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的教育与辅导范文

时间:2023-11-07 17:29: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际关系的教育与辅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人际关系的教育与辅导

篇1

【关键词】人际关系;因素;模式;和谐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社会交往的基础上产生的心理联系,它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具体状态及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吸引和排斥关系。不同的人际关系会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辅导员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联系最直接的老师,因此,辅导员与学生的人际关系自然而然成为大学生在校各种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之一。辅导员与学生的人际关系,对辅导员工作的开展和成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较大影响。辅导员与学生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更有效的教育和管理,充分发挥辅导员教育育人、管理育人的作用。

一、 影响辅导员与学生人际关系的主要因素

1.辅导员方面的因素

由于辅导员在学生管理中起着主导和决定性作用,因而辅导员不可避免地成为辅导员与学生人际关系的核心。根据笔者实际工作的切身感受,认为从辅导员的角度有以下两个主要因素:

第一,辅导员的管理模式。由于年龄的差距、专业的差别、个性的不同,不同的辅导员对于学生的管理理念有着千差万别的理解和贯彻,自然就形成了各式各样的管理模式。管理模式的区别,重点在于管理的宽松尺度。多数辅导员认为,合适的管理模式应该管理适度,既不能太紧,也不能太松,否则容易影响学生全面素养的提高。太紧指的是把学生看作“孩子”,如同父母对孩子一样,总是认为孩子永远长不大,需要自己大包大揽、事无巨细的管理。太松指的是觉得学生应该“学会长大”,应该放手让他们在实践中改进自己,提高自己。辅导员普遍希望,并且一直努力尝试,尽量使自己的管理模式让学生感觉松紧适度。学生们也普遍有同样的愿望,希望既能有培养自己、发展自己、提升自己的空间,又能时刻感受到来自辅导员的、方方面面的关注。

第二,辅导员的处事方式。辅导员与学生之间是“亦师亦友”的特殊关系,在这种特殊关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辅导员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所以,尽管辅导员和学生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即一切为了学生成才;但是,由于两者在教育和管理的过程中所处的地位不同,采取的方式方法必定存在差距。所以,辅导员和学生之间可能存在着一些矛盾,虽然这些矛盾的性质是非对抗性的,可调和的。如何解决好这些矛盾,关键在于辅导员的处事方式。一个人的处事方式,是他长期学习,长期思考,长期实践的结果;而一个辅导员对学生的处事方式,更是他管理艺术的集中体现。多数辅导员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一直都在不断努力,希望自己对学生的处事方式能让学生心服口服。恰当的处事方式也是学生普遍对辅导员的希望和要求。

2.学生方面的因素

从学生方面来分析,以下几个因素是不可忽视的: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以及心理成熟程度。影响辅导员与学生人际关系的首要因素就是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如果学生对辅导员的教育、管理漠然处之或胡乱应付,必定影响双方的人际关系。在大学学习阶段,辅导员与学生之间主要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这是由双方社会角色模式所决定的。所以,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在双方的人际关系中居重要地位。学生的心理成熟程度则是多方面的,学生的心理成熟度越高,辅导员教育、管理的方式越恰当,双方人际关系就会越和谐。

二、辅导员与学生人际关系的类型

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辅导员权威型

这类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是以辅导员为中心的。这种类型中的辅导员一般年龄较长,具有人格魅力,或是个人威信很高,富有教育、管理艺术,处事方式为学生所信服,深受学生们的尊重,在学生的心目中形成了权威。

这种人际关系十分有利于辅导员的教育和管理,也往往在工作中成效显著。但其缺憾在于,在辅导员的权威之下,学生的自主发展受到约束,甚至不利于培养他们的自主能力和独立能力。

2.师生互动型

这是一种辅导员和学生互相促进、互相提高的平等人际关系。这种类型中的辅导员多是年轻有为、充满活力,能够给学生创造活跃发展环境的中青年教师。他们具有一定的专业才能,关心学生所思所想,重视与学生的互动。学生对他们往往愿意主动接近,师生正式交往与非正式交往的程度都高于其他两种类型。

这种人际关系中,辅导员和学生的年龄差异不显著,双方的心理距离不大,能够互相理解。有问题出现时,不论在教育、管理方面,还是其他生活方面,双方都容易沟通。

3.师生松散型

这种类型在很多情况下,是由于客观原因造成的。主要原因是现在学生就业的压力很大,很多学生在完成课堂学习之余,忙于接受各种各样的技能教育,和辅导员之间缺少更多的接触机会。另一种情况是目前大学生的兼职现象日益普遍,学生的勤工助学活动得到提倡,辅导员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困难,和学生的接触机会就较少。此外,由于多数年青辅导员还存在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和业务水平的客观要求,和学生交流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三、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措施

辅导员与学生的人际关系是高等教育过程中最重要、最基本,同时也是最经常、最活跃的人际关系之一。和谐的辅导员与学生人际关系不但提高了辅导员的工作效率和业务水平,而且对有益与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辅导员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才能适应当前的教育、管理形势,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呢?

1.加强和学生的沟通。多样的沟通形式、丰富的沟通内容、适当的沟通频度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必要条件。在沟通形式上,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形式往往单一,基本上采取“说教”形式。辅导员苦口婆心的说教,常常换来的是学生的“左耳进,右耳出”。有学生反映,辅导员的用心是良苦的,但是缺乏长期的说服力。而在课外活动中,学生往往是活动的主体,辅导员以指导者的身份进行教育、管理,难以真正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学生也认为有了教师的参与会感到拘束。在沟通内容上,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内容大多涉及校规校纪、日常学习生活事务,关乎彼此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沟通十分有限。由于辅导员人数和学生人数配备比例较小,辅导员很难对每一个学生“面面俱到”,沟通的频度自然较低。辅导员希望从学生那里得到真诚的信息反馈从而不断提高教育、管理质量,关键的解决之道在于加强和学生的沟通。

2.突出教育和管理的时效性。辅导员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根据学生的不同阶段,要有不同的侧重点;要解决学生当前最困惑的问题,这样,才能树立起辅导员在学生心中的“权威”地位,得到学生的信任,构建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刚进校时,学生要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这个过程就要求辅导员多操心、多费心,管理和教育要特别注意细节。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后,学生开始考虑自己的出路;这个时候,他们最茫然,对于人生和社会的许多想法也困扰着他们,要帮助他们逐步树立起正确的目标体系,从茫然之中走出来。快毕业了,要找工作,学生不知道如何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对自己的前途缺乏信心;辅导员就要给予他们合适的指导,鼓励他们自信。总之,辅导员要时刻为学生着想,要想学生所想,解学生所惑。

3.提高教育和管理工作的艺术性。不同的辅导员,有不同的教育、管理艺术;即使是同一个辅导员,对不同的学生,也会有不同的教育、管理艺术。但不论何种教育、管理艺术,首先都要求辅导员学会尊重和欣赏学生。每个人都渴望获得别人的尊重和欣赏;学会尊重和欣赏学生是对学生进行的感情投资,也是严格管理的情感基础。如果辅导员能够真诚地尊重和欣赏每个学生,那么这就足以促使学生和他构建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因为每一位学生都渴望从辅导员那里得到尊重,得到欣赏。要做到严格管理,辅导员还必须实行“人治和法治并举”。“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模式,注重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这样的教育、管理模式,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能力,更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但是,学生们才二十左右,他们还不成熟;因此在“人治”的同时,需要辅导员严格按照学校制度来约束他们,“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他们将来都是有益的,这就是要进行“法治”的原因。完美的教育、管理艺术,当然是二者合二为一。

