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信息化管理范文

时间:2023-11-07 17:29: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企合作信息化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校企合作信息化管理

篇1

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信息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管理学生遇到瓶颈时,高职院校的领导者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与信息化管理相结合,促进高职院校现代化与信息化两种管理模式共同发展。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旨在探索出运用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技术为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插上腾飞的翅膀。

一、校企合作概述

1.基本内涵

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自身的发展与企业进行合作,共同培养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同时企业为增强社会竞争力专门培养一批适合自身发展需求的实用型人才,所以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因共同的目标而达成共识,建立起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的机会,强化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时学校与企业技术之间的相互补充,以及校企之间资源的共享,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促使学生成为技能型人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早已出现在国外学校的教学模式中,其中二战后的德国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旨在促进德国经济的复苏与发展。在这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学校和企业共同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与此同时学生便具有了两种身份学校学生和企业学徒,学校和企业分工合作,分别致力于文化知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养。而我国的校企合作起源于清朝时的实业教育。

进入21世纪,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部门倡导,以服务和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计划。随之,国务院大力倡导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四个服务”要求,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促进科技的进步,提升就业率,为“三农”服务,为祖国西部的建设服务。国务院“四个服务”的要求,成为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2015年国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倡导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教育,应于企业的需求联系在一起,同时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改善传统教育以课堂为中心的培养学生方式。

2.机遇与挑战

高等职业院校采用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了学生管理工作改革的进程。学生的管理工作与学校对学生的培养方式紧密相连,两者共同作用于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高等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实施的顺利与否,关键在于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是否完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引入,将改变高等职业院校传统的组织关系、管理模式、规范形式等。学生管理工作的完善,是校企合作模式引入后面临的首要问题,也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关键步骤。其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带动了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升级,也是学生管理工作得以创新的载体。当今高等职业院校在招生、校园文化、硬件设备等方面,早已为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加上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引进,传统的高职院校教育模式被代替,为高职院校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促使高等职业院校的领导者迅速做出决断,采取合适的策略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为学校的发展打开一片新的天地。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符合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同时校企合作是一项需要智力投入的系统工程。从高等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发展进程来看,整体良好也取得了很多成绩,但有些地方存在不足,例如:学校和企业都已认识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对各自发展的重要作用,但由于企业自身制度尚未跟上校企合作的要求,导致人才培养受到一定的限制;据调查发现,参与校企合作的高等职业院校尚未形成完善的信息评价考核机制,参与企业的信息评价机制也处于缺失状态。所以,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与企业应完善自身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促进校企合作更快、更好的向前发展。

二、高职校企合作的信息化管理

1.目标

科技的发展,信息时代的来临,引发了众多行业的改革热潮。教育界也不例外,大胆创新利用信息化技术完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这一项工程,促进校企合作高效、快速的发展。高等职业院校信息化管理工作的目?硕ㄎ?:将政府、行业、学校与企业四领域联系在一起,构建起“四位一体”的高职校企合作信息化管理模式,便于学校对各项资源的整合,利于政府、企业和学校开展管理工作,同时促进四者之间的深入合作,成为创新型高职校企合作信息化管理模式。

2.原则

高职校企合作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构建原则如下:首先,继承性原则即高职校企合作信息化管理模式以学校自身取得的成果和发展现状为基础,充分吸纳政府、行业、企业的有效资源,综合利用并进行整合创新。例如:某校一直采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并积极创新,创办职业教育集团。经短短几年的发展,成员遍及高职院校、中职院校、企业、科研机构等等。职业教育集团的领导者,实现了人才、信息、资本与科技的高效利用,同时为高职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提供了典范。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现状、获得的成果以及积累的经验,都是高职校企信息化管理模式形成的主要原因,缺失了现有的成果与经验,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构建如同“空中楼阁”,所以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构建必须继承现有的经验和资源;其次创新性原则,创新是管理模式赋有生命力的体现,创新不仅针对资源的内容还需对信息化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对资源内容的创新体现在与时俱进掌握最新资源,即掌握政府与行业的最新讯息与动态,以及高职院校与企业的研究成果,同时需要将这些最新资源进行整合,促进高职校企合作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发展进程。而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创新体现在应充分利用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的优势,四者之间精诚合作、资源共享并合理分工,实现共赢。

