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规划发展前景范文
时间:2023-11-07 17:28: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乡规划发展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产业经济发展与城市规划的紧密关系
1.对城市联系的影响。由于城市不是孤立的个体,它与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与外界的联系主要是有形的如城市的对外交通,无形的如邮电通讯以及电子信息等,而产业的生产过程涉及原材料的采集、生产设备的引进、产品的市场销售等都需要与外界产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因此每一次产业经济的发展,都对城市的对外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城市规划要对对外联系特别是大型的交通枢纽的基础设施进行统筹安排,而合理的安排必然会促进产业经济的发展。
2.对城市内部联系的影响。城市是一个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紧密联系的统一体,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例如: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体力劳动者,城市规划中就要为这些劳动力提供相应的生活设施、交通设施与社会福利保障设施及其子女的文化教育设施,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需要大量脑力劳动者,这样一来对城市的科技文化设施如高校、科研院所等的设施要求就会更高。重工业则需要提供充足的能源设施与便捷的交通设施相辅助。所以规划中一定要考虑到产业及其相关设施的需求。
3.对城市功能发展的影响。城市发展离不开产业经济,产业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城市的支撑,在低级产业如原材料生产的地区,甚至影响到所在城市的生死存亡。当然,在具有全面与发达的综合性城市,不会由于一种产业的兴亡而决定城市的兴衰。但是合理的产业结构、健康的产业发展能有效地促进城市的发展,而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将导致城市的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功能的失衡与矛盾的恶化,成为阻碍城市发展的绊脚石。
二、产业经济发展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1.对城市土地规划的影响。土地是城市的最基本的组成要素,它由于规模大小、地理位置、地质水文、地形地貌等不同呈现的用途也各不相同。
2.对城市环境规划的影响。这里指的环境一方面是指环境污染的层面,另一方面是指地理环境如靠山、沿河、滨海、或临近铁路、港口及城市主要干道等层面,一般来说技术密集型产业对环境质量要求较高,需要建立在环境优美离城市中心较近的位置;而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通常情况下资源消耗大、污染较严重,所以必须依据情况规划在城市下风向的郊区。
3.对城市基础设施规划的影响。城市的基础设施规划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包括电力电信、给水排水、环卫设施等等,也包括交通、通信等设施,产业生产的发展无时无刻离不开这些基础设施的支持,并且对这些基础设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对电力电信,除了单位产量耗电量,对电压、电流也根据生产的工艺要求有不同的需求;又如给水排水,各个产业的需水质量、水压、净化程度都各不相同,还有就是用水性质,农业用水、生产用水还是消防用水都有不同的要求。
4.对城市服务设施规划的影响。产业生产需求对产品原料及成品进行及时的流通,也需要对资金的流通。这就形成了对城市商业、金融、仓储等其他服务设施有了需求,这些服务设施主要来自第三产业,在社会分工日趋细化的今天,这种需求度将越来越高。这也对规划提出了新的挑战,不但要使产业在量上得到发展,更要在质上有新的飞跃,使产业更具有生命力。
三、城市规划对产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1.从城市规划的编制依据来看。城市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如GDP目标及其相应的经济指标。相应的产业经济发展模式如何,现有的产业结构将做哪些必要的调整,产业布局情况如何,都是规划部门要考虑的因素。
2.从规划编制的时限来看。城市规划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具体化,除了对城市进行长远设想外,还必须有一定的规划年限。但实际工作中,常出现规划期限与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期限不一致的现象。所以要真正发挥规划对产业经济的指导作用,就要加强规划时限确定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3.从规划的方法来看。传统的规划方法是先根据城市人口的机械增长与自然增长预测城市的总人口,然后根据城市规划用地标准计算城市用地规模,并按照城市用地的现状与合理的用地比例进行功能布局与用地划分。而事实上这样是不够的,如果过多考虑人的因素,忽视产业经济对城市规划的影响,就会适得其反。
4.从城市规划实施的情况来看。传统的规划模式强调功能分区,这就忽略了城市固有的文化内涵。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特有的史脉和文脉,不是靠规划来改造或设计就能形成的,所以不应该过分强调主观的意识,应结合每个城市的独特经济活动内涵,进行规划布置以促进城市更好地发展。
四、如何使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1.重视城市第一产业的发展,创造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绿色环境。现阶段,我国正在全面倡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但是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又在不断地吞噬着农村的地域,一面是生命的基础,一面由于城市化的发展有需要不断地扩展空间占用土地。事实表明:尤其是大城市农业的比重正在逐年下降,这样任凭城市扩张忽视农业发展的现象,在城市规划中应得到足够重视。
篇2
关键词:城乡规划;土地征用;级差地租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提出
城乡规划是指导城乡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依据和手段,在城乡差距日益凸显、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持续向城市转移的进程中,城乡规划逐渐被提上日程。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稀缺的土地资源之间的矛盾持续加剧,使得城市土地开发利用范围不断扩展。而在农村,土地是农民拥有的除劳动力之外的有效“致富”资产,是支撑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的基础。土地不仅为城镇发展提供布局与建设的空间,而且是融资的重要工具,土地增值收益的公平分配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公正、社会稳定的体现。国外经验表明:城市健康有序的发展与政府充分控制和分配土地收益密切相关。因此,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保障城乡规划成功进行的前提条件,对城乡规划中土地的合理利用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城乡规划中土地利用方式及其问题
(一)城乡规划中土地利用方式。当前我国城乡规划中土地利用方式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第一,农村土地征用:土地征用是集体土地向城市用地转换的合法途径,农业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是城市化、工业化、城镇化推进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是经济发展的大趋势,集体所有制化的土地作为城市用地的重要补充,保证了工业化、城市化推进对土地急剧增长的需求;第二,对土地以招标、拍卖、挂牌的方式进行城市建设的配套开发以及城市土地的综合管理利用。对城市土地以拍卖的方式卖给房地产商,以招标的方式将城市基础建设的任务分配到有能力的单位,从而综合利用土地资源。
(二)城乡规划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城乡规划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土地征用方面:土地价格在土地征用中的作用发挥不到位。征用是国家运用强制性的行政手段有偿征用农民土地的方式。在我国,征用农民土地后给农民较少的经济补偿,土地征用费占土地出让价格的比重很低,土地的收益分配混乱,加之政府对土地补偿费的截留,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此外,市价和土地征用价格的巨大反差,土地在集体经济组织以及其他类型经济组织之间的不规范流转大量存在,这种自发性的流转由于没有纳入统一的土地市场,带来诸多问题。如用地权不清晰、产生由价格和产权问题而发生的争端、土地资源的滥用等;其次,利用招标拍卖等方式对土地进行分配利用。土地竞拍的价格一般较高,尤其是房地产商为了追逐自身的经济利益,在高价得到土地使用权后,对土地进行配套建设开发,造成房屋价格上涨、炒房现象严重。
三、城乡规划中土地合理利用的政策建议
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在城乡规划中有着重要作用,是做好城乡规划的基础。为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促进城乡规划中土地的合理有效利用,应首先从土地价格的规范出发,一方面对农村土地征用进行管制;另一方面对土地的招标、竞拍、挂牌给予合理规制。
(一)对农村土地征用的管制
1、征地补偿费、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根据地租理论,地租有级差之分,应根据土地的优劣程度来确定地租。换言之,对征收的土地给予征地补偿费时,应有所区分,根据地块带来的效益确定。对于在可预测范围内有良好发展前景,并且用途非常广泛的地块,在征用补偿费的确定时,应区别于劣质地块。此外,政府在对失地农民的同期损失给予补偿时,应该加入土地使用后的预期利益,动态提高补偿标准,从而既可以降低农民对征地的不满情绪,又提高了土地征用的成效。
按照马克思的地租分配理论,级差地租Ⅰ应由土地所有者所有,级差地租Ⅱ应由土地所有者和经营者共同所有。对土地征用后产生的增值部分,应充分考虑被征地者的利益。而据国家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土地用途转变增值的土地收益中,农民约得5%~10%,村一级得25%~30%,政府及部门得60%~70%。因此,规范征用土地的收益分配是改善现行制度的重要方面,是切实保障农民权益的重要举措。
2、征用土地的购地费确定。购地费应由被征购地块的地价款、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构成,其中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应如实补偿,地价款可根据农地基准地价,参考集体农用地转为国有建设用地后的用途及预期收益等因素确定,让农民分享额外的增值收益。尤其对于个人承包集体土地的农户,在承包期还未到达的前提下,承包的土地已被政府征用,他们的预期利益更应得到保护。
(二)对土地招标、竞拍、挂牌的规制。由于国家允许对经营性土地实行招标、招商、拍卖和挂牌,全面推行和严格执行经营性土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从而凸显土地资产价值,为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土地市场秩序以及有效遏制土地出让中的暗箱操作提供平台。经营性用地通过扩大土地出让的招拍挂比例,由市场机制决定土地去向,由政府部门根据市场情况调整基准地价和出让底价,充分挖掘土地的资产价值。
根据科斯定理,在明确产权的前提下,甚至不需要政府干预市场交易,市场交易便会按照公平合理的价格来进行。市场的真谛不是价格,而是产权,只要产权确定,市场主体便会“议出”合理的价格。土地是一种特殊商品,地价是转让产权后的经济收入,招标、竞拍、挂牌会获得土地使用权,因此政府为了保证招标、竞拍、挂牌的顺利进行以及土地资产价值的充分体现应该先从制定基准地价以及转让土地的产权入手,根据转让产权的不同、土地的位置、土地使用期限、基础设施完善程度、地区经济结构、人口密度、城市周围农用地的生产状况以及交易成本等因素来制定基准地价,从源头上规制土地的招标、竞拍、挂牌。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陆益龙.农村土地征用问题:现状及成因分析[J].学习与实践,2009.1
篇3
关键词:城乡规划;建设;实验室
1引言
