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政策的核心范文

时间:2023-11-07 17:29: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经济政策的核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经济政策的核心

篇1

0引言

企业成长需要企业经营战略的支撑。专业化经营的选择和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企业宏观环境分析,行业环境分析,竞争对手分析,企业劣势和优势分析,确定企业目标,战略思想,以及各项策略、制度等等。企业竞争力实质是强调企业在坚持不断创新(在技术、管理和组织机构、体制上的创新)的基础上,才具有持续的竞争能力。近几年,结合专业化公司运作实际,谈谈推行专业化公司经营,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途径和对策。

1正确的目标市场定位是实施专业化经营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基础目标

市场定位是根据企业产业和产品发展方向,确定企业核心产业、产品,进行企业内部资源整合,选择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是企业经营战略的核心内容。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提高价值的竞争能力,是稀有的竞争能力和难以模仿和学习的竞争能力。选择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战略策划的前提,有了正确的目标市场定位,明确的发展战略,是企业实行专业化战略成功的基础。我们泰安天元设备安装有限责任公司把目标市场定位为综掘机的制作、安撤、维修及矿山大型设备的安装撤除,努力打造自己专业化技术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

2实施项目管理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项目管理作为现代化的管理方法,体现了建筑企业生产方式和社会化管理需要,工程项目管理是施工企业管理的基础,效益的源泉。可以说抓住了项目管理就抓住了施工企业经营管理的“牛鼻子”抓住了纲。结合天元安装公司实践看,项目管理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发展,多年来公司的成绩和困境崛起都与项目管理息息相关,尤其是近几年来公司积极推行项目经理负责制,项目经理承包经营责任制等行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制度,进一步提高了项目管理水平,保证了公司经营目标的实现。因此,必须把项目管理作为建筑施工企业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来抓,作为企业管理体制创新的基本点来落实。

3积极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行业市场壁垒减少,国内市场国际化,市场竞争必然日趋激烈,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来“僧多粥少”的工程建筑市场上,又进来了一批“本领极高”的“洋僧人”。国有大型设备安装及建筑企业面临的已不单单是机制灵活的民营企业,而是有民营的灵活机制,外企的品牌,国企的人才的集诸多优势于一身的新的竞争对象,因此国有大型设备安装及建筑企业必须走专业化战略。通过精干主业、分流辅业和辅业改制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精干主业,做强做大主导产业,就是要突出主业,精选经营重点,退出非主业领域,围绕主业打造“航空母舰”(企业集团)或“旗舰”(大型企业)。辅之在经营机制上全面推行“母子体制”或模拟母子体制(总分公司)运行。辅以三项用工制度配套改革,积极推行“经营者年薪制”,“管理人员岗薪制”“生产工人技能工资制”,坚持以人为本,妥善安置好分离职工,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做到扶上马,送一程。

4开发人力资源,培养专有技术人才是实施专业化管理的根本保证

企业的人才资源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和知识技能结构是企业实施专业化战略的根本保证。近几年,公司越来越重视技术管理人才,但现今技术管理人才在结构上也是以施工现场服务,围绕施工生产进行技术指导和管理的居多,真正搞专业技术研究开发和市场经营的人才很少,尤其是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和经营预算管理人材更是短缺。所以要实施专业化发展战略,人才培养和使用是关键。在我国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和全球一体化进程中,企业不仅要保证施工任务的完成,保证建筑产品质量,还要承担很多的技术研究开发工作。为了推行专业化发展战略,为了面对未来的市场需求,人才的需求就要随之提高,必须尽可能提高职工的学习层次,调整员工的知识结构。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市场服务意识,技术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从整体上提高职工队伍的知识技能水平。

5培育发展专有技术是实施专业化战略的根本核心

企业专业化发展战略实际就是在一个专业或领域内具有的智力、技术、产品、质量、管理、文化的综合优势的体现,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技术开发领先和核心技术的基础上的,在目前资金有限情况下,用下述四种方法来培育核心实现科技领先。

5.1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加大科技投入,积极兴办科技创新中心,不断培育企业的专有技术,形成新施工技能。同时通过学习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创新运用多种施工工法,提高工程科技含量。

5.2开发新产品,培育核心产品。新产品包括新的施工机械,新的施工用具和新技术产品;核心产品是企业核心能力的实际体现,因此,必须通过新产品开发不断创新产品,提高核心产品的市场份额。

5.3培育核心技术,围绕核心技术大力应用尖端技术和实用技术开发,提高产品、产业的科技含量。

5.4向与专业技术相关联的技术方向发展,它包括与施工技术相关联的上游或下游方向技术,比如上游技术开发如规划、投资、咨询、计划、设计等方面;下游方向的技术开发有维修、检修、客户服务等方面。

6企业战略联盟是实施专业化战略的外部环境保障

现代经济证明,现代竞争常常是在企业群体之间展开的,而不仅仅是企业之间的竞争。企业联盟是企业之间为了共享资源节约成本提高效益,在市场中进行整合的战略互补行为。作为单个企业必须与相关行业或大型企业内部进行联合。

篇2

【关键词】 信息技术;学科整合;网络;策略

有人说:是什么决定我们的未来?答案是互联网和教育。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并具有相对独立特点的教学类型。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

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将现代信息技术有机整合于学科教学,我们进行了如下探讨:

1 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理论探讨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指站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高度,结合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在课程革的实践中,应用系统的思想和方法将技术与教学这两个要素,排列组合成合理的系统结构,使之获得教学的最佳效果,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变革,提高教学质量,共同完成课程教学的一种新型方式。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高质量地实现学科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能力,分析和创造性地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交流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处理、和交流信息的能力。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本质内涵就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把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学习的认识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应用到各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种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焦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根本变革,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

2 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误区分析

2.1 用了多媒体课件或者网络资源就是“整合”。这种思想实际上是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延续,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强调的是整合和融入,是基于全局观和系统观的,它考虑整节课或整个单元,甚至是整个科学知识体系,而不是孤立的知识点,强调的是采取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方法来进行课程与教学设计。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应立足教学目标,紧扣教材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增强整合方略,激活感知效应,调动主动精神,通过音响、色彩、动画等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更为集中、稳定、持久,思维更为积极活跃,从而达到预期教学目的,但在许多课堂实践中,有些课件却或多或少地偏离了教学目标。缺少现代教育理念地、不加分辨、筛选和优化地“堆积”信息,把什么东西都往课件里装,也不研究怎么正确、恰当地应用,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的推动作用就不大,甚至会将“传统”教育里存在的弊病扩大。

2.2 必用多媒体课件或者网络资源才是“整合”。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应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进行教育教学是新课标下的走盘趋势,它的优势并非绝对,要择善而用之。进行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首先要明确其地位是“辅助”而不是“代替”,更不可由此取代教师的主导地位,即不顾学生主体感应效果而广涉课件。并不是在教学中采用了多媒体就一定能改善教学,更不是多媒体用得越多越好,多媒体功能的发挥是有赖于一定条件的,不顾教学和学生需要的用会恰得其反,背离教学主题。相反有些教学内容用传统的朴素的教学方法会得到更好的效果。因此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那种为了赶时髦,在教学中生搬课件、为运用而运用的做法,久而久之将会造成教学的失误。

3 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策略探讨

3.1 “人、机、教、学”的合一策略。新课程理念倡导: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应当焕发生命的无穷活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过程也应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4个要素之间的动态过程,在具体实施整合的过程中。

3.1.1 确立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是使用、选择和控制信息技术内容、方式、时机、限度的决策者、组织者、管理者,更是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

3.1.2 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学生在这过程中应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取消以机代生,强化生、机交流,使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自主性的体现与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协调统一。

3.1.3 体现师与生的民主平等关系,处理好人机关系,做到合理地使用现代媒体,机为人所用,而不是人“依”于机,在人机交互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永远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手段不可脱离教师和学生,更不能代替教师和学生。

3.2 真实与虚拟的择优策略。教具、学具、课件、情境的合理选用或创设,确实能提高课堂效率,但在创设或选用时能用真实的,就不用虚拟的;若用虚拟的必须要做到虚拟为真实服务;亦可时实时虚,虚实结合。针对中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较强的特点,很多教师都想到利用信息技术中的虚拟模式来吸引学生、刺激感管,如图片、动画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把一些较为抽象的概念、定理形象化抑或把那些微观的事物加以放大,以便于学生感知、理解。诚然,恰当的图片、动画是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增强记忆的。然而,本可以现场参观、考察、实践的内容却偏要放在多媒体上来“整合”,这就脱离了生本教育思想,由于信息技术的使用而使学生不能观察、比较、体验,使信息技术整合课失去了基本的教学应用价值,教师煞费苦心搜集的“海量”脱离学生运动认知水平和心里需求、只会让学生头晕目眩、眼花缭乱,主次不分,得不到要领,更使学生丧失了实践能力,这无异于传统教学上的“满堂灌”。在整合中需根据学科特点,结合教学内容,正确处理:宜虚宜实、虚实结合。

3.3 现代与传统的互补策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其主体是课程,切勿为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甚至不惜以牺牲课程目标的实现为代价,应以课程目标为最根本的出发点,选用合适的技术,避免在使用传统教学手段能够取得良好效果的时候,生硬地使用信息技术。传统教学手段应是现代信息技术的互补,而不是排斥,教学中要扬弃传统教学手段、活用现代信息技术,做到传统教学手段与信息技术有效结合和兼用。部分教师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忽视传统手段的运用。不少多媒体课件从上课一直用到下课,教师在课堂上动动鼠标、敲敲键盘代替了手势,屏幕主宰课堂,把原先低效的“人灌”,变成高速的“机灌”。当传统教学手段或信息技术都不能取得理想效果时,便可将传统教学手段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只有将现代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有机结合,使多媒体手段与传统教法浑然一体,恰到好处地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才能充分体现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越性。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我们应该对它有一个全面的清醒的认识,并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地进行实践与反思、探索与总结,只有“不畏浮云遮望眼”,方会“守得云开见明月”。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与创新人才》,《电化教育研究》2000,(7)

