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的财政政策范文

时间:2023-11-07 17:30: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通货膨胀的财政政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通货膨胀的财政政策

篇1

【关键词】财政政策;通货膨胀;文献综述

自从2007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以来,我国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也进一步的加大了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从目前来看,随着各国财政赤字规模的不断扩大,对财政赤字是否会导致通货膨胀的发生,也就成为近年来各国学者高度关注的热点经济问题,而对与二者之间是否存在密切的关系,各国学者所持的观点也不尽一致。

一、财政政策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

1.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第一,国外经济学者的研究。国外大多数都是从赤字财政的角度分析财政政策与通货膨胀的关系。Barro(1976)指出若债券存量增长率超过产出增长率,持续赤字就会通过货币化的形式导致通货膨胀。Sargent和Wallace(1981)认为持续的债券融资赤字将最终被货币化。Smith(1982)把维持货币目标路径的观点称为“货币主义”,并比较了当总赤字不变时,使用债券和发行货币手段进行赤字融资的后果。Allen和Smith(1983)、Darrant(1985)、Munir和Am(1991),通过对具体国家的实证分析,指出财政赤字对通货膨胀都有显著的影响。Woodford(2001)认为货币政策决定一段时期内通货膨胀率的平均水平,财政政策决定通货膨胀率的波动性。Uribe(2002)利用VAR模型对阿根廷20年的财政赤字与零售物价指数进行了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并发现财政政策所导致的财政赤字持续扩大是导致货币过度发行从而引发通货膨胀的一个主要原因。第二,国内经济学者的研究。大部分经济学者认为我国的通胀与财政赤字存在密切的关系。龚六堂、邹恒甫(2002)通过构建不带货币和带货币的价格水平决定模型,指出我国的通货膨胀也是一个财政现象,价格水平是由政府债券的实际值与政府财政剩余相等来决定的。阎坤(2002)指出由于我国中央银行可以在公开业务中收购国债,加之过大的外汇储备,从而形成巨大的货币扩张压力。当用以弥补财政赤字的国债模达到一定规模后,政府信用就会有所动摇,一旦政府通过国债实现不了预期的结果,那么就只有靠铸币税来筹集资金,最终无疑会导致恶性通货膨胀。万明国(2003)认为“财政赤字引致的财政性货币发行显然是一种货币投放,尤其当国债发行收入被作为财政支出安排时,就会对基础货币进而对货币乘数有所影响,起到一种创造货币的效应,由此构成对通货膨胀的推动。”许雄奇、张宗益(2004)采用中国1978~2002年的数据对我国财政赤字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我国的赤字水平与通货膨胀互为因果。方红生、朱保华(2008)通过对1996~2006年的我国财政政策和物价水平进行分析,认为“在此期间财政政策承担了控制物价水平的重任,要想稳定物价,必须采取盯住赤字的财政政策。”张延(2010)发现我国的财政政策具有相对滞后的通货膨胀效应,即使目前通货膨胀尚未高企,刺激性财政政策也很可能已经过度。也有部分经济学者认为我国的通胀与外汇储备有着显著关系。张晓朴(2002)、孙建平(2003)、刘荣茂和黎开颜(2005)对我国通货膨胀发生的现象进行解释,并发现外汇储备增加幅度和通货膨胀的发生存在显著的关系,这说明外部冲击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发生有着显著的影响。

2.二者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当然,也有经济学者对财政赤字政策导致通货膨胀的观点提出质疑。第一,国外经济学者的研究。Friedman(1982)认为赤字与通货膨胀之间实际上只存在最松散的关系。Darby(1984)认为只要既定的预算赤字就能够动态地同某一个范围内的货币增长率保持协调,那么财政赤字即使有货币化的倾向也不会引起通货膨胀的发生。Buiter(1985)研究了财政政策导致巨额人均实际总赤字对通货膨胀时间途径的影响,认为赤字的增长对长期通货膨胀率的影响程度是有限的。Giannaros和Kolluri(1985)对10个工业化国家在1950至1981年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只有3个国家财政赤字货币化的迹象比较明显,认为财政赤字与通货膨胀间也不存在因果关系。Abizadeh(1998)、Afonso(2002)等通过实证分析也分别发现美国和欧盟15国的预算赤字对通货膨胀率并无大的影响。第二,国内经济学者的研究。国内许多学者结合我国实际对两者关系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也认为二者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关系。李昌达和曹萍(1996)通过对中国1981至1994年的数据研究后得出,“我国的经济增长、货币供应量、财政赤字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显著的滞后相关性,其滞后期基本是一年;经济增长是引发通货膨胀的首要因素,而货币供应量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则远远超过了财政赤字,赤字与通货膨胀的相关程度很低。”马拴友等(2002)利用VAR模型进行研究,结论表明我国财政赤字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相对较小。洪源和罗宏斌(2007)认为我国财政赤字不是引起货币供给量增加的主要因素,在样本区间内财政赤字没有导致通货膨胀的发生。涂立桥(2008)认为赤字财政对通货膨胀的影响路径是通过国债余额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余额,进而影响通货膨胀率来实现。在这一传递过程中,由于我国赤字在整个财政中的比重较小,所以赤字财政政策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程度也很小。万晓莉和傅雄广(2008)经过实证分析发现,尽管财政政策对价格有一定影响,但我国的物价水平仍然由货币当局决定。王珏(2010)认为财政支出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时滞性,在一定时期内,财政支出与通货膨胀具有反向变动关系,然后转为正向影响。从长期来看财政支出与通货膨胀有正向变动关系。高茵(2010)指出财政支出对通货膨胀的解释力很低,通货膨胀还是主要决定于货币因素和预期因素。

二、结论

第一,上述研究多是就政策的某一方面进行分析,因此,研究结论并不能全面体现政策的综合影响;第二,在大多数实证分析中,经济学者直接采用财政赤字代替财政政策进行分析,变量的选择缺乏理论依据,并且数据的选择也并非完全处于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的期间;第三,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经济金融体制,运用不同的实证研究方法都有可能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弄清财政赤字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就必须立足于本国的实际经济运行情况,从中找出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和因果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对两者的关系进行系统的、客观的评判。

参考文献

[1]Barro.Rely to Feldstein and Bushanan[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6(84):343~350

[2]Sargent,Wallace.Some unpleasant monetarist arithmetic[J].Federal Reserve Bank Minnepolis Quarterly Review.1981(5):1~17

[3]Munir A.S.C.,Amar K.P..Budget Deficit and Inflation:the Peruvian Experience[J].Applied Economics.1991

[4]Woodford M.Monetary policy and price level determinacy in a cash-in-advance economy[J].Economic Theory.1994(4):345~380.

[5]Uribe.A fiscal theory of sovereign risk[R].European central bank working pap.2002:187~196

[6]龚六堂,邹恒甫.财政政策与价格水平的决定[J].经济研究.2002(2)

[7]阎坤.积极财政政策的通货膨胀风险分析[J].税务研究.2002(6):10~14

[8]万明国.国债的货币化与通货膨胀效应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3(12)

[9]方红生,朱保华.价格水平决定的财政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检验[J].管理世界.2008(3)

[10]Darby.Some unpleasant monetarist arithmetic[J].Federal Reserve Bank of Minnep Quarterly Review.1984(24):32~37

[11]Buiter W.H..A Fiscal Theory of Hyper deflations――Some Surprising Monetarist Arithmetic[J].NBER Technical Working Paper.1985

[12]Giannaros,Kolluri.Inflation stabilization and BOP cris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Working Paper.1985

[13]李昌达,曹萍.通货膨胀、赤字、财政政策[J].四川财政.1996(10):4~7

[14]马拴友.积极财政政策:评价与展望[J].管理世界.2002(5)

篇2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治理通货膨胀的效应如何,是宏观经济学的热点问题之一。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只是一个货币现象,有研究证实价格变动与货币供应密切相关,片面地认为只有货币政策有效。罗伯特•狄夫纳,汤马斯•斯达克与赫伯特•泰勒(1996)实证研究和估计了货币政策如何影响通货膨胀和收入增长的长期关系。但是货币主义通货膨胀决定理论存在局限性(龚六堂,2002),财政支出与通货膨胀存在联系,财政政策治理通货膨胀也是有效的。

经济学家们一般都认为,赤字财政政策是通货膨胀特别是高通货膨胀和恶性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通过创造过度总需求,不断发生的财政赤字导致了通货膨胀,如ThomasSargent。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认为,央行不将赤字货币化的条件下,赤字仍然可能引发通货膨胀。米勒(1983)的实证研究发现,财政政策实行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弱联系。

