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企业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3-11-07 17:29: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交通运输企业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职校园文化;轨道交通行业文化;融合;实践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2016802
校园文化具有育人功能,优秀的校园文化是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因素,也是其增强自身活力,促进自身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轨道交通类高职院校担负着为我国轨道交通事业培养优秀的实用型技能人才的重任,需要融入行业文化以构建自身的校园文化,通过环境育人培养出适应我国轨道交通运输事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1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含义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人孕育一方文化。关于文化的定义,学者们众说纷纭,《当代百科知识大辞典》将文化解释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创造物的总称,它包括物质技术文化、社会制度文化和精神观念文化。文化一经形成,便具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指轨道交通运输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经营理念、工作作风、管理制度、行为规范及其精神风貌的总称,既包括物质文化,也包括精神文化,但更多的是指精神文化。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铁路人创造了丰富的行业文化,概括起来主要有以“爱国爱路”、“兴路强国”为代表的爱岗敬业精神和热爱祖国的情怀;有以“人民铁路为人民”的乐于服务,甘于风险的职业精神;以“安全优质”、“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文化以及团结协作和创新文化。
高职校园文化指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所形成的为全院师生员工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等的总称,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
我国许多数轨道交通类高职院校曾经都是铁路系统的一部分,与铁路运输企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其长期合作过程中打上了深深的铁路文化烙印。但任何文化都会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随着环境的变化其内涵和外延亦在不断丰富中,高职院校要想培养适应轨道交通运输行业需求的人才就必须紧跟行业需要,将行业中的优秀文化元素融入校园文化,通过文化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和约束功能实现对人才的更好培育。
2构建融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的高职校园文化实践路径
2.1顶层设计,统筹规划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不是一部分人或者几个部门就能解决的,需要通盘考虑,进行顶层设计,统筹规划。离开了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校园文化建设可能会出现各自为战、一盘散沙的局面,会出现各种文化相互冲突、师生员工无所适从的现象。为此可以成立专门的校园文化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或领导小组,统筹规划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内容、策略、机制及制度文件等,并相应建立包括教学系部、行管部门、学工系统、校团委、后勤等部门共同参与的组织机构,明确各级各部门的具体职责,使各部门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形成合力。学校一级首先要从办学定位、学校发展规划和办学理念方面将轨道交通行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中。
2.2打造具有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特色的硬件环境
硬件环境主要强调从物质文化的角度融入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一是从校徽的角度进行融合,赋予校徽蕴含轨道交通运输元素与含义,例如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校徽元素中既可看作是一本书,又可看作是奔驰的火车头,校徽中的横线代表书页,也可以代表轨道线,完美诠释了校园文化与轨道交通运输文化的融合。二是从着装方面进行融合,包括校服、实训服、教职员工的工作服,这些服装可以参考轨道交通运输企业员工工作服,以增强职业感。可以在着装方面实行差异化策略,例如某高职学院高铁乘务专业的班服就参考高铁列车员的服装而定,区别于其他轨道交通运输专业班级的班服。三是从铁路相关实物方面进行融合,例如部分轨道交通类高职院校将轨道线路修进了校园,将机车、车辆等实物陈列在线路上,将供电相关设备引进校园,并架设供电线用以进行展示和现场教学。可以订制一些轨道交通相关的模型或雕塑,并建立专门的陈列馆,也可根据需要将模型和雕塑分散到轨道交通相关实训室。有条件的院校在新建实训楼、宿舍楼、运动场所等建筑物时可考虑设计成带轨道交通特色的外观。可建一些轨道交通相关的文化墙或艺术长廊。四是从路牌、标志牌、路名、张贴物等方面进行融合,将路牌、标志牌等设计成带轨道交通特色,将学校各种建筑物和道路用轨道交通相关名称进行命名,在建筑物内外张贴一些轨道交通运输企业的宣传语。
2.3从活动入手融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
高职院校活动丰富多彩,可以从活动宗旨、活动内容、节目形式、活动宣传等方面着手将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一是通过学校层面的迎新晚会、校运会、校庆等活动将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导入校园文化;二是各院系可以开展轨道交通运输相关的主题文化艺术节;三是校团委、工会、学生社团协会等部门组织活动时尽量将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融入其中;四是通过顶岗实习、校外实训、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和交流参观等活动将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融入高职校园文化之中。此外有些学校有班会活动,可以通过主题班会活动将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
2.4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载体,课程体系的质量对培养适应轨道交通运输行业需求人才具有关键作用。要构建融入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的高职校园文化需要构建多层次的课程体系。多层次指课程体系包括专业基础课和核心课,专业拓展课,公共选修课,思想政治等公共课以及各种形式的形势政策讲座、专题讲座等。除了专业基础课和核心课外,还要开设轨道交通运输相关的全校公选课以培养学生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精神特质,要通过请进现场专家举办与轨道交通运输相关的系列专题讲座,通过讲座的形式使学生对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有更深的领悟。要从各种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手段以及教学团队等方面入手优化课程体系,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注重融入轨道交通行业文化,使学生受到文化的熏陶。
2.5引入轨道交通运输企业管理制度
组织成员的行为需要通过制度的约束使之逐步成为一种自觉行为。高职院校在构建校园文化过程中可将典型轨道交通运输企业的管理制度融入自身管理制度中。目前许多铁路类院校都推行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制度,严格学生的作息时间,这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和守时守纪律精神,值得借鉴。另外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在全校全面推行企业“6S”管理制度和ISO质量管理体系,注重培养师生员工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和质量意识具有很好的效果,这些制度值得其他高职院校借鉴。高职院校也可以结合自身特点有选择性地将轨道交通运输企业其他管理制度引入学校管理制度,通过对接制度文化来构建高职校园文化。
3构建融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的高职校园文化需注意的问题
3.1要注重调查研究
校园文化要融入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中的哪些元素,如何与轨道交通行业文化对接,到底要构建什么样的校园文化等问题需要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不能靠拍脑袋。调查研究可以采取多种途径进行,可以走出去到轨道交通运输企业进行现场走访调研,聘请轨道交通和企业文化相关专家进来开展研讨活动,对轨道交通专业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或鼓励教职员工积极申报各级校园文化建设专项课题进行专题研究。通过调查研究使校园文化建设更具科学性和针对性,从而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顺利实施。
3.2不能是口号文化和上墙文化
当前许多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提炼了校园文化的精髓,提出了新时期的办学理念和口号,明确了特质学生的培养模式,但有些流于形式不能落到实处。仅仅是在不同场合喊喊校园文化口号,或者将校园文化挂在墙上,这种“纸上谈兵”的校园文化无法实现文化育人的功能,不利于培养适应轨道交通运输行业需求的人才。
3.3注重精神文化的塑造
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但归根结底还是一种精神,因此在校园文化构建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铁色”职业精神。职业精神主要体现在价值观念、理想信念、职业追求和职业态度等要素方面,是精神风貌和行为规范的内在驱动力。构建融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的高职校园文化要通过硬件环境、活动、课程体系和管理制度来塑造学生良好的职业精神,如果这一目标不清晰或者不能朝着这一目标而努力,那么硬件环境建设、所开展的活动,课程体系和管理制度就会流于形式而失去其意义。
3.4要有所选取,不可全盘照搬
校园文化与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具有一定的相同点,同时也要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差异。校园文化是主体,在融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的高职校园文化构建过程中要突出一个“融”字,即要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办学目标、办学特色和办学面向来引进消化和吸收轨道交通行业文化中的一些典型元素,将其融入高职校园文化中,而非将校园文化建设成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将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全盘照搬不现实也不可取。
参考文献
[1]白敬科.论铁路行业文化与铁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融合对接[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2).
