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泡沫研究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23 22:24: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司泡沫研究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公司泡沫研究报告

篇1

11月20日,海螺水泥A股市场收于70.04元/股。自上月12日从96.50元/股的价位下滑至今,海螺水泥的股价走势日益趋向合理区间,逐步挤出泡沫。

作为水泥板块龙头股的海螺水泥,从业绩来看,表现相当优秀。数据显示,海螺水泥三季度每股收益为1.04元,并且,2007年前三个季度实现了收益递增的趋势。“虽然76倍的市盈率相对比较高,但是海螺水泥这样的优秀企业业绩面的支撑也是很明显的。”第一证券李如鹏说。

据了解,四季度是公司水泥销售旺季,产销量和价格都将提升。华东华南地区冬季气温不低,不影响建筑施工,许多工程都会在年底赶超进度,使得四季度成为公司全年水泥销售最好的时期。在目前全国水泥行业整合刚刚开始的情况下,对于海螺这种未来全国龙头趋势明显,价格控制能力逐步提升的公司,应给予估值溢价。

另外,据机构的研究报告比较显示,海螺水泥四季度仍有较大的上涨空间。中投证券的10月末的研究报告显示,根据公司的运营情况,2007-2009年的盈利预测为1.62元、2.13元 和2.60 元。国泰君安10月份的研究报告也显示,2007-2009年的盈利预测为1.37元、2.13元和2.55元,相差不大。即便是按照收益预测较低的国泰君安的数据来看,与三季度每股1.04元的收益相比,仍有一定的上涨空间。

但是,在水泥板块水涨船高的背景下,海螺水泥今年以来实现了较大的累计涨幅,再加上当前大盘调整的现状,以及大盘走软,投资者对走势恐惧预期,无疑给其四季度的上涨减持了砝码。毕竟,投资股票不只是价值投资,还包括市场心理和市场情绪。据了解,海螺水泥自今年3月份33元/股的价格一直涨至10月份96.50元/股的价格,七个月就实现高达192%的涨幅,即便是与20日的70.04元的价格相比,也实现了112%的涨幅。

“今年海螺水泥累计涨幅比较大。水泥板块的整体市盈率都比较高了。按照板块整体市盈率折算,海螺水泥的合理价格应该在50余元。但是,水泥行业的产能高,耗能高的特性使得整合成为必要性。若加上整合和炒作的市场预期的一定溢价,价格也是要低于70元。目前来看,还有20%左右的泡沫。”雪鑫理财团队雪鑫分析。

篇2

    值得声明一句,无论是正方还是反方或者是不偏不倚的一方,他们绝不是在无理取闹、无的放矢,而是言之有物、言之成理。

    这个时候你会相信谁?“我谁也不信,只是看看热闹。”我的那位朋友说。可是,那些统计数据,那些观点,总会有人相信,甚至可能成为决策的依据。譬如宏观调控,譬如央行加息。

    然而,有人不阴不阳地说,“我们不敢说中国政府宏观调控的政策错了,也不敢说央行压缩房地产投资和消费信贷的政策错了,但报告的结论让我们知道起码这些政策出台的前提条件———对现有市场状况的分析和认识———错了。”谁敢这么说?还是华远集团任志强。

    什么样的“报告”?据说,由全国工商联住宅产业商会、中城联盟、华远地产、万通地产、北京城市开发集团和优博展览公司组织了一个REICO工作室,搞了个“中国房地产研究报告”出来。

    就是这份报告(故意卖关子说是要等到12月初才公布)透露说,1998-2003年我国商品住宅售价的年增长率为3.5%,而同期城镇居民的年收入增长率为10.7%,几乎是房价上涨速度的3倍。也就是说,房价涨得都没有收入快,哪有什么房地产泡沫?

    这份报告还说,西方发达国家房地产快速增长期,房地产增加值占GDP高达10%—15%,而在过去的10年中,中国房地产增加值的平均值只占GDP的5%以下,即便是增长最快的2003-2004年也远远没有达到10%;全国房屋施工面积和竣工面积都远远低于GDP的增长幅度,其中竣工总量的增长尚不到GDP增长幅度的50%.在这种情况下,你还谈什么房地产过热?

    这份自诩为“民间的、独立的、公正的、不受利益驱动的报告”的结论是:“中国的房地产不是发展太快而是发展太慢了。”既然如此,房地产就应该开足马力继续狂奔,让什么泡沫啊、过热啊,统统见鬼去吧!

   无论是数据还是结论,都与我们所看到的国家正式统计数据和结论,真有霄壤之别。

    我们应该相信谁?

    再譬如,加息之后,房价究竟是上涨还是下跌,即使同是作为地产商,同是作为专家,看法也截然不同。我们应该相信谁?

    像我那位朋友一样,“谁也不信”?

    现实的问题是,现在买房还是不买?

篇3

一、引言

在项目投资建设过程中,如何进行投资和投资多少及投资哪个具体项目,是投资者对项目投资最为关心的问题。由于投资具有高风险,如何降低风险甚至避免风险,直接关系到投资者能否盈利的重大问题。目前,很多投资者存在投资盲目性和跟风性的问题。比如,对房地产项目开发建设的投资,就存在着盲目性的问题。因为市场对房地产的需求性不断变化,加上同行竞争者对手的不公平竞争,就极容易造成房地产行业虚假繁荣和泡沫的现象。这就引来了跟多投资者参与到这类行业的竞争去,由于市场经济的滞后性,虽然房地产市场的需求量短期内呈现上升趋势,但一旦达到饱和状态滞后,房价势必会大大下降,一一些在建项目出现“烂尾”现象,这会大大损害到项目开发投资者的利益。此外,还有一些投资者认为,项目投资工作的重点是项目施工阶段,并对此发大力气,而忽视掉建设项目前期的准备工作。殊不知项目的前期工作,即建设项目的准备和决策工作,是项目投资最为重要的关键部分。

一个建设项目投资的全过程有项目前期决策、项目开发、项目实施和项目使用共四大阶段。前期的决策阶段影响到项目投资预算,项目开发阶段是为项目投资概算服务,项目实施形成施工预算和结算,最后阶段形成决算。在这四个阶段中,最为重要的是项目前期决策阶段。项目的前期决策工作包括项目建议书、目标设计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等主要内容。其中,可行性研究报告是项目审批的主要环节。只有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工作,并报相关评估机构评估和核准单位审批通过后,才能获得项目投资开发的资格。因此,做好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对整个投资过程的影响是很大的。

