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研究重点知识归纳范文

时间:2023-11-07 17:29: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护理研究重点知识归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护理研究重点知识归纳

篇1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PBL教学;人体解剖学;护理专业

人体解剖学是护理专业学生进校学习的第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主要研究正常人体器官的形态结构、位置、毗邻关系、体表投影及发生发展的学科。但由于人体解剖学内容复杂、专业术语多、理论知识抽象难懂且不易记忆、学习效果不理想等,因此,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对提高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的教学质量以及学习其他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多媒体课件具有形象、直观、生动的特点,图文并茂、内容丰富,节约授课时间,突出重难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教学效果[2]。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法即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着重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主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引导、辅导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解答,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在学习中解决问题[3-4]。多媒体技术结合PBL教学模式吸取各自的优点,起到优势互补的作用,让教学方法和内容更加多样、丰富。目前,有教师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应用PBL教学法进行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5]。为进一步增强教学效果和探讨教学的有效性,笔者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结合PBL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其详情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随机选择我院2015级三年制高职护理专业6个班,每班60人,总共36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将3个班作为实验组(180人),其中男生25人,女生155人,年龄(18.48±1.36)岁;3个班作为对照组(180人),其中男生28人,女生152人,年龄(18.25±1.63)岁。两组学生均为高考统招生,他们的年龄、生源、进校成绩、学习态度、专业基础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教材及教师

教材选用由刘荣志、刘秀敏和张为民主编,2013年6月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6]。两组教师为同一人,采用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时数都相同。

1.3教学方法

对照组采用多媒体技术结合传统教学法进行教学,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认真备课,精心制作课件,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理论知识,强调重难点知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主体地位。学生以认真听讲、专心做笔记、对重点知识进行归纳记忆为主。实验组采用多媒体技术结合PBL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其实施流程如下:(1)课前准备: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重点知识以及学生的知识水平,课前认真备课,制作多媒体课件,设计问题,问题难易程度适中。例如:学习消化系统时根据案例设置以下问题:①解释何为上消化道、咽峡、麦氏点、齿状线、肝门、肝小叶。②简述消化系统的组成。③简述食管的位置,有几处狭窄,位于何处,距中切牙多远,有何临床意义。④简述胃的形态。⑤列表比较空肠和回肠的区别。⑥简述肝的形态、位置和体表投影。⑦简述未进食时和进食时胆汁的排出途径。⑧何谓消化性溃疡?常发生于何处等。(2)运用多媒体展示教学目标,强调重难点知识,给出问题。(3)学生分组自学课程内容,查找资料,讨论分析问题:①将每个班的学生分为10个学习小组,每组6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教材和电教视频(任课教师提供的电教视频)自学;②学生通过互联网和图书馆等查找资料,并对问题进行研究,组内成员分工合作、相互探讨、分析问题、做好记录。(4)课堂讨论和解答问题: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各小组轮流发言,汇报成果。随后,教师对汇报进行评价和纠正,将学生反映的难点知识利用多媒体进行详细讲解和动画演示。如“心脏”这一节中,心腔的结构、心室收缩舒张时血液的流向及各瓣膜的开闭情况比较抽象,教师要用多媒体动画进行演示,并结合临床案例进行分析,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让学生对心脏的舒缩功能产生立体的印象和深刻的记忆,彻底消除学生的疑问,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5)总结归纳,内化知识:教师利用多媒体带领学生总结归纳重难点知识,学生做好笔记,吸收内化课堂理论知识。

1.4评价方法

一学期结束后,教师从题库随机选取考试题对两组学生进行考试评价,考试内容有客观试题(50%)和主观试题(50%),主观试题包括问答题(30%)和案例分析题(20%),用来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理解和应用能力,满分为100分。考试完毕后,由同一位教师按同样的标准阅卷,对360名学生的客观试题及格率和平均分、主观试题及格率和平均分、总分及格率、总平均分进行评价分析。同时,采用问卷的方法调查实验组学生对多媒体技术结合PBL教学模式的认可情况,记录分析调查结果。1.5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用(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成绩比较

(见表1)实验组的客观试题及格率和平均分、主观试题及格率和平均分、总分及格率、总平均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

2.2问卷调查结果

向实验组发放180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8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100%。96.67%的学生认为本组教学模式优于传统教学模式,能使教学内容形象直观,便于理解和掌握;94.44%的学生认为本组教学模式可以调动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学习兴趣,提高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97.78%的学生认为本组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医学辩证思维,有利于临床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技能的掌握;92.22%的学生认为本组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语言交流能力。总体来看,实验组大部分学生认可并满意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采取多媒体技术结合PBL教学模式。

3讨论

人体解剖学是医学生的第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为护理专业学生学习其他医学课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护理专业需要极强的实践经验和操作能力,对学生的临床工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的要求也极高。因此,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护理人才起到积极的作用。

3.1传统教学的不足

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记什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观能动性得不到提高,易对学习失去兴趣,理解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高,易造成“死记硬背、高分低能”的后果,进而使学生在进入临床工作之后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7]。因此单一的传统教学不适应时展的要求,不利于当今护理人才的培养。

