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辅导范文
时间:2023-11-07 17:29: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教版小学数学辅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随着信息技术的与时俱进,网络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微信,微博、微电影等随之出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微课资源也涌现出来以此来提高现有的教学质量。本文通过对微课资源的介绍,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微课资源的开发与应用为题探讨了如何有效的利用微课资源的措施,使微课资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更加丰富,希望能为业界人士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
微课;新型教学资源;小学数学
教学中要跟上信息时展的脚步,不断开发和研究新的教学方式,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传统课堂中,一节课长达四十分钟,知识点多样,学生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人教版教科书上表明学生的注意力最多能集中二十分钟,那么那剩余二十分钟就被浪费,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时间尤为重要,新型教学方式微课资源就应运而生。
1微课的概念与产生
“微课”是指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技能等单一教学任务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具有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和教学时间短的特点。随着人们的时间意识的提高,针对传统教学中的现象,为了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兴趣,加之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微课资源应运而生。摆脱了传统教育的弊端,刻板的讲课方式和繁琐的方法。微课最早产生于美国,,美国的一位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David•Penrose)设计了一个六十秒课堂,这便是微课的起源。随着国际交流合作,逐渐的在中国广泛应用。微课能够把精华部分集中在一起以简短精练得方式传授给学生,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2微课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现状
自微课出现以来,一系列新型教学资源源源不断的产生,小学数学人教版教科书上有许多知识点的讲解多已经成为微课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说人教版中“未知数的定义”,“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四则运算的计算方法”等,在微课资源中紧紧在十几分钟内仅能讲解的清清楚楚,既提高了小学生的兴趣,还会集中注意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学生成为主体,教师只是辅导监督的作用。同时在互联网的支持下可以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尤其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中的应用十分广泛。现代微课资源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中的应用十分乐观,处于不断完善的阶段,当然一些完善措施的提出与运用也是十分必要的。
3微课资源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
3.1将数学带进实际生活:
在人教版教材中,很多数学的教学都过于死板,单纯为了计算而计算,这样会局限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小学生,小学学习阶段是思维全方面发展的重要阶段,数学教师将知识一股脑灌输给学生只会让她们疲惫,厌烦。比如人教版教材中对“二元一次方程”的求解,数学老师只会用课本中的例子就是裁剪纸盒就出长和宽,生硬的讲解未知数如何求解,用什么方法求解,很少将生活中的例子带入,但是微课中就是运用各种生活中例子,两地共运输的情况,购买材料情况等例子讲的丰富有趣。因此,微课资源中不应该仅仅传授理论知识,也结合生活中的案例来进行教学,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当学生在生活中真正的遇到在微课中的案例时,能够准确的应用于生活。这样的微课才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点,对数学产生兴趣,同时在微课资源中加入生活的元素,会使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丰富多彩。
3.2利用微课资源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传统教学中,很多学生学习数学都很被动,单一的完成作业,不会主动思考其中的道理,将自己的数学学习形式化。比如人教版教材都是理论知识,一味地灌输解题方法,强制学生死记硬背,比如在“四则运算”的讲解时就会告诉学生运算法则,而不会告诉学生为什么会这么运算,老师只会要求学生会计算,要求高分数,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不一定了解。针对这一现象,微课资源在小学教学中应该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主动寻找答案,老师不应该只要一个答案,引导学生寻找答案,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是十分重要的,小学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以后中学甚至大学中的学习是十分有利的。学生的自主创新学习能力的提高,才会有其他方面的提高。
3.3建立微课资源分享平台,方便师生下载:
互联网的与时俱进,微课资源在小学教学中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将微课资源共享到每一位师生。在人教版小学教学只能用于课堂上,而微课资源不仅能够在课上使用,还可以在课前课后使用,一些弄不懂的问题,只要在微课共享平台上搜索就可以快速找到答案,节省了很多时间,如果性格腼腆的学生不愿意找老师帮助解答疑问,也可以在微课共享平台上提问,以匿名的方式可以收到专业教师的专业回答,这样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可以建立师生互动平台,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可以让学生主动的接触老师。所以每个学校都应该有自己的微课资源共享平台,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拉近师生关系。
3.4微课资源多样化,提高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人教版教学中,讲课方式过于单一,学生在短时间内就会丧失对理论的学习,尤其是人教版中的小学数学,数学对于某些学生来说可能十分无聊枯燥,但是将微课资源多元化,可以扩展思维,在视频中加入动画、音乐、小故事等会让学生喜欢上数学,比如说针对人教版教学的枯燥无味,微课资源会插入数学的起源,伟人的介绍,伟大发现,有意义的发明等,虽然这些在教材上可以看到,因为课时是有限的老师就很少把这些应用到实践教学中,但微课多样化会提高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结语
充分发挥微课资源在小学数学中的优势,才能更好的应用微课资源。时代的进步也是教学手段的进步与发展。不断优化微课资源的应用措施才会提高中国的教育水平,在微课的环境下成长的学生一定会成为祖国发展的重要力量,用微课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将抽象的小学数学具体化,形象化。每一位人民教师都应该利用微课的优势开发新型教学方式,赢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水平。
作者:边雁峰 单位:山西省朔州市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1]王觅,贺斌,祝智庭.微视频课程:演变.定位与应用领域[J].中国电化教育.2013(04).
[2]张志宏.从面向学习者的角度架设微课平台[J].中国教育技术设备.2013(30).