二、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的具体内容

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也就是项目前期决策工作,从引言中可以看出前期决策阶段的主要工作是针对项目分析和研究其可行性,这是为如何决策提供的一个主要依据。所谓可行性研究,是指在项目投资决策前,通过具体调查、收集、研究和分析拟要建设项目的经济、技术、工程和社会等各方面的情况和详细资料,对可能拟定的所有方案包括技术和建设方案等方面进行详细专业的比较论证和技术经济分析,从而科学的预测和评价项目建成后的经济、社会和环境三大效益。

在科学预测和评价的基础上,综合讨论和分析研究项目的建设可能性和可行性、项目的经济有效性和合理性、技术先进性和适用性,从而为是否应该投资和如何投资该项目提供依据,并为项目投资者和决策者提供可靠的科学决策依据,从而为项目的开发打好基础。

三、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对投资的影响

根据张海强(2004,12)在《中国工程咨询》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可知,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对投资的影响程度达到70%-90%,项目开发阶段对投资的影响是60%-70%,项目实施阶段对投资的影响达不到40%。在费用方面,项目投资的四大过程中所占费用最少的是项目前期决策阶段,该阶段仅占总费用的1%-2%。然而,却是这不到2%的费用影响了整个投资过程的费用。前期工作对投资的影响可以体现在项目目标设计、可行性研究报告和主管部门等三大方面上。

(一)目标设计影响投资方向

针对政府投资来说,国务院已有相关规定,政府投资主要是用于公益性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用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用于推动经济落后地区的发展,用于鼓励和支持科技进步和高新技术产业及新兴战略性产业,其目的是公益性;针对商业投资,主要有经济方面各个行业和领域,主要目的是盈利性。这就是目标设计的不同,其投资的方向和领域也有所不同。

然而,在实际过程中,项目目标的设计脱离了实际。申报项目不是从自己的条件出发,从实际出发,从运行和管理的能力出发,而是根据“项目申报指南出发,来确定自己的投资方向。这样,脱离了实际需求的目标设计,最终的项目建设完成后,只能是“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二)可行性研究报告影响投资费用

一个良好的、高水平、高质量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节省后期的大部分项目建设费用。

1.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内容和深度决定了项目建设成本

在国外,项目建设程序中放在最重要位置的是可行性研究,而且要求比较高、细致和扎实。可行性研究可以分为初步可行性研究、辅研究和可行性研究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上进行经济技术分析论证,分析项目实施的可能性和风险性、项目的合理性和盈利性、技术的先进性和适用性,以避免出现“投资失控”的现象。

但是,在国内由于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经费不落实,许多可行性研究只是走形式,开展工作的积极性比较低落,不愿委托有资质的机构编制报告。可研究性报告问题出现也较多,有低级错误和水平不高,有的不符合投资方向和要求。此外,许多投资者忽视可行性研究和方案设计对投资的影响,不是一哄而上、走马观花,就是草草了事,这造成了经济上的巨大损失,而且也埋下了质量隐患。

因此,一个良好可行的研究性报告不仅体现在内容上,也体现在可研报告的深度。只有可研报告具备深度性,才能更好地预测可能出现的建设费用和问题。

2.可研究性阶段估算出的投资总额决定了项目建设的实施进程

在前期阶段,估算出的投资总额在很大程度上将会影响到项目的建设进程。不过在实际过程中由于投资情况的复杂性和风险性,对于在前期阶段估算出的投资总额会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但是总体到项目具体实施时正负差额应控制在10%以下。如果超过这个限度值,将会大大限制了项目建设的实施进程。

(三)主管部门影响投资审批

其实,在建设项目前期工作中,主管部门也是参与其中的,因为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评估表都要经过主管部门的审核,只有通过了主管部门的审核,才能进入到项目实施阶段。然而,在实际情况中,主管部门对初步评审把关不严,省级主管部门对项目的初步评审也存在松懈的现象,没有承担初审责任,即使承担了也是初审不规范、走过场,没有把好技术关、政策关和认真初审关。这大大影响到了项目建设审批的质量。

四、控制投资的对策

(一)加强建设项目前期的可行性研究工作,提高对项目前期工作的重视

1.加强可行性研究工作具体有加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工作、加强对可行性研究的指导与服务、把好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关

在建设项目投资前期必须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对拟建项目进行科学、系统、全面的经济技术论证,从而为项目投资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形式,要适应投资体制改革,要争取更多的建设项目立项,就必须加强建设项目前期的可行性研究,重视前期工作,提高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水平,以最大响度地控制投资损失。

2.在可研究性阶段估算的相关数据应尽量确保数据能反映和体现出建设项目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的关系和利益

数据估算要到位,要周全,要综合考虑经济、环境和社会三大效益。要从节能、环保和将来可能降低项目运营费的角度,制定出可行性的估算数据。

3.加强对可行性研究的指导与服务

通过加强对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指导与服务,提高报告编制和审批工作人员及基层投资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通过“走出去,引进来”,认真学习管理能力高的单位经验,认真向专家请教,积极开展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评比和评审,相互交流经验,全面提高报告的编制和审批水平。

(二)加大对项目前期工作的投入,消除“控制投资只是施工阶段”的事

根据上文可知,建设项目投资的四大过程中所占费用最少的就是项目前期决策阶段,在只占到1%-2%的总费用的比例中,却对整个项目投资过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再之,投资者又极易忽视掉建设项目前期的可行性研究准备工作,这就更加加大了投资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在这个前期阶段,做的好就可以为后期节省一大部分开支投入,做的不好就会消耗很大财力、物力和人力,甚至会使整个投资崩溃。

因此,投资者不仅不应该忽视掉建设项目前期的研究工作,更应该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彻底消除和摒弃那种“控制投资只是施工阶段”的事的观念,为建设项目的顺利、有序开发做好基础。

(三)健全和完善建设项目分阶段投资控制体系,使投资进入有序可控轨道

建设项目投资控制目标设置应该随着不同阶段的推进而深入。选择设计方案和初步设计阶段的控制投资目标,是属于可行性研究阶段的投资估算;进行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的投资控制目标,是属于目标设计概算;项目施工阶段造价的控制目标,控制施工预算或建安工程承包中标的合同价;设备控制目标,是控制设备中标的合同价。四个阶段的投资目标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从而杜绝了建设项目的“三超”现象,使投资控制进入了有序、可控的轨道。

(四)加强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制度,最大程度规范建设项目投资程序

在当前投资体制和监管体制及评估体制相对滞后的情况下,一些投资者在建设项目的立项和审批过程中,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地走后门、拉关系,期望轻易就通过审核和审批,从而取得投资开发许可证。这样虽然是前期工作节省了一些费用,但却增大了后期投资的风险和费用,造成低水平建设和重复建设。

因此,只有通过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制度,完善监管体系,弥补建设项目程序中的漏洞,引导投资者和主管部门转变观念,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李晓刚.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存在的问题与改进设施[J].中国工程咨询,2006(12):20-21.