[2] 顾炎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几点思考》,《上海教学研究》2003.4

[3] 省略 《整合: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教改的必然走向》,刘友林 刘治华

[4] 王相东:《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与发展》2001-11-05

[5] 刘儒德:《信息技术与教育相整合的进程》,《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7, 9

[6] 李克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方法》,《改善学习――200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选编》,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

篇3

关键词:金融危机核心竞争力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企业怎么成功实现软着陆?归根到底,这决定于企业核心力的强弱,所以当下,企业核心竞争力已经逐渐成为市场竞争的力量源泉。如今,我国的企业与世界实力强势企业相比,还存在很大的不足和欠缺之处。而这种不足和欠缺又主要体现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方面。金融危机给我国企业带来沉重打击的同时,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只有通过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断体现自身的竞争优势,才能让企业提升实力,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站稳脚跟,顺利度过经济危机。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多种技能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力量,但是,对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却不是涵盖所有方面的,如果一个企业丧失了在市场中的整体竞争力,它仍然能凭借一些核心或者关键的技术或知识领域而赢得市场。总之,企业核心竞争力所具有的独特性表现在:企业拥有的核心资源市场无法购得、亟需法律法规的保障;资源与能力之间具有互补性和组织性、属于企业的公共资源、竞争力具有持续性。

一、金融危机下我国企业的现状

1、缺乏经营战略思考

市场的萧条也检验企业的竞争力的强弱。 某些企业将产品滞销、效益下滑等问题都推脱到市场上,认为这只是市场萎靡的结果,盲目等待市场的复苏而不主动采取有力措施。面对经济的萧条,企业难以从自身的问题中发现更深的矛盾。

一些企业没有明晰未来的发展战略,盲目发展还有一些企业则频繁转变自身的发展战略,致使发展方向出现混乱,企业的运作效率也随之降低,最终走向衰落。

2、规模结构与自身实力之间出现失衡

金融危机在中国蔓延,首先受到冲击的是代工生产企业,他们没有合理的营销体系,也没有研发能力。这些企业就是缺乏软实力,宁可倾其所能增加产能,也不对软实力稍加关注。

3、产业结构分散

长时间以来,企业在相对宽松的市场环境下成长起来,却缺乏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使得很多产业呈现很多低效率结构。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的结构弊病都一一暴露,缺乏核心竞争力,也缺乏抗风险的能力。

4、缺乏创新能力

众所周知,我国相当大的一部分企业都只是停留在“制造”的状态,缺乏应有的创新,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这导致企业只能过度依赖廉价劳动力和原料。

二、金融危机下,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一些有效措施和途径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企业应该勇敢地迎接挑战,抓住机遇,实现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高的总体目标,优化配置好企业的资源,克服自身的缺陷和不足,把握竞争的主动权。笔者认为主要在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1、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企业要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就要注意四大方面的工作。首先是科技创新的决策机制,建立科学而完善的科研决策和开发体系,让在完成好自身工作的同时共同协作,并在重大事项的决策上体现科学性,确保产品技术的创新和领先。其次是科技创新的资金保障机制。企业要保证足够的研发经费,保障研发工作的进行。再次是科技创新的管理机制。在产品的生产到销售的全过程中进行合理高效的创新管理,保障生产的成功运作。最后是科技

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企业要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对人才的需求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要引进和培养大量人才,提高企业的人才储备。

2.提高企业的市场开拓能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优势地位的体现,取决于企业自身的生产技术能力,更依赖于企业能不能准确分析市场态势,并采取可行的策略和方法。这方面,企业要争取做好三点:首先是要提高对市场调研的重视程度。要将市场作为导向,制定生产目标。其次要健全完善好营销网络,构建好企业与市场的桥梁,增加产品的销量和市场份额。最后是要建设好企业的品牌,树立品牌效应。通过科学的发展策略,以质量作为基础,塑造品牌,使产品和企业都能够越走越远。

3、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和提高主要依赖于企业产品和服务的创新能力。在这个层面,企业一方面要将自身的竞争优势和不足认识清楚,结合市场的需求,制定并完善好经营战略。另一方面要建立完善好规范的企业制度,将所有权与经营权进行分离,建立起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让企业走上一条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的道路。另外一方面,企业要适应市场的剧烈变化,以市场为中心,建立完善好自身的组织形式。

4、提高企业文化影响能力。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核心竞争力的支持,而技术的培养和提高也离不开企业文化环境的影响。企业必须营造一种核心价值观念,并让全体企业管理者和职工对其产生归属感。在当前的形势背景下,企业必须建立“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和竞争意识,用先进的文化氛围去武装企业、感染员工,促进以“为顾客服务”为最终导向的企业文化的建设。

5、健全完善好企业发展的制度和环境。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政府相关部门也要提供良好政策制度和服务予以支持。政府要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利用行政手段对不规范的市场行为加以整治和规范,促进企业间的公平竞争。另外政府也要改进政府的功能和服务,健全完善好公共服务平台。相信只要政企协力,企业一定能够提高核心竞争力,抵御金融海啸的冲击,我国的企业也一定能够在金融危机中抓住机遇,经受考验。

结语

企业必须清楚认识到:只有积极提高核心竞争力,制定长期科学的规划体现自身的竞争优势,才能够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变得更强,走的更远。

参考文献:

[1]吴维库.企业竞争力提升战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蒋学伟.动荡环境中的企业持续竞争优势[J].经济管理.2002.2

[3] 赵文清,贾慧敏,钱周信. 企业核心竞争力内涵研究评述[J]. 技术经济, 2005,(03) .

篇4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 现状 对策

【Abstract】Nowadays the world compete the environment already and gradually vigorous, the business enterprise want to want to exist continuously and then must establish to rise the own core competition ability. Our country affiliation after the WTO, courageous" walk out" apparently common ground of the local entrepreneur. However the weak of Chinese business enterprise real strengths is a realistic problem, therefore the Chinese business enterprise must recognize pure oneself, fast development strong, the talent match with western multinational company. This text is from the our country business enterprise the competition ability's present condition, analyzed the lowly reason of competition ability, and put great emphasis on to bring up the solution's way with the counterplan.

【Key words】Core competition ability ; Present condition; Counterplan

【正文】

一、我国企业竞争力的现状

p 根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的《世界国际竞争力年鉴(1999年)》,中国在参评的46个国家中,管理竞争力排在第40位,总体竞争力排在第38位,内在竞争力排在第33位,环境竞争力排在第40位。这说明:我国大企业的竞争力还不行。

p 1.管理竞争力。我国企业的管理竞争力成下滑趋势,研究表明,企业文化竞争力、公司绩效竞争力同企业管理竞争力相关系数达到了0.9191和0.8895。因此,企业管理竞争力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企业文化和公司绩效竞争力的大幅度下滑。

2.总体竞争力。在1999年企业总体竞争力排序中,我国企业总体竞争力得分仅为25.72,处于46个国家的第38位,说明大型企业总体竞争水平极低。相比之下,超过80点的国家有11个,其中欧洲7个,美国和加拿大居于第一和第三。可见,企业竞争力的大小并不完全取决于自然资源的多寡,小国的企业在现代竞争中同样可以获得优势地位。

3.内在竞争力。中国的内在竞争力排名第33名。我国企业资源的相当一部分不能适应需求,需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而重新构建。多数企业忽视市场信息、商标、品牌、营销策略、企业形象、技术专利等无形资产的价值,忽视对无形资产的积累与维护;加之,资金使用效率低下、产品积压、流动资金不足;此外,企业技术人才、高级管理人才、管理与技术复合型人才普遍匮乏。

4.环境竞争力。从环境竞争力状况看,中国列第40位,处于落后地位,说明中国企业在环境方面存在着严重制约企业竞争力发展的问题。市场竞争是企业环境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排33位比整体环境上的竞争力排名提前了7位,说明了中国企业在市场竞争方面的竞争力处于中等水平。

二、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

1.我国企业规模小,效益差,产业集中度过低,专业化协作程度差。表一已显示出我国产业集中度过低,除垄断行业集中度已在50%以上,其余产业的集中度过低,而日本则均在60%以上。从日本1973年与我国1992年的比值可以看出,纺织、机械、建材加工、食品制造、电气机械等的比值达9-33.1倍。可见,我国产业集中度确实过低,极难达成规模经济效应,再加上企业管理模式封闭化,企业竞争力由此更会低下。我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销售总额1998年约2000亿美元,而美国的“通用汽车”和“福特汽车”同期销售额3057.31亿美元,远远超过我国500家最大的工业企业的总和。我国企业如果能有10个进入“世界百强”,其竞争力之强自不言说。正是由于没有世界级企业,我国工业生产的专业化协作水平极低,大中小型企业间分工不够合理。据我国第三次工业普查发现,机电产品外购零配件价值仅占一半左右,其中工业专用设备制造、地质专用设备制造、金属加工设备制造等更低。相反,日、美企业在组织形式上越来越由虚拟生产到虚拟营销等。如日本丰田公司本身只有10个工厂,只制造汽车引擎和车体等核心部件其余的零部件由1240个协作厂提供;松下公司算是自有子公司较多的,共190多家,但其关联公司更多,涉及全球近5000家协作厂商;美国“通用汽车”设有130个工厂,协作商达6000余家,可以看出我国企业专业化协作程度确实很低。

表一:

行业名称 中国CR4 中国

CR8(1992) 日本

CR8(1963) 日本/中国

1990年 1995年

食品制造业 1.4 1.9 3.1 65.82 21.2

造纸及纸品业 7.5 7.4 10.6 78.4 7.4

石油加工业 33.4 45.9 52.4 75.0 1.4

化学工业 12.1 11.2 13.2 68.9 5.2

建材加工业 1.4 3.4 2.3 65.6 28.5

黑色金属加工业 22.3 31.5 31.5 76.4 2.4

有色金属加工业 13.3 15.9 19.5 77.3 4.0

橡胶制品业 7.8 23.0 15.6 76.0 4.9

机械工业 2.3 6.0 4.1 63.5 15.5

交通设备制造业 14.9 27.3 34.2 72.6 2.1

电气机械制造业 5.8 8.5 1.6 68.5 9.0

纺织业 0.8 2.6 1.4 46.4 33.1

资源来源:1.杨伟民:《我国工业企业规模结构的实证分析》,《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91年第5期;

2.课题组:《中国最大工业企业的分布规模经济状况》,《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3期;

3.刘继兵:《我国产业组织中的适度垄断和有效竞争》,《江汉论坛》1995年第9期;2.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弱,竞争力普遍低下。我国多数企业的关键核心技术基本依赖从国外引进,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弱,像机械行业主要产品技术有57%使用国外技术,国内自主开发的仅占43%,其中514家重点、骨干企业的2009种产品中,达到20世纪90年代水平的只占17.5%,许多产业内我过企业的研究开发还只限于外围技术,在产业核心技术上还对国外引进技术有较大程度的依赖,未能建立起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据估计,世界500强的研究开发费用占全球的2/3以上,且这一比率还在不断上升。1997年,世界500强研究和开发费用2240亿美元,比1996年增长了12.8%。而我国的投资不过14亿美元尚不及“爱立信”的1/31。据统计,我国全部大型企业出口额仅占全国出口额的40%,即780亿美元左右,再从科技人员来看,我国企业科研人员占全国科研人员比不足30%,远远低于美国85%的水平,仅及韩国60%的一半不到。由此可见,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确实低下。

三、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低下的原因.

在谈及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低下的原因时,有必要对核心竞争力的内涵、特性及构成作必要阐述。

1.核心竞争力的内涵、特性及构成

(1)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美国著名战略学家帕拉哈德和哈默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提出来的。他们认为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能的学识,它包括五个层次的深刻内涵:a.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种竞争能力,是相对于竞争对手的竞争强势。b.它是一种处于核心地位的能力,是企业其他能力的统领。c.它是企业所独具的能力,是竞争对手无法模仿的。d.它是长期作用的能力,一般情况下不随环境的变化发生质的变化。e.它是企业长期积淀形成的能力。因此,可以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理解为企业开发独特技术、研制独特产品的能力。但是《哈佛商业评论》对核心竞争力的定义更具权威性:在一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协调多种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综上,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某一领域建立的独特竞争优势,是企业独具的支持企业保持可持续性竞争优势的核心竞争力,是处在核心地位的、影响全局的竞争力,是一基础性的能力,是一般竞争力的统领。

(2)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性

①价值性。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战略价值,它能为顾客带来长期的关键性的利益,为企业创造长期性的竞争主动权,为企业创造超过同业平均利润水平的超值利润。

②独特能力。一项能力要成为核心能力,从竞争的角度看,还必须是独树一帜的能力。如果某种能力为整个行业普遍掌握,就不能成为核心能力,除非这家企业的水平远远高出其他企业。所以,传动系统的确是本田公司的核心能力,而不是福特汽车的核心能力。核心能力由于具有与众不同的独到之处,因此不易被人轻易占有、转移或模仿。

③延展性。企业核心竞争力可有力支持企业向更有生命力的新事业领域延伸,是通向未来市场的大门,有的能力在某一业务部门看来可能算得上是核心竞力,但从整个行业的角度看,该能力就够不上核心能力。核心能力犹如一个“技能源”通过发散作用将能量不断扩散到最终产品上,从而为消费者源源不断提供创新产品,比如佳能公司利用其在光学镜片、成像技术和微量控制技术方面的核心能力,成功地进入复印机、激光打印机、成像扫描仪、传真机等20多个市场领域;夏普公司利用其在平面屏幕相关能力上的领先技术,成功的进入了笔记本电脑、便携式电脑、微型电视、夜晶投影电视等多个市场领域。可见,随着产业技术的演化,核心能力可以生长出许多奇妙的最终产品,制造出众多意料不到的新市场,它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

④不可交易性。核心能力与特定的企业相伴生,虽然人民可以感受到,但无法像其他生产要素一样通过市场交易进行买卖。

⑤不可模仿性。核心竞争力是别的企业无法模仿和替代的。任何企业都不能靠简单模仿其他企业而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应靠自身的不断学习,创造乃至在市场竞争中磨练,建立和强化独特的核心能力,它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长期培育和积淀而成的,孕育于企业文化,深深融合于企业内质之中,难以被其他企业替代。

(3)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

企业因行业地位的不同导致构成其核心竞争力的要素不同,企业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分析其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找出关键的要素,实行重点管理,确保竞争优势。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取资源,整合资源的能力。由于技术创新能力,规模扩张能力,制度创新能力,管理创新能力,文化凝聚能力的交互作用,而形成使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是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建立与发展起来的一种整合能力,主要包括:

①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在国内外知名企业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正因为有技术的支撑作用,企业才能经久不衰,永保竞争优势地位。技术创新,是企业往往拥有一种别人所没有的核心技术,导致它的竞争力极强,当一个企业拥有别人所没有的核心技术的时候,他的竞争力就很强,甚至可以强到垄断,像英特尔公司的计算机芯片,微软公司的软件,柯达公司的感光胶片等等都是高科技的结晶,没有高科技做坚强的后盾,想成为长寿公司是难上加难。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包括企业的研究与开发能力、产品和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企业将技术资源向技术优势转化的能力水平。技术创新能力对于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保持在市场竞争中的有利地位尤为重要。此外,要将技术优势转换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则还需企业其他能力的辅佐。

②企业的制度创新能力。制度决定机制,机制决定活力(即竞争力),活力决定效益,效益决定发展,一个机制灵活,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必须具有一个较好的企业制度,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企业拥有较强的竞争力,首先建立健全的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按照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生产力是不断发展的,企业制度也是不断发展的,任何先进的企业制度都是相对的。制度创新也就是企业制度安排上,能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有重大的创新活动,在制度安排上经常推出一些非常新颖的,而又能够和生产力相适应的东西。企业要始终保持制度上的先进性,就必须具备不断制度创新的能力。可以说,企业的制度创新能力对企业的竞争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③规模扩张能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具备相当的规模优势,才能在经营中具备较强的竞争力,企业可以通过联合兼并、组建行业集团,成为本行业中少有的几个寡头垄断企业,最终成为行业垄断的大企业。

④管理创新能力。从一定意义上讲,管理也是生产力。只有通过科学的管理,才能把企业的各种生产要素有效的组织起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任何企业要进行生产经营活动,都必须进行管理。然而,由于管理的水平不同,相同的生产要素形成的生产力也就不同,企业的竞争力也就不同,所谓管理,一方面表现为对生产力的组织,一方面表现为对企业生产关系的处理。

⑤文化凝聚力。企业文化创新,是在企业文化的塑造上,能够不断的凝聚人们的思维方式,保证企业有非常强的竞争力,它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表现,是企业独特的创新精神,体现着企业团结奋进的文化内涵,只有具备这种内涵的企业,才是一支顽强的队伍,在经济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中才能力做到经久不衰。

⑥战略创新。企业经营战略选择高人一筹的时候,你肯定有竞争力,选择失误,肯定谈不上竞争力。所以企业经营战略的创新,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要素之一。它是在企业经营战略上经常用的奇招,这种奇招导致企业拥有一种心理竞争力,也就是比别人更强的竞争力。所以,是企业战略上的一种举动,企业战略选择上的一种创新,能够使企业拥有比别人更强的竞争力,形成一种核心竞争力。

2.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低下的原因

(1)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尚未完成。股份有限公司尚不普及是我国大中型企业难以成为现代企业和跨国公司最大的制度性障碍。

(2)企业外生性扩张阻力过大。发达国家的大型企业无一不是通过兼并联合而壮大起来的,仅靠企业的自我积累既软弱无力又进程太慢。我国却由于地区与部门之间的行政壁垒过高,兼并机制不灵,与国际兼并趋势形成强烈的反差。企业规模小,结构雷同,靠跨区域部门的兼并联合来壮大竞争力的巨型企业难以脱颖而出。由于优势企业不能按企业自主意愿来实现扩张,结果还导致原有的竞争优势由于不能及时扩张而丧失。致价格扭曲和产业竞争过度。对国内企业竞争而言,由于行政力量和价格扭曲的双重保护使相应的市场进入壁垒失效,如规模经济、资本、技术专利壁垒等均失效,使市场的优胜劣汰机制失灵,而真正有国际竞争力的大规模企业却无法出现。

(4)科技创新意识不强,机制不活,人才缺乏,投入不足。我国企业产品几十年不变,科技含量低,竞争力弱,尤其是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技成果转化是发展高科技产业的重要途径,是知识成为经济的重要环节。然而,目前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的高新技术企业应用的新科技成果仅仅是我国科技成果的极少部分,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十分低下。 根据有关资料,我国专利技术的实施率仅仅为10%,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并且取得规模效益的比例为10-15%,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仅占工业总产值的8%左右,也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30-40%的水平,尽管我国也有一批从事高新科技产业的中小企业,也有些企业形成气候,但大部分高科技中小企业处于艰难的经营之中。中国科技人员占总人口的比例、科技投入的比例、科技产出的比例、科技产出的状况,与发达国家都有很大差距,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中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会越拉越大,对科技人才不够重视,科技创新能力低是我国企业竞争力低的致命弱点。pp

