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安全护理的护理措施范文
时间:2023-11-07 17:29: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精神科安全护理的护理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护理工作中护理安全是重点内容,护理安全是指护士对医嘱进行准确无误的执行,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以使患者身心在治疗过程中均获得安全保障[1]。医疗护理行业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加强护理安全是促进患者康复,减少医疗纠纷的关键[2]。精神科患者存在一定特殊性,护理安全便显得更为重要。本次研究选择我院精神科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精神疾病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措施加强安全巡视,实行弹性排班制度等有针对性的整体安全护理,对两组临床结果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现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80例,男43例,女37例,年龄19-66岁,平均年龄(37.5±9.7)岁,病程1-29年,平均(11.6±7.7)年。根据CCMD-3诊断标准进行评定,患者均为器质性精神障碍及精神分裂症急性发作期。入院时间1-12w,平均(4±4)w。护理人员护龄均>3年,共20名,其中无抽搐室7名;病区13名,包括护士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在一般资料上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40例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40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并制定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具体操作如下:
1.2.1不安全因素分析
1.2.1.1患者精神症状因素
1精神患者情绪多呈不稳定状态,在妄想、幻觉等症状的支配下,易发生自杀、自伤等特殊的危险形成,对患者的生命造成严重威胁。2精神患者自控能力差,无自知力,常有冲动性的攻击行为突然发生。3患者不承认自己为疾病状态,易反抗和激惹,拒绝治疗,在精神科各项治疗中均存在较大意外发生率。
1.2.1.2护理方面
1护理人员缺乏专业知识,操作技术未娴熟掌握,未按护理规范严格执行,未按常规进行各项工作。2各规章制度未严格执行。在护理工作中凭感觉做事,未按规章制度执行,工作精神不集中,责任心不强,形成不安全因素。3未规范书写护理记录,记录过于程式化和简单化,流于形式,未听从患者内心想法。同时医生记录缺乏一致性,精神科突发事件较多,工作相对烦琐,意外事件易发生,如患者因情绪失控伤人,工作人员只顾及当时抢救,未及时在事后准确记录,使护理的真实性受到影响,在护理纠纷发生时,无真实可靠的证据做参考,发生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4精神科患者病情变化快,加之常有不可预期的意外发生,护理人员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导致工作中出现疏忽,成为安全隐患。
1.2.2防范措施
1.2.2.1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并掌握
对患者的病情护理人员需详细了解,并协助医生做出明确诊断,对伤人、严重自伤、逃跑的特殊重点患者应重点看护。其活动范围宜不应离开护理人员的视线范围。为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护理人员需加强巡视工作,善良对患者的躯体疾患和精神症状做鉴别,避免将患者的精神症状错误认为躯体症状处理,反之也不能将躯体症状错误认为精神症状而忽视。患者在有严重自杀、自伤倾向时,需尽量不让其到相对隐蔽的场所活动或单独活动,平时主动与之沟通,加强心理疏导工作,若有异常立即通知医生出理。向护士长汇报,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防范。对有严重外包或自杀企图的患者,护理人员需加强护理,提高警惕,对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密切观察,工作人员的工作规律不易让患者觉察,防止其有机会逃跑或自杀。若有逃跑患者在追回后,不要过多责备,需对其进行良好的精神安慰,同时加强严密观察,防止再次意外发生。
1.2.2.2加强巡视
精神病患者行为比较怪异,临床症状相对复杂,由于缺乏自知力和受精神症状支配,可出现自伤、毁物、自杀、外走等意外行为,特别是在凌晨、夜间、午睡等工作人员相对较少时发生。故护理人员需对患者上述特点进行掌握,加强巡视,特别是注意过道和厕所的检查,晚夜班为意外高发时段,就加强巡视力度。对于有保护约束和输液的患者需有专人看护。同时实行弹性排班制度,减轻护士人员压力。
1.2.2.3加强安全管理
在精神症状的支配下,精神患者会利用如床单、保护带、玻璃、针头、打火机等物品作为自杀、伤人、自伤的工具,故需认真做好安全检查,在患者及家属入院时,做好有无危险品的检查,以及所带食物是否有变质情况发生,同时开展安全宣教,护理人员每日对患者身边有无危险品进行检查[3]。护士长和保管护士每周对病区的玻离、门、锁、窗有无损害进行观察,及时维修出现的问题,在患者服药时对其口腔认真检查,防止积存药品集中吞服或藏药影响治疗的情况发生。
1.2.2.4提高专业知识水平
提高护理人员的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水平,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制观念。在医疗措施的落实过程中,护理工作的好坏对落实的效果有着直接影响,护理人员需进一步的学习,以使操作技术和知识理论水平提高。护理部需开展不同形式的学习活动,对护理人员定其行技能和理论知识考核。在医院有条件时可选优秀的护理人员进一步到上级医院学习,使其知识面不断拓展,综合知识水平提高,进而提高护理质量。
1.2.2.5规范化书写护理记录
在医疗文件中,护理记录是重要的内容,能及时的患者的病情和护理效果进行反映。护理记录必须依据真实、及时、客观、准确的原则,并和医生病程记录保持一致性。部分护士在记录对病情未认真观察,不与患者沟通,对患者的诉说未耐心听取,凭主观印象进行记录,使主观资料较多,客观资料相对较少,对护理记录的书写质量造成较大的影响,形成安全隐患。护士长需加强检查力度,对问题及时发现并给予纠正,保证护理文件书写质量。
1.2.2.6落实规章制度
精神科规章制度较多,如安全检查制度,患者带开放制度,带患者外出制度,交接班制度等,要严格执行各项制度,不因人而异,护士长需做到模范带头作用,高年资护士也需做出榜样,对新护士严格要求,认真带教,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对各项规章制度进行学习。
1.3评定方法
1.3.1护理质量考核标准
依据我市精神科临床质控中心及护理质控中心的护理考核标准对护理文件书写质量、基础护理质量、消毒隔离质量、病区管理质量和技术操作质量进行考核评定,为百分制;并依据上述标准对护理满意度进行评定,为百度制。
1.3.2观察暴力倾向和暴力行为的发生率。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行X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护理质量检查情况比较
观察组护理文件书写、基础护理、病区护理、消毒隔离、技术操作等护理缺陷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两组护理质量检查情况(n)
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护理意外事件及护理差错发生情况
观察组意外事件和护理差错发生1起,对照组发生5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暴力行为和暴力倾向发生情况
观察组发生暴力倾向3次,对照组发生12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4患者满意率
观察组满意率为97.5%,对照组满意率为7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临床精神科收治的患者在疾病性质上存在一定特殊性,与医院其它科室比较,对精神科患者的处理和护理操作各个环节中更物产生医疗纠纷和不安全事件,因精神病患者行为和情绪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临床上较简单的活动却会造成较大风险的发生[4]。故找出精神科护理工作中的危险和不安全因素,对其发生原因进行分析,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防范,是降低不安全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就医依从性及生命质量的关键[5]。
根据精神科护理中存的不安全因素发生原因,制定针对性的措施,是主要的降低精神科护理不安全事件方法,护理人员素质起着决定性作用,人为因素是很多不安全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通过对护理人员防风险意识的培训,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对患者进行心理指导,加强沟通,可显著降低不安全事件发生率。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文件书写、基础护理、病区护理、消毒隔离、技术操作等护理缺陷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王英华.护理差错分析与防范对策[J].家庭护士,2007,5(9B):65.