[2]宏江.加强政府机关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的对策建议[J].中国行政管理,2010(2):23-24.

[3]刘徽明,王孟钧.建设项目投资控制难点及对策[J].长沙铁道学院(社会科学版),2005(1):109-110.

[4]方艳.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对投资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工程咨询,2011(8):38-39.

篇4

中国资本市场在过去十年发生了沧桑巨变。上世纪90年代资本市场上的狂热与喧嚣在世纪之交戛然而止。不知有多少名震一时的股评家和覆雨翻云的操盘手风流云散,难觅踪迹,其中不乏亿万资产灰飞烟灭、身陷囹圄者。随之而来的是从2001年到2005年的波动型熊市。在这一时期,股指每一次的小幅反弹,几乎都继之以更大幅度的下挫。在这种市场中,零散的投资者难有作为,陷入绝望。

但也正是在这种氛围中,以公募基金和保险公司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跨洋西来,快速崛起,并逐渐成为最近十年资本市场上的时代主角。在股指长期不振的环境中,机构投资者能够集聚和培养专业的投资研究团队,在精选个股方面积累起无形资本,从而越做越强。美国公募基金的大发展就是发生在类似的环境中。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念在这一时期也获得了广泛的认同。优秀的机构投资者大多服膺这一理念,身体力行,并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在机构投资者规模快速扩张、市场地位逐渐登顶的过程中,服务于公募基金和保险公司的卖方分析师行业也应运而生,并且甫一落地,顺风便长,短短十年间便已经走过了创始期和快速扩张期,目前已经成为了一个从业人员数量庞大、影响广泛而深刻的行业。机构投资者的崛起为卖方分析师提供了逐鹿天下的时代背景和施展纵横之术的舞台。

那么,卖方分析师到底是做什么的?一般公众对这一角色存在着很多误解。对于公众来说,上世纪90年代的股评家和现在的分析师似乎是同一伙人,毕竟这些人每天都在媒体上口若悬河地剖析大势、预测股价。但事实上股评家与分析师之间并无师承关系,这两派人之间缺乏基本的相互认同,甚至互相也看不起对方。站在分析师的角度看,股评家属于算命先生,分析师属于谋士;股评家看重短线预测,以技术分析为依据;分析师立足于中长线判断,以基本面分析为指南。

投资是极为复杂精细的系统性工程,卖方分析师不可能做到全知全能,而只能专注于投资实践的特定阶段。投资过程在原理上包括两个步骤:一个是弄清楚基本面,例如经济走向、行业政策、公司前景,并体现为盈利及其趋势的动态等诸多指标的预测;二是弄清楚公司股票是否存在低估,当前是否存在恰当的、促使股价修正的催化剂。

2003年我初入行业的时候,基本的感受是:当时在买卖方机构之间似乎存在一个基本的默契,即卖方分析师负责第一个步骤;买方投资人负责第二个步骤。所以,当时我们常讨论一个卖方分析师职业的重大问题,即分析师到底是在“研究公司”,还是在“研究股票”?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卖方分析师是负责研究公司的;研究股票的工作交给买方投资人来做。

基于这样的看法,当时甚至要求分析师在电脑上删除行情系统,不理会股价的涨跌,埋头研究公司和行业的情况,并提出三个判断分析师研究报告质量的标准,即“数据是否扎实可靠、逻辑是否缜密细致、看法和判断是否具有独创性”。

回头来看,由于宏观经济周期性的原因,以及基金行业方浮海而来,2003年以“五朵金花”为代表,价值投资的理念大获成功,盛极一时。以此为契机,专注于分析基本面的卖方研究业务也奇葩初绽、早莺鸣树。许多人同意,当时的卖方分析师总体上确实撰写了不少有创见、有深度、有启发的研究报告。

在这一阶段,伴随着买方市场的扩大和整体交易量的增长,初生的卖方研究业务盈利颇为可观,吸引了各家券商奋勇杀入。券商于此开土拓疆之际,各显神通、颇为热闹:有以高耸的业务收入为基础,依靠雄厚内力,行人才之吸星大法,延揽好手,苛以严责、许以重利,数年之间,崛起于江湖者,风格与日月神教颇为类似;有用功于人力培训、积累数据体系、创制分析范式、自力更生、稳扎稳打、立足于江湖者,隐然有少林之风;其余嵩山武当、峨眉崆峒,以至于波斯明教,似皆仿佛有之。

拓疆就需要管理,管理离不开考核。卖方分析师工作的核心在于创见,价值评估尤为困难。当此之际,《新财富》杂志开始推出买方机构的投票排名机制,其初始设计颇为合理,遂为券商所用。

总的来看,新财富最佳分析师评选对中国卖方研究产生过非常强的刺激作用,使得各家机构奋勇争先,以拥有最佳分析师的数量多少而竞相标榜,延揽客户。在这一过程中, 媒体的标准化评价体系增加了卖方分析师市场的透明度和流动性,提升了分析师的谈判能力,降低了单个券商对分析师的议价和控制能力,促使卖方分析师薪资水平加速上升,分析师日益成为一个光彩照人的行业,吸引了媒体聚焦和公众关注。

但伴随着市场风气的转变和竞争白热化,卖方研究的质量有下降趋势,也出现了各种无序竞争手段。新财富最佳分析师的影响能否在新的十年中得以维持,甚至更上一层楼,最终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排名,相对完善的游戏规则和成熟的“选民”都是不可缺少的条件,这取决于规则的完善和评选过程的透明、公开,也取决于中国资本市场进一步的发展。