(5)缺乏协同竞争意识。我国大部分企业都缺乏协同竞争意识,比如:家电行业的空调大战、彩电大战,无非就是相互压价,你争我夺,靠降价争夺市场份额,实力大的坚持时间长,规模小的挺不住退出,到头来多败俱伤。企业在竞争中还往往容易忽视合作,我国多数企业追求“大而全”,造成各地产业趋同,以致生产能力过剩和经济效益低下,再加上地方保护主义造成条块分割,重复建设,既浪费资源,又难以形成民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6)企业过度多元化。近年来,我国不少大企业、大集团为了实现其资产规模的扩张,在本行业进行大规模收购兼并,将投资范围扩展到非主营业务以外的其他领域。其状况是:横向产业跨度过宽,纵向产业链过长,核心产业虚弱,母公司、子公司、孙公司、孙孙公司层次过多、结构松散。说起来企业块头很大、管起来四处跑冒滴漏、算起来没有多少能赚钱,这样的企业无论是产品的质量,还是企业的竞争力都无法构成实质意义上的集团企业。这种不注重主营业务、培养核心产品的功能、过度多元化,必将成为引发此类企业破产的直接根源。

四、提高我国企业竞争力的对策

1.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首先应加快改革,重新分解国有资产,承认地方政府的所有权,设立与行政职能了完全分立,专门从事国有资产委托和经营的经营公司,使国有股分散,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积极发展民间投资机构和企业相互间投资,进一步发展和健全社会保障系统,减轻企业负担,提高效率。其次,要从组织管理制度上理顺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视会的分工、监督与协作关系。严格按《公司法》设立制衡机构,不得身兼二职,保证决策科学化,防止集权化。再次,要大力构建有效的经营者激励和约束机制,引进经营者股权制,将经营者报酬与公司业绩直接挂钩。

2.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的竞争本质上就是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人才的竞争。首先,企业必须从战略高度意识到进入WTO后面临着国际竞争,有了这种压力并转化为动力才能真正把我国企业改造成为现代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企业有了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能够研制开发并生产出满足市场需求的高技术高质量产品,就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力。而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第一,要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大型企业应建立自己的技术开发中心,不断加强技术开发力量,加大技术开发资金的投入,加快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主导产品。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到世界科技开发的前沿建立技术开发机构,与合作者实现技术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第二,要积极探索新技术创新模式。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结合,吸引科研机构和大学的科研力量进入企业,组织力量对一些重要领域的关键技术难题进行联合攻关,实现技术上的突破与跨越,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第三,要形成有效的技术创新机制,这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动力和源泉。要深化企业的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真正使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权益分配,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其次,自主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的步伐,重视科技人才培养和储备,创造真正能吸引人才的企业氛围。

3.第三,要处理好“做大”与“做强”的辩证关系。一般来讲,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之路有两条:一是专业化发展路径,二为多元化发展路径。 前者是指企业通过从事符合自身资源条件与能力的某一领域的生产经营业务,来谋求企业的 不断发展。后者是指企业从事多个产品或行业领域的生产经营业务,实现企业的不断扩张。以“做强”为培植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根本点,加快企业资产重组,切不可一味求“大”求“洋”,企业多元化经营更应慎重。尤其对于高集中度行业的企业而言更应把企业做强做大。企业在选择产品线时应建立在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之上,实施基于核心竞争力的相关多元化(同“心”多元化)。否则不以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为基础在本行业外开展多元化经营的企业,或者在多元化经营的同时丧失或没有建立起自身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注定是不会成功的。比较典型的例子是泰国正大和韩国大宇。在处理专业化与多元化的关系时,企业应潜心主业,围绕着主业经营逐步形成自己在经营管理、技术、产品、销售、服务等方面与同行业的差异。在发展自己与他人上述诸多方面的差异中,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可以提高顾客满意度的技术、方式和方法,使其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搞好主业的基础上,再考虑进行相关多元化经营,发挥核心竞争力的溢出效应,实现良好的规模经济效益和范围经济效益。 通常,企业在某一领域中不具第一位的优势,一般不轻言搞多元化发展。据《财富》杂志的统计,世界500强企业中,单项产品销售额占企业总销售额比重95%以上的有140家,主导产品销售额占总销售额70%~95%的有194家,相关产品销售额占总销售额70%的有146家,而无关联多元化的企业则很少。这就提醒我们,应当根据企业自身的优势、劣势和外部因素来制定正确的战略定向。大凡成功企业的成长发展过程,无不是从专业化做起。细分市场,找空档,绕过市场壁垒或技术壁垒,从市场最急需的产品入手,“做深、做透、做大、做好”,只有东方亮了,才能西方亮。

从专业化做起,也就是凝练企业自身的技术、产品的核心竞争能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如果没有领先市场或替代现有产品市场的能力,即使有好的体制、机制,也不一定能成长发展。只有通过技术进步,才能巩固和拓展市场。重视技术创新,在市场导向的基础上,实现技术导向。如万向集团提出:唯有创新,才能生存发展;我创新,我存在。

从事专业化经营,逐步形成世界性的竞争优势,是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主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是能够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形成品牌占领市场;二是逐步形成自己在经营管理 、技术、产品、销售、服务等诸方面与同行的差异,形成自己独特的可以提高消费者特殊效用的技术、方法等,这是构成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神火集团是从事煤炭生产和加工起家的,在采煤及其它生产工艺上,有独到的创新能力,在同样条件下,煤炭生产的成本低、回采率高、高附加值产品产率高、质量高。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我国企业应当集中力量搞好主业。

4.企业文化创新。企业文化是人的价值理念,是思想范畴的,也就是人在价值理念上认可这个企业制度安排,这种价值理念就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创新

就是在企业文化的本身,要不断的按照企业发展,来审视创新问题,企业文化的内容要不断的创新。企业文化的核心是精神文化,包括企业精神上、企业经营哲学与经营理念,以及企业价值观等。企业文化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实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表现与实质的统一,并且与本企业的技术特点和经营管理相结合。

5.供应链的建设。进入WTO以后企业商业化的目标应当很明确,就是我最终能为公司的股东带来多大价值。公司的核心能力是要看在什么行业里,要比你的客户服务,要比你的供应链管理和财务绩效管理体制等等。供应链管理是对企业成本,利润以及最后股东价值最大化都有影响的一种核心能力。中国企业入世以后不光是面临跟国外企业竞争,而且是面临着跟随国外最优秀的企业竞争。杰克韦尔奇说过如果你在供应链管理不具有优势的话,你干脆不要参加竞争。中国企业面对国外企业的竞争对手应该仔细从整个价值链上分析我们的差距在哪里,从整个价值链上对自己与国外先进水平作为一个分析以便从中找出一些策略性杠杆,通过运用这些杠来使企业在最短时间内赶上或超过世界水平6.提高企业的管理创新能力。入世后,我国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国际竞争的大环境。国际经济竞争的洪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能适应这个新环境的企业,就能让国际经济新秩序和世界贸易组织的条款为我所用,促进企业健康、快速发展;不能适应这个新环境的企业,就会被各种条条框框束缚手脚而寸步难行、气息奄奄。在这个国际竞争的大环境中,企业的管理创新能力决定着企业的兴衰。企业的管理创新,包括管理思想创新、企业组织创新、企业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创新等多个方面。其中管理思想创新,对整个企业的管理创新起着导向和决定性作用。只有管理思想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实现整个企业管理的创新。实现企业管理创新,最重要的是在实现企业制度创新的基础上加强企业发展战略研究。对企业进行现代化的科学管理,在管理的过程中不断创新是增强企业的适应能力、发展能力、竞争能力的重要基础。提高企业的管理创新能力,首先要有一个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领导集团,其次,还要有一支精通企业管理的经营管理队伍,最后,还要建立一个能够不断实现企业管理创新的机制入世后,在新的形势和环境下,提高管理创新能力,应当认真做好以下工作:提高适应经济全球化环境的人力资源开发能力;提高适应经济全球化环境的资本经营能力;提高适应经济全球化的企业科学管理水平。通过采用国际通行的先进管理技术、管理模式和国际标准体系,使我国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研发、生产、质控、物流、营销、环境管理等系统尽快地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缩小与国际先进企业的差距,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为培育WTO环境下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8.实施差异化战略。差异化战略的实施可为潜在的竞争设置一道进入的壁垒。差异性产品、差异、差异化的经营方式具有竞争对手不可替代和模仿的特点。特别是随着差异化程度和购买者对某一商品偏爱程度的增强,排斥新竞争者的进入壁垒就越高。差异化竞争战略的这一特点以及由此形成的商业信誉可以减少该领域的进入点,使潜在的进入者难以介入。

9.培育适应国际市场竞争需要的规模经营能力

如果以量化的形式衡量企业的竞争力,企业的规模经营能力是重要指标之一。没有庞大的经济规模和现金流量,就没有巨大的经济效益,从成本函数上看即C(q)<C(q1)+C(q2)+…+C(qn),其中,q=q1+q2+…+qn,而规模经济则意味着C(q)/q递减,所以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达到一定规模。入世以后,我国企业要打入国际市场,国外的企业也要占领我国市场,我们面临着国外一大批特大型企业集团的竞争。从经济规模上看,我国的企业与国外大型企业的差距是很大的,据美国《财富》杂志2002年7月推出的排行榜,2001年度全球500强企业中,名列榜首的美国沃尔玛公司,营业收入为2198.12亿美元。这次美国公司在500强中有197家上榜,我国企业上榜11家。我国企业排名最前的是第60名国家电力公司,营业收入为483.74亿美元。在这次排名中,我国企业已有了很大的进步(1995年只有3家企业入选500强),但差距仍然是明显的。以排名第86名的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员工为93.7万人,收入为403.88亿美元;而排名第2名的埃克森-美孚公司员工为9.79万人,收入为1915.81亿美元。由此分析,压缩员工人数、扩大经营规模、提高适应国际市场竞争需要的规模经营能力,是提高经济效益和企业核心竞争力举足轻重的要素。

