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机构教育理念范文

时间:2023-11-07 17:29: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辅导机构教育理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辅导机构教育理念

篇1

年级衔接课程辅导、同步课程辅导;小升初、中高考考试方向分析辅导;暑假班、寒假班;小学各科基础知识漏洞梳理提高;初二、三物理(电学、力学基础夯实);初三化学、初中英语(阅读理解,作文、语法等);初中语文(写作、阅读理解、基础知识等);高中理科(数理化生薄弱板块针对性切入);高中英语(阅读理解,作文、语法等);高中语文(写作、阅读理解、基础知识....===精锐教育===是中国的高端教育连锁机构,由哈佛、北大精英创立。精锐1对1是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品牌,学习中心遍布全国,倍受信赖。

 免费咨询热线:400-0066-911 转分机99733

 (温馨提示 :家长您好,先拨前10位主机号,听到提示音后再拨后面5位分机号,专业客服将为解答相关课程设置、校区地址、师资、收费标准等情况,仅供咨询相关课程)

课程辅导:

小学三四五六年级 数学 语文 英语 小升初;

初中一二三年级 数学 语文 英语 物理 化学 中考;

高中一二三年级 数学 语文 英语 物理 化学 政治 历史 地理 生物 高考

暑假各科衔接课程辅导,新学期课程提前学习 新初一新高一衔接课程 期中期末考后提高班

辅导形式:暑假、寒假、平时、课外时间 随到随学,灵活安排

 ====广州精锐金牌校区====

越秀区:中华广场学习中心 区庄学习中心

天河区:天河北学习中心 华师附中学习中心

荔湾区:陈家祠学习中心 广雅学习中心 芳村学习中心

海珠区:滨江东学习中心 东晓南学习中心 宝岗学习中心

番禹区:市桥学习中心

白云区:机场路学习中心

广州市口碑好深受家长和学生欢迎的大型正规辅导机构还有京翰教育:

建议各位家长拨打免费咨询下,看哪家离校区更近、收费价格、师资环境情况您更满意。

 广州京翰教育:

天河区 广州天河校区 400-0066-911 转分机 89375

海珠区 广州海珠校区  400-0066-911 转分机 89376

越秀区 广州越秀校区 400-0066-911 转分机 89377

篇2

[关键词]远程教育;开放教育;远程教学;教学管理;机制

如何把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研究与实践过程中树立的理念、产生的经验、创建的模式,转化为自觉行动,导入日常工作,变成基本制度,即创建与强化远程教学的长效机制,已成为我国远程教育机构的一种迫切需求。

一、应该把什么内容纳入远程教学的长效机制

根据教育教学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规律,可以从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教学质量四个层面进行分析。

第一个层面,远程教育应该秉持什么样的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指人们长期蕴蓄和形成的教育价值取向,是关于教育发展的核心价值观和一种理想性、持续性和相对稳定的思想范型。对于现代教育来说,人们公认必须树立九个方面的教育理念: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素质教育理念、主体教育理念、创新教育理念、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理念、实践教育理念、开放教育理念、终身教育理念、全民教育理念。勿庸置疑,现代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人本主义教育理念,远程教育的特征性理念则是开放教育理念。所以,从教育理念层面来看,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和开放教育理念是支撑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两大核心要素,其他教育理念则居于相对次要的地位。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强调现代教育要以人为本,以“完整的人”的发展作为最基本的价值取向,以培养充满活力、和谐发展的人作为最基本的教育目的,强调每个人的主体精神、独特价值和自身发展的整体和谐,竭力主张教学应该介入学习者的身心、情感、认识等各方面的成长。开放教育是相对于封闭教育而产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形式,主要是针对高等教育资源紧缺、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受到诸多限制而提出来的,是指教育观念、教育制度、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过程的全面开放,它主张现代高等教育必须具备一种全新的形式,从而有利于它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向全体社会成员开放,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高等教育需求,实现教育民主和教育公平,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基于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和开放教育理念,现代远程教育提出了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机制的新思维,就是从以教师和教学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转变为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的现代学习观念,建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远程教学新机制。很显然,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开放教育理念和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必须作为精神内核纳入远程教学的长效机制中。

第二个层面,远程教育应该运行什么样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一定环境下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一套方法论体系,是基于一定教学理论而建立起来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的框架、程序和模型。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模式,当前应该都是基于计算机网络的远程教学模式,必须具备这么几个要素:

1.技术背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及条件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建构其基于网络的教学模式与管理模式,主要就是建立与利用完善的网络学习平台和丰富的多种媒体学习资源,形成功能完备、高度开放的网络学习体系和多种媒体学习资源体系,这两个体系构成了远程教学模式的主要环境条件,是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实施的前提。

2.教学理念: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

在教与学的设计与实施的全过程中都贯彻这个理念,都围绕这一中心展开。根据学生的特点、需求和条件,在教学策略、教学组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方面都以学生的“可接受度”、“满意度”为标准,以实现学生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为目标。

3.教师作用:导学,引导学生学习,以传授学习方法为主

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学作用,一般分为引导、辅导和督导三种形式。引导又包括目标引导、策略引导、认知引导。辅导是指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辅导,包括在线辅导和必要的面授辅导、作业讲评等师生交互的教学行为。督导是指对学生自主学习全过程进行质量监督和合理调适。引导、辅导和督导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相互独立,各自发挥自身的功能和作用;同时三者之间又存在一定的关联和互动,通过三者的有机结合,促进与学生的信息互动和人际沟通,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4.学习方式:个别化学习、综合式学习

个别化学习或称个体化学习、个性化学习,是相对于班级学习而产生的概念,其内涵可以包括非班级学习、没有教师面授的所有学习活动,表现的是自主学习的理念。个别化学习的行为主体是学习者,其学习行为是根据个性需求、个人能力和个人感觉而自主决定的,他是学习意义的主动构建者。个别化学习力图使每个学习者建构其认知方式、提高其认知能力、满足其认知需要,调动每个学习者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谋求全体学习者的发展和学习者个性的全面发展。

个别化学习强调学习者积极参与教学,有利于调动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及因材施教,使学习者得到符合个性的应有发展。值得指出的是,有人过于强调这个概念的形式特征,认为个别化学习就是个体自学,把它混同于“独立学习”;还有人把个别化学习仅仅定位于学习者在家或在单位利用多种媒体学习资源进行自学,排斥学习者与教师、学习者之间的多向交互活动,排斥学习者在学校的所有的集体学习活动,这显然就是一种偏差或误解。

综合式学习又叫混合型学习,一般是指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与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混合型学习理论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之后形成的一种新的学习理论,是现代教学理论与传统教学理论的融合,是多种教学媒体的综合,是多种教学资源的整合以及多种学习方式的混合,既重视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重视发挥学习者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混合型学习一般把一个学习过程分成多个模块,然后再去选择适当的学习环境,并组合适用的多种教学媒体将这些模块呈现给学习者,以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力图建构和实现学习者、教师、多种媒体学习资源的多元交互和多向互动,主张学习者通过采取个别化学习、综合式学习的方式与策略,自主完成具体的学习过程,顺利实现学习目标。个别化学习、综合式学习作为远程学习的主要学习方式,必须纳入现代远程教育的长效机制。

5.培养目标:构建技能型知识结构,培养应用型人才

现代远程教育的学习主体一般具有基层工作经历 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其智能结构偏重于操作性、技能性、实践性、应用性,教育者必须因势利导,帮助他们发展这种技能型的知识结构,强化这种应用型的智能模式,实现学习者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培养适应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如果要加以概括的话,远程教育应该运行的教学模式,主要就是基于网络的个别化自主学习及综合学习模式。

第三个层面,远程教育应该经历什么样的教学过程。

基于以学习和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远程教学还必须坚持以学习过程为中心。现代心理学、现代教育学、科学认识论等理论认为,人类智力、智能具有无限的丰富性与多样性,根据其表现形态,还可分为显著能力(显能)、潜在能力(潜能)两大部分。对于学习者个体来说,考试或测验有可能测出了大部分显能,但还有一部分显能和全部潜能是测不出的,考试模式、检测方式无论怎样优化和进步也还是有所不足,尤其是对于人的潜能,根本就是无能为力。由此,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强调学习过程比学习结果更重要,只要学了,必然有所得,是否经历必要的教学过程、学习过程,才是检验教学效果、学习效果的主要指标。

由于中国传统教育和应试教育在实践教育方面的严重缺失,现代远程教学更强调实践教学过程和实践学习过程的重要价值。实践教育理论认为,实践性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是现代经济和科技发展对教育的客观要求。因此,必须坚持贯彻教育与社会实践、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基本原则,把教育教学与社会实践、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素质教育也应当以培养学习者的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提高学习者的实践素质;各级各类学校必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使教育教学具有实践性,积极引导学习者在具体的实践教学过程和实践学习过程中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力。

显然,远程教育的学习者必须经历自主性、实践性的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

第四个层面,远程教育应该呈现什么样的教学质量。

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学质量应该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必须树立一种科学的发展质量观,以发展中的社会平均质量作为核心尺度和标准尺度,以技能教育质量、实践教育质量作为基本结构和主要形态。所以,远程教学必须淡化专业知识的高难度、纯理论色彩,强调以应用、实用和适用为主,实践教学、技能教学比理论教学更为重要,学习者的知识应用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实践转化能力才是反映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指标和第一要素。现代远程开放教育高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旗帜,就是要转变质量导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根本目的,相应变革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方法和考试制度,把办学特色定位在大力培养应用型人才上。

综上所述,人们应该把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基于网络的个别化自主学习及综合学习模式,构建技能型知识结构的实践性教学过程,以技能教育质量、实践教育质量为主要形态的教学质量体系等要素,纳入现代远程教学的长效机制。

二、如何创建与强化远程教学的长效机制

这就与教育教学改革、教学管理执行力密切相关了。我们的对策是,可以通过高度开放、人本化、规范化、高效率的教学管理来实现这个长效机制。

对策一,建立与市场经济相匹配的高度开放的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及其教学管理体制

目前,我国仍然采取了与计划经济相匹配的政府主导大学教育的管理体制,政府通过经费分配、组织人事、招生计划、学籍注册、毕业注册、教育评估、学术评价等手段来规范和控制大学教育。由此便产生了一种体制冲突,使大学继续具有行政组织化倾向和计划经济色彩,严重制约了中国大学的自主发展。而由大学具体实施的现代远程开放教育自然也具有计划经济的封闭性、保守性和行政审批色彩,开放的范围还不多,开放的程度还不够。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中,作为巨型大学的电大,更是一所具有强烈的行政组织色彩的成人高校,这是维持其特大办学规模和巨型管理网络的组织基础,可以说既是其生存优势,又是其发展缺陷。各级电大之间的教学业务关系与其行政组织关系、经济利益关系不相一致,其投资主体、所有权人分属各级政府,其教学业务管理的利益主体、利益诉求与其行政组织管理的利益主体、利益诉求是完全分离、高度错位的,由此便孕育了先天的体制缺陷和内部矛盾。所以,创建与强化远程教学的长效机制,最根本的措施是政府把办学自还给大学,进一步深化远程教育改革,真正建立与市场经济相匹配的高度开放的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及其教学管理体制。在改革大学管理体制的基础上,然后可以对现代远程教育提出这么三点主张:

1.开放教育是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意义上的开放教育,开放教育的基本方向不是搞成人教育、文凭教育、学历教育的开放,而是搞知识教育、技能教育、实践教育的开放

开放教育不仅没有学习者的边界(面向所有的学习者),也没有教育的边界(面向所有的教育形式),不能把它仅仅局限于成人教育领域和学历教育形式。每年数以百亿计的大学教育投资,不应该是到处圈地、建房,建大学城,而应该多投些资金用于打造优质课件,然后通过卫星、互联网、光盘等现代媒体,让更多的学习者以最低的价格来分享这些优质的教育资源。也就是说,要把普通高等教育及其优质的教育资源全部纳入开放教育系统。

发展大学教育,应该引导更多的学习者面向市场需要,紧跟知识经济时代步伐,努力学习更多、更新、更加有用的知识,不应继续沿用本科、硕士、博士等传统的静态知识评价体系,不应主要依赖文凭来考核一个人的才能,而应尽快建立一套“活到老、学到老、考核到老”的终身学习制度和动态知识评价体系。现代远程教育实施开放教育制度,就必须转变文凭教育、学历教育的传统习惯和僵化现状,就不能局限在成人教育这个狭小的领域,因为开放教育的主体,实质上并不是成人高等教育,而是目前仍然高度封闭的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

2.开放教育必须进一步开放,可以用课程开放来代替专业开放,最后实现学历开放

专业开放是指目前开放教育以专业为单元的开放形式,一个专业包含了很多知识内容和技能方面的要求,由此它必须向学习者设置学历门槛,本科专业、专科专业便有不同的学历要求与学习年限规定。所以,专业开放是一种很有限度的学习开放。课程开放是指以课程为单元向所有学习者开放,不设任何门槛和学习先决条件,也不预设专业门类和学历等级,由学习者根据个人喜好和需要选择相关课程及其学习形式,课程考核合格可以若干年有效(根据学科知识的时效性而定),获得若干门课程合格证书后再对照相关专业要求申请相应的学历和学位。学历开放是在课程开放的基础上自然实现的,它不给学习者预设任何学历和学位,在课程时效性许可的范围内,课程数量及其配比达到相关要求者即可提出申请,所获得的学历与学位也有 时效性,过了一定时限自动失效,必须重修、补休一定比例的课程后再换发新的学历与学位证书,这就意味着知识评价体系是动态的、开放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便将成为必然追求。

3.开放教育的开放,不仅是教学和学习的全方位开放,必然也是管理的全方位开放

管理开放最核心的问题是考试的开放。现代远程教育仍然以封闭考试为主,以内容统一、时空集中、集体参加、封闭管理为其基本特征,优势是监督环节多、监控直接、技术成本低、实时可控性强、社会可信度高,缺点是对管理环境要求较高、现场管理难度大、需要消耗较多的人力管理资源。开放考试是以个别化自主考试为主,与个别化自主学习相一致,在以课程为单元组织教学的基础上组织远程考试,可以采取定期申报、定期举行的办法,也可以采取随时申报、随时进行的办法,完成学习任务的学习者可以自由介入考试过程并有限度地参与考试管理。开放考试具有内容随机生成、时空自由、个体自主决定、系统随时开放的特点,优点是监督环节少、对管理环境要求不高、现场管理难度小、节省人力管理资源,缺点是监控不直接、工具依赖性强、技术成本高、对学习者技术素质的要求较高。远程教育的教育对象具有人数众多、地域分布广、情况复杂、管理难度大的特征,更适宜采取开放考试的形式。

开放教育既然以课程为单元组织教学和学习,也必须以课程为单元实施教学管理。沿用学期制的教学管理和考试管理,是不可能实现以课程为单元组织教学和实施教学管理的。所以,完全实施以课程为单元的教学与管理,是开放教育最基本的实现形式。这就意味着,中国现代远程教育的进一步改革方向是,取消专业和学历预设,取消学期制,取消统一的封闭考试,代之以课程制的教学与管理,学习者根据课程目录提出学习申请,教师根据课程内容进行导学和考核,教育机构根据课程标准进行管理监控,并提供多样化的管理服务和学习水平认证。学习者随到随学,随学随考,随考随结业,这才是动态的、高度开放的教学管理方式。

对策二,实施人本化管理

远程教育必须在大力发展科技要素的同时充分体现人文关怀,这是现代社会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所产生的更高精神需求。人文关怀就是重视人的心理需求和精神追求,通过哲学的思辨、伦理的向善净化、宗教的皈依寄托、文学的情感升华、艺术的审美等方式抚慰人的心灵,保留一块心灵净土,寻找新的精神家园,从而使人性人情与物质状态、主观与客观、精神需求与物质环境之间建立一个缓冲地带,保持一种动态平衡。远程教育在技术形态上是先进的,在新技术、新工具、新形式的应用方面,总是引领着时代新潮流,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历来最先受到远程教育的青睐,总是被远程教育大面积地推广应用。但新技术、新工具、新形式对教育教学的物化和异化也是空前的,缺乏充分的人际交流和必要的人文关怀,与学习者需要人情化、人性化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又是背道而驰的,对学习和学习者的消极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因此,用人本化管理来淡化管理工具、管理技术、管理形式的物化、异化和非人性色彩,凸显对学习者的人文关怀,还是十分必要的。

1.一站式主动服务

主动开展全过程、全天候、全方位、多样化的教学管理服务,是对人本化管理的基本要求。为了减少中间环节和路径损耗,方便和贴近学习者,更有必要采取一站式服务方式,就是最大化地满足学习者的需求,只要学习者有任何学习需求,一旦接触远程教育系统的任何管理末梢,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解决,没有必要再找第二家。一站式服务的教学点和基层管理人员可以根据学习者的具体情况,帮助学习者“整体解决”学习需求,通过高度专业化的系统服务,给学习者带来最大的便利和舒适,巩固和促进他对远程教育管理的好感与信赖。

2.多方参与的民主化管理

人本化管理的主要实现途径是民主化管理,不仅是教学组织中各个管理层级共同参与的民主化管理,更是教师、学习者及其他相关人员多方参与、互相监督、共同实现的民主化管理,其重点是实施管理体制、管理角色、管理过程的全面开放,主动接受和认真引导学习者积极参与教学管理,真正实现远程教育的公开、公正和公平。通过认证和授权,学习者不仅可以承担某些管理任务和管理职责,也可以参与管理咨询和管理决策,只要他愿意并具备相应条件,可以担任或扮演相关管理角色,他可以同时具有学习者、教师、管理者等多种身份。也就是说,人们在学习型社会及其远程教育系统里,首先都是学习者,其次才区分各种身份,角色并不是单一的和固定不变的。在这样的教育情境中,主体自由、人格平等、人文关怀才更易实现。

3.多向的人际交流与信息反馈

远程教育的工具特性和技术特性,决定了学习者与教师、管理者、其他学习者一般处于时空隔离的状态,人际沟通严重不足、简单化、虚拟化,信息反馈不及时、不充分、不全面,便是其先天性缺陷。所以,网上教学、网上学习不能停留在浏览教学资源、收看直播课堂、参加课程讨论、互发电子邮件等初级阶段,而要尽快进入虚拟教学、虚拟学习、虚拟管理的高级阶段,可以借鉴网络游戏的方法或形式,开发与建设一个功能强大的虚拟学习平台,所有教学角色完全按照个人爱好与需要全部虚拟化,学习者与教师、管理者、学习者之间的多向人际交流与信息反馈可以在虚拟校园和虚拟课堂中全部实现。但鉴于虚拟角色和虚拟交际对学习者形成健康人格的负面影响,也有必要在虚拟教学、虚拟学习、虚拟管理之外,开展适当的近程教学、协作学习、管理交际和社会实践,通过丰富实在的人际交流,完善学习者的智能,健全学习者的品格。

对策三,实施规范化管理

人本化管理的服务性、民主性、人性化,必须通过规范化管理的日常形式来实现,通过有效实现人文关怀与制度约束的对接与转换,把人文关怀变成一种规范化、程序化的制度保障。

1.管理行为的制度化

一切教学管理行为都不能是任意的,而必须有章可循,按制度办事,按规范操作。有章可循的前提是加强和完善制度体系建设,教学管理制度体系一般包括教学资源建设管理制度、学籍管理制度、教师与教学服务管理制度、学生学习管理制度、考试管理制度、教学点管理制度、教学检查评估制度等部分组成。由于教学管理是一种动态行为,其制度体系建设也必须是动态的、开放的,要根据不断变化着的教学管理现象和实际情况,及时对制度体系进行修正、补充和完善,增强制度对管理的适应性、适用性和实用性,有效发挥对管理行为的指导、调适作用,以达到和谐的管理状态,实现最佳的管理效果。

2.管理过程的标准化

远程教育的教学管理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标准,根据标准化管理的目标与要求,重视过程管理和管理过程,加强对管理过程的质量监控,养成标准化管理的作风与习惯,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减少管理失误、 降低管理成本,顺利实现一站式系统服务,为学习者和所有相关人员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管理服务。

3.管理方式的日常化

管理的制度化、标准化需要在日常化中得到普遍认同,形成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习见的行为、自适的情境、日常的习惯,才是规范化管理的最高境界。管理方式的日常化,是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标准化达到极致后向人性化、世俗化、简易化的回归,是在遵循管理规律、尊重管理实践、总结管理经验、创新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实现的,是管理境界的超越与升华,具有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影响力。

对策四,实现高效率的科学化管理

1.功能完备的管理平台与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现代远程教育中的计算机、互联网作为其主要技术和工具,是其教学平台、管理平台的物质基础,现代通信技术、现代信息技术是其教学手段、管理手段的技术核心。我国远程教育经过多年的建设与经营,在卫星电视教育系统的基础上,依托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国际互联网以及众多的校园网,初步建立了功能强大的教学平台和管理平台,为实施网络化、信息化的教育教学及其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形成了天网(卫星电视教育系统)、地网(计算机网络教育系统)、人网(管理网络)“三网合一”的远程教育格局。针对庞大的学习人群和人们日益增长、变化着的教育需求,中国远程教育的教学平台和管理平台必须不断进行技术升级,才有足够的教学容量、管理容量和技术支撑,在技术方面扩容、提速、增量、完善功能、加强服务,是实施高效率的科学化管理的当务之急。

