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就业研究报告范文
时间:2023-04-05 06:10: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会就业研究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主要成效
(一)指导思想清晰,工作目标明确
政府工作部门和镇街均能正确认识社会保障与就业管理对社会安定与和谐发展的特殊意义,并能将此认识切实体现在业务实践中。具体反映出工作思路有前瞻性、工作内容有针对性、工作流程有可靠性。
(二)体系健全,机构完善
目前,区政府设有专事社会保障与就业管理的工作机构、18个镇街设有相应的专项服务机构,为我区社会保障和就业管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组织保证。
(三)信息公开,业务透明
各工作机构和服务机构,都能根据服务型政府建立的宗旨和具体工作目标的要求,公开制度规范和业务流程,努力践行“阳光行政”。
(四)政策有“面向”,活动有“对象”
区政府始终把创业扶持、弱势群体扶助等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作为政策制定的优先目标,政府工作部门和基层组织始终把“4050”人员、农民工和征地转非人员的社会保障作为重点工作内容,效果显著。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体制突出,管理绩效较差
比如就业管理方面,存在人事局、劳动与社会保障局分设就业市场(人才市场、人力资源市场)的情况;在基本医疗保险方面,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社会医疗救助等实施多头管理。既浪费社会资源,增大行政成本,又不能使服务对象最大化受益。
(二)服务资源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尖锐
虽然建立了从区政府到社区的社会保障与就业服务机构,但是,作为直接提供“面对面”服务的基层社会保障服务机构的人员结构与职能配置严重不相协调。存在领导变动频繁、人员流动性大、人员配备不完整、服务项目多、服务对象广等问题。
(三)正确处理严格执法与吸引投资之间关系的观念混乱
仅从我区参保人数只占应参保人数的40%左右这一事例可知,我区用人单位在社会保险方面的违法情况是比较严重的。但是,执法机构囿于严格执法可能引起投资者流失的顾虑,不能做到违法必究、执法必严。
(四)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比率低,选择性参保现象突出
据统计,全区参保人数只占应参保人数的40%左右。我区事业单位和民营企业不参保或者参保不缴费的问题非常严重。机关事业单位非在编员工在补缴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方面问题较多,特别是卫生系统所属医疗单位,改制前街、镇畜牧兽医站等情况最为突出。环卫工人、协警人员、等约有3000人未落实社会基本保险。此外,用人单位选择性参保较为普遍。主要表现在:效益好的用人单位愿参加养老保险,而不愿参加失业保险,或少申报失业保险的工资基数;风险高的用人单位愿参加工伤保险,而不愿参加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部分私营企业把参加社会保险作为挽留重要岗位职工的一种福利制度,对重要岗位的人员参保,一般人员则不予参保。在生育保险方面,参保企业多次反映生育保险费率偏高,增大了企业用工成本。生育保险费征收难度大。因工伤保险参保率低,致使工伤保险基金亏损无法扭转。
(五)农民工参加基本社会保险的推行难度大,效果不佳
据不完全统计,常年在我区务工的农民工近10万人,但截止20__年底,全区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的只有220__人,占22%,生育保险23000人,占23%,失业保险8000人,占8%,养老保险4687人,约占4.7%,医疗保险4000人,占4%。究其原因,既有用人单位基于经营成本考虑不投保的问题,也有农民工出于现实收入的考虑不愿参保的问题,还有农民工社会保险存在结转技术障碍的问题。
(六)征地转非人员的养老保险政策难以落实
调研得知,自1982年征地开始,全区因征地转非的人员约6.4万人。因人数众多且时间跨度长,情况十分复杂。一是征地转非的身份难以确定;二是安置时间难以确定;三是少数已通过其他形式参保的被征地转非超龄缴费人员要求退出城保,进入被征地转非人员养老保险,从而与现行政策发生冲突。
(七)劳动争议仲裁机构不能完全担负化解纠纷的职能
三、具体建议
(一)区里尽快研究组建居间中立的统一劳动仲裁院,落实争议仲裁的实体机构建设。
(二)尽量充实劳动监察行政执法队伍力量,强化劳动执法效果。
(三)探索劳动执法下放街道(社保所)的有效途径,就近就地处理一些一般性的举报投诉,同时能够增强劳动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宣传效果,有利于和谐劳动关系的共建。
(四)配齐镇街社保所人员,并逐步落实社保所人员的“参公”问题,有利于保持社保所人员稳定和个体素质的提高。
(五)研究和探索一条既让劳资双方诚信守法,又不影响地区经济发展环境的有效途径,找到一个“平衡点”。
1、农民工养老保险,只要农民工愿意参保,用人单位就必须无条件给农民工办理养老保险,且缴纳相关费用。
2、农民工养老保险应允许跨省际转移。因农民工来自不同的省区,且流动性大,如果不允许转移,很多农民工可能因变换工作地点后无法享受养老保险政策,变换前缴纳的费用就等于白缴。
篇2
一、中国行业社会责任报告概况
(一)数量
从现有公开的信息来看,自2007年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首份行业社会责任报告以来,中国行业社会责任报告进入到一个稳步发展的阶段。
(二)主体
截至2011年8月10日,根据现有公开信息,我们搜集到由国内11个行业协会或组织的行业层面的社会责任报告19份。具体如下:
二、中国行业社会责任报告分析
本研究在对所搜集的行业社会责任报告进行系统评估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总结不同行业社会责任报告存在的共性和个性,向读者全方位展现中国行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情况及行业社会责任推进状况。
(一)报告的共性分析
依据“金蜜蜂行业报告评估系统”,我们从结构完整性、报告可信性、报告可读性、绩效可比性、报告创新性、内容实质性6个维度对的行业社会责任报告进行系统分析。
在选取样本时,主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当行业多份报告时选取最新报告;第二,当行业只一份报告时,选取该报告。根据此原则纳入本次研究的样本共有9份。
1 结构完整性 在结构完整性方面覆盖率较高的指标如下图所示: 由图2可以看出,在结构完整性所涉及的指标中,80%以上的报告涵盖了行业的社会责任实践内容,70%以上的报告能够对行业概况、行业社会责任规划等相关内容进行披露,60%以上的报告介绍了报告的基本参数,半数以上的报告对行业社会责任的推进与管理进行了描述。从披露的指标内容看,覆盖率较高的指标多属于报告的基本信息。这表明,多数报告能够对行业概况、行业社会责任实践、报告参数等信息进行描述,结构比较完整。但披露内容还不够全面,例如高管声明等内容只有少数报告作了披露。
2 报告可信性、可读性、绩效可比性和创新性
对于报告的可信性、可读性、绩效可比性和报告创新性四个方面如下图所示:
由图3可以看出,一是报告具有较高的可信性,普遍采用了比较中立、客观的表达,且多数报告披露了利益相关方的评价,其中三分之二的报告含有负面信息的披露。二是报告体现出较高的可读性,绝大多数报告能做到运用丰富的表达方式,色彩搭配处理较好,并采用合理的页面布局。三是报告呈现出一定的绩效可比性,多数报告都有跨年度的绩效数据。四是报告展现出一定的创新性,多数报告体现的责任理念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并且体现出一定的行业特色。
总体来看,大部分报告能够客观地反映行业社会责任绩效,并采用比较人性化的表达方式以方便阅读。但是,报告还存在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如在报告可信性方面,只有少量报告有专家点评或第三方审验;在报告创新性方面,报告的结构和形式还有待更好地体现行业特色。
3 报告的实质性
利益相关方的识别
下图是行业报告识别出利益相关方的情况:
由图4可以看出,所有评估的报告均将社区作为利益相关方,70%以上的报告识别出了员工、客户、环境、政府和社会组织等利益相关方,60%以上的报告显示出行业重视与媒体的沟通和互动。与此相对应,仅有少数报告识别出了协会会员等其他利益相关方。因此,行业应依照自身特点全面识别自己的利益相关方。
针对各利益相关方披露的议题各利益相关方议题披露情况如下图所示:
由图5可以看出,对于员工方面,半数以上报告包含了为员工依法参与社会保障以及缴纳费用等内容。对于客户,60%以上的报告介绍了为客户提品或服务的情况以及相应的质量信息。在环境责任方面,近80%的报告披露了行业在运营中采取各种措施减少垃圾和废弃物的排放,同时半数以上的行业重视对资源、废弃物品的再利用。在社区方面,绝大多数行业能够做到积极参与公益慈善活动,为社区捐款捐物、提供志愿者服务,帮助社区完善基础设施及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在行业方面,大多数行业协会能够参与行业标准或规范的制定,积极引导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对于媒体,70%以上的行业重视媒体监督和媒体评价,半数以上的行业能够主动向媒体披露信息。
从总体来看,多数报告能够披露对员工、环境等利益相关方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但披露内容不够全面,这表现在:披露内容大多属于必尽责任和应尽责任范畴,并且还不够系统,如员工工资支付情况、实施环境影响评价等指标披露非常少;只有较少的报告对愿尽责任指标进行披露,例如对困难员工提供帮助、倡导公众参与环保活动等。因此,报告有待进一步加大对各利益相关方履责信息披露的广度和深度,推动行业全面、深入地履行社会责任。
