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专业发展前景范文

时间:2023-11-07 17:29: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学专业发展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学专业发展前景

篇1

关键词:农业大国;农业发展前景;科技人才;课堂教学;国家政策调整

我国自古就是传统的农业国家,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经济获得飞速发展,正在朝着工业化国家迈进,但是我国仍然是以农业为根本的大国,农业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农业的良性发展对我国的城市建设、工业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基础作用。但目前我国农村的现状是大量劳动人口走进城市,留在农村的人普遍文化水平较低,对农业生产缺乏基本的科学知识,大多数仍然存在靠天吃饭的思想;同时我国各地的职业高中、高校中的农业专业的毕业生不希望回到农村工作,大多数毕业生都向往到大城市去,有怕吃苦、嫌农村待遇低的思想,这些原因都造成了目前农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不乐观的现状。

应该说我国农业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宣讲农业知识,以及农业生产中对种子的生产经营的基本理论知识,农业经济作物的生产和销售,对农业相关的农药的使用等,并且培养与农业相关的工作部门或单位的科学技术的推广和使用等。应该说农业涉及的方面非常广泛,加之我国政府近几年一直非常重视农业生产,所以学好农业对于我们个人来说,具有很好的就业、发展前景,对于我们国家来说,农业是国家的根本,培养好农业科技人才,促进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这样可以为我国的工业建设、经济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我国现阶段农业专业学生的现状

现在我国城乡之间的差距非常大,可以说所有的青年学生都希望到大城市去工作,希望脱离落后贫穷的农村,同时由于涉农单位大部分在农村,其工作环境差,每天都需要到田间地头去,风吹日晒,并且待遇与自己的付出不成正比,所以造成了我国与农业有关的学生的就业非常困难;但我们同时也要看到,近几年,我国政府非常重视“三农”问题,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的贡献力度越来越大,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如:对农民的粮食种植进行补贴,农民购置大型农机产品给予补贴,提高粮食收购的价格等,并且现在我国广大农村的农民也认识到科技在农业生产方面的作用,开始改变靠天吃饭的思想,传统农业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农学类专业都呈现出蓬勃的上升之势,就业面也越来越广,社会地位和声誉都在提高,农学专业及其毕业生的就业都在朝着一个好的方向发展。我们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农业生产必将踏上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国涉农专业的学生必将会有一个崭新的发展前景,自己所学的科学知识必将会大有作为。

二、具体工作及策略

对于我们职业高中中的涉农专业,我们下一步的工作和教学重点也应该随之改变。首先应该确立新的培养目标,根据我国的农业生产实际进行教学内容和专业的调整。我们应该知道,农业培养的目标是与农民、农业相关,让农村的孩子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帮助农民致富,特别是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应该大力促进农业集团化发展,培养学生成为具备综合素质与农业生产、农业服务和技术管理应用能力等的人才,以便更好地为我国的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服务。

我们职业学校应该加强理论知识联系实际的教学过程,注重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知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充足的理论知识,这些知识必须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所以我们职业学校可以围绕当地的农业生产,有选择性地开展实践教学内容,注重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针对性、实用性和灵活性;让学生充分地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农业生产实践中,培养学生综合适应的能力,让学生学会自我反思、自我提升,能够随时根据生产实际调整自己的学习思路,及时进行反思,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我国的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都在发生变化,所以,我们职业高中的农业教师更应该首先进行改变,时代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教师也应该积极进行农业生产的实践操作,积极开展农业科研工作,密切联系当今世界的最新农业科技理论和科技成果,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技能和农业生产的专业技能,真正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指明灯。

我们学校应该为我国农业生产培养实用性、创新性的人才。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到我国农业生产的先进地区进行参观实习,了解当地农业生产的模式、管理方法和技术,了解农业商品化的发展前景,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让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顽强的意志,并且能够对知识进行合理综合运用,提高知识的利用率,成为我国农业生产的创新型人才。

篇2

关键词:融洽;成功;兴趣;激发;树立自信;理论联系实际

农学专业是我县职高创办以来一直开设的骨干专业,究其历年生源,90%以上的农学专业学生均来自农村家庭,这说明多数学生家长都是有的放矢的选择实用型专业,希望自己的子女通过职高学习,至少能学到一技之长,以便将来学有所用。然而,对于绝大多数职高生来说,由于学习基础较差、接受能力有限,加之,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没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和信心,学习和生活中一旦遇到小小的困难和挫折都会使其悲观沮丧,甚至产生厌学心理。

基础生物学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须认真学好的一门基础文化课,对于农学类职高生来说更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是学好植物生理学、作物栽培学、土壤肥料学等多门类农学专业课的重要基础。因此,要想培养出真正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实用型农学类职高生,上好生物课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对自己16年的生物教学经验进行总结,谈一点上好农学类职高生物课的粗浅看法。

一、贴近学生心理,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

对待学生,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不要自己高高在上,轻视学生,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形象,而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第一印象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师生关系的融洽与否,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心态和学习动机,最终影响到教学效果,这一点对职高生来说尤为重要,由于大多数职高生都有较强自卑心理和较强的逆反心理,师生关系不融洽会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因此,要充分注意和掌握职高生的这种特殊心理,在学生心目中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比如这样的自我介绍:“我叫罗映珍,来自农村家庭,和你们一样也是农学专业毕业的,我酷爱交朋友,希望我们都能成为好朋友。”简单、谦和,非常能贴近多数学生的心理,能让学生感到很亲近,自然,也就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奠定了基础。

二、充分肯定和赞同学生的专业选择,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首先,通过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当前社会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许多大中专学生都面临着严峻的就业挑战,传统的就业和择业观认为:只有进入国家公职人员阶层,也就是所谓的拿到了铁饭碗,才觉心安理得,终生才有保障。然而,随着我国体制改革推进,铁饭碗也会全面被打破,因此要引导学生—择业观不能拘泥于国家公职人员,去稀罕那个“铁饭碗”。俗话说“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我们既然选择了农学专业,就要坚定信念,认真学好各门专业知识,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将来能在农村发挥专业特长,立足各自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扎扎实实的在农村干出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来。

其次,结合当前我县的农村具体实际,进一步激励学生学好本专业,树立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的思想。要让学生明白:我县广大农村有着极其丰富的土地资源和较为适宜的气候条件,泡核桃、优质梨等经济林果以及特色蔬菜,天麻、重楼等贵重药材均适宜生长,种植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同学们只要能正确面对人生和社会现实,紧密结合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多开动脑筋、多收集相关信息、多借鉴成功人士的经验,紧紧抓住机遇,依靠国家的农村产业发展政策,敢当风险、勇于创业,同样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样可以得到社会重视和尊重,关键在于,从现在开始就要树立信心,脚踏实地的学好所学课程。从而激发学生学好本专业的信心,为今后的生物学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以往届农学专业毕业生成功创业事例,激励学生不畏艰难、勇往直前