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城乡规划学科的研究领域不断延伸、拓展,形成较为完整的学科体系。城乡规划专业加强人才的职业性、职业化能力培养,提高专业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体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体系。城乡规划专业实验室是规划学科的重要基础,学校是进行实验实践教学、科研服务的重要场所。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加强城乡规划专业实验室建设,对提高实验室管理的效率,规范实验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2城乡规划专业发展概况
金陵科技学院城乡规划专业自建校以来就开设了与该学科相关的建筑学、城镇建设与规划、城市景观等专业。随着学校发展、社会需求,该校城乡规划人才培养注重“需求导向、能力为本、知行合一、重在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学生在学科团队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科平台积极参加各类型层次的学科竞赛,获得多项省级和国家级奖项,提升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内涵。
目前,该校城乡规划学成为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建设学科及校级重点专业。城乡规划专业主要开展以城乡发展战略研究、城镇总体规划、城市详细规划、城市设计、景观规划设计、城市市政工程规划设计、旅游规划设计、建筑设计等相关课题研究和技术咨询服务工作,积极承担城乡规划编制研究任务,提高城乡规划学科的社会服务水平。该校城乡规划学科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县域城乡统筹与乡镇可持续发展、城乡生态环境与基础设施规划、新型农村社区与乡镇规划设计、可持续的绿色建筑设计研究。
3城乡规划专业实验室建设重要性
3.1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通过对城乡规划设计行业的调研,设计行业急需专业基础知识完善、实践与创新能力较强的专业技术人才,注重学生综合能力考查。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结合地方需求,加强素质教育、创新型人才建设。城乡规划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为学科间形成了一个良好的互动平台,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创新相结合。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可以通过参与指导老师科研项目,提高专业技能,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城乡规划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可以依托现有的仪器设备,更好地开展科研服务,为服务地方经济提供良好的保障。
3.2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实验教学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城乡规划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主要思路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技术为手段,以需求为导向,在实践教学与管理中,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通过建立开放实验室,创建自主学习平台,构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导向培养模式。加强设计性、创新性、综合性实验项目建设,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城乡规划专业实验室建设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相结合,融合教育教学改革,实现教学与科研同步发展,创造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有机结合,以此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工程能力。
3.3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需要
实践环节是城市规划专业发展的核心,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1]。该校城乡规划实验室已经具备良好的实验实践教学平台,依托专业绘图教室、计算机辅助设计实验室、规划设计模型实验室、虚拟现实实验室、建筑物理实验室、建筑节能实验室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实训场地。城乡规划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具有自身的特色,能够在课程设计、认识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过程中,形成一套完整的培养体系。
4城乡规划专业实验室建设研究
城乡规划专业实验室主要依托该校土木工程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计算机辅助设计实验室、规划设计模型实验室、虚拟现实实验室等主要针对课内实验、设计课程、毕业设计、学科竞赛提供实验场所。城乡规划专业实验室建设应依托省级和校级学科优势,与建筑学、土木工程等学科紧密结合,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综合实践能力,打造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验实训基地。
4.1完善实验教学条件,建立实验管理体系
各级财政对高校实验室建设实行规划管理是建设投资的主要手段,实验室建设离不开经费的支持[2]。受中央财政与省市财政支持,实验设备及实践教学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应提高实验设备的有效利用,满足实验教学的基本需求。结合城乡规划专业特色,选择实验室所需仪器设备,保证课程设计、科研服务需求,将教学与科研所需的仪器设备作为实验室补充的重点,充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提高学生专业认知能力培养。依托现代化实验教学手段,建立开放的实验实训场地,加强实验室设备仪器的开放使用,通过现场实训、仿真实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
建立完善的实验室管理体系,城乡规划专业实验室需要摒弃传统的管理模式,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科学化管理,如实行网上预约系统、实名注册登记、设备远程监控、实验远程指导等,提高实验管理人员长效管理。教师承担实验教学任务,根据实验教学大纲确定实验项目,专职实验技术人员负责仪器、材料、实验室准备,协助实验指导,随堂听课,填写实验日志。通过建立完整的实验室管理体制,为实验教学的开展起到良好的监督作用。
4.2依托科研创新项目,提升实践教学能力培养
专业实验室是高校开展实践教学、科研及科技服务的重要场所,为高校教学科研工作提供重要保障[3]。城乡规划作为省级和校级重点建设专业,已经具备良好的发展前景,通过开展科研项目研究,为学科建设作支撑,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目前专业教师承担多项纵横向科研项目,让学生积极参与指导教师科研项目,结合实际规划设计类项目,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得到实际运用。积极鼓励教师将科研项目融入学生实践教学中,不断提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建设,提高学生规划设计能力,为将来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依据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可以根据设计课程需要,进行各专业技能操作,比如制作规划模型过程中,对各类仪器有一定的认识和操作能力,学生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过程中,能熟练运用各类仪器设备,熟练操作专业软件,为就业做好充分准备,强化工程意识,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培养。
4.3提高实验设备使用率,推进职业技能鉴定培训
城乡规划专业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实验室各项设备、仪器基本满足学生课内实验与课外科技竞赛需求,通过建立开放实验室,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场所,提高实验设备的有效利用。该校城乡规划专业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对教师开展科研服务提供良好的保障,提高设备的利用率,不仅能够满足教学与科研需求,为实验室的有效运转作支撑。
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不仅可以完成在校学生的培养,同时长远建设目标应不仅仅局限于学校,发挥培训中心的作用也是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4]。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实验室资源,强化专业技能培训,参加职业技能考试,如CAD高级制图员,通过率较高。学生专业可以结合专业知识,强化训练专业所需软件,如CAD、Photoshop、Sketchup等软件,结合实际科研项目,将所学专业技能更好地运用于实践。城乡规划专业人才职业性、职业化培养是发展趋势,该专业学生将来可考注册规划师、注册建筑师等,这些注册职业考试,将提升并拓展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并满足社会。
4.4加强实验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城乡规划专业要求教师具有综合性知识,不仅仅考虑单纯的教学需要,还应对社会、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有足够的认识,对相关学科也应有所了解,如建筑学、社会学、地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方面。城乡规划专业教师不仅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也应具备丰富的工程实践经历。城乡规划专业实验教师需要结合实际工程经验,聘请设计院或者同行业高级人才作为兼职指导教师,同时对校内青年教师进行培养,让更多的实验教师参与规划设计类实践项目,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更好地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近年来,学校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参加学科竞赛、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等,实验室提供良好的实验条件,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设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依托校级、省级、国家级竞赛,如斯维尔BIM建模大赛、中国环境学年奖、中联杯、蓝星杯等,激发学生创新设计,体现城乡规划专业人才职业性、职业化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5结语
实验室建设是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场所。科学制定实验室建设发展计划,明确实验室规划目标,通过整合现有资源,完善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加强实验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实验室建设围绕职业技能鉴定,不断深化实验内容,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实验室的作用,努力建设成为教学与科研一体化的综合实验基地。
参考文献:
[1] 杨大伟,安蕾.城市规划专业教学模式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2(4):41~44.
[2] 冯敏侠,庄中华,劳静.做好实验室建设规划,促进实验室建设发展[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8):423~426.