篇2
交通运输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物质生产部门,它能够将社会的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等诸多环节联系在一起,是我国社会、经济生活各个方面能够正常运行的基础前提。交通运输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物质生产部门是伴随着铁路、轮船的出现,才从社会大生产中逐渐脱离出来。
随着社会劳动分工向着精细化的方向发展,同时受社会化大生产的影响,交通运输业才以一个独立行业的姿态立足于社会。交通运输行业的根本任务就是最大限度的提高运输行业的质量,加强我国各省、市以及各地区之间的运输联系,为社会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科学、安全、迅速、合理的实现旅客与货物的空间转移,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防建设提供运输保证。同时,交通运输还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良好的交通运输与通信设施,能够保证各地区潜在的资源得以顺利分配与交换,所以它对推动地区间的经济交流,实施当地经济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社会劳动分工的精细化以及社会生产的专业化,推动了资源、人才、信息的交流与发展,社会分工又导致了地区的劳动分工,而地区的劳动分工又取决于与当地有关的资源、能源以及其他生产资料,这就使每一个地区成为一个独立的交通体系。因此,一个地区的劳动分工及其交通体系的建立,又形成了一个规模不同、作用不同、性质不同的区域中心,这就使社会经济类型的转变都会对交通运输体系造成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同时,交通运输又反作用于社会经济类型的转变,具体表现为加速、或者延缓社会经济类型的转变。
二、加强交通运输建设的措施
1.对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
未来如何加强交通运输体系的建设,在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中必须进行优先考虑。因为,交通运输体系对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二者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所以,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协调好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在抓好交通运输行业发展规划的同时,必须要考虑到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二者的步伐要尽量保持一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交通运输的宏观调控不但不能削弱,相反还要进一步加强。我国的相关职能部门,一定要做好规划、设计工作,在规划的过程中,必须从实际出发,从国情出发,考虑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前景与客观需求,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缩短交通运输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差距,以缓解目前交通运输紧张的局面。同时还有着眼于未来,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制定交通发展战略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要尽量避免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政策,对交通运输的投资进行严格的审核、管理,保证其能够与经济发展、生态环境、资源利用相互协调,良性发展;采取有效措施,降低与控制交通公害,诸如增加绿化带、对道路铺设进行合理布局、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等等。
2.建立健全交通运输体系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建立健全交通运输体系,实现交通运输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交通运输行业涉及到了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因此这个系统必然是一个政府调控、科技创新、全民参与的体系。这就要求我国在健全交通运输体系的过程中,必须把铁路、公路、水路、航空以及管道这五种运输方式进行有机的整合,依据运输的具体需求,对各种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从而减轻交通运输网络的整体负担,使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确保自然资源的消耗不能够过多,能够为社会经济生活提供运输保障的同时,实现交通运输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会对我国经济发展构成负面影响,使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出现停滞、徘徊,甚至出现不必要的损耗,从而阻碍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必须在完成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全面展开基础设施建设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够加强各个区域之间的经济合作,加强商品交换与信息交流的频率。除此以外,还要加快对运输企业的深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对运价也要做出调整,使其不但能够反映出运输企业所创造出的价值,同时能够促进运输企业良性发展,不断满足我国国民经济与资源、信息交流不断增长的实际需求,最终使我国的市场经济进入一个新阶段。
4.引入科技成果,提升交通运输产业的管理水平
篇3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妥善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以提升出租汽车服务质量为抓手,着力解决出租汽车行业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逐步建立规范有序、监管有效、设置合理、与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出租汽车行业发展新格局。
二、工作目标
出租汽车经营行为进一步规范,服务质量明显好转,政府宏观调控能力明显增强,实现出租汽车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让广大群众充分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
三、工作措施
(一)依法收回到期经营权
1、出租汽车经营权实行有限期使用。我县210辆出租汽车经营权将于2012年开始陆续到期(第一批79辆,2012年9月到期;第二批50辆,2014年11月前到期;第三批81辆,2016年12月前到期)。出租汽车经营权使用期满后,由县政府收回经营权,重新配置。
2、按照依法合规、尊重历史、保障合法权益的原则,经营权已到期的车辆要按规定退出出租汽车市场,并给予一定的补偿。
(二)建立以产权为核心的公司化管理模式
1、出租汽车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组建规范型公司化经济实体,提高自身管理能力,完善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健全企业管理制度。引导出租汽车企业建立管理和效率相联动的经营机制。
2、出租汽车经营权期限为8年,经营权期满后,由政府无偿收回经营权。
(三)加强出租汽车企业管理
1、出租汽车企业要推行现代化、集约化、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建立出租汽车网络服务平台、智能监控和调度平台,充分发挥技术、规模管理优势,提高出租汽车营运组织能力和服务水平。
2、出租汽车企业要实行公司化经营,探索公车公营模式,严禁挂靠经营。出租汽车企业与驾驶员之间以签订统一格式合同为基础,以规范企业管理服务为内涵,建立权责明确、收费合理、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依法规范出租汽车企业与驾驶员的劳动关系。
3、加强政府对出租汽车行业价格的宏观调控。根据市场供求、出租汽车企业与驾驶员成本收入等各方面因素,完善经营收益分配关系,指导建立合理的经营机制,保障经营者、驾驶员和乘客各方的合法权益。
4、规范企业内部管理行为。加强对驾驶员的日常管理,完善企业内部考核制度,通过有效的教育管理,提高驾驶员遵章守纪和提供优质服务的自觉性。
(四)规范出租汽车行业管理
1、科学有序投放运力。经营权配置要坚持总量控制和适当发展的原则,综合考虑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城市人口、流动人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市场供求状况等因素,依据规划,在调查论证的基础上,确定投放数量,确保市场供求基本平衡。出租汽车运力投放的车型,应按照环保、安全、美观、舒适的原则,广泛征求行业和社会意见,报县政府批准。
2、建立健全服务质量信誉考核机制。将公司化经营、执行行业规范、从业人员教育管理、社会综合评价等重点工作,纳入对出租汽车企业的考核内容,将企业的管理能力、管理水平、综合服务质量与经营权配置、新增运力投放等挂钩,促进企业优胜劣汰。
3、加强出租汽车经营权管理。出租汽车经营权是公共资源,严禁擅自转让出租汽车经营权,凡发现转让经营权的,一经查实,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处理,并由行业管理部门收回经营权。
4、严禁擅自暂停、终止出租汽车客运经营行为。出租汽车行业是重要的服务窗口行业,经营者不得擅自暂停、终止出租汽车客运经营;对违反规定逾期未改正的,将依法吊销出租汽车经营资格证和车辆运营证。
5、做好从业人员资格管理。加强对出租汽车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完善持证上岗制度,设置相适应的准入条件,严把从业人员准入关。建立退出机制,约束从业人员的行为,提高出租汽车从业人员整体素质。
(五)强化出租汽车行业政策支持
1、明确出租汽车发展定位。出租汽车作为满足居民出行需要、城市公共交通补充的交通出行工具,其发展和管理纳入全县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坚持公交优先原则,实现与城市其他交通运输方式之间的协调发展,满足不同层次服务对象的需求。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出租汽车基础设施建设要纳入城市综合交通专项规划,要在车站、娱乐场所、商场、公园、宾馆、居民小区等乘客集中点,合理规划、设置出租汽车临时停靠点或专用通道。积极引导建设车辆清洗、车辆保养等出租汽车后勤服务中心,切实提高出租汽车的市场竞争力。
