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与应急管理范文
时间:2023-11-07 17:29: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突发事件与应急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6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079(2008)10-0200-01
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人才的重要作用,更需要稳定与和谐。随着改革开放以及社会发展,影响学校安全的不稳定因素增多,高校各类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并有逐步增加的趋势。众多突发事件带来的是人身和财产的损失,严重影响了高校的正常教学和生活秩序,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问题逐步突显出来。因此,加强高校应对各类突发事件能力,消除管理中存在的盲区,建立应急管理体系,实现应急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是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对维护高校稳定,保障社会安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转型期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内涵与特征
(一)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内涵
高校突发事件是指:由于自然的、人为的或社会政治的(某种具体或者综合的)原因所致,在高校内部忽然发生的,大学生起主导作用的,并可能迅速演变或者激化为较大规模,不以高校管理者的意志为转移的,对学校的教学、工作、生活秩序造成一定影响、冲击或危害,进而危及社会安全和政治稳定的事件。或虽未发生在高校,却与高校中的人或事有相当联系的,事前难以预测、作用广泛且对高校甚至社会造成一定威胁和危害的公共事件[1](P113) ,[4](P131-132)。
(二)高校突发事件的特征分析
高校突发事件主要有以下特征:
1.社会热点[3](P274-275)。近几年我国高校突发事件不断发生,已成为新闻媒体、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 ,意外突发事件的后果和影响都很大。
2.公共性[4](P51)。学校突发事件多集中在学校管理、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后勤管理、科研管理、校园治安管理、对外拓展及与外部公众的沟通等领域。
3.紧急性。许多突发事件一般情况下不易预测,从而使学生管理人员与广大师生猝不及防。
4.危害性。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往往会造成连锁反应。除人财物受到损害之外,还会造成学校形象受损、声誉下降等后果,甚至带来政治上的影响,影响到学校的稳定。
5.扩散性。科技的进步,信息的发展,突发事件一旦发生,消息会通过学生口头、网络和社会媒体迅速传播,很容易以假乱真,以讹传讹,造成人心惶惶,教学秩序混乱。必然会给学校带来负面影响。
二、我国高校突发事件频发的原因分析
(一) 突发事件的发生,在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无法完全避免。
(二)开放式办学,使得学校与社会联系更加直接。
(三)互联网的负面影响。
(四)国际国内重大事件的影响[6](P44) 。
(五)少数学生心理素质较差,法制观念淡薄,由此引发许多治安问题。
三、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几点对策性思考
根据高校突发事件发生的原因,对症下药,我认为处理此类事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3](275-279),[7](P73-75),[8](P8-9),[9](P337-351):
(一)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机制
有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最理想的目标是控制其发生,为了应急管理能立即有序展开,使各项工作协调运转,学校必须事先建立起比较完备的重大突发事件的保卫工作应急管理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在重大突发事件爆发时做到有备无患、处惊不乱。
1. 建立健全应急管理组织。
2.建立应急管理工作机制。
3.制定处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4. 加强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教育和演习训练。
(二)突发事件发生后必须采取及时、有效的救治措施与处理措施
当学生伤害事故发生后,由于学校负有法定的管理教育保护义务,因此,不论在何种情形下,学校必须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对学生或伤者、患者进行救治。 要及时做好宣传、教育和引导工作,沉着应对,防止谣传讹报、误传,引发恐慌情绪,维护学校秩序,保持学校稳定。
(三)及时查明原因落实责任,总结经验
事故处理后,学校要及时查明原因,分清责任,并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及学校规章制度对直接责任人和相关责任人进行处分,落实责任制度。总结经验,完善与修订规章制度,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并妥善做好相关完整归档证据资料保存。
总之,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的稳定直接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随着中国社会高速发展,高校面临的内外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突发事件不可避免,关键是我们要深入研究这一问题,加强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构建一个稳定和谐的校园,保证师生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保障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确保高校和谐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中建.学校经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P131-134.
[2] 陈丽.学校发展策划:理论、方法与实践[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5,P274-279.
[3] [美]塞缪尔亨廷顿著,王冠华等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三联书店,1989,P77-78.
[4] 操光亮,吴有云.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分析与思考[J].保卫学研究,2006(1) ,P44.
[5] 孙斌.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6(12),P73-75.
篇2
关键词:高校突发事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作者简介:王召征(1979-),男,江苏沛县人,江苏科技大学党委组织部,讲师;杨海涛(1976-),女,江苏连云港人,江苏科技大学党委组织部,讲师。(江苏 镇江 212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科技大学学生工作研究基金项目“高校辅导员突发事件应急能力评价模型研究”(基金编号:2011RW151J)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2-0198-01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入,高校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许多不稳定因素进一步增加,高校各类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并有逐步增加的趋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高校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在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有效地降低高校突发事件发生的概率。
一、突发事件及高校突发事件
突发事件也称危机事件,最早是由荷兰危机管理理论研究专家罗森塔尔(U Rosenthal)从整个社会角度进行定义的,他认为是“对社会既定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产生严重威胁,并且须在短时间和信息不全面的状态下做出决策的事件”。我国于2006年1月和2007年8月先后颁布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从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对、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理与救援和事后恢复与重建等角度对公共突发事件处理进行了界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一章第三条规定,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如雅安地震以及最近社会爆发的甲型H7N9禽流感等等。
高校突发事件则特指在高校内部突然发生的以大学生为主体的,不以高校管理者的意志为转移的,对学校的教学、工作、生活秩序造成一定影响、冲击或危害的事件。例如学生自杀、学生之间暴力冲突事件、学生食物中毒、学生集体罢课等重大恶性事件。高校突发事件涉及的面非常广,产生的原因也各有不同,既有自然原因、人为原因,也有社会政治原因,但是纵观所有的突发事件,不难发现它们都具有以下共同特征:
一是突发性。突发事件的发生往往事先毫无征兆,突然降临,使人们猝不及防,难以及时迅速地采取恰当的措施从而严重影响校园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
二是规律性。虽然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难以预测和确定,但是就其发生、发展过程来看还是具有一定规律性的,是可以预测的。例如大学生自杀事件,大多是学生对大学生活不适应以致引发心理问题造成的,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正是这种规律性,使我们可以对突发事件做好积极应对,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
三是综合性。突发事件的发生往往是多种因素导致的结果,应对突发事件就需要多种力量、多个部门齐心协力才能完成。以甲流防控为例,需要校防控领导小组牵头协调,学生管理部门、宿舍管理部门、医务部门以及各学院通力合作来负责做好应急工作。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重要作用
大多数人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一般性的日常学生管理工作,是一种和风细雨式的工作,在面临突发事件时,就失去了用武之地。如上所述,虽然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的特点,但是它同样也有规律可循,只要认清这些规律,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就可以有效地预防和减少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突发事件发生前的预防作用
将突发事件扼杀在摇篮中是处理突发事件的最佳方法,因此事前预防工作对于应急管理至关重要。首先,通过宣传,帮助大学生正确了解突发事件产生的原因、过程及后果,即使突发事件发生了,学生也不至于手足无措。其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员可以利用班会、政治学习、主题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危机意识,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使其具备应对各类型突发事件的心理素质,做到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最后,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育大学生能够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培养团结互助、万众一心,遇到困难不放弃、不抛弃的精神信念,同时正确理解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要求,正确处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然而大学生以上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更不能等到突发事件来临时或结束后会才想到,这就需要高校通过思想政治工作长时间和风细雨式的教育方式对学生以上能力和素质进行有意识或有针对性的培养,及早做好高校突发事件的预防工作。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突发事件发生中的凝聚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粘合剂的凝聚功能,它能通过自己特有的方式方法将分散的个体力量凝聚成集体力量。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发挥其凝聚作用,将全校师生充分调动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共同渡过难关。如在汶川地震前,社会对“80后”、“90后”年轻人的评价多为自私、自我、责任感较差,但在地震发生后,大家对这批年轻人有了新的认识——“敢于付出,勇于承担责任”,大家在悲痛中凝聚起了不屈的力量。因此在高校突发事件发生时,就需要调动学校各个层面的一切力量,动员广大师生服从学校的统一领导指挥,共同架起同舟共济的桥梁,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突发事件,尽量降低因突发事件给学生、学校和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的调节作用
高校突发事件一般都会给学生带来身体或心理上的伤害,身体上的伤害可能是短时间可以康复的,但心理上的创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一直存在。例如地震后当地学生及群众的心理健康问题是灾后所面临的最困难的问题。为了尽快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境,抚平他们心灵的创伤,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特别是高校辅导员、班主任加强与突发事件受害者的沟通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并协助心理咨询教师做好相关的心理调适工作;还可以通过开展一些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他们重新鼓起勇气去面对生活和学习,在活动中忘却伤痛。
三、努力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预防和降低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突发事件发生前、中、后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更好地预防和降低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概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还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努力:
1.加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宣传教育工作
宣传教育是传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知识的重要途径,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前提和基础。高校可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通过校报杂志、广播电视、学校网站、校园BBS、黑板报等平台营造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氛围;通过举办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知识竞赛、话剧小品大赛、主题班会等活动载体普及防范和应对突发事件管理的科学知识,让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知识不断深入全校师生心中,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一种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的舆论氛围。
2.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和能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包括党务工作者、“两课”教师、辅导员以及班主任等,他们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成效。以高校辅导员为例,他们与学生经常接触,处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第一线,除了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组织协调能力、临危不惧、驾驭全局等能力外,相关的心理学知识也是必不可少的。目前,很多高校加强了对高校辅导员、班主任的能力培养工作,通过各种途径对辅导员能力培养和知识水平的提高给予支持和帮助。
3.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的联系和沟通,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信息
辅导员、班主任要经常深入学生当中,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以情感人、以理育人,真心关心学生;同时还要加强宿舍管理,经常深入到宿舍与学生交流,随时关注、关心存在家庭困难、学习落后、心理问题等情况的学生,帮助他们克服各方面的困难,解决现实中出现的问题;此外,还要与任课教师、学生家长保持紧密联系,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信息,以求在思想政治教育开展中更具有针对性。
参考文献:
[1]程晓娟,黎万和.发挥辅导员在高校危机事件中作用的策略研究[J].教育探索,2010,(12).