2.反应灵敏的管理系统与布局合理的管理网络

中国远程教育系统目前主要存在两种管理模式。一种是直接管理模式,又称扁平化集中管理模式,优点是机构设置简单、管理层级较少、办事程序简易、路径损耗较小、节省人力资源、管理反应灵敏、管理效率较高,缺点是管理幅度大、宏观协调难度大、质量监控力度分散,比较适合办学规模较小的远程教育机构,普通高校的网络教育学院一般采用这种形式。二是分级管理模式,又称尖锐化分散管理模式,优点是管理幅度小、宏观协调难度低、质量监控力度集中,缺点是机构设置复杂、管理层级较多、办事程序繁琐、路径损耗较大、耗费人力资源、管理反应迟钝、管理效率不高,比较适合办学规模巨大的远程教育机构,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就是这种模式。

根据管理效力随着管理层级的增加、管理幅度的扩大而递减的规律,我们可以发现电大系统按照行政区划及其组织层级来编制管理网络这个运行模式的不足,必须通过减少管理层级、简化办事程序、强化管理反馈、优化管理结构等方式增强其管理系统的反应灵敏度和提高管理效率。对于各个大学高度分散的远程教育管理网络,还有必要进行适当的管理集成,以减少管理网络重叠和管理资源浪费,形成一体化的合理布局。

3.信息化管理

在计算机管理、网络化管理的基础上,很容易实现教育教学的信息化管理。中国远程教育的信息化管理,目前只能说已经部分地超越了内部供应链管理阶段,开始进人了客户资源管理阶段,并且出现了将两者予以集成化的趋势,下一步是如何达到协同应用管理阶段。在内部供应链管理阶段,主要着力于有效提高远程教育机构对客户(主要是学习者,现代远程教育的最新观念是把学习者看作客户)的响应能力,降低教育教学管理费用,提高学校运作效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在客户资源管理阶段,远程教育机构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招生管理、教学服务、客户关怀和技术支持等环节的信息有序地、充分地、及时地在教育机构内部和客户之间流动,其核心思想是把客户群体看作是远程教育系统宝贵的外部资源,并尽可能地纳入学校的控制范围内,以增加客户价值为中心,有效地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改善客户关系和提高学校的竞争能力。客户资源管理的普及性实施,将提高远程教育系统的管理效率,通过多种渠道挖掘和识别市场机会,提高客户满意度,保持与客户的良好关系,降低远程教育运作成本,可以为远程教育机构创造长期持续的利润来源。

[作者简介]

赵曼初,娄底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

吴芋,湖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娄底广播电视大学讲师。

篇3

在以色列的教育中,没有“素质教育”的提法。但其对人才的理念、对人才应具备的素质理念、对教育与学校功能的理念,人才培养方式的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在教育过程中的实施,无不体现以素质教育理念为宗旨,指导着以色列的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

一、教育理念

1.人才理念

人才包括高科技领域中从事研发的创新型人才、具体工程中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型人才、生产制造中进行操作的技能型人才,以及各个行业中胜任日常工作的实用型人才。这种多元化的人才理念,反映了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元化,要求评价人才的标准不同、消除在人才价值观上的歧视,为全体国民提供了适应自身条件发挥才智的社会氛围。此理念对教育提出培养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人才的要求。

2.人才素质理念

无论何种类型人才都须具备多种素质,既包含与职业相关的专业素质,也包含与社会相关的人格素质。专业素质包括知识面、知识水平、职业技能等,高科技人才更须具有自主创新能力。人格素质包括爱国、诚信、公民意识、社会职责意识等多方面。其中,爱国和公民意识对以色列的生存极为重要。

3.教育与学校功能的理念

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其基本宗旨是培养人才。基于上述“人才理念”和“人才素质理念”,以色列的学校为实现其功能,在学校活动的各个环节突出人才素质的培养。学校注重教授知识的教学过程,同时特别注重学生人格素质的养成,这在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阶段尤为突出。

4.人才培养方式的理念

以色列基础教育阶段的人格素质养成和高等教育阶段高端人才(博士)的培养,集中体现了其人才培养方式的理念,是其教育在人才培养中最成功的典型体现。

(1)基础教育:学生应全面、自主发展

在基础教育中,社会、学校和家长的理念是学生应全面、自主发展。每个学生的潜质与专长不同,应顺其自然。他们尊重学生的意愿,为学生自主发展创造条件。他们认为教学过程应侧重激发学生潜能,成才的途径多种多样,学生的学业成绩与门后成才没有必然联系。因此,不把学业成绩视为评价学生在校表现的“唯一”或“关键”因素。基础教育中“激发潜能”、“自主发展”理念培养的学生,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发展潜质,为高等教育培养自主创新型高科技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非此,“培养创新型人才”在大学将成为空中楼阁。

(2)高端人才:世界顶尖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在以色列高等教育的高端人才(博士)培养中,其先进的教育理念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国际视野。以色列国家小,资源、能源匮乏,又地处阿拉伯国家包围之中,自身发展空间极为有限。为求立国、生存、发展,就必须面向海外,与西方发达国家建立密切联系。以色列的科研项目和研究经费大都与国外相互结合。以色列的学术论文,绝大部分发表于国际学术刊物,1/3以上与外国学者合作完成。博士生的研究课题能位于本学科前沿,其最终研究成果和学位论文当属国际领先。对研究成果的鉴定或对论文的评审是由具有国际水平的教授或国际学术机构进行。这样评出的成果或论文势必水平更高,影响更大,更具权威性。以色列大学时常聘请国外著名教授学者来以交流。学生虽置身以色列国内大学,但他们了解掌握的信息却是全球性的。有些大学还设有专项经费,供博士生申请参加境外的国际学术会议。这种国际学术环境的熏陶,极大地丰富了博士生的专业信息,对他们观察问题的视角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产生积极影响。

二是注重培养工程型人才。以色列培养工科博士的宗旨,是造就具有技术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工程人才,能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导师以此理念指导学生,因而在培养过程中突出实践性。导师创造条件,让他们到工厂、公司、协会等工程机构访问考察,了解现有的技术装备、技术水平和需要研究解决的技术课题。对工科博士的论文要求有别于理科博士,更侧重于技术创新,对在理论性刊物上发表文章没有硬性要求。

三是注重研究能力。体现博士素质的研究能力,包括深度与广度两方面。创新成果的取得,往往在于研究深度的突破。以色列在培养博士研究能力方面,并不贪大求全,而是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要求他们就某一看似微小的研究课题,做深、做精、做透。这种研究通常无前人涉及,无经验可资借鉴,需要创造性思维和严谨周密的方法,其难度超出学生现有能力。经此实际锻炼,学生的研究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和提高。最终的研究成果可喜,锻炼培养的研究能力更可贵。

四是学业评价注重质量。研究能力、科研成果和论文水平是体现博士素质的重要标志。在以色列对博士生的学业评价,不是看谁如何说,而是看他的成果。以色列在“量”与“质”的评价中,更注重“质”的价值。评价的标准实为学术导向。这种“重质”的理念使人目光长远,心静气沉,潜心钻研,不受学术浮躁干扰,不为论文凑数,克服急功近利,做到厚积薄发,不断丰富、积淀、凝练研究成果,最终完成重大课题,产生有份量、有影响的成果。

五是学术民主。发掘学生潜质,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潜质的发挥需要有一定的条件和空间,以色列的博士生充分享有这种空间。导师鼓励学生的创新想法,乐于与学生探讨。学术民主有利于打破论资排辈的陈腐观念,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科学素质与民主素质,是高端人才必不可少的人格内涵,也是良好的培养环境与潜移默化影响的结果。

六是人文精神。博士人才的素质,既包括出色的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还须包含人文精神方面。除了前面提到的民主意识,团队精神、合作精神和学术道德也不可或缺。这些精神的培养在以色列非说教所致。博士生经年累月身处这种学术环境,合作精神逐渐溶入他们的思维方式。导师研究态度严谨,尊重他人研究成果,恪守学术道德。学生耳濡目染,他们的学术道德意识潜移默化地形成。

二、开放大学与成人教育

以色列为满足社会发展和人才需求,设立了“开放大学”(Open University)和多种成人教育、职业教育机构,其宗旨是培养实用性人才。

1.开放大学

开放大学是成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授权授予学士学位(部分专业可授予硕士学位)的正规高等教育机构,主要承担在岗人员的学位教育。招生对象95%为在职人员,包括完成高中学业和正在完成学士学位的学生,或正在服兵役的人员,也包括一些低于高中毕业程度和已经获得学士甚至博士学位的人员。他们的入学目的是为了接受继续教育和更新知识。与正规大学不同的是,进入开放大学不需要经过素质测试和入学考试,也不需要提供正式的学历证明。学生的学习完全靠学生自身动力和自律。对学生的评判标准是,完成规定作业,考试及格即可以授予相应学位。学校根据学员的特殊需要设置课程,教材由学校编撰出版。教材建设是开放大学的一大亮点。该校邀请全国高等学术机构的著名学者和学术顾问、作家、编辑、图像艺术家以及教材评审顾问参与设计和编写教材。目前,大学开设生命科学、自然科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犹太研究、教育、人文以及音乐艺术等共400余门课程。开放大学的教学以远程教育为主,通过有线或无线电视网络和多媒体手段进行。大学在全国设立了80个辅导中心,由650名教师进行辅导和现场答疑。辅导教师也负责学员的电话咨询和答疑以及批改邮寄作业。开放大学每年两个学期,此外还开设为期9周的暑期密集学习班。

2.成人教育

以色列的成人教育,是围绕不断变化的世界和社会功能展开的。在以色列教育部制定的成人教育纲领中明确提出,成人教育规划的制订要以适应不同结构的成年人口的社会和教育需要。为满足各阶层成年人继续接受教育的需要,以色列由教育部及各种公立、私人教育机构开设了许多种类的成人教育课程。以色列的成人教育,从它的起始阶段到目前高速发展的网络社会不断演变。这种教育形式既保持了最基本的扫盲教育,又根据社会发展和成人学习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深化,乃至发展到今日的国家承认学历的高等教育。各种层次和各种水平的成人教育网络已十分完善。以色列的成人教育基本上是由教育部成人教育司和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劳动与社会发展局联合主持的,也欢迎社会力量参与成人教育。课程设置由教育部负责。

三、爱国思想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

在以色列国民的人格素质中,树立爱国思想、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尤为重要。对此,教育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职责。小学即进行犹太民族千年流散史、犹太传统宗教、文化和犹太复国主义教育。中学进行国防教育,为服兵役做准备。以色列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18~29岁男性公民和18~24岁女性公民,如无特殊情况均须服兵役。学生高中毕业,须服2~4年兵役,而后再进入大学继续学习或就业。在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学生必须先履行保卫国家的公民义务,执行对内维护社会安全,对外打击敌对国家的军事任务。这在各国的教育体系中实属独一无二。经过军旅生涯的磨砺,学生的爱国思想、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牢固树立,融入其人格素质。以色列大学生具有很强的纪律意识和自制能力,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其整体人格素质。

以色列设有“大屠杀纪念日”(纪念二战前后遇难的犹太人)和“阵亡将士纪念日”(纪念为以色列建国、卫国牺牲的军人)。届时全国拉响警报,全体国民停止一切活动,就地肃立默哀。纪念日及悼念活动,成为学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社会课堂。

篇4

一、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特征

与国外高校相比,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呈现出以下特征:

1.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密切结合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紧密联系,部分高校呈现出明显德育化的倾向。在传统儒家伦理中,认为德为性之帅,更认为仁德品质是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比如,“仁者不忧”(《论语•子罕》),意指仁德的人就不会忧愁;“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礼记•大学》),朱熹将其解释为“心无愧怍,则广大宽平,而体常舒泰”(《四书集注》)。当前我国高校仍然延续这一传统,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把心理健康教育视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这种教育构架必然使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相结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国内绝大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作为学生工作系统的组成部分,形成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中国特色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2.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密切结合从全球著名高校的心理健康服务内容对比(见下表)中可以看出,在研究所选取的高校中,有的高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的则没有。香港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专门进行领导力训练,每月开一次课,实际上类似于内地高校的系列心理培训。而内地高校均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选修课程。这种差异背后,实际上是心理健康服务模式取向的差异,即心理健康服务应偏重矫治性还是偏重发展性。毫无疑问,这两种取向都很重要。在实践中,所有的高校均不会偏执一端。从实际服务内容来看,多数境外高校仍然侧重矫治,但也通过工作坊等途径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而内地高校则有所分化,大多数高校矫治和发展并重;也有的侧重心理健康教育,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较少有高校侧重矫治。在多年的发展中,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逐渐形成了应以发展性为主、以矫治性为辅,覆盖面广、针对性强的立体教育模式。

3.提倡心理健康教育全员育人观从我国高校的实践来看,大多数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以心理咨询师为主,有的高校还包括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及部分自学成才的心理健康教育爱好者。而国外高校的人员构成则相对专业,在美国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从事心理咨询服务的人,除了要取得咨询心理学、临床心理学或精神病学的博士学位之外,还需要通过严格的实习、自我分析与督导等,并取得执业资格才能上岗。以哈佛大学为例,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的全职教师有30人,该校在校生共有21000人,师生比为1:700。这30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中,精神病学家8人,临床心理学家8人,临床社工13人,临床护士1人,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为100%。以国内某重点高校为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有全职教师8人,在校生约30000人,师生比为1:3750。这8位教师中有7人为心理学专业背景,1人具有医学背景,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为88%。从人员专业性来看,该校在国内已属不错的配备,但从专业的互补性及服务多元化的角度来看,该高校与国外高校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

二、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中,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普查、心理委员队伍建设是重要举措,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仍存在诸多问题。

1.关于心理健康普查这里有两个问题无法回避:一是普查的效度;二是普查的参测率。关于效度,目前各高校采用的心理健康普查工具各不相同,每种工具筛查的标准也多有差异,这就会导致在此工具下筛选出来的人,在彼工具下则不会被检测出。而据此跟进的心理帮扶措施则可能帮错对象,从而造成人力的浪费和受众对普查结果信任度的降低。另外,普查均以自呈式量表的形式呈现,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虚假作答来掩饰。再加上并非全部学生参加心理测试,尤其是研究生的参测率很低,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则会游离在普查之外,因此普查筛选的效果可能并不如预期。

2.关于辅导员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由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很强,非心理学专业背景的辅导员,要获得职业资质往往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学习和培训,才能独立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然而,辅导员的流动性比较大,时常会出现辅导员刚获得心理咨询师资质就流动到其他岗位或是离职,为了补充心理健康教育力量,高校又要重新培训新的人员,这势必造成培训成本的提高。再者,辅导员有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是否愿意从事或者长期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3.关于学生心理委员学生心理委员这个群体是新生事物,与传统的学生组织或学生干部相比,他们在学生中的影响力还有一定的差距。学生心理委员的认同感、归属感、荣誉感以及他们在同学心目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是朋辈心理互助事业发展的关键。由于各高校对心理委员角色定位不同,有的心理委员是专为心理危机干预而设,从而使他们自己和广大同学都认为心理委员是学校机构安插在同学身边的“眼线”,导致工作自信下降,成效不高。

三、构建和完善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探析

基于前述的本土化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特点和不足,笔者进一步从理念与实践上对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进行梳理。在立足本土、放眼全球的基础上,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应做到以下几点:

1.明确服务理念理念是服务机构的核心,是具有自身特点的宗旨、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准则的凝结,是该机构之所以存在的灵魂。国外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强调的重点各有不同。有的高校强调整体性健康,如哈佛大学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的理念是治疗每一个心理疾病患者,关爱个体学生,为社区提供心理健康服务;有的高校强调优化来访者的心境,如牛津大学的理念是让来访者能够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以便能够在牛津大学有好的生活和学习体验,并意识到自己的潜力。我国高校似乎对服务理念不太重视,相当多的高校没有成文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更遑论通过理念去感召与凝聚人。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要依据高校培养人才的理念以及学校实际情况来确定,但基本的要素应该包括关系(如促进乐群性)、全人培养(如促进社会性、职业性)、整合发展(心灵、智力发展)、提升主动性与成就梦想等。现有的风格,如“尊重、平等、真诚、专业”,“呵护每一个心灵,让梦想在此启航”,比较笼统和抽象,指导性不强。

2.建立专业组织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隶属单位多元,大多隶属于学生工作处,也有部分隶属于团委、医务科、德育教研室,有些设在专业院系,还有的由学校直属等。从全球著名高校来看,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所属单位也不尽相同,有的属于医学中心,如哈佛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有的属于学生事务管理相关中心,如香港大学和台湾大学。所属机构不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也有所差异。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培养学生成长的重要环节,在社会分工如此精细的今天,“什么都做,就是什么都做不好”,心理健康教育的边界需要更加清晰。以一棵榕树来比喻,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培养多个“支柱根”。让这些根都能扎入土壤,才会让榕树枝繁叶茂。这些“支柱根”应各有侧重,分别承担“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社会康复”等功能。具体来说,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应由教学部门承担。有条件的学校可由专门的教学单位承担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主讲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目的在于促进大学生掌握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了解自己与他人,增进自身的主动性与人际互动等。心理健康教育受众越多,越能在学校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越能促成学生的良好心境。心理咨询功能应由心理咨询中心承担。心理咨询中心的咨询队伍应吸收精神科医生加盟,这部分医生较少进行心理治疗,主要为中心的其他咨询师提供医学建议、对精神类药物进行管理,并负责与相关的医疗机构开展合作,畅通学生转介渠道。社会康复功能应由学生生活园区承担。当前,高校学生生活园区的功能日趋多元化,已经不能再简单定义为学生休息的场所。园区应配备专业社工和临床护士,开辟专门的训练与辅助康复场地,购入必要的器材,让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更好更快地康复。韩愈在《师说》中讲到师生角色时,谈到“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意指成长与领悟有先后之分,擅长与专项也会因人因事而异。尽管国内外对心理咨询师的称呼大同小异,但培训一两年就上岗和受过严格训练的临床心理学博士之间还是有明显差异的。心理服务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区别很大,但我国的从业人员除了心理学背景的咨询师外,还包括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等。大多数高校的咨询教师队伍由专职和兼职教师组成,由于人手短缺,有的高校兼职人员比专职人员还多,专业性不足,难以满足大学生心理咨询的需求,甚至可能误导大学生或延误心理咨询时机。即使是心理学及相关专业硕士以上学历,也有相当多的人感到咨询工作挑战极大,主要原因是在学历教育中未能接受应有的专业培训。高校人事等相关部门应规划人才培训与发展,统整前述三种服务力量,确保相关服务人员保持专业性。强化在岗培训,加大交流学习的力度。对于新进人员,要提高入职门槛,考察专业方向,确保其提供的服务具有专业性。

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5-0152-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高职院校学生不仅在数量上有所增加,更重要的是内涵质量也早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所以,传统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体制已经不适应新形势下发展的需要,要想解决高职学生,特别是职业院校的学生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就必须在学生工作的方法上改革和实践创新。

一、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的探索

伴随着高职教育从规模到内涵的不断发展,教育工作者在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方面已经做了大量探索。

(一) 重视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成为共识

高职院校普遍意识到对学生的技能培养固然很重要,但对其学习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更重要,因为高职学生能否很好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实现自我价值,从根本上取决于他们是否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学校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是对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和价值观进行培养的重要途径,如何构建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有效的教育管理模式一直是高职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问题。

(二)院、系两级教育管理模式不断完善

随着高职院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院、系两级教育管理模式成为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基本模式。它是指在学生管理中,学生处(学工部)为学校一级管理机构,各院系为二级管理机构,前者负责学生工作的宏观管理与服务,后者负责本系学生的日常教育和管理。在此基础上,许多高职院校针对高职学生特点和高职培养目标不断推进学生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与科学化进程,建立发展性评价系统,尝试以班级和宿舍为终端的“双元制”管理体制,实施素质教育拓展认证制度,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等。这些举措发挥了积极作用,收到了良好效果,使院、系两级管理模式得以进一步完善。

(三)树立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

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的实质是尊重教育规律,尊重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的人格。其核心内容表现为:以学生的发展为教育管理的出发点与归宿;尽量满足学生正当合理的需要;对学生进行人性化的教育管理,关心人,理解人,宽容人,引导人;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学生素质教育。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已经为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工作者普遍接受,并在不断地亲身实践。

二、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虽然高职院校在学生教育管理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为提高高职办学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高职教育历史短、生员结构复杂,学生素质参差不齐,高职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还面临许多难题和挑战。

(一)教育理念滞后影响了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

一些高职院校对学生教育与管理理念强调的仍是“严格的管理”,教职员工对学生管理的认识没有形成“以学生为本、全员育人”的教育理念,因此,在具体的工作中往往导致学生与教职员工在情绪上的对立。在高职学生的教育管理中,如果宽松有余,就容易使相当一部分自立与自主性较差的学生因散漫而荒废学业;如果过于严格,则不仅有违“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又会束缚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潜能发挥。如何做到对学生的管理宽严有度一直是探讨争论的问题。

(二)学生教育与管理的脱节现象依然存在

一是大多数高职院校先后实行了院系两级管理体制,学生的日常教育与管理工作主要由系一级负责。因此,学工人员常常是事无巨细,事必躬亲,陷于繁杂事物中而不能解脱。结果,学工人员没有精力对学生的思想动态、生活状况、学习兴趣、就业取向等综合素质和能力进行深入研究,往往使学生管理工作表面化,不能很好地满足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发展需要。二是思想政治理教育、学生日常管理、党团活动、社团活动、辅导员工作各自为政的现象还较为普遍。这种脱节使得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日常管理的指导性、各种教育活动的计划性以及辅导员工作的科学性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限制。究其原因,既有观念问题,如对教育与管理之间的内在联系缺乏应有的认识;也有体制问题,如相关机构设置不够合理,不便于部门之间的深层次合作。

(三)职业素质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有待加强

目前,职业院校的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独立工作与生活能力较弱,缺乏合作精神、责任意识、诚信品质、敬业工作态度和吃苦耐劳精神,有的学生好逸恶劳,有的缺乏精神追求、贪图物质享受,有的甚至存在打架、说脏话等不文明现象,职业素质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学生思想和价值观呈现多元化

