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病护理知识范文
时间:2023-11-07 17:29: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老年病护理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优质护理;老年;骨折
老年骨折是骨科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由于其体质和病情的特殊性更给临床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因此,笔者为全面改善和提高老年骨折病人的临床治疗水平,深入探讨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老年病人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本研究特对我院骨科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所收治的老年骨折病人应用了新型的优质护理服务模式,以期为老年骨折病人的骨折愈合及关节功能恢复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支持,现将临床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骨科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所收治的老年骨折病人114例,其中男72例,女42例,年龄60~82岁,平均年龄为70.46±8.35岁。上述入选病人均经入院各项指标监测和常规检查而彻底排除由于骨髓炎、骨肿瘤所导致的骨折,以及合并有严重心、肺、肝、肾等疾病和存在认知功能障碍的病人。随机将入选病人分为研究组57例和对照组57例,并且在性别和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其两组病人比较差别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老年骨折病人均行一般常规护理,而研究组病人则行优质护理服务,具体措施: ①心理护理:病人入院后,针对不同骨折部位给予相关及时的宣教,主要包括可能发生的并发症、预防措施以及注意事项等。对于存在焦虑、抑郁以及悲观等不良情绪的病人,在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基础上,耐心倾听病人心中对疾病的疑惑及顾虑,并采用通俗的语言给您细致的讲解,以最大限度消除病人不良情绪,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以最佳的状态积极配合治疗。②护理:依照各自病人的实际病情,正确指导其选择舒适、合适的,积极协助病人开展早期肢体功能锻炼,每天定时为病人进行翻身和拍背等常规护理操作,对于存在压疮高危因素的病人应实行重点监护,及时给予相关预防措施。③饮食护理:指导病人进行营养均衡的饮食搭配,多以高热量、高蛋白以及高维生素饮食为主,以达到促进骨折的愈合和损伤组织恢复的目的。同时需鼓励病人保持水和电解质的平衡,以避免结石的发生。④舒适护理:按时为病人进行清理,尤其要协助已经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病人进行简单的活动,积极为病人营造一个舒适和谐的休息环境,确保病房内环境的温、湿度适宜,护理操作应做到娴熟、轻柔,尽可能保持病房的安静。 ⑤并发症的护理:密切观察病人体温及切口感染的变化情况,对于出现红肿和疼痛者要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必要时可遵医嘱给予抗生素进行治疗。鼓励病人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以促进机体功能的尽快恢复。
1.3 评价指标[2] 分别对两组病人的骨折愈合情况和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其中骨折愈合情况的评定标准:痊愈为症状及体征均消失,功能完全恢复,X线片示骨折愈合良好;有效为症状及体征均有所改善,功能有所恢复,X线片示骨折愈合情况一般;无效为症状及体征均无改善,功能未恢复,X线片示骨折愈合不佳。总有效率为痊愈率和有效率之和。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的评定标准: 完全正常为100 分;优秀为91~99 分;良好为75~90分;尚可为50~74分;差为50分以下。优良率为完全正常和优秀及良好之和。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 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两组病人骨折愈合情况的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病人痊愈的比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提高,而无效率则显著降低,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病人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的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病人关节功能恢复为优秀的比率和总的优良率均显著提升,而尚可的比率则明显减少,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对于老年骨折病人而言,由于其生活自理能力相对较差,身体康复情况相对较慢以及家属难以长期留院陪护等原因,使得其心理孤独感较为强烈而进一步影响了治疗的顺利进行,因此,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对于老年骨折病人而言尤为重要[3]。
优质护理模式主要是医护人员在服务病人的宗旨下,给予老年骨折病人合理的知识宣教,促进病人能够积极配合相关治疗;指导病人增强膳食营养,进一步提高机体抵抗力和免疫力,促进病人骨折部位的愈合;指导病人进行适当的功能性锻炼,改善骨折部位及全身的血液循环,避免或减轻骨折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从而促进了病人关节功能的恢复[4]。
本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优质护理病人痊愈的比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提高,而无效率则显著降低;同时关节功能恢复为优秀的比率和总的优良率均显著提升,而尚可的比率则明显减少。由此可见,优质护理对于老年骨折病人骨折愈合和关节功能恢复均具有全面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英姿,冯水土,刘玉芬,等. 优质护理对高龄骨折患者心理的影响和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2012,7(33):202-203.
[2] 李靖. 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对骨折病人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的影响[J]. 护理研究,2011,25(9):2398-2399.
篇2
关键词:话疗;老年病科;陪护;安全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5-0061-01
话疗:,是通过一系列谈话技巧,以聊天的形式与老年患者陪护沟通,从中,不断用实例强化安全意识,言传身教传授护理安全知识,指导实践操作技能,最终目的达到患者的医疗、 护理安全。现将具体针对老年患者特点实施话疗内容及方式归纳如下:
1跌倒:老年患者由于四肢运动功能不协调及反应迟缓,因此走路步态不稳,加之感觉功能减退,视力下降,疾病的折磨,药物的作用等因素,在单独行动如上厕所、变换时,容易跌倒。而严重的跌倒又可能发生骨折、脑震荡、脑出血等,使老年患者病情加重、残疾甚至死亡。
针对跌倒话疗实施方式:根据老年患者的个性情况,全面评估,认真筛选高危因素,前瞻性的采取系列安全防范措施。配备防护设施,如:平车、轮椅、保护带等,并学会使用方法及掌握注意事项,保持地面干燥,周围环境物品安全,不可单独行动,随时陪伴左右。
2 坠床:老年患者坠床易造成严重的后果,坠床往往与其平衡感觉的减退有关。
针对坠床话疗实施方式:可使用床栏、约束带,防护栏等。
3 烫伤:老年患者感觉器官衰退,温觉、痛觉、触觉功能都有所降低,使用热水袋时易引起烫伤,冬天烫伤发生率高。一旦发生烫伤,增加患者痛苦,同时也延长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了住院费用。
针对烫伤话疗实施方式:寒冷的冬季使用热水袋保暖时,热水袋外边用毛巾包裹,手摸上去不烫为宜。注意热水袋的盖一定要拧紧,经检查无误才能放置于包被外,要定时更换温水,既保暖又不会烫,水瓶不要放在桌子上。
4 误吸、误食:老年患者中,多种疾病导致吞咽功能障碍,极易造成误吸。患者咽喉感觉、运动功能减退易发生吞咽障碍,使食物、唾液呛入呼吸道。
针对误吸、误食话疗实施内容:让陪护了解误吸、误食的危险性、饮食管理上;注意食物的选择,进食的环境与,进食的状态,喂食的技巧,必要时,也可通过留置胃管进食。
5 窒息:老年患者由于呼吸肌弹性减弱,咳嗽反射能力下降等导致肺部张力降低,排除异物的能力降低,易造成痰液阻塞窒息。
针对窒息话疗实施内容:让陪护了解窒息的相关知识及临床表现。窒息是指异物滞留在食管、气管、或支气管,阻塞呼吸道而引起呼吸困难或发绀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病人起病急,轻者呼吸困难、缺氧、面色发绀,重者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大小便失禁、鼻出血、抽搐、昏迷,甚至呼吸停止。如:患者发生窒息,应立刻有效清除吸入异物,及时解除呼吸道梗阻。
6 褥疮:由于老年患者对疼痛、触摸的感觉减退,皮肤弹性降低,皮下脂肪减少,活动受限,使皮肤长时间受压致其损伤。
针对褥疮话疗实施方式:首先,让陪护知道褥疮发生的基本原理,掌握预防方法,主动帮助患者避免局部长期受压,定时翻身,最好每2小时至3小时翻身一次。经常按摩受压部位,必要时用汽垫或海绵垫把受压部位垫起,特别是骶尾部。在搬动病人时动作要轻快,避免推拉病人。要经常更换床单,保持床单清洁、平整、干燥。排便后要及时清除大小便,用温水擦洗避免局部刺激,以防诱发褥疮。
