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骨折治疗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07 17:29: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骨质疏松骨折治疗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治疗
肱骨近端骨折是老年人比较常见的创伤性疾病,骨质疏松、严重粉碎等因素给临床治疗提出了一些难题。非手术保守治疗主要用于无移位或轻度移位的肱骨近端骨折,而对于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伴移位的患者治疗余地较大。2003年1月至2007年2月,笔者对56例60岁以上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治疗方法进行总结,旨在为今后此类骨折的治疗提供帮助。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56例,男21例,女35例,年龄60~82岁,平均74.2岁。按Neer分类系统:无移位骨折8例,二部分骨折33例,肱骨外科颈骨折26例,大结节撕脱骨折7例;三部分骨折10例;四部分骨折5例。非手术组17例,二部分骨折7例,三、四部分骨折因内科合并症不能手术2例,全麻无移位骨折;手术组包括:二部分骨折26例,三部分骨折9例,四部分骨折4例。
1.2治疗方法8例无移位的骨折,不需复位,用三角巾悬吊于胸前三周即可。早期即行功能锻炼。7例二部分骨折,三、四部分骨折因内科合并症不能手术2例患者复位后,上臂超肩小夹板固定或超肩石膏托加用内侧夹板固定,对内收型骨折,固定后外展架固定于肩外展70度位。
1.3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本组2例局麻后,牵引前臂,内收或外展,内旋或外旋上臂复位骨折块,并用“C”型臂X线机透视,检查复位情况。确定骨折块复位满意后,用3~4枚克氏针固定骨折块,克氏针方向尽可能不在同一方向。术后三角巾悬吊,2周左右可进行被动锻炼,6周拔除克氏针并开始主动功能锻炼。
1.4经肩峰外侧三角肌切口手术患者全身麻醉后于肩峰外侧纵向切开5cm切口,钝性分离三角肌,显露大结节及冈上肌腱,小心切开肩峰下滑囊壁,对合骨块固定。本组5例经此切口手术,其中3例使用可吸收螺钉,2例钛质螺钉。术后3天行被动功能锻炼,5天行主动功能锻炼。
1.5经三角肌、胸大肌切口手术全身麻醉后,取平仰卧位,患侧肩后部垫高约20°,经胸大肌与三角肌沟进入,切口起自喙突上方,下至三角肌附着点。保护头静脉,翻开三角肌后显露肱骨近端。术中以肱二头肌长头肌腱及结节间沟作为标志,确定大小结节位置。牵引并旋转上臂后对合骨折块,作上臂屈肘、牵引、旋转,辅以撬拔、顶压等方法将骨折复位,然后选长度合适“三叶草”型和锁定钛钢板。“三叶草”型钛钢板按患者肱骨头、颈部解剖形状将钛板予以塑型后置于肱骨近端外侧,并用骨钳固定以维持骨折准确对位。分别于肱骨头、大结节、肱骨干钻孔,螺钉固定钛钢板,术中可用克氏针或钢丝复位临时固定肱骨头部小的骨折块,可用自体髂骨块和“金世植骨灵”人工骨填塞于肱骨头、颈之间骨缺损区,部分骨块植于骨折周围,缝合修复肩袖使关节复位。术后预防伤口感染,吊带保护6周,术后1周可以做肩肘关节被动功能练习,2周后行主动功能锻炼。本组32例经此切口手术,25例行钛板螺钉内固定;7例行张力带固定。
2结果
本组56例患者,非手术组17例,手术组39例,全部获得随访。非手术组随访时间4~20个月,平均8个月,手术组随访时间10个月~3年,平均1.5年,X线片显示骨折全部愈合,骨折愈合时间为4~6个月。2例手术组的三、四部分骨折患者骨折愈合时间超过6个月,出现关节僵硬,继发肩关节挛缩。根据Neer评分系统评定疗效:非手术组优良率84.5%,手术组:二部分骨折优良率82.4%,三、四部分骨折优良率31.6%。
3讨论
3.1临床特点及分型老年肱骨近端骨折,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发生率也随之增加,虽然骨折不愈合较少,但骨折引起的肩周损伤,不当的手法复位及时间较长的固定等因素均容易引起肩关节的功能障碍,尤其老年患者更易发生。Neer是以肱骨近端四个解剖标志点,即以解剖颈、大结节、小结节、外科颈为基础,根据各部分之间的相互移位进行分类,当一个或多个部分之间移位大于1cm,或成角大于45°,即为骨折移位,而不是考虑骨折线的多少。根据临床资料统计,AO分类对临床治疗方案的指导和预后判断不如Neer分类准确、可靠,故临床上已普遍采用Neer分型。
3.2治疗方法的选择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比较复杂。其治疗原则是争取解剖复位,保持骨折端的稳定,并能进行早期的功能锻炼,在治疗方案上要考虑患者的年龄、全身状况、合并损伤及技术条件。临床统计发现80%~85%的肱骨近端骨折为无移位或轻微移位骨折,经保守治疗即可获得良好效果,只有15~20%为移位骨折需手术治疗[3]。临床上一部分骨折和部分二部分骨折不需要手术治疗,保守治疗效果好[4]。本组17例患者经采用非手术治疗方法,优良率达到84.5%,部分患者遗留一定程度的骨折断端畸形,同时伴有功能障碍,对于有明显移位或成角短缩的患者,建议积极行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Williams[5]等认为切开复位内固定适用于:①骨质较差、粉碎严重的两部分肱骨外科颈骨折;②两部分大结节或小结节骨折;③大部分的三部分骨折;④四部分骨折的治疗选择争议较多,有人主张行切开复位内固定,但不可能回避两个问题,即骨折不愈合和肱骨头坏死;本组2例四部分骨折和1例三部分骨折患者出现肱骨头坏死。本组手术患者采用“三叶草”及锁定钛钢板固定;对于骨质疏松重,骨折呈粉碎性,骨皮质有明显的缺损区,碎骨片较多的患者,采用锁定钛钢板固定,并用人工骨金世植骨灵填充,或与骨水泥合用填充骨缺损区。
3.3肩袖对肩关节功能具有重要意义,肱骨近端结节部与其所承受的体力活动中的应力相关。所以肱骨大结节的复位和位置正确与否直接影响肩袖功能。Neer三、四部分骨折,大结节往往骨折移位,或肩袖损伤。张作君[6]认为若肱骨头远距离脱位,两结节骨折块错位大于1cm,应考虑肩袖损伤,手术处理须将大结节复位固定,同时修复肩袖。如果肩袖复位不良,术后必然引起肩关节不稳,关节活动受限和肩部撞击综合征。因此,大结节复位肩袖修复成功与否是决定术后肩关节功能好坏的重要因素。另外,钢板需置于肱骨上段外侧,以免影响肩关节内旋功能。为了减少肱骨头无菌性坏死的发生,除大结节、关节面分离骨折之外,不强求骨折解剖复位,因为过多地剥离可以引起骨折断端碎裂和骨量再一次丢失。杨绍安等强调术中避免损伤联系肱骨头的盂肱韧带、关节囊及滑膜,保留肱骨头血供。老年人多数肌肉组织弹性差,手法牵引、旋转、辅以顶压、撬拔方法骨折容易对位。
篇2
关键词:传统开放手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脊柱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疗效
[中图分类号]R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108-01
脊柱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是中老年常见的一种骨折类型,老年人由于各项身体机能都在不断退化,骨质比较疏松,在日常的活动中很容易发生脊柱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临床上治疗该疾病的主要方式有保守治疗、手术治疗等,其中手术治疗又分为很多种。本研究中,我院分别采用传统开放手术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脊柱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对比分析两种手术的临床疗效。
1 一般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本院自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所收治的脊柱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患者当中选取8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法的不同将其随机分为传统组和微创组两组,每组各40例。传统组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40-69岁,平均年龄(52.3±7.1)岁;微刨组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40-70岁,平均年龄(59.3±7.1)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传统组采用传统开放手术治疗,患者全麻之后在c型臂X线机的引导下对骨折进行复位,并根据损伤程度进行椎板减压,最后采用椎弓根钉棒进行系统固定。微创组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患者局部麻醉之后,在c型臂X线机的透视下进行定位,插入导丝,钻入精细钻,插入球囊扩张器进行扩张,复位椎体。复位完成后将骨水泥从两侧注入椎体,待骨水泥凝固之后,移除工作通道,做好消毒处理,结束手术。
