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交通管理的主要制度范文

时间:2023-11-07 17:29: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道路交通管理的主要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道路交通管理的主要制度

篇1

道路交通管理》(或称作《道路交通管理概论》)课程一般是作为公安院校交通管理专业(专科)、交通管理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或其他地方院校开设的与道路交通专业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属于专业知识学习的前修课程。其教学目的与目标在于对道路交通管理的相关基础知识有一定的概括了解和认识,从而为其他后修专业课程的系统学习打基础或作知识储备。随着我国道路通车里程的不断增加,特别是农村公路的急剧增长(在2002年至2011年的十年内,我国农村公路从133.7万公里增加到353.7万公里),以及机动车拥有量和驾驶人数的急剧上升(截止到2013年10月底,我国机动车拥有量达2.5亿辆。其中汽车1.35亿辆,占53.9%,私家车超过8500万辆,比10年前增长13倍;驾驶人达2.75亿,是10年前的2.6倍),不但使道路交通活动与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娱乐休闲活动的关系日益密切,而且与公安工作的关联度也日趋增加。其突出表现在与道路、车辆或道路交通活动有关的治安案件不断上升,更有甚者,一些不法之徒往往通过道路、车辆或道路交通运输过程进行刑事违法犯罪活动。另一方面,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要求现代警察必须一警多能,特别是随着交巡警———交通警察、巡警合一的警务模式(交巡警制度是世界大多数国家普遍采用的成熟警察勤务模式。交巡警制度整合了警力资源,是将刑事执法、治安管理、交通管理、服务群众四大职能有机融合的新型防控体系,代表了未来的发展方向,是脱离原始,改变粗放,走向动态警务运行模式的显著标志,必将产生强大的司法制衡力、社会治安的驾驭力、打击犯罪的冲击力)在我国高速公路和城市部分区域的推广,公安专科院校作为人民警察培养的摇篮,为保证其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能力能够更好地应对日益复杂社会环境的需要,掌握一定的道路交通管理基本业务知识不但必要而且十分重要。正是基于上述背景,学校在讨论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将《道路交通管理》课程增设为所有公安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其目的就在于,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让非交通管理专业的学员也能了解和熟悉公安道路交通管理的基本知识和警务工作规范,从而促进公安高专大公安专业的建设,以及公安通用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更好地应对当前公安工作面临的挑战。

二、课程内容选择与设置

根据上述课程的性质与定位,《道路交通管理》作为公安专科院校非交通管理专业的公共基础课,一般教学课时设置为34个课时左右(周2课时),其中实训课时数达到12课时,占到总课时量的35%。在34个教学课时内,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道路交通管理》课程在内容选择上必须强调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即课程学习内容的选择与设置,必须结合不同警种在公安工作中的实际需要,完善其对交通管理基本专业知识的熟悉、了解和掌握,从而真正做到知识点学习和实战工作需要的无缝对接。根据目前我国公安工作的特点,以及交巡警体制改革的趋势,结合本课程计划教学课时的有关要求,课题组经反复讨论和教学实践后拟定,非交通管理专业开设《道路交通管理》课程,应侧重于对现行交通管理基本法律与业务知识的熟悉和了解。为此,本课程的内容选择与设置分为道路交通管理基础知识及道路交通管理警务规范两部分。道路交通管理基础知识部分,包括道路交通管理基本法律法规知识和道路交通信号与设施两个模块。通过这两个模块的学习,首先让学员了解道路交通的基本原则和执法管理的法律依据,以及维护道路交通安全的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标志标线等基本知识。道路交通管理警务规范部分旨在让学员对道路交通管理警务,即道路交通秩序管理、车辆与驾驶人管理以及交通事故处理的基本内容与工作规范要求,有一定的了解和熟悉。对于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又可以根据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与勤务,分解为交通指挥与疏导、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处理、交通管理执法规范、车辆管理、驾驶人管理、交通安全宣传、交通事故处理与预防等模块进行。通过上述两部分内容的系统学习,力求使学生熟悉和了解道路交通管理基本业务及相关法律法规和工作规范,以“三懂五会”即:懂交通管理基本法律法规和规范、懂交通管理设施基本知识、懂交通管理基本业务,会疏导指挥交通、会查处交通违法行为、会快速处理交通事故、会识别车辆牌证、会开展交通安全宣传工作为教学目标。

三、课程教学模式设计

《道路交通管理》课程一直以来是作为概论性的课程开设的,所以在以往的教学实践包括教材内容的取舍上,着重于一些基本知识点的概况介绍,如我国道路交通管理体质的演变、道路交通管理的对象和内容、我国道路交通管理的原则和方法等等。这就使得该课程的教学模式局限于教师的纯理论课堂讲授,内容上既没有针对性也缺乏重点。针对这次方案修订,在所有公安专业增设《道路交通管理》课程,如果仍采用这种老套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就会失去增设该课程的实际意义和效果。而按照“面向实战、讲究实用、追求实效”的专科教育教学原则,必须注重学员实战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结合过去一年的实际教学创新尝试和经验,课题组达成了共识,《道路交通管理》课程可以通过学生自学、教师重点讲授、案例分析与讨论、角色模拟演练与角色扮演、观看录像或视频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式,注重理论学习联系具体工作实际,突出公安交通管理工作的实战性特色。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具体采用哪种方法,主要结合不同教学内容的需要和不同教学对象的特点(如普通大专班学员、对口升学生源以及体改班等)有所选择和调整。从教学内容来讲,道路交通管理基础知识部分,即道路交通管理基本法律法规知识和道路交通信号与设施两个模块,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自学、教师重点讲授的方法完成教学;车辆与驾驶人管理以及交通事故处理两个模块的内容,在引导学员自学和熟悉《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与《机动车驾驶证业务工作规范》、《机动车登记规定》与《机动车登记工作规范》以及《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与《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工作规范》等法律规范的基础上,采用针对具体教学案例的分析与讨论的形式加强学员对相应重点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交通秩序管理的内容,如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处理、交通警察道路执勤执法规范、公路巡逻民警队警务规范等内容,特别适合采用角色模拟演练的方法,增强学员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而道路交通指挥与疏导、交通警卫、交通安全宣传等内容通过观看相关的录像或视频进行教学,使教学内容丰富务实更具实用性。从教学对象来讲,由于不同层次和渠道的学员,原有知识结构、学习能力与接受能力、学习兴趣与主动性等方面的差异与不同,针对不同内容的深度与侧重,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做出适当调整。如针对对口升学渠道的学员,多采用角色模拟演练与角色扮演、观看录像或视频的方式进行教学;对于体改班的学员则多采用学生自学、案例分析与讨论等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进行教学。

四、课程教材选用与建设

篇2

【关键词】道路交通;体制;管理;法律法规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交通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之一。但随着汽车数量的急剧增长,道路交通事故发生频率也日益增加。交通事故的发生不仅严重影响到了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同时也对社会的长治久安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研究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现状,找出目前我国道路交通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找到相应的对策十分必要。

一、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现状

我国道路建设工作在近20年来取得了十分辉煌的成果,截止2013年底,我国的公路里程、高速公路里程均已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公路交通已由制约国民经济的阶段向基本适应转化。虽然我国在实现国家道路交通建设的过程比之发达国家要快了许多,但却仍旧无法避免道路交通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我国道路建设的发展不断深入,所面临的道路交通安全也日益严峻。从整体上来看,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现状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从交通事故发生率来说,我国道路交通安全事故死亡人数近几年都是高居世界第一。

(2)从城市交通状况来说,我国城市交通拥堵状况加剧,道路拥堵现象十分普遍,已经由特大城市向二三线城市蔓延。

(3)机动车肇事频率高、比重大。在我国交通安全事故中,由机动车辆的行驶原因造成的安全事故高达2/3。

(4)机动车肇事原因主要包含:超速、严重超速、酒后驾驶。其中酒后驾驶比例虽然在管控范围之内,但酒后驾驶的安全事故后果要更为严重。

(5)交通安全事故中,行人是最大受害群体。行人遭受交通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是交通规则意识淡薄。

二、相关对策

世界大多数国家都已经认识到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是国家持续稳定发展的前提,并且普遍采取了相关的管理措施。例如:建立统一的道路管理体制,加强交通安全技术、法律的教育,提高交通道德水平等。在分析我国的交通及交通安全特点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目前交通安全的特点和现状,提出以下对策。