结束语

篇5

【关键词】市场经济 电力企业 核心竞争力

随着电力行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近年来实行了厂网分开的制度,进行竞价上网,有效的引进了竞争机制,促进了电力市场的快速发展。在此背景下,我国电力企业,特别是发电企业面临巨大的挑战,电力企业的运营模式及管理体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电力企业必须提升核心竞争力,以保证企业的生存及发展空间。

一、我国电力企业特点

(一)产品生产、销售、使用呈一体化特征

电力行业由于自身的生产及消费特征,无论是发电、送电还是配电、变电,所有的过程都是同步的,因而电力产品缺乏实效性。此外,电力产品也缺少追溯性,电网中的电能不能区分来源和生产者。这种一体化特征要求电力企业有着较强的管理集成信息的功能。

(二)原料及辅料供求关系复杂

电力行业的产品虽然比较单一,可是生产过程非常复杂。比如发电环节中,电厂不光需要相应的锅炉、燃料、发电机、汽机等,还要相应的通信、热工等多个功能部门进行相互配合,所以数据流程及管理流程都非常复杂。相应的管理部门对外要面对配件及燃料的采购及供应,对内又要同各个生产部门保持比较严密协同的合作关系。

(三)重要的国民经济基础产业

电力产品对人们的日常生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造成电力企业产品的供应、传输、生产及服务的及时性、可靠性对经济发展有着菲比寻常的意义,某种程度上对军事及政治也有着较强的意义。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电力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工作中的问题

(一)组织结构效率比较低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电力企业都不能统一设置职能部门,组织结构比较臃肿,职责交叉比较多,人员冗余现象非常普遍,从而严重影响了电力企业组织效率的提升。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电力企业应积极构建基于信息化技术的平台,促使管理、决策、执行过程可以实现规范化及标准化,实现较好的内部管理,积极优化电力企业内部组织管理结构,采用扁平化管理方式,这样才能有效提升组织结构的效率。

(二)缺乏完善的制度

由于我国电力行业一直以来都处于一种垄断性地位,因而在激励机制方面存在较多弊端,比如,竞争意识比较淡薄、平均主义倾向比较严重等,从而严重阻碍了电力企业的发展。相关调查显示,大部分人都觉得电力企业中的激励机制效果非常一般,一部分电力企业的员工甚至认为激励机制根本没有什么效果。

(三)缺少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

人才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具有较强的创造性、主动性及独立性,这些特点对电力企业的长期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是部分电力企业目光短浅,为了短期的经济效益,不愿意花费高薪聘请综合素质较强的人才,对企业内部人员的在职培训也没有充分重视,造成电力企业员工工作的时候缺乏新思路、新理念、新模式、新制度、新方法,技术上越来越没有竞争力,无法推动企业发展。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电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策略

(一)积极建设企业文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文化早已成为企业兴衰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企业文化影响范畴及涉及领域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电力企业一定要将文化建设及创新至于企业管理的重要位置。建设电力企业的文化的时候,一定要以员工利益为出发点,将服务顾客的理念当作宗旨,积极的把服务社会当做企业经营的终极目标,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所有的员工,有效平衡各个利益方面,全面弘扬团队合作精神,鼓励员工进行各种创新。从本质上讲,电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优势的提升就是企业的学习能力及把理论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环境瞬息万变,很多过去有用的经验都不再适合现阶段企业的发展需要。因而,为了有效提升电力企业核心竞争力,一定要有效提升企业所有员工的学习能力,积极营造出浓郁的学习氛围。

(二)创新电力企业管理制度

近年来,电力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外部的经营及发展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以传统的管理体制很难再促进企业发展。因而,积极创新电力企业管理体制,在制度上确保电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有利地位,已经成为电力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一个主要手段。要想有效创新企业管理制度,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首先必须完善企业的激励机制,例如在原来的激励形式基础上,综合采用多种激励方式,将精神激励同物质奖励相结合,把奖励同惩罚有机结合,将个人激励同组织激励进行有机结合等等。此外,还应积极改革电力企业的用人制度。优质的人力资源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一个主要因素,改革电力企业用人制度的时候,一定要引入相应的竞争机制,积极建立健全同市场平行的相关人才考核、招聘、晋升的管理制度。

(三)实时关注市场,进行创新营销管理

现阶段,我国很多电力企业都没有真正走向市场。因而,电力行业相关的营销管理研究成果的数量、深度、广度等,同其他行业相比都具有很大差距。可是以企业营销学角度看,认真的对待顾客的忠诚度,同顾客建立较好的关系依然是企业进行营销管理的主要发展趋势。要想充分创新电力企业的营销管理,就要做好这样几方面的工作:第一,电力企业的领导层及所有员工都要充分重视创新营销管理,强化有关研究工作力度,提升所有成员的市场意识;第二,积极学习并借鉴其他企业的成功经验及经营理念;第三,必须提供足够有知道服务,建立相应的客户满意度测评制度及方法。

四、结论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电力行业改革的不断深化,电力企业又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所以电力企业必须高度重视提高核心竞争力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保证电力企业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并不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秦健.谈电力企业的管理创新和核心竞争力的提高[J].现代管理科学,2006(3).

[2]邱建军.要重视提升电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工作[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8).

[3]李媛媛,牛东晓,李韩房.电能在终端能源中的竞争力影响要素系统结构分析[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8(3).

篇6

关键词:卫生院 困境 政策建议

新农合制度下乡镇卫生院生存困境的原因

新农合制度下乡镇卫生院的生存困境来自其自身业务收入的大幅度降低。这种局面的形成由以下几个因素引起。

卫生院通过“两公示”降低药价,药品收入大大降低:针对虚高药价给农民带来的恐惧、农民从怕医院到怕合作医疗的现象,县卫生局把降低虚高药价当作推进新农合工作进展的头等大事来抓。其特点是卫生局以行政手段规定每种药品的最高限价,此举旨在保证公立医疗机构的药品与平价大药店的药品价格拉平。

政府限制了药品利润,也限制了药品价格。参合农民的医疗成本大大降低。但作为提供医疗服务的乡卫生院却承受了药品降价之痛。受药品降价的冲击,某卫生院的门诊业务量大大降低。以妇产科为例。2003年该院妇产科门诊业务量为1万元,2005年降为6000元。这对于长期单一依赖药品收入生存的乡镇卫生院是个不小的冲击。

政府的卫生投入经费保障硬件建设,基层卫技人员工资没有保障:乡镇卫生院在新农合的制度设计中处于枢纽地位。因而,自2004年开始,作为新农合的配套工程,各级政府加大了对乡镇卫生院的投入力度。笔者调研的这家卫生院到目前为止已得到省、市、县三级政府的经费支持共120万元,并且专款专用支持硬件建设。此举旨在通过盖门诊楼、病房楼及为卫生院添置救护车、x线机、生化分析仪、B超、血细胞计数仪等基本的医疗设备改善就医环境、提高医疗质量来吸引患者就医,改变乡镇卫生院的生存困境。然而,与硬件建设不同步的是基层卫技人员工资还是像以前没有财政保障。该院医技人员的工资构成是:档案工资+绩效工资。档案工资的30%来自县财政拨款,仅仅够交三大保险的。其余70%来自本院收支结余部分。绩效工资更是与本人的业务量挂钩。乡镇卫生院近几年一直处于“大病看不了,小病没人找”的真空地带,院业务量的水平不足以支付工资全额。“一手硬、一手软”的制度设计不利于基层卫技人员工作积极性的发挥,仅仅靠硬件建设不能提高卫生院的业务量。

卫生院内部管理体制尤其是分配激励机制设计不当挫伤医务工作者的积极性:笔者经过调研发现,许多卫生院为了配合新农合的惠民政策,在医院内部进行了保持公益性的管理体制改革。尤其是分配激励机制的设计更把“遏制开单提成收入”放在第一位考虑。据某卫生院长回顾,该院在改革前,档案工资与绩效工资比例是1:1,这样的设计把业务量不同的科室之间、卫技人员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得很大,保证了卫生院的优势科室和重点科室能够为乡卫生院提供较大的业务量。该卫生院于2006年进行了分配制度的改革,为了压缩医师绩效工资在其工资总量中的比重,卫生院把档案工资与绩效工资的比例调整为7:3。科室之间、卫技人员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小了,但是各科室的业务量也拉平了。这也成为卫生院业务收入降低的重要原因。

解决乡卫生院现阶段生存困境的政策建议

现阶段乡卫生院存在的问题表明,仅仅靠新农合的制度倾斜不能从根本上挽救现阶段乡卫生院的困境。新农合制度下的卫生院有了门诊楼、病房楼和高技术医疗设备,但是卫技人员没有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的动力和能力,卫生院的服务质量与效率不能提高,使其不能发挥在新农合三级医疗机构的中枢作用。这种状况的根本改变必须依靠政府的财政投入来解决。用一位卫生院长的话说:我们在艰难的等政策。现阶段的困境是投入问题,而不是管理问题。

新农合的制度设计中增加对基层定点卫生院医疗服务项目的财政直补:新农合是一项通过政府向农村居民的医疗消费提供财政补贴提高其购买医疗服务能力和抵御疾病风险能力的“补需方”制度,2008年开始各级政府财政补贴将达到80元。作为基层医疗服务载体的定点卫生院通过降低药价从而降低了农民就医成本,这成为新农合吸引农民的一大亮点。然而,卫生院却因此再次走入困境。有些卫生院为了生存不得不重新提高药品价格,挫伤了参合农民在基层就医的积极性。卫生院的门诊人数大大减少。因而,能否保证卫生院的基本医疗服务项目按成本收费成为新农合能否真正得到百姓认可的一大关键,也成为卫生院能否吸引病源、增大业务量的一大关键。笔者建议,政府在增加对农村居民医疗消费财政补贴的同时,必须兼顾基层医疗服务提供方的利益。政府要保证居民获得低价基本卫生服务,就必须通过专项经费的形式,对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直接补偿耗费成本。县卫生行政部门应重新核算新农合制度下定点卫生院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项目的成本耗费,从中央、地方的各级筹资中拿出一定比例予以补偿,同时建立相应的监管体系,保证各级政府补偿足额到位,避免出现以往卫生行政机构截留中央、地方财政对乡镇卫生院补偿资金的现象。这样既能挽救现阶段乡镇卫生院的生存危机,又保证其有能力提供廉价的基本医疗服务。农民在新农合中也会因此得到更多实惠。