(二)报告个性分析
本部分对多次的行业社会责任报告,总结不同年份报告的内容、结构和形式的特点及变动情况;对首次的行业社会责任报告,分析报告信息披露特点和程度。
1 对多次的行业社会责任报告舌勺分析
目前,国内的行业社会责任报告中,只有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银行业协会和中国矿业联合会的社会责任报告属于多年,时间分别为2007年至2011年、2008年至2011年、2009年至2010年,均为连续,报告数量分别为5份、4份和2份。下表对这三个行业不同年份的报告从内容、形式和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
总体上看,多次的报告在内容、形式及结构上都有持续改善,具体表现为:其一,内容越来越丰富,能较好地反映推动行业社会责任发展的实践;其二,表达方式丰富,具有较好的可读性;其三,结构相对稳定,具有较好的延续性。
2 对首次饷行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分析
除上述三个行业了多份社会责任报告外,其它行业均只了一份社会责任报告。这些报告在信息披露方面体现出明显的行业特点。例如,对外承包工程行业的企业重视生产安全问题;在生产过程中注重对环境的保护;积极参与当地的慈善公益事业。中国饮料业企业则十分重视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协会制定了多种行业标准以规范产品生产;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社区发展做出贡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行业的企业注重推广投资者教育工作,引导投资者理性投资;企业也非常热衷于慈善事业,为贫困社区捐款捐物。 由于医疗机构性质相对复杂,我国医疗卫生行业在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大多还处于模糊状态,但医疗机构一直热衷于参与慈善公益活动,对社区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首次的行业社会责任报告中也包含一些地方行业协会的报告。例如,2011年广东房地产协会的行业社会责任报告开创了房地产业行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先河,报告对协会自身、行业产品质量和行业参与社会公益等信息做了披露。但由于是首份报告,报告披露的信息还有待于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总之,首次的行业社会责任报告基本披露了行业的社会责任实践及绩效,但普遍存在披露信息相对集中、结构条理性较差等问题。相信这会随着机构对社会责任认识不断清晰和社会责任实践的全面开展而逐渐得到完善。
三、主要结论和建议
(一)主要结论
1 总体上处于先导位置
虽然中国行业社会责任报告起步时间不长,社会责任报告的行业也不多,但从各国行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情况来看,中国行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发展总体上仍处于先导位置。从我们初步掌握的文献来看,国际上除了钢铁行业协会等少数国际行业组织了行业报告外,各国内部的行业协会行业社会责任报告的还很少。
2 整体处于起步阶段
相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而言,行业社会责任报告是一个更具挑战的新生事物,没有现成的规范,目前国内仅有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的《中国工业企业及工业协会社会责任指南》中涉及到了行业编制社会责任报告的方法和指导;同时,行业组织在编制社会责任报告的过程中,可以借鉴的案例也比较少。国内行业社会责任报告处于起步阶段,主要表现在:报告数量少;报告披露内容不够全面,部分报告的结构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报告水平参差不齐。连续多年的行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信息相对全面,其结构和内容也都在不断完善;而首次的行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信息相对比较集中,部分报告结构还有待改善。
3 结构较为完整,表达方式人性化
总体来看,的行业社会责任报告普遍结构比较完整,表达方式也比较人性化。在结构方面,大多数行业社会责任报告能够涵盖行业概况、报告参数、行业社会责任规划等方面的信息,对行业的社会责任理念和实践能够作比较系统的介绍。在报告的表现形式方面,大部分报告能够做到图文并茂,运用图片、表格等方式使信息表达更加直观,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4 实质性内容有待进一步完善
多数报告识别出了员工、环境、社区等利益相关方,并披露了相应的社会责任实践信息,但披露内容仍不够全面。一是对于利益相关方的识别不够全面,只有少数报告识别出会员是协会的利益相关方,二是披露的信息基本属于必尽责任和应尽责任范畴,对于愿尽责任披露的内容较少。
(二)建议
1 加强对行业社会责任报告价值舌勺认识。行业社会责任报告作为行业与利益相关方沟通的有效工具,其价值和意义不可估量。在行业内,应着力引领并督促业内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在行业外,激励其它行业主动披露社会责任实践信息。在国内,多方推动各行业社会责任发展;在国际上,促进行业品牌建设并提升国际竞争力。
2 加强探索和交流。各行业协会加强探索与交流,在行业内,加强与企业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全面总结行业社会责任的实践经验及实践成效;在行业间,加强与其他协会或组织的交流,借鉴其他协会或企业的较为出色的社会责任报告,从形式上不断创新,从结构上不断改进。
篇3
【关键词】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地方高校;实践教学
1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具有知识性、政策性、应用性相结合的特点,要求学生在学习基本知识的同时,能从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具体工作,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招聘、培训、绩效、薪酬等管理工作,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以及为在职员工缴纳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都要由受过系统教育的劳动保障专业人才完成,同时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也是一个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专业。目前,我国专业化的劳动保障人才缺口较大。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日益完善,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该专业毕业生的去向大体分为三类:一是,进入高校和科研机构从事教学和科研活动,这类学生往往需要进一步深造,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二是,进入劳动和社会保障政府部门及其他公共管理部门,成为各级政府公务员。三是,进入企事业单位人事部门或人力资源部门从事具体业务工作。从1998年我国开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以来,培养了大批该专业毕业生,为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当前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毕业生在实际操作方面还存在很大缺陷,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往往不能很快胜任工作,究其原因在于学校培养中实践教学环节不完善。
2原因分析
2.1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当前地方高校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上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实践课程开设过少,实践学时过少。此外,地方高校一般将各种实践教学列入教学计划中,但是对于实践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学过程的监督、实践效果的评估等往往没有相应的实践教学制度作支撑,较主观、随意,并且实践教学课程内容较陈旧。在课程开设方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核心课程中一般涵盖了社会保障概论、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等课程,这些课程教材数量多,更新快,但是偏重于理论的介绍。有些教材虽然名为××理论与实务,但是实务部分一般都是具体某省市的社会保障管理条例、细则,缺乏实际操作方面的阐述,教师在授课时或者如蜻蜓点水,一带而过,或者根本不讲授,只是讲授理论部分。
2.2师资力量薄弱