[2]伍晓凡,刘立志,张伟红.精神科开展人性化护理的实践与体会[J].护理杂志,2006,3(4):73-74.
[3]王秀云,许丛芳,许丽荣.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健康教育促进社会功能恢复的效果评价[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0,(3):441-442.
篇2
【关键词】 神经内科;安全隐患;解决措施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43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537-0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本身很多权益越来越看重,其中医疗机构作为一个特殊的企业组织,其服务态度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健康。人们对健康医疗重视的程度日渐增加,对于护士的护理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神经内科患者接受治疗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影响因素,如没有注意则有可能引发安全事故出现,导致发生护患纠纷,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医院均会产生消极影响[1]。为了深入了解神经内科护理工作当中常见的安全隐患并有针对性的制定解决措施,对本院2010年――2012年神经内科收治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先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我院2010年――2012年神经内科门诊患者共100例。其中男性患者64例,女性患者36例;年龄最大的为72岁,年龄最小的为18岁;神经功能缺损状况具体如下:无出现缺损患者21例,不同程度出现缺损患者79例;生活自理能力具体如下:能够生活自理的68例,生活不能自理的32例。以随机的方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有患者50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各项临床指标等无显著差异(P
1.2 分析方法 将我院神经内科的管理人员还有所有护理人员集合起来进行探讨,对于在近几年来护理过程中所出现的风险事故进行全面的分析,从各个层次以及角度对于风险事故的诱因进行分析,从这些事故当中把内科所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系统的整理;在分析的时候还要对一些虽然没有风险事故发生,但是在护理的过程当中依然有可能会发生风险可能性的事件也一并进行考虑。
1.3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方法进行护理,而观察组患者则根据分析结果针对性的应用安全护理方法,具体如下:
1.3.1 制定相关护理风险因素管理方案 在梳理出本院内科所存在的安全隐患因素之后,就需要有针对性的制定一套完整的护理风险管理方案,经过反复的探讨之后确定每一条方案的可行性。与此同时还要再制定内科护理的风险预案,而对于护理人员以及工作人员的风险管理为了检测其掌握的程度,需要制定一套严谨的考核制度,在出现了风险之后如何进行有效的处理,这也是我们考虑的范围之内。
1.3.2 风险管理措施的实施 首先是对内科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进行培养:通过讲座或者是宣传的手段,让内科全部的护理人员能够对医疗法律有所了解,掌握院内的规章制度,对于自己所拥有的权利以及对应的责任都有所明确,对于自身在护理的过程当中什么行为是违反法律法规以及这种行为可能引发出来的法律后果都要有全面的了解。护理人员通过这种方式的学习,在其中吸收宝贵的经验以及教训,将自身的风险法律意识进行强化,最大限度的提升自身的防范护理风险能力。接着就是对于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训练有所加强:在当前护理人员的相关专业知识并不足够,而在临床实践对于突发问题的处理依然不够熟练,这也是在内科护理当中比较容易出现风险事故的隐患。最后是加强护理人员和患者之间的沟通:内科疾病一般都是属于慢性疾病而患者在这种疾病长期的折磨之下会出现暴躁、消极等情绪,所以在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当中对于护理人员的情绪他们有着敏锐的感受,如果护理人员的态度、语气甚至是眼神,出现了一点的傲慢或者是轻视,都有可能会引发护患之间纠纷的发生。所以我院对于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以及沟通技巧一直都十分看重,以避免因为出现小的问题而导致医患纠纷的出现。
1.4 考核指标[2] 此次研究的考核指标主要从护理质量以及患者满意度两个方面入手。对于护理质量的考核总共有56项不同的项目,所有项目分数加起来的总分为100分;而患者满意度则是在患者出院之前的1天,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来收集患者满意度。
1.5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χ ±s),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P
2 结 果
神经内科潜在风险因素主要如下:坠床、跌倒、窒息、烫伤、舌咬伤以及法律意识缺失等,其中以跌倒发生概率最高,其次为坠床、再其次为舌咬伤。
在实施风险管理的前后,护理质量、护患纠纷以及患者的满意度都有显著差异(P
3 讨 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自身的权益也更加的看重。如何提高自身的护理质量、让患者的满意度有所提高以及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已经成为了当前极为重要的课题[2]。风险管理管理模式能够内科的护理质量得到有效的提高降低护患纠纷,患者的满意度提高,不但改善了护患之间的关系而且还能够在社会以及经济效益方面有所丰收,护理风险管理值得不断的在医院的内科护理当中不断推广。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精神护理;安全隐患;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380-02
前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维权意识不断提高,但社会上包括精神病人家属在内的大多数人对精神疾病的了解相当欠缺,易造成病人家属对护理和治疗的盲目干预。精神病人由于受到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的影响,常出现毁物、伤人行为,对其他病人和护理工作人员的安全带来威胁。在精神科临床护理工作中我们发现,护理安全隐患未经及时纠正往往会带来不可挽回的后果,采取完善的预防措施,则可有效地防范事故,确保为患者提供安全、健康的护理环境。我们通过对精神科护理工作中常见的安全隐患进行分析,进而制定相应的措施,以期排除隐患,保障护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1精神科常见护理安全隐患分析
1.1患者方面