但在实际运用中,更多的结论是关于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同时对通货膨胀的有效性,达雷特(1985)发现货币供给和赤字都显著影响通货膨胀,但财政政策中赤字与通货膨胀的关系比货币供给更可靠;哈姆雷特(1981)等发现一些证据证实赤字与通货膨胀和货币供给存在联系。SadanandaPrusty协整分析的结果表明,1960—1961年与1990—1991年期间印度各州政府的财政货币政策有效影响价格水平。多年来由于缺乏资金和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的需要,印度中央政府一直实行赤字财政的政策。由此导致居民需求加大,而供给的增长比例小于需求的增长幅度,从而导致通货膨胀。

印度在1991年改革之后,开始控制财政赤字,同时实行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通货膨胀有了明显好转,1993—2000年均通货膨胀率是7.1%,2000—2004年均通货膨胀率为4.32%,成为一个亮点。通过研究印度通货膨胀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因素之间的协整关系,建立误差修正模型(ECM),检验1994年到2004年印度财政货币政策应对通货膨胀的有效性,同时进一步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以具体分析通货膨胀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具体因子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为具有相同国情的中国实施恰当的财政货币政策有效治理通货膨胀问题提供借鉴支持。

二、模型分析

英国经济学家克莱夫•格兰杰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协整(co-integration)理论发现,把两个或两个以上非平稳的时间序列进行特殊组合后可能呈现出平稳性。大多数经济总量的时间序列是非平稳的,协整理论是处理非平稳时间序列间协整关系的有效方法。

格兰杰在协整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格兰杰协整定理,解决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之间的关系问题。这个定理证明了协整概念与误差修正模型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协整关系的一种必然的等价表达形式就是误差修正模型(ECM)。如果非平稳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那么必然可以建立误差修正模型;而如果非平稳变量可以建立误差修正模型,那么该变量之间必然存在着协整关系。格兰杰因果检验则是直接对两个变量的因果关系做出判断的重要方法。

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选取财政赤字(FD)分析财政政策效应。货币政策通过货币供应量的三个层次流通中现金M0、狭义货币M1、广义货币M2、更广义货币M3为货币政策的代表衡量货币政策效应。通货膨胀水平使用批发物价指数(WPI)来衡量。

三、数据与实证结果

1.样本数据的选取

选取印度物价消费指数(WPI)、流通中现金(M0)、狭义货币(M1)、广义货币(M2)、更广义货币(M3)、财政赤字(FD)时间序列,取自然对数变换数列为LNCPI、LNGE、LNM0、LNM1、LNM2、LNM2。采用月度时间序列,样本期间从1994年4月至2004年3月,共132个样本。数据来源于印度储备银行:HandbookofStatisticsonIndianEconomy。

2.ADF单位根检验

进行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要求时间序列具有相同的单整阶数,首先对这些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根据检验结果可知,LNCPI、LNM0、LNM1、LNM2、LNM3选择含有常数项和时间趋势项的模型中,均为I(1),而LNFD在不含有常数项和都含有常数项和时间趋势项的模型中为I(1)。总体而言,6个变量均含有单根,必须差分之后才能平稳。因此,所列的6个变量在水平值上都是非平稳的。如果继续对这6个序列的1阶差分进行单位根检验,可以发现这6个变量都是差分平稳的。

3.协整检验、协整分析与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

通过单位根检验得知指数序列都是I(1)过程,可以对指数序列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选择4阶滞后就能很好地满足检验要求,同时建立了ECM模型。

轨迹检定(tracetest)中,在R=0时,轨迹统计量123.9478、大于5%显著水平,拒绝5%水平下虚无假设。而后在R≤1的情况下,轨迹统计量小于5%显著水平,所以在轨迹检定下变量之间存在1个共整合向量。

接下来得到标准化协整系数的协整关系估计:

LNICPI=0.32LNFD-2.31LNM0+0.54LNM1+2.73LNM2-0.9LNM3+vecm(1)

方程(1)表明,协整关系检验说明在5个变量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这意味着它们之间存在长期的相互作用和共同趋势。M1、M2序列和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序列有相同的变动趋势。LNCPI与M2成正方向变动,协整系数较大;而LNCPI和M1协整系数比较小,但M0和M3成反方向变动的协整系数较大。

为了进一步分析各变量间的相互作用,使用误差修正模型检验变量之间长期均衡关系对各自短期波动的影响。将方程(1)代入误差修正模型,得到方程(2)为,*表示在5%的水平下显著,()表示标准误,[]表示t-统计量,下同,

分析上述ECM方程我们发现,首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调整与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统计上的关系显著((2)方程中协整误差et的系数显著),表明受长期均衡关系的影响较强;其次,在短期调整当中,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变量对财政赤字的作用显著,这是财政政策短期有效的体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对于各个层次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影响微弱,这说明货币政策短期对于抑制通货膨胀作用微弱。

4.因果关系检验

我们检验变量之间的格兰杰影响关系(Granger,1969)。选择影响关系最为显著的滞后阶数得到附表的估计结果。

5%的水平下,*表示拒绝原假设,结果显示财政赤字FD对CPI产生显著作用,对CPI存在显著格兰杰影响;其次,各个层次的货币供应量对CPI没有显著的格兰杰影响,也验证了协整分析中协整关系不显著,说明货币供应量不是物价的主要决定因素,这说明货币政策作用对于抑制通货膨胀作用微弱。

四、结论分析

以上对印度通货膨胀下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进行了分析,由实证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印度财政赤字与物价水平长期呈正相关的关系,短期对物价水平的影响显著,印度控制赤字财政政策对治理通货膨胀有效,表明印度财政政策的效应较强。印度的政策执行者认为,通货膨胀率控制在5%左右,财政赤字对经济发展就会有利。印度政府从增收和节支两个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控制财政赤字控制通货膨胀。第一,简化税制、调整税率、扩大税基,增加财政收人;第二,改变财政赤字弥补方式,控制印度储备银行的信贷发行;第三,加强国债管理,减少补贴支出,征税筹集的资金用于政府经常性支出,债务资金则主要用于生产性投资,促进生产发展和国民收入的增加;第四,减少政府开支,合理调整支出结构,重点发展公共财政;第五,抑制货币供给总量的增长。印度储备银行通过采取反通货膨胀措施,降低实际货币供给增长速度,上调现金储备率(GRR)实施公开市场业务销售政府证券。

第二,各个层次的货币供应量对物价水平短期影响程度较小,作用不显著。但长期存在均衡关系。长期M1、M2、M3和物价水平通向变动,符合经济学假设。

第三,综合以上,可以看出印度财政政策短期与长期控制物价水平的效应大于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短期调节物价水平的作用不明显。由于印度的通货膨胀的原因在于长期的赤字财政,治理通货膨胀总量调节运用的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只成为辅工具,通过货币供应量总量调整的作用并不明显,货币供应量中介的宏观调控能力较弱。印度主要运用选择性信贷控制,传统的货币政策三大调控工具的作用不明显。

五、对我国的启示

由于我国1998年至2004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型的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起了巨大作用,尽管目前通货膨胀率较低,但考虑积极财政政策带来的大量赤字,财政政策应当转型,淡出宏观调控,主要用于供给结构性调整,总量调整以货币政策为主。

第一,谨慎运用赤字财政,转向中性偏紧的财政政策。赤字财政政策的不合理容易导致财政风险,加大通货膨胀的压力。财政政策必须考虑削减赤字规模,转向对经济结构调整,淡出总量调整,转向公共性财政。财政政策对经济结构的调整作用就大于货币政策。货币总量调控只能调节需求总量而不能调节供给总量,更不能调节需求结构和供给结构。降低国债发行规模,逐步降低赤字率,缩减隐性债务,调整支出结构,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防止局部性通货膨胀。

篇3

关键词:税制;改革;通货膨胀

中图分类号:F810.4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4-0161-03

我国自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已连续出现四次较大规模的通货膨胀,每次持续二三年,国民经济遭受了巨大冲击,很多历史欠账至今难以解决。伴随着中国政府全面履行WTO义务,2007年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着内、外严峻挑战,国际收支顺差居高不下、人民币升值、巨额外汇结余、流动性过剩、房地产泡沫等因素将最终归结为通货膨胀形式表现出来。如何在保持经济继续高速稳健发展的前提下,探讨实现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的经济政策,收紧流动性,防止新一轮通货膨胀,成为本届政府的重大经济课题。

200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目前宏观调控的主要工作是对于近5年改革成果的巩固提高。事实上,由于历史欠账所造成的结构性矛盾和政策效果的“迟滞效应”,物价上涨仍面临较大压力,基础产业价格上涨所造成的影响仍将持续存在,相当部分的PPI(生产价格指数)上涨最终会以成本推动形势传导到CPI(消费价格指数)中去,通胀风险正在集聚。将税收制度安排作为治理通胀最为根本性的举措,政府才能有效地发挥税收杠杆对通货膨胀的抑制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多年中,我国在处理税收制度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方面,经验不多,教训不少,政策制定和出台一直处在为环境“倒逼”的尴尬境地之下。造成这种局面的关键原因在于,对于我国通货膨胀形成的根本性动因论证模糊,对于税制的设计取向缺乏有力的理论支撑,政策效果缺乏有效统一的评价体系,调控当局难以适从,政策制定一直在“相机选择”之中摇摆。