7 轻生:有些老年患者身患多种疾病,有些因慢性疾病反复住院,难以治愈,无疑给患者造成很大痛苦,给家庭带来较重的经济负担,患者心理压力很大。另一方面,老年患者特殊的心理及生理问题,有可能出现痴呆、精神错乱等症状。出现以上情况,老年患者缺乏自制力,有些对住院及治疗有反感甚至失去信心,因此,都有可能导致老年患者一时的过激行为而走向轻生。
针对话疗轻生实施方式:通过真心、细心、耐心、用心、爱心来主动走近老人获得信任,用同理心,促使老人积极的进行自我表达和自我倾诉。同时,除有针对性地做好日常的心理疏导外,为防止意外还应严禁将可能给患者和他人生命带来危害的物品(刀、剪、绳子、打火机等)带入病房,确保患者安全,努力打造一个安全舒适的住院氛围。医疗安全是贯穿在整个医疗、护理全过程中,要确保病人在治疗和康复中获得身心安全,除医生、护士、保洁员及医疗环境因素外,陪护也是患者医疗安全保证的重要环节,因此,介入话疗指导老年病科陪护实施安全护理,提高老年病科陪护专业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也是医疗、护理有效、安全保障之一。
总之:话疗实施的介入,不但提高了陪护的专业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也获得了很大的提升,同时,也可使其逐步成长为具有专业素质的、高效的医疗服务团队,更好的为患者提供安全陪护服务。
篇3
随着人类进入老龄化社会,骨质疏松所致骨折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家庭造成很大的影响。其主要病理改变为骨质明显缺钙,临床症状是周身骨痛、骨形改变,易发骨折。老年人因骨折长期卧床,活动减少,食欲下降,容易导致营养不足、骨愈合延迟、伤口裂开,肉芽组织生长不良易导致感染或出血等并发症,甚至影响预后。饮食护理对老年骨质疏松并发骨折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作用,现将我们所采取的系统化饮食护理的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老年骨质疏松症并发骨折患者共36例,男15例,女21例,平均年龄69.2岁。其中肱骨近端骨折6例,桡骨远端骨折的4例,腰椎骨折10例,股骨颈骨折9例,胫骨及踝部骨折7例。
2 饮食护理
2.1 饮食原则 骨折后应进食高蛋白、高能量、高纤维素、高维生素饮食,适当多吃一些维生素C含量丰富的蔬菜与水果,以促进骨痂生长和伤口愈合。
2.1.1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并发骨折 此类患者应注意以下几点:①保证钙质的充足供应,常吃含钙量丰富的食物。我国营养供给标准中规定,老年人每日应供钙600 mg。②摄入足够的蛋白质,也可吃一些含胶原蛋白的食物,如猪蹄。③食肉不宜过多。
2.1.2 废用性骨质疏松症并发骨折 此类患者应减少含钙量高的食物,尽量多吃蔬菜,多饮水,以改善高钙血症,减少肾结石形成的机会。
2.2 饮食宣教 增加患者的保健知识有利于其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护理人员可采用口头宣教、文字宣教、个别指导等不同方式进行饮食宣教。①口头宣教:护理人员直接与患者面对面交谈,并将饮食原则与注意事项贯穿交谈的全过程。②文字宣教:制定老年骨质疏松并发骨折患者的饮食健康教育处方,通过文字宣教加深患者对饮食知识的了解。③个别指导:针对特殊患者采用个别指导的方式进行宣教,综合评估患者的身心状况,且兼顾合并症的饮食禁忌。
2.3 饮食指导
2.3.1 加强补钙,促进钙的吸收利用 骨骼主要由有机物和无机物构成,人体内99%的钙集中在骨骼内。在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症所致骨折时,务必积极补钙。补充含钙高的食物,如乳制品、虾皮、鱼、芝麻酱、豆类。最好于每晚睡前补充一次钙质,以纠正凌晨时的低血钙状态,从而减少骨钙的释放。补钙时应提醒患者:①钙是一种安全营养素,人体具有自行调节机制,可将多余的钙排出体外,所以只存在缺乏,不存在过量的问题。②钙受人体吸收条件的限制,高钙摄入日的钙量不能弥补低钙摄入日的钙量,故补钙应日日均衡,长期坚持才能保证钙营养摄入平衡。③钙制剂最好不要与含钙高的食品同时使用,应与含钙低的谷类食品混合食用,如把钙粉混合在面粉中食用,或米饭中加入钙剂。因为进餐时胃酸分泌量多,对一些碱性强的钙剂有稀释作用,而食物分解的葡萄糖、乳糖有促进钙吸收的作用。④少吃含草酸多的食物,如菠菜。⑤摄入适量的蛋白质,有利于钙的吸收。一般1.2~1.4 g/(kg·d),过量则会增加尿钙的排出[1]。⑥食用富含维生素D的食品,如猪肝、蛋黄、海产品、骨头汤等。⑦多晒太阳,可以将皮肤中的非活性维生素D转变为活性维生素D,有利于钙的吸收。⑧服用类固醇药物时应及时补钙。
2.3.2 其他饮食的宜与忌 包括多样化饮食,多进食碱性食物,戒除烟酒,少喝咖啡。因为吸烟会增加骨质融解,助长骨质疏松,酒精对肾有一定的损害,降低肾对钙、磷的重吸收功能。
2.3.3 心理支持 由于此类患者病程长,疼痛明显,行动不便,常表现出焦虑、忧郁、固执己见等心理特点,护理人员应理解、尊重他们,做到关心、耐心、细心,与他们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认真倾听他们的诉说,了解患者的感受,让他们保持乐观稳定的情绪,积极配合护理人员进行饮食护理。要让患者认识本病的发病原理及危害,把自我护理的基本知识教给患者,使患者掌握自我护理方法,树立自立、自强的信心和耐心,主动参与治疗和护理,做好长期治疗的心理准备。
骨质疏松症是全身骨量减少,伴有骨微结构改变,以致骨脆性增加,病理特征为骨矿和骨基质成分等比例减少,骨皮质变薄,骨小梁减少、变细,主要受影响的为松质骨,因此很容易并发骨折[2]。临床上,医护人员往往将主要精力放在单纯骨折的处理上而忽略了饮食护理的作用,无意中延长了患者的住院时间。我们在合理治疗的基础上,采取正确的饮食宣教与指导,缩短了骨折愈合时间,促进了患者的早日康复,同时还降低了患者的住院费用。
参考文献
篇4
[摘要] 目的:探讨老年病房护理安全管理的方法与效果。方法:运用对危险因素进行识别、评估、控制、效果评价的程序,应用预防性改进、过程改进和持续性改进质量控制模式,对收治的860例住院患者按护理差缺、差错和意外事件分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护理差缺率由改进前的4.5%下降到1.4%;护理差错率由改进前的1.7%下降到0.2%,意外事件发生率也有所下降。其中护理差缺改善最为显著(P<0.01),护理差错的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意外事件的发生率由于统计数据太少,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护理安全管理,对护理工作的每一环节进行有效控制,能有效减少差错的发生,住院患者满意度从95.0%提高到99.3%(P<0.005),改善明显。
[关键词] 老年病房;护理;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 R197.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1)12(b)-119-03
Identification, assessment, aontrol and evaluation process for establishment of geriatric ward nursing safety management mode
GU Moli, CAO Jia, SUN Yingna
The First Department of Cadres,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the General Hospital of Chines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Beijing 100048,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methods and effects of geriatric ward nursing safety management. Methods: Using the risk factor identification, assessment, control and evaluation process, and applying the quality control model of preventive improvement, process improvement and continuous improvement, 860 hospitalized patients were analyzed statistically according to the classification of nursing lack, error and accident. Results: The nursing lack rate fell from 4.5% to 1.4%, the nursing error rate fell from 1.7% to 0.2%, and the accident incidence rate also declined, among which, the improvement of nursing lack was the most significant (P<0.01), the improvement of nursing error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while the accident incidence rat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due to the lack of statistical data. Conclusi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nursing safety management can effectively control every aspect of nursing, effectively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errors, and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hospitalized patients satisfaction from 95.0% to 99.3% (P<0.005).