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逻辑思维;课堂教学;想象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8-0040-01
逻辑思维能力,通俗而言,就是利用已知条件的因果关系去推理未知,从而解决问题。在小学阶段,学生接触到的数学问题都是较为简单的,但是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则是千变万化的。要让学生从小学会解决问题,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教学者就要在课堂教学中给予引导,循序渐进,逐渐培养。
一、数学教学中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学生的活泼天性与未成熟的心智决定了其接受能力是有限的,教学者不可能将所有数学问题与数学知识都教授给学生,这是不现实的。要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减轻学生的课业压力,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就变得尤为重要。除此之外,现今许多家长为学生报名参加各种数学辅导班。究其原因,也是因为学生的思维能力不足,导致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数学成绩差强人意。因此,要从根本上改善这一现状,就必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数学课堂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
1. 把握学生性格特点,激发其学习兴趣
小学生都属于少年儿童,这个阶段孩子的最大特点就是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教学者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养成爱思考、爱动脑的好习惯,这是思维能力培养的第一步。以对称图形一章节相关内容的讲解为例,在上课之前,教学者可以找一些诸如对称窗花、剪刀、乒乓球等对称物体向学生进行展示,并且提问:这些物品里都藏着怎样的秘密呢?你们能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吗?以这种设置悬念的方式为学生提出问题,引发学生进行思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鼓励学生进行认真思考。只要是答案有可取之处,教学者都应当对学生的思考成果给予赞扬,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让学生感受到思考的乐趣。
2. 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适当拓展
数学学习的基础环节仍是基础知识的学习,没有良好的知识基础,便无法谈及思维能力与逻辑能力。只有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具备进行推理与思考的必要基础。学生正处于储备基础知识的重要阶段,小学数学教学尤其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教育。在做好基础教育的前提下,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小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主要集中于对基本概念、基本逻辑关系等细节知识的认知,切勿毫无目的地向学生灌输超出其接受能力的数学知识。例如,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克与千克”时,学生对这两个基本单位缺乏感性的认识,难以进行思维延伸。此时,教师可进行一个“鸡蛋称重”的实验,实验得知,一般鸡蛋的重量大约为50克。教师让学生每人都感受一下鸡蛋的重量,增强对“50克”的重量感知。在学习“千克”时,教师引导学生将“50克”进行延伸思考,即20个鸡蛋的重量大约等于1千克。如此,学生便能成功建立对这两个计量单位的感性认知,并且在进行单位换算时也能做到心中有数。
3. 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实行分层教学
学生逻辑能力的培养应建立在每个人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即学生能够根据自我兴趣、特长进行快乐学习,乐于思考。虽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差异性最初表现得并不明显,但是随着课程的不断深入,学生之间可能会产生明显差异。为此,教师应进行分层教学,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内在潜力。例如,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多边形面积”时,教师可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对于基础水平较为薄弱的学生,教师可引导他们直接利用基本公式进行解题,在解题过程中感悟这些计算公式的形成原理和注意事项。对于具备一定基础的学生,教师需引导他们论证公式的正确性,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式,对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形成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在分层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将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科学的分配,确保每组学生都能在组内学习时获得提升,逐渐平衡班级学生的差异性。
4. 加强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数学学习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具有极高的要求,尤其在几何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显得尤为重要。空间想象力在数学学习中具有建立模型、进行思维发散的作用,学生通过空间想象力,能够更加立体地感知每个知识点,增强对知识点之间关系的理解。例如,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时,对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通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进行课程导入,再将模型依次展开,在每一面上做上不同标记,再将其还原成长方体和正方体。接下来,教师提问学生:“标记a在长方体的哪一面?”“标记b在正方体的哪一面?”学生在脑海中建立立体模型,激发想象力,迅速定位到特定区域。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逻辑思维能力在数学中的应用是十分广泛的,其对于数学而言也是一种基础的必备能力。数学教学中要善于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对其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授学生基础数学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得到能力与素养的提高,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为今后更高层次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熊华.加强数学思想渗透发展数学思维能力[J].课程・教材・教法,2011(09).
篇3
关键词 生动 有效 小学数学 练习课
中图分类号:G6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8—0125—02
练习课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主要课型之一,是学生巩固数学基础知识,形成解题技能、技巧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能力的重要内容。要上好一节数学练习课,特别要注意避免单一的“练习——讲评——再练习”模式。如何给小学生创建生动有效的数学练习课呢?
一、精心设计一节完整的练习课
当学生掌握新知识之后,没有必要让学生去做重复的练习,这样只会耽误课堂时间,时间上不允许。而小学生的心理更不允许重复而且毫无新意的练习题,因此我们要避免大量的机械模仿性题目。设计的练习题要新颖,紧扣重点,重视变式训练和探索性的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教师在设计练习课时,可以从以下四点入手:
(一)围绕重点,精选习题,突破难点
题目不需多,但一定要精。如练习课《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主要让学生巩固长方形周长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如果单纯出几题求长方形周长和正方形周长的题目,让学生根据公式列式计算,一题一题的评讲,既会让学生觉得枯燥,又突破不了重难点。在练习时,可以设计生活中需要求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题目,让学生在具体情境温习求周长的方法;也可以设计用已知周长围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题目,让学生更加深刻理解周长和各边的关系。一节练习课,题不在多,但求于精。这样针对本节新授课的教学重难点设计练习,既能巩固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又能拓展学生的思维。
