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范文

时间:2023-11-07 17:29: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

篇1

1、进一步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

2、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领域;

3、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市政公用事业和政策性住房建设领域;

4、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社会事业领域;

5、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

6、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商贸流通领域;

7、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国防科技工业领域;

8、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重组联合和参与国有企业改革;

9、推动民营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

10、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11.为民间投资创造良好环境;

篇2

一、鼓励从事非公有制经济

凡符合条件的本市居民均可在本市从事非公有制经济,申办公司制企业、合伙企业、私营独资企业或者个体*户。凡符合条件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均可作为投资主体,在本市依法设立非公有制企业。

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组织通过吸引国外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组建中外合资、合作企业;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以资本为纽带,组建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企业集团。

鼓励外省市的非公有制企业到本市创办企业、设立分支机构、参与本市企业资产重组,所涉及户口、子女就读、公用配套等问题,由公安、教育、建设等部门按有关鼓励政策予以解决。同时,支持本市非公有制企业到外省市投资,开拓市场。

二、实行规范一致的经营范围

除法律、法规规定的外,个体*户、非公有制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范围与其他不同所有制企业一样不受限制。鼓励非公有制企业投资和经营高科技、农业产业化、城市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大中型企业生产配套等项目。

对须经资质评定才能进入的行业,市有关部门要按照同等标准对非公有制企业与公有制企业进行资质评定,允许符合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进入,不得变相限制非公有制企业的经营范围。

除国家法律、法规或本市地方性法规、规章明文规定的外,本市任何部门不得专门针对非公有制企业设定专项审批或者许可,并将其作为登记发照的前置条件。

对国家法律、法规和本市地方性法规规定的审批事项,要根据实际情况,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办事效率;对本市设定的审批事项,要进行梳理,凡不符合本文精神的应予以取消。

三、畅通融资渠道,公平税费负担

银行要在严格按照《*银行法》及国家有关规定发放贷款的同时,对非公有制企业与公有制企业一视同仁,并重点支持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有信用的非公有制企业。

除公司制之外的合伙企业、私营独资企业、个体*户,可凭营业执照正本到银行开设帐户。对符合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银行给予办理银行承兑汇票及其它便捷的结算业务。

积极探索建立贷款担保机构,为包括非公有制企业在内的中小企业服务。

市有关部门要以产业导向为主要标准,制定税收优惠政策,逐步取消所有制差别待遇。

完善税收征管方式,允许符合一般纳税人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依法领取和使用增值税发票。

规范收费项目,统一收费标准,公开收费程序,坚决制止对个体*户、非公有制企业的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行为。个体*户、非公有制企业对“三乱”有权抵制,并可向有关部门举报、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四、鼓励参与公有制经济的结构调整

市和区、县有关部门要结合产业、行业特点,制定具体规划,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公有制经济的产业结构、组织结构调整。

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公有制经济的调整,可以通过收购、兼并、参股等改变产权的方式进行;也可以通过租赁、承包、托管等改变经营权的方式进行。

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公有制经济的调整,涉及资产抵扣、税收征收、产权交易费用、收益处理等方面的政策,按本市有关规定执行。

个体*户、非公有制企业吸纳下岗职工再就业,按照市劳动、财税部门的规定,享受所得税优惠政策。

鼓励下岗职工从事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持有效下岗证明的本市下岗人员,可申办个体*户或非公有制企业,并可依法担任该企业的负责人或法定代表人;其与原企业的劳动关系,按本市有关规定执行。按照市劳动、财税部门的规定,下岗职工从事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五、鼓励参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鼓励和支持出国留学人员、具有一定技术职称的在职人员以及其他科技人员创办科技型非公有制企业。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在本市创办或联办高科技企业、企业集团以及科技风险投资公司。

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企业与大专院校、研究院所联合进行技术研究、开发、应用,促进科技进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

非公有制企业或个人可将其拥有的专利、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通过评估后作价投资。

非公有制企业在承担科研项目、申请科研成果鉴定、参与政府评奖、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等方面,与公有制企业享受同等待遇。

非公有制企业在获得科技贷款和技术改造项目贷款、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取得财政税收支持、开展进出口业务、引进人才等方面,与公有制企业享受同等待遇。

六、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服务、引导

各区、县要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纳入本地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市有关部门要研究落实个体*户和非公有制企业的车辆牌照发放、进出口经营权、出国审批、人事档案管理、住房公积金缴纳、职称评定等事项,更好地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服务。

*联要进一步加强与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和人士的联系,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和管理、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助手作用。个体劳动者协会、私营企业协会要发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

新闻单位要积极宣传党和政府的有关方针、政策,加强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非公有制企业和个体*户要自觉执行国家有关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劳动用工、社会保障等法律、法规,遵守市场规则,依法纳税,公平竞争。同时,要加强内部经营管理,提高经营者的素质。

篇3

我区非公有制企业总量已达到800多家,但大多是普通加工型企业,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缺乏市场竞争力,从一定程度上讲,这已成为制约我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要充分发挥产业政策导向作用,引导非公有制企业调整结构,优化升级。在产业结构调整上,要围绕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绿色汉台的目标,重点扶持发展民营科技企业、以绿色农业为主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就业的企业、为支柱产业配套的协作型企业、教育文化产业和现代旅游业,引导非公有制企业从主要从事三产为主向投资发展一、二产业转变,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要依托大型企业的优势,鼓励非公有制中小企业按照“专、精、特、新”的要求,与大企业、企业集团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逐步形成以大企业为主导、中小企业专营分工与产业化协作密切相关联的产业群体。要结合贯彻中央1号文件,全面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围绕优质粮油、畜牧、蔬菜、花卉等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加工业、营销业和观光休闲产业,实现农村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双赢”。在产品结构调整上,要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企业积极开发绿色产品和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加快产品更新换代,努力提升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要抓住西部大开发,技术、资金由东部向西部转移的有利时机,积极引导非公有制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促进优化升级。要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交流与合作,采取购买技术、引进人才、联合开发、技术入股、资本入股等多种方式,引进新技术、建设新项目、开发新产品,逐步实现由传统的“手脚型企业”向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头脑型企业”转化。

(二)创造条件,进一步拓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空间

从我区的实际情况看,着重要在“四个结合”上下功夫,拓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空间,一是要结合国有资本退出拓宽发展空间。随着国有资本从竞争性领域中全面退出,大量的发展空间需要新的经济主体去填补。要大力支持和鼓励非公有制企业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发挥自身优势,采取参股、控股、收购等方式积极参与国企改革,实现低成本扩张。二是要结合小城镇建设和园区建设拓宽发展空间。小城镇和园区是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载体。要按照统筹兼顾、突出优势、科学布局、注重规模效益的原则,重点抓好铺镇、河东店、宗营等小城镇建设和铺镇、宗营两个工业园区建设,制定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开发政策,有计划、有意识地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向这些地方聚集,鼓励和支持产业相联、产品配套的企业,实行产业联合和企业重组,打造“板块经济”,促进非公有制企业向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三是要结合市场建设拓宽发展空间。市场是商品集散和流通的载体,对兴一方产业、活一方经济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全区已建成了30多个具有一定规模和特色的专业市场,要充分挖掘这些市场的发展潜力,进一步完善市场配套设施,健全市场体系,畅通各种生产要素和商品的流通渠道,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四是要结合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服务功能拓宽发展空间。充分利用国家“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制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待业和领域”的优惠政策,彻底打破国有、集体经济在能源、交通、通讯、 水利等基础设施领域一统天下的局面,坚持“谁投资谁受益,谁建设谁管理”,积极鼓励非公有制经济业主投资兴建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要改变社会事业由政府包揽的做法,大力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学校、医院、体育场馆以及社会福利设施建设,兴办医疗保健、文化教育等服务项目,用社会的钱来发展社会事业。我区在这方面的尝试已经取得成功,如友好医院、前进东路都是利用民间资本来修建的。今后,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优惠政策,扩大领域,密切合作,不断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三)突出重点,扶持骨干非公有制企业做大做强

