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心理的辅导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07 17:28: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老人心理的辅导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老人心理的辅导方法

篇1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人员对于社区老年人的心理辅导与心理保健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随机性选取5个社区的65-80岁的老人60例,对其生活质量进行入户式调查,该60例老人均无严重的生理疾病和心理疾患。将60例老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2组,对于观察组的30例老人实行为期半年的心理保健护理,对于对照组的30例老人实施普通护理。结果:在进行心理保健前两组老人的焦虑、惶恐、强迫、偏执的负面情绪均高于正常,观察组经过心理保健后,上述情况得到明显的改善。结论:对社区老年人定期进行心理保健护理可以为社区老人的心理健康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社区老年人;心理保健;护理体会;静坐

【中图分类号】R47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5-0906-02身体、心理、道德健康及社会适应性良好已成为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新定义。中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1]云∶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因此,平衡调节个体的情绪与心理在健康促进中显得尤为重要。目前许多国家进入了老龄化,中国属于其中之一。观察周围患者,以老年人居多。所以他们的身体与心理的健康应该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现代老年人由于健康状况、家庭压力、社会影响,生活质量得不到更好的保证,因此如何通过对社区老年人的心理保健来促进其身心健康,是目前社区护理乃至整个社会护理需要重视的内容[1-2]。本文通过对比社区心理保健对老年人的影响来探索更加有效的心理护理方法,以满足社区老年人的心理需求。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5个社区共60例65-80岁的老人,其中男性37例,女性23例。根据年龄和性别将60例老人平均分为2组,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于被选对象具有以下标准:①年龄为65至80岁;②均为该5个社区的居民;③无严重的生理疾病和精神疾患。记录该60例老人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经济水平。

1.2护理方法:

1.2.1心理干预:社区护士定期到社区对于观察组的老人进行健康教育以及心理护理。因为老年人的认知能力逐渐退化,听力与视力均不及壮年,所以在和老年人进行交流的时候要以热情、耐心、体贴的态度和通俗易懂的说话方式[3]。对于不同家庭背景、文化程度、性别、年龄的老人要使用不同的心理干预方法,以达到消除老人不良心理的目的。护理人员应密切关注老人的心理活动,以满足老人的心理需求为服务的目标,当老人有不合理的要求时,也不予以批评或指责;当老人有问题时,护理人员应给予及时的详尽的回答[4]。通过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让患者对于护士产生亲近感,能够对护士敞开心扉,发泄自己对于生活的焦虑与不满。在老人对社区护士倾诉之后,要对其进行心理疏导,让老人感觉到整个社会都充满关爱。减少老人的惊恐、孤独、压抑的状态,使其乐观向上、积极快乐。

1.2.2心理咨询[5]:对于观察组中有抑郁表现的老人,社区护士要对其进行专业的心理保健,每个星期定期与其交谈,通过聊天的方式缓解其心理压力,减轻情绪的抑郁,如必要时可给予一些药物辅助治疗。

1.2.3鼓励老人与社会多接触:对于感觉到孤独的老人,要鼓励其参加社会活动,如量力而行做一些慈善,多与朋友聊天,打打太极拳、或者坚持散步。使其感觉到未与社会彻底脱轨[6],在和他人交流的过程中放松心情,积极生活。建议闲时静坐。关于静坐的内在健身作用是公认的,有利于心境平和,淡定宁静,带来周身气血的通畅,养得胸中浩然之气,邪气不侵,远离疾病。同时也详细介绍静坐的方法与注意事项。每次以30-60分钟为宜。

1.3评价方法:记录与统计观察组的老人在接受心理保健护理前和之后的具有各项不良心理的人数,并记录对照组老人相同的指标。

1.4统计学方法:对于所有数据使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当P

在经过心理保健护理前,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老人均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心理表现,如焦虑、压抑、偏执、惊恐、孤独等。在通过长达6个月的心理保健护理后,观察组的老人的心理状况得到明显的改善,而对照组的老人心理状况无明显的改变。具体数据,(见表1)。

表1观察组与对照组老人6个月前与6个月后的不良心理统计

组别焦虑偏执惊恐孤独观察组6月前22131815观察组6月后4321对照组6月前25181918对照组6月后11181725注明:通过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