3、加强运价管理。根据出租汽车行业发展定位、市场供求状况、行业经营情况、公众承受能力等因素,按照重在完善机制、兼顾各方利益的原则,不断完善出租汽车运价调整机制和油运价格联动机制,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
4、加强出租汽车行业管理机构建设。进一步明确管理机构职能,强化人员和经费保障,确保出租汽车行业管理工作落实到位,保障管理职能的正常行使。
四、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以县政府为主导,成立广德县出租汽车行业发展工作领导组,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协调推进,形成政府统一领导、行业主管部门主抓、相关方面协同配合、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局面。
篇4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全省安全生产紧急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严格落实“三查、一追、两加强”的总体要求,紧紧抓住影响和制约全县道路交通安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着力开展道路交通安全“四大”会战,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为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良好的交通环境。
二、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冬季道路交通安全“四大”会战,进一步落实道路运输交通安全监管责任,提升安全监管能力和管理水平;进一步严历查处交通违法行为,强化道路通行秩序;进一步加大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力度。提高预防道路交通安全事故能力,有效预防和遏制各类交通事故的发生,确保全县交通安全形势持续稳定。
三、工作措施
(一)开展道路交通安全大检查。
1、道路运输检查。运输管理部门作为行业主管部门,要立即组织开展道路交通安全大检查活动,按照行业安全规范标准,对所属运输企业进行全面检查。一是严格检查道路运输企业管理制度落实情况,强化源头监管,及时排查隐患。二是严格检查道路运输企业道路交通安全主体责任落实情况,把安全生产和预防事故作为重点,全面开展客运企业和营运车辆驾驶人员的质量信誉考核。三是对“一岗双责”安全责任体系建设情况,责任落实、工作绩效等进行全面检查。四是严格检查“三关一监督”、“三不进站、五不出站”规定执行情况。五是严格检查企业安全管理档案和营运车辆、从业人员安全管理档案是否符合有关规定要求。六是严格检查事故到查责任制落实情况,重点检查行业内部事故追查制度和从业人员警告、黑名单制度是否得到严格执行;对存在的问题是否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进行处理。对责任单位、车辆和人员是否严格按规定进行了处罚并及时公开结果。
2、交通安全隐患检查。一是交警部门对客运驾驶人违法记分情况进行查询,违法记分达到8分至12分的,及时通报交通部门及客运企业,督促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二是对冬季道路交通安全隐患进行检查,及时通报交通部门。三是严厉取缔“黑校车”,加大对“校车”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
(二)开展道路交通安全大整治。
1、道路运输专项整治。从抓企业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和主管部门监督检查两条主线入手,狠抓整改,确保安全整治行动扎实有效的开展。一是运输管理部门制定道路运输行业安全生产责任追查处理暂行办法,细化安全生产违法违规处理措施。二是强化所属运输企业安全标准化建设。对未达到安全标准的运输企业一律责令限期整改,逾期不改或整改不合格的停业整顿,经整顿仍不合格的不予年度审验直至取消其相应行政许可。三是加强车辆动态监管。为三级以上营运线路的长途客车、旅游车、危险品运输车安装GPS动态行驶记录仪,建立监管平台。四是加强驻站管理,重点主要放在二保、等评、安检、保险和驾驶员从业资格的检查上,对受检项目有一项达不到要求的车辆,一律停运整改。确保经常化常态化管理,有效地推动道路运输企业安全整治。五是建立违法违章信息联动共享机制,相关部门之间互相抄报信息,监督企业强化驾驶人管理。六是严格事故报告制度。运管部门和企业要按规定时限报告事故,并加强信息公开。
2、交通违法行为专项整治。一是严厉整治违法载人交通违法行为。要以通乡通村、农场、山区公路为重点执法道路,以事故多发路段为重点排查整治路段,以低速载货汽车、三轮汽车、拖拉机违法载人和无牌无证机动车上路以及驾乘摩托车不戴头盔等违法行为为重点整治对象,以农用车驾驶人、农村中小学生以及农村群众为重点宣传教育群体,开展集中整治行动。二是严厉整治违法停车交通违法行为。整治违法停车以治乱为重点,重点治理乱停乱放、逆向停车、违反交通标志停车等交通违法行为。三是严厉整治驾车不系安全带交通违法行为。通过新闻媒体大力宣传驾驶车辆和乘车过程中系安全带的重要性,严厉查处驾车不系安全带交通违法行为。四是严厉查处机动车超速行驶交通违法行为。充分利用监控设备和测速设备,科学调动警力,合理安排勤务,对夜间等重点时段加大管控力度,查处超速行驶交通违法行为。五是严厉查处机动车涉牌涉证交通违法行为。集中查处挪用号牌、无牌无证、不按规定安装号牌、故意遮挡污损号牌等涉牌涉证交通违法行为。对本地机动车涉牌涉证违法行为现状进行摸底调查,把握违法行为发生和分布规律特点,合理设置查缉卡点,科学调整勤务,加强重点时段的警力部署,提高整治工作效率。六是严厉整治客运车辆超员交通违法行为。重点整治车型为公路客运汽车和7座以上客车。严把客运车辆和驾驶人源头关,对客运车辆及人员进行全面排查、清理,不符合要求的客运车辆禁止其上路营运,对7座以上客运车辆逢车必检,逐一上车核查人数并做好登记,防止超员客车驶出辖区。加强农村道路管控,针对农民工返乡客流集中和农村道路短途客运量大的特点,把住出村口、上路口以及重要路段,严格查处短途客车车辆超员交通违法行为。
(三)开展交通安全大教育。
1、道路运输。道路运输企业要完善安全教育制度、安全学习卡考核制度,运输管理部门组织开展对驾驶人员安全法律法规教育,提高驾驶人员的安全意识。通过在运输站场摆放交通事故展板、制作警示教育光碟、悬挂交通安全标语等形式对司乘人员进行交通安全教育,进一步强化道路运输企业、驾驶人和从业人员交通安全意识和守法自觉性。
2、交警窗口。公安交管部门窗口单位要采取播放交通安全宣传光碟、发放交通安全宣传单、交通安全提示卡和张贴交通安全宣传海报、挂图等方式,对机动车驾驶人进行交通安全教育,增强广大驾驶人交通安全意识。
3、车辆单位。各单位要采取交通安全知识讲座、案例警示教育、发放交通安全宣传用品等方式,对本单位驾驶人进行交通安全教育。
(四)开展道路交通安全大宣传。
交通运输、公安、教育、农业(农机)、安全监管等部门与广播电视部门建立交通安全宣传协作机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的作用,大力宣传道路交通安全,营造浓厚的交通安全舆论氛围。通过悬挂宣传牌匾、条幅,利用电子屏、广告栏等方式,加大道路交通安全宣传力度。
1、宣传交通安全管理,增强全民交通安全意识。以“遵章守法,文明驾驶”、“珍爱生命、平安出行”、“拒绝酒驾”、“拒绝乘坐安全隐患车辆”和“系好安全带安全无意外”为宣传主题,广泛宣传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及时交通安全信息、安全出行提示。
2、宣传执法监督检查和交通安全隐患大整治行动。重点报道各部门深入排查整治货运车辆超速超载、客运车辆超速超员、农用车违法载人、机动车涉牌涉证违法以及酒后驾驶、驾车不系安全带、违章停车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的工作举措。
3、宣传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情况。包括交通运输、安全监管部门对客运企业进行安全状况评估、评价,分类指导、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建立完善客运企业安全生产诚信考核制度以及客运企业安全信用等级同行业管理挂钩行动情况;宣传客运企业推行每月对司乘人员进行集中教育情况;宣传公安、交通运输部门建立事故多发企业和驾驶人“黑名单”制度,实行“黑名单”各有关部门互相通报情况;宣传交通运输部门通过招投标清理取缔客运挂靠车辆,调整道路客运企业规模结构,优化道路旅客运输资源配置,规范道路客运运输市场秩序情况。
四、组织领导
为确保全县冬季道路交通安全“四大”会战工作的顺利实施,特成立“四大”会战领导小组。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此次冬季道路交通安全“四大”会战活动,按照方案要求,迅速部署,强化措施,落实责任。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工作机构,各司其职、各负其职,充分发挥领导、监督、检查指导等管理工作的职能作用,确保冬季道路交通安全“四大”会战活动顺利开展。
(二)加强部门协作。各相关单位要采取部门联动,综合治理,加强沟通,互相配合,形成全力,确保冬季道路交通安全“四大”会战取得实效。要密切与宣传部门配合,及时提供宣传素材,加大宣传力度。
篇5
关键词: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 物流管理 人才培养
近年来,高等职业院校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笔者有如下几点建议。
一、企业选择——校企合作第一步
校企合作要顺利进行,选择合作企业就成为关键所在。例如笔者学校选择的合作企业林森物流集团有限公司前身是南通汽车运输有限公司,历经了60年的变革和发展,已成为一个集公路运输、化学危险品运输、大件运输、仓储、物流配送为一体的现代物流企业,先后荣获交通运输部道路货物运输一级企业(江苏省仅两家)、综合服务型AAAA级物流企业(江苏省第二家)、2004-2009年中国百强物流企业前50名、2008-2009年中国道路运输百强诚信企业以及江苏省质量奖等一系列荣誉称号。公司业务发展非常迅速,人才需求比较稳定,同时管理比较规范、培训制度比较完善,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空间也比较大。因此,学校在选择合作企业时应尽可能选择规模较大企业。
之后,笔者学校陆续和苏宁电器连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顺丰速运(集团)有限公司、江苏中和贸易有限公司开展了校企合作。与这些企业合作,出现问题后沟通的效率较高,学生的满意度也比较高。在笔者学校开展校企合作的几年中,也淘汰了一些规模相对较小的企业,主要原因是这些企业管理制度不规范,把实习学生当做廉价劳动力,在出现问题后沟通的过程中,总是出现“踢皮球”现象。所以,笔者学校在选择企业的过程中不断优中选优,确保了校企合作的顺利推进。
二、完善管理制度——管理和监控的依据