卖方分析师这一行业同样需要不断的演化,以应对日趋激烈的生存竞争。卖方研究业务目前群雄纷起、列国并争,未来的行业格局或有轮廓,但不少公司的管理仍然粗放,竞争局面似乎尚不稳定。那么,行业未来生态应该如何演化呢?我个人的看法是,卖方研究业务必须立足盈利自养,绝不能持续亏损,否则势必如白头宫女、人老珠黄,色衰爱弛。而今新兴券商继续涌入、卖方分析师薪酬水平不断提高,行业获利空间受到持续挤压;逢此乱局,行业需要未雨绸缪,所谓“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否则行业的无序扩张、产能严重过剩之后,市场稍有一两年的调整,很可能就会带来整个行业的洗牌。据说台湾证券分析师工资在上一轮泡沫破裂之后数十年未有上涨,日本资产泡沫破裂之后证券分析师纷纷下岗,生计无着,不得不改行到地铁中充当“推手”―此前推的是股票,今日推的是地铁乘客。在整个行业快速扩张的时代中,提出类似的担忧似乎是故作“盛世危言”。但愿中国的资本市场和研究业务能够顺时应变,在新的十年中再度焕发生机,形成与资本市场规模相匹配的研究能力。

篇5

由于加息和宏观调控的作用,美国、法国、西班牙、新西兰以及中国部分地区的房地产市场都陆续出现不同程度的降温。IMF首席经济师拉詹表示:“我们可以感觉到全球房地产市场已经开始有降温的迹象,但预计不会出现剧烈的崩盘现象。”

据经合组织(OECD)估计,工业国房地产价格在过去10年中实际增长了一倍多,大大提升了回调的风险。该组织指出,如果房地产价格的回落是缓慢进行而非骤跌,那么全球经济将不会受到重大的冲击,相反,它仍将持续增长。

环球透视预测机构的首席经济学家贝赫拉维什说:“全球经济将会继续保持轻快的增长步伐。”他预计,随着房地产市场繁荣势头的降温,明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将由今年的3.8%放缓至3.3%。

全球最大的私有房地产咨询公司莱坊国际物业顾问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全球房地产平均价格比去年同期增长了6.1%。而2005年第一季度的涨幅则达到了9.3%,2004年第三季度的涨幅最大,达到了10.9%。

分析师称,如果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决定大幅度调升利率以抑制通货膨胀,房地产市场崩盘的可能性将大为增加。OECD高级经济师农德在其6月份的报告中指出,如果各国央行利率调高1%至2%,那么美国、法国、丹麦、爱尔兰、新西兰和西班牙房价崩盘的可能性将增加50%或更高。

早在1980年,这种景象就曾上演过。当时的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克尔宣布加息20%,美国住房市场以及经济随即疯狂下跌。日本经济也于20世纪90年代因为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化而陷入长达10年的低迷期。

篇6

当股市的指数上涨得投资者胆战心跳时,仍有管理层在说国内股市有发展空间;当早些时候市场十分担心国有股会涌向市场时,而如今许多上市公司并不愿意把手上的股票卖出;当上市公司的持有股越多,其业绩就越好时。已经变化的股市,风险又在何处?

首先,中国股市泡沫的问题已没有讨论必要了。因为,从市盈率结构上看,以2006年度每股收益为基数,市盈率超过1000倍的接近49只,其中渝开发达到7382倍,位居榜首。500倍-1000倍的将近63只,100倍-500倍的大约479只,58倍-100倍的接近350只。市盈率在百倍以上的股票超过三成。市盈率是股票的投资收益率。如果市盈率为100倍,那么投资收益率为1%,是一年期存款利率的四分之一。因此,这样一个投资收益率水平,除非获得股票的交易收益,否则是没有投资者愿意进入这样的市场的。

其次,当前股市正在改变整个社会的财富观念。在我们以往接受的教育中,财富的获得与增长无不是个人通过努力劳动积累的结果。但是,当前股市告诉国人的是,只要进入股市就能够一夜暴富。当垃圾股炒上了天,当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上市公司获得天上掉下馅饼时,当股市中所有的人都赚得钵满盆满时,整个股市所有人的财富观都改变了。在股市赚钱是这样容易,这样便利,谁还需要去劳动呢?谁还需要去创造财富呢?这种财富观的形成,其对己、对社会、对市场都积累了巨大的潜在风险。一旦这种财富观成了社会的主导价值,它不仅会摧毁持有这些观念个人之财富,也会摧毁整个社会靠个人努力创造财富的价值观念,摧毁整个社会的核心价值。

再次,当前股市正在改变中国企业的经营理念与赢利模式。据中信证券的不完全统计,当前持股市值在1亿元以上的上市公司达到179家,5亿元以上的达76家,10亿元以上的达37家。按照广义的参股概念,目前上市公司交叉持股的比例甚至可以达到60%-75%,这意味着中国股市进入了一个股权结构复杂微妙的阶段。从多个券商的研究报告看,市场对交叉持股不仅相当宽容,而且看成是一个价值重估的掘金机会。虽然今年上半年,国内上市公司的半年报捷报频传,但很大部分都是股市价格上涨的结果。试想,当上市公司不是去努力生产好的产品,不是去认真地开辟市场创造财富,而是挖空心思如何进行所谓的资本运作炒作股市时,那么整个上市公司的观念都完全变化了。长此以往,市场的潜在风险就会逐渐地增大与积累。一旦市场的泡沫破灭,上市公司的所有问题都会暴露出来。

篇7

“卡特里娜”打乱石油市场

卡特里娜飓风吹乱了全球石油市场原本的走势,石油价格在8月份历史高点上再创出70美元一桶的新高。之后,全球各个拥有石油储备的国家开始向市场投放巨量储备石油来平抑石油价格,油价应声回落到63美元的价位,但是不断吹袭美国的飓风和对炼油能力的担忧推动石油价格再次强劲反弹,也出现了历史上单日最大涨幅4美元的疯狂。

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家罗奇认为“全球化时代第一次石油冲击已经到来”。他认为飓风不过是一场“外来的冲击”,相反,“2005年能源冲击”的特点将是“内在的”,“是长期以来宏观体系过度建设带来的一个不幸的衍生物”,“这种内在产物将给经济带来系统性的危险,想要化解它需要很长时间”。卡特里娜飓风将作为“另一场能源危机的转折点”载入史册。

罗奇还认为,这一次与之前的“能源冲击”有所不同。他特别指出了整个亚洲经济体,特别是中国和印度在面对这场危机时将显现出的脆弱性。他指出,中国和印度将受到“双重打击”。其一是“直接打击”,这是因为经济的显著增长而高度依赖石油进口。“间接影响”则是因为亚洲、特别是中国的主要出口国以能源消费为支柱。