4.坚持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公平性。辅导员教育和管理的公平性,是和谐师生关系的最大保障。辅导员工作最大的忌讳是不公平,而公平是相对的,特别是实体公平。所以辅导员在工作中应尽可能做到程序公平,实现制度正义,以程序公平来促进、实现实体公平。现在,学生每学期都有各项评定,每项评定都有名额的限制。在各项评定的过程中,辅导员都处在领导和监督的地位,对于评定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因为点点滴滴都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特别需要辅导员做到公平公正。如果做不到公平公正,各种师生矛盾就会滋生和蔓延,甚至激化。要做到公平公正,不仅要求辅导员的教育、管理要有章可循,工作作风要民主,工作方式要公开。同时,在教育、管理过程中,辅导员要把学生作为主体,把握好辅导员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注重发扬民主,努力创造良好的氛围;要坚持政策公开、程序透明,允许和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要认真对待每一位学生,及时解决师生间、学生间的矛盾冲突。这样,辅导员的工作就容易被学生接受,能被更多学生认为公平公正。公平公正的教育和管理不但促进辅导员与学生的人际关系构和谐发展,而且学生之间的关系也会更和谐。

【参考文献】

[1]肖飞风.班主任工作技巧与情感教育[J].教育艺术,2005,(2).

[2]石建华.构建和谐的辅导员大学生关系[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7(10).

[3]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4]辅导员的天职:引导学生走向成功[EB/OL]..cn,2008.

篇2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宿舍;人际关系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一、团体心理辅导概述

团体心理辅导就是在心理辅导者与受辅导者之间建立一种具有咨询功能的融洽关系后,通过假定情景的设立,将团队人员之间的人际交往进行交互作用,以期达到促进个体在交往过程中认识自我、检讨自我、接纳自我的目的。目前,团体心理辅导方式为在对宿舍人际关系问题进行干预的过程中,调节和改善宿舍人际关系,发展良好的适应能力,帮助学生提高待人接物技巧。采取这一模式目前已经取得较好效果。

二、宿舍人际关系的现状及常见应对方式

笔者针对宿舍人际关系的调查显示,学生宿舍中的小团体问题、交流缺乏问题等问题相对显著和棘手。宿舍人际关系出现问题,其中不可避免要谈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当下的中国社会深受快餐文化的影响,传统的价值观念不断弱化,这就导致学生个人素质下降,“功利性”交友模式成为一些大学生的首选。宿舍人际关系现状中,家庭背景不同引发的各类问题也是较常见,家庭教育不当导致的价值观、消费观、交友观扭曲都会造成消费攀比、不愿低头、自私自利等宿舍人际关系问题。当宿舍人际关系出现问题的时候,常见的处理办法往往就是第三方参与的处理模式,但是这样的处理方法有的时候并不能够真正解决问题。除此之外,在发生宿舍人际关系问题之后,心理辅导工作人员强调及时沟通,积极正确地处理冲突,不能采取拖拉放弃的处理原则,这样的辅导工作并不是真正的心理辅导,只是人道主义精神的无国界传播。

三、有效干预宿舍人际关系问题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和实施办法

有效干预宿舍人际关系问题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中包括以下五个方面。①“心有千千结”,主要是针对宿舍生活中琐事摩擦的问题开展的心理辅导。自我认知上的无伤大雅可能就会变成室友心目中的不良习惯,让学生意识到宿舍同学之间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②“解开千千结”,主要是针对宿舍生活中的小团体问题展开的。小团体问题就是宿舍记忆深处负面情绪的积累。③“相伴成长”,让学生了解人际交往的基本知识,共同成长;④“携手同行”。让学生了解掌握沟通方式的重要性,体验合作精神,交往练习让我们携手同行;⑤“永远是朋友”,团体成员交流各自在训练中的收获,通过一定的团体室内活动鼓励成员进一步成长。

四、团体心理辅导在改善宿舍人际关系中的效果

团体心理辅导通过典型的社会现实环境的模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宿舍人际关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和沟通,减少学生在宿舍人际关系交往中的社交焦虑,降低社交回避困扰程度。即使是交流存在障碍的特殊学生,通过提供心理辅导也能够让这些特殊群体在团体中感到放松、安全, 开放自己,注意倾听,学会接纳。团体辅导根据本身的特点,让被辅导者能够感受到友善的氛围,减少心理防卫,真正实现有效提高心理素质及水平。

五、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宿舍人际关系的长期效果的论述

针对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宿舍人际关系的长期效果而言,能够积极影响学生知觉社会支持,并促进学生有效应对面临的危机。团体心理辅导的长期效果显著,能够解决传统心理辅导的照本宣科式教学弊端,能够根据学生的个人性情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在提高趣味性和针对性的同时,能够促进学生完善自我人格,学习人际交往的技巧,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进行思想品德优化。长期运用团体心理辅导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克服面对宿舍人际关系问题时出现的躯体化、抑郁、焦虑与敌对因子。

参考文献:

篇3

1.1社会因素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西方文化的涌入,一些不健康的价值观念及生活方式侵蚀着大学生的思想,加上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风气的影响,使得那些身在象牙塔里的大学生们,面临着人际关系功利化和势力化与处理人际关系经验不足的矛盾,面临着传统人际关系的情感交融和追逐金钱名利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大学生对人与社会的认识,从而导致不和谐的人际关系。

1.2 学校因素

(1)学校教育因素:学校是促进学生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最重要场所,然而目前的学校教育中,涉及人际交往方面的知识较少,加上现行的高考制度,使得一些中小学仍沿用着应试教育的模式,片面追求升学率,以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来评价学生,不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为人处事能力的培养,缺乏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知识的传授,使得一些学生形成孤僻、封闭、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造成一些学生不能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不会处理与宿舍同学的关系,冲突不断。

(2)学校管理因素:在日常的宿舍管理中,由于宿舍人际关系中涉及到的事情往往都是些鸡毛蒜皮的事情,波及到的人员范围较窄,而且宿舍成员的自由度较大,发生矛盾时主要由学生自我调节,学生内部自行解决,学生辅导员所管理的事情较多,对于宿舍内部发生的人际关系问题不易察觉,很难对这类问题作深入细致的工作,而学生管理部门也往往偏重于对学生进行违规违纪的处理。

1.3 家庭因素

现在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养尊处优的生活习惯让他们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不懂的分享,不知道关心和体谅他人,只知道索取不懂得感恩,不能站在他人的立场考虑问题,这样的人在与宿舍同学相处时极易因一些小事就产生矛盾,而影响宿舍关系。