高职学生思想和人生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由于部分学生生活经历的单纯和价值环境的复杂,又缺乏艰苦生活的磨炼,不少人存在认知与行为的背离,自我意识强烈,集体观念、大局意识缺乏。尤其是信息化、网络化的加速,使各种文化思潮大量涌入,导致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呈现多样性,高职院校学生思想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待加强。

三、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

在长期对高职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实践中,针对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特点,一些高职院校进行了创新尝试,下面重点阐述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创新思考与实践。

(一)形成以辅导员为中心的学生管理制度与多种辅渠道相结合的教育体系

实践证明,辅导员在高职学生教育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建立和形成以政治辅导员管理学生为主,班主任制度、团总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习指导教师、心理健康指导等为辅的多种渠道相结合的教育体系。高校辅导员的配备比例,教育部相关规定是1:200,高职院校应根据学生特点和实际情况,可按1:100的比例配备政治辅导员,以加强高职辅导员的队伍建设。辅导员可实行聘任制,由学工部门统一调配使用,实行学工部和二级学院(系部)的双重管理,并建立考核淘汰机制,有进有出,形成良性循环。

(二)整合学生教育与管理机构,优化学生教育与管理部门的资源配置

因为许多高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行为自律性欠缺,所以,需要更多的教育引导与组织管理。传统的部门合作形式常常是由某一主管部门牵头,其他部门协助,多属于松散型的合作。而要解决充满复杂性与创造性的学生的行为管理与思想教育问题,就需要各部门的合作更加紧密,以充分实现各工作部门的优势互补。比如,高职院校可以将学生处、团委和就业指导办公室整合为学工部,三部门可合署办公,统一领导,便于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的统一筹划及人力资源的合理调配。

(三)实施素质教育管理学分制度

素质教育管理学分制就是以学分计量为手段,以学生必须接受的管理、思想政治教育、课外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内容,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的一种教育管理制度。它把教育与管理的内容量化为学分,分别制定分值比例,建立学生的学分档案,并把它作为学生能否毕业的重要依据。素质教育管理学分制包括教育学分与管理学分两部分。教育学分项目包括军训、入学教育、人文素质讲座、青年志愿者活动、社团活动、诚信行为、社会实践、自律活动、技能比赛等;管理学分项目包括文明礼仪、行为规范、日常操行、自我管理、违纪情况等,学生经考核发给素质教育合格证书。素质教育管理学分制度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规划在校期间的学习与生活,从制度上保证其参加必须的教育活动,达到最基本的发展目标。

(四)充分利用校企合作资源创新学生教育管理模式

高职院校都十分重视实践和实训环节,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根据教学安排,高职院校的学生至少有半年或半年以上时间进行顶岗实习,随着教育环境的变化,很多传统的教育管理工作由于学生的时间、人数等原因无法开展。要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充分利用高职办学特色和校企合作资源,应根据不同年级、专业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如,可以安排辅导员或指导教师与学生一起参加实习和实训,与学生一起同吃同住同实践,以便随时掌握学生各方面的情况。学校派出的实习指导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业务指导,与企业保持联系,还要在实习实训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既成才,又成人。再如,可定期走访不同的实训单位、通过网络定期跟踪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企业也要选拔指导教师专门负责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定期开展企业文化、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宣传和教育,帮助学生既练技能,又学做人。校企双方应形成教育合力,充分利用校企合作资源,实现教学和育人的综合培养目标。

(五)大力加强职业素质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

对大量企业进行的调查表明,用人单位非常重视学生的敬业合作精神、责任意识、诚信品质、工作态度。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很多学生不屑于最基层的锻炼,不愿意参与基层岗位的实习,缺乏吃苦精神。因此,除了要引导学生提高专业技能外,还必须大力加强对学生职业素质与职业道德的教育培养,结合所学专业设立《职业道德》必选课,并设置学分。基于学生的实践经验,可以定期邀请企业管理人员到学校开展讲座、组织优秀毕业生返校与在校生进行座谈、顶岗实习“入职”培训等,现身说法,教育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遵循各行业的道德准则,规范职业行为,不断增强自身的职业意识与服务水平。

通过上述工作,高职院校可以形成教育引领管理,教育融于管理,管理促进教育,管理深化教育,教育与管理互动的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低碳 高等教育理念 新发展

【作者简介】 万清祥,中国地质大学副校长,教授;丁振国,中国地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宋超,宁波工程学院学生辅导员;徐超,中国地质大学学校办公室副主任。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3)07-0008-03

低碳,意指较低的温室气体排放。低碳化是指各行各业减少温室排放气体、节约碳基能源的趋势。低碳时代是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化革命之后,人类社会即将进行的最新的社会改革浪潮――低碳化改革浪潮,是全球社会各个领域实现低碳化的全新时代。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高等教育理念。因此,将高等教育理念放在即将到来的低碳时代背景下进行研究很有必要。

一、时代变革与高等教育理念的发展

世界文明已经经历了三次改革浪潮,每次都对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农业文明浪潮引领人类走入了农耕文明时代,农业飞速发展;工业文明浪潮促使人类社会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工业化;信息化来临引发了全球信息化浪潮,知识经济时代快速来临。自从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后,随着碳基能源使用的日益增加,全球产生了以“温室效应”为主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对全球化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低碳化是解决世界气候和环境等众多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人类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全球化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因此,当今世界将迎来继前三次浪潮之后的第四次改革浪潮――低碳化改革浪潮,即低碳时代的来临。低碳时代最初出现在经济领域,如今已经影响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低碳时代的进一步发展不仅要发展与低碳化相关的技术,开发与低碳化相关的能源,调整与低碳化要求相适应的产业结构,而且要求建立与低碳时代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变革“高碳化”生活模式,并建立保障低碳时代顺利发展的市场机制、相关政策和法律体系等。

高等教育现今已经从社会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成为了服务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基础,也成为时展的助推器。近年来,随着各类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纷纷设立,我国高等教育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与此同时关于高等教育的研究,尤其是关于高等教育理念的探讨,也逐渐成为了当今教育界研究的重点。

高等教育理念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人们通过高等教育实践形成的对高等教育理性认识以及对未来理想高等教育的追求。它会随着时代的变革而逐步推进,即高等教育理念的发展与时代背景下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是分不开的。事实证明,在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信息时代,都产生了与之相呼应的高等教育理念,高等教育理念的推进过程也是一个与时代变革相互作用的过程。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当代高等教育的三个重要理念,即高等教育“质量观”、“针对性”和“国际化”。1998年首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认同了这三大理念,最终大会通过了《宣言》和《行动框架》,树立了关于21世纪高等教育的三个核心发展理念。

二、低碳催生高等教育理念的新发展

1. 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要求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规律,高等教育理念的发展也有自己的规律,即与经济发展、地域文化、政治状况、历史发展是分不开的。恩格斯说:“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且思想进程的进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信息时代变革带来了高等教育周围环境的变化,相继引发了高等教育理念的变革。总之,高等教育理念的发展要伴随着时代的变革而逐步推进,并以前一个时代的高等教育理念为基础。

低碳时代下的高等教育理念的发展,是以工业时代的高等教育理念为基础的。工业时代的快速发展,使世界各国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到了低碳时代,世界更是加速了一体化进程,国家之间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理念势必要发展和创新。因此,低碳时代下高等教育理念的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

2. 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日益紧缺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接受到高等教育,即享用高等教育资源的人数越来越多,而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供给在短时间内不能够到位,从而造成了高等教育资源严重的供给不平衡,高等教育资源紧缺现象严重。

低碳时代下,整个社会都以“低碳化”为目标,高等教育也不例外,高等教育“低碳化”能够缓解高等教育资源紧缺的现状,实现高等教育资源供应量相对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实现高等教育资源供给的平衡。

此外,现阶段高等教育资源并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造成了很大程度的浪费。而低碳时代下高等教育的发展强调“低碳高效”,即实现三低一高,低能耗、低人耗、低消耗,高效能。减少高等教育资源的浪费,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高等教育资源紧缺的状况。

综上所述,低碳时代下高等教育理念的发展是解决高等教育资源紧缺的重要途径之一,能促进高等教育的健康、飞速发展。

3. 全球蔓延的低碳化思潮的需求

高等教育逐渐成为了社会文化、科技、信息、思想的发源地和聚集中心,因此,社会思潮对高等教育理念发展的影响是很明显的,尤其是那些反映社会发展趋势和时代变革的社会思潮对高等教育理念的影响更为突出。低碳时代的到来,不仅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前景,更带来了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外交、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崭新文明,它是对工业文明以来形成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全新改变。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正在引领社会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

高等教育作为社会组织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它不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深受社会经济、政治以及文化发展的影响,特别是当前的文化以及经济对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影响会更加突出。

三、基于低碳的高等教育理念发展目标

1. 培育高等教育生态发展理念

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合理配置,建立生态化的高等教育结构。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合理,直接导致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出现诸多问题,如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分布不平衡、课程设置欠合理、学科专业布局不合理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因此,高等教育生态发展理念的充分实现,需要优化合理配置高等教育资源,建立生态化的高等教育结构。一是要实现高等教育从单一化教育模式向多元化教育模式的转变,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适度管控高等教育的规模;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多样化的技术型人才;支持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并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扶持,实现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发展。二是逐步实现高等教育发展的相对均衡,对高等教育发展较差的地区给予政策上的倾斜。此外,高等教育的发展还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不断进行结构调整,提升高等教育发展的层次,实现高等教育结构的生态化。

实现高等教育的内部发展与外部环境的低碳化,优化高等教育环境。高等教育的发展不能脱离社会而发展,它是一种社会存在,与社会环境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社会提供一定的环境,受社会需求的制约;同时,高等教育的发展能够推动社会和时代的变革。因此,在低碳时代下,要实现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就要实现高等教育外部环境与内部结构的生态平衡发展。一是优化高等教育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调试高等教育与政府、家庭及其他层次教育的关系,建立公平公正的政策环境、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创造稳步发展的经济环境,实现高等教育与外部环境相互影响的良性循环。二是优化高等教育与内部结构之间的关系。实现高等教育结构的优化、丰富高等教育内涵,以实现高等教育内部的平衡发展,进而达到高等教育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目的。

2. 培育高等教育绿色管理理念

高等教育的绿色管理理念泛指高等教育管理者按照高效低耗、民主创新的原则,立足高等教育长远发展来组织和实施各项工作,保持学校持续发展潜力的管理。

倡导低碳节约理念,实现管理的高效低耗。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高等教育的受众日益增多,高等教育资源愈发紧缺。在低碳时代下,倡导绿色管理理念,就必须积极倡导低碳节约观念,合理配置高等教育资源,来实现高等教育资源最充分的利用,即高等教育管理的高效低耗。

实施分层管理战略。分层管理是一种科学、高效低耗的管理,它需要建立并完善管理网络。一种是上级制定好目标内容,然后传达给下属;一种是下属将制定好的目标内容直接报告给上级。当前,最普遍的做法是将二者结合起来一起运用。高等教育中的分层管理,要注重层级间的管理,实现一级对一级负责,一级管理一级,保证每个管理者都能有一个相对独立的发展空间,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从而实现高等教育管理的和谐化、生态化。