一、税收制度供给对于通胀的影响的理论分析

无论就宏观经济运行还是就微观经济运行来说,税收的变化都会对货币的需求和供给产生影响,形成货币的流动性效应。增税效应从需求方面抑制通货膨胀;减税效应从供给方面减轻通货膨胀;增税的流动性效应从货币需求方面抑制通货膨胀。凯恩斯主义学派的宏观税收理论,着重研究税收与宏观经济之间的关系,主要是税收如何刺激社会总需求以抑制经济衰退。其办法不外乎是通过减轻个人所得税,增加个人可支配收入,以刺激消费需求,以及通过对企业投资的税收减免以刺激投资需求。新古典学派(包括货币主义、供给学派、合理预期学派等)的税收理论,最具代表性的是供给学派的税收理论。这一学派的税收理论继承与发展了新古典学派的微观税收理论,并结合宏观税收理论,研究税收对经济发展的效应。供给学派是随着研究如何摆脱滞涨困境而发展起来的,把滞涨原因归咎于凯恩斯的需求管理政策。他们认为,运用税收等经济杠杆刺激社会总需求,在短期内可以增加国民产出和就业,但从长期来看,由于对社会总需求的调节妨碍了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对社会总供给产生了严重不利的影响,从而导致了通货膨胀和经济缓慢增长,这就是滞涨的现象。供给学派还认为,税收与总供给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逆向关系,这个关系基本取决于各种生产要素的供给情况。降低税率可以提高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刺激人们的储蓄与投资意愿,从而增加社会的总供给。

随着改革开放市场化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财富慢慢转移到居民手上,1978年全国居民存款280多亿,到了2006年是将近16万亿,居民手上拥有大量社会财富是几乎不受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影响的。对这个特殊国情,由此得出的逻辑结论是,不管央行采取什么样的货币紧缩措施都很难改变流动性过剩的格局或趋势,只会在金融市场上引起短期的心理恐慌或者是地区之间的资金流向变化。中国开放程度极大增加,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正在迅速发生变化,未来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对资产价格的影响超过了实体经济的影响。税收制度供给作为国家所掌握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之一,对经济的影响是以国家政治权力为基础,以国家颁布的税法为依据,具有极大的“刚性”,尤其在我国处于市场机制不健全、政府行政力较强的经济转型环境下,作用更为突出。如果税制设计高效合理,能够与税收经济关系的运行规律基本切合,就能有效地规范税收行为,执法者受法律制约而秉公执法,政府就能有效地发挥税收杠杆对通货膨胀的抑制作用。

所以,应当尽量减轻生产要素供给者的税收负担。在宏观和微观两个不同的方面,增税和减税对物价的影响是不一致的,宏观方面影响的是货币供给量,微观方面影响的是货币需求量。任何调控工具的影响因素和调控效果都是极为复杂的,从宏观效应来看,税收政策的运用效果关键在于对相关变量的假定限制上。

二、转轨经济的税收政策优于货币政策

正确应对当前通胀风险,必须首先分析我国通胀的类型,我国通胀兼具多种特征,但总体上属于抑制型通货膨胀,通过政府对价格水平的行政控制而反映出来的有限的价格水平上涨问题很突出。所以,就反通货膨胀的税收政策目标而言,当前的理论研究只盯住物价稳定是有失偏颇的。如果反通货膨胀政策目标简单地确定为物价稳定,不仅不可能通过稳定物价来稳定经济,相反可能在单纯的稳定物价的政策实施过程中,使得经济生活变得更为不稳定。

IS-LM曲线是产品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的利率和收入的模型,不仅被凯恩斯主义者用来解释衰退、高涨和充分就业状态,而且用来论证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由于IS-LM模型具有明确的政策含义,对于转轨之中的中国经济来说,应用IS-LM曲线比较分析税收政策与货币政策,对抑制通胀的效果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上图表明,我们在开放市场条件下投资(I)与利率(R)、收入(Y)与储蓄(S)的一般关系,即利率(R)是核心指标,是投资(I)的主要依据。影响通胀的决定因素是投资和储蓄,也是模型中IS曲线的变量,以此分析方法作为检验政策效果的依据符合数理原则。那么,转轨中的IS曲线有什么特征呢?在中国现实中,投资主要不是以利率为中心进行的。到目前为止,中国投资中的主体是公共资金,包括财政、银行和国企,这里既有国有企业自身通过积累的投资,又有而且更多的是财政投资和从国家专业银行、资本市场融资进行的投资。因此,投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掺有政府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对利率的考虑放在了较靠后的位置上。总的来看,转轨经济决定了利率变动对投资的影响不大,投资对利率变化反应不灵敏,储蓄对所得增长与否反应并不灵敏,不论所得增长与否,预期不稳定都会导致储蓄增加。1998―2002年,多次调低利率却不能形成投资热潮,反而放松了流动性,就是明证。

以上情况也可以从数理角度来解释,IS曲线的斜率取决于(1-MPC)/D,MPC为边际消费倾向,D为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反应程度,如果D值大,则表明投资对利率变化比较敏感,IS曲线就比较平坦。但转轨中的D值较小,投资对利率变化反应不是很敏感,因此,IS曲线在转轨中较陡。从(1-MPC)来看,如果边际消费倾向较大,IS曲线较平坦,斜率就会较小;反之,当边际消费倾向较小时,IS曲线较陡峭,斜率就较大。显然,转轨中的比较小,因此,使IS曲线更加陡峭,甚至接近于垂直。接近垂直的IS曲线表明,货币政策尤其是利率的作用不显著,而财政政策的作用较大。

三、抑制当前通胀风险财政政策的综合比较

财政政策对于转轨经济具有决定性作用。当一国经济处于公开型通货膨胀(由市场决定的价格上涨)和抑制型通货膨胀并发的通货膨胀过程中,如果政府反通货膨胀政策目标仅仅是稳定物价,那么,反通货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抑制型通货膨胀的各种表现形式将会变得更加严重。

从各国的实践来看,财政政策中,税收政策、支出政策以及公债管理政策等是财政政策实现反通货膨胀目标的主要载体。从财政政策来说,反通货膨胀的具体措施是削减财政支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处于初级阶段的我国,今天以至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压缩财政支出困难重重。在“人吃马喂”等消费性支出只能增加、不能减少的情况下,不可能用支出政策来抑制社会总需求的增长;在国家预算内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总额已经很小的情况下,不可能再继续削减,否则,交通、能源、基础设施等产业瓶颈部门投资会更加萎缩,危害中长期产业结构的调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要求生产要素,特别是劳动力要素自由流动的情况下,政府必须提供充裕的社会保障,包括失业保障、养老保障、救济保障等,这是一种新的巨大的开支项目。从以上三个方面可以看出,我国想要通过压缩支出来治理通货膨胀是不容易实现的。

从公债管理政策来说,反通货膨胀的具体措施是发债支出政策以及公债管理政策等。从公债管理与能动的公开市场业务的关系来看,中央银行卖出债券实际上等于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但是,我国的金融市场尚待完善,利率缺乏灵动,公债发行制度不健全,公债种类单一,国库券期限较长等,造成公债管理政策难以奏效。这一过程可以表示为:

卖出债券准备金减少货币和信贷供给收缩利率上升社会总需求缩小通货膨胀压力减少

转轨时期,由于市场经济因素的发展、宏观管理间接化的推行,财政政策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支出政策以及公债管理政策等仍是初步的、不规范的,经常出现动荡和混乱,作用不能高估。具体原因在于财政政策所赖以发挥作用的财政体制不健全,问题很多,影响了财政政策的效果。1.市场主体因素。在转轨的相当长时期内,市场是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直接的政策干预和支持仍占很大比重,间接调控难以全面发挥作用,政策主体与政策客体的同一性,使得政策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软化”;与此同时,非国有经济作为市场的主体力量还很小,财政政策对民间资本的带动作用也很弱,形成财政资金要独闯天下,但又没有力量的困难局面。2.公众预期因素。由于改革中各种涉及公众生活的体制(如医疗、教育、养老、住房等)都需要公众自己负担一部分,而具体办法尚在不断调整之中,因此,公众的未来支出预期不乐观且不稳定,而改革中下岗和失业增多,使公众对未来的收入预期也不乐观且不稳定,这就使刺激消费的财政政策难以发挥作用。3.财政政策的作用被金融体制不规范所抵消。在财政采取从紧政策时,金融机构扩张信用,而在财政采取扩张政策时,国有性质的金融机构在防范金融风险的口号下,贷款自我收缩,商业银行出现体制性萎缩。使积极财政政策扩大支出的做法,如果不能得到信贷的全面支持,就难以达到效果。4.“挤出效应”不明确。处在转轨中的我国,“挤出效应”之所以失灵,一是因为我国利率没有真正市场化,利率不是随市场而浮动的,不会因为财政资金增大投资而提升利率水平,所以,以利率为中心而提出的“挤出效应”不能在我国套用。二是民间资本与财政投资不是一个领域,民间资本不是被财政资金挤出了,恰恰相反,财政投资的目的是希望拉动民间投资。