(二)设计习题应有层次性,由易到难
列宁说:“我们不需要死读硬记,我们需要用基本的知识来发展和增进每个学习者的思考力。”练习要起到巩固新知的作用,更应达到上述目的。练习题通常有基础题、提高题、拓展题,对学生的掌握需要分层要求。基础题是新知的巩固,要求人人过关。提高题应有点难度,让学生动脑思考,合作交流中提升思维。当然,不是每节课练习课都要拓展,但我们要尽可能的设计一些拓展题,如时间不充足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出课堂。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中,设计阶梯形图形或凹字形图形,让学生求周长,学生的思维得到很好的发展。
(三)巧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我认为对于一切情况,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适当的情境能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设计一堂生动的数学练习课,教师更要想方设法创设情景,让学生在热爱中学习,在快乐中发展。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在设计有关计算的练习课时,如果只是列出几道计算题,让学生口算或笔算,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要想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只要创设一个学生喜欢的情境:同学们要去春游了,老师要给每位同学发面包,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有算式的面包,只要算对了上面的题目,面包就是你的了。学生们听到要去春游了,看到多媒体课件美丽的情境图,会毫不客气地把所有面包都“吃”掉。
(四)设计多样化的数学活动
在练习的设计时重视动手操作,对小学生课堂来说尤其重要。儿童很多的思维活动不能脱离具体的动作、具体的物体或具体的情境,他们往往是边看,边动手,边思考,如果他们看不着物体或停止操作就可能停止思维。新课程标准下,不管是苏教版数学还是人教版数学,都设计了趣味性浓厚,操作性强的活动课。教师也应多动脑筋,多设计数学游戏、趣味练习、模拟生活场景,让学生乐于参与其中,既能达到练习巩固知识的目的,又能真正培养学生解决生活问题能力,少一些机械操作,实践才有创新。
二、练习课的开展方法和评价方式应多样化
在练习课教学中,学习方式更要讲究多样化,单一的讲、练、评的练习课老师累,学生也累。教学目标注重互动生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在探索中感悟,在交流中创新。
(一)留给学生独立练习时间,争取成功的机会
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功是每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需要。让每一位学生都有独立思考完成习题机会,这种方法适合计算题和稍简单的解决问题。讲评时,也要避免一成不变的做法。可以通过“开火车”让学生轮流报答案、同桌对答案等形式开展,老师掌握反馈情况,针对反馈强化重点。如果个别同学错的请他说说错在哪,应该怎么算。但错误率高的题目或典型习题必须在全班进行重点讲解,把基础知识进行巩固。这样,优秀生有了竞争的意识,争取又对又快;学困生也有完成练习的机会或发言的机会,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二)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合作交流自己的想法
篇4
一、微课可“微”――课前知识的铺垫
众所周知,课前能主动去预习的学生较少,而在很多情况下,如果学生能主动提前进行预习,那么对新知的接受与理解将会容易很多. 微课作为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型学习资源,应当“放低”身段,不应仅限于当下主流的新知传授,更放眼于课前铺垫,最终提高的是课堂的教学效率. 以此,笔者认为微课可以在新课的预习中发挥作用.
1. 联系新旧知识,扫清旧知障碍
子曰:“温故而知新”,这一千年不易的经验之谈,既揭示了新知与旧知的密切联系,又体现了新旧知识中迁移的巨大作用. 在心理学中,迁移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也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 它对学生知识的理解、技能的形成等方面有巨大的作用. 再看教材中,新教材的新课前大都没有准备复习与导入部分,如果不另外指导学生回顾与新知识密切相关的旧知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将会遇到更多困难. 由此可见,恰当复习旧知,就能有效降低新知的掌握难度,实现新旧知识间的迁移.
例如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小数除法例1,本课的重点是理解小数除法的算理,难点是理解为什么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在课堂中,学生既要读题,理解数量关系再列式,又要回忆整数除法的算理,以便对照小数除法. 明显对学生来讲新课的难度与容量都太大. 这种情况下若课前有针对整数除法算理的复习微课,短短三五分钟,既能帮助学生回忆起清晰的算理,让更多学生真正听懂了课;又能有效减轻学生对新课的学习压力,使更多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岂是微课作用? “微”课前,对学生的帮助显而易见.
2. 丰富课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是对客观现象抽象概括的语言与工具. 为了让知识能严谨的传授,数学课堂总是显得规规矩矩,长期以来,在人们心目中,数学相对其他学科而言更加的枯燥乏味.
要想让学生更乐于接受这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兴趣无疑是最好的老师. 如果学生在课前,由微课讲解了与新知相关的课外知识,不但会降低学生对掌握新知的恐惧,而且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在引入新知时,学生必然会更加集中精力、积极思考,从而使学习效果更胜一筹.
例如在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简易方程的“用字母表示数”教学中,教材安排的是爸爸与小红的对话“我比小红大30岁”,简单是简单,抽象却也非常抽象,学生很难一下子从这里转换到用字母a表示小红的年龄,然后爸爸的年龄用a + 30来表示. 对于这样未知的抽象知识,学生自然是恐惧的,而如果课前有微课生动介绍关于我国古人用“堆”来表示许多(未知数),古代埃及用“哈乌”来表示未知数,1559年法国数学家彪特开始用A、B、C表示不同的未知数等,不仅让新知识的出现更加生动自然,而且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真正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二、微课应“微”――课程内容的传授
胡铁生老师曾说过微课教学设计有六大原则,其中首要两个就是时间性与内容性. 微课作为网络时代的产物,这两大特征非常明显.
(一)微课“微”于时间
前文讲到,可汗把视频传到Youtube方便别人学习,由于技术限制,视频的时长不得超过10分钟,所以可汗的“微视频”都只有不到十分钟的长度. 虽然现在技术不再是问题,但不得不说这“微”的时长确实有其独到之处.
我们知道学生不能长时间保持注意力. 依据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一般人的注意力集中的有效时间在 10 分钟左右. 由此可见,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注意力的有效时间,基本上在 10 分钟上下. 而微课的明显特征就是讲解时间较短. 同样根据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的定义:“‘微课程’是指时间在 10 分钟以内,……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 ……我们在各地培训教师设计微课的实践也发现,其实,微课的时间一般在 3-5 分钟为佳,超过 6 分钟,人们观看视频就感觉有些冗长. ”因此微课用时不但不应当超过 10 分钟,还要适当地更短,更精悍,以符合学生注意力的持续特点.
(二)微课“微”于内容
在认知心理学中,学生先后学习的知识之间会出现相互干扰的现象,这种干扰会导致遗忘. 之前学习过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以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就是“前摄抑制”; 而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就是“后摄抑制”. 在微课教学中,如果课内包含的知识量过大,就容易产生“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的干扰. 所以在微课短短的时间内,应当只讲解课程中的某一部分,或者是重点,或者是难点,抑或是特异之处. 因此微课教学的内容应当“微”而有致,是有针对性的,是精悍的.