骨干企业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带动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龙头。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必须着力培植非公有制骨干企业。要在坚持“一视同仁、平等竞争”的大前提下,选择一批产品有市场、经营有效益、发展有潜力的企业,从政策、技术、信息等方面给予积极扶持,促使这些企业快速发展,以典型示范的作用带动其它企业发展,提高全区非公有制经济的整体实力。目前,全区已形成了服装、房地产开发、建筑、机械加工、食品加工、餐饮、观光休闲等优势产业,我们要围绕这些产业做文章。在服装产业上,重点扶持以伟志、蓝潮等为代表的骨干企业;在房地产开发产业上,重点扶持以中山、东城等为代表的骨干企业;在建筑产业上,重点扶持以顺华、汉水建司等为代表的骨干企业;在机械加工产业上,重点扶持以始皇磨粉、华汉机械公司等为代表的骨干企业;在食品加工产业上,重点扶持以春雨公司、成祥米业等为代表的骨干企业;在餐饮产业上,重点扶持以古月宾馆、景玉宾馆等为代表的骨干企业;在观光休闲产业上,重点扶持以宗营花卉苗木产业基地、七里兴汉荷园、陕南植物博览园、河东店牡丹园等为代表的骨干企业,打造知名品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篇4

[关键词]非公有制经济;制度障碍;融资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6-0207-02

1 引 言

非公有制经济是相对公有制经济而言的,在不同的情况下,其划分标准也不尽相同,在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具体含义主要是指个体工商业经济、私营经济、港澳台同胞投资经济、外商投资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经济等。只有正确理解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含义,才能依据其特点制定出满足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所需的法律保障机制,它是我国非公有制经济法律机制建设的依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且与我国公有制经济形成了相互协调和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格局。但是,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所需的制度基础在建设上存在着不少的障碍,其中法律保障机制是影响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需要从法律制度上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保障机制,从而才能更加有效地保护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进行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法律保障机制研究,对促进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的意义。

2 当前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面临的法律机制的制约

尽管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已经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但是目前在某些具体的制度上还存在很多缺陷,这些制度上的缺陷会直接影响我国非公有制经济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也是我国法律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1)税法上对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实行差别待遇。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系民生和维持社会稳定方面都有着重要意义。然而在我国现行税法机制中,非公有制经济常常无法享受到与公有制经济和外资经济的各种税收上面的优惠,而且在税法的制定和修订中也经常忽视非公有制经济的特殊需求,这种差别化的待遇直接导致非公有制经济税负的不公平。例如在增值税、营业税、个人所得税、房产税等方面,这种税负上的不公平机制必将影响未来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也是我国法律部门必须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

(2)金融立法上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缺乏有效的支持。金融是经济发展的基石,如果离开了金融方面的有效支持,经济是不可能正常发展的。目前我国金融体系的现状是以银行为主导,证券市场不成熟,金融资源配置低下。金融体系的滞后已经成为阻碍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特别是融资难的问题,已经是我国非公有制企业的头号问题,而且一直都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所以政府部门应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改革现有金融机制,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率。这样才能为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金融制度环境。

3 完善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所必需的法律保障机制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加强和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所必需的法制建设是符合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现实和要求。而在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法律机制是一种有效的保护形式,它能够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平台和制度环境。因此,完善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保障机制,已经成为我国非公有制经济未来发展中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1)制定科学合理的税收机制。税收是国家用来调节经济的有力手段,也是影响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因此,税法部门在制定税收制度时,必须要考虑非公有制经济的特点,这样才能制定科学合理的税收制度。对非公有制企业而言,所谓科学合理的税收机制,就是有利于减轻其企业发展的负担,并能促进其企业的发展。税法部门应该要为我国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营造一个公平良好的税收环境,科学合理地对非公有制企业征收税款,并且让非公有制企业享有公平的税收待遇。此外,税收部门应该要以切实减轻非公有制企业负担为目的,在加强对税收监管的同时,还要通过合理的途径扩大税收的来源,降低税收比率,从而在总量上减轻我国非公有制企业的税费负担,特别是对那种创新型、成长型非公有制企业,应该在税费方面给予一定的减免优惠政策,使其能够得到更好更全面的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2)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构建良好的金融保障机制。金融机制是衡量社会经济发展好坏的一个非常重要因素,良好的金融机制能够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因此,如何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构建良好的金融保障机制已经成为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在我国非公有制经济近三十年的发展过程中,非公有制企业一直都存在着资金短缺,融资难的问题,这也是我国非公有制企业未来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障碍,这个问题如果不能得到良好解决,必定会使我国非公有制企业在未来无法实现突破性和持续性地发展。因此,政府部门应该要转变观念,把非公有制企业作为其重要的服务对象,考虑非公有制企业的特殊需求,改革我国现有的金融机制,构建出与非公有制企业特点相适应的金融机制。同时,政府还应该鼓励非公有制企业积极加强自身的直接融资能力。只有这样通过各种合法途径积极地拓宽非公有制企业的融资渠道,才能真正解决好非公有制企业资金短缺方面的问题,也才能真正有效地为非公有制经济的长期发展提供金融方面的保障。

篇5

(一)非公有制经济市场主体数量明显增多

2012年末,12盟市非公有制经济市场主体达到1107360户,其中,个体工商户数达到963446户,私营企业户数达到142120户,外资企业户数达到1794户。与2011年末相比,增加114789户,同比增长11.56%。

(二)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2012年末,12盟市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增加值10644.48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为57.87 %;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357.23亿元,占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56.48%。

(三)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地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2012年末,12盟市非公有制经济完成税收收入1602.07亿元,占财政总收入的62.38%。

(四)非公有制企业已经成为促进劳动就业的重要渠道

非公有制企业的快速发展及其产业链的延伸,为城镇居民、大中专毕业生、农民转产转业、下岗职工和外来民工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市场,为增长群众收入、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2012年末,12盟市从业人员合计520.84万人,占城镇就业人数的64.90%和新增就业的95%以上。

二、主要做法

(一)强化组织领导

各盟市委、政府(行署)高度重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把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摆上重要议事日程,12盟市均成立了由党委、政府分管领导担任正副组长,有关部门和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工作机构,负责本地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指导、协调、沟通和服务工作。主要领导多次听取汇报,专题研究问题,安排部署工作,还通过召开全盟(市)非公有制经济工作会议,总结经验,查找问题,分析形势,明确目标,出台举措,初步形成了上下贯通、部门配合、齐抓共管和共促发展的工作格局。

(二)完善政策措施

各盟市认真贯彻中央及自治区出台的有关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的政策,结合实际,分别制定了一系列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及配套措施。呼市、包头、赤峰、锡盟、乌兰察布、乌海、阿拉善等盟市先后出台了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95%以上的小微企业享受到税费减免优惠。呼伦贝尔市明确了市直相关部门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职责任务,并制定了2012年度旗市区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责任目标及考核奖励办法。通辽市就进一步鼓励创业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制定了具体措施。鄂尔多斯市、阿盟分别出台了促进中小微企业不同行业和领域发展的配套政策措施。