(1)加强道路交通管理体制建设

道路交通管理涵盖了许多的方面,它不仅包括了道路规划以及建设,更包含了后期道路的运营情况以及维护情况。与此同时,它还涵盖了十分广阔的管理范畴,例如路政管理、稽征管理、安全管理等等。交通的进步使得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也逐步推进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在国家的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加强道路交通管理体制建设工作是落实好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基本前提。但从目前我国的道路交通安全体制来看,存在比较明显的弊病,而这一弊病的主要原因则是由于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体制采取交通和公安两家共管的局面。也就是说,交通部门主要负责道路前期的规划与建设过程,而公安部门则负责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这种交叉执法使得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存在严重的“事后惩戒”现象,也就是采取对违法交通法规的交通行为进行较大力度的惩罚来改善交通安全问题,这种执法实际上是本末倒置的,与国际道路交通执法所秉持的“事前执法”的理念有很大的背离,这也是我国道路交通安全事故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因此,建立统一的道路交通管理体制是现阶段我国道路交通发展的当务之急。首先,国家应该依据国际惯例,完善并健全道路交通管理体制,并逐步明晰从国家到地方的各部门对道路交通管理的行政职责。

(2)推行道路安全审计制度

经过大量的研究发现,在我国大量的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原因是由于人与道路以及道路环境的不协调所引发的。例如,人在行驶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规范的行为,例如横穿马路、走机动车辆行驶道等,与道路本身的行驶规则产生不协调,继而引起了安全事故。理论上,这种事故存在一定的随机性,但实际上,仍旧可以采用一定的方式去避免这种随机事故的出现,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道路安全审计。

道路安全审计制度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能够道路建设完成后对道路发生交通安全事故的潜在危险因素进行审核,这种制度建立的最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预防交通事故。道路安全审计制度是从预防交通事故的可能性和严重性入手,从道路项目规划、设计、施工、运营全周期进行安全深刻,它是由独立于交通部门以及公安部门之外的第三方,采取公正独立的审计方法对道路项目进行详细的审查,通过审计工作,明确道路交通潜在的安全隐患,并进一步确定相对应的安全对策,能够有效避免或者消除安全隐患。

(3)完善我国交通法律法规

人、车、路是道路交通中的三个主体,而交通法律法规则是一个确立这三个主体之间的联系的规则。只有在科学合理的交通法律法规制度下,明确人、车、路的相对关系,才能进一步保证道路交通的可行性。现阶段,出于体制上的原因,我国现行的交通法规存在较为严重的不配套、不完整现象,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存在一些不协调的问题。因而尽快制订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的策略, 明确国家对道路交通安全的措施及阶段性目 标, 明确交通安全在交通 运输中的地位, 完善社会保障机制, 是政府对交通安全长期、持久和有效的战略对策。

除此之外,现代科技日新月异,依托现代网络技术以及信息技术,发展智能化交通管理已经成为可能。ITS 是当今世界交通运输发展的热点和前沿之一。我国从 20 世纪 90 年代就已开始对 ITS 进行跟踪和试验, 前期重点集中在城市交通管理、 交通信息 采集 与服务、 不停车收费、智能化公交系统等方面。近年来,在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的指导下,目前已经将ITS应用至我国城市交通,已成为目前我国改善道路交通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但由于我国的道路建设,相关法规没有相对应得到完善,因此,这套智能交通管理系统仍旧存在许多的问题。这就需要政府加大科技投入,攻克一系列该领域的共性、关键和前沿技术,加强对有助于改善道路交通安全的 ITS 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

(4)加强交通安全的教育, 提高交通道德水平

我国道路交通法治观念极为淡薄,一方面这是我国道路交通法律法规不完善造成的,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政府的交通安全宣传工作不到位所造成的。在我国,随意停车、超速行驶、横穿马路,横穿高速路的事情常有发生,而人之所以会有这些违规举动,往往是由于他们对于这种行为的危险性没有得到很好的认识。因此,相关政府在进一步加强交通法规制度完善的同时,也要进一步加强对交通主体――人的交通观念进行教育。

结束语

道路交通安全是一项关系国计民生的、任重道远的艰辛的工作。要扭转这种让人堪忧的局面, 关键在于加强交通安全管理体制 ,尽快出 台国家道路交通安全策略,强化配套措施, 完善保障机制, 加强全民交通安全教育, 使安全第一的理念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l] 刘志强 , 赵艳萍中国交通安全技术分析,中国安全科学学报[J] , 2013 ,

篇3

公安道路交通管理工作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规范性,为实现交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公安道路交通管理工作岗位需求无缝对接,强化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必不可少,而建立校局合作机制的实践教学模式是保障和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的有效措施。针对交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问题,需要从课内实践教学、综合实训以及毕业顶岗实习三个方面探讨校局合作机制下的实践教学模式与实施方案。

关键词:

校局合作机制;交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公安交通管理

为了积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全面提升公安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实战能力,公安部政治部在《关于加强公安院校和训练基地建设的指导意见》(公政治[2011]137号)中明确指出,要着力推进公安院校教育转型发展,深化教学改革,坚持以构建适应公安工作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目标,以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改革创新作为切入点,突出学科专业的特色建设和内涵建设,全面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基于这样的背景,根据目前各公安院校交通管理专业实验实训条件及实践教学的普遍情况,结合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道路交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工作引发的启示,本文旨在探讨在校局合作机制与条件下,如何开展交通管理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从而进一步促进公安交通管理专业校局合作人才培养运行机制的构建与落实。

一、交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从目前公安院校制定的交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来看,交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主要是面向公安交通管理基层部门的道路交通管理工作需要的,其培养目标是能够适合公安交通管理第一线实战需要的技能型专门人才。结合笔者多次深入到公安交通管理基层部门进行专业调研了解到的情况,以及各用人单位、毕业生调查表的有关反馈信息来看,交通管理实战部门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从业务工作能力方面,更侧重于具体岗位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而这种操作能力的培养只有通过专业课的实践教学来逐步培养和提高。虽然在交通管理专业教学中一直强化实验实训等实践教学课时和力度,但并未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其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的以理论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使强化专业实践教学不能落实到位目前在道路交通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常采用以系统理论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该方法最大的优点是教师能用最短的时间传递较丰富的知识,课程容量大、效率高。但是,对于实践性较强的交通管理专业课程,系统理论讲授法往往由于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常处于被动的地位和状态,不利于学生主动性和独立性的锻炼和提高,[1]制约着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强化专业实践教学无法落实。

(二)校内实验实训设备不足,制约了实践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与效果因教学经费不足等方面的制约,学校的实验实训设备往往处于落后状态。现有的实验实训设备与当前的交通管理应用技术设备、一线交通警察的执法装备配备存在很大差距。虽然目前添置了一些新的实训设备,但由于缺乏外聘实战教官的现场指导,具体的实训内容和项目也往往局限在观摩或模拟的初级阶段,缺乏交通管理的具体实战性和真实情景感,往往达不到实践教学的预期效果。

(三)课程实训项目往往与交通管理实战岗位工作内容存在偏差由于公安工作性质和公安体制等方面的原因,公安院校的专业教学往往与公安实战部门存在脱节现象,[2]致使校内专业任课教师的交通管理业务的实践经历与能力相对有限,专业课程的实训项目与内容,一般根据校内现有实验实训设备与条件,以及任课教师相对熟悉和了解的内容而确定。因此,实训项目、内容与交通管理实战工作内容并不能达到一致性。

二、校局合作机制下的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基于目前交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为了克服校内实验实训条件短时间内仍无法改善的现状,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校各专业教师对于如何提高实践教学效果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特别是随着校局合作人才培养机制的推进,对于交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创新。本文主要针对课内实践教学、综合实训与毕业顶岗实习三个项目的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一)课内实践教学从实践教学组织形式与层次来分,交通管理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根据不同专业课程实训项目和实训目的不同,可以开展下列不同组织形式与层次:1.实地观摩或观看案例视频资料。对于一些道路交通管理基础知识等综合认知方面的实践内容,可由任课教师(必要时可由教官)带学生到具体的道路上进行现场实地观摩。如道路交通管理设施(包括交通信号灯)设置的实训,可以选择典型路段(包括城市道路、普通公路和高速公路等)组织学生现场参观与讨论,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而对于一些不便带学生进入现场,或事件是瞬间发生等有关内容的直观认识等内容的实践教学,如重大交通事故现场、驾驶人酒后驾车对于交通安全的影响、拨打接听手机或不佩戴安全带违法行为的危害后果等等,则可以通过在课堂上观看有关真实案例的录像资料后,再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同样可以达到相应的实践教学的目的和效果。2.课堂模拟角色演练。对于有些相对简单而又便于操作的实训项目,可以在教室、校园或模拟街区。让学生对某一特定的实训项目,比如,道路交通秩序管理课程中关于执勤执法规范的实习与实训,以及交通警察执勤执法用语实训项目等,通过对具体设定的违法行为(如酒后驾驶、违章停车、不系安全带、超速行驶等)处罚过程的模拟角色(交通警察、驾驶人及其他交通参与者)演练开展实训。为此,需要学生在前期准备过程中,根据模拟扮演角色的不同,将前期掌握的相关法律知识,如违法行为处理程序规定,交通警察指挥手势等内容,与执勤执法规范要求融合在一起进行违法行为查处过程的实训。并且通过实训分组和违法情节设定,让每个学员都参与其中,以保证每个学员都能体验到实习与实训感受与效果。[3]3.通过教官的现场指导与示范开展实训。对于一些有专业工作深度或操作相对复杂的实训项目,如交通事故现场处理、交通事故认定等,需要经过从实战单位聘请经验丰富的教官现场示范,在教官指导下学生进行模拟演练,再由教官对学生模拟实训过程进行评议。通过这种实践教学方式,可以弥补校内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欠缺,增强实践教学与交通管理工作的对接,让学员把书本理论知识与交通管理具体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既锻炼了学员的岗位工作能力,又提高了专业理论知识学习效果,为日后的毕业顶岗实习和履行岗位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4.先模拟场景实训再进行真实现场观摩或参与。如车辆登记内容的实训,在理论上掌握车辆登记内容的基础上,首先让学生在校内模拟车管所进行车辆登记项目的实训,然后通过到真实车管所的观摩或参与,完成车辆登记内容的实训。又如交通事故现场处理的实训,首先是在校园模拟事故现场处理的实习,在已经熟练掌握其工作内容和流程基础上,由教官带领学生观摩真实的事故现场,现场观摩教官的事故处理过程,然后让学生通过与教材理论内容以及校园模拟现场处理过程进行比对,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事故现场处理的基本工作要领和技能。