[Key words] Geriatric ward; Nursing; Management mode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它包括了一切护理缺陷和一切安全隐患[1]。
护理安全管理运用对危险因素进行识别、评估、控制、效果评价的程序,应用预防性改进、过程改进和持续性改进质量控制模式,使护理缺陷、护理差错及意外事件的发生例数明显减少,在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患者安全,防止护患纠纷发生方面取得较满意的效果。本模式是集识别、评估、控制、评价于一体的安全管理模式,2008年10月,我科采用此模式,对病房高危因素、护士操作流程、技术理论水平、护理服务方面采取预防为主,动态监控,细节管理、持续改进等方式,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减少。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0月~2010年9月收入我科60岁以上的住院患者860例,其中,2008年10月~2009年9月收住的423例老年患者为实施前组,2009年10月~2010年9月收住的437例老年患者为实施后组。两组老年患者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老年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1.2.1 成立护理安全质控小组
2008年10月由护士长、责任护士及护师组成的安全质控小组,负责收集本科室护理工作中现存的和潜在的护理风险信息,每月进行不安全因素分析,在全科护士会议上提出讨论,并制订预防控制措施。
1.2.2 重视安全教育,防患于未然
通过对护理人员(含进修生、实习生)进行护理安全、医疗法规的宣传教育,不断强化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安全教育贯穿护士工作始终,使科室护理人员从被动接受安全管理检查转变为自觉维护护理安全,使护士认识到遵守规章制度也是一种自我保护。同时,加强薄弱环节的管理,提高安全工作的预见性,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消除隐患,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1.2.3 运用识别、评估、控制、效果评价的程序围绕安全抓护理质量
1.2.3.1 护理危险因素的识别 总结我科2008年10月~2010年9月护理安全管理经验,其主要目的是分析、识别护理服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内在和外在风险因素。内在因素有护士责任心不强、自我保护意识淡薄、理论知识缺乏、技术操作欠缺、护患沟通能力缺乏;外在因素有管理监控不严格、技术培训不到位、规章制度不遵守、操作流程常违规。
1.2.3.2 护理危险因素的评估 建立了意外事件、压疮预报评估表,对跌伤、坠床、压疮等危险因素进行评估。
1.2.3.3 护理危险因素的控制方法 根据科室的专科特点健全质量控制体系,切实落实护理规章制度,加强风险意识的管理,注重护患安全。每月召开护理人员座谈会,分析护理现状及安全隐患,识别护理工作中的风险因素,明确各个风险因素的影响力[2]。护士的业务素质是护理安全的重要保证,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因素[3-5]。我科室分层次对护士进行基础护理操作、专科技能培训考核,在考核中注重个性化,分析存在的问题,督促护士改进、提高。同时,在临床管理中注重细节管理,加强对高危人群、高危时段、高危操作的管理。科学合理安排护理人员的工作,根据不同时段护理工作量的变化,动态、弹性安排护理班次,调查工作时间,从而缓解护理人员心理压力[2]。为突出安全管理的关键环节,科室制订本专业护理常规及危重患者的护理抢救流程,确保关键时刻护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做好科室各种设备管理,定期检查、清洁、维护。熟练掌握各种仪器、设备发生故障的应急处理能力,严格操作规程,加强对科室抢救、毒麻药品的管理,班班交接并制订专用交接登记本。
1.2.3.4 提供优质服务,有效减少护患纠纷 据有关专家统计,在医疗纠纷中65%以上是医患沟通不良造成的[6]。我科室推广“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性化服务。推行“五个一”,即一声亲切的问候、一个温馨的微笑、一张整洁的床铺、一份详细的介绍、一杯温热的开水;实施“一个要求、两个掌握、三个留意、四个满足、五个回声”的护理服务标准。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实施安全管理前后护理缺陷发生率比较
该模式实施后,护士安全意识增强,护理差缺、差错发生数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意外事件的发生率由于统计数据太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实施安全管理前后患者满意度比较
实施前患者的满意度为95.0%,实施后,患者的满意度明显提高(9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07,Р<0.005)。见表3。
3 讨论
3.1 护理安全管理可有效降低护理缺陷的发生率
3.1.1 以“预防”为主
本模式重点将“防”放在首位,实施过程控制,细节管理,持续改进,将解决护理危险因素的关口前移,及早消除不安全隐患,把发生护理不安全因素后的消极处理转变为发生前的积极预防。
3.1.2 重视风险管理
本模式在实施过程中,集全程引导,动态监控,责任到人为一体的方法,从严格落实制度、规范操作流程、加强技能培训、加强环节质控、重视风险管理、重视安全教育、定期隐患自查、实施干预措施等方面一一细化,由点及面,进行全方位管理和控制。
3.1.3 加强护士专业技能培训
护士的素质和能力与护理缺陷、事故的发生具有直接联系,是维护安全护理的基础[7]。我科根据科室特点加大新护士的培训考核力度,经过培训――考核――应用――检查,提高了新护士的专业技能。表2结果显示,通过护理安全管理的实施,减低了护理差缺的发生,其中护理差缺降低最为显著(P<0.01),两组间护理差错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意外事件的发生率由于统计数据太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2 护理安全管理可有效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在本模式的实施过程中,通过识别、评估、控制、评价,使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管理方法不断更新,护理工作更系统化、规范化,使护理管理工作更有针对性。护理安全管理充分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把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患者入院、住院、出院的过程中,强调了“以防为主,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加强了护理安全的管理,强化了护士遵守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的行为,增强了护士的自律性和安全意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加强了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随着护理缺陷发生数的明显减少,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信任度明显提高,表3结果显示,实施后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良好的护患关系,又促进了护士工作的主动性,有效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
综上所述,护理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有效地降低了护理缺陷的发生率,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护理安全管理应始终贯穿在日常工作的各个环节和过程中。只有护理人员增强风险防范意识,提高专科水平,以爱心、慎独为指导,认真履行职责,从根本上使安全管理落到实处,才能使护理水平进一步提升[8]。
[参考文献]
[1] 潘绍山,孙芳敏,黄始振.现代护理管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349.
