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城乡规划范文

时间:2023-11-07 17:30: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镇城乡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乡镇城乡规划

篇1

【关键词】基层乡镇政府;城乡规划;建设设计;地方特色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在城市化、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同步进程中,“城乡规划作为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1]扮演着方向性的决定作用。由于城乡规划的编制,往往是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制定,基层乡镇政府处在相对被动的执行层面,尽管其对地方发展最了解最有发言权,相对既定的规划其只能在既有的框架内发挥主动性,实现维护大局与地方特色创建的统一。

1基层乡镇政府在城乡规划中的角色类型

虽然在城乡规划的编制过程中,基层乡镇政府所能参与的机会与权限较少,但因其对基层管理与发展的完全法定权限,决定了其在城乡规划中多样性的角色类型。

1.1规划设计主体之一

尽管在城乡规划中,基层乡镇政府并没有实质性的法定权利或职责,开展规划的起草、拟定与颁行工作,但却能根据自己辖区内的实际,在既定的大行政区划内,做出自己的主动性努力,制定自己辖区的城乡发展规划,并作为基层建议或意见形式,上报给上级政府作为参考,完成城乡规划设计的主动性地参与。

1.2规划建设主体

这是最突出的角色之一。虽然在城乡规划的设计工作上,其几乎没有任何发挥实质影响的机会,但在实际建设实施中,在其行政辖区内还必须依靠基层乡镇政府,才能切实地把工作做好。这是因为首先,基层乡镇政府是具体建设推动的主体。其次,基层乡镇政府是建设监管的主体。

1.3关系协调与权衡的主体

城乡规划的区域宏观,直接决定其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利益与关系整合需要。在大区划内,基层乡镇政府既是被协调的单元之一,也是在其权限区划内协调与权衡的主体。[2]二是,权衡自己行政区划与规划内的大局和其他行政区划之间的关系。

2基层乡镇政府在城乡规划中角色的主动性表现

在城乡规划及其发展中,基层乡镇政府虽然处在相对从属的地位,但由于其对自己区划内的城乡发展具有直接建设实施与各种监管推动作用,因而,其可以立足自己的职责权限发挥自己在规划制定与实施中的主动性。

2.1主动调研,突出地方特色性

即站在地方发展的优势或者相对成熟的发展趋势纬度,为了追求发展的良性提升,地方政府根据乡镇实际展开的主动调研,在集中群众智慧与发展建议的基础上,进一步维护与保持地方特色在城乡规划中的持续性地位。首先,地方特色保护性主动调研。其次,地方特色引领性作用发挥主动调研。

2.2主动建议,突出地方积极性

这种主动性主要发挥在城乡规划制定实施之前。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上级政府或主管部门的要求开展城乡规划建议或意见的调研活动,把能确保本乡镇发展的特色性建议或意见征集上来以供制定部门参考,最大化发展规划制定的参与作用。例如,为“完善城乡规划促进城乡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针对农村地区生产和生活特点、围绕农业、农民与农村的发展的乡规划体系和技术规范”的调研等。[3]第二,基层乡镇政府主要为了维护地方特色发展或合法权益,展开的民意性调研活动,希望通过公众参与提高该乡镇在整个规划中的地位或影响力,以获得在规划大局中更大的发展空间。例如,在“城乡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认识深入”的时代背景下,“公众参与城乡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过程”的共识和现象逐渐增多,“引导和促进非政府组织的参与”成为一种潮流。[4]尤其是那些在坐落在乡镇甚至县区发展中起到较大的作用的大型企业或集团公司等,他们的建议或意见在当前发挥着更大的影响力。

2.3主动拟定,突出地方创造性

即基层乡镇政府为了突破现有发展困局,积极地从其所属县区或省市发展的大趋势中,根据自己的地理位置、产业分布以及其他的可以借助的优势等,展开自己的创造性思考,在自己乡镇的行政区划内拟定自己微观的规划。其目的有两个:其一,希望能在服从规划大局的情况下赢得自己相对独立的规划空间。其二,希望让自己的创造性对整个规划大局产生积极地刺激或影响。

3基层乡镇政府在城乡规划中角色的被动性表现

基层乡镇政府在城乡规划中角色被动性是显而易见的,这种被动主要源于其行政级别低与处在基层的位置。第一,地方发展目标与大局方向冲突情况的被动性认可。即在大局方向更长远、科学与提升地方发展层次的前提,地方政府需要暂时地作出牺牲。尽管这种牺牲会对地方造成短时期内的大困难,却能在这种阵痛后赢得更加良性的发展。第二,地方发展观念与大局理念不同情况的被动性遵守。因此,基层乡镇政府需要在提升认识树立科学发展理念的过程中,遵守大局规划,作出科学牺牲。第三,地方具体工作与大局发展速度不一情况的被动性开展。

4基层乡镇政府在城乡规划中角色的主动与被动权衡

在城乡规划与实施的实际工作中,基层乡镇政府在依法行政的前提下,可以灵活地转变自己的主动或被动地位,实现自己在规划发展的能动性与创造性。首先,大局性权衡。在基层政府实际的作用发挥中,虽然基层要服从大局,但若在大局的某些方面或细节背离实际的情况下,地方政府也需要作出自己的创造性改变,利用各种合法的程序或方式,积极地维护大局和地方的合法权益,这种权衡典型地表现为基层乡镇在整个区划内与其他乡镇之间的公平性。例如,“城乡规划公开公示制度建设是"十二五"期间保障城乡规划公平公正的有效措施”。[5]其次,地方特色性权衡。即在影响大局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可以在既定的规划框架内,作出适合自己发展的特色性创新。一方面,可以在大局内作出特色创新尝试;另一方面,针对较为优质的特色产业,可以借助规划契机,寻求拓展性发展的机会。例如,某种产业的连锁发展,或某种基地扩大建设等,不仅推广了基层乡镇的品牌,也为整个规划发展积累了经验。再如,对于那些污染严重或环境破坏严重的乡镇,在“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中,可以“立足自己城乡规划工作需要”,积极寻求在大局内的“社会生态平衡”机会,“引导城乡和谐、健康发展”。[6]

结语

在城乡规划中,随着群众法制意识、参与意识与参与能力的不断提高,及参与渠道的多样化,规划制定与实施的各责任主体,都会充分接受到来自于民间与其他非政府性单位的建议或意见,由于他们与基层乡镇政府业务与职责往来的密切性,他们首先会对基层乡镇政府发挥影响,使得乡镇政府在上级政府、规划大局、乡镇实际与群众利益诉求之间,处在较为两难的尴尬境地。

参考文献

[1]孟卧杰. 从“南京梧桐让路”事件看网络民意介入城乡规划的价值及其优化[J].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3(1):142-145

[2]李倩. 加强城乡规划公开公示,实现城乡规划公平公正[J]. 城市规划,2011(3):13-14,17

[3]赵之枫,范霄鹏. “乡”“镇”之分――《城乡规划法》颁布后的乡规划思考[J]. 城市发展研究,2011(10):103-110

[4]应巧艳,王波. 城乡规划中公众参与的有效性研究[J]. 广西社会科学,2011(1):137-140

篇2

关键词:小城镇;城乡统筹;平原地区;空间管制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Abstract: An overview of Fengzhuang Township was presente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planning were analyzed, its planning guiding ideology was described, and the planning experience was summed up, so as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for construction planning of similar small towns in plain areas.

Key words: Small town; urban-rural coordination; Plain area; Space control

在统筹城乡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观背景下,2009年新乡市成为河南省统筹城乡改革发展试验区。《新乡市市域村镇体系规划》审批的通过,标志着新乡市的村镇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1]。小城镇是联系城乡的纽带,与周边农村、城镇以及中心城市等环境是一个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切忌孤立地对单个城镇进行发展定位及规划建设,丰庄镇具有典型的平原地区的特点,其良好的区域优势和交通优势为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争取到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小城镇规划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善农民生活环境的必然要求,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到目前为止,学者、专家对平原地区的小城镇研究较少[2-4],作为具有典型的平原地区特征的延津县丰庄镇总体规划,拥有一些经验,通过分析其规划特点,可为其它地区的具有平原地区特征的小城镇规划建设提供参照标准并指明发展方向。

一、丰庄镇概况

丰庄镇位于延津县城北41公里处,西与卫辉市庞寨乡相毗,北与鹤壁市浚县新镇相接,东与安阳市滑县王庄镇相邻,郑滑、新濮两条省道交汇于该镇。总面积48平方公里,辖19个行政村,3.3万人口,8094户,耕地面积41829亩。丰庄镇为全镇的政治、文化、经济及交通中心。