四、改善我国税收制度的供给

虽然我国现行税收制度对通货膨胀的防治功不可没,但所暴露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亦将越来越严重,下面几个方面的问题与通货膨胀有很大的关联度:(1)税法体系不健全。我国还没有一部综合性的在税法体系中占母法地位的税收基本法,没有税收基本法,税收关系的共性制度、基本制度就无法权威性地确立,单项税收法规的衔接性问题无法解决。(2)税法没有很好地反映公平和效率原则。公平和效率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公平和效率问题不解决,税法对资源配置的调控作用很难真正发挥,国家亦无更多财力对国民经济进行实际和有效地调控。(3)税收管理体制缺乏规范性。由于我国目前尚未出台税收基本法,税收管理体制主要规定于国务院的行政法规的政策文件中,其权威性和规范性均较差,没有体现合理分权,不利于调动地方的积极性。税务机构分设后,两个税务机构征管范围相互交叉,难于划清,出现了争税源,争收入,征管重叠,税收成本增加等问题。(4)税收征管制度仍有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税法确定性较弱,税收征管受地方政府的不当干预,税法对税收征管人员的监督制约机制缺乏刚性,税收违规处理刚性不足,造成偷税、漏税现象严重等。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税收调控对通货需求起到自动稳定器和人为稳定器的作用。同支出政策、公债管理政策相比,税收政策可能更适合作为反通货膨胀的工具。首先,虽然税收在稳定价格方面存在局限性,但这只是说明税收杠杆不是万能的,它的反通货膨胀作用在不同的时期和利用不同的税收手段有较大差异,以提醒政府在利用这一政策时谨慎从事,而绝不是要否定对这一工具的利用;其次,如果某种税收可以使价格水平低于利用其他政策工具或其他一种税收所产生的价格水平,那么,这种税收就是反通货膨胀的措施;再次,在我国目前税收制度下,考虑税收政策的局限性,主要目的是:澄清在实现宏观经济稳定的目标上,我国税收制度还存在哪些缺陷,如何更好的完善税制,使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总体上说,包括购买支出、转移支出和税收工具的财政政策,对中国经济发挥了调控作用。综合考虑积极财政政策在支出方面扩张、在税收方面紧缩的净效应,1998―2005年积极财政政策分别拉动经济增长2.0、2.8、3.2、0.5、0.6、0.9、0.7个百分点(资料根据《统计年鉴》整理)。这说明,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后几年,积极财政政策的净效应相对较低,支出政策以及公债管理政策等的作用正在逐步下降;这也反映了社会投资逐步恢复,经济自主增长能力不断增强,对积极财政政策的依赖逐步下降,表明2005年正式转向中性的稳健财政政策是完全正确的。基于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比较复杂,而且基本上属于抑制型通货膨胀,税收工具反通货膨胀受到一定限制,但反过来却为以税制改革来调控通胀提供了极大的空间。2007年,与税制改革领衔的新一轮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将渐次展开。

五、我国反通货膨胀税收政策实施的复杂性

篇4

【关键词】通货膨胀;成因

一、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

通货膨胀是一个复杂的经济现象,引发的原因众多,本文认为,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需求拉动引发的通货膨胀

首先,是投资需求的增长。在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同时受2008年奥运会的影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保持稳定态势,且远高于以前年度的水平。其次,是消费需求的增长,随着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消费需求也逐步增长。从2004年开始我国宏观经济就进入正产出缺口阶段,即实际总需求大于潜在产出,随着去年我国实际总需求的大幅增加,这种缺口逐步变大,导致了总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

2.成本推动引发的通货膨胀

从国内因素看,表现在三个方面:

(1)工资上涨引发的通货膨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资上涨幅度较大,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工资每年都以10%的速度递增。从2009年以来各地不断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全国约一半地区的劳动力成本涨幅超过20%。

(2)资源性产品价格上涨。由于我国资源性产品的对外依存度日益提高,受其影响,国内包括钢材、水泥、石油、有色金属等主要生产资料价格几乎全线上涨,11月份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出厂价格同比上涨11.7%,涨幅比年初高出6.8个百分点,原油出厂价格同比上涨22.6%,汽油、柴油和煤油出厂价格分别上涨3.9%、8.8%和8.0%。

(3)农产品价格上涨。构成我国CPI的类价格中,去年以来保持着“五涨三降”的发展格局。

3.流动性过剩引发的通货膨胀

我国过于充裕的流动性是两方面原因所致。一方面,为应对危机,过去两年我国货币投放较多,导致经济体中的流动性过于充裕。另一方面,全球流动性过剩,使得大量外资或热钱流入我国,加上国内贸易顺差,积累了巨额外汇储备,形成更大规模的流动性。由于我国汇率弹性不足,基础货币投放中外汇占款大量增加,如果对冲操作不及时或不完全,全球流动性就很容易转化为国内市场上的流动性。2001年1月到2007年12月,我国外汇占款占基础货币的比重从39.3%上升到113.4%。截止到今年3月,央行外汇占款余额已达23.7万亿元。央行不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有时就与当期外汇占款增加有直接的对应关系。过于充裕的流动性必然会对物价产生巨大影响。

除以上原因外,还存在结构性通货膨胀、预期通货膨胀和惯性通货膨胀,在这里就不一一论述。

二、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

鉴于通货膨胀形势的变化,我国将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今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当前治理通货膨胀,除了发展生产、保障供应、搞活流通、加强市场监管外,还需深刻认识和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着重以下三个方面,从中长期发展战略上化解通胀压力。

1.制定行之有效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

中央高度重视抑制通货膨胀,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针对目前高企的通货膨胀率,有关部门就最终定调2011年宏观经济政策,即从“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走向“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这一变化的关键在于货币政策从“适度宽松”走向“稳健”,意即“紧货币、宽财政”的基调或许成为2011年宏观经济政策的主基调。

2.加强流动性管理,减弱物价上涨的货币因素

当前有效管理流动性,一方面要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控制住信贷总量这个“闸门”,同时考虑到社会融资总量要远大于银行信贷总量这个实际,应更加注重利率等价格工具的运用,着力引导社会融资流向,通过提高投资效率和增加有效产出,消化和吸纳过多的货币;另一方面要以实现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为目标,在扩大对外投资的同时,重视进口,并及时进行对冲操作,以减缓外汇流入引起的通胀压力。还有,要继续按照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通过渐进升值,有效减缓输入型通胀压力。

3.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

治理通货膨胀仅仅控制货币供应量是不够的,还必须根据各次通货膨胀的深层原因对症下药。对于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是关键。在财政政策方面,主要是大力压缩财政支出,努力增加财政收入,坚持收支平衡,不搞赤字财政。在货币政策方面,主要采取紧缩信贷,控制货币投放,减少货币供应总量的措施。采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配合,综合治理通货膨胀,两条很重要的途径是: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控制消费过快增长,以此来实现控制社会总需求的目的。

4.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调整经济结构

治理通货膨胀必须从两个方面同时人手:一方面控制总需求;另一方面增加总供给。二者不可偏废。若一味控制总需求而不着力于增加总供给,将影响经济增长,只能在低水平上实现均衡,最终可能因加大了治理通货膨胀的代价而前功尽弃。因此,在控制需求的同时,还必须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总之,通货膨胀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经济现象,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我们有针对性地根据原因采取不同的治理对策,对症下药。也就是说,治理通货膨胀是一项系统工程,各治理方案相互配合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五常.中国的通货膨胀[N].经济学消息报,2008-02-01.

