场的了解程度以及投资理念、投资行为的不同,因此对社保基金境外投资的投资管理人和托管人的选择需谨慎。

二、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组合建议

(一)投资组合多样化

社会保障基金是否保值增值,不能简单地用不同时期基金账面数量增减来衡量,在基金运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面临通货膨胀的风险,因而必须看基金实际价值量的变化,只有在基金的投资收益率高于同期的通货膨胀率时,基金才能达到保值增值的目的,增强社会保障给付能力。如果基金增值水平小于物价上涨指数,便意味着基金贬值。

社会保障基金在保证投资于较稳定、可靠的领域并能够保值的前提下,应扩大投资渠道, 从投资对象、投资期限、投资区域、投资时机四个维度上进行多元投资组合。在不同的投资项目中合理投资分布,以分散投资风险。事实证明多种投资渠道可以提高基金的收益率。我国应该在确保社会保障基金安全性的基础上拓宽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渠道,主要体现在确保一定比例的现金等价物的投资和固定投资收益的基础上,增加对国内证券市场和海外资本市场的投资。参与海外资本市场的投资也是社会保障基金增加收益和实现投资多元化组合的合理选择。从我国社会保险基金运营的实践来看,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组合的多样化,一方面可以稳定和提高收益,降低单一投资隐含的风险;另一方面,可以确保基金收益增长同国民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从而使社保基金能较大程度的享受国民经济增长带来的收益。

(二)加大资本市场的投资比例

社保基金要保值增值,就必须进入资本市场,参与投资运营,这是世界各国的经验。随着我国加大证券监管力度,健全证券市场机能,证券市场的运行已经比较规范;通过下表也可以看出剔除物价上涨因素之后的股票投资收益率远大于银行存款和国债的收益率;而且近几年社保基金进行资本市场的投资的比率远低于《暂行条例》规定的40%上限;同时通过指数化投资可以降低投资风险,因此可以说,加大资本市场的投资比例可以获得较高的收益。

(三)开拓新的投资领域

智利和新加坡的养老基金大部分投资于国家的住房、电力、通信、矿山等项目及私人部分,有效地促进了经济的增长。我国社会保障基金也可投资于有稳定收益的实业项目,如房地产、大型建设项目、基础设施项目等。我国大型基础设施项目与公共工程项目虽短期收益不高,但具有长期的稳定收益,投资额较大,因此,如果社会保障基金规模较大,比较适合社会保障基金进行中长期投资。

篇7

关键词:收益模式物业销售物业租赁香港

不同收益模式的概念与特点

从世界范围内看,以物业开发和投资为主营业务的房地产企业具有三种典型的收益模式:其一是物业销售收益模式;其二是物业租赁收益模式;其三是混合型收益模式。

收益模式的概念界定

所谓“物业销售收益模式”是指房地产企业通过筹集资金、购买土地、设计建造、市场营销等环节,最终以销售方式获取房地产投资收益;所谓“物业租赁收益模式”是指房地产企业自行开发建设或者直接购买物业的所有权后,通过宣传推广、招商谈判、租约签订等环节,最终以租赁方式获取房地产投资收益;所谓“混合型收益模式”是前两种收益模式的结合,是一种物业销售和物业租赁并举的收益模式。

由上可见,本文所指的收益模式并不针对具体的开发项目或物业类型,而是指一个房地产企业在市场动态发展过程中,为了获取良好的经营绩效和长远的发展机会所选择的收益模式。

收益模式的比较分析

不同收益模式对房地产企业的经营绩效有不同的影响,表1从多方面对物业销售收益模式和物业租赁收益模式进行比较。

所有权物业销售收益模式在销售完成后,将物业的所有权转移到买方手中,因此房地产企业没有获得物业的所有权。反映在企业资产中的主要项目为在建工程。相反,物业租赁收益模式则保留了房地产企业对物业的所有权,所有已租赁物业都属于企业的资产。

资金周转速度在物业销售收益模式下,物业价值一次性实现,因此可以立即将投资收益投入到扩大再生产过程,该模式有效的提高了资金周转速度。相反,在物业租赁收益模式下,物业价值在长期内实现,资金周转速度相对较慢。

收益稳定性在物业销售收益模式下,现金流入在物业销售时完成,并受工程建设、销售状况、市场价格影响较大,因此收益不稳定。相反,物业租赁收益模式可以通过租赁合同获得中长期的稳定收益。