2010年,丰庄镇GDP完成16.8亿元。丰庄镇工贸产业聚集区规划已具雏形,必将大大推动丰庄镇商贸业的发展。丰庄镇地处华北黄河冲积平原的南端,地势西南高东北低,自然坡降约七千分之一,耕地4.1万多亩,土壤大部分为褐土化小两合土,土地肥沃,素有延津“北粮仓”之称。丰庄镇是具有典型平原地区特征的小城镇。

二、丰庄镇规划的优势、劣势分析

1.优势分析

(1)区位优势

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利,丰庄镇地处新乡、鹤壁市、安阳市三市交界处;延津县、滑县、浚县、卫辉市四县交界于此,同时也是新濮、郑滑两条省道交汇处,新濮公路沿镇域北部呈东北西南走向,中部的郑滑公路呈南北走向,使得镇域形成了两条十字交叉口于镇区的经济发展轴线,优越地理位置(图1)和便利的对外交通给丰庄镇带来了无限潜力。

(2)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基础

丰庄镇自改革开放以来,工农业生产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近几年来,镇域经济连年稳步增长,特别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农业增长速度较快;民营企业和商贸服务业发展也初具规模,这些都为下一步全镇经济的快速、高效发展奠定了基础。

(3)工农业生产初具规模

从镇域现有工农业生产情况看,有相当一部分行业初具规模,农业以优质小麦种植和培育基地、蔬菜种植基地、畜牧业养殖基地较为突出;工业以铝制品、食用油、食品加工、电子等行业较为突出。农业生产已经初步形成了以高效生态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整体来看工农业发展具有规模化、特色化的特点,并着重突出龙头产业的带动作用。

(4)镇区建设有规模、商业市场较繁荣

丰庄镇近年来发展速度较快,但受村镇布局和行政界线的影响,丰庄镇区主要向南发展,现已包括:丰庄村、赵庄、大罗寨、殷庄四个行政村,加上流动人口,镇区人口已达到12000多人,镇区建设用地达到1.60平方公里,丰庄镇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镇区的商贸业和市场业较发达,沿着镇区几条主要街道几乎每日成集,商贾云集,目前已成为三市四县沿边地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

2.劣势分析

(1)镇域内空间经济发展不均衡。尽管丰庄镇近年来经济发展已取得长足的进步,但由于基础较为薄弱,镇域整体经济实力还较弱,其乡镇发展规模还较小,尚不足以带动延津北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目前丰庄镇经济发展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受交通区位的影响,镇域南北部地区经济实力最为雄厚, S219、S101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均优于其他地区。

(2)村镇建设缺乏相应的规划。丰庄镇由于受到用地限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长期以来乡镇道路系统相对紊乱,缺乏乡镇公共活动空间和公共绿地,乡镇用地发展缺少有效控制,乡镇用地布局混杂;另一方面,原有镇区道路狭窄,房屋年代久远,居住条件较差的状况依然严重,到目前为止,丰庄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仍然缺乏,基础设施建设标准过低,设施相对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镇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乡镇产业的发展。

三、规划创新思路

1.规划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县域经济发展和新乡都市区建设“三位一体”系统工程为载体,立足于延津县域及更大区域范围,从丰庄镇域、镇区以及镇区周边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出发,充分考虑丰庄镇发展的要求,加强丰庄镇镇区的建设,完善中心镇的职能和镇区各项设施的建设。

2.功能结构布局规划

规划镇区以新濮路镇区段和丰李路交叉点为中心,以不规则扇型展开布局,并结合实际适当沿新濮路向东发展布局,形成“一心、三轴、三片区”组团式集合布局结构。(图2)

①“一心”:强化一个主中心―核心组团

该组团为丰庄镇镇区中心,融行政办公设施、文化娱乐设施、金融贸易设施、体育设施、公园、绿地为一体,结合镇区市民广场形成丰庄镇镇区核心组团。

②“三轴”:有机发展三条轴线

以新濮路、丰李路和郑滑路为主要景观及发展轴线,建成一条多功能具有较完整空间序列的街区。

③ “三片区”:改造重塑丰庄镇居住组团,新建产业集聚区组团和南部居住组团

丰庄镇旧镇区保持原有的街道布局与建筑特色,迁出行政办公、工业用地,改善居住条件,完善配套服务设施,丰庄镇组团为在现状的基础上形成的综合性生活服务区;北部产业集聚片区位于丰庄镇北部,丰李路北侧,按照高标准,完善的配套设施建设产业集聚区;南部居住片区,利用南部有利的地形地势和地理条件,建设丰庄镇镇区南部丰庄新社区。

3.绿地景观规划

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规划以“田、水、路”为骨架,构建“点、线、面、轴”相结合的乡镇绿地景观系统,形成“一心、四轴、多处景观节点”。(图3)以中心公园、广场为中心,新濮路、丰李路为近期景观主轴、丰寇路为远期景观主轴、丰李路景观纵轴来组织镇区的景观体系。结合主要景观轴,将丰庄镇入口景观、中心景观区和其他景观点联系成有机的景观体系。做到点上绿化成景、线上绿化成阴、面上绿化成林、轴上绿化成带,点、线、面、带立体混合式布局法,形成有机的景观体系。

4.空间管制

丰庄镇区在《延津县域村镇体系规划》(2009年)中被确定为生态敏感区,因此生态和自然景观环境的保护是丰庄镇域规划的重点之一。为了避免不合理的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必须根据丰庄镇开发建设的实际条件、各种相关政策,并结合镇域空间分区影响因素进行综合研究,在确定的各类分区基础上,划分出不用的开发区域以保持生态系统的合理性,对各类型用地提出合理的控制引导性策略,同时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制定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1) 规划可开发区域。可开发区域包括一般城镇建设区(即小城镇建设用地)、中心村建设用地、超低强度建设用地3类。超低强度建设用地设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丰庄镇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产业的战略目标而划定的区域。

(2)划定生态保护区域。生态保护区域包括所有的水系,除超低强度开发范围以外的水面50m范围,以及现有的和规划的林地(包括苗圃)。在生态保护区域内,禁止任何新的开发建设项目,除市政设施外的已有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应逐步迁出。

四、结语

村镇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5]。在城乡统筹背景下,笔者对丰庄镇总体规划的规划理念、方法进行了有益探索,规划实施以来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作为河南省统筹城乡改革发展试验区中具有典型平原特征的小城镇――丰庄镇,其规划不仅对丰庄镇的建设发展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也对其它相似的小城镇规划建设起着一定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焦青松,王娟,周璐.平原地区小城镇规划浅析――以魏邱乡集镇规划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9):10415-10417.

[2]任月红.城乡一体化视角下的小城镇建设发展研究――以宁波为例[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1, 24(4):102-106.

[3]靳拥军.基于因子分析的重庆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J].管理现代化, 2011,(01) :50-52.

[4]郭健.城乡统筹背景下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方法探析――以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黄各庄镇为例[J].城市规划,2011, 35(9):92-96.

[5]黄俊舟,宋建成,吴银玲.“1+8”城乡圈小乡镇建设规划研究―以孝感市三汉镇建设规划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8):12219-12220.

作者简介:陈如聪,女,河南焦作沁阳人,注册城市规划师,从事城乡规划与设计研究17年。现任职于沁阳市方圆规划勘测技术有限公司。

篇3

一、编制完善村镇规划,合理指导村镇建设

村镇规划是村镇建设的龙头,事关农村建设的长远发展。我市以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村庄规划为重点,层层落实村庄规划编制任务,推动全市村庄规划编制(修编)工作顺利开展。按照《陕西省农村村庄规划建设条例》规划编制层次和省“千村百镇”整治建设试点活动要求,抓紧做好试点、示范村村庄规划编制(修编)工作,组织编制(修编)县域村庄布局规划和村庄总体规划,解决县(区)域范围内建制镇、集镇和村庄的布点及规模、乡镇和村庄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配套等问题,为科学指导村庄建设提供重要依据。

为保证规划编制工作质量,在区县建设局的配合下,集中时间深入到全市34个乡镇、543个行政村免费发送《陕西省农村村庄规划建设条例》(文件及张贴件)、《陕西省农村村庄建设规划导则》、“省、市农村住宅设计图集”6000册,通过政策宣传、技术服务指导新农村规划建设。

为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编制和建设整治工作,我们制定印发了《关于安排全市村庄规划编制(修编)工作的通知》、《关于抓紧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规划工作的几点要求的通知》和《**市2006年试点、示范村庄建设整治标准》,指导区县、乡镇、村庄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工作。同时在3月底协调规划、交通、电力、林业、农业、扶贫、果业等多个专业部门对全市100余名新农村示范村包村部门干部及村干部进行业务培训,丰富了大家在村庄建设规划、村容村貌整治、村民住宅建设方面的专业知识,增强了管理意识和工作能力。为支持新农村示范村规划编制和村庄整治工作,我市安排专项资金300万元,对每个示范村规划编制补助2万元,村庄整治补助1万元,推动新农村示范村规划建设工作。截止10月底,全市51个新农村试点、示范村村庄建设规划已全部编制完成。我们将51个示范村规划做成展板,到各区县进行巡回展出,推动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开展。