我首先提问学生:“你们是否听说杨立明、字应海、骆树林这三个名字?”告诉你们吧:“他们都是你们的老大哥,分别是我校农学专业一、二、三班毕业的学生,都是出生于贫困的农村家庭。在校期间,他们都是品学兼优、能够吃苦耐劳的好学生,是广大老师和同学们心目中的佼佼者。毕业十多年来,他们都是立足自己所学专业,凭着自己刻苦、勤奋和永不服输的精神,各自成就了一番事业。杨立明已在天池当地建起了近千亩的麦地湾梨优质梨园,产品畅销省内外,如今,每年的纯收入已突破百万元,拥有了自己的私车,还拥有了价值几百万元的厂房和冷藏库,并带动了周边上百名农民工就业;字应海已在关坪当地建起了近百亩的重楼等药材种植基地,如今,不少当地和外地客商纷纷前来向他讨教重楼种植技术,并不断有人向他订购重楼种子,仅以种子销售一项年均纯收入就达近百万元,产品供不应求;骆树林已在丹坞本地自家的荒山上种植了三百多亩的泡核桃,如今也已经初见成效,年产值已突破十万元,去年,骆树林因更看好重楼的市场前景,将其泡核桃基地以一百五十多万元转卖给外地客商,在天灯租赁土地发展种植重楼。可谈及他们的创业历程,又能有几人体会得到其中的辛酸,为了解决生产上的技术难题,他们不耻下问的四处拜师学艺,反复向原来的专业课教师请教,经常向专业课教师借阅相关技术书籍,有时还得请专业课教师亲临生产现场作指导。为了解决生产资金困难问题,他们曾反复找各级政府,争取项目扶持,甚至低三下四的去求银行和信贷部门申请贷款。在他们创业的当初,由于梨果卖不出去、泡核桃价格十分便宜、重楼等贵重药材更是无人问津,曾经有多少人对他们冷眼相看,冷语讥讽,甚至还有人在背地里说他们简直就是,花冤枉钱。可他们就是凭着自己超前的胆识和非凡的意志,经过了多少困难和挫折的历炼才成就了今天的事业。“不经一番彻骨寒,哪得梅花扑鼻香”,凡是创业都要经受各式各样困难和挫折,我希望你们要以他们三个为榜样,向他们看齐!

四、理论联系实际,用农业生产中大量的、通俗易懂的、与生物学知识应用有关的实例进一步阐述学好生物学的重要意义,激发起学生学习生物学的浓厚兴趣

莎士比亚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源泉,是推动学生去寻求知识的一种巨大力量,在对某学科产生兴趣的前提下,学习效果会是事半功倍,教学效果也就显而易见了。在学生进入农学专业的第一天,老师就要通过大量的、通俗易懂的实例,说明生物学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阐明学好生物学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引起学生的重视,激发学生学习生物课欲望。如:“农业生产中为什么要讲究合理密植?为什么要提倡间、套种?为什么要提倡合理施肥、合理灌溉?这些问题都是生物学基本原理在农业生产中的灵活运用”。

老师将学生注意力集中到教学上以后,要趁热打铁,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告诉学生:“由于各种生物都是利用光能进行光合作用,通过合理密植才能充分利用光能,提高生物产量,种植密度过高或过低,则由于光合面积减小,光能同样没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因此一定要讲究合理的密度,方可获得高产的目的;由于各种作物的生物学特性不同、生育期不同以及各生育期对光照要求不同,所以,采取高矮作物搭配、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搭配等方式进行间作或套种,就能充分利用光能、提高土地利用率,从而达到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这一目的;又由于不同的作物品种其需水、需肥量不同,同一种作物的不同生育期其需水、需肥量也不同,所以,要根据各种作物的需水、需肥规律进行合理施肥和科学的水分管理。并告诉同学们,学完生物课以后,就会明白很多类似问题的科学道理,懂得科学种植和科学管理的必要性,从而,达到增强农学专业学生学好专业课信心和迫切感,并深深明白:对于农学类专业来说,生物课是一门最重要的基础学科”。

总而言之,围绕上述四个方面的内容来组织好农学类职高生的第一堂生物课,看似不够切题,可其教学效果却是异常显著,笔者认为,别出心裁的组织教学内容,挖空心思的上好农学类专业的第一堂课,对于消除学生对生物学习的畏惧心理,树立学生学习生物课的浓厚兴趣,并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一个具有亲和力的教师的良好形象,对以后的生物教学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中等职业学校课本《生物学》全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室编著;

[2] 黄希庭、郑希付主编的《健康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篇3

在这一从基础问题入手进行整体规划、逐步破解难题的螺旋递进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关注这样几个关键问题:首先,是如何让教师的流动真正成为信息资源的流动,成为先进教育观念和教育技术的流动,而不是简单的人员流动。其次,怎样使教师交流从简单的“输血式”迁移转化为“造血”机能的迁移,从人员的外在调配转变为教师的内涵发展。第三,如何遵循“刚性”与“柔性”并济的原则,以行政手段切实保障教师受幸福的职业生活。

一、以基础制度作保障,让干部、教师“动起来”

我们提升涉农学校教师队伍质量的初始办法,是推行城区教师到涉农学校定期交流服务的制度,同时建立校长任职交流互动机制。涉农学校校长、骨干教师和后备干部到城内强校“留学”,城区窗口学校选派干部到涉农学校任校长,人员交流覆盖了全部涉农学校和薄弱学校。

在制度保障下,学校干部教师从城到乡、从乡到城流动起来。政策实施早期出现了“沙丁鱼效应”,部分到涉农校和薄弱校定期服务的教师通过上示范课、观摩课等方式,将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新的课程理念带到涉农学校,拓展了涉农学校教师的专业视野和发展空间。

但是一段时间后,新的问题出现了。能力较强的交流教师服务期满离开后,良好的教育效果中断,受援学校的家长、学生产生了不满情绪。也有少部分的交流教师本身是派出学校不愿意留下的人员,到了支援学校后给对方学校增加了管理的难度。还有些交流的干部因为学校整体管理环境的差异而出现“水土不服”。

这些问题的出现,使我们意识到,单单依靠教师的人员流动来提升学校教师队伍的质量,是不够科学或者说是不全面的,“输血”解决了一时之急,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血源”问题。

二、以创造优质环境为前提,让干部、教师“留下来”

1、扩大学校的办学自,在涉农学校试行校长职级制

“把学校还给校长”,进一步扩大校长的办学自,是青羊区调动广大校长办学积极性、推进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我们以草堂小学和文翁实验学校为试点校,推行了相关的改革措施,诸如下放经费分配权,扩大校长的人事权、招、生自、校本课程设置权、教育教学评价权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我们率先在涉农学校进行校长职级制的试点,评定出校长职级,校长工资待遇与职级工资挂钩。这一举措为全区推开校长职级制奠定了基础,也为吸引优秀管理人才到涉农学校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区教育局还以推进学校文化建设为导向,给予涉农学校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双重支持,扩大涉农学校的影响力,吸引城区教师主动投身涉农地区的教育事业。

2、改善教师的职业环境,提升教师的幸福指数

薄弱学校与城区强校教师在经济收入、社会保障、职业发展前景等方面存在的客观差距,是阻碍教师合理流动的最大障碍。制定配套政策,让流动到涉农学校的教师能心甘情愿地留下来,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1)“一个保障”和“三个倾斜”

“一个保障”就是保障工资待遇。我们从区财政争取到专项资金,给交流到涉农学校的干部教师发放一定的补贴。具体办法是:凡在涉农学校任教的教师,包括交流到涉农学校的教师,区财政在保持其基本工资待遇不变的前提下,再给予每人每月300元的专项补贴,使交流干部教师的收入与城区学校持平或略高于城区学校。在涉农地区实行校长职级制,保障其校级领导的待遇高于城区。按规定,具有相应等级的校长,在区内学校间交流任用,不受地域、学校规模、学校等级的限制,职级工资不变。

“三个倾斜”指福利待遇倾斜、评优评先倾斜和职称聘用倾斜。比如:经多方协调,青羊区以市场价一半的价格,为涉农地区的教师购买了数百套住房,教师只需要付出同地段一半的价钱,就可以获得一套全产权住房,解决了涉农地区学校所有教师的住房需求。区教育局明确规定,凡申报特级教师、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市教育专家、市学科带头人,市级以上模范教师、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的,应在薄弱学校、涉农学校任教两个学年以上。青羊区特别设立了“教育均衡发展突出贡献奖”、“教育均衡发展特别贡献奖”、“教育均衡发展优秀志愿者奖”、“教育均衡发展奉献者奖”等专门的奖项。青羊区还提高涉农学校和薄弱学校教师职称聘用比例,对具有涉农学校或者薄弱学校工作经历的教师,优先聘用。城区学校教师聘用高一级职称,必须有一年以上涉农学校的工作经历。