篇7

研究核心素养,明确发展愿景

课程建设的价值导向是“以学生为本”“为了每一个孩子的终身发展”。课程是否具有高品质主要看其是否能为学生提供必需的素养发展的可能。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指出了“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的课程改革新要求,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细化。这要求我们首先要研究核心素养,明确其内涵。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建设则指向“精品课程建设”。基础教育阶段“精品课程”广义上指学校课程的整体优化,具体则指向学校设置的每一门课程的优质化。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从课程研发到课程教学实施及至评价的持续历程;在课程管理与实践范畴涵盖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包括自主研发地方和校本课程;在课程结构上指向完备的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上指向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和必备品格,从实施效果上看要经过教育教学检验,效果显著,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学校课程不仅要在框架和单门课程上建立与核心素养的实在联结,更要能够不断凝练核心素养具体内容,保证学校所提出的核心素养是适切的,并且学校中的每一门课程都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

此外,还应明确区域总体的发展愿景。发展愿景应展现如下要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分散资源的分享要合法化;重视对话与合作;学习是脉络化和情境化的;在实践中构造文化共同体。

区域应基于对核心素养的研究以及发展愿景,具体细化区域课程的核心目标。以海淀区为例,课程的核心目标为培养具有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家乡地域情感、积极道德心理品质、坚实科学与文化素养、良好体育艺术修养、勇于创新探索、富有国际视野和爱国之心的“海淀学子”。在此基础上,五一小学提出培育学生一生幸福必备的素养,为学生道德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健康素养、艺术素养的形成奠定基础;清河中学提出“自主行动、自主参与、自主能力”核心素养目标等。

加强整体思考,做好统筹规划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中小学课程改革从总体上看,整体规划、协同推进不够。具体表现在:区校课程规划滞后于实际课程建设、滞后于学生和社会发展需求,缺乏顶层设计;学段间不衔接,学科间不融合。为此,区域应加强整体思考、高位引领,整合区校育人资源,协调区校各方力量。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落实。

1.注重课程整体规划和研究

应“由改变个别课程或某一部分学科和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到面向整个学校的所有课程、所有的学科以及整体和系统进行优化”。课程结构优化首先应从学校做起。例如,人大附中构建“优化基础课程、完善综合课程、建设拓展课程、提升德育类课程”的课程结构;首师大附中构建了与学生内在发展需求相一致,有利于夯实学科基础、促进专业发展、提高综合素养、形成自主能力的“基础通修+兴趣选修+专业精修+自主研修”的课程体系。而在区域整体的站位上,海淀区启动14所小学“课程整合,自主排课”实验项目,也是从学校课程整体规划入手,对学校课程进行顶层设计。此外,开展九年一贯制课程建设和小初高一体化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对区域课程整体优化进行积极探索。

2.注重课程资源统筹与研发

区域应研发课程教材资源,并积极促进资源统筹与共享。以海淀区为例,一方面,重点研发了《走近圆明园》《中学生知识产权教育》等课程教材,供学校结合各学科落实10%实践活动打通使用。另一方面,统筹各类优质课程资源。包括每年坚持录制课改新教学课堂实录,并在此基础上利用这些资源开展微课教学研究;通过高中协作体和跨校选修平台的建设,促进资源统筹和共享等。

3.鼓励学校自主创新促进整体优化

优化区域学校精品课程建设整体格局,还应鼓励各学校发挥自主创新能力,自主优化学校课程建设,由点到面,由先进带动后进,发挥课程建设优秀示范校的辐射引领带动作用,最终实现区域整体课程建设水平的提升。

例如,北大附中在多元自主发展的办学理念下,采用学院制、书院制发展模式,形成了“二部、四学院、五中心、七书院”的全新组织架构。高中部实施学院制,建设差异化课程体系,提供多元发展模式。成立艺术、体育、技术、综合实践活动、心理辅导五大教育中心,面向全校开设活动课程,提供基础设施,培育发展中心社团及俱乐部。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加多元、更加适合不同需求的学习方案,将高一、高二年级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重新规划,将高中部分设为四大学院。学科类课程分为执行国家课程标准的行知课程、理科深入学习的元培课程、文科综合深入学习的博雅课程以及中外对比的道尔顿课程。区域内玉渊潭中学作为普通中学,也自觉开展学校课程规划编制与实施研究,经过三年的课题实践,形成了以人生规划为导向,夯实基础素养课程、奠基职业素养课程、发展创意设计课程的课程体系,引导了学校课程的整体优化。

创新工作机制,形成组织优势

课程建设走向素养化、精品化和整体优化需要突破一师、一校、一地的视野、思维和能力局限,需要有合理的组织机制和规范的制度,以保证其有序、稳步、科学地推进。

海淀区从区域和学校层面确立了五项机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是区教委领导下课改办计划总结交流机制:通过定期例会,分析课程建设需求、趋势和整体优化重点工作,计划行政、业务和研修部门工作要点,注重总结和经验分享,提炼和反思问题。二是项目管理机制:建立区级项目管理工作规范,实行项目负责人研究责任制,按时提交项目计划,积极组织项目研究,适时下校指导进展,组织展示与成果提炼。三是队伍建设机制:各校结合实际逐步成立课程管理部门,包括课程研究院、课程中心或课程室,对接区域相关工作,推进学校课程改革与课程建设,形成了组织优势;以重点团队建设和现场范例培训带动整体优化,提升干部教师课程领导力、执行力;以课程建设先进单位团队的经验促进整体优化;以课程建设研究成果示范推动整体优化。四是市区校联动机制:市区校联动协同贯通了市课程改革政策、理念和要求,融合了三级课程建设主体的共同愿景,搭建了市域视野下的多方互动学习交流平台,市区校各自找到了切入点,形成了协同一致的课程建设合力;区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管理、研究、指导和协调作用,学校师生则充分释放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效果与鲜活经验。五是评价激励机制:组建专家、行政、教研、科研等组成的评价组,对校本课程进行审议及跟踪改进。中小学校本课程备案审议主要审学校的课程文件,包括课程开发方案、学科课程纲要以及相关课程资源、总结、报告等。审议的专业性主要体现在反馈意见的撰写上,海淀区组织了专家支持的区域联动审议协作组,在专家指导下与行政教研科研共同形成反馈意见,重点指向实践改进,突出解决校本课程设置粗放、理解偏颇、实施随意等问题。

建立适宜标准,落实分层实施

篇8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探计了如何推动我国“新经济”的建立,以及如何在“新经济”环境下加快信息产业的发展。究竟什么样的经济才是“新经济”?“新经济”对这十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地区、经济群体意味着什幺?新的经济理论叉将对产业发展提供什么样的帮助?究竟“新经济”的特征有哪些?信息产业是最先体现“新经济特征的产业,信息产业的特征也是“新经济”最典型的特征,而在“新经济”成长壮大的过程中,信.技术也将发挥极大的经济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对传统经济的信息化结构改造上。工业、农业、商业、全融业和服务业等传统经济中的桂·0产业,在采用信息植术进行改造后,将健得产业结构发生重要的变化,进而形成“新经济”结构下的“新产业模式。

’l新经济”日渐成为全球经济学界、rr业界以至整个社会热衷于议论的焦点话题。究竟什么样的经济才是“新经济‑?“新经济”对这个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地区、经济群体意味着什么?它又将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这些间题,不仅仅为经济学家们所关心。同时也被各国政府和企业所重视:人们在从网络、电子商务的兴旺发展中看到“新经济,“美好前景的同时‘也从美国LYASDA}股票市场的大起大落中感受到其强大的威力。有关“泡沫”的议论沸沸扬扬,更使得人们对“新经济”产生种种的疑问与担优。

应该承认、这些疑问与担优在现实情况下都有其一定的道理。经济学家在教导他人如何认识“新经济”的同时,其实自己也未必看得很清楚,因为毕竟这个崭新的概念,从提出到现在不过只有短短几年的时间,而经济发展的速度又非常快,新的方式方法和新的理念不断涌现,令人几乎目不暇接。l,新经济,l因计算机、网络、电子商务等信息技术的兴起而出。两者具有不容割裂的紧密关系:正因如此仃业界对.l新经济”有着非同一般的兴趣一rf将如何在“新经济”环境下持续健康地发展?新的经济理论又将对产业发展提供什么样的帮助?这是全球rr业界普遍关心的一个间题。

1.新经济一理论的建立

“新经济”概念最早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1996年12月3t7日,美国《商业周刊》发表的一组文章中创造性地使用了“新经济”这个词汇。一年以后,《商业周刊》再次发表文章,重申在美国确实存在着“新经济’。此后,因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格林斯潘在发表讲话时多次引用这一概念,“新经济,‘的说法传遍了世界。

究竟什么是,.新经济‘’?一般说来、它指的是“以高科技、信息、网络、知识为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增长动力的经济”。也就是说,它实际上跟我们在此之前听说过的多种经济概念,如“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网络经济”、“数字经济”等有着许多的相同或相似之处。故此也有人认为,上述这些概念的总和就是所谓的“新经济”。

“新经济”的特征有哪些?简单说来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经济全球化;b,高强度的市场竞争;:.由信息技术引发的产业革命。它导致了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并表现为低失业、低通货膨胀、低财政赤字、高增长(三低一高)的特点,这也是它与传统经济最明显的不同之处。

应当指出,上述新经济的特征主要来自对20世纪9D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发展的总结。1}J1年4月到x(100年3月.美国经济连续保持了108个月的增长,年度GDP(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达到3ek--4%a。而从1992年以来。美国的通胀率已经由4%降至不到?.0k、失业率则从7%一8}’}降至40k