采取多种措施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按照省建设厅年初安排,结合我市实际,将“千村百镇”整治活动同市委、市政府今年要抓的创建51个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71个整体推进扶贫开发重点村紧密结合起来,采取市、区县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联合包抓,选派干部驻村蹲点的办法,开展以“培植主导产业、营造新生活、培育新乡风、建设新村镇、创建好班子”和“改善基础设施、培植经济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群众科技文化素质和民主参与意识”为主要内容的创建活动,抓两头带中间,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耀州区组织村镇干部赴旬邑参观学习新农村规划建设经验,开阔视野,增强信心。宜君县通过建章立制,落实责任,制定了《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实施方案》、《宜君县新农村示范村建设职能部门任务分解表》,明确了新农村建设的工作目标和思路。印台区加大财政投入,倾力支持新农村示范村规划建设。区通过健全机构、政策宣传和制定规划,扎实安排新农村建设工作。

二、抓好村庄建设整治,改善村容村貌

根据省建设厅2006年省“千村百镇”试点村镇建设整治目标任务书和市委市政府关于抓建51个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的要求,将6个试点镇和51个示范村作为推动全市村镇建设事业的重点村镇。为确保村镇建设整治任务落到实处,年初,我局与各区县建设局分别签订了2006年试点示范村镇整治建设目标任务书,层层落实责任,量化考核标准,从抓好规划实施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入手,定期深入区县检查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强化监督、检查,帮助建立完善建设管理规章制度,切实搞好试点示范村镇建设达标工作。通过市、区县、乡镇、村四级联动,有力促进了试点、示范村镇建设整治的开展。

1、加快完善试点镇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镇合理有序发展。

耀州区董家河镇、孙原镇,印台区广阳镇、红土镇,宜君县五里镇、太安镇6个试点镇2006年共完成投资2296万元,完成水、电、路、商业市场等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项目20个,新建工程项目质量全部合格,优良率达到25%以上,极大的提升了试点镇城镇载体功能。1999年以来,全市24个建制镇共完成基础设施项目570项,共完成投资3.16亿元。其中2006年完成基础设施建设项目70项,完成投资4200万元,项目建设已全部进入收尾阶段。随着小城镇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的不断完善,小城镇规模效益和积聚效益不断增长,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逐年增加,一些以农业资源为依托的企业在小城镇纷纷落户,为全市村镇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2、以村庄整治为重点,切实推进新农村示范村建设。

村庄整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和重要突破口。我市采取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方法,注重落实,讲求实效。对省市级试点镇、试点示范村庄,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的配套建设和完善;对移民搬迁村庄,坚持基础设施及公共设施的配套建设,与住宅建设同步进行。对于经济条件差、基础设施欠帐多的村庄,制定计划,逐步改造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近期结合镇区开发、村庄整治、移民搬迁,在全市各行政村重点开展了村容村貌环境卫生综合整治,通过改圈、改厕,清理垃圾、污水,治理乱搭乱建、乱堆乱放,粉刷旧宅、见缝插绿,大力开展卫生清洁活动,消除农村“脏、乱、差、散”现象,使村庄容貌在短期内有了明显改观,为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了一定的带动作用。截止目前,全市完成通村公路及村庄道路建设435公里,完成9处供水设施建设,解决了5300人饮水问题,完成移民搬迁3200人。大部分示范村道路骨架基本形成,修建了村庄排水设施,逐步消除道路积水现象,清理了门前乱堆乱放,治理了村庄环境卫生,进行了三改(改厕、改水、改圈),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村庄公共服务设施得到逐步完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3、抓好村镇住宅建设,努力改善人居环境。

村镇住宅建设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性工作。去年以来结合各区县地理特点与村民生产生活习惯,将全市农村住宅设计优秀方案和全国优秀设计共27套设计方案汇编成册,编制完成了《**市农村住宅设计方案参考图集》,结合《陕西省新农村住宅设计图集》一起免费送发到全市各行政村和国土、扶贫、发改委等部门,供村民在建房时参考选用。同时提供咨询和技术指导,帮助村民建设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经济适用、环境卫生的住宅,改进生活方式。2006年全市完成村镇建房建筑面积35.2万平方米,完成投资11792万元。

三、整合资源,发挥综合效能,推动新农村建设深入、健康发展

一是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我局作为城乡规划建设职能部门主要抓好村镇规划建设整治;交通部门抓好村镇公路勘察设计,加快乡村公路网建设;电力、电信、广播电视部门,做好中心村及自然村落的通电、通讯、通广播电视工作;扶贫机构加大扶贫重点村的基础设施投入和加大对试点示范村新产业的扶持;金融部门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支持和保障。

二是积极拓宽资金渠道,加大政府投入力度。今年开始在市级财政预算中安排新农村规划建设专项补助资金,主要用于扶持、奖励试点示范村镇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业务培训等。各区县政府和乡级政府也加大了对重点村庄规划建设的投入。按照村庄建设规划,部门协作,集中安排项目建设,综合使用项目资金,最大限度发挥资金的集聚效应,推动村庄建设发展。由市、区县政府牵头,整合计划、水利、农业、扶贫、交通、乡企、卫生、林业、电力、电信、教育等投向农村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方面的专项资金,向各级试点、示范村镇倾斜,安排好建设顺序,逐年实施。

三是强化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意识,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把阶段性集中整治与日常性管理结合起来,建立健全村规民约,建立健全门前“三包”责任制以及全体村民共同保护环境、爱护卫生的责任机制和约束机制。充分发挥农村自治组织的作用,建立巡察制度,加强工作督促检查。同时,通过村级自治组织经常性地开展“卫生庭院”、“星级文明户”、“文明村庄”、“信用村”、“信用户”等群众性评比活动,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促进新农村建设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四、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打算

篇4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城乡规划;差异化发展;存量规划;以人为本

一、城乡规划的转型背景

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在于处理好城乡二元结构、区域二元结构和城市内部二元结构,新型城镇化战略基于促进城镇化方式的全面和根本转型而提出和实施,相当于开辟了一条新的城镇化发展道路,这条发展道路以促进生态文明、增强城乡之间的优势互补、以人为本、优化环境、节约资源为主要宗旨。

具体来说,在指导思想上,要实现从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的转变,着力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挥人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在动力机制上,要实现从重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商业经济为主向重视城市经济为主的转变,保持工业经济和商业经济,即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协调与均衡发展;在发展重点上,要实现从重视规模扩张向重视功能、作用扩张的转变,不可偏重于城市规模的扩大,要把心思更多地放在城市的职能和质量上,发挥其在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提升城市居民水平、与农村优势互补的巨大作用;在空间形态上,要实现只把大城市作为中心城市向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转变,大力促进城市群的出现;在城乡关系上,要实现只重视城镇发展而忽视乡村发展向城乡互相带动、共同发展的转变努力促进城乡一体化格局的形成;在制度创新上,要从自下而上的探索向顶层设计和基础创新相结合的政策保障方向转变。

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规划的转型面临的挑战

(一)规划的目标理念向以人为本转变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要求城乡规划回归到人的本位,以提供美好健康的生活环境为根本目标。规划师需重新审视自己的社会责任,在工作中更加强调对社会问题的研究与分析,从注重人口规模转向注重人口结构分析和人的需求研究,从片面关注城市居民转向全面关注城市居民、进城务工人员、农村居民及留守人口的社会需求,并以人的视角进行规划和设计。这不仅仅是规划目标理念的转变,还会涉及到空间话语体系的变革。

(二)规划的价值观向社会、经济、文化及生态多元价值观转变

在经历了空间超常规的快速发展之后,如今先发地区的城市空间框架基本拉开,而环境、社会、文化及特色等方面的问题开始凸显,传统专注于空间增长的宏观结构规划已不能解决新时期的城市问题。以经济增长为基本导向的依赖路径要逐渐向统筹经济、社会及环境均衡的科学发展路径转变。城乡规划必须适应城市发展模式的价值观转换。

(三)规划的主导范式向存量规划转变

在国家宏观调控和严峻的资源环境约束背景下,城市发展道路急需由粗放式、资源高消耗式增长向内涵式、资源集约式发展转型,控制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与提升品质是未来城市空间发展的主要方式。城乡规划的空间要素从增量土地向存量土地转变,增量和存量规划并重成为未来一个时期城乡规划工作的必然选择。