(三)微课“微”于课型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自从2012年11月21日,教育部刘利民副部长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成立五周年庆祝大会的讲话后,在国家教育部的大力推行下,微课制作的升温速度很快,各地都在加紧把各种课程制作成微课. 但在有些情况下,微课的制作却比较盲目,缺少对微课适用性的关注. 在小学课程中,有一部分的课型并不能发挥微课的特点,也就是说这部分内容其实没有必要用微课的形式呈现,所以使用价值低,盲目开发制作只会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 所以对于微课的选题应当慎重. 比如涉及空间与抽象的例题和易错题的教学等就较适合用微课形式传授,而一般本身已易于理解掌握的知识,就大可不必耗时费力了.
微课时间短、内容少,围绕某个目标进行精确讲解,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学生学习的畏难情绪,也使课程中不同知识之间的相互干扰有效减少,不但提高了知识传授效率,更规避了部分遗忘的概率. 此外,课程中的一系列知识用微课的形式传授时,若分成不同的部分制作成微课,这样相对于将多个知识一起讲授的常规课堂来说,学生学习中产生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的概率也会增加. 所以,微课应微.
三、微课不“微”――知识的巩固延伸
微课的作用不止于新知识的传授,更是学生巩固新知识以及提升自己的途径. 当学生在新授课中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掌握好,甚至无法理解新知识时,在常规教学中实际上很难高效地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一则学生通常不能清晰地表达问题所在,二则每个学生的问题不尽相同,教师难有足够的时间各个解决. 尤其在单元复习中,所面临的问题更是时间紧、内容多、知识网络复杂等难题. 这时微课的优势尽显,学生可以在课后找寻相应的微课进行补缺补漏,也扫除了课堂学习的知识障碍,从而实现课标中“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的要求”.
另外在小学数学中,常常可以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进行延伸学习,尤其是在学习空间图形等抽象事物时,常规课程确保学生掌握基本知识与应用,却无法做到因材施教,此时微课的优势便能展现出来,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进行更深入的相关知识的学习.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第5部分“通分”中的“最小公倍数”时,有继续深入学习的学生就可以从微课中获得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最小公倍数的不同求法. 从而实现课标中“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综上所述,微课作为一种新兴的学习资源,作为教育部大力推行的新型教学手段,具有非常光明的发展前景. 而在小学数学中,尤其是高年级数学对学生来说是很抽象、很费解的,如何让学生达成新课标的要求,是每一个小学数学教师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现在,利用微课在课堂外呈现出的种种优势,我们可以在很多方面弥补常规课堂的不足. 同时我们也看到微课的发展缺乏指导性,大量的同质微课不断被制作,而微课的创新却停滞不前. 从而导致数量已近泛滥,质量却没有保障;同质作品扎堆,创新路在何方?究其原因是没有相应的标准规范,希望相关部门能抓紧研究,尽快予以规范指导. 当然,努力探索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提高数学课堂效率,也是新形势下对我们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篇5
【关键词】兴趣;平行四边形;梯形;教学
很多教师都觉得数学很难教,他没有语文课本上生动有趣的故事,也没有美丽的图片和悦耳的音乐。他有的只是一堆枯燥烦闷的数字和背不完的公式,难以形成课堂互动。小学数学教学尤其是这样,小学生心性不定,极其容易被外物感染,自制力不强。如此下来,对老师的要求就高了起来,我们身为老师,要努力和孩子们成为朋友,了解他们的想法,找到突破点,以他们感兴趣的小故事引入,引发思考,带入主题,从而达到自己教书育人的目的。我们今天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一章节。
一、认识平行四边形
对于认识图形的教学,我觉得还是从日常入手比较有效果,作为老师,了解自己的学生是基本。例如同学甲喜欢踢足球,我们就可以在课上提问他:球门上有哪几种图形,哪些是以前学过的,我们今天要学的又有哪些。我们甚至可以跟、给他讲一些“超纲”的内容,比如如何用数学方法计算提高“进门”率,当然题外话只能点到为止,毕竟目的是提起他的学习兴趣,并不是要他学会这些内容,而且课堂上不是只有一个学生,假如真感兴趣课后单独辅导也不是不可以。课上如果有个别同学没精打采的,不妨用一些特别“小手段”让他们清醒清醒,点名回答问题,几个无伤大雅的小惩罚都是可以的。
前一节课要求学生带上七巧板、直尺、三角尺等,上课前给出5分钟让学生用七巧板拼出各种平行四边形,看谁拼出的种类多,让胜者上讲台示范。我认为这一行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他们学习性质,抓住了小孩子争强好胜的心理,在游戏中让他们了解平行四边形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游戏后拿出拼好的一个平行四边形做示范,提问:同学们拼出了这么多平行四边形,为什么这样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呢?在学生七嘴八舌回答问题的时候,点几个特别积极的学生起来回答,然后作小结:同学们都说的不错,因为它是四条边围成的图形,且它两组对边都是平行的。引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有长和宽,正方形有边长,那么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呢?平行四边形有高和底,从平行四边形的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它对边的垂直线段,是平行四边形的高,这条对边是平行四边形的底。
二、认识梯形
认识梯形不能和上面的平行四边形一样,对于平行四边形学生之前多多少少了解一点,而梯形这个词对某些同学是完全陌生的。首先要做的便是引出梯形这个词,提问:“同学们都见过梯子吧,在你们心中的梯子是什么形状的?”,找两三个学生上黑板画出自己心中梯子的形状,然后找出图中的梯形圈出来,告诉学生这样的图形叫做梯形。然后画出几个常见的梯形,引导学生说出梯形的特征:有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最后就是梯形的定义: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上面说道平行四边形有底和高,那么梯形也应该有底和高,梯形的底分为上底和下底,除了高它还有腰。梯形中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分别是梯形的上底和下底,不平行的一组对边是梯形的腰。从上底的一点到下底的垂直线段是梯形的高。对梯形的讲解我是按照从一般到特殊的顺序,在一般梯形之后要讲的是两种特殊梯形,在黑板上分别画出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等,问学生这些是不是梯形,在得出这些都是梯形的结论后总结:梯形分为等腰梯形和直角梯形,两腰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一腰垂直于底的梯形是直角梯形。分别给大家说明等腰梯形和直角梯形的特征和性质。
三、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异同
上面我们基本了解了什么是平行四边形,什么是梯形,那么两者有什么相似点,又有什么不同点呢?首先,同学们都知道,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是四条边围成的图形,且都有一组对边平行,让我们一起观察日常生活中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用处,找出它们的不同点吧。家里的折叠椅不是有用到平行四边形么?是在伸缩的方面用到了它。攀爬用的梯子不是用到了梯形么?是用来固定。可见梯形的稳定性比平行四边形好,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平行四边形是两组对边都平行。同学们还能不能找出其他的异同呢?