推行人本管理策略,实现师生为本的管理。人本管理强调以人为本,要求把管理的重心由物转向人,并逐步建立起一套激励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动力机制。对于高等教育而言,就是要确立师生在学校的中心地位,把他们作为一个需要发展的生命整体,为他们创造体现人性的工作环境、学习环境;重视情感管理、民主管理、教育文化和人力资源开发,强调组织的柔性化、决策的柔性化、管理的柔性化。

3. 培育高等教育低碳人才培养理念

首先,高等教育要设定具有前瞻性的目标,实施复合性的人才培养模式。低碳化作为一种生态理念,延伸到高等教育领域,必然要求教育结构调整、制度创新、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在具体目标上,要引导高校构建良好的教育文化生态,让师生真正认识到低碳化将会发展为人类未来的生存方式,发展为全人类共同遵守的生存准则。同时,要摒弃专业化教育模式,把普遍教育与特殊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注重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不断挖掘大学生成才潜质,培养更多、更好的多样化人才,让所有受教育者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

其次,高等教育要注重人才培养过程的管理,采用多种教育方式,提高人才培养效果。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真正强调育人为本,引导教育实施者充分考虑和重视学生的利益和愿景,增强教育实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真正明确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提倡互动式教学,注重因材施教,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研究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注重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更加密切教学与科学研究、生产实践的联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对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再次,高等教育要塑造和谐的育人环境,搭建各种人才成长平台。在人才培养环境方面,要把低碳化与和谐性作为更高价值观的体现。坚持以物质文化为载体,创造富有活力的文化生态环境,陶冶学生关爱自然、关爱社会、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操,使教育目标的外化形式在潜移默化中内化于心。同时,低碳本身具有多样性、包容性、共生性的内涵和特点,强调个体要树立“由人及人”的观念,共同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 [美]德里克・博克.乔佳义译.美国高等教育[M].北京:北京师院出版社,1991:23-24.

[2] [美]欧内斯特・博耶.复旦大学高教所译.美国大学教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8:16-18.

[3] [美]伯顿・R・克拉克.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系统[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09-21.

[4] 张凤昌.践行科学发展创建“绿色大学”[J].中国高等教育,2011(03):14-15.

[5] 任力.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J].社会科学家,2009(02):47-50.

[6] 黄栋.气候变化、低碳经济与新能源发展[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6):96-98.

篇7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我国青壮年外出打工的越来越多,许多孩子都交给老人或亲戚抚养,社会上便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如何帮助这一批儿童在正常、健全的教育和社会体系中健康成长,对于我国全民素质提高、社会稳定、国家长远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 教育问题 原因 对策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学习问题。留守儿童的学习一般较差,由于这些孩子在留守期间是和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的,这些老人普遍偏大,文盲的比例较高,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很多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初期学习成绩会下降,虽然其中大多数的学生过一两个月之后可能有所恢复,但最多也只能维持原有的水平,甚至出现严重倒退。

(二)性格问题。大多数的留守儿童都存在性格缺陷,通过调查发现,在留守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比例相对较高。留守学生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的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

(三)道德价值问题。家长外出打工,可以改善孩子的生活和受教育条件,但部分家长容易忽视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因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良好的家庭管教氛围,留守儿童在行为习惯上易发生消极变化。有些孩子由于失去父母的监管,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导致这些孩子易形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扭曲的价值观。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不仅会危及这些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还会给农村教育乃至社会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应当引起社会的特殊关注和重视。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相当复杂,必须进行系统的分析,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从家庭来看,家庭教育的缺失。1、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教育理念存在误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主体一般为祖辈或代养亲戚,他们的教育理念与当今的教育理念相比有些偏颇。在留守家庭中,祖辈作为监护人他们的教育理念存在很多误区。在他们看来,不管学历高低,将来都要外出打工,因而认为读书无用,让子孙早打工早挣钱才现实点。2、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内容单调,忽视了留守儿童的德育。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一般只停留在生理需求层面,他们为留守儿童提供衣食住行方面等基本生活需要,而缺乏道德教育,使部分儿童养成放纵、随意、任性的性格,有的还形成了较为严重的恶习。

(二)从学校来看,学校教育不到位。学校理应承担起孩子的教育和管理的责任,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所起的主导作用。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学校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上显然不到位,具体表现为:一是绝大部分学校的教育理念依然是把升学率摆在第一位,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是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针对性不强,学校教育主要着眼于受教育者的共性,而往往忽略受教育者的个性需求。三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严重脱节,没有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效应。

(三)从社会来看,社会教育扶持的缺乏。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在社会教育方面突出的问题,是社会为少年儿童的成长提供有效帮助的组织机构太少,社区教育服务体系几乎空白。另外,受农村社会的经济、文化整体发展水平的限制,农村地区的社区教育服务体系尚未建立。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而且将是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且无法回避的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仅是教育方面的问题,它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因此,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应放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局上来思考,从家庭、学校、社会等层面寻找对策。

(一)家庭层面。家庭是教育儿童最初和最重要的场所,家庭教育对子女将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长期在外务工的父母来说,要纠正一个认识上的错误,即仅关心挣钱给孩子物质上的满足,取而代之的是要加强与孩子情感的沟通,让他们体会到父母的爱,这种给孩子精神上的温暖是物质满足所远远不能比及的。在沟通的内容上,不能只谈学习成绩,其他方面也应该询问,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需要更多的关心。明确学习知识对孩子今后的重要影响,与学校积极配合,共同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好的环境。

(二)学校层面。强化学校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学校要大力抓好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建设,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要广泛、深入、持久地对留守儿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必须从应试教育步入素质教育的轨道,从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做起,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促进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

(三)社会层面。根据当前农村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社会要做好加强和完善农村社区教育组织或机构建设,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缺失的弥补作用,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互补共生。具体的做法:

1、发展区域经济。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让更多的农民就近务工;鼓励帮助农民返乡创业,使父母双方或一方能留在家里,减少留守儿童的产生。这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最好出路和长久之计。 2、扩大社会宣传。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社会关注,精心组织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宣传,呼吁社会各界人士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关注,积极推动各方面的力量来解决这个问题,在全社会形成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良好社会环境。号召各地高校大学生暑期“三下乡”行动及志愿者服务活动对留守儿童及其家庭在帮助及心理健康辅导方面提供一定的帮助。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其实是三农问题的衍生物,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尤其是教育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我们提出的时代要求。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因此要充分协调和发动政府、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力量,共同关注并切实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莫丽娟,袁桂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几个基本判断[J].上海教育科研,2010,(1).

[2]冯雅,马雪梅.我国农村儿童研究述评[J].基础教育研究,2009,(10)

篇8

形成一个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是党的十六、十七大提出和重申的重要教育理念,终身教育体系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基础,而建成学习型社会是实施终身教育的最终目的。基于现代技术的远程教育与终身教育理念和创建学习型社会紧密相连,在改善民生工作中成为强有力的教育发展战略。本文在研究学习型社会基本理论的基础之上,探究了如何在远程教育模式下建构学习型社会。

关键词:

远程教育;学习型社会;建构;终身教育

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两者本身也存在者密不可分的联系,终身教育体系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基础,而建成学习型社会是实施终身教育的最终目的。基于现代技术的远程教育在高新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迅速崛起,逐渐受到教育研究者的关注,这种教育方式与终身教育理念和创建学习型社会紧密相连,在改善民生工作中成为强有力的教育发展战略。广播电视大学作为实施远程教育的主要阵地,承担起了服务终身学习、创建学习型校园的重要责任,为我国高素质人的培养、知识的传播以及学习型社会的建成提供了重要动力。

一、学习型社会的认识

(一)学习型社会内涵

1968年赫钦斯先生在他的著作《学习社会》一书中提到的“学习社会”一词,这是学习型社会的最初来源,1972年,教科文组织则对“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和学习社会”三个基本概念进行了详细描述,并且之后赫钦斯的“学习社会”思想被理论化并得到广泛推广。在之后的发展中“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理念逐渐成为教育界主导性的理论,各国教育研究者开始逐渐展开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针对“学习型社会”的内涵国内外研究学者有不同的描述,赫钦斯先生将“学习型社会”描述为“能够为每个人在其成年以后的每个阶段提供部分时间制的成人教育外,还成功地实现了价值转换的社会”,卡内基高等教育委员会认为学习社会是“个人在家庭、学校、社会、工作场所或其他教育训练机构进行学习的活动,从而实现再学习的理想社会”。综合国内外学者以及教育组织对学习型社会描述,我们认为,学习型社会主要包含学习目的、对象、要素、特征、作用等几个要素,具体表现为学习型社会是以学生为中心,其特征是形成终身学习文化氛围,依托终身教育体系、学习组织以及终身学习服务体系,以满足和保障社会学习成员的学习权利和继续学习的需求,其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和自我社会价值的实现,形成一个一可持续发展的、富有活力的学习型社会。简而言之,学习型社会的本质是通过学习建设科学发展的社会。

(二)建设学习型社会意义

1.促进知识经济快速发展

目前我们国家正在面临着严峻的社会转型,由以往解决温饱经济政策逐渐向人的全面发展靠拢,将人的发展作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主线,而人的发展又重在人的教育。据近几年的社会调查发现,近二十年来,人们所创造出的知识总量相当于甚至是超过以往二十个世纪的知识的总和,并且预测未来三十年人类知识产量总量是现有知识储备基础上增加一百倍。另外,随着社会发展进度的不断加快,社会产品更新以及产业结构的变化周期在不断的缩短,这样对处于该领域的在职人员的知识结构的更新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提倡建设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学习教育体制,不仅解决了以往“一次性充电”教育的短板,满足了人们工作和学习的需求,为国家知识经济的形成、科学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源源动力。

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但是部分产业仍然属于劳动密集型,科技含量偏低,经济增长质量不高,自主创新发展产业链的建设能力不足,出现了知识结构跟不上经济进步现象。基于上述问题,总书记提出要构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和谐社会。十二五规划中也提出未来经济的发展要从粗放式增长转向集约型增长,从投资推动型增长转向创新推动和消费投资协调型增长。构建学习型社会为我国知识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助力。据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从事各行各业工作的人员近7亿,另外还有待于转移的劳动人口和老年人口2亿,他们有强烈的学习愿望,要想满足这群人的专业需求和学习需求,必须建立一个完整的学习体系,提供终身学习的可能。因此,建设学习型社会,开启远程终身教育模式对于国民经济的快速、高效发展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为我国社会现代化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

3.实现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自古以来便是人们一直在追求的教育理念,历史上,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最早提出教育公平思想,教育家亚里士多德也曾经提出通过法律保证公民的教育权利,我国的教育家孔子也曾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在社会现代化发展中,教育作为重要支柱,教育公平与否关系到社会是否能够实现和谐发展。建设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制则有利于从根本上实现教育公平。学习型社会关注的不仅仅是城市教育,更关注贫困边远地区的基础设施配置和人力资源的投入,这样不仅可以实现教育机会均等,还能改变边远落后地区现状。