1.4 大学生自身心理因素

目前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一、情绪不稳定,感情用事,容易受环境和情绪的影响,办事、说话易冲动,说出一些既伤害别人又伤害自己的话,做出一些偏激的行为。二、敏感多疑,一个猜疑心很重的人,在与人交往时往往总是防着别人,戒备心很强,不够真诚,这样的人往往表现出对人的不信任,有了猜疑和不信任,交往也就不会和谐。三、缺乏自信,这样的人往往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说话没底气,做事畏手畏脚,太在意别人的看法,不敢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失去很多与人交流的机会。四、心胸狭窄,嫉妒心理,这样的人往往斤斤计较,容不下别人,一点小事都有可能让他们耿耿于怀,这样的人在宿舍关系中往往起着破坏作用。

2 构建和谐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对策

2.1 加强学校的教育和管理

(1)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课程以及举办人际关系知识专题讲座。学校可以通过开设选修课的形式,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知识的教学活动,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使他们学会尊重与宽容、理解与信任,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通过典型案例报告会及专题讲座,以引起大学生对宿舍人际关系的重视,并学会和室友和谐相处的方法和技巧,使宿舍成员共同构建和谐的宿舍氛围。

(2)改善学校的管理,提高宿舍管理人员整体素质。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辅导员往往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工作,且主要职责范围也往往体现在班风、学风以及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方面,再加上辅导员平时工作非常繁琐,所管理的事物较多,而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又极其微妙,发生冲突时不易察觉,这就给辅导员的工作带来一定困难,要想及时解决大学生宿舍内部冲突,需要宿舍管理人管的密切配合,这就要求我们将宿舍管理人员纳入到学生工作队伍中来,定期为宿舍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宿舍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使他们有效地开展对大学生宿舍生活的教育与辅导。

(3)设立心理咨询机构,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大学生宿舍人际冲突多数是由宿舍成员自身的心理问题引起,要想解决此类冲突,需要成立心理咨询机构,针对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心理,心理咨询机构还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专门的服务,来帮助他们应对在人际交往中遇到的问题,从而使他们及时、有效地解决宿舍人际关系问题。

2.2 充分利用家庭的辅助作用

基本的人际关系知识一般都是一些做人的道理,家庭教育则是其主要来源之一,父母平日的言行举止对子女的身心发展影响极大。一般情况下,子女在外求学,父母关心的往往是他们的学习情况、身体状况等方面,对他们在人际关系方面的情况往往过问较少。许多大学生缺乏人际交往经验却又不会主动向自己的父母请教这方面的知识和技巧,这就要求做家长的要主动关心孩子的生活,密切关注孩子与其舍友的人际关系状况,对孩子进行指导,提出合理建议,学会和他人和谐相处。

2.3 努力提升大学生自身素质

(1)加强自身修养,培养良好品德。要想建立和维持和谐的宿舍人际关系离不开良好的个性,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应克服自私自利、心胸狭窄、敏感多疑、自卑闭锁等心理,以诚待人,互帮互助,养成热情、开朗、诚实、自信、豁达、谦让的良好品质,能包容别人的缺点和小的错误,并从别人的过错中审视自己,不断提高和改善自己,为创造一个健康和谐的宿舍氛围出一份力。

篇4

关键词 共情人际关系 初中生 团体辅导

中图分类号:G65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3-0011-02

一、共情的含义

共情(empathy),又译作移情,感情移入、同理心等等。美国心理学家Titchener(1909)最早将共情(empathy)一词翻译过来,将共情定义为:“感觉到自己进入了对象的内部,是一种将客体人性化的过程。”

共情使个体保持自主,但同时感觉与他人有联结。共情是良好人际关系不可或缺的纽带。除了学习之外,初中生活最重要的主题便是与人交往,而共情能力对改善初中生人际关系十分重要。

二、共情研究的设计与过程

本实验采用实验组和控制组前后测设计,再对调查问卷所取得的两次数据进行检验和分析,得出结论。

前测:从浙江省某中学某初三班级中随机选取32名学生,然后随机分配各16名学生到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组和控制组被试均是8男8女。对实验组合控制组学生采用的调查问卷是Davis(1980)编制的《人际反应指数(中文版)》和吴超编制的《中学生人际关系问卷》。

团体辅导:对实验组初中生进行以共情培训为内容的团体辅导。团体辅导时间为8周,每周1.5学时。控制组学生不进行任何辅导。

后测:团体辅导结束后进行即时后测,用《人际反应指数(中文版)》和《中学生人际关系问卷》再次对实验组学生和控制组学生进行测试。

三、共情研究设计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对实验组、控制组共情能力和人际关系的前后测得分差值作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实验组的共情能力及人际关系前后测得分差值均显著高于控制组的前后测得分差值,说明团体辅导显著提高了实验组被试的共情能力及人际关系。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通过为期八次的初中生共情团体辅导,结果表明,实验组初中生的共情能力、人际关系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统计结果达到显著。这表明,通过共情团体辅导不仅能直接提高初中生的共情能力,同时也会间接地改善初中生的人际关系。

四、共情培训方式

目前的共情培训多以团体形式进行,在教育领域中则多以班级为单位实施。在共情培训中经常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认知训练:本次研究首先让学生搜集尽可能多的情绪词,然后以游戏的方式要求组员尽可能多地说出一些情绪词汇并说出相对的词组,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情绪词汇的含义。此外,还采用了广告、视频片段作为分析的素材,组织学生通过观看、评论等方式来加深情绪情感的理解,还加入了快乐传真等游戏,让学生观察其他人的非言语信息,来了解其他人的想法和情绪情感状态。

(2)情感训练:情绪追忆法训练期间,要求被试尝试者回忆过去的生活中自己感受最深的情绪体验,将事情发生的时间、发展的全过程以及自己的感受都说出来。两个同学为一组,第一个说的时候,第二个同学用心倾听,第一个同学说完后两人讨论分享,之后交换角色,再进行一次。然后让实验组其情感换位法是让被试进入到主试提供的社会情感情境中,站在他人的位置上思考他人的感受,最后进行讨论与分享。

(3)行为训练:首先通过游戏让学生们认识到积极倾听的重要性,然后在体验互动的过程中感受倾听的习惯,现场练习积极倾听和积极反馈,并且掌握一些共情的技巧并进行演练。在积极反馈的过程中,学会使用一些有用的句式来表达自己对对方的情感和意图方面的理解和尊重。角色扮演中要求扮演者融入情境中的角色,按照这个角色本身的性格和行为习惯行事,可以让扮演者更好地了解角色本身的想法和情感。然后全体组员对角色的想法、立场和情绪情感进行讨论,并对角色扮演活动进行简单评价。

五、共情培训的现状与未来展望

有研究表明针对提高初中生共情能力与人际关系的团体辅导应用研究很少。当前初中生的人际情况复杂,从初一到初三,有人际关系不断恶化的趋势,而通过提高共情能力来改善人际关系也是一条高效可行的途径。青春期的学生对情绪表达与识别十分敏感、情感体验强烈,这是共情能力的基础,是开展以共情为培训内容的团体辅导的有利条件。但是他们的共情技巧不是很成熟,这是需要以共情为培训内容的团体辅导进行改善的地方。因此,设计出有针对性的以共情为培训内容的团体辅导方案,并检验其在改善人际关系上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教育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陈.通过共情训练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篇5