(2)关注教师心理和谐和职业幸福感

青羊区将2005年、2006年分别定为“教师关爱年”和“教师发展年”,实施关爱教师工程,积极营造全社会关心均衡教育、关爱涉农教师的浓厚氛围。关心教师的生命质量和发展需要,实施“六卡关怀”:通过给教师提供康体卡、阳光卡、E网卡、深培卡、书香卡、信用卡六种卡,对教师的身心健康、素质提高、专业发展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关怀。在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涉农地区教师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稳步提升。

三、以管理制度创新为先导,让配置机制“活起来”

在教师流动服务和分配优秀教师资源的过程中,受教师人事关系和校际间人才壁垒等方面的制约而产生的教师流动不畅的问题逐步显露出来。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转变传统的人才观念和管理观念,变人才的单位所有制为区域共享制,从根本上解决教师的“身份”归谁管的问题。

青羊区专门成立了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管理机构――教育人才管理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把全区教职工的人事关系纳入中心统一管理,统筹配置人才资源。“中心”与教职工签订人事聘用合同,行使人事聘用权;学校与教职工签订岗位管理合同,行使岗位管理权。这样一来,教职工的人事关系不受现在工作学校的约束,彻底打破了校际间人才保护的壁垒,从制度上弱化了学校对教育人才流动的限制,实现了优质教师资源的区域内共享,教职工由“单位人”变为了“系统人”。

四、以资源共事为途径,促进城乡教师同步成长

当校长、教师的流动在基础制度保障下成为一种常态,学校在错位发展的过程中又产生了新的不均衡。如何打破学校之间的隔阂,充分发挥名校、名优教师等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作用,成为我们面临的又一新问题。校长、教师的流动能够为涉农学校输入优质资源,但要从根本上提高涉农学校教师的水平,这种“输血式”流动仅能解燃眉之急,只有全面提升涉农学校教师的水平,让涉农学校教师具有自身的“造血”功能,才能解决根本问题。我们依托青羊区丰富的优质教育资源和多元多层次的教师培养体系,为涉农学校的每一位教师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培养,促进城乡教师同步成长。

我们依据“优势互补、互惠互利、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原则,把全区中小学组建为七个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通过共同体开展的学校协作、校长沙龙等活动,进一步消除城乡教师资源的地域差异。

我们通过组建“特级教师工作室”和“名师发展学校”,对区域内的名师进行管理、培养,丰富和完善我区的教师培养体系;同时着力提高薄弱学校、涉农学校的师资水平,培养“本土化”名师。

篇4

γ-氨基丁酸和维生素E对AA肉鸡胸肌生长的影响

DNA标记及其在鱼类中的应用

震旦鸦雀在安徽省分布新纪录

先玉335夏玉米高产栽培优化研究

甜叶菊的组织培养

滁菊叶中黄酮类成分的提取工艺优化

金银花中绿原酸和木犀草苷的同时提取及测定研究

提取分离工艺对白头翁皂苷的影响

Pt、Sn催化剂的电化学制备及催化性能研究

离子色谱法同时测定矿物质水中无机阴离子研究

一类二维对流扩散方程的有限元法

学分制下农学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性教学探析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实效性探讨

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提高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管理有效性的思考

浅析自主学习能力的构建与新式教材的关联

基于评价理论的英语专业学生习作分析

当代法国文学翻译家郑克鲁翻译思想评述

水体中酞酸酯类环境激素环境过程研究

蚌埠市清洁生产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等离子喷涂NiCrAl/Cr_2O_3-8%TiO_2涂层残余应力模拟分析

基于Multisim10的积分运算电路的仿真

光催化剂BiVO_4的制备、表征及其光催化性能的研究

动目标的多普勒雷达检测及其物理基础

一种基于移动Agent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融合算法

高职院校教学评估系统设计与实现

安徽省县域体育现状分析

我国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教师人文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

高校体育资源“联合体”整合模式研究

大学物理演示实验教学探索和实践

浅谈当前高校实验室的管理问题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路径

新时期地属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困境与对策分析

医药专科院校实行学分制管理的可行性研究

浅议物理学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与发展中的作用

浅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

语法隐喻浅析

从词化对比角度分析英汉“走”类动词的语义

大豆黄酮对固始鸡血液及肌肉组织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的影响

芜湖地区三黄鸡腹水综合征的发病情况调查

蚌埠地区设施土壤盐分累积特征研究

秧龄、播量、密度和氮肥运筹对“新两优6号”产量的影响

蓝靛果的研究利用现状及其发展前景

耐镉根瘤菌的筛选

产EPS乳链球菌的筛选

构建学科生态系统,奠定地方高校的学科格局——以安徽科技学院为例

《生物统计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现代教育技术下的英语快速阅读速度提高方法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翻译技巧教学效果调查

基于应用型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论知识管理在高校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物理教学中设计性实验的探讨

浅论师范生礼仪教育的必要性及途径

辅导员如何针对新生特点及存在问题开展思政工作

关于制定《安徽省高校标准化学生公寓评估指标体系》的思考

安徽省区域文化特征及其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分析

篇5

关键词:会计学;涉农特色;人才培养;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3-0113-03

会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历史的必然。审视会计教育改革30多年的发展轨迹,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会计专业经历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深刻转变。这种转变一方面为社会提供了大批会计人才,极大地满足了市场对于会计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随着会计专业学生人数的快速增加,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越来越难。在这种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的会计专业应该实施与其他类型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差异化战略,着力解决扩招后高等农业院校会计专业面临的学生就业难和农村会计人才缺乏之间的矛盾。我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凸显“涉农特色”

多年来,我校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研究实践上,体现立足农村、服务“三农”会计人才的能力和素质,形成了一套颇具“涉农特色”的培养措施和方法。具体来说,我校会计学专业结合高等农业院校学科发展特色及时修订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高等农业院校自身优势,面向农村和农业,培养涉农企业和农村基层部门会计与财务管理人员,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将“农业会计”作为专业主干课程,同时还开设了“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乡镇企业会计”、“畜牧业财务专题”、“农村社会学”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专题”共计6门涉农课程。二是在全球经济国际化发展趋势下,国际会计人才需求旺盛,我们在会计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了“国际会计”、“国际理财学”和“管理会计双语”等适应国际化要求的课程。三是在应用型和创新型会计人才培养的社会要求下,我们在会计人才培养方案中提高了实践课程的比例,按照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开设了以“会计学原理实验”为基础、“财务与会计综合模拟实验”为核心、“理财方案设计”和“审计案例操作分析”为补充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实践教学四个学年全覆盖,在实践教学中大量使用涉农企业案例。

二、教改和科学研究瞄准“涉农方向”

在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需求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离不开其教学体系的深化改革和科学研究成果的支撑。长期以来,我校会计专业教师深入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公开发表教改论文23篇、科研论文200余篇,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案例教学和课程项目设计等视角探讨了本专业教学体系改革;另外,还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对当前会计专业大学生的学习状态展开广泛调查,在剖析本专业大学生学习状态的基础上,推进教学体系改革。主要观点有:(1)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上,首先是合理设置课程体系,让学生们了解和熟悉农村经济的特点、重要性和发展前景,培养面向农村和农业的创新创业人才;其次是利用“涉农企业家进课堂”授课方式,培养面向农村和农业的创新创业人才;再次是积极拓展涉农企业和农村实习基地,培养适应农村和农业的创新创业人才。(2)在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上,着重完善以涉农企业和农村其他经营主体为对象的会计创新性实验教学体系和加强会计创新性实验软硬件环境建设,通过模拟实验,有利于他们掌握会计操作技能,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3)在案例教学上,从教师、学生和案例视角分析其原因后,提出全面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业务水平、寻找涉农企业有针对性案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优化会计教学案例素材,形成以学生为中心,对现实问题和某一特定事实进行交互式探索的过程,学生在某些现实的约束条件下,运用智力和情感锻炼他们面对复杂问题做出科学决策的能力,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清晰的专业理念、高超的专业技能和敏锐的专业判断。(4)在科学研究上,成果团队教师的科研课题和论文瞄准“涉农方向”,紧紧围绕农村企业财务、会计和金融展开研究。

