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专业入门知识范文

时间:2023-11-07 17:29: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护理专业入门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护理专业入门知识

篇1

关键词:护理学导论;教学方法; 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

《护理学导论》是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入门课程、必修专业基础课,对护理专业学习、护理职业理解和职业素养的培养都起到重要的作用[1] 。但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全部都是初中起点、对学习缺乏耐心,分析问题能力较差,需依据其特点开展针对性教学。笔者在教学中,改革教学方法,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侧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对护理专业的感悟及在内心对护理专业认识的升华,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现介绍如下:

1. 课程内容的选取

通过分析护士的职业岗位需求,结合我校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的教学内容,如:对于临床上运用较多的护理理论、护理工作中的法律要重点学习,医疗卫生体系一章内容在护理技术中讲述更细致,这部分内容做简单了解。健康教育的理论内容在《健康教育学》中学习,本课程只做实践演绎,护士素质与礼仪规范的内容与护理礼仪重复,留到护理礼仪中专门学习。

2 课程的重难点及解决方案

本课程的重点:护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护理学的基本概念、护理程序,护理工作中的法律问题等。 本课程的难点:护理学的基本理论,护理程序在临床中的应用。 解决办法:在教学内容设计时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将不同的护理理论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分析,联系临床实际,变抽象为具体,加强学生理解。教学上应用多种教学法、深入讲解,并利用多渠道多层面的社会资源开拓学生的视野,从而多途径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中的难点和疑点的理解,提高教学质量。

3 教学方法改革

《护理学导论》是护理专业的理论基础,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课堂讲授,以教为主,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缺乏医学知识和实际经验,教学反馈不佳。为此,笔者充分运用校院合作平台,对临床护理专家、省内外护理老师展开调研,依据现代护理专业的核心价值观和南丁格尔的护理理论,课程教学侧重护生能力的培养和对护理专业的感悟,笔者改革了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引入体验式、参与式的教学模式。旨在让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对护理专业有一正确认识,从而建立明确的内在的护理专业信念,自觉学好护理专业。

3. 1 PPT教学法

本课程教师全部使用多媒体课件PPT讲授理论内容。多媒体课件制作细致、声像齐备,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了课程教学的效果。同时,多媒体教学对于扩大课堂信息量、帮助师生互动具有明显的效果。

3. 2 小组讨论法

适用于护理相关理论的教学。课前老师将教学内容编成学习提纲发给学生,学生分组自学、查询资料,针对提纲准备讨论内容,每组推荐一名中心发言人,表达本组对提纲中的某问题的认识,本组成员可以作补充发言,其他小组成员可以提出质疑,最后老师总结,对认识问题正确的学生给予肯定,不正确的给予纠正。

3. 3 临床见习法

早期接触临床对于培养护生的职业素质,激发其学习兴趣有很大的作用,组织学生到医院见习、调查护理程序在临床工作的应用,体验医院的工作环境、指导学生以案例为基础,模拟护理程序对患者进行护理、即收集资料,制订护理计划,然后每人写一份见习报告,作为对学生部分测评依据。于见习结束后采用自制问卷调查对见习教学的评价,内容包括见习内容及方式、见习收获与效果。

3. 4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依据教学目的,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案例为基本素材,把学生引入特定时间的场景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护理理论、批判性思维、护士与法的学习中,运用案例教学法。课后调研显示,92%的学生反馈能加深理论课内容的理解,对激发学习兴趣有帮助,心得体会还显示希望在其他课程多开设类似活动。案例教学能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能让学生从病人立场上体会到“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观点,也有利于培养综合能力,符合护理发展要求。

4体会

通过对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更新及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也能促进教师不断学习。五年制《护理学导论》教学方式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为培养合格的护理人才,我们每一个护理教师都应该积极投身教育改革,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为培养适应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护理人才而努力。

篇2

涉外护理专业旨在培养能胜任境外或涉外医疗机构护理工作的人才,该专业英语教学包括通用英语(EGP)和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本文基于ESP教学理念,拟分析涉外护理ESP教学的对象、师资、教材、授课时机以及EGP与ESP的衔接等方面特点,着重探讨该专业英语教学思路,以期改善涉外护理英语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在真实环境中的交际能力,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的涉外护理人才。

关键词:

ESP;EGP;涉外护理英语教学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医学教育国际化,社会对复合型涉外护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近30年来,各高职院校相继开设涉外护理专业。涉外护理专业旨在培养具有一定人文社会科学与医学基础知识、扎实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熟悉英语语言国家文化和较强英语应用能力的国际性涉外护理人才,因此护理英语教学成为该专业的重点教学内容[1]。然而,目前国内有些院校涉外护理专业毕业生英语应用能力依然较差,于是英语教师纷纷探讨该领域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问题。笔者认为,涉外护理专业ESP教学的有效开展不仅依赖于专门的ESP师资、教材、教法,而且与ESP的授课对象及其通用英语(EGP)能力等相关因素密不可分,EGP与ESP的有效衔接是实现涉外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所在。

1EGP与ESP的关系

ESP的产生与发展和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密不可分。社会语言学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的语境下,人们所使用的语言不尽相同,这便产生了语言的变体。从Hutchinson&Waters的英语语言教学树形图[2](见图1)不难看出:作为在不同专业范围内使用的专门供特定的社会文化群体使用的专门用途英语(ESP),无疑就是通用英语(EGP)的功能变体。EGP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基本语言技能,ESP则是某一专业学生英语知识和专业技能相结合的应用型课程,必须以EGP为基础。

2涉外护理英语教学思考

2.1合适的对象是ESP教学有效开展的前提

正如有些高校英语专业招生需要参考考生的英语高考成绩,涉外护理专业在选择生源时也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动机及英语基础。自1985年在国内首家创办涉外护理专业以来,我校涉外护理专业已有一千余名毕业生迈出国门,在欧美、中东、东南亚的14个国家从事护理工作,境外就业人数在全国名列前茅。当时我校英护班为四年制中专(普通护理班为三年制),每4年招一届,因人才培养质量好,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青睐,后改为每届招收两个班,最后发展到“遍地开花”,护理专业全部改成英护班。人才培养效果一度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就是生源质量没有控制好,部分学生进校时对英语毫无兴趣、英语基础差,ESP教学效果深受影响。所幸我校及时调整招生策略,从而确保了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社会语言学家Strevens认为:“专门用途英语教育的目的和内容,主要或全部不是由普通教育的目标来确定的,而是由学习者对英语的功能和实际应用的需求所决定的。”[3]实践证明:综合考虑学习者相关因素(比如学习者学习目的、动机、对英语的态度等主观因素,学习者当前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等客观因素),通过笔试、面试,筛选合适的教学对象,是涉外护理专业ESP教学有效开展的重要前提。

2.2扎实的EGP能力是ESP教学的基础

《ESP》杂志主编TonyDudleyEvans认为:大部分ESP课程都是在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而开设的[4]。ESP教学必须以EGP教学为基础,两者既可以是并列关系:教学内容有差异,教学原则无本质区别;也可以是接续关系:在发展学习者基本语言知识和技能(EGP)基础上,进一步针对学习者实际需求,培养、提高学习者利用英语进行职业交流(ESP)的能力。有些院校涉外护理ESP教学效果之所以差,部分原因是忽视了与EGP教学的有效衔接,盲目强调ESP教学。事实上,涉外护理专业EGP课程体系必须包含英语精读、泛读、听力、口语、句子结构等,学生EGP综合能力培养决非一门课程或一本《综合英语》教程能解决的。不难想象,如果涉外护理专业学生在低年级时没有打下牢固的EGP基础,不具备较强的通用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其后期的ESP教学自然很难顺利有效开展,教学效果必然会不尽如人意。

2.3合格的ESP师资是ESP教学的关键

ESP教学必须有合格的师资。目前,大部分医学院校涉外护理专业英语教师队伍主要是由师范院校毕业的英语专业教师和医学院校毕业的护理专业教师组成,他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英语专业教师缺乏护理专业知识,对中西护理文化的差异缺乏深入了解,而护理专业教师英语水平又达不到一个较高层次,这都直接影响到护理ESP教学方法和效果[5]。缺乏合格的ESP师资是目前许多院校涉外护理专业英语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早在1989年,我校便从首届英护班挑选出3名优秀毕业生留校任教,他们业余时间顺利修完华中师范大学英语专业课程后,先后赴国外公立大医院从事为期两年的临床护理工作,工作期满回国继续任教。我校涉外护理专业ESP教学的有效开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拥有一支优秀的既懂英语又懂护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2.4实用的ESP教材是ESP教学的保障