关键词:团体辅导 人际交往 高职生 新途径

一、 前言

人的社会性使得人际交往成为我们在人类社会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人的许多需要都是在人际交往中得到满足的。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能独自生活的人,不是野兽,就是上帝”,罗斯福也说“成功的第一要素是懂得如何搞好人际关系。”可见人际交往对我们的重要意义。

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使人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如果人际关系不顺利,人们某些需要的满足就会遭受挫折,因而会产生孤立无援的感觉。大学阶段是人际关系形成、发展的关键时期,健康、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以后幸福生活、成功事业的前提。近几年,高职教育在我国飞速发展,对高职教育的研究也逐步深入。其中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重视,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也逐渐多了起来。许多调查显示,人际关系不良是高职生面对的最苦恼的问题之一,严重地影响着他们的学习与生活。

郑艳球等[1]对浙江省四所高职院校248名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采用SCL-90量表作为测量工具。结果显示,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的高职生占38.03%,其中具有中等严重程度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10.75%,分布的因子项主要为强迫、精神病性、人际关系和抑郁。吕久燕[2]通过问卷调查,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主要受如下几个方面的心理问题所困扰:人际关系问题占39.3%,是影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第一位因素;情感问题占28.5%,居第二位;居第三位的是学习问题,占16%,它们是影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主要问题。顾锡宏等[3]运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五年制和三年制高职的机电、计算机、财会、英语等各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和测试,结果,心理问题相当严重的占总人数的12.6%,主要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症、敌对心理、偏执心理、恐怖心理等方面表现得比较严重。鲁挥等[4]对襄樊职业技术学院2312名高职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抽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78%的高职生心理症状较为严重。出现较为严重的主要症状因子是强迫、恐怖、人际关系、敌对。周卓轸等[5]对其校计算机、机电、财会、英语、电子商务五个专业的800名学生,进行SCL-90量表测查,结果心理问题相当重的占12 %,主要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症、敌对心理、偏执心理、恐怖心理等方面表现得比较严重。

目前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测量的工具大多采用的是SCL-90症状量表,得出的结论表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是不容乐观的,虽然其中高职学生各种心理问题的人数比例不尽相同,但症状较明显的,无一例外都包括有人际交往不良问题。

二、高职生人际交往不良表现

从许多调查中可以看出高职生的不良人际交往有着许多不同的表现,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

1.不敢交往

有一部分高职生由于自卑心理的作用,在与人交往时显得特别紧张,两眼不敢正视对方;在与人交谈时显得语无伦次、词不达意。尤其在人多的场合或者在集体活动中更感到恐惧,不敢和人打交道,不敢表现自己。严重的可导致社交恐惧症。

2.不愿交往

有的高职生群体意识淡薄,以自我为中心,对周围的人与事漠不关心;高兴、开心就愿意交往,否则就距人于千里之外。同学之间缺乏必要的宽容,甚至会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大打出手。有的人遇事总是回避退让,缺乏交往的愿望和兴趣,他们自我封闭,但又特别敏感,喜欢独往独来,不愿与人交往。

3.不善交往

有的高职生不善于了解和掌握交往的一些知识、技巧,在交谈的过程中不善于有效沟通,甚至容易让人产生误会。有些高职生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不注意交往的原则,有时容易伤对方的自尊心;或不懂得尊重对方的个人习惯。这些表现都影响了同学之间进一步的交往。

从以往的调查数据看,不敢交往和不愿交往的是少数,大多数的问题还是不善交往。现在,随着网络已逐渐融入到高职生的学习生活中,由于网络交往具有虚拟性,容易使学生容易沉溺于虚拟的世界,渐渐疏离现实生活,高职生中更是出现了网络交往的热衷化和现实交往的冷漠化倾向。

三、团体辅导的有效应用

团体辅导(group guidallce)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进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体验、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认识他人、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适应能力的一种助人过程。可以说,已经有众多的研究表明团体辅导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活动。

(一)团体辅导在国外的有效应用

早在20世纪初,美国内科医生普拉特就将20多位肺病患者组成一个团体,开展团体咨询,他也被认为是团体咨询与集体心理治疗的先驱。团体辅导真正迅速发展并走向实用是在二战期间,大量受到战争创伤的士兵出现精神障碍,心里疾病发病率非常高,而当时的精神科大夫和心理医生人数远不能满足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团体辅导作为一种既经济又高效的治疗方法得以广泛应用。五十年代,行为治疗开始兴起,美国心理学和精神病学家拉扎勒斯首先将以学习为基础的行为疗法应用于集体心理治疗,受到高度重视。六十年代,人本主义心里学兴起,其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等人倡导“人类潜能运动”,其中心概念是人的自我实现。特别是罗杰斯等人倡导的会心团体受到社会各部门的欢迎。七八十年代,各种团体辅导活动在美国和日本迅速发展,一些临床心理学家及教育学家将其广泛应用于青少年心理障碍问题的治疗,以及对普通正常的青少年预防心理与行为问题之中。八十年代后,团体辅导在青少年成长中作用有了大量临床实践与研究报告,九十年代以来,发展性团体辅导进一步受到重视。

(二)团体辅导在国内的有效应用

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给我国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冲击和震荡,与此同时,社会对人才的心理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种社会条件下,心里咨询与治疗在我国大陆开始起步并迅速发展。不过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个别咨询的开展比团体辅导更为普遍。

目前我国的团体辅导研究,绝大部分是关于在高校中的应用研究,除了用于治疗学生的心理问题,也开始应用于正常学生的发展性目标,在促进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也日益引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张运生[6]在自我意识团体辅导克服大学生焦虑情绪的研究中发现,有焦虑情绪的大学生进行为期8周的自我意识团体辅导后,焦虑自评量表(SAS)差异非常显著: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因子得分差异非常显著;问卷调查显示,辅导对象认为辅导效果很好或较好。彭贤[7]在两往团体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中发现,经过为期6周的改善两往的训练后,症状自评量表、总体幸福感量表、感情与社会孤独量表测试结果多数测试指标发生了显著变化,实验组心理健康水平有明显提高。

近几年团体辅导也逐步在其他群体得以应用。李文权等[8]通过系统式团体辅导改善1例嫌弃儿同伴关系。辅导后,嫌弃儿的同伴关系得到明显改善,课堂内外表现改观,自我评价提高。关一航[9]在通过团体辅导对在押罪犯抑郁症进行心理矫治的研究中,采用认知疗法的理论和技术对患有抑郁症的10名治疗组成员进行认知训练,注意安慰剂组只接受关注,控制组不接受任何处理。统计结果显示,三组成员在不同治疗条件下,其抑郁症状的改变情况有较大差异。杨筱筠等[10]发现,经过自尊团体辅导后,干预组士兵的自尊水平有明显提高,缺陷感量表的各个分量表和总量表的分值都有增加。辅导前后差异显著(P

