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专业的发展前景范文

时间:2023-11-07 17:30: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学专业的发展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学专业的发展前景

篇1

关键词:农业大国;农业发展前景;科技人才;课堂教学;国家政策调整

我国自古就是传统的农业国家,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经济获得飞速发展,正在朝着工业化国家迈进,但是我国仍然是以农业为根本的大国,农业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农业的良性发展对我国的城市建设、工业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基础作用。但目前我国农村的现状是大量劳动人口走进城市,留在农村的人普遍文化水平较低,对农业生产缺乏基本的科学知识,大多数仍然存在靠天吃饭的思想;同时我国各地的职业高中、高校中的农业专业的毕业生不希望回到农村工作,大多数毕业生都向往到大城市去,有怕吃苦、嫌农村待遇低的思想,这些原因都造成了目前农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不乐观的现状。

应该说我国农业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宣讲农业知识,以及农业生产中对种子的生产经营的基本理论知识,农业经济作物的生产和销售,对农业相关的农药的使用等,并且培养与农业相关的工作部门或单位的科学技术的推广和使用等。应该说农业涉及的方面非常广泛,加之我国政府近几年一直非常重视农业生产,所以学好农业对于我们个人来说,具有很好的就业、发展前景,对于我们国家来说,农业是国家的根本,培养好农业科技人才,促进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这样可以为我国的工业建设、经济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我国现阶段农业专业学生的现状

现在我国城乡之间的差距非常大,可以说所有的青年学生都希望到大城市去工作,希望脱离落后贫穷的农村,同时由于涉农单位大部分在农村,其工作环境差,每天都需要到田间地头去,风吹日晒,并且待遇与自己的付出不成正比,所以造成了我国与农业有关的学生的就业非常困难;但我们同时也要看到,近几年,我国政府非常重视“三农”问题,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的贡献力度越来越大,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如:对农民的粮食种植进行补贴,农民购置大型农机产品给予补贴,提高粮食收购的价格等,并且现在我国广大农村的农民也认识到科技在农业生产方面的作用,开始改变靠天吃饭的思想,传统农业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农学类专业都呈现出蓬勃的上升之势,就业面也越来越广,社会地位和声誉都在提高,农学专业及其毕业生的就业都在朝着一个好的方向发展。我们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农业生产必将踏上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国涉农专业的学生必将会有一个崭新的发展前景,自己所学的科学知识必将会大有作为。

二、具体工作及策略

对于我们职业高中中的涉农专业,我们下一步的工作和教学重点也应该随之改变。首先应该确立新的培养目标,根据我国的农业生产实际进行教学内容和专业的调整。我们应该知道,农业培养的目标是与农民、农业相关,让农村的孩子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帮助农民致富,特别是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应该大力促进农业集团化发展,培养学生成为具备综合素质与农业生产、农业服务和技术管理应用能力等的人才,以便更好地为我国的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服务。

我们职业学校应该加强理论知识联系实际的教学过程,注重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知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充足的理论知识,这些知识必须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所以我们职业学校可以围绕当地的农业生产,有选择性地开展实践教学内容,注重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针对性、实用性和灵活性;让学生充分地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农业生产实践中,培养学生综合适应的能力,让学生学会自我反思、自我提升,能够随时根据生产实际调整自己的学习思路,及时进行反思,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我国的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都在发生变化,所以,我们职业高中的农业教师更应该首先进行改变,时代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教师也应该积极进行农业生产的实践操作,积极开展农业科研工作,密切联系当今世界的最新农业科技理论和科技成果,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技能和农业生产的专业技能,真正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指明灯。

我们学校应该为我国农业生产培养实用性、创新性的人才。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到我国农业生产的先进地区进行参观实习,了解当地农业生产的模式、管理方法和技术,了解农业商品化的发展前景,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让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顽强的意志,并且能够对知识进行合理综合运用,提高知识的利用率,成为我国农业生产的创新型人才。

篇2

关键词:吉林省;高等农业院校;专业结构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4-0202-02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全国高校在巩固自身传统优势专业的基础上,不断新增专业或专业方向。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高等农业院校肩负着为我国培养现代化农林渔业专门人才的神圣使命。为适应新环境、新形势,高等农业院校结合自身条件,在深入研究传统农业专业的同时,不断开设涉农、非农专业,才能避免单一学科发展不适应时代潮流的弊端。

一、吉林省高等农业院校本科专业结构现状

吉林省2所高等农业院校(吉林农业大学、吉林农业科技学院)都具备悠久的办学历史,高校经历历史的沉淀,审时度势,不断新增本科专业,改变以往单一的专业人才一培养弊端,在最近10年,吉林省两所高等农业院校新增本科专业数目分别为吉林农业大学增加35个,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增加了20个,涵盖农、理、工、经、管、文、法、教等门类。目前2所高等农业院校农学类专业占所有专业的百分比为23.6%,吉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17.2%左右,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农学专业相对较多,占28.3%。涉农专业很多是交叉学科专业,还在逐步发展建设中,所占比例较少,占10%,非农类专业占据主导优势,吉林农业大学较高,比例高达72.1%,吉林农业科技学院相对较少,占61.7%。

二、吉林省高等农业院校本科专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由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高校类型多样化,缺乏统一的分类标准,高校办学定位模糊,专业盲目设置,缺乏特色专业,一味追求所谓的“热门”,专业设置雷同等现象层出不穷,这将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现象严重。吉林省高等农业院校同样面临着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设置数量的发展。吉林省高等农业院校专业数目逐年增加,然而专业扩招缺乏充分的市场调研,必将带来弊端,不仅造成办学资源的浪费,还可能造成专业建设与社会人才需求脱节。因为农业院校毕竟是农业类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更倾向于原本就是综合型的大学毕业生,专业内涵不明晰,众多专业鱼龙混杂,却没有核心专业,这对高等农业院校的长远办学是很不利的。

2.专业设置重复性明显。从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发现,很多高校相同名称专业,培养模式、人才发展方向、教学课程内容等都大同小异,甚至同一学校不同分院之间也存在重复专业。高校对专业设置缺乏明确的定位,必将导致同专业毕业生规模超过市场行业所需,数量上供大于求,质量上却供不应求,出现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现象。

3.专业点布局不够协调。吉林省内高等农业院校专业规划性不够科学,注重短期效益,有点急功近利。从新增的专业中笔者发现,近几年经、管、文等非农专业上升趋势加快,未能充分考虑今后专业发展前景就匆匆上马,忽视高校核心专业建设,专业发展缺乏长远打算,与传统综合院校同类专业比较,缺乏竞争优势。

4.专业调整机制未形成。两所高校本科专业几乎都在逐年增加,淘汰现象却没有。新增专业开展火热,却基本没有撤销或是淘汰不合适专业。高等农业院校专业优胜劣汰动态调整机制尚未形成,专业结构设置与调整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较大,培养出的人才可能滞后于人才市场需求。

三、吉林省高等农业院校本科专业结构优化的对策与建议

1.科学调配专业数量的发展。高校专业结构的设置应当着重参考市场调研数据,在国家层面,建议国家教育部联合人力资源和社会劳动保障部深入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进行实地调研,为高校专业建设提供宏观性参考建议。在高校层面,高等农业院校应当建立区域市场调研组,保证专业人才服务区域的同时,面向全国,定期深入省内当地企事业单位进行人才需求实地调查访问,摸清所需人才的专业和大致数量,了解区域经济产业发展方向,将收集到的第一手资料反馈给高校专业优化小组讨论研究,制定可行的专业配置方案。