[2] 程凌燕,蔡金华,李加宁,等.护理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09,9(12):10-11.
[3] 郭春英.护理安全问题及安全管理措施[J].全科护理,2010,8(5):1294-1295.
[4] 华玉珍.如何提高优质护理服务管理质量[J].中国医药导报,2011,8(24):154-155.
[5] 黄芳平,林湘燕,陈碧珠,等.加强护理质量安全管理的探讨[J].现代医院,2007,7(1):120-121.
[6] 赵炳华.现代护理管理[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5:35.
[7] 周立宁.营造安全文化 防范护理差错[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192-193.
篇5
【关键词】老年;中心静脉置管;护理;
【中图分类号】R741.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226-01
中心静脉置管做为诊疗的辅助手段既可以用来测量中心静脉压帮助诊断,又可以用来输入液体、药物、营养液帮助治疗,和其他介入性的诊疗手段一样,中心静脉置管也有它的并发症,比如,感染、血肿、机械性损伤等,我们称之为不良事件,虽然不良事件不等同于医疗事故,但是不良事件不仅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也有可能引发医患纠纷,而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的高低也反应了医院的管理水平和护理质量,那么这些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是什么?我院通过对本院2011年6月至2013年5月行中静脉置管产生不良事件的55位患者进行观察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82例中心静脉置管案例中,男性176例,女性106例,最小年龄60岁,最大年龄93岁,平均年龄79岁,最长留置时间53天,最短留置时间3天,平均留置时间21天,经颈内静脉置管189例,锁骨下静脉置管73例,股静脉置管20例,神志不清案例43例,神志清醒案例239例,通过中心静脉置管给脂肪乳等营养液案例79例,未通过中心静脉置管给脂肪乳等营养液案例203例,穿刺时由于血管条件不好反复穿刺者22例。
1.2 方法 1.2.1 中心静脉穿刺 依据患者病情需要与医嘱行中心静脉穿刺并置管,穿刺前评估患者肌肤情况与血管情况,穿刺部位肌肤完整、无破损、无感染,血管弹性好、无静脉炎、无凝血障碍。穿刺前认真消毒皮肤,穿刺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动作轻缓温柔以防对血管及周围组织造成机械性损伤,穿刺后固定好管道,确认导管通畅,防止导管打结、弯曲、移位或脱出,记录好穿刺时间、日期。神志不清、不能配合的患者给予适当的约束。1.2.2 中心静脉置管后护理 每次测中心静脉压之后,用生理盐水将留置导管内的血液全部冲洗回流入心房;每次输液之前检查导管是否通畅,确认通畅后方可输入,输液完毕用肝素稀释液3~4ml(内含肝素700~1000U)采用正压封管法封管;每天消毒更换穿刺点敷料以及全套输液装置,并消毒导管各连接处,更换敷料时注意检查穿刺点周围肌肤有无红肿、渗液、渗血等情况;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对于能予以配合的患者讲解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讲清注意事项。1.2.3 拔管 拔管时将针头斜面留在肝素帽内,打开输液器开关,拔出导管后,为防止出现局部血肿按压穿刺点5~10min,按压后穿刺点周围用凡士林纱布做敷料或者涂眼膏后用无菌敷贴粘好,拔管后均做细菌培养。
2 结果
282例案例中,不良事件共55例,感染8例(包括穿刺点感染6例,与导管相关的静脉炎2例),血栓形成14例,血肿6例,血胸2例,气胸3例,空气栓塞1例,心包填塞1例,管源性心率失常6例,导管堵塞12例,导管脱出和移位2例,其它案例无不良事件发生。
3讨论
3.1 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分析 感染与老年患者活动量小、反复穿刺、导管留置时间过长、无菌操作原则执行不严谨、导管留置期间消毒换药不彻底、患者不配合导致穿刺点敷贴潮湿等因素有关;血栓形成的原因之一是附着在导管内壁的血栓脱落所致,这和老年患者血液动力学改变亦有一定的关系;血肿则是在操作过程中,动作粗暴、穿刺过深、加之老年人的血管脆性增加,损伤周围动脉等原因造成的;血气胸大多是由于穿刺路径不当形成的;空气栓塞主要是由于穿刺不当、置入装置落后、更换液体或封管时进入空气等原因引起的;心包填塞虽然发生率不高,但是死亡率高达78%,其形成是由于导管过硬或者插入过深导致的;管源性心脏病可能是由导管插入过深或导管尖端我位于心房口处。
3.2 依据不良事件产生的原因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详细耐心的讲解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讲解配合穿刺的;加强护士的培训工作,进行解剖学基础理论的学习,熟练掌握穿刺部位的解剖及体表特征,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反复穿刺的概率,减少护士非必要的工作量,减轻患者的痛苦;时刻谨记无菌操作技术原则并应用到护理工作中,做好留置导管的护理工作,消毒换药工作做到彻底到位;加强护士的责任心,每天查房观察患者有无不适症状,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交接患者穿刺口周围皮肤情况及留置导管的通畅度,制定巡视制度,以便及时发现患者的不适及时采取抢救措施。
综上所述,老年人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后产生的不良事件多与护理工作有关,其中不乏老年人自身的原因:人随着时间的增长,视力下降、听力降低、理解力降低、精力有限得等等,这就更需要护理工作者耐心、细心、精心的护理,所以加强护理管理,不断完善护理制度,提高护理质量,对减少和避免老年病房与中心静脉置管有关的不良事件的发生有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腹腔镜;胆道镜;胆总管结石;胆囊结石;护理
[中图分类号] R714.2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3(b)-0131-02
胆总管结石在胆道结石中占有很大比例,对患有胆总管结石的患者行开放性胆道切开取石术创伤大,加上合并胆囊结石的病症,则治疗难度加大,尤其是传统手术的复发率高,且预后不佳,在治疗后常常会出现并发症。所以目前临床上对于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的患者常常采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进行联合治疗[1]。腹腔镜手术具有伤口小、恢复快、出院早等优点,容易被患者接受。本院对2010年12月~2012年6月收治的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针对患者特点实施了阶段性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12月~2012年6月收治的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患者40例,所有患者中年龄最大78岁,最小61岁,平均66.2岁。其中,男性27例,女性13例。所有患者均有反复右上腹痛病史,经超声检查证实为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其中合并心脑血管疾病11例,糖尿病3例,慢性呼吸系统疾病6例,其他疾病5例;其中有一种合并症者12例,两种及以上合并症者6例。本组所有患者均在确诊的情况下行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方法。