四、用团体辅导改善高职生的不良人际交往的思考

高职学校可以说完全是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而出现的新型学校,其办学目标突出的是实用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然而,由于目前高职学生来源分数较低,文化底蕴较薄弱,这种先天条件的不足,以及学校相应措施的脱节,导致了学生在校学习压力过大,心理承受能力不强,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学生呈现递增趋势,人际交往不良也成为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在各高职院校发展还很不均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也主要是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讲座、个别心理咨询等,专业心理健康教师少、时间短、参加人数有限,又主要是理论性知识,还不能达到真正普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面对目前高职生的种种不良人际交往,这些途径的作用就显得不太明显和有效。考虑到现在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主要是班级管理为主,每个班的人数一般在40人左右,平时集体活动和上课都是以班级为主的形式参与,是一个个自然的团体,而且班级一旦在进校时按专业分好后,一般中途不会有变动,人员稳定,这些先天的优势都很适合做团体辅导。

作为一种既经济又高效的治疗方法,团体辅导能够在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着自身的独特优势,那么如果用此方法来改善高职生不良的人际交往,无疑将会具有很大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人际交往总归是与人打交道的问题,如果脱离了在人群里面去解决未免有点舍本逐末,与个别辅导相比,团体辅导确实有其特有的意义。一方面,团体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和观念,从而可以提高辅导的效率;另一方面,团体对于成员的改变和成长提供了一种更类似实际生活的环境。团体辅导有的开放、宽容的尊重每个人的个性特点和问题,重视学员的自我感受,真正关心学生的心灵成长的人际环境,能充分发挥学员的积极主动性,并且有利于成员反省自身身上存在的缺点与不足,形成积极的交往品质。这些都期待更多实证研究的出现。

参考文献:

[1]郑艳球,方勇.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及教育模式研究[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01):105-107

[2]吕久燕.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10):27-28

[3]顾锡宏,乔维德.关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分析及教育对策[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04):47-50

[4]鲁挥等.襄樊市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 (06):48-50

[5]周卓轸,黄天明.高职学生SCL-90测试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07(04):103-104

[6]张运生.自我意识团体辅导克服大学生焦虑情绪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4,25(3):348

[7]彭贤.两往团体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6):452―455

[8]李文权,李辉,赵旭东.系统式团体辅导干预嫌弃儿1例报告[J].中国临床康复,2005,9(28):116―117

篇6

研究目的:调查初中聋生人际交往现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以便针对性地展开团体干预。探索适合改善初中聋生人际交往现状的切实可行的团体辅导方案并验证其成效。

研究一:采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中学生自尊量表》,随机抽取河北省特殊教育学校201名初中聋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河北省初中聋生人际交往结果与健全初中生研究结果相比,在人际交往的社交回避与苦恼两个维度上均显着高于健全初中生,初中聋生人际交往状况明显差与健全初中生。初中聋生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自尊关系密切。可见有必要对初中聋生进行干预,以期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研究二:被试为石家庄特殊教育学校初二的两个自然班,一个为实验班,一个为对照班。实验组接受规范的人际交往班级心理辅导,对照组不接受任何处理。在实验前收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前测数据,团体辅导结束后,收集其后测数据。在团体辅导结束1个月后,对实验组进行追踪测验。研究采用的工具为,《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中学生自尊量表》、《团体咨询领导者领导效能评估表》和自编的《同学间互动检核表》。

研究结果:人际交往班级心理辅导对提高初中聋生人际交往能力、心理健康水平、自尊水平效果显着,并且具有持久效果。本研究中设计的人际交往班级心理辅导方案,是一套切实可行的聋生人际交往干预方案,经过修订可以在特殊教育学校聋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人际交往;班级心理辅导;心理健康;自尊

引言

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人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与社会相适应的过程,是一个与他人发生社会关系的过程,这个过程具体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通过直接的或间接的人际交往可以影响人的发展。中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人际交往是他们了解、认识社会最直接和最主要的方式之一。他们的人际交往现状如何,将极大地影响其未来的人生发展之路。但现实生活中中学生的人际交往现状却不容乐观,而聋生的人际交往存在更多的问题。目前我国对聋童人际交往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对其现状、意义和影响因素的调查和分析上,少数的几项对聋童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的研究,也只是从理论上分析了提高人际交往水平的方法。大量实践已证明,团体辅导优于其他形式的心理辅导和教育辅导。本研究在调查了解初中聋生交往现状的基础上,探索适合改善初中聋生的切实可行的班级团体辅导方案,通过实施人际交往班级心理辅导,让聋生学会交往的技巧,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改善聋生的生活质量,进一步体现对该群体的人性关怀。

1问题提出

1.1研究背景

近年来,特殊儿童的教育与研究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人士的重视。全国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2007年度课题指南将特殊儿童多元化教育需求研究等作为重点研究课题,可见我国对特殊儿童教育的重视程度。聋人学生作为残疾人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方面都具有特殊性。我国聋人(即听力语言残疾)有2千多万,约占残疾人总量的1/3[1],提高聋人的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对社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青少年与同伴、父母、教师、陌生人的交往是其心理素质的重要内容,它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社会技能的获得、学业成就、认知和社会性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聋童的人际交往不仅能够发展聋童的社会能力、提高适应性,而且对聋童的情感、认知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以及语言的学习具有独特的作用。众多研究表明聋童的人际交往问题是比较严重的。聋童中性格孤独,不愿与伙伴玩的人数远高于正常儿童,所占比例为45.2%[2];其焦虑程度远高于普通学生,焦虑倾向集中体现在对人焦虑、孤独倾向,冲动倾向、身体症状等方面[3],其原因是听力和表达能力的降低,限制了他们与人交流的机会、社交活动减少,生理上的缺陷使他们产生自卑感。心理咨询大师卡尔.罗杰斯曾经说过,20世纪人类社会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是“小团体运动”[4]。通过团体经验,人们可以重新探索自我、发展潜能,团体提供了人格重塑的机会。勒温提出人际关系的训练在现代社会非常重要,但又是被忽略的领域[5]。

大量实践[6][7]已证明,团体辅导优于其他形式的心理辅导和教育辅导。班级心理辅导以班级为单位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良好的交往环境,采取活动的形式,对解决学生人际交往中的问题,可以提供知行合一的指导,学生自主自觉,感同身受,特别有利于学生克服社交障碍,塑造良好的人际交往品质,提升自我。对于那些不善社交的学生来说,团体气氛有利于使成员感受关怀、信任,体验被人关注的感觉,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交往品质,获得情感支持,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然而,目前在我国大陆对聋童人际交往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对其现状、意义和影响因素的调查和分析上,少数的几个对聋童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的研究,也是从理论上分析了提高人际交往水平的方法,将团体辅导用于培养聋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的研究还没有一例。鉴于团体辅导的蓬勃发展及其已经被证明的有3效性,我国对特殊群体儿童教育的重视及聋生人际交往现状急需改善,迫切需要我们对初中聋生进行人际交往班级心理辅导。

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咨询;学生工作;辅导员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的现状

高职院校的心理咨询工作很重要,它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石,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目前,各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心理咨询了,把心理咨询看成是学生工作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相比其普通高校的学生来说,高职院校的学生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学习、生活、环境、人际关系的变化使他们容易产生心理落差与失衡,变得更为脆弱和敏感。他们成功欲望非常强,但社会阅历较浅,心理不成熟,极易出现情绪波动,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急需疏导和调节。通过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优化大学生的心理品质,为他们将来成才打好基础。

