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的医治办法范文

时间:2023-11-07 17:29: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骨质疏松的医治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骨质疏松症;金乌骨通;伊班膦酸钠联合辛伐他汀

【中图分类号】R5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138—02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选择我院治疗的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症患者109例,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1组55例,观察2组54例,观察2组中途有6例退出,完成研究的46例。观察1组无人退出。

1.1入组患者标准

所有病例组患者年龄大于60岁,均符合中国老年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学科组制定的诊断标准[1],且临床症状以腰背部疼痛明显为主,各观察组患者的一般资料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两组均常规口服钙片及骨化醇软胶囊治疗。观察1组55例,给金乌骨通治疗;观察2组48例,采用伊班膦酸钠联合辛伐他汀治疗,每次静脉注射用药伊班膦酸钠2mg,每3个月用药一次,辛伐他汀每晚口服40mg。以上所有入选患者均给等离子钙口服,两组疗程均为12个月,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情况。

1.3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检测治疗前、后患者的骨密度。腰背症状改善效果判定标准参照文献[2]制定如下,显效:腰背痛消失,腰部活动自如,能恢复正常生活;有效:腰背痛减轻,腰部活动功能改善;无效:腰背疼痛,症状体征无改善;总有效=显效+有效。采用Nor landRX 36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仪于治疗前、后检测患者L2~4、Wards三角区的骨密度,测量精确度SOS ≤1.5%CV。

2结果

2.1 两组腰背症状改善效果比较

观察1组的总有效率为96.4%,观察2组的总有效率为97.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出现骨质疏松症多发于老年人,这与他们的生理代谢发生了许多变化有关。绝经后妇女是骨质疏松症中最应被关注的特殊群体,因为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低下,导致骨转换率升高,骨的吸收大于新骨形成,更易发生骨质疏松。骨质疏松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需要积极治疗。目前临床上药物治疗仍然是老年性骨质疏松的主要治疗方案,汪丙昂等[3]曾观察伊班膦酸钠联合他汀类药物对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显示对患者给予伊班膦酸钠和辛伐他汀治疗后,患者左侧尺骨远端、腰2-4、Wards三角部位的骨密度均有明显上升,且患者疼痛症状改善的总有效率为达到92.3%,结论提示他汀类药物辛伐他汀对伊班膦酸钠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具有协同作用。

结果提示:两组药物治疗都能明显升高患者的骨密度,不良反应少,但伊班膦酸钠联合辛伐他汀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比金乌骨通好,是临床首选的药物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 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学科组.中国人骨质疏松症建议诊断标准(第二稿)[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0,6(1):1-3.

篇2

【摘要】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原因未明、与自身免疫有关的炎症性肠病,现在医学对于SLE的研究仍未有突破性进展,尤其是发病机理方面仍未真正明了。西药治疗本病效果不理想,通过中医辩证、中药内服、中药制剂外涂以及针灸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已经取得显著疗效,中医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无明显毒副作用,用药安全,在治疗中显示出优势。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 中医药 瑶医药 治疗 研究进展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累及多系统、多器官并有多种自身抗体出现的常见自身免疫性疾病,西药治疗效果不理想,而中医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有显著的优势,本文就紧近几年来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1 西医研究进展

1.1 西医病因病理:现代医学对于SLE的研究仍未真正明了,认为SLE属多基因病,与免疫机制缺陷、遗传因素、雌激素、环境因素(病毒感染、药物、阳光和紫外线)有关,免疫学异常主要表现为:自身反应性T、B淋巴细胞的激活、多重资深抗体尤其是康和抗体的产生、循环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和沉积等。本病病理提示:有表皮萎缩、基地细胞液化变性,可见表皮下有裂隙形成,直接荧光可见真皮表皮交界处有IgG、IgM和C3沉积。