四、总结
作为老师,不能只会搬课本上的内容,要学会发现知识的“生命力”。知识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我们要从源头上教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的重要性,发现我们学习的内容无处不在。教学步骤应由一般到特殊,由浅入深,层层巩固,不放过一丝漏洞。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耐心辅导,教书是我们的职业,传授知识更是我们的义务,作为园丁,理应培育好花朵。
篇6
学生情况分析: 本年级学生74人,大部分家住龙湖花园。家庭学习环境良好,家长有一定辅导能力的约占50%,其余学生全靠课堂教学进行数学学习。上期考试结果,及格率100%,优生率49%。总体来看,学生在100以内的加减法,表内乘法的计算方面基本达到教学要求,但少数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仍需提高。在数学知识的应用方面,学生有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但一部分学生欠仔细、灵活。在数学的学习习惯上,听课习惯、作业习惯都有一定进步,但学生在学会审题上还需要培养和训练。
本期教学内容:以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为教材。
教学要求:1.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近似数。
2.会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会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3.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4.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5.会辨认锐角、钝角;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
6.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l千克=1000克。
7.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8.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有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有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建立学好数
11.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12、口算的分阶段要求:
────┬────────────——┬─────────────——
│ │ 单元结束时 │ 期末 │
│ ├─────┬──────——┼──────┬──────——┤
│ │平均错误率│ 速度 │平均错误率 │ 速度 │
├────┼─────┼──────——┼──────┼──────——┤
│ │ │ 绝大多数达到 │ │ 绝大多数达到 │
篇7
一、小学教学中因材施教的误区
1.小学数学教师缺乏对学生个性差异的科学认识
大多数教师对因材施教的认识只停留在表面,没有真正理解因材施教是以个性差异为前提,从而尊重学生的主体差异性,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无视学生的个性差异,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模式,有部分教师虽然意识到学生的主体差异性,但是无法正确对待学生的差异。比如,有些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完全抛弃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和方法,只注重学生的共性特征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导致学生对课堂知识一知半解,不能完全消化和掌握。更甚至许多小学数学教师以自己的价值观念和喜好去评价和衡量学生,对自己不认同的学生的个性特点持否定态度。这种教育观念没有对因材施教具备科学的认知水平。
2.学校在小学数学教学管理中没有正确实施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目前我国部分小学没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在教育教学中没有正确实施因材施教。部分学校仍然以考试教育为主,学校以学生考试成绩来评价教师,教师以学生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部分小学数学教师采用传统的成绩和分数评价机制来对小学生进行教育评价,这种标准评价方式不利于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忽视了教师和学生其他方面的评价,严重束缚了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3.小学数学课外教育活动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求
现今我国基础教育中对课外教育活动的开展形式单一,内容枯燥,无法发挥其应有的功效和作用。大部分小学数学课外教育活动都是采取数学辅导班和数学特长培训班,学生在课外也无法摆脱繁重的学习任务,数学课外教育活动增加了学生的课外学习负担,无法满足因材施教中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求。
二、改进小学数学中因材施教的策略
1.加强对因材施教的认识,制订有层次性的教学内容
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知识的传授者,要根据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内容,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个性差异实现全面发展。
例如,教师在讲授《数对确定位置》一课内容时,教师根据不同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特征,结合教材大纲和教学重难点内容设置相应的层次性教学内容:(1)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认识和了解行与列的含义特征,帮助学生掌握确定第几行和第几列的规则,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对的具体含义,从而利用数对对应教学情境中的具置。(2)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具体的座位图如何抽象成行与列的平面图,以此来提高小学生的抽象性逻辑思维能力。(3)帮助小学生认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加强学生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设计不同层次性的教学内容,使每一个类型的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从而促进整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2.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弊端,实现探究式教学
应试教育的弊端导致学生缺少自主探究的能力,致使两极分化现象的出现。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探析问题活动。
如,教师教授《分数知识》的运用时,设置相关探究性问题:“有块长10米的布,正好可以做15条同样大小的裤子,每条裤子需要几分之几米长的布?”教师引导小学生开展探究问题活动,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理解和掌握分数知识的运用,从而提升全体学生的解题能力。
3.加强知识巩固训练,减轻学生课外学习负担
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巩固训练,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从而有效地锻炼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在开展巩固训练活动时要注重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实施对全体学生能力的锻炼。
篇8
关键词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策略
一、目前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所面临的问题