ESP教学理念认为教材内容和教学活动设计都应体现真实性原则,真实的教材内容应该包括与专业相关的真实语料,练习设计和课内外教学活动都应体现ESP的社会文化情景、真实的语篇以及真实的学习任务,即语言技能的训练、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培养。然而,有些院校涉外护理专业使用的医学英语教材内容非常广泛,与护理专业知识联系不够紧密。我校涉外护理专业一直通过两种途径选用教材:一是自编校本教材或讲义,如医学英语词汇、口语等,以国内现有的医学英语教材为蓝本,紧密联系临床护理需求,注重教材内容的真实性、生动性和难易度,坚持“实用为主,够用为度”,适当取舍;二是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引用国外原版教材,如《美国注册护理入门》《剑桥护理英语》等,确保了ESP教学的实效性。

2.5科学的ESP开课时机是提升ESP教学效果的有力举措

21世纪英语教学的根本转变就是英语教学越来越多地与某一专业知识或某一学科结合起来,由学习英语转向用英语学习。ESP课程大多为高校高年级学生或已从业的成年学习者设置,一般面对中高级学习者[6]。涉外护理英语具有鲜明的职业特色,是ESP的重要分支。涉外护理专业医学英语课程的开设还应充分考虑与学生临床护理课程间的有机衔接,注意医学英语与护理专业理论知识的紧密结合。因此,应当在大学最后一个学年,即四年级安排开课。因为学生在大学二、三年级时,已大致完成了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并积累了对各种不同疾病护理的感性认识,此时开设专业英语课程,针对性强,学生易于接受,兴趣也高。此外,四年级是学生在医院见习期,也可达到“做中学”“在交际中学交际”的目的。

3结语

涉外护理英语教学包含前期的EGP与后期的ESP教学,该专业的ESP教学具有鲜明的职业特色,以ESP教学理念为指导,立足于培养学生较强的EGP能力,以专业需要为出发点,构建一套适合高职涉外护理英语教学的EGP与ESP课程与教学体系,注重EGP与ESP的有效衔接,是提高教学效率,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涉外护理人才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彭薇.ESP教学理念下涉外护理英语教学改革探讨[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1):55-58.

篇3

【关键词】护士职业素养 课程改革 方案 实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0-0086-02

护士职业素养是护理专业的一门职业核心课,主要培养护生的职业道德、护理理念、护理工作方式方法等,随着护理工作中人文关怀、优质护理等逐渐发展为评价护理工作的重要指标,培养护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是学校教育不能忽视的课程目的。

一 课程设计理念和思路

1.课程设计理念

树立职业教育是为就业服务,注重能力培养,突出能力本位的理念,贯彻高职教育“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的理念,按照职业教育需要来设计课程目标,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健康需求的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遵循临床护理需求设置课程;按护理职业岗位通用能力来取舍课程内容。

2.设计思路

在课程的整体设计上,以行业调研作为护士人文修养设计的核心。通过广泛深入的行业调研,分析、综合并确定了护理岗位的七大能力需求:(1)促进专业发展的能力;(2)应用护理理论的能力;(3)人际交往沟通能力;(4)以合法和合乎道德规范的方式有效执行护理职能的能力;(5)护理评估和干预的能力;(6)应用护理科学实证的能力;(7)进行健康教育和卫生保健指导的能力。以这七大能力来取舍本课程内容。

二 课程总体目标

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在于以临床护理岗位的能力需求为导向,引导学生认识并进入护理专业,培养专业情感,培养学生应用护理理论的能力、处理工作中人际关系方面的能力、处理专业中的法律伦理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护理的能力。

三 课程内容设计

1.课程内容

在课程内容设计上,以健康教育的经典模式“知信行模式”为指导,将护士职业岗位七大能力根据能力侧重点将课程内容按“职业基础知识、职业信念、职业行为基础”三个模块对学习内容进行重组。具体确定为三大模块,即职业基础知识、职业信念、职业行为基础;十个学习项目:护理专业及发展、护理行业及环境、护理理念、护理伦理、护理法规、护理礼仪与美、护理程序、护患沟通应对、科学思维方法、健康教育;若干个学习任务。

2.教学内容序化

在教学过程组织中,遵循由浅入深、由面到点的原则,按护士职业逻辑顺序,从护理专业到护士行业,从护理工作环境到工作场景;从方法到运用将课程内容进行序化。

3.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主要在校内开展教学,以课程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能力的要求,适时地安排沟通、行为训练等实践教学,贯穿护士职业素质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根据具体教学内容选择情境模拟、角色扮演、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四 教学方法改革

护士职业素养是护理专业导入课程,授课对象为大一学生,由于他们尚未接触本专业的核心能力课程,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突出能力为本位,缩短课堂教学与工作过程的距离,将情境融入课堂。

1.启发式教学法

即上课开始就由教师提出问题,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励学生开动脑筋思考,通过启发学生思考、开阔学生思路,然后按照提出问题的思路进行讲授,使学生通过思考,按照问题思路构建基本知识。

2.情境教学法

在课前准备一个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工作情境,通过多媒体生动展示,教师模拟病案中患者提出的问题要求学生解答,然后针对此问题进行教学讲授,讲解结束后采用对话方式模拟护患情境,进行病例回顾问答,巩固教学内容,解答学生疑问,启发和拓展学生思维。

3.角色扮演法

在护理伦理、护患沟通等模块教学中,要求学生课前查阅相关的新闻资讯或情境,在课堂上分组进行角色扮演,体会护士和患者在实际场景中的心理状态及可能面临的问题,在师生对话或生生对话中感受进而领悟相关内容的学习。同时,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

4.“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法

在护患沟通技巧及护理礼仪等模块教学中,将教学场所直接设在实训室,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在做中教,在做中学,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突出学生感性认识的升华及运用能力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5.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法

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性的一系列相关的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基本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每个大教学情景能够支持学生进行持续的探索,学生能够在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时间内从多种角度对其中的问题进行持续的求解。

篇4

一、课程设计原则

从生物化学学科性质上看,《生物化学》是一门实践技能较强、基础理论较深的课程。但作为护理专业的基础课程,却又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这门课程自身抽象性较强,不少学生感到难懂、难学。尤其对护理专业的学生来说,知识点多,课时设置又少,特别是对一些高中文科班考入的学生,在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上难度更大,这就迫切要求任课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

本门课程设计的原则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宗旨,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优化课程结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从护理专业所需要的知识出发,将护理岗位要求的知识和能力与《生物化学》相关内容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制定出与真实工作环境更加贴合的项目任务,培养学生相应的职业能力和技能。

二、课程目标定位

课程目标定位是将概括性的职业能力分析典型化,使之成为有教学实际操作意义的行为指南。学生在通过本课程的项目学习后,能够对六类代谢性疾病的生化机理进行分析,逐步建立对代谢性疾病的肝功能、血样及酶学等生化检验结果进行解读的能力,解释生化指标的正常范围和临床意义,分析代谢性疾病与酶、肝功能等生化指标的联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生化角度探索代谢性疾病发生、发展和诊断治疗的机理,从而较好地配合医疗开展整体护理工作。在通过对护理岗位能力的分析后,获得以下三大课程目标。

1.能力目标。①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指出六类代谢性疾病的临床检查生物化学指标;②正确解读六类代谢性疾病的生物化学检验结果;③解释六类代谢性疾病临床检查生物化学指标的正常范围;④解释六类代谢性疾病临床检查生物化学指标的临床意义;⑤分析六类代谢性疾病与临床检查生物化学指标的联系;⑥利用生物化学知识合理解释代谢性疾病发生的生物化学机理;⑦利用生物化学知识合理解释代谢性疾病病情变化的生物化学机理;⑧能举例说明生物化学知识在护理临床工作中的应用;⑨能结合生物化学知识对日常护理工作提出合理建议。