1.3评价标准
(1)观察指标:观察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时间、椎体改善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等。(2)疗效评价标准:显效:椎体高度、压缩率、Cobb角以及脊柱功能均恢复正常;有效:椎体高度、压缩率、Cobb角有所改善,脊柱功能所有恢复;无效:椎体各项指标没有任何改善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使用SPSS17.0软件对所收集的相关数据资料加以分析处理,计量资料表示为(x±s)形式,计数资料统计学处理方法为x2检验法,若两组之间数据资料P
2 结果
2.1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微创组手术各项指标和传统组相比较,明显短于传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微创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2.5%)显著高于传统组(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微创组无发生严重的并发症,传统组有1例出现切口感染、2例出现血肿、1例出现脑脊液漏,总并发症发生率为10.0%。微创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传统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脊柱是由很多的脊椎组成,当脊柱相应部位椎体前半部分受到上下位椎体、椎间盘挤压的时候,很容易发生压缩性骨折。脊柱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是脊柱压缩性骨折的一种,是由于骨质疏松造成的脊柱压缩性骨折,多发生在中老年身上。
篇3
【摘要】目的观察锁定钢板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0例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患者采用锁定钢板固定。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5-15个月,30例患者全部得到随访,按Neer评分方法对术后功能评定:22例优,4例良,4例可,优良率为87.6%。,其中发生有延迟愈合迹象1例,经过石膏外固定制动后骨折愈合,其余患者未发生感染、骨折不愈合等并发症,患者术后恢复满意,基本恢复到伤前功能,生活自理。结论锁定钢板固定,创伤小,固定牢固可靠,术后可早期功能锻炼,是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较好固定选择。
【关键词】锁定加压钢板 骨质疏松 骨折固定术 肱骨骨折
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常见病,是老年人骨折的危险性增高的主要原因。据报道20%的骨质疏松症患者有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可能。老年肱骨近端骨折,占全身骨折的4%-5%,与骨质疏松密切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发生率也随之增加,骨质疏松症的最大危害是骨折,导致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和高额的医疗费用。自2006年3月~2010年4月,我院采用各种锁定钢板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30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30例, 男14例,女16例;年龄最大78岁,最小54岁,平均67.6岁。按照Neer骨折分类标准(Ⅲ型和Ⅳ型骨折属于粉碎性骨折):Ⅲ型22例,Ⅳ型8例;全部病例X线摄片或骨密度检查均提示有中度或重度骨质疏松改变。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其中高血压20例,糖尿病15例,其它2例。全部病例均为新鲜闭合性骨折。术后C形臂X线透视下证实骨折复位佳,钢板位置良好,近端螺钉未进入关节面。被动活动肩关节运动正常,内固定可靠稳妥。但应注意患者的选择、围手术期合并症处理及抗骨质疏松治疗。
2 手术方法术
采用锁定钢板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对于有骨缺损患者同时行异体骨或自体骨植骨。经C形臂X线透视或摄片检查,复位满意后,选择适当长度的锁定加压接骨板,安置于肱骨大、小结节间沟后侧,接骨板高度不要超过大结节,近端高度宜低于肱骨大结节顶点5 mm左右。钢板下的骨膜不剥离,先用皮质骨螺钉将接骨板临时固定于肱骨干上,安装导向器向肱骨头固定锁定螺钉4枚,注意螺钉长度不应穿过关节面,然后用1把复位钳将肱骨干与钢板固定,取除临时固定螺钉,如果可能,用1枚普通加压螺钉常规行主骨折块间的自动加压,其余的钉孔置入自钻自攻螺钉。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3~5d,对症处理,积极治疗内科疾病和预防并发症。
3 讨论
3.1 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占全身骨折的4%~5%,对粉碎性或移位明显的Ⅲ、Ⅳ型骨折通常需要手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治疗方法较多,但各种手术方法互有优缺点。闭合式和开放式克氏针固定,由于固定松散,术后需辅以外固定,且易发生退针,从而导致治疗失败;骨折块间钢丝和克氏针张力带钢丝治疗,对肱骨近端粉碎的骨折是不适宜的,也较难维持复位和固定的效果;三叶形钢板和“T”形钢板,由于螺钉与钢板结构松散,易导致螺钉拔出,特别在老年人骨质疏松患者,更易形成内固定失效。对于肱骨近端Ⅳ型骨折,肱骨头游离完全失去血供,易发生缺血坏死。许多学者认为应早期行肱骨头置换术,可防止骨不连及肱骨头坏死,其近期疗效好于以往常用的治疗方法。但也不能回避假体寿命、松动及周围骨折的问题。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是AO将加锁髓内钉技术和外固定架技术融入一个系统,用于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一种新的内固定装置――锁定式内固定支架,锁定加压接骨板材质是钛合金,其弹性模量接近骨质,因此应力遮挡非常小。
3.2 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操作要点对于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术中过度的软组织剥离是造成肱骨头缺血性坏死和内固定失败的主要原因[5],采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时,要注意运用微创观念。尽可能地少剥离周围组织及骨折片上的组织,且不需要切开关节囊,不用剥离骨膜,这可最大限度地保护骨折部位的血运。接骨板放置的位置要在肱骨大、小结节间沟后侧,具体定为肱骨大结节近侧止点头侧5 mm,结节间沟后缘远侧10 mm处。接骨板近端高度宜低于肱骨大结节顶点5 mm左右,以保证术后肩关节外展时不发生肩峰撞击[6]。对于有骨缺损患者行植骨是非常必要的,植骨可以填塞空腔、支撑骨折端并促进骨折修复,使骨折内固定更加牢固。
3.3 中医特色抗骨质疏松治疗方案的应用骨质疏松是导致老年人肱骨粉碎性骨折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在治疗骨折的同时应针对骨质疏松进行治疗。本组病例采用具有中医特色的抗骨质疏松治疗方案,所用院内制剂骨康方经过多年实验及临床证实具有补肾壮骨、健脾益气、活血通络之功效,并能促进骨形成,抑制骨吸收,有效增加骨密度,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愈合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综上所述,锁定加压接骨板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一种全新概念的固定器械,既具有操作的简单性,也具有固定的坚固性;既具备普通钢板的一般特性,更具有现代生物学固定的优点。本法适应症广,尤其对老年人中度以上的骨质疏松性骨折,具有其他任何一种内固定方法不可比拟的稳固性。且术后功能恢复较好,能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在手术操作中微创理念的运用加上其固定的稳固性,可明显减少肱骨头坏死和骨折不愈合的发生。因此,肱骨近端锁定钢板配合中药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的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碧瑶;王钲;;按动手法配合中药涂擦治疗肱骨外上髁炎46例临床观察[J];北京中医药;2008年03期
[2] 姜保国,傅中国,张殿英. 肱骨近端骨折的外科治疗及术后康复[J].中华创伤杂志,2003(3):133.