(三)构筑发展平台

各地积极发挥自身优势,落实地方配套资金,创新载体方式,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2012年包头市安排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专项资金1.56亿元和贷款贴息资金2亿元,乌海市财政补贴中小企业4000万元。通过召开银企对接会、开设金融超市等形式,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仅呼伦贝尔、通辽、巴彦淖尔、乌海四市就帮助企业融资130多亿元。包头市工商联建立了包头同心商会大厦,引进了金融、保险、法律等17个服务机构,入驻企业206家,形成了信息资源共享、辐射行业广泛、合作共赢显著、服务管理高效的包头非公有制企业总部经济阵地。鄂尔多斯市规划建设了18个承载能力强、设施配套功能完善、产业特色鲜明的现代工业园区,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平台。

(四)优化发展化境

各地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降低门槛,落实相关税费减免政策,清理和减免涉企收费,治理“三乱”行为,减轻企业负担,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宽松、平等的发展环境。同时,各地不断完善政务服务体系,提高行政效能,采取多种方式加强服务体系建设,优化发展环境。呼和浩特市实施了非公有制企业50强发展计划,对重点企业实行一企一策,分类指导,派专人联系,帮助企业收集信息、跑项目、办手续,扶持企业发展壮大。包头市在全区率先批准成立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维权投诉中心,专门处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投诉举报,开展法律咨询等工作。通辽市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商会主导型的仲裁委员会,成立了非公有制企业维权中心,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三、存在问题

尽管各盟市非公有制经济长期以来发展得比较迅速,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但从调研情况中了解到,在发展、政策、环境、服务、融资、统计和企业自身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和制约着我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一)非公有制经济统计虚位

调研中发现,非公有制经济统计问题较大。2012年,自治区非公有制经济占GDP的比重为50%左右,而12个盟市汇总数为57.87%,比自治区的数据高7个百分点还多;2012年非公有控股经济固定资产投资自治区统计数是7130.95亿元,同比增长22.2%,占全部投资比重54.7%。12盟市汇总数是7357.23亿元,占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56.48%,比自治区统计部门的统计数高出近2个百分点。这些数据存在较大误差,不能完全满足非公有制经济研究及党委政府科学决策的需要。

(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充分

主要表现为“五不”:即总量不高。西部省市和我区周围省区非公有制经济所占GDP比重分别是河北63.1%、重庆市62.7%、辽宁省60%、山西51%,民营经济均已成为主体,而我区非公有制经济仅为50%,规模不大。发达省市广东省个体私营企业户数已达460万户,重庆市个体私营企业户数为131.5万户,而我区刚刚突破110万户。结构不合理,突出表现为传统制造业和第三产业比重高,存在新兴服务业涉足不多而金融保险业、垄断行业比重低,流通服务型企业多而生产型企业少,多数非公有制企业仍处在以资源开发和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产业链下端。发展不平衡,呼包鄂“金三角”地区集中了全区45%以上的个体私营企业,实现的增加值达到5991.11亿元,占全区的56.28%。单独从盟市看,鄂尔多斯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达到了2530亿元,相当于东四盟市的总和,而兴安盟仅仅实现增加值150亿元,相差十几倍;呼和浩特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1722.21亿元、包头市1738.9亿元,而兴安盟、锡盟、乌兰察布、乌海和阿盟的总和仅仅是1606.65亿元。市场化程度不高,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经济模式的影响依然存在,不少人认为公有制经济理所当然地应享受比非公有制经济更加优惠的政策,不平等竞争仍然存在,造成我区市场化程度不高,制约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据2010年度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场化相对进程年度报告中,内蒙古市场化综合指数为6.51,比全国平均数低1.34,仅仅位列第18位,与我区自身发展实力与潜力不相适应。

(三)政策落实不到位

在座谈中我们了解到,有的行政部门在政策执行中有打折、截留现象,有些针对非公有制企业的优惠政策空置浪费,使得政策够用不管用、政策优惠难享用,无形中出现了“玻璃门”、“弹簧门”; 政策执行过程不透明,缺乏规范,尺度不一,降低了政策的正面效应;有些企业负责人普遍反映,对相关政策规定基本处于未知状态,信息掌握不对称;有些申办事项缺少“指南”,政策依据不清楚,查找不方便,网上信息不全。

(四)管理服务缺位

企业普遍反映,各盟市存在着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管理涉及部门多,职能既有交叉又有疏漏,又由于非公有制经济主管部门不明确,在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服务过程中,各职能部门各自为阵,造成了管理上的缺位。政府服务中存在重管理处罚、轻服务扶持的“四多四少”现象,即收费多、服务少,设限多、扶持少,干预多、引导少,处罚多、教育少,尤其是在消防、质检、石油等部门管理方面存在较大反映;管理部门对非公有制经济在信息传递、创业指导、技术咨询、法律支持等方面服务不够;一些地方现有的行政服务中心功能不完善,企业申办审批事项时,有时还要在“中心”和部分部门之间两头跑;有的企业反映,有的职能部门以各种名目到企业去乱收费、乱摊派,一些职能部门“门好进、脸好看、事难办”,工作人员办事效率低,吃拿卡要现象依然存在。

(五)金融服务失位

调研中发现,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更多面向规模以上的大型企业,对中小微企业的贷款支持力度不够,基层银行的信贷额度不足,不能满足大量非公有制企业的资金需求;其他商业银行也普遍对中小企业发放贷款持谨慎严格的态度,信贷服务限制多、程序繁、门槛高、额度低、期限短、品种少。再加上中小微企业贷款主要以抵押担保贷款为主,大多数中小微企业基础相对薄弱,难以达到抵押贷款条件,基本靠自身积累和民间借贷;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各项资金分散在财政、经信、科技等职能部门,资金渠道虽多、但非公有制企业使用资金分散、资金数量少,加之企业条块分割,大大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信用担保机制也不完善、担保机构资本金规模偏小,担保面不宽,大量资金集中在少数重点企业,而且有的资金被长期占用,使多数中小微企业得不到贷款担保;大多数中小企业为国营大企业配套服务,受大企业的牵制,正常财务结算不畅通,到期款项经常遇到延期结算、拖欠等现象,为了正常生产不得不短期"高利贷",造成中小企业财务成本明显提高。据测算,中小企业一般都比大企业财务成本高5-6倍。

(六)非公有制企业素质不高

这次调研集中反映为“两低一少”,即:整体发展层次低。非公有制企业结构单一、规模偏小、产业层次较低,以初级加工和服务业为主,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生产工艺落后,利润空间小,竞争力不强。科技创新能力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非公有制企业非常少,大多数产品处于产业链低端,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非公有制企业技术研发资金投入普遍不足,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经济资源型特征明显,进入通信装备、计算机网络、电子设备制造业、现代商务贸易等高端服务企业发育不足,新产品研发和产品升级滞后,非公有制企业及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强。管理人才少。企业经营者自身素质不高,普遍缺乏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知识,在资本运营、技术创新、做大做强上往往力不从心。企业经营管理较为粗放,质量、营销、成本、资金、财务管理等方面大部分还处于较低水平。企业普遍没有建立科学、规范的人才引进、留用和培养机制,专业人才诸如职业经理人、高级管理人才、各类技术人才以及外贸人才等严重缺乏,对熟练工、中高级技师的争夺尤为激烈,一部分企业还由于用工制度不规范直接造成了员工的流失,影响了企业员工队伍的稳定、素质的提高以及企业的持续发展。