[2]高志青.高校突发事件与辅导员工作[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8,(5).
[3]陈远武.党建工作在高校突发事件管理中的作用[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S2).
篇3
[关键词] 高等院校; 突发事件; 预防管理; 机制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01. 055
[中图分类号] G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01- 0094- 02
1 引 言
近年来,高等院校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不断变化,高校的一些突发事件扰乱了正常的教学和科研秩序,也威胁到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的安全。
更多的研究学者开始对高校应急管理进行研究,积累了一些经验,在具体的管理策略上有了一定的共识,并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以应对突发事件,为高校建立预防和应急管理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但总体上看,目前还是以分析研究为基础的,在体制和机制的确立上缺乏系统的研究。研究的内容主要是从应对策略和采取措施的角度进行分析,而对建立研究机构和机制仍然缺乏。内容的研究项目将进一步深化,同时对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的研究工作需要加强。
2 内涵及本质特征
高校突发事件主要包括:、恶性事件、暴力恐怖事件和重大恶性刑事案件、发生群死群伤等重大事故、防火、防毒、防爆以及卫生防疫和食品卫生安全、网络与信息安全、师生心理问题、实验室药品安全、交通安全、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
高校突发事件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突发事件,大致理解为有害事件在大学中出现,狭隘地理解为威胁到学校活动或破坏学校的功能的人为事件。这个初步的分析可以知道,高校突发事件是指学校内部条件或外部变化,在大学内突然发生的自然或人为原因造成的事件,大学生发挥主导作用,而不是以高校管理的意志为转移的,后果严重的,有一定社会影响的危险的事件。
高校突发事件的最本质特征是突然发生的事件,经常让学校感到意外或处理困难。然后会给学校现有的学习、工作、生活和秩序造成一定的干扰或影响,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和影响力。
3 产生的原因
引发高校突发事件的原因相当复杂,有时可能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在一起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 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引发。高校在遭遇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时(如地震、台风、洪涝、火灾等),如果对抢险救灾、恢复重建工作组织不力,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保障不到位,对受伤害学生的善后处置不当的话,就会激起学生的不满而引发突发事件。
(2) 社会性问题的辐射和影响。近年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在经济和社会转型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使得各个方面的矛盾也日益尖锐,学校若不及时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疏导,很有可能演变为突发事件。这类突发事件直接或间接地威胁到学生的人身安全,严重影响学校正常的秩序。
(3) 高校内部管理与服务问题所致。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和提供服务过程中,若因管理和服务问题而影响了学生的切身利益时,容易引发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例如对当下学生危机处理不当,后勤保障工作不到位,从而导致学生伤亡等问题,都可能引起突发事件。
(4) 大学生心理情感问题引发。大多数大学生的生理、心理都还在发生着大的变化,尚未完全定型,意志性格处于后期形成的过程中,尚不十分稳定。他们情感丰富,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观点容易片面,情绪容易激动;他们理性与冲动并存,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过程中,需要学校教师加强教育和管理。
4 预防处置和应急管理
高校突发事件不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妨碍了高校教学秩序的正常运行,必须在分工负责、责任明确的基础上,积极预防、有效控制、妥善处置。重点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 切实进行预防体系的构建。构建预防体系是高校公共安全建设的重点,也是有效预防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基础和关键。做好预防、及时缓解和钝化危机,应着重考虑两方面:①思想认识体系的构建,使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预防,正确认识校园危机,确立起共同的危机管理价值理念和行动原则;②工作体系的构建,提前制订周密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达到使危机损害最小化,同时对突发事件的管理做到常态化,提高对管理层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2) 完善预警机制,加强预测。应建立预警机制,加强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同时分类设定的分级预警信号,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预警信息网络,抓住监测点,一级抓一级,从底部到上部,形成完整的信息链,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趋势,关注了学生的精神状态,以确保快速、畅通的信息传递。学校加强对情况和思想发展趋势的分析和判断,有针对性地提高教育质量,做到早发现,早控制,早预防,早解决,把种种迹象的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要注意提高危机管理的科学性和响应系统的灵敏度。
(3) 创建一个充满爱的环境,构建和谐的气氛。构建和谐校园,并不意味着学校不能有问题出现,而是要及时解决矛盾与协调矛盾。事实上,社会矛盾在任何地方,任何单位是客观存在的,要关心,要介入管理,这样做的实质是建立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因此,我们要以鼓励领导和教师干部深入班级、宿舍,和学生交朋友,积极开展教育以及和谐班级、宿舍创建活动,大力开展心理辅导,努力解决同学之间的人际矛盾,努力创造团结友爱的学校环境。
(4) 坚持处置原则,妥善做好各项工作。处置突发事件,要坚持统一领导,正确处理好发展稳定的关系;以保护师生员工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学校正常秩序为最高原则;坚持抓早、抓小、抓苗头的原则;坚持思想教育和依法办事、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及时妥善处置;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为主的原则,及时准确信息,满足师生的知情权;在坚持慎用警力、警械和强制措施的前提下,果断妥善处置,谨防激化矛盾;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教育疏导、分化瓦解为主及时果断处置。
(5) 构建有效的激励机制。引导和化解高校突发事件,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①要建立舆论激励机制,就是强调思想上的正确引导,通过广泛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突发事件的危害性;②要建立活动激励机制,就是要统一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性突发事件演练,参与预防处置和应急管理的整个过程等活动;③要建立榜样激励机制,就是要建立和畅通学生与学校的联系机制,做好跟踪服务,交流经验,展示楷模;④要建立主体激励机制,就是要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转变为长期、稳定的防卫观念。
总之,高校突发事件预防处置和应急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校、学生及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高校突发事件诱发因素不同,所呈现出的反映形式、参与规模、影响程度等不尽相同。在政府及外部客体结合实际、采取措施、创新工作保障的情况下,高校如果应对及时,处置得当, 真正发挥好引导、鼓励、激发、促成和推动等作用,就可能预防和处置好突发事件,维护学校稳定大局,构建和谐校园。
主要参考文献
篇4
为应对学校防不胜防的突发事故,及时、有序、高效地做出相应处理,最大努力减少学校的损失和负面影响,维护社会的稳定,特制定本预案。
一、本预案中“突发事故”主要指危及师生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突发性意外事件。如:
1、传染性、季节性或暴发性疾病;
2、群体性师生食物中毒事故;
3、来自校内外的袭击、伤害性事故;
4、组织师生外出活动时的意外交通事故;
5、集体活动、楼道或课间大量学生的相互挤压事故;
6、校内的火灾事故;
7、建筑和设备的安全事故;
8、教职工、学生家长中可能激化的矛盾;
9、其它自然或人为的突发恶性事件。
二、坚持“早预防、早发现、早报告、早救治”原则。
1、早预防。要求学校全体师生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始终保持高度的警惕性,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及后勤服务工作,坚持按章办事,规范操作,及时排查和消除学校的各种隐患。
2、早发现。落实责任,严格执行学校的各项检查制度,关注学校每位师生的健康状况和情绪倾向,发现安全隐患和苗头性问题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3、早报告。严格执行“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及时向相关领导和上级有关部门报告通报信息,必要时向公安和医疗、防疫等部门发出求助信息。
4、早救治早隔离。坚持“谁发现谁首先受理”的制度,发现事故,立即招呼就近人员,控制局面,最大努力阻止事态的进一步发展;发现伤情或病情,立即组织人员送医院救治;发现疑似传染性疾病的,对密切接触病人的人群和班级,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疏散、隔离、检查和观察等防治措施,并及时对相关场所进行消毒处理。
三、一旦学校出现突发恶性事件,立即启动以下各职能人员,全力投入事故的处理工作。