2.强化引导专业的合理布局。吉林省高等农业院校专业结构已经由以前单一的农学专业向多种学科专业共同发展转变。在现有专业结构下,吉林省高等农业院校应当仔细审视本校现存专业中存在的不足,并根据历年的招生率、就业率以及毕业学生的反馈信息,适当淘汰不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专业,整合资源,分享给有潜力的专业。集中力量建设具有产业优势的专业,吸引更多学子加入农业大学。虽然高等农业大学看似学科门类齐全,实则专业壁垒深严,各高校内专业应当相互融合,向多科性、综合型大学迈进,最终发展成为以农学或生命科学为特色的综合性大学,在巩固传统专业优势地位的同时,不断扶持新兴专业,促进其健康和谐发展。

3.加强学科专业的内涵建设。①加强基础,淡化专业意识。高校可以将几个培养方向或专业相似度较高的专业组成“专业类”,下设几个专业或是专业方向。学生入学前2年进入专业类学习时不分专业,仅在其下实行基础性通识教育,自主选择课程,只要修满学分即可。经过2年的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学习后,在学生对已有专业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下,根据个人兴趣、人生规划,自主选择上述4专业中的其中之一,进行专业课学习,深化专业知识,形成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方式。②加强专业差异性建设。专业的重复性建设很难避免,但是相同名字的专业设置不同的培养方向和课程教学内容,高校完全可以做到。不能因为跟其他高校专业名称一样,专业人才培养方式也如出一辙,应当根据本校办学特色,明确4年后专业人才服务方向,升华专业内涵。③深化传统专业的有效改造。农学类专业是吉林省高等农业院校传统优势专业,应当加强传统专业优势,改造传统专业,使其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农业产业。高校应当对传统专业进行纵向延伸,加入新课程,引入现代化科学技术,学生与产品研发,在实践中迸发出火花,挖掘传统农业新优势。横向上,与别的非农、农专业交叉发展,提高传统专业的生命力。④促进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根据吉林省规划实施,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加快,在新兴产业不断发展的同时,农业作为主导产业的地位依旧没有改变,正向现代化农业发展方向迈进,预计未来几年现代农业将为成为热门产业,农业高等院校需要调整专业结构,从实际出发,了解农业产业所需,对传统农学专业新增设的课程内容,开展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同时吸纳企事业单位、高新技术产业人才进高校教学,使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专业学习含金量,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篇3

1.主观上的问题

农业科研与农业生产有其特殊性,可能会面对烈日炎炎、满身泥水,因此会有同学对这一行业忘而却步,特别是现在的一些独身子女,吃苦精神不够,专业思想不牢,甚至对农业有排斥的心态。这种专业思想不牢固会造成学生对毕业实习与论文写作不够重视,参与积极性不高,不能以严谨的态度与科学的作风来对待。另外,有的同学可能认为毕业实习就是干活,甚至有的同学觉得自己的文学功底很好,写作没有问题,不需要锻炼,这些都是误区。毕业实习的科研工作肯定会有一定的工作量,农学类专业还会需要田间操作,可能会有比较苦、比较累,但要认清正是在这些实践工作中得到锻炼与提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论文的写作与平时的散文等写作存在较大区别,更需要逻辑思维和科学严谨的试验依据,是需要一个系统的锻炼过程的。对于这些要有清楚的认知,才能得到很好的实习锻炼效果。

2.客观上的问题

(1)考研热给毕业实习带来了一定的难题由于就业观念趋向的变化和大学生扩招带来就业压力增大的影响,报考研究生的同学越来越多,这些同学在大三到大四这段时间里一心投入在考研的学习冲刺上,争分夺秒,忽视了毕业实习工作。导致毕业实习投入的精力不够,花的时间较少,严重影响了毕业实习质量和毕业论文的质量。(2)就业压力带来的影响本科生的毕业实习多数集中在最后一学期,这半年里是毕业实习的关键时期,也是毕业生择业就业的关键时期。现在就业压力较大,特别是农科类大学生就业压力尤其突出,而且现在的就业是双向选择,都需要一个考察选择的过程。所以很多同学在四年级就开始到有就业意向的单位实习,严格按照单位的作息制度上下班,而且为了更好的展现自己,一般不会请假。这就使同学没有时间参加毕业论文的试验研究工作。(3)毕业论文内容、效果上存在一定偏差现在的本科生毕业论文都是以做老师的科研课题为主,这是无可非议的,但很多同学的论的太尖、太深、面太窄,这对于培养学生从事科研工作有较好的作用。但是目前大多数本科生同学毕业后是面向基层,或是到企业上班,真正从事科研工作的比例并不是很大。这些太尖、太深、面太窄的研究内容毕业后用的较少,甚至根本用不上。农业生产具有周期性,一般作物是一年一个周期,现在的多数同学毕业实习和论文试验工作只能是作物生长的某个阶段,不能跨整个生长季节,这使实习效果受到一定影响。对于本科生的毕业实习最好是能经历整个作物生长周期,对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一次全面的、系统的实践。

二、提升农学类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

1.巩固专业思想,提高对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与参与积极性

专业思想的培养与巩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育:一是学科的发展前景与重要性;二是干一行爱一行的思想与意志;三是人生职业规划的引导;四是教师和班主任队伍与学生的沟通与谈心。学校要求班主任老师与学生谈心时,把“学农爱农、立志务农”的专业思想教育作为谈心的重要主题。通过专业思想教育,大大增强学生学农爱农务农的信心与决心。

2.研究如何更好地处理考研同学的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写作问题

总体原则是采取把毕业论文课题内容与考研方向结合起来的方式,如果导师的研究内容与学生考研方向差异较大,可以考虑转导师,转到研究内容与考研内容相近的导师。尽量探索一条两全齐美的办法。另外,毕业实习对考研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参加与考研学科相近内容的毕业实习,可以增加对研领域的深入了解,增强本领域知识的系统性,对考研题目的答题有一定的帮助,因为现在的考研试题一般为综合性较强的题目,需要应试同学对学科知识掌握的系统性和全面性。

3.研究如何对待提前到就业单位上班的问题

针对当前就业压力大的形势,对于毕业生提前到就业单位边实习边进行双方选择的问题不能一律禁止,对待这个问题的原则是要从方法上着手,尝试在就业单位设立导师,探索一条学校导师与就业单位导师联合共同指导模式,即要求有就业意向的单位安排一位指导教师,与校方的指导老师共同拟定与工作内容相关的毕业论文题目,由双方导师共同指导实施。特别是加强就业单位导师与学校导师的对接模式,论文选题的思路方法等方面的研究与创新,共同联手来提高农学类专业毕业生的实习效果与毕业论文质量。

4.鼓励和加强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应用性内容研究

选题内容向应用理论或应用技术研究转型,探索拓宽知识面、增加系统性的选题思路,避免太深、面太窄、实践应用性不强的的选题内容,提高学生毕业后应对实际工作的能力。在这方面,本研究团队在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上也做了新的尝试,以应用研究为主,注重设计系统性强、内容涉及面较宽的题目。通过尝试,感觉学生在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上有了较大的提高。现在已把相关内容进行了总结,并把这些想法与创新的方法进行总结集成,使其系统化、规范化,并在本科生实习中进行新一轮的实践。另外,考虑到作物生长的周期性问题,已尝试从三年级升四年级的暑假期间开始安排学生利用暑假期间提前进行毕业论文的内容实施,在第七学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和周末参与毕业论文的研究工作。这样同学在毕业实习中可经历作物的全生长周期,使实习内容做到系统化。

5.加强毕业生实习过程的监控与管理,建立一套以学生评价为主的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的评价体系

篇4

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由原县职业高中和教师进修学校合并组建。学校占地面积51500平方米,年9月。建筑面积43300平方米,校学生2000余人,教职工177名。学校先后开设了农经类、机电类、电子类、计算机信息技术类及管理服务类五大专业群近20多个专业。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办学形式适应市场,专业设置瞄准市场,培养目标满足市场,毕业生出路服务市场”办学思路,坚持以“三个面向”为指针,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发展为目标,以培养素质为中心,立足实际,着眼农村,克难勇进,开拓创新,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培训并转移农村劳动力近万人,成为县“科教兴县”教育兴农”主阵地。经过多年的努力,学校被评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市首批示范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不顾旅途劳顿,这秋高气爽、丹桂飘香的金秋十月。莅临我校检查指导工作,此,代表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对你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多年来一直关心支持我校教育事业发展的市、县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