(二)综合实训上述课内实践教学,主要是按照课程标准所列实训项目的不同,逐个进行项目实验或实训。而综合实训则是按照专业技能的要求,在所有课内实践教学完成的基础上进行的综合技能训练。根据我校交通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与探索,综合实训一般分为下列不同的层次:1.多个实训项目综合进行。为了丰富实训内容和便于教学组织,可将不同课程但又有关联性的实训项目合并在一起,形成一个初级综合实训项目。如对于道路与交通管理设施课程中“道路交通安全设施设置观摩”实训,与道路交通控制课程的“交通信号灯设置观摩”实训,二者都需要到具体的道路上进行现场观摩,可以整合在一起通过“道路交通设施设置观摩”综合实训完成实践教学的目的。这样的初级综合实训既丰富了一次实践教学的内容,又使学生对道路交通设施有了全面直观的认识。2.某一课程综合实训。通过课程综合实训将课程的知识点融会贯通,如道路交通秩序管理、车辆和驾驶人管理、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等专业核心课程,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往往是根据课程内容,设立不同的实训项目进行课内实践教学和实训,但这些实训均为某一知识点或能力服务,往往不具有交通管理实战的综合性。而当这些课程学习结束后,通过开展课程的综合实训可以将相关内容整合在一起,形成某一具体业务的基本能力的综合实训。如交通安全违法行为查处综合实训、机动车登记综合实训、交通事故现场处理综合实训等。3.专业能力综合实训。根据交通管理的工作过程,基于交通管理实战岗位任务的要求,针对交通管理专业实战基本技能和能力而开展的综合实训。如道路执勤综合实训、车辆管理综合实训、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综合实训、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综合实训等等。

(三)实战部门顶岗实习(毕业实习)顶岗实习是一门专业实践课,是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的必要实践环节,是课堂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应用和巩固所学专业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技能的一个重要手段。顶岗实习也是公安院校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必要前提,只有通过顶岗实习才能进一步了解公安工作对于专业技能的需要,加深对公安工作的认识,增强对公安工作的适应性,进一步培养公安院校学生的警察意识,缩短学生从一名学生到人民警察之间的思想意识与业务技能距离,为学生毕业后警察职业生涯规划起到关键的指导作用。为了充分发挥顶岗实习对于专业能力培养的推动作用,我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普遍推广“2+1”模式,即学生的顶岗实习期为1年,其目的是通过为期1年的定岗实习,将两年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交通管理实战进行深度融合,并从顶岗实习中进一步理解、掌握和提升交通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

三、基于校局合作机制下的交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实施

(一)建立与完善校局合作制度建设促进校局合作的深度融合制度建立是校局合作长效运行机制的保障。只有进行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才能确保校局合作的深度融合和健康发展。为此,在确定实习基地及校局合作单位的基础上,需要围绕课程体系开发、课程建设、教材开发、双师型教师培养、教官聘请、科研开发和技术服务、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实习就业等工作中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制定一系列相关制度,其中,校局合作协议是校局合作长效运行的前提和基础,校局双方通过协议中明确规定双方的责、权、利,同时也对校局合作中的条件、实习岗位要求、目标、职业纪律等方面制定相应的制度。

(二)通过校局合作等措施落实双师型教师和教官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已经聘任教官对于专业课程教学的助推作用,通过热点问题专题讲座、实训项目的参与指导等方式实现校内教学内容与交通管理实战的紧密结合。积极鼓励校内专业教师通过实习带队、实践锻炼或挂职等方式丰富交通管理实践能力和工作经验。以公安部政治部《关于实施全国公安院校与公安业务部门人员互派“双千计划”的通知》为契机,制定计划安排交通管理专业教师分批深入到交通管理实战部门6-12个月,切实增强专业教师的交通管理实践能力;同时,积极引进对公安交通管理业务有较深入研究、能够承担公安交通管理相关课程教学任务的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业务骨干到交通管理专业任教,借助双方的交流与互动,在教研活动和课堂教学中补充和丰富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战性。

(三)通过校局合作共同开发符合岗位技能要求的专业实践教学文件1.制定课程标准及实训指导书。在专业课程标准制定及实训指导书编制过程中,要在专业调研的基础上,坚持校局合作理念,充分考虑实践部门人才岗位技能需求,通过《校局合作专业指导委员会》、《校局合作专业建设委员会》充分讨论和论证,科学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和实训项目,增强实践效果;在课时分配方面,突出实践教学学时,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时比例,确保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学时量。2.专业综合实训实施方案。校内专业教学团队要积极主动与交通管理实战部门合作,共同研讨开发基于交通管理工作过程的典型的综合实训项目,并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确保实践教学过程的顺利开展和实施。3.“理实”一体化课程建设。根据公安交通管理工作岗位能力的特点,结合专业教学团队校内与校外实训条件,通过校局合作部门教官团队的积极参与指导,逐步开展道路交通秩序管理、车辆与驾驶人管理、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等专业核心课程“理实”一体化课程的建设。逐步将课堂置入真实的交通管理环境,如交通事故现场、交通执法现场等,让学生参与真实项目的实践与开发,增强实践教学的真实性与效果,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4.考核与评价模式突出实践教学内容。课程考核方式突破原有的期末笔试考试的单一模式,强化过程与阶段性评价,加大实践考核比重,减少结果终结性评价。根据不同课程学习内容的特点,大胆尝试新的考核与评价模式。期末考核方式不再局限于书面考试,如:基本知识通过口试强化学生的记忆与消化;基本技能则通过实训过程或实训结果检验学生的掌握能力与水平;基本理论则通过研讨与分析提高学生的思维与能动性。教师通过对学生的职业知识、能力、素质等进行综合考核,得出综合成绩。

(四)通过编制学生实习手册建立与完善顶岗实习校局管理制度为了能充分熟悉和了解具体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工作性质与任务,熟悉有关道路交通管理的原则、方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全面掌握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的职责和任务等,按照“2+1”人才培养模式,我校交通管理专业学生定岗实习期限为1年,为此,实习期间学生要轮换不同岗位。为了便于学生的管理和提高实习效果,必须由校局双方根据学校学生管理手册、顶岗实习计划、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纪律条令和交通警察道路执勤执法规范等,联合编写学生顶岗实习手册,明确实习目的、要求、内容与实习纪律等内容,明确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校局以及带队教师与实习教官双方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张雪梅.基于大公安专业的道路交通管理课程教学设计[J].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3):52.

[2]路峰.在《道路交通管理》课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研究[J].中国人民警官大学学报,1996(3):60.