1、突发事故应急处理指挥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分管副校长任副组长,行政班子其他成员和工会主席为成员组成。其职责是:
(1)尽速到达现场,了解和掌握事故情况,控制局面,阻止事态发展,并研究事故处理的具体策略。
(2)在第一时间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情况。
(3)组织力量并全程指挥其他各职能人员投入工作。
(4)密切配合公安、医疗、防疫等机构对事故进行处理。
(5)认真执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政府部门的有关指示。
(6)负责事故的调查、分析和处理,查找原因和落实责任。
2、现场控制组:由事故涉及部门的直接分管领导(含中层领导)任组长,事故涉及的直接工作人员、事故发现者、亲历者为成员组成,其职责是:
(1)控制现场,维护秩序,防止发生混乱局面。
(2)排查其他发病或受伤人员,组织力量送伤病员到医院救治;
(3)接待家长,做好情况解释说明及思想疏导工作,安抚家长情绪;
(4)组织班主任管好班内学生。
(5)尽早向知情者、见证人调查事故起因,掌握好事故的第一手资料。
3、通信联络组:由办公室负责,职责是:
(1)按照指挥领导小组的决定,在第一时间向上级通报情况。
(2)做好学校内部的通信联络工作。
4、信息资料组:由办公室负责,其职责是:
(1)采集突发事故全过程的各种信息资料。
(2)撰写有关突发事故的书面报告,整理取证材料。
(3)作好相关数据的分类统计、分析工作。
5、医疗救援组:由值周教师负责,其职责是:
(1)组织护送受伤或发病者去医院救治。
(2)配合医院的救治工作并跟踪了解伤病情动态。
(3)接应赶到医院的家长,做好家长的安抚工作,防止出现情绪过激情况。
(4)随时与分管领导保持联系。
6、后勤保障组:由总务处负责,相关班主任参与,其职责是:
(1)做好医疗救治、现场控制等工作的联络和后勤支援。
(2)配合医疗、防疫等机构进行消毒、取样分析等工作。
(3)做好家长接待工作,做好上级工作组现场办公的后勤服务工作。
(4)积极联系保险部门,协助投保者的家长争取保险理赔。
7、消防技术组:由学校电路维护人员负责,其职责是:
(1)做好消防栓和电源控制工作。
(2)迅速打开水源开关和断开失火部位电源,并奔赴火灾现场等待工作安排。
四、各类事故(件)应急预案
(一)食物中毒应急预案:
1、发现师生有食物中毒或疑似食物中毒症状时,应迅速将发病人员送乡医院会诊,必要时拨打120急救(现场控制组、医疗救援组)。
2、领导小组组织成立临时事故调查组,立即停止食堂的生产活动,并封存造成食物中毒或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及其原材料、炊具等,以备卫生部门检验。迅速排查食用致毒食物的师生名单,并注意观察检查他们的健康状况。临时事故调查组由分管后勤副校长任组长,总务主任、食堂管理员为成员组成。
3、及时通知家长并做好安抚工作,迅速向上级教育、卫生、政府等主管部门报告情况(后勤保障组、通信联络组)。
(二)传染病(含师生突发疾病)应急预案:
1、师生在家中出现疑似传染性疾病后,应迅速就医并向学校请假,不得带病上学、上班。经医院诊断排除属非传染病后,才能回校上学、上班。
2、师生若在校内出现疑似传染病,要迅速到乡医院就诊,学生出现疑似传染病的,班主任还应立即通知家长或监护人。家长或监护人不能陪同的,由班主任送去医院就医。
3、立即对传染病人所在班级、办公室及所涉及的公共场所要组织人员进行消毒,对与传染病人密切接触的师生进行隔离观察,防止疫情扩散(后勤保障组)。
4、迅速将疫情报告市疾控中心和教办(通信联络组)。
(三)交通事故应急预案:
1、发生交通事故后,及时通知受伤者家属,紧急拨打“122”事故处理电话,迅速报告交警部门(现场控制组)。
2、迅速将伤者送到医院进行救治(现场控制组、医疗救援组)。
3、组织人员保护现场,看住肇事车辆及肇事人,记下肇事车辆的牌照,以备交警部门进行处理(现场控制组)。
(四)发生地震、暴风雨等自然灾害应急预案:
1、对可预见性自然灾害,应在未发生灾害前,做出安全部署,加强防范(学校分管领导)。
2、对不可预见性自然灾害,对危险区域发出安全预警,划出隔离带,禁止师生通行,尽力采取保护和自救措施(值周小组)。
3、发生自然灾害时,要树立“生命至上,不恋钱财”的生命价值观。根据情况,必要时采取停课等措施,将学生疏散到安全地带,通知未上学学生在家等候通知(值周小组、班主任)。
4、教育教学活动(含放学)危及师生安全时,应及时取消活动,并做出合理安排,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尽力避开危险区域和时段(活动组织者)。
5、在上(放)学途中,可能危及学生安全的,要避开危险地段。学校应及时告知家长接送(班主任)。
6、一旦突发地震、暴风雨等自然灾害,应及时将事实情况汇报上级主管部门(通信联络组)。
(五)建筑物倒塌或发生火灾应急预案:
1、发生火灾和建筑物倒塌时,严格禁止学生参与救火,事故现场的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自救,并及时将学生带至远离火源和倒塌区域的安全地段。
2、事故现场的教师在一边组织指挥学生紧急疏散时,还要以最快的速度将信息向学校领导报告。
3、学校要迅速组织力量(在校的全体教职工)到现场施救,采取先救人后救财,并利用一切救火设备组织自行扑火,并立即拨打“120”、“119”求助。
4、学校领导要立即通知消防技术组成员到达现场切断电源,打开水阀。
5、疏散集结地点一般设学校操场,若遇紧急情况,则直接疏散出校园(后勤保障组、班主任)。
(六)其他突如其来的伤害事故(件)应急预案:
1、发现学生在校内受伤或身体不适,应当立即向分管领导报告,并送乡医院救治。班主任迅速通知家长,由家长陪同就医,若家长不能陪同的,班主任陪同到医院就医。
2、外来人员未经允许强行闯入校园,门卫不得放行。追赶不及,应立即通知值周小组,及早将闯入者逐出学校。
3、发现校内有可疑人员在对师生袭击、行凶、行窃和与师生斗殴,现场第一位发现事件的教职工,应迅速采取措施进行劝止,并将情况迅速报告学校领导或拔打“110”报警求助。
五、信息报告:
1、安全紧急事件发生或有可能发生的信息,采取逐级汇报制度,事件第一发现人应及时向学校领导或相关部门领导汇报,事态严重的,学校应在第一时间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
2、向外事件情况,需经学校领导同意,不得主观臆测,夸大其词,任何人不得虚报、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谎报突发事件,或擅自接受报刊、电台等媒体的采访。
3、事态应急期间,学校突发事故应急处理指挥领导小组成员和相关教职工必须保证通信畅通。
六、附则:
1、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变化,及时修订本预案;未列入本预案的事故应急预案以单独文件制订。
篇5
结合对应急工作实际的思考,笔者认为:在“两个体系”建设的方法上要坚持结构性调整,将目前的政府和企业的各自为政转变为协调统一的整体;要坚持科技进步和创新与传统应急技术相结合,积极利用科技成果,开展技术创新,提高应急技术水平;要把应急体系建设和应急平台建设作为应急工作的重要支撑;要把应急资源合理配置,区域应急资源综合共享,实现应急资源的优化利用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措施。
总的来说,就是需要妥善处理好应急工作体制机制、预案建设、管理方式、支撑体系、信息公开等方面的“十大关系”。
在应急机制方面,要解决好常态与非常态,预防预警与应对处置的关系,实现应急工作关口前移 。要协调处理好常态与非常态的关系。这二者是 此消彼长的关系正常情况多了,非正常现象就会减少。如果企业生产正常平稳,非正常的事故或故障就会减少或杜绝,否则就相反。这是一个大多数人都明白,但始终都没有很好对待的问题。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这需要从突发事件发生的规律上来认识。由于突发事件存在偶然性、不可预见性等特点,从而使一些只顾眼前、急功近利的人,抱着碰运气的心理来对待非常态,这是当前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很多单位多年来也认真进行应急准备,但由于一直没有发生突发事件,从而容易引起思想上的麻痹,最终也会影响这些单位对应急工作的态度。俗话说“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这是对应急工作平战结合的很好诠释,只有平时加强应急处置的培训和演练,才能在发生突发事件时正确熟练地进行处置,从而减少突发事件带来的不利影响。平时下的功夫,在战时才能得到真正的应用和检验。
常态与非常态还表现为一般和特殊的关系,常态下的工作相对简单,而非常态下的工作的相对复杂。常态是日常工作的积累,非常态是对积累的运用和发挥,需要更科学、更细致、更全面地去对待。
要协调处理好预防预警与应对处置的关系。预防预警和应对处置是有机统一的整体, 是应急工作的不同阶段。预防和预警相当于应急工作的前期,或者说是应急工作的基础, 而应对处置则是应急工作的过程和结果,两者在一定程度上是因果关系。
预防为应对处置提供准备,预警是应对处置的前兆和开始。实际上,预防、预警是应急工作的向前延伸,将应急工作从被动应对处置向主动应对转移。
预防和预警是应对处置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如果预防和预警工作到位并发挥作用, 相当多的突发事件就可能不会发生或是在萌芽状态就会被发现和解决,由此而减少了后期应对处置的工作量,也减轻了后期应对处置的难度。而后期的应对处置也是对前期预防和预警工作的检验,如果预防和预警工作做得好,应对处置就会比较顺利和成功。
现在为什么有些突发事件应对不理想,其根源就是预防和预警工作不到位或是缺失, 导致没有思想准备,匆忙应对,处置失当,最后造成重大损失,产生十分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预防预警体系是“两个体系”建设的基础。
要解决好应急队伍、应急物资和应急设施方面的统筹和资源共享要协调处理好政府应急力量与企业应急队伍的关系。目前应急抢险力量的主体是政府专业队伍、军队和武警等。这些队伍善于承担急难险重任务,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作为企业专业抢险队伍以及其他社会力量,完全也可以作为一种动员力量,去承担各种应急任务。特别是一些涉及危险化学品等有毒有害物质的抢险,企业抢险队伍往往有着专业的应急抢险设备和装备,抢险效率会更高。有时由于抢险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欠缺,会造成无谓的损失。例如汶川地
震和玉树地震抢险,有些力量赤手空拳没有专业设备,干着急无从下手。还有前不久四川道孚草原火灾,有的抢险力量没有防护设备就去灭火结果造成严重损失。因此,建议各级政府要很好地调查本区域各种抢险队伍的情况,统筹协调区域内的应急抢险队伍。对于生产方面的突发事件,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专用设备的企业抢险队伍可参加第一线的抢险,政府的队伍作为二线支持,军队作为第三线负责社会治安和一般性抢险辅助工作。在这里,政府的作用是协调组织专业和非专业应急队伍的协同演练,提高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能力。
要协调处理好应急物资企业化与社会统筹共享的关系 目前国内各行业的应急资源储备,基本是以各单位自我封闭式管理的方式运行,企业之间、行业之间缺乏全面的协作和联动。从企业层面看,因为突发事件存在不可预见性,企业到底应该储存哪些应急物资,储备多少应急资源,这已经成为困扰企业应急工作多年的难题。如果应急物资储存很多,长期不用,会造成资产闲置和浪费,而且很多应急物资具有一定的使用寿命, 每年因为失效带来的经济损失也十分巨大。如果应急物资储存少了,一旦发生规模较大的突发事件,储备的应急物资又不能满足应对需要,导致事故后果扩大化。另外,有些应急物资价格昂贵,但使用率很低,如果只依靠每个企业自己储存配备确实存在很大困难。从社会应急的成本来看,同一地区不同企业各自独立封闭式的应急物资储备,会导致大量的应急物资重复配置,形成巨大浪费,而有些关键的应急资源有时还往往不能配备到位,会影响或制约着突发事件的有效应对。实际上,同区域不同企业的应急资源需求具有很大的互补性,需要当地政府统一进行区域规划和统筹协调,实现应急资源区域共享机制,这样既可以满足应急资源的使用,还可以节省每个具体单位的经济负担。