篇4
关键词:城乡规划;管理工作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城乡规划实施管理的主要内容
1.1建设用地规划管理:城市的土地利用是城乡规划的核心内容。城市土地利用的规划管理,是实现城市规划的基础。城市土地利用得当与否,直接影响城市合理布局、环境质量和城市形态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城乡规划能否顺利实施的致命点。因此,城市建设用地的规划管理是城市规划实施管理的首要任务和极其重要的内容。城市建设用地规划管理的具体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参与法定的国家基本建设审批程序,对于国家确定建设的、与城市规划有关的大、中型建设项目的选址、定点提出具体要求,使其符合城市规划,这类项目计划任务书的报批,必须附有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的选址意见书;二是根据法定的管理审批程序,在城市规划区内使用土地,包括临时用地进行的各类建设项目,有关单位和个人必须持国家批准的有关文件,向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选址定点,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城市规划确定其用地位置和界限,提出规划设计条件,并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1.2建设工程规划管理:城市建设工程规划管理,是指为了保证城市规划区的各项建设活动符合城市规划,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法定的审批程序,对于各类建设活动进行规划管理。这是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一项大量性的日常管理工作,也是城市规划实施管理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概括地说,城市建设工程规划管理的具体内容就是: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城市规划区新建、扩建和改建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管线和其他工程设施,必须持按照国家规定的有关批准文件,向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建设申请。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城市规划提出具体的规划设计要求,并审查有关规划设计文件和图纸,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确定其建设活动的合法性。按照建设项目的类型和期限不同,城市建设工程规划管理可以分为建筑管理、道路管理、管线管理、临时建设管理等几大类。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根据不同类型的建设项目的特点和城市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不同的规划技术要求和审批办法。临时建设工程必须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核发临时建设工程许可证后,方可施工。
1.3城乡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城乡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是城乡规划实施管理的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内容是:充分发挥行政监督检查和群众性监督的作用,对于各项进行中的建设活动进行定期的和不定期的、严格的监督检查,及时制止和依法处理城市规划区出现的违法占地和违法建设行为,保证城市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贯穿在建设项目从立项、定点、用地,直到建设申请、施工、竣工验收,以及使用的全过程中。城市规划实施管理是各级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法定的职能管理工作。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签署选址意见书和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及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城市规划区内的土地利用和各项建设必须符合城乡规划,服从城乡规划管理。
1.4城乡规划实施建设活动评估报告制度的建立:一项城乡规划活动从方案运作到工程竣工验收、启用期间,时间周期比较长。在中途实施过程,可能有多次变更,打破了规划的整体性和延续性。为融合变更影响,更好地反应城乡规划落实情况,城乡规划评估报告制度的建立很有必要。城乡规划评估报告可使管理机构对各种社会利益进行再平衡。建设活动、工程设施的运作对居民利益、公共利益、社会效益、群众的认可度做出评价,向社会公示。
2 城乡规划管理工作的具体表现
2.1协调:深入了解各部门、行业、单位的基本情况、要求和发展前景,综合考虑、协调各方面的关系,统筹安排各项当前建设。包括调节各种利益和解决各种有关的意见,政府各部门方案联审制度的建立,调动社会公众支持,参与城市规划管理的积极性,保证城乡规划实施。
2.2控制:分为事前、事中、事后控制三阶段。事前在规划编制、方案审查、部门联审严格控制。事中在工程实施节段、进行放线管理。事后控制在于实施城乡规划评估报告制度。
2.3监督:随时监督、检查城乡规划实施情况,查看、了解建设单位是否按照城乡规划要求施工,及时纠正一切违反城乡规划和法规制度要求的行为,坚决制止违法占地和违法建设现象发生。并运用行政手段奖优罚劣,制止不正之风。
2.4服务:城乡规划管理工作,也就是为各项当前建设和建设单位提供有效的服务,并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所谓“超前服务”、“寓服务于管理之中”等,正说明管理也是超前服务。
2.5决策:城乡规划管理更重要的在于为城市政府提供城市发展建设的科学决策方案和意见,使城市政府拍板定案、审查批准、发号施令时心中有数,科学、正确、失误少。在城乡规划管理部门职权范围内,对建设用地、各项建设的审批、和对各个规划设计方案的确认,同样是决策的体现。
2.6公示与解释:规划成果是规划管理的法律依据,社会公众实施监督的蓝本,成果的公示尤为重要,批前与批后公示是落实规划管理一项法定程序。公众对于城乡规划活动产生的利己与利他的影响有初步了解,在管理机构及专业人士的审查与解释下,提出相应的意见和监督实施。公示程序可以落实规划,增加规划的可操作性,减少行政成本,提高社会效益。
3 建立新的城乡规划管理体系
3.1严格把好规划选址关:“一书两证”中选址意见书的发放是基本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的第一关,处于立项之前,也是最难的、在整个规划管理最具决定性的一关。当建设单位提交建设项目选址申请时,首先应审核该项目是否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流域规划、项目的可行性如何、与政府的政策是否基本一致这三个基本条件,再去现场踏勘,检查申报内容与现场是否一致,项目占地周边的情况是否适宜,用地范围和建筑体量以及附属配套设施如何安排管线的走向如何考虑,建设项目与道路红线距离等基本情况,然后作出是否同意这个项目选址的决定。
3.2认真把好规划设计关:(1)规划设计对于城市建设与未来发展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城市总体规划下,是否优化,如何优化规划设计等处决与城市规划设计者本身的专业水准,因此,抓好设计单位的资质审定,优化设计方案,对于提高城市整体规划水平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说,城市规划设计单位及设计者对本城市的规划发展规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2)抓好设计单位的市场选择,引进竞争机制,逐步放开规划设计市场,鼓励引进高资质、高等级规划设计单位参与城市基本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3)抓好方案的审核和确定。审核一般项目的设计方案,主要审核规划设计总平面图和建筑方案设计图,特别是影响主干道城市景观的项目不管大小都要严肃认真地把关,确保了城市主干道规划设计格调的一致性。
3.3 认真把好规划评审关:在规划管理中,对重大基本建设项目和成片建设项目都按照技术规范组织严格的规划设计方案评审,确保城市总体规划的基本要求能在规划方案中真正得到落实。
3.4做好规划公示关:城乡规划编制成果完成后,为了使社会公众更好地了解规划,可通过各种途径向政府、社会公示。编制规划成果一经公示,可提高管理透明度、阻断腐败环节、提高政府公信力。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毕业生去向 调查分析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
中图分类号:F240;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12-255-02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前身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在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专业目录中属于地理学类,可授予理学或管理学学士学位,该专业具有学科基础广、专业口径宽的特点,各高校培养定位存在资源环境规划、城乡规划、数字城乡规划管理、土地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管理等多种倾向,因此毕业生去向也非常广泛。本文以黑龙江科技大学这所地方本科高校为例,在已有的毕业生跟踪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基于至今为止9届毕业生跟踪调查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为在校生提供有借鉴意义的实用信息,也为本校和相关院校专业定位提供参考。
一、专业发展现状
黑龙江科技大学在2002年设立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2003年首次招生,2013年正式更名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培养具备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测量与制图等信息化测绘技术,立足于城乡区域规划和土地管理,面向城乡规划与管理、土地规划与整治、土地评估、测绘地理信息等行业和领域的企事业单位从事相关专业工作,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秉持“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理念,不断强化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培养,依托专业实验室、3S实验室等校内实践基地,以及已经建立的20余个稳定的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加强实验、课程设计、综合实习和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等教学实践环节,加强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和综合能力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该专业自2004年第一轮立项建设以来,借助教学评建大好契机,围绕专业建设指导思想与定位、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与利用、教学管理以及教学改革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2008年新一轮专业建设达到了校重点专业的要求。