篇4

首先我代表××乡党委、乡人民政府向各位领导在百忙之中莅临××检查指导道路交通安全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乡道路交通安全工作在各级各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园满地完成了1至3季度工作任务,做到无重特大交通事故发生。下面我就××乡道路交通安全工作向各位领导作个简要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

××地处昌宁县南大门,全乡总面积236.1平方公里,辖10个村民委员会168个村民小组25859人。辖区内省道“312”线横穿而过,全长20公里,乡村公路全长547公里。有机动车辆1456辆,驾驶员1415名。

近年来,由于乡村道路的不断改善及机动车数量的增加,随之交通事故不断上升,因交通事故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也增加,因此切实加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1年来,××乡努力减少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的漏管失控面,把加强道路交通管理纳入我乡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好、抓落实,坚决杜绝造成群死群伤的恶通事故,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了全乡经济和谐发展,为“创建平安××,构建和谐茶乡”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主要作法

(一)、加强领导,成立机构,确保道路交通安全工作取得实效。为切实加强对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领导,确保工作工作顺利开展,成立由乡长任组长,分管交通的武装部长为副组长,派出所、综治、宣传及十个村主任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派出所所长白中仕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派出所民警为工作人员负责处理日常事务。各村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切实加强对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同时结合辖区道路交通安全情况,制定具体工作措施,明确工作职责和目标,细化分工,充分发挥联动机制作用,确保了工作的顺利开展,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二)、提高认识,切实担负起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的重要责任。面对严峻的道路交通安全形势,××乡从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执政为民和服务“三农”的高度把思想统一到“创建平安××,构建和谐茶乡”的大局上来,切实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积极研究解决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的突出问题。为把道路交通管理工作抓好、抓实,将其列为重要议事日程。为真正把道路交通管理工作落到实处,明确责任,分别与各村、乡直各单位签定了《道路交通管理目标责任书》。在全乡范围推行兼职交通协管员制度,即由各村委会主任或支书担任辖区交通协管员,在派出所设置一名专职交通协管员,组织辖区道路交通安全工作,发动群众参与各种交通安全活动。驻派出所专职交通协管员和辖区兼职交通协管员在乡道路交通安全领导小组及派出所领导下开展工作。主要承担:一是按照交通安全宣传“五进”活动要求,定期组织群众学习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交通安全常识,发放交通安全宣传材料。二是排查登记辖区机动车和驾驶员基本情况及变动情况,清理登记辖区无牌证车辆和无证驾驶人员,督促无牌证车辆上牌落户和无证驾驶人员培训领证,行动中督促无牌证车辆上牌落户和无证驾驶人员;三是定期组织辖区驾驶员进行安全学习教育,传达有关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要求。督促其学习道路交通安全法律师事务所法规和交通安全常识;四是对辖区道路危险路段进行排查,并同上级预防交通事故机构报告,协调有关治理事项;五是组织有关人员在赶集日、重大活动、传统节庆和婚丧嫁娶等聚众集中时段、地点,宣讲群众不乘坐拖拉机、低速汽车等安全无保障车辆;对于不听劝告的交通安全违法人员,及时通报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或派出所进行查处;六是建立交通管理基础台帐。

(三)、加强道路交通安全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群众对交通安全重要性的认识。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是交通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治本之策,在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工作中,我乡结合法制宣传教育开展好道路交通宣传教育工作。不断增强广大群众的交通法制观念和交通安全意识。国庆前夕还对本辖区内的正三轮摩托、客车、货运车辆的驾驶人员进行交通安全教育培训,组织他们收看交通宣传光盘,××乡派出所所长领学了《道路交通安全法》,通过教育培训,提高了驾驶员的交通安全意识,为预防重特大交通事故的发生奠定了基础;为了预防外埠车辆在本辖区发生交通事故,我乡组织人员在云保线两侧张贴交通安全宣传画,各村、各乡直单位认真履行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职责,定期深系的村寨和学校开展交通安全专题辅导,讲解交通安全常识和法律法规知识,重点宣传货车、低速汽车、拖拉机和摩托车等违法载客的危害性,使交通安全宣传深入千家万户。2009年1至9月份,共出动车辆65驾次,人员163人次,出黑板报5期,张贴宣传标语2920条,深入到中小学进行宣传教育25场次,培训驾驶员177人次,形成全方位、多渠道、多形式的宣传攻势。通过宣传教育,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四)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控,深入推广“丘北经验”。各村、各单位进一步落实标本兼治、疏堵结合的措施,切实加强农村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农村地区道路交通安全“一盯一”、“一帮一”的长效监督管理机制,健全农村地区道路交通安全防控网络,结合全乡实际情况,推广“丘北经验”。依靠派出所、村委会等基层组织,对全乡低速车、拖拉机、货运车车主、驾驶人在农机安全生产专项清理整治行动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全面的清理排查,将经常从事违法载人营运的车辆及驾驶人纳入重点管理范围,详细登记造册,建立档案,实行“一盯一”、“一帮一”的“户籍化”管理制度,切实加强与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监督员联系,并通过道路交通安全监督员加强对重点驾驶人的沟通联系、宣传教育和提示提醒等日常监管工作,真正将各项动态管控措施落实到具体的、活生生的社会群众及广大交通参与者身上。加强了农村道路监管工作,规范了农村道路路面行车秩序,有效推进了农村道路交通环境的和谐发展。

(五)、加大道路交通违章行为的查处力度,坚决杜绝重特大交通事故的发生,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一是在交通管理工作中加强道路交通违章行为的查处力度,纠正交通违章行为。重点查处农用车、拖拉机违章载人,无机动车驾驶证驾车,驾车不戴安全帽、安全带等严重违章行为,坚持“教育为主、处罚为辅”相结合的原则,有效地减少了交通违章行为,大大的减少了交通事故的发生。二是加强对云保线路段和重点时段的巡查。积极开展道路交通秩序整治统一行动,对低速载货汽车、拖拉机载人、无证驾驶、无牌行驶、未进行年检车辆、酒后驾车、超限载人和违法接送学生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进行查纠。整治活动中,共出动警力78人次,警车18驾次,查纠低速载货汽车、拖拉机违法载人14起,处理交通违法人员15人。三是加大路检路查的执法力度。在云保线的路检路查工作中,严格按照“三严”的标准进行,即“严查、严管、严惩”,对七座以上的过往客运车辆逢车必查,坚决不放过一辆违法车辆,并对违法车辆上限处罚,为预防重特大交通事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四是净化道路交通秩序。在各有关部门的配合下开展“以路为市”治理,采取“守巡”相结合、日常管理与突出重点相结合的方式,对机动车乱停乱放等交通违法行为进行现场纠正,同时加大查处力度,从而加强规范道路停车秩序。五是建立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防控网络及长效机制。认真落实兼职交通协管员制度,充分发挥兼职交通协管员人熟地熟的作用,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认真履行好交通管理工作,进一步夯实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基础工作,增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防控力量和能力。

三、存在的问题及努力方向

篇5

一、当前镇区交通秩序存在的问题

(一)交警警力不足,交通管理任务繁重。在管理工作中,人是第一要素。而在当前交通管理科技应用水平较低,还无法将交通管理中的大量警力解放出来的条件下,警力不足直接制约着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的成效。一是在人车流量不断增加,镇区范围不断扩大,民警担负着整个镇区交通秩序管理,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工作压力。二是各类频繁的交通安全保卫工作和各项活动增加,在警力布控上,大部份民警只好站了南岗跑北岗,站了东岗奔西岗,马不停蹄,连续作战,一线民警承受着越来越大的生理和心理压力,集中时间,集中警力开展日常的交通管理工作就有困难。

(二)个别驾驶员和车主交通安全意识不强。驾驶员队伍素质的优劣,直接关系到道路的安全与畅通。一是市场的强烈竞争也不能给驾驶员有更多的时间坐下来学习,集中个体驾驶员学习也很不现实,由于驾驶员长期不学法,不懂法,造成法制观念和安全意识淡化。二是为了追求高额利润,相当多的驾驶员追求效益忽视安全。有的随意停车、掉头,争抢客源;有的超载、超员、疲劳开车;有的超速行驶,"病车"上路;有的不顾安全闯红灯,严重地扰乱了镇区正常的交通秩序,导致道路不畅。此外,外来工和农村打工族进入城镇,这些人没有进行过系统性的交通安全教育,缺乏基本的交通安全知识,毫无安全意识,驾超载车与驾无牌无证车,骑乘摩托不戴头盔等,这些都是极大的安全隐患。

(三)机动车辆流量猛增,对非法营运与及拼装车辆管理打击不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企业所有制的转变,导致私家车、个体营运车辆的猛增,尤其是摩托车的发展速度惊人,同时还有一些无牌无证车及拼装车等非法营运车辆利用早晚时间偷偷进城营运,加大了镇区道路交通的压力和交警的工作量。

(四)镇区道路条件和配套设施滞后,布局不合理,与人车流量的发展不适应,导致了镇区道路的拥堵。近几年,虽然政府加大道路建设的力度,修建了不少道路,但比较窄,拆除了一些房屋,但路况不平直,拓宽了街道,但仍存在布局不合理,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人车流量的需求。有的单位或个体房地产公司在规划建筑房屋时,受利益的驱动,没有规划好停车场所。出租面的和摩的招手停、随意上下乘客,严重地危及到自身和他人的安全,又影响了城镇的市容市貌。主要街道的大小门面、市场前后停车位少,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上乱停乱放,导致了交通的拥堵。