一、涉农专业是学校的传统专业

县是全山区县,辖11个乡镇,261个村,10.23万户,28.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2.98万人。农用面积广,农村人口多,农村经济发展前景广阔,但由于农村经济管理人才匮乏,经验不足,致使很多可利用和可开发的资源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严重制约了全县农村经济的发展,滞缓了全县致富奔小康的步伐。自1983年建校起,学校立足县情,本着“服务农村建设,促进地方经济”的指导思想,相继开办了农机、园林、林特、食用菌等专业,并逐步打造成我校的骨干专业,成为学校的一大特色。90年代后,学校围绕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结合国家对中职学校专业设置要求,根据需要重点开设了果林、茶林、种植养殖、农学等专业,培养了一大批适应山区经济发展需要的毕业生。年,根据国家专业设置新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需求,依据学生及家长的志愿选择,学校增开了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年秋季招收涉农专业学生144名,年秋季280名。

二、学校具备开办涉农专业的条件

1、师资力量。目前,我校有教职工177人,专任教师153人,学历达标率94%。涉农专业教师13人,其中本科学历11人,专科学历2人,均为中学一级以上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教学经验。近几年,学校根据专业设置需要,采取专兼职相结合的办法,从县农业局聘请了2名专业农技师兼职授课,缓解了实习指导教师欠缺问题。

2、课程设置。根据国家专业设置要求,结合我县经济、地域、气候特点,采取征订和自编教材相结合的办法确立课程科目。比如在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开设上,我们严格按照国家课程设置要求,开齐开足德育课和文化课,有计划地选开部分专业技能课,并结合农村实际,自编了《农村政策与法规》《农业技术推广》等专业教材,这样,既保证学生学到文化知识,又掌握了切合实际的专业技能,使教学更富有本土化、更具有针对性。强化教学管理,在课程落实上实行“三表”(即课程表、教师任课表、作息时间表)监控制;在常规管理上,坚持教研组月查、教务处普查、学校领导抽查制度,确保教学高效。

3、实习基地。近几年,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确立了“种植优质烟叶、‘绿生’茶叶,栽培天然木耳、香菇,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的发展战略,这为我校涉农专业的开设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为开阔学生眼界,练就扎实的专业技能,学校积极争取,多方联系,在以往建立土门蔬菜大棚种植、茶叶等基地的基础上,又与集团、镇核桃产业基地等建立联系,使其成为学生实践、见习场所。今年,我们在县农业局的大力支持下,与种子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实习基地合同。这样,学生既有理论支撑,又有实践场地,学生实习、实践率达100%,真正达到了学有所长、学以致用的目的。

4、学制管理。建设新农村,更需要懂技术、高素质的人才。不少家庭生活困难,迫切希望孩子早日学成回家创业,尽早脱贫致富。面对实际,我们实行“2+1”模式。即学生入学的前两年完成必需的专业理论学习、基础技能训练、专业拓展意识和专业拓展能力的培养;后一年重点熟悉相关岗位技能要求、提高专业技能,达到现岗操作标准。“2+1”模式产生了三大效益:一是解决了特困生就学问题;二是强化了职业技能培训;三是培养了农业科技带头人。学生撰写的经验论文《边学习边脱贫,再学习再致富》在《教育与职业》刊物发表。

5、社会环境。我们重视鼓励引导学生扎根农村,回乡创业,成长为科技带头人,以良好的社会效益助推学校发展。林特专业的毕业生李知华,利用在学校学到的专业知识开办了食用菌加工厂,学校组织对口师资跟踪进厂指导,使其年产值达60万元,成为我县菌类生产的民营大户,在他的影响下,所在村组的乡亲纷纷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菌类生产,经济效益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是98级农科专业毕业生,三年的职校生涯,勤奋好学的他夯实了专业基础知识,学到了农村基层工作管理方法。凭借过硬的综合素质,出色的管理才能,仅5年时间,他就走上了农村领导工作岗位,成长为村的党委副书记、湖北集团公司的总经理。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据统计,学校累计为村组培养科技致富带头人800余名。良好的社会效益营造了学校发展的大环境,上中职学校,读涉农专业,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家长的愿望,学生的选择。

三、思考和展望

篇5

一、广东高职院校农业专业学生就业现状

近年来,广东普通高校毕业生的总数逐步攀升,毕业生就业率同比有所提高[6]。《2011广东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白皮书》透露,2011年广东高校毕业的本专科应届毕业生达35.4万人,与2010年相比增加6.36%;本专科应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94.93%,较2010年增加约1.67个百分点;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94.10%,专科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95.60%。广东普通高校一级学科毕业生初次就业情况统计,详见表2。表中显示,2011年广东普通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情况较为理想,其中,在本科毕业生中,农学类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最高,为95.37%。但在专科毕业生中,农学(农业)类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仅为93.93%,仅比哲学和法学等专业略高,可见广东专科层次农学(农业)类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并不理想。笔者通过对广东高职院校农业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主要表现如下五个方面:1.就业率情况与调查。2009-2012年公布的《广东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白皮书》资料有关统计显示,广东高职院校农业专业2009年有毕业生516人,初次就业率为92.25%;2010年有毕业生571人,初次就业率为91.24%;2011年有毕业生742人,初次就业率为93.76%[7]。2.就业去向与调查。高职院校毕业生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留得住、下得去、用得上的实用型的专业技术人才,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服务。

《广东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白皮书》资料有关统计显示,广东高职院校毕业生初次就业情况然发生变化,体现在省内就业的毕业生人数和比例有逐步下降的发展态势,到东部沿海大中城市以及返乡创业的比例则不断提高。详见表3。3.就业意向与调查。为更好地了解、掌握广东高职院校农业专业毕业生就业愿望的具体情况,笔者深入对广东2009年以来高职院校农业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意向等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具体情况分别如表4、表5和表6所示。从表4中我们可以看出,广东高职院校农业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区域主要集中在沿海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而在中、西部农村等边远地区就业的高职院校毕业生较少。从表5中我们可以看出,多数高职院校毕业生都选择在国家机关、企业及事业等单位解决就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求稳的基本心理及行为。从表6中我们可以看出,高职院校毕业生的首次就业薪酬大多处于1500—3000元之间。从总体上来看,广东高职院校农业专业毕业生在择业标准方面相对比较适中。4.就业满意度与调查。笔者共设计了五项调查选项,即很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和很不满意。通过调查统计发现,广东高职院校农业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并不高(见表7)。5.就业途径与调查。通过跟踪调查2009—2011届广东高职院校农业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就业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校园招聘、亲朋介绍、网络报刊、自我推销以及自主创业等(见表8)。其中,校园招聘排在首位,其次为亲朋介绍、网络报刊、自我推销,而自主创业为最低。根据《2011广东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白皮书》资料显示,2011年,全省毕业生中,只有1253人选择自主创业,其中本科生559人,专科生694人。这表明,全省毕业生的创业率只有0.35%。通过统计调查资料表明,目前广东高职院校农业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途径依然还比较单一,学校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意识,积累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创新教育不够,也没有很好地发挥推荐顶岗就业的主渠道作用。因此,怎样进一步提高毕业生创业人数和就业质量,拓展就业途径、发挥实习实训基地在就业方面的重要渠道的作用,是我们今后必须高度重视和值得思考的问题之一。综上统计显示,好的方面表现在广东高职院校在农业专业设置方面正在日趋改进和完善,部分非农业类高职院校已开始增设涉农业专业。但是,目前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需要我们研究解决,比如怎样加强毕业生就业的心态、提高他们对就业指导的满意度、进一步拓展就业途径等,都有待我们深入研究及探讨。