二、毕业生去向总体分析
本次调查分析的对象是黑龙江科技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2007―2015历届毕业生,样本容量为368人。调查分析内容主要包括毕业生考研、就业等基本情况。调查分析的来源是连续多年建立的毕业生跟踪调查数据。调查结果显示了2007―2015届毕业生去向的总体状况,毕业生累计考研率达16.3%,就业于机关事业单位的毕业生占14.9%,就业于国土调查规划、城乡建设项目管理、房地产评估咨询、农林矿产资源、地理信息技术开发等企业的毕业生占68.8%,如图1。
三、毕业生考研分析
2007―2015届毕业生考研总人数为59人。2007届考研10人,占当年毕业生人数的15.8%;2008届考研14人,占当年毕业生人数的25%;2009届考研8人,占当年毕业生人数的14.0%;2010届考研7人,占当年毕业生人数的14%;2011届考研2人,占当年毕业生人数的6.7%;2012届考研5人,占当年毕业生人数的20.8%;2013届考研3人,占当年毕业生人数的10%;2014届考研2人,占当年毕业生人数的8%;2015届考研7人,占当年毕业生人数的27%,历年的考研率变化趋势详见图2。以上数据显示历届毕业生考研率并不稳定,主要受当年就业形势、学生意愿和生源质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把2007―2015届毕业生考研学科分为地理类、农林遥感类、资源环境类、经济管理类及其他五类。通过数据分析(见图3)可知,考取地理类学科的毕业生为28人,占考研总人数的47.4%,所占比重最大,其他如考取土地资源管理、生态学、农林遥感等方向的研究生也占有一定的比重。
由于地理类学科在本专业2007―2015届毕业生考研学科中所占比重最大,所以对地理类学科考研情况进行详细统计分析(见图4)。地理学科分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地理信息系统、地理教育四大类。考取自然地理学研究生为10人,占地理学科考研总人数的35.7%;考取人文地理学研究生为4人,占地理学科考研总人数的14.3%;考取地理信息系统研究生为13人,占地理学科考研总人数的46.4%;考取地理教育研究生为1人,占地理学科考研总人数的3.6%。可见地理学科中考取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研究生的比重最大,主要是因为地理信息系统作为朝阳产业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而且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四、毕业生就业分析
对本专业2007―2015届除考研之外的309名毕业生的就业信息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可知:就业于国土调查规划企业、城乡建设项目管理企业、房地产评估咨询企业、农林矿产资源企业、地理信息技术开发等各类企业的人数为254,占总就业人数82.2%;就业于机关事业单位的为55人,占总就业人数17.8%,详见图5。
就业于机关事业单位的去向主要包括行政机关、参军、事业单位,其中行政机关单位就业人数为42;参军人数为4人;事业单位就业人数为9人。显然在行政机关单位就业人数最多,但是由于受国家政策和就业形势等方面的影响,行政机关单位的就业人数集中在2007―2010年,以后迅速下降,近年来几乎为零,如图6所示。
就业于企业的去向主要有国土规划类企业、房地产评估咨询企业、城乡规划设计企业、地质勘察类企业、地理信息技术开发企业等。其中在国土调查规划类企业就业的比重最高,在规划设计类企业和地质勘察类企业就业的比重最低,由此可见国土规划类企业是本专业学生在企业就业的重要领域。在各类企业就业的比重详见图7。
五、结论
通过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2007―2015届毕业生跟踪调查分析得出:虽然历届毕业生考研率不稳定,但考研学科方向相对集中,主要以地理学类为主,尤其是地理信息系统和自然地理专业占绝对优势。在行政机关就业的毕业生集中在2007―2010年;在企业就业的比重较大,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就业的重点领域面向现代企业,而在现代企业就业的历届毕业生又以面向国土行业为主,主要从事国土资源调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复垦专项规划及项目设计、地籍测绘等方面的专业技术工作。
参考文献:
[1] 国家教育部高教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教出版社,2012
[2] 谢启娇.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使用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5(1)
[3] 吴晓敏,董萍,陆翔,等.地方高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定位探讨[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4] 王兰霞,王蕾,李巍,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及思考[J].经济师,2012(9)
[5] 王兰霞,赵喜江,王蕾,等.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社会需求面向探讨――以黑龙江科技大学为例[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2)
(作者单位:黑龙江科技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2)
篇6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外资和技术等要素进入中国,使全球化成为国内区域发展的重要动力,面对城市与区域经济呈现出新规律、新格局、新趋向,需要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及梳理,这也是召开本次会议的初衷。针对当前热点问题,如全球化与中国大都市区域定位、全球化与区域合作和产业聚集、新时期经济地理学的研究热点与区域发展理论等,展开了广泛的探讨。
一、全球化与中国大都市区域定位
随着全球化和新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大都市的空间格局也将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北京大学教授胡兆量认为,经济全球化将进一步提升纽约、伦敦和香港作为世界经济活动中心的地位,从全球国际大都市空间范围均超出行政区管辖地域这一普遍性现象,及香港与深圳存在经济结构和城市功能上互补性强等特点看,香港通过与深圳共建港深大都市体系,以拓展腹地并获取足够资源支撑其全球大都市功能建设,前景灿烂。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付晓东副教授认为,世纪交接以来,网络技术正在不断地“熨平”“距离”的特征,使得环球“同此凉热”,因而推动了全球化的进程。广州大学吕拉昌、余国扬教授等认为,从经济地理学出发,可以将全球化看作全球地区化和地区便于化两个相对的过程。
关于都市圈的研究,是本次研讨会的核心内容。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陈秀山教授用全要素生产率指标对“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进行了比较研究,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计算出改革开放以来的两大都市圈的技术效率与技术进步情况。华东师范大学沈玉芳教授认为,影响“长三角”产业结构演进与城镇空间结构变化的要素主要包括首位城市的发达程度、城市之间合理和有序的层级关系、城市体系网络的现代化程度等。浙江理工大学陆根尧教授结合“长三角”一体化的进展情况,分析了上海与浙江之间,浙江省内部各个区域之间的经济关系变化,从政府与市场,错位竞争,基础设施协调,产业集群发展等方面,提出了区域一体化应当研究的问题。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吴浙副教授则指出在GIS平台上分析,除长三角、京津冀等少数核心区域之外,大部分中心城市的扩散作用目前均非常微弱。
对都市圈内部中心城市的研究,新疆财经学院肖春梅从城市功能定位出发,对乌鲁木齐城市在“十一五”期间的“亚都之心,国际都市,商旅名城,宜居城市”的定位与现实的差距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今后增强和完善乌鲁木齐城市功能的政策建议。暨南大学杨英教授以旅游业为例,对香港的经济走向进行了系统分析;武汉社会科学院李春洋副研究员对武汉经济区放之于全球化大背景之中的发展前景进行了研究。南昌大学陈斐教授运用计量模型,从市、省两个层面对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空间特征和时间演变进行了对比分析,北京大学薛领副教授对海淀区“知识创新第一区”的定位进行了研究。
二、全球化与区域合作和产业聚集
全球化的浪潮正在考验着中国,并促使中国着力于重构产业及区域发展新格局。基于这样的发展背景,国际国内的区域合作成为研究的热点,经济活动的空间聚集研究和区域增长的动力研究开始受到学术界的重视。新疆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高志刚教授认为,全球化将使各国争夺中亚市场日益激烈,新疆利用地缘优势,扩大沿边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与中亚国家开展次区域经济合作,可以有效将自身构筑成中国与中亚国家经济合作的桥头堡。上海理工大学栾贵勤教授认为,宁波港与上海大小洋山港同处长江三角洲,与上海港构建竞合关系,散货运输与集装箱并举,并且与内河支线港和“无水港”合作及充当上海港的后备港,将是宁波港科学发展应特别固守的基本定向。
浙江大学许庆明教授对会展业的聚集、发展规模与层次进行了研究,认为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市场需求与产业基础有关,会展产业必须因地制宜布局。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杨英教授认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作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载体本应充当区域产业升级的“增长极”。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吴伟清副教授认为,将基于区域产业集群发展形成的产业集群整体品牌命名为“区域品牌”具有明显的缺陷,将其命名为“区域产业集群品牌”最为适宜。井冈山大学曾光老师介绍了在开展吉泰工业走廊规划中所遇到的产业园区规划问题,提出了在区域协调发展中需要重视对协调机制研究的观点。浙江台州学院张明龙教授指出,在全球化背景下,制造业的“链式化”转移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按价值链转移,二是按供应链转移,三是按生产链转移。
