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与护理范文

时间:2023-11-07 17:29: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与护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与护理

篇1

【关键词】 老年人;心里健康;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28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028-0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我县医院老干部疗区2005年3月——2009年3月72岁以上的住院患者。本组200例,其中男178例,女22例,平均年龄79.5岁。脑血管疾病93例,心血管疾病56例,糖尿病15例,呼吸系统疾病12例,消化系统疾病8例其他疾病16例。第一次住院131例,第二次住院52例,三次以上住院17例,生活不能自理占22%。

1.2 方法 对200位老人病人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心里情况、生理与日常生活需要、照顾与支持需要等。同时观察病人的情绪、性格、智力以及对疾病的心理反应情况。

2 老年患者的心理健康分析

2.1 智力改变 智力低下,记忆力严重减退,三十年前的事记得,到下午就忘了早饭吃的是什么。

2.2 性格改变 老年人大都有些啰嗦、爱管闲事,有的小心谨慎,怕出错,懒散不修边幅,个人卫生差,还有的变得幼稚,喜欢与孩子在一起,吃零食,或者变得贪婪自私、占小便宜等。

2.3 情绪变化 常见的情绪低落、忧愁、联想,自寻烦恼、自卑,有些老人多愁善感、易激动,总是对周围的事物看不惯,自我控制力减弱,性格急躁、易怒、心悸、失眠等。

2.4 疑病心理 老年人一清闲下来,就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重视起来,身体某一部位不舒服就精神紧张,忧心忡忡,怀疑得了严重的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各项机能都在退化,他们对生理性衰老和体质的自然滑坡认识不足,把正常的生理变化误认为病理改变,到处求医问药,并产生紧张、苦闷、忧愁的情绪,强化了自己的疑病心理。

2.5 惧病心里 害怕生病,对生病非常敏感,又怕不能治疗,经常处于惊恐不安的紧张状态,再看到或听到那位邻居、同事、战友去世后,便想到自己,更加惶惶不可终日,继而出现恐慌、紧张悲观的情绪,心理压力大,小病变大病,没病变有病。

2.6 愧病心里 老年人慢性病非常普遍,由于长期生病,不但要忍受病痛的折磨,还要给家人子女带来经济负担,自责心理由生,久之导致心理失衡,造成苦闷、烦恼、颓丧、忧愁等消极情绪,即使病情加重也不配合治疗,不配合医生,有的为了不连累子女而采取极端做法,严重影响治疗和疾病的康复。

2.7 否病心里 身体好一些的老年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不重视健康体检,出现一些身体不适,觉得能挺过去,还认为老了没用了,怕给子女添麻烦或者怕被遗弃,不承认自己有病,延误了最好的诊断治疗时机。

2.8 恃病心里 也有的老年人生病后性格变得偏执、苛刻,自尊心很强,要求家人给予特殊照顾与呵护,一点不顺心就大发雷霆、训斥、叫骂,令家人不堪重负,他们喜欢百依百顺的子女,不喜欢别人指指点点说三道四的,只有这样才能捍卫他们在家中的地位,满足他们的自尊心,这样的老人往往不服从治疗,不配合护理,非常计较医护人员的言语和服务态度。

3 正确掌握患者心理,营造良好人文环境,做好心理护理

无论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生病时都渴望家人和社会的关怀,我国社会近些年形成的人文关怀就显得非常重要,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关心人、重视人的个性,满足人的需求,尊重人的权利。在日常护理工作中,人文关怀体现在对生命与健康、需求与权力、人格和尊严的维护,其中包括内部环境、人性氛围、护理人员的素质和品格等等,这些是使护理工作向纵深发展的内在动力,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需求的不断扩展,人文关怀就越来越显得它无法替代的独特价值。

3.1 老人入院初期的心理护理 刚到一个新的环境,感觉陌生、安静,不免产生不安、焦虑、恐惧的心里,这就要求我们责任护士主动热情接待患者,包括搀扶老人、帮着整理衣物用品,亲切介绍病房的环境、作息时间,介绍同事的病友,使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并且向家属了解老人的习惯、心理特征、性格爱好等,为以后的心理护理打好基础。关键是要使老人感到受尊重、受重视、消除担忧、恐惧的心理。

3.2 满足患者感情寄托的心理需求,密切护患关系 老人住院了,离开家庭和亲人会感到孤独、失落、无助,我们护士应该以热情关怀的态度,对他们进行护理,让他们感到慰藉,感情有寄托。对待不同的患者要用不同的沟通技巧,让他们说出心里话,并寻求护士对他们的理解和帮助,缩短护患之间的距离,增加相互的信赖感。与此同时也要做好家属的工作,尽量让他们多抽出时间陪陪老人,不能让老人有被遗弃的感觉。对行动方便的患者要组织他们进行适当的文娱活动,达到转移情绪,活跃精神生活的目的,病人身心愉悦了,疾病就自然好得快了。

3.3 生活护理很重要 我们主张护士对老人主动问寒问暖,生活上提供最大限度的方便,对不能自理的、痴呆的更要加强护理,要做到不急不躁,多鼓励多表扬,协助他们做检查和服药,日常生活细节也要做好,比如手纸、眼睛、水杯放到随手可取的地方。对生活能自理的老人,要鼓励他们多活动,提高自我护理能力,以免产生依赖心理。

3.4 出院前的心理护理 要根据病人的文化程度和社会层次讲解康复和保健知识,避免复发的注意事项,向家属交代患者住院期间的心理活动以及护理效果,今后的护理措施,使心理护理不间断,有利于老年患者的康复。

篇2

【关键词】老年人;心理健康;心理护理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均寿命的逐渐延长,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也日趋增加,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医疗、护理工作的关注。如何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解决并做好有效的心理护理,使老年人在身心愉悦的状态下度过晚年生活,已成为当今老年人心理护理的重要内容,是护理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我国老龄化社会现状

1990年以来,我国老龄化人口以平均每年3.32%的速度增长,200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达1.3亿,占我国总人口的10.09%[1],全国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预测到2015年将超过2亿,约占总人口的14%,到21世纪中叶将达到4亿左右,占总人口的1/4[2]。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高龄、高速、数量大的特点[3],这对老年人的心理护理提出了严峻的

挑战。

2老年人心理健康标准

综合国内外心理学专家对老年人心理健康标准的研究,结合我国老年人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4]有5个方面。

2.1心理状态良好情绪乐观,精神愉快,热爱生活和家人,幽默豁达,助人为乐,有好奇心,对自己的健康懂得珍惜,对老年生活有安全感和幸福感。

2.2智力正常在判断事物时,基本准确;在回忆往事时,记忆清晰;在分析问题时,条理清晰;在回答问题时,能对答自如;在平时生活中,有比较丰富的想象力,并善于用想象力为自己设计一个愉快的生活目标。

2.3有健全的人格情绪稳定,意志坚强,能够正确评价自己和别人以及外界的事物,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能经得起外界事物的强烈刺激,遇到困难时,能沉着地想办法去加以克服,而不是一味地怨天尤人。

2.4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帮助别人,也乐于接受他人的帮助,在家中与老伴及晚辈等都能保持情感上的融洽,能得到家人发自内心的理解和尊重;在外面,与过去的朋友和现在结识的朋友都能保持良好的关系,有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

2.5能保持正常的行为能正确扮演符合该年龄在各种场合内的身份和角色,其对社会的看法,对道德伦理的认识,都能与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态度基本上保持一致,即与社会协调一致。