篇5

摘 要:财政赤字是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它能有效动员社会资源,积累庞大的社会资本,支持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正确衡量财政赤字对于制定财政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财政赤字 经济危机 公债 经济增长 通货膨胀

一、财政赤字的概述

(一)财政赤字的概念

财政赤字是财政收支在总量上的三种对比关系之一,通常被定义为财政收入小于财政支出的差额。

理论上说,财政收支平衡是财政的最佳情况,在现实中就是财政收支相抵或略有结余。但是,在现实中,国家经常需要大量的财富解决大批的问题,会出现入不敷出的局面。这是现在财政赤字不可避免的一个原因。不过,这也反映出财政赤字的一定作用,即在一定限度内,可以刺激经济增长。当居民消费不足的情况下,政府通常的做法就是加大政府投资,以拉动经济增长。

二、影响我国财政赤字的因素

(一)通货膨胀

当研究财政赤字对经济的影响时,最重要的理论问题是通货膨胀起什么作用。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都认为,应该按实际值而不是名义值衡量财政赤字和公债,所衡量的赤字应该等于公债实际值的变动,而不是公债名义值的变动。

通过通货膨胀政府不但能对货币持有者征收通货膨胀税,对国债持有者同样也征收了通货膨胀税。显而易见,国债规模越大、通货膨胀率越高,政府对国债持有者征收的通货膨胀税就越多。通货膨胀是政府减少自身债务的一种隐蔽方式,像巴西或墨西哥这类具有高通货膨胀率和巨额国债的国家,甚至可以通过这种公债贬值的方法来支付大部分政府支出。

(二)利率

与通货膨胀对实际财政赤字的影响相类似,利率的变化对财政赤字也会产生影响。根据投资学原理,在未来产生收益(支出)流的资产(负债)的市场价值取决于未来的收益(支出)流和利率水平。因此,当利率升高时,现存的公债余额的市场价值会降低,低于其面值,这将增加财政收入,降低财政赤字;当利率降低时,则发生相反的过程。利率的变化对期限较长的公债的影响要超过期限较短的国债。

(三)经济周期

财政赤字变化中的一部分是作为对经济周期波动的反应而自动地产生的。例如,当经济陷入衰退时,收入减少了,因此人们支付的个人所得税也相应地减少了,在实行超额累进所得税的国家这种情况更容易发生。公司的利润减少了,因此公司所得税也减少了。同时,在经济陷入衰退时,政府支出倾向于增加,失业保障支出和政府救济都增加。即使决定税收和政府支出的法律没有任何变动,财政赤字也会增加。

(四)资本预算

假设政府出售国有股并用其收入偿还公债利息。按照目前的预算方法,财政赤字将会减少。按资本预算化的方法,出售政府资产得到的收入并没有减少赤字,因为政府债务的减少被资产的减少抵消了。根据同样的逻辑,政府通过发行公债为购买资本品筹资也不会增加财政赤字。

按照资本化预算的原则,经常性支出和资本的折旧都包括在经常性预算账户中,资本性支出则进入资本性账户。资本预算化看起来合理,但最主要的困难是难以确定哪一项政府支出应该作为资本支出。

三、财政政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在财政赤字对经济的影响这个问题上,我国理论界对财政赤字对经济影响的看法也存在分歧持否定态度的认为,财政赤字有百害而无一利,它导致通货膨胀,形成虚假购买力,加剧消费与积累比例的失调等等。另一种意见认为,上述认识过于绝对化,无法解释我国近二十年间连年赤字但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仍取得重大成就的现实。对财政赤字的利弊不能一概而论,对财政赤字是否导致通货膨胀,是否能成为调节总供给的手段之一,等等,都要进行具体分析。在一定条件下,财政赤字也有积极作用的一面。

总之,财政赤字本身其实无所谓好坏,要视它所存在的经济环境及它所起的作用而定。当社会总需求超过总供给的“经济紧运行”状态下,财政赤字连年不断并数额较大是比较危险的。在国民经济运行处于萧条时期,为了复苏经济,扩大有效需求,政府有必要扩大财政支出,实行赤字财政政策。1998年我国经济面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及经济结构的调整及特大洪水的破坏,为重建家园,扩大内需,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政府执行的赤字财政政策的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不能否认。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考察,财政赤字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成为一种财政政策工具,利用得当可以对经济产生积极的影响。所以说财政政策是把双刃剑,其好与坏在于政府的运用。

四、结论

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和经济制度,我认为在改革开放这三十多年里,财政赤字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影响是积极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的经济保持了相对稳定和高速的增长,这个过程中,我们不得不承认,财政政策和财政赤字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很多专家分析了我国这三十多年的历程,得出的结论是如果没有财政赤字,那么我国的经济增长率将下降一定的百分点,这个结论不无根据。从我国的经济体制方面出发,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变计划经济为市场经济,这无疑是个非常正确的决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极大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刚刚实行这个制度,以及其它外部因素等原因,使我国市场经济并不完善,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功能没有充分的发挥,这也就说明社会上存在着一些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这种情况下,财政赤字就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财政赤字帮助政府有效地集中和动员了大量的社会资源,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戴园晨.财政赤字是非好坏[J].财政与税务.2007 (7).

[2] 付文林.中国公共支出的规模与结构及其增长效应[J] 经济科学.2010 (1) 20- 29.

[3] 康锋莉.政府支出与经济增长近期文献综述[J].财贸经济.2015 (1) 68- 71.

[4] 高铁梅.税收和政府支出政策对产出动态冲击效应的计量分析[J].财贸经济 2012(2) 32- 39.

[5] 陈 共.财政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篇6

关键词:流动性 通货膨胀 宏观调控

近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外汇储备的增加,流动性过剩成为中国经济的一个重大课题。随着我国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全球化进程程度的进一步加深,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是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性过剩,全球游资规模的扩大,资产价格的快速上涨,通货膨胀压力日益增大……伴随着金融危机的结束,我国经济流动性过剩问题进一步加剧,通货膨胀问题已经逐渐成为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之一。在面临较大通货膨胀压力下,国家相继进行了多次的宏观调控措施,但就目前市场趋势而言,效果均有限。

我国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的这一轮通货膨胀势头,是综合型的,其中有需求拉动的成分,有国际输入的成分,有结构性的成分,还有成本推动性成分,属于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着自己特色的“中国式”通货膨胀。下面就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对这次通货膨胀成因予以具体分析。

一、国际环境是本轮通货膨胀的重要动因

(一)美联储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1)美联储为提振实体经济、降低失业率、扭转通货紧缩,在实施了总额为1.725万亿美元的第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之后,又于2010年11月3日宣布实施了6000亿美元的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由于美国作为一个大型开放的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大量流动性流入到国际大宗商品交易中,以美元为主要世界货币的国际经济交往中,全球性资源商品价格势必会呈现出逐步上涨的势头,而中国作为原油和有色金属、铁矿石的等进口大国,在全球经济基本复苏的环境下,对资源性产品的需求量将会进一步上升,我国国内市场将受到直接影响,面临原料输入性通货膨胀将会进一步加剧。

(2)人民币兑美元的升值,将引发本币的进一步贬值。由于世界上主要货币兑美元基本上是浮动汇率。而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相对固定。因此美元下跌必然导致其他非美元货币升值,进而会导致其他非美元货币兑人民币升值。在我国本来就面临偏高的M2/GDP的背景下,通货膨胀预期的加剧必将进一步使人民币贬值的态势越来越明显,并且预期美元流动性回收的可能性比较低,美元将持续性贬值,对我国的通货膨胀将有一定的拉升作用。

(二)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加入回收流动性的行列

金融危机结束后,各经济体均面临流动性过剩的局面,世界各国都考虑退出刺激经济计划的方案,渐渐采取紧缩的货币与财政政策,纷纷采取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回收流动性,而同时期中国的存贷款利息率、存款准备金率均低于一些大型经济体。如果中国不退出经济刺激计划或回收流动性过晚的,流动性过剩所引发的通货膨胀的危机就会发生在中国。

(三)过多的国际流动性在直接加大国内输入性通胀压力的同时,还加大了我国及其他新兴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市场泡沫

由于我国经济对外开放程度的进一步加深,与世界经济是统一的有机体。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道路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和共通性,相互之间联系进一步加深,资本市场泡沫迅速累积,在进一步加大新兴发展中国家通货膨胀预期的同时,势必将给我国经济的中长期发展带来了较大的不确定性。

(四)国际热钱的涌入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深化,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具有较好的国际投资潜力,这将吸引国际投资者的眼球,国际热钱纷纷涌入,对通货膨胀起到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

(五)固定汇率

中国企业生产的商品出口至美国,每出口1美元就要按照汇率大约1:7增发7元人民币来平衡汇率,目前中国外汇储备大约2.3万亿美元,也即是说国内为了维持固定汇率就得增发16万亿的人民币,相当于2008年3.4万亿M0(纸币与硬币)的近5倍,这些以出口结汇投放的货币全以通货膨胀的方式转嫁给了普通老百姓。进一步来说,生产的商品出口到了国外(注:减少了国内供给),由出口商品换取的美元也已外债的形式借给了国外,只有把由此增发的人民币留在了国内市场,不断稀释着消费者手中的购买力。

二、国内因素是本轮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

(一)持续偏高的M2/GDP比例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和现代银行体系逐步建立,中国的M2/GDP处于急速上升中,

M2规模过度膨胀,意味着投资过热、有效需求不足,泛滥的资金倾向于投资品市场,成为一国资产泡沫和通货膨胀不断孳生的直接原因。在主要经济国家中,只有中国和日本的M2/GDP是大于1 的,即只有这两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低于其广义货币量。在没有一个良好的金融市场吸纳的情况下,过度的M2投放量会造就经济过热的局面,形成通货膨胀。