四、几点建议

(一)制定出台我区进一步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意见

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着力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决策部署,针对非公有制经济存在的问题,围绕政策支持、优化环境、平台服务、维护权益、鼓励创业等等方面,出台切实可行的政策,大力促进我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二)制定我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规划

在自治区“十二五”规划的总体框架下,按照构建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等产业发展的新格局和自治区“五大基地”的建设布局,对我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进行战略定位,制定我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规划,用目标引领发展,以硬的举措保障发展。

(三)加强组织协调、监督考核工作

各地各部门都要为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强上下左右的组织协调工作,以更好的环境、更好的政策推动发展。把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纳入到目标考核内容。有关职能部门围绕目标加强对各地区、各部门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进行监督和考核。

(四)加强统计分析工作

加快拟制全区非公有制经济统计办法,建立和完善概念清楚、科学规范、指标统一的全区非公有制经济统计体系,合理界定统计范围,全面科学统计有关数据,确保真实反映非公经济发展情况,为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宏观决策和制定发展规划提供重要依据。

篇6

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扶持措施,给予非公有制经济在市场准入、财税支持、中介服务、保护企业合法权益等方面以有力的支持,积极为非公有制企业创造发展机遇。目前,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我省创造社会财富、增加就业岗位、实现经济增长、扩大财政收入、推动科技创新、催生新兴产业的重要力量,成为推动贵州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生力军。但我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水平与沿海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就是和周边省(市、区)相比,发展水平也明显落后,而且差距在逐渐增大。’

非公有制经济比重小是我省经济发展中一个十分突出的薄弱环节,同时,也是我省发展最大的潜力之所在,是做大做强我省经济的重要突破口。纵向比,成绩可嘉;横向比,差距巨大的现实,容不得我们有丝毫懈怠。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要下大力气为非公有制经济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营造良好的思想舆论环境。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从根本上消除影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思想障碍、做法和规定。认真解决好对非公有制经济不够信任、不敢支持、不能放手发展,不能一视同仁的问题,加大宣传力度,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让全社会都关心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摒弃重引资轻服务的观念,依法保护非公企业各项合法权益。

狠抓落实,督察到位,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放宽投资领域,凡是国家没有明确禁止民营资本进入的行业、领域,都要向民营资本开放。放宽市场准入,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不限比例、不限速度、不限规模、不限经营方式,使各类市场主体在同一起跑线上平等竞争发展。认真查找政策落实中存在的问题,加大督察监督力度,严禁“吃、拿、卡、要”,绝不允许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

篇7

在地委、行署“实施生态战略、发展特色经济”的发展思路指引下,我区“十五”期间非公有制经济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2004年与5年前的1999年相比,产值由2.6亿元增加到20.7亿元,增长8倍;增加值由1.7亿元增加到15.1亿元,增长9倍,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3.7%提高到27.3%,同比提高23.6个百分点;税金由2.265万元,增加到6.646万元,增长3倍,占区总税收的35%,占一般财政预算收入的58%;全区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近9万人,极大地缓解了就业压力,我区非公有制经济增长速度在全省连续多年名列前茅。之所以取得上述成绩,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非公有制企业自主创业日趋活跃,民间投资幅度增加。

“十五”期间,全区非公有制企业新建、改建、扩建项目投入100万元以上的项目达130多个,总投资额高达7.6亿元,仅2005年投资数额就高达1.8亿元,如筑安集团新建绿岛大市场等项目投资数额就高达1,300万元、大山科工贸有限公司新建大豆食品加工企业,今年累计投入达2,000多万元。

非公有制企业进出口增长加快,出口贸易呈直线上升趋势。“十五”前夕,非公有制经济出口不足50万美元。今年仅前9个月,非公有制企业出口额就高达430万美元,占全区出口额的90%以上,仅松岭一木雪条棒厂今年出口创汇额就高达120万美元,年末可突破150万美元,兴安木业有限公司出口创汇65万美元,漠河宜加木业公司出口创汇55万美元。

非公有制企业技术创新步伐加快,质量管理意识明显提高。我区非公有制经济综合管理部门坚持走产学研结合和“校企联姻”之路,几年来我区非公有制企业与哈尔滨商业大学、黑龙江中医学院、东北林业大学等科研院所联合研发高科技产品达28项,其中:获得国家专利产品6项,8项填补国家和省空白,仅今年就与哈尔滨商业大学联合开发了12个品种的保健类食品,如:大山科工贸引进商业大学大豆多肽9项功能食品、富林公司与商业大学联合开发了珍宝软胶囊、兴安有机食品公司与商业大学联合开发的黑尔软胶囊等产品,均为国内领先科技开发产品。今年我区与省内大学和科研机构联合创办了3个非公有制企业科研机构,如:塔河的食用菌科研所、北药科研所、绿源蜂业有限公司创办的绿色食品科研所。目前均已投入科研生产过程中。加大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目前我区非公有制企业经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企业已达19户,尤其是筑安集团已通过“三位一体”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全区民营科技企业已达到52户。

非公有制企业招商引资效果显著,为加快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按地委提出的“全党抓经济,全民搞招商”的战略部署,制定了《非公有制经济招商引资实施办法》,今年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据不完全统计,我区非公有制企业共引进资金达3.1亿元,最具影响力的是新林区,引进我省木材精深加工企业盛兴集团,引资额达1亿多元。加区非公有制经济总引资额也超过1亿元。今年还积极参加了国家、省组织的各类经贸洽谈会。如:我区非公有制企业在哈洽会上充分展示了新开发的产品,还签定了5.1亿元的招商引资合同和产品订单;我区在牡丹江“全国乡镇企业(民营企业)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暨对俄贸易洽谈会”上,组织呼玛县与俄罗斯签定了6,000万元的赴俄种植蔬菜合同;齐齐哈尔绿博会上我区非公有制企业绿色食品独占鳌头,为我区绿色产品销售增添了光彩;广州全国中小企业博览会我区非公有制企业产品以其品种全、质量好、科技含量高名列全省榜首。几年来,在各类招商引资经贸洽谈会上,我区的产品不仅赢得了广大客户,而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非公有制企业的管理素质不断提高,引进人才渠道不断拓宽、各类培训踊跃参加。在引进人才方面引起了非公有制企业的高度重视,今年有华洋集团等10余户企业参加了全省网上人才招聘活动。我区非公有制经济管理部门还组织绿源蜂业等6户企业参加了省中小企业局等有关部门在哈尔滨举办的应届大学毕业生供需见面会,我区与360多名大学生签定了合同,实现履约率达10%。积极参加了省中小企业局举办的中央党校、青岛海尔现代企业管理培训班、全省银河培训班,仅今年以来参加省以上非公有制经济高层研讨班人数就达56人,因此使非公有制企业管理者的素质得到了提高。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得到了改善和优化。优化了法制环境,取消了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各种不平等待遇,根据国家和省政府有关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意见和实施意见,正在修改我区扶持非公有制发展的实施细则;优化了政务环境,提高了服务效率,简化了办事程序,地县两级主管部门分别建立了一站式服务制度,还设立了企业投诉热线电话,加大了监督力度;优化了政策环境,各项专项资金打破了所有制界限,如:中小企业贷款贴息以及科技开发、经贸委的改扩建项目等政策性资金投入,重点转向非公有制企业。