在高职院校心理咨询工作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与学生管理工作还没有很好的对接,两者之间出现了一些分歧与差异,这是值得教师深入探讨的问题。

二、开展富有特色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

1.要根据高职大学生的特点开展心理咨询工作

在开展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时,切忌生搬硬套国外心理咨询的方法与原理,要在掌握这些原则的大背景下灵活应用心理学的方法与原则。开展咨询工作时要注意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也就是要注意心理咨询的本土化问题,在全面了解大学生健康状况的基础上开展心理咨询工作。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各种心理保健和心理健康辅导。

此外,在开展心理咨询工作时要注意到城乡差异。贫困是很多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的问题,他们有着更强的自尊心,在学习和生活方面也表现得非常要强,而来自城市的大学生相对来说心理承受能力要强一些。故针对来自农村的贫困大学生要更多地倾听,避免伤害其自尊心;对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应更多地给以建议和帮助,指引他们走出心理困惑。

将国外先进的理论和高职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结合起来,努力建设具有富有特色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2.开展富有特色的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应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

人际关系是高职大学生众多心理问题的症结所在。在大学生来访者各式各样的躯体疾病与精神症状的背后,一般都深藏着人际关系的困扰。在进行心理咨询时,一定要与来访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是开展心理咨询工作的基础。良好的咨访关系能减少阻抗,使咨询工作可以顺利开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来访大学生树立一个积极、正确的思考方向,改变和完善自身的为人处事方法。

心理咨询教师同时也要了解当代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特点,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摸清来访者的人际关系状况,分析人际关系不良的原因,引导来访者加强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在对大学生进行辅导时,了解其人际关系特点有利于咨询师用符合大学生人际交往模式的方法对其进行训练。如大学生在男女交往方面容易出现问题,就可以在团体辅导时,设计男女生互动的环节等。

3.把刚性的学生管理工作与柔性的心理咨询工作结合起来,开展富有特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在高职院校里开展心理咨询工作的主要有三类人员:一类是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一类是校医院的医务工作者,还有一类就是辅导员。后面两类一般是兼职的心理咨询师,而兼职心理咨询师中辅导员占了很大的一部分。这些具备心理咨询知识的辅导员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很有优势,他们把心理咨询的知识用于学生管理工作,通常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很多人认为辅导员作为兼职心理咨询师可能不专业。其实,在高职院校开展富有特色的心理咨询工作,对他们来说是很有优势的。他们手中掌握一定的管理权限,有机会全面了解来访学生。比如,可以根据需要,给来访学生一段时间静下心来思考自己的问题,能够调动多方力量帮助来访大学生,以提高心理咨询的效果。

大学生咨询时,心理咨询师必须多次强调心理咨询的保密原则,减轻学生负担。作为咨询师的辅导员开展工作时也要注意心理咨询知识和管理学知识的相互融合,既要爱护学生又要严格要求学生,刚柔并济开展工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该批评惩处的还得批评惩处。在批评惩处之前一定要摸清楚情况,做好心理抚慰工作,让学生自觉接受惩罚。

以心理咨询为切入点,开展高职大学生的学生管理工作,进行人性化管理,可以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成效,这也是心理咨询在高职院校的中最大用武之地。作为兼职咨询师的辅导员就是在高职院校开展富有特色的心理咨询的人力基础。

篇8

[关键词] 心理健康;人际交往态度;团体辅导;女大学生

随着时代进步。妇女地位的提高,女性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了社会关注,一些研究更是集中于探究女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的提高。这些研究的结果表明,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她们在人际敏感、自尊、焦虑等方面存在不健康心理因素。这影响了女大学生积极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幸福感的提高。然而,至今很少有研究针对女大学生心理特点来有效改善其人际关系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本研究借鉴田万生对大学生团体辅导的效果研究的探讨的实践和理论依据,根据女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试图从女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认知、情绪和行为3个层面来改善其人际交往的态度,从而增强她们人际交往的信心,提高交往能力。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工具 本研究选用自编的“大学生人际态度问卷”来测量女大学生的人际态度。“大学生人际态度问卷”测量的是大学生对其人际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人际关系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行为方式,该量表由8个因素构成,即对人际信任的认知、对人际容纳的认知、对人际理解的认知、人际孤独、人际焦虑、人际愉悦、人际适应、人际回避。统计分析表明,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是人际态度测量的有效工具。此外,本研究还采用了“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人际敏感”分量表来测量女大学生的人际敏感性以及Rosenberg“自尊量表”(The Self―Esteem Scale)来评定其自我价值感。

1.2 研究对象 通过面谈和心理问卷调查,从自愿报名参加人际关系团体辅导的女生中,筛选了30名学生入选本次团体心理辅导小组,其中一年级12人,二年级12人,三年级6人。将被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15人。所有被试身体健康,精神状态良好,无明显心理障碍,有提高自身交往能力的愿望,并承诺坚持参加每一次团体活动。

1.3 团体辅导方法 本次团体活动每周进行1次,每次1.5~2小时,共8次。根据被试在问卷上反映出的人际交往问题并参照面谈时对她们进行的需求评估,整个团体辅导活动主要分为3个阶段,即认知调节、情绪管理和行为训练。

在认知调节阶段,指导者采用了“说说我是谁”、“盲行”、“戴高帽”、“我的人际认知”等多个活动来引导同学自我探索,帮助他们实现自我的成长和塑造健康的人格。此外,通过对人际沟通理论和人际互动技能的介绍,团体小组讨论和思维训练的开展,多数成员纠正了她们在人际问题上的错误认知,学会用新的、积极的观点来看待人际问题。第2个阶段的情绪管理辅导是本次团体训练的一个重点内容。前期的问卷调查和面谈均表明。参加辅导的成员大多存在情绪健康问题,消极情绪左右了她们的人际交往行为,对其人际关系产生了不良的影响。指导者首先利用角色扮演、团体讨论等活动,协助成员学会借助语言和非语言信息来觉察自我和他人的情绪,并学会用适当的方式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以缩短人际距离;接着向成员讲解ABC合理情绪疗法及情绪的自我教导训练法,最后通过心理剧表演和小组讨论让成员深入分析在各种特定情境下如何运用理论来消除或缓解各种负性情绪。在人际行为训练阶段,针对女性在人际沟通中的特点,指导者主要使用行为训练的各种技术。培训成员如何欣赏和赞美他人,如何说服他人并教授她们化解人际冲突的技巧和方法。另外。指导者还邀请了15名性格开朗、合作性较好的男性成员加入到团体当中,通过创造真实生活情境来引导女生掌握社交场合下与异性的交往的技能,学习与异性建立友谊的方法。