由于近年来学校对教师的招聘普遍重视学历,近年来招聘的教师多是年轻没有经验的教师。这些教师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但缺乏实践经验,大多数教师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工作经历,也没有实践经验;一些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急需的课程,师资更是严重缺乏,如社会保险精算等。经历了几年的扩招,高校普遍存在教师短缺的现象。当前人们只看到大学教师工资高,待遇好,工作清闲,却不了解上好一门课要付出多少精力。在社会上普遍存在这样的观点,认为高校的老师是太多了而不是太少了。人们对扩招后师生比例认识不足,大家都知道扩招后学生增加了多少,却没有多少人关注同时老师增加了多少。我国的高校生师比例比国外高出很多。在2012中国大学排行榜中,我国705所高校平均生师比为16.60︰1,地方高校形式更为严峻。相比较而言,欧美发达国家的生师比要低得多,例如美国11所著名大学生师比平均为6.7:1。一名成熟的教师约需要六年的讲课经验,一些落后地区的地方性大学一些有经验的教师流向大城市,导致学校在短时间内较难找到优秀的或者合适的教师人选,大量的课程压在其他教师身上,一名教师承担多门课程,负担过重,导致教师无暇在实践上花心思,下功夫。
2.3缺乏实践教学平台
劳动与社会保障方面的实训软件建设处于起步阶段,现有的实训软件往往偏重于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缺乏专业特色。很多高校误以想当然的认为该专业不需要实验室,在实训室的建设和实训软件的开发引进上不愿投资。另外,目前地方高校普遍存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实践基地数量少、接收能力有限;关系不稳定,缺少可控性;方向单一,选择范围狭窄,内容重复等问题。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较快地适应市场发展和需求。
2.4重科研,轻教学的高校管理制度
当前高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学校和教师关注拿多少项目,发表多少篇论文,导致教师无心恋战教学,理论课教学相对较简单,上完课就离开,自身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更是被忽视。这主要和当前的高校制度导向有关,教师只要有了科研项目、发表了高层次学术论文就有了就会顺利的通过评职称,受到学校的重视,导致教师把大部分精力投放在科研上,对于教学本身敷衍塞责,更谈不上搞好实践教学了。
3对策与建议
3.1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的工作,许多高校在制定培养方案时过于草率,没有征求各方面的意见,而是简单的将任务交给某位教师去完成,结果导致培养方案目标不科学具体,课程体系不合理。地方高校培养的人才应为地方服务,但是由于事前没有经过深入的市场调研,无法把握地方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这样制定出来的人才培养方案势必存在很多问题,诸如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确,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毋庸置疑,按照此种方案培养出来的人才也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
3.2改革高校教师管理制度
针对当前一些高校存在的教师教学任务过重的情况,学校应通过大力引进人才、留住人才,降低生师比,减轻在校教师的工作压力,确保教师有足够精力投放在实践教学上。对于高校教师而言,除了具备专业理论知识与一定的研究能力,还应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对行业的了解,当前许多高校在招聘教师时对学历有明确的要求,而对实践经验方面大都没有要求。面对这种局面,高校应完善教师聘任制度,加大实践人才的引进力度,同时为了激发教师在教学方面的积极性,学校在教学工作量计算上,应增加实践教学工作量的计算标准。除此之外,在教师职称评定方面也应加大实践教学经历在此中所占的比重。
3.3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高校应加强现有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通过鼓励骨干教师从事实践教学工作,如安排教师在社会保障管理部门、经办机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实习锻炼,提高其业务能力;鼓励老师参加劳动保障部门的政策讨论相关的会议,鼓励教师参加国家的有关职业资格的培训考试等。此外,在现有师资力量的基础上,地方高校还可聘请具有较高理论素养和丰富实践经验的社会保障管理部门、经办机构从业人员、人力资源管理专家担任本专业学生的各种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或兼职授课教师,建设专兼职相结合、优势互补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3.4改进实践教学方法
为培养具有一定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在课程设置中需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改进实践教学方法,可引导教师在授课中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例如案例分析法、情景模拟法、小组讨论法、现场观摩法等,让学生掌握劳动与社会保障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从执行层面了解实务知识,从而更好服务于劳动就业及社会保障领域。同时,应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基地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扩大校外实训基地的数量,建立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
3.5建设实践教学平台
劳动与社会保障领域的实际业务工作都是操作性很强的工作,因此打造实践教学平台非常重要。为此,高校应建立劳动保障业务模拟实验室,引进诸如“社会保障信息管理系统”等相关教学软件,让学生模拟和实验我国劳动保障体系结构和运作模式,在实验室中开展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等方面的实训操作,以提高学生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社会保障工作的能力,更加真实、形象地消化所学知识。
【参考文献】
篇4
选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研究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人口与劳动力基础发生了快速变革,传统的农村社会形态逐步瓦解,农村社会加快转型,表现为:传统小农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变化;农村居民老龄化群体比重迅速增加,老龄化社会提前到来;在城市及城市周围,非正规居住的农村流动人口大量积聚。这就导致了农村家庭、集体和个人储蓄、养老功能的减弱,家庭养老面临挑战,集体养老保障功能弱化,储蓄养老保障功能不足。为此,加快建立农村社会化养老体系则成为解决农村居民养老问题的根本出路。
选题的科研现状及前沿水平
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是采取个人、单位和国家等多方出资筹集养老基金并为老年人提供经济帮助和服务,保障其基本生活的一项制度,它是农村养老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未来社会化养老保障的核心和基础。由于经济发展条件的限制和其它多方面的原因,至今处于早期试点的发展体制阶段,没有取得重大突破,尚未建立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农村社会保险制度。本文借鉴江苏苏州市吴中区解决农村居民养老的一些做法,力图在我国农村解决农村居民养老方面做点探索。
参
阅
文
献
【1】唐钧《问题与障碍:中国走向全面小康的社会政策思考》宁波出版社 2003年
【2】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小编著《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一次性抽样调查数据分析》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年
【3】黄黎若莲《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与老年服务需求》《学习与实践》(武汉)2006.12
【4】刘子兰 《养老金计划挤出效应研究评述》《经济学动态》2006.12
【5】周德民《长株潭沛机构养老服务发展探析》《社会保障制度》2007.4
【6】宋斌文张琳《东部发达地区农村养老保障的实践与探索》《农业经济问题》2006.11
【7】卢海元《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条件分析》《经济学家》2005.5
【8】樊天霞、徐鼎亚《建立农村养老保险体制的困境与出路》《上海经济研究》2005.6
【9】许雄奇、赖景生《21世纪中国农村社会保险体系的构想》《农村经济》2005.4
【10】武深树、邓真惠《构建非均衡的农村养老保障体制》《当代财经》2004.1
【11】姜木枝、张朝蓉《和谐社会背景下农村计生纯女户家庭养老保障问题》《社会保障制度》2008.4
【12】郑伟《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困境反思》《保险研究》2007.11
总
体
构
想
和
写
作
提
纲
我国改革开放已三十年了,城乡经济得到了巨大发展,但城乡差距却没有随经济的发展而缩小,特别是城市与农村在养老问题上,城市里职工退休后有国家和企业发放的退休金和社保基金及低保金,老人可以免除生活无保障的在家里自己与儿女或到养老院安度晚年,可以说养老问题已基本解决。而农村的老人,由于多种原因这一问题已十分棘手的摆在了各级政府面前,应该下大力气给予重视和解决。基于此,进行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研究。