(四)规划的工作方法向精细化规划研究转变

面对日渐成熟的建成环境和复杂的城市问题,规划的工作方法需要从粗线条式规划向精细化规划研究转变。通过对存量土地的梳理和再利用,对历史、文化价值的重新认识和挖掘,对社会问题的研究和分析,以及对优势资源要素的判断和整合,达到城市功能提升、品质改善、特色重塑和多元包容的目的。

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乡规划转型的措施

(一)促进城乡协调差异化发展

1、低环境冲击发展,构筑安全友好的城乡生态文明关系

首先,要构筑安全友好的生态基底,强调区域层面的生态协调和生态管治。在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中明确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态敏感区、水资源地及基础设施廊道等限制和禁止建设区域。在次区域规划中(如城市群规划、都市区规划)将省域层面的空间管制要求进行细化、落实,突破行政区划和部门职能的限制,按照监管型、调控型、协调型和指引型四种不同类型,分类落实空间管制内容、方式和部门,制定统一、可实施的规划管治措施,确保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构筑区域整体低环境冲击发展模式。一方面加强区域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将人类文明融入生态文明中,强调对生态空间的关注和友好利用。以绿道为例,通过绿道对生态空间的串联和对环境、游憩、文化与经济多元功能的承载,建立生态空间和人居空间的联系纽带,将人的休闲活动引入生态空间,让公众关注生态空间的保护,且赋予其更多的意义。

2、以县域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单元

县域层面的规划需要协调好以下五种关系:

①协调好城乡规划(坐标)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目标)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标)的关系。

②摸清城乡资源本底,开展完整的城乡空间资源评价,并形成县域空间资源管理体系,严格落实“六线”空间管制,保护好基本农田、水资源、生态林地、自然保护区及历史文化遗产等。

③统筹县域三次产业空间布局,优先确定粮食主产区、经济作物生产区和农业养殖区等第一产业的空间布局,合理确定工业园区、物流园区、旅游区的选址和规模,促进产业有序集聚。

④建立由“中心城市―中心镇(县域副中心)―一般镇(城镇组团)―中心村(农村新社区)―基层村”构成的完整城乡居民点体系,并以此作为城乡人口分布和设施安排的依据,打破传统“就城镇论城镇、就乡村论乡村”的封闭型二元规划体系。

⑤为推进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事业提供保障。一方面在城镇的各类设施标准、容量与布局规划上充分考虑服务乡村的要求,体现“以城带乡、城乡共享”的理念;另一方面明确道路交通、给水排水、电力电信及社会服务等设施向乡村延伸的方向,为实现“自来水下乡、垃圾进城、公交到村”的城乡设施一体化提供规划保障。

(二)应对城市发展阶段变化,探索存量规划模式

目前总体规划面临的是量大面广且日益成熟的城市建成区,规划主导范式开始从增量规划向存量规划转变。在国内一些大、中城市开展的总体规划修改实践中,已经普遍遇到上述问题。其基本的应对思路是,在有限的空间框架里,通过中观结构的优化和空间秩序的梳理,以及优势战略资源的整合、重组,达到功能、品质和效率提升的目的。因此,在当前阶段,总体规划的核心要素有待从适建土地空间向优势战略资源转变,总体规划的空间视角也有待从分立向统筹、从宏观结构向中观秩序转变。

(三)探索以人为本的城市设计和低碳生态社区规划

1、以人为本的城市设计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规划面临空间话语体系的转变,也就是要从人的需求为根本出发点来认识和规划城市,以人们易于接受和理解的方式来表达规划构思。而这正是城市设计的优势所在。国内的城市设计需要从过去的重形态、轻功能,重蓝图、轻实施,以及重设计、轻研究向基于人的需求和行为模式的功能安排与设计转变。

新时期城市设计的编制理念包括:①人性化―以人为本,基于人的需求进行设计;②特色化―注重对特色资源的挖掘利用;③现代化―包括设计理念现代化、管理手段现代化和设施现代化。城市设计的编制重点包括关注实质功能、关注细节品质、关注文化特色及关注城乡整体空间环境的构筑。

2、低碳生态社区规划

低碳生态社区是在“低碳经济” “低碳社会” “低碳城市”等概念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指通过碳排放量来衡量城市社区的生态状况,通过一系列减碳、固碳的建设及技术手段,达到减少碳排放的目的,与生态社区相比较,是一种可以相对量化的城市社区发展标准。通过用地、能源、交通、绿化、建筑与管理等综合手段,最高效、最少量地使用资源和能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许复新.论新型城镇化对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战略意义[J].中国发展.2013(04)

篇5

关键词:文化;城镇特色;规划策略

在城镇建设中,特色是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文化是一个城镇特色的灵魂。但是在特色小城镇形象建设中,由于缺乏对文化内涵的研究,导致个性特征不突出,历史文化缺失,小城镇历史文脉的传承和地域文化的发展正面临着巨大的威胁[1]。本文以普洱镇特色集镇规划为例,探讨文化导向下小城镇特色塑造的方法、途径,以及小城镇规划在城镇特色问题上的应对手段。

1 普洱镇概况与特点

普洱镇位于云南省昭通市盐津县境内西北部,距县城25公里,内昆铁路、昆水公路穿境而过,上清河、沿江河、箭坝河、黄坪河将镇区分割成五大片,形似五马饮三江,因而获得“三江明珠”的美誉。普洱镇曾是南方丝绸之路四川入滇沿关河五尺道的一段,这里文化发达,历史厚重,形成了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随着岁月的流逝,古镇残存的老街古楼,还辉映着昔日商道的繁荣。

2 城镇特色元素挖掘与整理

2.1 产业

普洱镇目前的产业以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和林业为主,由于普洱镇的地质、地貌、气候等条件较适合某些特色农作物生长,以及普洱镇的特色文化及风土人情较为突出,因此规划普洱镇的特色产业以特色农业观光和民族文化体验旅游为主。

2.2 自然资源

普洱境内旅游资源丰富,以多山多水著称,著名的轿顶山、天生桥、大风坪、银锭槽、菜子坪、鸡狗山、鹰嘴岩等构成了全镇境内重峦叠障,奇峰异峪,旅游发展空间巨大。

2.3 文化资源

普洱的地方文化灿烂,民族风情浓郁。集镇空间的构建应聚民族文化与当地人文之灵气,寻求历史文化、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继承、延续和创新。古渡文化、茶馆文化是普洱重点挖掘的文化资源。

3 特色风貌规划与设计

本次规划从方面综合考虑,包括重点控制区域、景观节点、城镇标志物、新建建筑设计。

3.1 重点控制区域

镇区内规划了三个重点控制区域,包括古镇风貌区、特色整治风貌区、现代与历史建筑风貌协调区。

古镇风貌区:总体布局要求建筑与环境形成良好的图底关系,设计意在体现民俗风情古镇的风貌,还原最真实的古镇民居。建筑层高控制在2~4层,红色方格雕花窗棱;青砖墙体;刷白墙面展示古字古画;青灰色筒瓦坡屋顶等建筑构件将古镇风貌展现得淋漓尽致。如下图:

特色整治风貌区:整治区的建筑本身带有一定现代特点,为了普洱镇总体建筑风格更统一,对该区域建筑进行整治,风格与古镇民居类似,建筑布局和内部构造有所放宽,建筑立面色彩和框架基本与古镇风貌区一致。

现代与历史建筑风貌协调区:新建建筑立面采用古建筑形式进行装饰。创造古建筑空间,形成一种古民居建筑的意向,新建建筑经过古化装饰,别有一番宏伟气势的同时不失古建筑风味。

3.2景观节点

本次规划主要有两个景观节点,即普洱主题广场和码头参观区。普洱主题广场是集镇的中心广场,也是最大的开敞空间,其中布置以当地少数民族的特色雕塑、人工水景、休息亭椅、花台树池,同时布置舞台,用作少数民族歌舞、乐器等表演,让居民、游客等享受民族歌舞的乐趣。

码头参观区:该区域规划码头文化再现,观光、体验是其核心,因此节点设计应反映古渡文化特色,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有机结合。

3.3城镇标志物

普洱标志:位于镇西部入口处,是普洱的门面。起到定向、吸引等作用,重点打造普洱特色的牌坊,同时也是人们由此确定方向,更大程度上表达象征性,也是人们记忆中的区域节点和参照点。

3.4新建建筑风貌设计

建筑形式、材料、色彩:建筑形式和材料的选用是根据自然环境而做出的理性选择,采用局部坡屋顶、砖混结构,局部使用木构件。色彩包含着“人”和“自然”的因素。在绿水与青山的环抱之中,蓝色屋面、白色墙身、暗红色构件和谐地融入其中。