这样的情形,在传统经济中的确是i反难见到的。而人们在称羡‘卜新经济’奇迹之余。也不禁要问:到目前为止.为何只有美国一个国家实现了“新经济“,其他国家包括与美国社会制度、经济政策极为相似的西欧国家和日本.为何不但没有呈现同徉的经济面貌。反而受到衰退的威胁。这个问题引起了全球经济学家的注意。北京大学的一位教授认为。美国经济成功的主要原因是过去10多年来,里根、布什和克林顿政府对美国金融市场、政府和企业进行持续不断地改革,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增加了经济的灵活性。此外.美国国民乐于在革新信息技术方面进行大规模风险投资。对rf产业的高速发展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与之相比较。西欧和日本不但在经济运行环境,风险资金市场、TT研发投入等环节上与美国存在较大差距。而且在网络普及程度、电子商务等方面也远远地落在了美国的后面。为此。它们都在积极采取措施,加大对“新经济‘’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期望在较短的时间内赶上来。

2000年4月5日.克林顿总统邀请格林斯播、比尔·盖茨等人参加在白宫举行的’卜新经济会议“,此举表明了美国政府对“新经济”理论的正式承认和支持。有趣的是,会议举行的前后。正值美国股市出现大幅震荡、以科技股为主的NABDAQ综合指数全面下跌.1T公司损失惨重。这只是时间上的一种巧合.并不具有什么特殊的意义,但它却让人们更加关注’卜新经济”-

2信息技术是“新经济”的墓石

前面我们已经谈到、.‘新经济’与信息技术之间有着不容割裂的紧密关系,这种关系主要体现在:

a.信息技术领域是最先体现“新经济”特征的产业,信息产业的特征也是“新经济.,最典型的特征。

B信息技术是“新经济”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

没有信息技术的发展,就不会有“新经济”的出现.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而在“新经济”成长壮大的过程中,信息技术也将发挥极大的经济推动作用。

信息技术对“新经济”的突出贡献,首先表现在对传统经济的信息化结构改造上。工业、农业,商业、金融业和服务业等传统经济中的核心产业.在采用信息技术进行改造后,将使得产业结构发生重要的变化,进而形成“新经济.,结构下的“新产业’模式。信息技术向整个经济领域的渗透。造就了一种与传统经济完全不同的经济形态。概括地说。就是通过信息极其广泛而快捷的流动更有效地配置资源、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率。企业通过lntemet和lnhanex掌握生产和销售市场的实时动态。迅速做出反应,可以极大地避免经营风险。而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企业效率的提高对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无疑是非常有益的。

其次。信息技术的发展带动了整个国民的增长。以美国为例,自20世纪9D年代初以来,美国对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投资一直保持在很高的水平上。投资总额是其他产业投资的十几倍。相应的。自1993年以来。由信息所带动的美国工业增长的比例高达4}1%以上、信息产业已成为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信息产业造就了一大批快速成长的企业。它们对促进经济与就业的增长起了重要的作用。19’93年、年均增长不低于2I)%的公司在美国有23万家,而到1997年就达到了36万家。他们为美国经济繁荣做出了显著的贡献。

信息产业对原材料和能源需求相对减少。对经济运行中间环节的依赖程度较低,不易引发通货膨胀。我们知道,中间环节是影响经济效率的一个主要原因。同时又是传统经济难以克服的间题。中间环节越多,供求之间的距离就越远,资源的消耗也就越大。通过对传统产业进行信息化改造,能够让生产更直接,更快捷、更个性化地贴近最终消费者,完善总供应与总需求之间的平衡。

3‘新经济”对信息产业的改造

信息产业以不同寻常的速度迅速崛起,进而成为‘.新经济”的表率,并非是一种有意识的自觉行为,而是出于该行业创新能力强,技术更新快、竟争激烈等特点,在高度开放的市场经济模式下形成的自然现象。也正是在高度开放、急剧变化的经济环境中。产业发展难免出现一些(至少在传统经济看来)不够规范的现象:当“新经济”在更大的范围内出现,走向成熟与壮大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对信息产业进行一定程度的变革与改造。使之更加符合“新经济’“发展的需要:

1975年.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组建了徽软公司.2i年后,这家资产高达数千亿美元的国际软件巨头企业,因涉嫌垄断,阻碍市场竟争,违反了美国的反托拉斯法。被美国政府推上了法院的被告席。围绕微软一案、在美国国内以至全球经济学界和fT业界都引发了激烈的争议。有关这些争议的报道很多。这里不再引建。我们注意到,争议的焦点其实不在于徽软是否从事了行业垄断一这个问题已经有明确的答案一而在于拆分微软对美国经济是否有益,以及对信息产业发展的影响是好是坏。我们认为,这场争论本身也是对“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经营行为与国家经济管理政策之间的关系的辩论。拆分微软,有利也有弊‘关键在于利大还是弊大。传统经济学认为、打击垄断能够促进市场竞争,有效地提高经济运行活力。在“新经济’环境下.这样的认识是否还是正确的呢?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应该注意到,从19世纪开始。美国经济政策对垄断行为的限制和打击一直是全球最为严厉的.其市场开放程度也是全球最高的。‘’新经济”最早在这片国土上出现,不仅仅与它的科技水平全球领先有关.市场开放与高度竞争同样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创新与竞争、是信息产业的特色与传统。而在“新经济’定义中,全球化竞争也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讲。打击垄断应该被认为是利大于弊。

目前在国内的信息产业中,垄断行为还不是很多见,唯一突出的实例就是电信部门对网络线路资源的独占。在政府有意识地扶持新的企业参与竞争之后,垄断状况已经在一定程度_L得到了改善;我们应该注意的是,国内信息产业在今后的发展中,仍然有新的垄断行为出现的可能。国内至今还没有反垄断的法律,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情况也跟我们相似,原因或许与这些国家的经济实力有关。反垄断或许不是当务之急,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信息产业是最有可能也最容易出现垄断行为的产业,需要及早予以防范。

近年来,Internet高速发展,对网络资源的争夺己经成为信息产业和“新经济“的焦点,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以较为突出的域名抢注问题为例,首先是美国通过把持着全球顶级域名(,.oig}的注册权和管理权,攫取了巨大的域名资源。其次则有一些民间的公司或个人,专门抢注著名商品和有特殊含义的域名,转手倒卖谋取暴利。我国的网络建设起步较晚,对域名价值的宣传与认识也不够,大量品牌域名早已被别人抢注,最后只好出大价钱购买,经济上必然要遭受损失:而直至目前,国际上对域名抢注始终没有相应的惩治性法律,对域名倒卖只能听之任之二这种不规范的行为,也需要借助、“新经济”规则予以校正。

4创新是“新经济”的发展动力

美国财长萨莫斯日前曾经说,在新经济体系中,拥有暂时的“垄断”能力是唯一的激励机制,若没有这种能力,将不能补偿产品最初开发的投资成本。因此,对这种暂时“垄断’能力的不断追求,便是新经济的核心驱动力,这也是美国特别重视保护知识产权(专利权‘复制权和商标权)的原因。

不难理解,萨莫斯所说的“暂时垄断I,指的是由技术领先造成的短时间市场独占,其发生的根源则来自于创新。

创新对信息产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们甚至可以说,没有创新就不会有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照此推论,没有创新也不会有“新经济,.的出现,而创新能力的薄弱或减弱都将对’’新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没有人说得清一项创新技术具有多大的经济价值,这不仅是因为受到当时的各种因素的限制,同时也因为其数额极其宠大,令人难以佑汁一1981年,微软公司以500()美元买下5CP一I)OS}即后来的R15一〕l5)后,第一年的营业额就达到了惊人的340(〕万美元,迅速成为软件业第一大公司。扮世纪?0年代,一批美国军方的计算机科学家设计出ARPA-NET,90年代转为民用,这就是今天的lnlemet。它的价值即使在今天看来也不止千万亿美元,放眼其未来,其经济价值更是难以估算。

就创新能力而言,美国1’I’企业无疑是最强的。与之相比较,中国企业则普遍能力不足,这是我们在发展“新经济”中要着重解决的一个问题。

创新能力的高低,不完全是企业经营理念上的差异所造成。而首先要解决研发(R&D投人、风险资金和人才培养等问题。国际信息产业发展的经验表明,高额的研发投人是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一些国际大公司(如IHM,htel,HP,Nli-cxoraa}ft等)都把1030以上的年收人投人研发,美‘日等国政府也以政策扶持和巨额资金自助的方式鼓励企业注重研发。

篇9

关键词:新经济地理 核心—外围 经济理论 区域政策

经济活动的区位问题一直为政策制定者所关心,但是在经济理论研究中一直被忽略。20世纪90年代由保罗克鲁格曼等人开创了新经济地理理论(简称为NEG理论)可以看作是对经济活动的空间维度的重新审视,试图把空间问题再次纳入经济理论中,经济活动的区位问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是令人感到疑问的是对于经济活动区位的理论研究中很少涉及到经济政策的研究,但随着欧洲一体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利用NEG理论来分析欧盟的区域经济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区域间经济差距日益扩大,区域经济政策的制定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在制定区域政策时往往缺少理论指导。本文根据现有的NEG理论文献,分析其核心模型的主要特点,概括其中所包含的政策含义以及对我国制定区域政策的启示。

NEG核心原理概述

NEG理论的核心是核心—外围模型。在核心—外围模型中,三种基本效应组成了该模型的基本机制:一是“本地市场效应”(home market effect),其含义是指垄断竞争厂商倾向于选择市场规模较大的地区进行生产并向市场规模较小的地区出售其产品。二是“价格指数效应”,其含义是指厂商的区位选择对于当地居民生活成本的影响。在产业集聚的地区,商品(这里指制造品)一般来说比其它地区要便宜一些。这是因为本地生产的产品种类和数量较多,从外地输入的产品种类和数量较少,因而本地居民支付较少的运输成本。三是“市场拥挤效应”,其含义是指不完全竞争厂商喜欢在竞争者较少的区位进行生产。前两种效应形成了集聚力,促使厂商的空间集聚,而后一种效应形成了分散力,促使厂商的空间扩散。