[3] 马庆文;马建民;王玉海;;解剖型钢板治疗高龄股骨颈基底型骨折[J];滨州医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4] 饶根云,王哲军.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加人工骨植骨治疗肱骨近端骨质疏松性骨折[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7(2):186.
篇4
方法:收集自2008年3月—20012年6月的150例髋部骨折资料,比较治疗方法。
结果:老年人髋部骨折以女性多见,术后恢复行走功能占90.0%。
结论:手术治疗老年人髋部骨折,根据情况具体分析,同时注意骨质疏松的治疗,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髋部骨折老年手术治疗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037-02
随着人类寿命延长,老年人骨折日渐增多,其中以髋部骨折最为常见,而老年人口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等各个领域具有深刻的影响,所以关注老年人髋部骨折意义深远。
本文中收集我院2008年3月—2012年6月老年代人髋部骨折150例,进行综合性手术治疗,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髋部骨折150例,病例从2008年3月到2012年6月,患者年龄60岁以上。骨折类型:股骨颈骨折91例;股骨粗隆间骨折59例。其中111例有并发症,依次为高血压、冠心病或心律失常、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糖尿病及脑血管病等疾病。
1.2治疗方法。保守治疗:4例,内固定术:62例,人工股骨头置换:34例,全髋置换:50例。部分病例同时给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
2结果
2.1老年人股骨颈骨折一般情况。结果显示:老年人股骨颈骨折女性患者明显多于男性患者,实施全髋置换手术的患者多于实施人工股骨头置换和内固定手术的患者,结果显示如表1。
3讨论
近年来,许多学者对骨盆的解剖、生物力学、分类和手术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骨盆骨折内固定有利于恢复骨盆环的解剖和稳定,控制出血和疼痛,允许患者早期活动,避免长期卧床引起的呼吸道和全身并发症。非手术治疗患者晚期慢性腰背痛高达46%~52%,步态异常者高达28%~41%。而早期固定后慢性腰背痛降至5%,步态异常降至10%[1]。
本研究显示:老年人髋部骨折男女比例为0.65∶1.0;单从股骨颈骨折来看,以女性多见,男女比例0.4∶1.0;而股骨粗隆间骨折以男性较多,男女比例1.3∶1.0。从股骨颈骨折和股骨粗隆间骨折比率分析,女性发生股骨颈骨折几率远高于股骨粗隆间骨折,两者之比高达1.0∶0.65,而男性两者之比0.4∶1.0,这与Baudoin等[2]的结论相吻合,表明老年人髋部骨折以女性多见,这与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密切相关。Cooper[3]认为引起髋部骨折的两个最主要因素是骨强度下降和容易受伤。80岁以上髋部骨折以女性多见,这与女性平均寿命高于男性,此年龄段的性别比例变化有关。
老年人髋部骨折治疗方法选择:老年人多数伴有心血管系统或呼吸系统疾病,长期卧床,制动对于他们具有致命的威胁。在治疗上应尽量减少卧床时间,争取早期下床活动[4]。因此,对于无手术禁忌症的病人,宜采用早期积极治疗。对于需手术的病人,应根据病人的年龄、身体状况及骨折类型综合考虑采取相应的手术方案。
骨质疏松症的治疗:老年人髋部骨折中,骨质疏松是除外伤以外的最根本原因[5]。资料显示,骨密度每变化一个标准差,骨折危险性变化2-3倍,绝经后妇女骨折危险性每10年增加1倍[6]。因此在治疗老年人髋部骨折的同时,应注意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这不但有利于促进骨折的愈合,而且对减轻骨质疏松症所致的全身骨痛的症状具有明显效果,此外对防止再骨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彭阿钦,潘进社.髋臼骨折的手术并发症及预防.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3,18(1):63
[2]Baudoin C,Fardellone P. Effect of sex and age on the ratio of cervical to t rochanteric hip fracture :a meta.-analysis of 16 reports on 36451 cases.Acta Orthop S cand,1993,64:647-6530
[3]Cooper C.The epidemiology of fragility fracture: is there a role for Bone quality Calcif Tissue Int,1993,53(Suppl):23-30
[4]王福汉.谈髋部骨折.中华骨科杂志,1994,14(3):131-133
篇5
[关键词] 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人工关节置换;内固定;骨质疏松
[中图分类号] R683.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2(c)-0151-03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骨科常见疾病之一,好发于老年患者[1],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其发病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给患者的生活带来巨大影响[2]。为探讨老年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有效治疗方案,本研究选择本院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进行分组治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0年1月~2013年1本院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41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3]:①患者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活动受限、患肢局部疼痛、肿胀、畸形等症状,X线、CT、MRI等检查显示患者均符合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诊断标准[4];②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且骨折均为闭合性骨折;③排除有心血管、呼吸、泌尿系统等严重疾病者以及有精神疾病者;④患者ASA分级为Ⅰ~Ⅱ级,均能耐受麻醉和手术;③患者均知情同意。
根据患者及家属的意愿选择治疗方式,全部患者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22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10例,年龄62~83岁,平均(69.35±3.57)岁;其中,交通意外11例,摔伤7例,其他4例;骨折Jensen-Evans分型:Ⅱa型8例、Ⅱb型9例、Ⅲ型5例。对照组19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9例,年龄64~85岁,平均(70.13±3.68)岁,其中,交通意外伤9例,摔伤7例,其他3例,骨折Jensen-Evans分型:Ⅱa型7例,Ⅱb型8例,Ⅲ型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情、致伤原因、骨折类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者给予人工关节置换治疗,患者取侧卧位,在全身麻醉下,选择后外侧入路,充分暴露股骨粗隆,切开关节囊,根据具体情况保留一定的股骨矩长度,锯断股骨颈,将股骨头取出,扩髓后选择适当的假体置入,复位满意后缝合创口,术后给予抗生素抗感染。对照组则给予内固定治疗,患者在C臂机透视下进行骨折复位,复位满意后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动力髋螺钉(DHS)、股骨近端髓内钉(PFN)、Gamma钉等进行内固定治疗,术后给予抗生素抗感染。统计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等,并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
1.3 疗效判定标准
参考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5], 90分以上为显效,80~90分为有效,70分~为好转,70分以下为无效,总有效=显效+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各观察指标的比较
除术中出血量以外,观察组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术后并发症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切口感染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9.09%(2/22);对照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切口感染1例、压疮2例、螺钉松动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6.84%(7/1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股骨粗隆间骨折主要是由于下肢突然遭到内收、外展、扭转或撞击等外界暴力导致的骨折,以局部疼痛、肿胀、皮下瘀斑、髋关节活动受限等为主要临床症状,骨折造成患者长期卧床,不能下地活动,给生活带来巨大影响,同时由于长期卧床,患者容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压疮等并发症,因此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主要目的是尽早恢复患者功能活动,提高其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6-7]。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主要以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为主,但保守治疗往往不能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因此手术治疗是较好的方法,特别是针对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8],人工关节置换以及内固定治疗都是常用治疗方法,经过长期临床验证,治疗效果均较好[9]。但是内固定治疗还存在某些不足,特别是针对老年骨质疏松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不管是代表髓内固定系统的DHS技术,还是代表髓外固定系统的PFN以及Gamma钉技术,其在治疗时均可能出现螺钉切割移位的问题,同时由于骨质疏松还会引起术后螺钉松动等现象,影响治疗效果[10];而人工关节置换利用特殊材料制成的关节假体代替病变关节,实现关节功能活动,其相对于内固定治疗具有手术时间短、下床活动时间早、住院时间短等特点,虽然人工假体也存在一定的寿命,但是该治疗方法特别适用于老年患者,其能够又好又快地恢复其功能活动,假体寿命的限制对于老年患者的制约性相对于年轻患者来说更小[11-12]。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治疗总有效率以及并发症等均优于对照组,说明人工关节置换的治疗效果更好。
综上所述,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有效地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孔长庚,张寿.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进展[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0,25(4):379-380.