新建筑的色彩控制,规划以浅暖色为主调,配合冷灰、褐色、驼色等色彩,墙面装饰色块强调深浅对比,坡屋面类采用轻质装饰作法和墙面贴瓦仿坡屋面作法,构架类采用墙顶单排构架、屋面花架和墙顶挑板。运用窗套:单体窗套和复合窗套,突出墙面或墙面自身材料变化;运用装饰构件:选用成品构件或根据设计定制构件;建筑裙房处理:檐部改造(单线脚、复合线脚、金属管件及坡屋面式),装饰构件(方椎、拱心石、色块装饰、纹样装饰等)。

4 结语

总结普洱镇特色集镇规划的经验,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对其他小城镇制定城镇规划、塑造城镇特色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城镇面貌可以重塑,但城镇特色不能无中生有,有其历史发展基础和根源。历史文化积淀的城镇特色能体现出城镇最本真的个性,尊重、保护本土文化和传统,从历史中挖掘文化精髓,从文化中挖掘城镇个性,才能使城镇特色富有生命力和感召力,而不是浮于表象的美化运动。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城镇建设中的跟风模仿、求新求洋等误区的出现。

参考文献:

[1]程政宁,冯志成主编. 云南城镇特色规划研究(纲要).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

篇6

关键词:小城镇;环卫规划;影响因素;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中国小城镇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并对中国城市化进程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但在小城镇发展过程中,由于忽视环境卫生保护的规划,受到急功近利开发导向的影响,小城镇规划建设的随机性较强,使得小城镇规划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着环境卫生保护薄弱的问题,多数小城镇环境卫生保护规划落后于城镇发展,没有做到与经济、城镇建设的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全面开展小城镇的环境卫生保护规划已迫在眉捷。

小城镇环卫规划的主要内容

1、基本情况,介绍规划区域自然和生态环境现状,社会、文化、经济等背景情况,介绍规划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行业建设规划要点;

2、现状调查与评价,对规划区域社会、经济、环境现状进行调查和评价说明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卫生问题,分析实现规划目标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3、预测与规划目标,对生态环境卫生随社会、经济发展而变化进行预测,并对其预测结果进行说明,然后在调查和预测基础上进行确定规划总体和分阶段目标及其指标(生态镇考核指标);

4、环境卫生功能区划分,根据土地、水域、生态环境卫生的基本状况与目前使用功能、可能具有的功能,考虑未来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环境卫生保护对不同区域的功能要求,结合小城镇总体规划和其它专项规划,划分不同类型的功能区 (如,工业区、商贸区、居民生活区等),并提出相应的保护要求。要特别注重对规划区内饮用水源地功能区和自然保护小区、自然保护点的保护。各功能区应合理布局,对在各功能区内的开发、建设提出具体的环境卫生保护要求。严格控制在城镇的上风向和饮用水源地等敏感区内建设有污染的项目 (包括规模化畜禽养殖场);

5、规划方案制定包括:①水环境综合整治;②大气环境综合整治;③生活垃圾综合整治;④固体废物的综合整治;⑤生态环境保护;⑥洪水、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敏感和多发地区,应做好风险评估,并制定相应措施;⑦规划目标,进行可行性分析,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技术等方面对规划目标实现的可能性进行全面分析;⑧实施方案,包含经费概算、实施计划(提出实现规划目标的时间进度安排,包括各阶段需要完成的项目、项目实施计划,以及各项目的具体承担和责任单位)、保障措施等,最终列出生态城镇环卫规划项目分阶段实施计划表。

二、当下我国小城镇环境卫生规划现状与问题

当今,在我国大多数小城镇以分散管理来实施环卫工作。由于小城镇镇区还不没有一个城市街区的面积大,面积非常狭小,相对来说环卫部门的人员、设施、管理等都极为简单,所以,对于我国大多数的小城镇并没有做专门的环卫规划,则是将环卫内容并入小城镇环境规划或者是在其他规划中体现的。然而,现在我国仍有绝大部分小城镇仍然未完成镇(乡)域总体规划的编制,在已编制的总体规划中,大多数没有将环境规划纳入其中,而在其他规划中涉及环卫内容时往往也缺乏统筹考虑。总而言之,我国小城镇的环卫规划普遍缺失。与此同时,在已制定的有关环卫内容的规划中仍出现了以下问题:

1、没有突破规划思路,规划仍然局限于单一的小城镇行政地域范围内,缺乏区域性考虑,造成规划时在资金、技术、选址等方面受到限制;

2、在规划理论中缺乏小城镇特色,规划时仍沿用设计标准和计算参数以及城市环卫规划的预测模型等,使规划适应性不强;

3、对小城镇非线性的发展特点认识不足,规划仍沿袭传统的城市线性规划模式,致使使规划失去指导意义。

三、小城镇环卫规划的影响因素

1、经济因素。小城镇经济发展与城市最大不同在于它的非线性特征。忽视小城镇经济发展的非线性特征,容易造成环卫规划面临突发事件时缺乏弹性。

2、区位因素。区位是小城镇研究和规划的起始点和切入点。作为居民点体系的连接点,因此,目前这种局限于小城镇地域内的传统环卫管理模式和环卫规划观必须改变。

3、功能布局。功能布局主要从微观层面影响小城镇环境卫生规划。当前我国小城镇的功能布局还相当混杂,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相互交错,给环卫规划管理带来不便。

四、小城镇环卫规划对策研究

由于以上这些因素对我国小城镇环卫规划的影响,在制定小城镇环卫规划时,必须结合这些因素提出相应的规划和管理措施。

1、树立区域联合的规划观

小城镇规模小和所处区位的影响要求树立区域联合的环卫规划观。根据小城镇区位划分理论,小城镇大致可分为大中城市周边地区小城镇、具有带状发展趋势地区小城镇和点状独立发展地区小城镇三种类型,前两类小城镇应是施行区域联合的主体,第三类小城镇一般分布于“老少边穷”地区,大部分经济实力弱,人口稀少,镇域面积大,就环卫规划而言,暂不宜联合。

2、制定相对应的管理措施

(1)制订车辆管理措施,设置限速行驶,如灰土车、运煤车在镇区应限速行驶,保证运输中的尘土不扬而导致地面不卫生。对各种畜力车限制其在镇区的活动范围,保证牲畜粪便不污染主要街道;

(2)制订居民管理措施,由于居住在小城镇的居民,环保意识相对来说比较低,又由于小城镇地域狭小,人情关系紧密,许多乱倒垃圾、破坏卫生的事件往往得不到有力的解决,因此规划中应有强制性的环境卫生条例,并制订专门的宣传政策;

(3)制订基建项目管理措施,特别是直接影响环境卫生的沿线工程,应与环卫部门协商施工工期、渣土处理等问题。

4、加强其他相关规划与管理

在发展规划以及总体规划中合理安排小城镇的功能布局,改变小城镇功能区划混杂的现状,实现小城镇功能区的分离;引导集市贸易集中,消除马路集市现象;合理确定用地规模,提高小城镇的建筑容积率。针对其他类型固体废物,规划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减轻环卫部门的工作压力,市场贸易给小城镇环境卫生带来的极大影响,加强对市场区的规划管理。对特色功能分区,制定专门的管理措施,合理划分管理权限。

5、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循环经济模式是要求遵循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回馈式循环过程,最终实现“最佳生产,最适消费,最少废弃”。循环经济不仅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弃物产生量,也有利于转变污染治理的模式,减轻末端治理的负担。小城镇的循环经济建设就是立足于循环经济企业、生态工业园区等。此外,小城镇的基础设施的规划,应该在有利于环境的资源循环和零排放理念的基础上进行规划设计,其中包括水循环利用体系、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有毒废物和危险废物的处置设施等。

结束语

我国小城镇的多样性,导致不同地域的小城镇在制订环卫规划时对上述各类影响因素的考虑必然有所区别和侧重,相关的规划和管理措施也需因地制宜地予以考虑。做好小城镇环境卫生规划对改善我国小城镇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促进我国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城镇化城乡规划 推动

中图分类号: TU9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城镇化进程中城乡规划的概念及作用

2.1 城乡规划概念

城乡规划即为各级政府科学布局城乡发展建设空间,以遵循自然规律及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它是确保社会公正和公平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提及的城乡规划,包含城镇体系规划、镇规划、城市规划、乡规划及村庄规划这些内容。城乡规划涉及多个领域,包括政治、文化、经济及社会生活等,是一项具有较高战略和全局性、较强综合性的统筹工作。科学开展城市规划,必须遵循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要求,从实际出发,做好全局部署与规划工作。并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短期与长远、经济建设同社会发展、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等复杂关系。