非公有制经济的领导力度不断加大,各级党政领导积极扶持突出了重要位置。今年地委重新调整了我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工作领导小组,由行署主要领导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将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区还实行了地县两级领导包扶非公有制企业制度,目前我区地级领导干部对26户非公有制企业实施了包扶活动,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篇8

一、所有制结构单一是制约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各级政府只重视国有经济,忽视非国有经济,重视大型企业,忽视中小型企业,重视资本密集型产业,忽视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分配和使用上,也集中投入国有经济,非国有经济“靠边站”,结果,导致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经济“一统天下”的局面。

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经济虽然有所发展,但由于受高度计划经济影响较深,对国有经济依赖过大,与东部沿海一些省市相比,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仍然很慢,国有经济比重过高,所有制结构单一。2002年底,在全部工业增加值中,国有经济所占的比重辽宁、吉林、黑龙江分别为64.5%、78%、88%,分别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的11.5、25和35个百分点。东北老工业基地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滞后,不仅表现在外资企业数量不多,而且民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具有活力和竞争力的企业更少。据统计,2002年东北三省的民营企业总数为244791户,只有浙江一省262788户的92.48%;东北三省销售收入超过5亿元的民营企业仅30多个,而浙江一省就有160多个,超过东北三省的5倍。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滞后,严重制约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增长。一是经济发展过于依赖公有制经济,没有坚持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方针,一旦公有制经济在发展和结构调整中遇到困难和受到挫折时,其它经济成分很难起到相应的补充作用,其结果必然带来经济发展缓慢甚至下滑。二是非由于公有制经济滞后,必然导致缺乏吸纳就业和推进经济增长的重要能力,限制了国有经济在结构调整中大量富余人员的分流空间,抑制了传统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三是由于公有制经济比重过大,非公有制经济发育不足,因而缺少必要的竞争环境,影响了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使经济发展步入恶性循环。

二、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迫切要求

(一)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实现所有制结构调整的必由之路

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有利于所有制结构调整,从根本上解决东北老工业基地所有制结构单一的弊端,完善和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机制灵活,适应性强,通过多种形式收购、兼并、租赁、参股公有制企业,不仅可以实现自身规模的扩张,又能使一批面临破产的公有制企业实现转制,摆脱了困境,焕发出新的生机。

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多、中央企业多、大中型企业多,必须走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混合发展的道路,将调整与改革结合起来。除少数必须由国家独资经营的企业外,要大力推进国家控股或参股的股权多元化,尽可能不搞绝对控股,从而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资本社会化和经营市场化。没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这一目标就很难实现。

(二)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

产业结构调整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客观要求,也是东北老工业基地能否振兴的关键。在计划经济年代,老工业基地发展中存在着产业规划、产业结构、产业布局极不合理现象,主要表现在“重工业、重生产”,“轻商业、轻服务、轻消费、轻流通”,造成各行各业发展不平衡,也给企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许多不便。调整产业结构,就是要削减那些“过剩”行业,增补那些“空缺”和薄弱行业,使各行各业协调发展。搞好产业结构调整,不仅要有合理的规划和全面的布局,更需要大量的资金。资金从哪里来?完全靠政府是难以实现的,只有把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相结合,做到投资渠道多元化,在依靠政府金融或政策性金融的同时,充分利用国外资本和民间资本,才能有效解决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所需资金。个体、私营和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加入,才能有效地促进那些“空缺”和薄弱行业发展,有力地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三)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扩大就业保持社会稳定的有效途径

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大,一直是东北老工业基地面临的一个十分严峻的社会问题。不仅有城镇失业人员、新增劳动力就业、下岗职工再就业、还有大批农村劳动力转移。而且随着改革不断深入,企业停产、关闭破产逐渐增多,每年都有几百万职工下岗。2002年东北地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41万,占全国失业人员的18.3%。这个问题得不到很好解决,肯定会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危害社会的安定。

如何解决这个突出矛盾,过去主要靠国有企业,现在国有企业不但无力解决,而且每年还要释放大量下岗人员。因此,就业问题的解决很大程度要靠非公有制经济。因为非公有制经济具有从业领域广、市场准入条件低、发展潜力大、吸纳劳动力多等特点,已成为吸纳就业人员的主要渠道。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城镇新增就业岗位的70%以上是由非公有制经济提供的,从农村转移出的劳动力的70%以上也在非公有制企业就业。只有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才能不断扩大就业门路,吸纳就业人员,保持社会稳定。

(四)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在资金和技术上对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支持和促进

东北老工业振兴需要加大投入,加大投入需要巨额资金。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利用外资,吸纳民间资本,不但不需要国家大量投资,反而能为国家上缴相当数额的税金,增加财政收入。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壮大,财政税收的份额会越来越多,这必将对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

在当今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无论独资企业、合资企业,还是民营企业,要想在激烈市场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都要引进先进技术和人才,积极吸纳适合自身发展的最高水平的新技术,否则只能衰退或萎缩。这说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离不开高新技术,由于非公有制经济涉及众多领域,涵盖到几乎所有产业,它的发展可以促进高新技术在更多领域的普及,这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高新技术,并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营造良好环境,支持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

(一)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

扩大非公有资本投资领域,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采取独资、合资和合作等多种形式,参与基础设施、垄断行业、法律法规未禁止的其他行业和领域,支持非公有资本积极参与城镇供水、供气、供热、公共交通、污水垃圾处理等市政公用事业的投资和运营,从而解决这些行业和领域投资不足、设备老化、机制僵化、效率低下的问题。同时,要积极引导和促进民间资本、国外资本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组、改造,参股或控股现有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企业。要采取积极有效的形式,推进国有中小企业改革,加速向民营经济转化。

(二)优化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

对待非公有制经济要与对待国有经济一样,一视同仁,坚决清除各种歧视性规定。在市场准入,生产要素分配、价格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给予同等的国民待遇。建立公正、公平、公开、透明的市场环境。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保护合法经营,维护非公有制企业的合法权益。全面清理收费项目、收费标准和收费范围,坚决取消各种名目繁多的不合理收费项目,切实减轻经营者的负担。

(三)完善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社会化服务

政府要进一步转变职能,把主要精力放在制定规划、政策引导、维持秩序、提供服务上,真正做到对非公有制企业少干预、多服务,少限制、多支持。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减少审批项目,规范审批程序,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实现行政审批法制化、科学化和公开化。同时,要建立和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在法律法规、政策信息、对外交流、人才培养等方面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更优良、更直接的服务。

(四)要加大金融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支持力度

篇9

一﹑加入WTO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影响

我国非公有制经济是在改革开放后才逐步发展起来的,在市场准入方面,政府对非公有制经济有许多限制,虽然逐渐放开,但至今仍有许多限制。这给非公有制经济的结构带来了一些不同于公有制经济的特点:

在产业结构方面,非公有制经济只能在国有企业垄断的产业和部门以外的产业和部门存在和发展。这形成了非公有制经济的不完整的畸形的产业结构。非公有制经济主要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一些部门分布。1998年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大约占四分之一,其在三个产业中的比重分别是,第一产业1.32﹪﹑第二产业47.8﹪﹑第三产业50.84﹪。在这些产业和部门中非公有制经济的分布与国有经济的分布有很大不同。在我国加入WTO后,由于没有了非关税保护﹑大大降低了关税税率﹑给予外国企业以国民待遇,在我国处于弱势的部门,例如,农业﹑汽车业﹑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电信业等,我国企业将面临外国企业的强大竞争。由于非公有制经济在农业中所占比重很低,所以它受的冲击可以不计。(关于农业经济的所有制结构,一般都认为农业是集体所有制的,实际上,除土地外其他农业生产资料都是农民自己所有的,究竟如何认定农业经济的所有制这里不谈)。而在我国居弱势的其他部门,非公有制经济受外国企业和产品的冲击比国有企业小得多,而在那些由国有企业垄断的部门,非公有制经济则完全不受冲击,这自然是指直接冲击,间接冲击多少还是有的。在我国处于强势的部门,如纺织业等劳动密集部门﹑家用电器制造业部门﹑商业和餐饮业部门﹑建筑业﹑各种非金融服务业部门等等,正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最多的部门,它们受到的冲击较小。相反,在加入WTO后,外国的市场对我国的产品也更加开放了,那些我国具有强势的部门将可扩大出口,获得进一步发展,由此非公有制经济也将获益。而且,在与有些国家的协议中就明确规定在从该国的农产品进口贸易中我国国有进口企业的进口额将逐渐降至50﹪,也就是说非公有制企业不仅可从事农产品进口,而且其进口额应占到一半。因此,目前非公有制经济的产业结构使得它受到加入WTO的不利影响较小,而得到的好处则更多。这只是概括而言。实际上,当然还得按部门仔细地分析。例如,在汽车零部件制造业方面,在非金融服务业的有些中介服务业,如独立的律师﹑会计师服务业,在部分涉外业务上非公有制经济也会受到较大冲击。

在规模结构方面,非公有制经济的规模很小,大企业很少,规模大有利于经营的一些部门,在与国外大企业有竞争的部门中,非公有制经济确实处在不利地位,例如,在零售业方面,外国的一些很有实力的大型商店﹑超级市场纷纷进入我国市场,对我国的商业,包括非公有制商业,构成了威胁,我国的非公有制商业规模很小,直接与其抗衡是很困难的。但是,非公有制商业正因为其规模小,可以广泛分布,灵活经营,外国大型商业企业不可能取代它们。

在技术结构方面,非公有制经济的技术水平低是其很大的弱点,在那些技术水平有决定影响的部门,如制造业部门﹑新经济部门,非公有制经济在与外国企业竞争中往往也处于不利地位。

总之,如果说我国加入WTO,在利弊权衡上有利有弊﹑利大于弊的话,那么,与国有经济相比,对非公有制经济来说利更大,弊更小。

二﹑非公有制经济如何应对加入WTO面临的形势﹖

那么,非公有制经济如何应对加入WTO后面临的形势呢﹖这里提出几点。

第一,扬长避短,有进有退

不同的非公有制企业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

非公有制经济的特点是,产权明晰,机制灵活﹑机动性强,决策快,利益的激励和约束强,短处是许多企业的规模太小﹑实力弱﹑技术落后﹑管理差﹑信息不灵。如上所述。而在不同产业和部门,它又有其强势和弱势。在应对加入WTO后面临的形势时必须扬长避短,有进有退,主动地进行结构调整。

在产业结构方面,应主动退出没有竞争力的部门,或者调整经营的方向。如果是生产汽车的话,在加入WTO后,那些不具经济规模的众多小的汽车厂继续生产汽车必定会遭淘汰,它们不应存侥幸心理,继续生产,而应及早退出,或转产其他产品。在那些具有优势的部门,非公有制经济应乘机发展,有能力的企业应努力扩大国外市场,目前国有经济正在对其布局从战略上进行调整,将要从竞争性领域逐渐退出,这是非公有制经济大发展的机会。在竞争性领域,非公有制经济与国有经济相比具有优势,在与外国企业竞争中也比国有企业更具竞争力。原则上,在国有企业退出中非公有制企业应以不同方式进入。这对我国应对加入WTO后面临的与外国企业竞争的形势是有好处的。但是由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实力弱,即使在国有经济将退出的领域,在短期内非公有制经济也难以替代国有经济,有些非公有制企业也难以具备能与外国大企业竞争的实力。但总的说来,让非公有制经济进入这些领域将更有利于应对,而且早让其逐渐替代比晚让其替代更有利。同时非公有制经济应向以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进军。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的高新技术产业是应对加入WTO后在这方面的激烈竞争的需要,因为,非公有制经济的产权制度﹑经营机制比公有制经济更适合于从事风险大﹑发展快﹑企业淘汰率高﹑创业成功后回报也高的新高技术产业。

在技术结构方面,提高非公有制经济的技术水平已刻不容缓。

在规模结构方面,在有些部门需要发展一批规模大的有雄厚实力的非公有制企业。固然非公有制企业的规模小有其具有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的长处,但要与庞然大物的国外大公司竞争还是困难的。无论是占领国内市场还是扩大国外市场需要有一批大型的非公有制企业去竞争,单靠国有大企业去应对是不够的。

第二,学习规范,改革提高

加入WTO后,我国的经济将进一步与国际经济接轨。非公有制经济的从业人员必须了解和学习WTO的基本原则﹑基本目标﹑基本结构﹑贸易政策审议和贸易争端解决的机制,其基本协定和附加协定﹑协议,与我国签定的双边协议,承诺清单等。这些协定﹑协议和承诺清单就是各会员单位之间经贸交往中必须共同遵守的规则。了解和学习一方面使我们知道如何按这些规则行动,不致违规,另一方面使我们知道如何用这些规则来保护自己的权益。

对非公有制企业来说需要按照这些规则来对照自己以往的行为,对那些不符合的地方,应切实纠正。自然,在任何经贸交往中都必须遵守诚实信用的原则,尊重他人知识产权,不得有假冒行为。

为应对加入WTO后面临的形势,非公有制经济需要改革。非公有制经济的产权制度需要加快改革。不谈那些中小企业,不少大型的非公有制企业也需要改革其产权制度。由于历史的原因,一些非公有制企业已经长的很大了。但是至今它们的产权归属仍是一笔糊涂帐。许多企业戴着「国有﹑「集体的红帽子,但国家﹑集体从来没有投资。由于产权错归,民事主体错位,经常发生法律纠纷,并造成误判,引起许多损失,障碍了企业的发展。在加入WTO后,这个问题不解决,带来的危害更大。为应对加入WTO后的激烈竞争,有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规范来改进管理,这样才便于发展并便于与外国企业交往。

第三,团结协作,共同努力

为应对加入WTO后的形势,固然要靠各个企业自身的努力,但单凭一个一个非公有制企业的实力要对付国际庞大的企业是困难的。非公有制经济需要团结协作,共同努力。应该发挥协会和商会的作用。我国至今没有全国统一的商会。为此,全国工商联应能给非公有制企业以必要的帮助。例如,对非公有制企业人士提供关于WTO的培训。提供有关的法律谘询,在非公有制企业的利益受到外国的损害时,以各种方式维护其利益。

篇10

[关键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F04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70(2008)01-0064-05

一、济南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现状

目前,济南市非公有制经济在调整经济结构、增加财政收入、活跃市场、扩大就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06年,全市个体私营经济户数达到16.23万户,比2000年净增2.9万户;注册资本达到279.92亿元,比2000年净增74.32亿;从业人员达到51.05万人,比2000年净增15.83万人。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市GDP比重达到42.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8.7%。

1、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全市工业经济的重要部分

2006年,全市非公有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468家,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79%,同期增长22%。其中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完成销售收入1075.69亿元,增加值324.9亿元,利税179.5亿元,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43%、40%和49%,非公有制工业已支撑起全市工业经济的“半壁江山”。民营企业不仅成为吸纳国有企业下岗再就业的重要渠道,而且对县(市)区经济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历城区、济阳县非公有制经济实现的增加值占当地GDP的比重分别达到70%和52.8%,天桥区、平阴县民营企业纳税额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分别达到67.2%和48.6%。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及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减轻了就业压力。随着经济总量的快速扩张及贡献度的逐步提高,非公有制经济业已成为济南市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