一、建立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迫切性与必要性
农村社会形态处于快速转型期
农村家庭、集体和个人储蓄养老功能减弱
加快建立农村社会化养老体系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
二、当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现状与问题
(二)影响因素
三、构建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思路与对策
(一)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思路
1、在制度设计上实现了重大创新
2、领导重视,组织有力
3、区镇联动,有序推进
4、宣传有力,补贴到位
(二)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对策
1、加快建立社会统筹的基本保障制度框架
2、推进保障形式和补偿保障模式的创新,将农村养老保险与其他社会保障相结合,提高保障能力和效果
3、加快解决重点人群的养老保障问题,着力提高保障水平
4、推进农村新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
5、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扶持发展政策
篇5
【关键词】可行性研究报告;可行性研究;建设项目;作用;问题及对策
可行性研究报告受到批准,是建设单位向国家申请补助或向银行申请贷款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与其他投资者进行合资的重要依据。凡是向国家申请补助或者向银行申请贷款的建设项目,应该向相关的部门报送可行性研究报告,国家或银行通过有关部门审查可行性研究报告,确认建设项目的实施性之后,才能批准进行资金补助或银行贷款。在项目建设的整个周期之中,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对项目初步设计进行编制的根据。初步设计指的是按照可行性研究报告对项目进行设计,最终为施工图做出准备。初步设计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提出的项目经济技术指标、投资概算、建设工期、建筑节能、三废治理、劳动定员、设备选型、工艺流程、总体布置、产品方案和规模等,提出具体的操作方案,在进行初步设计的过程中,应该遵守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相关原则。
但同时不能不注意到,在工作实践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有些可行性研究报告重经济指标,轻社会进步;在不少人看来,投资项目决策与评价的决定性指标,是投资项目的经济内部收益率,其他指标不过是经济内部收益率的陪衬,都是为经济内部收益率服务的,至于拟建项目对当地社会的影响和社会条件对项目的适应性和可接受程度过去则往往很少考虑。在正常情况下,以不变价格计算的经济内部收益率,是投资项目经济活动量的集中表现,它确实是一个重要的经济评价指标,因而过去往往以经济内部收益率是高于行业基准收益率还是低于行业基准收益率作为唯一指标来决策项目的取舍,一是忽视评价项目建设是否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目标与社会发展目标协调一致;二是忽视评价项目建设是否有利于项目与所在地区利益协调一致;三是忽视评价项目建设是否有利于避免或减少项目建设和运营的社会风险。
有些可行性研究报告重物质成果,轻人的价值。经济发展是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为最终目标。过去一些业主和政府为了追求经济收益和当地GDP的增长,仅注重项目经济收益和给当地带来的GDP的增长,而对就业率、社会保障度、居民消费指标视而不见,热衷于上所谓的见效快的项目,对关系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关系到人民的生存权,关系到人的素质提高、人际关系升华,关系到经济长期繁荣、政治稳定的项目,则不愿意去投资。项目决策与评价也是以项目生产的物质成果作为判断依据,而有关项目生产与人的关系则很少去研究和评价。
有些可行性研究报告重眼前利益,轻长远福祉。过去近30年的经济确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投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但是我们也支付了比较昂贵的生态成本,经历了一个先破坏后保护、先污染后治理、先耗竭后节约、先砍林后种树的过程,自然资源损失迅速上升。一些业主或地方政府在项目评价与决策时,往往急功近利,只看到拟建项目眼前的经济效益这样的硬指标,没有看到自然环境保护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样的软指标。地方干部政绩考核也往往只注重GDP的增长,财政收入的多少,而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关系到老百姓长远福祉的指标,则考虑不够。
对近年来的建设项目进行总结分析,我们看到这样的事实:有的项目,工期一拖再拖,投资一增再增,仍然难以建成,成了"胡子工程";有的项目,虽然建成,但不能达标达产;有的项目,建成投产了,也能正常生产,但产品销售不出去,达不到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 很多,其中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工作粗糙,没有科学、客观、公正地为顾客提供依据充足、内容完整、实事求是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是重要因素之一。面对这一严酷的事实,不能不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因此,指出可行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研究其对策,更好地为投资决策服务,是十分必要的。
1 可行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1 依据不足。
有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在建设必要性的论述中没有国家和地区或长远规划,没有国家产业政策,没有项目建议书及其批文;大中型骨干项目,没有必要的资源报告,对于需利用矿产资源的项目,没有国家批准的矿产资源报告;在投资估算中,没有主要设备的咨询价格资料,没有相应的工程造价的定额、标准;在经济评价中,随心所欲地采用一些过时的财务三率和参数等。
1.2.内容不全。
所谓内容不全,就是缺少应设的篇章。例如,有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没有节能篇,有的没有环境保护篇,有的没有建设进度计划,有的在设计方案中没有方案比选及其推荐方案的论述,特别是有关章节没有风险分析等等。
1.3 深度不够。
所谓深度不够,就是该写的篇章都写了,但研究得不深不透,论据不充分,论述不详细,定性描述多,定量计算差。例如,有的缺少生产规模确定原则和计算过程,有的缺少设计方案的确定原则,有的缺少主要生产设备的计算方法,有的节能篇中只是泛泛地描述,缺少具体的节能措施和节能指标,有的环境保护物尽其用仍然采用已经作废的标准,缺少具体的环保措施。在经济评价中,对基础数据的来源不调查,不研究,不分析其可靠性和真实性等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建设项目,如果不能占在市场,或者市场占有份额很小,这个项目将难以生存。因此市场预测在可行性研究中是非常重要的,切不可等闲视之。有的可行性研究的市场预测,缺少对产品销售范围区内市场需求(包括显在需求和潜在需求)的调查研究,缺少产品寿命期的分析,缺少替代产品的竞争分析,缺少价格分析,缺少风险分析和营销战略分析。
1.4 人为掺“水”。
例如,有的有意压低设备价格和建筑安装费用,降低投资估算;有的有意压低成本,抬高产品售价,满负荷生产,无库存积压,抬高经济效益;有的对各种风险分析则轻描谈写,有意降低项目风险等等。把"可行性"编制成"可批性",甚至编制成“可骗性”。
2 可行性研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有关政策问题。
早在1983年,国家计委颁发了《关于建设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的试行管理办法》距今近30年了,仍在"试行",不见正式。各行业关于可行性研究的规定参差不齐,有的行业至今没有这方面的规定。有的行业有规定,但已不适应目前形势需要了。
2.2 建设单位问题。
有的建设单位对建设程序不了解,听说要搞可行性研究,随便找几个人写上几页就算是可行性研究报告了,这是盲人骑瞎马。有的建设单位对建设程序了解一二,但图省事怕麻烦,不按规定要求办事,这是明知故犯。
2.3 编制单位问题。
目前,可行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集中反映在设计单位。目前,就可行性研究而言,设计单位先天不足,缺乏信息资源、人才资源、技术装备资源和资金。具体表现在:一是信息不灵,特别是缺乏国民经济综合信息,这是造成可行性研究依据不足的主要原因。二是设计单位一般具有工程设计力量,但缺乏经济、市场、财务、营销、生产等方面的经验和专家,这就不可能对经营风险进行认真而实际的分析和预测。三是有的设计单位,"艺不高,胆却大",为了单纯追求经济效益,不顾自己力量有限,跨行业、越资质地承揽任务。四是为了降低成本,不作现场调查研究,甚至连现场都不去,坐在家里闭门造车。五是一味迁就、照顾建设单位意见,完全按业主单位或领导意图办事,大讲可行方面,不讲或少讲不可行方面,对有利条件,连篇累续,以示利条件则轻轻一笔带过,失去了公正、科学、求实的基本原则。六是为了赶时间、争项目,抢资金,在短期内(有的甚至五、六天)就编出一份可行性研究报告。这样粗制滥造的产品,质量可想而知。七是有的设计单位甚至出卖资格证书,为社会上其他人员或单位编制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不负责任地加盖自己的公章。