1.2 西医诊断:本病临床多见:发热、面部红斑、口腔溃疡、脱发、肌肉关节肿痛,此外还有累及各脏器所引起的各部位症状:较常见的有累及肾(肾小球病变)、神经系统(以脑多见,可出现精神障碍、癫痫发作等)、淋巴结(淋巴结无痛性肿大)、血液系统(溶血性贫血、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心脏(心包炎、心包积液及心包增厚)、肺(急性狼疮性肺炎和肺间质纤维化)、消化系统(恶心、呕吐及顽固性腹泻)。SLE实验室检查可出现:抗核抗体(ANA)阳性,抗dsDNA抗体阳性,或抗Sm抗体阳性,或抗磷脂抗体阳性(包括抗心膦脂抗体,或狼疮抗凝物,或至少持续6个月的梅毒血清试验假阳性三者中具备一项阳性 )。目前常用的自身抗体如抗Sm抗体、抗ds-DNA抗体等检测对SLE的实验室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但这些抗体的敏感性较低。近年来文献报道抗核小体抗体(ANuA)的检测对SLE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认为与SLE的病情活动有关,但结论并不统一。

早期能否正确的诊断和治疗直接影响SLE患者的生存及预后。由于SLE可同时或先后累及多个器官和组织,临床表现呈多系统、多样化,颇为复杂,如果无皮疹又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时,做出早期诊断尤为困难,对SLE的诊断标准,目前普遍采用美国风湿协会(ARA)1982年制定的SLE诊断标准,尽管对于早期或有特殊表现的SLE的诊断尚有一定的困哪,但对绝大多数SLE患者能得到早期诊断提供了宽松的条件。

1.3 西医治疗:现治疗SLE的专家共识的药物包括:

1.1 轻型 SLE治疗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NSA Ds)、抗疟药、局部糖皮质激素、小剂量皮质激素、必要时免疫抑制剂

1.2 重型 SLE治疗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甲氨蝶呤、环孢素、霉酚酸酯等)

皮质类固醇激素仍是治疗SLE的首选药物,早期足量用药(强的松60~100mg/d)疗效是肯定的,一般病情得以控制,多数患者可以正常工作和生活。但是,对于危重病人,尤其是有重要脏器受损的SLE危象患者,仅仅足量激素是难以控制的,这类病人现代医学最好的办法就是大剂量激素冲击疗法。在风湿性疾病的急性期,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有时可挽救生命,但应用2~3个月后肯定会出现不良反应:向心性肥胖、皮肤变薄、血糖增高、血脂增高、高血压、诱发感染、诱发和加重溃疡、股骨头无菌性坏死,骨质疏松及病理性骨折。虽然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可以减少SLE的暴发,同时减少激素的用量,但是免疫抑制药的不良反应也同样很多:环磷酰胺导致骨髓抑制、白细胞降低、胃肠道反应、脱发等;硫唑嘌呤可出现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及肝功损害等;霉酚酸酯可出现白细胞减低、感染及性腺抑制;等等。SLE患者由于长期使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机体免疫力低下,可罹患各种感染导致死亡,从长远观点来看,故西医药诱发SLE恶化的机率很高,尤其是治疗狼疮肾性高血压药,抗细菌、病毒感染的抗生素等。况且,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应用仅仅是控制SLE的病情,并未根本上治愈SLE,因此解决SLE这一世界难题,在服用西医药的同时,结合我们祖国的传统医学治疗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中医研究进展

2.1 中医对SLE的认识: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现代医学病名,在中医文献中病无系统性红斑狼疮病名记载,但依据其临床表现与多种中医病证,祖国医学将SLE命名为“阴阳毒、鬼脸疮、温毒发斑、痹症、日晒疮,红蝴蝶斑”等。首先见于《金贵要略》:“阴阳毒,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治,升麻鳖甲汤主之;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主之。”今人根据临床经验出发,如朱仁康据病情危笃,认为近似阳毒发斑;赵炳南根据皮损特点,称作红蝴蝶斑;顾伯华[10]根据主要症状,始终有关节疼痛,故隶属于痹。不论何以命名,皆代表红斑狼疮某一临床特点,而累及各脏腑,又可因部位的不同而归属不同的病,如:因肾脏损害而见浮肿者,属“水肿”范畴;心脏损害出现心慌者,可称为“心悸”;呼吸系统受累以咳喘为主或有胸腔积液者,可称为“咳嗽”、“喘证”、“悬饮”。