2.2 城镇化进程中城乡规划的作用

城乡规划是一种操作性强的政府行为,以推动区域发展为目标,有利于政府制定科学决策。合理的城乡规划能促进城镇化协调发展,是城镇建设的重要保障。第一,城乡规划能宏观调控和指导城镇建设,能调节城乡人口及收入分配结构,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促进工业化进程加快、提高城镇就业率、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及基础设施建设等,从而推动城乡经济共同、和谐发展。第二,在城镇化进程中,开展城乡规划要遵循超前有度、按需发展的原则,减少城镇建设中多次拆建而损耗大量浪费。在地方财政能力允许的情况下,应预期规划城镇交通路线、地下空间等设施,解决和消除各类城市病如交通堵塞、高风险土地利用等。第三,城镇化进程中的城乡规划是区域产业和基础设施的提供者,是处理三农问题、减少城乡差距,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

二、目前城乡规划中面临的问题

2.1 城乡规划的指导思想出现较大偏差

有些地方政府在城市建设问题上,指导思想存在很大偏差,片面强调地面基础设施建设,如修建柏油马路、大型广场,人造景观、人造古董等,造成严重的人力、自然资源损耗, 而相对来说,地下基础设施却得不到重视,甚至严重失衡, 致使群众斥责。例如,某一座人口约40万不到的城市,兴建了一幢9万平米的办公大楼,不仅占地面积大,而且楼房资源也得不到充分利用,可谓既劳民又伤财。

2.2 规划工作的功利性较强

现今,城乡规划机构趋向于业主化方向发展,强调功利主义目标,这实质上就变成政府的一种工具、投资方的代表。规划工作中,不少设计单位及人员只考虑自身利益,责任意识不强,未深入考察和了解城乡发展状况,将领导的意图及思想当做设计依据,过于强调技术性的规划细节,而忽略了规划区域的社会、政治等基本状况。规划建设过程中,有的甚至直接抄袭别人的规划模板,不以区情、当地发展实况为基础,导致所制定的城乡规划内容及方法与当地情况严重脱节。这种概念规划工作,既无法突出当地的特色文化,也损耗了大量基础设施资源,最终只会出现城镇周边空间失衡,耕地、农田被毁,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并滞留城镇,失业率上升等多种社会问题。

2.3 城乡规划调控职能减弱,未健全规划监督机制

有些地方下放权力,将市一级规划管理权限转交给区县, 有些政出多门、审批程序复杂, 开发区搞封闭式建设, 未经过地方规划部门的集中管理。这种现象实质上是对城乡规划管理调控职能的削弱, 将不利于城乡建设的健康和谐发展。此外,未建立、健全科学的规划监管机制,各级规划管理部门间未进行有效沟通。规划工作未积极吸引公众参与,发挥其监督作用,针对不合理的规划管理行为未形成有效的奖罚、行政纠错与处理制度,使得规划管理监督工作处于力度小、效率低的窘境中。

3. 城乡的集聚设计工作带来贫富差距

城乡规划往往会聚集产业、人口资源,如行政单位拆并、农村人口搬迁并点,以节约资源与成本,统筹建设基础设施,提高土地及资源的利用率。这有利于推进城镇化发展,但同时也会引起一定的社会矛盾。如企业撤并,势必会导致某些在职人员调岗或下岗分流现象出现,导致其情绪波动与愤怒,甚至可能跟新同事之间发生矛盾、冲突;而迁村并点后的移民,他们面临着重新生活、工作、转变语言、习俗的多重压力。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他们的就业难度较大,非农经济收入较低,同原城镇居民相比,贫富差距明显。而转化后,由于经济收入水平低,他们还是无力承担住房、生活高消费,生活陷入困境。另外,国内人口转移通常都是由贫困城镇转向发达城镇、农村转向城镇,势必造成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浪费。

三、保障城乡规划促进城镇化的发展建议

3.1 降低规划主体及人为因素的影响

第一,在规划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积极研制能预测规划地区发展动态的信息系统,提高规划的科学、合理性。要在政府、规划单位中广泛利用3S 技术和信息化设施,如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等,推进各规划单位信息化、网络化建设,在规划前通过网络全程把控区情,深入探究各类信息,分析和科学预测城乡空间的未来变化,并实时监测规划落实情况。第二,注重各规划部门的沟通与衔接。可成立跨部门计划制定组、协调沟通小组等开展关于规划、土地利用、保护环境等方面的论证与审批工作,促进各部门间有效交流、及时听取有关部门的意见。

3.2 完善城乡规划实施的监督机制,积极培育、监管规划师

针对城乡规划建设中的违纪行为,应进一步完善城乡规划监督机制及责任追究制度,做到有奖有罚、奖罚得当, 对于严重违反规定的地方政府及其行政管理部门,要明确其处理、处罚条例及规定。并通过法定程序批准该规定, 使之成为受公众监督、执行力强的公共政策。同时,要提高规划队伍的专业水平及职业道德,帮助其有效融入决策程序,科学行使各项权利,要科学监督和管理规划师,将经济、土地集约利用率等作为审核指标及考评标准,针对考评结果未达到或超出预期成果一定比例的规划师和单位,应依法予以奖励或惩处。

3.3 注重公众监督,推进民主规划

要积极听取公众对规划设计的看法和积极建议,并在规划前予以采纳。如在规划设计人员调研阶段,要让规划人员应听取公众对当地民俗、民风等及未来发展的看法,使之充分了解城乡规划内容、步骤及意义,加大企业与民间多个主体、多层面的相互合作,发挥其对该规划和实施建设工作的监督、管理作用;规划后应形成民情考察评估体系,并采取公众听证制度,让百姓在规划落实过程中发表言论,推进区域民主规划与建设。

3.4 减少城乡居民贫富差距及生活差异性

首先,应健全城镇化进程中的补偿机制。例如,针对规划中房屋被拆除的当地居民、个体户,要分析房屋类别、面积并核算应得的补偿金额或在后续购买新房屋时予以适当优惠。针对那些无力支付和购买新住房的居民,要给予贷款优惠。在土地补偿方面,要上调农村土地的征用价格,避免因土地征用双轨制而使得征地价格同出让价格之间差距明显,要实现资源共享,让迁移后的农民也享受土地级差收益中的一杯羹。其次,要对居民积极开展就业培训工作。政府部门应根据现有规划计划及产业需求,兴建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推进就业的公平性,兴建人力资源免费培训基地,提高群众的就业水平。积极发展三大产业尤其是服务业,帮助因规划中的劳动力人口顺利就业;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提高转化群体的生产、生活和受教育水平。同时,要优先安置转化后居民的工作,给予他们公平的薪资及福利待遇。再者,增加福利投资。针对转化后的居民,要建立和落实医疗、教育等保障体系。

结语

当前,我国处于城镇化加速期, 城乡规划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及地位将日益突出。在城镇化浪潮下, 各种社会问题、矛盾也随之出现,给政府及城乡规划部门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因此,城镇化进程中的城乡规划工作必须以国情、区情为基础,创新城乡规划体制, 完善城乡规划实施的监督机制, 通过发展集体经济等方式来解决城乡居民贫富差距及其他问题,推动城镇化健康运行。

参考文献

[1]陈刚,刘欣葵,张瑾.《地方政府的规划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中国法制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Z] .北京: 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7.

篇8

前几年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火热以及近期房地产市场库存压力的低迷不利于我国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供需不平衡是导致房地产市场波动的直接原因,但最根本原因是房地产的开发规模过大或不足。新型城镇化将成为未来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新型城镇化肩负着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拉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任。房地产业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新型城镇化的顺利推进需要房地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在阅读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全面仔细的分析研究城镇的各项基本功能之后,将城镇化过程中内在的因素和外在的因素结合在一起,分别从城镇化进程中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活质量和基础设施与环保四个方面来对城市房地产开发规模进行分析。经过严格筛选并最终确立了以下12个指标来构建研究区域的指标体系:

一、经济发展指标。经济发展指标主要衡量城市经济发展状况,本文选取的经济指标主要有:人均GDP、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和GDP增长率。

二、社会发展指标。社会发展指标反映了城市社会发展状况,本文选取的社会发展指标有:人口数量、人口自然增长率、城市化率。

三、生活质量指标。生活质量指标主要测量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状况,本文选取的生活质量指标有: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人均住房面积、每万户人拥有医生数。

四、基础设施与环保指标。本文选取的生活质量与环保指标有:人均道路面积、人均绿地面e、公共交通车辆数。

本文选用全国31个省市2005-2014年的数据,运用面板数据模型研究新型城镇化对房地产开发规模的影响程度。根据相关性分析结果确定如下指标:被解释变量为房屋施工面积,解释变量依次为人均GDP、城市化率、人均道路面积、公共交通车辆数。对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以消费价格指数进行平减,把平减后的数据取对数,同时将房屋施工面积、公共交通车辆数的数据也取对数。经过处理后,所有数据都表示变化率。

Hausman检验结果表明,在5%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模型不满足随机影响模型的假设,所以选择个体固定影响模型。利用Eviews6.0对上式进行回归分析,根据回归结果,