为了保证工学结合达到预期的目的,学校在工学结合前制定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协议书》《物流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实施方案》《学生校外顶岗实习安全承诺书》《顶岗实习学生成绩实施意见》等制度,但规定都比较简单。在校企合作中,我们发现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缺乏处理的依据。比如学生到了岗后发现和自己想象中不一样,要求调岗,甚至调企业;到岗后,某些学生由于身体原因不能胜任工作;某些学生家长不支持校企合作;学生擅自离岗,顶撞领导;甚至还出现过因学生谈恋爱导致的相关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在校企合作中陆续出现的,在处理的过程中,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尽量与企业沟通,尽量满足学生的要求。但这也给教师顶岗实习阶段的管理增大了工作量,牵涉了更多精力,使得教师没有更多精力去指导顶岗实习这个更重要的任务,更像一名“救火员”。
后来,笔者学校在原来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完善,制定了《顶岗实习制度汇编》,内容具体到组织管理、实习安排、实习纪律、过程监控、成绩考核等各方面。这一制度还会结合今后校企合作中出现的新问题继续完善。只有有了科学、健全的管理制度,才能保证顶岗实习的
质量。
三、过程监控——管理和监控的重点
学生顶岗实习期较长,如目前笔者学校的顶岗实习期就长达6个月。建立学生顶岗实习全过程的管理与监控体系,是确保顶岗实习质量的关键。该监控体系应该是多主体、多元化、全方位的,对过程监控应该做到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以前,大部分校内指导教师通过e-mail的方式与学生交流沟通。其实更多的时候学生希望教师能到企业一线进行指导,能接受企业与学院的双重管理。企业和学校应分别指派实习指导教师,共同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如果企业没有为学生指派指导老师,学生就会觉得自己不受重视,没有人带领自己工作,产生更多的焦虑。相反,如果两边的指导老师时时关心他们,他们就有很强的归属感,更能发挥自己的才能。顶岗实习老师要填写《顶岗实习校内指导教师指导台账记录》及《顶岗实习巡查记录表》。这样,一方面督促指导老师要多下企业指导,另一方面也成为考核顶岗指导教师的重要依据。
四、考核管理——提高实习质量的保障
构建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是提高顶岗实习质量的重要保障。该考核评价体系的主体包括学校、企业、学生各方,考核对象包括实习学生和指导老师,考核标准包括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以前,顶岗实习结束后只有一张考核表,由学生在顶岗实习结束后带回。事实证明,这种考核方式并没有起到提高学生顶岗实习质量的作用。
因此,结合学生的反馈及与企业交流中了解到的情况,笔者学校重新制定了考核方案。学生顶岗实习成绩由企业实习指导老师考核成绩和学校实习指导老师考核成绩共同组成,总分为100分,企业指导老师考核占50%,学校实习指导老师考核占50%。企业主要从态度、出勤、职业能力、团队等几个方面进行考核,实习教师则主要从实习态度、综合素质、实习质量、实习日记、实习小结、实结等几个方面进行考核。考核制度中也规定了对诸如没有完成顶岗实习、违反实习纪律、无故旷工天数达5%以上等一些情况的处理。这个完整、科学的考核制度的制定会进一步提高顶岗实习的质量。
五、心理监控——顶岗实习的有力支撑
实习前,学生普通存在着兴奋、好奇、紧张、担心等负责情绪;实习中,学生容易遇到畏难、攀比实习补贴以及对角色转换、企业严格考勤管理不适应等问题;实习后,学生容易产生彷徨、逃避、不知所措等心理。应建立健全有效的心理监控体系,针对学生存在的各种不良心理状态进行有效预防、调控和疏导,帮助学生渡过心理难关,为学生顶岗实习达到预期目标提供有力支持。目前,笔者学校将专职辅导员团队纳入到顶岗实习团队中,给实习同学们以专业心理辅导,及时跟踪学生心态的变化,给予专业建议,这为顶岗实习的顺利完成提供了有力支撑。
六、后续跟踪——顶岗实习的延续管理
以前,顶岗实习一结束,教师就觉得完事大吉,至于学生是继续留在顶岗实习单位还是离开顶岗实习单位与学校、老师无关了,是学生和企业的事情。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一方面,企业希望与学校双方共同努力,将优秀的学生留下;另一方面,学生也希望得到老师的指导,听听老师的建议。老师要根据前期管理过程中了解到的情况,结合学生的特点、爱好以及对企业发展的一定了解,给出中肯的建议。除此之外,还可以进行一项研究,通过对学生留在顶岗实习单位和离开顶岗实习单位后的发展前景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两项选择的利弊,得出具有说服力的结论,力求为学生理性选择就业企业,为合作企业留住人才和学生得到更快发展提供帮助。
篇6
关键词:滨海新区;供水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1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滨海新区供水安全管理必要性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资源,滨海新区的发展,需要有充足的水源和合格的水质作保障,特别是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对供水水量和水质的需求提出了更高更严的标准和要求。
1.1服务滨海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
承担滨海新区供水任务原有的供水管线、泵站设备、水厂管理、供水能力、技术手段、运营方式、管理措施等与滨海新区发展新形势的需要相差甚远。只有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供水安全管理,才能匹配新区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为新区的建设发展提供安全供水服务保障。
1.2水务行业深化改革的需要
全国水务管理体制的改革,突破了原来“多龙管水、争水”的状况,确立了“一龙管水、团结治水、合力兴水”的原则,将调水、供水、排水全部纳入水务管理秩序的新格局,供水市场面临重新洗牌的挑战。各种不同性质的中外企业特别是外资企业进入水务市场,使水务市场的竞争局面愈加激烈。因此,只有不断创新供水安全管理,增强滨海新区的竞争实力,才能在供水市场立稳脚跟,占有份额,拓展空间,立于不败之地。
2、滨海新区供水安全管理的内涵和主要做法
供水安全管理主要是对供水工程、水量及水质的安全管理。创新供水安全管理就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天津滨海新区加快开发开放的新形势,通过供水管网工程保障、多水源分质供水配置、科技领先管理支撑、管线安全防控应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思想文化保证“六个体系”的建设和实施,全面提升供水安全管理水平。
2.1建立供水管网工程保障体系
供水管网工程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命脉,是供水安全管理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滨海新区全力推进供水重点管网工程建设,在引滦入港管线的基础上,先后建成引滦入开发区、入塘(双线)、入汉、入逸仙园、入聚酯管线以及岳龙管线、入开发区检修备用管线。
在全力推进供水管线工程建设的同时,输水管线和供水工程项目遍布滨海新区和东丽、北辰、宝坻、武清、宁河等区县,形成纵横交错、畅流无阻的供水管网工程保障体系,并通过对管网工程的联合优化调度,既增加了每个管网工程的供水保障能力,又实现了综合管网工程的节能降耗运行,成为供水安全管理的坚实支柱。
2.2建立多水源分质供水配置体系
天津是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城市,但随着滨海新区的不断发展,区域需水总量逐年增加,并且随着各大工业园区的兴建,对工业用水的需求迅猛增长;随着各项环保绿化项目的实施,对景观用水的需求不断增长;而对自来水的需求,用量增加不多且总量占比下降。在这种情况下,为满足企业对水质的不同要求,在充分发挥引滦原水优势的同时,不断强化多水源配置能力,下大力开发和利用多种水资源,实现多水源分质供水、优化配置。大力加强了新产品的研发,研发项目不仅有原水、粗制水、自来水、高品质饮用水,而且包括中水利用、污水处理和海水、河道水的资源化。通过建立以原水经营为核心的多水源配置体系,实现分质供水、优水优用,用不同的水源满足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
2.3建立科技领先管理支撑体系
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保持科技领先,利用科技支撑,是提高供水安全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和根本出路,也是企业综合实力的第一体现。几年来,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于供水安全管理,先后自主研发、投资建设了输水管网智能化远程测控中心和水质检测系统,在实际运行中,采用多项先进技术,为安全供水提供了保障作用。
2.3.1利用先进的无线网络传输技术和工业自动化现场控制技术,选择最适宜输水工程需求的RTU及DTU自动化设备,采取移动APN专网和GPRS远程无线通信方式,对输水泵站、管线的压力、流量及用水单位前池水位等参数进行实时监测(见图3)。
2.3.2运用GPRS网络对输水节点RTU发出指令,精确测控相关电动阀门的开度,实现了远程供水调度。
2.3.3运用传感器技术、自动测控技术和计算机处理技术,实现对原水水质的PH、ORP、温度、浊度、电导率、溶解氧、氨氮等指标的在线自动监测。
2.3.4运用GIS地理信息系统,对闸气阀的日常维护、管线漏水抢修、管线切换改造提供快速方便的查询定位。
2.3.5运用毒性检测仪技术,精确快速地发现饮水被污染的紧急情况,为水质安全加上可靠保险。
2.3.6在输水管线的建设和维修改造中,广泛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其中滨海新区自主创新的地下输水管道(混凝土)漏水快速封堵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已通过专家评审鉴定,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
2.4建立管线安全防控应急体系
随着城乡建设和交通运输的发展,由铁路、公路等重点项目建设引发的占压穿越输水管线工程不断增加,因违规违法压越管网,造成管网漏水现象时有发生。为确保管网供水安全畅通,滨海新区建立健全了管线安全防控应急体系。
2.4.1建立管线日常巡视制度,坚持每日巡查登记,做到全年365天不间断,所有管线无盲点。在重点地域、关键部位、事故易发地段和汛期、冬季、用水高峰期等特殊时期,加大巡查力度。
2.4.2加大宣传力度,在管线沿途设置警示标志,张贴安全护水标语,利用各种契机和多种形式,向沿线群众宣传水法水规,建立管线违法事件举报奖励制度,提高用水单位和广大群众自觉维护供水安全的意识。
2.4.3建立远程自动化信息监控系统,对供水险情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报警、及时抢修。