3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和特征

现代意义上的老年心理健康[4]又称心理卫生,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

3.1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3.1.1生理因素人步入老年期后,由于生理机能的退化,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接受速度及接受质量均明显降低[5]。老年人因衰老引起的各脏器功能减退是多脏器衰竭的基础[6]。多数老年人记忆力下降,语言活动及思维范围窄,难以表达出自己的思想,产生听觉理解和判断力的障碍等。主要包括:年龄、性别、疾病增加、自理能力下降、视听功能障碍、认知老化、生活方式等。这些都是老年人正常生理方面的改变,伴随健康状态和社会环境的改变,老年人的心理也会或多或少地产生一些变化,出现一些心理健康问题。

3.1.2心理因素主要包括:生活事件、经济收入与文化教育、婚姻与家庭、体能与文体活动等。如一个人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他会对人生有一个正确态度,能正确处理人生道路上遇到的一切挫折和不幸,而不会因意外情况的产生而导致心理失常。

3.1.3社会因素主要包括:社会支持、个体参与社会闲暇活动、老年社区卫生服务[7]。人的心理健康与否,与环境有直接的关系。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度的焦虑由于可以通过自我调节而保持心理平衡,从而有益于更好地适应机体和环境的变化[8]。心理健康与人际交往、家庭关系、生活、身体状况、睡眠、文体活动、经济收入和住房等满意度呈正相关[9]。

3.2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特征

3.2.1孤独的心理老年人的脑及体内其他器官均趋于衰退和功能下降,处处感到力不从心,特别是心理上产生老而无用、孤独寂寞感[10]。再加上老年丧偶、独居、离退休、人际交往少、社会和家庭地位改变、生活空间增多或身体心理及其他原因导致的行动交往不方便,使老年人感到空虚寂寞,心理上往往产生隔绝感或孤独感,进而感到烦躁无聊。

3.2.2焦虑、抑郁的心理焦虑是一个人感受到威胁而产生的恐惧和忧郁。抑郁是一种闷闷不乐、忧愁压抑的消极心理。有文献报告,正常人抑郁症的发病率为10%~23%,而老年患者由于病情不可逆转性而引起抑郁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人,对疾病的治疗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大部分老年人有负性情绪,家庭不和睦的老人负性情绪较严重[11]。关注老年人心理健康,对全面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不容忽视的[12]。抑郁是一种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多伴有焦虑、躯体不适感,通常具有较强的隐蔽性,表现形式多样,可有轻度的忧愁到严重的痛苦[13]。老年人由于社会角色的改变,心理上会产生一种失落感,从而表现出两种情绪:有的沉默寡语,表情淡漠,情绪低落,凡事都无动于衷;有的急躁易怒,易发脾气,对周围的事物看不惯,为一点小事而发脾气。

3.2.3敏感和猜疑的心理老年患者常敏感多疑,推测猜想自己的病情很严重,又怀疑医生、护士甚至家人都在对他有意隐瞒病情,周围一个细小的动作,一句无意的话语,都可能引起他的猜疑,加重其心理负担。当患者可能出现与不治之症患者某一相似症状而产生疑心时,多表现为情绪低沉、悲伤哀痛、沉默少语,常常无端的大发脾气。

3.2.4恐惧与害怕的心理这是老年人进入病人角色的初始反应。害怕医院陌生环境,过分担心自己的病情,怕连累家庭,怕别人厌烦,怕医务人员态度不好,怕发生意外等,从而产生恐惧感。

3.2.5疑老和绝望的心理 认为自己老了,病后前途渺茫,已濒临死亡边缘,心灰意冷,消极等待,甚至不接受治疗。多表现为意志消沉、精神忧郁、束手无策,常暗自伤心落泪,不愿与人交往或交谈,对治疗及疾病的转归表现漠然,不愿接受治疗和护理,消极化等待着“最后的归宿”。

4老年人的心理护理

针对老年人所独有的生理及心理特点,根据个体差异及疾病阶段所表现的不同心理,护士除自身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精湛的护理技术外,更重要的还要应用心理护理程序进行心理评估及诊断、实施护理及评价,通过心理对生理的相互作用,心理对疾病的能动作用,为恢复和增进病人健康服务。

4.1心理评估细致观察了解病人的性格、爱好、病情变化和家庭环境情况,收集病人的心理信息,掌握其心理活动,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个体化心理护理。收集资料的方法,一是通过直接和病人交谈,二是通过和病人亲人交谈,也可通过心理问卷调查形式,从中收集其心理变化信息。

4.2心理诊断分析病人的心理,提出心理护理诊断。对老年人来说,心理诊断不是一次完成的,应不断完善。

4.3实施措施对老年病人的心理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可采用心理咨询及启发开导法。具体措施如下。

4.3.1良好的护患沟通是心理护理的前提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美好的语言能使老人处于接受治疗护理所需最佳的心理和生理状态。①与老年病人沟通首先要采取包容的态度,要善于运用语言的艺术性和技巧,主动与老人交谈,了解他们心中的悬念问题,对其提出的问题要耐心解答,以取得更好的合作。②尊重病人的人格,对老年病人有适当的称呼,护理时征得他们的同意,态度要和蔼,避免发生伤害病人自尊的事情。③以精湛的技术赢得老年病人的信赖,消除其心理上的障碍,主动配合治疗。 ④护士应理解病人的情感需要,主动多接触他们,给予他们极大的关心,照顾他们的日常生活和满足医疗保健需要。注意文明行医,礼貌待人[14],时时用亲切的语言、体贴入微的照顾来排解他们入院后对新环境的不适应。让他们视如亲人,愿意向我们倾诉内心的痛苦[15]。

4.3.2对老年患者的尊重、理解和爱护是心理护理的关键老人从温暖的家庭到陌生的医院,对周围一切环境不适应,再加上疾病的折磨和对疾病认识不足而产生焦虑、恐惧情绪,作为和病人密切接触的护士,首先要尊重、关心、爱护他们。需给予其精神支持和无微不至的生活照顾,讲话礼貌,态度和蔼,耐心听取他们的主诉,对老人的健忘和 嗦给予谅解,对老人的要求尽量满足。切不可奚落、挖苦老年患者,损伤其自尊心。

4.3.3努力消除孤独情绪对老年患者的影响由于老年人依赖性强,易孤独,子女平日工作忙,只有利用业余时间陪伴,尤其是丧偶老人,他们有“感情饥饿”现象,特别需要护士关心。所以护士要有耐心,尽可能多与他们交谈,耐心听取他们的“心声”,不要随意打断,不要向他们乱作保证,使他们从精神和心理上得到满足,有利于心理健康,延年益寿。同时,加强社会联系, 鼓励其亲友、老同事及单位人员前来看望,也可安排老人的交谈活动[16]。鼓励他们与周围的病友多聊天,看看电视,听听广播,阅读各种报刊等。培养多种兴趣,丰富生活内容,以分散注意力,调节紧张情绪,消除孤独寂寞心理,保持愉快的良好心理状态。

4.3.4积极维护老年患者的最佳心理状态,是取得良好心理治疗的必备条件由于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及性格出现明显变化,我们时时、处处、事事给予理解、尊重、同情、体贴,以科学的态度给予实事求是的解答,以维护老年人的最佳心理状态。

4.4效果评价可采用观察法和调查法对心理护理的效果作出单独或综合性评价。多收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反馈信息,采用上级部门下查、不记名问卷调查、认真听取家属意见等方式,找出护理工作中的不足,以及老年人对护理人员的要求,改进护理计划、完善护理工作。通过对老年人的心理护理,及时调整病人角色,稳定情绪,帮助其增强适应能力,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以达到促进机体抗病能力,加速身心健康恢复的目的。

5小结

综上所述,老年心理护理是目前心理护理研究的重要部分,心理护理不同于心理咨询和治疗,是一种经常方式。针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人文关怀始终贯穿其中,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的需求,提高护士的自身素质,使护士改变陈旧的护理观念,树立起人文护理的理念。在护理过程中,只要建立了信任、和谐的医患、护患、家庭及社会关系,再配合必要的耐心和技巧,就一定能够取得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姜丹,胡亦心.老年护理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护理杂志,2005,22(4):54.