三、学术交流与业务培训拓宽“涉农视野”

无论是科研工作,还是人才培养,都离不开广泛的学术交流。只有通过有效的学术交流,才能使老师们更好地传授知识、沟通信息、取长补短、开阔思路,才能促成不同高校间老师们的相互协作、形成交叉综合,才能使老师们获得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培养出高质量的会计专业人才。通过学术会议和业务培训,与国内外其他高校尤其是农业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师交流心得和体会,能够及时跟踪学科建设的前沿、发现专业建设的不足,了解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缺陷,从而推进本校会计专业课程建设和教学体系改革。长期以来,学院和会计专业教研室非常重视教师的学术交流和业务培训。学院提供经费支持每位教师每年1次外出交流学习的机会,鼓励教师进企业尤其是涉农企业实践锻炼,教研室主任还可以根据专业建设需要参加相应的教学改革会议。本专业教师积极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和业务知识的培训。

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彰显“涉农优势”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在教育思想和教育目标的确立上,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和掌握,把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定在学生掌握现有的知识上,要求学生对前人的知识进行接受、消化和储存。随着时代的发展,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已成为人才的最重要的素质,而这些素质正是会计专业学生所欠缺的。我校会计学专业充分利用“第二课堂”,依靠农学、园林园艺、茶学和生态学等“涉农学科”优势,构建出“科研课题+学科交叉+技能大赛”三位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从两个方面入手:(1)以科研课题为载体,通过与涉农学科交叉,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具体做法:一是学院每年将教师新增的各类科研项目向本专业学生和其他涉农学科学生征集调查和科研小团队,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选择科研项目,然后,课题主持人组织学生科研小团队召开研究思路座谈会、布置研究任务和明确相关要求,撰写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等。二是鼓励会计专业学生联合其他涉农学科学生积极申报学校和省里的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2)以专业技能大赛为重点,通过与涉农专业交叉,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我校会计专业非常重视专业技能大赛的开展,商学院先后主办了六届湖南农业大学创业计划大赛,为学生们营造了良好的创业氛围。本专业学生与涉农专业学生共同组建了诸如“风格尔花卉有限公司”等创业团队,通过创业计划大赛提高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另外,学院还积极承办了营销沙盘模拟大赛和鼓励学生参加“用友杯”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等。总之,我校通过创新实验项目和专业技能大赛提升会计专业学生们的创新能力,进而推进课程建设和教学体系改革。

五、教材内容紧扣“涉农主题”

教材是教学思想、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载体,是课程得以实施的具体保证,是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标志。随着主体教育思想、素质教育思想、人文教育思想、创新教育思想和实践教育思想的提出,具有多年传统的高等农业院校会计学专业本科教学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难以满足新时期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也促使我校会计学专业的教师们去思索如下问题:(1)高等农业院校会计专业的学生们需要掌握会计学科知识的哪些内容?(2)高等农业院校会计专业的学生们需要掌握到什么程度?(3)高等农业院校会计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培养学生什么能力和素质?(4)教材应该怎样适应教学方式的变革?(5)教材怎样才能给教师在教学中留下较大的改革和创新空间?围绕着这些问题,老师们积极组织和参加研讨会,并一致认为:在教材建设中,要坚持培养适应涉农行业会计与财务管理人才需求的目标,要坚持理论教学为实践教学服务的原则,理论知识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和够用为度,强调知识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强的适应性和创造力。因此,我校十分重视会计学专业课程的教材建设,先后主编各类教材9部,其中有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十二五”规划建设教材、应用型本科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专用教材和普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等。尤其是主编的《财务报表分析》、《财务管理》、《成本会计》、《会计模拟实验教程》和《审计学》等“应用型本科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专用教材”系列更是符合在新机制、新模式下探索和创新涉农行业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的要求,打破传统理论体系,精选涉农企业案例,突出技能训练,注重可操作性,引导学生从“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系统理解。

参考文献:

[1]杨亦民,胡晟姣,李桂兰.高等农林院校会计学专业建设问题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9,(3):116-118.

[2]杨亦民,屈静晓.关于会计学专业建设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1,(7):124.

[3]张春颖,冯建军.谈会计专门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J].中国高等教育,2012,(17).

[4]章新蓉,顾飞.开放式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研究[J].会计之友,2012,(36).

篇6

【关键词】 电子商务 问题 发展 策略

Abstract : Now we must forecast the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the electronic commerce, clarify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So that it is more advantageous to the sustained, rapid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electronic commerce in China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1.电子商务的概念

电子商务的内涵包括多方面。从范围而言,它包括商务活动的所有方面,如交易的场所、方式、工具等;从过程而言,它包括了商务活动的所有阶段,如市场调查、合同的签订到货物的配送以及售后的服务等;从参与者而言,它包括整个商务活动的所有方面的人员,包括生产方、销售方、供应方和客户等;从企业营销而言,它包括从传统营销方式到基于因特网营销方式转变的整个过程。

电子商务的定义

电子商务是把买家、卖家和合作伙伴通过因特网、企业的内部网和企业之间的网络联合在一起,利用因特网技术和现有系统的业务相结合的产物。

概括的说,电子商务就是通过因特网进行的各种商务活动,包括广告、交易、支付、服务等活动。

2.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2.1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

我国电子商务活动开展时间不长,但政府部门对此给予了高度重视,相继实施了“金桥”“金卡”“金关”“金税”等一系列“金字工程”,从1994年我国部分企业就开始涉及电子商务的发展,分别在海关、证券、外贸等各个领域应用了电子商务,并取得了喜人的成绩。1998年我国国内第一笔网上电子商务交易成功,标志着我国电子商务已经开始进入实用阶段。之后国内和国外的电子商务网站大量的出现,并取得很好的效果。尤其近两年来使用网络的人越来越多,在网上“逛街”也越来越普遍。

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而它的几大支柱出现不协调发展的状态,也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在开放的网络上处理交易,如何保证传输数据的安全成为电子商务能否普及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调查公司曾对电子商务的应用前景进行过在线调查,当问到为什么不愿意在线购物时,绝大多数人担心的问题是遭到黑客的侵袭而导致信用卡丢失和隐私的泄露。因此有一部分人或企业担心安全问题而不愿意使用电子商务,安全问题成为电子商务发展中最大的障碍之一。在我国,电子商务发展所需要的市场经济环境,运行环境尚不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网络宽带、反应速度尚不满足要求,电子支付手段尚不完备,物流配送体系尚不配套等等问题都要求我们必须尽快解决。

2.2我国发展电子商务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2.2.1安全问题

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解决安全性和可靠性问题。病毒感染、黑客的侵袭使人们对计算机的安全性,特别是网络上电子商务进行的安全性产生怀疑。Internet的诞生并不是因为商业目的,而是为了能方便地共享计算机资源,所以Internet的TCP/IP协议及源代码的开设与共享是合理的,是适合当时需要的,要在 Internet上进行安全要求高的电子商务活动也就显得勉为其难了。这种情况对电子商务的推行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使公众在电子商务前裹足不前。

因此,要在现在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安全技术措施,如防火墙、加密方法、数字签名、数字信封、身份认证等技术,以保证数据的保密性、完整性和不可否认性。