通过对于观察组与对照组共60例老人的调查得出,在观察组30例老人经过心理保健护理后,不良心理发生的情况有了明显的减少,心理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这说明对社区老人进行心理护理保健是十分有意义的。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老人的身心健康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进入老年是人类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之一,老年阶段是人生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最特殊的一段时期,是人的生活能力和身体状况逐渐下降的一段时期,也是最容易产生心理障碍的一段时期[7-8]。许多社会因素都会影响老人的生活质量,如子女赡养问题、婚姻问题、经济问题、退休问题等。对于造成老人心理出现恐慌、焦虑、偏执、抑郁的主要原因[9-10]在于:①晚辈由于工作忙对于老人的关心不足,在赡养方面不能做到尽善尽美,导致老人对生活没有信心;②离退休之后老人与社会的脱轨感增强,加上参加社会活动的机会少,与朋友同事交流的时间不足,会产生对所有事物的淡漠感;③丧偶老人对于一个人的生活感到不适应,继而孤独感增加,对人生充满失望;④性格比较内向的老人容易与家庭成员或者邻居因交流不畅而发生冲突,导致老人长期处于忧郁和焦虑的状态,造成更加内向的恶性循环。

通过本次调查与心理保健护理的实施,我们发现在经过了对社区老年人长达6个月的心理正面干预后,参与活动的老年人的焦虑、惊恐、抑郁、偏执等问题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说明了心理保健护理对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的重要引导意义。我们生活的社会不仅是由年轻一代组成的,我们应该给老年人更多的关心与爱护,关注老人的心理问题,鼓励和开导他们,使他们不再感觉孤单,建立对生活的信心与希望。让他们在幸福淡定的状态中从从容容度过人生夕阳红。完成我们医务工作者神圣的社会使命。参考文献

[1]黄帝.黄帝内经素问 黄帝内经.

[2]陆安萍.社区护士对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干预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23(22):31-32.

[3]邹美娟.浅谈社区老年人的心理保健护理[J].医学信息,2011,24(8):133-134.

[4]陈东连.浅谈影响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因素与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2009,6(32):11-12.

[5]刘雄生,廖巨福,杨燕,等.心理干预对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的对照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09,11(14):32-33.

[6]张赛,杜蕾,金光辉,等.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抑郁状况及对抑郁情绪认知情况的调查[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16):1830-1833.

[7]贾丽娜,袁平,庄海林,等.社区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现状及与生命质量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11,27(11):1361-1364.

[8]张国琴,王玉环.失能老年人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11):2070-2071.

篇2

>>Introduction

苏德中

剑桥大学心理学博士,幸福创客集团(Winnovator Group Inc.)创始人兼CEO。1984年于中国香港出生,于剑桥大学获得达尔文奖学金完成心理学博士学位后回国创办幸福创客,专注心理健康教育,旗下品牌“优儿学堂”是国内最大的儿童心智成长综合服务平台,服务接近2000万用户。

谈起自己的创业生涯,有一件事总能让今年32岁的苏德中在儿童教育心理领域里坚定地走下去。

2015年7月,在其母校剑桥大学达尔文学院800名校长及老师面前演讲的他做了一个简单的测试,苏德中要求大家用一两个词来回答自己最想让孩子得到什么。台下反响很热烈,在各个词语中,幸福、自信、满足、爱、价值、意义、快乐、健康、善良、自我实现、积极向上等词汇,高频地出现。

随后,苏德中让大家再用一两个词来回答,现在学校教育孩子的是什么。台下先是一阵沉默,然后陆续有人提到了考试、纪律、听话、规矩、语文、数学、成绩、思考技巧、升学和就业方法等等。

千万融资打造国际化儿童心智成长平台

苏德中用这样一个测试,向大家揭示了在传统的儿童教育里,我们非常容易忽视的一个地方:除了学校会给予孩子学业上的成功,家长还希望孩子能收获内在的幸福、拥有健康的心智发展。但是在学校所教授的课程里面,并没有哪一堂课,是真正和“幸福”有关的,是真正关注儿童心智成长教育的。