建议政府对本区域应急资源实行统一调配和资源共享。哪个单位发生事件,由政府统一协调,通知相关单位提供物资和资源,事后由发生事件单位负责出资补齐在事件中消耗和损失的应急资源,这样可以实现区域应急资源共享,提高应急能力,还可以实现资源节约型发展。也可以在应急工作基础较好的企业,尤其是同行业的大型企业之间和同区域的相类似企业之间,开展企业联合储备应急物资的尝试,完善储备机制、调配机制和补偿机制,提高整个区域直至整个社会的联合应急能力。
要协调处理好预防应对普通灾害和重大灾害的关系 目前,国家关于防灾的标准规范是按照应对一般和较大级灾害来设计的,如果发生重大和巨大灾害,按照目前标准规范规定的设备设施和应急手段是很难满足要求的。因为发生重大灾害的几率很小,发生巨灾的几率更小,所以,如果每个企业不计成本都按预防重大灾害来设防,经济上难以承受,也会造成很大的资源闲置或浪费。但是,由于生产社会化的集中程度升高,巨灾形成的后果往往难以承受,因此政府、企业还必须慎重考虑巨灾防范的问题。
为加强应对巨灾能力,需要重点加强统筹协调,建立起更大范畴的联合应急机制, 提高联合应对能力。比如,目前一些沿海地区开发建设了许多大型油品储罐区,每个区域中都有多个企业各自建设的罐区,每个企业的罐区建设预防一般或较大事故的污染防控设施还是可行的。但如果要求这个区域内每个企业的罐区都建设预防重大或特大污染事故的防控设施,显然是不现实,原因有:土地资源有限,会给每个企业带来十分沉重的经济负担,会造成资源浪费。建议可在区域内统筹建设一个巨灾污染防控设施,由本区域各企业共同出资建设,政府安排一个运营单位对这个设施进行日常管理和运营维护, 包括建立应急启动和灾后恢复等工作机制,让其在区域内充分发挥作用。这样既解决了满足应对巨灾的防控要求, 也为所在区域的单位减轻了很大的经济负担。
在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方面,要加强预案的演练,切实发挥预案在处置突发事件中的指导作用
要协调处理好应急预案的实战演练与桌面模拟演练的关系,应急预案只有通过实际演练才能检验其针对性和在处置突发事件中的指导作用科学性。应急预案的演练主要包括实战演练和桌面演练,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实战演练的一般对象是具体的处置措施;而桌面演练多半是协调、配合和指挥等内容。
应急处置的实战演练成本很高,特别是一些危险化学品因火灾爆炸等突发事件的实战演练风险很大,稍有不慎就会弄假成真,造成严重的后果。很多企业虽然按照国家要求制定了应急预案,但是由于一些生产高度专业化与工艺比较复杂等原因,使得组织实战演练的难度很大、成本很高,从而导致部分预案一直没有实战演练过,也无法检验预案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随着三维动画模拟仿真技术的快速发展,三维模拟仿真技术可以非常真实地模拟比较危险的事件实际场景,为真实展现事发现场提供了可替代的方法。再加上模拟动画技术还可以很好地能够实现交互式的交流和操作,因此可以成为很好的模拟演练系统,让相关部门人员都可以相对方便地直接参与,逼真地感受到突发事件的气氛,从而通过模拟操作完成各自的应急工作训练。桌面模拟演练系统还可以很好地解决应急决策指挥方面的各种问题。
建议今后应急演练以实战演练和桌面模拟演练相互结合,比如:生产现场的初期应急处置以实战演练为主,事发后的应急协调指挥决策等环节以桌面模拟演练为主;实现上下结合,互为补充。
在应急管理方式方面,要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不断提高应急工作水平 要协调处理好传统型应急与现代型应急的关系。传统型应急与现代型应急主要体现在应急手段和方法的不同。传统型应急主要依靠经验,对指挥和操作人员的个人能力要求很高; 现代型应急更多依靠科学技术的应用,为指挥决策提供更多的辅助支持,对应急处置提供更好的技术装备。比如,采用直升机或无人机到事发现场采集现场资料;利用事件预测模型,预测事态发展趋势;利用事发区域的地理信息技术了解事发区域敏感目标情况,从而利于及时转移事发地的周边居民或设置警戒线;利用应急资源的地理信息系统查询应急队伍、应急物资和应急运输机构的分布,从而优化调动应急队伍和应急物资的方案;应用通信卫星技术实现上级指挥部可以观看事发现场的图像并且与现场指挥部实行视频会商和交流等。总之,就是积极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相关成果,将其不断应用到应急工作中,以推动和促进传统型应急向现代型应急的转变。
部分单位受经济技术条件制约,在一定时间内,其传统型应急还不能完全转化为现代型应急手段。因此,只有不断将新技术和新方法应用到应急工作之中,才可能不断推动传统应急向现代型应急发展,使应急工作不断向更高水平发展。
在应急支撑体系建设方面,要拓宽思路,积极应用新技术,为应急工作提供决策支持和保障措施 要协调处理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与应急平台建设的关系。应急管理体系是应急工作的基础,而应急平台是应急管体系的展现方式,两者互为补充,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应急管理体系为应急平台提供了丰富的展示内容,应急平台通过展示, 可以及时发现应急管理体系中存在的不足。应急平台所展示的内容有赖于应急管理体系强有力的具体支持和保障,应急平台又把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发展所做的大量工作成果以有形的方式展示出来,为应急工作服务。应急管理体系主要体现在纸面上,只有平面的效果;而应急平台将应急管理体系的内容转变成直观的影像和图像,产生了立体的效果,展示起来更生动。
随着各级政府应急平台的不断完善和丰富,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国家各部门、各行业的应急平台能够实现上下贯通,形成运行流畅、资源丰富、功能强大的应急工作承载体。十二五期间,要把应急平台建设作为应急工作的重要抓手,不断完善和提升,充分发挥其应急管理支持、资源支持、信息支持、专家支持等方面的重要功能,为应急管理和应急决策支持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要协调处理好常规通信与应急通信的关系。常规通信和应急通信的关系是互为补充的。日常通信满足大容量的平时通讯需要,应急通信满足因灾害导致常规通信中断、常规通信没有覆盖的边远地区、突发事件造成常规通信受阻等情况下的通讯需求。
突发事件发生后的第一项工作是用最快速度把事发现场情况向上级部门报告,但是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常常会造成常规通信设施损毁或者由于海量信息都要在很短时间内发送,从而造成链路拥堵,这时需要考虑采用应急通信措施来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另外,应急通信手段也可以满足在部分常规通信不能覆盖的区域承担起常规通信任务, 特别是一些地处边远和人烟稀少的地区,往往缺乏常规通信条件,这样可以通过应急通信手段来满足这些地区的日常工作需要。
目前已经得到成功应用的卫星通信设施,既可以实现现场视频的传输需要,还能实现声音通话的需要,而且能提供图文传真和电子邮件传输。卫星通信的另外一个突出优势是基本不受天气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可以实现全区域、全天候的通信。突发事件发生时, 一旦常规通信系统瘫痪,则立即启用卫星通信系统,即可切实发挥其在应急情况下的重要保障作用。
在突发事件信息公开方面,要掌握先机,主动及时披露信息,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 要协调处理好突发事件信息披露与社会媒体炒作的关系,两者是此消彼长的关系。突发事件往往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因此社会高度关注。如果事发单位自己不主动及时地披露事件的详细信息,社会媒体就会主观猜测,以讹传讹,进而出现恶意炒作,甚至完全背离了事件的真实面目,给事发单位带来十分严重的负面影响。如果坚持“速报现象,慎报原因”的原则,主动披露信息,媒体就可能失去对该事件炒作的兴趣。因此,要确保信息公开,将突发事件的处置应对进行及时、客观、全面的报道,以满足社会公众对事件的知情权。
篇6
[关键词]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施工方法;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TU528.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3-0207-01
0.引言
20世纪末出现了一种新型的高强度预应力混凝土桩,这种预应力混凝土桩利用的是液压原理,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噪音较小,不会对施工环境造成影响,施工机械化程度较高,施工出现事故的可能性比较小,最大的一个优点就是可以节约造价,与传统的人工挖孔桩相比,可以节约造价40%-60% ,本文就以某住宅楼桩基础施工为例,对高强度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施工方法、施工要点进行简述,希望对这种施工技术的推广起到一定的作用。
1.工程概况
某住宅楼为六层砖混结构,建筑檐口高度18m。其地质状况为:地基柱主要由砂类土组成,中间不均匀的分部着少量的粘性土,均为第四纪底层,具体分层为地下第一层为厚1.2m-5.6m的杂填土,杂填土中含有约20%的泥质粉砂岩,少量的矿渣、树根等;第二层为粘土和淤泥质粘土,粘土占大部分;第三层为粉质粘土,并含有少量的夹砂层;第四层为砂层局部分布;第五层为泥质粉砂岩。施工场地地下水在地表下0.6m,地下水属于弱碱性水,对水泥混凝土及结构钢筋的腐蚀性较小。在施工中,为了保证施工质量,根据实际情况分析,设计中采用先张拉法高强度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直径为400mm,管桩壁厚为90mm,混凝土强度为C80),设计单桩的承载力为900KPa,桩长为24m-28m,总桩根数为298根,采用单节桩,基础采用群桩上分组承台。
2.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质量检验与试验
2.1 静载试验法
(1)试验方法和步骤
静载试验应该严格按照《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中有关规定,采用慢速持续荷载法,对预应力管桩进行静载试验,以检验单桩竖向承载力能否满足工程要求和桩基的施工质量。
根据施工场地工程地质情况来看,土层的厚度比较大,层位稳定,在进行钻探过程中,随着钻孔深度的增加,标准贯锤击打数也应该逐渐增加,并以风化残积土作为管桩桩端持力层,检查单孔桩的承载力是否能达到900KN。在第一次施工时,应该先打下三根管桩,做静载荷试验,分别对1号、2号和3号桩位进行打桩,通过试打桩,能够较为清楚的检查桩进入持力层的深度,通过静力加载可得到3根桩的荷载―沉降关系曲线(Q―S曲线),根据一系列的关系曲线,综合评定管桩的容许承载力,保证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在桩身强度达到设计要求的前提下,对于粘性土,应该不少于15d,等到桩身施工完成后,才能进行试验。
(2)试验机理
锤击管桩竖向承载标准值Rk和其他桩基础施工一样主要由桩侧摩阻力Qf和桩端承载支撑力Qp所组成,最终将上部结构的荷载传递到桩端的持力层:Rk=Qp+Qf在进行静载试验时,要注意:①因为强大的锤击力将预应力管桩强行打入标贯值N≥30的硬塑性风干残积土中,在受到外力冲击波和动应力时,使得桩尖端附近的残积土发生剧烈的挤压加固作用;②土体中的反作用力会随着土颗粒密度、压缩模量、变形模量增大而增大,当反作用力增大到与锤击作用力接近时,即达到了收锤标准。
2.2 动测试验法