2.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以下知识目标:①了解蛋白质、酶等生物大分子结构与理化性质、功能的关系;②熟悉酶的作用特点和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③掌握常见中毒与酶、生物氧化的联系;④掌握脂类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及其紊乱对机体的影响;⑤掌握氨基酸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及其紊乱对机体的影响;⑥掌握糖类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及其紊乱对机体的影响;⑦熟悉肝脏在机体代谢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素质目标。①通过对临床病案的汇报,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和信息传递能力;②通过对临床病案的分析,形成对综合信息进行处理分析的习惯,加强职业认同感,体验科学严谨的逻辑思维过程和团队合作的精神;③通过对代谢性疾病临床生物化学指标的解读,树立实事求是、对患者认真负责的态度;④通过解释生物化学指标正常范围和临床意义,锻炼护患沟通技巧和语言表达能力;⑤通过分析代谢性疾病与生物化学指标的内在联系,养成查阅资料和自主学习的习惯;⑥通过对病案和化验报告单的认识,体验数据和外语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⑦通过解释代谢性疾病发生、变化和诊断治疗生物化学机理,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⑧通过认识生物化学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锻炼评判性思维和合理推断能力。

三、项目内容设计

学习项目内容设计是项目化课程实施的行为手册,是通过模拟真实情境、设定具体任务将三大课程目标融会于实践操作,实现知识、技能和素质的齐头并进。

根据分析护理岗位所需技能及相关课程间的知识结构,遵循需用为准、够用为度、实用为先的原则。针对课程特点,结合护理专业及其后续课程对生物化学的要求,并结合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特点,精选课程护理专业针对点,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改造。改造后的项目分为A线项目和B线项目,A线项目主要在课堂上开展,由教师引导学生完成;B线项目则是在课外开展,由学生自主查阅资料,撰写分析报告,制作幻灯片进行汇报。在A线项目下又分为入门项目(急性中毒患者生化机理分析,8学时)、主导项目(糖尿病患者生化机理分析,10学时)及综合项目(肝胆疾病患者生化机理分析,10学时)3个子项目。

教师借鉴其他课程项目化教学经验,根据从易到难、由简入繁的学习逻辑,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以及学生所熟悉的信息和认知规律,将课程内容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按照病案解读指标确定指标分析(实验)病机分析后续拓展6个过程进行工作任务划分,展开教学实施。

四、项目内容实施

第一堂课的教学设计,要求从一开始就让学生对整体课程有个鲜明的印象,对课程充满兴趣。具体设计如下。

1.教师和学生相互介绍与认识,告知学生联系方式(QQ)、手机、微博。

2.课程简介:告知学生本门课程为护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介绍本门课程的总体安排、课程目标、课程主要内容,强调以项目化教学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说明本门课的考核方式,如不能达到项目考核要求就不能成为人民医院护士,延长考核期。

3.情境设计:假设本班为乐山人民医院病房会议室,全班学生按4飞人的规模组成团队,作为护理工作小组,每组设有责任护理组长(负责人),教师为护士长,学生为护士;每周进行一次教学查房,查房后对患者情况进行讨论,完成任务书。

五、项目内容评价

本门课程采用项目考核法,即强调过程性考核。在项目完成后,通过对项目的验收进行结果考核,考核由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组成。对完成项目的每个过程都要适时地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含了技能、知识和素质。期末理论考核采用闭卷方式。各类考核都设计有详细的考核指标和评分表。

六、结语

基于职业能力为导向的生物化学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教学中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动手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等方面的确有其独特的优势,为学生营造了真实的工作环境,使学生能较早地体验到职业工作过程,熟悉护士工作流程,掌握岗位工作技能,成为教学环节中非常重要的部分。项目化课程设计的实施过程体现了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特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未来发展,为今后从事护理岗位工作打下了基础。

生物化学课程项目化教学在实践中对教与学的能力提高确实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深入探讨,不断总结,才能正确并更好地运用项目教学法指导高职护理生物化学教学。针对项目化教学的顺利实践仍存在一些阻碍,可以从如下方面改进。

篇5

关键词:民办养老;护理;康复;措施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1-0102-02

一、泰州市民办养老护理问题的提出

在现实生活中,养老方式可以分为两类,首先是家庭养老,其次是机构养老。照料老人尤其是照料身体患病的老人已成为新的社会难题。中国的老人不再满足于长寿,而是希望活得有尊严。在传统的国家福利养老之外,老龄产业正在萌芽,市场提供的养老产品将给老龄化日益严重的中国带来更多的养老模式。这样,养老护理作为一门新兴服务性行业便应运而生,作为家庭养老的补充,机构养老目前已成社会关注热点。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养老服务的主体发生了变化,许多民办养老机构也纷纷建立,并参与养老市场的竞争。但无论是家庭的孝道型养老还是机构的供给型养老都没有客观地认识护理的重要性。其实,养老护理产业在国际上发展已经超过100年,是国际上公认的一个专业。养老护理有专业的知识体系、独特的工作方法和技巧,以及被国际社会认同的职业准则。对此我国有很多院校纷纷响应和开设了相关专业,专门培养和教育具备老年社会工作、老年护理保健、老年服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熟悉老年方面的政策法规,能胜任老年人服务与管理工作岗位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二、泰州市民办养老机构护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1.民办养老护理服务人员待遇和社会地位偏低

目前,泰州市民办养老机构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公益性色彩,给从业人员提供的待遇偏低。护理人员的每月工资普遍在1 000―1 500元,远低于从事一般服务业的人员,比如医院护工、餐厅服务等。同时由于传统社会认为养老护理服务是伺候老年人的工作,社会地位较低,泰州民办养老机构还处于数量稀少、层次偏低的程度,主要提供的是照顾老人吃饱睡好的所谓“保姆式”服务,以生活上的照料为主要内容,养老护理需求数量大,但是低层次、专业技术含量几乎为零的护理工作也决定了从业人员社会地位的提升具有很大的难度。所以经过培训的养老护理从业人员能坚持专业工作的只占一小部分,更不用说经过高校培养的专业人才在择业和就业过程中承受的一些负面的影响。相较而言,具有较高素质和技能的养老护理专业人才难以发挥专业优势作用,经过专业培训的从业者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都不能得到有效承认。

2.民办养老护理服务从业队伍素质偏低

在泰州民办养老机构护理中,存在一些护理素质比较差的情形。比如养老护理员事业心、责任心不强,工作热情不高,缺乏敬业精神和认真负责的科学态度等等。从泰州民办养老护理从业人员队伍的建设状况来看,职业化和专业化的进程很不乐观。当然,现在相关职能部门已经注意到了这点,开始加强对养老服务人员,特别是护理服务人员的培训,开始了推进养老服务化的进程,这是可喜的,但是整个队伍建设和整体素质还是偏低的。据测算,在泰州市民办养老护理服务人员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15%左右,近年来,招收聘用下岗女工及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也占了很大一部分。因此一定要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布的《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作为一个强制性的职业认证的标准,在整个养老职业队伍当中通行开来,这些都应该从行业规范的层面上加以改进。

3.护理服务人员专业技能和培训力度薄弱

养老护理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在泰州市民办养老护理中存在着养老服务的专业性要求与职业培训不到位的问题。一个合格的养老护理员应该具有爱心、细心、耐心、责任心的职业素质,具备基本医学知识、护理常识、心理疗养知识和良好的沟通意识及交流能力,这些都必须通过系统、科学、专业的职业培训来实现。而在现实中,严重供不应求的就业情况造成养老护理员的职业准入门槛降低,全市很多民办养老机构因为人手匮乏,原本的社工被迫兼职或转行做护理员;而部分养老护理机构和从业人员培训意识薄弱,往往制约了养老专业化服务的深入发展。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自2002年7月成立以来,在该所通过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鉴定的泰州市养老护理员比例堪忧,而在连续开办的职业技能培训班中,全市报名入学的学员不足1/8。报名培训的更是以单位、团体居多,个人报名者更是少之又少。