1.4 统计处理 采用SPSS 10.0进行数据处理,对实验前后以及实验组与对照组各指标进行t检验及方差分析。

2 结 果

方差分析的结果(见表1)显示,测量顺序对人际态度8个因素、自尊及人际敏感的主效应显著,说明成员的人际态度、自尊感及人际敏感性在人际辅导前后产生了显著变化;测量顺序与组别的交互效应也达到显著,表明实验组与对照组成员的人际态度、自尊及人际敏感在人际辅导前后的测量中产生了明显差异;进一步的t检验结果表明,在上述所有因素的测量中,对照组的前后测结果差异均不显著,而实验组的前后测结果差异均显著(见表2);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前测结果差异均不显著(见表3),说明实验组与对照组样本同质性较高,样本选取较为科学;而除了人际态度中的人际孤独因素外,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后测结果差异均显著(表3)。以上结果共同说明,团体辅导对实验组成员确实起到了作用,干预效果明显。

3 讨论

3.1 多角度和多层面的团体辅导对改善女大学生人际交往态度具有显著效果 近年来,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团体辅导研究并不少见,这些干预研究更多注重的是行为层面的改变。本次团体辅导的研究者认为,人际中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共同构成了人际态度,它们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心理过程,它们在人际交往中相互作用并各自发挥着不同的功能。首先,人际关系的改普取决于个人对于人际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人际关系的看法和观点,对人际关系的消极认知往往是不良人际关系形成的根源;其次,人际态度的情绪成分对于个人有较大的影响作用,消极情绪不但使个人对人际关系的认知带有主观色彩,出现认知偏差,而且还会妨碍其人际交往行为,危害人际关系;而人际态度的行为成分是人际认知和人际情感的表现和结果,它直接影响到个人的人际关系。本研究认为,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应是交往者由内到外各心理过程的改善。是认知、情绪和行为发生综合改变的结果,基于此,本研究采用“认知调节一情绪管理一行为训练”的方法,将人际交往中的认知调节、情绪管理和行为训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团体成员在其中经历了从认识看法至情鳍体验乃至外部行为、一系列由内到外的心理变化过程,研究设计深入且具有整合性。统计结果显示,实验班前后测结果差异均显著。说明实验班女大学生各种障碍性问题都得到明显改善,辅导效果显著。至于实验班与对照班在孤独因素上的后测结果差异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对照班有部分被试由大一新生组成,经过两个月的相处和进一步的了解,彼此间熟悉后孤独感自然会降低。

3.2 情绪训练是改善女大学生人际交往态度的关键因素与男大学生相比,女大学生情绪问题比较严重,女生胆小、害怕、多愁善感,面临困难的情境有时就会退缩、恐慌,表现出心理意志上的不健全。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公平的社会待遇、

激烈的学业竞争等外界压力使女大学生更容易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同时,由于对人际关系的认识较肤浅。在人际交往中就可能发生摩擦、冲突,这反过来又会加重她们的孤独感、无能感等不良的情绪体验.近年来,很少有研究是针对女性人际关系的干预和训练,更谈不上通过人际情感的训练来帮助提高她们的人际交往的能力。本研究在本次咨询活动中将情绪管理训练作为重点,通过多种咨询技术,如倾听、解说、澄清、面质、示范等,利用角色扮演、小讲座、团体讨论等活动,协助成员学会借助语言和非语言信息来觉察情绪、表达情绪,并引导成员学会运用ABC合理情绪疗法及自我教导训练法来管理情绪。从成员的反馈中也可以看到,情绪管理的辅导内容对她们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作用,多数成员对ABC合理情绪疗法的反响尤为强烈,一致认为该理论教会了她们如何通过发展积极的认知来调控负面情绪。另一方面,统计结果也表明,成员在接受辅导后,人际焦虑感明显降低,人际愉悦感得到明显提升.至于实验组与对照组在人际孤独因素的后测中没有达到差异显著,可能是因为随着在校时间的增加和对学校环境的了解,对照组里的部分新生与同学间的熟悉程度加深,大学生活适应性增强,孤独感自然减少。本研究的结果提示,情绪调控能力的培养是帮助女大学生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顺利度过心理健康的危机期所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在教育实践中应该重视女大学生的情感教育问题。

篇9

本次调查了解到广东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的寝室人际关系主要问题有三个:一、小矛盾小问题不断发生。在调查问卷中,有近50%的人最讨厌室友不讲卫生,随便使用他人生活用品。二、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积极性不高、方法不多、运用人际交往技巧能力不强。在调查中发现:有56%的人让时间去淡化矛盾,有近70%的人认为还急需或需要提高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有50%的人希望通过调解中心帮助调解。三、寝室人际关系稳定性不高。在访谈中发现,有部分学生有事可以一起吃喝玩乐,有事会因小事反目对骂。通过对问卷统计分析和个案访谈总结得知,影响和造成艺术生寝室人际关系出现障碍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一)艺术类学生个体差异巨大,容易引发宿舍矛盾造成寝室人际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是艺术生的个体差异巨大。在问卷调查中,“你认为造成寝室人际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前三位是性格差异(78.8%)、生活习惯差异(55%)、兴趣差异(40%)。艺术类学生的成长一直是以个体为本体的,一切以个人感悟、喜好为出发点,以自我为中心的。大多数艺术类学生不太重视对自身的思想建设,在道德认同和道德实践上存在较大反差;个人本位主义较强,集体观念弱;在内心极少产生榜样,对制度和管理产生反感,不太注重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待人接物喜欢按自己的方式和爱好进行;情感丰富,在取得成功时会喜形于色甚至得意忘形,但遭遇挫折使容易一蹶不振自暴自弃。所以,艺术类学生个体差异比非艺术类学生显得更大,他们之间的互相沟通理解显得更难。

(二)新媒体的普及应用淡化寝室人际关系手机上网、微信、QQ等新媒体的普及应用,极大丰富了大学生人际交往模式,扩大了交往范围,但对新媒体的过度依赖也成为大学生寝室人际交往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1]。本次调查发现:有60%的受访者上网时间明显多于与寝室同学交流的,有70%的受访者的手机24小时开通手机QQ和微信功能,并会第一时间使用新媒体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或获取安慰,有30%受访者认为室友过分使用新媒体而造成寝室矛盾。

(三)人际交往教育不足,寝室矛盾积累大学生寝室关系的日益复杂也绝非只是短时间内各种突发因素造成的,寝室矛盾之所以会集中于大学阶段,主要原因是当今中国学生从小缺乏良好的人际交往协作能力的教育培养[2]。中国式的应试教育使学生将所有精力用在考试上,忽视了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与协作意识的培养,导致了学生相应技能的缺失,造成一些问题和矛盾被暂时性忽略,推迟了爆发时间。而到了大学后,学生从各自家庭中出来,聚集于一个较小的寝室空间里,自由度被完全加大,各种问题出现,矛盾集中爆发。

2.构建和谐寝室人际关系的方法和措施

随着艺术类专业扩招,艺术生先天性格不稳定、个体差异巨大,后天人际交往教育不足,新媒体社交淡化寝室交流,这些势必造成寝室矛盾不断出现,并在被忽视中积累、扩大,最后爆发,出现不可挽救的恶果。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可以从三方面探索构建艺术类大学生和谐寝室人际关系。