2.5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体系
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是保障供水安全的重要环节。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事企分开、管理科学的总体要求,滨海新区要求供水企业不断深化内部体制机制改革,从基础管理抓起,建立和健全规范、快捷、高效的管理机制。
2.6建立思想文化保证体系
思想文化建设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是供水安全的根本保证。几年来,滨海新区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集中抓好供水企业发展第一要务的同时,大力加强基层党建,精神文明和企业文化建设,为创新供水安全管理提供思想文化保证。
参考文献:
[1] 杨吉龙,韩冬梅,肖国强.《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1年第5期
[2] 王兰化,张士金,王亚斌.二十一世纪初期天津市水资源供需分析及对策探讨[J];地质调查与研究;2005年01期
篇7
国有企业的管理创新在目前的社会中还没有被完全接受,从本质上讲就是以赢利为目的的一系列改变。但管理创新作为一种对企业赢利十分有效的手段,涵盖了新兴产品以及产业的发展和推广的一种全新生产能力,如今人们对于创新的含义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总体来说就是以高效的管理方式以及手段来代替企业原有的管理方法以及制度。人们主要将创新分为企业制度方面的创新、企业管理方面的创新和企业技术方面的创新,企业制度创新是保证企业能够立于不败之地的前提条件,企业管理创新是企业内部和谐的保障条件,企业技术创新是企业能够生存的最主要的核心条件。可以说企业管理创新不但加强了加强了企业的发展和企业在管理方面的能力,同时提升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从本质上面促进企业的管理效益达到最高。
2对国有企业管理进行创新的必要性
(一)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我国经济正在由工业型经济向知识型经济过渡,经历着较大的转型,国有企业在管理创新的过程中,一定要将人才作为企业发展的基础,重视人才和科学技术的作用,企业的管理和发展要依靠科技的力量,使企业走向知识化,以此来满足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
(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自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市场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经营型的企业管理逐渐代替了生产型的管理,国有企业逐步走入市场,进行自主经营,不再受国家的重点照顾,这种管理方式充分体现着市场经济对企业产生的影响,逐渐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相互适应。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发展,国有企业为了能在市场经济中更好的发展,企业需要突破原有的管理思想,完善有效的管理体系,对管理进行创新,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新的管理制度。
(三)世界经济发展的要求。随着各国之间的经济来往日益频繁,特别是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迅猛,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往往会受到其它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国家不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经济体。国有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世界经济发展一体化程度逐渐加深的情况下获得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对企业管理进行创新,通过管理方式方法的变化,以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要求,增加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现状
(一)思想观念方面。是指企业市场经济意识、忧患意识的适应性欠佳。一些国有企业管理人员依旧对计划经济体制有较强的依赖性,思想观点仍然停留在企业应该包办一切的阶段,不能以市场竞争的理念指导管理,不能有效应对挑战,遇到问题就采取避让态度;重视收入的提高,而忽视了企业管理、发展等其他方面问题的关注;满足于目前的生活和企业现状,对企业管理的改革创新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阻止了企业管理观念的创新。
(二)管理体制方面的问题。经历了三十年的经济体制改革,我国很多企业都是从国有体制改制而形成的,多多少少会保留计划经济时代的遗痕,也使得很多企业管理中的人员一直很难消除掉计划经济体制的阴影,不能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制度的需要相适应,最终导致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不够彻底。具体表现在:(1)企业员工不以市场为第一导向,而以完成领导的预定任务为目标,工作人员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工作效率低下导致企业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2)企业管理机构较为繁冗,制度规章繁多,没有合理地利用人力资源,权责没有达到高度统一等等影响了企业的发展;(3)国有企业管理者很多决策以追求政绩为目标,政治色彩浓厚,缺乏民主性,导致企业目标而不以企业的长远利益为目标,决策不能与企业的长期发展建立一定的联系,严重阻碍了企业持久发展。
(三)人力资源规划方面人力资源管理对于整个企业的管理制度以及员工的培养等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目前,有很多企业已经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开始加强企业管理团队建设。但是,从最近几年的相关调查中可以发现,人力资源投入方面也表现出明显不足,国有企业在管理理念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多数企业虽然制订了人力资源规划,在员工培训与再教育上设有专门机构和培训计划,并与企业经营战略进行了有机结合,但如果企业不能使员工与企业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就不能很有效的实行,那么会导致企业管理团队的整体水平明显下降,更不用说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制订了,使得国有企业在管理创新过程中会遇到很大的问题。(四)企业管理机制方面国有企业管理机制方面的灵活性欠缺,激励不落实的偏多,且激励手段单一,激励制度的进行也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具体来说,承诺的激励多,落实激励的少,被动的激励多,主动激励的少;而且在分配过程中导致的不合理现象却比比皆是,而且没有有效的纽带能够把企业单位与单位、部门与部门、单位与部门之间相互联系起来。同时,有些国有企业缺乏严格有效的管理监督机制,导致了腐败现象发生,阻碍企业的发展。
4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的对策
(一)进行管理理念创新。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要有市场观念和风险意识,敏锐的洞察能力,能够根据市场变化来不断调整企业内部的管理。此外,还要推进企业人文体制的构建,通过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员提高管理层的管理水平,并对员工给予足够的关心和尊重,定期对员工进行专门的管理创新培训,提高管理创新意识。强化企业现有管理层的创新管理理念,重视管理的民主化,建立拥有理念领先的管理团队。在这些先进理念的指导下,顺利进行企业的管理创新,使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进行管理制度创新。制度是企业有效运转的准绳和标准,企业的发展要符合市场经济规律,通过制定"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制度,对目前的体制进行有效重组,加强民主化制度建设和员工对制度的认同感,并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采用科学的方法,强化制度落实的原则性,在企业管理制度方面进行有效的创新。建立起新的管理制度,使得企业的管理更加直接和有效,更加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管理的目的性更强,创新的管理制度更是企业发展的基础。
(三)进行管理手段创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网络化和信息化的时代,重视管理的信息化,将计算机信息技术普遍应用于国有企业管理中,将对企业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能够提高运转速度,使企业间的交易方法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促进经济体系和有关的规则发生变化。国有企业应通过引进各种高科技手段进行信息化管理,建立起有效的网络信息系统,积极吸收学习国内外先进技术因地制宜的创新改造,以便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实施企业中长期战略管理,确保企业能够健康稳定的发展,
篇8
【论文摘要】道路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充分发挥道路运输的基础性作用对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增强道路客运企业的自身竞争力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提出了关于提升道路客运企业的几点思考。一、坚持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改制和调整,激活企业的竞争活力; 二、大力进行企业自身经营结构的调整;三、以人为本,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四、推动客运企业信息化、智能化发展;五、培养企业的创新能力,打造企业竞争优势; 六、推行企业文化建设等,才能提升道路客运企业核心竞争力。