另外开放性原则,高职校企合作信息化管理模式采取开放性的原则面向社会,促使高职院校和企业找到更多更适合的合作对象。信息化管理平台只有保持开放,才能不断地吸纳和获取更多的信息、知识等资源,方能保障高职校企合作信息化管理健康、高效、快速的发展。

3.重要作用

目前,政府利用宏观调控关注着高职校企合作的良性发展,同时政府增加对高职院校教育费用的支出,密切关注高职院校人才的发展与培养。高职校企合作信息化管理平台在方便教育部门查看各院校的人才培养情况和质量的同时,也方便政府通过此平台了解企业是否参与到校企合作项目中,以及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效果。校企合作信息化管理平台记录的信息,成为教育部门考核该校的重要依据,也成为政府制定政策与规划的参考目标之一,政府通过此举动让企业认识到政府对高职校企合作信息化管理模式的重视度,以便充分调动当地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的积极性;其次,因高职校企合作信息化管理模式是在“四位一体”条件下共同构建的,不但有利于政府各项工作的开展与实施,而且帮助各行业通过校企合作信息化平台展示本行业的最新动态、人员需求以及技术应用等信息,为企业与学校的发展方向提供依据,同时行业也可以从校企合作信息化平台查找信息,不断丰富本行业的研究资料。

最后,作为高职校企合作的主要参与者――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为企业提供了关于高职院校的各项信息,方便企业对高职院校进行了解,选取最适宜的高职院校作为合作的伙伴,同时方便企业对校企合作的成果进行综合评价。另外,企业还可以利用校企合作信息化管理平台向社会、教师、学生进行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企业,创造更大的企业价值。

三、高职校企合作的信息化管理模式

1.学校主导模式与校企联盟模式

高等职业院校对学生进行培养的主要模式是通过学校对学生进行培养和教育,企业依据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能否满足该企业的需求,而选择是否建立起校企合作。高职院校是人才的供给者,企业是人才的急需者,正是高职院校培养出高素质与技能的人才,才使得企业与学校构建起校企合作模式,有的企业为了招录适合其企业需求的员工,主动为学校提供技术支持或资金赞助。同时,学校对学生的培养依据各行业和企业的需求进行,便于学生毕业后顺利找到工作,增加就业率。这种学校主导模式是高职校企合作信息化管理的初级运行模式,学校对人才的培养方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因企业与学校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导致高职校企合作处于初级阶段。

校企联盟模式在高职院校的积极组织下,设立关于校企合作的机构,并努力寻求企业与之合作,共同培养人才。高职院校通过聘请企业里的优秀人才,?⒂氲浇淌Φ慕萄Щ疃?中为学生传授知识与经验,甚至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理论知识水平高的企业员工作为兼职教师,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技能。其次,高职院校与企业相互合作,共同创建实习基地,完善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训,使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能够快速适应企业和市场经济的需求。再者,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同办学,企业与高职院校一起商讨办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旨在培养企业所需,能力为主的人才,同时依据企业的要求进行教学活动和人才培养。

2.高职集团模式与国家职教试验区模式

企业是否参与校企合作主要看能否获得利益。建设高职科技园区、高职师范园区,以“园区”的形式创建高职教育集团,实现“园区”产学合作共享,利用高职教育集团的力量吸引政府、行业、企业等加入其中或对其进行商业化运作,充分发挥“园区”产学功能的结合。例如:某高职院校联合相关政府部门、和许多与之相关的企业创建校企合作信息化管理平台,推动工学结合培养人才的模式,同时各高职集团的成员相互交流、分享经验,在互利共赢中,推动高职院校与各企业的发展,促进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改革。高职集团模式,将行业、企业、学校三者密切整合在一起,隶属于高职校企合作信息化管理的高层次运行模式,促使企业集团发挥其最大的价值。

国家和政府政策上的支持是高职校企合作的保障,国家在法律上的支持是高职校企合作的“催化剂”。高职校企合作面临挑战之际,国家与政府的参与,为校企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例如:某市的政府与教育部门共同创建了“国家职业试验区”,通过试验区促进校企合作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创新,发挥政府与行业的优势,完善校企合作信息化管理模式,提高职业教育水平。