动测试验法又称动力无损检测法,是一项新发展起来的一项技术。高压变动力测试法是作为静载试验的补充,可以利用PDA打桩分析仪测试方法,然后利用重锤锤击桩头使得产生一个永久性位移,最终得出管桩的极限承载力和桩身结构的完整资料。
根据设计要求,对试桩的最后5结沉桩进行PDA跟踪测试,在试验时,最后一节桩起吊前应该先将传感器安装好,然后将信号传输导线用膨胀螺栓固定好,并将传输信号线的硬接头处用海绵或者棉纱回丝包好,以防止PDA跟打测试时信号传输线受到拉伸和硬接触导致信号干扰,在测试过程中,需要做好管桩贯入深度的测量,通过这些数据可以得到管桩进入持力层时的入土深度及桩尖进入不同深度持力层时的初打极限承载力。
3.液压法压桩的施工方法
3.1 施工程序
液压管桩的施工程序为:测量定位―桩机就位―复核桩位―吊桩插桩―桩身对中调直―静压沉桩―接桩―再静压沉桩―送桩―终止压桩―桩质量检验―切割桩头―填充管桩内的细石混凝土。
3.2 管桩施工方法
(1)测量放线
测量人员根据设计图纸的布点放出桩位的具置,然后利用钢钎打入400mm左右,然后取出钢钎,灌入粉灰捣实,桩位经过复检合格后办理校验手续,才能进行施工。
(2)桩体编号
当预制完成的桩运输至施工现场后,应该根据一定规则进行编号,每根桩都必须编号,便于做施工记录,并确保施工过程中每根桩的使用部位清除。
(3)桩机就位
当编号完成后,就应该按照施工操作规程将桩机进行移位,通过纵向、横向的转移将桩机移动到压桩的位置,并初步调平机身。在桩机就位前,应该将施工场地进行平整,保证桩机移动过程中的水平,机身平面倾斜角度不能过大。
(4)吊桩、压桩
将桩运送至桩位附近,按照桩位布局情况合理防止,尽可能不要出现长距离拖桩,以免拖桩造成损伤。吊装前,应该请有关部门进行严格的检查和测量,发现有断丝现象应该立即更换,保证牢固可靠,吊装时应于桩上1/3处捆牢,起吊时严格按照有关吊装安全操作规程操作。
4.管桩施工的质量控制
(1)管桩质量,对管桩进行外观检查,尺寸偏差和抗裂性检验。施工现场着重检查混凝土抗压强度能否达到设计要求。管桩有无明显的纵向、环向裂缝,端部平面是否倾斜,外径壁厚,桩身弯曲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2)在试验前,应该检查压桩机的传感设备是否安全可靠,桩机配重与设计承载力是否相适应。
(3)做好管桩的运输和放置工作,管桩的放置位置应该按照打桩顺序合理布局,并考虑到邻近建筑物情况、地质条件、桩距大小、桩的密集程度等综合考虑。
(4)桩端焊接。桩端焊接很重要,要检查焊条质量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及设备适用完好率。焊好后必须保证一定暂停时间,间歇时间超过5min--8min为好。接桩前,保证连接部件清洁;接桩时,两节桩应在同一轴线上。焊接预埋件应平整密贴,否则易造成接桩处焊缝开裂。
高强预应力管桩是采用先张法预应力工艺和离心成型、蒸养制成的一种高砼强度、空心细长的混凝土预制构件。由于具有单桩承载力高、设计选用范围广、施工速度快、成桩质量可靠且易于控制等的优点,肯定会在工业厂房以及民用住宅项目的基桩工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占勇.浅谈高强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液压法的施工[J].山西建筑,2012,29:126-127.
[2] 汪跃,柳艳辉.试诉一种软土地基的施工方法――高强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液压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8:277.
[3] 李祝春.高强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液压法施工[J].广东科技,2013,08:91-92.
篇7
关键词:高校;协同治理;突发事件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社会进入了转型期,各类社会矛盾日益凸显,突发事件频发。而高校作为社会系统的子系统,与社会危机发生具有伴生性,并且日渐成为安全事故、心理问题、信息安全、宗教冲突等方面突发事件的高发地和集中地。本文将协同治理理论与高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通过研究当前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现状,探讨如何完善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对策。
一、高校突发事件的基本内涵及协同治理理论
高校突发事件是在高校内部由自然的、人为的或社会政治的原因引发的对学校的教学、工作、生活秩序造成一定影响、冲击或危害的事件。高校是进行高等教育的场所,是大学生群体聚集的特殊公共场所。这使得高校突发事件具有一般公共突发事件的共有的突发性、紧迫性、不确定性和危害性等特征,同时又具有主体特殊性、社会敏感性和范围广泛性。高校突发事件往往是日常矛盾冲突因长期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在突破一定的临界点后突然爆发;同时,一种类型的突发事件可能相继引发多种类型的次生、衍生突发事件,进而渗透到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上,甚至于引起突发事件的放大或辐射的连锁反应,极易引发社会敏感性。为了预防、应对校园突发事件的发生以及加快恢复其产生的负面影响,高校应该建立包含事前预警机制、事中应对机制、事后恢复机制的科学管理系统,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前、之中和之后,采用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的具体行动和应对措施。而协同治理理论强调治理过程中多元主体之间的协同,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在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协同治理理念的引入使我们改变了以往单纯依靠高校力量处置突发事件的管理模式,逐步强调政府、高校、媒体、学生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高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增强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内外联动协调能力,构建高校突发事件协同治理模式。
二、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当前,大多数高校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缺乏一个正确的认知,将应急处理等同于应急管理,在校园突发事件产生后一味的重视化解紧急情况,却没有意识到应急处理仅仅是应急管理的一部分,忽视了事前预防环节的重要性。在日常的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中,对突发事件相关法制及应急预案建设薄弱,同时,还存在安全教育频率低且形式单一落后的缺点,部分高校仅依靠单一的安全教育讲座,学生缺乏危机意识和相应应急技能。此外,高校在应急管理过程中,缺少专业的应急管理队伍,所以,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和事中信息沟通协调方面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临时应急小组权责不明,缺少协同管理意识,结构松散、效率低下。另外,高校学生数量逐年增加,学生整体素质下降,网络新媒体的日益丰富,部分学生心理疾病凸显,都给当前突发事件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辅导加大了难度,从而导致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对于学生危机意识教育和心理干预的工作难度不断加大。
三、完善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对策
1.加强重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专项法律与应急预案的建设。首先,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需要有法律保障和制度的规范,政府要对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进行有效的指导和规范,明确规定应急预案的制定程序和高校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的地位和职责,以及社会媒体、社区、社会大众在高校突发事件应急过程中的责任和义务。其次,高校自身要加快完善应急管理预案规章制度,在应急预案建设方面应加强细化和分类,在充分调研校内实情,合理评估风险后,将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独立起来,形成一个操作性强,合理科学的应急预案体系。
2.丰富提高安全教育形式与频率,加强建设应急管理心理支持系统。高校要针对青年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可以釆用典型案例教育、媒体宣传、模拟演练等教育方法,提高安全教育频率,开展专题讲座、报告会、主题班会、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各类校园突发事件危害性,并且掌握基本的应急技能。同时,高校要重视对在校师生的心理干预,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增设心理学选修课程,将心理干预工作纳入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中去,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和重点关注学生库,对心理高危学生加强关注和单独的心理辅导。
3.建设分工明确的应急管理职能机构,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内外联动机制。高校要建立以学校党委全面领导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组织,落实校园突发事件事后责任追究制度,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融入日常校园管理当中去。同时还应建立内外联动机制,整合社会资源,增强综合沟通协调能力,加强与其他高校分享交流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经验,提升自身的应急管理能力。增强与所在地区的公安部门、社区、医疗卫生部门的沟通,掌握学校难以控制的外部环境状况。另外,还要与媒体形成良性互动,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后,高校应及时以媒体沟通,坚持正确的舆论引导方向。综上所述,从协同治理的视角,高校在制度建设、组织体系构建、事前预防、事中处理、事后恢复等多角度入手,建立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可以有效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妥善处置突发事件、减少突发事件的不良影响,有力的补充了当前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不足,为其提供了参考性意见,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骞文.共同治理:高校危机动员的善治模式与实现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16(10).
[2]马静.高校突发事件协同治理问题研析[J].理论导刊,2015(03.)