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家长、学校和社会普遍比较关注儿童在学习成绩上的提高,而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他们积极心理的健康成长情况。苏德中创立的幸福创客集团因此开展主打项目“优儿学堂”,关注儿童的幸福与成长。经过一年半时间的探索,已经铺好一条给予儿童健康心理的幸福道路,在2016年中,优儿学堂完成了过千万的融资,估值超过3亿,全力向苏德中为儿童设计的幸福梦飞速前进。

“我们希望能用我们手上全球最优秀的教育心理学家,打造一个Edutainment(寓教于乐),真正能让孩子心智健康卓越成长的平台。”苏德中告诉《小康?财智》记者。

这位身材高大、外貌俊朗的青年, 也是一位有着完美履历的学者:他从小生长在香港,家庭条件优渥,大学就读于香港中文大学心理学,毕业后获取了达尔文奖学金,在剑桥大学用四年时间读完了心理学及精神科学博士学位。博士在读期间,就担任众人眼中遥不可及的英国首相卡梅伦的幸福政策顾问,以至于目前英国的国民幸福量表仍然在沿用他的部分设计。博士后因为出色的科研成果,被聘为剑桥大学幸福研究院院士(Fellowship)。

如果没有回内地创业,苏德中应该会在学术界继续深造,成为一个拥有国际影响力的学者。但是,或许是受所研究主题“幸福”的影响,对“快乐”的追求驱使他做出了更“接地气”的选择。

2015年初,苏德中在北京创办了幸福创客,力求以心理学推动幸福。一年多以来,幸福创客成为国内应用心理学发展最迅速的集团公司,旗下的“优儿学堂”,更在儿童心智成长领域大放异彩。

目前在中国,拥有0到18岁孩子的家庭高达2.74 亿,填补当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空白,在苏德中看来,除了是商业上的蓝海,更是对社会及国家发展极有价值的一件事情。

孩子需要教育,家长也需要学习如何教育。眼见中国的父母,尤其是 80 后、90后的年轻家长对于教育孩子的迷茫,以及他们对培养优秀孩子的渴望,都想让他们的孩子在应试教育以外有一个更健康幸福的成长,这些需求在中国既实在又强大。

苏德中在2010年读博士期间加入了欧洲最大的管理咨询公司罗兰贝格学习,一直做到独立董事。在这期间,他发现,在与国内客户聊天的过程中,始终回避不了“孩子”的话题。在面对孩子的种种问题上面,无论对方家世如何,都同样无所适从。这也更加坚定了他致力于为中国儿童心智健康教育的发展出一份力的决心。

除了让孩子变得更优秀更幸福之外,还有“刚需”的一部分。前卫生部部长陈竺说:“我们面临着保护人群中最敏感和最脆弱的群体――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艰巨挑战。”

“据统计,在中国有19%的青少年儿童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心理问题。换言之,每五个青少年儿童当中,就有一个――而这个比例还在逐年增加。” 苏德中认为他们需要更好的方法、更专业的咨询和更便捷的工具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在儿童心智成长方面的心理学应用填补的空缺有二:一是协助所有家长给予孩子最优质的心智发展,令他们在个人成长及学业成就达到最卓越的状态;二是让部分家庭在面对成长过程中有心理问题的孩子有更专业的协助。”

然而怎么填补国内这一块的空缺,Uber 和 Airbnb 在移动互联网方面的成功给了苏德中一些启发 :他利用移动互联网的APP结合线下服务实体店,为家长提供高质量的儿童成长服务。在商业模型得到市场验证后,一年之间分别拿到数百万元人民币的天使轮投资及数百万美元的Pre-A轮投资。

进取中不忘稳健,稳健中不忘进取

虽然得到资本市场的认可和支持,苏德中并没有盲目扩张,反而利用手上的资源打造扎实的内容服务。苏德中的父亲也是一位企业家,从小耳濡目染,知道做生意非一次性买卖。 而相比于老一代香港企业家的稳健风格,苏德中具备新崛起的青年企业家勇于冒险和尝试的特点。但他认为他骨子里在经营上还是继承了老一辈香港企业家的理念,在进取之中不忘稳健,稳健之中不忘进取。 “我十分佩服我们的天使投资人伍淑清女士,除了感谢她对我们事业上多方面的支持, 更在于在她身上学习到稳建务实经营企业的精神。”