精神病患者在发病期受其症状影响,往往出现不可预料的冲动行为,如双相障碍患者躁狂发作时常伴有易激惹、打人行为,抑郁发作时又会出现自伤、自杀行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则常伴有幻觉、妄想内容,并在幻觉和妄想支配下出现突发伤人、毁物。由于精神病人多数不具有自知力,在由家人强制住院时常与家属和护理工作人员发生冲突,或者采用绝食、吞异物等极端手段抗拒治疗。精神病患者在康复期症状基本消失,自知力恢复不全,患者能认识到自己发病时的行为给他人造成了伤害,但常由此产生负性情绪,担心出院后不能被社会接纳或会被人歧视,因此出现消极行为
1.2护理人员方面
护理人员敬业精神欠缺。精神病患者受其病情影响,不能正常沟通交流,且极易对护理人员人身安全造成威胁,导致部分精神科护理工作人员产生厌倦情绪,进而消极应对本职工作,出现机械执行医嘱、不认真观察病情、擅离职守等行为,或不严格执行安全规章制度,导致发生各种差错事故。护理人员业务水平有待提高。精神科患者治疗不仅仅是简单的服药、输液等,要求工作人员掌握精神科常见症状及处理方法,尤其对冲动、自伤等突况能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处理。精神科临床一线护理人员多为资历较浅的年轻护士,对专科知识学习不足,对突况处理的临床经验较少,观察能力及应急能力不足,导致在出现患者冲动伤人、外逃或自伤时,不能进行有效的处理。护理人员长期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
1.3医护沟通方面
在精神病患者治疗的过程中,护理工作人员在和患者24h不间断接触中,能更有效地发现患者病情变化情况,医护之间密切配合方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主观因素造成的错误。在实际工作中,有医生对患者病情未进行深入了解和分析,不能对患者的潜在冲动行为进行及时有效的预防,护理工作人员在护理时不能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导致患者伤人毁物;有时医生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及时了解患者病情变化,对护理人员反映的患者情况不重视,仅凭经验进行治疗,用药过快过猛易导致患者出现恶性综合征或猝死,用药剂量过轻则导致病情迟迟不能控制,增加了科室的安全隐患。
2 精神科护理安全隐患防范措施
2.1提高业务水平,强化专业素质
作为精神专科护理工作人员,不仅要熟悉护理操作规范,掌握娴熟的护理操作技术,还要学习精神科专业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敏锐的观察力,遵守行为准则,加强对心理护理能力的培养;要加强对专业理论和技能的强化学习,拓宽知识面,提高与患者的沟通能力。精神专科护理对象为处于发病期的精神病患者,要随时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意外情况。精神病患者攻击对象主要为密切接触的护理工作人员,这就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掌握娴熟的护理能力和一定的专业知识,还要培养观察能力、应变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敬业精神。
2.2规范护理流程,注重健康宣教
精神科护理工作除常规护理任务外,还包括每班对患者人数的清点、对患者出入院的接诊和交班、24h值班等特殊工作内容。针对精神专科护理内容的每一个环节制定科学有效的工作流程规范,如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送接诊制度,建立完善的护理管理体系,要求护理工作人员严格按照护理规范进行操作,如接诊病人时针对不同病情的患者遵循不同的护理流程规范,可大大减少因业务不熟而导致的意外事故。精神科护理对象在发病期不能听从护理人员指示,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操作时必须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规程,如发药时三查七对,对患者服药情况做好记录及时反馈给主管医生;交接班时必须清点人数、检查抢救设备,对患者的治疗做到心中有数;加强对病房的巡视,对有潜在冲动、自伤行为的患者重点关注,有意外情况及时联系当班医生进行处理,可有效预防意外事故。
2.3合理调配资源,改善护理环境
精神科护理工作繁重而风险大,且多以女护理人员为主,在工作中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情绪极易波动,从而给患者造成不良影响。院方应从减轻护理工作人员压力源的角度考虑,首先要保证足够的护理人员在岗,然后根据各科室的实际情况结合各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合理安排护理人员,灵活安排班次;在周末要适当增加排班,保证工作持续安全进行;对护理人员休息时间进行适当的调整,避免长时间工作带来的身心压力;针对精神病患者对医务人员怀有畏惧心理的特点,强调医护配合,要求医务人员在工作中重视护理工作人员的反馈意见,并积极协助护理人员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可相对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并促进医护人员交流,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结语:精神科护理工作贯穿于患者住院治疗的全部过程,根据我院的实际情况分析相关安全隐患,找出积极有效的防范措施,不仅能保障护理工作人员的安全,也能有效地保障患者的人身安全,通过各部门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护理水平和护理质量,进而适应群众对医疗服务的不断增长的要求,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精神科;护患关系;护理缺陷;防范技巧
精神科住院患者在法律上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他们都缺乏自知力,不愿意住院,再加上封闭式集中管理,精神症状和精神药物的影响,发生自杀、自残、攻击他人、出走、摔伤、窒息、猝死等意外事件的几率都比综合科高得多。由于精神科病房的特殊性,长时间在精神科工作的护士上班时谨慎小心,精神压力明显比综合科大。而随着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公众法律意识的极大提高,自己的合法权益一旦受损就会发生投诉或纠纷,因此防范精神科护理缺陷从而杜绝或减少护理纠纷是非常重要和有意义的,也是安全护理必段要做的。为了有效防范精神科护理纠纷提高精神科护理缺陷的防范技巧是非常重要的。
1 精神科护理工作中的主要护理缺陷
1.1 护理文书六面的因素
护理文书书写不规范、不及时。在精神科护理工作中经常有突发事件如冲动、自伤、自杀发生,护理人员只顾抢救而未能及时记录患者的生命体证,结果与医疗记录不一致,一旦发生医疗纠纷就无法说明医疗行为是否存在过失。护理记录应真实反映病情变化,由于患者住院时间长短差别大。有些护士从自身利益出发,为了提高病历表面质量或应付检查而把没有实施的护理计划,没有观察到的护理内容与没有及时评价的治疗。护理效果做了想象性的记录。这样与医师的医疗记录就可能产生不一致。
1.2 护理操作中潜在的不安全因素 不认真执行“三查七对”制度,不可避免地发错药而引起纠纷。精神科病房规定15 min巡视病房一次,有自杀自伤行为的患者必须时刻在护理人员视线之内,如果因为护理人员未尽到监护责任而造成患者自伤、自杀,就要承担法律责任。
1.3 缺乏工作责任心,患者出现异常先兆不能及时发现,缺乏警惕性与预见性。有些护理人员存在侥幸心理,认为自己在工作中从未出现过任何医疗差错,凭经验办事,对精神病患者这个特殊群体随时可能发生意外事件认识不足。
1.4 护理人员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偏低,对各种仪器使用方法不熟练或不能正确操作,经验不足或协作能力不高,造成损伤或延误抢救时机。