二、广东高职院校农业专业学生就业存在问题

(一)竞争力不够强通过以上对广东高职院校农业专业毕业生现状调查可见,广东高职院校存在农业类专业数量偏少,甚至两所农业类出身的学院涉农业专业合在一起也才15个,而且,农业类专业近几年来招的学生数量也偏少,势必出现广东高职院校对农业类专业科研投入不足,整体教研水平不高,竞争力不够强等现象。更何况广东高职院校农业专业本身起步比较晚,多为原来的农业干部培训机构调整或中等专业学校升格成立,社会知名度并不高,加之高职教育与普通高校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并不同,在社会上,对于高职院校毕业生曾流行这样一种说法:实在不行上高职。因此,必然造成了高职院校毕业生在社会上处于弱势的地位,这就是广东高职院校农业专业毕业生就业存在的根源性问题。

(二)就业率比较低社会发展的复杂多变,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国内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以及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等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毕业生人数在今后几年内仍有一定幅度的增长,供求矛盾和结构性矛盾依然十分突出[10]。高职院校教育作为国家培养高学历、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而开设的教育类型之一,其往往注重专业技术和技能素养的培养。然而,由于高职院校专业的设置与人才需求出现错位,加之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存在一定的偏差以及社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存在偏见等,不少毕业生没有到真正发挥动手能力优势的工作岗位上,就势必造成了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对口率普遍较低。2011年,广东省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为35.4万人,就业率94.93%。而高职类农学专业毕业生总数为865人,就业率93.76%,比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低1%,比专科毕业生就业率低1.84%,相对大量的毕业生就业来说,这种就业率是较低的。

(三)服务有待完善在走访调查中发现,近年来广东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首先,就业工作长效机制依然没有形成。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存在着工作职责不够明确、协调联系不够顺畅等突出问题。其次,毕业生就业指导水平有待提高。就业指导于服务的水平还比较低,就业指导与服务仅局限于实习阶段,没有把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与就业指导的全员化、全程化要求差距还比较大。指导工作的视野还不够开阔,对毕业生的个性化指导不够,毕业生就业指导的理论研究还不够深入,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还不强[11],特别是高职农业类专业就业指导理论几乎空白。再次,一些就业服务机构并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的管理职能和作用,而只能被动地接受上级就业服务部门的指令,并没有形成就业服务与管理的良性互动[12]。另外,就业服务的信息化程度不高。目前,就业服务信息仅停留在网上,没有完全形成网上人才市场体系。

(四)质量有待提高对于毕业生就业质量问题,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认为,其具有质和量两个方面。从量的方面来看,首先,考虑薪资因素。薪资越高,说明毕业生的工作能力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其就业质量就越好。其次,考虑就业单位的性质及层次、规模及知名度等。一般而言,毕业生能在国家机关、事业(国企)单位实现就业,就表明其工作能力越强,就业质量越高[13]。从质的方面来看,主要有三个指标:一是岗位发展前景。岗位发展前景越好,就业质量就越高。二是专业对口率。专业对口率越高,说明毕业生在学校所学习的专业知识及技能被用人单位的认可度越高,也说明学校的专业设置比较符合社会的需求,相对来说其就业质量就越高[14]。三是岗位适应度。适应度越高,表明综合能力越强,就业质量越高。通过对广东高职院校农业专业2009—2011届毕业生就业意向进行调查分析,在国家机关、事业(国企)单位等部门就业的毕业生比例逐步呈现下降的趋势,而在非公企业就业的毕业生比例正逐年增多。总体上看,广东高职院校农业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究其原因是,部分毕业生还没有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和职业生涯规划理念;毕业生就业专业不对口,学非所用的现象大量存在;毕业生自我创业意识依然较为淡薄;社会用人单位片面追求人才高消费的现象难以杜绝等等[15]。

三、广东高职院校农业专业学生提高就业率对策

(一)增强就业竞争力高职院校必须积极有效地引导农业专业学生转变指导就业的观点,认识自身所处的就业环境,认识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才是最好的职业;引导他们摆脱专业不对口的思想认识和束缚,不能简单地强调其专业技能及知识,还要不断增强其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更需要增强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引导他们切实把用人单位的根本需求同自身的能力水平有机统一在一起,在选择就业岗位时应当理性及切合实际。同时,开展农业类高职院校与用人单位之间联合办学,有效整合和利用合作办学的资源、优势及潜力,深化产学研结合的实践教育,切实解决用人单位和学生就业的实际困难,努力实现高职院校农业专业教育“量身定做”、“订单培养”等目标与任务。

(二)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广东省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广东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思路,强调结构优化、质量提高和实力增强,在追求量变引发质变的过程中,实现实质性的发展,打造教育品牌[16]。作为培养实用型高职人才为主的高职农业类专业,就必须要立足广东实际,瞄准行业发展的变化,以就业服务为导向,以职业教育为主,努力打造专业品牌,扩大社会影响力,促进就业率提高。

(三)完善就业服务体系采取多元化、多角度与多层次的有效途径,科学规划集职业教育、就业指导、就业推荐和就业服务等为一体的就业指导与服务网络,全面开展高职院校农业专业学生就业的指导及服务等工作,可以聘请专业就业服务机构、专家、成功人士、政府部门负责人或企业负责人等,为他们开展就业指导与服务。同时,加强农业专业类高职院校与农、林、牧、渔等主管部门的横向交流合作,以弥补高职院校自身存在的问题及不足,整合各种就业资源,为毕业生搭建便捷、优质、高效的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互利共赢,促进高职院校农业专业毕业生的就业。

篇6

1  通过讲好绪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绪论是对一门新学科的整体把握,在绪论中使学生了解这门课程的定义、研究内容、学科特点、研究现状和进展、与自己专业的关系等。植物生理学课程一般在大学二年级开设,大二的学生学习任务相对较多,对一门新的专业基础课刚刚接触,学生不会积极主动去学习,因此讲好植物生理学的第一节课( 绪论) 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非常关键。

在讲授植物生理学前,可以联系人的生理特点,类比学习植物生理学。我们身边的植物是这门课程关注的目标,它们同人一样为了适应环境而被环境影响,进而发生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变化。植物体本身也是有生命的,植物内部靠细胞信号转导系统感知外界各种环境变化,指导自身生理代谢能更好地适应环境。在绪论中介绍为什么学习植物生理学的过程中,要紧密联系学生各自的专业,有针对性地强调植物生理学对本专业日后的科学研究和工作的重要作用,语言深入浅出。对于农学专业来说,植物生理学是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田间耕种过程中离不开植物生理学,从种子萌发、生长、施肥、栽培方式、开花、结实、收获一直伴随着植物生理学变化; 对于应用化学专业学生来说,将来主要在农业化学产品的生产、应用领域中从事科研开发、质量检验、科学使用、营销与管理等工作,而这些农用化学产品如化肥、农药等,主要应用于植物,这加深了对植物生理学重要性的认识。

随着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对植物生理学原有的知识体系也在不断地更新完善,把自然科学研究进展和学习内容联系起来,既激发学生上课的热情又培养学生自然科学的科学素养。

2 教学艺术在植物生理学教学中的运用

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的专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植物生理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就需要老师下功夫,认真琢磨植物生理学的教学艺术。由于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教学的内容、方式和方法要因人而异,而教学没有一套现成的模式,这就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教学的艺术在于如何将枯燥的植物生理学概念、学说、理论以学生乐于接受的、生动有趣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潜意识里愿意接受知识、主动思考问题和同化知识。植物生理学相比其它生命科学学科,较为枯燥。在这种情况下,教学的艺术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植物激素教学环节中,直接讲授植物激素的合成途径、植物激素作用机理,对于学生来说异常乏味,复杂的化学式、难以理解的作用机制,会让学生讨厌甚至畏惧学习植物生理这门课程。如果教师换一种授课方式,从植物激素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作用讲起,谈及植物激素如何促进果蔬成熟,为什么在香蕉周围的苹果更容易变坏,这样就会让学生直接意识到植物生理学知识的趣味性、实用性。在讲授植物水分生理过程中,通过植物吐水现象和伤流现象来阐释和引出根压的产生。光合作用是植物生理学教学的核心,但光化学反应迅速,这就要求教师对植物光合作用有深刻的、整体的认识,用结构和功能统一性的理念时刻引导学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教案的准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启发的方法、教学情境的设计等,培养良好的教学艺术感,完成整个植物生理教学任务.