2.2.2法律制度问题

电子商务是一种世界性的经济活动,它的框架的制定不应该只局限在一国的范围内,而应该考虑适用于国际间的经济往来,得到国际间的认可。主席曾经指出,电子商务代表着未来贸易方式的发展方向,政府应当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律法规环境。

电子商务涉及的法律保障主要问题有:

(1)从交易安全方面看,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加强数据保护,保证用户的个人隐私。

(2)从电子支付方面看,明确付款人、收款人和银行之间的法律关系,保障交易的及时和安全。

(3)电子交易合同方面看,解决电子合同和传统纸面合同的法律等效性。

(4)还有一部分法律法规应根据电子商务的情况加以补充、修改和完善。如网络虚假广告、著作权、隐私权、消费者权益等。

2.2.3税收问题

主要解决无形产品及服务和有形产品及服务是否征税和如何征税的问题。

2.2.4技术问题

这里所说的技术方面的障碍主要包括网络的可靠性、数据传送的速度等。Internet上存在多种不可靠的因素:软件不可靠、线路不可靠和系统不可靠等。

由于电子商务是基于信息通信的商务活动,为此需要建设必要的信息基础

设施:包括各种信息传输网络的建设、信息传输设备的研制、信息技术的开发,还包括用于多媒体教学、远程教学、远程医疗保健等一系列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由于经济实力和技术方面的原因,我国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缓慢和滞后,已建成的网络质量也比较低,公众使用费用比较高。

2.2.5人才问题

政府应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和手段培养、引进一批素质较高、层次合理、专业配套的网络、计算机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以加快我国电子商务建设步伐。各大高校应该开设相应的专业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2.2.6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问题

由于经济实力的原因,我国网络基础设施和一些发达国家比较还相对缓慢和滞后,我国必须提高投资效益,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改变通信方面的落后。

2.2.7物流配送能力滞后的问题

我国的物流配送尽管有许多的快递公司、邮政等部门,但实际上还相差很远,一些大的城市还达不到当天送货到家的状态,而一些偏远的乡镇一周能接到货物就是不错的,真正的电子商务活动,需要更完善的物流配送体系。

2.2.8政府的角色定位问题

各个国家不能按照自己国家的国情来制定政策,必须按照全球的一个统一的标准来实施电子商务,以保证电子商务的顺利实施。

2.2.9商家信用问题

网上的商家越来越多,由于一些有诈骗心理商家的出现,让有些消费者止步不前,不敢相信网络的交易,我们现在的网络实施实名制度就大大的减少了泡沫商家的出现,同时也约束了消费者的行为。

参考文献:

[1]刘枫. 我国电子商务发展前景分析[J]. 法制与社会, 2007,(03).

[2]费名瑜. 电子商务概论[M],2005.

[3]张元慧 ,李少伟 ,许丽红. 我国电子商务发展前景展望[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5,(22).

[4]卞金定. 浅析电子商务的发展前景[J]. 科技资讯.

[5]刘凤君.我国电子商务展望及发展 [现代情报 Modern Information].

作者简介:王 微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82.03 民族:汉族 籍贯:辽宁 专业:电子商务专业 学位:管理学学位, 职称:助教。

篇7

课程涉及知识面广,内容繁杂,课时有限园林工程造价课程涉及到园林景观工程、园林给排水、景观照明安装、绿化种植等内容,总学时一般较少,在有限的课时内既要完成全部课程内容,还要使学生具备独立编制园林工程造价文件的能力,具有一定困难。

教材内容陈旧,无法满足区域教学的需求园林工程造价的特点之一就是行业规范和标准更新的速度比较快,以往教学中所使用的教材不能及时充分反映新规范、新标准并突出其专业性、区域性。目前已经出版的以“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08”(以下简称08清单规范)为依据编写的教材很少,能够结合本地区消耗量定额及实际情况编写案例的教材基本上没有,学生学完后仍然不能独立完成特定地区的园林工程的造价任务。

教学与实战脱节,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弱园林专业学生对于园林工程造价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造成了学习态度不够积极认真,只满足于听懂课堂所教内容,没有主动掌握园林工程计价技能的动力和需求。很多学生学完本课程后实际动手能力较差,无法独立完成完整的园林工程造价文件,对园林工程造价管理更无从谈起。

园林工程造价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合理安排课程结构,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针对园林专业学生不了解园林工程造价行业的事实,首先结合学生最关心的就业问题,讲述专业知识的同时,紧密联系实际,介绍以工程造价为核心的园林工程管理案例社会应用现状,展示园林工程造价行业的广阔发展前景,强调本课程的实用性和重要性,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们抓住机会,鼓励感兴趣的学生参加造价员执业资格考试,争取毕业后能够持证上岗。

调整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方法自推行“08清单规范”后,工程造价人员不仅需要能看懂图、算准量,会套定额,掌握市场价格变化,还要懂经济、了解施工技术、熟悉当地政策法规。因此为了密切联系实际,园林工程造价课程的内容转变应以熟悉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最新实行的计价依据和政策规章为前提,掌握园林工程造价理论为基础,应用“08清单规范”为目的,兼顾定额计价方法的教学模式,达到学有所用。要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授课内容,必须在教学方法上进行调整和改革。教学方法可采取多媒体教学、课堂练习、课后作业和工地实访等相结合。

加强教材建设,适时补充最新内容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不但要反映科学知识与结构,还要反映知识获得的过程,才有利于提高求知者的素质。及时调整选择最新版本的教材,根据社会实际的变化及时补充最新相关内容,才可以比较及时的解决教材过时、滞后的现象。

能力与知识并重,增加计价软件教学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计价软件辅助进行工程造价管理已在园林企业中普遍推广,并且也是工程造价从业者必备的技能。因此,在学生学习期间,满足理论教学的同时还应培养其应用计价软件进行工程造价的技能。

结语

篇8

【关键词】区域特色 研究型大学 学科建设 特色学科 优势学科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C-0086-03

学科建设是大学建设的基础,制定学科建设规划有利于大学管理者指引学科建设方向,对学科建设进行整体把握和布局。国务院通过的《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中提到优化高校布局结构,办好一批有特色、高水平大学,支持西部地方高校特色优势学科专业发展,大力建设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加快广西民族地区发展。

广西大学自1928年建校以来,始终秉承学校创始人、著名教育家马君武先生的办学思路:“开办实用科学,培养广西经济建设所需的人才,服务广西经济社会”。现今,广西大学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办学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大学,是教育部和广西人民政府共建的地方高校,也是我国“211工程”和“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计划”建设高校,提出了以建设“高水平区域特色研究型大学”为目标的办学方向和定位。研究广西大学建设高水平区域特色研究型大学的学科建设现状并提出建议,不仅能提高学校的特色办学水平,还能加快学校建设区域特色研究型大学的步伐。

一、立足区域建设特色学科,增强学科特色

目前,广西已进入工业建设中期,继续立足区域经济建设的规划和战略,抓住我国西部大开发、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广西“14+10”(14个千亿元产业和10个战略新兴产业)产业体系建设等发展机遇,与区域重点产业、区域重点工业建设加强联系,加大与区域建设所需项目的合作,有利于区域特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目前,广西面临“双核驱动”、“两区统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桂西资源富集区、左右江革命老区和西江经济带)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重大发展机遇。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重点打造交通运输、海洋经济、农林渔业、能源开发、跨国旅游、生态环保等高水平的沿海工业、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西江黄金水道内河港口吞吐能力6000万吨,沿江中心城市形成汽车、机械、冶金、高新技术及建材等产业布局;桂西地区开发的优势资源有铝、锰、有色金属、水能、制糖、红色旅游、农产品加工等并建有特色优势产业基地。