篇8
关键词: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项目管理;生命周期
中图分类号:U642.3+5 文献标识码:A
目前,项目管理技术因其广泛的适用性、时效性和绩效性,已经逐渐成为政府管理运作日常事务的中心模式。本文将运用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生命周期,力求及时高效的完成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目标。
1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现状
1.1 相关应急法律制度不健全
我国先后制定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但这些法律相对对立,在突发事件实际处理中难以很好的协调。
1.2 综合应急协调机构不完善
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处理不同危机事件的协调机制,也缺乏具有决策职能的综合协调部门,一旦需要多部门联合应对突发事件,可能会导致政府不能很好的加以协调,从而影响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处理效率。
1.3 应急管理网络体系脆弱
我国的突发事件预警体系还不够完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资源整合迫在眉睫;基层组织和个人的危机意识还比较淡薄,缺乏动用全社会力量抗击危机的能力;没有专业规范的专家参与制度,专家参与政府应急管理决策带有很大的随意性。
2 项目生命周期理论
美国项目管理协会的定义:“项目是分阶段完成的一项独特性的任务,一个组织在完成一个项目时会将项目划分成一系列的项目阶段,以便更好地管理和控制项目,更好地将组织的日常运作与项目管理结合在一起。项目的各个阶段放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项目的生命周期。”项目的生命周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项目立项期、项目启动期、项目发展成熟期以及项目完成期。
3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生命周期
突发事件从时间上来看,遵循特定的发展周期。要明确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生命周期和各阶段的主要内容。
3.1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生命周期阶段划分
根据危机的发展周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生命周期可以分为以下几个过程阶段:危机预警及准备阶段、识别危机阶段、隔离危机阶段、管理危机阶段和善后处理阶段。
3.2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各阶段的主要任务(图1)
(1)预警及准备阶段的目的在于有效预防和避免危机的发生。(2)识别危机阶段,监测系统或信息监测处理系统是否能够辨识出危机潜伏期的各种症状是识别危机的关键。(3)隔离危机阶段,要求应急管理组织有效控制突发事态的蔓延,防止事态进一步升级。(4)管理危机阶段,要求采取适当的决策模式并进行有效的媒体沟通,稳定事态,防止紧急状态再次升级。(5)善后处理阶段,要求在危机管理阶段结束后,从危机处理过程中总结分析经验教训,提出改进意见。
图1
4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实施控制
4.1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控制关键
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进行控制,关键是制定完善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在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管理机制上下功夫。
该预案的工作过程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清晰定义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项目目标,此目标必须尽可能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平稳进步的目标相符。(2)通过工作分解结构(WBS),明确组织分工和责任人,使看似复杂的过程变得易于操作,有效克服应急工作的盲目性(图2)。(3)为了实现应急管理的目标,必须界定每项具体工作内容。(4)根据每项任务所需要的资源类型及数量,明确辨认不同阶段相互交织、循环往复的危机事件应急管理特定生命周期,采取不同的应急措施。
图2
4.2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进度控制
4.2.1 进度控制
进度控制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完善以事前控制为主的进度控制体系来实现项目的工期或进度目标。通过不断的总结,进行归纳分析,找出偏差,及时纠偏,使实际进度接近计划进度。进度控制包括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
4.2.2 事前控制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要想从事后救火管理向事前监测管理转变,由被动应对向主动防范转变,就必须建立完善的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因此,控制点任务的按时完成对于整个事前控制起着决定作用。预警级别根据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势态,一般划分为四级:Ⅰ级(特别严重)、Ⅱ(严重)、Ⅲ(较重)和Ⅳ级(一般)。只有在信息收集和分析的基础上,对信息进行全面细致的分类鉴别,才能发现危机征兆,预测各种危机情况,对可能发生的危机类型、涉及范围和危害程度做出估计,并想办法采取必要措施加以弥补,从而减少乃至消除危机发生的诱因。
4.2.3 事中控制
有效进度控制的关键是定期、及时地检测实际进程,并把它和实际进程相比较。危机发生时,政府逐级信息报告必须及时,预案处置要根据特殊情况适时调整,及时掌控危机进展状况和严重程度,并根据危机演化的方向作出分析判断,妥善处理危机。在情况不明、信息不畅的情况下,要积极发挥媒体管理的作用,及时向公众公开危机处理进展情况,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减少主观猜测和谣言传播的负面影响。
4.2.4 事后控制
事后控制的重点是认真分析影响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进度关键点的原因,并及时加以解决。通过有效的资源调度和社会合作,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预案的执行情况和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在调查分析和评估总结的基础上,详尽的列出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改进的方案和整改措施。
篇9
跨入21世纪以来,民航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运输总周转量自2005年起已跃居世界第二位,跨入世界民航大国之列。据统计,2013年上半年我国民航运输飞机总量已达到2035架,航线约为1177条,2015年我国民航客运量达到43564.7万人次,再次证明中国的民航业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市场潜力的。但是随着民航旅客量和运输量的不断扩大,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概率也大大增加,民航业突发事件的难以预测性有可能造成极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给人们带来的精神打击和恐惧心理远远超出其他突发事件。机场安检部门是处置民航突发事件,实施应急救援工作的主体,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一、机场安检突发事件概述
(一)机场安检突发事件
机场安检工作是维护和保障机场内人身、财产安全,避免安全事故发生,保障机场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环节。机场安检是广大旅客登机的必经程序,是保障民航飞机飞行安全的首要步骤。
突发事件就是人们尚未认识到的在某种必然因素支配下瞬间产生的、给人们和社会造成严重危害、损失且需要立即处理的破坏性事件。我国关于突发事件的定义在《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规定为“本预案所称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突发事件从其含义来理解包括事件发生、发展的速度很快,出乎意料和事件难以应付,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付的双层含义。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突发事件可以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从突发事件的发展速度来说,事件从预兆、萌芽、发生、发展、,到最后结束,周期非常短暂,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爆发出来而且事件的蔓延速度快,令人难以预料。机场安检突发事件的发生很不确定,这种不确定性包括:事件的发生不确定、事件发生的时间不确定、事件发生的状况不确定、事件的后果及其严重程度不确定。机场安检突发事件主要包括发现危险化学品、无证人员、精神病人强行冲关,发现隐匿携带枪支弹药、爆炸物品、管制刀具及遇安检现场停电、设备故障等方面的问题。机场安检突发事件发生后需要及时和安全的处理措施,否则,当机场突发事件因处理不当而导致失去控制,就会对社会对整个城市造成重要的影响。
(二)安检现场突发事件处置的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机场安检是广大旅客登机的必经程序,是保障民航飞机飞行安全的首要步骤。维护旅客的根本利益,保护旅客的生命财产和安全,是机场应急处理工作的出发点和主旨。机场安检工作是本着以乘客为本的原则,进行的有助行安全的措施。
2.重在预防原则。积极预防和最大限度的减少突发事件危害,是安检的重
要职责。机场应加强安检的基础工作,完善安全网络建设,增强防范意识,把应对突发事件的各项工作落实到安检日常管理之中,将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减到最低,使预防成为日常工作的重中之重。
3.快速反应、分级处置原则。机场安检工作是在机场各级领导的关注下,
各级机场人员的重视下所进行的登机前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乘客登机过程中,占时间最长的环节。在安检工作中,不仅有安检人员对安检工作进行详细的检查,同时还有监护人员对机场的各个部位进行监护,确保在发现问题时及时解决,各级领导应充分发挥领导职能,快速、及时的进行处置。
4.安全原则。安全是机场工作永恒的主题。为保证旅客自身安全和民用航空器在空中的飞行安全,为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进入机场隔离区前需将刀具等具有危害性质的生活用品提前办理托运手续,以降低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二、机场安检处置突发事件时存在的问题
很多国家包括我国都十分重视安检突发事件的处置,比如美国的反应设计,意大利的国家级应急管理体系等,都是希望能科学、快速的做出反应与决策。我国机场安检在应对突发事件时虽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仍存在着决策能力不足,机场工作人员责任意识、法律意识不够强,应急管理组织体制不够完善等问题。
(一)对机场安检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认识不足
机场安检工作的有序进行不仅是保障飞行安全,也是对其他地区或国家安全的保障。据统计在我国机场安检突发事件中,发生的管制刀具类出现的机率最大,比例可达到突发事件发生中的百分之九十,同时,易燃易爆类危险物品和警械弹药类危险物品发生的机率也占百分之五十左右。当发生以上突发事件时,需要安检员有足够的经验来应对,因此,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就要高度重视可能发生的和潜在的威胁,从思想意识上重视突发事件的危害性。
(二)机场安检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保障机制不健全
保障机制是机场应急管理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保障机制不健全,将会影响突发事件处置的进程和效果。保障机制的建立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人员伤亡、降低财产损失和破坏程度,以最快的速度和最低的成本终止危险状态,使航班在排除障碍后正常飞行,这需要多个部门的通力合作,才能达到最佳救援效果。所以机场应高度重视保障机制的建立与健全,机场安检突发事件有很多种形式,只有健全的应急管理保障机制才能在突发事件发生后采取合理的方法控制其影响。
(三)机场安检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不完善