(五)镇区道路行人、非机动车违法现象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主观上,群众参与交通守法意识比较低,行人、骑车人和乘车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存在着无意识违法和有意识违法。无意识的交通违法行为表现为许多居民在交通行为中,由于对新法规了解不够,如:很多骑自行车的人根本就不知道在路段上横过机动车道,应当下车推行;很多乘车人不知道在机动车道上下不得从机动车左侧上下车等等。他们的行为归根在于对交通法规知之甚少,或者知道的不是很清楚。而有意识的交通违法行为主要受方便、快捷、省时等因素的影响,明知不能违反,但抱有从众、侥幸心理而违反。如"斑马线"就在前方20米或30米,但嫌路远不愿走;明明知道在混合车道骑自行车必须靠右行驶,不能几人并行,但依然我行我素,影响着其他车辆的正常行驶。客观上,对行人、非机动车驾驶人的违法行为,《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交警可以当场进行处罚,但现实中,交警对这类交通违法的处罚执法难度较大,多以警告为主,罚款处罚的几乎没有。再而,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人交通违法由于一定程度上带有普遍性,致使交警在执法中常常遇到"法不责众"的尴尬局面。另外,对于拒绝接受罚款处罚的,《道路交通安全法》所赋予的管理手段又过于简单,且没有很强的威慑力和约束力,使行人、非机动车驾驶人违法屡禁不止。民警的"严"管往往是很容易遭来群众的围观、乘机起哄、甚至滋事,帮违法者讲"好话"的,比比皆是,久而久之,使民警在管理上产生一种畏难情绪,不利于交通管理工作的开展。

(六)"说情风"愈刮愈烈,导致了交通违法现象难以治理。虽然大家知道"严是爱,松是害",然而当今社会总有一些人热衷说情,镇区的交通参与者大多数是本地车、本地人,出门上街时间一长都面熟,谁都有三朋四友,谁都很难顶住熟人、亲戚、朋友的说情。同样,交警部门处在改革的最前沿,开展执法尤为如此,面对现实,你同样谁都不能得罪,有的执勤交警也不得该松手时便松手,有时违法车辆刚拦,驾驶员还未下车,电话手机响声不断;有时违法车一扣,说情者便蜂拥而至,让你左右为难,既影响交警公务,又不得不手下留情。更为难的是你的上级、你的同事、你的朋友,能不慎之慎吗?而这些违法驾驶员也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优惠",如何使交警公正执法,怎么公正?说情风的盛行,导致了交通违法行为难得到应有的处罚,严管才有平安路,严管才有畅通行,殊不知说情者这样做不仅不是在帮违法驾驶员,而是在纵容他们违法,最后的结果将是害了驾驶员,害了家庭,害了他人,后患无穷,如何处理好这种关系,的确是各级交警部门的一道难题。

二、措施与对策

(一)加强交通安全宣传和教育,提高广大居民的法制观念和安全意识。"人、车、路"是交通管理中的三大要素,其中"人"根本性要素,因此,加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的法制观念和安全意识,是城镇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根本举措。针对当前居民当中农民出身较多、文化素质不高的实际,发动群众宣传力量,以《道路交通安全法》宣传"五进"为契机,大力开展通俗易懂、形式多样的交通安全宣传,营造良好的交通安全氛围。要着重抓好机动车驾驶员特别是交通违法驾驶员的安全教育,利用培训学校、驾协组织、车辆单位等多个教育阵地,开展全民交通安全教育,做到"管教并重,教育为主",使广大驾驶员遵守交通法规由被动转为自觉,形成良好的道路交通管理新格局。从源头上抓好驾驶员的交通安全和交通法规教育工作。

(二)建立健全道路交通管理社会化管理新机制。加大管控力度,运用先进科技,全力维护城镇交通秩序,针对驾驶员、车主的交通安全意识不高、城镇交通基础设施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加强城镇交通日常管理成为当前搞好交通秩序的主要举措。

一是要建立综合高效的综合治理交通机制。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一步明确各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落实工作目标、任务,建立工作制度,定期召开交通安全工作例会,协调解决交通管理中的重点、难点,真正做到摒弃部门利益抓交通,形成"部门联手,齐抓共管"良好局面。

二是要探索创新城镇交通管理勤务机制。对不断发展的交通事业,要进行深入调研,研究其特点和规律,发现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及时调整交通管理勤务机制,完善交通管理网络,与时俱进抓好管理工作。

三是要加大日常交通管理力度,及时查纠各类交通违法行为。交通管理部门要切实加强日常交通管理工作,充实一线上路管控警力,保持对交通违章的严管、严治态势,全力保证镇区道路畅通和秩序良好。

四是要加大现代科学技术在城镇交通管理中的应用,提高管理效能。为了遏制公路车辆严重超速及镇内车辆闯红灯等严重违章行为,我县交警大队已引进一套移动电子警察设备,对严重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行为进行严管重罚,力争在短时期内见成效。真正做到向科技要警力、要效能。同时不断完善县城内交通标志标线及信号灯等设施的就建设,使县城内的交通参与者做到有据可依,违法必究。

(三)加强城镇交通的规划和建设,逐步实现城镇交通现代化。对城镇交通需要有一个整体、长远、科学的规划,要与城镇规划"同步进行,同步实施"甚至是超前,不能单纯就交通而抓城镇交通,零打碎敲,反复调整建设。交通适应不了整体发展要求,在造成资源浪费的同时,也会严重制约镇化进程。我们要对交通状况进行全面深入的调研、论证,从城镇化进程的趋势和要求、居民交通需求的发展、生态环境城镇的建设等多方面考虑,运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根据城镇发展规划,制订出中长期城镇交通发展规划,并将规划逐渐落实到城镇交通建设,使城镇交通建设进入有章可循、科学合理的良性发展轨道,避免盲目"上马"现象,决不因个别人的意志或个别单位的利益而轻易修改,确保城镇建设的科学性、长期性、连续性和整体性。

(四)加强城镇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畅通工程"建设。如果说管理和教育是城镇交通管理的"软"措施,则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城镇交通管理的"硬"措施,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城镇交通现代化的前提。因此,要以"畅通工程"为载体,不断加大城镇交通基础设施投入,提高城镇交通管理"硬件"条件。要以老镇区为重点,充分融入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科学务实的管理理念,根据城镇发展要求,进行路网改造,进一步加大道路、停车场及与之配套的信号灯、标志标线、道路监控安全防护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城镇交通品位,不断深化城镇"畅通工程"建设。

(五)按照处罚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行人、非机动车驾驶人交通违法行为进行处罚,并不是交通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让广大居民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切实树立文明交通的观念,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交警部门长期不懈的努力,要坚持发现一起,纠正一起,宣传一起,教育一起,促使广大交通参与者自觉遵守交通法规。针对处理这类违法难度较大的实际情况,可采取相应措施,如尝试与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取得联系,实行交通违法抄报制度。在纠正中小学生和职工违法时,以教育为主,并将违法者的姓名、违法时间、地点及违法情节反馈到其所在单位或学校,由单位或学校进行教育。

篇6

一、党政重视,切实加强安全生产的组织领导

为加大对我乡辖区内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力度,第二季度我乡以分管安全副乡长张天军牵头,组织安办、派出所、交管办、各村社区开展道路交通安全排查7次,召开安全会议23次对分析道路交通安全问题,部署工作任务,稳定安全形势起到了主要作用。

二、制定方案,齐抓共管

我乡对辖区内的机动车明确了责任人,把各项措施落实落实到个人。严格执行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各项制度,每周召开一次道路交通安全例会,汇报每周在我乡范围内道路交通检查情况。认真贯彻执行有关道路交通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文件精神,把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认真抓好交通安全管理工作。要求各村(社区)委会主任为单位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负责人,各司其职,齐抓共管。落实交通安全责任制,乡上与各村、社区签订了综合安全责任书,与面包车、货车签订了安全责任书。

三、加强宣传,完善内务建设

为使广大人民群众知晓道路交通知识及法律法规,我乡在开展各项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同时丝毫没放松宣传工作。召开各种会议进行宣传并发放宣传资料80余分,张帖标语2幅。同过这些宣传工作,我乡辖区内人民群众对道路交通法律法规有了更多的了解,改善了道路交通安全形势。并积极完善六项制度,七本台账,加强制度建设。

四、加强源头管理,狠抓薄弱环节

一是通过派出所、交安办开展大量???道路安全专项整治行动,集中消除我乡辖区内交通安全隐患,排查整治辖区内公路危险路段,集中查处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加大对辖区内的机动车驾驶员的管理,第二季度,整治安全隐患点16处。组织安办、交通管理站、各村、社区支书、主任上路排查,对存在违规行为的驾驶员和车辆进行了批评教育和移送。我乡还加强了对辖区内所有的机动车辆的安全管理,对缺少年检、保险及车况差等不符合上路要求的车辆,做到对其纠正,并要求其年检。