此外,本次会议的学者们也关注到县域经济和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吉林大学赵儒煜教授提出县域经济的“亚核心”发展规律;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张强教授提出了农村居民点合理布局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的重要途径的观点;广州大学余国扬教授认为,专业镇有别于各种产业园区的发展,镇域的“根植性”和“集群文化”是主导产业发展的重要人文因素。
三、新时期经济地理学的研究热点与区域发展理论
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和空间经济学的理论研究是本次研讨会的重要议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与国际经济地理学全面、深度接轨,以及中国经济增长对经济地理学所产生的现实需求的强力拉动,使得中国的经济地理学真正步入了一个转型时期。针对经济地理学在新的发展时期中所呈现的发展趋势及应重点研究的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南开大学的安虎森教授介绍了其在空间经济学方面研究的新进展,运用区位特质、规模效益递增等原理分析中国发展的现实状况,客观评判了目前转移支付的效率,并明确提出区域政策差别化的学术观点。中国人民大学孙久文教授认为,当前中国城乡规划面临着制度、建设用地标准、规划的地区差异性、区域动态发展及城市间相互联系等多方面的问题,进行城乡规划研究应从科学发展观出发,确立新的研究视角,着重处理好城乡规划与城镇等级、城乡规划与主体功能区、城市和集镇的建设用地标准和城乡规划和城镇化等多个关系。北京师范大学吴殿廷教授以敏锐的观察力和创新的思维,总结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悖论现象,提出以科学的方法处理经济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吉林大学赵儒煜教授在通过对人类经济发展历程中的区位选择实践进行系统总结在基础上,认为以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为主要内容的创新活动不仅对一个经济区位之间的产生有着根本性的决定作用,对一个区位优势的形成过程及不同经济区位之间区位的此消彼长也影响深刻。暨南大学的覃成林教授建议,开展经济地理和区域经济研究需要积极关注国外研究的新进展,在研究的规范性、理论和方法创新等方面继续向国外同行学习,同时强调要重视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地理、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经验事实的理论分析,重视理论创新,为学科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篇7
关键词:城市设计; 归位; 美化; 健康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在城市化加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于规划编制工作越来越重视,各种规划百花齐放,其中发展最为迅速的要数城市设计。如今城市设计受到与其在城乡规划体系中的地位不相匹配的高度追捧的同时,其对城市建设的作用却远远低于设计者和管理者的预期。尽管随着规划建设对城市设计需求的增加和实践的不断推进,关于城市设计的专著和论文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这些文献对完善城市设计编制,提高城市设计水平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但是目前城市设计在编制体系中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当大家都认为城市设计水平提高了的背景下,无数所谓的优秀设计束之高阁,或者是城市设计被一次次翻新而建设却没有根本变化。为此笔者希望通过本文多方位、多角度的分析和建议,为有效解决理想与现实脱节,真正发挥城市设计的积极作用提供参考。
二、城市设计的定义及历史功能界定
城市设计在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者眼中是一个阶段性的工作,而在城市空间研究者眼里它是一个重要课题。1950年代,欧美国家大学中才开始广泛地成立相关学程,设置城市设计专业与研究领域,这时城市设计才开始普遍地为世人所认知,并逐渐与城市规划、景观建筑、建筑学等范畴的关系日趋绵密复杂,也逐渐与城市工程学、城市经济学、社会组织理论、城市社会学、环境心理学、人类学、政治经济学、城市史、市政学、公共管理、可持续发展等知识与实务范畴产生密切关系,现已成为一门复杂的综合性跨领域学科。
综合相关的研究成果,提出目前普遍接受的定义:城市设计又称都市设计( urban design ),是一种关注城市规划布局、城市面貌、城市功能,尤其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门学科。相对于城市规划的抽象性和数据化,城市设计更具有具体性和图形化的特点,但是它与景观设计或建筑设计存在区别,多半是为景观设计或建筑设计提供指导、参考架构。通过对物质空间及景观标志的处理,创造一种物质环境,既能使居民感到愉快,又能激励其社区(community)精神,并且能够带来整个城市范围内的良性发展的设计工作。
关于城市设计的功能和作用也有各种不同的说法:查理士‧埃布尔拉姆斯(Charles Abrams)的和谐统一观点――认为城市设计是一项赋予城市机能与造型的规则与信条,其作用在求城市或邻里内各结构物间的和谐与风格一致;乔拿森‧巴挪特(Jonathan Barnett)的唯美造型观点――认为城市设计乃是一项城市造型的工作,它的目的在展露城市的整体印象与整体美。富兰克.艾尔摩(Frank L. Elmer)的功能健美观点――认为城市设计目的是将构成人类城市生活环境的各项实质单元,如住宅、商店、工厂、学校、办公室、交通设施以及公园绿地等加以妥善的安排,使其满足人类在生活机能、社会、经济以及美观上的需求。
三、城市设计在我国城乡规划体系中的地位
根据2008年1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我国的城乡规划体系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而详细规划又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从以上的规划层次中得知城市设计并未纳入法定规划的行列。
由于新的城乡规划编制办法尚未出台,重点依据2006年4月1日起施行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该《办法》规定了个各层次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城镇体系规划重点研究区域结构,对城市设计没有要求。在城市(镇)总体规划包含对应的区域体系和中心城(镇)区规划,这里的体系规划规划同样没有城市设计的要求。在中心城(镇)区规划部分要求明确建设用地、农业用地、生态用地和其它用地的安排,明确建设用地空间增长边界,同时还要求确定建设用地的空间布局,提出土地使用强度管制区划和相应的控制指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人口容量等),确定市级和区级中心的位置和规模,提出主要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等内容,这些内容和城市设计密切相关,然而《办法》并没有明确提出城市设计的要求,因此在落实以上要求时候常常依靠个人经验和平面分析,成果显得格外粗略和模糊,充满了不确定性,仅仅算是一种导向。当然总体规划不可能直接指导建设,接下来就是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办法》对控制性详细规划有“提出各地块的建筑体量、体型、色彩等城市设计指导原则”的要求,而对控制性详细规划核心要求的“确定各地块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指标”并未明确提出依托城市设计的要求。对于修建性详细规划,大多数人都认为是城市不久未来的简单表现,这里的城市设计就简化为几张表现图了,深层次的设计和研究也就少了,以至于《办法》对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也未提出城市设计的要求。
总之,无论是在规划层次还是在规划编制要求中,城市设计都未得到与其现在受到追捧热度相当的重视,值得规范制定者、建设管理者和规划设计者共同反思。
四、现状城市设计功能发挥途径
和超生孩子一样,不管他最初是否在计划之列,只要他出世就应该得到基本的尊重,何况城市设计那么招人喜爱,一定对我们的城市建设存在非常的意义。既然如此,我们有必要为其搭建表演舞台――明确需要城市设计的层次,同时赋予城市设计阶段性的历史使命――完善编制内容以顺应城市建设不同时期不同对象的需要,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对城市建设的积极作用。在此之前我们得弄明白现状城市设计都通过哪些途径发挥其作用。
由于城市设计“血统不正”,其存在和寄存的环境也各不相同,对应的名称也不拘一格。对于独立的设计项目有直接称呼城市设计,有的区域较大称做概念规划,针对现状建成区和历史街区有的称作整治规划或者保护规划等等。同时,城市设计不断加强对城市总规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渗透,在很多时候城市设计是作为其他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或者是重要的支撑条件来考虑。当初城市总体规划大都采取平面化的表现方式,少许三维分析也大都停留在文字表达层面,当然也有经济条件特别好的城市做有城市沙盘,但那毕竟是少数。但是,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利用的重视,希望能直观看到城市人工环境与自然山水环境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融合,因而要求总体规划中有城市建设体块与山水空间环境关系的三维空间研究和表现,这为城市设计拓展了新的空间。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历来都有城市设计的要求,但现在的要求已经不再局限于“提出各地块的建筑体量、体型、色彩等城市设计指导原则”,更多的希望通过大家认可的一个个城市设计来反算和确定地块的容积率、密度、建筑限高和绿地率等各项指标,尤其是当下的很多城市建设管理者他们已经厌倦了以往通过经验指标和规定指标对地块开发进行控制的模式,这为城市设计功能发挥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城市设计的运用不仅在规划层面上得到延伸,在服务对象方面也有全面突破的趋势。早期城市设计运用最多的是某某城市重点地段,或者因为这里公共建筑集中,或者这里有重要地标建筑,或者这里是城市的门户,或者是其他重要的公共开放空间等。由于城市设计具有公共服务的特性,因此几乎听不到居住区城市设计的说法,居住区在城市设计表现中大都以背景衬托的形式出现,除此之外,如今城市设计服务对象覆盖了包含工业仓储区、车站码头在内的几乎全部公共建设区域。
可以说现在城市设计正游弋于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编制的空隙之中,对城市建设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正如君友会王爱君所说:城市设计的范围或规模,可大可小,从整个城市三度空间架构的制定,到地区内外部空间的安排,甚或一条街道弄巷的改善,一栋历史建筑物或地区的保留、维护,以及一个纪念碑、一棵树的设计安排,都可包含在城市设计的范围内。它不但处理建筑物个体与个体间,同时也处理个体与群体间相互的关系。在城市整体发展过程中,城市设计实扮演着联系上下(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协调整体的重要角色。
五、现状城市设计主要内容和特点