我国的机场安检突发事件的应急体系可以说是初具雏形,还应不断完善。机场安检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是针对机场安检突发事件而建立的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的应急管理体制,是一套集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等于一体的应急体系和工作机制。近年来,各种社会矛盾激化,不少人将机场作为其申诉或发泄社会不满的平台,之前发生在北京机场的自杀式引爆事件就是对机场安检工作的挑战。突发事件常常是在无征兆的情况下产生的,机场是人口密集地,突发事件得不到有效的应对管理,就会在短时间内快速传播,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国内有些机场虽然已经建立了应急管理体制,但没有针对性,应急信息平台没有及时更新与再建设,后期没有根据机场的具体情况做针对性的完善。
三、机场安检突发事件的应对管理措施
安全问题是重中之重,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如果没有高效的应对管理能力,将会造成无法挽回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而且会在政治上、经济上,特别是人民群众的心理上形成极其不良的影响。因此,提高机场安检突发事件的应对管理能力,建立机场安检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对促进航空安全体系建设和民航业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一)提高机场安检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危机意识
提高机场安检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危机意识,是进行应急管理的有效措施。现在机场安检面对的一个非常现实又非常紧迫的重大问题就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在现实工作中一部分工作人员对应急管理和机场安检的突发事件的危害性认识并不到位,没有充分的认识到即使是很小的突发事件也会给旅客带来恐慌从而引起巨大的影响。机场安检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如果对突发事件的危害性认识不充分,将会导致危险危害物品直接由破坏分子携带进入正在飞行的飞机中,对飞行安全和人民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提高工作人员对突发事件应对管理的认识,将更有利于机场安检突发事件管理机制的运行。提高机场安检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危机意识,不仅是对机场安检工作人员的工作要求,也是对广大乘客和人民的安全保障。机场安检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在安检工作中切不能因为工作上的疏忽,产生不可弥补的后果。不断提高安检员应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意识,定期做宣传教育培训,时刻宣传安全无小事,从根源上加强安检员的思想认识。
(二)健全机场安检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保障机制
完善的突发事件应急体制是保障突发事件解决的最重要的制度保障。为了保证登机人员的安定、飞行航班的稳定,必须加大对机场安检突发公共事件的管理力度。预防、管理、消解机场安检突发事件,是机场安检部门不可推卸的责任,面对安检工作中出现的危险物品,危险人员强行登机等突发事件,不仅需要机场安检人员的快速反应,还要有科学的应急管理保障体制作为支撑,要建立起当发生突发事件的时候我们的安检、公安特警、武警、消防、医疗救援等相关部门积极协作的科学的保障体系,实现无空隙对接流程,这样才能快速、科学的解决问题。
(三)完善机场安检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
近年来我国航空业蓬勃发展但受天气等原因的影响,航班出现大面积的晚点、延误现象屡见不鲜。完善机场安检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体系有助于提供完善的应急管理应对方法和应对措施。建立完善的应急管理体系,逐层分清各部门各人员的直接工作内容和职责,使得在应对突发事件时,第一时间找到相关的负责人,更好的应对机场安检工作中出现的各种突发事件。应对机场安检突发事件要建立起“反应迅速、组织科学、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体系,需要综合考虑包括事件的影响力、对人员照成的伤害等多方面的因素。建立统一高效的应急信息平台,建设精干实用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健全应急预案体系,统一培训,熟练演习,在突发事件发生产生重大的影响范围时提高乘客参与和自救能力,实现社会预警、社会动员、快速反应、应急处置的整体联动,尽量消除重大突发事件风险隐患,最大限度地减轻重大突发事件的影响。
(四)建立机场安检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
机场管理机构应该按照国家、地方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和相关要求,制定机场突发事件应急救援预案,同时负责机场救援共组的统筹协调和管理。在制定应急预案时,应根据本机场实际情况,遵守科学、实用、权威的原则,把救援的所有环节细化。应急预案应明确回答在机场安检突发事件发生之前,发生过程中以及结束之后,应对突发事件的工作由谁做、做什么、何时做、怎么做、有多少资源可以调用以及采取怎样的应对策略等。应急预案应该把营救受害人、控制危险源、消除危害作为重点,同时做好善后工作。
(五)建立应急管理演练制度
应急救援预案是否合理、科学、实用,需要通过演习来检验。在演练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安检员的应急能力,同时可以发现问题,找出不足和缺点,以便对预案及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修订和完善。
四、总结
篇10
关键词:突发事件;风险级别;应急物资;储备模式
中图分类号:F25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1)02-0092-05
一、引言
各类突发事件如地震、洪水、冰冻灾害以及各类疫情等频繁侵袭着人类生存的世界,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尤其是近年来突发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如何做好突发事件应对成为目前政府部门和学术界十分关注的问题。应急资源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所谓应急,其本质就是对应急资源的充分占有、合理配置和快速展开的过程,所以做好应急物资储备工作是保障突发事件物资供应、提高突发事件应对效率、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重要基础,也是决定着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成败的关键因素。2003年席卷全国的SARS给中国的应急物资储备带来空前的挑战,出现了十分严重的应急物资储备与需求之间的矛盾[1];2008年年初的雨雪冰冻灾害再一次给中国的应急物资储备敲响警钟;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又再次出现了应急物资储备严重不足的现象[2] [4],在地震发生后的48小时内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库的应急物资已被调空,但还是远远不能满足灾区对应急物资的需求。事实已经证明,做好突发事件应急物资的储备工作,已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突发事件应急物资的储备问题已受到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如Abend等研究了核事故发生时应急资源的需求特征[5];Pavel Albores等研究了针对恐怖袭击事件政府应急准备的问题[6];Timothy探讨了对于危险化学品事件地方政府和社区应该如何准备的问题[7],其中就包含应急物资的储备。应急物资的储备不仅是政府的事情,每一个普通民众都应该做好自己的准备,Brenda等研究了低收入家庭应该如何做好突发事件应急物资准备的问题[8]。此外,医院应急医疗物资的储备以及医疗物资的整合问题也受到了国外研究者的关注[9] [10]。中国学者也对应急资源储备问题进行了一些探索,包玉梅和陈桂香等分别探讨了中国应急资源储备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策略[11] [12]。尽管政府部门和学者高度重视应急物资的储备工作,然而政府部门如何储备的应急物资的研究却未见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明确规定,中国是“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为主”应急管理体制,这就要求各类政府作为主责部门,分别应对不同级别的突发事件,并根据突发事件的级别储备相应的应急物资。本文以中国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分级负责”原则为基础,重点研究基于风险级别的政府应急物资储备模式,以期为政府应急物资储备提供理论依据,优化应急物资的储备模式,提高突发事件的应急资源保障能力。
二、中国应急物资储备中存在的问题
应急物资就是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类物品、设备和设施的总称。应急物资是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的物资保障。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应急物资的储备工作,1998年张北地震以后,民政部和财政部在全国建立了10个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库;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民政部和财政部又决定将中央级应急物资储备库由原来的10个增加到24个,应急物资储备的数量和种类将大大增加,但是中国应急物资储备仍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1. 没有建立以风险评估为基础的应急物资储备模式。突发事件的风险大小决定了应急物资储备的数量、品种和储备方式,而中国目前应急物资储备多是经验性的,缺乏科学的风险分析,没有在风险评估基础上建立相应的储备制度。
2. 应急物资分级储备的制度不完善。按照突发事件“分级负责”的应急管理体制,各级政府都需要根据自己的级别,确定主要负责应对相应级别的突发事件,并需要储备相应的应急物资。然而目前各级政府需要负责应对的突发事件的级别划分不明确,因而对应急物资的储备也没有明确要求,以至于部分地方政府很少或者根本就没有储备应急物资。
3. 应急物资储备的数量少、品种单一。中国目前应急物资储备数量少,远远不能满足大规模突发事件的需求;另外应急物资储备品种比较单一,也仅仅局限于帐篷、棉被等。
4. 储备方式单一。表现在只注重实物储备,对合同储备和生产能力储备尚未得到重视,虽然有些地方政府也开始了协议储备,但是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不明确,缺乏有效的监管[13],当突发事件发生后这些合同储备能否真正发挥作用,还不得而知。
5. 对应急物资的保障能力缺乏科学的评估。应急物资的保障能力评估是发现应急物资储备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调整应急物资的储备结构、合理安排应急物资储备方式、提高应急物资保障能力的重要手段。然而,目前中国各级政府对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尚缺乏科学的评估工作。
为了克服中国目前应急物资储备中存在的问题,政府部门须按照突发事件“分级负责”的原则,确定各级政府主要负责的突发事件的风险级别,然后以此为基础,储备相应的应急物资,这样对于科学储备应急物资、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保障突发事件应对的物资供应具有重要作用。
三、突发事件的风险级别与应急物资储备
(一)突发事件的风险级别
中国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复杂,突发事件种类多、随机性强,如果仅仅依靠国务院进行应对不仅不现实而且也容易失去最佳应对机会。因此需要根据 “分级负责”的原则,建立与政府级别相对应的突发事件的风险级别,即什么级别的突发事件由什么级别的政府为主负责进行应对。
中国已经对突发事件进行分级,如《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将突发事件分成4个级别: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但是突发事件的级别和需要负责应对的政府级别缺乏必然联系,如胶济铁路火车相撞事件导致72人死亡、416人受伤,属于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突发事件,但只需要当地政府就能够应对[14]。因此,需要建立与政府级别相对应的突发事件风险级别,根据突发事件发生的规模、受灾人口数和应急物资需求等要素,可将突发事件分为3个级别:
1. 大规模突发事件。大规模突发事件就是造成的受灾面积广、受灾人口多、经济损失大、应急物资需求量大、应急物资需求点多、持续时间较长的突发事件[14]。这类突发事件需要国家应对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确保迅速控制灾情、安置灾民、最大限度地减小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如2003年的SARS、2008年的雨雪冰冻灾害和汶川大地震等。这类突发事件发生的概率极低,但是影响极大,甚至需要国家动员去应对。