二是注重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培训,提高群众交通安全意识和交通法规常识。开展**乡机动车驾驶员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培训、**乡机动车驾驶员暨安全劝导员业务培训会等各种宣传教育活动2次,自用船安全培训1次,交通安全联组会议1次,促进干部、群众安全知识入脑入心。

篇7

一、我区电动自行车的基本情况

广西所处地理位置属于亚热带气候、丘陵地区,较适合摩托车、电动自行车等交通工具行驶。目前,因我区电动自行车仍未能进行统一登记管理,电动自行车数量不能统计,但除了南宁市市区在快速环道以内禁止电动自行车在道路上行驶外,在其他城市,道路上所行驶的交通工具中,电动自行车占有相当的比例,其身影比比皆是。尤其是部分百姓认为购买电动自行车不但不用入户交纳购置税,而且也免去年检车辆和考取驾驶执照,与摩托车相比更为方便,使得电动自行车使用人群越来越大。但是,随着电动自行车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动自行车在车速、外型、质量上也在发生不断变化。根据1999年10月1日实施的国家标准gb17761-1999《电动自行车通用技术条件》规定,电动自行车的定义为“以蓄电池为辅助能源,具有两个车轮,能实现人力骑行的,电动或者电助动功能的特种自行车”,同时,该标准还对电动自行车技术要求作了规定:“最高时速应不大于20公里每小时,整车质量应不大于40千克,具有良好脚踏骑行功能等”,但根据我区目前电动车市场调查资料表明,目前我区电动自行车市场上,最高时速达到40公里每小时、整车质量超过60千克、无脚踏板的电动自行车占据了约60%的市场,部分电动自行车在拔去车上的限速销后,车速甚至能达到60公里每小时,电动自行车“轻摩化”现象十分严重。而随着电动自行车车速越来越快,车型越来越大,电动自行车所带来的不良影响也在不断地显现出来。

二、电动自行车带来的不良影响

随着我区电动自行车“轻摩化”现象的日益普遍,电动自行车给交通带来的不良影响也在日益突显,目前,我区电动自行车在道路交通管理方面的不良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道路交通秩序管理方面

当前,我区电动自行车在车辆定性上仍属于非机动车范畴,因此,在我区各城市道路上,电动自行车仍与自行车、畜力车等混合行驶在非机动车车道内。据研究资料表明,自行车在有隔离带的道路上行驶,平均车速约为17.8公里每小时,但如与其他车辆混合行驶,如道路内车速在30公里每小时的车辆占20%以上,自行车的平均车速则会下降至13公里每小时甚至更低。因此,电动自行车车速越来越快,不但会对非机动车道内自行车等非机动车形成严重干扰,降低路通行能力,易造成交通堵塞,还容易引发交通事故,造成严重后果。

(二)道路交通事故处理方面

随着道路上电动自行车的日益增多,电动车所引发的道路交通事故数量也在逐渐上升,今年7月20日,我国甚至出现了第一例电动自行车撞死人的交通事故。目前,因我区电动自行车在定上仍属于非机动车,这便使得道路交通管理部门在交通事故处理中对责任难以认定。例如,假设路面上电动自行车与摩托车发生事故,在电动自行车属于非机动车的前提下,应遵循《道路交通安全法》中所规定的“行人与非机动车无过错”原则进行责任认定,但由于目前我区路面上行驶的电动自行车在整车质量、车型、车速上已经达到轻便摩托车甚至普通摩托车的标准,如在电动自行车上运用“无过错原则”,不仅违反了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中的因果关系推理原则,还与“无过错原则”的“以人为本”的初衷相驳。同理,当电动自行车与非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时,电动自行车与自行车同属于非机动车范畴,我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在责任认定也难以把握公正尺度,容易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工作造成困绕。除此之外,因我区电动自行车目前未能对电动自行车实行登记上牌,更不存在第三者责任保险,这便容易使部分电动自行车驾驶员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产生畏罪心理和侥幸心理,造成肇事后逃逸现象,由于车辆无号牌,发生逃逸事故后也难以侦破,对交通管理工作产生严重影响。

(三)车辆和驾驶员管理方面

当前,在我区自行车销售市场上,有相当部分电动自行车未能通过安全技术检验标准,车辆的各方面安全性能、技术性能没有得到保证。但由于我区目前缺少对电动自行车的统一管理,使得在路面上行驶的电动自行车得不到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提供的技术监督,车辆安全系数得不到保障。此外,在电动自行车的驾驶员中,有相当一部分驾驶“轻摩化”电动自行车的驾驶员未经过摩托车驾驶考试,未取得驾驶资格,对车辆驾驶操作技巧以及相关道路交通法规缺乏必要的认识,素质较低。在对电动自行车车辆与驾驶员的缺少统一管理的情况下,道路交通事故隐患也在不断产生,对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也产生了不良影响。

三、解决电动自行车所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

我区电动自行车的存在,存在一定社会因素和深层次矛盾,涉及面广、人员复杂。因此,为了做到既解决问题,又要保障社会稳定,整治工作的原则应该是:区别对待、分类治理、标本兼治、全面推进。为此试提出如下管理建议:

(一)明确分类,准确定性

目前,我区甚至我国大部分地区之所以在电动自行车管理上存在较多漏洞,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电动自行车分类概念模糊,车辆类型定性不清,“身份不明”。因此,将电动自行车和电动摩托车明确区分开来,是管理工作的一个关键。20__年10月1日我国出台的《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gb 725820__国家标准中对摩托车规定为“无论采用何种驱动方式,其最高设计车速大于50公里每小时,若使用内燃机,其排量大于50ml的两轮或三轮车辆”。该标准同时还规定:“使用电动驱动的车辆,设计时速大于20公里每小时而小于50公里每小时的二轮或三轮车辆为轻便摩托车”。依据此标准和《电动自行车通用技术条件》,我们不难判断,只有时速在20公里以下,整车质量不超过40公斤的电动自行车符合其定义,应属非机动车范畴。而其他时速超过20公里,整车质量超过40公斤的车辆,则应定性为摩托车,应按照机动车辆的身份进行管理。

(二)规范电动自行车车辆生产企业和销售市场

目前,部分电动自行车厂商为了迎合消费者的心理,将电动自行车时速随意提高,所制造的电动摩托车不但各方面技术条件远不符合国家标准,各方面安全系数也得不到保证。而部分电动自行车生产厂家为了掩人耳目,在车身上安装了限制车速的限速销,将车速限制在20公以下,但这种极易拔除的限速销在拔销后,车速便能立刻提高到40公里以上。而更有部分销售商在出售车辆时为了达到盈利的目的,不顾消费者的人身安全,在销售车辆时帮助消费者拔除电动自行车上所安装的限速销,以达到提高车速的目的。因此,只有迅速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进一步规范我区电动自行车生产和销售企业,坚决杜绝电动自行车市场上以销售电动自行车的名义出售电动摩托车的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现象,我们才能从源头上对目前存在的这种违规车满街跑的现象进行控制,而不会出现“一边卖、一边抓”的混乱局面,为我们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的管理工作提供有利的执法环境。

(三)加大路面执法力度

除了要对电动自行车生产企业进行规范管理外,我们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还应该加大对路面上所行驶的电动自行车管理力度,并结合实际,在全区范围内开展电动自行车专项治理行动。对于不符合国家规定,违规生产的各种电动摩托车,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出台相关规定禁止其上路行驶。对符合规定的电动自行车,公安机关交管部门则应准许其上路。对于路面上行驶的电动自行车,交通管理部门除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对非机动车的相关规定对其进行管理外,还应加大路面检查力度,检查电动自行车的最高时速是否超过规定值,杜绝非法改装电动自行车的现象,将电动自行车在非机动车道内的行车速度控制在《道路交通安全法》所规定的15公里每小时以内,以免对车道内其他非机动车造成干扰,同时也避免形成交通隐患。

(四)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认识

篇8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公安交通管理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提升城市交通管理水平,根据《2009年城市交通管理工作指导意见》要求,支队将开展创建畅通工程示范项目工作。最近,支队召开了现场会议,确定八个畅通工程项目,分别为:交叉口渠化设计、区域交通组织优化、交通信号协调控制及诱导系统、路内停车管理、施工道路交通组织、城市交通指挥中心、路面执法示范岗、服务示范窗口。为了确保这八个项目的顺利开展,支队决定分别落实到各有关处室,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明确目标任务

创建畅通工程示范项目工作任务是:以《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体系(2008版)》为依据,按城市交通工作的实际的情况,和畅通工程一等管理的水平的要求,制定出相应的项目标准(目前交叉口渠化设计、城市交通指挥中心两个项目已经在该评价体系中有明确的标准),创建畅通工程示范项目,创A类一等管理水平。