[2]李嵘.浅谈老年心理保健问题[J].中国疗养医学,2007,16(1):38-39.

[3]曾毅.中国人口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69-70.

[4]化前珍,郭明贤.老年护理与康复[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7:55-56.

[5]郑玲,吴渭虹,赵铁梅.老年患者健康教育新观点[J].护理杂志,2005,22(7):33.

[6]杨文,初荣,刘淑荣,等.老年人不典型低血糖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杂志,2005,22(12):62.

[7]杨纾加,温玉洁.影响老年人健康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J].华夏医学,2003,16(4):595.

[8]孙淑梅,张红莲.老年肿瘤患者的心理个性测评与干预对策[J].护理杂志,2006,23(12):100.

[9]林冬岩,韩春姬.老年睡眠及精神健康的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医药,2006,17(1):114.

[10]王敏霞.影响老年身心健康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J].护理杂志,2008,25(4):36-37.

[11]周运生,刘兰.银川市公寓老年人生活质量调查分析 [J].宁夏医学院学报,2003,25(1):19.

[12]罗敏,左月燃,金宁宁,等.影响我国老年人生活质量 的因素及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05,5(1):30.

[13]宋桂云,刘宇.住院老年慢性病患者疾病应对方式与 焦虑、抑郁的相关性[J].护理管理杂志,2006,6(12):4.

[14]郭军英,杨宇彤.对军队疗养老干部心理护理方法的 探讨[J].中国疗养医学,2007,16(3):159.

[15]吴岩.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及沟通方法[J].齐齐哈尔 医学院学报,2008,29(2):35.

篇3

虽然现今政府对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相当重视,加强对于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关注,为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而努力。但是老年人对于心理健康的高需求,仍然不能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很好的满足。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全社会的问题,需要更多的社会关注,从而通过建立更为完善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引进更为先进的设施,从而达到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目的。

二、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现今城市的经济发展迅速,虽然使得老年人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改进,同时也带来许多的心理问题的隐患。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大,认知能力大幅下降,无法跟上科技迅速发展的现代,从而产生无用感,对自己怀疑,造成心理障碍。同时由于收入水平的下降,各种慢性疾病的产生,使得生活质量下降,于是产生了各种心理压力。外加子女外出工作忙,长期无法陪在身边,使得压力得不到合理的发泄和舒缓,使得心理疾病的发生几率大幅增加。

三、现今老年人的心理需求

大部分患有心理疾病的老年人都是由于他们的心理需求未达到,而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造成了失眠,状态不好等症状,最后转变成难以挽回的心理疾病,所以满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是保证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首要任务。而现今的城市老年人的心理需求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

随着年龄的增大,老年人的劳动水平和身体状况都不可避免的大幅下降,在这种情况之下,老年人会自然的考虑到万一发生什么,自己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的保障问题。在得不到良好的,稳定的保障情况下,老年人就会陷入焦虑,抑郁,无用感,失眠的困境之中,从而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二)尊重需求随着老年人的身体状况的下降,其自身就会产生一种无用感。而年轻人并不了解他们的想法,认为老年人不会什么新潮的东西又没什么事情,于是在无意中对老年人进行了否定,外加老年人的内心普遍敏感脆弱,他们将会感到自己不被认可,从而无用感越来越深,同时开始回避新的事物,减少用脑,避免再出洋相。而往往这样就会带来老年人的各方面的感知快速下降,成为老年痴呆和众多心理疾病的引子。

(三)对于爱的渴望

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现今的中国老人普遍希望得到更多的子女的关心和照顾,他们渴望与家人交流感情。与家人的沟通越多,他们内心的满足感和生活的充实感就会越强。因此老年人最看重家庭的和谐问题。更多的关心和感情交流可以明显减少老年人的孤独感和恐惧心理,使得老年人心理健康。

四、现今城市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方式

我国现今的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和现实生活中的心理支持之间仍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我国的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仍处于起步于发展阶段。如今我国城市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一)创建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点

配备专业的器材和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通过电话或面对面咨询的方式,解决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定期在各大老年社区开展社区服务活动,为老年人提供方便的,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

(二)发展老年人教育事业

利用老年人教育学校,社会教育,讲座等方式,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意识,拓展老年人的视野,充实老年人的生活。与此同时扩大了老年人的交际圈,使得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互相认识交流,减少老年人的孤独感。

(三)建设社区周边配套设施

如公园,老年活动中心等,为老年人走出家门提供场地与活动,让更多老年人把锻炼,交流,活动,当成习惯。

五、现今城市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方式的不足与发展难点

我国的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虽然已经有了较大的进步,但是由于起步较晚,在各方面仍落后于发达国家。而由于背景文化的不同和人口巨大等因素的限制,我国的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并不能照搬国外的服务模式,必须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模式。在如今的国内城市的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仍有许多不足,如:

(一)我国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的相关制度与法规尚未完善和成熟,护理的质量和老年人福利仍然相当薄弱。

(二)社区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

在教育相关专科护理人员方面,存在着起步较晚,且由于对于老年服务的偏见和工作压力等原因,报考人数少,毕业后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更少的问题。使得在社区老年人服务中并没有许多高水平的的专业人员。

(三)护理器材和周边设施的落后

由于起步较晚,我国的社区老年人服务的各个方面并没有相当完善。在器材和设施方面更是有很多没有做到切实的从老年人的实际出发。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烦和资源的浪费。

与此同时现今城市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的发展也存在着许多的困难,如:

(一)我国的老年人大部分思想比较传统,对于心理咨询等抱有排斥心理

觉得这些是私人问题,不愿配合服务人员。碰到一些让自己心里不舒服的事情也不愿意与社区服务人员交流,认为家丑不可外扬。

(二)我国现今的老年人普遍文化水平不高

对于生活节约,对于自身的晚年生活质量要求不高,自然不把所谓的心理健康放在心上,对于社区服务人员抱有较强的戒心,使得心理健康服务难以进行。(三)各地的经济发展参差不齐。由于我国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各地的城市经济发展差距巨大,无法制定统一的法规。而各地方政府由于财政等各方面原因也无法为社区老年心理服务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

六、完善城市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的对策

我国的城市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雏形,但是各方面还是不够完善,在未来的发展之中,老年心理健康服务必然会迎来许多更为先进的改革。本文认为以下的方法可以有效完善社区老年人心理服务。

(一)建立完善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保障体系

如保障专业人员需求,保障资金的供给,保障统一的技术体系,保障真实的反馈,制度的保障等。要充分做好资源的保障工作,不然再多的想法也无法实施。

(二)成立专门的组织体系

对于各方面的人员进行合理的分配任务,使得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变得有序,通过分组等方式分别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方案,使得工作更有效率。