3.校企利益共同体模式

校企利益共同体模式有效的减少了高职院校与企业运作机制和文化之间的差距,促进学生从学校到社会的转型。高职院校在企业创办分校或企业在学校创办分厂,形成将学校创办到企业里或将企业创办到学校中的模式,便是校企利益共同体模式之一,其集教学、生产、研究为一体,促进人才的培养和校企的发展。校企利益共同体模式还有另外一种,即校企实体合作。高职院校和企业以股份制的形式进行合作,企业与高职院校共同肩负起教学活动以及对人才的培养计划。这种共同体模式是高职校企合作信息化管理的高级运行模式,企业与高职院校“同脉相连”,具有共同的奋斗目标。

如:某高职院校开拓创新,努力寻求多层次、全方位的校企一体化模式,引领企业参与到学校的教学活动以及管理工作中来,促使企业全面的了解高职院校,同时在学校开展企业文化理念与职业素质的普及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校企利益共同体模式将工作与学习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促进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的共同发展。

篇2

一、充分认识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将社会经济信息化与信息产业作为推动“南融北接”战略实施的助推器,摆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优先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市电信光缆达到2.45万皮长公里,已覆盖所有乡镇,并延伸到80%的行政村;固定电话、移动电话、互联网用户分别达到131.16万户、250.4万户和19.87万户。全市电子政务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各县(市、区)政府门户网站和市直部门政务网站全部开通,全市电子政务一期工程稳步推进,已完成了网络铺设、政府门户网站改版等工作。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在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促进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农业和服务业信息化快速推进,社会信息化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信息产业保持了较快增长,2007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4.77亿元、利润5.9亿元、利税9.4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54%、51%、60%。无线电管理工作领域不断扩展,技术手段逐步增强,空中电波环境明显改善。但是,与我省其他市相比,仍存在信息化建设投入少、信息资源分散、传统产业比重大、信息产业企业规模小、人才缺乏等问题,已远远不能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需要。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和“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及信息产业发展,有利于实现信息化与传统产业的融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有利于加强自主创新,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有利于扎实推进电子政务,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有利于大力推进社会信息化,促进和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把信息化建设与信息产业发展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突出重点,全面推进,促进我市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二、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统筹规划、协调发展,需求主导、稳步推进,资源整合、互联共享,鼓励创新、产用结合,深化应用、确保安全为原则,以体制、机制、技术创新为动力,以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及信息产业发展,切实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健康发展,为实现新崛起、建设新德州作出积极贡献。

(二)工作目标:到2010年,信息基础设施日渐完善,全面建成能够支撑多媒体综合业务的宽带信息传输网络,数字电视普及率明显提高,服务水平进一步增强。信息技术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领域应用取得明显进展,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电子制造业及信息服务业销售总额达到135亿元,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明显提高。三、工作任务

(一)加快信息化与传统产业的融合

1.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在化工行业,重点推广集散控制(DCS)、安全连锁装置及资源计划管理(ERP)等技术,应用计算机监测、监控,实现闭环控制,提高产品质量,提升安全系数,减少环境污染,增加经济效益。在纺织行业,加强产品设计、加工、管理和营销等环节的信息技术改造,运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提高服装生产小批量、多品种、个性化生产的能力和纺织工艺的控制精度。在建材行业,把降低能耗、提高产品质量作为重点,提高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水平。在机械行业,大力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等技术,抓好设计、生产等环节的信息技术改造,优先发展数字化、智能化的数控设备、数控加工中心等机电一体化产品。在食品医药行业,重点推广应用自动化生产设备和自动化生产线,全面提升检测和生产控制水平。在造纸行业,强化解决企业的疑难参数在线测量问题,实现造纸自动控制,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应用自动化装置,减少环境污染。电子产品制造行业,注重通过网络、智能化信息系统和生产优化系统改造,提升生产流程的自动化水平,提升企业竞争力。2.扎实推进信息化与农业融合。在农业生产方面,加强信息技术在品种选育、模式化栽培、配方施肥、节水灌溉、农作物病虫害诊断等方面的应用,逐步提升生产过程的信息化水平。在农产品加工方面,促进信息技术在农产品研发、生产和管理等环节的应用,全面提高农业龙头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在农产品流通方面,建设一批县域经济特色网站,拓宽销售渠道,形成品牌效应,促进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产品运输、销售环节的应用,实现供需对接,积极推动订单农业。在农村管理方面,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试点工作,切实开展“信息化下乡”活动,加快涉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推进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的深入开展。3.积极实现信息化与服务业融合。推广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现代物流管理技术,特别是射频识别技术(RFID)的应用,促进物流企业、商贸企业资源共享,推进物流信息化,逐步实现企业物资采购、生产组织、产品销售的自动化、网络化运作。重点培育发展新兴电子商务和网络金融服务。进一步健全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完善信用信息服务系统、第三方在线支付系统、电子商务认证服务系统,组建电子商务诚信联盟,抓好一批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和示范工程建设。