(1)小组合作学习只注重形式。一般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由于合作的职责和目标模糊不明,致使学生不清楚自己的职责所在,教师也不清楚自己要求合作学习的目标是什么;第二,合作学习小组都是随便组织的,教师只要求课上有这样一个形式上的合作学习小组的出现即可;第三,学习小组的职责分工不明,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小组成员互相推脱,并没有探讨研究相关的问题,或者出现小组中只有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在讨论,另外的一些学生并没有参与到讨论中来的情况。
(2)学生参加程度不平衡。虽然小组合作学习能够让更多的学生加入其中,但是会造成成绩差的学生直接从成绩好的学生那里听取消息,自己并没有单独去思索问题,所以他们从小组合作学习中学到的知识甚至会比在班级教导中学到的还要少。
(3)只注重结果,忽略了过程。在教育过程中,部分教师仅仅只关心问题解决没有,让学生合作学习的目的就是解决问题,而关于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人、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的交流情况、参与程度以及学生的智力和其他因素是否得到锻炼等都被他们忽略了。
二、改进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相关策略
(1)科学合理的合作小组的组成。合作学习小组的组成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小组的组成要以“组之间同化,组之内异化”为标准。组之间同化使小组间的竞争更加公平,组之内的异化能达到学生间优劣势的互补,并且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视学生不同的情形而对其实行调节。
按照学生学习态度的好坏,能力的高低以及成绩的优良,在分组时,我们可以将所有的学生分为四个层次――A、B、C、D,然后按4~6人一组进行分组。并依据各个学生的优劣势,尽可能使组内的优劣达到平衡。在要求小组合作的课前,教师应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座好。在上课时,教师应该激励小组成员主动进行沟通,化劣势为优势。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组织合作的角度来处理问题,才能让成绩差的学生确定自己学习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从而做到以优生带动差生共同学习的目标,使全体学生的学习成绩都有所提升。确定合作学习小组的成员后,如果无必要,在短时间内不要改变小组成员,当然,这并不是说小组成员永远都不变,而是定期的对小组成员实行变更,重新组建。这样做既开阔了学生的思路,增加了每个学生的沟通的机会,又使学生更好地互补,同时达到了增强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目的。
(2)认真安排合作学习内容。由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并不适用于一切数学内容的教导,所以教师应该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进行认真选择、正确规划、合理安排。第一,保证合作学习的内容合理、难易程度适当,并且要有它的思考价值所在。使学生个人很难去解决,只有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讨才能得到解决。第二,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接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保证操作的正常实行。因为数学来自生活,与日常生活相连接,这样也能激发学生用数学的观点去观测周边事物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习的更认真,在实际操作中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相关知识。比如,在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统计”的教学中,在学生学习了基本的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的方式后,教师播放视频,让学生对1分钟之内路过十字路口的所有车的数量进行统计。学生们都仔细的记载,但是得到的数据却有着很大不同。然后,教师又一遍的播放视频,可是学生们统计的数据还是有很大的不同。此时,教师让学生思考原因,并提出好的解决办法,然后学生们都想到了分组合作。
在这个事例中,教师依据学生的心理,制造阻碍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独自作业的困难,并让学生认识到合作的必要性。教师选择的合作内容接近生活,使学生的感受更加真切,希望能实现合作,增强了合作的有效性,与新课程中的“数学来源于生活,使学生在熟识的事物和环境中,积极主动的去学习相关数学知识,建立数学知识的框架”的标准相符合。
(3)增强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技术辅导。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导中多注重学生合作学习才能的养成,因为小学生没有很强的自身控制能力,而且他们合作学习的能力很弱。首先,应该要重视学生表述想法能力的增强。学生能够自主的表述自己的见解对于小组合作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契机,帮助并激励学生表达自己观点和看法,勇于提出不同的想法和建议。其次,促进学生仔细聆听的习性的形成。在合作学习时,不仅要有单独思考、勇于表述看法的能力,还要去仔细聆听同学的看法和观点,找出其中合理与不合理的地方。最后,提升学生勇于置疑的能力。教师应该拓宽学生的思路,鼓励学生对问题发出置疑,使合作学习能不断地深入和发展。
教师的辅导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是很重要的。教师应该改变自己的角色和立场,真正加入到学生的小组合作沟通中来,仔细的发现和弄清各小组的行动状况。为了保证合作的顺利实行,教师不仅要正确引领不主动、不用心的学生去沟通、学习,还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变化,主动赞扬好的想法。并且还应在学生遭遇难处时给予帮助,促进沟通的深入进行。
三、总结
总而言之,小组合作学习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所以教师和教育研究人员应不断地去探究、摸索。在学生中,应建立合作学习小组,让学生从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从而实现学生综合发展的目标,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篇9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内容的整合
现行的小数教材中,最大的弊端就是经常出现1993年(甚至更久远的年代)统计的信息,教学内容明显偏旧,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当今世界上最鲜活的、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数学学科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由于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的限制,很难在教材中反映出来。华罗庚曾经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然而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十分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
比如在小学数学第五册《两步应用题》的教学中,我们首先通过上网查询资料,从学生最关注的有关奥运赛事出发,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激发学生想创新。又如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课前我们安排学生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包括上网),搜集有关数据,课上学生代表汇报。他们带来的材料:有的是某两个星球之间的距离,有的是中国土地面积大小,有的是今年中央电视台春季晚会的收视率……通过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学生不仅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成功地接受了一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思想教育。
我们正是这样利用信息资源跨越时空界限的特点,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数学科教学中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小数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形式的整合