(三)建立社区老年人个人的心理档案

篇4

【中图分类号】R72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龄人口在逐年迅速增加,到204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3.74亿,占人口总数的24.48%【1】,。如何养老已将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根据老人健康状况、家庭及现有条件可选择不同的养老方式,但大多数老人仍愿意选择居家养老。但居家养老缺乏统一管理、即时的监控和照料。老年人大多患有不同慢性疾病,所以居家养老对老人自身及其家人也有很多的要求,对不同健康状况的老人需有相应的生活照料和疾病管理。下面就谈谈居家养老老人的健康管理。

1 居家养老老人的慢性疾病管理

老年人口的增多已导致疾病谱发生改变,慢性病患病率高是老年人群的一个主要特点。对于居家养老老年人的慢性疾病管理,应归位到个人、家庭及社区医疗服务三个方面。

1.1 社区医疗机构对居家老人的慢性病管理 老年人群合并多种慢性病,患慢性病的数量越多,其存在的健康问题也越多,而自理照顾能力相应下降,健康需求相应增多。为提高和改善居家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政府应加强并完善社区居家养老医疗服务资源,为老年人提供较全面的医疗保健。针对老年慢性病患者,社区需建立管理监测体系,为患病老人建立疾病档案,定期进行检测和调查分析;定期开展健康讲座,强调不同慢性疾病在生活中的注意事项;建立高龄慢性病老人的即时紧急救治绿色通道;完善医疗保健、护理康复等服务项目;鼓励志愿者到社区为老年人服务。

1.2 家庭成员应关注老人健康 针对不同居家模式的老人,家人均应知晓老人的健康状况及患病情况,以便进行及时、力所能及的管理。和老人居住在一起的家人能最好、适时、有效地关注老人的健康,对所患疾病进行随时管理。对于居住较近的家人,可根据老人的健康状况选择不同的间隔时间对老人进行探望,了解老人的健康情况和疾病的进展,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和老人居住地相隔较远、或不在一个地方的家人仍然能对老人的健康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现达的通讯可以随时把家人的关怀和问候送达到耳边,家人也可获取部分老人身体状况的信息,适时的进行提醒。长时间不在老人身边的家人,可根据老人的健康状况将老人的健康和疾病管理托付给可信任的人和相关机构。总之,家人的关怀对老人的健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任何情况下,家人都对老人的健康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1.3 老人自身对身体健康的管理 调查发现【2】,74.8% 的老年人日常生活照顾者主要是自己。因此只要身体、能力允许,老人自身对自己已患慢性疾病进行管理是最好的。可以细化到方方面面:按时服药,且用药效果如何,自已会有切身感受,定期到医院复查,针对不同疾病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要遵医嘱去做,比如如何体现在饮食、运动中。了解疾病的发展,出现相应的症状应引起重视,针对自身疾病出现紧急情况如何自救等等。

2 关注居家养老老人的心理健康

老年人的健康问题,除了身体的疾病外,心理健康也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差于一般正常人群,其躯体化、强迫症状、焦虑、抑郁、恐怖分显著高于正常人群【3】。如何提高老年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晚年生活质量,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2.1 个人特征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 身体健康状况对心理健康存在重要影响,身体健康状况越差,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相对也越差。研究发现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变好。高龄老年人可能在心态和心理健康方面更好于低龄老年人,特别是好于刚刚离开工作岗位的老年人。部分低龄老年人不能很好实现心态顺利过渡和调整,而高龄老人对这一时期已经基本适应。另外,老年人自我照顾能力越强,其心理健康状态就越好。

2.2 家庭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影响 老年人的家庭关系越和谐,其心理健康状态就越好。基于家庭在精神慰藉方面的积极作用,所以居家养老是一种比机构养老更具有优越性的养老方式。居家养老不仅关注老年人的物质需求,而且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也能得到很大程度的满足。

2.3 社会环境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影响 有研究显示【4】,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要显著差于城镇老年人。此外,个人经济能力对个人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著正向促进影响。拥有社会保障的老年人比没有社会保障的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好,前者生存和养老压力比较小,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心理健康指导也是社区居家养老护理服务的重要内容,定期由经过培训、服务态度良好的专业人员上门为老年人展开心理健康咨询;或组织老年人去“老年大学”等丰富老年人的文化娱乐生活,满足老年人不同层次的需求。

总之,保障老人心理健康需要发挥个人、家庭、社会和政府等多个主体的积极作用。首先,老年人要有一个积极的心态; 家庭应当在经济、服务、心理慰藉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政府可为老年人提供基础的经济和服务保障;重视社会的积极作用,各类社会组织协调发挥作用;通过一个多元的心理健康促进体系来促进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3居家养老老人日常生活照料

老人的日常生活状况直接影响到老人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以及慢性疾病的发展。也由于年龄、患慢性病程度和数量等的影响,老年人在居家养老护理服务需求上呈现出不同层次的差别。在完善日常家务整理和餐饮服务在对最希望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调查中发现,家务整理和餐饮服务是首选,是老年人的基本需求【2】。因此需要更好地细化这两项服务的内容,真切地为老年人解决生活中的基本问题。当老人生活不能自理时,所需要的将是全方位的服务,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选择雇人照料。有调查显示【5】,在照料老人时认为最需要的帮助项目就是“给老人洗澡”,其余依次是:帮助老人在室内活动,照顾老人大小便,给老人更换衣服,给老人喂饭。

因此,需根据老人的年龄、所患慢性病种及程度、自理能力及经济条件选择不同层次的日常生活照料,使老人过上各方面有保障、舒适的生活。

综上所述,对居家养老老人的健康管理,需从慢性疾病的管理、心理健康的管理以及日常生活照料三方面入手,而且需要社会、家庭及老人自身共同参与,从而保障老人的健康。走出一条基于家庭资源、社区资源、政府资源三方面互动,生活服务、健康服务、精神服务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尽量照顾到老年人基本生活的各方面、优先满足老年人的需求、有效地保障老年人生活质量,促进健康老龄化的实现。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和家庭护理照料等方面的建设,满足老年人预防、治疗、康复和临终关怀等需要;加强老年活动中心等的建设,满足老年人休闲娱乐、参与社会、心理慰藉等需要。总之,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使居家老人过上幸福、健康、快乐的晚年生活。

参考文献:

[1] 张正华,肖篷.人口老龄化和老年医疗保健[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9,13(12):706―710

[2] 杨敏,钱英.基于老年慢性病患者养老服务需求的调查研究.健康研究,2012,,32 (2 ):139-142.

[3] 刘金光,于艳华,克纳新. 老年人生活事件、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1):90-92.