3.2多媒体技术结合PBL教学模式的优势

多媒体技术结合PBL教学模式能起到优势互补的作用。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人体解剖学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枯燥复杂的内容变得形象直观且简单化,突出重难点,提高教学效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教学效果。而PBL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培养了医学辩证思维,有利于临床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技能的掌握,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语言交流能力。本次研究中,实验组的客观试题及格率和平均分、主观试题及格率和平均分、总分及格率、总平均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所以多媒体技术结合PBL教学模式能够满足医学类教学的基本要求,对护理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综上所述,多媒体技术结合PBL教学法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医学辩证思维,有利于临床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技能的掌握,增强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语言交流能力,能有效提高人体解剖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璐,冯改丰,王航辉.PBL在系统解剖学教学中应用的现状和思考[J].解剖科学进展,2011,17(6):11.

[2]刘洋,孙威,谢忠艳,等.多媒体教学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利与弊[J].黑龙江医学,2012,36(4):308-309.

[3]杨忠华,杨海芳.探讨多元化教学模式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6):57-59.

[4]FrancoisLalonde.Problem-basedlearninginosteopathiceducation[J].InternationaJournalofOsteopathicMedicine,2013(16):216-219.

[5]米树文.PBL教学法在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7):375-376.

[6]刘荣志,刘秀敏,张为民.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篇2

关键词:中职护理学;护理学基础;教学方式

中职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核心,其中职护理专业毕业生对我国医务护理行业的发展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现代化社会的不断发展,对护士的要求一再提高。对此,要想当一名合格的护士,不仅要具备照顾别人的能力,还要有心理调试能力和良好的沟通能力,毕业生需要掌握就业所需的各种能力,不断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满足社会经济市场的用人需求,实现中职院校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1中职护理学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1.1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在中职护理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通用的教学法主要以示范讲解为主,让学生随后进行练习操作,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使得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去模仿,无法进行独立思考,这样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无法得到培养。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而学生较为被动,无法有效的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除此之外,我国中职护理专业教学模式较为陈旧,很多教师没有结合学生的情况和特征,设计出来的教学模式并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只是单纯的坚持传统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的学习起到不利的影响,使学生无法及时的发现自身不足之处。

1.2教学内容滞后临床岗位的要求

通过行业岗位的相关调查研究,当前大多数护理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不满足临床岗位要求。例如,在介绍一次性导尿包的使用方式中,只是简单地介绍了相关操作,又如对于静脉输液介绍当中,通常只是介绍留置针。真空采血管,心电监护仪,更多涉及到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却没有反映出来,教材和临床岗位需求出现严重脱节的情况,进而对学生今后的就业和发展造成影响的极为不利。

1.3缺乏临床实践

当前很多学校的临床教学实训条件发展的不够好,学校没有将临床实践的教学进行优化,在临床当中很难运用到书本上的知识,教学缺乏实效性。学生没有通过临床锻炼,那么就无法更好的消化他们学到的内容,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十分不利。

1.4教学评价方式比较单一

当前重视护理专业的院校大多都开设了护理学基础这门课程,但是仍旧利用理论考试和技能考试的方式进行教学质量评价。理论考试主要内容就是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学生为了应付考试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记住重点知识,对于平时的知识积累不够重视,学习目的只为了应付考试,使得学生护理专业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从另一个角度看,利用技能考试只是实现单项操作,没有设置实践考核,忽略学生思维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培养,无法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中职护理的护理学基础教学方式

2.1创新教学方法

要想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和临床实践能力,教师可以将网络、视频、书籍资料等进行整合,让学生深入理解书本中晦涩难懂的知识,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使得学生能及时发现问题,并探究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考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综合案例教学和情景教学以及角色扮演等各种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综合质量水平。并积极组织学生来到医院做义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满足市场用人需求。例如在进行静脉穿刺的相关练习当中,可以通过情景教学方法,分成几个小组进行练习,一个学生当病患,另一个学生当护士,对着真人实现情景再现,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快的学习相关的知识,明确相关的技能的应用。

2.2培养学生临床岗位能力

为了培养临床岗位能力,学生需要在各级医疗卫生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事相关工作。中职学校需要培养出技能型和服务型的人才,要想达到这个要求,培养出一线护理人员,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临床岗位能力,提高护理操作技术。护理学基础课程在实践过程中,主要目的是增长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实际需要为基础,从而培养学生临床岗位能力。学校可以和医院达成协议,让学生在校期间就来到医院实习,体验临床岗位的工作内容,在实习过程中医院的医生和护士可以亲自对他们进行指导,在平时的接触中,学生也能耳濡目染提高临床岗位能力。