最终的模型方程为:

从上面的模型方程中可以看出人均GDP(AGDPit)、城市化率(URit)、城镇居民平均收入(AICit)和拥有交通车辆数(NTit)与房屋施工面积(HCAit)之间有着显著的正向关系。人均GDP每提高1%,房屋施工面积上涨0.141%,说明人均GDP水平的提高会增加房屋施工面积;城镇家庭人均收入提高1%,房屋施工面积增长1.086%,说明城镇家庭人均收入的增加使消费者对住房有效需求增加,从而增加了房屋施工面积;城市化率每提高1%,房屋施工面积增加0.192%,说明城市化率提高人口增多,能产生房地产市场需求,增加房屋施工面积;拥有交通车辆数提高1%,房屋施工面积增加0.101%。

结合本文分析结果,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为保证房地产业健康稳定发展,更好地发挥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产业和先导性产业的作用,对我国房地产市场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严格控制土地出让规模。地方政府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根据本地区发展水平情况和长远发展战略,严格把好土地入市关,规范土地规划、审批和招拍挂交易程序各个环节,打击土地供求中的投机现象,确保与房地产开发相适应的土地供应总量和增长速度,保证房地产开发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此外,政府还应在房地产交易市场上,通过建立有效的竞争市场,抑制交易投机,确保房地产产品交易公开、公正和公平的市场秩序。

篇9

关键词:小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编制;可实施性;

Abstract: The controlled detailed planning as an important legal basis for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and now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towns, controlled detailed planning, prepar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have a huge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wn. How to do the prepar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ntrolling feasibility detailed planning to become an important research topic of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department.

Key words: small town; controlling detailed planning; planning; implemented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近年来,国家城乡统筹的政策实施,城乡一体化逐步推行,城乡差距逐渐减小,小城镇迅猛发展。新的城乡规划管理体系逐步形成,随着城乡规划法的颁布实施,控制法律地位的加强,镇一级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地位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编制小城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以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为依据,对一定时期内城镇局部地区的土地利用、空间环境和各项建设用地指标做出具体安排。小城镇控规是引导和控制小城镇建设和发展最直接的法定依据,是具体落实城市、镇总体规划各项战略部署、原则要求和规划内容的关键环节。

一、我国现状中小城镇控规的编制,及实施现状

2008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正式颁布实施,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法律地位得到了提升,是对土地使用权出让、开发和建设管理的法律依据,是小城镇建设管理最主要的法定依据,对小城镇规划发展产生巨大作用。

小城镇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且建设速度相对较快,因此小城镇控规编制也在全国逐步开展。如此快速的发展,使得规划编制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例如,规划前期调研资料不足,某些重要基础资料缺乏,规划编制的参考依据老旧,不能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导致控规编制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不高。

其次,在控规实施过程中,控规的频繁调整已经成为最为突出的现象。城乡规划法出台后对控规的制定、实施和修改均作出了规定,修改控规应先论证修改的必要性,征求规划地块内利害关系人的意,报原审批机关同意后方可进行,并按原程序报批,修改涉及城镇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的,还必须先修改总体规划。因此部分小城镇规划管理部门为避免控规调整的麻烦,对小城镇控规编而不报,根据该镇开发实际随意调整。这种现象严重损害了控规的法律地位,对小城镇的健康、有序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控规频繁调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控规编制过于仓促,并没有对城镇社会各个层面进行全面调查,存在不科学的成分;二是控规编制的参考依据,规划规范相对滞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三是控规成果因地区的局部利益影响,或个别利益主体的不合理诉求等方面,导致控规适用性较差。四是控规周期实施缺乏可操作的具体方法。本文就如何完善小城镇的控规编制体系,及其对今后规划管理产生的影响进行初步的探讨。

二、控规编制与实施存在的问题与缺陷

目前,我国小城镇的控规编制体系不完善,在控规编制的前期调研,分析过程,控规编制单元的单元划分,控规与上位规划的衔接,规划成果的形成,规划文本的实施步骤等方面均存在不足,导致小城镇控规缺少整体性,相互矛盾,且适用性不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和缺陷:

2.1 控规调研、分析工作不够科学严谨

大多数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单位取得小城镇规划编制基础资料的主要方式是通过表格调研,向镇区取得统计数据。设计人员并没有到实地进行考察研究。此外,对收集数据并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就形成规划编制文本,导致控规大同小异。不能体现地区发展的特色与要求。

2.2 规划单元划分随意性较强

因小城镇多由自然村组成,居民集聚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等用地功能大多分散,调整及整合的难度较大,导致规划单元划定存在一定困难。要么是盲目求大、一哄而上,要求规划范围内控规全覆盖;要么只根据近期土地开发计划进行控规编制,部分新旧控规之间的对接困难。这种编制计划的随意性给控规的技术理性不足埋下了隐患。

2.3 缺少对上位规划的研究

控规编制时就地块论地块,缺少对上位规划的研究。在与总体规划衔接上,内容主要集中在规划布局、路网系统、用地性质等方面,而对于总体规划的战略性布局,如城镇性质、发展目标与定位、开发策略等方面的研究甚少。由于缺乏对上位规划的深入分析,导致控规在总体把控上或多或少出现一定的偏差,不能很好的贯彻总规意图,这也是导致控规适用性较差的重要方面。

2.4 控规形成成果存在的问题

因城乡规划法仅仅对控规的编制要求进行了宏观的法律规定。现实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主要参考《广东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条例》及地方性规划管理规定为依据。导致小城镇的实际控规发展规模与控规编制文本的发展规模存在较大差距。但不按照上一级法律文件,及规定审批,控规无法通过实施。

三、控规编制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过程中的最大问题是适用性差,以及控规实施步骤不明确。形成控规的法律效力无法与现实的社会发展需要衔接,即起不到良好的控制与引导的作用。主要问题如下:

1、控规的用地规划建设指标与社会发展实际存在矛盾。某些指标在社会发展需求来说过高,但某些指标却因为控规制定设置过低,而制约其发展。控规的调整程序严肃,复杂,控规调整后已错过了最佳发展时机。

2、市政、道路、公共服务设施等规划位置,与现实用地权属之间存在较大矛盾。因前期调研及参考规范性文件的不科学,控规文本出现占用权属用地的情况,存在社会矛盾隐患。针对上述矛盾,地方政府因财政及其他因素,在短期内若无有效处理办法,则控规实施的可能性将进一步降低。

3、控规实施步骤缺乏有效指导。控规形成法律文本后,是长远的,是强制性和不可随意变动的。但随着地方政府不同时期的发展需求,如需要对控规进行调整亦需严格按照调整程序办理。既出现了控规调整频繁,也不能及时推进政府重要项目的开展,这对地方发展存在不利影响。

因此,如何解决控规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亦是迫在眉睫。

四、国外控规编制与实施问题的解决办法

国家的政治经济体制决定了控制规划的编制和实施的总体模式。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这些国家一般拥有较高的中央集权传统,社会主导价值观念提倡集体主义和国家主义,法律上规定土地归国家所有或国家对私有土地也有较强的开发控制权,规划权力比较集中掌握在中央政府及各级政府手中,并且大多成立了大区政府来协调较大范围内城镇群体的发展,即建立了双层领导的行政体制,规划是各级政府的主要职责之一,拥有健全的规划机构与机制。同时由于这些国家国土狭小,普遍具有强调区域空间集约发展的内在需要。如法国,该国是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国家,行政体系为国家、地区、省、市镇四级,从中央至各级政府都建立了由上至下紧密制约的规划机构。中央政府在各省级政府中任命了专项负责规划的官员,他们有多重职责,既可作为中央政府的代表行使规划权力,又可作为地方当局公务员负责某些规划方面的领导工作,同时又兼任地方规划部门的专业顾问,全面监督各省的规划和开发控制工作。而省和中央政府则控制了城镇、区域建设大部分的资金分配权力。这样中央政府、地区的整体规划观念基本可以得到层层的落实,从而有可能编制并实施诸如全国范围内的“平衡性大都市”规划以及对以巴黎为中心的城镇密集群体空间的轴向切线分解发展规划。

五、国内控规编制存在问题的解决思路

1、积极推进社会参与控规编制的工作进程

规划的编制、规划的布局都应广泛征求社会各层面的意见。小城镇发展是农村用地和城市用地双向发展的一个时期,应当合理协调好两者的发展关系。规划区用地功能分类、因实施规划要进行的拆迁、小城镇规划建设项目规模及功能、小城镇规划建设工程质量标准及包管对策等和小城镇规划建设的全整个过程。

2、完善规划编制体制,提高控规的科学性

加强地方政府对控规编制与审批的能动性,在不违反城乡规划法及上一级地方法规的核心内容前提下,下发地方政府编制控规的能动性。既提高控规编制与审批的效率,又提高其适用性。