篇5

【关键词】高龄老年人;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580-01

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已经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依目前学界共识,8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为高龄老人[1]。目前,中国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正在以每年5.4%左右的速度增长。据预测,10年后我国高龄老年人口将由现在的1100多万增加到1700万,2020年达到2708万,2050年达到1个亿[2]。张疆莉[3]则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上更容易出现孤独感和衰老感。因此,应该重视高龄老年人的心理问题非常重要,应该建立一整套的心理护理体系,来促进高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以下就是高龄老年人心理护理体系建设的探讨(见图1)

通过以上者五大体系的建设,对高龄老年人存在的心理问题会得到解决。

1.建立完善的心理档案。为了更好的为高龄老年人服务,加强高龄老年人的心理护理,建立完善的心理档案是十分必要。在档案中包括高龄老年人的年龄、性别、家庭成员、受教育程度、目前存在的心理问题、干预心理问题的方法、效果评价、健康指导等,这样,对于高龄老年人就有了一个比较详细的心理档案。

2.开设心理咨询热线。高龄老年人一般行动不太方便,有了心理问题也不愿意去医院就诊,但有了心理咨询热线后,高龄老年人可以在家里通过固定电话或者移动电话,很快捷的与热线另一边的心理医生或专家进行沟通。这样,高龄老年人足不出户就把自己的心结打开了,很便利的解决了高龄老年人的心理问题。

3.建设社区心理咨询所。古代医家提出了“告之,语之,导之,开之”等心理咨询原则[4]。可见,心理咨询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社区中建立固定的心理咨询场所十分必要,能为高龄老年人提供固定的社区咨询帮助。在咨询所里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可以与有心理问题高龄老年人受到进行适当的沟通,了解高龄老年人的病情,帮助这样的老年人排忧解难,给予必要心理干预手段,及时有效的解决高龄老年人的心理问题。

4.培养专业的心理医务人员。在我国一些医学院校近几年陆续开设了老年护理学、心理学、老年病学等相关课程,也有一些从事心理治疗的义务人员,但这些远远不能满足当前我国高龄老年人的需求。为此,应建设一批专业的医疗队伍,为高龄老年人更好的服务。

5.强化家庭对高龄老年人的心理护理。来自于家庭的亲情的沟通和相融,能最大程度地消除老年人心理的孤独感[5]。子女是高龄老年人的精神支柱,子女最了解高龄老年人的心理需求。鼓励子女多关心、多体贴高龄老年人,应该常回家看看,多陪他们的父母聊天、倾听他们的父母诉说心事,了解父母的感受,要及父母所及,想父母所想,另外,子女还要有耐心、不能急躁,要持之以恒的帮助他们的父母进行心理疏导。这样,才能使高龄老年人的心理更健康。

总之,对于有心理问题的高龄老年人的心理护理是个长期、循序渐进的护理过程,也是全社会共同面对的问题,全社会应该重视高龄老年人的心理护理,要完善高龄老年人心理护理体系建设,让高龄老年人延年益寿,让他们安度晚年。

参考文献:

[1] 应届毕业生求职网.浅析农村高龄老人养老保障中的政府责任.(2011- 07-05).http:///shehuixuelunwen/shehui/060VY1002012. html.

[2] 中国健康网 .关注高龄老年人.(2011-08-06).http:/// laoren/laorenbaojian/103371. html.

[3] 张疆莉,张建宏,崔金奇.豫北地区城市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职业与健康,2010,26(10):1087-1089.

篇6

【关键词】老年心理;健康;护理;探讨

老年时人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殊阶段。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生理功能逐渐衰退,疾病增加,行动不便,工作、生活、经济条件、社会地位变化等因素都可能成为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为了提高老年患者心理健康水平,促进疾病康复,提高生活质量,作者对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住院就诊的386例老年患者进行调查随访。分析总结了其心理特点及需求,采取了相应的护理,效果显著,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386例老年患者(年龄均>60岁),其中男性226例,女性160例,脑血管疾病116例,心血管疾病81例,消化系统疾病69例,呼吸系统疾病45例。糖尿病64例,其他11例。

2 心理健康分析

2.1 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主要表现

心理健康是指身体、智能、情感上在与他人不相矛盾的情况下,将个人心境发展成为最佳状态。(1)智力正常:能适应生活,具有一定的生活能力,还具备一定的观察、记忆、操作、思维能力;(2)情绪健康:主要表现为情绪稳定和心情平和愉快;(3)心理协调:老年人尽管动作迟缓,但做事讲话不慌乱,恰当、有条理即为心理协调;(4)反应适度:主要表现为对外界事物的反应在一定限度内,不过于敏感或迟钝;(5)关系融洽:主要表现为乐与他人交往,能接受他人的情感并施与他人情感。

2.2 老年人心理变化的主要表现

(1)智力变化:主要表现为感知功能衰退、思维功能下降、记忆力衰退等;(2)情绪、情感的变化:表现为多种多样,主要是情绪低落、多愁善感、急躁易怒、抑郁等;(3)性格与行为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一直不坚强、说话办事不果断,重复嗦、过于小心、优质、孤僻、自私等;(4)对待疾病的心理变化:主要表现为惧病、否病、疑病、愧病等。

3 护理

3.1 掌握心理学知识与技能

实施心理护理的护士除了应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护理技术,还必须掌握心理学知识,特别是老年人心理学知识,同时护理人员要提高自身素质及心理品质,根据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及需求,通过语言、态度、行为环境等影响老年患者的心理感受,改变不良的心理状态机行为,以增加自尊感。

3.2 满足老年患者的情感需求,调节老年患者的情绪

护理人员要掌握老年患者的心理状态,要尊重他们,称呼文雅、恰当,对他们的生活照顾应耐心、精心、热情、负责,还应根据患者情况安排适当的文娱活动如看表演、听故事、读报、散步、下象棋、气功等调节他们的情绪。

篇7

关键词:老年心理 老年人 一般心理特征

联合国新标准表示,一个地区超过7%的人口达到65以上,即视为该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根据我国2010年人口普查的结果表明,我国8.87%的人口已经达到65岁,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进入老龄化社会中国将面临一系列社会问题,比如养老问题、劳动力缺乏问题、福利问题、医疗问题等等,因此,老年心理研究亟待进行。

我国对老年心理问题的关注起步较晚,经研究发现,国内老年心理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有生理疾病的老年人,老年心理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老年人一般心理特征、老年人心理护理与保健、老年人认知活动、老年人心理健康四个方面。汤倩(2014)表示,其中研究比较多的是前两个方面,即老年人一般心理特征和老年人心理护理与保健。

一、对“老年人”的定义

联合国对老年人的定义是以60岁为划分标准,我国也采用这一标准,在本文中也将沿用这一标准。

二、老年人一般心理特征

(一)感知客观事物能力的减退

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长,机体与大脑的功能逐渐减退,出现一系列退行,主要表现在视力下降、听力减退、记忆力下降以及触觉、嗅觉、味觉的减退,也可能出现腿脚行动不便,反应迟钝等行为。罗社管(2014)表示,感知客观事物的能力减退,对事物感知的敏感性下降,感知客观事物间细小的差异减退。因此,造成老年人生活上不方便,严重的生活不能自理,生活上依赖他人,情感上更加依赖子女,容易感到孤独、焦虑、绝望等负性情绪。感知客观事物能力的减退是必然的,是人体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方面,老年人要积极去面对,另一方面,子女也应更加地理解、耐心与包容老年人的改变。在老年群体中,有些老年人心态乐观,与老同事、老朋友以及子女相处融洽,老年期幸福感提升;而有些老年人心态消极,加之常常抱怨,人际关系不好,生活圈子狭窄,没有朋友诉说,子女工作忙没及时排解老年人的心理,导致老年人长期心情低落,幸福感急剧下降。有研究表明,在老年群体当中人际关系是决定老年期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因此,老年人应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感知客观事物能力的减退,与朋友、同事、家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子女应积极引导老年人与朋友相处,营造老年人良好的人际关系,提升幸福感。