3 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植物生理学

作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使学生加深对植物生理学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其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在自己的寝室或者植物生理实验室培育自己感兴趣的植物,如玉米、大豆、小麦、水稻、拟南芥等。学生从种子萌发开始观察,给植物适合的水分、光照、温度等,慢慢观察植物的生长状况、生长趋势,观察植物开花结实过程等,这一个过程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植物的水分生理、矿质营养生理、光合作用、生长成熟衰老生理、逆境生理等。让学生带着自己观察的现象和疑问走进课堂,走进实验课,在教师的讲授和指导下,学生对自己培养的植物从植物生理学角度分析观察各种生理现象,教师可以延伸与植物生理学相关的分子机制和研究进展激发学生的科研思维,启发学生自然科学的思维方式.

4 重视植物生理学实验课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植物生理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理论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后,与其对应的实验课程体系也要进行相应的改革。传统的植物生理学实验课,实验员老师前期准备工作做得非常充分,学生来到实验室直接按照实验步骤做完,写完实验报告就结束实验课,这样的过程,学生没有经历自己的思维过程,而是机械地完成实验,没有真正理解实验课的目的、意义。因此需强化学生对实验的预习过程,带着疑问完成实验。在实验材料的准备过程中,学生可以把自己培养的植物当作实验材料,用具体的实验数据说明自己培养的植物的生理状况.如水稻从种子萌发开始,种子生活力的测定、叶绿素定性定量测定、光合作用、根活力测定、POD 活性测定/膜透性等。这样的实验课,让课堂教学在实验课中得到更好的实践,学生感觉到自己成了实验的主人,在对实验前期准备过程中更加用心,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更加上心,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传统的植物生理学试验课程中,各个试验是完全独立的,而且基本都是重复性试验。在这样的试验教学模式下,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个优秀的本科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应该是容易操作、低成本,又可体现出探索的过程。笔者经过几年的实验教学实践认为,在实验课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除了试验用的材料可以是学生自己的种植的作物或者蔬菜,试验的设计也需学生更多的参与,如可以设计试验,选择不同的作物,或者设计对照和胁迫试验,学生自己分析试验数据,制作数据图,并分析数据和撰写学术论文。植物生理学所有实验应该围绕1-2个科学问题展开,相互关联又相互支持。整个植物生理实验教学体系不仅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锻炼学生的设计实验和分析数据的能力。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综合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5 植物生理学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目前,高等院校课程考核方式采取闭卷考试。期末考试随机从题库中选题,一次考试并不能反映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掌握知识的水平。在期末考核过程中,以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减少客观试题的比例,增加主观试题分量,考核学生对植物生理学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提供给学生更多探索机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考试命题时使知识型题目少而精,增加能力型题目的比例,引导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并适当增加平时成绩比例,如通过设置学生成长档案,记录学生平时测试成绩,每个章节学生自己查阅最近研究进展及学生对植物生理学知识点的理解和认识随笔等,这些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思考习惯。

6 结语

篇7

[关键词] 农村区域发展; 实践教学; 实践主题; 实践地点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1. 081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1- 0140- 02

实践教学是培养大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大学生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培育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1]。

1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是培养以大农学为基础,具有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知识,具备农村区域发展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现展理念和研究方法(包括调查研究、诊断分析、规划设计、决策评价等)的基本训练,毕业后能够在政府及事业单位、涉农企业集团、农村协作服务组织、农业推广部门等,从事农村发展政策的研究与制定、区域发展规划的设计与实施、区域发展项目的管理与评价、企业和农协的组织与管理、农产品策划与营销、农业综合开发与推广等工作[2]。

上述“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培养目标,不仅要求该专业的学生具有相应的理论知识,更为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开展实践教学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1 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深化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培养方案为该专业的学生设置了大量的农村区域发展方面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课程,然而学生对这些知识的了解仅仅局限于课堂上老师的讲授,虽然老师的讲解很全面、很系统,但由于理论性过强以及教师对学生理解能力把握的程度不同,学生也很难对这些知识有全面深入的理解。实践教学则恰恰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上述不足,学生可以在专业实践过程中对所学过的理论知识进行“温故”,而后通过将理论知识与具体的实际相结合而“知新”,并在“知新”的过程中对原有知识进行更深刻的理解,从而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能够做到“活学活用”。

1.2 增强学生对“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认同感

由于“农村区域发展”专业设立的时间并不长,目前正处于发展和完善的阶段;加之人们对涉农专业认识上的偏差,使得很多学生不愿意选择这个专业或者是不得已而选择之。究其原因,主要是大多数学生及其家长认为这个专业不是热门专业,而且毕业后的就业也很难。这一想法的产生主要是源于学生对实际情况认识的缺乏。通过专业实践,使学生深入到田间地头,去亲身感受农村的变化,了解农业经济发展的情况;同时通过与农民、村干部及相关部门人员访谈,可以使学生对农民的需要、对农村未来的发展前景有直观的认识。由此会使学生逐渐意识到“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重要性,意识到自己所学知识并非没有用武之地,从而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更加热爱本专业的学习。

1.3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增强班级凝聚力

专业实践通常会安排形式多样的实践内容,比如入户调查、人员访谈、参观农业企业或基地等,每一项活动都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并在参与过程中开动脑筋去思考与实践内容相关的问题,从而可以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很大的提高。比如在进行入户调查时,学生必须要思考如何与农民进行接触、如何组织自己的语言、在调查时需要注意的一些细节等问题。如此整个实践之后,学生在与别人进行有效沟通方面必然会有所收获,这对于学生而言无疑是一笔很有价值的财富,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此外,专业实践一般是以班级为单位来开展的,班级的学生除平时上课外,几乎没有以这种集体方式进行的活动。在实践的过程中大家统一行动,共同探讨、交流实践内容,彼此互相帮助……这些都会增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增加彼此交流的机会,这一切对班级凝聚力的提升大有裨益。

2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践应注意的问题

2.1 实践主题的确定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践的目的是要锻炼该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即不仅要与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相结合,同时要能够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具体的实际相联系,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专业实践主题的确定至关重要。在确定实践主题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要考虑在专业实践中如何使这些专业知识能够得到运用,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所学习的专业知识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由于“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内容体系庞杂,所以在确定实践主题时,可以由该专业负责人给出一个大概的方向,然后让学生在这个方向下,去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具体问题作为子主题,这样既可以确定专业实践的最终主题,同时学生在寻找问题的过程中,也可以对作为子主题的内容有一个粗浅的认识,以便于后续实践的具体展开。

2.2 实践地点的选择

在实践主题确定之后,要着手选择适合具体开展专业实践的地点。实践地点的选择必须与实践的主题相一致。首先,可以根据确定的主题大致拟订几个备选的地点,然后围绕实践主题通过各种渠道去了解备选地点的详细情况,最后进行比较,最终确定出符合实践主题的实践地点。在实践地点的选择过程中,在同等条件下,如果能够和实践地点的相关人员直接取得联系,则这样的地点应该优先选择。在实践地点确定后紧接着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踩点”,也就是由实践负责人带领参加实践的具体人员(一般为带队老师)进行实地考察。考察的目的,一是确定具体的实践形式,比如是参观农业生产基地、入户调查还是进行相关部门人员访谈等,并与相关人员进行接洽,商定具体的时间和地点;二是提前联络住宿和用餐地点,这样可以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实践。