(二)金融危机环境下宽松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滞后作用

金融危机环境下国家为了刺激经济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宏观调控的结果完全显现需要一个时间段。在金融危机环境下,国家的四万亿救市计划于添加货币的发行,银行争先恐后的信贷量(将近1 0万亿的规模是历史最高水平2007年的近3倍。)都进一步加大的市场的流动性,虽然对金融危机的环节起到了一个较大的作用,但是由于宏观经济政策作用时间与作用结果的不可完全预测性,其滞后性都可能对本次的流动性过剩负有一定责任。

(三)消费结构的不合理(本次通货膨胀呈现出明显的结构性通胀)

我国现阶段的通货膨胀主要表现为重要农产品和关键生产或生活用品的价格上涨。例如2011年1月份食品类价格上涨10.3%,为CPI涨幅贡献了64.1%,已经成为本轮通胀的最大助推手。居住价格上涨是本轮通胀上行的另一重要表现。2010年我国居住类价格上涨达到4.5%,为全年CPI达到3.3%提供了22%的支撑。今年CPI中居住类比重上调4.22个百分点,其对CPI上涨的推动压力不容小视。

PPI上涨再添隐忧。1月PPI水平已经达到6.6%,各类别增幅不断提高。尽管工业品传导至消费品领域需要一段时间,但不断走高的PPI为严峻的通胀局势埋下隐患(因为PPI的上涨说明成本的进一步上涨,这将进一步刺激CPI的上涨)。

(四)成本的上升是本轮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

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较快发展,市场需求旺盛,而短期内可利用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成本支出的增加,人力资源成本的加大,地价房价的上升,原材料及一些中间产品价格的提高,农产品价格的上升,都呈现出成本推进型的通胀压力。

三、通过前述分析可知,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由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具有自己特色的“中国式”通货膨胀,因此治理本轮通货膨胀应采取多手段综合治理

(一)稳定通货膨胀预期

只要货币流量能回归到合理水平,人们的通货膨胀预期就会逐渐趋于稳定,但这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至于企业盈利预期,其重要性决不在稳定通货膨胀预期之下。如果企业尤其中小企业感到融资越来越困难,用工成本越来越大,汇率又不稳定,市场前景难以估量,那么投资信心会下降,企业盈利前景不看好,社会就业问题就会突出,这对于经济的害处是不言而喻的。

(二)治理本轮通货膨胀要适度调整供需水平与消费机构

生产者物价指数反映了生产环节的价格水平,CPI反映了消费环节的价格水平,整体价格水平的波动一般会先出现在生产领域,然后通过产业链向下游扩散,最后涉及到消费品。近年来,伴随着GDP连续五年超过10%的上涨速度,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可以说,无论哪个方面,需求增长都很旺盛,在供给出现很多问题的情况下(国际大宗能源价格的上涨,人力资源成本的上升,土地价格、农产品价格的提高等),在供需关系没有调整的情况下,通货膨胀就几乎是必然了(市场供需原理,当供不应求时,价格就会上涨)。同时根据市场的供需原理,努力引导人们进行合理的消费结构的调整,增加供给较大的可替代品的消费,减少供不应求产品的不合理购买。

(三)综合利用多种宏观调控措施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说“对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采取紧缩政策是有效的;对于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紧缩的宏观政策无效。宏观紧缩政策不能解决原材料短缺,不能解决农产品价格上涨的问题,也不能把劳动成本上升的问题消除掉。紧缩政策可能对房价上涨、土地价格上涨有一定抑制作用,但既然已经上升了,成本还在推动着总价格的上升。这是我们需要注意的问题。”我国现阶段的通货膨胀是多原因的导致的,因此应进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的联合运用。

管理通货膨胀预期关键在于调控流动性。当前货币政策要真正回归“适度”,要进一步增强货币政策操作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央行应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具体可进行:

(1)提高利率:提高利率是一个效果比较明显、快速发挥作用的手段,但利率调整发挥作用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名义利率不低于通货膨胀率,二是微观行为对利率的变动要能做出比较灵敏的反应。同时提高利率的不利之处在于过高的利率容易涌入大量国际热钱,从而在固定汇率政策下可能产生更大的危害,因此需要一个较好的监管体制和一个比较成熟的国内金融消化市场。

(2)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与公开市场业务:主要都是缩减银行可利用信贷资金,抑制泡沫风险的产生,但不利之处是抑制投资的规模,有可能进一步导致供不应求的市场局面。

财政政策主要通过控制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影响社会消费总量和投资总量,以求得社会经济的稳定增长,在通货膨胀背景下,政府应采取“逆经济风向行事”的调解方式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一方面,采取增加税收政策,减少社会成员可支配收入,从而限制消费,减少投资;另一方面,又采取缩减的政府开支的政策,以压缩社会成员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减少消费,限制投资。同时,应该通过收入政策的配合调节,从而抑制通货膨胀。

综上所述,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应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广泛使用财政政策,而在货币政策中主要以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与公开市场业务为主,斟酌使用提高利率手段。

(四)增大人民币汇率浮动范围

适当加快人民币升值速度,减少通货膨胀国际传导压力。长期来看,一个国家经济高速增长,其实际汇率必然升值,这是一个必然规律。实际汇率升值通过两种方式实现。一是名义汇率升值,另一种是通过通货膨胀的形式实现。而实际汇率是名义汇率通过通胀调整过的汇率,所以如果名义汇率不升值,就会产生通货膨胀,如果要想抑制通货膨胀,就得让名义汇率升值。人民币升值不但对抑制通货膨胀有好处,对我国在国际上的货币购买力的提升作用也是明显的。同时,可以解决货币增发与商品增加之间分离的矛盾。

(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根本

经济发展方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其经济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和经济质量提高的方法和模式。既包括经济增长方式,还包括产业结构、需求结构、消费结构等结构的优化和经济发展质量的协调与可持续。本轮通货膨胀突出我国经济发展过度依靠某一单个或若干个产业,各产业之间发展极不平衡,因此治理的根本是尽快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走新型发展道路,从单纯的劳动密集型和高消耗,低效率的发展模式向资本密集型的效率企业发展,大力完善我国的金融市场消化能力,为民间游资开辟投资实体经济的通道。

参考文献:

[1]郎咸平.中国低工资高物价的秘密.青年文摘,2011;5

[2]陈静思,厉以宁.紧缩政策治不了成本型通胀,东方早报

[3]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四版)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篇7

1、控制需求:国家通过制定和实施紧缩型的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紧缩型财政政策多体现为国家增加税收后人们的购买能力或消费欲望也会降低,紧缩型货币政策多指银行提高存款利率,促使人们把钱存入银行,以此来减少货币的流通;

2、增加供给:促进劳动者就业,提高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产品的供给。

通货膨胀的影响通货膨胀给普通工薪阶层的人民带来严重灾难,通货膨胀就意味着物价上涨,人们的购买能力会大打折扣。比如一些农民为了维持基本生活需求,必须得花大价钱购买生产生活资料,低价销售其手中的农产品等等,经济情况会越来越糟糕。通货膨胀也会给中产阶级的人民造成一定的影响,工资水平不因物价上涨而增加。这类人拥有固定的收入,物价一涨后,生活所需支出大大增加,就只得降低生活水平。通货膨胀对于资产阶级的人来说是个好事,方便其以极低的成本大量去招揽劳动者,提高了生产率,给资本家创造了更大的价值。

(来源:文章屋网 )

篇8

【关键词】菲利普斯曲线 奥肯定律 总供给曲线

一、引言

经济社会中生产总供给主要是基于劳动者工资、商品价格、劳动就业和商品产出之间确立的价格―产出关系而确立的。菲利普斯曲线是由通货膨胀和失业两者构成的函数关系。在充分就业时期,商品产出数量会随着劳动就业的增加而提高,当存在失业时,没有充足的劳动力进行生产呢,随之商品的产出会下降,即失业也产出两者之间可以相互转换。其次,关于通货膨胀与商品价格的关系,在一段时间内,大部分的商品普遍上涨,即可能出现通货膨胀。商品价格与通货膨胀两者具有紧密的联系。菲利普斯曲线主要是研究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总供给曲线是关于产品价格和产出之间的关系。研究菲利普斯曲线到总供给曲线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经济社会中价格、工资、失业和产出之间复杂的联系。

二、菲利普斯曲线的研究

(一)菲利普斯曲线的定义

菲利普斯曲线主要反映了企业工人失业率和工资增长率之间的反向关系。劳动者工资增长率越低,社会往往存在失业的现象,即失业率越高,面临的通过膨胀率越低。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权衡取舍的关系,政府如果想追求高就业率,往往会产生高通货膨胀率。