[2] 盂朋,黄相杰,焦明航.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外科治疗策略研究[J].疑难病杂志,2011,10(8):637-640.
[3] 孙劲,喻爱喜.股骨粗隆间骨折髓外内固定方法的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1,19(2):120-122.
[4] 杨鹏,袁志,龚凯,等.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经验[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12,11(10):731-734.
[5] 任世祥,林源,曲铁兵,等.动力髋螺钉与短重建髓内钉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比较[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0,24(10): 1019-1021.
[6] 赵岩,李爱强,倪力刚,等.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30(2):327-329.
[7] 王鹏建,李海峰,阮狄克,等.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后并发症原因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0, 25(1): 27-29.
[8] 张鹏,李亮.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26):3407-3409.
[9] 刘汉民,钟伟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分析[J].当代医学,2013,19(19):99-100.
[10] 李雄杰,蒋家正.3 种内固定材料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研究[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9,17(16): 1271-1272.
[11] 吴海山.科学审慎对待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9,24(9):769-769.
篇6
【关键词】骨质疏松;内分泌失调;综合治疗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4.219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1988-01骨质疏松症为临床常见病,可将该病分为继发性以及原发性两大类,内分泌失调性骨质疏松症属于原发性疾病,主要因雌性激素的分泌量不断减少或缺乏所引起的,患者的骨组织微结构多被破坏,骨量明显降低[1]。本文分析了综合疗法治疗内分泌失调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73例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为女性,在进行综合治疗前已确诊;年龄在54岁至83岁之间,平均(67.2±7.1)岁;病程在5个月至3年之间,平均(1.8±0.7)年,临床症状包括全身酸痛,自发性腿部疼痛、背部疼痛以及腰部疼痛等,部分病情严重的患者出现了失眠、抑郁等症状。
1.2方法在充分了解患者病情的基础上应用综合疗法进行治疗,具体方法如下。①采用降钙素进行治疗,1次/d,鼻内给药,剂量为250IU/次。②补充性激素,根据病情变化情况选择雷诺惜芬、甲睾酮以及替勃龙进行治疗,药物剂量分别为5.5mg/d、8mg/d以及1.4mg/d。③应用奇曼丁以及西乐葆进行对症治疗,剂量分别为0.2g/d、0.3g/d。④应用促钙吸收药物进行治疗,包括钙尔奇D以及罗盖全,剂量分别为520mg/d、0.3ug/次。治疗前后对患者的骨密度进行检测,以观察临床疗效。⑤采用骨吸收抑制药物进行治疗,包括倍美力片及去氢孕酮,剂量分别为0.8g/d、0.6g/d。
1.3临床疗效评估标准经过综合治疗后,如骨痛症状消失,且骨密度增加幅度大于2.5%,则为显效;如骨痛症状得到有效缓解,且骨密度增加幅度大于2.0%,则为有效;如骨痛症状没有得到明显好转,同时骨密度状况没有得到任何改善,则为无效。2结果
所有患者的药物治疗时间均为1年,经过治疗后发现综合疗法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患者的疼痛症状明显改善,骨密度得以提高,其中显效70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63%3讨论
多数妇女在内分泌失调的状态下会出现雌性激素紊乱以及分泌不足等状况,当雌性激素不再正常分泌时,破骨细胞的作用得以增强,导致骨吸收功能不断被强化,从而引起骨质疏松。相关研究发现,因内分泌失调而引起的骨质疏松多发于绝经5年至10年之间的中老年妇女,而男性的发病率则相对较低。在通常情况下,该病不具备较为典型的临床症状,易被误诊或漏诊;另外,在使用药物对该病进行治疗时,通常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且药物起效慢,患者的耐受性较低[2]。因此,要积极对现行的治疗方法进行改善,并探索新型治疗方法,以便可以缩短病程,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本研究应用了综合疗法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8.63%,因此可认为,综合疗法在治疗骨质疏松方面,能够获得显著疗效。
本研究当中使用的降钙素是一种多肽激素药物,能够使人体当中的血钙水平得以降低,因此在治疗骨质疏松患者的过程中,能够发挥出以下作用。①对肾小管吸收磷以及钙离子的过程起到阻碍作用,增加人体排泄的磷、钙,从而降低血钙水平,防止骨吸收功能不断增强。②对骨细胞吸收骨的过程起到抑制作用,并同时对抗甲状旁腺激素(PTH),避免PTH对骨吸收起到促进作用,从而有效控制骨质疏松患者的病情。③降钙素还能够缓解骨痛症状,增强患者对于药物治疗的耐受性[3]。本研究还应用了性激素类药物治疗患者,性激素能够对成骨细胞产生直接的作用,强化成骨细胞功能,从而使骨吸收以及骨量得以增加。为了保证用药安全,则应在治疗前检查患者的肝功能、血脂水平以及血压状况等;如发现患者的子宫存在病变,则应服用孕激素,从而有效保护子宫。奇曼丁以及西乐葆均为有效的镇痛药物,在治疗中使用能够缓解患者的骨痛症状,钙尔奇D以及罗盖全能够有效促进钙的吸收,因此对于妇女绝经后所出现的骨质疏松症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4]。此外,采用骨吸收抑制药物进行治疗,即去氢孕酮以及倍美力片,以上两种药物能够有效预防骨质缺失,并可以降低骨折发生的概率,对于内分秘失调性骨质疏松症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5]。
总而言之,内分泌失调性骨质疏松的出现会给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损害,因此在临床上应做到尽早发现,尽早治疗,并同时注意运用药物治疗与手术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法,以便可以有效缓解病情,从而改善患者的健康状态。参考文献
[1]罗文正,唐廷波,陈诚.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选择[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2,18(7):647-649.