3 做好可行性研究的对策
针对以上存在问题,切实做好可行性研究,特提出如下对策:
3.1 制定新规,细化相关条款
国家和行业部门应对以往的规定进行清理,制定新的有关可行性研究的内容和深度的规定,使得可行性研究有法可依,有章可遁。其基本要求是:一要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二是要与国际工程咨询业的要求接轨。三是根据本行业部门的特点,尽量细化有关条款。
3.2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工程咨询单位持证执业的规定。
早在1994年,国家计委就了《工程咨询业管理办法》(2号令)和《工程咨询单位资格认定暂行办法》(3号令)。1997年又发出了《工程咨询单位持证执业管理暂行办法》(计政研[1997]506号文),2005年颁布的《工程咨询单位资格认定办法》。根据以上文件精神,中咨协会和各地方、行业协会在资格认定、年检复评中就特别注意:在资格认定时要严格按照2号令中规定的资格标准,逐条对照,对达不到要求的,坚决不予认定。在年检复评中,要严格审查其产品(如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质量,对不合格品多的、顾客反馈意见不满意多的单位,要严肃处理,该降级的降级,该取消资格的就取消资格,决不手软。
3.3 加强对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的人员培训。
针对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缺乏编制可行性研究方面的人才的现状,应有计划、有组织、多渠道地培训有关方面的人员。主要培训内容是:建设项目程序、项目建议书的编制方法、可行性研究概论及编制方法、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及软件应用。此外,设计单位还应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4 按建设程序办事,严格审批可行性研究。
中国工程咨询协会制订了《工程咨询成果质量评价办法》,对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评价目标、标准和方法作了具体规定,严格把好建设项目前期质量关,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各类项目都要做好可行性研究,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简化建设程序和超越权限,对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等文件达不到规定内容和深度的,评估单位不予评估,审批单位不予审批。
篇6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托达罗模型;就业地域
一、概述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以后,开启了新一轮的对口援疆建设。大学生是我国宝贵的人力资源,也是新疆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改善大学生就业环境,落实就业政策,完善管理机制是新疆当前人才建设的主要任务。在新疆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的背景下,大学生的就业区域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关乎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关乎新疆人才流动和经济的协调发展。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由于受到经济、文化、地域、家庭等因素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与汉族大学生在就业区域选择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关注和研究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地选择及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指导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职业发展合理规划。本文的研究不同于以往关于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是基于经典的人力资源理论模型,引用分析更符合实际情况,得出的结论更具有现实意义。
二、理论模型
国内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很少利用成熟模型进行分析,多数是基于问卷调查和数据统计,分析过程属于主观判断。本文基于托达罗模型及扩展模型分析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问题。托达罗模型通常用于分析在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农村劳动力迁移问题。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生源54%来自农村,81%来自南北疆,上学区域主要集中在乌鲁木齐,毕业时就面临着留在乌鲁木齐还是回南北疆生源地的问题,形成了在农村及中小城市与大城市之间就业区域选择现象,这属于劳动力由乡镇向大城市的迁移,它与托达罗模型的本质是相同的,都可以看作劳动力在城乡和地区间的转移。但两者前提假设有差别,托达罗模型假设劳动力在农村就业概率等于1,而大学生在农村就业概率小于1。
托达罗模型认为劳动力城乡迁移行为是由预期的城乡收入差距决定,这一差距与劳动力在城市就业概率相关。若设城市的收入水平为Wu(t),农村的收入水平为Wr(t),Pt为劳动力在城市就业概率,Mt表示劳动力的迁移行为,而托达罗模型为:
Mt=f[Pt*Wu(t)-Wr(t)],f'(・)>0 (1)
如果再考虑迁移成本C和多期择业决策的情况,劳动力的迁移将取决于净收入的贴现值V,就得到扩展托达罗模型:
V(0)=∫[Pt*Wu(t)-Wr(t)]e-rtdt-C(0) (2)
式中r表示贴现率,t从0到n,n表示计划范围内的时期数。如果V>0,农村劳动力会选择在城市就业;如果V≤0,农村劳动力将不愿到城市就业,原本已在城市择业就业的人口会向农村倒流。
如果将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问题放在托达罗模型的框架中分析,那么,Wu(t)可视为乌鲁木齐这样大城市的收入水平,Wr(t)可视为生源地小城市和农村的收入水平。如上文提及大学生在各类就业区域中就业概率都小于1,设在大城市就业概率为Pu(t),在生源地就业概率为Pr(t)。设在两类区域的收入水平分别为Iu(t)、Ir(t),消费水平分别为Eu(t)、Er(t)。这样就得到了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决策模型:
V(0)=∫{[Pu(t)*Iu(t)-Eu(t)]-[Pr(t)*Ir(t)-Er(t)]}e-rtdt-C(0)(3)
式中t从0到n。如果V>0,学生会选择留在乌鲁木齐;如果V≤0,他们会选择回生源地或去南北疆。从公式(3)可以分析出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选择就业区域时的重要影响因素。归纳起来可分为四大类:一是在不同地区找到工作概率的差别;二是不同地区收入和消费水平的差别;三是迁移成本;四是规划时间长度n和贴现率r。
三、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影响因素分析
(一)就业机会的影响
不同地区就业竞争程度不同,影响着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自己能否在选择区域成功就业的判断,从而影响了在该地区的就业期望。从新疆2010年开展的《新疆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课题的研究报告(以下简称《研究报告》)数据显示,希望在乌鲁木齐能够长期工作的少数民族毕业生占20.81%,低于汉族学生的24.60%;选择回生源地就业的少数民族毕业生占28.95%,而汉族学生只有17.47%。
从这一信息可以看出,由于大城市经济发展较好,高学历人才较多,就业竞争激烈,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概率较小。少数民族大学生选择回生源地,竞争就不那么激烈,就业概率较高。这样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乌鲁木齐和生源地就业概率会出现较大差异。与之类似,少数民族女生有41.2%愿意回生源地就业,为了避开与男生的竞争也是原因之一。
(二)收入水平的影响
新疆不同地区收入水平的差距,也是影响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乌鲁木齐等大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产业发展比较成熟,工作待遇较高,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吸引力较强。近几年,随着国家对口支援建设,南北疆各地区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也得到大幅提升。《研究报告》数据显示,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南疆工作月薪期望在3000元以上的占29.11%,这一比例都高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乌鲁木齐工作月薪期望在3000元以上占23.2%的比例。