美林公司的研究报告则指出,不管美国是否动用了能源战略储备,也不管是否有卡特里娜飓风,“对于油价都不会造成任何趋势性影响”,因为这场能源危机主要是因“石油供给的减少和全球范围内炼油体系的萎缩造成的”。

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亚洲区首席经济学家陶冬认为,对全球经济走势真正的威胁来自能源供应和能源价格。近两年的石油价格上升,基本上是强劲需求和对冲基金炒作造成的。卡特里娜飓风促使油价再冲70~80美元的机会大增。

摩根士丹利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谢国忠在报告中大幅上调了对石油价格的预测,将西得克萨斯轻质原油(WTI)2006年的价格预测从过去的45美元/桶提高到64美元/桶。并指出“石油泡沫在2006年破裂的风险相当高”。原因是经济增长放缓将减少石油需求。美林预测在今后5年的平均油价为每桶45美元, 而德意志银行则估计长期价格为38~40美元。瑞银集团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安德森则认为“可以确定长期的世界市场石油价格将会维持在70美元每桶的水平”。

高油价下的“中国增长”

在石油价格上涨水平超过了大多数国际投行原先的预期之后,它们纷纷下调了对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预期。摩根士丹利公司将对全球经济2006年的增长预测从过去的4.1%下调至3.7%,同时对亚太地区的经济增长预测从5.8%下降至5.5%。对中国经济今年经济增长的预测从9.5%下调至9.3%,对2006年的预测从7%下调至6.7%。

谢国忠分析认为,通常情况下,当经济活跃性降低的时候,泡沫就会破裂。如果全球经济充分放慢的话,很多问题就会暴露出来,这些问题目前仍然被廉价资本所支持的经济高增长所掩盖。房地产价格高涨和相关补贴可以更好地解释这些现象,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更为如此。他指出,中国对高石油价格免疫的原因在于来自政府部门对消费者的政策性补贴,还有是来自出口繁荣和流入房地产建设行业的热钱所形成的流动性。他进一步指出,中国的零售汽油价格仍然是全世界最低的,因为政府部门控制了价格并强迫石油炼化商们保持低利润率。公共交通费用也没有大幅度上涨,主要也是通过政府控制公共交通公司来要求公司接受低利润率现实。

安德森认为,如果注意到中国国内的零售价格仅仅是国际水平的一半,中国市场上这些零售价格将不得不上升,而且中国国内外的价格趋同已经开始了。他认为“中国的油价应该是和目前的国际市场石油价格保持一致”,因此,中国的石油价格将会翻番。

雷曼兄弟也预告,若短期内油价仍居高不下,将触发该行调低亚洲经济增长预测,中国将首当其冲。雷曼兄弟指出,尽管油价是渐进式上升,不过从未停顿。亚洲政府在抵御高油价上采用价格控制和补贴措施,以保护私营机构幸免于高油价冲击,但其“副作用”却是导致数个亚洲国家的财政恶化,而且扰乱市场价格机制。

对此,谢国忠提出,中国应该进行结构性改革来创造平衡发展的基础。中国必须减少政府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将国有资产的所有权真正赋予大众,改革教育和医疗体制,将房地产价格控制在普通大众可以接受的范围。这样才能真正促进中国经济转向依靠消费的模式上去,这也是中国经济长远发展之道。

投资中国哪些市场

德意志银行发表投资报告称,该行看好受益于政府新的长期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的自然资源板块,并建议增持在中期会保持稳固收益率的内需型消费品和服务业板块股。该行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表示,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已促使政府开始重新考虑国家发展目标,强调持续性发展。他指出,中国对国内自然资源的依赖逐步减少,而且国内石油和天然气的资源自给率从十年前的近乎可以完全自给自足下降至近几年的六成左右。他表示:“政府已开始实施全新的增长战略,从过去主要追求短期内经济最大的增长转变为强调可持续性发展。自然资源的价格正逐步放开,并慢慢接近国际水平,这也将成为政府新增长战略的主要组成部分。”

安德森在对中国企业的边际利润进行深入研究之后认为,盈利能力快速膨胀的时期已经过去,但在绝大多数行业的边际利润仍然十分丰厚。他还指出,“在中国市场上,过剩的生产能力、对能源的过度依赖和投资导向型产业中的边际利润遭遇了强大的压力,出口和消费导向型企业的边际利润则相对稳定。”所以,“重工业――特别是增长过热和投资过剩的行业,比如汽车和化工――都了边际利润下降更多的业绩报告,但是轻工业中的边际利润走势几乎看不出来下降的倾向。”

篇8

关键词:次贷危机;蝴蝶效应;宏观调控;次级债券;浮动利率

2007年4月,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标志着次贷危机正式爆发。一年多来次贷危机的影响愈演愈烈,形成蝴蝶效应,引发全球金融海啸,从而演变成世界金融危机。次贷危机造成美国的坏账是4600亿美元,由于美国把坏账证券化,经过金融机构的炒作,波及到许多国家的金融机构和银行,估计最终损失要达到1.2万亿美元,美国一打“喷嚏”,全球都跟着“感冒”。那么,究竟什么是次贷危机,以及引发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一、美国次级房贷的现状和特点

美国次贷危机起源于美国房地产次级抵押贷款市场。所谓抵押贷款,是指借款人以一定的资产(如房产)作抵押所获得的贷款。在美国,通常根据信用质量,将房屋抵押贷款分为三类:优质抵押贷款,次优抵押贷款以及次级抵押贷款。在这三类贷款中,优质抵押贷款达到或基本达到了美国相关政府支持机构(GSE)规定的标准,具有良好的信用品质。

次优抵押贷款和次级抵押贷款有两个共同特点:贷款标准低、以浮动利率贷款为主。

次优抵押贷款即“ALT-A”贷款,全称是“AlternativeA”贷款,它泛指那些信用记录不错或很好的人,但却缺少或完全没有固定收入、存款、资产等合法证明文件。这类贷款的信用质量好于次级,并且大体能够接近最优贷款的标准,被普遍认为比次级贷款更“安全”,其利息普遍比优质贷款产品高100到200个基点。据高盛研究报告数据,2006年新发放抵押贷中13.4%为Alt-A抵押贷款。