城市设计不是法定规划,也没有法定的编制要求,其的编制内容根据对象的不同和管理者的不同需要而改变。不过也存在很多共识的地方,通过学习各地的城市设计导则和有关城市设计研究,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对现状城市设计的阶段和不同阶段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概括:根据城市设计功能发挥的途径分为总规阶段、控规阶段和独立城市设计三个阶段层次;每个阶段层次的工作各有侧重。
总规阶段――宏观研究确定城市空间的总体形态,提出改善城市景观形象和空间环境质量的总体目标,构建富有特色的城市空间形态格局和人文活动场所框架。主要设计内容包括研究确定城市空间功能结构、景观结构、开敞空间系统等。
控规阶段――提炼特定区域的景观要素,重点塑造区域特色,深化完善景观系统、深化用地布局、交通组织、空间管制和建筑容量控制等要求,做到定性、定量、定质。主要设计内容包括研究确定用地功能布局和结构、景观风貌、建筑容量、高度控制、交通与社会活动系统、开敞空间、界面控制和实施策划等。
独立城市设计――以上层次城市设计为依据,对城市局部地段的土地使用、空间形态结构、景观结构体系(重点界面、建筑形体、开敞空间、广场绿地)、道路竖向、市政设施、环境小品及人文活动场所进行详细安排与设计,明确地块性质和开发强度,并提出实施策略。
从内容可看出城市设计就是总体规划到详细工程规划之间的深入分析与策划,推进规划落实的过程,是规划设计理论研究到城市建设实践途径的探索过程,其重要意义可见一斑。从“过程”层面来说,与其说是“城市设计表达”不如说是“设计城市过程”更为贴切,然而现状城市设计刚好就是注重了外在的分层细化表达,而忽视了作为设计过程的内在需求研究。当然外在表达是城市设计重要而且必须的内容,也是最终的表现形式,但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应当仅仅停留在单向外在推演研究,而需要增加更多的内在回馈分析,尤其是要加强对设计内容的内在适应性分析,形成双向互动,彼此反馈验证的设计过程。
六、城市设计愿景与现实差距
做城市设计的计师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你们做了这么多城市设计,有多少是按照你们的意思实施的”,扪心自问,有多少人能骄傲自豪地回答这个问题。多数人能找出很多理由去解释“没有多少实施了的”,也许你能告诉别人你的设计有多么优秀,得到了多少人的赞扬,获得了多高的奖项,你可以把一切责任推给建设管理和执行者――实施不得力。就当一切都是真的,却无法掩盖未按你的设计实施的现实,这是作为设计师的伤痛。为了不让自己随时伤痕累累,何不反思一下你为别人设计的城市除了美的外表,你考虑了实施途径,途径有效吗?你拟定了目标,目标的表达符合实际吗?如果你的目标实现,你考虑过其周边和整个城市产生的连锁反应吗?如果这些都没做到,你做的一切就只不过是总规意向细化的美丽表现图而已,对推进城市建设没有实质意义。只有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你的设计才会变得更加优秀。
现有的“优秀设计”没有实施也不光是设计者的问题,也有城市建设管理者的问题,且不说少数为了私利或者面子去做城市设计的,就算那些要求做城市设计是为了让自己的城市建设发展得更快更好的,同样有很多地方值得探讨。如前所述城市设计不是法定规划,也没有法定的编制标准,因此,管理者的需要和选择就是城市设计的编制目标,城市设计的好坏往往就取决于管理者和他组织的专家团队的认知水平。大多数人都认为城市设计是很直观而灵活的设计,给了管理者更多的自由裁量权,这也是他们热衷编制城市设计的原因之一。然而,从“优秀设计”无法实施的现状看来,这种所谓的直观和灵活是很有限度的,甚至有时候还得问问这个设计有必要做吗?大的不必说,就拿乐山大佛博物馆设计来说吧,其设计理念和设计水平已经达到相当高的境界,以至于它能和北京的鸟巢和水立方媲美,同时获得设计金奖,而且也得到较好的实施,也许你会认为这设计非常成功,你可曾想到投入那么多人力物力财力建成博物馆以后,突然发现根本没有展品可以陈列。在大家觉得滑稽的时候,应该对城市设计还有个新的认识,即关注常规应该做什么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到底能做些什么,分析设计内容的科学性和必要性。
七、城市设计归位与完善建议
总规研究宏观框架性内容,局部出现与现状实际脱节是常有的事,而在编详细规划的时候容易出现两种极端,要么重视与现状的结合,忽视基本的背景条件分析,就事论事;要么全盘肯定上位规划,详细规划就是对上位规划的逐级细化分解表现。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之间跨度过大,缺少双向互动的反馈阶段和程序,很显然仅仅采用现行的两个规划层次指导城市建设存在较多的问题,而城市设计拥有探寻规划实施路径的作用,是消除现状城乡规划编制体系弊端重要途径,也是现状城市设计发挥作用的重要途径,因此,城市设计不宜再游离在编制体系之外,宜根据其特点归位编制体系和程序。由于城市设计偏重多种可变过程的研究,不宜作为一个单独的规划层次进入审批程序。建议在城乡编制体系中明确规定城市设计应该涉足的范围,明确不同层次中需要城市设计辅助和支撑的内容,如总规中的山水城格局和城市边界应该有城市设计辅助表达;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建筑限高等各项指标应该有城市设计作为支撑,直观全面地分析设计城市的合理性,而不再依靠凭空想象和简单的指标套用;此外,建议在审批前的公众参与阶段,借助城市设计方法让更多的人了解规划的意图和内容。总之,通过城市设计实现总规下延和详细规划上溯,使我们的编制体系更加完善,更具有操作性
在解决城市设计合理归位的前提下,深化完善城市设计的编制方法是十分必要的。由于城市设计覆盖的对象十分广泛,不同对象设计的要求和重点也不相同,不可能一一罗列,但概括起来不外乎就是要解决城市外在美化、内在健康和增强规划设计的可操作性问题。和人一样,健康美比外在美更为重要,而目前城市设计编制重视外在美而忽视内在健康美,导致出现很多难以实现的畸形美和嫁接美,如仅仅为了哗众取宠,设计各种稀奇古怪的造型,在长时间不可能拆除的现状建成区内大搞绿化和广场,在不到5万人的小镇设计超大规模的都市化的商业区、办公区和摩天楼等等,还美其名曰很具有超前性。设计者和管理者都应该结合具体实际,不仅要明白需要做什么,更要明白真正能做什么,要知道也许美人嘴里长出一对美丽的象牙就不知道是什么东西,更谈不上美与健康,有了这样的认识才能避免一些目标方向性的错误。
外在的不健康容易发现,而一些影响健康的内在“疾病”则需要我们深入“把脉”。以广佛南海地区的一个升级改造城市设计项目为例。规划区域内存在大量杂乱无章的工业、传统村落和少量的城市开发用地,根据上位相关规划和现状条件的分析,提出对该区域的发展战略:一是产业集聚和转型升级;二是增加居住开发;三是加强生态环境和城市公共配套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假设战略是完全正确,并据此提出了规划方案,也许此时有人会认为完成了大部分工作,事实上这仅仅是城市设计工作的开始,仅仅是粗略的定性分析,为深入的城市设计树立了靶子,接下来根据初步设计结果反转的验证过程更为重要,此时需要思考和回答的问题包括:在满足整体功能分区协调和城市形象统一的前提下,因为你的设计可能导致交通流的变换,原有的交通体系是否能适应,是否与交通实现有机衔接,如何确保不成为区域交通的堵点,也不至于过多增加交通的压力;如今广佛同城区域化发展,城市规模空前巨大,所做设计的任何功能不可能全城覆盖,日常性的配套更是如此,因此,在设计之前是否进行了城市功能单元的划分,在你的城市设计成果融入单元以后,单元内的就业、居住和公共配套的比例能否保证一种平衡关系;正如定义所述城市设计是一门综合学科,如果完全依靠现场观察和平面分布图,不全面了解区域内的人口、经济和社会,你怎么知道哪些企业发展前景好,需要保留和增加发展空间,哪些需要限制、转移或者关闭,否则何来集聚、转型与升级,最多就只能做点表面的风貌整治罢了;如果不了解政府、社区和市场对地区规划建设的影响力,城市设计选择的发展途径可能根本就行不通,没有合理的运行机制再好的规划设计都无法实现,为此该项结合地区实际正探索一条由政府主导建设向社区主导建设转换的“综合社区”发展模式。当然不同的项目需要深入分析的内容不一样,不过需要明确的是从上位规划分解下来的城市设计目标仅仅是开始的假设,需要返回到系统中去检验其科学合理性,进而不断修正设计内容,力保设计的“健康”性和可操作性,最后据此落实各项开发控制指标和要求,回归外在美的表达。
八、结束语
城市设计的归位与完善需要法规制定者务实遵酌,恰当地将城市设计纳入有关编制条款,做到物尽其用,发挥城市设计更大作用;需要建设管理者转变观念,对城市设计的优劣有更科学合理的评判标准;需要规划设计者深入研究,采取双向互动的操作模式;使城市设计理想与建设实践更有一致性。由于涉及面甚广,笔者学识有限,部分观点可能欠妥,但是为了加速我国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建设水平,不惜在此抛砖引玉,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正和帮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年10月28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七十四号;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5年10月28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令 第146号;
[3]卢济威. 论城市设计整合机制[J]. 建筑学报,2004,01:24-27.
[4]扈万泰. 城市设计实施管理技术研究[J]. 建筑学报,2004,08:79-81.
篇8
淳化化县地处陕西渭北旱塬,其地貌特征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该地民风民俗既区别于关中道,又不同于陕北。特别是亘古以来百姓所居住的地坑窑式窑洞(当地又叫暗庄子)形成了其鲜明的地域居住特征。这里的塬是指两条深沟之间的塬面,一般塬面宽几公里,较宽的塬面可达五公里以上,长约数十公里,当地群众耕作是在塬面平地之上。由于黄土高原土层厚达百米,这就为当地群众开挖窑洞提供了自然条件。窑洞冬暖夏凉,适宜居住,造价低廉,百姓人家只要有劳力,就可以自己开挖窑洞(当地叫打窑)。所以这里自古以来,百姓都以居住窑洞为主,而淳化农村窑洞又以地坑窑洞为主(见图1.图2)。
所谓地坑窑洞就是在平地上挖一个长宽各数十米,深约六米以上的方形大坑。然后在坑的四周开凿窑洞,窑洞一般高在四米左右,宽3.5---4.5米之间,深可达数十米。而整个院落较北京四合院相似,面积则可达四合院的数倍。
图1 寺村地坑院现状图2 寺村地坑院现状
1、 地坑窑保护与发展背景分析
20世纪前期,德国人鲁道夫斯基的《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一书最早向全世界介绍了中国的窑洞。称这种窑洞建筑为“大胆的创作、洗练的手法、抽象的语言、严密的造型”。据最近考古消息,在淳化县石桥乡引安村,发现了约5000年前人类原始部落穴居遗址。该遗址呈阶梯状分布,在7 层台阶地已发现至少11个穴居窑洞,由此推断这里当时是部落氏族群居的栖息地,起码上万年了。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开始,个别有到地面盖房、将窑洞当成仓库的,而到现在,别说土窑洞,气派的大地坑窑窑洞也成了‘寒窑’,牲口棚。很多老百姓不再在地坑窑里居住了,很多地方的地坑窑被大面积的推平了。
一个地域的建筑传统首先是生存需要,其次考虑文化传统,二者是随着时代不同需要的变化而变化,而不是随着外来因素的强势而没有道理的强行改变。现在我们建设的所谓新农村建设,实际上都是盲目追随“创新模式”。当然,农民经济条件、居住环境是需要改善,原来居住在地坑窑中的人们陆续在地面上建造房屋,盖房起楼。近年来,认为地坑窑占用土地过多的呼声强了,客观上说,一座地坑窑至少3、4亩地,大的有7、8亩,推平之后政府给农民5分面积种地,其他面积都种植苹果树或者是农作物。因此许多村子本着“退宅还耕”的要求,开始填埋地坑窑,地坑窑的数量在迅速减少,原生态的地坑窑窑洞建筑加快消失!这不能不让人痛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四条明确提出,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坚持“保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传统风貌”。近年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观发展背景下,多数村庄积极寻求新的发展出路,对自身的文化资源缺乏客观评价,为追求短期效益而盲目效仿周边一些村镇的建设模式,淳化农村处处可见一排排新盖的大院子瓦房。而对于祖祖辈辈居住的充满地域风情的窑洞、地坑窑却视而不见。它们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和才能的结晶,是充满历史文化底蕴的精神财富,是一道道黄土高坡的风景线,是搬不走的珍贵文物。在此背景下,通过对具有传统地域特色的地坑窑的新农村建设规划的专题研究,探索传统居住保护与新农村建设并举之策,显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为此,笔者以寺村新农村规划为例,探索地坑窑保护利用与新农村建设的和谐发展,以期对关中渭北其它区域内地坑窑的保护与利用有所启示。