实践地点的选择除了要考虑是否与实践的主题相吻合外,还要综合考虑其他一些相关因素,其中实践经费是最为关键的一个要素。实践教学虽然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但是经费拨付仍然很有限。而且不同的高校“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实践经费也会有所差异。在“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践中,交通费、住宿费、餐费是最主要的支出项目,这3部分都与具体实践地点密切相关。

2.3 专业实践开展前的准备工作

专业实践开展得是否顺利,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与准备工作的充分与否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由于专业实践是在校外进行,且一般的行程安排在一周左右,加之参加实习的学生人数较多,所以实践的准备工作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同时也是非常复杂繁琐的一项工作。

专业实践的准备工作具体包括以下一些内容:①学生的动员工作。这项工作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专业实践的意义和目的、实践的主题、实践的时间和地点、实践的具体行程安排、本次专业实践的负责人、带队(指导)老师及学生小组分配情况(包括组长、组员的具体安排)、住宿及用餐的大致安排等。②带队老师之间的沟通工作。带队老师在专业实践中主要负责带领学生开展具体实践活动,并且要辅助实践负责人来完成对学生的管理工作。因此,在实践开展之前,所有带队老师应该在负责人的召集下,就实践中的相关问题进行沟通,从而为后续具体实践活动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③带队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专业实践的学生小组分配确定之后,应安排指导老师与所指导的学生见面并就实践的主题进行简短的交流。这一安排可以使学生和老师对实践主题进行探讨,最大限度地达成一致。

2.4 在专业实践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专业实践的开展过程中,带队教师应该同所指导的学生对每一天的实践内容进行及时的总结,不仅要总结一天当中的收获,更要对实践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的梳理,并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以避免在第二天的实践中出现同样的问题。另外,在实践过程中,带队教师应该因地制宜地从专业的角度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引导,使学生对所学过的专业知识进行重温,并学会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来解释现实问题。除了带队教师和学生的沟通之外,带队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也是必要的。因为每一组在具体的专业实践中都会遇到一些特殊的情况,只有进行必要的沟通才能更全面地了解与实践相关的内容,这种沟通也有助于相互学习借鉴一些好的方式和方法,从整体上提高实践的效果。

2.5 专业实践后的总结工作

专业实践的总结工作可以为下一次的实践或类似的实践活动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有益的参考,因此在专业实践完成之后对本次实践进行全面而深刻的总结,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对于“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更是如此。实践教学是“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建设中不可取代的教学环节,是需要长期坚持进行的一项工作,所以,每一次实践后的总结都是对这一教学环节的一次提升过程,决不能不总结或者是草草了事。在“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践总结工作中,既要肯定本次专业实践所取得的成绩,更要找出专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有待进一步完善的方面,并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措施,也可以对如何使专业实践开展得更好提出建议,从而为以后的专业实践提供参考。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践教学看似简单,但具体实施起来却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在专业实践教学中,必须周密计划、统筹安排、合理布置,要依靠整个团队的力量来共同完成。否则其中某个环节的疏漏都可能导致无法完成预期的实践目标。

3 结 语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践教学的开展不仅是当代大学教育的要求,同时也是这一专业特色的彰显,更是一项需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工作。因此,“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践工作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在这项工作的进行过程中,不仅需要学校各级主管部门领导和学院领导的支持和帮助,同时也需要得到同仁的指导,希望对这一领域有兴趣或者是致力于这一领域研究的同仁积极参与,为能够更好地开展“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践献计献策。

主要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MyCOS 就业 主要问题

1.关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去向选择

1.1就业所在地的选择――家乡所在地和就业所在地的差异

从图1中可见,中国的大学本科教育资源地区分布与生源分布是基本均衡的,大学生家乡所在地和所上大学所在地基本相当。但在大学毕业生就业时的流向上,家乡所在地在中西部地区的大学生,毕业时只有77.6%的学生留在本地区,有22.4%的学生到东部就业、发展。

大学生家乡所在地和所上大学所在地基本相当,说明地理位置不是接受本科教育的障碍。但是,家乡所在地和就业所在地的差异较大,显示了孔雀依然东南飞的趋势:东部和沿海地区对毕业生的人才吸引力远高于中西部,显现了就业平台的经济科技条件与环境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导向作用。

1.2就业单位类型的选择――在不同所有制单位就业的差异

民营企业/个体是应届大学毕业生的主要雇主,共雇佣本科毕业生的36.2%,雇佣高职/专科毕业生的57.1%。政府只雇佣了本科毕业生的12.3%,高职/专科毕业生的7.2%,并不是大学毕业生的主要雇主。非国有企业雇佣了应届大学毕业生的59.7%。

目前,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主要依靠非国有企业和中小企业,由此可见,继续发展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键。

1.3就业专业的选择――所学专业与就业专业的差异

就业大学生中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工作的仅占一半(55.1%),从事与所学专业无关工作的接近三分之一(28.6%),即大约每三个就业的应届大学毕业生中就有一个从事与专业无关的工作。

三分之一的大学生用非所学的现状,既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的严重脱节,出现了部分专业供大于求的现象,也反映了在高校人才培养中,专业方向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不能符合市场及用人单位的需要,人才“不好用”的现象依然存在。

2.关于大学生的专业选择与调整

2.1近几年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专业需求趋势

由图2可见,最热门专业的供给量大于就业量的程度(余量)从高到低的排序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法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汉语言文学、工商管理、电子信息工程、会计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

失业最多的10个专业中,“热门专业”占了9个。这一结论有力地证明了专业结构失调是大学生失业的重要原因之一。

2.2 2011届本科就业红牌警告专业和绿牌发展专业

2011年本科就业红牌警告专业包括:动画、法学、生物技术、生物科学与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体育教育、生物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这些专业失业量较大、就业率低,且薪资较低。部分红牌专业如计算机类是人才培养质量达不到产业的要求造成的,一方面应届毕业生找不到专业岗位,一方面企业招不到合适人才。

2011年本科就业绿牌发展专业包括:地质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石油工程、采矿工程、油气储运工程、矿物加工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审计学。这些专业的就业率持续走高,薪资走高。

从2011届本科就业红牌警告专业和绿牌发展专业的对照可见,多年前招生不景气甚至停招的专业又成了“香饽饽”了,说明国民经济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动下,资源型经济及其服务领域对相关专业的强烈需求。

3.关于大学毕业生的职业选择

2010届大学毕业生中,有60%的人认为目前的工作与自己的职业期待不吻合,还有22%的人认为目前工作不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有34%毕业半年内发生过离职,其中农学的毕业半年内的离职率最高,为31%,工学最低,为18%。

分析显示:2010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的人群中,有98%是主动离职,主要原因是个人发展空间不够(30%)和薪资福利偏低(22%)。

频繁离职并不利于毕业生以后的职业发展。这一现象说明大学生在就业前并没有认真设计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路径,也没有认真考察所选择的职业类型及环境与自己的“职业锚”是否符合。

4.几点结论及建议

4.1大学生在职业发展中的理性思考与选择

4.1.1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前要认真设计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路径,认真考察所选择的职业类型及环境与自己的“职业锚”尽可能地符合,以避免频繁离职,以利于今后的职业发展。

大学毕业生在自己的职业趋向确定时,要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估,合理地确定目标取向、能力取向、机会取向。

在进行目标取向时,要以自己的最佳才能、最优性格、最大兴趣、最有利的环境等条件为依据进行自己的人生目标分析:价值、理想、成就动机、 兴趣等。

在进行能力取向时,要对自己与他人的优劣进行分析:智慧、技能、情商、学历、性格等。

在进行机会取向时,要对面临的挑战与机会进行分析:组织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等。