1.2 护理方法
1.2.1 术前护理 术前对患者采取健康宣教的方法进行护理,在心理上对其进行充分的干预,这样才能让患者对手术的相关知识、手术方法和过程等各全面有所了解。首先护理人员可以对患者进行各种手术知识的宣讲,并且主要采取一对一的谈话,通过图片、录像等给予患者一定的介绍,让患者能够听懂,并且接受,对医护人员产生一定的信任感;也可以请曾经做过这类手术的患者进行宣讲,让患者能够了解到最为直观的信息。其次是护理人员要动员患者的子女和配偶等家属人员给予患者更多的关爱,使护士和患者之间建立其更加和谐的关系,让患者树立信心,更好地配合治疗,用最佳的心理状态配合手术进行[2-4]。如果发现有心脏方面问题的患者,应先对其进行动态心电图的检测,待没有问题时才能进行手术,必要时要与内科医师进行配合治疗;患者如有高血压、高血糖等症状时,应先将血压、血糖控制稳定后才能进行手术;对于合并呼吸系统疾病者,除常规摄胸片外,尚需进行肺功能检查,必要时可查胸部CT,以进一步了解患者的心肺功能状况,对合并肺部疾病活动期的患者建议适当延期手术。
1.2.2 术后护理 腹腔镜手术以后,要让患者进行CO2气腹,此时患者腹内压力可能会有所升高,导致膈肌上升,以至于胸内压的不断升高,肺部的顺应性不断地降低,致使肺部的呼吸功能也会降低。腹腔镜手术多采用气管插管行全身麻醉,所以手术以后,呼吸道易于感染,且容易出现肺部的并发症,对于此类患者,在手术后要进行常规的吸氧,大约24 h后。麻醉效果结束前,应使患者采用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以防止呕吐物反流到气管中,导致患者窒息。手术后应每天对引流物进行观察,如发现引流量过多时及时报告管床医生,进行及时的对症处理,因为引流量过多会导致一些并发症如肠胃的麻痹、心律失常等问题的发生。因此要对引流管进行检查,确认有无不通畅或松脱等现象发生。护理人员每天都要对患者的各项生命指征进行检查,特别是腹腔镜手术后患者腹部的恢复情况,如腹部的疼痛、胀气等,一旦发生,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而且要定时对引流袋进行更换,以防止因引流物质过多而逆流入胆管内引起感染。引流管的位置要设置好,应低于引流口位置。
2 结果
所有患者经过护理后,预后效果好,手术成功率为100%,均为正常愈合,无严重并发症、无出血和胆道损伤发生,平均住院时间(4.5±1.1)d。随访1~3个月,无胆道损伤、胆道残余结石出现,恢复良好。
3 讨论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因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的饮食结构的变化导致了各种肠胃道疾病的发生。胆囊炎、胆结石等胆道疾病看似并不复杂,但是发病率的上升仍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对于这些疾病,目前主要采取手术疗法,而且结合腹腔镜的手术具有创伤小、痛苦小的优点,但是并发症比较多,所以手术后的护理就是为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在临床上常出现预后不佳的情况,近年来采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对其进行治疗,提高了成功率[5-8],但是对于护理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在护理过程中要有计划地减少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不仅需要医护人员对患者的既往病史进行分析,并且要有计划地进行护理,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另外,围术期护理得当为手术的顺利开展也有很大的帮助,正确的护理配合手术,对于患者的预后有极大的裨益[9-10]。建立分阶段的手术护理规范,医患共同改善,是保证患者顺利康复的关键。本研究认为,针对患者各方面的特点实施有计划的阶段性护理,可以提高护理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手术配合率,确保手术的成功及预后。
[参考文献]
[1] 阳康丽. 老年住院病人的心理特点分析及护理对策[J]. 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1Z):96-97.
[2] 黎介寿. 腹腔镜手术对生理功能的影响[J].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2,2(1):1-3.
[3] Khoo DE,Walsh CJ,Cox MR,et al. Laparoscopic common bileductexploration:evolution of a new technique[J]. Br J Surg,1996,83(1):34-38.
[4] Ishikawa Y,Asuwan,Ishil T,et al. Collagen alteration in vascular remodeling ba hemodynamic factors [J]. Virchows Arch,2004,37(2):138-148.
[5] 刘文斌,田云鸿,张成荣,等. 高龄高危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12例分析[J]. 中国医药导报,2006,3(30):44-45.
[6] 胡三元. 腹腔镜外科学[M]. 2版.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11-146.
[7] 张秉武,赵向阳.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456例手术体会[J]. 临床误诊误治,2010,23(9):844-845.
[8] 舒柏荣,赵红炜,陆显斌.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8例报告[J]. 现代医院,2007,7(Z1):13-14.
[9] 陈业伟.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结石嵌顿性胆囊炎58例效果观察[J]. 齐鲁护理杂志,2010,16(8):36-37.
篇7
【关键词】 老年心血管;心理护理;疗效观察
心脑血管疾病是影响老年人健康的最常见病症,据综合医院统计,心血管内科门诊患者中,60岁以上患者占62%;老年门诊患者中有70%因心血管病症状来院求诊;老年病科病房收治的患者69%为心血管疾病,95%以上患者有一种以上心血管异常。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中66%年龄在60岁以上。健康体检资料,60岁以上受检对象中查出一种以上心血管异常者占58%—62%。在当前的医疗保险经费开支中,心血管疾病占医疗总支出的近1/2。老年心血管疾病除有较多引起患者痛苦的症状外,其发生意外事件的频率也较高,同时,老年心血管疾病的致死致残率也不低,容易造成家庭社会的重大负担1。选取我院2011年5月—2012年6月60例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及配合护理,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5月—2012年6月60例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及配合护理,男36例,女24例,年龄;年龄61—80岁,平均68.6岁。其中冠心病24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5例,风湿性心脏病8例,肺源性心脏病8例,病窦综合征5例。根据不同情绪个体给予不同方式的心理护理。
2 心理护理
2.1 严密观察患者的意识、生命体征 及时准确地评估精神障碍危险因素,跟踪检查、化验结果,协同医师积极治疗原发病,预防并发症,同时对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取得其信任。
2.2 工作人员自身素质 护士要精神饱满,着装整洁,举止大方,技术娴熟;患者病情变化时,应积极及时处理,但要沉着、冷静,紧张有序,通过言谈举止向患者传递自信的信心,从而减少患者的恐惧心理。