2010年,自治区政府加快“14+4”产业体系建设,坚持产业优先发展。14个千亿元产业有食品、汽车、石化、电力、有色金属、冶金、机械、建材、造纸与木材加工、电子信息、医药制造、纺织服装与皮革、生物、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等,4个战略新兴产业为: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海洋经济;2012年起,广西又新增6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生物农业、先进装备制造、养生长寿健康产业。根据广西大力建设的重点产业需要,建设和增设有色金属、农产品加工、高科技术产业等区域特色学科,是加快高水平区域特色学科建设、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构建特色学科体系,完善学科建设规划

虽然每所大学都有自身独特的学科建设模式,但是借鉴著名高水平大学的学科建设共性可快速提升自己的学科建设水平。有学者研究了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建设的成功经验,提出了我国大学学科建设模式,构建一个由主体学科、主干学科、支撑学科和特色学科构成的学科体系,即建设奠基性的基础学科作为学校的主体学科;建设标志性的强势学科和优势学科作为学校的主干学科;建设常规性的支撑学科和跨越式的特色学科。广西大学在完善和落实学科建设时,可借鉴这一学科体系进一步完善学科建设规划。

(一)构建以文理学科为基础的主体学科。广西大学早在1931年就成立了理学院,设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4个系,办学历史久,有较深厚的历史积淀,但现在总体上落后于工学和农学两门学科;人文社会类基础学科发展较缓慢,学科总体薄弱,如文学、哲学还未设置博士培养点,历史学建设还存在空白。因此,进一步加强对哲学、文学、社会学、数学、化学等文理基础学科建设的重视和支持,尤其注重加大对人文类学科建设的支持与投入,才能为学校主干学科和特色学科的成长和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构建以工学和农学为强势学科的主体学科。广西大学在创办之初,学校创始人马君武先生就提出首先开办实用学科的办学思路,培养广西经济建设和发展所需的理学、工学和农学等专业技术人才,服务广西社会。工学和农学经过80多年的办学积累,如今已成为学校的优势和代表性学科,其中工学中的结构工程和农学中的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两门二级科入选国家重点学科。基于工学和农学中的土木工程、畜牧学等强势学科构建学校的主体学科,作为学校的标志性学科进行建设,培养高水平领军人才,产出标志性科研成果。

(三)加强学科关联度构建支撑学科。加强支撑学科建设,如理学作为工学学科建设的重要基础,对工学壮大起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广西大学工程学学科进入ESI世界前1%行列,这标志着广西大学工程学学科已经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而土木工程、化学工程、机械工程等工学学科的高水平建设就需要基于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基础理学学科的支撑和援助。此外,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不仅能培养综合能力强的高素质学生,还有利于新兴交叉学科的出现和为学科创新提供平台。

(四)立足广西建设需要构建特色学科。广西大学在特色学科构建方面,除现有广西区重点建设学科中的特色优势重点学科外,加大学科参与广西区域建设发展的力度,如加强食品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林业工程、矿业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区域经济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等所需学科建设,满足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广西新型工业化、广西“14+10”产业体系建设需要,促使学科增加区域服务特色,成长为特色重点学科,进一步提高服务区域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三、培养和引进高水平教师,完善学科建设队伍

高水平教师队伍是学科建设的重要保障,要以培养中青年教师为主,同时加大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力度,发挥重点学科的高端人才和优秀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提高高水平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壮大高水平人才队伍,为学科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形成特色学科优势,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

(一)大力培养中青年教师。将中青年教师培养成为在国内外学术上有一定影响力和号召力的高水平教师,既要有短期培养措施,更要做好长期培养的准备与决心。同时,需要继续完善教学和科研制度和管理,完善教师激励机制,为他们的工作创造条件和提供成长的平台,留住优秀的中青年教师,使优秀中青年教师成长为高水平教学名师、学科领军人才,逐步壮大高水平教师队伍。

努力为中青年教师提供自由的学术和科研环境,完善教学和科研的基础设施与条件,减少日常的工作琐事困扰,同时满足中青年教师住房等物质需求,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提高工资待遇水平,继续采用激励措施,提高对在教学科研中表现优秀的高水平中青年教师的奖励;加深对中青年教师的理解和支持,公平对待不同成长阶段的中青年教师,肯定他们的努力和价值,认真倾听和重视他们的需求,增强中青年教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提供中青年教师实现价值的平台,主动采取措施引导中青年教师与学校共同发展,将学校的发展定位和目标方向同中青年教师的切身利益相结合,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二)引进国内外著名的高层次人才。加快引进高层次人才,优先考虑重点学科和特色优势学科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需不断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和服务机制,制订高层次人才引进需求计划、多样化引进等优惠政策、科学合理的人本管理和用人制度等。设立院士、杰出人才、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等不同的人才层次,结合学科、科研建设和发展的实际需要,制订不同层次的高水平人才需求计划,制定不同的薪酬待遇标准;对于院士和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领军人才采用柔性灵活引进的方法,为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兼职院士设置特定的岗位,聘用国内知名专家来校进行学术访谈和交流、参与科研合作、进行短期工作等,为他们提供自由的工作方式;加强对高层次人才的管理和使用,灵活管理学校和学院引进的双聘和兼职的高层次人才,对引进的全职高层次人才制定专门的发展规划和服务措施,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和实现他们的价值。

四、着力建设重点优势学科,提升学科知名度

重点优势学科具有一定的历史积淀和实力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办学优势与知名度。广西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基于广西经济社会长期以来的工业需求、农业需求等,工学、农学等学科起步和建设较早,有长期的学科专业历史积累,有利于这些学科形成学科建设的特色和优势。土木工程、动植物等学科历史悠久,现在不仅是学校的重点学科,也是学校的特色优势学科。学校集中力量建设重点优势学科,不仅能带动相关学科和其他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还可以通过重点学科的知名度提升学校的学术声望。

(一)探索重点学科管理模式改革。长期以来,重点学科建设以院级管理为主,主要在各二级学院独自规划并进行建设,影响了学科之间的关联度,重点学科不能较好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探索“学校―学院―学科”三级管理模式,将管理重心下移至重点学科,学校和学院对重点学科进行总体规划和资金支持,重点学科成立学术委员会进行全面协调;基于科研平台,负责组建跨学科科研团队,整合临近和相关学科的资源,负责科研活动的具体管理与开展,发挥重点学科的带头作用。

(二)投入专项资金加强重点优势学科建设。在重点建设特色学科群中的土木结构工程、动植物遗传与繁育、生物学等重点优势学科和专业已经有一定的历史积累和良好基础,其中一些重点学科甚至取得了国内外知名的先进科研成果。学校集中力量建设重点特色优势学科,设定专项建设资金,加大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特色优势学科的经费投入,建设重点优势学科的国家级高水平科研基地,增加学校科研人员和研究生科研成果奖励资金,有利于学校高水平人才的培养和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取得,重点优势学科的发展前景将会更加广阔。

(三)加快重点学科的国家级科研基地建设。区域特色研究型大学具有区域特色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科研机构等研究基地不仅是学校特色重点科研活动开展的重要场所,也是学校区域特色重点优势学科建设的标志性成果。加强重点学科的国家级科研平台建设,可以进一步加强特色学科科研资源的整合,带动这一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快速发展,培养学科建设所需的高水平人才。 例如,重点学科土木工程现建有相关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有3个:工程防灾与(下转第117页)(上接第87页)结构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西防灾减灾与工程安全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和广西北部湾重大工程防灾减灾协同创新中心(培育建设),继续加大对土木工程重点科研基地的投入和建设,已有的重点实验室也为工学学科申请国家重点实验室打下了良好基础。