进入21世纪,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各行各业都面临如何迎接挑战和把握机遇的问题,道路客运企业也不例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道路运输市场开始向社会全面开放,道路旅客运输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使计划经济时期长期存在的“乘车难”紧张局面得到了基本缓解,运输市场的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随着道路客运行业的发展,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同时由于经营管理经验不足及我国特殊的国情,其自身的问题也逐渐暴露,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在新形势下,如何提升道路客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更好的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一、坚持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改制和调整,激活企业的竞争活力
1、完善企业改制,构建现代道路旅客运输企业管理制度
目前,大部分国有道路客运企业在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在产权结构、法人治理结构、科学管理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不规范、不完善的地方。因此,道路客运企业应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以产权为纽带,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废除原有的不合理的企业制度,改革现存的有弊端的企业制度,建立健全的现代企业制度。
2、调整企业结构,优化企业资产,积极引导并组建客运企业集团
要改变道路运输业的发展落后于公路网建设的状况,改变客运企业管理水平落后于运输业装备水平的问题,企业必须选择崭新的模式来运营,集中资产并进行各种形式的资源优化整合。资源整合,可以包括车辆、线路的整合,也可以是资金的整合,甚至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整合,这样可以盘活闲置资产,达到资产的最大利用率。
二、大力进行企业自身经营结构的调整
客运企业经营结构的调整主要以市场为导向,在经营上以运为主,拓展经营,综合发展,形成若干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型道路客运企业主要在全国范围内发展全方位运输,包括高速公路客运、快速班车客运、跨省际客运等,树立代表道路客运先进生产力水平的精品班线,形成与其他客运方式有相当竞争力的拳头产品;中小型道路客运企业主要发展运输范围在一定半径幅度内的专项运输,运营支线运输,发展农村客运,同时随着近年来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着重发展旅游客运,不断扩大班车客运的外延服务,从而形成道路客运市场“大”与“小”结合的市场经营结构。
三、以人为本,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大发展,人才是关键。因此,道路客运企业在打造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应该加强人才建设的力度:
1、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人才是多层次的,不同的人才在企业组织的不同层次都能发挥作用,不论是高层管理者还是生产第一线的员工。只有树立全面的人才观念,才能建立完整的人才体系和人力资源战略。
2、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机制,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只有加强岗位练兵和业务培训,才能促进企业的发展。对于服务行业的员工培训,要注重“一专多能”,即岗位作业所需要的业务知识都要掌握,同时施以工作规范性的培训,从言行举止到服务内容都要严格要求,对于有潜质的人员要加强企业管理知识的培训,注重加强各种岗位职业的资格鉴定工作。企业积极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重点加强中高层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经营者除了不断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外,还要熟悉市场经济和管理知识,从单一型人才向复合型人才发展,努力提高客运企业整体职工队伍的综合素质和执行能力。
3、制定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考核制度和岗位绩效薪酬机制。建立职工持股等人才激励机制,运用股权将个体和企业成为利益共同体,激发积极性和创造性;以丰厚的酬薪、福利以及职位的升迁规划等手段防止企业内部现有的优秀管理者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外流。
四、推动客运企业信息化、智能化发展
1、大型道路客运企业可以运用自身资金和技术优势,率先实现全国联网,开通远程售票。旅客不仅可以通过网络预定车票,并且能够通过网络查询各车站的售票情况、车辆到达情况、所来车辆的座位情况,乘客可以通过网络查询选择适合自己出行的车次、时间等。
2、采用并安装智能交通运输系统。实现实时监控、动态调度、安全目标跟踪以及区域设定等功能,同时对客运车辆的运营进行有效管理,实现可视化监控和统计数据的实时上报和传输,提高运营效率。通过该系统改变以前“车在路上两不知”的局面,避免了经常发生的倒客甩客、超速及疲劳驾驶、是否按规定路线行驶等等,有效地提高了道路客运的服务质量。
3、相继开发并应用客运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网上办公。让管理人员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企业的经营信息,利用企业的经营信息指导企业的运行,从而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五、培养企业的创新能力,打造企业竞争优势
创新是客运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通过加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实现突破性发展是客运企业获得强大而持续竞争力的关键。培养企业的创新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服务创新
道路客运企业就是为顾客提供安全、快速、舒适的服务性企业,服务的创新是企业保持持续竞争力的最好的源泉。服务并不仅仅是在车辆上的服务,同时也包括上车、进站、出站、售票等一系列服务的组合。通过服务创新,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满足乘客各个方面的需求,树立全程优质服务的理念,为顾客创造价值,从而为企业的不断发展提供良好的合作条件。
2、技术创新
现代企业的竞争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技术,强化技术创新,已经成为世界企业管理的一股新潮流。对道路客运企业而言,应着重加强:首先,开辟优质线路的设计能力。目前我国客运企业尤其是大型道路客运企业,缺乏优质的线路已经成为制约自身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加强企业的创新技术,充分利用线路招标投标、线路经营期限等有利时机,重点开辟发展优质线路,完善客运网络体系。再者,开发研究先进的智能运输系统,集各种安全措施、卫星定位系统、移动通讯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等系统于一体,利用高新技术把道路客运改造成一种互联的信息化、社会化新型系统,从而消除各种信息孤岛现象,使得企业能够随着不断变化的市场需要及时做出反应,为实现道路客运的科学组织、运力的合理调配、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技术保证。其次,实现车辆的档次化,在高档次客车上安装配套的信息网络终端,以使旅客接通自己的电脑进行娱乐、工作。
3、管理创新
管理创新是时展的要求,企业面临着快速发展的科技进步和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只有立足于管理创新,才能适应时代进步的步伐。管理创新就是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采用行之有效的管理技术和管理模式,在尽可能降低企业成本的基础上,创造出更多的新的引导和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超值利润,把管理的有效功能增至最高。 其目的就是使管理过程顺畅、高效,提高各种生产要素的运行效率,同时创造出一种有利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氛围。
六、推行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企业在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及其物质形态。它需要人们在观念和行动上体现出人文意识形象价值、生活质量观念等,并能够与具体的管理制度及员工行为规范相结合,并使这些观念转化为员工工作成果。在道路客运企业中,建设特色企业文化重点从以下几点把握:
1、重视企业物质文化建设,要使企业的商标、劳动环境、生产条件、厂容厂貌等体现动态性原则,不断发展。
2、紧抓企业价值观念建设,形成道路客运企业统一的价值观取向——“一切为了旅客”。
3、规范员工行为方式,使其行为体现企业文化的核心,把企业价值观融合到个人的价值体系中。
4、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客运企业要让旅客领略企业文化的特质,使旅客感到社会责任感的提高可以给自己带来利益。
5、“有所劳就有所得”的企业文化。最大程度上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尽量减少员工的后顾之忧,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
总之,道路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充分发挥道路运输的基础性作用对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道路客运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长期稳定的发展优势,关键在于企业是否形成并保持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只有形成了核心竞争力,企业才会有立足之地,才能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春兰.新时期道路客运服务的发展研究.市场经济研究,2001.2.