(二)菲利普斯曲线的表达式

菲利普斯曲线作为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分析的基础,在制定经济政策可以选择不同的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的组合。首先是短期内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具有相互的替代的关系。短期内菲利普斯曲线是非常平坦的的,在面临非常低的失业率时,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替代关系会更大一些。其次长期阶段,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失业和通货膨胀不具备相互替代的关系。

菲利普斯曲线中将通货膨胀预期作为决定的通货膨胀因素的情况下称为预期的通货膨胀,经济社会中存在的失业并不取决于通货膨胀水平,而是有高于预期通货膨胀之上的通胀引起的。在短期内,人们通货膨胀的预期来不及调整,当通货膨胀大于预期的通货膨胀预期时,工人获得实际工资会下降,就业和国民收入会增加,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短期的替代关系。

该表达式表明当通货膨胀率等于预期的通货膨胀率时,失业率等于充分就业下自然失业率水平。当短期的菲利普斯曲线上面临高预期的通货膨胀时,经济发生衰退,会产生高通货膨胀率和高失业率并存在的局面,即经济生产活动出现生产停滞、失业增加和物价水平居高不下同时存在的现象,它是通货膨胀长期发展的结果。

三、菲利普斯曲线推导总供给曲线

(一)黏性工资的定义

黏性工资是指劳动者面临的工资不能迅速反应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只能缓慢的根据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而改变调整的工资。黏性工资对总供给影响的模型假定劳动的需求数量决定就业,以及工业和企业根据实际的工资目标和对价格水平的预期来确定名义工资水平。当名义工资是粘性时,商品价格水平的提高会降低实际工资水平。当企业支付工人的工资降低时,企业会雇佣更多的劳动力进行扩大生产,从而会有更多的商品被生产出来,总供给水平提升,所以短期的总供给曲线是向上倾斜的。

(二)菲利普斯曲线推导总供给曲线

奥肯定律表明失业率与国民生产总值之间的关系,失业率越高,国民生产总值越低,相反失业率越低,国民生产总值越高。由产品的成本和价格,表明每生产一单位的产品时需要一定数量的劳动力,雇佣劳动力需要支付工资,则生产产品需要支付固定的工资成本。最后得到的总供给曲线是商品价格关于产出的生产函数。

四、供给冲击及解决政策

(一)供给冲击的定义

供给冲击是指当经济活动中总供给产生意外时造成的生产成本或生产率的突然变动。将会导致国内生产总值和价格水平发生超过预期的变动,供给冲击将会造成总供给曲线发生移动。不利的供给冲击是指总供给曲线向上移动,造成经济社会中产品价格的提高和产出的降低。有利的供给冲击是指总供给曲线向外移动,在不同的价格水平下会造成产出的增加。

(二)适应性的政策

经济政策本身不会对经济活动造成直接的影响,只会被动的适应客观经济情况的需要,以系消除不利的供给冲击对经济造成的影响。首先在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时防止利率上升,应该增加货币供给量的政策,当货币供给量增加时,会缓解由于货币需求增加而导致的利率上升。为了预防政府财政赤字或而采取的货币政策,政府实施积极地财政政策,加大政府购买和投资会引起财政资金的减少,导致财政赤字的发生,为了保持财政预算平衡,中央银行实施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保证货币的流动性,满足各种投资需求。另外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量维持稳定的通货膨胀的状态。

五、宏观经济中对冲政策的动态不一致性

政策制定者对于经济中出现的通货膨胀和失业同样反感,既不想看到通货膨胀的提高,同样也不愿看到失业的增加,经济中最佳的情况就是实现充分就业和通货膨胀为零。在短期内通货膨胀和失业具有短期替代的关系,但是由于存在预期的调整,长期中两者不存在替代的关系。政策制定产生的动态不一致性是指,在不同时点上会产生差异,政策制定者会采取相机抉择的方法达到零通货膨胀和充分就业的目标。在通货膨胀较低的情况下,政府会利用通货膨胀作为代价减少失业,促进就业扩大生产,当通货膨胀上升时,商品的价格水平提高,由于工人的名义工资具有黏性,则会导致工人的实际工资下降,企业会雇佣更多的工人增加产量扩大就业。但是由于长期通货膨胀与失业不存在替代的关系,最终结果在没有提高就业量反而导致通货膨胀提高,即产生了动态性不一致性。

参考文献

[1]郑挺国,王霞.通货膨胀实施预测及菲利普斯曲线的适用性[J].经济研究,2012(03).

[2]刘金全,金春雨.中国菲利普斯曲线的动态性与通货膨胀率预期的轨迹[J].世界经济,2006(06).

[3]刘金全,姜梅华.金融危机后期的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估计与经济政策启示[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02).

篇9

关键词: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对策

一、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表现

对于通货膨胀程度的度量,主要有GDP平减指数(又称缩减指数)、消费物价指数(ConsumerPriceIndex,简称CPI)、工业品出厂价格(PPI)等指标。我国较多地采用CPI来衡量通胀水平。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如果消费者物价指数升幅过大,表明通胀已经成为经济不稳定因素,央行会有紧缩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风险,从而造成经济前景不明朗。因此,该指数过高的升幅往往不被市场欢迎。

二、当前我国通货膨胀出现的原因

关于通货膨胀的成因,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主要有四种类型:需求拉上型、成本推动型、混合推动型和结构性通货膨胀。另外,在开放的经济环境中,通货膨胀的国际间传递也是一国(地区)出现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

(一)粮食、猪肉、能源等商品价格上涨过快,产生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本轮价格上涨的直接原因是由于粮食、猪肉、能源等商品价格大幅上涨。这些商品既与居民的生活密切相关,又是工业生产的上游产品,当其价格上涨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传导到下游产品。由于这些产品的产业关联度强,其价格上涨会导致诸多产品价格(包括工资)的上涨。

(二)国际经济因素的影响

由于去年美国次贷风暴爆发,造成全球流动性紧缩,美国为了挽救其金融机构及经济增长,向市场大量注资,同时连续多次减息,造成美元贬值,全球流动性泛滥,食品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不但创历史新高,直接导致了全球性的通货膨胀。

(三)经济快速增长,固定投资过热

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4%(3月份增长17.8%),比上年同期回落1.9个百分点。分企业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12.9%;集体企业增长11.6%;股份制企业增长18.9%;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14.3%。分轻重工业看,重工业增长17.3%,轻工业增长14.7%。分产品看,发电量和原煤产量分别增长14.0%和14.6%;粗钢和钢材产量分别增长8.6%和12.2%;汽车增长15.8%,其中轿车增长14.7%。工业产销衔接状况良好。一季度,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7.7%,比上年同期提高0.5个百分点。

三、政策建议

经济学中存在所谓“有多少目标就应该有多少手段”的说法,即在面临多重目标的情况下,为实现目标,必须使用多重政策手段,而且要掌握好“度”。鉴于我国既要防止通胀,又要预防经济通胀转入通缩的双重目标,以及当前通货膨胀是由诸多因素所导致的现实,笔者认为缓和当前通胀局面应采取“一揽子”措施,赞同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与稳健的财政政策配合的“组合拳”出击。

(1)控制货币供应量。由于通货膨胀形成的直接原因是货币供应过多,因此,治理通货膨胀的一个最基本的对策就是控制货币供应量,使之与货币需求量相适应,稳定币值以稳定物价。而要控制货币供应量,必须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控制货币投放,保持适度的信贷规模,由中央银行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灵活有效地调控货币信用总量,将货币供应量控制在与客观需求量相适应的水平上。国际收支顺差导致我国基础货币供给增加,减少贸易顺差自然成为解决货币供给过度的强有力手段,也即要控制出口,扩大进口,并适时适度地促进人民币升值。

(2)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治理通货膨胀仅仅控制货币供应量是不够的,还必须根据各次通货膨胀的深层原因对症下药。对于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是关键。各国对于社会总需求的调节和控制,主要是通过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在财政政策方面,主要是大力压缩财政支出,努力增加财政收入,坚持收支平衡,不搞赤字财政。在货币政策方面,主要采取紧缩信贷,控制货币投放,减少货币供应总量的措施。采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配合,综合治理通货膨胀,两条很重要的途径是: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控制消费过快增长,以此来实现控制社会总需求的目的。

(3)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调整经济结构。治理通货膨胀必须从两个方面同时人手:一方面控制总需求;另一方面增加总供给。二者不可偏废。若一味控制总需求而不着力于增加总供给,将影响经济增长,只能在低水平上实现均衡,最终可能因加大了治理通货膨胀的代价而前功尽弃。因此,在控制需求的同时,还必须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一般来说,增加有效供给的主要手段是降低成本,减少消耗,提高经济效益,提高投人产出的比例,同时,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支持短缺商品的生产。