2.3调整充实课程内容

中职学生的就业岗位通常情况下就是医院各科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养老机构,他们的主要工作任务就是进行临床护理和社区护理以及老年护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明确这个岗位对护士提出的特殊要求,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变得更强。针对临床护理,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照顾能力和病情观察能力以及心理支持能力等。而社区护理需要培养学到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能力。老年护理需要培养学生对于老年人的生活照顾能力等。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中,需要结合不同工作的岗位需求,将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在临床教学过程中,结合各种给药技术、静脉输液,适当进行补充,例如针对口服给药技术,需要做到精简,可以适当的补充头孢试验等。在社区护理当中,需要在教学内容当中纳入环境、舒适等内容,在老年护理当中纳入临终关怀等。要想使课程教学的实效性进行提高,首先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以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培养标准和就业需要为基础,实现教学规格,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中职护理专业的学生需要结合社会的发展和岗位的需求,将自身社会生存能力和竞争力进行提高。对于学生的职业态度和职业情感培养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拓展就业渠道等,使学生可以保持良好的职业情感和稳定的职业态度。综上所述,中职护理学基础教学方式要想实现改革,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做到因材施教,加强实践训练,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综合能力,并且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贯穿素质教育,将学生的素质进行全面的提高,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尹雅娟.护理学基础微课的教学设计[J].现代医药卫生,2016(1).

[2]洪海燕,王雪萍,张业芳,等.中职护理学基础教学改革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2(18).

篇3

1.1对象

石河子大学医学院护理系2010级,共计131名护理本科生。所有学生已在入学时随机分为4个班,各班级学生在数量、性别、年龄、入学成绩等方面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以抽签方式随机将四个班级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分组结果为1班和4班为对照组,n=65;2班和3班为试验组,n=66。

1.2材料

两组均采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李乐之主编的第5版《外科护理学》作为主要教材。本研究所应用的外科学影像教学资料为卫生部十一五国家重点音像出版规划视听教材,界面简洁,声音、图像清晰,交互性好,教学内容丰富,教学目标明确,使用简单方便。

1.3方法

1.3.1授课内容及课时安排

选择《外科护理学》中“甲状腺疾病患者的护理,乳腺癌患者的护理,胃癌患者的护理”三个章节作为授课和测试内容,每章节均为2个学时(90分钟),授课的内容和时间安排为:基础医学知识25分钟,临床医疗知识25分钟,护理知识占40分钟。

1.3.2授课模式

授课教师具备丰富的普外科临床护理工作经验和多年的《外科护理学》教学经验,可完全掌控讲课内容与方法。同一名授课教师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于授课前分别准备两种授课方案。两种授课模式均通过课堂提问和逻辑推理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知识探索和课堂学习的过程。

1.3.2.1对照组以《外科护理学》教材为主,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辅以临床案例资料和图片等制作PPT课件,逐项讲解授课重点。

1.3.2.2试验组以《外科护理学》教材为主,在讲解与专科护理相关的解剖、病理生理、诊断、治疗方式和手术方式等专科知识时引用相关外科手术影像资料,并辅以临床典型案例制作授课PPT。授课时结合影像资料内容衍生讲解系统的护理知识,如:术前护理的主要内容、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临床表现、可采取的相应有效的护理措施以及措施应用后的效果评价等实用专科护理知识。

1.3.3测评方法

1.3.3.1试卷设计

采用闭卷理论测试的方式,试卷设计由4位临床外科护理专家经过三轮的制定、修改、完善和评价,符合《外科护理学》教学大纲对护理本科生知识掌握的要求。试卷共计90分,每个章节30分;包括三个部分的主要内容:基础医学知识(解剖学,病理学,生理学等),占30%;临床医学知识(诊断学,药理学,外科学等)占30%;临床护理学知识(护理诊断,护理措施,护理评价,健康教育等)占40%;测试题型为单项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

1.3.3.2测试方法分别对两组学生在当堂理论授课后和理论授课三个月后进行闭卷理论测试,两次测试内容相同,每次测试时间均为45分钟。在理论授课后三个月期间,131名学生还共同经历了《外科护理学》学期末理论考试。

1.3.4统计方法

对两次测试结果分别行组间对照和自身前后对照统计分析。测试成绩用均数±标准差(珔χ±s)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对照组与试验组理论授课后当堂测试成绩的比较

2.2对照组与试验组理论授课三个月后测试成绩

2.3对照组理论授课后与当堂授课三个月后测试

2.4试验组理论授课后与当堂授课三个月后测试

3结论

3.1将直观的外科手术影像资料运用于《外科护理学》教学中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护理本科生更牢固地掌握相关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长期记忆水平,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表1显示,试验组授课后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较对照组好。如表2显示,三个月后试验组的各项理论测试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试验组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对知识的记忆更加深刻、持久,试验组的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教学方法。

3.2重复测试的方法对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具有促进作用。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为理论测试,测试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点的关注,可促进学生知识记忆强度的提高。表3和表4显示,经历当堂理论授课后的测试和学期末考试,学生在授课三个月后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均有所提高。在对照组中,甲状腺疾病章节的理论知识三个月后的测试成绩提高明显(P<0.05);在试验组中,乳腺癌和胃癌章节的理论知识三个月后的掌握程度提高明显,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重复测试,可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