(二)智能习得能力的下降

智能习得能力是指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事物的各种能力的有机结合,包括学习力、记忆力、理解力、概括力和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等。记忆力包括机械记忆与意义记忆,经研究发现,老年人的机械记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一直呈现下降的趋势,而意义记忆却没有下降,这与老年人的经验有关。老年人有着丰富的人生经验,但是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下降,常常遇到生活当中的问题感到力不从心。有研究表明,老年人流体智力不断下降,晶体智力却在不断上升,到了70-80岁晶体智力才有所下降。老年人拥有宝贵经验,并非是一无是处,只有找到自己的优势,在生活上找到兴趣所在,才能更好地面对老年生活,同时大众也应正确理解老年人,帮助老年人得到社会的肯定,这正是社会应该做的。老年人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下降,学习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也有所下降,但并不是老年人无法适应新环境,接受新鲜事物,时代在发展,60岁以后的老年期时间漫长,如果老年人就此停滞不前,那终将与社会脱离,无法适社会的发展,比如,很多电子产品和网购的出现,这将导致老年人很不适应,甚至会影响基本生活以及与子女在观念上的沟通。因此,老年人应树立终身受教育的观念,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学习新鲜事物,既能保持与社会沟通顺畅,也能保证与子女思想沟通顺利。

(三)性格与情绪的改变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年龄、退休、感知客观事物的能力、智能习得能力、伴侣去世、性格、身体健康等等,老年人难于适应生活的改变,不接受新事物,与子女关系紧张,出现无能感甚至无助感、焦虑、空虚、寂寞、无被需求感、生活没有意义、惧怕死亡。在情绪上也会出现脾气暴躁、易动怒、心情烦躁不安,也有可能会出现情感麻木,表情淡漠,抑郁等不良情绪。老年人的主观态度是调整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 老年人积极的自我调节是实现健康心理目标的核心环节,同时,子女也应给予更多的陪伴与耐心,帮助老年人适应机体的改变以及新鲜事物的出现,鼓励老年人发展自己的交际圈与兴趣,更好地适应老年生活。性格是后天形成的,是日积月累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因此不易改变,但并不意味着不能改变。老年人应对自己的性格有深入全面科学的了解,可以借助心理的专业机构进行评估,针对自己的性格优缺点,发展性格的优点,克服性格的缺点。面对生活重大事件,比如退休等等,要提前做好心理的准备,了解重要事件要经历的心理过程,多与同龄的朋友进行交流沟通,共同面对生活大事件,同时,也可以求助于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走过生活大事件的关键期。

三、针对老年心理的对策与建议

(一)适当延长退休年龄

退休对老年人而言是生活中的重大事件,老年人如果无法适应退休后的生活将出现很多社会问题,比如生活幸福感下降,抑郁等心理问题,家庭矛盾。根据研究,老年人感知客观事物的能力是逐步下降,并不是突然下降,并且老年人的晶体智力不会下降,只有到了70-80岁晶体智力才有所下降,对社会而言不运用老年人的丰富经验是种浪费,对老年人而言适当延长退休年龄可以帮助老年人对退休生活逐步适应,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一些政策,逐步延迟老年人的退休年龄,一方面解决劳动力缺乏的问题,另一方面让老年人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接受退休。但是考虑到老年人机体健康的情况,应适度安排老年人在能够胜任的工作岗位,减轻老年人的身体压力,同时还能够分担老年社会的劳动力缺乏的压力。在政策上,应该给予老年人选择的权利,可以自由选择是否愿意延长退休年龄,同时予以一些福利,鼓励老年人选择延长退休年龄。这样,一方面解决退休对老年人的心理适应过度问题,利用老年人的经验解决社会劳动力缺乏的问题,另一方面,还能够相对减轻“养老”的压力。

(二)完善老年心理教育体制

在终身学习的观念下,人的一生都应该学习,老年人同样如此,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在不断出现新鲜的事物,比如网购、手机应用、网络电子产品,如果只是依靠子女的陪伴与交流,那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应该建立完善的老年大学、老年活动中心、社区等老年受教育体制,帮助老年人发展兴趣爱好,建立稳定的交际圈,学习不断出现的新鲜事物,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满足老年人的被需要感,减少老年人的无助感,为社会创造一定的价值。从社会的角度,应树立积极开展老年大学、老年活动中心、社区活动,退休人员主动到老年大学、老年活动中心、社区去学习交流,子女也应重视引导老年人参加老年大学、老年活动中心、社区活动,营造起爱学习、乐学习的社会氛,树立并重视终身学习的观念。

(三)跨行业多方面合作

老年心理问题并不是某一个行业能够解决的问题,老年心理问题研究一般包括几个方面,有老年人一般心理特征、老年人心理护理与保健、老年人认知活动、老年人心理健康,需要高校、研究所、医院、心理咨询机构之间的跨机构、跨专业的合作,这种合作方式有利于提升整体研究水平,也会更好的解决老年心理问题,特别是医疗卫生系统人员急需要跨学科协同合作。 老年心理与医药学、护理学、认知神经学等联系较紧密,这需要心理学研究与这些学科紧密合作,建设一支专业性强的研究队伍, 只有多方位的合作,才能提升老年心理的研究质量,在老年心理方面做出更大的突破。老年群体不光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一方面需要解决身体上的病痛,另一方面也需解决心理方面的问题,身体的病痛可能会带来心理的问题,比如更年期,也就是身心疾病;心理的问题也会带来身体的病痛,比如肠胃疾病,也就是心身疾病,因此,身体与心理不分彼此,是一个整体,这更需要多方面跨行业的合作,为老年身体与心理做出更加深入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汤倩,葛明贵.近十年国内老年心理研究计量学分析[J].巢湖学院学报,2014(1):160-164.

[2] 刘文俐.我国老年心理研究概况[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08(6):34-35.

[3] 罗社管,石丰.老年心理特征及健康教育初探[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1):103-105.

[4] 陈思佚,周仁来.前瞻记忆年老化研究的自然情境和实验情境比[J].心理科学进展,2011,19( 2):193-201.

[5] 雷明玉,等.贵州省城乡老年人轻度认知功能损害的流行现[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 5) :387 -391.

[6] 谢宁,等.抑制控制能力衰退对知觉组织老年化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9,41( 5):424-432.

[7] 伍业光,等.巴马地区 267 例长寿老人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 6) : 389.

篇8

[关键词] 高龄老人长期照料者;压力;调适

[中图分类号] R47-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06(b)-117-02

照料老年家庭成员是家庭照料的一个重要部分,对其照料者心理承受力心理健康的研究在我国当前具有尤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尚不发达,社会福利和保障体系尚未完善的条件下来临的,“未富先老”的特殊国情,使得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照料老年人的大部分重担由家庭来承担。在解决老年人照料的问题上,相关工作者一直更多地关注于如何满足老年人的需求,而对照料者身心健康状况的关注,却常常忽视[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6~11月在云浮市云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居民中选取高龄老人的长期照料者50例作为研究组,非高龄老人的长期照料者50例作为对照组。男41例,女59例;年龄38~72岁;文化程度小学以下19例,初中30例,高中35例,高中以上16例;子女47例,配偶48例,其他5例。对研究组照料者给予护理干预。两组照料者的年龄分布、性别构成、受教育水平与亲属关系等,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表 1 两组照料者的基本资料[n(%)]

1.2 方法

1.2.1 测量工具①自编社会人口学调查表,主要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与患者的关系等。②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90,SCL-90)[2],用于评定照顾者的基本精神状态。③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共24项;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共14项,用于评定照料者抑郁、焦虑状况。HAMD≥分为有抑郁情绪,HAMA≥14分为焦虑情绪。