1.5 自我保护意识缺乏 在患者家属法律意识普遍增强的情况下,部分护理人员却没有正视这种现实,自我保护意识缺乏,在护理工作中对患者的治疗,护理措施没有及时履行告知义务,忽视了患者的知情同意权。同时护理人员言语、行为不当或过失给患者造成不安全感或不安全结果。
2 防范护理缺陷的技巧
2.1 学习护理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
涉及精神科护理专业各种制度的内容非常多,包括国家的,单位的,行业的标准规范等等。例如护理规章制度中的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保护性约束制度、安全管理制度、精神科探视制度等。所有这些制度对搞好专业工作,减少护理缺陷的发生及纠纷事故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所以一定要严格执行,不能疏忽懈怠。
有不少护理缺陷与制度的执行不严有密切关系。护理人员如果能严格遵守这些制度,按照规程操作,护理缺陷就有可能避免。如果从思想、不重视甚至有章不循,就极有可能导致差错或不良事件的发生。如发药时不认真执行查对制度就容易发错药。交接班制度或安全管理制度执行不严,就会给患者提供自伤、自杀或出走的机会。保护性约束制度执行不严,就有可能造成患者肢体肿胀、皮肤破损甚至神经损伤等而引起患者及家属的不满甚至纠纷。探视制度不严家属就可能将刀、剪等危险物品带入病区而容易造成意外发生。此外认真履行告知义务,注意患者隐私也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我们都能严格按照制度办事工作,有效提高护理素质和护理缺陷的防范意识,出事的概率就明显降低,又能够保障护理工作的安全。
2.2 提高专业理论和技术水平
精神料护理是专业性很强的一门护理专业,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的护理内容是精神科护理实践的需要。它一方面能使住院精神病患者早日康复,另一方面也能减少护理缺陷的发生,也能够满足精神护理人性化的需要。我们应该通过不断的工作实践,为发展完善精神科护理专业作出贡献。
2.2.2 掌握综合科护理知识 随着社会、经济、医院的发展精神科收治范围在扩大,而精神科护士往往缺乏综合科的知识和护理技能,观察病情只注重精神症状忽视躯体症状。考虑问题常常局限在精神科方面,这样就可能延误合并躯体疾病患者的治疗甚至错过抢救的机会。如果精神科护士具备综合科的护理专业知识技术就能够正确应对精神病患者发生的各种情况,能够迅速采取应急措施,减少意外发生。
2.2.2 密切观察详细记录 密切观察病情并详细记录对预防护理缺陷也是非常重要的,受精神症状的影响,精神病患者随时会做出意想不到的事情,所以在精神科观察病情、行为等变化情况是不能忽视的。[2]除了对观察到的重要内容做相应处理,还应及时、准确、真实、详尽的做好护理记录。
2.2.3 注重心理护理 长期以来,我国护理实质是处于一种以技术操作为主的技能服务工作状态。[1]护理管理者在管理上热衷于抓操作、抓培训、抓演练。形成了护理专业过度操作化,但精神科患者的心理护理是非常重要的。而在临床工作中,护理人员往往忽视患者心理护理。由于缺乏与患者沟通的技巧而不知如何针对病情实施心理护理,在与患者接触时不能很好与之交流而致患者病情突变,产生消极观念而发生意外。
2.3 提高护理缺陷的防范技巧
在精神科护理中,因为职业维系生命,责任重于泰山,如果能把护理缺陷防范在萌芽状态,即使发生纠纷也容易化解。同时牢固树立良好的服务态度,加强工作责任心,关心患者生活,尊重患者人格,满足患者合理愿望。维护患者的权利尤其是隐私权。医护人员应采取种手段进行科学地宣传和正确的解释包括出现护理缺陷后,我们应该有礼貌地、客气地、科学地、实事求理地向对方说明情况,正确对待、避免产生纠纷。
综上所述,认真学习掌握精神科护理的相关规章制度,并在工作中严格执行,灵活应用,不断完善;通过加强综合科护理知识的学习;心理护理,生活护理并重,不断提高理论和技术水平;改进服务态度,改善护患关系,提高护理缺陷的防范技巧。必然能够防范精神科护理缺陷的发生,即使出现护理缺陷也能够正确对待,合理处理。
参 考 文 献
[1] 陈红,蒋玉琴.护士在预防抑郁症患者自杀中的作用.护理杂志,2008,17(1):11-12.
篇5
关键词:精神科病防;护理;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048-02
护理风险指护理工作人员从事护理工作所具有的风险,包括经济风险、法律风险、人身风险以及政治风险等。在大众医疗保健知识不断增强的过程中,人们的法律挂念与自我保护意识逐渐增强,导致护理工作承担的风险越来越大。精神科护理是一项高风险行业的工作,具有冲动性、突发性、不可预测性以及隐蔽性等特点。另外,封闭的住院环境以及抗精神药物等不良反应,极容易增加自身与他人可能遭受的危险,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护理风险。在病房中,护理人员作为一线工作人员,每天与患者接触的时间最长,如果护理措施中存在明显的疏漏,将可能导致更高的风险发生率。实施护理质量风险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性意义。本文随机抽取我院2011年4月-2013年4月精神科护理人员60名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探讨护理质量风险管理在精神科病房中的应用与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2011年4月-2013年4月精神科护理人员60名。护理人员年龄为18-46岁,平均年龄为(31.0±2.5)岁。针对该组研究对象开展护理质量风险管理活动。在实施护理质量风险管理前后,该组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具有可对比性。
1.2方法
根据精神科护理人员的实际工作情况,建立完善的护理质量管理体系,以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为基本模式;通过制定完善的临床护理工作考核标准。督促、检查和评价全院基础护理质量管理,保证基本质量指标达标;提出护理质量改进的长、短期目标。实施并指导护理质量改进项目落实;进行质量管理培训和考核。比较研究实验前后研究对象在精神科病房上护理质量风险指标的变化,真实记录患者的护理满意率、护理的临床效果、护理记录书写的规范、夜间查房的质量等数据信息。针对当前精神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临床护理安全风险,探讨分析护理质量风险产生的原因,并依据这些原因制定安全有效的护理质量风险管理措施。
1.3统计学分析
对实验中的所有数据都采用了SPSS17.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比运用t的检验原理,计数资料主要采用x2进行检验,以P
2 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实行临床护理质量风险管理办法后,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率显著提高,护理的质量明显提高,效果显著,护理人员的护理记录书写更规范,夜间查房质量提升,与实行风险管理之前对比,前后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精神科病房的护理工作相较于其他科室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与危险性。护理人员每天都在于精神科的患者打交道,稍有不慎都会引发自身安全事故的事件。在实施护理质量风险管理活动期间,针对护理中存在的风险实施有效的管理措施,有助于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3.1精神科病房的存在的护理风险因素