二、远程教育在构建学习型社会中的作用

(一)理论与观念的基础

在实施构建学习型社会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是使终身学习、自主学习成为每个公民共识,树立全民终身学习的理念,并且还要为社会的每一位成员提供公平参与学习的机会与条件,建设开放的学习体系。远程教育的出现变革了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其教育理念与终身学习不谋而合,这为创建学习型社会提供了理论基础。在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理论的支持下,倡导由以往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转变,从以往教师“传递式”学习向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方式转变,由班级集体教学向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转变,由单一教学资源向多种媒体资源辅助学习转变,由单纯追求知识向提升综合能力靠拢。在学习过程中的这些转变无不体现了终身学习、建构学习型社会的理念。

(二)学习与模式的支持

现代远程教育建立的是一种开放的教育模式,提倡学生在教师的辅导下完成自主学习。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为学习型社会的建构提供了有力支持。新型的教育模式有以下几点特征:首先在整个学习期间,可不设学习集体,单个学生利用多种学习媒体,即可达到学习目的。其次,所谓的自主学习并不是完全靠自己,而是在教师的辅导下进行有目的学习。再者,教师讲授的课程知识,均是建立在学习者自学基础之上的,与自学过程紧密相连形成有机的整体。另外,在远程教育模式下的学习中教师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指导学习者建立自主学习计划;为学习者提供自主学习方法和策略;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为学习者提供学习反馈和建议;培养良好的学习行为和习惯。通过在教师辅导和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建构能够适应终身学习的能力以及掌握社会变化所需知识结构和基本素养。

(三)技术与环境的服务

远程教育是基于网络技术的新型教育模式,不但突破了传统教育中学习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还可以为全民终身学习提供技术和物质基础。远程教育通过通过网络来实现教学过程中的交互,构建课程教学论坛、实时交流辅导室、教师邮箱解疑答惑、课程点播等新型学习功能,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各方面能力提升提供了便利条件,还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各种教育资源库通过网络技术跨越了空间距离的限制,使学校的教育成为可以超出校园向更广泛的地区辐射的开放式教育环境。学校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学科优势和教育资源优势,把最优秀的教师、最好的教学成果通过网络传播到四面八方,为全社会成员提供了终身学习机会,为建构学习型社会提供了可能。

(四)教学与资源的储备

远程教育网络课程的开设最大的特点就是提供充分的网络学习资源,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并且在学习期间提供全方位的教育辅导和咨询。按照学习型社会的内涵,建构的应该是一个学习成员广泛、教育资源高度开放、学习方式多样化的教育公平社会。现代远程教育通过现代网络技术手段将人们想学的知识传递给所有想学习的成员,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实现了与学习型社会同步发展,未来社会中现代远程教育发展必然会有效地推动教育趋向公平化、大众化,为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提供动力。

三、发展远程教育,创建学习型社会几点意见

(一)多部门协调管理

作为一项改变民生的系统工程,在建设学习型社会过程中需要关注各方面因素的之间的关系和作用,从而建立学习型家庭、学习型校园、学习型社区等综合组织,引导全社会成员不断参与学习,形成终身学习的文化氛围。因此,这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同以往的社会管理相区别,由政府部门作为主导,协调多部门和社会各个阶层广泛参与。主要表现为:首先是坚持以人为本,重视个体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理念,实现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最优结合;其次,政府作为领导部门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各个省、市(地)、县(市、区)的人民政府应成立“学习型社会”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各个部门以及社会组织在实施远程教育和建设学习型社会工作中的各项事务。另外,还应制定考核、评审等相关政策文件,明确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行动纲要和实施方案,明确政府部门、企业以及个人之间的责任。通过各部门之间的分工合作、协调沟通,为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打通了一条绿色通道。

(二)加大远程教育投入力度

加大远程教育投入力度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提升远程教育硬件资源的投入,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并且近几年的发展来看上网人数剧增,这就导致网络“拥挤”的现象时常发生,若想建好教学网络,在网络线路铺设过程中也需要耗费大量的经费。另外,在开展远程教育过程中,网上授课是在Intenet环境下实施的,并且需要输送大量的音视频流量,才能保证实时的视频点播、交流互动等网上学习活动。这就需要社会各个企业组织部门不断提升技术手段,发展网络技术,提升网络宽带传输速率。二是加大西部落后地区教育投入,由于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东部发达地区在远程教育开展的深度与广度等方面均优于西部欠发达地区,最近的一次远程教育现状调查中发现西部很多地区存在招收不合格生源情况、个别学生上网无法保障、教与学脱节等问题。因此需要做到,按照东西部地区教育差异实施教育资金和人力的投入,在教育资源的开发上注重构建符合地区文化背景和经济发展的特色资源。只有做到合理配置远程教育资源,平衡教育差异,才能建设全面的学习型社会。

(三)建设终身学习信息化服务平台

广播电视大学具有远超普通高校的资源优势、经验优势以及系统优势,依托广播电视大学建立信息化教育平台,搭建数字化学习港以满足不同学习需求,建立适合民众学习的大型“学习超市”以提升学习效率,并且为各类教育搭建信息化“立交桥”以实现不同层次教育资源的互传。通过E-learning学习平台为各行各业的学习者提供个性化服务,满足不同的学习需求,这对于推动学习型社会的建设非常有效。

(四)分层次开展远程教育

根据美国经济学习家贝尔的观点,人力资源是国家发展的首要资源,而教育又是培养优秀人才资源的重要途径。建设学习型的社会的目的是实现全民学习、终生学习的目的,所谓的“全民”是要兼顾社会中各个阶层、各个年龄段的学习者,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学习内容和机会,满足不同的学习需求,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具体体现如下:在校学生:除了为他们提供均等的学校教育之外,还应该通过远程教育加强计算机和外语等其他技能的培训,帮助其提高学业水平,增加专业技能培训。在职人员:可以开设在职继续教育课程,利用远程教育为其提供个性化的职业培训,提高其职业技能和学历教育。离退休人员:这部分人群的生活重点大都较为关注生活品质的提高,所以可运用远程教育,成立老年大学开展卫生保健、娱乐休闲、烹饪的课程教育。

四、结束语

在推进终身学习体系建设、构建学习型社会的进程中,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被赋予了新的使命,这不仅仅突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还需要广播电视大学积极的更新教育理念,强化自身建设,不断加强网络平台和学习资源建设,增强信息化管理能力,为不同层次的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学习支持。全球信息化面前,现代远程教育正面临着更大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应迎难而上,在不断进取中积极发挥远程教育在构建学习型社会中独一无二的作用,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民族振兴贡献应有的力量。

作者:闫佳 单位: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

[参考文献]

[1]严冰.发展社会化公共支持服务构建全民终身学习平台———广播电视大学的功能拓展与探索空间[J].中国远程教育,2010,01:15-20+26+78.

篇9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协同理论;问题;路径

一、协同理论的内涵及其主要观点

(一)协同理论的内涵

协同理论由来已久,上世纪七十年代,德国物理学家HermannHaken创造了协同学理论。HermannHak-en认为,一切事物都由多个系统组成的统一体,统一体可看作为一个大系统,而其他元素则是一个小系统。无论何种属性的系统,在整个大环境中,大系统和小系统之间呈现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作用,进而构建出一个平衡的系统结构。协同理论是透析事物自组织规律的行为科学,它从演变的角度来探究人类社会系统和外界信息、物质之间的相互联系[1]。

(二)协同理论的主要观点

首先,各个子系统之间内在联系构成协同效应,整个系统整体产生的效应大于子系统独立运行累计总和。在一个相对开放的大系统内,不仅存在各个子系统的独立运动,同时也存在子系统之间的关联运动,在一定条件下,关联运动作用会逐渐凸显,进而产生协同效应[2]。其次,自组织是大系统内事物根据一定规律形成的有序功能,是一种无外部指令也可自主运行的功能。从客观角度看,自组织是相对他组织而言的一个概念,自组织功能实现来自于系统内部,他组织则来自于外部。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入协同理论的必要性

(一)共同的培养目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对针对德育教育提出了详细的指导战略,即“立德树人,坚持德育先行地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强调将德育渗透在教育系统方方面面,同时加强家庭、社会方面的引导,进而形成系统合力。同时,要不断丰富德育形式、内容,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来提高德育工作有效性”。由此可见,《纲要》中的指导内容,对高校德育教育系统的协同提出了一定要求,高校思政教育中子系统能够构成协同效应,也必须协同,这样才能实现我国国民教育目标[3]。

(二)系统的整体性

高校德育中各项教育措施虽然有不同功能,但是通过有序整合,可构成一个合理的运作整体。也就是说,只有高校德育教育中各个子系统能够构成一个合理的运作整体,才能够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高校思政教育系统应该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而不是子系统之间的累积、相加,子系统之间呈现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的关系,每个子系统也需要体现其独特的存在价值。

(三)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令人侧目,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引发了诸多问题,比如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精神文明建设落后等等,针对这些社会问题,国家提出相应的协调发展理念,旨在解决社会上存在的不协调问题。高校思政教育引入协同理论,不仅是为了提高高校思政教育质量,也是为了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四)抢占思想意识领域的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机构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思维引导,让受教育者形成符合当前社会情况的思想品德,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下,多元文化碰撞、国际化程度深化、互联网快速发展对高校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观造成了诸多影响。而高校作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前沿阵地,高校学生的思想观念直接影响了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将协同理论引入高校思政教育,有助于引导意识主流阵地,提高高校思政教育作用,让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国家需求高度统一,促使学生形成可抵御不良思想的正面力量。

(五)提升思政教育效能的需要

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在长时间发展中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旧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约束了高校思政教育的良性发展。而协同教育机制能够让系统中各个子系统发挥有效合力,能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效能,促进思政教育体系中各个主体的有机互动,进而形成一个高效联动机制,解决高校思政教育现存问题,从而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六)优化学生素质结构的需要

我国人均受教育水平在不断提高,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在不断增多,但是人数和当前学生素质结构却出现了矛盾。我国历来将“立德树人”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指导思想,但是诸多高校却忽略了“立德树人”思想指导意义,高校教育学院化、专业化、技能化的情况屡见不鲜,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高校学生总体素质。将协同理论引入高校思政教育中,有助于协调高校中各项教育活动,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社会适应力。

三、协同理论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职能部门间缺乏有效的沟通

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由学生处、共青团委、教学部门三个组织承担,三个组织在思政教育中发挥不同的教育效能,承担不同的工作职责。教学部门思政课教师对学生进行理论方面的教学;学生处负责指导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共青团委则负责政治思想教育方面的内容。从客观角度看,三个部门的工作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价值观,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三个队伍工作却各司其责,缺乏有效沟通,这就严重削弱了高校思政教育效果。