2.2 病因病机、方药:禀赋不足,脏腑失调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基础,劳倦过度,饮食不当,情志内伤,外感六邪毒等是致病原因。顾伯华[10]认为红斑性狼疮总由先天禀赋不足,肝肾亏损而发病;张镜人[11]认为系风湿内舍,酿热成毒,故易累及脏腑,耗阴动血;等等。总结SLE发病机制,艾儒隶[12]认为SLE急性发作中,或因热度炽盛,燔灼营血,迫血妄行;或邪热渐退,则多表现阴虚火旺,肝肾不足证候;或因肝气郁结久而化火,而致气血凝滞;或因病久而心阳不足;但病的后期每多阴损及阳,累及于脾,以致脾胃阳虚。在整个疾病过程中,热毒炽盛之证可以相继反复出现,甚或热毒内陷,热盛动风。病情虚实互见,变化多端。虽然中医各家辨证分型不同,总结起来多为六型:热毒炽盛(犀角地黄汤);阴虚火旺(知柏地黄丸);脾肾阳虚(桂附地黄丸、真武汤、参附汤);脾虚肝旺(四君子汤、逍遥散);气滞血瘀(血府逐瘀汤);气阴两虚(百合知母汤合生脉散)。其中辨病和辨证相结合,治疗角度各有侧重,体现了中医治疗SLE的辨证思治的灵活性。中医药治疗SLE的优势不仅在于其高度的灵活性,而且毒副作用少,而且价格相对低廉,患者乐于接受,最关键的是中医药从根本上解决了SLE免疫缺陷,把人体调整到一个 平衡的状态,使本病复发次数明显减少,更有痊愈的希望,并且避免了其他药物给患者所带来的痛苦。

3 瑶医研究进展

3.1 瑶医对SLE的认识:瑶医是我国传统医的重要组成部份,瑶医在认识和治疗红斑狼疮方面,更有其自身的独到的理论和见解。瑶医[13]把红斑狼疮这种皮损形状象彩蝶、来病极凶险、死亡率极高的病称为“蝴蝶瘟”,把它归属于瘟和毒的恶病范畴。瑶医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症状有其自己的认识,归纳如下:面部蝴蝶状红斑、绕闷、更甘、松节、鹅口疮、泡浊尿、羊吊风、壮热、枯毛、硬疬、肝黄、倒龙头。

3.2 病因病机、辨证:SLE的核心病机应为:毒、瘀、热,为毒、热邪深陷,弥漫全身,瘀阻不出所致。因SLE累及各个器官,故临床表现复杂多变。采用2001年颁布的《中国瑶医学》中“瑶医结缔组织病治疗规范”为诊断标准,具体瑶医医辨证分型如下:

盈亏不显期;盈盛而亏不著期;亏盛盈不著期;盈更盛而亏更著期。

3.3 治疗:尽管其临床表现千差万别,但其病理机制是稳定的,因而治疗原则相对就很规范:以泄毒祛瘀,凉血消斑为治疗总法,不管临床症状怎么变化,红斑狼疮病没有变,临床症状就是红斑狼疮引起的一系列症状。这一疾病的根本机理,中医古人是不了解的,才使辨证随着临床症状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故古人对此病的辨证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其局限性也是存在的。瑶医在这一不变的机理指导下,具体方药采取了既有规范性,又有灵活性,内用外用相结合的治疗原则。在实际用药过程中:针对不变的病机采用解毒祛瘀的药为不变君药,不论红斑狼疮任何症候出现,都不变的运用这些君药,直指毒邪血瘀,而佐使药则随症候的不同而有所加减变化。依据这一原则,瑶医在诊治红斑狼疮患者的过程中,不断取得惊人的效果,数次把狼疮急危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来,可见瑶医药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独到见解是有其合理性的。

4 结语:中西医治疗SLE的经验有力证明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抓住治疗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各自取长补短,攻克SLE的最佳治疗方案,但是SLE仍是全球医疗界公认的“三大顽疾”之一,它仍是医学界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之一,历来受到中、西医学界各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和关注,中医辨证是SLE走向现代化的热点,而瑶医药在治疗SLE的临床实践中使SLE患者的预后大为改观,这为治疗SLE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因此对于瑶医药治疗红斑狼疮,需从临床的证治规律方面进一步研究,为在SLE治疗中拓展新的中医药治疗途径与创新新药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主编.内科学[M].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909~915

[2] 黄元伦,许达胜.系统性红斑狼疮360例诊治体会[J].右江医学,1997,25(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