“互联网是我们的一个工具,它满足了科普免费,信息量大,让很多人可以了解我们的内容,同时它又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服务。但是我们所提供的儿童成长、心智发展服务,很多都是线下的行为。互联网能让我们飞速发展,线下产业让我们做得更稳健扎实。”苏德中对《小康?财智》记者说道,“优儿学堂的核心竞争力是国际级专业水平的团队、服务与内容。”

苏德中在2009年创立了全球华人心理学协会,发展至今,这个学会已经成为世界上会员最多、最权威的心理学专业组织之一,有着丰厚的国际化心理学专家资源。苏德中决定通过这些专家和世界级的内容资源,来填充中国儿童心智教育的空白。

2015年5月,苏德中召集这些国际上著名的华人心理学家和博士们,建立了一个名为“优儿学堂”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数百位全球最顶尖的华人心理学家们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给国内 0~18岁的孩子和他们的家长,提供儿童心智发展方面的测试、游戏、教育和咨询服务,让家长的各种教育问题可以随时通过互联网获得解决。

“他们是业内真正的专家,掌握了世界上最好的教学及儿童成长的知识与经验。”苏德中说,“只有掌握了国际上最好的内容,才能给予用户高质的服务,我们的专家团队除了自营研发,更乐于运用自身的教学资源,与哈佛、 剑桥、耶鲁、MIT等高等学府合作,共同开发符合中国国情的儿童成长服务,这些都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同类型公司的地方。”

用标准化工具解决线下教育的可汗学院给了他很大启发。在优儿学堂这个平台上面,在标准化工具和科学的内容之外,还可以清晰区分年龄段、性别、成长背景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为家长提供不同的个性化解决方案,契合每一个中国家庭的需求。

“我很佩服可汗学院。”苏德中说,“当时我在剑桥读博士的时候,看到这个模式就特别激动。我认为,只要有卓越的内容,未来优儿学堂的线上教育会成为家庭教育最好的帮手,完美地配合我们开展线下教育的实体店。”

去年年底,仅仅上线三个月的时间,优儿学堂就研发了300多堂专门针对老师、家长、孩子在心智成长方面的教育课程,50多个国际标准的专业测试,获得了广大家长的认可,用户数实现了 25倍的飞速增长。目前,优儿学堂已为过百家机构提供服务,辐射接近2000万家长用户,掌握150多万儿童心智成长及心理健康方面的测评大数据。

打开优儿学堂的APP,每一天都会有一堂免费推送的个性化课程,还有科学儿童成长测试及专家问答栏目。家长可以随时表达自己的困扰,等待专家的解答与指导。通过与家长的有效沟通,优儿学堂还会收集家长的问题,作为开设新的课程的启发,随时更新自己。

家长在优儿学堂可以享受到更加丰富和个性化的服务。譬如线上全方位的情商、智商、逆商、幸福商、社交商测试,互动游戏及课程,与国际接轨、专家精心编写的线上学习教程,以及国际最前沿儿童心理学专家的线上咨询服务及辅导。优儿学堂坚信,这些全方位的服务可以帮助家长更好地培养自己的孩子,同时也是对传统线下教育最完美地补充。

优儿学堂提供免费和付费VIP服务,免费用户可以无限享受基础课程服务,包括部分测试、线下课程推荐等等。付费用户除了享受基础课程服务之外,还可享受高阶VIP服务,包括定制化课程、线下项目专属折扣等。目前,许多儿童亲子项目已成为公司的合作伙伴,并开发游学,夏、冬令营等高端亲子互动项目,以及线下儿童成长中心实体店。

苏德中告诉《小康?财智》记者,除了收费模式以外,优儿学堂作为一家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企业,还会提供公益性质的免费服务,让收入偏低的家庭享有一定程度的服务。在免费服务里,优儿学堂会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的专业学识,去传播科学严谨的儿童心智教育方法。他们曾对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的留守儿童公益活动作学术指导,还与全国妇联合作为自闭症小朋友的家长、残障家庭的儿童免费提供心理辅导教学服务。