对工资收入水平的期望,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就业区域未来发展的一种期盼,乌鲁木齐的平均工资在全疆已达到较高水平,但工资增长速度却不比南北疆的很多城市,这使不同就业地区收入水平的差异逐渐缩小。另一方面,乌鲁木齐的消费水平比其他地区更高,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这里就业意味着要承担更高的生活费用,这样就会降低工资收入的优势。结合这两方面分析,乌鲁木齐与其他城市收支差值不断缩小,这也影响着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决策。
(三)就业成本的影响
少数民族大学生异地就业的成本包含物质成本和心理成本。物质成本主要包括日常生活费、政策性收费和寻找更换工作花费。而离开家人和熟悉的环境、新环境的工作生活的压力则构成心理成本。《研究报告》数据显示,选在乌鲁木齐就业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有43.75%的更愿意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如事业单位或国有企业,反映出他们感到如果工作不稳定就会花更多的择业成本和生活成本。由于刚工作,工作压力大,失业风险高,收入水平低,这给少数民族大学生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由于受到传统文化和家庭教育以及饮食习惯、语言习惯的影响,许多少数民族大学生家长更希望子女留在父母身边,特别是女生。这使少数民族大学生离开生源地到大城市工作所承担的心理成本比汉族学生大,成为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选择就业区域的一项重要因素。
(四)择业时间的影响
从托达罗模型公式(3)分析得出,单从择业时间和收益看,就业选择时间越长,就业成本越高,贴现值也就越高。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考虑就业区域选择问题时,可能会出现这样的判断,在乌鲁木齐就业因为竞争激烈,择业不会很顺利,会出现短期预期收益为负,而从长期来看就业机会却很多,长期预期收益为正。然而,由于就业期望、经济基础和受家庭影响,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一般不会在生源地以外地区花费太多时间去找工作。大学生比同龄人工作时间晚,而少数民族大学生因为预科等体制参加工作更晚一些,从而更加迫切地要求尽快工作,收回以往投资。同时,南北疆的学生家长送孩子出来上学,家庭经济负担重,更希望子女就业有更高的工资待遇。受此影响,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比较注重短期高收益,较少考虑中长期收益。此外,由于传统观念和民族政策,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结婚年龄普遍早于汉族学生,对于结婚、买房的经济压力,使他们希望能够尽快地落实工作稳定下来。上述分析意味着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择业期比较短,而受益率比较大。
四、对新疆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分析
托达罗模型从就业机会、收入差距、就业成本和规划时间四个角度给我们提供了研究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地区选择问题的合理手段。就业区域的多元化,有利于人才流动,缓解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压力,促进新疆各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第一,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希望在工资收入高的地区就业是符合人的自然理性。因此要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合理择业,根本途径就是要大力发展地区经济,提高实际收入水平,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最终提高地区预期收入水平。新疆各地方政府应把握好对口支援机会,吸纳并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从各方面为大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二,要把握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心理规律,优先考虑本地生源学生,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服务,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出台更好的就业政策,让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回得来、留得住、干成事。
第三,像乌鲁木齐一类的大城市仍是少数民族大学生比较想往的就业区域,因此这些地区要加强企业招聘用工的管理,创造良好的求职环境,降低少数民族大学生择业成本和缩短择业周期,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信心。
第四,托达罗模型能够较好地解释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地区选择的多元化现象,这一现象也是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性择业的结果。少数民族大学生要客观分析环境与自身优势,正确地规划,合理地选择。
参考文献:
[1]李全胜.新疆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报告[R].新疆师范大学课题组,2010-06.
篇7
(一)河北农业大学的实践教学改革思路
学校的实践教学改革思路大致可以概括为5个方面。第一,以转变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为先导,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第二,坚持以培养素质优良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中心;第三,遵循“宽口径、厚基础、精专业、强能力、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第四,以“一个中心、两个循环、三个层次、四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改革思路为基础;第五,兼顾专业特点和课程体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二)经贸学院T字型人才培养基本理念
经贸学院的培养理念应该以学校“311”人才培养模式为指导,遵循“一个中心、两个循环、三个层次、四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改革思路与“1+3+N”课程体系的人才培养方案密切融合,构建复合型、技能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框架。该体系也可形象的比喻为“T”型人才培养体系,即需要有一个较好的专业基础,同时又有较全面的本学科知识,以及综合运用本学科知识的能力。
二、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目前,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校内实践,另一部分是校外实践。校内实践是指在第5学期开设的“证券投资学综合实验”课程;校外实践主要包括金融教学实习和金融部门调查实践。由于金融部门的行业特点,对安全性和私密性要求较高,所以一般很难带领学生到金融部门进行教学实习和调查,所以实践教学的重点就放到了校内。“证券投资学综合实验”课程开设时间仅有2个学年,主要通过带领学生在计算机上分析证券的走势来帮助他们理解、掌握相关的证券投资理论知识。课程开设后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普遍感到原来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具体、生动,也更加好理解。
三、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教学过程的总结和课下与学生的交流,发现了以下一些问题。
1.专业技能培养相关课程设置较少,不能满足学生需求
通过课下的问卷调查显示:49.5%的学生认为现有的课程设置不合理;98%的学生希望在2~3年级学习时期进行实地实习;53.3%的学生认为目前最需要增加面向就业的实务实践型课程;31.8%的学生认为应该增加投资心理学与理财规划和生涯设计课程,以增强专业心理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
2.现有实践教学无特色,教学目标不明确
目前的实践教学大纲基本上和其他财经类院校的大纲一致,重点还是放在股票的分析和研究上,并没有突出农林院校的专业特色。学生经常会有感触,学了这些知识对自己今后找工作有多大的帮助,或者自己有多大的把握可以竞争过来自财经类或综合类院校的金融专业毕业生。问卷调查显示:在问到“你的未来发展方向”时,21.5%学生选择的是证券,1.8%的选择的是保险,24%的选择是银行,4.7%的选择是公务员,43.7%的选择考研,剩余3.7%的选择其他(见图4)。形成上述结果的主要原因是现在金融学本科学生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不够明确。并且学校在教学目标上,没有明确指出现有的实践教学模式可以在哪些方面、哪些领域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帮助,帮助的力度有多大。3.实践能力提高有限,传统教学方法有待改善目前,实践教学课程的教授方式主要是教师在前面演示,学生跟着练习。这种方式的特点是学生接受知识的速度较快,模仿性较强,但是对于培养自我开拓、挖掘新知识的能力较弱。在模仿完最基本的操作后,学生的兴奋程度减弱,重复完几次后就失去了兴趣,整个课程学下来感觉自己的实践能力并没有什么质的提高。