2、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全市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

2006年,全市科技型非公有制企业达2367家,实现技工贸总收入395亿元,占全市高新技术产值比重达到31%。全市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科技型非公有制企业达到487家,亿元以上的62家,在全市359家高新技术企业中,非公有制高新技术企业占70%以上。其中,力诺集团、九阳电器、鲁能积成、大陆机电、光明机器等企业的科技实力和经济规模膨胀较快。这些科技型非公有制企业涉及信息技术、生物制造技术、新材料、高效节能与环保等高新技术领域。十方环保的厌氧污泥反应器、晶桓电子的半导体芯片、半导体触发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昌林气囊容器厂研制开发的高强度尼龙橡胶气囊填补了国内空白。济南市民营高科技企业共有800多项新技术、新产品被省、市科委认定为高新技术或高新技术产品,200多项新技术和新产品获国家专利,已成为济南市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战略的重要力量。

3、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全市对外开放的重要力量

全市自营进出口非公有制企业达到161家,占全市比重67%,在境外投资建厂和设立分支机构21家。2006年,非公有制企业进出口总额达到9.2亿美元,同比增长37.6%,其中非公有制企业出口总额达到5.8亿美元,同比增长43.1%。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出口商品结构和产品科技含量均大幅度提高,如力诺集团、光明机器、九阳电器、赛信机械等已经拥有了自己的拳头产品和核心技术;光明和天辰的塑窗机械、力诺的太阳能真空玻璃管,镁碳砖厂的优质镁碳砖、圣泉的呋喃树脂等,已成为全国的名牌产品;晶恒电子的半导体芯片、半导体触发器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山东格兰百克生物制药的三个基因工程项目列入了国家科技部科技攻关计划和国家计委重点新技术产品产业化推进项目。

4、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全市工业投入的重要支撑

2006年,全市非公有制企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项目989个,总投资额199.2亿元,占全市工业投资总额的72.3%。其中,投资额亿元以上的70个,5亿元以上的项目8个;非公有制企业招商引资总额7.91亿元,项目总数158个。招商引资为非公有制经济注入了新鲜血液,台湾旺旺集团山东公司、四川希望集团、福建达利食品公司、万斯达钢结构公司等一批大型民营企业项目相继在济南安家落户。一批产业群、园区、市场应运而生,产业聚集度不断提高。如商河的玻璃、丝网、塑料三大产业集群投资规模4.6亿元,可实现年产值8.2亿元。章丘市的塔机产业群已拥有企业近千家,成为全国塔机行业的重要生产基地,市场份额占到全国的20%以上。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山大路科技街、槐荫区“汽车大道”、“济南汽车园”等已发展成为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专业市场。

5、非公有制经济经营领域进一步拓宽

经过多年的发展,济南市非公有制经济已从最初的小商小贩、集贸市场和家庭作坊逐步拓展到科技、产业、信息咨询、物业管理和农副产品加工等众多领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中的一、二、三产业比重由2000年的6:14:80增加到2004年的8.55:17.87:73.58。在行业分布上,从传统的制造、商贸到IT、生物制药、精细化工、机电一体化等多个高科技重点行业领域,非公有制经济均有涉足,其中在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生物制药、精细化工、新材料等领域已显出较强的竞争力。有些企业已经发展成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排行榜首。如力诺集团的主导产品高硼硅玻璃管材、棒材就占全国65%的市场份额。光明机器、天辰机器、德佳机器三家民营企业就占有全国塑钢门窗设备制造市场份额的90%以上。

6、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载体建设进展良好

园区建设步伐的加快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利载体。园区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优惠的政策措施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了优良的软硬件环境。截至2006年,济南市县域工业园区已发展到96处,完成基础设施投资22.33亿元。高新开发区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创业服务中心、齐鲁软件园、留学生创业园、大学科技园、环保科技园等产业基地已形成规模,其中创业服务中心现有孵化基地面积23万平方米,在孵企业304家;齐鲁软件园作为国家十大软件产业基地之一,现有入园企业127家,2006年实现销售收入60亿元。济南市现有各类专业批发市场155处,山大路、北园路、张庄路、经十西路等6大市场群已成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同时,市场本身也加快了民营化进程,自然人投

资、股份制投资建市场的积极性高涨,不少国有、集体经济投资的市场正在实施公司制改造和股份合作制改造,济南市民营化市场已占45.2%以上。

二、济南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政府职能部门服务意识和办事效率亟待提高

调研中有些企业反映尽管市委、市政府一再强调转变观念、强化服务、提高效率,但是个别部门并没有真正落实到行动中。不少部门工作人员并没有真正认识到纳税人的重要性,其“官本位”意识、按部就班意识和“管、卡、压”思想仍不同程度地存在,虽然很多地方都建立了政务大厅,但也只是路程少走了,手续一点也没有少,使企业办理相关手续时在时间和精力上付出不少的代价。

以罚代管、罚而不管的现象依然存在。一是个别部门把增加创收作为首要任务,对企业的检查、监管多是以查违规、搞处罚为主,特别是对于轻微违规的企业,不是以帮助教育为主,而是动辄重罚或者舆论曝光,致使有的苦苦经营形成的品牌受到不必要的损害。二是资讯渠道不畅,非公有制企业大多处于发展初期,亟需政策、法规、行业等方面的信息引导,而过去由于体制的原因,长期得不到这方面的服务,在政府机构改革后,目前尚未形成有效的机制,使非公有制企业尤其中小企业仍处于低水平盲目发展阶段。

2、市场准入制度障碍

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我国市场经济的主体,但是其市场准入问题直到国务院颁布《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才开始解决,而且在实际管理中存在各种或直接或间接的限制与阻碍,许多行业和领域仍然存在非公有制进入的“玻璃门”现象。据统计,目前国家允许国有集体企业经营的行业有80多个,允许外资企业经营的行业有60多个,而允许民营企业经营的行业只有40多个;在金融、保险、电信、石油等行业还不允许或极少允许民营企业进入;民营企业在项目审批、生产资格认证等方面还有许多的约束和限制;在银行贷款、工商注册、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等方面没有与国有企业享有同等的待遇,扶持机制尚未建立健全,市场无序竞争,缺乏应有的行业自律,没有真正建立起“公开、公正、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这些现象在很大程度上不仅挫伤了民营企业投资和扩大再生产的积极性,而且制约了民营企业向高新技术行业和高附加值产品的方向发展。

3、非公有制企业融资困难,资本来源单一

融资难问题已经成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5年全国个体私营企业的短期贷款为2181亿元,乡镇企业短期贷款为7902亿元,两者分别只占全国金融机构短期贷款总额的2.49%和9%,相对于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相对于其投资、贷款需要而言,这个比例太小。

我国金融机构以大银行为主,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占有70%以上的市场份额。银行业的高度垄断与产业中的高度垄断相一致,大银行与大企业之间的互生关系非常明显,另外大多数非公有制企业规模比较小,可抵押物少,导致大银行不愿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更多的贷款,这就必然造成非公有制企业贷款难的现象。