4.养老护理服务功能单一

目前泰州市民办养老机构的护理服务还停留在关注老人的基本生活需要方面,老年人身体精神文化生活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需求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忽视。在精神和心理方面,老人有非常丰富的内心需求,如对增长个人才艺的需求、了解社会发展、追随时代进步的需求以及情感需求等现在难以满足。泰州市民办养老机构收养的大部分是生活半自理老人,老年人有心理护理诉求的占多数。但是护理人员接受过心理护理知识培训的只占极少部分。

三、推进泰州市民办养老机构护理服务的对策措施

1.加强民办养老护理人才队伍建设

养老护理人才应是集大成者。从业人员应是具备一般护士的指导、咨询和支持能力,能确保护理、照料和治疗方面的质量安全,可以提供健康和营养咨询,能给老年人独立生活及社交活动提供保障,有听取和采纳老年人家属等护理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的能力。然而,目前养老护理从业者存在非专业、非职业、非行业、非本土的情况。由于缺乏准入门槛,养老护理从业者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开始从业年龄偏大,更谈不上专业性。从业人员以外来打工者居多,与国外“让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人照护老年人”的目标相去甚远,养老服务岗位的流动性也很大。泰州市应通过大力兴办能够培养养老护理服务专门性人才的培训机构,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由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等为从业主体的局面。其次为鼓励年轻人和城市居民从事养老工作,不妨借鉴国外经验。护理培训机构的学员本人不需要交纳任何费用,费用由政府承担,学员学成后需从事养老护理工作,通过为政府提供服务抵扣相应的学费。再次还应注意挖掘和吸收我市高等院校培养的护理专业的毕业生,特别是男生生源,丰富人才结构,比如泰州职业技术学院的护理专业毕业生有着较好的社会口碑;应该大力鼓励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开展养老、护理、医疗、保健、康复等方面的培训,充实合格养老人才队伍,在这方面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医学技术学院就做出了很好的示范。

2.加强养老护理员的专业技能培训工作

泰州市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养老护理员的持证率较低,大多数没有配备专业护理、老年心理学、法律咨询、社会工作等方面的专业人员,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多样化需要。在养老护理工作中应注重规范化服务。首先,护理工作要注重工作程序,护理的岗位是在老人身边,老人的生活护理就是照料老人的日常个人起居、清洁卫生、饮食、洗洁、大小便处理甚至到一块尿布、一根约束带的使用,都要有详细的流程,对哪一级别的护理要求提供哪些服务、内容都有明确规定,都要实事求是、不折不扣地完成,白天晚上一个样,有家属无家属在一个样。其次,要注重个人事情处理程序。对某些事情有些看法是正常的,有些思想情绪也是正常的,但是绝不可带着情绪工作,任何事都要按章办事。最后,要注重和家属沟通的程序,家属来院探视一般都会直接和工作人员沟通了解老人生活情况,这就要求我们把握好度,该讲的就讲,不了解的就不要讲,严禁私下打电话或以其他形式联系家属。从护理员本身来看,一是培训与工作的矛盾,从短期来看,安排培训必然影响工作;二是护理员队伍老化及文化程度低,记忆力和学习能力逐渐减退,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应加强养老护理员的专业技能培训工作。

3.加强心理护理教育,转变护理模式

老年人由于社会角色的改变,身体日渐衰老,常出现孤独、抑郁等一些特殊精神心理变化,影响着其老化过程、健康状况、老年病的防治和预后。但在对泰州市民办养老机构护理人员的调查中发现,接近90%的养老护理员自认为可以发现老年人的心理问题,并给予了有效护理。可见这与老年人的实际心理状态是不符的。这就表明,目前护理人员的知识技能水平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

4.加强保障机制的构建

泰州市应建立健全老年社会福利制度,发展适度普惠型的老年社会福利事业,推行政府为特殊老年困难群体购买服务;要进一步完善老年人优待办法,坚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原则,积极为老年人提供各种形式的照顾和优先、优待服务;要求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向高龄老人、困难老人发放高龄养老津贴和养老服务补贴,促进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切实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不断完善老龄法规体系,推进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制化进程,联合开展执法检查和普法教育,做好《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修订、宣传和落实工作,增强全社会老龄法制意识;做好老年人法律服务工作,重点在涉及老年人医疗、保险、救助、赡养、住房、婚姻等方面,为老年人提供及时、便利、高效、优质的法律服务。目前泰州市民办养老机构的社会保障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机构内养老专职工作者应享有我国《劳动法》规定的休息、休假的权利和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只有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才能够促进民办养老服务的发展。

“养老问题”已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探索科学合理养老方式和社会服务模式已经刻不容缓。民办养老机构,是泰州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发展尚不完善、公立养老机构发展和服务难以满足社会养老需求的状况下,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鼓励和扶持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的发展,对缓解当前养老的矛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了解民办养老护理人员工作及生存状况,通过各种形式进行专业化培训,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落实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培养切合实际、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已经迫在眉睫。相信有了政府的大力支持,通过政策、法律、制度和保障体系的建立,泰州市的老年护理事业必将有着美好的前景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刘红,张妍蕊.对我国民营养老机构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的探讨[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2).

篇6

[关键词] 就业意向;护生;社区;综述

[中图分类号] R47[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5(a)-0140-03

The research status of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community employment intention of nursing students

LI Jia-jia

Tieling Health Career Academy of Tieling City in Liaoning Province,Tieling 112008,China

[Abstract] Community nurses is a nursing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engaging in community nursing work in community health institutions and is the backbone of medical and health undertakings.One of short board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in China is the shortage of nursing talent.The plasticity of students at the school of nursing specialty is strong,and they were selectedas a new force of timely replenishment of numbers of nurses after graduation.Investigation of influencing the community employment intention of nursing students has important meaning intention for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targeted community nursing occupation education in students and enhancing community employment intention.Study status of impact factors of employment intention in community nursing students is reviewed from the aspects of individual factors of nursing students,community nurse occupation characteristics,social influence factors and so on in our country.

[Key words] Employment intention;Nursing students;Community;Review

社区护士是指在社区卫生机构从事社区护理工作的护理专业技术人员[1],是医疗卫生事业的骨干。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短板之一是护理人才数量缺乏,在职社区护士改行多、临床护士转社区护士少、护理专业毕业生社区就业少,是社区护士短缺的三大最主要原因[2]。前两种原因研究方向都立足于在职护士的职业稳定性,而后者则针对学生这一特定群体。在校生可塑性强,可作为新生力量及时补充社区护士数量。调查护生社区就业意向的影响因素,对今后在学生中开展有针对性的社区护理职业教育,增强护生社区就业意向具有重要意义。现将影响我国护生社区就业意向的相关因素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1 护生个人因素

1.1 家庭背景

来自经济困难家庭的护生,就业时要考虑减轻家庭负担[3],独生子女要考虑父母的赡养,而家庭条件好的护生对经济收入无顾虑。护理专业女生居多,依赖性强,自主性差,在就业决策时易受他人意见影响[4]。农村护生信息来源相对狭窄,在就业决策时更愿意接受他人的建议[5],且希望以就业为渠道进入城市生活。

1.2 对社区护士的认知

护生可通过教师授课、媒体宣传等多种途径了解社区护士职业的工作状态及未来发展趋势,作为今后自主选择社区就业信息基础[6]。社区卫生服务事业在我国起步晚,群众认知程度低,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只对侧重于医院就业的传统学科感兴趣,对侧重于公共卫生的新兴学科不够关注,只是被动了解[7],导致认知不全面。我国社区护理入门把关不严[8],现有的社区护士一部分从临床淘汰、年龄偏大,另一部分刚刚毕业、经验缺乏,导致整体素质偏低,自身提高意识不够,工作内容只在低水平局限重复。在校护生对工作抱有很高期望,上述工作状态使其认为“做社区护士将学无所用[9]”。也有很多护生认同社区护理前景好,对社区护士的发展持乐观态度,但毕业后不愿意直接到社区工作,仅把社区护士作为“备选项”,而优先选择其他岗位[10]。