1.2.2调查方法对100名照料者进行详细询问并作SCL-90、HAMD、HAMA调查。

1.3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以(x±s)表示,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对象SCL-90评分比较

研究组的SCL-90总分、总均分、阳性项目数、阳性项目均分、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等因子分均高于对照组(P

表 2 两组SCL-90评分比较(x±s,分)

2.2 两组对象HAMD、HAMA评分比较

HAMD、HAM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3 讨论

中国是当今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目前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超过1.43亿,约占总人口的10.97%。因此,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问题倍受关注。居家养老,是由家庭对居住在家中的老人提供支持的养老形式。居家养老不仅让老人生活在自然而熟悉的环境中,有利于他们的安全,而且还充分利用家庭中的各项生活设施,使他们的生活更加方便,更重要的是家属能给老人精神上的慰藉,提高生活质量,但是高龄老人需要照顾,成为家庭成员,尤其是年轻家庭成员的沉重负担[3]。照料者既要努力给老年人必需的照料,同时往往又要完成其他家务工作及照顾家庭其他成员,其身心压力是较大的,而且相当多的照料者本身也是老年人。因此照料者如同被照料者一样,也需要得到关注和照料。这一点常常被护士和其他医务人员所忽视,因为他们所关注的是如何满足老年患者的需要而不是照料者的需要,如果照料者承受的压力较大,其生理和心理需要被忽视,超过一定时间,就会发生强烈的应激反应,从而威胁到身心健康。照料者身心健康受损,会影响对老年人的生活照顾,甚至出现对老年人的疏忽与虐待,并且还会使整个家庭生活质量下降。因此,护士必须采取措施支持照料者[4]。

3.1 照料者压力的评估

由于照料者压力受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很难对压力程度作出准确评估,护士只能作出大致的估计。

3.1.1在进行评估时,主要应给予的有以下几个方面:①照料者对老年人必须提供哪些护理照顾措施(如喂饭、洗浴、入厕等)。②老年人自己能够完成哪些自护活动。③照料者在做饭、洗衣、管理家务等方面所花费的时间是多少。④照料者在休息和娱乐方面有什么安排。⑤照料者与被照料者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⑥照料者可获得哪些支持帮助。

3.1.2 在确定了上述客观因素之后,必须结合主观因素才能判断压力程度。因为同样的客观压力,不同的人承受能力和主观感觉不同。笔者把压力程度大致分为3级,①轻度:照料者无明显身心应激症状,对老年人的照顾比较全面周到。对此类照料者,护士主要是进行预防性指导。②中度:照料者间断出现某些身心应激症状,对老年人照料有时欠周到。对此类照料者,护士除进行预防性指导外,可采取适当减轻其压力的某些措施。③重度:照料者持续出现明显身心应激症状,同时可能出现对老年人照料不当。对此类照料者,护士必须采取措施以减轻其压力,并针对性地进行生理和心理治疗。显然,在老年人身体虚弱、处理能力差或患病时,以及照料者出现身心应激反应时,照料者压力会明显加大[4]。

3.2 照料者的压力调适

3.2.1 让照料者将“感情移入”到照顾服务中去。美国社会学者在《照顾的本质》中提到:“我将自己的照顾对象看成是自身的延伸。”换句话说,是把自己照顾的人作为自己的一部分看待。也就是说,将自身和照顾对象融合成一体。在照顾过程中要尊重照顾对象原本拥有的权利,并且把这种权力视为我们自身所拥有的。首先我们的援助不仅是施予照顾服务,而是要先了解照顾对象的感情,然后再给予帮助。这就需要用同感、同情和理解来接纳他们,就是说要将“感情移入”到照顾服务中去,才能融洽之间的关系,愉快生活。

3.2.2 让照料者将同感移到照顾服务中去。同感是指像体验自己的感情那样去体验别人的感情,想的事情或做的事情都要设身处地地为对方想一想,也就是说,要经常与对方换位置想一想其感受和结果,要意识到提供的服务不是为我,而是为他人。通过同感效应和情感接纳,不仅使服务对象的生活安定,生活上的自律态度也随之萌芽。

3.2.3 让照料者与照顾对象建立信任关系。照顾者帮助的前提是和照顾对象建立信任关系,一旦建立信任关系,同感和接纳的态度也随之而来。重要的是要理解照顾对象的心情,抱有与之一同悲伤、一同欢乐的态度[3]。

3.2.4 减轻照料者的护理工作量,讨论休息与短期放假的必要性,给予照料者放假、休息和娱乐的时间,使他们身体上、精神上得到休息。

3.2.5 心理上调适,调整态度和认识,保持适当的幽默,常与快乐的人交谈,学会有效地处理压力。

3.2.6 与家庭成员讨论对照料者的情感支持的重要性,如适时地给予赞扬和感谢。

3.2.7 协调照料者与家庭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与分工,如请其他家庭成员分担购物、房屋清洁、做饭等活动,使照料者将精力主要用于护理老年人的生活起居。

3.2.8 指导照料者进行有益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选择营养丰富及自己喜爱的食物等。

3.2.9 指导照料者如何寻求和选择社会支持机构的帮助,使照料者获得一定时间、一定程度的松弛与休息[4]。

因此,在关心高龄老年人的同时也应该关心他们的长期照料者的心理健康,并设法帮助照料者减轻心理负担,对照料者的压力和焦虑情绪障碍给予关注和护理干预,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高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苏薇,郑钢.家庭照料对照料者心理健康的影响[J].心理科学进展,2007, 15(6):908.

[2]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增订版,1999,12:31-35.

[3]钟华节.老年人家庭安全照顾[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4.

[4]鲁亚平,张静芬,秦雅唯.老年护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7-104.

篇9

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焦虑 衰老的征兆往往会使老年人感到惶恐不安、内心空虚、无所适从,莫名其妙地担忧将来会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对自己的健康缺乏自信心,久而久之,往往就会出现抑郁、焦虑的情绪,性格发生变异。常表现为意志消沉,烦恼,抑郁焦虑。

疑病 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些人往往会出现疑病症状。这种人一般比较刻板固执,因循守旧,个性执拗,容易将注意力从外界事物转向自己的躯体,并且主观感觉加强。

自卑 这种人往往沉默寡言,性格孤僻,很少与别人沟通,人际交往能力减弱,对生活缺乏热情、勇气和自信心,从而产生不安和自卑心理。

孤独 有些老年人由于丧偶或夫妻不和、多病、行动不便,儿女工作繁忙,自己无人陪同,精神压力和体力负担过重,再加上不善交际,易出现孤独、失落感,常表现为情绪低落、对周围的事物不感兴趣。

抑郁 抑郁是老年人常见的情绪,多因老年人受到慢性疾病的困扰及死亡的威胁而产生。有的老年人则由于退休后生活方式改变、社会交往减少、缺乏归属感而产生抑郁心理,悲观失望。

老年人的心理护理

加强心理保健调节 老年人应该从身体、智能及情感上适应生存环境,保持乐观开朗的性格、平和的心态,即使在遭遇困难或者不幸时也能用自己的理智驾驭自己的情感,保持冷静,适应新的环境。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老年人应戒烟、限酒,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当扩大社会交往面,多交知心朋友,多接触大自然,保持心情舒畅,克服消极心理,振奋精神。

保持与社会的接触 应多关心老年人,经常主动与他们沟通,帮助他们认识自身的变化,帮助他们适应新的生活,走向社会,多与人交往,从社会生活中寻找生活动力,摆脱孤独,消除失落感和不必要的担心。