2、 淳化寺村建设规划
2.1 寺村概况
寺村位于秦庄乡南部,距乡政府所在地2公里,东、西临沟畔,北靠秦庄村,南接文家庄村,隶属咸阳,距市区65公里,距西安75公里,随着咸旬高速的建成,有望提供更为便捷的交通,区位优势和广阔发展前景更为广阔。寺村处鄂尔多斯地台南缘褶皱带,地势北高南低,平均海拔630—1809米之间,相差1200米。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气温9.8℃,冻土深度56厘米,主导风向为西北风和东风,自然灾害以旱灾和冰雹为主。
全村共4个村民小组,231户,897口人。村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建有村小学1所5班,全村通水、通电、通车、通邮。
图3 寺村现状图
2.2 村庄建设规划定位
地坑窑是黄土高原的产物,它沉积了黄土地古老的深层文化。窑洞冬暖夏凉,住着舒适,节能,同时传统的空间又渗透着与自然的和谐,朴素的外观在建筑美学上也是别具匠心。它用着着生态、历史、文化、工程、美学等诸多方面的价值。从整体的角度构建寺村的发展目标及发展前景,充分挖掘村庄地坑窑院文化,并将之与形体空间规划有机结合;因此窑洞的保护、再生和利用,是本规划的核心思想。
2.3 土地功能置换与空间整合
按照寺村地形条件和窑洞民居的布局现状,将村民已废弃不用的旧窑洞改造,修葺,加固,整合成块状组团。每个窑院自成一体,又通过道路与其它相连,形成窑洞群。规划布局要创造条件保持原状地形和黄土节理构造不受天然和人为的因素破坏,特别是整理挖掘土体要顺应其物理特性和土体受力的合理性,既要充分利用黄土潜力,又须保证窑洞的安全可靠。推进环境保护工作,提高卫生要求,防止可能的各种污染,保证高质量的生活环境。有组织地排除地面和山洪,防止黄土的自然侵蚀与水土流失,创造稳定、安全的生活条件。
2.4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保护与发展
2.4.1 地坑窑保护与利用
将村委会设置于村庄中心一处地坑窑院内,即实现了对现状地坑窑院的合理利用,同时也是保护了村庄历史文化遗产,同时也向大家展示了独特的居住文化。规划结合周围3处地坑窑院规划村庄文化广场,兼有绿化和铺装,广场上配置阅报栏、旗杆和讲台等,提升寺村村庄建设品位。规划用地面积0.5公顷。
图4 村庄规划平面
2.4.2原生态下沉式窑洞聚落观光业
在寺村南北向主干道的东面,分布着大片区的下沉式窑洞,拥有着黄土高原独有的下沉式窑洞。在充分发挥下沉式窑洞的冬暖夏凉、生太节能的优点基础上,改造现有窑洞的不利之处,使窑洞文化得以保护和传承,在此基础上发展寺村原生态下沉式窑洞旅游业,以原生态下沉式窑洞和现代型窑洞文化结合的展示与体验为主,充分发挥和利用寺村的窑洞文化资源,打造寺村窑洞文化特色。
2.4.2 居住环境营建
(1)公共建筑规划
图5 中心广场设计图6 地坑窑农家乐
规划结合村中心两处地坑窑,布置村级公共服务设施,主要包含村委会、农家乐等,规划公共建筑用地面积为1.5公顷,人均13.48平方米。
(2)道路广场用地
在现状道路系统的基础上,打通断头路,拓宽主要道路,完善路网体系。在村庄主要道路旁设置公共绿地和公共服务设施,方便村民使用。同时结合村中心地坑窑场地布置绿化广场,为村民提供活动交流的场地。
(3)绿化用地
村庄整体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化系统。村庄各组团内部利用原有闲置地、宅前屋后的空地设置小块绿地,形成小块点状绿地,从而形成较为完善的绿化系统。对于村落当中原有的古老树木进行保留,严禁乱砍乱伐,破坏村庄原始绿化风貌。
图7 村绿化广场设计
(4)院落及户型
院落:传承陕西关中地方风俗习惯与地坑窑四合院青瓦黄墙建筑特色,采用前房后院,房屋坐北朝南的布局方式,在宅院内设置小型菜园和养殖处、农用车停车位;依据规划地段处于塬地区,宅基地标准为四分地(267平方米),规划提供两种布局方式供村民选择,宅基地标准为四分地(267平方米),院落尺寸为13.2米乘16米,建筑一层,适用于养殖户的村民选择;另一种是近正方形的院落,院落尺寸为17米乘17米,建筑一层,适用于经济条件一般的村民选择。
户型:户型平面起居室、卧室南向布置,厨房与卫生间北向布置;建筑立面设计将传统民族特色符号融入窑面墙、檐口、窗户、照壁、装饰线等细部装饰造型之中,结合现代技术,体现渭北农村新居住文化。
3、新农村建设要充分保护和延续村庄历史文脉
对于关中北部塬区的新农村规划不能局限于简单的将地坑窑推平进行村庄建设,还应充分的挖掘村庄的历史民俗居住文化,建立和激发村民对地坑窑的保护利用意识,实现传统地坑窑与新农村建设的互惠互生。淳化寺村新农村规划从以下两个方面传统地坑窑保护利用进行了诠释。
(1)有选择的保护利用
底坑窑是黄土高原的产物,它沉积了黄土地古老的深层文化。窑洞冬暖夏凉,住着舒适,节能,同时传统的空间又渗透着与自然的和谐,朴素的外观在建筑美学上也是别具匠心。窑洞的修筑,包含着无尽的文化内涵,这是我们的骄傲!!单是庄址的选择,就要考虑背风、向阳、利水、气畅,来去有路等多种因素。加之由此派生出来的窑洞影戏、火炕、石磨、剪纸、刺绣等诸多生产生活娱乐文化,它有着生态、历史、文化、工程、美学等诸多方面的价值。而寺村现存地坑窑大概三十多处,型制大都相同,大多常年失修,毁坏严重,已经不适应人们居住,我们选取了几处保存完好,有代表性的地坑窑进行充分保护,加以合理利用,使得这种传统居住文化得以延续。
(2)地坑窑的保护与新农村建设实现共生,使村民受益良多。
首先,在环境营造层面,利用地坑窑打造村中心广场,创造出良好的历史文化氛围和生态环境,进而为村名营建卫生、便捷、美观、文明的生活空间提供了有力条件。其次,在物质发展层面,地坑窑保护与展示有效的提升了村庄的文化影响力,并成为从农村产业升级的触媒与村民经济发展的引擎,以地坑窑为创意之源的各类旅游活动与其它相关产业为村民提供了多样的就业机会和致富之路,最后,在精神希求方面,地坑窑保护在增添寺村历史文化底蕴的同时,也激发了村民对民俗等地域文化的挖掘与展示,增强了村民的地方归属感恶化认同感。
参考文献
1、淳化县志编撰委员会,淳化县志[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
2、咸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淳化县总体规划(2006——2020)[Z].2006
3. 赵乐飞.陕西渭北旱塬地坑式窑洞成因初探[J].价值工程,2011(10).
篇9
中图分类号:[F299.22]文献标识码:A
新开河镇位于满洲里市东湖区东南部,镇域面积57.75平方公里,全镇耕地面积6.3万亩,蔬菜种植面积2.9万亩,是满洲里市蔬菜主要产区,同时又是俄罗斯、蒙古国等蔬菜水果出口基地。区域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物产丰富,自然条件优越。加新开河镇位于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地带,是国家最大陆路口岸——满洲里口岸及国家最大的中俄互市贸易区——互市贸易区所在地,是东北亚贸易大通道的一个重要桥梁与枢纽,独特的地理优势使新开河镇:“得天时、地利、人和”,成为国家沿边开放的前沿与窗口。因此素有内蒙古的东方“明珠”、北方的“小深圳”之美誉。曾先后被国家及确定为全国500家小城镇建设试点镇的领头羊、发展乡镇企业、加工业、蔬菜出口小镇,并被授予全国村镇建设先进乡镇、全国蔬菜水果出口先进镇、满洲里市小城镇建设优秀镇、满洲里市文明镇示范点等各项殊荣。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满洲里口岸和互市贸易区的开通,给我镇经济的发展和小城镇建设注入了活力。
一、发挥优势,突出特色,保证城镇建设的健康快速发展
我镇是满洲里开放的前沿,名城建设的窗口,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为实现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建设“沿边口岸名镇、蔬菜水果出口基地”的宏伟目标,区领导班子进一步审视镇情,理清思路,自觉把本镇工作与上级大思路进行有机对地接,以“建名城、建重镇”为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以建设中国沿边口岸国际经贸旅游名城重镇为发展的总目标,围绕规模做大、实力做强、功能做全、面貌做新、环境做好的要求,着力塑造北方国际化现代小城镇的形象。
一是抓组织建设。成立了小城镇建设专项工作推进组,实行领导重点工程责任制,形成上下联动、通力协作的领导体系和工作网络。真正做到“计出一群,令出一人,戏唱一台”,从而保证了新开河镇的城建工作有了正确的政治导向,目标进一步明确,城建工作的领导行为得到强化,综合整治得到加强,奠定了我镇城建工作坚实的领导和组织基础。
二是抓法规建设。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规章制度,采取有效措施,严格执行规划。我们根据中央及自治区、市的有关规定,制定了《新开河镇小城镇建设管理规定》等一系列的城镇管理的规章制度和条例。使口岸镇建设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原则。
三是抓精神文明建设。近两年我们先后开展了“道德风尚进万家”、“口岸繁荣我发展,我为口岸添光彩”的争创文明市民活动和军民共建、警民共建活动,强化了社会的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净化了社会环境,保证了口岸城镇建设的健康发展。
二、借助满洲里口岸,发挥优势,带动小城镇建设快速发展
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经济发展和出口蔬菜水果带动口岸城镇建设,口岸城镇建设为经济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和环境。互市贸易区的启动建设和铁路扩能动工修建,为小城镇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如何才能不失时机的抓住这一机遇,推动口岸城镇建设上规模、提档次,我们采取了三项措施:
一是借助资源优势和口岸优势,大力发展俄罗斯广大市场,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蔬菜和水果出口区。新开河镇是全盟北部闻名遐尔的蔬菜水果出口之区,北有生态农业观光区、湿地保护区、绿色温室大棚区,区级301国道,有利地方便了运输业,南有文明世界大淡水湖之一“呼伦湖”、达兰鄂罗木河、鱼塘大坝,盛产绿色食品基地,东有黑龙泉烽火台,欧洲古城堡神秘园、天体浴场、度假别墅区,西有烽火台观赏区。目前形成了以优质蔬菜出口和旅游为主体,对俄罗斯、蒙古国出口蔬菜水果生产为重点,畜牧、渔业、旅游发展为补充的高效农业发展框架,所盛产的优质,特色蔬菜,名贵鱼类享誉区内外。
二是借助口岸和亲缘优势,扩大对俄贸易和蒙古等国家的劳务输出。经济技术合作及到境外的劳务人员总数超过3000人,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居全区口岸前列。将为我镇对外贸易事业的发展开拓广阔的空间。对外贸易事业的兴旺,进一步促进了口岸城镇建设的发展。
三是借助旅游优势,进一步带动新开河镇的经济发展。因所处位置与历史沿革,使得口岸文化、民族风情、民俗民风、自然风光独具特色。目前我镇正准备辟建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俄罗斯民族风情园,二子湖旅游度假村、小河口旅游度假村、即将开发的旅游景点“拓拔鲜卑族古墓群”又是我区的旅游风景线。使我镇成为闻名区内外的一个新的旅游热点,带动新开河镇经济的全面发展,带动口岸城镇建设。