4讨论

4.1护理学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在护理本科生的理论教学中要将培养实用型护理人才作为教学目的。美国临床护理教育专家Oermann博士提出,现代临床护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积极专业态度、高层次认知和技能的护理人才。[3]医院收住的外科患者,绝大多数都需要通过外科手术的方式达到治疗目的。作为专科护士,要对外科的专科手术治疗方式有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掌握,才能为外科住院患者提供全程、安全、高质量的护理服务。《外科护理学》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思考的学习习惯并将理论知识牢固掌握应用于解决临床问题。本研究中使用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结合相关临床医疗实践发展现状,通过引用生动、直观的外科学教学影像资料,培养学生主动思考与广泛联系的思维能力。将人体解剖—病理生理—临床表现—手术路径—术前、术后护理等内容形成系统的记忆,将知识融会贯通,更有助于培养高层次实用型护理人才。

4.2《外科护理学》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思考的学习习惯,积累扎实的理论基础。心理学家证实,同一件事物如果用单纯的符号或文字认识需要10s,用图画只需要约一半的时间,用逼真的图像只需要三分之一的时间。[4]借助外科手术影像资料,不仅使一些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内容,如:解剖、手术路径、术中可能会引起术后并发症的相关手术步骤以及术中损伤等教学知识点,以直观的、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可增加书本上所缺乏的临床相关信息,使一些抽象的概念、操作等教学内容形象、直观、立体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便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产生联想记忆,使所学知识掌握的更加牢固。

4.3通过课堂提问、当堂测试和期末理论考试等测试方法,可促进知识点的重复强化记忆,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测试效应的研究表明,“学习”并非只发生在编码阶段,测试或提取练了可评估知识掌握程度之外,在某些情况下它比再次学习能更好地促进长时记忆保持。[5]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对三个章节的前、后两次理论测试成绩,试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在授课后三个月的测试成绩均高于当堂测试成绩。反复学习是生物体学习的根本特征,频繁使用的新知识会使记忆强度升高到较高的水平。[6]在反复、频繁的测试中可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强度,重复测试的方法值得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引用,以提高教学效果。

4.4将直观的外科手术影像资料运用于《外科护理学》教学中的教学方法对教师自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通过恰当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从“枯燥无味”的被动式接受知识和技能中解脱出来,才能调动学生求知的主观能动性。[7]要将直观的外科手术影像资料运用于《外科护理学》教学中的教学方法,要求主讲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对所教授的内容有全面的理解和掌握,有重点地截取影像教学资料内容,还要有较强的分析、归纳总结及引领能力,培养护理本科生对临床学科的热爱,激励她们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学习精神。因此,这一教学模式要求《外科护理学》的授课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更新和掌握日新月异的临床医学的新知识和新技术,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注重联系临床护理实践。

篇4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 护理专业 生物化学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2(b)-0182-02

生物化学作为生命科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在基础医学领域中的意义是举足轻重的,是医学专业学生的必修基础课。但对于大专学生来说,生物化学内容繁多,学习难度较大。以往,在生物化学教学中采用“讲授式”的传统教学模式,整个过程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学习起来觉得枯燥乏味,效果也不好。项目教学法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在2014级三年制高职护理专业生物化学教学中采用“项目教学法”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其详情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选择笔者学院2015级三年制高职护理专业4个班,每班60人,共240人作为研究对象。学生均为高考统招女生,2个班为对照组,2个班为实验组。对4个班学生的入学成绩、年龄、学习态度、专业基础等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教师和教材的选择

该研究班级的授课均由笔者负责完成,教材选用《生物化学》,由何旭辉主编,于2014年5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教学大纲和课时均相同。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讲授式教学方法教学,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计划,认真备课,制作课件,强调重、难点知识,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围绕教师的组织、安排和要求进行学习。

实验组采用“项目教学法”教学模式教学,具体的实施流程设计如下。

(1)课前准备:教师课前明确教学目标,设置有效的教学互动问题,提出具体的预习要求,学生提供相应的教学参考材料,将课堂的互动问题提前交给学生,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课前预习和资料查阅。

(2)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从“示教”转变为“导教”,教师对教学的内容进行概括、归纳和总结,向学生提出有关的问题,大约10 min;学生分成6组,每组10人,利用教材进行有目的性的学习,分析解决问题,并采用小组形式进行课堂讨论,大约40 min;综合分析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全班集体讨论,小组推选出代表进行问题解答,其他组员进行补充,大约20 min;教师针对讨论的结果,理论联系实际,系统地解答问题,归纳总结本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对学生予以肯定,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约10 min。

(3)课后总结:课后教师组织学生座谈,做好教学的评价工作,通过问卷调查,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质量的监测和评估,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交流学习。

1.4 评价指标

教师依据教学大纲要求和护理专业本身的特点,整理本学期重点,形成20套难易适中的技能考试题。教学结束后,每班分4组,组长抽签考试题考试。考试完毕后,按同样的标准阅卷,对240名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评价分析。