(四)与区内外高校签订重点学科合作协议。积极与国内具有国家级重点学科的高水平高校签署合作协议,借鉴它们的重点学科建设经验,与中西部区域特色研究型大学等同类办学层次与定位的高校签订特色办学和重点优势学科建设的合作协议,相互交流与学习。此外,学校基于自身所处的区域环境、区域发展方向和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与区内高校在区域重点建设项目相关的重点学科加强学科和科研合作,例如在土木工程、环境工程等学科加大与桂林理工大学的交流与合作;在动物医学、生物技术等学科加大与广西医科大学的交流和合作;在民族学、语言学等人文学科方面加大与广西民族大学的交流和合作,进而全面加快学校重点学科的建设步伐。

【基金项目】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重点资助项目(2011JGZ002)

篇9

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由原县职业高中和教师进修学校合并组建。学校占地面积51500平方米,年9月。建筑面积43300平方米,校学生2000余人,教职工177名。学校先后开设了农经类、机电类、电子类、计算机信息技术类及管理服务类五大专业群近20多个专业。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办学形式适应市场,专业设置瞄准市场,培养目标满足市场,毕业生出路服务市场”办学思路,坚持以“三个面向”为指针,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发展为目标,以培养素质为中心,立足实际,着眼农村,克难勇进,开拓创新,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培训并转移农村劳动力近万人,成为县“科教兴县”教育兴农”主阵地。经过多年的努力,学校被评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市首批示范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不顾旅途劳顿,这秋高气爽、丹桂飘香的金秋十月。莅临我校检查指导工作,此,代表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对你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多年来一直关心支持我校教育事业发展的市、县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

一、涉农专业是学校的传统专业

县是全山区县,辖11个乡镇,261个村,10.23万户,28.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2.98万人。农用面积广,农村人口多,农村经济发展前景广阔,但由于农村经济管理人才匮乏,经验不足,致使很多可利用和可开发的资源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严重制约了全县农村经济的发展,滞缓了全县致富奔小康的步伐。自1983年建校起,学校立足县情,本着“服务农村建设,促进地方经济”的指导思想,相继开办了农机、园林、林特、食用菌等专业,并逐步打造成我校的骨干专业,成为学校的一大特色。90年代后,学校围绕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结合国家对中职学校专业设置要求,根据需要重点开设了果林、茶林、种植养殖、农学等专业,培养了一大批适应山区经济发展需要的毕业生。年,根据国家专业设置新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需求,依据学生及家长的志愿选择,学校增开了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年秋季招收涉农专业学生144名,年秋季280名。

二、学校具备开办涉农专业的条件

1、师资力量。目前,我校有教职工177人,专任教师153人,学历达标率94%。涉农专业教师13人,其中本科学历11人,专科学历2人,均为中学一级以上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教学经验。近几年,学校根据专业设置需要,采取专兼职相结合的办法,从县农业局聘请了2名专业农技师兼职授课,缓解了实习指导教师欠缺问题。

2、课程设置。根据国家专业设置要求,结合我县经济、地域、气候特点,采取征订和自编教材相结合的办法确立课程科目。比如在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开设上,我们严格按照国家课程设置要求,开齐开足德育课和文化课,有计划地选开部分专业技能课,并结合农村实际,自编了《农村政策与法规》《农业技术推广》等专业教材,这样,既保证学生学到文化知识,又掌握了切合实际的专业技能,使教学更富有本土化、更具有针对性。强化教学管理,在课程落实上实行“三表”(即课程表、教师任课表、作息时间表)监控制;在常规管理上,坚持教研组月查、教务处普查、学校领导抽查制度,确保教学高效。

3、实习基地。近几年,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确立了“种植优质烟叶、‘绿生’茶叶,栽培天然木耳、香菇,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的发展战略,这为我校涉农专业的开设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为开阔学生眼界,练就扎实的专业技能,学校积极争取,多方联系,在以往建立土门蔬菜大棚种植、茶叶等基地的基础上,又与集团、镇核桃产业基地等建立联系,使其成为学生实践、见习场所。今年,我们在县农业局的大力支持下,与种子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实习基地合同。这样,学生既有理论支撑,又有实践场地,学生实习、实践率达100%,真正达到了学有所长、学以致用的目的。

4、学制管理。建设新农村,更需要懂技术、高素质的人才。不少家庭生活困难,迫切希望孩子早日学成回家创业,尽早脱贫致富。面对实际,我们实行“2+1”模式。即学生入学的前两年完成必需的专业理论学习、基础技能训练、专业拓展意识和专业拓展能力的培养;后一年重点熟悉相关岗位技能要求、提高专业技能,达到现岗操作标准。“2+1”模式产生了三大效益:一是解决了特困生就学问题;二是强化了职业技能培训;三是培养了农业科技带头人。学生撰写的经验论文《边学习边脱贫,再学习再致富》在《教育与职业》刊物发表。

5、社会环境。我们重视鼓励引导学生扎根农村,回乡创业,成长为科技带头人,以良好的社会效益助推学校发展。林特专业的毕业生李知华,利用在学校学到的专业知识开办了食用菌加工厂,学校组织对口师资跟踪进厂指导,使其年产值达60万元,成为我县菌类生产的民营大户,在他的影响下,所在村组的乡亲纷纷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菌类生产,经济效益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是98级农科专业毕业生,三年的职校生涯,勤奋好学的他夯实了专业基础知识,学到了农村基层工作管理方法。凭借过硬的综合素质,出色的管理才能,仅5年时间,他就走上了农村领导工作岗位,成长为村的党委副书记、湖北集团公司的总经理。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据统计,学校累计为村组培养科技致富带头人800余名。良好的社会效益营造了学校发展的大环境,上中职学校,读涉农专业,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家长的愿望,学生的选择。

三、思考和展望

篇10

新版的本科专业目录仍然按照学科门类、专业类和专业三个层次进行划分,学科门类由原来的11个增加到12个,新增加艺术学门类;专业类由原来的73个增加到92个;专业由原来的635种调减到506种。面对如此多的专业,你准备报考哪个呢?如果你仔细看了新版的本科专业目录,你会发现,其中有些专业闻所未闻,有些专业的名称则甚至可以说是晦涩难懂,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解读几个这样的专业吧!

什么是物联网?有些同学可能听说过,有些同学可能多少了解一点,但估计很多同学都不知道物联网是什么东西,有什么用。要了解物联网工程专业,我们首先得弄明白什么是物联网。

通俗地来说,物联网就是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把所有物品与互联网结合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通信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的革命性发展。目前,物联网被正式列为我们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2010年初,教育部下达了高校设置物联网工程专业申报通知,众多高校争相申报。物联网产业具有产业链长、涉及多个产业群的特点,其应用范围几乎覆盖了各行各业。据测算,物联网的产业规模比互联网产业大20倍以上,而物联网工程技术领域需要的人才每年也将达百万。

物联网工程专业涉及广泛,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环境监测和情报搜集等多个领域。

培养目标

物联网工程专业培养能够系统地掌握物联网的相关理论、方法和技能,具备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传感技术等信息领域宽广的专业知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专业课程

电工电子技术、射频识别与传感技术、单片机技术、嵌入式技术、综合布线、通信工程制图、通信原理、通信网络基础、光纤通信、无线局域网技术、信息网络管理、智能楼宇系统、物联网技术、物联网应用与物联网工程等。

就业方向

面向物联网行业,物联网工程专业毕业生可从事物联网的通信架构、网络协议、信息安全等的设计、开发、管理与维护。主要面向岗位包括:物联网系统设计架构师、物联网系统管理员、网络应用系统管理员、物联网应用系统开发工程师等核心职业岗位以及物联网设备技术支持与营销等相关职业岗位。

学校推荐

根据2012-2013年中国大学本科教育分专业排行榜所提供的信息,物联网工程专业排名前八位的大学为:哈尔滨工业大学、江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重庆邮电大学、吉林大学、中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理工大学。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这个专业确实不像有些专业一听就知道是干什么的,比方说通信工程、计算机软件技术、新型材料等等。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涉及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电机电器技术、网络控制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诸多领域,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主要特点是强弱电结合,机电结合,软硬件结合。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电气信息领域的一门学科,由于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业生产密切相关,发展非常迅速,现在也相对比较成熟。它已经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国防等领域,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培养目标