次级贷款的借款人通常没有良好的信用记录、收入证明缺失、负债较重,并且,还款额与收入比(PTI)超过了55%,或者贷款总额与房产价值比(LTV)超过了85%。

除了贷款标准低以至于信用风险明显高于最优贷款之外,次级和次优贷款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浮动利率贷款为主,这与固定利率抵押贷款占绝大多数的优质抵押贷款形成了鲜明对比。据估计,在优质抵押贷款、次级抵押贷款和次优抵押贷款中,浮动利率贷款所占的份额分别为20%以下、85%和60%左右。根据高盛研究报告数据,2005年和2006年发放的次级贷款规模分别约为6450亿美元和6000亿美元,2006年新发放抵押贷中20.1%为次级抵押贷款。引发这次危机的主要是近几年发放的次级抵押贷款,并很可能波及到次优抵押贷款。

二、次贷危机发生的原因

探究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一)市场内部机制缺陷是根本原因

1.日益扩大的低端抵押贷款规模是危机的始作俑者。低端抵押贷款规模迅速扩大,将市场推向非理性繁荣。在巨大的利润的诱惑下,许多金融机构大量发放次级抵押贷款。在楼市升温期间,这些贷款的风险并不高,因为即使违约,金融机构也可以很容易的通过出售房屋避免损失。

在发放次级抵押贷款后,这些金融机构(主要是次级抵押贷款公司)通过贷款证券化的方式,形成一系列以次级抵押贷款为基础的证券化产品如抵押支持证券(MBS)、资产支持证券(ABS)等,将贷款风险通过证券市场转嫁给投资者。随着风险的转移,这些金融机构回收贷款占用的资金,继续扩大放债规模。

2.放贷机构和投资者的贪婪是这场危机的前提。次级抵押贷款的利率比一般贷款利率高2%~3%,在巨大的利润面前,放贷部门以及次级债投资者们“见利忘险”,忽视风险管理。一方面放贷机构为了能大量发放、持有次级债,推出各种高风险的次级贷款产品以吸收更多低收入家庭购房。比如只付利息抵押贷款、零首付、零文件等方式贷款。由于放贷机构忽视风险管理,导致一部分人有机可乘。另一方面,放贷机构故意实施“猎杀放贷”行为。放贷机构故意向借款人片面强调高收益性,而对高风险性闭口不谈,导致借款人不知道利率波动对自己的还款额会产生什么影响。当危机爆发时,借款人由于利率高涨、房价下跌而不能按时还款,放贷机构遭受巨额损失甚至破产,从而殃及债权人。

(二)政府宏观调控不力是次贷危机爆发的历史原因

为了应对网络泡沫的破灭和“9.11”恐怖袭击对美国经济的巨大冲击,刺激经济增长,美联储实行低利率货币政策。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在2001年到2004年间高举降息大旗,连续13次降息,并将联邦基金利率降到了46年的最低点1%。低利率政策的实施使贷款成本下降,诱使很多人靠刺激贷款买房,直接导致大量流动性资产涌入美国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这极大的促进了美国房地产业的发展,在拉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埋下了危机的隐患,孕育了房地产的“泡沫”。随着美国经济的复苏,通货膨胀的压力死灰复燃,为了防止经济过热,抑制通货膨胀,美联储又先后17次加息,2004年到2006年两年间,将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从1%上调到5.25%。还款的成本随着利息的上升而日益增加,本金滚利息,雪球越滚越大,还款者压力越来越大。

美联储主导的贷款利息剧降据升的“U”型走势种下了祸根,很多人在政策诱导以次贷低息的方式买房,而后又出现高息还款困难,购房者不能按时高息还款,后果是直接导致了房地产泡沫的破灭,为次贷危机的全面爆发埋下了伏笔。(三)房地产市场的失衡是危机爆发的导火线

美国房地产从2006年开始降温,“泡沫”破裂后,房地产价格大跌,原来售价200万美元的房子,现在只能卖到100万美元左右,出现了房地产全面缩水和下跌的局面。让那些原本想靠卖房子还贷的炒房者措手不及的是,房价下跌到靠卖房子也还不上贷款的地步,次贷危机终于浮出了水面,并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波及全球,最终引发了全球金融海啸。

(四)抵押贷款市场资金链的断裂是关键原因

当房价上涨时,抵押贷款市场资金链上所有产品的状态均为高收益低风险,放贷部门通过将贷款证券化的方式将贷款的风险转移出去并将回收的资金以发行更多次级抵押贷款的方式来扩大放贷规模以获取高额利润。金融机构则根据这些衍生产品为基础,创新出新的“再衍生”产品。经过层层循环,使越来越多的本无力购房居住的消费者加入次级贷款借款人的行列。这样从最初的房屋消费者、放贷机构到专业融资机构、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到最终金融产品的投资者都严重忽视风险。结果是只要其中某一个链条出现故障,就会引起连锁反应,并迅速波及其它环节,一旦购房者无力偿还债务,那么从放贷机构到专业的融资机构,直至最后的投资者都会蒙受巨大的损失。

(五)借款人的经济状况不良和市场流动性不足是危机爆发的基础原因

次级贷款市场存在先天缺陷,后天营养不良的问题。一方面,由于次贷借款者主要对象是收入低,没有良好信用记录,甚至有过破产信用记录的借款者,借款给这类人而产生的次级贷款市场本身就存在先天缺陷。在经济繁荣时期,借款者可以通过房产的升值作为抵押;然而,当经济环境恶化时,这类借款人由于经济条件恶化而无法按期支付欠款,违约率较高,造成次贷市场的系统性风险也较大,这便是次级贷款市场的先天缺陷。事实上也如此,随着美国利率升高、房价下降,越来越多的次贷借款人难以承受房贷负担,从而引发违约。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约有2000亿美元的次贷利率面临重置,次贷损失可能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流动性不足问题导致了次级贷款市场后天营养不良。当美国经济处于通货膨胀加速阶段,美联储不得不以更快的速度加息以缩紧银根时,许多贷款者入不敷出,大量次级按揭贷款变成坏账。在这种情况下,大银行不再继续向住房按揭贷款公司提供融资,住房按揭贷款公司面临破产遭遇。