4.1.2资源型经济及其服务领域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重点推动的发展领域,对相关专业的大学毕业生需求强烈。尽管目前条件和环境相对艰苦,但发展前景相当可观,是有志大学生的首选之地,来日必将大有作为。

4.2学校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中的义务

高等学校要全面规划与实施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经济状况、不同发展环境、不同心理特质(兴趣、性格职向、智商、情商、潜能、价值观、思维方式、道德水准、态度、人格等)和生理特质(性别、年龄、体能、健康、身高、体重和外貌)的大学生给予不同的就业指导。

高等学校要在专业设置上坚持市场导向而不是收费导向,超前预测社会需求,走出“热门专业”的误区,避免大学生毕业时部分专业学生供大于求的现象;同时,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大学生专业方向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以符合市场及用人单位的需要。

高等学校及其大学生就业部门要加强大学生的求职辅导培训,强化大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帮助大学生顺利完成从学校求学到社会求职的转变。

4.3政府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中的责任

政府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专业发展规划上必须从社会需求出发,在进行科学预测的基础上编制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计划,控制部分专业供大于求的现象,既避免大学生的专业结构性失业,也避免了人才资源的浪费。

鉴于应届大学毕业生目前就业主要依靠非国有企业和中小企业的现实情况,政府应该继续发展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以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全力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事业,在创投资金、税收、经营管理、政府购买等方面予以扶持。

参考文献:

[1]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6月版。

[2]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麦可思研究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6月版。

篇9

关键词: 高校 《家居与有害生物》 探索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生活的要求也由过去的温饱型向舒适型转变,尤其是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功加入和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后,生态城市和人文城市将是人们向往的理想居住环境。但日趋严重的温室效应和环境恶化所带来的城市虫害增加,鼠疫、登革热、禽流感、非典等给人类留下挥之不去的阴影,给人类经济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对有害生物的管理是从源头控制食品安全、环境安全的关键之一,如何管理有害生物已成为各级政府、相关企业所面临的问题。由此带来了一个新兴的行业――有害生物防治业(PCO)正在我国蓬勃发展,并将其列入国家职业范畴,于2005年1月出台了相应的职业标准(试行),并于2005年1月28日起实施。PCO是指针对危害人类健康,侵扰人类居住环境的有害昆虫和有害动物进行综合治理,实现有效控制的服务性行业。

近几年来,有害生物的防治服务得到了民众的认可和市场的接受,初步凸现出旺盛的生命力。PCO行业是公认的技术性很强的特殊行业,其专业人员需要经过预防医学、化学、生物学等专业知识和PCO专业防治技术的培训,在严谨的工作态度下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有害生物防制员。但是一些PCO公司雇佣未经相关专业知识培训,文化程度、人员素质和业务水平低下的人员,成为其公司名下的专业技术员工,这些“专业技术员工”由于服务技术不规范、工作态度不严谨,轻者影响服务质量,重者引起人畜安全和环境污染。这种局面与PCO产业的迅猛发展极不协调。扭转这种局面急需一批懂专业、高素质的有识之士投身这一产业。根据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结合我校大学生培养方案和专业特点,有必要开设与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密切相关的《家居与有害生物》课程,使其既成为大学生的一种实用技能,又可提高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引领一些高素质、懂专业的人才加入这一行业,促

进社会文明的发展,进而达到促进PCO产业的更大发展的目的。

1.课程内容的选择

我校公共选修课的培养目标是提高专业技术和素质教育。《家居与有害生物》是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选修课,要求学生掌握常见的家居有害生物种类、生态习性、危害及管理要点,培养学生针对特定环境下多种有害生物的综合管理能力,对动物科学、食品科学等相关专业是一个专业提高课,对非相关专业是一个知识和技术的普及。由于选修的学生很多是非相关专业,他们的生物学基础相对来说比较薄弱,所以在讲授这门课的时候,我们要强调基础性,使学生了解一些生物学常识。因此在课程内容上安排如下:

第一章“PCO发展史及昆虫知识”,主要讲述国内外PCO产业的发展、我国有害生物防制现状与发展前景;昆虫的结构、生物学特性等。

第二章“卫生害鼠”,以如何进行老鼠综合治理方案设计来讲述掌握老鼠的种类、生态习性在PCO施工中的重要性。

第三章“建筑害虫”,采用视频的方式介绍白蚁对建筑物、树木、河堤等的危害及管理要点。

第四章“卫生害虫”,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讲解飞行害虫(蚊、蝇)和爬行害虫(蟑螂)的种类、生活史、生态习性、危害及PCO施工中综合治理方案的策划与实施。

第五章“储粮害虫”,以家庭、单位食品存放过程中所产生的储粮害虫(玉米象、谷盗)防治方法,进而促进食品安全。

第六章“档案害虫”,主要讲述毛衣虫、书虱等档案害虫的种类、生活史、生态习性与人类的关系及管理要点。

第七章“衣物类害虫”,主要讲述衣蛾、衣鱼等衣物类害虫的形态特性、种类、生活史、生态习性与人类的关系及管理要点。

第八章“园林花卉害虫”,以家庭养花过程中遇到的昆虫、螨类、蜗牛等园林花卉害虫来讲述防治要点。

第九章“骚扰性害虫”,主要讲述遇到臭虫、蜈蚣、蜘蛛等骚扰性害虫时,利用生物学特性来驱除骚扰害虫。

2.参考教材的选择

我校公共选修课的培养目标是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人才素质教育。《家居与有害生物》在我校为公共选修课,农学、园艺、动物科学和食品科学等专业与有害生物息息相关,其他专业只是侧重于日常生活,《家居与有害生物》是素质和技能的提高,学生毕业后将在所学行业中更好地发挥其专业特长。因此,在选择教材的时候,我们注重课本在有害生物种类、生物学特性、治理方法等内容方面是否有比较详尽的叙述,并且兼顾昆虫学等专业知识的介绍。目前我们主要参考教材是:《有害生物管理(PMP)手册》(汪诚信,武汉出版社,2006.5.),《环境有害生物防治》(刘启勇,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1.),《有害生物治理》(汪诚信,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9.)。

3.课时安排

针对家居与有害生物课程的培养目标,我们简单介绍国内外PCO产业的发展、我国有害生物防治现状与发展前景;重点讲述有害生物的种类、形态特性、生活史、生态习性、与人类的关系、防制方法、常用药械、防制流程、质量控制。此门课程总学时数为30学时,其中理论28学时,实验2学时。实验课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可以加深和验证讲授内容,培养学生区分有害生物种类的能力。

4.授课形式

理论教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环节,理论教学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将防治方法、常用药械、施工流程、质量控制、防护与急救贯穿于每一章节中,教学形式采用以生活中常见家居害虫防制案例代替枯燥的理论知识,应用Power Point、Author ware、Flash等软件、图片和视频将教学信息直接、形象、生动地展示给学生。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要与学生进行互动,特别是当遇到重要的防治案例时,应该首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设计方案,经过大家的交流,形成一个结论,然后教师再把正确的设计方案与学生的设计方案进行比较结合,归纳得出更完美的设计方案。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而且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5.考核方法

在课程结课后,我们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家居有害生物的种类、生物学特性、危害和管理要点,并能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和管理方法对某些特定环境下的有害生物进行管理的能力,即在一个多种有害生物并存的环境中,学生具有综合治理方案设计及方案实施的能力。因此,本课程的考核着重于有害生物治理学的基本知识及管理方法的掌握、理解和应用分析能力。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及课程论文成绩组成,平时成绩占30%,课程论文成绩占70%。只有平时成绩和课程论文成绩都合格才能通过。在讲课过程中进行单一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方案的设计,即为平时成绩;课程论文则主要针对学生自身所学专业中所涉及的有害生物进行综合治理方案的设计。