首先,患者因素。患者因素是护理风险因素中一种常见因素。患者由于精神状态,其思想、意志、情感以及行为等方面都会出现异常。精神状态支配患者自杀、伤人、拒食以及自伤等现象。对于急性患者其大部分都处于无自知力的状态,拒绝治疗,出现较为激烈的防抗。这些都会给护理工作带来风险。同时,精神科病房患者病程较长,以防复发作,患者住院期间家属探视少,关心少,病情好转也不接出院,患者就会出现较为激烈的行为。
其次,护理人员的因素。在精神科病房中,护理人员自身也会导致护理质量风险的出现。护理人员专业知识的缺乏,对患者的症状不了解,不能做到高质量的护理,导致护理人员不能及时发现和制止风险,给自身和患者带来危险。同时,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不强,也会引发护理质量风险。护理人员不能及时的查房,患者出现异兆时不能及时发现,也是产生护理质量风险的主要原因。最后,患者家属。患者家属缺乏相关疾病的知识,对病区的安全管理不理解、不配合,导致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多种不配合治疗的现象。另外,除了人为因素导致风险的出现外,环境因素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3.2精神科护理质量风险管理的措施
护理人员在对精神科患者实施护理的过程中,由于多种护理质量风险因素的存在,容易给患者与护理人员带来安全隐患。针对此种情况,应当加强护理质量风险管理。
首先,建立风险管理组织。精神科病房依据医院科室的设置特点,护理部主任负责护理工作。各病区的护士长为成员护理质量风险召开例会。对精神科病房的护理质量风险进行总结,并依据总结做出相应的风险预报。及时评估半年过去的现有以及潜在性的护理质量风险。护理质量管理督导岗位的设立,确保全院护理质量监控、改进和实施,护理质量和服务满意度得到提高。加大管理力度,使护理质量管理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增强了护理人员的质量意识和竞争意识,促进了“以病人为中心”服务理念的落实,提高了护理综合质量。
其次,完善管理制度。制定护理质量标准,护理质量标准是护理质量管理的基础,是护理实践的依据,是衡量工作数量、质量的标尺和砝码。护理质量标准应以工作项目或管理要求或管理对象而分别确定,是由各种不同项目、种类及一系列具体标准形成一个护理质量标准体系。依据精神科病房护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并将管理制度落到实处。制定患者自杀、噎食、跌倒等护理质量风险应急预案。增设家属告知签字制度,探视物品签字制度等。
最后,完善环境设施。逐渐改变病区的环境,使其更加符合安全、人性化的要求,加强安装闭路监控系统,方便病区护理人员对整个病区的动态监控。
篇6
【关键词】风险管理;精神科;护理干预;安全管理
精神疾病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在对此类患者开展临床诊疗时,除了做好常规治疗外,还要积极对患者开展良好的护理配合。本研究主要目的为分析风险管理在提高精神科护理安全中的积极作用,现对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按照随机方法选择我院87例精神疾病患者,将其作为观察对象,患者年龄14~69岁。所有患者均符合精神疾病相关诊疗标准[1-3],且家属对相关诊疗措施知情,并签订同意书。根据护理方法将87例患者分为对照组(43例)和观察组(44例),其中对照组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20例,平均年龄(51.23±2.47)岁。观察组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22例,平均年龄(50.97±2.51)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可进行详细比较。
1.2排除标准
(1)年龄>70岁者;(2)无法配合相关诊疗措施者;(3)无家属或法定监护人者。
1.3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方式,护理人员严格按照精神科相关护理流程对患者开展护理干预,并正确执行医嘱及相关规定。对观察组患者按照护理风险管理模式执行护理服务,风险管理模式如下。(1)强化护理人员风险识别能力:在实际工作中,护理人员要不断树立良好的风险管理意识,定期对精神科相关护理人员开展业务培训,提高其风险识别能力。对精神疾病患者临床护理工作各个环节可能存在主客观风险因素进行积极识别,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和总结,分析导致精神科护理风险的主要原因,进而不提高护理风险的预见性。(2)成立护理风险管理小组:成立精神科护理风险管理小组,由1~2名主治医师担任技术指导,护士长作为管理小组组长,护理人员作为小组成员。定期组织相关活动,对精神科护理风险因素进行总结,并对其进行科学评价,提出可行解决方案。同时,将科室内部易发生护理风险事件的环节绘制成流程图,提醒理人员关注潜在风险。患者入院接受治疗后,要及时向患者家属了解病史、过敏史,最大程度消除将护理风险。(3)制定护理风险预案管理制度:明确精神科临床护理主要流程,针对易出现风险的环节,要充分利用规章制度对其进行干预。例如,正确执行科室消毒灭菌流程,为患者创造良好的病房环境,使诊疗环境更加符合精神疾病患者的生理、心理需求。对精神科护理人员交接班程序进行规定,并要求所有人员严格按照相关规范执行护理服务。对重点患者(存在高危护理风险及具有不良倾向者)护理记录单进行详细记录,强调相关单据书写的规范性。护理人员要严格按照患者实际需要,做好急救物品准备。
1.4观察指标
对两组护理风险不良事件发生率及家属投诉率进行比较,并做好详细记录和分析。
1.5数据统计方法
文中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卡方(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值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3例患者出现风险不良事件,安全风险发生率为6.98%。对照组11例患者发生风险不良事件,安全风险发生率为25.0%,两组患者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仅有1名家属投诉,护理投诉率为2.33%。对照组7名家属投诉,护理投诉率为15.91%。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在精神科开展护理风险管理,强调以预防风险事件为主,在实际护理工作中充分发挥护理人员的能动性,使护理干预工作更具全面性。本研究观察组患者接受风险管理模式,并与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方式的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风险不良事件发生率及家属投诉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研究结果与权威文献研究结果基本相符[4-5],不仅说明本研究相关结果的真实性,同样也表明风险管理模式能够减少精神科临床护理不良风险事件及家属投诉率,对规范精神科临床护理工作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作者:翟丽娜 高蕾 李莹 单位:呼伦贝尔市精神卫生中心
参考文献
[1]郭蓓,段波,郑育红.风险管理对提高精神科护理安全的作用与体会[J].中国伤残医学,2013,21(10):2625.
[2]程俊,张瑜,李彦,等.精神科护理安全隐患分析及风险管理措施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2015(4):80-81.
[3]于丽华,刘贵.风险管理对提高急诊科护理安全的作用与体会[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9):7164.