目前我们学校的教学形式主要是班级授课制,即学生在校集中授课,受教学时间的统一限制。21世纪人类社会将进入全新的信息时代,信息化整合数学学科教学应该增加新的教学形式。基于这一思考,我们有意识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数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转贴于
如第八册《十进制计数法》、《数的产生》时,课前,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上课时,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
我们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向电脑多媒体网络信息领域,利用网络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交互强等特性,促进教育制度的革新,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育质量。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方法的整合
当前与时代的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比,学生学习方式较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然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过程却是:学生的学习开放性、全球化;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内容形式呈现多媒体化。改革现行的学科教学方法,使其适应信息环境下的学习要求,看来是刻不容缓。
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节课时,我们安排了课堂练习。练习中,计算机将正确、错误的评价以及提示、指导、建议等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对学生的不同解题过程,通过网络在屏幕显示,起到了交互作用。不仅使学生很快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加深学习体验,而且教师也可从中获得教学反馈信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使教学过程向教学目标靠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中,我们要利用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势,充分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不再是一个信息的主要提供者与学习的主导者,他将成为学生个别化学习探索活动的辅导者与支持者。
四、信息技术与小数学科整合所要注意的问题
在“课程整合”的研究过程中,我们感到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计算机作为辅助手段引入课堂教学,但计算机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需要一个较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还欠熟练,尤其是小学生,往往因相关同步知识不具备而使辅助教学本身遇到障碍。
篇10
一、 提高认识,明确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内涵与类型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经常发生教师“想不到用”信息化课程资源的现象,这是教师信息化课程资源意识不强,对信息化课程资源的认识不够造成的。因此,对于教师而言,利用一定的时间精力学习信息化课程资源的理论知识,对信息化课程资源有一些基本认识与了解,很有必要,这是有效利用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前提。
1.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内涵
课程资源是指可能进入课程活动,直接成为课程活动内容或支持课程活动进行的物质和非物质的一切资源[1]。根据其物理特性和呈现方式的不同,课程资源可以分为文字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和信息化资源[2]。可见,信息化资源是课程资源的一种类型,它是随着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而发展起来的新型课程资源。具体而言,信息化课程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上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具有课程价值的各类教学资源[3],这里的“具有课程价值”就是指“能够直接成为课程活动内容或支持课程活动进行”。
2.信息化课程资源的类型
从资源的使用对象和功能看,信息化课程资源可以分为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两种。前者是为教师的教学活动(备课、课堂演示、编制试题等)服务,实现一定教学功能的各类信息化内容和材料,后者是支持学生的学习活动(课外练习、复习、自主学习等),具有学习利用价值的各类信息化内容和材料。以语文为例,CSC语文电子备课系统属于信息化教学资源,而小学语文生字辅助学习系统属于信息化学习资源。当然两者的区分不是绝对的,例如,教师课堂演示所用的课件也可用于学生课外复习。
按照表现形式的不同,信息化课程资源通常可以分为数字音像教材、多媒体教学软件和学科教学网站三大类。
(1)数字音像教材。数字音像教材是指以CD、VCD、DVD光盘等数字存储介质为载体的录音录像教材,通常表现为课文朗读、课堂实录、教学录像、专家讲座等形式。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文朗读1-6年级全12册MP3》、苏教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录像VCD等均属此类资源。该类资源主要为教师备课上课服务。
(2)多媒体教学软件。多媒体教学软件泛指各种能为教学目的服务的计算机应用软件[4]。按照与课程教学内容的相关性,多媒体教学软件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与课程内容无直接联系但可支持课程活动的,我们称之为工具型教学软件。以语文为例,拼音贝贝等备课辅助软件,汉语大辞典、成语大全等字典词典软件,小学生组词词典、反义词大全等作业辅助软件,汉语分类词汇参考大全、汉字拼音等写作阅读辅助软件,均属此类软件。该类软件主要用来提高课程活动的效率效果以及降低课程活动的难度。
另一类是包含特定教学内容的,我们称之为内容型教学软件。根据内容特性的不同,又有教科书配套软件、课件和能力专项训练软件三种类型。教科书配套教学软件是一类以课程标准和现行各种版本教科书为依据,配合学生课堂学习或辅助教师课堂教学的软件,一般由出版社以光盘形式发行、出售。例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学习光盘、苏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配套光盘等。课件则大多由中小学教师或教育工作者利用PowerPoint、Flash等课件开发工具制作而成,其内容范围往往为课程内容中的某一课或某一主题,主要用于辅助教师课堂教学或学生巩固课堂知识。能力专项训练软件主要针对学科各项基本技能(例如语文的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技能)的学习或练习而制作,大多为网上免费软件或共享软件。例如汉字笔顺精灵软件和金晨动画学音标软件。
(3)学科教学网站。学科教学网站是指基础教育阶段,具有学校、教师和学科鲜明教育教学特色,以某学科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活动为核心,提供资源、参考、辅导和服务的网站[5][6]。根据对教学活动支持方式的不同,学科教学网站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与学科教学内容无直接联系,却能为学科教学活动提供服务或帮助的网站,我们称之为工具型学科教学网站。另一类是围绕课程内容的各个方面,例如语文课程中的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基础知识、考试等,提供资源、参考和辅导的网站,我们称之为内容型学科教学网站。根据内容范围的不同,内容型学科教学网站又有两种。一种是专题型的,即专门提供课程某一方面内容资源、参考和辅导的。另一种是综合型的,即提供两个方面及以上课程内容资源、参考和辅导的。从搜索的结果看,专题型学科教学网站相对比较缺乏,而综合型学科教学网站非常多,是目前学科教学网站的主要部分。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而新课程推行的时间不是很长,所以从总体上看,目前专门面向学生学习的学科教学网站并不多,一般都是服务于教师教学的网站[7]。
二、 重视收集,充分挖掘已有的信息化课程资源