1.5 统计学分析

该研究所有涉及到的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IBM SPSS 23.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使用百分比表示,采用卡方(X2)进行z验,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s)进行表示,采用t检验,P

2 结果

成绩比较如下。

实验组学生的考试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明显(P

3 讨论

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侧重于教师的“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整个教学过程,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机械性记忆,加上生物化学这门课程知识点太多,抽象,学生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整个学习过程逐渐变得枯燥。“项目教学法”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从而确保“教”与“学”间的良性循环。通过对笔者学院2014级高职护理专业生物化学教学中采用传统教学和“项目教学法”教学模式的比较,发现“项目教学法”教学模式具有以下优点。

3.1 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课前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促进学生自主预习和动手查阅资料熟悉知识内容;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自主思考,教师辅助指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课后学生和教师交流,并做客观评价。这样有利于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素质等全面发展。

3.2 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在传统教学课堂上学生语言表达的机会很少,导致学生胆怯,不敢发言,或有想法,却不知该如何表达。“项目教学法”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中,学生充分地自主思考,经教师指导对问题进行探究,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魄,又提高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提炼总结能力,使学生找到自信,提高人际沟通的能力,从而利于今后临床工作中护患间的交流和沟通。

3.3 有利于师生思想情感的培养和沟通

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过程,还是师生间平等对话、思想沟通及心灵交流的过程。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是听从者,学生以一种戒备心理对待教师,阻碍了信息的反馈。“项目教学法”教学模式通过教学互动,增加师生接触机会,缩短师生间的距离,让师生彼此了解和认识,消除陌生感。在互动过程中,遵循平等和互敬的原则,让每位同学都参与互动学习中来,在交流过程中注重欣赏和尊重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项目教学法”教学模式可以加强师生的情感合作,创建和谐的教学环境,从而使师生在愉快合作中达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和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 李晓荣.深化医学生物化学教学改革,促进医学创新拔尖人才培养[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140-143.

[2] 付华,杨亚楠,朱玉珍.项目导向教学法在高职医学检验专业《临床医学概论》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6(1):200-201.

[3] 何旭辉.生物化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4] 多文兰,付华,朱玉珍.项目教学法在高职教育医学检验专业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探讨[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4(4):569-571.

[5] 惠叶婷.项目教学法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尝试与运用[J].创新教育,2014,22(5):342-343.

[6] 尹喜荣.项目教学法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4):178-179.

篇5

化学是中职学校护理专业学生在学校接触的第一门文化课,也是第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化学学习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医学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后续课程的学习。中职化学与初中化学一脉相连,学好初中化学是学好中职化学的基础和前提。

关键词

中职教育;化学教学;知识衔接;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化学是中职学校护理专业学生在学校接触的第一门文化课,也是第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化学学习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医学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后续课程的学习。中职化学与初中化学一脉相连,学好初中化学是学好中职化学的基础和前提。中职化学教材中的物质的量及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基础化学计算;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电解质;金属与非金属元素;物质结构的基础知识等内容既是中职化学中的重点知识,又是初中化学的难点知识。因此做好中职化学与初中化学的衔接工作历来被大家所重视。

中职化学与初中化学衔接要做好下面几点:一是初中与中职化学教材的衔接;二是教学方法的衔接;三是学生学习方法、学习心理的衔接。笔者结合多年中职学校护理专业化学教学的经验,谈一谈自己在中职化学与初中化学教学衔接方面的一些做法及想法。

一、初中化学与中职化学教学目标及目的的差别

通过对比初中化学教学大纲与中职化学教学大纲对教学目标及目的的阐述可知: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从教科书及教学实际中可以看出初中化学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生产及国防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则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中职化学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基础知识,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为相关专业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指导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问题,指导学生用科学方法观察、认识生产、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各种自然现象和物质的变化,并学会用化学语言进行记录和表述。中职化学对所学的化学知识有相当一部分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学生要应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还能在相关专业应用中有所创新。

二、初中化学与中职化学教材中知识的承接和衔接

1.初中化学教材中出现但不做重点要求,中职化学教材中没有出现但与其他知识相关联的内容。

(1)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

(2)同素异形体;

(3)两性化合物及典型两性氧化物。

此部分内容集中在中职化学教材的“常见非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这一章,在授该章内容时,应注意加以补充,以免让学生出现知识的空白点。

2.中职化学对初中化学某些知识的加深与完善。

(1)氧化还原反应:

初中化学只从得、失氧观点简单的介绍有关氧化还原反应,中职化学则从化合价的升降、电子的得失观点,即从本质上来介绍氧化还原反应及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2)原子结构和化学键的初步知识:

①初中化学只举例介绍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情况,中职化学介绍了核外电子排布的三条规律,给出了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②初中化学只列举有关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简单例子,中职化学则在此基础上介绍了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原子晶体的概念结构特征和物理性质等。

由上可知中职化学教材中对于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较初中更为完善、更严密,也更兼顾科学性知识学生的可接受性。

3.有关化学计算内容及方法的承继。

(1)有关溶液的计算:

初中化学只要求掌握有关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但有关溶液的配置及相关计算是中职化学别重要的内容。在中职化学教学时要重点讲解,尤其是涉及“物质的量”的溶液配置及计算,更是中职化学教学中的难点,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

(2)量差法的应用:

此法在中职化学计算中应用较广,初中阶段不要求学生掌握该法,在中职化学要结合有关新课内容补充讲解并使学生逐步掌握。

4.气体的实验室制取。

初中已学过O2、H2、CO2气体的实验室制取方法,并分别介绍其化学反应方程式,试验仪器装置等内容。中职化学要结合Cl2、HCl、SO2、NH3等气体的实验室制取方法从反应原理、试验装置、收集方法、注意事项等四个方面对此加以归纳,并将之扩大为学习气体制取法的基本方法。

中职化学与初中化学衔接要注意把握时机和尺度,通过相关知识的衔接要让学生能从更高层次上来准确理解初中化学知识,力求做到对今后学习化学有所帮助。

三、教学方法的衔接

初中化学的教学方法由于受到初中生知识水平及初中化学作为入门学科的限制,多采用灌输式的讲解方法,进入中职时,教师要抓住学生生理从少年向青年转变,学习心理自经验记忆型的被动接收知识向探索理解型主动学习知识的转变时期,在教学方法上则应更多地采取启发式教学,启发、激发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

为了能顺利地开展中职化学的教学工作,教师应:

1、通览教材、熟悉大纲。

教师要熟悉初中、中职化学教材,要研究大纲中对各部分知识的要求情况。确定新学年开始的初中化学复习内容及订出复习计划,使得所复习的内容有利于中职化学的学习,有利于初中与中职化学知识的衔接。

2、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

教师对中职新生的中考情况要进行认真分析,对中考中与中职化学学习密切相关的内容的掌握情况要心中有数,以便在复习中有的放矢。

3、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科素养。

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图表、演示实验、教学模型、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材料,结合当前社会热点,让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经济、化学与所学专业有着重要的联系,以此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如讲授《卤族元素》时,可介绍自来水的消毒,次氯酸的杀菌、漂白原理;讲授《氧族元素》时,可介绍酸雨的形成及危害,环境保护及我国的有关环境政策;讲授《原子结构》时可介绍原子弹、氢弹及核能利用与核辐射,等等。让学生觉得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化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要学好化学就必须有脚踏实地、勤奋苦读的态度。

4、注重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和能力的培养。

良好习惯的养成可使学生受益终生,中职新生入校就要注重学习习惯,职业素养,实验规范等的教育和养成。

能力的提高和培养是中职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渐提高的过程,不同阶段不同教学内容担负着培养不同能力的任务,教师应抓住各种各种场合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

四、学习方法的衔接

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主要是记忆、重视、简单模仿。这种较为机械、死板的方法不适应中职教育注重能力及创新的要求。中职教师有责任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使之适应中职化学的学习,学习方法的正确与否是决定能否学好化学的重要一环。

课堂上教学生学会某些知识,是为了课外学生学更多的知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应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应结合课本内容给学生各种知识予以具体指导。

“授人以鱼,只备一饭只需;授人以渔,则可终生受用。”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能有效、正确进行各种知识及技能的学习是“授人以渔”之举。

中职化学教学与初中化学教学应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在教学实践中要重视其内在联系。特别是要把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化学教学过程中。

主要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高等专科 医学微生物 教学改革

一、教学改革实施作用

高等专科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无论是对于教师的教学效果方面,还是对学生学习能力方面均有着较为重要的作用。有效的医学微生物课程教学改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学生对学习课程的心理压力,促使学生能够通过一种较为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进行课程学习。当然,通过对课程标准的有效更新与改进,促使教学内容同学生的专业向适应,能够学生们切实感受到学有所用,如此能够有效的强化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时,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更新与引入,不但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加强了教学效果,对于学生能够有效的理解知识亦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改革主要内容

1.更新教学内容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招生的范围越来越广,同时专业也不断的增多,其专业的具体目标也不尽相同。故而,对于学生的a工作要求,教研室应针对专业培养的目标进行课程体系的研究,以此将不同的专业制定不同的课程标准落到实处。对此,笔者认为作为专业的任课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应以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内容的更新与改进,如此方能有效的培养具有专业特色的医学人才。当然,由于医学微生物学发展较为迅速,其内容广泛,同时真正的上课时间较短,这些对于学生能够进行有效的学习产生了一定的限制。故而,教师必须对关于医学微生物学的教材与资料进行研读分析,大量阅读参考书,深入探析教材,划出教材中的重点、难点,让学生易于掌握。也唯有如此方能有效的更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效果。