流动性风险在物业销售收益模式下,一旦房地产企业在建设过程中遇到资金短缺等流动性风险,由于物业的物理形态还没有实现,因此变现能力差,企业抵御流动性风险的能力弱。相反,在物业租赁收益模式下,由于企业持有一定量的物业,因此可以通过出售已持有的物业来解决流动性问题。进一步而言,在具有房地产投资信托的房地产市场中,企业可以通过资本市场套现,物业租赁收益模式的流动性风险更小。

市场风险在物业销售收益模式下,房地产企业面临的主要是一级市场中的价格风险;在物业租赁收益模式下,房地产企业面临的主要是三级市场中的租金风险。由于房地产投机、房地产市场周期循环等因素,房地产市场价格的波动性要远远强于租金的波动性,因此前者将面临更大的市场风险。

品牌效应在物业租赁收益模式下,房地产企业通过持有高品质的商业物业、写字楼来提升企业形象,创造品牌价值。例如,香港置地集团在中环所持有的大量写字楼曾经一度为其赢得了“中环地王”的美誉,而太古地产的太古广场也是香港商业物业中的优质品牌。因此,就提升公司形象而言,物业租赁收益模式更具优势。

分析表明,两种收益模式各具特色,很难比较哪一种更有利于房地产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纵观香港过去几十年房地产企业的发展历史,笔者认为随着房地产市场的不断发展,两种收益模式正在不断融合,混合型收益模式由于集成了两种模式的优点,而为更多的房地产企业所接受。本文将以香港房地产市场中新鸿基地产公司案例为主,分析投资收益模式变迁的深层次原因。

新鸿基地产公司案例分析

1963年,郭得胜、李兆基和冯景禧三人分别投资100万元建立了新鸿基企业有限公司。1972年8月23日,新鸿基企业有限公司在香港上市,1973年改名为新鸿基地产发展有限公司(下简称“新地”)。“新地”看好香港和内地的长远发展潜力,最初崇尚开发中小型的住宅项目,随着市场需要逐步开始全力开发大型的住宅项目。从1992年以来,“新地”一直高居香港股票市场“市值十大地产公司”的榜首,堪称香港的“地产巨无霸”。“新地”早期奉行“货如轮转”的经营策略,以物业销售作为其核心的收益模式。本文通过对1988年到2004年公司年报数据的分析,定量的考察了近20年来其收益模式的变迁。

新鸿基地产公司收益模式变迁

内容摘要:伴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房地产企业必将面临收益模式的选择问题。本文首先对物业销售收益模式、物业租赁收益模式、混合型收益模式的概念和特点进行了比较。其次,通过香港新鸿基地产公司案例分析,论证了香港房地产市场进入成熟期和调整期后,混合型收益模式在提高企业经营灵活性和增强企业收益稳定性等方面的优势。本文认为混合型收益模式从长远而言是寻求可持续发展企业的最佳选择。

关键词:收益模式物业销售物业租赁香港

不同收益模式的概念与特点

从世界范围内看,以物业开发和投资为主营业务的房地产企业具有三种典型的收益模式:其一是物业销售收益模式;其二是物业租赁收益模式;其三是混合型收益模式。

收益模式的概念界定

所谓“物业销售收益模式”是指房地产企业通过筹集资金、购买土地、设计建造、市场营销等环节,最终以销售方式获取房地产投资收益;所谓“物业租赁收益模式”是指房地产企业自行开发建设或者直接购买物业的所有权后,通过宣传推广、招商谈判、租约签订等环节,最终以租赁方式获取房地产投资收益;所谓“混合型收益模式”是前两种收益模式的结合,是一种物业销售和物业租赁并举的收益模式。

由上可见,本文所指的收益模式并不针对具体的开发项目或物业类型,而是指一个房地产企业在市场动态发展过程中,为了获取良好的经营绩效和长远的发展机会所选择的收益模式。

收益模式的比较分析

不同收益模式对房地产企业的经营绩效有不同的影响,表1从多方面对物业销售收益模式和物业租赁收益模式进行比较。

所有权物业销售收益模式在销售完成后,将物业的所有权转移到买方手中,因此房地产企业没有获得物业的所有权。反映在企业资产中的主要项目为在建工程。相反,物业租赁收益模式则保留了房地产企业对物业的所有权,所有已租赁物业都属于企业的资产。

资金周转速度在物业销售收益模式下,物业价值一次性实现,因此可以立即将投资收益投入到扩大再生产过程,该模式有效的提高了资金周转速度。相反,在物业租赁收益模式下,物业价值在长期内实现,资金周转速度相对较慢。