2.3 控制会引起应激反应的刺激 突发的应激反应对心血管病人来说是非常危险的,轻则加重病情,重则可引起猝死。因此,在护理照料这样的老年病人时,要创造良好的护理环境和气氛,从老年病人的心理需要出发,减少应激源。首先,病房的布置要柔和、轻松、协调,使老年病人心情舒畅,房间的设计从老年病人的角度出发,方便老年病人的起居;其次,医护人员态度要和蔼可亲,耐心细致、言语大方、动作轻柔,和老年病人打交道时不要言语吞吐,过分冷淡或过分关心、同情老人,都会引起一些敏感老年病人的多疑;第三,杜绝在患者面前谈论与病情有关的刺激性话题,严禁对病人传达一些不负责的话,或不利于情绪的家庭、单位和其他有关老人生活的信息2。
2.4 保持病人的心理平衡 调节老年病人的心理平衡,向老年病人宣传心理、生理、病理学方面的知识,以及三者间的关系,减轻老年病人及其家属的心理负担。鼓励老年病人勇敢面对疾病,要相信医学和医护人员,即使在困难的条件下也应努力保持乐观开朗的精神状态,积极面对各种挫折。对老年病人中常见的无用感、等死感等,要及时开导,避免老年病人陷入被动绝望之中。
2.5 关心病人的行为举动掌握病人的心理 有的老年病人胆小怕事,有的老年病人遇事容易激动,有的老年病人则性格孤僻、不合群,掌握老年病人的不同性格特点,可使医生以不同的方法对待病人。如对有些老年病人,可以告诉他实际病情,而对有的老年病人就不适用了。平时注意观察老年病人的行为和习惯,同时经常与老年病人家属保持联系,便于老年病人一旦出现反常举动时,可及时发现,及时采取措施,防止意外发生。
3 结 果
本组60例患者经采取常规治疗和心理护理干预后,治愈率和好转率分别达48.76%和52.86%,效果较好。
4 讨 论
同年轻人一样,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对老年患者产生的情绪影响往往是很显著的,老年人知道自己患上了心血管疾病,其心理状态往往比较复杂,较多的患者开始时隋绪可能比较紧张,常担心近期死亡,担心瘫痪,担心痴呆,担心发展为帕金森病。心血管疾病的各种症状也可导致焦虑,进而引起不正常的精神心理状态。多数人知道,心脏是生命的重要器官,心脏功能的受损意味着对整个生命的威胁,易表现为忧虑、空虚感、伤感的情绪,急躁,对任何琐碎的小事都耿耿于怀,遇事好动感情,易激动,对生活失去信心,以至于生活变得没规律,甚至对自己的一些不良嗜好不去主动节制,整天混日子,将疾病视为“不治之症”,不按规律服药和治疗,拒绝与医生合作,这些心理方面的障碍,不仅影响疾病的治疗效果,而且还可能促使病情恶化。因此,对此类患者需作耐心细致的解释和安慰,以争取患者的积极配合。对患者坚持心理疏导和护理,排除多种心理障碍,对疾病的康复是至关重要的3。
针对老人的特点和患病后易出现的不良情绪,进行心理护理是治疗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不良的心理状态一方面影响了老年患者与医生之间的配合,干扰治疗进程;另一方面,这些心境本身就对健康有害,它会影响体内激素分泌水平,使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活动不平衡,从而影响心血管系统的功能活动。给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休养环境,病室整齐、清洁、安静、舒适,使患者心情舒畅。向患者介绍心血管病的有关知识,使其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了解该病注意事项。本研究资料表明,本组60例患者经采取常规治疗和心理护理干预后,治愈率和好转率分别达48.76%和52.86%,效果较好。心理护理可明显缩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曾秋琼,詹振鹏,洪惠珍,等.浅谈心血管疾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体会[J].医学信息,2009,22(7):1818—1819.
[2] 徐迎庆,王冬梅.老年人心血管病患者的心理分析及心理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0,8(1):144—145.
篇8
关键词:老年社会化;医院服务;发展模式
1 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与特点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我国于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已进入老龄社会,2010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1]。
根据全国老龄办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中指出,我国老龄化进入快速发展期,且地区发展不均衡,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预计到2050年,老龄人口将达到4亿。
2 老龄人群对健康需求的特点
2.1多元化 健康教育、急症救治、慢病防控、疾病康复、临终关怀、心理干预等,形成了老年人对健康的需求的多样化。健康教育内容需求中,生活方式指导、药物指导最受欢迎,分别占总人次的37.6%和30.3%。调查显示,老年人对健康服务的客观需求方面有慢性病系统管理、康复指导、照顾者培训、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等,主观需求方面有上门服务、慢性病管理、保健指导、健康档案、饮食指导、照顾者培训、专科护理、康复指导、技术性护理操作及家庭病床等。
2.2保健知识缺失 医疗保健知识的欠缺是国家教育体系的一块短板,而老年人获得医疗保健知识的途径则更为有限。需求的首位是多发病的有关知识,其次是心理卫生保健知识、饮食与运动指导[2]。老年患者最喜欢阅读和听讲座两种形式获取知识,采取老年人喜闻乐见和容易接受的方法,能使老年人更加乐意接受各种增强身心健康的方法,并且与相关健康工作者多交流,进一步促进相关知识的传授。
2.3治疗周期长 全国卫生服务调查表明,老年人群中60%~70%有慢性病史,人均患有2~3种疾病,疾病的治疗周期长,费用高,如加上治疗好转后的康复时间,平均住院日远高于普通患者。
2.4盲从性 看病难、看病贵,以及保健知识的欠缺,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老年人对健康需求的盲从性,医院内出现的"医托"、街边的各种"治疗体验馆"的存在,客观地表明老年人求医问药盲目性及从众心理。而老年人的盲从使本已不规范的医疗保健市场变得更加混乱。
2.5医疗费用高,支付能力有限 与总人口相比,老年人具有高患病率、高伤残率、高医疗利用率的特点,而目前缺乏为老年人制定的专门政策措施。目前,疾病谱正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发生根本性变化,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已取代传染病成为我国居民疾病中的头号杀手。慢性病是一种长期累积性疾病,主要侵袭对象就是老人。据统计,一个60岁以上的老年人的医药费用将占用其一生医药费的80%以上,老年人住院费是平均费用的1.44倍[3]。与高支出相对应的是老年人较低的支付能力,绝大多数老年人已经退出劳动领域,收入大幅减少,经济状况较差。
3 老年人群健康保障体系现状
3.1政府各部门协作问题 国家对老龄化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成立了老龄工作委员会等专门管理协调机构,另外,民政、劳动保障、卫生计生委等部门都在智力于做好老年人健康保障工作,且在养老、医疗保障方面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现阶段的健康保障机制仍存在弊端。政府各部门虽然各有分工,但缺少必要的协作与沟通,例如:民政部门主抓养老机构的体系建设中,养老院很难为老人们提供快捷便利的医疗需求,也未建立与医疗机构相关的联运机制;国家卫生计生委近年推出的居民健康卡是一项重大的惠民举措,具有前瞻性,为实现资源共享、异地就医打下了基础,但与劳动保障部门实施的"医保卡"是何种关系,能否合二为一,真正方便患者使用?