[2]仇志学,钟生财.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11例[J].陕西医学杂志,2010,39(7):916.
[3]艾克热木江・木合热木,曹鹏,武忠炎,贾民,王新玲.系统骨质疏松治疗对老年骨折患者二次骨折发生率与死亡率的影响[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3,44(8):638-639.
篇7
1骨质疏松伴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治疗方法
对于骨质疏松伴压缩性骨折的患者来讲,在临床的角度去分析,首先,要应用医院现有的先进设备对患者的相应部位进行拍片,也就是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经常所说的X光或者CT,拍完片子后,拿患者的片子和正常的片子进行对比,从而确定患者的骨质疏松和骨折严重的主要部位,确定了部位以后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患病部位、严重程度等确定最终的临床治疗方案。
由于骨质疏松伴压缩性骨折这种病症主要是出现在年龄偏大的老年人身上,对于老年人这个群体来讲,一般不会采用手术治疗,因为采用手术治疗后,恢复起来非常的缓慢,甚至有的直接会导致不能恢复,而且经过多年的工作经验,本人发现采用手术治疗的效果特别的不理想,所以,当遇到骨质疏松伴压缩性骨折的患者时,巨大多数采用药物治疗,由于产生骨质疏松伴压缩性骨折的诱因主要是身体缺钙导致的,在经过治疗周期以后,患者要根据医嘱进行拍片,观察治疗情况和效果,确定是否需要继续进行药物治疗。对于治疗效果比较好的患者来讲,医生会适量的减轻药量,甚至停药转换为护理的方式继续治疗。
2骨质疏松伴压缩性骨折的护理方法
骨质疏松伴压缩性骨折属于一种慢性病,对于这类病症来讲临床治疗固然必不可少,但是,日常的护理也是非常重要的。骨质疏松伴压缩性骨折的护理方法有很多,具体如下:
2.1心理护理 骨质疏松伴压缩性骨折属于一种慢性疾病,换这种病的患者一般情况下都会有很大的心理压力,由于他们缺乏医学常识,在治病的过程中,患者会有很大的精神压力,他们害怕这种病导致自己全身瘫痪,甚至会想到有生命危险。针对这种实际情况,对患有骨质疏松伴压缩性骨折的患者在护理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心理护理,给他们以信心,让他们相信自己的病一定会恢复起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2.2饮食护理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对于患病的患者来讲,注重饮食的科学性更加重要。骨质疏松伴压缩性骨折大多数情况下是因为身体内部缺少钙元素和蛋白质造成的,一定要注重饮食护理,在平时的饮食过程中,多吃一些含钙量和蛋白质量较多的食物,保证患者身体内部钙元素和蛋白质的充足。此外,患有骨质疏松伴压缩性骨折的患者不能长时间的接触阳光,要注意在家里进行静养,还要吃一些含有维生素D的食物,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胡萝卜和猪肝是含维生素D较多的食物。
2.3治疗过程中的护理 骨质疏松伴压缩性骨折的患者恢复起来需要大量的时间,在治疗过程中,患者最好选择卧床静养的方式进行,在患者静养的过程中,要定期的进行翻身,防止引起压疮等并发症,在翻身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细节,患者自己或者有亲人在帮助患者翻身的过程中,应当尽量让患者的躯干呈一条直线,避免造成二次伤害,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还必须多喝水、多排尿,喝水可以有效的防止泌尿路结石等疾病的出现,对于患骨质疏松伴压缩性骨折较为严重的患者来讲,身边必须有专职的护理人员进行日常的护理,患者要多喝水,但是,还不能动,这就需要有专门的人为患者进行服务。在治疗的过程中,患者经常要结合打针、服药等临床治疗方法,在进行打针服药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必须等待患者将药物服下以后方可离开,因为对于治疗骨质疏松伴压缩性骨折的药物来讲,患者服用时有一定的时间限制,大部分的药物时间间隔必须在六小时以上,时间过短对患者具有一定的副作用,会引起其他的并发症,而且,对骨质疏松伴压缩性骨折病的恢复也不好。
2.4治疗后的护理 骨质疏松伴压缩性骨折的恢复期非常的常,在恢复以后,患者仍然不能麻痹大意,还要进行一定的后期治疗和护理,从治疗的角度进行分析,骨质疏松患者在基本恢复以后,可以根据恢复的情况适当的减少一些药物,但是绝不能一下子把药物停掉,而是要有一定的缓冲期,要特别的嘱咐患者在恢复以后,还要进行长期的服药,并且安排家属进行监督。服药的过程中,药物种类要交替使用,避免长期服用一种药物使身体产生对药物的抗性。从护理的角度进行分析,刚刚恢复的骨质疏松伴压缩性骨折的患者,走路时需要有专人搀扶,防止患者不慎摔伤,产生二次受伤,对于二次受伤的患者来讲,恢复起来会相当的缓慢,此外,患过骨质疏松伴压缩性骨折的患者在以后的生活中,尽量避免从事重体力的劳动,在日常生活和工作的过程中药注重身体的保养。
篇8
[关键词] 骨质疏松;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方法
[中图分类号] R683.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11(b)-0182-03
The comprehensive therapy treating senile osteoporotic femoral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LIU Ri-xin ZHANG Zhi-gang LIAO Zi-jie LI Chun-xiao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the Chen Xing-hai Hospital of Zhongshan C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Zhongshan 528415,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clinical effect of comprehensive therapy treating senile osteoporotic femoral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86 patients with osteoporotic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wa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05 to December 2011,all patents were given comprehensive theatment such as surgery treatment, anti osteoporosis drugs,personalized rehabilitation and selective braking and so on.Results Patients were followed-up for an average of 18 months after operation,the average time of fracture healing was 4.5 months,and compared to before operation,the Singh index increased 1 degree in 20 cases,and no change in 66 cases,the excellent and good rate of postoperative hip joint function was 86.46%. Conclusion The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in senile osteoporotic fracture based on operative treatment can prevent and treat osteoporosis effectively,enhance fracture healing and reduce complications and improve patients′life quality.