篇7
关键词:分层管理;精神科护理;控制;效果分析
精神科重症病房的患者,病情复杂多变,具有较高的护理风险,容易引起护患纠纷及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精神科护理人员的岗位设置需要从患者的安全度以及病房的护理质量的情况考虑,通过合理配比护理工作,让每个护理人员都能胜任自己的工作[1]。我院选择2013年3月~2015年3月间在精神科实施护理的152例患者,对其实施不同的护理控制管理方法,观察其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我院选择2013年3月~2015年3月间在精神科实施护理的152例患者,其中68例为男性,84例为女性;年龄在34~69岁之间,平均为(52.1±2.6)岁;患病时间为2~11年,平均为(5.6±1.4)年;将所选的患者均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基本信息,未见明显差异,可以进行比较(P>0.05)。
1.2方法 我院将152例精神科疾病患者均分为两组,对照组的76例患者实施常规的管理措施,观察组的76例患者实施分层管理措施,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精神疾病恢复效果以及护理人员的综合能力,得出哪组患者的康复效果更佳。(1)依据护士职业生涯规划实施分层管理:依据自身科室的情况,整合现存的资源,同时按照国内外护士分级以及护理人员的具体情况,将科室护士分级[2]。(2)建立护理责任岗位制:整体护理的工作思路仅仅的围绕责任制实施,建立岗位责任制,具体内容包括工作职责、工作概述、工作关系、工作质量、任职资格、工作权限等等标本,同时认真的实施相关标准制度。(3)建立适合护理人员发展的考核及培训方案:依据《各层级护理人员考核及培训方案》制定相应的考核制度。(4)考核要求:各个级别的护理人员考核前提示能够完成自身岗位的工作,初级护理人员考核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中级护理人员每年参加护理部组织的实践考试、理论考试以及科室组织的专科理论考试,担任一定病房的查房及健康教育讲座,参与科室质量控制,做好带教工作[3]。
1.3评价标准 根据《浙江临床护理质量评价及检查标准》进行评价,具体包括专业护理人员对患者安全方面的护理、护理的态度、护理质量以及患者的满意度以及康复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进行统计学分析时采用SPSS15.0系统软件,用t检验进行计量资料比较,用卡方检验表示计数资料,P
2结果
通过比较,两组护理人员的综合能力未见明显差异,然而,观察组患者的康复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也明显比对照组高。因而,实施分层管理的精神科护理质量明显优于实施常规管理的患者,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效果表
3讨论
分层管理最初是应用于企业的一种管理方法,现今被应用到精神科的护理工作上,也称为护理分层管理模式,依据护理的工作岗位、工作范围、工作技术要求以及工作职责等,建立一种新型的护理方法,也就是说根据护士的层次不同实施级别不同的护理操作[4]。具体可将护理人员分为三个级别:(1)初级护理人员。主要针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基本生活实施护理,无需实施技术相关操作的基本护理措施。(2)中级护理人员。主要是针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各种处置和治疗。(3)全面管理护理人员。主要工作是建立护理质量控制系统,对护理人员的日常工作进行跟踪观察,及时记录存在不足之处,及时的制定改正措施,同时指导和监督初级人员完成护理工作,对精神疾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管理以及护理质量控制,这也是整个分级中最重要的一种。
护理质量是一个医院管理的核心问题,具体包括护理的态度、护理的效果、护理的技术等等。而且,护理质量也是对医院护理工作人员进行评价的一个标准,例如护理人员水平高低、素质情况以及技术掌握熟练度等等。医院实施护理质量控制的最终目的是提升护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提升护理人员相互合作的精神[5]。因而,医院对精神科工作的护理人员具有很高的要求,医院要依据每个级别的护理人员实施相应的辅导措施,主要针对的对象为进入工作岗位不足1年的新近护士,由于其刚进岗位不久,缺少对精神科疾病护理的认知度,综合能力不强,因而应将重点放在对精神科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上,最终提升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确保精神科护理质量的提高。
本文通过比较,两组护理人员的综合能力未见明显差异,然而,观察组患者的康复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也明显比对照组高。因而,实施分层管理的精神科护理质量明显优于实施常规管理的患者。这也是遵循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老话,每个级别的护理人员完成自己级别的操作,在自己能够承受的范围内工作,不会因岗位出现改变而改变,因而,通过实施分级管理,不但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明显提升,而且还促进了护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提升能够了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综上所述,精神科护理质量控制中实施分层管理的效果明显优于常规管理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程艮,安凤荣,武平平.精神科护士的规范化培训与职业生涯规划[J].中国护理管理.2012,24(04):548-549
[2]成巧梅.引入分层管理模式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改进[J].中国护理管理.2010,23(01):148-149
[3]吕康晶.浅谈分层管理在护理中的应用[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1,48(04):641-642
篇8
关键词:入院;风险评估;精神科;护理管理
0引言
精神病人由于精神症状的影响存在认知,情感意志行为方面的障碍,发生意外的可能性往往难以预料。因此对精神科入院患者进行护理评估,掌握其精神状态、性格特征,社会支持等实施行之有效的防范措施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对本院精神科新入院110例病人进行调查,分析影响病人发病的相关因素,从而提出改善对策。观察应用入院风险评估在精神科风险管理中的作用效果,现作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精神科住院患者不分性别、年龄、病种,随机抽取11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实验组55人,对照组55人。对照组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23例,年龄在(48~70)岁之间,平均年龄在(61.3±4.2)岁,疾病类型包括:2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10例躁狂症患者,12例抑郁症患者,6例神经症患者,其他2例;实验组中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在(50~76)岁之间,平均年龄在(62.4±1.7)岁,疾病类型包括:2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11例躁狂症患者,10例抑郁症患者,8例神经症患者,其他4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5,存在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模式,遵医嘱,予以生活、饮食、用药以及心理等常规护理评估。即安排专人负责患者的生活和饮食,叮嘱患者要定时、定量的用药,通过患者能够接受的方式和语言予以患者心理疏导,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使患者能够积极接受治疗;实验组利用自行设计的精神科风险评估表进行评估。首先对新入院病人进行压疮、跌倒/坠床,日常生活功能进行首次评估,通过这三类比较常见的评估表,评出低中高分值,分类进行干预。低度风险:存在或潜在风险应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加强看护,做好心理护理,开展健康教育。中度风险:加强安全护理管理,给于保护性隔离,专人看护。高度风险:每天进行风险评估,给予24h看护,制定详细周密计划,安排重症观察室。再结合患者当前状况,家属的代诉以及医生提供的病史分别给予暴力。出走、藏药、自杀、自伤、噎食进行评估。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建立评分等级。低度危险性患者要对其精神状态和行为实施全面观察,如发现新风险应提高危险等级,做好风险防范及应对措施。中度危险性患者应加强心理疏导,严格交接班制度,加强防范。高度危险性患者应该作为重点管理的对象,可以将其安置在观察室,实施全面监控并给于患者相应的心理辅导,制定针对性心里辅导方案,在监视过程中如发现有异常行为,及时予以制止。