收益稳定性在物业销售收益模式下,现金流入在物业销售时完成,并受工程建设、销售状况、市场价格影响较大,因此收益不稳定。相反,物业租赁收益模式可以通过租赁合同获得中长期的稳定收益。

流动性风险在物业销售收益模式下,一旦房地产企业在建设过程中遇到资金短缺等流动性风险,由于物业的物理形态还没有实现,因此变现能力差,企业抵御流动性风险的能力弱。相反,在物业租赁收益模式下,由于企业持有一定量的物业,因此可以通过出售已持有的物业来解决流动性问题。进一步而言,在具有房地产投资信托的房地产市场中,企业可以通过资本市场套现,物业租赁收益模式的流动性风险更小。

市场风险在物业销售收益模式下,房地产企业面临的主要是一级市场中的价格风险;在物业租赁收益模式下,房地产企业面临的主要是三级市场中的租金风险。由于房地产投机、房地产市场周期循环等因素,房地产市场价格的波动性要远远强于租金的波动性,因此前者将面临更大的市场风险。

品牌效应在物业租赁收益模式下,房地产企业通过持有高品质的商业物业、写字楼来提升企业形象,创造品牌价值。例如,香港置地集团在中环所持有的大量写字楼曾经一度为其赢得了“中环地王”的美誉,而太古地产的太古广场也是香港商业物业中的优质品牌。因此,就提升公司形象而言,物业租赁收益模式更具优势。

分析表明,两种收益模式各具特色,很难比较哪一种更有利于房地产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纵观香港过去几十年房地产企业的发展历史,笔者认为随着房地产市场的不断发展,两种收益模式正在不断融合,混合型收益模式由于集成了两种模式的优点,而为更多的房地产企业所接受。本文将以香港房地产市场中新鸿基地产公司案例为主,分析投资收益模式变迁的深层次原因。

新鸿基地产公司案例分析

篇8

【关键词】 母公司;子公司;投资行为;控制管理;投资指标

当前,随着我国股份制的推进发展,以资产为纽带建立的企业集团公司越来越多。在企业集团内部,母公司作为子公司的出资者,必然关注子公司的投资行为,而子公司由于“内部人利益”的存在,其投资可能偏离企业集团的整体目标,甚至严重侵害集团利益。为解决母子公司之间的矛盾,实现企业集团的整体利益最大化,必须理清母公司投资控制的原因和目标,在此基础上,对症下药,从法人治理结构、投资资金管理和投资指标的设定三方面优化投资控制管理对策。

一、母公司对子公司投资行为控制管理的原因和目标

(一)原因

在企业集团内部,母公司为子公司的出资者,为确保自己的资产用于有效而正确的项目上,母公司必须对子公司投资行为进行控制,以保障企业集团的利益。

1.作为子公司的出资人,母公司需要对其投资行为进行控制

从法律意义上讲,企业集团的母公司、子公司均是独立的法人,它们不仅拥有独立的经营自,而且还拥有独立的理财自,而从产权关系上讲,企业集团的母公司是出资人,子公司是被投资方。正是这种特殊关系,决定了子公司不能脱离母公司的核心领导去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投资活动,而是需要遵循企业集团总部(母公司)统一的财务战略安排。母公司为了充分发挥资本杠杆效应和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本的保值和增值,势必会以最大股东的身份对子公司的财务活动进行统一管理,投资活动的管理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2.“内部人控制现象”的存在,要求母公司监控子公司的投资行为

在多级法人治理结构下,集团总部难以对众多的子公司实施有效的监督,而且这些子公司经营情况的反馈和财务信息传递渠道长、传递速度慢,使集团难以及时准确地把握集团内外的环境变化,导致信息失真,由此造成决策不当,集团内部有限的资源得不到合理有效的配置,致使公司蒙受损失。另一方面,多级法人治理结构还会导致“内部人利益”强化效应。由于子公司的法人地位,其局部利益往往与子公司员工的个人利益密切相关,因而子公司的管理层会过分关注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当与母公司的利益取向相悖时,不惜以损害企业集团的利益为代价。为追求子公司的利益最大化,子公司管理层甚至通过高负债的财务杠杆进行高速扩张,高负债意味着高风险,若子公司无力偿还负债,母公司的财务危机一触即发。因此,母公司必须对子公司的投资行为加以控制监管。