[Key words] Osteoporosis;Femoral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Treatment method
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增长,社会人口的老年化,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也逐年升高。据统计我国老年人口已达1.5亿,骨质疏松症主要并发髋部骨折的发生率也明显升高,有效处理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对减轻家庭及社会负担有较积极的意义。本研究共选取75岁以上并发不同程度骨质疏松症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共86例,采用手术、药物、康复等综合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5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86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54例,年龄75~101岁,平均82.2岁;致伤原因:全部患者均是从床上或椅上跌下和在行走时摔倒所致的低能量损伤,其中新鲜骨折78例,陈旧性骨折8例;骨折分型:按Evans股骨转子间骨折分型标准[1]分为:Ⅰ型6例、Ⅱ型25例,ⅢA型19例、ⅢB16例、Ⅳ型20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老年性骨质疏松症,诊断依据年龄、胸背部骨痛表现、股骨上端X线片(Singh指数)或骨密度检查。Singh指数Ⅳ度以下可诊断为骨质疏松症[2],本组Singh指数Ⅱ度有8例,Ⅲ度有42例,Ⅳ36例。
1.2 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依据患者的全身情况及骨折损伤程度,给予胫骨结节骨牵引或患肢皮牵引制动,减轻骨折处疼痛。完善术前相关检查,了解患者的重要脏器功能情况,评估其麻醉和手术风险,争取3~5 d内手术。手术在骨科牵引床上进行,麻醉选用全身麻醉或硬膜外麻醉,术中用C型臂X线机透视指引下行骨折复位。用碘酒和酒精消毒术野,铺无菌巾,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选取不同的手术切口;髓内固定选择大粗隆顶点的纵形切口;髓外固定选择髋部外侧切口,而人工关节置换选择髋部后外侧切口。骨折固定方式:用动力髋螺钉内固定35例,Gamma钉内固定44例,PFN钉内固定4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3例。所有患者在术前半小时开始应用抗生素,至术后1~3 d,预防手术切口感染,关闭切口前常规放置负压引流管1条,引流24~48 h,并记录引流量。术前后均规范用骨化三醇、降钙素、钙剂及双膦酸盐等药物抗骨质疏松治疗,并制订个性化的康复治疗方案,术后6 h开始行患肢的股四头肌和臀肌的静力性收缩,趾踝关节主动伸屈,术后第三天开始行患侧髋膝关节的被动伸屈(CPM机训练),幅度及强度根据患者的骨折固定情况及骨质疏松情况等因素而定,由小到大,夜间非康复治疗时间给予“丁”字鞋或皮牵引制动。1周后可扶拐或助行器下地不负重活动;根据患者的个体及内固定物稳定情况,2周后患肢逐渐部分负重下地活动锻练,至骨折愈合。出院以后,门诊随访时间每月1次,在骨折临床愈合后改为每3个月1次。
1.3 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程度评价标准
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程度评估在骨折平均临床愈合时间时进行,采用Harris法评分[3],疗效标准:优≥90分,良80~89分,可70~79分,差
2 结果
随访6~36个月,平均18个月,6例在术后1年因内科疾病死亡。骨折临床愈合的平均时间为4.5个月,骨质疏松与术前比较,Singh指数增加1度20例,无变化66例,3例出现钉切割(Gamma钉2例,动力髋螺钉1例),骨折移位2例(动力髋螺钉)。术后髋关节功能的优良率为86.46%。 3 讨论
3.1 对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的认识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老年患者,多伴有骨质疏松和呼吸、心血管、内分泌系统等内科疾病,外伤原因虽然多为低能量的损伤所致,但骨折往往呈较严重的粉碎性改变,在治疗上存在较大的风险和难度,如选择保守治疗,患者需要长期卧床,极易发生肺部、泌尿系统感染,压疮等严重危及生命的并发症,患肢也极易留下髋内翻、肢体短缩等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老年性髋部骨折越来越趋向于积极的手术治疗,孟增东等认为骨质疏松症并发的粗隆间骨折首选外科手术治疗[4],能使骨折早期获得稳定的复位固定,患者能够早期离床恢复活动能力,减少由于患者长期卧床而造成的严重并发症。本组病例均选择手术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
3.2 内固定系统的选择
随着骨科内固定材料的更新改进,对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内固器械有了更多的选择。目前较常用的内固定物分为髓内及髓外系统,前者以Gamma钉、PFN钉为代表,后者以DHS钉、对角钢板为代表。髓内固定系统是微创治疗,术中患者仰卧于骨科手术牵引床上,经闭合牵引和手法复位满意后,在大粗隆顶点上方纵形切口进入,主钉从大粗隆顶点的内后侧插入骨髓腔,再在远端拧入拉力螺钉或抗旋转钉及锁钉。该方法是在功能复位的基础上置入内固定钉,对骨折端不进行剥离,从而减少手术带来的创伤、失血、感染等并发症。髓内系统固定,其承受应力的轴心比DHS、DCS向内移,抗疲劳的能力增大,进而对骨折是否稳定的要求不高,故适用于粗隆间粉碎性患者[5-6]。髓外系统是开放复位内固定,DHS钉内固定术是取髋关节外侧切口,显露大粗隆、股骨上端及股骨颈,在股骨颈的方向打入一根较粗的螺钉,其近端有粗螺纹,远端有滑槽,侧方有套筒钢板,粗螺纹钉在套筒上滑动,使骨折断端产生持续存在的压力,以促进骨折愈合。由于开放复位内固定,创伤大、出血多,而且过多剥离骨折端,使骨折愈合时间延长,并且在股骨头受力时负荷传导通过股颈钉和股骨粗隆外侧骨皮质,故髓外固定系统对大粗隆外侧皮质的相对完整性有较高的要求,稳定性的粗隆间骨折较合适。通过对髓内外固定系统的特点分析,我们认为老年性粗隆间骨折在选择内固定时,一定要根据骨折的类型做出正确的判断,对Ⅰ型、Ⅱ型小粗隆上缘骨皮质无压陷者的骨折髓内外固定系统均可应用,对Ⅲ、Ⅳ型骨折,通用Gamma钉或PFN钉,对Ⅲ型中骨折线未累及小粗隆水平的股骨外侧皮质者,可用DHS钉固定,同时结合大粗隆张力带或大粗隆外侧支撑钢板内固定,对大粗隆有冠状面骨折者,宜选用髓内固定钉。
人工股骨头置换或全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也能取得较好的疗效。有骨质疏松性的粗隆间骨折,常因骨折粉碎严重,行髓内或髓外内固定治疗,可并发骨折复位丢失、主钉切割股骨头、螺钉拨出,固定失败等问题,往往导致手术失败,因此有学者建议使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不稳定性骨折。由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不存在骨折愈合的问题,因而也就能避免内固治疗可能出现的骨折不愈合、延迟愈合或内固物松脱断裂、髋内翻畸形等一系列并发症。Rodop等[7]对54例老年新鲜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1年Harris评分优良率达80%。现在普遍的认识是人工关节置换术主要应用于严重粉碎性股骨粗隆间骨折并伴有严重骨质疏松的患者,目的在于减少卧床时间,早期下地部分或全部负重行走煅练,最快地使患肢的髋关节功能恢复。本组有3例选择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我们的体会是对年龄>80岁,预期寿命≤10年,并有较严重的骨质疏松性不稳定的股骨粗隆间骨折,能够承受麻醉和手术风险的患者,选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能够取得较好的疗效。
本组病例由于手术适应证掌握较好、内固定物选择合适、手术方式正确,没有发生骨折移位、内固定物松动等并发症。
3.3 抗骨质疏松的治疗
骨质疏松性骨折源于骨质疏松症,在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同时,应注意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8]。药物治疗的目的是抑制快速骨丢失、改善骨质量、提高骨强度、减轻疼痛。邱贵兴等[9]对77例髋部骨折的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观察阿仑膦酸钠(固邦)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症的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发现阿仑膦酸钠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效果显著,能降低骨转换、抑制骨吸收减少骨丢失、增加骨密度。本组病例在患者入院后即开始行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治疗,分别选用骨化三醇、降钙素、钙剂及双膦酸盐等药物联合治疗,达到了减少骨溶解、增加骨矿化、改善骨质量、提高骨强度的目的。通过对本组病例的观察,我们认为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术后,积极地运用药物对患者骨质量进行干预是必要的,能改善骨的质量,有利于维持内固定物和骨折端的稳定,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3.4 康复治疗
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在行复位内固定治疗或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为促进骨折愈合,减少骨溶解,恢复关节的功能,除应常规药物抗骨质疏松治疗外,康复治疗也是十分重要的,任何治疗都无法替代。术后应根据患者的全身情况、骨质疏松程度、内固定的稳定性综合判断并制订个体化的循序渐进的康复治疗方案。我们的体会是术后2周内以肌肉自主等长收缩体疗为主,早期应用CPM机行关节被动功能训练,活动幅度根据患者的综合情况制订,从小度数开始,患肢关节没有疼痛;因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强度较正常人的骨强度弱,为防止内固定物因负重对骨质产生切割、骨折移位或再骨折,患者术后下地负重及行走时间要适当延长,同时早期行患肢功能锻炼,能够加速血液循环,防止静脉和淋巴淤滞,对预防患肢深静脉栓塞有重要意义。本组病例因早期能正确指导患者行康复训练,患肢关节功能恢复较理想。
综上所述,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在治疗上掌握好手术适应证,正确选择内固定物及手术方式,规范进行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和个体化的指导康复训练,有助于防治因骨折而加重骨质疏松,促进骨折愈合和减少并发症,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677-678.