2.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大部分的学生对于有效的进行医学微生物学的学习方式还未进行有效的掌握,能够有效的利用图书馆文献及网络资源进行学习更是屈指可数,这对于教师的教学效果与学生有效的掌握医学微生物学的知识有了一定的限制。同时,大部分的学生均被“实用主义”的学习思想所影响,只学习自己所认为“有用”的知识。尽管由于医学微生物学课程的内容的实用性与实验性比较的强,但其内容较为的广泛,很容易理解但不易记,同时一般的教学方式比较的枯燥与单一,故而很难有效的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难以强化学习效果。对此,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利用多种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在教学过程中举大量的例子就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教学方式。由于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内容有一定的限制,教师仍是运用比较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还是“以菌说病”进行教学,这对于学生有效的掌握知识有着不利的影响。而在教学活动中举大量的例子,“以病说菌”进行教学,能够促使学生吃透教材,有效的促使学生进行病例讨论,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除此之外,教师在进行医学微生物学教学的活动中,还应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诱导学生选择适宜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将自己在课堂中所学生知识进行归纳与总结,促进学生将知识内化,能够有效的明确各种微生物相互之间的异同。

3.考核方式的更新与改革

传统的教学特点,也直接影响了考核的方式。在传统的考核之中,一般是以期末一次的考试的考核方式,同时其考试内容比较以理论知识的考核方式。而这样的考核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为了应付考试,学生必须要将这些理论性的知识强记下来,如此难以有效的理解医学微生物学中的重、难点知识,对于有效的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切实的案例上去更是无法实现。而学生这样的学习方式更是严重与课程教学的主旨相悖。故而,为了能够与教学改革的要求相适应,教研室应注重对学生能力进行考核,有效的更新与改革考核方式。对此,笔者认为在进行课堂讨论的过程中针对学生小组讨论与交流的情况进行分析,从而评价学生的成绩。然后,教师还应强化学生的素质培养,在期末考试的活动中,教师在保证基本知识点考核的基础上,还需要将灵活多变的多项选择题与病例分析题融入考核的过程中去,促进学生能够灵活的运用知识,促使学生有效的将医学微生物学的真正融入现实实践之中。

三、结语

以上就是笔者对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所有分析,医学微生物学的考试成绩直接影响了学生综合成绩的评定。故而,进行教学改革,对于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是非常有必要的。言而总之,唯有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的促进课程改革,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不但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以实际的教学实践为基础,不断探索与研究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 李红梅. 浅谈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教学改革体会[J]. 教育教学论坛. 2013(38)

篇7

【关键词】 严重多发伤; 院前急救; 措施

中图分类号 R459.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29-0150-02

doi:10.14033/ki.cfmr.2015.29.076

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下,现代交通事业的发达为人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危害。交通意外事故的创伤病例逐年增加,其中所占比重最大的就是严重多发伤。多发伤的病因是在统一伤的打击下人体相继或同时出现两个及以上的解剖部位的组织或器官出现创伤,交通事故是这类病症的主要发生原因。在多处创伤中即使是其中一处也有可能引发生命危险[1]。同时,多发伤的诱发因素较多,不仅可由交通事故引发,还可能因机械操作失误、坠落或烧伤等多种因素诱发。多发伤的主要病情分布为颅骨骨折合并颅脑损伤、腹腔大出血或内脏器官破裂、颈椎部如颈椎损伤、大血管损伤等,同时包括胸部伤、盆骨等多处骨折、软组织伤等。多发伤的伤情严重、变化快、复杂,死亡率高、休克率高、漏诊的几率也十分高,在处理过程中过于复杂严重的伤情会产生处理矛盾。对严重多发伤患者进行救治时院前急救措施十分重要[2]。本次研究选取笔者所在医院门诊收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严重多发伤的院前急救措施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6月-2014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急诊收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46例,女18例。年龄24~45岁,平均(28.9±6.5)岁。病情分布,颅骨骨折合并颅脑损伤32例、腹腔大出血或内脏器官破裂8例、颈椎损伤5例、大血管损伤2例、胸部伤20例、盆骨等多处骨折及软组织伤各20例。患者症状分布重度昏迷8例,休克21例,尚有意识者35例。致伤原因分布,交通伤52例,坠落伤3例,挤压伤2例,钝器打击伤5例,锐器伤2例。

1.2 方法

本组患者的院前急救措施分为事故发生之后的急救、对患者的转运措施[3]。

1.2.1 事故发生之后的急救措施 急救人员对患者伤情分布以及严重程度进行现场快速评估。依据患者的症状进行判断,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呼吸状况、出血状况等,判断患者有无出现休克、活动性出血、呼吸心脏骤停、腹部内脏脱出体外、张力性气胸等危急性的症状,并立即进行现场处理。对患者建立静脉通道,避免出现休克状况,对产生气管插管指征的患者进行及时的气管插管,保持患者的气管畅通。对已经出现休克症状的患者进行多条静脉通道的建立,防止病情恶化。具体措施包括“先晶体,后胶体”原则下的快速补液,并先检查患者的关键部位,即头、胸、腹三个部位的受伤状况,并进行相应的处理[4]。对患者关键创伤部位进行处理时要注意采用正确的取位方式,并避免出现创伤遗漏。对患者取平卧位,防止在触碰、移动等状态下造成脊柱骨折伤恶化。对头托与颈部定位器的安装工作需要谨慎仔细,避免触碰伤部,造成二次损伤。对出血以及骨折等患者进行及时的止血处理、对受伤部位进行包扎以及固定。