信息化课程资源不会自动进入教学领域,需要人们去寻找、去收集。已有信息化课程资源的收集是信息化课程资源利用的起点,教师必须掌握收集的途径与方法,才能充分挖掘各种可以利用的资源。教师收集信息化课程资源的途径主要有两个。
1.利用网络检索
(1)利用搜索引擎。搜索引擎是目前最常用的Web信息检索工具,它是一类在因特网上执行信息检索的特殊网站。可供教师检索资源的搜索引擎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用搜索引擎,例如谷歌、百度;另一种是专门用于检索各类教育教学资源的教育搜索引擎,例如EDUGO教育搜索(省略)、EDUSS中小学教育资源搜索(省略)。
(2)利用专业软件下载网站。这种方法主要用于检索多媒体教学软件。专业软件下载网站是指专门提供软件下载的网站,例如华军软件园、天空软件站、电驴资源网站等,它们一般按照主题以层级结构的方式来组织所有资源,其中的学科课程资源通常可以按照“下载分类教育教学文科/理科工具”或类似路径浏览查找。
(3)利用专业网站的友情链接。这里的专业网站是指某个已经知道其地址的学科教学网站,即首先进入该网站首页,在网站的底部或通过“友情链接”栏目找到同类网站列表,然后一一浏览。
2.平时积累
平时积累是指教师平时要做有心人,善于积累接触到的各种信息化课程资源。平时积累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及时备份。例如拿到教科书配套光盘等数字化音像教材或学校购买的教育软件光盘后,要及时将其副本保存于另一存储介质上。二是勤于记录。平时在阅读报纸杂志、视听讲座、观看节目等过程中,若获知一些有用的信息化资源信息,应及时将其记录下来,以备日后所用。三是善于收藏。平时在网上浏览信息或查找其他资料时,若意外发现对教学有用的资源,一定要将其网址收藏或下载到本地磁盘。
三、 学会改创,努力开发新的信息化课程资源
改是指改造、改进,创是指创造、制作。由于受教科书版本、学习者特性、教学风格、环境条件等的限制,现有的资源不能直接使用或满足需要的、现有资源很难查找到的情况是比较多的,因此,改造与创造是有效利用信息化课程资源所必不可少的。
改造是指根据实际情况,对已有的信息化课程资源进行加工或重新设计,从而使之更好地适应实际需求和特定的教学情境。改造可能是对多媒体教学素材进行裁剪、格式转换等处理,可能是选用已有成品的一部分变成素材,加入自己制作的新资源中,也可能是将自己的思路与理解,通过增删、替换、调整等融入到已有成品中,使之更完善[8]。创造则是指根据教学需要自行设计并制作原来不存在的信息化课程资源,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改造或创造信息化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从当前师范类专业计算机辅助教学相关课程和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应用培训课程的内容体系来看[9][10],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需要学习以下几个方面的现代教育技术知识与技能:计算机基本操作,利用各种工具软件处理图片、音频、视频等教学素材,利用word编写教案、编制试卷,利用PowerPoint制作授课讲稿,利用Flash制作简单动画,利用FrontPage制作个人教学网站。
四、 精心设计,合理运用多样的信息化课程资源
信息化课程资源最终能否发挥作用,显现出其应有的价值,还要看其是否得到合理、有效的运用。信息化资源可以用于教学的各个方面,应用的形式也多种多样,需要教师不断地研究、实践和总结。
1.用于备课
寻找素材和查阅参考资料是教师备课过程中的常事,丰富多样的信息化资源可以大大减轻教师备课的负担,提高备课的效率效果。利用信息化资源备课可以按以下过程进行[11]。
(1)钻研教材,形成教学的初步设想。在查找阅读信息化资源之前,教师必须有自己的初步教学思路,这是参考借鉴他人成果的前提。
(2)全面查阅,注重选择。用于教师备课的语文信息化资源主要来源于发行出售的各类备课光盘(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备课光盘系列等)和学科教学网站的“素材中心”、“教学设计”、“课件下载”等栏目。然而面对众多的音像素材、教案、课件等资源,教师不应该去简单地照搬套用、全盘吸收,而应该是借助它们开阔眼界,启迪思维,拓宽思路,从而使自己的教学设计更加合理,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3)有效整合,个性设计。在解读、分析他人成果之后,教师应该把他人的先进教学方法、精彩亮点环节、独特教学素材等汲取过来,然后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设想进行有效整合,嵌入自己的设计框架之内,为我所用。
2.用于辅助课堂教学
信息化资源应用于课堂教学主要有两种情况:
(1)用于创设情境,引发学习兴趣。导入新课时,教师播放一个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视频、动画等资料(例如某一电视节目片断),或引发悬念,或提出问题,或让学生对课文所描绘的对象有一个初步认识,从而激发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2)用于提供形象化支持,促进理解。对于学习者尤其是低年级的学习者,教学中的很多内容是用文字表达的,比较抽象概括,不易于理解;或者所描述的事物离实际生活太远,缺乏亲身体验。在教授这些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入一些形象化的信息化资源辅助讲解。例如,将成语故事Flas引入成语教学中,学生学习起来不但容易,而且有趣,效果又好。
3.用于练习与评价
练习与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两项重要活动。教师可以通过光盘和因特网获取各类复习试题、练习资料和考试竞赛模拟试卷,拓宽作业与命题的取材范围,改变过去习题试题形式单调、内容枯燥的情况,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要和兴趣,从而提高练习评价的效果。
4.用于学生课外学习
课程学习光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课外的补充。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多媒体、交互性等特点使得它比其他课程资源更富有吸引力,学生更喜欢使用。
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利用一些与学校课堂学习内容紧密结合的信息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配套学习软件、教师课件、同步讲解与测试等,作为对课本和任课教师的补充或强化,在课外继续学习课堂内容。也可以利用各种专用软件和学科教学网站上的专题资料,作为对学校课堂学习的扩展与延伸,拓宽学习内容的范围,提升综合素养。
5.用于探究式学习
中小学各科课程标准均倡导自主学习的理念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而信息化资源在创设自主学习情境、支持探究活动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那些较为复杂或需要进行较高认知加工的学习任务,例如,语文课程中的阅读、写作、综合性学习等,按照WebQuest、MinQuest、Bib6等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探究模式,组织学生开展基于信息化资源的探究式学习。
总之,信息化课程资源在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激发学生兴趣、促进教学方式变革、创设自主探究学习情境等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能够在新课程理念的实施和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小学校和教师应积极利用。
参考文献
[1] 范兆雄.课程资源系统分析.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9(3):101-105.
[2] 徐继存,等.论课程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学科教育,2002(2):1-5.
[3] 康长运.新课程与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B/OL].省略/xxjsjyzx/dqxxhjygz/gjyth/7.ppt.
[4] 戴仁俊.影响课堂计算机辅助教学效果的因素分析.常州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8(1):23-27.
[5] 赵航涛.建立学科教学网站的探讨.中国远程教育,2004(3上):61-65.
[6] 钟和军.“学科网站”分类及有效建设之路[DB/OL].public.省略/teacher/zhonghejun/xueke/UploadFiles/2006521105228652.doc.
[7] 梁锦明.中国语文教育网站分析.信息技术教育,2004(6):64-65.
[8] 杨改学.解读信息化教育资源.电化教育研究,2009(30):12-14.
[9] 李慧桂.台州学院全校性公共选修课程《信息化教学软件》授课讲稿[DB/OL].jsj.tzc.省略/teacher/lh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