(二)加强电子政务建设

1.强化政务网络建设。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的原则,建立全市电子政务建设管理规范和安全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政务内网服务平台和政务外网服务网络,建设基于MPLSVPN(多协议标记交换虚拟专网)等先进技术的政务网络示范应用,重点解决网络分离、条块分割、信息孤岛问题,推进各级政府的区域性横向互联和政府机关或行业管理部门的纵向虚拟网络互连。全面整合现有设备和网络资源,提升视频会议、IP电话、多媒体数据等电子政务多业务的融合能力,探索无线政务网络部署的安全解决方案,建立完善的市级高速网络交换平台。2.加快政府门户网站的改造升级。突出完善市政府门户网站的信息公开、在线办事、公众参与三大功能,整合各县(市、区)、各部门网站信息和服务资源,形成市、县(市、区)政府门户网站和市直部门网站的政府网站群。建立信息报送、整理、、维护、考核制度,确保网站信息内容的全面、准确、及时、完整。积极开展网上互动交流业务,促进政务公开、行政审批、社会保障、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便民服务,使政府网站成为为民办事的重要渠道。3.突出抓好政务管理及服务系统建设。围绕财政、税收、工商、质监、安全生产、环境保护、食品药品监管等业务系统建设,促进部门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提高市场监管能力。进一步完善城市应急指挥信息系统,促进公安、消防、交通、医疗、气象、地震、安全生产等部门信息资源共享,有效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进一步完善社会诚信系统,促进工商、质监、税务、金融等部门信息资源共享,改善市场信用环境。不断完善发展改革、经贸、统计等经济运行信息系统,促进对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全面跟踪、监管。进一步完善行政服务大厅“一站式”电子政务服务系统,在纳税、年检年审、资质认证、劳动保障、建设管理、破产登记等方面提供更加便利的电子政务服务。4.加强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优先建设人口、法人单位、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三大基础数据库,加大宏观经济、企业信用、市情资源、政府公共信息资源、法规文件等数据库的建设,加强县(市、区)、市直部门节点数据库建设,明确各层次数据库的信息采集、整理、更新、维护和归档权责,整合各类政务信息资源,构建我市数字资源中心。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制定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明确各级各部门的信息共享责任,保障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围绕社会公众和企事业单位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充分利用互联网、数字电视等新闻媒体,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公开各类政府信息,提高政府的透明度和办事效率,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三)努力提高社会信息化水平

1.加快发展城市信息化。建设和完善城市建设与管理信息系统,提高自来水、电、煤气等城市基础设施服务的信息化程度。继续完善城市交通信息系统,基本建成城市交通信息网络和公共交通管理调度指挥信息系统,方便市民生活。2.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加强校园网建设,提高学校计算机拥有量,普及信息技术课程,开发教育信息资源,建立各个层次、多种类型的网上学校,积极发展远程教育。3.强化推进医疗信息化。搞好各级医院内部管理的信息化,进一步实现医院网络互联互通,发展规范化的医疗和药品网上咨询及服务,逐步推进远程医疗。4.大力发展文化信息化。积极开发适合于宽带信息网络传播的多媒体音视频内容等文化娱乐信息资源,建设数字化图书馆、资料馆、档案馆和音像馆等,发展网上新闻宣传和电子出版业。5.稳步推进社区信息化。逐步建立县(市、区)、街道(乡镇)、居委会(村)三级信息网络,增强社区户籍、外来人口、市政、物业、治安、环境、劳动保障等管理的效能。改善社区的信息化服务设施和居民上网条件,大力推进和发展家庭上网,切实开展社区劳动就业、帮困扶贫、助残育幼、法律援助等信息服务,努力建成一批社区信息化示范小区。