(六)次级债券的信用评级机构失职是重要原因

信用评级的目的就是为了减少投资风险,增加市场透明度。然而,评级机构的核心业务却存在着利益的冲突:被其评定的客户付钱购买自己的信用等级,但使用这些评级结果的却是投资者。在市场繁荣时期,信用评级机构为了承揽更多的业务,有时候通过提高信用评级的方式来讨好客户,这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所有的次级贷款债券中,大约有75%得到了AAA的评级,10%得了AA,另外8%得了A,仅有7%被评为BBB或更低。事实上,2006年第四季度次级贷款违约率达到了14.44%,2007年第一季度更增加到15.75%。Alt-A和次级债两类证券的违约率可能会随着美国房价的大跌而急剧增加。由于为投资银行发行的各种创新工具提供评级是评级公司业务的主要收入,因此,评级公司很难对按揭贷款证券MBS给出中立的评级判断。

(七)官方态度的暧昧成了危机爆发的温床

2001~2002年间,美国次级债因新经济泡沫的破裂而导致短期拖欠率上升,但美联储官员不仅未对问题的严重性引起充分的重视,而且刻意回避问题。直至美国经济由于次贷危机引发金融风暴并波及世界时,美联储对此问题的严重性都没有给予清晰的阐述。可见,官方态度的暧昧成了这场危机孕育并迅速蔓延开来的温床。

总之,从美国次贷危机的特点可以看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不是一朝一夕之力,而是由一系列看似偶然的因素综合爆发而成的。

参考文献

[1]汪利娜.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警示[J].财经科学,2007,(10).

篇9

那么,为什么网络广告会出现如此大的落差?网络广告究竟失去了什么?网络广告业还有前途吗?仔细分析网络广告的生存现状,我们可以从中找到答案。

首先,人们对点击率的错误认识把网络广告推进了死胡同。

人们曾经认为,网络广告的最大优点之一,就在于广告访问量的可统计性。事实证明,以点击率为依据,网络广告的效果就有很大一部分被忽视。网络广告并不仅仅在点击之后才会产生效果,当网民在看到网络广告横幅时,广告就已经产生了效果,如果一个人能够完整的看完一个4、5秒的banner,我认为他就会了解这个广告的大概内容,该网络广告的目的就已经达到。不妨做个比较,报纸广告同网络广告类似,你都可以选择看或者不看,而一般人都会浏览一下报纸广告,了解其中的大概内容。这时报纸广告产生的效果同网络广告是相似的。而要求人们点击网络广告banner的前提,则需要人们在耐心看完长达4、5秒的广告后,对广告宣传的对象非常感兴趣才可能发生。这个前提条件对于报纸来说相当于一个人在浏览广告的时候,被该广告的内容、标题所吸引,花时间仔细的看完了广告的内容。众所周知,对于报纸而言,这个比例是相当小的。网络广告同样如此,点击banner条的人在全部浏览网站banner条的人中所占比例是微不足道的。笔者认为,点击率根本代表不了什么,甚至不能作为广告效果的依据之一。完全以点击率来判断网络广告的效果,其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大大降低了互联网广告的价值。

反观传统媒体的广告效果统计,历史悠久的传统媒体广告效果的衡量都是相对模糊的。传统媒体的广告业中流传这样一句话:“我知道我有一半的广告费浪费了,但我不知道是哪一半。”传统媒体尚且如此,那么网络广告试图通过点击率来对广告效果进行统计的做法,是过于天真了。

遗憾的是,在2000年以前,网络广告一直是沿着点击率这条路走的。这种思想下诞生的网站banner广告有着显而易见的局限性,它难以在狭小的视觉空间内传递太多的信息。当banner没有被访问者点击的情况下,其自身起不到什么好的广告效果。而可怜的点击率进一步打击了网络广告客户的信心。

网络广告基于点击率的思想已经走了四年,这四年间,网络广告从未进行过革命性改变。过去四年来从未进行过革新的行业标准,使得网络广告无法跟上互联网的发展深度,也使得网络广告的客户无法完全体会到网络广告的好处,网络广告的低迷是可以预期的。这一点,在网络经济泡沫丰富的那段时间里还看不出来,纳斯达克一跌,拂去泡沫,网络广告的真实状况就显现出来了。

其次,广告用户对网络广告还不熟悉,存在不信任感和陌生感。传统公司包括一些互进入2000年后,网络经济泡沫开始破碎,以网站作为载体的网络广告也跌入了低谷。美国网络广告局和普华永道公布的一份研究报道显示,2000年第三季度,美国互联网广告收入为19亿美元,比当年第二季度下降了6.5%,这是互联网广告收入首次出现季度负增长。国内网络广告市场上的增长速度也将放慢,美林的研究报告将2001年中国网络广告开支总额预测由1.2亿美元减为8000万美元。以网络广告为主要收入的三大门户的营业收入不约而同出现增长放慢。对于一个新兴的广告媒体而言,缓慢的增长甚至负增长几乎是致命的。

那么,为什么网络广告会出现如此大的落差?网络广告究竟失去了什么?网络广告业还有前途吗?仔细分析网络广告的生存现状,我们可以从中找到答案。

首先,人们对点击率的错误认识把网络广告推进了死胡同。

人们曾经认为,网络广告的最大优点之一,就在于广告访问量的可统计性。事实证明,以点击率为依据,网络广告的效果就有很大一部分被忽视。网络广告并不仅仅在点击之后才会产生效果,当网民在看到网络广告横幅时,广告就已经产生了效果,如果一个人能够完整的看完一个4、5秒的banner,我认为他就会了解这个广告的大概内容,该网络广告的目的就已经达到。不妨做个比较,报纸广告同网络广告类似,你都可以选择看或者不看,而一般人都会浏览一下报纸广告,了解其中的大概内容。这时报纸广告产生的效果同网络广告是相似的。而要求人们点击网络广告banner的前提,则需要人们在耐心看完长达4、5秒的广告后,对广告宣传的对象非常感兴趣才可能发生。这个前提条件对于报纸来说相当于一个人在浏览广告的时候,被该广告的内容、标题所吸引,花时间仔细的看完了广告的内容。众所周知,对于报纸而言,这个比例是相当小的。网络广告同样如此,点击banner条的人在全部浏览网站banner条的人中所占比例是微不足道的。笔者认为,点击率根本代表不了什么,甚至不能作为广告效果的依据之一。完全以点击率来判断网络广告的效果,其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大大降低了互联网广告的价值。

反观传统媒体的广告效果统计,历史悠久的传统媒体广告效果的衡量都是相对模糊的。传统媒体的广告业中流传这样一句话:“我知道我有一半的广告费浪费了,但我不知道是哪一半。”传统媒体尚且如此,那么网络广告试图通过点击率来对广告效果进行统计的做法,是过于天真了。