该专业培养具有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和相应的电气工程专业知识,受过电工电子、系统控制及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解决电气工程技术分析与控制问题基本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学科特点

学习本专业将受到电工电子、信息控制及计算机技术方面的训练。主要学习课程有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控制理论、信息处理、系统工程、自动检测与仪表、计算机与应用和网络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会受到良好的工程试验基础训练,还有大量上机实习等实际锻炼的机会。将在控制与生产自动化、自动控制与自动化软件应用方面获得系统分析、设计、开发与研究的基本能力。

报考提示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对广大考生有很强的吸引力,属于热门专业,高考录取分数线往往要比其他专业高许多,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有:①就业容易,工作环境好,收入高;②该专业方向有着非常好的发展前景,研究成果较容易向现实产品转换,而且效益相当可观。但是鉴于国内现在的形式,考生在报考该专业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1)充分考虑自己的兴趣。也许自己本来并不对该专业感兴趣,但是许多人都说好,于是自己就“感兴趣”了。这对以后的发展是很不利的,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2)衡量自己的综合素质。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需要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基础,及较强的外语综合能力,为今后能够掌握并且灵活运用专业知识做准备。

就业前景

由于本专业研究范围广,应用前景好,毕业生的专业素养相对较高,因此就业形势非常好。通常情况下,学生毕业后可以选择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研究所、工矿企业等,也可以是一些外资、私营企业。如果毕业生能力足够强,又在学习期间积累了比较好的研究成果,完全可以自己创业,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国外在该专业方向的研究要领先于我们,因此若想要有进一步的发展,出国深造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高校排名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综合实力排名:

1. 清华大学。有相关院士2人(卢强、韩英铎),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电气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国家二级重点学科4个(电机、电力系统、电工和高电压)。各方面都是强项,国内顶尖。

2. 西安交通大学。有相关院士2人(邱爱慈、王锡凡),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电气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国家二级重点学科3个(电机与电器、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强在高压和系统,科研实力仅次于清华。

3. 华中科技大学。有相关院士3人(樊明武、潘垣、程时杰),国家重大科学装置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专业实验室1个,电气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国家二级重点学科4个(电机、电力系统、电力电子、电工)。电力电子和电机是强项,师资雄厚,近年来科研平台建设有了建设性发展,且院士最多。

4. 重庆大学。有相关院士1人(杨士中),国际电气工程师协会院士1人(李文沅),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电气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国家二级重点学科3个(高电压、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建筑电气)。高压是强项,业内很有名,此外电工理论与新技术以及建筑电气实力都很强劲。

5. 浙江大学。有相关院士1人(韩祯祥),国家专业实验室1个,电气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国家二级重点学科2个(电力系统和电力电子)。

你知道什么是非织造材料么?非织造技术又是什么技术呢?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是个什么样的专业啊?

先来看一下国家标准的非织造材料的定义:定向或随机排列的纤维通过摩擦、抱合或粘结或这些方法的组合而相互结合制成的片状物、纤网或絮垫(不包括纸、机织物、针织物、簇绒织物、带有缝编纱线的缝编织物以及湿法缩绒的毡制品)。这个定义还是让人有点不知所云。如果告诉你,非织造材料又称非织造布、非织布、非织造织物、无纺织物或无纺布,是不是有点明白了?

非织造技术是一门源于纺织,但又超越纺织的材料加工技术。它结合了纺织、造纸、皮革和塑料四大柔性材料加工技术,并充分结合和运用了诸多现代高新技术,如计算机控制、信息技术、高压射流、等离子体、红外、激光技术等。非织造技术正在成为提供新型纤维状材料的一种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是新兴的材料工业分支。无论在航天技术、环保治理、农业技术、医用保健,还是人们的日常生活等许多领域,非织造新材料都已成为一种愈来愈广泛的重要产品。非织造产业被誉为纺织工业中的“朝阳工业”。

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且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在专业教学中重视理论基础,强化实践环节,立足产品开发,注重能力培养,强调创新意识。

培养目标

具有扎实纺织及材料科学方面基础知识和能力,适应现代新材料迅速发展趋势,能在非织造材料与产品制造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和装备设计、环境保护、国内外贸易、产品设计、新产品研制、工程应用及营销与管理等工作。

培养要求

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纺织及材料科学方面基础知识和能力,适应现代新材料迅速发展趋势,能在非织造材料与产品制造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和装备设计、环境保护、国内外贸易、产品设计、新产品研制、工程应用及营销与管理等工作的社会急需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干学科

非织造材料与工程学、非织造布学、非织造学、非织造布后整理、非织造产品开发、非织造产品与应用、非织造工程设计、非织造产品质量与检测、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功能纤维及其应用、复合材料、纺织材料学等。

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可从事非织造材料与工程领域内的产品开发、工艺设计、设备设计与生产、生产技术管理、经营与贸易和质量检验等工作,也可就业于国内外纺织贸易、外资企业、政府部门、商检与海关、国有及私营企业、科研院所等。也可在“纺织工程”“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和“材料学”等学科继续读研深造。

学校推荐

东华大学、苏州大学、天津工业大学、西安工程大学、南通大学、武汉纺织大学。

从字面上来看,生物信息学是将信息科学应用于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广义的概念是指应用信息科学研究生物体系和生物过程中信息的存贮、信息的内涵和信息的传递,研究和分析生物体细胞、组织、器官的生理、病理、药理过程中的各种生物信息,或者说是生命科学中的信息科学。生物信息学狭义的概念是指应用信息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管理、分析和利用生物分子数据。一般提到的生物信息学是指这个狭义的概念,更准确地说,应该是分子生物信息。

生物信息学利用应用数学、信息学、统计学和计算机科学的方法研究生物学的问题。目前的生物信息学基本上只是分子生物学与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结合体。生物信息学的研究材料和结果就是各种各样的生物学数据,其研究工具是计算机,研究方法包括对生物学数据的搜索(收集和筛选)、处理(编辑、整理、管理和显示)及利用(计算、模拟)。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有:序列比对、基因识别、基因重组、蛋白质结构预测、基因表达、蛋白质反应的预测,以及建立进化模型。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生物科学的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具备生物信息学方面的应用及研发能力。能在生物、信息、计算机、医药、医疗仪器等行业的企业、事业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教学及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工作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

学生主要学习生物信息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受到相关科学实验和科学思维的基本训练,具有较好的分子生物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和统计学素养,具备生物信息的收集、分析、挖掘、利用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具有较好的业务素质。

主要课程

基础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解剖生理学、生物统计学、生物医学工程概论、生物信息学算法与实践、数据库与数据仓库技术、医学成像技术、数字图像处理、数字信号处理、医院信息管理、基因组信息学、蛋白质组信息学、计算机辅助药物分子设计、生物医学信息处理等。

就业前景

生命科学与信息科学是目前发展最为迅速的两大领域,作为这两大学科交叉的产物之一,生物信息学同样发展迅速,并在基因组学研究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国外一直非常重视生物信息学的发展,各种专业研究机构和公司很多,生物科技公司和制药工业内部的生物信息学部门的数量也与日俱增。由于对生物信息学的人才需求迅猛,发达国家也面临着供不应求、人才匮乏的局面。

专业展望

生物信息学积极倡导的全球范围的资源共享将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其研究领域和应用范围也将得到进一步拓展。生物信息学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还具有很大的商业价值,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后基因组时代的到来,生物信息学将发挥越来越不可替代的作用,将为生物医学、生物工程、农学、遗传学、制药和高科技产业提供巨大的推动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生物信息学将是21世纪生物科学发展的核心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