四、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
通过以上的分析,农林院校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关键问题还是教学目标的定位。实践教学目标的定位应该与金融专业的整体培养目标相匹配,而金融专业的培养目标又应该和学校发展的长远规划相一致。目前,农林院校金融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脱农趋势日益明显,逐渐倾向为纯粹的金融学,毕业生的就业去向绝大多数与“三农”无关。尽管他们在校期间学了很多金融类的课程,但无论是在学校的知名度,还是在专业名称上和实际动手能力上,相比较其他财经类和综合类院校的毕业生都缺乏一定的竞争力。高等农林院校一直倡导“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创新”的办学宗旨,但为顺应新时期的发展需要,高等农林院校的金融学专业培养方案还须体现“入主流、有特色”的要求。“入主流”,是指金融学专业的学生要熟知金融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要跟得上学科的主流发展趋势;“有特色”是发挥最大的优势,把别人不具备的优势做大作强。就金融学专业而言,培养方案和教学目标应围绕“三农”来展开。所以,农业高校的金融学应该是以服务三农为特色的专业,为促进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培养人才,是这个专业的教学使命和天职。针对金融学实践教学更是如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有针对性的向涉农领域倾斜,培养既懂金融又懂“三农”问题的复合型人才,这是河北农业大学金融学专业的重点培养目标。
五、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建议
根据重新界定的教学目标得出,提高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水平,要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完善现有实践教学内容
根据重新界定的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目标,在原有实践教学计划的基础上进行完善。主要强化培养学生涉及“三农”问题的实践能力。首先,要有针对性的对所有涉农股票进行研究。在以往的证券投资实验课上,带领学生分析股票的走势和变动情况时所研究的股票是随机的。现在应有针对性的重点研究涉农股票,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股票的基本原理,又可以使之了解涉农上市公司的特点。其次,要加大期货教学的实践教学内容。国内现有的实物期货市场很大一部分是农产品期货,期货市场价格的波动对现货市场价格的影响很大,同时,期货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现货价格未来的走势,这对收购、储存原材料的涉农生产加工企业来说意义重大。另外,期货市场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套期保值,农业生产加工企业可以通过套期保值的方式来规避农产品价格波动的风险,熟练运用这种方法的涉农企业就可以不用担心价格波动对其造成的损失,把更多的精力放到生产加工上。而现实的涉农企业对此熟悉的非常之少。通过上述方式对实践教学内容完善后,农林院校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在处理涉农领域的投资问题上会更加专业,在就业市场上也更具有竞争优势。
(二)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
目前,证券投资实践课程所采取的教学方式还比较传统,无法最大化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想让学生产生兴趣就必须要让他们全身心投入进来。对此,教师应把课堂教学、研究报告和汇报答辩结合起来运用到实践教学中去。首先,在讲课之前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小组成员共同完成研究报告的撰写,并参加最后的研究报告汇报。其次,教师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授课。讲授方向要与新的培养目标相一致,比如在讲授涉农股票时,可以先把涉农股票分类,分为种子企业股票、化肥企业股票、加工企业股票、养殖企业股票等,之后再分析不同类型涉农企业的生产特点、发展周期和波动因素。在课堂讲授的同时,给各小组布置任务,要求各小组自行选择股票进行分析,并对未来走势进行预测,形成一份研究报告,其中包括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总结4个方面。最后,要求每个小组推选1~2名同学到台前来用PPT演示其研究报告主要内容。学生最终的期末成绩根据其所作的研究报告水平来决定,研究报告的得分由课堂教师和学生代表共同打分决定。每组组长根据其组员的工作贡献在该组得分的基础上乘以适当的比例得到组员的最终得分。通过这种转变,证券投资实验课的教学模式由“只是老师讲授”,变成“学生自己主动学”,充分调动学生探索未知领域的积极性,挖掘他们的创造潜力,教师在其中更多的是起到指导、辅助作用。在这种实践教学模式下,既使得学生能熟练地运用所学的证券投资知识、把握金融市场的变动,又可以培养他们自己动手、探索未知领域的能力,而这种创新能力的培养恰恰是以往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所忽视的内容。
(三)聘请校外客座讲师,尝试构建产学研实习基地
上课教师理论基础比较强,但毕竟不是专职的金融从业人员,课堂教学无论怎样模拟,也与实际工作环境有差异。要想提高金融专业本科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证券投资实验课教学过程中就需要金融机构的参与。因此,可以邀请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业专业人才进行联合授课,特别是针对一些与实际操作联系紧密的内容,可直接邀请校外专业人士授课或采用专题的形式进行讲解。这种模式能使学生及时了解当前金融业的发展动态和实际操作,扩大知识面,提高学习兴趣。从金融专业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考虑,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可以尝试与金融企业或机构签订校企联合协议,筹建校外实习基地。企业实习是一种直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方式,也是学生最希望的实践形式,同时又是金融学专业最欠缺的实践形式。通过早期的企业实习锻炼,学生可以及早地发现自己需要学习什么知识,在哪方面还有欠缺。这样,在回校继续学习的过程中,就可以有意识地针对上述相关不足进行弥补性的学习。此外,学院还可以派出教师,针对金融企业存在的问题,帮助其进行分析和总结,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最后,学院还可以优先向基地企业推荐优秀毕业生,既解决了金融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又提高了企业的人力资源素质。
篇8
>> 关于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和信息服务的思考 关于中国公益信息制度的战略思考 关于在城市社区开展党员志愿公益服务的建议 关于全面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思考 关于基层医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思考 关于儿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思考 关于开展党员志愿服务活动的思考 关于我国城市社区公益服务创新管理机制的思考 关于我国城市社区公益服务的思考 关于推进市场化、公益化、项目化青年创业服务平台建设的思考 关于公益旅游定位的思考 关于高校档案信息服务创新的思考 关于农村信息文化综合服务工作的思考 关于公共部门信息化服务的思考 关于档案信息资源利用服务优化的思考 公益性信息服务的组织与运营研究 关于借助信息化手段开展咨询\服务业务的探讨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服务的思考 高校图书馆开展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的思考 档案馆开展政府信息服务工作的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胡昌平.信息服务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3] 高新民.关于公益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策略研究研究报告[R].2004.
[4] 李广建.公益性信息服务研究研究报告[R].2005.
[5] 董宝青.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公共政策设计[J].中国教育网络,2005;(4).
[6] 夏义堃.公共信息资源的多元化管理体制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5.