有害生物治理学是作为尚在形成的一门边缘学科,是在预防医学、化学、生物学、昆虫学等其他学科交叉、渗透、融合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科学,也是和我们生活、工作息息相关的一门学科。目前此门课程已开设两学期,教学效果较好。我们认为,只要理论结合实际,紧扣当前PCO产业的最新动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以恰当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经常与学生交流、沟通,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并积极进行教学方法的探索,就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农业类高职;软件技术专业;特色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0-0041-02

农业类高职院校软件

技术专业建设遇到的问题

对农业类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建设的重视不够 目前,软件产业蓬勃发展,国家鼓励软件学院、高职院校采取多种举措,多模式、多渠道培养软件技术高端技能型人才。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有些部门和领导认为农业类高职院校开办软件技术专业有点不合时宜、不务正业。对农业类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建设重视不够。在《中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道路》一文中指出:我国农业要更加依靠科技来实现持续稳定发展,要大力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农业基础性、前沿性科学研究,抢占农业高技术领域的制高点。精准农业、智能农业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是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智能农业的研究和应用,为农业类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及其专业群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早在2007年,农业部就印发了《全国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总体框架(2007-2015年)》的通知,要求以信息化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以信息化提升农村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水平,建立健全乡村两级信息化服务组织。通知要求培养一支理念先进的农村信息化管理队伍,推进管理方式创新,保证信息化建设的快速、有序推进。要求打造一支善于攻关的科研队伍,加强信息技术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通知还要求建设一支实用高效的服务队伍,加强信息服务模式创新,提高面向农村信息服务的适用性、有效性和科学性。四川省在《四川省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中明确指出:要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加强农业和农村信息应用系统建设。成都市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指出:要建立支农信息服务工程、农民网校示范工程、信息化进社区试点工程等信息化工程。四川乃至西部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正在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农业专家系统建设、数字农业、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农业遥感技术、农业信息数据中心等的建设需要大量软件技术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因此,培养熟悉农业、掌握软件技术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已成当务之急,农业类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建设应当受到相关部门和领导的重视。

对农业类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建设的投入不足 目前,农业类高职院校对软件技术专业教学与科研的投入普遍不足。大多数农业类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教学与科研设备简单陈旧、升级缓慢,只能基本满足课程教学的需要。基础薄弱、设施落后已经成为制约农业类高职院校提高教学质量、开展科研的“瓶颈”。学生只有在校期间学会农业信息技术,掌握精准农业、智能农业的开发手段,毕业后才有可能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中一展身手。开展数字农业、智能农业的研究需要相关部门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对农业类高职院校培养软件技术专业人才的定位不准 农业类高职院校培养什么样的软件技术专业人才,这是一个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问题。很多农业类高职院校在建设软件技术专业的过程中,割裂了农业与软件技术之间联系的纽带,出现了与其他学校同质化的现象。教育要面向行业,专业要联系职业。农业类高职院校应置身于现代农业发展的大背景中,确定软件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需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农业类高职院校培养的软件技术人才应该“针对行业、面向农业”,培养智能农业的开拓者、农业软件的开发者、农村信息的管理者、农村网络的维护者。只有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才能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

对农业类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建设的内涵认识不深 专业建设关系着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和质量。专业建设的核心是课程建设,关键是师资队伍建设,保障是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但目前很多农业类高职院校没有找到专业建设的抓手,专业建设观念落后、举措不力、发展缓慢。

建设有特色的农业类

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

有特色的“针对行业、面向农业”的跨界融合专业建设理念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软件技术专业依托成都市作为中国软件名城、现代田园城市的区位优势,秉承“亲农之情不变、事农之心不改、兴农之志不移”的坚定信念,以“针对行业、面向农业”的跨界融合的理念进行专业建设,至今已有近十年的历史,已向社会输送了一千余名“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软件技术专业毕业生。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作为乡镇、村社级的信息员活跃在农村,从事信息技术的应用、开发与服务推广工作。由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准确,人才培养质量高,办学特色明显,得到了政府及社会的认可。2009年11月,该专业被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确定为重点建设专业,2012年6月又被成都市教育局确定为成都市特色专业,成为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最具活力与发展前景的专业之一。

有特色的“校企合作、全程参与、三双四走”的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部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职院校要继续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并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等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软件技术专业立足于培养高端技能人才,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中坚持把专业办到企业去,把企业引进学院来,校企双方实现“资源共享、人员互动、人才共培、互惠双赢”,形成了有特色的“校企合作、全程参与、三双四走、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1.企业全程参与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专业课程教学,共同推进学生实训、顶岗实习与就业。2008年10月,学院与新加坡天荣公司合作,共同组成理事会,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分院院长负责制,共建“天荣电子信息学院”。企业投资近五千万元,在温江区海峡科技园单独建立了一个校区。学院将电子信息分院学生学费的70%划转天荣公司,由企业负责教育教学管理的一切费用。学院的院长由企业代表担任,以企业为主实施管理,全过程参与人才培养。

2.大力推行“三双四走产学研一体化”。“三双”是指“学生兼学生与员工双重身份,教师兼教育者与管理者双重角色,分院领导兼学校领导与企业经理双重责任”,“四走”是指“专业跟着行业走,教学跟着岗位能力走,课程跟着工作过程走,教材跟着项目任务走”。2012年4月,在总结前期校企合作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电子信息分院与四川天荣实业有限公司、成都北软天荣有限公司组建了“天荣软件技术专业学院”;与成都知用科技有限公司组建了“农院知用软件开发室”。企业全程参与分院的项目化教学改革、公共技术支撑平台开发、顶岗实习管理系统建设、智能农业科研等,“三双四走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力地推动了电子信息分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有特色的“教学做用”一体化教学模式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电子信息分院通过反复调研,由企业参与,确定了软件技术专业.NET、JAVA和C三个方向的课程体系。对软件技术专业核心课程进行了系统、深入的优化整合,运用“能力本位的项目化课程改造”、“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开发”等理念与方法,打造了一批项目化教学的优质专业核心课程。以《C语言程序设计》、《C#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JAVA WEB程序设计》、《SQL SERVER数据库应用》、《Flas设计》等课程为突破口,实施项目化课程教学。强调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用”一体化,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有特色的农业信息化技术服务与推广 秉承学院“为三农服务,为兴农育人”的办学理念,以服务三农为己任,电子信息分院软件技术专业学生参与了中国西部农业在线、温江区花卉交易网等网站的建设,推动了地方电子商务的发展。在成都市农委领导下,多次举办农村信息员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软件技术专业师生还坚持利用假期在“农村信息技术服务与技术推广基地”开展“科技下乡”活动,为街办、农村社区提供信息化技术的服务与推广,使高校教育积极、主动融入成都世界田园城市新农村建设中。2012年3月,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成立了“智能农业研究开发中心”,研究和示范推广智能农业技术。电子信息分院把“智能温室大棚”作为智能农业研究的载体。建设智能温室大棚,主要运用物联网技术、软件技术,基于手机终端操作实现对花卉、蔬菜和农作物等的自动化管理。电子信息分院密切联系企业工程师、农学专业教师,共同开发、推广智能农业技术。

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软件技术人才 学院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学习国际职业教育理念,开展国际从业资格的培训、认证,与国外有关院校交流合作,互认学分,开展“双学历”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软件技术人才。

当前,高职计算机专业教育正面临生源下降、教育同质化的巨大挑战,办出有特色的农业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是我院电子信息分院师生员工不断努力探索的奋斗目标,更是时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中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道路[J].求是,2012(2):3.

[2]詹先明.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内涵及其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0(4):1.

[3]韦泰旭.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为创意农业助力[J].农产品加工(创新版),2010(1):1.

[4]许亚东.农业高职院校的定位、特色与发展[J].高等农业教育,2011(9):10-12.

[5]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6]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