2. 较大规模突发事件。较大规模突发事件一般指受灾面积较大、受灾人口较多、有比较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需要较多应急物资的突发事件,这类突发事件超过了突发事件所在地政府的应对能力,需要省级政府为主才能有效应对。这类突发事件发生的概率较小。
3. 一般规模突发事件。一般规模突发事件是指超出当地政府的日常工作范围,但受灾面积较小、有一定的人口受到灾害影响,同时具有一定的破坏性、需要一定数量的应急物资的突发事件,这类突发事件只需要县级政府就可以有效应对。
(二)应急物资的储备方式
应急物资的储备方式主要包括三种:实物储备、合同储备以及生产能力储备。
1. 实物储备。实物储备就是以实物的形式储存在仓库中,当突发事件发生后随时可调用的物资储备,实物储备是突发事件尤其是大规模突发事件初期应对的主要物资来源,实物储备对于生命的拯救、灾情的控制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如果全部或过多的依靠实物储备,由于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以及物资的有效使用期限等因素,往往会造成社会财富巨大的浪费和大量资产的长期闲置等。
2. 合同储备。合同储备就是政府部门与拥有应急资源的企事业单位或个人签订合同,保证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按照合同约定,能够优先租用、调用这些单位或个人的物资进行救灾,这种物资储备方式称为合同储备。可采用合同储备应急物资很多,如建筑企业的铲车、挖掘机、大货车等设备,仓储企业的食品、药品等,当突发事件发生后按照合同约定优先调用这些资源进行救灾。但是,由于合同储备的应急物资无法对应急资源的具体需求时间作出约定,所以要防止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合同储备的应急物资已报废、正在维修或者暂时没货,影响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
3. 生产能力储备。生产能力储备是对那些能够生产、转产或研制救灾物资的企业或其他单位,通过签订有关协议或合同,保证突发事件发生后能够按照合同要求迅速生产、转产或研制救灾物资,这类应急物资的储备方式称为生产能力储备。但是生产能力储备转化为应急物资需要一定的时间。这种储备对大规模突发事件的长期救灾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过多的依靠生产能力储备,会影响突发事件的处置尤其是前期的处置工作。
(三)突发事件的风险级别对应急物资储备的影响
1. 风险级别决定应急物资的储备数量和结构。政府应急物资储备的数量取决于需要应对的风险级别,突发事件的风险级别越高,需要准备的应急物资就越多,如大规模突发事件影响范围大、受灾人口多、应急物资需求量大,因此国家就需要储备较多的应急物资;对于一般规模突发事件由于影响范围小、受灾人数少、应急物资的需求量小,因此县级政府应急物资的储备量也相对较小。
突发事件的风险级别对应急物资的储备结构也有很大影响,一方面是不同级别的突发事件对应急物资的需求结构有所不同,如巨灾不仅需要应急救援物资,而且需要灾民安置物资,但一般性灾害则更需要应急救援类物资;另一方面大规模突发事件如洪水和地震容易产生衍生、次生灾害,所以在应急物资储备中,不仅要储备突发事件本身所需要的物资,而且还要储备次生灾害所需的应急物资。
2. 风险级别影响应急物资的储备方式。突发事件的风险级别对应急物资的储备方式影响也非常显著。大规模突发事件要求国家不仅要做好实物储备,而且也要做好合同储备和生产能力储备,因为大规模突发事件往往持续时间长,仅仅靠实物储备远远不够,而合同储备和生产能力储备是长期救灾的必要保障;对于较大规模突发事件,需要采用实物储备和合同储备并重的储备方式;对于一般规模突发事件则只需要实物储备。
四、应急物资的储备模式
政府是突发事件的主要应对者,同样也是应急物资的主要储备者。除了政府之外,家庭、企业和市场等也都需要储备一定量的应急物资,因为家庭和企业不仅是主要受灾者,而且也是灾害的第一应对者。企业、家庭和市场储备是对政府应急资源储备的必要补充,虽然数量较小,但是对于生命拯救以及灾情控制往往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整个应急物资储备就形成了以政府储备为主、其他储备为辅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图1给出了各类物资储备与突发事件应对之间的关系。
以风险级别为基础的政府应急物资储备模式包括四个阶段:根据突发事件“分级负责”的原则,第一,确定各级政府主要负责应对的突发事件的风险级别;第二,以突发事件的风险级别为基础,确定各级政府需要储备的应急物资的种类和数量;第三,确定各类应急物资的储备方式;第四,对应急物资的保障能力进行评价,提高应急物资的储备质量(见图2)。
(一)确定各级政府所要应对突发事件的风险级别
确定各级政府需要应对的突发事件风险级别,是各级政府应急物资储备的主要依据和前提条件。国家应急物资储备主要针对大规模突发事件。大规模突发事件如汶川地震这类的巨灾,应急资源需求量十分巨大,如果按照这种百年一遇或者更小概率事件的风险标准来储备应急物资,显然不现实,因为应急物资的使用期限都是有限的,而巨灾发生的概率特别小,什么时候发生具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这样就往往造成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因此需要科学确定各级政府主要负责应对的突发事件的风险级别。
在对各类突发事件进行风险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各级政府的经济实力,确定国家、省(市)、县级政府需要应对灾害的规模和级别。县级政府主要负责应对一般规模突发事件;省级政府主要应对较大规模突发事件;国家主要负责应对大规模突发事件。或者根据风险概率确定各级政府需要应对的突发事件的级别。如国家主要负责应对50年一遇或更小概率的突发事件,省(市)主要负责应对20年或者30年一遇的突发事件,县级主要负责因对10年或者15年一遇的突发事件。
(二)确定各级政府应急物资储备的种类和数量
各级政府根据本级政府主要负责应对的突发事件的种类和级别,确定需要储备的应急物资的种类和数量。在确定应急物资储备的种类和数量过程中,既要考虑社会效益,也要考虑经济效益,做到规模适度,既要避免应急物资储备过少,无法满足突发事件应对的需求;又要避免应急物资储备过多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三)确定政府应急物资的储备方式
在确定各级政府应急物资储备种类和数量的基础上,需要合理安排各类应急物资的储备方式。在选择各类应急物资储备方式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几个问题:第一,应急资源的用途、急需程度、有效使用期限等因素影响应急物资的储备方式;第二,实物储备是应急救援的关键,当突发事件发生后,就可以立即调运这些物资;第三,存储重要应急物资,尤其是对生命救助和灾情控制起重要作用的物资;第四,以最小投入获取最大的社会效益。
合理安排各类物资的储备方式,确定哪些应急物资需要实物储备、哪些需要合同储备以及哪些需要生产能力储备、哪些物资需要多种储备方式相结合,做到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既能够及时向灾区提供必要的应急物资,确保最大限度地挽救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又能够使投入和维护成本最低。
对于大规模突发事件由于应急物资需求量大,中央在应急物资储备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实物储备,同时还要注重合同储备和生产能力储备。实物储备和合同储备要满足三天的基本救灾需求,一方面是因为生产能力储备、大规模的社会采购、社会捐赠等都很难在第一时间发挥作用;另一方面也为应急资源筹集争取宝贵的时间。
对于较大规模突发事件,省级政府应急物资储备一般需要满足1―2天的救灾需要,同时也要进行一定比例的合同储备和生产能力储备。由于各个省份的灾害类型、经济特征、人文因素差别很大,所以,应急物资储备的数量、种类和方式也不尽相同。经济发达的省份可以提高实物储备的比例,经济欠发达省份除了以实物的形式储备最急需的应急物资之外,更需要注重合同储备和生产能力储备。
一般规模突发事件所需应急资源较少,县级政府只需要以实物的形式储备应对中最急需的应急物资,以及市场上不容易采购或市场数量较少而突发事件又急需的物资,其他物资完全可以通过市场采购获得。
(四)应急物资保障能力评价
应急物资保障能力评价是发现应急物资储备中存在问题和不足、调整应急物资的储备结构、改善应急物资的存储质量、提高突发事件应急物资保障能力的有效手段。应急物资保障能力评价可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不同的方案,如评价应急物资在应急处置的各个阶段――搜寻救援、医疗救护、灾民安置、恢复重建等阶段的保障能力;或者按照总体应急预案的要求,评价应急物资在应对的各个方面如交通运输、医疗卫生、通讯等方面的保障能力。通过评价及时发现应急物资储备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调整应急物资储备的数量和种类,优化应急物资的储备方式,提高应急物资的储备质量,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社会效益。
五、结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明确规定,中国执行的是“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为主”应急管理体制,这就要求各级政府作为应对突发事件的主要部门,分别负责应对不同级别的突发事件,因而也需要储备相应级别的应急物资。本文在分析中国应急物资储备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按照中国突发事件“分级负责”的原则,提出以突发事件风险级别为基础的政府应急物资储备模式。本文的主要结论有:
1. 界定了突发事件的风险级别,将突发事件的级别划分为大规模突发事件、较大规模突发事件以及一般规模突发事件。大规模突发事件需要国家为主进行应对;较大规模突发事件需要省级政府为主进行应对;一般规模突发事件需要县级政府为主进行应对。
2. 界定了政府应急物资储备方式,主要包括三种储备方式,即实物储备、合同储备以及生产能力储备。
3. 提出了政府应急物资的储备模式,主要包括四个步骤:第一,根据突发事件“分级负责”的原则,确定各级政府主要负责应对的突发事件的风险级别;第二,以突发事件的风险级别为基础,确定各级政府需要储备的应急物资的种类和数量;第三,确定各类应急物资的储备方式;第四,对应急物资的保障能力进行评价,提高应急物资的储备质量。
参考文献:
[1]孙华,王继群,段晓军,等.“非典”物资装备应急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医疗卫生装备,2003,(8).
[2]赵文武,伍国正.我国南方冰雪灾害的特征与城市救灾对策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10).
[3]杨文键,胡文峰.优化应急救灾物资储备功能[J].中国减灾,2009,(3).
[4]刘宗熹,章竟.由汶川地震看应急物资的储备与管理[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8,(11).
[5]Abend M,Bubk O,Hotop S,et al. Estimating Medical Resources Required following a Nuclear Event[J]. Computers in Biology and Medicine,1999,(29).
[6]Pavel Albores,Duncan Shaw. Government Preparedness: Using Simulation to Prepare for a Terrorist Attack[J]. Computers & Operations Research,2008,(35).
[7]Timothy R. G. The role of Local Communities in Chemical Accident Prevention and Preparedness[J]. Journal of Loss Prevention in the Process Industries,2005,(18).
[8]Brenda D P,William C. M,Leslie A N. Disaster threat: Preparedness and Potential Response of the Lowest Income Quartile[J]. Environmental Hazards,2005,(6).
[9]Robert K,Kanter,John R. Hospital Emergency Surge Capacity: An Empiric New York Statewide Study[J]. Annals of Emergency Medicine,2007,(9).
[10]Dent C M,Drake D. Development of a Healthcare Coalition for Emergency Preparedness[J].American Journal of Infection Control,2006,(5).
[11]包玉梅.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物资储备策略研究[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34).
[12]陈桂香,段永瑞.对我国应急资源管理改进的建议[J].上海管理科学,2006,(4).
[13]张红.我国应急物资储备制度的完善[J].中国行政管理,2009,(3).
[14]唐伟勤,张敏,张隐.大规模突发事件应急物资的调度过程模拟[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1).
The Study on Emergency Material Reserve Model of Chinese Government
Zhang Yongling
(Emergency Management School,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Jiaozuo 454000,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