[2] 黄俊,纪方,曹磊,等.DHS、Gamma钉和PFNA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8,29(10):1261-1263.
[3] Strauss E,Frank J,Lee J,et al.Helical blade versus sliding hip screw for treatmenl of unstable intertrochanteric hip fractures:a biomechanical evaluation[J].Injury,2006,37(10):984-989.
[4] 孟增东,裴福兴.骨科中的骨质疏松问题[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3,18(9):570-571.
[5] 卢正楷,钱晓岚.DHS和PFN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对比观察[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18):48-49.
[6] 陆明,潘福根,金冬泉.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两种髓内固定方法的分析[J].当代医学,2010,16(7):59-61.
[7] Rodop O,Kiral A,Kaplan H,et al.Primary bipolar hemiprosthesis for unstable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s[J].Int Orthop,2002,26(4):233-237.
[8] Verbeek DO,Ponsen KJ,Goslings JC,et al.Effect of surgical delay on outcome in hip fracture patients: a retrospective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192 patients[J].Int Orthop,2008,32(1):13-18
篇9
1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本组男28例,女147例,年龄 57-94 岁,其中 175例诊断为胸腰椎压缩性骨折,16例诊断为股骨颈及粗隆间骨折。入院时都给予骨密度测定,结果诊断为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本组病例除有47例合并高血压外,其他无严重并发症。84例采用手术治疗,91例采用保守治疗,38例均采用经皮球囊椎体成形术,均给予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与护理干预。
1.2治疗方法除骨折治疗外,采取针对骨质疏松的治疗。一般会在一个骨代谢循环后,视病情的变化来进行调整,注意将抑制骨代谢和促进钙吸收相结合,达到最佳治疗效果。肌肉注射鲑鱼降钙素50IU,1次?Md,10-14日,口服钙剂,选用钙尔奇D600.
1.3护理措施
1.3.1生活护理
1.3.1.1对椎体骨折,须绝对卧床休息,卧硬板床,腰部加垫,协助患者平板样翻身,协助满足日常生活需要,将常用物品放在患者易于取放的地方。
1.3..1.2对肢体骨折,协助患者采取舒适,减轻疼痛,患肢制动,其它部位均应进行正常的活动,促进血液循环,利于骨折恢复。协助满足患者部分生活需要。
1.3.2疼痛护理
1.3.2.1 教会患者学会缓解疼痛的放松技术,如缓慢深呼吸、全身肌肉放松、转移注意力等方法。
1.3.2.2遵医嘱给予镇痛剂,观察用药效果及不良反应或采用按摩、理疗等方法减轻疼痛。
1.3.2.3遵医嘱给予钙剂、降钙素及 补充维生素D,或采用激素替代疗法。
1.3.2.4症状绥解时须保持适量、适度的运动,防止骨量进一步丢失,加重骨质疏松,从而疼痛症状加重。
1.3.3饮食护理
1.3.3.1伤后1-2周为炎症消退期,饮食宜活血祛瘀、清淡易消化之品,如田七田鸡汤,田七瘦肉汤,食疗方:三七10克,当归10克,肉鸽1只,共炖熟烂,汤肉并进,每日1次,连续7-10天。忌辛辣刺激之品,
1.3.3.2伤后3-5周为骨痂形成期,饮食宜接筋续骨,高营养、高蛋白、高热量饮食,用于增加全身营养,满足骨痂生长的需求。如排骨汤、炖水鱼汤、乳制品等,还应补给更多的维生素A、D、C钙及蛋白质。钙丰富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虾皮、芝麻、海带等。补钙的同时,注意补充维生素D,可增加肠钙吸收,减少尿盐排出,多进食动物肝脏、蛋黄等,另外应每天接受光照30min.。蛋白质摄入不足,也容易发生骨质疏松、骨折不易愈合,含丰富蛋白质的食物主要是动物性食物,如肉类、奶类、蛋类、豆类。食疗方:当归10克,骨碎补15克,续断10克,新鲜猪排及牛排250克,炖煮1小时以上,汤肉共进,连用两周。
1.3.3.3伤后6-8周为骨痂成熟期。饮食宜滋补肝肾,强壮筋骨之品,如杜仲猪骨汤、水鱼汤、冬虫草炖鸡、枸杞骨碎补炖牛排汤等,由于骨折后需卧床,宜出现便秘。因此饮食配以粗纤维食物及水果,同时钾能防止钙流失,特别是对尿钙有吸收和排泄有重要作用。多进食香蕉、橙子、李子、葡萄干等水果和西红柿、土豆、菠菜等蔬菜以及紫菜等海藻类食物。
1.3.4健康教育
1.3.4.1让患者及家属了解骨质疏松的病因、症状,治疗方法及药物不良反应。通过疾病教育来加深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识,提高防护知识。
1.3.4.2让患者及家属了解药物的作用、用法、不良反应及适应症。特别强调鲑鱼降钙素是一类生物制剂,在应用之前,详细询问过敏史,给予皮试,说明皮试的目的和操作方法。用药同时观察患者有无恶心、呕吐、头晕和面部潮红等不良反应发生。注射型唑来膦酸是临床治疗骨质疏松、骨转移的一线药物,可以有效地对破骨细胞活性进行抑制,缓解骨质疏松带来的疼痛。向患者讲解唑来膦的治疗效果、药理作用及可能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使患者心中有数,并积极配合治疗。
1.3.4.3对患者进行安全教育,腰椎骨折教会患者日常生活中如何避免腰椎前屈,特别注意离床起身和弯腰提物等动作,外出最好使用助步器,戴腰围不宜超过6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出院后3个月内避免侧卧患肢,避免下蹲、坐低蹬,术后1个月内扶拐行走,需有人陪伴,防止跌倒,避免再次出现骨折。
1.3.5功能锻炼
1.3.5.1股骨颈及粗隆间骨折手术后患者,术后麻醉过后进行足背屈伸、趾踝关节活动,第2天开始进行患肢股四头肌收缩锻炼,以促进血液循环。术后第2-3天开始用CPN机进行屈伸膝、髋关节锻炼。用间歇性充气气压泵进行机械物理治疗,以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全髋置换术后一周练习半坐卧位,二周后坐床边,练习髋关节的屈伸,术后3-4周渐离床活动,扶拐不负重行走,避免意外。
1.3.5.2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保守治疗患者:①指导绝对卧床休息,卧硬板床4-6周;②伤后卧床1-2周内试行五点支撑法锻炼:以头、两肘及两足支撑,抬起腹部即“五点式”支撑背伸肌锻炼。③伤后2-3内可试行三点支撑法锻炼:用头及两足支撑“三点式”支撑背伸肌锻炼。④伤后3-4周可行飞燕式锻炼:俯卧位背伸,方法将上肢放在腰背部,背伸肌用力使头和下肢都能翘起离开床面,如燕子起飞,故日“飞燕式”锻炼,每日反复做几次,每次5-10分钟。⑤伤后6-8周后可佩戴腰围下床活动。