(4)加强金融特别是特定经济部门的监管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经济的不稳定性因素在全球就有很强的传染性。虽然在目前的金融自由化大趋势下,各国提倡金融以及经济自由化,但是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阶段,经济中不稳定性因素多而复杂,并且我国刚刚彻底的实现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因此,我国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在取消一些不合理的金融、经济管制的同时,也应该通过不断完善的法律以及通过体制的不断完善加强监管,最重要的是做好目前分业监管体制下各金融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避免金融监管真空以及重叠区域,从而避免由于金融的不稳定性推动货币进而经济尤其是通货膨胀问题的出现。

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创新理财产品,加强银行流动性管理。促进银行资产结构多元化,优化信贷投向结构;加强对房地产开发贷款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信贷管理,严格控制房地产投资贷款需求;进一步引导资金向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流动;加快银行资产证券化;推动商业银行采取主动的流动性管理措施;建立规模适当的多层次流动性储备,实现流动性与效益性相协调;进行积极负债管理,减轻流动性过剩的压力。

部分学者倡导通过人民币快速升值来“釜底抽薪”,减少国际游资流入,虽然有利于降低生产资料进口成本,阻断国际通胀因素的输入,但由于人民币汇率很可能存在“棘轮”效应,短期内不可能恢复到原来较低的水平,当人民币升值带来出口剧减之后,如果宏观经济出现不景气甚至衰退的局面,那么政策当局很可能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资本项目的增加会导致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过剩,但是只要这些资金不进入流通环节,就不会加剧通货膨胀程度。因此,如何化解因国际资本流入而出现的流动性过剩及其伴随的信贷扩张就成为货币当局直接面对的问题。从目前情况看,由于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经过屡次上调,考虑到国际利差因素,已经没有太大的自由操作空间,如果央行进一步强化执行银行信用控制的政策,这与流动性过剩因素结合在一起,将进一步压缩商业银行的盈利空间,从而加剧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博弈的目标冲突,构成了反通胀政策力度选择与执行效果的强扰动因素。

总之,中国目前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包括就业、经济增长、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商业银行改革、资本市场改革等,以及货币政策尺度的当前位置,约束了反通胀政策力度的选择范围。由于宏观经济政策存在多种目标,而这些目标之间并非完全一致,目前的其他经济政策目标牵制着为实现反通胀目标而采取的行动。中国整体的宏观调控应当全面考虑各种经济政策目标的成本和收益,在综合排序的基础上权衡利弊。由于通货膨胀会导致生产和流通领域的紊乱,并产生巨大的再分配效应,其中利益受损最严重的是中低收入阶层。因此,应坚持反通胀的目标。货币当局需要在充分考虑这些牵制力量的基础上,统筹兼顾,妥善决定反通胀政策措施的力度,精确制导。

参考文献:

[1]樊彩跃,中长期保持“高增长、低通胀”面临的主要问题[J]1宏观经济管理,2008

[2]陈国辉,段鹏,我国的外汇储备与通货膨胀[J]1经济管理,2007

[3]尚金峰,开放条件下的金融监管.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6.

[4]祁敬宇.金融协调运行机制论纲.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5]LounganiP.,SheetsN.CentralBankIndependence,Inflationand

篇10

关键词:生猪养殖业政策 通货膨胀 货币从紧政策

一、绪论

生猪养殖业政策由最初的引导型政策向引导和支持并重型,最终向全面支持型政策转变:财政政策对生猪养殖业的影响范围和支持力度越来越大,支持环节越来越多,在产业增长阶段的支持效果明显,在产业的成熟阶段则不太明显;政府通过财政补贴、贷款贴息和保险补贴等财政政策影响货币政策的效果,尤其对规模化程度高、负债比高的养殖组织的影响更大;货币政策主要通过影响投资和通货膨胀来影响产业政策支持、引导的效果,这两种政策之间的作用关系越来越紧密。

二、通货膨胀与猪肉价格上涨

客观地说,猪肉价格的飞速攀升把通胀的压力陆续传导到了鸡蛋、鱼和其他食品之上,由于肉价占到CPI(即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一篮子权重的7%左右,再加上对其他食品的带动效应,确实带动了CPI指数的上涨。如下图表所示:

           

然而,单靠表面的相关性来得出猪肉上涨与通货膨胀互为因果的结论是不够谨慎的,根据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从总供给和总需求的角度来解释通胀的形成的话,原因可能如下:

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1)需求拉动通货膨胀(2)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又分为工资推动通货膨胀和利润推动通货膨胀。

显然,我国连续5年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的原因正是内需不足,下游产品供过于求,据商务部统计,2006年上半年600种主要消费品中,供过于求的商品430种,占71.7%,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理性判断:目前的通货膨胀并非由于需求过剩引起的。

利润推动通货膨胀的说法也站不住脚。如果是猪肉价格上涨引起了通货膨胀,利润推动型通胀给出的理由应该是:猪肉销售利润颇丰,在利益驱使下,养猪者扩大规模,招募新员工,提高工资,从而引发了这一轮的通货膨胀。去年养猪者普遍亏损,不约而同减少了投入,可见通胀的缘由不在这里,猪又被暂时通告无罪。

那么工资推动的通货膨胀呢?——排除以后,我们的目光终于落到了它身上。在清华——布鲁金斯中心主任肖耿看来,价格调整内在逻辑的链条是很清晰很完整的:一个快速增长多年的经济体,生产率持续上升,收入持续上涨,必然带来价格调整的内在压力。“通胀与升值,在我这一生中是一定会发生的事。”他很早就如此预言,“不是今天缓慢上涨,就是积压在某天突然爆发。”工资的持续上涨是通胀的内因,由此看来,猪肉价格的上涨除了市场本身的调节作用以外,又加上了通胀的因素。猪肉涨价不过是通胀的一个信号。

从货币数量的观点来看,货币供给的增加是通货膨胀的基本原因。而菜篮子里的物品正是居民消费的必需品,价格弹性较小,因而几乎所有的菜篮子商品都同步上涨了。这意味着猪肉涨价部分是通胀所致。

三、构建生猪养殖组织的利润损失模型

货币从紧政策可以通过抑制通货膨胀和影响生猪养殖组织的利润水平改变生猪养殖业的供需状况。货币从紧政策通过提高银行储蓄利率,刺激消费者调整偏好结构,将部分消费需求转移到储蓄中,进而达到抑制生猪需求持续增加、减缓通货膨胀的目的。货币从紧政策可以通过影响生猪养殖组织的利润水平进而改变生猪供给状况。本文构建了生猪养殖组织的利润损失模型:

其中,t代表时间δt代表生猪养殖组织的利润损失率;k(t)代表利率变化后的生猪养殖组织利润系数;ηt代表生猪养殖组织的资产负债率;αt代表生猪养殖组织的资产收益率;βt代表生猪养殖组织的成本系数(成本或收益);rt代表货币从紧政策采取后的利率;rt-1代表货币从紧政策采取前的利率;bt代表政府补贴系数:jt代表银行交易成本系数。

上述模型表明:不同类型的生猪养殖组织受货币从紧政策影响的利润损失率不同。对于规模化、专业化养殖组织而言,资产结构中银行贷款所占比重相对较大,货币从紧政策将造成其资金成本上升、投资收益水平下降,投资扩张规模的动力不足;对于众多普通散户养殖而言,因其多以自有资金为主,受货币从紧政策的影响反而相对较小。

四、针对通货膨胀和货币从紧政策的生猪养殖业发展对策

1.增加生猪产品有效供给的对策

加大养殖技术的推广力度,通过培训提高养猪主体的饲喂、管理等相关技术水平,适度降低我国养猪业的平均生产周期。进一步完善基层疫病防控体系,降低疫病风险;建立和完善生猪养殖业保险体系,降低养猪主体的疫病损失,保护养猪业的经验资本。进一步完善生猪养殖业信息体系,提高产业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充分性,充分发挥信息对生猪生产的指导作用。大力扶持适度规模化生猪养殖和生猪养殖合作组织的发展,降低生猪价格波动对生猪供给总量波动的过度影响。扶持能力较强、发展意愿强烈的生猪工贸企业进行跨区域发展,适度提高生猪工贸产业的集中度。

2.抑制生猪产品价格上升的对策

就短期而言,在生猪和猪肉价格过高的时候,政府应当加强对生猪贸易、猪肉经销和加工环节主体哄抬物价行为的控制,避免价格虚增给消费者带来不合理的消费支出。鼓励和支持生猪养殖产业链龙头企业在国外建立玉米、大豆等饲料原料种植基地,提高饲料供给能力,降低饲料价格。有效进行规模化和专业化养殖场布局,降低产业链环节之间的物流成本,同时充分利用饲料原料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功能,降低饲料原料价格波动幅度。建立基于产业链各环节产品质量和技术关系的价格传导关系,正确估计各环节之间的价值分配,提高各环节主体价决策的理性程度,进而提高主体供给决策的敏捷性,有效避免环节物价哄抬和暴利。

3.从猪肉价格上涨透视政府宏观调控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