2.1加强艺术类大学生思想建设,建立寝室价值观对以自我为中心不重视思想建设的艺术类大学生来说,首要建立艺术类大学生认可的寝室价值观,这是构建和谐寝室的关键。通过调查和实践,“尊重、宽容、互助、友爱”比较迎合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和情感需要,因为只有在相互尊重和宽容下,才能体现个人中心、彰显个性,只有在互助、友爱中才能更好发展个人。接着,发挥艺术生的特长使用艺术类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如开展书法、歌唱、表演、绘画、展示等比赛让寝室价值观在学生中入眼、入脑、入心。最后,运用寝室价值观指导各寝室建立和执行寝室公约,处理日常寝室矛盾。

2.2建立三级和谐寝室,帮助学生解决寝室矛盾我们以预防和解决寝室矛盾为落脚点,积极创新寝室管理方法。(1)细心安排新生寝室,以解后顾之忧。为了让学生住得舒心,在录取名单出来后,就对新生进行电话调查,对“早睡还是晚睡”、“有没有睡眠困难”、“是否有哮喘或其他敏感问题”、“宿舍里是否需要安装空调”“是否有抽烟习惯”“对宿舍卫生要求等级”等问题进行询问,然后根据调查结果较合理分配宿舍,从而避免艺术类学生因生活习惯差异造成的寝室矛盾。(2)建立寝室矛盾调解中心,全面跟踪调解寝室矛盾。建立以心理老师、心理关爱导师、心理朋辈和心理委员为主的调解团队,安排心理委员担任寝室舍长,每个寝室配备一个心理朋辈成员担任“学导”,关心了解寝室人际关系状况,协助艺术类学生解决寝室各种小问题矛盾,使寝室矛盾不积累不激化。(3)心理辅导,消除不和谐隐患。建立寝室人际关系上报制度、制定寝室团体辅导计划,由心理老师及时关注、亲自调解、跟踪辅导人际关系紧张的学生,消除不和谐隐患。在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各种评奖评优及奖助学金、困难补助等工作开展前,有效发挥心理辅导作用,帮助大学生们减缓压力。

篇10

【关键词】“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实证研究

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人际交往能力是一个人社会适应能力的体现,是一个人事业成功、人生幸福的保证。大学生在心理上还不够成熟,存在一些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而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大学生活的质量。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大学生获得友谊和理解,心理正常发展、个性健康和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大学生实现其社会化的重要途径。[1]如今越来越多的“90”后大学生走进了校园,他们与以往的大学生相比,有着很多不同的特点,他们在人际交往上也有各种新问题。本文以常州某高校的“90”后大学生为例,对“90”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进行剖析。

一、实证调研

为了了解“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本课题先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常州市某高校的大一和大二年级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240份,大一大二各120份,回收有效问卷232份。接着对各个年级有人际交往问题的典型案例进行调查,采访其舍友、同学、老师和辅导员,分析原因。

通过调查发现“90”后的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顾他人感受比较严重。比如当自己情绪不好时,有61.6%的同学会偶尔会把它带到宿舍去。36.2%的同学会经常把情绪带到宿舍。在被调查的同学中对于学校或班级活动的态度时,73.3%的同学是选择性参加,只有27.7%的同学是积极参加或配合。大多数同学只参加自己感兴趣的集体活动。

通过调查发现“90”后大学生缺乏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被调查的同学与同学发生生争执的主要原因缺乏团队合作48.3%,缺乏信任22.8%,自私不顾及他人感受21.6%,生活习惯7.6%。

解决矛盾的途径中找朋友倾诉帮忙52.6%,和对方说清楚34.5%,19.8%的人向老师辅导员求助,不予理睬16.4%。从他们应对问题的方式上,可以看出在“90”后大学生的心中同伴的重要作用。面对问题的应对方式是个体摆脱精神紧张的自我心理适应和心理支持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压力的后果和严重性[2—4]。

通过调查还发现与大二同学相比,大一新生的人际交往问题更多。新生刚进校主要的人际交往问题表现在与宿舍舍友相处和对待集体活动上。此外在中学阶段住过校的同学人际交往方面问题更少些。在有过住校经历的同学(占56%)中出现人际交往问题的只有6.9%,而没有住校经历的同学(占44%)中出现人际交往问题的有14.7%。

调研表明:“90”后大学生自我意识强、缺乏团队合作意识,集体主义意识淡薄。与以往大学生相比,“90”后大学生在与人交往时更加现实,更加物质化。他们处理问题的主要方式还是倾向于同学而不是老师、家长。他们都想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但在具体交往上存在各种各样问题。

二、原因分析

家庭教育原因:大部分家长都重视孩子的人际交往教育,鼓励孩子与同学朋友正常交往。但仍有少数家长对其孩子人际交往进行管制,尤其限制其与异往,甚至一些家长给孩子灌输一些不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和人际交往方式[5]。

学校原因:大学的师生关系与中学时代有很大不同。大学老师不再整天叮嘱,督促学生。更多的是靠学生自己去自学。如果学生不主动和老师沟通,那么同学和老师的见面机会主要在课堂上。自主性不强的学生就和老师关系疏忽,感觉缺乏老师关心,就更走向自闭,不愿与老师交流。大学的课程实行选课制,每个人选课的不同会导致大家在一起学习接触的机会减少,同学之间关系也会因此变淡。大学教育中缺乏人际交往方面的课程。尽管有很多大学设有心理咨询室。但很少积极主动去为同学进行团体辅导。

社会原因:“90”后一代是一群伴随互联网普及的一代,与以往的大学生相比,他们对互联网的使用更加频繁。许多大学生甚至沉迷网络。伴随着智能手机、微博等电子技术和通讯媒介的发展,很多“90”后大学生更倾向于用通讯网络进行虚拟交往,与现实世界接触减少。现在的媒体经常传播一些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如:过于物质化、拜金主义。导致“90”后大学生在与人交往时容易理想化,产生交往问题。

个人主观原因: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人格缺陷。现在的“90”后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本次调查中独生子女占96.1%),他们追求个性,喜欢特立独行。一些人在生活中只顾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不顾及其他。过于自卑或嫉妒心理都会导致人际关系问题。那些自卑,但自尊心很强的学生受到挫折后可能会更加自闭,不去参加集体活动或竞争性很强的活动。嫉妒心很强的人遇到别人某方面比自己某方面更好,可能由嫉妒转为对别人的恨意[6],此外还有缺乏信任的态度也会导致矛盾的发生。由于在家中受到优待,当遇到矛盾冲突时,不愿让步,缺乏包容的胸怀。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容易使事态恶化,交际关系变得更加糟糕。

三、对策与建议

(1)家庭方面

家庭教育是一个人的启蒙教育,对人影响深远。家庭结构、家庭内部的人际关系都会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产生影响[7]。此外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也会影响孩子的人际交往观念。所以家长应该营造一个温馨和谐宽松的家庭环境,鼓励孩子与同学、朋友正常交往,积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

单凭家长单方面努力是不够的,需要学校和家长共同努力。家长应和学校建立一个良好的沟通机制。特别是有些学生跨省读大学,家长和学校沟通不方便。可以考虑让家长每学期和辅导员通一次电话或信件进行定期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