3、提高规划编制人员及规划管理人员素质

规划编制人员作为控规文本成果的设计人,应当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提高个人规划设计的水平,工作务实,提高控规文本质量。而规划管理人员则应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在控规文本等法律依据条件下,做好地方的规划管理工作。

4、科学规划,长远布局

要做好小城镇体系的布局,依据本地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条件,科学合理地分布各个区域,使之在空间和地域上形成有机的群体,带领小城镇的合理发展;要科学制订小城镇发展规划,统一安顿供水、供电、通信、环卫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集中地安顿工业区、商业区和生活区,预留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发展的空间和城镇绿化及公共活动用地,规划要注意节约用地、保护耕地,保护和改善小城镇的生活环境,保持可以进行持续发展;要有一定的超前意识,统一规划,分期实施,避免建了又拆,造成浪费,更需要注意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决不可以盲目照搬大中城市的发展模式;要降低小城镇发展本钱,讲究发展质量和效果与利益,分析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带领合理流动,促进与周围地区的整体联动发展。

5、加强小城镇的特色规划

在小城镇规划中,不可以照抄照搬别人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而一定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因地制宜,走具有本身特色的小城镇发展道路。规划是设计的依据,设计是实现规划的本领,两者紧密衔接,互为作用才气创造既富特色,在编制规划时,要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尽量应用本地的地形、地貌、景物,把山、水及其他自然景观组织到小城镇建设中去,以形成山水相连、依山傍水、山中有城,城中有水的格局。没有山川的城镇也应当尽量应用本地的坡地、塘堰、林木、河渠等自然条件,营造城镇与自然结合在一起的特色。

六、结语

篇10

【关键词】小城镇;发展;控制性详细规划;基地划分;分析;思考

Abstract: Urbanization is an important symbol of a country and reg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level of guidance is essential to do the construction of small cities and towns. With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our society, a variety of small towns have gradually developed. Economic strength of small towns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is relatively weak, so in small towns for the preparation of the controlled detailed planning, the planning can not be random, blind, but should be the starting of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small town to find out the most suitable development control planning measures.

Keywords: small towns; development; controlling detailed planning; base divided; analysis; thinking.

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980年我国引进土地分区规划管理概念,之后我国就开始着手分析和研究控制性详细规划,在我国的不断实践和学习很多国外的先进理念,并通过自己的不断改进与创新,在控制性详细规划方面得到了很大的突破,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强化土地使用与开发强度控制,并对建设用地的性质等作出明确的指示。目前,我国的各个小城镇经济、社会等都发展十分迅速,人们的最近生活收入与生活质量都得到了提升,所以在此基础上,人们更加重视小城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所以这一目标仍将任重道远。

规划实践的反思和规划方法的创新

要因地制宜、合理的划分城镇基本地块

对于小城镇而言,其经济实力薄弱、发展的突破性较小,而土地又是不可再生资源,所以在划分的时候要考虑到小城镇的现实因素,基本地块的划分要偏小,基本地块划分过大会影响整个城市的建设,但是也不能够过于偏小,大小适中即可。针对部分大城市建设而言,有足够的经济发展实力与建设资金供大城市利用,能够更好的完成投资与建设,存在的风险较小,但是小城镇则不以为然,存在着较大的用工、建设以及资金等各方面的风险。所以大城市与小城镇在进行基本地块大小划分的时候一定要从城市、镇的实际情况出发展开工作,禁止效仿、死脑筋的划分理念存在。

小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基本地方控制依据应遵循相容性

在小城镇中进行基本地块的划分时,应该根据城镇的规划与土地的使用情况,将土地进行划分,并且让所划分的区域都能够将其效益发挥到最大化,展现其土地的功能。目前,我国仍处于发展中国家水平,与欧美一些国家相比,庞大的人口数量,不能与人口相匹配的土地,以及不先进的技术,不雄厚的经济实力,所以在进行基地划分的过程中,就不能够将美国的功能分区模式应用在我国小城镇划分中,不过更为现实的选择是能够进一步为高密度的发展供给更多的土地,以此来节省大量用于基建的资金等。加之,在经济不断发展,生活丰富多样的现代社会,人们不能够对小城镇中划分的每一块土地都给予其特定的用途,而是应该给予其多样化的发展规划设计,否则将会阻碍城镇化的进程,制约经济的发展。

针对小城镇中旧城改建控制性详细规划时,基本地块的指标数目应存在着差异

在我国的各个小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中,不同的市、镇之间的综合指标数目存在着差异是被公布于众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在不断的实践中发现,即便是在同一个城镇,在进行改建规划过程中的控制指标也是存在着极大差异的,对小城镇进行旧城改建与小城镇的新增土地规划建设有着极为明显的区别,小城市规划的每一块土地用途较多,但是在进行基建的过程中对其的制约因素也颇多,地块的位置、大小等差异明显。

在小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中,主要针对用地的多样性与混杂性提出了以下几种主要指标,主要包括:用地性质、用地规模、开展基建工程的规模、所建修工程的后退距离、容积率与各个建筑物之间所需要间隔的距离,建筑物必须要控制的最大高度,以及不同的地块所需要控制的建筑物地深浅程度等。

大力关注小城镇的空间意向规划

要在小城镇内部构建相对和谐的城市空间环境,就务必要具备相应的城市框架,加大对结构控制、强度控制的关注力度。计算、评估出整个建筑可能达到的高度,并通过专业的规划设计师规划设计出相应的建筑示意图,如:鸟瞰图、轴测图等。另外,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还应该着重考虑建筑物的对景、视景,以及其他组织的变化,并大力关注空间结构的二性,即清晰性、公共性。在小城镇建设的各种规划意图等应该通过各种意向图来展示在人们的面前,人们可以将这些意向作为建设的参照,但是不能够将其作为小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最终想象,一切都需要按照控制性规划的相关原则、指标与构思等进行发展与建设。

小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前景分析

规划观念的改进

展现出全新的区域观念

在小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过程中,相应的城市规划设计师应该对城市的整个状况进行分析,了解其中的区位状况,并对其进行深入探究,找出影响规划区开发的各种关键性因素,将其全部列出并作为小城镇控制性规划的最终依据。

展现出全新的发展观念

对于小城镇来讲,其规划不能够像大城市那样一次性完成,小城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动态性十足,加之小城镇的经济实力不够,开展城镇化建设的过程可能较为复杂与漫长,其各项控制指标的规划与计算时间都较长,所以要精确的规划和制定适合小城镇控制性规划战略设想和实施目标。

树立综合观念

在进行小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过程中,能够将系统控制理论融入其中,将整个规划区整体作为小城镇控制详细规划的后盾,并深入研究和分析各个系统的内容,并全面了解清楚各项控制指标,使其能够满足相对弹性的指标。

小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措施的更新

分区规划是前提,控制是支撑

对我国而言,很多小城镇在进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过程中都未能够做好相应的分区规划工作,就将工作环节跳到了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上,这样就造成了有尾无头的现象,倘若从头到尾开始规划,整个工作更具有科学性、严谨性。

在开展小城镇控制规划工作中,小城镇的特征能够得到高倍关注

我国的小城镇数目较多,但是这些小城镇普遍具备着一个特点,即人口较多、面积较小、多样性混合经济、种族较为复杂,小城镇发展的时间不久,经济发展的实力尚不雄厚,很多小城镇周边地区的城镇建设用地与农村用地相连,这些地区的环境质量较差、交通不便。从小城镇的种种现实状况应该了解,我国的各大小城镇在以后的规划中都将针对这些特征进行规划创新,培养出小城镇的发展特色,促进小城镇的发展。不过,对管线控制要求会明显提升,换句话说就是较为明确的了解当前市政工程管线的基本走向,管径与整个规划渠道的断面等,并对其他方面的内容也要做好相应的工作,即精确的掌握高压电力线、微薄通道等的保护区域。

(三)划措施的创新

1、大力运用城市设计手法,强化控制内容,加深控制深度

例如,在进行小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过程中,可以加深通过增强建筑群体的色彩,建筑规划师在进行小城市空间意向规划时可以提升其深度,并在不断的时间过程中增强开放空间的设计。

创设数据库,并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来进行城市容量管理与研究

通过微机现代信息化技术,对现阶段的小城镇建设进行规划与管理,不仅能够提升工作者的工作效率,还能够更好的管理和储存各种资料,大大的提升工作效率,最终使得小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朝着科学化、正规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总之,在对小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的途中,会有许多坎坷,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与创新中才能够将小城镇土地使用效率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方华, 唐良云. 浅析城市规划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科技信息, 2009,(27)

[2] 陈群元, 宋玉祥, 张平宇, 马延吉.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面临的城市化问题与对策[J]. 城市规划汇刊, 2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