3.子公司过多设立孙公司累积投资风险,需要母公司控制子公司的投资行为

母公司大量设立子公司需要巨额资本金,为达到少出资而控股的目的,企业集团一般由子公司出资设立孙公司。这样,母子公司链条就会延伸更深,更长,有可能达到十几甚至二十级次。如此一来,一个规模稍大、实力稍强的子公司就又成了其属下众多子孙公司的股东了。由于正反馈效应――集团可控制的子公司数量与集团可控制的金融资源成正比,集团的财务杠杆系数就会随着子公司数目的不断增加而不断增大,企业集团的资产负债率也会随之迅速攀升,经营风险急速增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此类子公司经营不善发生亏损,则会“牵一发而动全身”,使企业集团内部的资金链断裂,陷入财务困境。由此可知,由于子公司过多设立子孙公司,而使得子公司自身的经营风险向母公司转移,且增加集团总部的财务风险。因此,母公司有必要对子公司的投资行为进行控制。

(二)目标

母公司通过对子公司的投资行为进行控制,能够规范企业集团内部各个成员单位的投资行为,处理好集团利益与各个成员单位利益之间的矛盾,使各个成员单位的投资行为符合企业集团的整体目标,为集团赢取最大限度的投资收益,使企业价值最大化;同时通过控制,降低投资风险,实现集团的可持续发展。

二、母公司应如何有效地控制、管理子公司的投资行为

母公司要加强对子公司投资行为的控制管理,可以从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投资资金管理和投资指标的合理设定这三方面着手。

(一)立足于根本,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集团公司的多级法人治理结构,不仅弱化了企业集团总部对各子公司的控制力,降低内部资源的配置效率,而且还会导致信息不对称和“内部人利益”强化等不利于企业集团发展的局面。所以,企业集团总部(母公司)要对子公司的投资活动进行有效的控制,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善企业集团的公司治理结构,为有效的管理提供坚实基础。

1.建立母公司级次的法人治理结构

在集团公司母子公司体系中,母公司是最高级次的法人,只有从母公司级次建立与完善法人治理,才能真正做到权力制衡,实现集团的正确决策,为提高集团集中配置资源效率和投资管理奠定制度基础。

2.弱化子公司级次的法人治理结构

在母公司级次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与完善的同时,还需逐步弱化子公司级次的法人治理结构。这是因为,子公司级次的法人治理结构发挥作用越大,就越不利于集中配置母子公司体系中的资源。产权多元化的子公司是一级独立法人,存在自己的独立利益或是内部人利益,它们的利益不可能完全与企业集团利益相一致。因此,在建立母公司级次的法人治理结构后,就需要通过尽可能减少子公司级次或关闭重组一些子公司来进行子公司股权结构的调整,实现企业集团对子公司的绝对控制。

(二)立足于财务,全方位控制子公司投资资金管理

1.建立健全预算控制体制

全面预算是现代公司的基本制度,通过预算可以将企业的决策目标及其资源配置方式加以量化,是财务控制的有效手段。实行全面预算,有助于明确目标,使下属各成员企业清楚地了解各自的任务,从而更好地指导和控制业务的执行。预算的编制、执行、报告,能够解决集团总部与子公司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预算的考核与奖惩,能够解决集团总部和子公司之间效用不一致的问题。

2.建立统一的财务结算中心

财务结算中心是实现集中配置资源、控制财务风险、强化成本管理的载体,它能集中集团总部和各成员的资金,统一调拨和结算,实现内部资金的调剂,有助于企业集团总部对集团内部各成员公司的投资活动从资金运用上进行监控,对防范投资风险、规范投资行为有着重要的作用。在集团总部建立统一的财务结算中心,由中心进行全面的资金筹措和分配,有利于降低集团总体的投资风险和运作成本,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立足于投资项目,建立一套投资管理指标

在母子公司体系下,母公司对子公司投资活动需要进行评价,这时候,就需要借助相关的投资财务标准。投资财务标准是管理总部基于谋求市场竞争优势,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与资本保值目标而对投资回报所确立的必要基准指标,是从价值角度决定投资项目可行与否的基本标准。集团和各分公司根据财务标准就能做出是否投资的选择,这样,保证了各分公司投资项目的质量,也保障了企业集团的整体利益。同时,企业集团总部也可以利用这些财务指标,评价各分公司已发生的投资项目质量,质量越高,该分公司以后可获得的投资额度就越高,以此来控制和促进各成员公司投资活动的水平。