在直接融资方式上,中小企业板于2004年5月,27日在深圳证交所正式启动。但是发展面向中小企业融资的资本市场的方案,实际上只能部分地解决高风险、高回报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而我国非公有制企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很难像高科技型中小企业那样成为高收益、高成长型的企业,因此,大部分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要想通过资本市场来获取直接融资是非常困难的。

4、非公有制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不高

投资――管理一体化的传统家庭式经营仍是我市非公有制企业管理模式的主流,受到自身素质的制约,私营企业经营者中的相当一部分仍然抱有小富即安的保守思想,缺乏将企业做大做强的远大战略。在生产经营中,相当一部分私营企业名义上改成了有限责任公司,但内部组织结构未变,管理制度也不健全,企业投资者与管理者合一,一个人说了算、家长作风盛行。

为了片面追求经济利益,一些私营企业缺乏诚信、账目不实、偷漏税款、逃废债务、制假售假和搞不正当竞争,损害了非公有制企业的整体形象,成为市场秩序混乱的一个重要根源。相当一部分私营企业不了解或无视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规划,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比较普遍。大量企业环境污染重、设备技术落后、产品质量不高。另外非公有制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中,劳动者合法权益受侵害现象仍较为普遍。主要表现是:劳动合同签订率低,内容不规范,履约率低,劳动安全生产与卫生条件较差,基本社会保险缺乏。

5、非公有制企业研发投入不足,创新能力较弱

近年来,虽然越来越多的非公有制企业逐步树立起了自主创新的意识与自觉,但大都苦于人才、技术、资金等条件的严重缺乏,心有余而力不足,没有能力进行创新。数据显示,由于受资金条件的制约,我国非公有制科技企业研发经费投入比例逐年下降,1993年时高达11.5%,2000年降低到2.77%,2005年回升到3.63%,严重偏低。

6、非公有制企业的人才制度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人才流失问题严重

人才是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动力,但由于观念转变滞后及对人才的不合理使用和管理等原因,非公有制企业正面临一系列的人才危机。一些企业由于缺乏人才,导致管理不规范,销售渠道不畅,市场信息、后续新产品跟进和必要的技术储备不足,抵御风险能力脆弱。目前我国非公有制企业的管理层大多缺乏专业背景,在企业发展的决策方面常常处于劣势。

非公有制企业留不住人,一是因为人才市场日趋活跃,人员流动速度加快;二是公有制企业内部缺乏完善有效的激励机制,利益激励和精神激励不能有效结合,员工一旦觉得工作满意度不高,自我发展机会少,就会流向更适合自己发展的其他企业。与此同时,也仍然有众多的劳动者热衷于国有经济单位的“铁饭碗”,不愿经营私营企业或者到私营企业中就业。

三、加快济南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对策

1、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地位

党的十六大报告阐明了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的地位、性质及其存在与发展的不可动摇性,明确了“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从根本上理清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各种模糊认识,增强参与意识,强化服务意识,形成全民理解、支持、关心、参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格局。非公有制经济是一种战略经济。它的出现和发展,归根到底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低水平、多层次、不平衡所决定的,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的必然要求和客观反映。是解放思想的产物,是认识不断深化,实践不断发展的结果。非公有制经济又是一种

百姓经济,生命在市场,根基在群众。政府不能包办一切,群众才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力量源泉。

2、转变政府职能,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加宽松的外部环境

营造服务高效、充满活力的政务环境。政府要以转变职能为核心,努力营造快捷高效、行为规范的行政环境。依靠政策引导、投人倾斜、行政推动,强化规划引导,优化创业环境。要以放宽限制、公平公开、维护权益为重点,保障非公有制企业在市场准入、土地使用、社会保障、投融资、进出口、参与政府采购和招投标等方面与公有制企业享有同等权利。要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全面推行政务公开,普遍实行首问责任制、承诺服务制、限时办结制、执法检查报批制,实行“全程”或“一条龙服务”,注重解决一些公务人员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问题。

营造平等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要努力把政府工作着力点转到主要为各类市场主体服务上来,规范市场,整治秩序,营造有竞争力的投资、创业和发展环境。优化法制环境,规范执法行为,保护合法的私有财产,严禁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严禁侵占非公企业、个体工商户合法的财产和经营场所。努力维护社会稳定,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营造良好的治安环境。

3、推进人才兴企战略,提升非公有制经济自身素质

引导非公有制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尽快走出家族式管理的模式,在管理上实现质的飞跃。积极培养职业经理人、管理人才、专业人才,努力构建以企业家为核心、以技术工人为中坚的非公有制企业人才供应链。把非公有制企业人才培养列入人才建设总体规划,逐步建立政府引导、社会支持和企业自主相结合的培训机制。

做好人才扶持工作,每年举办非公有制企业招聘失业职工洽谈会和大中专毕业生供需见面会。利用国企改革的时机,从国有企业引进人才。鼓励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创办、领办非公有制企业。加大宣传引导力度,树立非公有制企业的良好形象,努力营造“商文化”氛围,可以由个私协会牵头成立人才中介机构,建立非公有制企业人才信息库,有针对性地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人才。

4、积极采取措施,解决融资难问题

一是政府应鼓励银行积极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贷款力度,大幅度减少贷款手续、降低贷款条件,成立非公有制企业的贷款担保机构,为企业获得更多的融资提供信用保证。建立担保机构的目的主要是鼓励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向风险性大、成长性好的非公制企业融通资金。对创新性强、风险性大、有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企业,最好的担保形式是建立政府支持的、财政助资的信用担保中心。信用担保中心以安全性、合理性、有效性为基本原则,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在为企业担保运作时应以市场化为指导,控制经营风险,对担保的项目实行全程风险管理。这一机构的优点是,既能体现政府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政策性支持,又能发动企业间的互助合作;既有利于分散单纯由政府出资担保的风险,又有利于参股的企业会员间的相互约束,彼此提携。

二是建立社会信用评价机制,对民营企业进行信用评级,为民营企业颁发“信用身份证”,完善民营企业授信制度。建立各种奖惩制度,积极扶持“重信誉、守合同”的民营企业,允许它们用房产、土地使用权、有价证券和无形资产等作抵押、质押取得贷款,实现灵活的资金融通。同时对那些制假、贩假、失去信用的企业给予严惩,让它们体会到自绝于资本市场、信贷市场和商品市场的苦衷。

5、大力提升非公有制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实施非公有制企业的自主创新战略。针对创新动力不足问题,政府应通过一系列的财税扶持政策,建立利益补偿机制,使企业创新有利可图,愿意创新。首先,加大各级财政对企业的研发投入,提高创新基金的支持强度;研究现行税制中阻碍技术创新的问题,改革不利于创新的税收制度;强化现有对创新扶持的税收政策的执行力,为企业研发提供更有效的税收激励,进一步提高创新企业计税工资的标准,调动企业吸引创新人才的积极性。其次,建立中小企业科技开发准备金,对中小企业创新予以扶持。可考虑建立科技开发准备金制度,允许企业特别是有科技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按其销售收入一定比例提取科技开发基金,弥补科技开发可能造成的损失。

引导非公有制企业走上品牌运营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轨道,努力在价值链的高端寻求高利润。价值链中创新活动(研发)和品牌(营销)两个高端分配了产业利润的绝大部分,是企业竞争的关键环节。但我国非公有制企业大多处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附加价值较低的制造环节,产品与服务过于同质化,企业间竞争激烈,利润空间狭小。因此,广大非公有制企业应逐步走上品牌运营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轨道,把自主品牌作为企业重要的资产来经营,在品牌经营中不断增强自主创新的能力。

6、完善现有政策法规体系,强化执法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