(二)教育资源间缺乏有效的优化措施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班主任等等工作并没有构建起一个系统性、多层级的教育体系,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往往只从自己工作角度出发,没有从整体教育成效上进行考虑,没有形成一个“思政教育共同体系”,各个组织、各个主体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无法落到实处。从客观角度看,高校是我国教育资源最为丰富的机构,但是高校中教育资源却没有充分利用起来,理论教育、实践教育各自为战,从而导致高校思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三)缺乏完善的保障机制

保障机制的取法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高校思政教育相关制度不够健全,许多教师在制定规章制度的过程中,存在不严谨、不规范等等问题,“形式化”的问题屡见不鲜,导致高校中思政教育制度成为了“空中楼阁”,无法真正发挥保障效能;第二,学校方面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重视程度不足,投入高校思政教育方面的人力、财力、物力无法支撑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发展。

(四)高校思想认知存在偏差

国家对德育教育重视程度在不断提升,但是诸多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理念都存在问题,对德育教育内涵发展以及学生全面发展缺乏足够认识,对理论、实践方面的研究缺乏深度,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焦点在课程教育上,而没有关注整个思政教育体系,进而导致思政教育工作缺乏有效衔接。所以,需要及时更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工作观念,纠正理论认识偏差,为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奠定基础。

四、协同理论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的优化路径

(一)优化顶层设计,促进“大思政”格局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将工作重心放在思政教育宏观层面上,注重对思政教育工作的顶层设计以及宏观协调,将“协同育人”作为当前高校思政教育体制建设的基本内容,确保高校中各项思政教育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能够形成协同力量。主要围绕管理、教学、服务三个方面,全面优化高校思政教育的职责以及任务。同时,还要深入挖掘管理、服务方面存在的思政教育因素,将德育落实到学生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实现服务育人、管理育人、教书育人的有机结合,建立起全员育人的有效工作机制,构建“大思政”教育格局。

(二)树立协同理念,贯穿高校人才培养过程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理念,直接决定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成效。所以,要从“以生为本”基本理念出发,针对当前高校学生的个性特征、行为习惯、思维方式,调整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理念。高校中各个部门工作人员要充分认识到思政教育工作重要性,对“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有透彻认识。通过有组织、有层次的教育活动,适当调整工作方式,并且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以及飞跃。

(三)着力构建各教育载体,多部门联合构建合作机制

高校要充分利用各方教育资源,从多方面、多角度构建协同教育机制。首先,高校要充分利用媒体,让媒体在思政教育中发挥优势;其次,高校要结合实际情况,针对学生实际状况,采用多样化的载体开展思政教育,秉承“因材施教”教育理念,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选择合适载体进行教育;最后,要结合传统教育模式以及新型教育模式,在开展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将二者优势充分结合起来,实现多种教育模式之间的优势互补以及有效衔接。

(四)建立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保障机制

篇10

一、理念创新:高等函授教育创新的灵魂

目前,我国高等函授教育的改革主要应该树立以下几个基本理念。

(一)树立市场观念,面向地方经济办学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体制的改革,教育的市场化和产业化进程逐步加快,高等教育包括高等函授教育也从“旱涝保收”的计划体制向市场机制转变,以供求机制、竞争机制为原则的市场格局正在形成。与这种体制转换的要求相适应,高等函授教育的办学模式、办学水平以及应对市场变化的综合办学能力,成为决定高等函授教育质量与发展的重要条件和依据。因此,高等函授教育必须要根据这种市场化的要求,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办学,大力发展与地方经济建设紧密联系的应用型专业。要积极探索和预测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景,创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学科、新专业、新课程,培养地方经济建设急需的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前瞻性的智力支持。

(二)树立开放观念,实现办学模式的多元化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教育市场国际化的效应已逐渐显现出来。各类行业,特别是金融、贸易、涉外机构等部门,对人员的资质与素质要求越来越规范,企业、行业也作为“学习型组织”发展起来。随着技术与制度的演进,对人力资源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结构的要求也在不断翻新。高等函授教育作为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继承发扬传统函授单纯的省内或地方招生的“内向型”办学模式的同时,也应逐步探索国际合作、交流等“开放型”的办学模式。因此,高等函授教育的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要加强人世后急需的金融、法律、贸易等学科和专业建设,为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体制转换提供人才保证。同时,要争取涉外合作项目和国外教育对象,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水平,获得更大的办学效益。只要是能够扩大函授教育规模,提高函授教育质量的各种方式方法,我们都可以采用,不仅在思想上体现开放性,在具体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也应体现开放性。

(三)树立“人本”观念,发挥学习者的主动积极性

1998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举行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发表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就明确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宣言》指出:“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高等教育显然需要有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视角和新的模式”,而当前函授教育仍然沿用旧的办学思想、管理模式。以往的函授教育,从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方法到教学管理制度,都过于单纯地强调学生的被动接受和适应,过分强调专业对口以及人才培养的格式化、单一化、同一化,严重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了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这种旧的观念,显然有悖于时展的要求。因此,应该摒弃落后的教育观念,树立弘扬、培植主体性,强化人本意识的新观念。

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高等函授教育的课程改革应追求学习者的个性发展,把培养理解、合作与创新意识视为积极应对信息化社会、知识经济时代挑战的基本措施。注意改变单纯以知识传授为目的的“非特性”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能力和学习化社会的终身学习能力。制定灵活的课程体系和动态的教学计划,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不同行业学习者就业、转岗、更新知识、增加技能等多方面的需求。成人学习者大多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自主能力,其学习的针对性和选择性很强,其学习时间、方式等也难以固定,这就迫切要求办学主体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主动适应学习者的要求,不断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教学管理,注意发挥学习者的主动积极性,为学生自主发展提供更多独立思考的时间和实践的机会,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二、课程创新:高等函授教育创新的根本

我国高等函授教育最突出的矛盾是“普教化”。专业设置、课程设置、课程结构和教学模式长期沿用普通教育模式的缺陷在实践中已经显露出来。从当前教育改革的整体情况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深入,而高等师范函授教育课程改革滞后的现象非常突出,跟不上基础教育改革的步子;从社会发展需求看,新型行业、新型产业不断产生,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正在发生重大转型,旧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产业、职业发展的需求。因此,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不断创新,就成为时展的必然要求。

(一)注重办学特色,调整专业结构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结合成人的特点,以教育观念的转变和素质教育理念为先导,改造传统专业,拓宽专业口径,根据学校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建设特色专业和特色学科,增强办学优势;打破专业界限,提倡学科间的交叉跨越,反映目前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研究建设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专业,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达到个人成才和参与社会竞争的双重要求。

(二)改革课程体系,科学设置课程

高等函授教育课程设置的理念应体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并为每个学生具有个性的健康发展创造条件。应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经验,将为终身学习做准备的教育理念贯穿于函授教育之中。要优化课程结构,坚持厚基础、强能力、宽口径的原则,突出课程综合化与课程的内在联系。应建立“组合型的课程模块”,合理设置公共必修课,适当减少专业必修课,加大选修课的比例,为学生自主选课创造条件;课程还应有利于促进和加强函授学习管理,强化自学环节,发挥成人函授自学能力强的优势,以自学为主完成部分公共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的学习。要在强化专业必修课教学辅导的同时,注意专科与专科起点本科的课程衔接,在提高学历层次的同时提高专业层次。

(三)体现成人学习特点,实现课程多元化

非学历函授教育的课程设置应“打破单纯按学科设置课程的模式,走课程多元化的路子,建立综合性课程群”,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要结合成人学习的职业性、行业性、实用性特点,开发建设专业的、非专业的、理论性的、实践性的、研究性的以及突出前沿知识的课程,开设专业技能考级、考证的培训,充分满足成人函授学习的需求。

三、评价创新:高等函授创新的重要内容

(一)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实行学分制的目的是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管理模式,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有助于追踪学科前沿,适应成人学习特点,重视个性发展,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高等函授教育要实行学分制管理,必须建立弹性学制。一是允许学生根据个人志趣、个性差异和特长,跨专业、跨学科,在一定范围内选修课程和选择任课教师。二是允许学生自主安排学习进程,在规定年限内可以重修、免修课程,选择修业年限,分阶段完成学业。

(二)加强教学管理,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首先,要重视函授教学的主要环节――自学环节的落实。如果学生不能认真自学教材,把自学当成“自愿之学”,可学可不学,不能认真完成平时作业,就做不到归纳教材重点、难点,在平时辅导和集中面授辅导时就不能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听课,而只能在课堂上被动接受。

其次,强化自学指导。学生自学任务完成的质量、面授效果的优劣,与任课教师对学生自学的管理和指导有密切关系。函授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是自学,学生虽然不在校,但任课教师的教学工作并未终止,而是通过邮件、电话、网络等进行指导,批改作业。如果老师放松或放弃自学安排和指导,教学任务就难以落实。

再次,加强考试管理,采用“能力为本”的考试和评价方法。在考试内容上,应在注重考查学生知识的同时,考查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减少记忆性内容,增加理解性、综合性、应用性内容。在考试方法上,采取闭卷和开卷、口试和笔试、设计和操作相结合的考试方法,重视自学过程考核,把自学检测成绩和平时成绩记入总成绩。主要课程要建立试题库,实行教考分离,严肃考试制度,通过考试强化对学生的学习管理,把教学竞争引向更高层次。

第四,加强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评价。教学质量与学习效果与管理评价标准有直接关系。因此,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价办法,采用“教”与“学”的双向检查评价方式,对提高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多年函授教育质量管理的经验,我们认为,高等函授教学检查与评价的内容主要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教师教学过程检查评价。通过教学过程评价,可以鼓励教师和学生形成教学和学习的竞争意识,有助于加强自学指导和提高学生自学的积极性,有助于把教学管理引上更高的层次。

2、学生学习考核评价。通过考核评价成绩可以作为对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进行奖惩的主要依据,能够促进高等函授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四、手段创新:高等函授教育创新的关键

教育信息化是指“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信息转换、存储技术等运用到教育领域,使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开发利用,实现教育的现代化”。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Internet技术,对深化教学改革、转变教育思想、弥补传统函授教育信函通讯辅导和教师巡回辅导教学的不足有重要意义,能够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条件和“零”距离的教学服务,使函授生也能体验与普通大学生同样的课堂教学情景,也能够使学生选择更加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地点、学习时间、学习途径,从而真正体现教育的均衡发展。函授教学手段的创新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建设远程教育平台,加强函授教学辅导

为进一步适应高等函授教育的信息化教学需要,要建立自己的校园网,建设远程继续教育资源平台和辅导网站,充分利用网络功能,加强函授远程教育教学辅导支持系统的研究开发,大力开发网络资源,将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运用到高等函授教学过程中去。有条件的地方,应开通网络,让学生集中收看辅导节目或根据个人的需要单独接受函授教学与辅导。教师与学生应通过网络开展交互式讨论,批改作业,解决自学中遇到的困难。也可以进行模拟实验教学,条件不具备的学员,可以通过播放教学辅导软件资料进行自学。要创造成人函授教育自由地开展个别化学习的环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提高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