3.2老年医疗服务体系有待完善 目前,国家并未有一套针对老年病医疗机构的评价体系,许多综合医院认识到老年患者的特殊性,纷纷成立了老年病房,也出现了各种体制的老年病医院,但多是从供需角度、自身利益出发,很少体现公益性,更缺乏适合老人的就医和转诊流程。
3.3医院服务内涵建设不能适应老龄化社会的需求 "三好一满意"活动的开展,是"以患者中心"医疗服务宗旨的延伸,医院虽采取了很多举措来提高服务质量,延长门诊时间、建设绿色通道、提倡优质护理服务等等,但候诊时间长、诊查时间短、住院时间短是大型综合性医院在现行体制下无法改变或不愿改变的事实。
4 老年医院服务模式建立的意义
医院服务模式的发展变化,是适应老年社会化的需求,也是完善我国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老年人的健康保障问题已经是现今健康服务业需解决的重要内容之一[4],老年专科医院的建立是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的必要补充,是体系的核心,只有完善的老年医疗体系才会使老年人真正享有质优、价廉、安全、适宜、方便、有效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老年健康服务需求,才能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期望寿命与生活质量。
5 转变医疗服务模式,适应老年化社会发展
5.1倡导建立老年专科医院 建立老年病专科医院的评价体系,作为完善医疗机构评价体系的必要补充,是适应我国医疗保障现状的必然,老年专科医院应有其特定的专科地位、鲜明的老年专科医院办院宗旨,注重老年人群的健康需求,将老年病整体治疗康复能力作为评价重心,突出老年病服务特色。老年病专科医院的功能定位、管理经营评价考核指标都应区别于综合性医院。更应侧重社会效益、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同时强调患者安全、医疗质量、服务效率的考核因素。
5.2以老年专科医疗为核心,逐步建立完善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 应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等加强合作,在养老服务中充分融入健康理念,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支撑。建立健全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之间的业务协作机制,明确功能定位,鼓励开通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预约就诊绿色通道,协同做好老年人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护理。增强老年医疗机构为老年人提供便捷、优先优惠医疗服务的能力。应统筹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资源,合理布局养老机构与老年病医院、老年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等,形成规模适宜、功能互补、安全便捷的健康养老服务网络。
5.3建立老年医疗的服务模式 老年医疗服务模式应从单一的疾病治疗转向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心理干预、康复为一体的整体服务模式[5],目前的综合性医院很难实现这一模式转变,老年病专科医院的建设应围绕这一模式,强化医护人员职责,强调社会心理干预、功能康复、舒缓治疗和生命关怀,对老年患者进行综合评估,全面分析,维持老年患者的功能完整性和提高生活质量。老年专科医院及综合医院老年病房可依托现有医疗平台,探索开设无陪护老年病房,积极开展"医养结合"医疗护理,将老年无陪护病房发展成集医疗、护理、养老和康复为一体的病房模式。无陪护病区采取健康教育、医疗、护理、心理干预、康复、托老、临终关怀等多位一体的运行模式。无陪护老年病房的运营理念重点是将护理时间还给护士,将护士还给患者,让患者及其家属真正得实惠、享便利,所提供的人性化、专业化的优质服务让人印象深刻。老年病房可结合不同患者的自理情况,分为自理型、半自理型、全护理型、临终关怀等类型,并根据收治对象的不同需求确定不同服务内容;根据患者和家属的要求,设置"无陪护全程托护病房",接受医护人员全天候的精心治疗和护理;为老年患者提供保健和活动场所,为老年患者提供丰富多样的无陪护服务,满足老人们的各种需要。
5.4制订行业标准,规范医疗行为 行业标准的缺失,使老年医疗服务整体质量不高,规范性差,医护团队的配备、查房的标准、护理的范畴、环境建设、服务流程均应建立统一评价标准,严格落实老人们的安全目标,形成标准的老年慢性病治疗病房、长期护理病房、康复病房及临终关怀病房。老年专科医院应充分重视老年医疗照料的连续性,诊疗及护理需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技术操作规范,并逐步向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的其他机构推广,使老年医疗服务进入一种规范化管理状态。
5.5重视老年人心理干预 了解老年的心身特征,针对老年期常见的心身疾病和防治方法,解决老年人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加强老年人的心身保健。每位老年人的具体心理状况不同,针对性别和年龄的差异,对不同个体实施具体化的干预方法。采用认知重建、心理应付、问题解决等技术进行心理辅导和治疗,使有心理问题的老年人重建健康的方法和态度,产生健康的心理与适应性的行为。采取综合干预方法,耐心和患者进行交流,讲解相关心理知识,解答老年人的心理疑问。目前,精神疾病的早期防治和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R].2011.
[2]张冉,高玉霞.国内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需求及干预现状研究进展[J].老年医学杂志,2011,31(14):2797-2799.
[3]刘晓强,朱吉鸽.老年医疗保障体系研究与构建[J].国外医学,2009,26(4):177-181.
篇9
【关键词】老年病人;心理护理
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 老年病人也不断增加, 由于老年病人各脏器、组织生理功能、形态、解剖上发生退行性变, 表现为生理适应能力减弱, 抵抗力下降等衰老现象, 因而老年病人大多病程长、恢复慢、易反复、疗效差; 老年病人的发病率、住院治疗率比其他年龄组高, 做好老年病人的护理工作包括心理护理显得尤为重要[1]。以下是我在临床工作中针对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1心理护理对于老年病人的重要性
老年病人由于受疾病折磨, 怕失去独立生活能力, 怕孤独, 怕久病床前无亲人; 如退休病人感到自己不中用, 而自怜自弃, 丧偶或子女分居感到孤独悲伤, 常有性情固执, 怪癖任性, 一些琐事也大发脾气或抑郁落泪等, 除身体器官疾病外, 多伴心理障碍。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心态因素, 与老年疾病的发生和康复都有密切关系。由于老年病人的文化水平、个人性格、修养素质、经济条件、家庭环境、职业关系和人生经历都不一样, 导致老年病人的心态差异很大, 对待疾病的态度也不相同, 表现为对疾病恐惧和紧张、情绪低落、孤独、烦恼急燥、疑虑恐惧的心理, 拒绝服药的心理、悲观厌世的消极心理, 出现不配合治疗消极心理往往使内分泌代谢紊乱导致疾病加重, 甚至不易康复[2]。以上各方面的因素都可以影响我们对于病人的治疗效果,进而影响到病人对于自身治疗康复的信心。
2老年病人在心理上主要出现的问题及相关的措施
2.1焦虑不安:这是老年住院患者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每个患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但以首次住院的患者入院第一周最为明显[3]。他们对自己所患何病,严重程度,何时才能治好等还不清楚,因此焦虑不安,表现为烦躁,食欲下降,睡眠不佳等。对待这种病人,首先要针对患者提出的问题予以认真的解释,使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特殊情况除外,如癌症患者等),然后找出病人焦虑不安产生的原因及不利影响,并制订切合实际的措施进行放松训练(自我按摩,简易保健操等)。通常情况下患者均能接纳护士的意见,并可在较短的时间里消除或减轻这种心理,睡眠及饮食状况会有明显改善。
2.2孤独寂寞:主要出现在住院时间较长缺少亲人陪护的病人。这类病人多性格内向,不善交往,很少言语,其它病人亦不愿同其交往,加之很少有人前来探视,病人感到非常孤独,十分寂寞,表现为无所事是,情绪低沉,常常卧床等。对待这类病人,我们除做好基础护理外,尽可能多增加与患者接触机会,以和蔼礼貌的语言和患者交流,以热情、乐观的表情去感召患者,驱除其寂寞情绪,有针对性地将同病室的病人集中起来参加一些活动,并向病人讲解交往的好处和方法,鼓励他多和别人接触。经过一段时间,病人和病友们建立了感情,就不再感到孤独寂寞了,最终达到心身护理最佳效果。