1.3 对自身能力的评估

社区护士工作内容广泛多样,因此“社区护士即是全科护士”,要有综合护理能力;社区护士工作深入千家万户,具有较高的自主性,要有应对突发事件和独立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11];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缓慢,相关的经验教训以及榜样都不多,要有自主学习新知识和采纳各类信息的能力,在摸索中进步[12];工作时既要与上级部门联系协调,又要与护理对象交流互动,要有良好的人际沟通和协作能力[13]。目前,我国护理理论教育侧重于临床,实践环节也缺少社区护理专门训练[14],导致护生的知识结构不利于从事社区护理工作[11]。由于相关知识储备缺乏, 自身能力水平有限,必然会影响其社区就业意向[15],担心自己不能胜任[9]。有些护生打算先到医院积累临床经验,综合能力提高以后再到社区工作,说明护生认同社区护士职业,也认同护士只有具备较高的综合能力才能胜任社区护理工作[4]。

2 社区护士职业特点

2.1 工作状态

我国的社区卫生事业处于发展初期,工作环境不理想、设备不足[16],导致社区护理工作难以正常开展,无法体现职业价值。我国社区护士与居民人数的比例是1∶2.3万,社区护士与医生人数的比例是0.7∶1,与世界卫生组织要求的理想比例1∶2600和1∶1差距很大,社区护士人数严重缺乏导致工作任务相当繁重。社区护理工作主要由护士独立完成,主观能动性强,挑战性大[17],锻炼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比临床护理工作更能够发掘护士自身的潜力,但目前社区护士的自主性工作仍受到诸多限制,缺少政策支持。社区护士的工作性质属于全科医学范畴[15],需要更广泛的医学知识作为工作基础,难度更大[9],而社区居民对护士主动登门进行家庭访视普遍不接受、不习惯、不合作的态度,使社区护理工作难以顺利开展。另外,社区护士须对居民上门服务,工作时间不固定,存在人身安全风险。也有护生认为社区护理工作压力较小。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我国对社区护理理念的推广和普及仍显不够;另一方面是护生仍然对从事社区护士的实际难度认真对待并予以重视[18],有轻敌思想。

2.2 工作的价值体现

社区护士学历、职称普遍比临床护士低一些,工作单位经济效益也比临床医院低一些,导致社区护士的福利待遇均比临床护士低[17]。相比临床岗位,社区护士资质积累浅,外出培训机会少,职业竞争实力差[9],被认为是“没前途”的职业。部分护生虽然对社区护士产生兴趣,但为了更好的工资福利待遇和职称晋升机会放弃社区护理[17]。很多护生认为,如果社区薪酬职称待遇能够不低于临床,其愿意考虑从事社区护理工作[11]。

2.3 工作的基础与前提

不同学历层次的护生对自己的职业定位不同,工作期望值不同,所承受的就业压力也不同。据统计,目前我国在职社区护士学历结构以中专为主[13],占半数以上。在对社区护理的意义和社会地位的认同方面,本科生比专科生更消极[19]。本科生就业资源丰富,不愿选择社区护理工作;专升本学历护生大多数经历过就业困难,愿意考虑社区护理;高职护生就业压力更大,更愿意从事社区护理[20]。

据张彩虹等[3]调查,各院校各年级间社区就业意向无差异,是否学习社区护理课程对社区就业意向无影响,说明学校教育没有在学生中造成良好影响,为社区护理队伍的壮大做好铺垫[21]。学校设置社区护理课程的实习学时及内容少,学生只能脱离实际地死记硬背,对单纯理论学习也缺乏兴趣,导致教学效果不良,影响护生对社区护理知识的掌握[8],说明单纯理论学习效果不好,学生缺乏对社区护理工作的切身感受和实际锻炼,应加强社区护理实习[16-17],但很多院校的实习计划中并未安排社区护理内容[17]。

3 社会影响因素

3.1公众的职业价值取向

职业价值取向是人们对职业价值定位、追求、选择的一种倾向[22],对择业方向有很大影响[23]。随着社会的发展,公众的择业价值取向也在不断变化,逐渐由注重实际收入的“经济实惠型”变为注重职业抱负的“可持续发展型”。社会公众整体价值取向制约与支配着护生个人职业价值取向,越来越多的护生认识到只有发展自己、完善自己才能适应竞争的社会[5]。有些人认为社区护士职业发展空间大,能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与临床护士的“治已病”相比,社区护士的“治未病”对居民健康更有意义;也有些人存在功利化倾向[24],只注重经济收入和职称晋升等具体收益,认为“社区护士的地位比临床护士低”[5],无法实现人生价值[6]。

3.2 公众的具体就业取向

李玮等[25]2009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护生愿意从事社区护士工作,说明随着公众认识程度的提高,护生逐步对从事社区护士工作持认可态度,但当面临临床护理和社区护理两个岗位,需要护生作出就业选择时,其仍然更愿意去临床医院工作,说明护生认为临床是更好的就业去向。公众的就业取向已形成定势,认为低成本、高回报、低风险的工作是就业的最佳选择,社区护士这一职业还未被公众就业取向认同,导致护生个人就业视野受限,择业面狭窄[6]。我国护理人才一直缺乏,但很多医院引入竞争机制,导致大批不称职护士下岗,出现人员相对“过剩”的现象,使职业稳定性成为影响护生就业取向的主要指标[26]。

3.3 政策制度支持

近年来,我国护理事业的发展重心正逐步向社区转移,未来将有大量护理人员从事社区护理工作[25]。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属于政府拨款公益性单位,各项工资福利主要依赖于国家资金投入,政府的相关政策制度可影响护生的社区就业意向[9],因此,政策保障有力和资金及时到位是吸引优秀护理人才社区就业的重要因素。学校、社区、政府的积极态度也对护生社区就业意向有直接影响。学校应充分利用便利条件,创造机会,使招聘途径畅通,引导护生进入社区工作[8];社区应积极配合各级部门,提供平台,充分接纳,使护生看到明确的就业方向[7];政府应注意政策导向,加大对社区护理的政策倾斜,完善设施,宣传指挥,使社区护士受到应有的回报与尊重。

[参考文献]

[1]卫生部.社区护理管理的指导意见(试行)[Z].2002-01-08.

[2]王芳,朱晓丽,丁雪.我国基层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现状及公平性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29(2):108-110.

[3]张彩虹,何国平,王秀华,等.3所院校护理专业本科生从事社区护理工作的意愿及影响因素[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8):757-760.

[4]谈学灵.护生从事社区护理的意向调查及影响因素[J].护理研究,2011,25(11):2857-2859.

[5]高金玲.护理本科毕业生从事社区护理意向的调查[J].卫生职业教育,2007,25(5):118-119.

[6]董方虹,蔡碧娥,徐建美.山东省本专科护生社区就业意向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5,20(20):6-9.

[7]张迪,吉文晶,丁亚媛.对南京市医学院校护生社区护理就业意向的调查研究[J].护理研究,2008,22(11A):2948-2849.

[8]于浩.高职护生对社区护理认知及从事社区护理意向的调查[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30(1):331-332.

[9]康丽华.阻碍临床护士从事社区工作的原因调查及应对策略[J].中华全科医学,2009,7(11):1218-1220.

[10]杜丹丹,柯永红,陈靖.护士职业价值观现状的调查分析[J].护理研究,2011,25(7):1713-1714.

[11]孙桂香,姜海霞,高修银.陆召军社区护士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全科医学,2007,10(9):742-743.

[12]温亚彬.聘任护士从事社区护理工作的问题与对策[J].山西医药杂志,2010,39(8):779-780.

[13]齐玉梅,王生锋.医院高年资护士从事社区护理意向调查[J].护理学杂志,2011,26(12):72-74.

[14]张建洲,娄金凤.学生实习前对社区护理认知的调查及对策[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9,21(1):64-66.

[15]马海波.大学生能力培养与择业方向研究[J].新学术论坛,2008,(8):25-27.

[16]冯娟,罗芬芳.实习护生对社区护理职业认知态度分析[J].护理学报,2010,17(4B):72-73.

[17]罗芬芳,冯娟,李颖清,等.社区实习对护生从事社区护理意愿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9,24(15):16(6A):71-73.

[18]胡晓秋,严笑金.温州市部分临床护士从事社区护理工作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J].护理杂志,2011,28(12B):24-27.