[2]陈孟勇.新国线集团道路客运发展战略研究.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5.
篇9
关键词:工程造价 咨询行业 问题 建议措施
0 引言
我国工程造价咨询企业是随着国家对工程造价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力发展而来的,这是政府职能从微观活动的直接控制和管理转变为政府宏观管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社会中介机构能做的事就应该放手让社会中介机构来做,政府要创造好的政策环境,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同时也要督促工程造价咨询企业按有关法规办事。
1 目前工程造价咨询行业的现状
目前,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在拓展造价咨询业务范围、加强执业人员素质培训、完善执业质量控制体系等方面进步明显。
1.1 咨询服务从原来单一的实施阶段咨询服务向全过程造价控制服务方向发展。工程造价咨询企业的业务范围从原有的从事工程建设概算、预算、结算、标底编制等单一的被动服务,逐步扩大到提供建设工程项目设计方案比选、优化设计、全过程工程造价控制服务;从原有的从事房屋建筑工程、市政工程等少数几个专业,逐步扩大至公路工程、铁路工程、航空工程、核工业工程、新能源工程等20多个专业。
1.2 企业注重专业人员队伍建设。工程造价咨询企业的专职专业人员逐年递增,对注册造价工程师、全国建设工程造价员的需求进一步加大,甚至出现供不应求的良好现象,职工队伍进一步得到稳定。一些企业每月定期开展业务学习,对业务校审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剖析,组织专业人员深入施工现场开展专题学习,对专业人员特别是年轻专业人员执业水平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有些企业积极引进水利、交通、电力、通信等专业人才,为拓展业务范围和提升业务质量奠定了基础;部分企业对本企业报考造价工程师的人员建立激励制度,对提高注册造价工程师实际到岗率起到了积极作用。
1.3 一些企业设立了专门负责执业质量审核的内部机构,严格落实成果文件审核把关制度,部分企业将造价咨询业务资料归档与经济效益挂钩,对促进成果文件档案管理的及时性、完整性、真实性起到了积极作用。
2 目前工程造价咨询行业存在问题
虽然目前工程造价咨询行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但我们仍要清醒地看到工程造价咨询行业仍存在不少问题。
2.1 企业执业风险管理意识不强。部分企业在归档资料中缺少现场签证、现场踏勘记录、会议纪要、计算底稿等必要的计价资料,导致部分成果文件计价依据缺失或不完整;少数企业不注重收集委托方确定或调整计价原则的书面资料,不在咨询报告中阐述应保留的执业意见,承担了不应承担的执业风险。
2.2 工程造价咨询服务收费标准执行不到位。不少企业的咨询服务收费普遍低于现行收费标准的80%,除少数项目为企业间相互降价竞争外,多数为招商引资、政府工程等项目强行压级压价所致。
2.3 执业质量控制措施执行不到位。部分企业管理制度不完善,组织机构设置不健全,部门分工和岗位职责不明确,少数注册造价师签字盖章不规范,咨询成果质量控制没有落实到位或简化“三级复核制”,有的甚至流于形式,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档案管理混乱,未按规定建立企业及执业人员的信用档案。
2.4 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制度缺失。企业对人才队伍建设还不够重视,技术力量薄弱,后备人才稀缺,虽然企业有人才培养制度,但激励办法及措施不到位。造价专业技术人员持证上岗率偏低,特别是有些单位的造价工程师,虽然办理了注册手续,但实际不能到岗工作,严重制约企业发展和咨询成果质量的控制。另外,日常管理中发现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流动过快,企业栓心留人机制不健全,阻碍企业长足发展。
3 解决问题的建议措施
3.1 进一步完善行业自律建设,加强咨询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建设。大力开展咨询企业信用评价工作,积极引导企业诚实守信,公平竞争;倡导企业文化建设,让企业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进一步扩大诚信企业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营造良好的咨询市场环境。
3.2 对工程造价咨询行业进行公开招标,对服务收费低于成本价的企业清除出工程造价咨询市场,工程造价咨询管理部门对于招商引资、政府工程等项目法人违法压价行为进行查处,从而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法制环境。只有政府、行业、企业各方按制度来办事按规则来办事,才能保证整个工程造价咨询行业可持续地健康成长。
3.3 进一步提高认识,完善日常管理工作。对日常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各企业应对照检查评分办法和日常管理要求狠抓整改落实。对于人才管理和人才培养,企业应制定科学合理的长远规划,建议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定向招聘等形式储备人才,解决专业技术力量薄弱的问题;建议通过交流学习、继续教育等方式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执业能力。
3.4 加强学习,针对性地组织业务座谈会、技术交流会、专题学习班等各层面的业务学习培训,努力提高行业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提升整个行业质量控制管理水平。
工程量清单和招标控制价的编制是建设工程承发包计价的首要关键环节,编制质量对于保证招标有效性,减少结算纠纷,规范建筑市场秩序作用至关重要。随着以清单法为代表的工程造价计价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新知识、新规定层出不穷,各中介机构只有不断加强业务知识学习,特别是加强清单计价知识的学习培训,努力提高业务技能,才能更好地应对竞争激烈、矛盾多发的咨询市场。
学习培训要针对工程造价专业性强、知识面广的特点,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分析专业人才队伍的知识结构和业务水准、层次,采取灵活多样、针对性强的学习方式,以清单计价规范、各类计价依据和计价规定、业务指导规程、实际案例等为重点,力求务实高效。积极参加行业组织的各类培训和质量检查,取长补短,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和技术素质。各咨询企业之间要深化交流、互相提高,向文明服务、执业规范的企业进行借鉴、学习;规范自身行为,不断增强责任感,确保咨询业务成果质量,共同促进行业整体工作质量的提高。
3.5 进一步提高政府相关部门为行业、企业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目前工程造价咨询人员短缺,尤其是一线的造价技术人员持证上岗率偏低。经过多次调研,很多企业反映政府相关部门要更好地为基层企业服务。比如,建筑施工类六大员考试,施工员、材料员、资料员,一般一年可以考两次,但造价员考试一般每年就只有一次,(北京、广东一年两次,福建省一次是建筑类专业学生考试,一次全省统考)。但像江苏这样的建筑大省,规定却只有两年才考一次,导致不少工程造价咨询专业技术人员只能到其他省去考试。建议工程造价管理部门修改一下有关文件规定,为企业多考虑,更好地为工程造价咨询专业技术人员服务。
4 结束语
目前,住建部《建筑市场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正在全国范围内征求意见,其中第十三条(使用国有资金投资的建设工程应当执行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等有关主管部门的工程计价依据,按照国家清单计价规范编制工程量清单。国家鼓励建设单位推行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控制)和第二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和交通运输、水利等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工程建设领域诚信体系建设,对建设、勘察、设计、施工、工程监理、工程质量检测、招标、造价咨询等单位及其从业人员的信用状况、违法违规情况等予以采集和记录,逐步建立统一的诚信记录查询系统。对于政府投资工程和国有资金占控股或者主导地位的建设工程,诚信记录应当作为选择勘察、设计、施工、工程监理、工程质量检测、招标、造价咨询等有关单位的依据)都明确了工程造价咨询企业的责任,第二十七条同时也明确了相应的违法现象的处罚规定。
我们可以相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关制度逐步出台和到位,政府、行业、企业各司其职,工程造价咨询行业会越来越规范,其中的问题会逐渐解决,工程造价咨询行业会更快更好地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住建部.《建筑市场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
[2]中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全国建设工程造价员管理暂行办法》.