努力维护家庭和睦 老年人常会感到孤独,希望得到家人的关心、爱护和照顾,因此,子女应经常与老人沟通,遇事多与老人商量。丧偶的老人在独自生活过程中会感到寂寞,子女应理解老年人心理需求,支持老年人的再婚行为,满足老年人的愿望。子女应该多尽孝道,赡养与尊重老人;而老人则应多理解子女,以理服人,遇事多和子女协商,切不可固执己见、独断专行或大摆长辈尊严,。

篇10

[关键词] 老年抑郁症;社区健康指导;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 R161.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7(b)-0164-02

老年抑郁症通常是指60岁以上老年人常患的一种精神、心理疾病。这种病的特点是治愈困难,复发率高,给广大老年患者及家属带来了巨大的精神痛苦和经济负担。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抑郁症老人占老年人口的8%左右[1];另据我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所提供的材料显示,在社区老年人口中,抑郁症状发生率约为15%[2],其中许多患者经住院治疗后病情有所好转,甚至基本痊愈,但出院后因社区环境单调、经济拮据、躯体疾病等导致复发,本院对近年来一些出院患者进行了社区健康指导干预,观察其对预防病情复发的作用,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09年1月~2010年5月到本院就诊并治愈的114例社区老年抑郁症患者,患者符合纳入标准:①DSM-Ⅳ的抑郁症诊断标准[3];②均为首次发病患者且不伴有严重的躯体疾病;③患者年龄>60岁,平均67岁,男女比例均衡。

按患者纳入标准筛选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一般资料情况的结果见表1。两组年龄、病程及病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两组社区老年抑郁症患者出院时建立档案,指导家属定期记录、填写患者出院后在家具体情况。干预组57例患者进行社区健康指导干预,定期派遣专业医护人员到患者家中进行随访,了解患者情况,并在生活、服药、心理、娱乐活动等方面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对照组患者仅以电话或信件沟通了解患者情况。对患者进行的社区健康指导干预主要包括心理健康护理,饮食指导,社会活动引导,对家属进行老年抑郁症知识充电及家庭护理指导等,以期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保持老年患者的身心健康,不再有病情复发的担忧。①心理护理:据报道, 对抑郁症患者进行心理治疗,可以提高疗效、依从性和防止复发[4]。但由于老年抑郁症患者容易产生自卑感且不愿与人交流、沟通,其心理问题往往不易为忙碌的家人察觉,因此医护人员要经常到患者家中进行随访,与老人进行交流,耐心指导其倾诉自己的烦恼,及时发现患者的心理问题,并帮助其缓解不良情绪,改变其悲观厌世的心境,让他们重拾自信,热爱生活。②饮食指导:医护人员应该根据患者之前的临床症状及家属记录的其在家情况,结合老年患者的口味,制作出合理膳食食谱,既能使患者营养均衡,又能激起他们的食欲,且易消化,排泄,并指导他们忌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以清淡为主,多摄入粗纤维食物及新鲜水果等。③社会活动引导:医护人员应该引导老年患者多参与社会活动,多与人交往,例如可以与众多的老年人一起练太极拳,下棋,聊天等,在与人接触及沟通中,慢慢改变观察、理解问题的角度,重建其认知结构[5];另外,可以让患者培养兴趣爱好,如书法、绘画、养花等,修身养性,保持愉悦的心情。④指导家属进行家庭护理:随访医护人员首先应该给患者家属讲解老年抑郁症的基本知识,并指导家属进行家庭护理,因为家人的关心对老年抑郁症患者尤为重要,来自家庭的关心可以使患者不再有孤独感及被冷落感。因此应指导家属无论多忙,都要多抽时间陪老人聊天、谈心,多观察他们的情绪波动情况,多倾听他们,帮他们排除烦恼,带他们出去旅游以放松心情等。1年后比较两组患者的复发率。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年后经统计分析,对照组患者57例,23例复发,复发率为40%,并有部分患者出现心肌梗死、高血压等疾病;干预组患者57例,7例复发,复发率为12%。两组患者的病情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4,P < 0.05)。

3 讨论

近几年来,国内老龄化步骤加快,老年人口总数剧增,老年抑郁症有高发病率、高伤残率、高病死率的特点,成为严重影响老年人身心健康的疾病[6-7]。然而,老年人抑郁症往往由于诊断不及时,治疗不重视而耽误病情,从而造成了更大的危害性。因此,老年人的抑郁症问题,也逐渐受到了人们的重视[8-9]。老年人的子女大多已经成年,且不在身边,社区将在老年人抑郁症的防治工作中起重要作用。

老年抑郁症是老年人群中常见的一种精神性疾病,亦是心理疾病,其症状主要表现为身体不适、情绪低落、精神萎靡不振、自卑感强烈、悲观厌世等,不良的心理和精神状态使患者对疾病的治疗失去信心,并且身体对疾病的抵抗力严重下降,往往会导致心血管疾病、心肌梗死、高血压等其他老年人的常见疾病,严重威胁到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甚至会致使老年人轻生。因此为保护老年人身心健康,加强对其抑郁症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但是老年抑郁症往往难以治疗,易于复发。近年来,本院在致力于更好地治愈老年抑郁症的基础上,同时采取社区健康指导方式干预其出院后在社区内的状况,预防老年抑郁症的复发,效果较好。

医护人员必须首先弄清导致老年抑郁症复发的原因。通过观察、治疗本院反复发作的老年抑郁症患者,提示导致老年抑郁症反复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患者在家中没有医院制度的制约和医护人员的监督,不能自觉按时服药,病情巩固不佳,导致易复发;②家庭环境原因,包括经济拮据、困难,导致患者日日过度担忧、焦虑,不利于其身心健康;③社区环境单一,尤其是农村社区,患者缺少理想的沟通与倾诉对象,导致抑郁情绪长期憋闷心中,得不到发泄;④患者及家属缺乏老年抑郁症的基本知识,不予重视与关心,导致患者病情加重、再度复发等。

本研究通过发挥本院在社区的作用,对社区内居住的114例60岁以上的老人出院后进行社区护理,干预组57例,进行心理健康护理,饮食指导,社会活动引导,对家属进行老年抑郁症知识充电及家庭护理指导,7例复发,复发率仅为12%;对照组57例,只进行简单随访,23例复发,复发率高达40%,说明社区健康指导干预老年抑郁症并预防其复发,效果理想。

综上所述,社区内的护理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到社区健康指导对预防老年人抑郁症复发的重要性,把心理护理作为社区护理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 韩玉薇.社区老年抑郁症的预防与人文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24(13):292.

[2] 韩丽萍.老年抑郁症相关因素分析与防治对策[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14):49-52.

[3]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M]:4th ed.Washington: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1994:320-327.

[4] 陆勤.老年抑郁症的临床表现与护理对策[J].中国民康医学,2009,2l(18):2278,2282.

[5] 李冠军,苏亮,李华芳,等.老年抑郁症治疗方案分析[J].中国新药与临床,2005,24(8):630-632.

[6] 潘苗,张三强,王长虹,等.心理社会干预对首发老年抑郁症患者1年结局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刊,2011,38(13):5-8.

[7] 李燕.老年人抑郁症发生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医药指南,2011,9(24):367-368.

[8] 周志.我市社区老年人抑郁症影响因素调查[J].中国医药指南,2009, 7(24):245-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