母公司在制定投资财务标准时,必须同时关注收益的数量和质量,具体可订立如下的投资收益数量标准和投资收益质量标准。

1.投资收益数量标准

(1)经营性资产销售率

经营性资产销售率=销售收入净额/平均经营性资产。此比率代表着公司市场竞争能力,反映出其营运能力,包括营运规模与营运效率的总体水平,以及流动资产与固定资产投资的结构状态,是投资收益目标实现的基础。

(2)经营性资产收益率

经营性资产收益率=息税前营业利润/平均经营性资产。此比率从息税前利润角度揭示了与公司核心能力相关的各项投资活动对价值增值的贡献能力,通过与市场或行业平均水平比较,可以看出其是否具有竞争优势。

(3)主导业务经营性资产收益率

主导业务经营性资产收益率=主导业务息税前经营利润/主导业务平均经营性资产。此比率从公司主导业务的角度,对其获利能力进行判断。

(4)主导业务净资产收益率

主导业务净资产收益率=主导业务的税后利润/平均净资产总额。此比率反映公司的核心主导业务对资本保值增值目标的贡献能力,它与主导业务经营性资产收益指标一起构成了投资收益目标实现的核心基础。

(5)净资产收益率

净资产收益率=税后利润/平均净资产总额。此比率反映了公司投资活动的终极结果,是股东或母公司最为关注的一项指标。

上述指标分别从营运能力与总体地位、优势保障与贡献基础等方面反映了子公司的投资业绩水平。总部管理层必须结合竞争强制与股东期望的考虑,遵循平均先进原则,分别厘定出不同投资收益率指标的必要值,作为规范与指导集团各层成员(子公司)进行投资活动必须达到的最低标准。凡达不到上述要求的投资项目,均不予考虑。

2.投资收益质量标准

分析投资收益的质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收益来源的稳定可靠性;收益时间的分布;收益的现金支持能力。

(1)收益来源的稳定可靠性

营业利润占利润总额的比重=营业利润/利润总额。此比率反映了子公司生产经营活动所创造的利润在整体利润来源结构中的地位。该比率越高,证明公司利润来源的基础越是稳固,收益的质量也就越高。

核心主导利润占商品经营利润的比重=核心主导业务利润/利润总额。此比率反映的是公司收益基础的稳定性与可靠程度,因为核心主导业务获利能力的强弱对于整个企业集团市场竞争能力和未来发展前途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此比率越高,证明核心主导利润占利润总额越多,企业的收益基础有更好的保证。

(2)收益时间的分布

收益期限结构=不同时间段的收益额/相关分析期内收益总额。此比率揭示了公司实现收益的时间分布,通过与预计损益表比较,可以发现实际收益的时间分布偏离预算的程度,以便及时发现问题。

收益期限系数比率=∑(不同时段收益额×折现系数或期限系数)/分析期收益总额。此比率即为不同时间段收益对期初的折现系数。

(3)收益的现金支持能力

销售营业现金流入比率=营业现金流入量/销售收入净额。此比率主要用于衡量公司销售收入与营业现金流入量的对称关系,一般来说,该比率越高,表明公司有效现金流入量的转化能力越强,从而收入的质量越高;反之,则说明公司收入存在着质量问题。

应收账款收现率=应收账款平均收现额/应收账款平均余额。此比率反映了公司应收账款管理水平的高低。

赊销收现折现系数比率=∑(各时间段应收账款收现额×折现系数或期间系数)/期间应收账款累计发生净额。此比率是从时间价值角度去评价赊销收入或应收账款的收现质量,该比率对于提高公司相关责任人在赊销管理活动中的风险意识,增强时间价值观念,加快应收账款的收现速度,提高应收账款投资效率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净营业利润现金比率=营业现金净流量/税后营业利润。此比率是从经营活动的结果/目标上对公司收益的现金保障水平进行评价。该比率越高,证明公司实现的税后利润的有效性越大,公司经营管理状态良好;反之,则说明需要对当前的经营管理作出调整改进。

投资收益数量标准和投资收益质量标准的厘定,要求企业各成员的各项投资活动的实际收益水平决不能低于市场或行业的平均值,否则意味着投资活动的结果是入不敷出。根据财务标准,企业集团总部应该要求子公司将那些没有盈利价值的项目剔除在有效的投资范畴之外。

三、结语

作为子公司的出资人,出于企业集团利益和“内部人利益”因素的考虑,母公司需要对子公司的投资行为进行控制和监管。作为监控主体的母公司,需要对母子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进行完善,为有效的投资控制奠定可靠的制度基础;需要强化对子公司投资资金的管理,更有效地控制子公司的投资行为;需要立足于项目,建立一套投资管理指标,以考核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和子公司投资赢利能力。通过以上三个方面,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投资行为进行控制和监管,以确保企业集团内部各成员单位投资行为没有偏离集团的整体目标,保障企业集团的整体利益。

【参考文献】

[1] 王俊敏.加强集团公司财务控制的措施[J].财会通讯,2006(8):18.