[19]姜小鹰,张旋,胡蓉芳.不同学历护生对职业认知和情感态度的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4):8-9.

[20]胡蓉芳.不同学历护生对社区护理职业认知情况调查[J].护理研究,2008,22(2):312-314.

[21]邓仁丽,夏同霞,付其刚.社区护理教育现状与发展的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06,21(10):942.

[22]康延虎,王晓庄.大学生的择业价值取向与求职自我效能感[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7):475-479.

[23]戴立丽,陈瑜,史瑞芬.某校一至三年级护理本科生职业价值取向调查分析[J].护理学报,2011,18(6B):18-21.

[24]孙小娅,宋悦宁.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高职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18):6-7.

[25]李玮,刘宇.在职护理专业学生对社区护理学课程学习的测评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1):98-100.

篇7

【关键词】高职;临床医学专业;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重要性;改进措施

高职高专医学教育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担负着为广大基层医疗单位服务的重任,一定程度上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质量决定着基层医疗水平。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医学基础课,也是一门非常重视实验性的学科。因此如何加强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本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教学目标,根据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面向基层和社区培养理论扎实,操作技能熟练动手能力较强的应用型高等专科医疗卫生技术人才为目的,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宝鸡职院在实践教学中探索一些方法,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正确认识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人体解剖学是医学生入门课、基础课、必修课,学好人体解剖学可为后续的医学课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宝鸡职院于2010年招收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现在使用教材为《人体解剖学》(罗秀成、王志荣主编,世界图书出版社出版)。按照我院教学计划临床医学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时间为108学时(不含组织胚胎学),其中理论66学时,实验42学时。实验教学课时数占比近四成。可见实验教学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非常重要。学生通过实验课学习,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思考能力,还可以解开学生心目中对人体结构的种种迷惑。有效激发了学生对学习人体解剖学的兴趣,同时提高了学习效率。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实验技巧和技能及耐心、细心的职业素质。为今后的实验临床操作及工作奠定基础。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引用伦理学思想来规范学生,引导学生,爱护解剖实验标本,尊重解剖尸体。增强学生对生命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树立珍惜生命,感恩生命的观念,强化学生的医德认知和医德情感教育。由此可见,对刚入门的医学生来说,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非常重要。

二、结合专业特色合理安排实验内容

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高技能实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而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正是侧重动手能力的培养。如果缺少这个环节,为学生以后的医学临床知识学习带来隐患。例如:在讲解运动系统骨骼标本实验时,人体全身骨性标志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基础知识、重点知识。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如胸穿、腰穿、心内注射及血管神经走形描述等都要用到。还有消化系统讲解阑尾在人体的体表投影点,是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中外三分之一交点处等。这是重点,以后临床工作中经常要用到。这些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我们在实验教学上重点讲解和示教,并要求学生利用自身活标本,找到准确位置,把知识活学活用。学生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深切体会到基础医学知识的重要性。由此巩固了学生的专业思想,提高了学生专业技能,为今后的临床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三、采用多媒体技术,增强实验教学效果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计算机应用的日趋成熟,多媒体教学成为实验教学必不可少的一种新补充教学手段。解剖学的多媒体课件可以把相关教学内容通过丰富的素材(如活体、标本、模型、动画、录像等)融为一体,巧妙的结合使抽象难理解的内容变得直观、形象便于理解,有效弥补传统实验教具和实验教学的不足。例如:在讲述心脏的各腔室时,心瓣膜的形态在实验标本上难以观察到。多媒体软件中模拟瓣膜的形态,应用动画展示瓣膜的活动,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瓣膜是如何关闭房室口和动脉口,从而防止血液逆流。还有讲述神经系统传导通路时,教材中所示都是平面图。而多媒体软件可将感应器官、神经元及传导通路由浅入深一一串联起来,把平面结构还原成三维立体结构,把一些抽象的、复杂的内容简单化、直观化,便于理解与记忆。然而多媒体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不能取代老师的讲解。只有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实验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取长补短,才能真正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四、建立合理的实验教学评价体系

以前解剖学实验成绩占总成绩比重小,只有10%。而且评分也一般是根据教师对学生实验报告完成情况和实验标本辨认来做为实验打分的依据,这样所得实验分数缺乏客观评价体系。学生重视程度不够,对学习解剖实验兴趣不高。为突出解剖实验的重要性,我们依据教学大纲,改革实验考核内容,包括基本知识、实验标本辨认、考核方法多样化、计算平时成绩等形成多方面立体评价。增加了与临床专业有关的判断、理解、应用知识的考试比例,加大实验标本识别成绩的比例,对实验技能考试成绩进行综合评价。由每次实验态度、动手能力、模型标本描述的条理性组成。例如:在实验操作考试中先将实验考核内容编号,学生采取抽签形式决定实验操作项目。首先简要书写实验报告中的实验目的、实验标本、实验方法、实验讨论和分析等内容,然后进行实验标本识别。最后根据书写实验报告,实验标本识别准确性综合打出成绩。这样对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动手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五、结语

总之,要提高高职临床专业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的质量,培养理论基础扎实,操作技能熟练,动手能力较强的应用型高等专科医疗卫生技术人才,除以上方法外,还有许多需改进,如教材的建设,实验指导的编写,实验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实验室设备的更新等。还需遵从医学教育的规律,理论和实验一体化教学,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总结,从根本上形成一套真正适合临床医学专业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模式,为培养应用型高质量医学人才打下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晓东.三年制高职人体解剖学教学的探索[J].解剖学研究,2015(2)156-157. 

[2] 陶俊良,张东献.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局部解剖学的现状与对策[J].解剖学杂志,2015(3)374-375. 

[3] 蒋芳丽.浅谈如何提高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质量[J].医药前沿,2013(7). 

[4] 熊彦娥,刘晓柳.在高职护理专业解剖学教学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1(6)59~60. 

篇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019(2009)05-0043-02

【关键词】低年制护士;管理

低年制护士指2007、2008年两年来我院新进的护士。由于护理工作辛苦、待遇低,护士人员流失多。近两年来,我院新进了大批的新护士,新护士从学校到社会、从理论到实践,迈出了人生重要的一步,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做好这一阶段的管理工作,有助于提高护士的素质,提升护理的质量,加快人才梯队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就我科两年来11名低年制护士分析如下。

1 低年制护士的问题

1.1 工作责任心欠缺,奉献精神不够

低年制护士刚踏上工作岗位,对周围充满了好奇、恐惧、紧张,对任何事欲一试,碰到困难和挫折,选择逃避和退缩。她们自我为中心,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其中有2名护士放弃了护理工作。

1.2 理论知识缺乏,护理质量难提升

11名护士中40%为中专生,60%为大专生,理论水平参差不齐,从事护理工作比较被动,学习新知识没有积极性。其中一名护士没有通过护士执业资格考试。

1.3 生活自理能力差,主动服务意识薄弱

低年制护士中90%是独生子女,她们一直在父母呵护下成长,在医院角色转换,不断地做基础护理,又累又烦,她们开始对护理工作热情下降。

1.4 沟通能力欠缺,应变能力差

低年制护士刚踏上工作岗位不懂人情事故,面对错纵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患者病情的千变万化,常常感到无所适从,对于突发事件无法很快确定自己的适当行为,感到对前途迷茫。

1.5 自我安全防护差

由于临床经验不足,操作技能不熟练,发生各种职业伤害的可能性很大。毛秀英[1]调查显示护士中针刺伤发生率为80.6%,其中74.5%被污染针头所刺伤。

1.6 法制观念薄弱

有的护士没有取得职业证书前,希望老师放手能独立操作,体现自身价值,而没有意识到由此带来的潜在危险[2]。有的护士操族过程中不轻意违反操作规程.或一时疏忽造成过失行为,或因语言行为不当侵犯患者隐私。

2 低年制护士的管理

2.1 建立健全的护理管理制度,全面提升护理队伍素质

2.1.1 制定严格标准,把好入门关

招聘新护士要严格面试和理论操作考试,正规的护理学校毕业、大专学历优先,外貌较好优先,有良好的知商和情商,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