1.3.5.3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手术患者,术后指导患者平卧6h后协助患者轴线翻身,术后3d指导患者戴腰围坐起,2周内应以轻柔的锻炼为主,术后5d指导患者行腰背肌锻炼。
1..3.3结果通过对 例骨质疏松骨折患者的综合整体的护理,统计分析: 例患者通过住院治疗及完善的护理均好转出院,对他们进行随防1-6个月,无一例发生骨质疏松性再骨折。
篇10
【关键词】 骨质疏松;二次骨折;系统治疗
骨质疏松的发生率较高, 并且会增加骨折的发生风险, 有数据资料显示, 骨质疏松所导致的骨折患者数量约为900万[1], 这对患者生活、工作均造成很大影响。患者必须尽早接受治疗, 便于取得理想的疗效。抗骨质疏松的系统治疗在临床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这种治疗方式能够降低患者再次骨折发生率, 可控制死亡率[2]。本文主要分析系统骨质疏松治疗在降低老年骨折患者二次骨折发生率与死亡率中的作用, 选取本院收治的128例病例进行研究,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以本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间收治的128例骨质疏松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 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64例, 对照组为常规治疗, 男35例, 女29例, 年龄60~78岁, 平均年龄(68.42±5.32)岁。观察组为系统骨质疏松治疗, 男36例, 女28例, 年龄60~79岁, 平均年龄(68.54±5.8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患者年龄≥60岁;骨密度SD低于-2.5;入院前均未使用降钙素类、双磷酸盐类药物治疗;知晓本次研究内容, 并自愿参与研究。排除标准:患者年龄
1. 3 治疗方法
1. 3. 1 对照组 对照组行常规治疗:均接受手术治疗, 口服维生素D与钙剂。
1. 3. 2 观察组 观察组行系统骨质疏松治疗:均接受手术治疗, 术后给予双磷酸盐类药物口服, 针对无法遵循的患者, 给予降钙素类药物治疗。若患者采用双磷酸盐类药物治疗后, 出现胃肠道病变, 则可取双磷酸盐类药物静脉输注, 另外, 还需口服维生素D与钙剂。
1. 4 观察指标 详细记录两组患者的骨质密度、术后再次骨折发生时间、二次骨折发生率与死亡率, 并进行对比。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术后再次骨折发生时间、BMD-T值对比 观察组的术后再次骨折发生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 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 观察组的BMD-T值发生明显改变,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患者再次骨折发生率与死亡率 观察组的再次骨折率、死亡率分别为4.7%、1.6%, 对照组的再次骨折率、死亡率分别为17.2%、10.9%。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 数据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有数据资料表明, 针对出现过一次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患者再次骨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人, 发生风险高出2~9倍[3]。患者发生骨质疏松骨折后, 必须给予系统治疗, 才可降低再次骨折的发生率, 提高临床疗效[4]。以往的常规基础治疗主要包括服用维生素D、钙剂等, 在降低再次骨折率上并未起到理想效果[5]。
近几年, 系统骨质疏松治疗被应用于老年骨折治疗中, 取得了显著疗效[5]。系统治疗能够以患者病情为依据, 提供合理的治疗方案与计划, 可给予双磷酸盐类药物治疗, 每3个月或1年为患者静脉注射, 这对骨吸收有促进作用[6], 降低髋部骨折与脊柱骨折的发生风险, 不过部分患者用药后, 可能会出现胃肠道反应、肾脏损伤等现象[7], 系统治疗要求根据患者用药情况给药, 合理控制药物使用剂量与次数, 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维生素D与钙素均为基础治疗, 患者要遵循基础治疗, 摄取钙物质。
另外, 有资料表明, 适度激素治疗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发生有延缓作用[8],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 可能会增加脑卒中、血栓与心脏疾病的发生风险, 为此, 必须谨慎、合理用药。通过本次研究发现, 观察组采用系统治疗后, 再次骨折率、死亡率分别为4.7%、1.6%,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2%、10.9%, 且术后再次骨折发生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 BMD-T值有明显改善, 这表明系统化抗骨质疏松治疗方案能够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再次骨折率与死亡率,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艾克热木江・木合热木, 曹鹏, 武忠炎, 等.系统骨质疏松治疗对老年骨折患者二次骨折发生率与死亡率的影响.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3, 44(8):638-640.
[2] 金慧实, 龚明月, 王桂茹, 等.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因素与护理干预.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4, 18(z1):30.
[3] 田一星, 杨惠林, 姜为民, 等.骨质疏松症与老年骨折的相关性分析.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 30(6):1149-1150.
[4] 王丽姣, 宋彩萍, 肖莉, 等.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影响因素分析及康复护理.护士进修杂志, 2010, 25(24):2250-2252.
[5] 张如云, 张奇, 杨宗酉, 等. 2454例老年骨折患者回顾性分析.中国临床医生, 2014(5):40-42.
[6] 曹燕明, 刘训志.骨代谢指标在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后变化的临床应用.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11, 17(1):18-20.
[7] 张孜君, 赵文, 赵玺, 等.二次骨折风险评价:老年女性髋部骨折后6-12个月骨密度及骨代谢变化.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3, 17(50):8635-8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