(一)道路交通综合协调机构进一步健全。通过检查各路口渠化时左转、直行、右转进口道数量设置是否与相应方向交通量相一致,各有关职能部门参与创建畅通工程活动的力度更大,交通管理的社会化程度更高,实施城市畅通工程的社会氛围更浓,在全区进一步形成畅通工程活动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整治影响道路交通的热点、难点问题,如1.路口中央是否有导流标线;2.两相位控制时左转车道是否有等待位置指示线;3.根据视距三角形原理,是否保证了足够视距;4.路口通行能力是否与路段通行能力相接近;5.信号周期、绿信比和相位差三个参数设置是否符合该路通流的实际状况;6.路口渠化与信号控制参数设置是否相协调;7.渠化标志标线是否符合规范。杜绝各类非交通占道,实现动、静态交通秩序面貌总体改善。

(三)进一步加强道路交通基础管理工作。完善交通规划、交通管理规划,规范交通标志、标线、护栏等设施,重视交通基础调查工作,普及交通安全宣传教育,为创建畅通工程示范项目提供有力的保障。

(四)改善道路基础设施,整合道路资源。根据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体系(2008版)》交通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路网,改善道路路面质量,提高道路通行能力,改造横向支路,完善支路分流功能,有效缓解主干道路交通压力。

二、组织领导

为确保畅通工程工作顺利实施并达到预期目标,组建由分管副区长任组长,市公安局、市交巡警支队、建设局、交通局主要领导及区政府办公室分管副主任任副组长,宣传部、经贸局、财政局、教育局、建设局、交通局、城管局、法制办、文明办、市交巡警支队等部门分管领导,对创建工作进行统一领导。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畅通工程工作,协调各职能部门落实畅通工程评价体系各项指标要求,落实畅通工程创建的资金保障,规划决策整体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交巡警支队,由各相关单位抽调人员组成,主要职责是:根据创建目标、任务和责任,分解工作任务,掌握创建工作进度,督促检查各项任务的落实,确保既定目标的实施。

三、实施步骤

创建畅通工程示范项目工作,分四个阶段进行。具体安排为:第一阶段,从现在起至*月为前期准备阶段,做好动员、部署和准备工作,包括对项目实施前的一些背景,道路状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的方法。制订实施方案,落实分工,并将实施方案上报畅通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第二阶段,从*月至*月为实施阶段,针对各自工作目标和任务,全面开展实施工作,努力实现预定工作目标。第三阶段,从*月*日起为自评阶段。对照《2009年城市交通管理工作指导意见》开展自评,根据自评结果,向区、市创建办申报审核评定。第四阶段,从*月*日为总评阶段,全面做好畅通工程的各项收尾工作,迎检市、省、部畅通工程评审组的考核评价。

四、创建项目的措施

从现在起至*月底,各有关职能部门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按照创建畅通工程示范项目工作要求,精心组织,密切配合,突出重点,全力以赴投入到创建工作中去。通过不懈努力,把我市实施城市畅通工程工作提高到模范管理水平。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管理科学高效

1.充分发挥市畅通工程领导小组的决策作用,把我市的道路公共交通设施、停车场(库)等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及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积极促进城市交通管理工作与城市经济发展相结合,建立适应社会市场经济需要的科学高效管理机制。开展基础调查、分析现状、解决影响交通畅通和安全的问题。

2.规划、建设部门根据城市交通发展需要和我市建设投资计划,加快我市道路建设和改造,打通断头路、拓宽瓶颈路、修复破损路、改造支线路,形成较为合理的路网结构,进一步优化路网负荷均匀度。

3.公安交巡警部门要立足现有道路资源,广泛运用交通工程理论和先进管理方式,充分挖掘和提高道路交通通行能力。利用支线道路,通过采取开辟单行线、禁左转弯等交通管制措施,减轻主干道路交通压力。科学渠化道路,采取压缩车道宽度、改变停车线位置、合理配置信号相位时间等方法,增强路口通行效率,提高交叉口通行能力。

4..坚持交通基础调查制度,积极开展市民出行调查、交通流量调查,积累交通管理有关数据,健全畅通工程基础台帐。定期组织有关专家会诊分析城市交通问题,找准薄弱环节,明确努力方向,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5.公安部门要结合勤务管理机制的改革,以打防控一体化的社会治安长效管理机制为工作主线,建立起多警种参与,协同作战,全时空覆盖,点线面结合的网格化街面防控网络,加大道路管控范围。对现行的考核体系进行全面疏理,整合考核内容,把交通秩序、指挥疏导、交通事故处理等纳入考核。重点增强民警对交通事故快速处理的能力。

6.各相关执法部门要加强队伍建设,规范执法人员的执法行为。加强法律法规及业务知识的学习、培训和考核,使广大执法人员在思想意识、业务素质和文化水平上一个新台阶,树立文明执法新形象。整个队伍精神面貌好,纪律严明,作风过硬,无重大违法违纪案件,各项规章制度健全,岗位职责明确。

(二)交通有序畅通

1.规划、工商、公安交巡警、城管等部门要严格执行广告设置审批制度,规范户外广告的设置。道路两侧及隔离带上种植的树木或者其他植物、设置的广告牌、管线等,不得遮挡路灯、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不得妨碍安全视距,不得影响通行。并组织对遮挡路灯、信号灯、交通标志的清理工作。

2.城管、工商等部门要彻底解决占道摊点问题。从严取缔无证设摊、随意摆摊设点等违章行为,东亭城区及各镇镇主干道路严禁摆摊设点。组织对占道设摊进行清理整顿,对影响交通的有证摊点进行调整,坚决取缔无证摊点,还道路于交通。

3.公安交巡警、建设、规划、物价等部门要对我市的各个停车场进行合理规划建设,已投入使用的停车场不得擅自停止使用或者改作他用。针对我市城区道路,车辆随意停放、夜间占用路面停放车辆等问题,在一些次干道、支路等不影响交通的地区、路段开辟临时、夜间停车场,缓解停车供求矛盾,减少路内停车对正常交通的影响。对设置的路边停车点,要求顺向停放,并设置明显标志。

4.建设施工单位因工程需要占用、挖掘道路,或者跨越、穿越道路架设、增设管线设施,应当在经批准的路段和时间内施工作业,并在距离施工作业地点来车方向安全距离处设置明显的安全警告标志,采取防护措施,施工作业结束后,迅速清除道路的的障碍物,消除安全隐患。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加强对未中断交通施工作业的交通安全监督检查,维护道路交通秩序。

5.公安交巡警部门要以《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为契机,积极协调城管、交通、工商等职能部门,加大对交通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实行严管严治,解决影响道路安全和畅通的重点、难点问题。组织开展道路交通秩序集中整治活动,重点查纠机动车不按规定停车、不遵守信号、争道抢行,非机动车越线停车、逆行、闯信号,行人不走人行横道线以及占道经营、违章搭建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有效规范交通行为,改善道路交通秩序面貌。

(三)交通管理规范,设施齐全

1.公安交巡警部门要充分利用非现场执法手段查处交通违法行为。推广使用交通违法处理网上审批系统和违章肇事信息系统,减少周转环节,提高交通违法处理速度。在交通节点和交通高峰时段,原则上以指挥疏导交通和教育为主,依靠非现场执法手段查处交通违法行为。

2.在幼儿园、学校、医院、养老院前道路增设人行横道线和提示标志,在较宽的道路中间设置行人过街等待区实行二次过街,切实保障行人通行权利。

3.财政部门积极落实交通设施资金,确保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及时增设、更新。公安部门按照“因地制宜、以人为本、科学合理、适度超前”的原则,高质量设置交通标志、标线等基础设施。交通标志、标线设置科学规范、整洁美观、清晰醒目、齐全有效。农村地区道路交通设施建设,要紧紧依靠当地政府,从满通管理的实际需要出发,按照国标设置必要的交通安全设施,并逐步纳入同步建设轨道。

4.加大城市道路设施维护资金的投入,确保各类道路养护维修顺利进行,道路桥梁状况良好。实施城市“亮化工程”,城市道路照明设施功能齐全,主干道亮灯率达到100%。排查出的危险路段、事故多发路段,确保隐患整改资金到位。

(四)宣传教育广泛深入

1.区市文明办和公安交巡警部门以高全民交通安全意识、交通法制意识和交通文明素质为核心,深入实施文明交通工程。开展文明交通安全镇村、机关、社区、企业、学校的“五创”活动,扩大交通安全宣传教育范围,拓展宣传教育内容,在全社会形成倡导文明交通的强大氛围。

2.宣传部门要与各职能部门紧密配合,充分借助媒体作用,加强《道路交通安全法》和实施“畅通工程”的教育报道,扩大宣传范围,增强宣传效果。

3.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要依法将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纳入法制教育的内容,积极履行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的职责。