三、要充分发挥城乡规划的“龙头”作用,努力提高规划水平。
以科学规划为龙头,以完善城镇功能、提高人居质量为出发点,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突出重点,以点带面,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进程,把实施城镇化发展战略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建设结合起来,和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级园林城市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我市城市化水平,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促进地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经济的全面振兴与繁荣。
四、生态环境良好、城镇建设具有鲜明特色
要利用小城镇地域开阔、环境优美、环境容量大的优势,借鉴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发掘城镇历史文化传统和地域特色,塑造规模适度、小巧近人、精致玲珑、个性风貌特色明显的小城镇形象,以环境取胜,用风格竞争。
五、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带动小城镇建设提供科学的依据
小城镇的规划不仅对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具有调控和指导作用,而且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具有引导和调控作用。建设口岸城镇,必须有一个与之发展相适应的规划。为此,我们首先确立了城镇建设的指导思想就是要紧紧抓住沿边口岸开放的有利机遇,充分利用口岸优势,加快发展地方经济,力争把新开河镇镇建设成为东北亚国际经贸大通道上的桥头堡、内外贸易的集散地、农业、经贸、旅游三大产业协调发展的中国沿边口岸北方“明珠”重镇。
一是重新修编城镇建设规划。2007年,结合建设沿边口岸名城的主基调,本着超前性、适应性、合理性的原则,镇政府委托黑龙江省规划设计研究院,对镇所在地及所管辖的村屯建设规划做了第二轮修编,重新制定了《新开河镇建设总体规划》。并合理的调整了原来的规划布局,既符合日益发展的口岸的需要,又适应口岸重镇发展前景的要求,确保了我镇的小城镇建设工作有章可循,有条不紊。
二是宣传贯彻规划。口岸城镇的建设关键是抓规划的具体实施。由于农民的规划意识淡薄,给我们实施规划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坚持从宣传教育人手,不断增强农民执行规划的自觉性。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大力宣传口岸城镇规划的作用和意义,使广大农民认识到建设文明舒适的生活环境,是利国利民、造福于子孙后代的好事;对口岸的繁荣,新开河镇经济的发展,实现富民、强村、壮镇的目标都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宣传教育的同时,坚持以镇种植蔬菜和出口蔬菜水果为典型,推行典型引路,试点推动、以点带面,这一行之有效的推进机制,使各村屯借鉴先进经验,增强进取意识,激发广大农民建设家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动员全社会力量,掀起了小城镇建设的热潮。
六、政策引导,精心组织,推动口岸城镇建设持续发展
口岸城镇建设的难点是缺少资金和技术力量。几年来的工作实践,使我们逐渐摸索出了解决这一问题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城镇建设市场化、资金筹措多元化、资源利用商品化、基础设施社会化、物业管理企业化”的方针,把小城镇建设作为一项产业来加以筹划、经营和管理,走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的发展路子。并相应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
通过利益驱动,吸引集体、个人及外地客商在我镇进行开发建设,初步形成操作性较强的以政策投资为引导,社会集资和招商引资为主体,土地出让和基础设施有偿使用为辅助,优惠政策引资和农民的以劳代资为补充的全方位,多元化投融资新体制。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继续把小城镇建设作为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战略来抓,以上级精神为指导、以改善和提高农村及农民生活质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突出重点、梯次推进”的方针,结合本地实际,突出口岸文化、民族特色两大特点,下大力气上档次、上水平,推动小城镇建
设工作全面展开。有步骤,有计划、分阶段的建设一批有利于提高居民生产生活水平的道路,给排水工程基础设施应突出本镇的特点。休闲广场、民族公园、风情旅游景点等公益设施。加大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尽可能的扩大绿地面积,搞好主干道的绿化、美化工程。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做好小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及社会各项事业的协调统一,以小城镇建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以相关产业拉动小城镇建设的进步。完善、培育、服务和引导一批以口岸经济为载体的产业,以扩大小城镇的人流、物流、资金流,推动小城镇建设的发展与扩张。
历史赋予了我们重任和机遇。我们相信,在市、区领导的正确指引下,只要我们奋发作为,拼搏肯干,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实现不了的目标。我们一定要虚心学习其他兄弟城镇的先进经验,在今后的工作中励精图治,真抓实干,促使我镇各项事业发展再登新台阶,再创新辉煌,为创建中国沿边口岸名城做出我们新的、更大的贡献!
七、依托满洲里口岸优势,加快小城规划建设,突出口岸的特色
规划引导建设项目空间布局,促进社会经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协调性,重视和发挥小城镇规划建设的引导作用,必须抓住规划实施这个关键。突出小城镇特色,重视满洲里市新开河镇的发展规律,附和满洲里市“大通关”,的发展趋势,发挥满市口岸的聚集转换,扩散作用。以满洲里口岸“大通关”试点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扩大向北开放和开拓俄蒙市场为根本任务,以提高口岸疏运能力、提高通关效率、完善通关服务功能为重点。带动新开河镇蔬菜和水果出口市场及相关经济的发展,使新开河镇在21世纪发展成为:
一个蔬菜水果出口的小城镇
一个繁荣的小城镇
一个高效的小城镇
一个舒适的小城镇
一个中国北方“明珠”的小城镇
篇10
一、引言
在酒店的激烈竞争中,酒店的管理人员往往会因为过于重视酒店盈利,而容易忽视酒店员工的满意度,进而会直接影响酒店的外部服务价值,对顾客满意造成很大程度的影响,而顾客的忠诚度是顾客满意的直接结果。因此基于员工满意度的视角来分析和解决员工流失率原因和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理论综述
员工满意度,是企业的幸福指数,是企业管理的“晴雨表”。它不仅受员工个体因素和相关工作因素的影响,还受所在单位的总体经营状态和发展前景的影响。因此关于员工满意度的具体指标就成为员工满意度研究的重要内容。
员工流失是指组织不愿意而员工个人却愿意的资源流出,组织不希望出现的员工流出往往给企业带来特殊的损失。作为劳动密集型的旅游饭店业的员工流失率应该不超过20%。
三、员工满意度视角论下上海大华锦绣假日酒店西餐厅员工流失的原因
(一)岗位配置不合理且工作强度大
西餐厅包括咖啡厅、大堂吧、送餐部以及查理酒吧。其中咖啡厅吧台、送餐部以及查理酒吧会有固定的人负责,但同时这个人也担负着其他部门的工作,并且必须是在完成工作之后才能下班。通常情况下,每个班次的员工都不能按时下班,而且都是筋疲力尽。这样长期下来,员工会逐渐积累负面情绪,进而会影响到工作状况。
(二)自我实现需求及职业发展受限
据本人在大华锦绣假日酒店西餐厅的实践了解到,员工一般都会因为不定时的工作而难以实现自我需求。久而久之,即使有的员工刚入职时对自身的工作发展前景做了一定的规划,但是由于餐厅领导层没有给予一定的重视,进行良好的沟通工作,员工开始萌生离职的想法。
(三)没有建立合理的评估和选拔体制
通过本人在上海大华锦绣假日酒店西餐厅的实践调查发现,西餐厅没有一套完善的评估和选拔机制,西餐厅员工工作岗位后一直没有变化过,有的员工有能力胜任比当前岗位更高的工作,但是管理层并没有对老员工的工作能力进行审核与评估。对于优秀员工的选拔单凭人际关系由上层领导直接提拔。这样的做法长期下去,员工不仅会对自身的能力产生怀疑,其之间的交流也会有一定的影响,久而久之也会对西餐厅失去信心。
(四)西餐厅管理方式不够完善
一般一线员工直接和客人接触,得到的客人反馈以及在工作中积累的的经验特别宝贵。但是,经过本人的实践调查发现,当员工针对餐厅的工作提出自己的建议或要求时,上级领导不是直接否定掉就是拿借口拒绝掉;同时总经理总是一味根据Heart beat分数(顾客满意度状况)情况以及本人在餐厅一瞬间遇到的情况来做各项安排和决定,从不管餐厅员工的建议。
四、解决对策
(一)合理配置岗位任务
西餐厅从岗位数量上来说属于大部门,那么按最少的人员配置数量安排如下,根据每天的任务安排,早班至少需要6个人,中班3个人,晚班要1个人,酒吧班1个人,这样每天总共至少需要11个人。再根据每个星期休两天的班次安排,需要员工替换,至少还需要6个人。这样整个西餐厅客房率在30%-40%的时候,最基本的人员配置需要17个人。
但逢周末以及各种节假日会有相应的促销活动,根据当天的任务情况需在前一天做好安排适量兼职。
(二)为西餐厅员工量身定制职业生涯规划
西餐厅可以为每位员工制定详细的职业人生规划,树立一个职业目标,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员工对酒店的归属感,更是酒店作为一个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体现。本西餐厅的岗位包含很广泛,餐厅的管理层应该根据员工的兴趣和能力进行分配,并帮助员工制定最适合其自身要求的职业人生规划。
(三)建立合理的评估和选拔体制
西餐厅可以为员工制定不同的晋升制度。具体做法是:为每个岗位设立不同的等级,同一岗位的员工可以根据等级的上升相应的增加工资。优秀的服务人员可以晋升更高的岗位级别。例如,高级服务员在自身岗位上取得最高级之后可以申请管理人员的岗位。这样,既可以实现西餐厅对优秀员工的有效激励,又可以使企业达到优化人力资源的目的。
(四)让员工适度参与西餐厅管理决策
让员工适度参与西餐厅管理决策可以增强员工对酒店的责任感与归属感,有利于提高员工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更有利于酒店的生存和发展。有助于员工了解管理状况,减少或克服因不了解管理者意图所引起的不满心理。同时,如果员工的建议在管理决策过程中得到一定程度的体现,这类管理决策往往会由于得到员工的支持,在贯彻时会事半功倍。另外,参与管理决策还可以使管理者与员工的关系得到改善,以此加强彼此的沟通与信任。
(五)从源头控制人员流失
酒店在招聘新员工之前,人力资源部门应仔细分析西餐厅招聘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相关工作经验等特征,据此编写出详细的西餐厅工作说明书。酒店人力资源部门再严格根据工作说明书来招聘新员工,如遇服务意识较强、学习能力较强和有上进心等的应征者,可以适当考虑放宽其年龄、外表等不足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