2.1.2 加强岗前教育,严把上岗关

有护理部负责、人事科共同对新护士进行院纪院规、院容院貌、服务规范、服务理念、沟通技巧等内容的教育,合格者才能上岗。

2.1.3 认真临床带教,严把技术关

护士长按照每个护士的不同特点,制定带教计划,有高年制护士一对一带教,从最基本的基础护理开始,逐渐发展到一般技术操作和护理书写,再到抢救技术,做到放手不放眼。并通过晨间提问、业务学习、护理查房、理论、操作考试,不断提升新护士的业务水平。

2.2 加强低年制护士职业道德教育,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2.2.1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工作责任心

根据每个护士的不同个性针对性的培训,提倡奉献精神和慎独精神,以患者为中心,以换位思考的角度理解患者,以宽容善良的爱心服务患者,以优质精湛的技术护理患者,使她们认识到自身肩负的重任和护理工作的价值。

2.2.2 加强业务素质的培训,全面提升护理质量

对低年制护士要分层次的培训,定期进行三基知识的考试,培训内容除了护理专业外,还要涉及到与患者的沟通技巧、语言规范、处理应急突发事件,以及如何规避风险,法律知识等。鼓励她们书写护理心得,总结工作体会。

2.3 加强激励机制,发挥工作积级性

2.3.1 对低年制护士定期进行考核,考核内容相同,做到公平、公正,考核好的给于精神表扬和物质奖励。

2.3.2 定期开展护理知识竞赛和操作比赛,积级发挥潜能,对特别优秀者提前转岗或享受正式待遇。

3 小结

对低年制护士出现的问题,临床老护士和护士长要本着关心和爱护的角度去理解和对待,让她们充分发挥特长和才能,积级服务于临床,这样更有助于她们的进步和护理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1.1研究对象。随机抽取我校2016级护理专业两个大班的专科护生为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班和对照班,两大班人数均为150人,他们年龄相仿,专业相同,具有可比性。从2017年1月至12月,学校择优挑选两名本课题研究人员作为实验班儒家文化教育指导教师,负责进行护生人文素质状况调查和儒家文化教育活动。对照班护生没有配备相关指导教师,没有进行有组织的儒家文化教育活动。1.2教育实践过程。1.2.1编写《儒家经典语录读本》。在对实验班开展儒家文化教育活动之前,课题组编写了《儒家经典语录读本》,作为对护生实施儒家文化教育的教材。该读本结合护理专业的特点,将儒家经典语录按主题进行编排,分为“仁爱篇”“礼仪篇”“立志篇”3章:“仁爱篇”重在介绍儒家的仁爱思想,旨在引导护生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分为“以人为本”和“仁者爱人”两部分内容;“礼仪篇”重在介绍儒家礼仪文化,旨在引导护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分为“修身为本”和“待人以礼”两部分内容;“立志篇”重在介绍儒家“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旨在引导护生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分为“义以为上”和“内圣外王”两部分内容。在每章开篇部分,先用几段简短但充满力量的话语阐述主题,再用儒家经典具体表达。正文由原文、注释和解读三部分构成。原文普遍篇幅不长,多为简洁的语录,如“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礼记大学》)。注释主要选择重点和难点的字词、短句,用现代文进行翻译;解读是用现代文先把原文整体翻译,再拓展原文的意义,把儒家经典与护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引导护生用儒家文化指导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将来的护理工作。1.2.2开展必修课课堂教学。由于专科护生在校学习时间短,专业学习任务重,不具备开设传统文化专门课程的条件,因此,我们将儒家文化思想精华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思修课”)和护士人文修养这两门必修课中,在实验班开展课堂教学。思修课是护生进入学校后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促进大学生塑造健全人格这一点上与儒家文化完善人格修养的目标是一致的。我们在该课程的理想信念教育、道德品质及规范教育、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基本法制教育4个板块的教学内容中都融入了儒家文化教育。例如,在理想信念教育中,儒家文化主张人生在世应该有所作为,这正是对思修课“树立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教育内容的具体解读。护士人文修养是护理学专业的入门课程,是将社会学、文化学、美学、人际关系学等内容应用于护理学科的一门课程。我们在该课程的护士伦理道德修养、护士职业礼仪修养、护士人际关系修养3个方面的教学内容中融入了儒家文化教育。例如,在教学“伦理道德修养”中的“护士职业道德”这一部分内容中,我们融入了对儒家仁爱思想的讲解。儒家强调仁爱之心是人之异于其他动物根本的规定性,人应懂得自爱,应做到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对他人、对社会、对整个自然界都要有一种爱心。这种仁爱之心正是护士对患者履行四项基本职责(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减轻痛苦)的思想基础。儒家文化教学的目的是完善护生的人格修养,而良好的人格修养不是灌输的,要通过引导、启发帮助护生主动构建。为了提高教学实效性,我们借鉴了儒家教育理论中的启发式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情境启发、讨论启发等手段调动护生学习儒家文化的积极性。譬如,在学习儒家“修身”论中“自省”这一修身方法时,教师不仅向护生介绍相关知识,还引用了“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等儒家名言,讲述了“周处自新”(《世说新语》)等儒家经典故事,借助名言、典故创设意境,渲染气氛,烘托主题,让护生感同身受、受到启发。在学习儒家义利观时,教师先组织护生讨论“你为什么选择护理专业?”引导护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再引入儒家义利观来分析这一问题,让护生在观点的碰撞中提高认识,在讨论探索中寻找答案。1.2.3组织校园文化活动。首先,在实验班开展班级文化活动。我们将一年的教育实验期分为3个阶段,每4个月为一个阶段,每一阶段设立一个儒家文化活动主题:第一阶段以“仁爱”为主题,第二阶段以“礼仪”为主题,第三阶段以“立志”为主题。每一阶段围绕相关主题开展班级文化活动,活动主要借助班会和黑板报开展。在每周一次的班会上围绕相应主题,结合护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轮流组织经典书籍推荐、影视剧展播、演讲赛、小品排演等活动,并通过每周的黑板报对本周活动进行宣传与总结。其次,推动实验班参加校级文化活动。我校每年都会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对于有利于加强护生对儒家文化学习的活动,要求实验班150名护生全部参加。例如,通过参加《弟子规》诵读比赛、经典诗文诵读比赛,促进护生对儒家经典的诵读;通过参加“思辨青春,感悟人生”辩论赛、刘大飞等优秀校友先进事迹报告会帮助护生加深对“仁者爱人”“义以为上”等儒家核心价值观的理解。1.2.4推进社会实践。儒家强调孝悌是实现“仁”的根本,“爱人”要从孝顺父母开始。我们组织实验班护生开展了“百善孝为先”活动。我们要求护生利用寒假的时间,采用多种形式,在家庭之中、亲人之间践行儒家孝道精神。比如,与父亲进行一次敞开心扉的交流、帮母亲打扫一次卫生、给父母做一顿饭……之后,再将自己的孝心孝行写成心得体会、拍摄成照片拿到班级中进行评比,对表现突出的护生予以表彰。儒家倡导人生在世不能只顾追逐个人私利,应该树立经世济民的远大理想。我们组织实验班护生开展了一系列社会公益实践。比如,无偿献血活动、送健康送文化下乡活动、关爱残疾儿童活动、照顾孤寡老人活动……通过参与这些活动,护生提高了自身的服务意识,也坚定了学好专业、服务社会的职业理想。1.3评价。1.3.1评价指标。在借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中国公民人文素质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课题组编制的《中国公民人文素质调查问卷》[3]基础上,本课题组结合本校护生的实际设计编制了《专科护生人文素质调查问卷》,将护生人文素质分为6个一级维度,即道德素质维度、文化素质维度、审美素质维度、法律素质维度、科学素质维度、环保素质维度,每个一级维度分为意识、常识、行为3个层次,形成18个二级维度。在18个二级维度层级下,设计相应的观测点,根据不同的观测点设计相应的问题,共计60个问题。1.3.2评价标准。实验班和对照班护生分别于2017年1月、12月接受人文素质调查问卷前测、后测各一次,每次发放问卷300份,回收300份,回收率100%。问卷题型分为两类:一类是正误题,针对每一个题项,答对得1分,答错得-1分,不答得0分;另一类是趋势题,对于每一个题项,选择计1分,不选择计0分。每份问卷均统一编号,然后按照统一标准对资料进行审核、编码并输入计算机,结果使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对两组资料进行了实验前及实验后的t检验。