篇10
关键词: 港口设备;综合管理;全生命周期
港口是国家最宝贵的资源和交通运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港口使用了大量复杂机械设备,因此港口机械设备的综合管理能力是影响港口企业利润与运行安全的基础[1-2]。当前大多数港口将目光集中于生产组织及销售工作,而忽略了设备管理工作[3]。本文首先分析了港口机械设备工作的特点,并对我国港口机械设备管理的发展阶段进行了介绍,指出当前管理存在的不足并给出策略建议。
1.港口机械设备工作特点
港口机械设备工作环境复杂,常常造成设备损毁甚至安全事故。其工作特点如下:
1.1.港口机械设备多属于低速、重载,有冲击负荷。设备特点是大、重、精,其保养、维修不方便。
1.2.港口设备多是露天运转,工作压力高,长时间露天工作。因此天气状况对于设备管理工作有重要影响。
1.3.港口机械设备长期在潮湿的环境中工作,因此防潮、防锈维护与管理十分必要。
1.4.港口使用散货装卸船机装卸散装货物时,微小固体颗粒、空气中的灰尘和悬浮的物料粉粒到处迷漫。
1.5.中、大型设备运转中受到振(颠)动和冲击重荷的作用,不利于运动副的油膜建立和维持,因此设备管理中需要关注振动疲劳。
2.我国港口机械设备管理的发展
我国港口已装备有相应的技术含量高、工艺先进、高效可靠的港口机械设备,如带斗式门座起重机等,并成为港口设备现代化的标志。随着港口生产规模的不断发展扩大,我国港口机械设备的管理也经历了经验管理、科学管理、现代管理三个发展阶段:
2.1.经验管理阶段
1949~1952 年期间,全国主要港口的港口机械设备仅为200 台左右,且技术落后,港口机械设备管理处于“三无” 状态:无专职港口机械设备主管部门、无港口机械设备管理制度、无专职的港口机械设备检修人员。当时港机管理均凭经验办事。
2.2.科学管理阶段
到60年代,我国港口的设备管理及维修工作逐步趋于正常。国家制定并颁发了“设备计划预修和使用管理暂行制度”,工程技术人员和设备管理人员在管理实践中探索总结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设备管理和设备维修工作经验。设立了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机构,并初步建立与形成了符合我国国情需要的“科学管理,合理使用,定期保养,计划修理” 的计划预修制。
2.3.现代管理阶段
进入20 世纪90 年代以后,我国的港口建设得到迅猛发展,并不断地深化港口机械设备管理体制的改革,以适应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和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大量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比如设备管理新理论,如设备综合工程学、后勤工程学、TPM 、LCC 管理理论等。
3.当前港口机械设备管理不足
当前大多数港口企业将目光集中于生产组织及销售工作,而忽略了设备管理工作。当前港口机械设备管理存在的不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企业管理层对设备管理工作重视不够,不合理地要求设备日常工作安排服从、服务于生产,而忽略了设备疲损以及必要维护等工作。
3.2.设备管理人员意识落后。许多设备管理人员将管理工作看成一种维修技术和维修计划,没有上升到设备寿命周期的层次。
3.3.小型港口企业还延续着落后的事后维修的设备维修方式。
3.4.重视修理而轻视改造工作。由于企业管理制度缺陷,存在着维修费用再高也可以报销,而更新和改造费用则困难重重,由此造成企业重视设备修理而忽视更新、改造。
3.5.港机设备管理人员缺乏且水平低下。由于机械设备管理者工资待遇低、作业环境条件恶劣、员工激励制度不健全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现有的港口机械设备管理人员普遍综合素质较低,中高级机械技师和富有经验的操作维修人员十分缺乏。因此,目前的港口机械管理队伍不能适应现代化的港口机械设备综合管理的要求。他们思想波动大、工作积极性不高、队伍不稳定,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港口机械设备的综合管理水平的提高。一些较为先进的大型机电一体化机械设备,对与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要求较高。但是不少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业务知识欠缺,降低了机械设备的使用效率,造成机械设备的早期损坏。
4.提升港口机械设备管理措施与方法
港口机械装备是港口企业实力的体现,是生产、经营、发展重要的物质基础,机械设备的技术状况、装备效能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针对当前我国港口机械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措施:
4.1.全面施行以增加设备综合效益和降低设备寿命周期费用为目标的设备综合管理。其具体措施包括:设备的制造与使用相结合、修理改造与更新相结合、技术管理与经济管理相结合、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并且预防为主、维护保养与计划检修并重。和传统的设备管理模式相比,具有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设备工作全方位管理、全员参与的特性。
4.2.基于点检定修方法提高港口设备维修管理水平。点检即有目的地、针对性地对设备不同部位进行预防性检查,该方法能够及时发现设备的隐患和损坏趋势。施行点检制需要完成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4.2.1.详细指定应检查的部件、内容,做到有目的、有方向地实施点检作业;
4.2.2.明确各个检查项目的检查方法、方式;
4.2.3.确定各个检查项目的检查标准、维修标准;
4.2.4.按规定周期对设备应检查的各个部位、项目内容;
4.2.5.安排固定人员完成以上检查任务。
推行机械设备的计划保养、计划维修,保证机械设备良好的技术状况。设备的及时保养与合理维修,是保证其良好技术状况的基础工作,港口企业应正确引导和监督机械使用部门处理好用、养关系,推行强制性的计划保养及预防性计划维修。
4.3.提高综合管理中的安全管理。港口机械的自动化作业水平高,作业连续性又很强,实施大规模的机械化交叉作业,机械设备的技术状况、安全运行状况的优劣,对人员、设备安全影响极大。提高安全管理需要落实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4.3.1.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在人员意识、设备管理和制度上构筑三道防线;
4.3.2.加强机械设备的现场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消除隐患,是保证机械设备安全运行,提高机械完好率,降低事故频率行之有效的手段;
4.3.3.加强全方位安全指导,实现层层有安全目标,人人有安全职责,事事有安全标准,处处有安全标志,时时有安全检查。
4.4.健全管理制度,规范管理行为,从制度上把控港机的管理与使用。
港口企业应该积极改进自身管理工作,使其符合ISO9002等质量体系认证,从而使港口机械设备的供、用、管、养、修直至报废的全过程管理,均有制度可依。实施机械设备的达标管理,充分挖掘机械的潜力,提高机械的装备效能,推进港口机械设备综合管理水平。
推行机械设备的达标管理,建立一套科学的、可操作性强的标准。港口企业应根据行业特点以及机械设备的结构、用途,结合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作业环境、保养难度、关键的保养点等因素,制定出检查评分标准及达标标准。
制定相关制度、程序或操作守则,对港口机械的管理应从规划、设计、制造、购置、安装、使用、维护、修理、改造更新直至报废的整个寿命周期进行全过程的管理[4]。
4.5.提高港口机械设备管理水平,人是关键因素,对设备的技术状况的检查考核结果,受机械的新度系数、作业环境、突击保养等因素的影响,难以客观反映机械设备管理的综合水平因此需要人、机考核相结合,提高对机械使用部门考核评价的科学性,促进综合管理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阳青龙. 加强港口设备管理的探索[J]. 中国水运(下半月). 2008(07)
[2] 杨敏忠. 港口设备管理的实践与探索[J]. 起重运输机械. 20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