产业的集聚还是分散取决于这两种作用力的大小,如果集聚力大于分散力将会导致产业集聚,反之亦然。那么如何衡量这两种作用力的大小呢?可以利用贸易成本的高低来衡量。其中,高的贸易成本意味着贸易自由化的程度较低,反之,则意味着贸易自由化程度较高。

在核心—外围模型中,贸易自由度与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之间的关系可以很方便地由图1来概括,又称为战斧图解,描述了在一个包含两个地区的经济中长期均衡的结构特征和稳定性。在经济中存在两个生产部门。其中一个部门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进行生产,生产过程中规模收益不变,并且产品在两个地区的运输不存在运输成本。我们通常把农业部门看作这样的部门。另一个部门属于垄断竞争部门,在生产过程中规模收益递增,并且产品在区域之间运输需要花费运输成本。我们通常认为制造业部门具有这样的特点,而NEG模型的主要特征就是要描述在这一部门中的厂商选址问题。

在图1中我们用贸易自由化的程度Φ作为水平轴,来表示贸易成本的高低。纵轴表示厂商在其中一个地区所占的份额。贸易自由化程度与贸易成本高低之间呈反向变化:当Φ=0时意味着贸易成本无穷大。此时,在经济中不存在贸易往来,厂商也都在本地区进行生产,即自给自足的经济情况。当Φ=1时意味着贸易成本为零,实现了完全自由贸易。图中的粗实线代表长期均衡的结果,均衡时厂商的区域分布可以由纵轴看出:当贸易自由度较低(例如Φ<ΦS)时,长期均衡的结果是两个厂商均匀分布于两个地区;当贸易自由度较高(例如Φ>ΦB)时,厂商在一个地区集聚是长期稳定均衡;当贸易自由度处于中等大小(例如ΦS<Φ<ΦB)时,集聚和分散都可能是长期厂商区域分布的均衡结果。藤田等人(Fujita et al.,1999)把ΦS称为“支撑点”(sustain point),把ΦB称为“突破点”(break point)。其含义是当Φ>ΦS时,厂商在一个地区集聚是可支撑的;当Φ>ΦB时,原有的厂商在两个地区的对称分布将被打破。

NEG核心理论的政策含义及启示

区域政策长久以来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我国在制定区域政策的过程中往往缺少理论的指导。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由于率先开放,并且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扶持,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近年来,我国实施的“西部大开发”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战略就是为了减缓区域间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根据核心-外围模型的政策含义,可以分析我国区域政策的实施效果及改进建议:

区域经济政策存在锁定效应。一旦地区的经济发展形成差距,基于规模收益递增的自我实施机制将进一步扩大这种差距。此时如果对两个地区实施同样的优惠政策将不会改变这种差距。只有更为强劲的政策介入,使政策的强度超过某一门槛值时才有可能改变这种情况。然而我国目前的区域政策主要体现在税收补贴、基础设施建设及特色产业保护等方面。诸多因素决定了这些政策的力度不会太大,因此政策实施的效果不会十分明显。

贸易自由化程度与区域经济差距之间的关系不是单调的。同样的政策在不同的贸易自由化条件下效果是不同的。在我国,随着区域间交通基础设施的改进、贸易壁垒的减少等政策干预,区域间贸易自由化程度不断提高。但是在多数产业集中于东南沿海的情况下,由于集聚租金的作用。随着贸易自由度的提高,东南沿海地区会进一步吸引其他地区厂商向这一地区流动,加剧两极分化的格局。而在贸易自由化程度较低时反而有助于缓和区域经济差距。

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对区域经济差距有重要影响。在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的条件下,落后地区劳动力向东南沿海地区的流动既削弱了东南沿海地区对劳动要素市场的竞争压力,又扩大了东南沿海地区消费市场,从而使产业进一步在东南沿海地区集聚,导致地区差距的扩大。但是从个人收入分配的角度看,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减缓了区域间的个人收入差距。在劳动力不能自由流动的情况下,区域间个人收入差距扩大。

预期对厂商的选址决策会产生重要影响。地方政府可以通过改变厂商的未来预期来改变厂商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例如,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对外宣传以及树立良好的地区形象等方式吸引厂商的流入,并最终促进该地区的发展。而一旦建立起这种初始的优势,自我强化的正反馈过程将导致该地区成为经济的核心。

总之,与传统经济增长理论的预期不同,核心—外围模型预期不等同于区域经济增长,不会是一个逐渐趋收敛的过程。快速经济增长或工业化首先发生在某些区域,产业集聚导致区域间不平等扩大,形成工业“核心”与农业、原材料供应的“外围”。当离心力小于集聚力时,这种“核心—外围”模式会进一步强化;当离心力超过集聚力时,工业化会波浪状地由核心向周围的外围地带扩散,使某一些落后地区加入到“发达俱乐部”(rich club),而其它地区仍旧处于落后状态。

参考文献

篇10

[“重新定义世界”系列之四]

欧美日这些不同地域、不同时期进入发达国家行业的国家集体生病了,很多人在诊断,却很少有人从营销角度思考,而营销恰恰可能解决发达国家所面临的根本问题。

发达国家之病,我称之为“发达病”,就是经济活跃度降低,经济增速减缓。过去,我们并不认为这是一种病,甚至视为成熟社会的正常现象。有些行业因为过度成熟而成为夕阳产业。

除了不发达国家外,现在国际社会面临的经济问题不是购买力不足,而是需求不足。当然,需求不足的直接后果是经济不振,收入下降,并又转化为购买力不足。这使得经济活动循环减慢。我们很容易看到表象的购买力不足,但却难以洞察到深层的需求不足。

宏观经济政策,不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是解决购买力问题的,短期当然有效,但后果是边际效用下降,并进一步产生新的需求不足。

营销学是研究微观的,经济学是研究宏观的。营销学与经济学壁垒森严,相交点不多,跨学科研究者不多。很庆幸,我的学术搭档金焕民老师是学经济学出身,我则是工科转行做营销,形成了微观与宏观的结合。

经济学以稀缺为前提,现代社会却是丰裕社会。丰裕已经达到什么程度?凡是普通消费者凭非专业能够想像到的需求或产品,基本上都已经消费或满足过,长期消费的结果是边际效用下降。可以说,现在最稀缺的是消费者的“渴望”、欲望。过去,每当有人远行,都会问熟人一句:“需要带点什么东西?”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这么问了。中国经过多轮消费浪潮,多数商品已经普及。很多过去只有在电影、电视中看到发达国家消费的商品,多数已经进入中国普通家庭。

物质极大丰富条件下,消费者变得不那么活跃,即使有强大的消费能力,也不过是在消费过去反复消费过的低效用的商品。这样的环境,经济就逐步失去了循环的动力。

不发达国家经济崛起,GDP增速往往很快。除了基础设施的投入外,与消费者对商品的“饥渴”有关。想像30年前的中国消费者是多么的饥渴啊,30年平均10%的增长,与近百年的消费饥渴有关。而现在进入丰裕经济的消费者恰恰缺乏对商品的饥渴感。经济越发达,成熟度越高,人们视GDP减速为正常。但是,很少有经济学家提出疑问:为什么这是正常的呢?有没有解决办法呢?

克林顿任职时代,美国经济进入了新经济时代,经济增长速度很快。因为新经济给消费者提供了一套过去没有的生活、消费方式,消费者产生了新的饥渴感。正是这种饥渴感,推动了经济快速增长。当新的饥渴感得到满足后,经济再次进入了停滞期。

新经济不是经济学家开出的处方,经济学没有提供这种思考方向。这是企业家和技术人员的功劳。

无论什么学派的经济学家,面对宏观经济开出的处方都不会走向乔布斯的思维方向。如果苹果公司不是在美国而是在某个小国,苹果每推出一款新产品对GDP增长的带动都可能比某个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的效果好。河南省的省长知道,单单一个为苹果代工的富士康,就占河南省出口的将近一半。苹果每推出一款iPhone新品,河南省长就应该眉开眼笑。可惜,世界上像苹果这样的企业太少了。

只要乔布斯还活着,消费者就会不断产生新的饥渴,就没有花不出去的钱。消费者本来已经满足了,但只要看到乔布斯的产品,就会产生新的饥渴感,就会持续消费。

正如我们曾经讥讽促销“不增加全年销量,但可以改变销量在月度间的分布”一样,宏观经济政策同样不产生新的需求,只改变需求在不同阶段的分布。

越是发达国家,经济问题越大,虽然有强大的购买力,却缺乏强烈的欲望。反复使用的经济政策,加剧了效用的降低,反过来会积累更多的经济问题。

营销学虽然是研究微观的,但营销学关注的是消费者需求,经济活动最终是要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经济活动的产物最终是要被消费者消费掉的。所以,用营销学的思维解决宏观经济问题,恰恰直指问题的核心。

普通消费者能够直言的需求,早已被企业发掘并得到基本满足。那么怎样激发消费者的新需求呢?这样的需求,不能调查,因为消费者自己说不出来,但完全可以洞察出来。这就是为什么苹果公司的研发团队,除了专业技术人员,还有工业设计师、心理学家。苹果公司在做一件事情:把隐藏在消费者心灵深处的需求挖掘出来。当苹果公司的产品展现在消费者面前时,往往会惊讶地说:这就我想要的。但是,在看到产品之前,消费者甚至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消费者的欲望是一个永远不可能全部挖掘的宝库。物质的满足、生存的满足,消费者能够自我表达,心灵需求的满足,消费者不一定能够自我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