遗憾的是,在2000年以前,网络广告一直是沿着点击率这条路走的。这种思想下诞生的网站banner广告有着显而易见的局限性,它难以在狭小的视觉空间内传递太多的信息。当banner没有被访问者点击的情况下,其自身起不到什么好的广告效果。而可怜的点击率进一步打击了网络广告客户的信心。

网络广告基于点击率的思想已经走了四年,这四年间,网络广告从未进行过革命性改变。过去四年来从未进行过革新的行业标准,使得网络广告无法跟上互联网的发展深度,也使得网络广告的客户无法完全体会到网络广告的好处,网络广告的低迷是可以预期的。这一点,在网络经济泡沫丰富的那段时间里还看不出来,纳斯达克一跌,拂去泡沫,网络广告的真实状况就显现出来了。

其次,广告用户对网络广告还不熟悉,存在不信任感和陌生感。传统公司包括一些互能体现出来,即使有,也是大打折扣,网络的速度是其中最大的瓶颈。目前的窄带网络无法承受大容量的信息传输,无法快速地传递视频讯息、音频讯息和文字讯息。商品的广告形式单调、效果差强人意,用户浏览检索时速度缓慢,根本无法体会到网络的交互性和多媒体。无论是在信息量上、可观赏性上、速度上都远逊于电视,窄带限制了网络广告的进一步发展。

宽带网完全突破了窄带的种种限制,它的出现和发展,为网络广告未来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

首先,宽带网将会使网费不再成为障碍,网络将更迅速的普及。对于国内较落后的省份而言,上网价格昂贵,不能成为像电视那样的主流媒体。宽带网的出现改变了这种状况,一个宽带用户每月的全部使用费用在100元左右(还有下降的趋势),同有线电视十分接近。低廉的价格必将促进网络在国内的进一步普及,进而带动网络广告价值的大大提高,企业将会比以前更乐意在网络上投放广告。

其次,宽带网能够进行持续的大容量信息传输,这将会使网络广告完全突破容量的限制,在表现力上达到并超过传统媒体广告。目前网络广告的主要载体是以HTML语言为核心的WEB页面。无论是传统的横幅广告、按钮广告还是最近兴起的巨幅广告,都是以WEB页为基本载体出现的。这种WEB广告容量小,能够在相对较小的容量下实现比较好的画质,但这种“较好”的画质同大容量大制作的电视广告相比,差距十分明显。窄带网络上的广告根本无法同电视广告竞争。

宽带网络使网络广告的容量限制不复存在,网络广告也可以参照电视广告的模式进行制作。目前公认的观点是,随着宽带网的普及,以流媒体技术为核心的网络视频服务会成为下一个主要的网络广告载体。在带宽允许的情况下,网站可以在正常的视频内容播放之前,先播放不同长度的视频广告;或者是在页面开辟一个适当的窗口,不停的轮流播放视频广告;可以跟现在的巨幅广告一样,定时的全屏播放一段网络视频广告;甚至可以跟电视媒体一样,播出视频新闻、娱乐节目和电视剧,中间插播视频广告……总之,摆脱了带宽这个最大瓶颈之后的网络,其发展前景是可以任由人想象的。

第三,流媒体、VRML等基于宽带的视频技术的发展,为宽带网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是宽带互联网迅速普及的催化剂。

流媒体(StreamingMedia),顾名思义,媒体文件可以在向播放器传输的过程中就开始播放,这就是“流”的含义——首先在网络中发送音频或视频剪辑的第一部分,在第一部分开始播放的同时,媒体文件的其余部分源源不断的流出,及时达到目的地供播放所用。流媒体技术现在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网络广告中去,现在人们看到网站上的用FLASH制作的banner、button就属于流媒体的范畴。

篇10

本周股市以大幅下挫报收,周四、周五两天股指大幅下跌。周五沪市收盘3820.70点,下跌2.39%,而周四已经大跌了4.03%。两市成交量则进一步萎缩,周四1975亿元、周五1680亿元。两市一大批股票跌停,前期热门题材股是重灾区。

本周投资者热情也大为降低。沪深新增A股开户数再创近期新低,本周三新增A股开户数跌至11.5万户。

中登公司统计数据显示,本周三,沪深两市投资者新增开户总数为15.9万户,其中新开A股账户11.5万户,B股账户1107户,基金账户42782户。截至本周三,沪深两市账户总数达到10676.32万户。

分析师判断,延续了本周二、三两天的技术性反弹至此告一段落。

内在需要

虽然消息面上有特别国债将发行和减免利息税的可能,但这对市场资金面影响有限。比较银行利率,股市的预期收益率更有吸引力,不可能因为减免了利息税,资金会倒流回银行。减免利息税对银行股倒构成利好,对股指的影响反而偏正面。而发行特别国债对市场资金面则会造成一定影响。

申银万国认为,造成股市大跌的主要原因还在于市场内在的因素。本次中期调整的目的在于压缩结构性泡沫,理顺已经失衡的股价结构体系。前期过分炒高的题材股的股价仍未调整到位,有继续向下的动力。而光靠招商银行、长江电力等大盘权重股难以长时间稳住大盘,所以在4100点遇阻后,大盘股无力上攻而回落,股市最终选择暴跌。

分析师预计,短线股指将继续下跌,3800点可能守不住,下一个支撑位在3600―3700点一线。本次调整是中期调整,时间将维持一到两个半月。但股市牛市的趋势未变,完成中期调整后股指还会继续向上。

机构投资者对中长期走势看好的观点也没有改变。

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日前的一项调查显示,尽管近期市场主要指数大幅震荡,但大多数机构投资者都认为牛市还没有结束,普遍认为经过充分调整后指数还能够继续创出新高。

看好消费品

长城消费基金经理杨军认为,市场短期确实有调整需求,但是市场中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中国经济将保持快速增长,人民币升值以及企业盈利的改善都有利于支撑市场走强。

杨军认为,从目前市场结构和特点看,未来QDII的推出、大量红筹回归、外汇投资公司的成立以及新投资者入市热情的降温,市场自身会不断修正其缺陷回到正常的轨道,这对于理性的投资者来说是好事情。投资者应当选择那些盈利能力持续、稳定、值得中长期投资的公司,耐心寻找安全边际高和估值合理的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