1.3观察指标。
对患者住院期间发生暴力、自杀自伤、外走、藏药、噎食等不良事件进行记录,分析应用入院风险评估在精神科风险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1.4数据处理。
使用SPSS10.0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²检验,组间比较,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用P<0.05表示。
2结果
实验组在住院期间风险发生率为7.3%,对照组在住院期间风险发生率为21.8%,实验组风险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安全管理是医院的重要组成,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医院的整体管理效果。良好的医院管理是促进医院稳定发展的前提,是保证医院持续性发展的关键。尤其是精神科的护理工作,具有特殊性,其护理对象多为行为异常、精神混乱的患者,可能随时存在自杀、他杀等意外,因此,有效的安全风险管理是至关重要的。精神障碍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精神病患者大脑活动异常,思维行为异常,自理能力下降,特别是在受幻觉妄想的支配下,往往出现危害自身和伤及他人的行为,护理风险的发生具有偶然性和突然性,护理安全存在极大挑战。相关研究报道显示,对于精神科患者予以入院风险评估,可以有效的降低风险的发生率,本次研究结果与该报道结果一致。在此次调查中,在精神科实施入院风险评估,对患者实施风险评估取得满意的护理效果。55例患者中,有4例出现风险事故,其风险发生率为7.3%,显著低于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的21.8%。因此可以得出,利用精神科护理评估表、评估风险程度,在危险未发生前采用积极措施有效防范,可以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护士风险意识和护理风险识别能力,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安全管理办法。
参考文献
[1]陆沈艳.护理安全管理在精神科护理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中医药咨询讯,2010,02(30):49-50
[2]李静,樊海雷,等,精神科风险评估在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4,(18):236-237
[3]徐志欣.精神科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与安全管理对策[J].精神医学教育,2013,(11):102-103
[4]张瑞.加强精神病患者入院风险评估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的护理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2012,09(12):296-297.
篇9
关键词:精神科;护理安全;管理;临床路径
精神科护理危险性较高,护理有一定风险,护理安全为工作重点,同时也是护理服务质量的主要判定指标。精神科护理较其他科室护理有一定特殊性,安全隐患较大,加强人员安全教育,排除隐患,有利于提高护理工作质量,提升整体服务水平。现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本院精神科180例,总结临床路径护理安全管理运用方法与效果。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本院精神科180例,依照护理安全管理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平均年龄(32.23±5.44)岁,共90例,年龄范围19~55岁,男性患者49例,女性患者41例。实验组平均年龄(32.26±5.48)岁,共90例,年龄范围19~56岁,男性患者50例,女性患者40例。组间资料有可比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传统管理,实验组接受临床路径管理。
1.2.1成立小组
小组成员有护理部主任、病房护士长、护理人员等,其中护理部主任、病房护士长负责调整人员、统筹协调、监督评价及反馈,护理人员负责执行路径。
1.2.2制定路径
路径表中横轴为时间,纵轴为管理措施。根据科室实际情况及患者病情,确定路径表内容有完善服务、合理排班、安全教育、建立防范机制、建立管理制度等。
1.2.3具体管理
(1)完善服务:结合我科特点对服务设施进行改进,力求设施安全、简单。病房地面应保持干燥、平整、整洁,卫生间内设置扶手、呼叫铃。对病房设施进行适当改进,开放式病房内可放置电视机、沙发等;(2)合理排班:对新老员工进行合理搭配排班,除早晚班之外,设置安全班,重点加强夜间、中午、节假日等重要时段管理。科室患者较多,基础工作量比较大,可酌情加派护士,协助早晚班完成护理。针对重点操作、高难度操作、重点患者及特殊操作,应设置专人,避免意外;(3)安全教育:与患者友好的交流,介绍病情,使其对疾病有正确认识,讲解医护操作的配合方法,加强预防性干预,消除潜在不安全因素。经常组织卫生宣教和健康教育,每月开展工休座谈会1次;(4)建立防范机制:入院后,立即对患者进行评估,制定针对性安全防范措施。对于有过走失、自杀及毁物的患者,设置四防标识,给予密切观察,做到24h严密观察,每天对病房内是否有危险品进行仔细检查,严格交接班。对于四防患者,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患者姓名、症状、床号、治疗要点、诊断、护理要点、体征及饮食等;(5)建立管理制度:制定可行、科学管理制度,管理内容包括预防跌倒、特殊用药、预防自伤自杀、治疗告知、保护性约束、入院、请假、探视等,每名护士及各班次均严格执行执行,全面落实。由护理部主任、病房护士长定期评估管理工作,加强监督和检查。观察两组有无自伤自杀、伤人毁物、外逃、两性、跌倒等意外事件,比较发生率。问卷调查两组对护理管理工作的满意程度,并对比。
1.3效果标准
不满意:问卷评分低于60分;基本满意:问卷评分60~80分;非常满意:问卷评分高于80分。基本满意+非常满意=满意度。
1.4统计学分析
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得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意外事件
对照组意外事件11例,发生率12.22%(11/90),4例自伤,2例毁物,他伤1例,跌倒4例。实验组意外事件4例,发生率4.44%(4/90),1例自伤,跌倒3例。组间发生率比较,实验组较低,有显著性差异(χ2=1.0661,P<0.05)。
2.2组间满意度比较
实验组较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
3讨论
护理安全指护理实施过程中,患者不出现法定规章及法律允许范围之外的不良事件,包括机体结构、功能及心理上的障碍、缺陷或损害,甚至死亡[1]。从现代护理及广义角度考虑,护士执业安全也属于护理安全,指护士在执业时不出现允许限度及范围之外的不良因素损害和影响。护理安全管理涵盖了医护人员及患者安全管理,为护理质量管理重要组成,应引起重视[2]。临床路径为科学、有效管理办法及服务,是为了提高质量服务、降低医疗成本而实施的新型方法。利用图表形式展开有效、有序、有计划管理,减少漏项,保证管理全面、系统,提高质量。报道显示,临床路径集多个学科于一体,如医技、医疗和护理等,明确工作方向,给予患者有效检查、治疗及护理,医疗护理更加标准化、程序化[3]。考虑到临床路径独特运用优势及特点,主张将此方法运用到精神科护理安全管理中,即给予患者临床路径式护理安全管理,实现管理工作标准化、有序化、程序化,从各个环节强化安全防范,减少意外事件及护理差错。护理人员缺乏经验及专业知识,加上科室缺乏监督,导致查对制度未切实执行,引起不良事件;较年轻的护士经验不足,缺乏较强责任心,各项护理操作未按程序进行,导致不良事件;护患交流时缺乏有效沟通,或人员态度不友好,不尊重患者,致使不良后果[4];而在临床路径下,护理程序更严格,人员按照安全制度规范操作,加强巡视及检查,严格交接班,发现排除潜在风险;护士根据路径表,将病情稳定者有计划、有针对性的组织在一起,实现组织管理,了解思想动态,解决疑难困惑,调动积极性,减少意外事件。本研究中,实验组经临床路径安全管理后,意外事件4例,发生率4.44%;而对照组经常规管理,意外事件11例,发生率12.22%。这说明临床路径安全管理对降低意外事件率有显著作用。在满意度方面,实验组96.67%,而对照组84.44%,前者明显较高,提示运用临床路径对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意义较大,患者较为满意。综上可见,精神科采用临床路径护理安全管理,效果佳,自伤、毁物及跌倒等意外事件发生率降低,患者满意度显著提高,应予以重视。
作者:武文先 单位:重庆建设医院
参考文献:
1李华.临床路径在精神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探讨.中国民康医学,2013,25(11):47~49.