[2] 程宝玉,张东伟.企业集团控制子公司投资行为的理性思考[J].当代财经,2003(9):72-74.

[3] 张延波.企业集团财务管理[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2:1-261.

[4] 阎同柱,,詹正茂.全方位透视母子公司管理[J].企业管理,2001(9):5-26.

[5] 陈志军.母子公司管理控制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篇9

随着世界保险业竞争的不断加剧,保险公司通过死差益和费差益获取利润的空间越来越小,保险公司转而依靠投资组合有效管理,从而实现较高的投资收益,来弥补承保损失,获取经营利润。投资组合能否获得良好的投资收益率已成为保险公司能否实现目标利润的非常关键的因素。正因为投资业务非常重要,能够更加真实反映资产收益状况的随机资产模型日益成为保险公司关注的焦点。

一、我国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主要存在的问题

1.资金结构不合理、投资收益率不高。虽然新的保险法放宽了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的渠道,但是,我国保险公司的投资渠道仍然以银行存款为主,缺少回报率高且能与负债的长期性相匹配的中长期投资项目。我国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率整体水平不高,由于将很大部分的资金投资于无风险的银行存款和国债,我国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率较低。

2.资金利用率低。保险公司的资金利用率是衡量保险投资水平的重要标志。国外保险公司的资金利用率一般都在90%以上,日本的保险资金利用率更是高达95%以上,而在我国这个数字还不到50%,近几年,各大保险公司资金投资率逐渐上升,但是,受到我国传统文化及公众对风险的相对保守的态度的影响,与国外相比,我国保险公司的资金利用率仍然较低

二、我国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的有效对策为:

1.优化投资资金结构。我国投资结构不合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首先,我国的证券市场还很不成熟,股票市场以短期投资为主,投机性较强,债券市场主要是国债,且期限较短,很难与保险公司的长期负债相匹配,企业债券的品种和数量都较小,缺乏权威的债券评级机构,监管力度不够,由于投资工具的缺乏,使保险公司没有足够的选择空间,无法搭建结构合理的证券投资组合,降低了保险公司的资源配置效率。另外,股票市场过大波动也使以投资的安全性为首要目标的保险公司在进行股票投资时会存在很大的风险。

2.深化内部体制改革,加强保险公司自身风险管理能力。保险资金的投资除了受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等国家机构的监督管理外,从保险公司内部出发还应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保险资金投资是一把“双刃剑”,想要获得高收益,就必须承担高风险。在保险业与资本市场对接的条件下,当资本市场繁荣时,保险公司资本市场的大量投资会增加投资收益,给保险公司带来可观的回报,并增强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和资本实力;但当资本市场低迷和不景气时,资本市场的金融风险同样可以通过保险公司在资本市场的大量投资传递给保险行业,因此造成的投资亏损会引起保险公司资产的变动,并最终影响其偿付能力,导致保险公司出现偿付能力不足,甚至有些保险公司会因此破产。鉴于监管的静态性和滞后性,保险公司需要建立内部风险控制机制,从而有效地控制投资带来的各种潜在风险。

3.鼓励保险资金投向有长期稳定回报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从世界各国的经验看,保险资金是国民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资金来源之一。保险(包括养老金)资金规模庞大,可用资金的周期较长,是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较为理想的资金来源。在发达国家,水电站、铁路、桥梁、电网等基础设施投资中约40%的资金来源于保险公司。从投资风险的角度看,基础设施投资风险较低、回报相对稳定,较符合保险资金运用对安全性的要求。另外,基础设施投资的周期较长,能够与保险公司负债的长期性很好的匹配。目前我国中长期资金来源不足,例如三峡大坝等基础设施建设大量借用外债,如果能够将保险资金纳入其中,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保险资金的长期性,另一方面可以使保险公司获得稳定的投资收益。专家估算,总投资额度800亿元的京沪高铁建成后的综合年收益率可能达到8%~12%,这对于具有长线投资性质的保险资金而言,是很好的投资机会。