篇9
(一)每年11月初,计划财务部门向场属单位部门以表单形式征集下年度备建项目(下表)。
(二)搜集整理论证备建项目相关数据,为项目立项决策与报批提供数据支持。
(三)经农场同意,组织召开基建项目立项评审会,确定下年度立项报批基建项目(下表)。
二、项目立项报批
项目立项报批包括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初步设计文件编报和审批,以及开工报告的审批。
(一)项目立项基础数据搜集整理与衔接。农场计划财务部门搜集整理项目立项报批文件所需数据,及时反馈给项目立项报批文件编制部门。
(二)项目建议书的报批。按上级要求,计划财务部门组织协调场内有关专家或聘请有资质的工程咨询单位编制项目建议书,并进行初步审查后上报。
(三)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报批。根据批准的项目建议书,聘请有资质的工程咨询单位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组织协调场内有关专家进行初步审查,通过后予以上报。
(四)初步设计文件的报批。可研报告批准后,计划财务部门协调农场建设管理部门聘请有资质的工程咨询单位编制初步设计文件、进行施工图纸设计,完成后向上级申报。
(五)初步设计批准后,计划财务部门协调农场审计机构进行开工审计,同时协调农场建设管理部门编制开工报告,报送上级主管部门审批。
三、项目施工准备
(一)按规定申请上级部门或委托招标机构对建设项目实施招标。
(二)通过招标,确定项目施工、工程监理单位。
(三)协调项目施工、工程监理单位进入施工现场,进行施工、监理准备。
四、项目建设实施及建设资金管理
(一)严格执行项目审批文件,组织协调农场相关单位部门定期监督施工单位和监理机构履职情况,及时掌握工程进度,加强施工质量监控,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二)按建设项目名称,设立基建项目核算专户,并对建设项目进行核算。
(三)按项目批复分资金来源配齐项目建设资金,防止挪用、串用项目资金。
(四)按现金与银行管理规定对项目建设资金进行结算管理。
(五)支付工程款按下列规定办理:第一、首付工程款:根据施工单位出具的项目工程款申请报告,建设单位工程管理部门、计划财务部门审核意见及建设单位负责人审批意见,中标通知书,施工合同,工程概算书,开工报告,施工单位正规收据等,拨付工程款。第二、预付工程款:根据施工单位出具的项目工程款申请报告,建设单位工程管理部门、计划财务部门审核意见及建设单位负责人审批意见,工程量清单报审表,项目监理单位出具的工程款支付证书及其确认的工程形象进度表,工程结算报审表及施工单位正规收据等,拨付工程款。第三、工程完工支付剩余款:根据工程决算报告、工程验收单、质量监理报告、工程价款结算申请报告、发票(或复印件)及收据等支付工程余款,同时按合同约定预留建设项目质量保证|Lll金。
五、项目竣工验收
(一)组织协调农场相关部门单位全面检查验收施工单位是否完成可研报告、初步设计和投资计划文件规定的各项建设内容,以及工程监理单位履职尽责情况,做好相应记录。
(二)系统搜集整理项目档案资料,包括立项阶段、设计阶段、实施阶段、竣工验收阶段的立项、审批、施工、监理、环保、安评等项目档案资料,以及基建财务档案资料等。
(三)委托中介机构对竣工决算进行审计。
(四)竣工验收
主要内容:项目建设总体完成情况、项目资金到位及使用情况、项目变更情况、施工和设备到位情况、执行法律法规情况、投产或投入使用准备情况、竣工决算情况、档案资料情况等。(五)项目验收合格后,落实项目资产管护责任,确保项目建成后高效运行。六、项目后续评价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初步设计文件测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指标,对建成运行项目进行跟踪问效,实施后续评价。
(一)经济效益评价。经济效益评价主要包括财务净现值、财务内部收益率、经济效益费用比、投资回收期等四个方面。
1.财务净现值NPV:∑(CI-C。)t/(1+i)‘式中(C一c。)t为第t年的净现金流量,i折现率。
2.财务内部收益率IRR=(i+NPV)/(NPV。-NPV2)×(i2-i。)
3.经济效益费用比R:∑C。(1+l)‘式中B『__第t期的经济效益;c。一第t期的经济费用;i折现率。如果效益费用比等于或大于1,表明项目资源配置经济效率达到了可以被接受的水平。
4.投资回收期PP=原始总投资/投产后年均净现金流量+建设期
篇10
【关键词】制造业升级;就业;第三产业发展
一、中国近期的产业结构变化
目前,中国制造业规模扩大,装备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兴起,特别是重工业呈现快速增长势头,工业增长明显转向以重工业为主导的格局,从而再次出现了重化工业势头,经济进入新型工业化阶段。
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曾利用基于一般均衡性质建立的结构变化模型,描述了经济增长过程中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揭示了产业结构变化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对经济增长产生最直接、最重要影响的是产业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变动的主要表现是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和三次产业的内部升级。产业结构转变的先决条件是社会需求结构和贸易结构的变动。因此,经济发展本身可被看做经济结构持续的一系列互相关联的变化。比照这一理论不难发现,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动轨迹正如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定律所描述的,农业产值(总产值和增加值)的比重在逐步下降,工业产值的比重在逐步上升;中国的主导产业已由农业演变为工业,但第三产业始终未占主导地位;中国各产业产值的结构比重与从业人数的结构比重没有出现同步的波率和波幅,全社会从业人员总量中,农业部门的从业人员始终占绝大比重,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一直没有明显的增长;与产值总量一直呈上升趋势不同,全社会从业人员总量曾出现过阶段性的下降。
现阶段,中国的第三产业比重偏低,第一产业比重偏大;在第二产业中,传统产业、高耗能产业比重偏大,耗能低、附加值高的高技术产业比重偏低。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传统服务业(传统的物流及餐饮旅馆业)比重较大,现代服务业(金融、保险、电信及商业服务)比重较小,服务业发展的空间非常广阔。因此,加速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为主向集约型为主的转变,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是目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一项战略性任务。
二、第三产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
第三产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是不同的。随着产业升级,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将占主要地位。从世界其他国家发展的过程来看,高收入国家的服务业劳动就业的比重是最高的,低收入国家的服务业劳动就业的比重是最低的。高收入国家的服务业劳动就业比重与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只差很小且大多为正值,反映出高收入国家的服务业继续吸纳劳动力的空间已经很小。而下中等收入国家服务业劳动就业水平偏低,通过服务业增加劳动就业还有很大空间。另外从我国产业就业弹性系数来看,第三产业就业弹性系数远远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就业弹性系数。有学者对我国三次产业就业弹性做出测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三产业就业弹性都在0.5以上,而第一、二产业就业弹性相比则小许多,1991年-1995年期间,第一产业就业弹性系数为-0.366,第二产业为0.156,第三产业为0.737。1996年-2002年,第一产业就业弹性为-0.144,第二产业为0.091,第三产业为0.583。应当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一方面继续发挥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的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发挥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优势。
三、制造业升级与第三产业发展的现实分析
在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到,2010年第二产业占到了GDP的46.7%,而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占到了整个第二产业的69.5%,因此,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应当注重发展具有高附加值或技术密集型的现代制造业。制造业升级会提高人均产值,收入的提高又会导致对第三产业的需求增加。第三产业的发展又会大幅度增加相应的就业。因此制造业的升级对第三产业有现实的引致作用。充分发展深加工工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能够为第三产业提供广大的市场。现代化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广泛扩张,是解决就业的出路。反过来,通过城市化的推动,让农民变市民,市民变公民,大力发展城市第三产业,逼迫企业提高工资水平,可以起到倒逼制造业升级的作用。制造业的升级又会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就业水平。
四、制造业升级与第三产业发展相互关系的实证分析
以上分析表明制造业升级与第三产业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且两者变动方向相同,但对于近期而言,究竟是谁的主导作用更显著一些,仅凭定性分析无法较为清楚地证明,应当采用定量分析。以下表1搜集了中国1998年—2011年的相关统计数据,这里用制造业的人均劳动生产率来衡量制造业升级程度的变量,用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的提高来衡量第三产业发展程度的变量。
五、结论
第一,制造业的升级与第三产业的发展之间在现实经济中有密切的联系,并可能存在着多种因果关系,或非因果关系。
第二,针对中国近期的数据的计量检验表明,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制造业升级的单方向的格兰杰原因,即前者的滞后值可帮助预测后者。
第三,从制造业升级较多地反映产业结构的升级,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的提高较多地反映第三产业的发展状况的角度而言,上述计量结果说明:从进入新世纪,全面推行工业化以来,相对制造业的自然升级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来说,通过加大第三产业的发展来倒逼制造业的升级可能更为有效一些。但制造业的自然升级对第三产业的引致毕竟有现实的经济意义,因此也应当重视。同时应当注意的是,上述计量分析的数据是近期的,因此只能说明近期的情况,所以这种关系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产生变化,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两者的关系可能会互为因果或出现与上述结果相反的情况。
上述宏观经济分析揭示了一点政策含义:就中国近期而言,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制造业的进程当中,政府应当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通过第三产业的发展来倒逼制造业的升级,但同时也不能忽视对深加工工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的鼓励和扶植,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来促进制造业的升级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纪宝成.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04
[2]李廉水.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2011.2012
[3]李金华.中国制造业发展报告.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