4.各行各业要组织发动人员参加文明交通实践活动。各行业重点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的交通安全教育,普及如何行车、走路基本常识,提高交通安全意识,逐步改变不文明交通陋习。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参与的局面,使交通参与者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意识普遍提高。

篇9

一、对主要公路段和事故多发点段交通事故的原因分析

我大队辖区属典型的山区高速公路,道路交通状况比复杂,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原因是极其复杂的,既有驾驶员自身的因素,也有管理和意识不到的问题,综合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地理环境复杂,路况差。近年来,我省的交通道路发展很快,但有些路段,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道路条件是改善了,但不安全的因素仍不同程度的存在,许多新建的路在弯度、坡度、宽度等方面,都达不到要求,视线不好、危险路段、路口的问题是事故发生的一个重要条件,当公路改善后行驶变快至这些路段,由于惯性的作用极易发生交通事故。由于路的路面不平,过窄、弯度过大、坡度陡,危险路段没有防护设施,路况差,成了交通事故的重灾区。

(二)驾驶员的交通安全意识差。以上谈到的道路某些条件的不完善,虽然说是客观因素。但机动车驾驶员的交通意识差也是导致交通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许多驾驶员,特别是来自农村的驾驶员,安全意识淡薄,根本不把交通安全问题放在心上、记在脑中,从已往发生的交通事故的情况看,都是由于驾驶员超速、超载、疲劳驾车,不按规定行驶或机动车性能不良造成的。

(三)交通管理不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主要事故多发点段设置的警示标志不足,有的地方甚至没有标志,没有对司机进行预先警示。2、在路面管理的力度不够大(当然这与警力不足也有关)、科技应用水平较低。在国内已普遍使用的雷达测速设备、电视监控系统等交通管理新科技没有得到广泛应用。对现有微机及网络应用、“电子警察”的应用还不够充分,未能完全发挥其功效,交通管理仍徘徊在粗放管理状态。3、对违法处罚偏轻,处罚单一,没有从根本上触及违法者的利益,因而使一些司机的违法行为屡次不止。除此之外,政府对道路建设、改造投入不足,警力不够,管理监测设备的不足且落后等问题也是导致危险路段事故多发的间接原因。

二、避免和减少交通事故发生的对策与思考

由以上陈述可以看出,导致交通事故频发原因是多方面的,治理事故多发路段,遏制交通事故频发的问题也应采取综合治理、多管齐下的方式来解决。

(一)加大道路管理,改善交通条件是避免和减少交通事故发生的必备条件。1、加大道路维护力度,政府和各职能部门要按照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由各项道路资金中按一定的比例用于正常的维护,保证道路良好、畅通。2、对危险路段、事故多发点段进行整治,科学的分析,该改造的改造,该完善交通管理设施的完善,改善道路的通行条件,把道路的危险性降低到最小的限度。3、加强安全防护,在弯度较弯的路段红白相间的标志,提醒司机主义、警觉而采取相应措施避免事故的发生。4、以道路交通秩序为基础,强化交通管理现代化建设,通过广泛运用各种先进的交通管理设施和设备,提高交通管理手段,在警力有限的情况下,加重点危险路段的管控面,防止违章者利用民警管理时间、区域空挡钻空子,保证路面有警率和管事率,在道路宽阔地带和行车限速路段安装测速装置,以控制合理的行车速度。

篇10

一是领导重视,组织机构得力,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在各项阶段性工作中,大队领导始终高度重视,指派由分管法制工作的副大队长负责,并由大队教导员牵头,各中队负责人组成专门工作机构,抽调得力、经干的工作人员,认真抓好各项工作的开展和落实。

二是认真开展学习宣传,进行全员培训,促进全体民警对依法行政的认知、理解、掌握和运用。自支队统一分期分批有序地开展声势浩大的社会主义法制理念集中进行学习、培训和考试后。鱼峰交警大队以“规范执勤执法示范活动”为平台,进一步展现执法为民良好形象。一是规范路面执勤标准。以大队为单位,每周利用一天时间对民警进行执勤动作、普通话、日常执法用语训练和交通疏导、纠正违章等业务技能培训,做到疏导合理,站位得当,纠违行为正规。二是规范民警执法行为。大队建立了民警个人《执法考核档案》和电子执法台账,对民警执法行为进行全过程监督检查。按照“谁办案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明确各岗位执法责任主体,对有过错案件逐一倒查,严格追究责任。同时,由一名副大队长兼职的法制员,对大队民警的执法情况进行监督,强化广大民警依法执法意识,进一步树立了良好执法形象。

2、加强内务管理,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一是认真落实持证上岗制度。在认真搞好政策法规、业务知识、操作技能培训基础上,对民警进行执法资格认证考试,实行持证上岗,以增强违法处理民警的责任感。二是提高窗口服务水平。按照“便民、利民”和“微笑、高效”的工作要求,着力在提升服务质量上下功夫。增加了窗口服务的协警员,确立了驾驶员交通违法处理“一站式”服务工作站,方便了群众,提高了效率。通过法制理念教育、规范执法行为和服务意识得到了增强,服务措施不断完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好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三、“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专项整改活动中,对不规范的执法行为认真进行盘查、整改和建章立制。

1、牢固树立依法管理交通、依法行政和以人为本的思想。在交通管理执法活动中,多年来,交警在道路执勤中,少数民警我行我素思想不同程度存在,纠正和处罚道路交通违法,对人不对事、感情用事的情况时有出现。比如,同样的交通违法,当事人经济条件也相当,处理结果不一样。暂扣车辆、证照不开凭证,扣留的证照私自保管,导至当事人东奔西跑,找不到地方处理。

2、打牢执法为民的思想。交通管理的目的是什么?交警究竟是在为谁执法?这个问题有的交警至今还在含糊不清,以至他们在道路执勤、执法工作中抓不做重点,主次不分,方法不但,和老百姓、和交通参与者纠缠不休,费了不少口舌,牺牲了大量时间,,又激化了矛盾。比如,一企业的一辆非营运小客车忘带行驶证,执勤民警的确又清楚该车有合法的行驶证,该车系市内短途行驶而确有急事,就不要逼着驾驶人非倒回去拿证来才给以处理不可。外地车辆走错了路或停错了车。又如,一辆核载五座的小客车超座1人,核算起来是超过20,但是这种情况仍然按客运车超员20的规定处罚显然就不够公平了,要举的例子还有很多。所以通过认真学习,使我们公安交警进一步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思想,处处多为民着想,多为民服务。从而在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中,更加明确执法的目的,把管理的重心放在消除重、特大事故隐患上,对营运性客车严重超员、对低速载货汽车(农用车)货厢载客,对无证开车、“黑车”非驾、弯道超速、超车等等这些事关千家万户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严重违法行为,坚决依照法律、法规规定上限处罚,决不能掉以轻心,因为它事关千千万万人民的利益和生命财产安全。

3、在道路交通管理执法活动中,能够把公平与正义准确的付诸于实践,从而减少交通参与者、交通违法者对执法交警的一些误解和不满。比如,有两个驾车人出现相同的一起交通违法行为,被执勤交警查获,按法律规定应处200元罚款,但张三是企业老板,经济条件很好,200元钱对他来说毫无半点影响,而李四是下岗工人,每月仅靠400元基本生活费维持家庭生活,李四拿出的200元和张三拿出的200元钱显然价值悬殊就太大,所以对张三处罚200元、对李四处罚50元都属于执法上的公平和正义,不能视为法律上的不平等。过去在道路执勤中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些不理解的群众弄得交警很难处理。

4、增强交警识大体、顾大局的观念。过去,交警在强化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中,考虑单一的保畅通、保安全多,对老百姓的利益、老百姓的一些特殊情况、企业发展的艰难以及加快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思考得少,对道路交通管理的最终目的和方向不够明确,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交警工作的最终点和落角点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

5、进一步增强民警工作责任心和责任感。培养民警养成不拈轻怕重、不损人利已、遇到困难和矛盾不回避,遇事不推诿、勤奋好学的好作风,进一步规范民警的言行举止,保障民警文明执法、礼貌纠章、热情服务、助人为乐、吃苦耐劳一以贯之,尽心尽职完成好各个时期上级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

总之,坚持社 会主义执法理念,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是我们公安机关每一个民警义不容辞的职责,我们要从“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深入社会主义法制理念,全面深化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实际工作中自觉认真贯彻执行,并在执行中边学边用,边领会边整改,为履行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职能,提高执法水平,推进我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依法行政、更好地规范执法行为。真正把促进执法公正作为执法活动的基本准则,做到严格执法、高效便民、诚实守信,真正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落到实处。

__*交警大队副大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