2.3悲观消极:人到老年自然就有一种日落黄昏的感觉,这种脆弱的心理在患病后得到负性增强,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认为自己没用了,还要给别人增加负担,所以求治的主动性不高,往往被动配合治疗。主要见于平素自尊心和独立性较强且病情较重的病人。
病人这一心理产生的基础是不敢面对现实,其实是一种逃避行为。针对这种情况要尽量取得家属的配合,主动关心病人,使病人认识到亲人们对他的关怀,并盼望他们能早日康复,讲解主动配合治疗的意义,在精神上要首先战胜自己。对病人每一点认识的提高和精神的振作都要给以肯定和鼓励。
2.4疑病:因为老年人身体状况的原因,患病后极易往坏处想,一旦遇到久治不愈、疗程长情况,就怀疑自己是否患有何种疾病。此类病人多具有固执和只相信自己不相信别人的心理特点。表现为过分关心自己的健康状况,整日提心吊胆。对此我们应采用疏导的方法,耐心地向病人解释发病机理、短时间内查不出病变或不能治愈的原因,并佐以实例说明病人所患疾病为普通疾病,本院完全有能力、有保证治愈该病,使病人心情逐步舒畅起来,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2.5情绪不稳:多见于具有易激惹,性格急躁,爱挑剔等特点的病人,对自身疾病所致的不适及稍不如意的事情都要发泄出来,对象常常是护士或陪护人员。对此类病人要理解,宽容和忍让,同时进行开导,给以周到的服务去感动病人,使其改变态度。
2.6过分依赖 老年住院病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一心理,但以依赖性较强和长期有人陪护的病人为明显[4]。他们事事想让别人帮助,即使自己能做的也不想去做,完全适应了在别人的照料下生活,形成了依赖性,对康复十分有害。护理中要耐心向病人讲解活动的重要性,鼓励病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减少不必要的帮助,根据病情制定每日活动计划,在家属陪护下鼓励病人做生活自理训练。
2.7其它:对绝望和恐惧心理的患者,应树立高度责任感和同情心,不回避矛盾,积极主动的帮助、启发患者正视现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如遇到患者入院后心理情绪极度不稳定,拒绝饮食,不配合治疗。我们应主动与其谈心,向其家人了解其患病历史情况和家庭情况。有针对性地反复开导,劝其积极配合医护,服从治疗,敢于同命运抗争等。最终达到缓解患者绝望与恐惧的心理,积极配合治疗的目的。
3老年病人的护理体会
通过心理疏导, 进行心理护理, 绝大多数病人、家属能和医护人员愉快地合作, 对大手术、创伤的耐受基本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1)针对老年病人的心理问题,我体会到护士接触病人的机会最多, 护士的言行对病人的心理护理影响较大。能解除病人焦虑、孤独的心理是护士重要职责所在。
(2)帮助老年病人认识、处理好护患关系是心理护理的关键。
(3)护士工作质量直接影响老年病人的心理状态。因此, 护理人员不仅要熟悉老年病人的心理状态, 还必须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 才能获得病人信赖, 达到最佳的心理状态, 愉快地接受治疗, 配合治疗, 使之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昌杰.浅谈内科老年病人的护理.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0,10(3):10-11
[2]邵永春.内科整体护理中的健康教育.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1999,5:9
篇10
【关键词】以人为本;老年病;体现
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和整体护理内涵的不断拓宽[1]。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病科自2003年3月至2006年12月,与院内科室相继推出了“以人为本的新型护理模式病房”构筑连续性的护理服务(无缝隙护理)[2],并结合老年病人特点,实行弹性护理工作制,在健康与疾病之间发挥作用,解决老年病人存在和潜在的健康问题。通过护理实践证明:以弹性护理工作与无缝隙护理相结合,始终以人为本,在护理程序中溶入人文精神,营造人文气氛,则能保证有效减少正常工作中难以避免的护理空间[3],提高老年病人治愈率,临床收到满意效果。这不仅是老年病科护理专业发展的需要和趋势,符合老年人的康复需求,同时也提高了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和科学管理效率。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老年病心血管科是一个拥有25张床位,以心血管病为主的综合性病区,担负着全省60岁以上的各阶层离退休人员的治疗和危重病人的特护与抢救。病区组合护士9人,其中4名护士取得了护理本科文凭,3名护士在成人高校就读护理本科。2名护士在成人高校就读护理专科。护理模式改进前,功能制护理模式在我科护理模式中比例占87.5% , 责任制护理模式占12.5%。自2003年开展人性化服务,以弹性护理工作与无缝隙护理相结合, 以人为本,创建温馨病房。已进入规范运行。
1.2方法
1.2.1组建护理结构本病区编制护士9人,组合2个护理单元,按其职称组合各分有主管护师1名,护师2名,护士1名。其中护士长和2名护理组长为正常班,其他6名护士倒班制。
1.2.2评聘护理组长采取护理组长弹性聘任负责制。护理组长负责本组病人的治疗、心理护理、病情观察和护理病例书写,指导和协助危重病人的基础护理、生活护理,开展以人为本,在护理程序中溶入人文精神,营造人文气氛,创建温馨病房。
1.2.3护理弹性工作制组员参加倒班工作,并参与本组病人的健康教育,治疗和护理,和护理组长构筑连续性的护理服务(无缝隙护理)[2]。负责晨晚间护理和体温测试与绘制。完成危重病人的基础护理操作,在健康与疾病之间发挥作用。
1.2.4按职称上岗,实行主管护师、护师和护士三级护理管理负责制,以弹性护理工作与无缝隙护理相结合[2],加强病区护理质控管理力度,以护理核心制度十四条为标准,护士长检查、指导护理组长的管理工作,护理组长检查、指导护士的基础护理工作,完善三级护理服务内容,达到每一位患者获得特定程度的优质服务之目标。
2效果
2.1开展人性化护理,以护理弹性工作方法, 构筑连续性的护理服务 采取主动的护理措施,运用激励的支持方法,针对不同的病人及时提供不同的人性化服务,实现护士对病人实行一对一的护理要求[3],体现护士对病人的真情实感,服务于人、生、老、病、死全过程,从中展示和赞赏护士的知识和潜力,体现护士自我价值的实现,提高护士的职业形象[5],改善护士地位。
2.2开展人性化护理,在护理实践中不仅针对疾病,而要更为注重人的健康,重视人对健康问题的身心整体反应,在细微之处下功夫,使患者在就医全过程中感觉方便、舒适、满意,体现人本观和人文精神。促使每一位护士对每一位病人实行最佳服务如:开展工休会,给予健康教育,采取个体指导、集体讲解、文字宣传形式进行。开展疑难个案护理查房、重病护理查房、护理专科会诊等,提高了护士的整体素质和责任心。
2.3推进人性化服务,通过提高护士职业形象、专业水平和技术水平,满足患者对疾病及心理的护理需求[5],以人为本,让病人受益[4],从而提高患者对护士职业形象的满意度如:对患有呼吸、心脑血管及内分泌疾患居多,并存在有不同程度的老年慢性疾患与心理障碍、恐惧等心理的老年病人。以弹性护理工作与无缝隙护理相结合[2]的工作模式,与患者结盟、拜患者为师,并改变以往“实施什么护理,患者就接受什么护理,变为“患者需要什么,我们就护理什么[4]” 增加病人的依赖感和安全感,体现护士实现人文关怀的价值,连续三年统计住院病人满意率均为100%,护理差错为零缺陷,符合老年病人的康复需求。
3讨论
开展人性化服务,本文以弹性护理工作与无缝隙护理[2]相结合,以人为本,体现在老年病人的生命与健康、权利和需求、人格和尊严的关心和关注的护理实践中[5],在护理程序中溶入人文精神,营造人文气氛,则能保证有效地减少正常工作中难以避免的护理空间,体现护士对病人实行一对一的护理服务[3],加快患者的身心康复,提高老年病人的治愈效果,是老年病科科学化管理的新尝试,是推行管理年护理程序标准化的最佳工作举措,是老年病科护理学科发展的关键,值的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许华.实施整体护理和弹性工作相结合在干部病房应用. 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1,13(3):256.281.
2郭燕红.以人为本促进我国护理专业的发展 卫生部保健局护理专业培训讲座,2004,6.
3何卫权.整体护理和弹性工作制在分娩室的试行效果. 中华护理杂志,1999,34(8):463~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