2袁媛.探讨临床路径在精神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中国医药指南,2015,13(2):280~281.
篇10
【关键词】精神科病人;住院期间;不良情绪;护理干预措施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368-02
精神病患者住院期间,常常会产生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这种负性情绪对疾病的转归及其回归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等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精神科护理工作中,防范风险的能力是摆在护理工作者面前的首要任务,精神病患者是一个特殊群体,情绪不稳定时,他们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加之受精神症状的影响,容易出现冲动、自伤、伤人、毁物等行为[1]。本文从护理角度对 113 名精神科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心理状态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2年 8月~2013年12月于我院精神科住院的出现情绪波动的15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79例( 52.7%),女71例( 47.3%) 。70例( 46.7% )精神分裂症患者,53例( 35.5%)情感性精精神障碍患者,10例( 6.7%)神经症患者,7例( 4.4 % )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5例( 3.3% )分裂样精神病患者,3例(2.2%)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3例( 2.2%)癔症患者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所选150例出现情绪波动的精神科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调查情绪波动病人的心理状态及引发原因
2 病人住院期间常出现的心理问题
精神科病人住院期间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即包括正常的心理反应,也包括病态的心理反应。本文对对150例住院患者进行了初步调查,结果发现患者存在的主要不良心理问题为:悲观(79%)、自卑(55.16%)、缺乏自信心(50.12%)、担心原有疾病复发(18%)、害怕出现药物副反应(21%)。相关研究人员对104名精神病住院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70%的患者不喜欢统一印制的精神病样住院病服,而喜欢颜色较浅的病服、谈吐文雅及整洁大方的护士形象,他们希望得到理解和尊重,56%的住院患者感觉医院生活寂寞、无聊、单调、不自由[2]
3 结果
3.1 患者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
(1) 疾病因素:精神病患者的自知力不全或者无自知力,受妄想、幻觉支配,过于抑郁、兴奋,对疾病的认识不够,导致活动、意志、行为、情感、认知等方面的障碍。经常出现拒绝治疗、外走、毁物、伤人、冲动、自杀、自伤等诸多安全问题
(2) 环境因素:医院精神科的病房主要是半封闭或者封闭式管理,会使患者产生无自由感,引发负性情绪,家属在节假日期间的探视量会增加,无形中会增加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分散护士的注意力,不易发现患者的微妙心理变化,家属探视会影响患者的心理变化,另外也增加了无人探视患者思念亲人的感觉,这些应激因素会严重影响心态较差患者的情绪,直接导致负性情绪的产生[3]
(3)社会心理因素:部分患者觉得自己患有精神病很自卑,认为是一种耻辱,尤其是中年患者恰逢多事之秋,探秘需要面临社会、家庭的双重压力和责任,恢复自知力后,要重新面对社会及家庭生活中的各项问题,例如经济、工作、生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会影响患者的情绪。随着社会发展,女性所处的社会地位及扮演的角色也在逐渐变化,这也是影响患者情绪的主要因素[4]
3.2 心理护理干预措施
⑴开展心理诱导:普及健康教育知识,帮助患者正确对待和认识病态行为,正确认识和对待家庭、社会关系,采用移情法辅助治疗悲观患者,协助患者总结出产生不良心理的原因及规律,并启发他们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⑵加强鼓励和心理支持:关心、尊重、支持患者,帮助他们正确处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利用成功病例正确引导病人,并配合以音乐治疗,使患者积极面对生活
⑶强化安全监护:特别注意抑郁症患者,住院期间精神病患者容易出现自杀倾向,其症状主要表现为夜轻昼重,所以精神科的每一名护理人员均应加强病房巡视,重视心理护理,有针对性的制定监护方案,及时发现并消除患者的消极、悲观等不良情绪[3]
⑷及时施行心理危机干预:通常情况下,心理危机主要指人们所处社会或者生活环境遇到突发危险,以及在实现生活中追求自己的目标时遇到一系列难以克服的困难而出现的一种心理压力。为了及早地消除患者的这种心理压力,护理人员应该制定切实可行的心理危机干预措施,干预否认应付、退缩及适应性等行为,帮助患者提高认识,使他们接受自己的患者身份,避免受到刺激,尊重病人的个人人格,体谅他们的不良心理状态,给予热情帮助;引导迟钝性应付行为患者正确认识自己存在的人生价值,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加强防范避免发生意外事故,真正帮助患者解决出现的不良心理问题,促进早日康复。
结语
精神科病人在住院期间极易出现不良情绪,发生出走、毁物、伤人、自伤、冲动等不良行为,重视病人的自我感受不能力,分析情绪不稳定原因,实施相应护理干预措施,明显降低或减轻不良期许及不良心理行为发生的几率,消除影响护理安全的隐患,使患者由懦弱转变为坚强,由消沉转变为积极向上,由盲目变为自觉,以积极的心态主动接受治疗,进而保障精神科病人住院期间的身心安全。
参考文献:
[1]郭莉新. 恢复期精神病人的护理干预[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29:242.
[2]潘胜茂,周英,朱元福,林建葵,赵春阳,卢凤华. 精神疾病病人首次住院的心理体验[J]. 护理研究,2013,17:1692-1693.
- 上一篇:骨质疏松腰肌劳损的症状
- 下一篇:口腔护理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