1.2.2 对患者的转运措施 在对患者进行事故发生之后的急救措施之后,将患者转移至救护车之内,进行药物以及救护车内所带仪器的相关救治措施。一般在救护车内都装有车载监护仪与呼吸机。医护人员依据患者病情进行相关设备的应用,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的监测,对病情严重无法自主呼吸的患者进行呼吸机控制。在转运的途中注意及时联系医院,详细报告患者受伤状况,医院依据报告进行判断并做好相关的急救准备工作[5]。

1.3 观察指标

采取院前急救措施之后,对患者的死亡例数、成功转院救治例数、急救成功例数等指标进行观察评价[7]。

2 结果

64例严重多发伤患者院前抢救结果评价。现场急救成功患者为92.2%,成功转院救治患者为90.6%,最终死亡患者占比为7.8%,具体见表1。

3 讨论

多发伤具有突发性、严重性,患者的病情变化迅速、病情复杂,在对多发伤进行救治的过程中,其病死率较高[6]。由于严重多发伤的病情复杂,受伤部位均是人体重要部位,涉及到头部、腹部、颈部三大重要部位以及胸部、盆骨、软组织等,并且主要创伤在两处及两处以上,病情复杂,人体对多发伤的抵抗能力较差。在多发伤的状况下,人的生理功能以及机体的损伤严重,机体状态呈现出全面应激状态,多个部位的创伤之间互相影响,生理机能紊乱、伤情恶化迅速,尤其是在颅脑外伤以及胸部损伤的状况下,患者痊愈的可能性十分低微,在创伤发生后的几分钟内死亡率较高。多发伤所涉及到的创伤部位数量较多且分布范围较广,出血量大,对循环系统以及呼吸系统的干扰较为严重,休克现象的发生率极高,为急救工作带来了困难。多发伤的病情较为复杂,涉及多个部位,多个科室,内外伤同时存在,并且伤情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为医护人员的救治工作带来较大的难度,其出现漏诊的几率也十分大。在对多发伤进行处理的过程中往往要分清患者最为严重的伤情,依据对患者的生命威胁程度进行主要伤情的判断,优先救治。另一方面,多发伤的伤口开放度较高,处于应激状态下的患者抵抗能力差,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差,容易出现感染现象[7]。

在多发伤自发生至整个治疗过程结束存在三个死亡高峰。第一个高峰期为创伤之后的几分钟之内,这类死亡原因主要是脑创伤与高位脊椎严重创伤、主动脉、大血管撕裂、出血严重。第二个死亡高峰出现在创伤后6~8 h内。这一时间是进行抢救的关键时间,其主要死亡原因是颅脑硬膜下及硬膜外的血肿,血气胸、骨盆及股骨骨折及多发伤大出血、肝脾破裂等。在这一阶段需要对患者进行及时抢救,降低患者死亡率。第三个死亡高峰为创伤后几天或几周之内,主要死亡原因为器官功能衰竭或者是严重的感染状况。因此,在进行手术治疗之后要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同时控制医院内部的感染状况。

为了提重多发伤患者的急救效果,医院需要对急救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对事故多发区域的急救资源应增加。同时,需要对急救人员进行培训,提高急救人员的现场急救能力以及应急能力。对现场急救重点知识进行归纳,可以编制成册,并向急救人员推广与普及。提高对急救人员的考核要求,促进急救人员急救能力的提高。对创伤现场进行模拟,训练急救人员的现场应变能力及迅速对伤员病情的判断能力。在进行现场急救工作时,急救人员要牢记的正确的急救原则,“先救命,后救伤”。同时,在进行伤患转运的过程中要严密监控患者的情况。降低严重多发伤患者的第一死亡高峰的死亡率。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在64例严重多发伤患者院前抢救工作下,现场急救成功患者为92.2%,成功转院救治患者为90.6%,最终死亡患者为7.8%。对患者进行院前急救措施,可以在最大限度内保障患者的生存几率。

综上所述,院前急救措施的成功展开,对严重多发伤患者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促进严重多发伤患者在关键抢救时间内的成功救治,有效的降低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死亡率。

参考文献

[1]康黎军,崔华中,林庆军,等.66例摩托车交通事故多发伤的院前急救分析[J].现代医院,2010,2(30):112-113.

[2]刘华波,于敏.严重多发伤患者院前急救对比分析[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0,6(30):1353-1354.

[3]黄伟,刘燕,肖涛.严重多发伤院前急救的探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0,10(34):1567-1568,1572.

[4]吴凤菊,韦金萍.严重多发伤146例的院前急救护理[J].广西医学,2010,10(34):1292-1294.

[5]商长龙.58例严重多发性伤的院前急救体会[J].吉林医学,2012,34(34):7509-7510.

[6]杨n,花海明,曹志龙.严重多发伤院前急救与转运体会[J].东南国防医药,2014,6(34):63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