2结果

2.1两班护生儒家文化教育活动。开展前后人文素质的比较(见表1)由表1可知,实验前两班护生人文素质调查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后,实验班各维度得分较实验前均有提高,且都高于对照班实验后各维度得分,除法律素质外,其余各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在日常表现上,经过一年的儒家文化教育后,实验班护生在道德修养、礼仪礼貌、专业学习热情等方面的表现均优于对照班。实验班护生与同学、教师、家人的关系变得越来越融洽,专业课课堂上玩手机、睡觉的护生越来越少,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的护生越来越多,护生的专业学习成绩也有提升。2.2儒家文化教育推广效果。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我们将儒家文化教育模式在护理系其他班级推广运用。在推广的一年时间里,我校护理系在提升护生人文素质水平方面成效显著,护理系“守护夕阳,天使有爱”敬老项目被共青团益阳市委评为优秀工作项目,护理系“天使之翼,康复我帮你”助残项目被评为湖南省优秀志愿服务项目,护理系选送的经典诵读作品《诗经里的家国情》在益阳市2019年新春文艺汇演中获得一等奖,护理系学生刘婉玲获2018年湖南省普通高校“一校一书”阅读推广活动读书心得优秀奖及“阅读推广大使”称号,护理系学生何春梅在2018年全国大学生中华经典美文诵读比赛中获得三等奖,护理系学生徐静在2019年全国职业院校护理技能大赛(高职组)比赛中荣获三等奖。

篇10

对于文科生来说看到章节出现的许多化学结构式与生化反应,反映不易记忆和理解,有人甚至将学习生化课的困难譬喻为“老虎”。[2]3.自卑感强有不少高职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社交困难,尤其是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担心老师批评和同学轻视,怯于与人交往,也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处境,于是封闭自己,不敢与人沟通。[1]774.学生普遍对生物化学课不够重视高职护理专业的许多学生都对自己所学专业定位在会“打针、吊水”的基础护理操作上,认为会一些基本的护理操作技能就能满足护理岗位的需求。所以,学生往往会轻视生物化学这样的医学基础学科。

2高职生化教学现状分析

2.1教学内容

2.1.1教学重点

传统的生化教育教师把主要的教学精力放在三大物质代谢和大量繁杂的分子结构式及反应途径中。对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的高职生应注重所学知识是否有用于临床。

2.1.2知识框架

由于高职的学生学习能力较差,我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将生物化学的知识框架教授给学生。例如三大物质的教学中,蛋白质与核酸的章节的教学结构大致相同。都是由元素组成、基本组成单位、空间结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理化性质、代谢途径、临床相关等类似知识框架组成。用此框架引导学生有效的进行预习与复习,能更好的提高学习效率,并让学生对于生化的内容有系统性的认知。

2.1.3学科交叉内容

在生化的教学中应重点把握该门课程与其他医学课程之间的相关知识点,使生化的教学起到相关课程教学的桥梁作用。例如,在氨的代谢中,由于肝脏的病变,血氨的浓度过高,透过血脑屏障,消耗α-酮戊二酸,使三羧酸循环速率降低,导致脑部供能不足,引起昏迷。这种临床表现称为肝性昏迷.这块内容在其他许多医学课程都会提到,也会作为重点讲解,但侧重点肯定与生化不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重点把握类似知识点的理论讲解,为学生今后其他相关学科的学习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2.2教学方法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好的教学方法就是要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关键。

2.2.1举例教学

我们在上生化入门课时,先让学生讨论一些学习专业知识将会碰到的问题。如,煮熟的鸡蛋为什么易消化?敌敌畏农药中毒的机理是什么?剧烈运动后,肌肉为什么会酸痛?问题一提出,他们由好奇而产生了学习兴趣,顺势利导,用所学知识说明学生感兴趣的实例,从而将学生的暂时兴趣,转化为持久自觉的学习动力。[4]

2.2.2结合临床,直观演示

生化教学中的绝大多数知识内容都是微观的、抽象•74•的。如果将微观的抽象的知识内容具体化,往往能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三大物质代谢之前,我们可以现场展示一张临床上的血常规生化检验单。血常规生化检验单大致包括血糖、血脂、总胆固醇、胆红素、总蛋白等项目。这些检查指标就涉及到了三大物质代谢的教学内容。结合临床教学能突出教学重点,提出问题,指明学习方向和学习目的。

2.2.3合理运用比喻帮助学生理解难点

形象的比喻,贴近生活的比喻往往可以深入浅出,使知识具体化,并可以举一反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酶原激活这个定义的讲解中,酶原激活的实质就是酶活性中心暴露的过程。这个定义是用抽象的概念解释一个更抽象的概念,学生不易理解。可以将酶的活性中心比作一把放在刀鞘里的宝刀。把宝刀从刀鞘里“暴露”出来,就相当于酶的活性中心的暴露。宝刀不出鞘,发挥不了它的作用;同理,酶的活性中心不暴露,也没有任何催化功能。学生自然会联想到“刀鞘”的存在也就是酶原的存在是不是多余的呢?后面可以自然的引出胰蛋白酶原,形象的说明酶原对自身机体的保护作用和靶向运输的作用。生化课堂上教师授课多以理论的逻辑讲解为主,“满堂灌”现象普遍,缺乏辅助教学手段。并且教师始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而学生多以单纯的听讲为主,习惯一切未知事物都由教师来告知。[5]63学生的学习几乎失去了主动性,处于一种完全被动的状态。长久处于被动状态学习的学生很容易产生畏难的情绪和“坐晕车”的现象。我们可以在授课过程中在相关章节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以解决问题的方式来改变这样的情况。[6]59我们也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改变学生处于完全被动的情况。[5]63如何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肯定还有许多因势利导的好方法需要我们在具体的教学中不断的总结完善。

3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这种崭新的教学手段现在已得到了大力推广,但是一些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对之过度的依赖也产生了暴露了它在教学实践中的许多缺点。

3.1教学信息量过大

多媒体教学能展示大量的信息这是它的一个优势,但是生化课程的内容很多,教师在实际的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时候,往往每张屏幕的信息还没有让学生充分的理解就翻到下一张的内容。所以总是听到学生在课堂上抱怨跟不上老师上课的节奏。

3.2教学手段“过于生动”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多媒体教学的课件里肯定包括了大量的图片和动画,这样的课件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学生的注意力往往单纯的被精美的图片和有趣的动画而吸引,却忽略了所要学习的知识和要掌握的方法。表面上学生课堂注意力由于多媒教学的运用得到了集中,实际上学生的注意力却更分散了。

3.3教与学的脱节

多媒体的运用减轻了教师备课的负担,课件上记录了教师所需要讲述的一切。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要接受来自多媒体上大量的信息,缺少了与老师之间必要的交流。而老师也经常主观地认为所授内容都已经为学生展现,忽略了教学反馈这一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出现了更为严重的照本宣科的情况。所以教学中教师应适当的选择性的运用多媒体教学,不能对它过于依赖。每种教学方式都有它的不足,我们应灵活的应用。

4教材

现用的教材陈旧、老化,且多种专业共用同一本教材,缺乏专业特色。各学科之间各自为阵,重复内容较多,造成学生学习医学知识缺乏整体性和联系性。[3]1234不同的专业在生化的学习上应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另一方面,教材内容应跟上时代的步伐,随着生物化学发展的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在医学领域被不断应用,我们的教材上应对某些新技术的理论基础有所涉及。

5考试和实验

以往的考试的内容主要针对生化这门课程的基础知识和重要概念,脱离了我们对高护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的方向。学生死记硬背,考过即忘。这样的考试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没有太多的意义。我们应重点考察学生对生化知识体系的掌握,以及利用所学知识联系分析临床相关疾病病因和症状的能力。实验教学必须与时俱进。由于教学条件的制约,学生在校练习操作的部分实验仪器也因过时而面临淘汰。所以,我们应该保持学校实验课程与临床相关实际同步,不仅是方法的同步,仪器设备也应同步。

6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