4.强化监管措施。我国的保险投资监管存在两大不足:一方面强调对投资品种和比例的限制;另一方面对金融衍生产品存在监管真空,保险公司对该类资产的风险防范意识不够。尽管美国拥有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监管体系,但是其对衍生金融产品的监管严重不足,最终使市场的不规范行为没有得到及时纠正,风险积累最终引发危机。因此,我国保险投资应吸取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对保险公司投资于次级债务和衍生债务进行严密的风险监测,防止重蹈美国的覆辙。进一步完善保险资金运用的信息披露制度;加强对资金运用监管信息的基础建设,建立保险资金动态监管模式及资金运用的风险预警机制。

篇10

关键词:企业投资风险;风险衡量;风险意识;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10-0087-02

投资是企业维持和提高竞争力的基础,企业为了更好地立足于日益激烈的竞争中,会运用资金进行投资,以获取更大的收益。但是,由于市场的复杂性及未来的不确定性,任何一项投资活动都伴随着风险,投资风险的认识、衡量与防范措施也越来越受投资者重视。

一、企业投资风险及其种类

我国学者对风险概念的研究,大致分为两种观点:一是指损失的不确定性;二是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即认为风险既能够给主体带来威胁也能带来机会。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将投资定义为:“企业通过分配来增加财富,或为谋求其他利益,而将资产让渡给其他单位所获得的另一项资产”。投资风险是投资活动的必然伴生物。企业投资活动一般与未来某一时间的经济有关联,但人们不可能对未来的发展分析得准确无误,这必将与预期结果产生偏差的不确定性,以致投资出现差错,从而导致投资风险的出现。企业投资风险就是企业进行投资时实际产生的报酬与预期报酬之间的可能偏离程度。企业投资风险大致可分两大类: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是指市场收益率整体变化所引起的市场上所有资产的收益率的变动性。它主要包括:市场风险、政策法律风险、宏观经济风险、社会风险和不可抗力风险等。非系统风险指由于某一特定原因对某一特定资产收益率所造成影响的可能性。它主要包括:技术风险、生产风险、管理风险等。

二、企业投资风险产生的原因

要分析和衡量风险,首先要了解风险产生的原因。一般而言,企业的投资风险产生的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盲目追求高额报酬造成的投资风险

企业盲目地追求高额报酬,构成了企业的投资风险。一般来说:风险和收益成正相关,风险越大,收益越大;风险越小,相应的收益也就越小。如果企业在投资时,只考虑收益因素,而忽略了风险因素,则有可能造成投资失误。如果在投资前考虑了风险因素,而且对市场做了充分的调查与研究,选择停止对该项目的投资,则有可能挽回不必要的损失。

(二)利率、汇率升降引起的投资风险

利率、汇率的波动将影响企业投资收益的变化。当银行利率下降时,一般来说企业的投资收益率将上升,此时投资将给企业带来的投资收益;反之会给企业的投资带来风险,甚至造成损失。当汇率下降,外币贬值,一般来说企业的投资收益率下降,等值货币的美元兑换成人民币的数额将减少,减少企业的投资收益甚至损失;反之会给企业带来投资收益。

(三)企业对投资项目管理混乱而产生的投资风险

这种原因造成的风险具体表现在:

1.资项目前期准备工作不充分。例如:项目的施工图纸尚未设计完成就仓促上马;资金不到位就盲目开工;工程接近竣工,施工合同还未签订等。这些都会给项目施工造成工作纠纷、责任不清,拖延工期,增大投资成本,给企业造成投资风险。

2.投资概算不实,造成建设资金不足。企业资金核算不准确,导致工程不能按计划完成,使企业的投资不能很快的转化为生产力,给企业带来承重负担,增加投资成本,加大投资风险。

(四)由被投资方造成的投资风险

企业将自己的闲余资金或闲置资产投资于其他企业,希望获得更好的收益,但由于被投资企业的经营管理不善而出现经营亏损,无法按时支付红利或偿还本息给投资企业,这样就给投资企业带来风险,造成经济损失。另外,被投资企业未履行或未完全履行投资协议,也会给投资企业造成损失。

三、企业投资风险的衡量与防范对策

为了更进一步地控制和防范投资风险,我们应当积极对其进行衡量并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一)企业投资风险的衡量

企业投资在存在风险的情况下,需要通过一定的方法衡量其风险的程度。下面介绍两种衡量方法:

1.投资报酬变异系数法。投资报酬变异系数,即标准差系数,是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下的投资报酬率与期望投资报酬率的离差平方和的算术平均数的平方根比上期望投资报酬率的值。其原理是系数越大,说明投资报酬率偏离期望投资报酬率的程度越大,受各种随机因素的影响也就越大,因而其投资风险也就越大;反之,系数越小,说明投资报酬率偏离期望投资报酬率的程度越小,受各种随机因素的影响也就越小,因而其投资风险也就越小。

(1)单个投资项目风险的衡量

式中:E(x)――投资报酬的期望值;xi――第i个可能的结果(如投资收益);Pi――第i个结果xi出现的概率;n――可能结果的总数;?滓x2――方差;?滓x――标准差,V?滓x――标准差系数。

(2)多个投资项目总风险的度量及预测方法

=

式中:E(xp)――n个项目的总期望值; wi――第i个项目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E(xi)――第i个项目的期望值;n――投资项目总数;?滓(xp)――n个项目的总标准差;?滓X、?滓x――项目i、j的标准差;?籽ij――项目i与j的相关系数;V?滓(xp)――n个项目的总标准差系数。

在实际运用中,各个结果出现的概率一般由专家预测、或者根据市场变化规律、行业特征预测或者根据企业历年的资料进行预测而获得。

(3)投资方案风险衡量的判断标准。对单一投资方案,决策者可根据方案的标准离差系数的大小,将其与设定的可接受的指标最高的限值对比,若低于最高限值则进行投资;否则放弃投资。对于多个投资方案,投资决策总的原则是:投资报酬率越高越好,风险程度越低越好。

2.模糊综合估计法。模糊评价方法首先将风险因素分为n个指标,比如市场风险、经营管理风险、技术开发风险、研究开发风险、宏观环境风险等。再对各个指标进行评分,并确定风险等级。如果指标为定性指标,不易取得具体数据,可采用市场调查或专家意见等法对定性指标确定一个数据。一般各指标的评分等级分为风险大(80~100)、风险中等(60~80)、风险较小(40~60)、风险小(1~40)四个等级。

设有m个被评价项目,有n个评价指标为X1、X2、X3、……Xn,评价的具体步骤如下:

(1)计算各项指标的得分,指标的得分区间为[1-100],计算公式如下:

Yit=■×99+1(i=1、2、3……n;t=1、2、3……m)

式中:Xit为第t个投资项目第i个指标Xi的数据,Ximin为样本项目中第i项指标Xi的数据的最小值,Ximax为样本项目中第i项指标Xi的数据的最大值,Yit为第t个投资项目第i项指标Xi的得分值。当Xit=Ximin时,则Yit=1分;当Xit=Ximax时,则Yit=100分。

通过上式的转换,便得各投资项目各项指标的得分值,数据转换区间为[l~100]分。

(2)确定各项指标的权数,可通过风险管理部门或专家评分法得到各指标之间的权数。指标X1、 X2、X3……Xn的权数W1、W2、W3……Wn。

(3)计算各投资项目的综合得分。计算公式如下:

Zt=■YitWi

其中:Yit为第t个项目i项指标的得分值, Wi为第i项指标的权数, Zt为第t个项目的综合得分值。

(4)根据Z的得分高低即可对投资项目进行排序评价。

以上两种方法中,投资报酬变异系数法当风险要素的变动呈线性型时,衡量效果很好,但为非线性型时,就不太准确了。模糊综合估计法就没有上述缺点,但其指标分类不够严密,一般只计算了主要指标,且关于指标的取值、权重的确定对投资项目的风险特征依赖性很大。

(二)企业投资风险的防范

根据企业投资风险衡量,针对投资风险的成因,提出如下防范措施:

1.树立宏观经济意识。企业是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的一份子,生存和发展必然受到宏观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作为企业的决策者或者管理者目光不能局限于本企业,应当时刻关注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财税、金融政策的变化,要时常分析国内国际走向和趋势,提高对风险的预测能力,适时调节企业投资项目,取得管理风险的主动权,尽量的避免、减少风险的发生。

2.加强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论证。企业在对某项目进行投资时,要深入地搜集相关资料,掌握准确信息,并对重点及比较大的项目进行必要的技术可行性和合理的科学论证,从而减少或避免因投资决策失误所带来的投资风险。

3.加强对投资实施过程的管理。对投资实施过程的管理,企业应当集中财力、物力保证投资项目的建设和实施,杜绝“钓鱼”工程项目。为了保证投资项目的顺利实施,企业必须做好各项充分的准备工作,避免将投资战线拉得过长,导致资金过于分散,影响整体的投资项目的完成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