(四)大力发展信息产业

1.努力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面向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技术和产品需求,重点在晶体材料、光电子器件、电力电子器件等新型元器件、电子材料产品领域形成特色和优势。优先发展数字化仪表、家用中央空调变频系统、高性能卫星电视接收设备的自主生产,提高关键零部件的配套能力。重点推动光电子、半导体照明和太阳能光伏电池等技术攻关及产业化,打造名副其实的“中国太阳谷”。加大节能型电子技术研发力度,促进电子信息产品生态用能设计。推动发展环保型电子材料和电子元器件,逐步建立电子电器回收利用和污染防控体系。大力推进自主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向高技术、高附加值转变。充分发挥天衢工业园省电子信息产业园的品牌效应,促进人才、技术、资本和企业聚集,拉长产业链条。2.加快发展软件产业。积极开展“双软认定”,努力提升软件企业的档次和水平,做大做强我市软件业。加大宣传力度,严格落实软件企业及已登记软件产品有关优惠政策,促进软件产业发展。围绕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城市信息化、传统产业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等各个领域,支持与鼓励有条件的经济园区、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单位联合设立软件研究与开发中心,大力开发应用软件,提高应用软件的技术水平和集成服务能力。以全球软件外包服务产业转移为契机,积极扶持软件企业转变业务模式,拓宽业务渠道和市场。以电子政务等信息化工程建设为契机,吸引和培育领军人物和实用人才,提升设计开发能力,提高软件企业自主创新和服务能力。3.积极推动信息服务业。继续加快“村村通光纤”工程,切实提高电信和广播电视传输等基础性信息传输服务能力,大力发展计算机服务业,努力开展面向社会公众和政府服务的各类信息咨询、信息增值服务,电子信息产品销售、租赁和售后服务,为各类重要信息系统提供外包服务。抓住下一代互联网、IPTV、数字电视、手机加快普及的机遇,加强发展动漫、游戏、数字媒体等新兴数字内容产业,积极推动系统集成、工程监理、项目咨询、安全评测、专业培训、电子认证服务等行业发展,引导系统集成企业开展资质认证,努力培植信息服务企业。加大对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等信息服务项目的支持力度,逐步完善全市信息服务业产业体系。(五)强化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1.加强政务、重点行业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营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要求,加强和规范网络信任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身份认证、授权管理和责任认定机制。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监测系统,提高对网络攻击、病毒入侵的防范能力和网络失泄密的检查发现能力,并统筹规划应急响应与灾难备份建设。完善密钥管理基础设施,充分利用密码、访问控制等技术保护网络与信息安全,促进应用系统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按照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定期开展信息安全风险评估,采取措施保障信息系统安全。2.加大无线电管理力度。进一步完善无线电管理基础设施,有效发挥技术设施的作用,为无线电管理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和支撑。加大无线电管理的周边协调力度,加强我市频率资源的科学管理,严格技术审查,切实提高频谱利用率。提高对各种无线电波和频率使用状况的技术监测能力,加大无线电干扰查处力度,切实维护空中电波秩序。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要在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把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优先安排,重点支持。市信息产业局要加强规划和工程建设管理,对从事信息工程设计、开发、施工和监理的单位具有的资质证书进行严格审查,坚决杜绝未取得或超出资质证书许可范围承揽工程。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对政府投资的信息工程项目按照程序审批前须报市信息产业局审查,并由投资主管部门会同信息化主管部门组织竣工验收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各县(市、区)也要加强对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组织机构,科学规划,大力推进,努力促进我市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加大资金投入。根据《山东省信息化促进条例》要求,各县(市、区)应安排信息化专项资金,市发改委、经委、科技局、财政局等部门要合理调配市其他各项扶持资金,引导和推动我市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要重点对有关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的国家、省、市已批复项目、工程中心、产业园区进行扶持,对获得资质认证的企业、列入国家、省、市推荐目录的产品、示范工程和有突出贡献的人员进行奖励。同时,各级各部门要积极争取国家、省各种优惠政策,并强化企业投资主体意识,扩大投融资方式和渠道,加大对信息化和信息产业的投入。

(三)抓好示范引导。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协调、部署、推进和实施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示范工程工作,每年评选出部分示范工程,召开现场观模会,总结工作,推广经验。各级各部门要学习借鉴先进市地和我市示范工程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明确任务目标和工作重点,完善政策措施,有效组织推动我市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