跨界合作生态圈:优质内容才是王道

与此同时,优儿学堂通过和优秀的企业、组织机构进行合作,将悉心研发的内容更迅速地传播出去。而在合作伙伴的选择上,苏德中表示,他们只会选择那些和优儿学堂理念相同、目标一致的企业和组织。单在2016年上半年, 优儿学堂的母公司幸福创客集团就与妇联、中信、万科、泰康、迪信通等20多家不同行业的标杆机构建立在应用心理及儿童心智成长领域内的独家战略合作,构建了幸福创客集团的服务生态圈。

“比如我们与全国妇联的合作,就是基于他们致力保障妇女与儿童的生活健康,为幸福的人生领驾护航的目标,这与我们的理念不谋而合。” 苏德中说,“我认为可以与这些企业一起,为他们所幅射的过千万家庭用户服务, 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情。”

“通过合作伙伴,我们可以全力以赴把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放在内容的打造上。”苏德中始终认为,最重要的事是坚持做最好的内容。他说:“我坚信优质的内容才是王道,我的目标是做世界第一的心智成长内容。”

这个抱着为所有人带来积极心理与幸福作为追求的人, 在打造公司成为业内世界第一的同时亦身兼数职,出任了全球华人心理学协会主席、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常务理事、亚布力中国企业家青年论坛创始理事、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独立董事等公职。“这些职务一方面可以让我更好地回馈社会,学以致用;另一方面让我可以在不同平台上向比我更优秀的人学习,一举两得。”

谈到未来自己企业的理想状态,这位有着非凡见识的80后表示,希望他们可以成为中国心理健康行业标杆的制定者。“基本上,我们看到整个欧美国家的发展里,积极的心理健康都占有很大的一块。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中产阶级越来越多,无论成人还是孩子,对心理的诉求都会成为一个很大的板块。”而全国妇联今年亦与优儿学堂母公司幸福创客集团共同制定中国心理健康手册系列,一步步为成为行业标杆打下基石。

篇3

一、序言

(一)心理教育的提出及论文

现代社会是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我们需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努力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人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当代中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表现意识等方面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尤其是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学习竞争压力增大,新旧观念不断撞击,各种新现象、新矛盾纷至沓来,使如今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产生心理障碍和精神疾患的机会增多。在校生因病休学、退学的病种中,心理疾患已大大超出传染病,名列榜首。更令人悲叹的是在校生自杀事件、离家出走事件时有发生。这些都向我们表明了,我国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已十分严峻,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已是件刻不容缓的大事。

中学心理教育是根据中学生生理、心理发育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首先,心理教育是教育本身应有的内涵之一。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全面发展包括身心两方面都要健康发展。当前中学教育要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心理教育占重要地位。其次,现在人们逐渐达成了这样一种共识,健康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身体健康,还包括良好的精神状态、健全的社会适应能力。当教师、学校乃至整个社会都逐渐形成了这样一种新的健康观念时,就迫切需要中学开展心理教育。最后,中学生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妒忌、自卑、任性、孤僻、逆反心理及至犯罪、自杀等,也迫切要求开展学校心理教育。

开展青少年心理教育,不仅对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改善教育素质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安定团结,提高全民素质都具有重大意义。特别是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心理作为人的整个精神世界活动基础,其健康状况如何在诸素质的培养中具有特殊意义和作用。只有通过心理教育,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其他素质才能得到充分和健全发展。总之,我们不得不承认心理教育的意义。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我们必须走出重知识教育,忽视学生心理健康,良好个性培养,巨大潜能挖掘的教育误区,把心理教育尽快纳入学校教育的日程上,并当做一项重要任务下大力气去抓。

(二)心理教育的几种形式

学校工作是心理教育的中心环节。心理教育政策的落实,工作的开展,最终要归结到学校一点一滴的具体工作中去。开展学校心理教育有两条途径:一是面向全体学生,通过一定的教育活动提高学生学习、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其健康发展。另一条是针对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治疗,防止心理疾病,使其保持心理健康。两条途径功能互补,各有侧重。学校应以此为依据,通过多种渠道开展心理教育。目前主要有以下四种形式:

1.开设心理教育课程

将心理学的基本常识直接引进课堂,是学校实施心理教育最直接的一种手段,它为所有学生能直接接受基本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保证。心理教育课程应包括学习辅导、人格辅导、生活辅导、职业辅导等课程。同时,可以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有所侧重,如对高一学生就应侧重“学生适应新环境,改变学习态度与方法”的心理辅导。

2.团体心理辅导

团体咨询是指对同类心理疑问或行为问题的学生进行教育的一种形式。具体地说,就是在心理咨询老师的主持或参与下,小组成员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自由讨论,利用团体的相互影响、启发、引导和帮助,形成团体的共识和目标,产生良好的心理暗示效果,使学生对自己的问题有所领悟和了解,进而改进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3.个别心理咨询

学校个别心理咨询工作首先要宣传心理咨询的意义,改变在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咨询即意味着存在毛病的不正确认识,鼓励需要的学生进行个别咨询;其次,设置心理信箱,成立心理咨询室,开设心理热线电话,多渠道开展咨询工作。既可采取学生与教师直接面谈的方式,也可以通过心理信箱让学生不记名反映问题。

4.学科渗透

心理学作为一门边缘学科,对各门学科的渗透作用自然已是不可言喻的。将心理学知识以课堂为主渠道,以学科教育为主载体,充分发挥学校各科教学的心理教育功能。从监狱实施的具体过程来看,一切教育目标、内容、方法、手段都要通过学生心理这个内因才能起作用,心理因素无疑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基本因素。学科教育要适合学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考虑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水平、特点,利用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使学生能积极接受学科教学的影响,从而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在进行学科教育时,要有意识地将意志品质的培养、良好个性的形成、思维能力的锻炼与学科学习紧密联系,相互渗透,在学科教学中使学生受到心理教育的熏陶。

二、心理教育与语文学科的渗透模式

中学开展心理教育的路在何方?目前,学校主要通过开设心理辅导课与进行个别心理咨询的形式来实施心理教育,这无疑是学校开展心理教育的两种重要途径。但是,学校实施心理教育应该是从多渠道多角度出发,因地制宜,随时随地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堂中学习各学科科目中度过的,心理教育应该以此为突破口,以课堂为主战场,以各学科教育为主要载体,充分发挥学校各学科教学的心理教育功能,充分调动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积极性,这才是加强学校心理教育的最基本的途径和方法。

语文学习是复杂的心智活动,牵涉到整个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将心理教育渗透到语文学科中去,运用普通心理学的知识于语文教学过程,研究学生的心理规律与心理特点同教材教法的关系,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实施心理教育。下面,笔者将重点阐述心理教育中的情感教育与语文学科相互渗透的模式,试图通过语文学习,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对社会的思想和道德标准认识的过程中,产生包括感知、情绪、意志等因素,正是这些因素,使学生产生自觉的态度和积极的动机,进行思想道德和心理评价,并转化为情感体验和行为习惯,从而形成个人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一)心理教育中情感教育对语文学科的渗透

1.知、情、意的理解

心理过程泛指心理操作的加工程序,包括心理事件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加工过程。在心理学上,通常把认知活动、情绪活动和意志活动统称为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情绪过程是人对待他所认识的事物、所做的事情以及他人和自己的态度体验;意志过程是人在自己的活动中设置一定的目的,按计划不断地排除各种障碍,力图达到该目的的心理过程。

在现实生活中,人的认识、情绪与意志活动不是彼此孤立地进行的,而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一方面,人的情绪活动和意志受认知活动的影响,所谓“知之深,爱之切”就说明认识对情绪的影响作用;而“知识就是力量”则说明认识对意志活动的重要影响。另一方面,人的情绪活动和意志也影响认知活动。积极的情感,锐意进取的意志品质能推动人的认知活动,相反,消极的情绪,萎靡不振,畏难苟安就会阻碍人的认知活动。再者,情绪和意志两者也是密切联系,相互作用的。

在此,着重阐述的是心理教育如何在语文学习中利用语文学习的认知活动培养情绪与意志。

2.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作用

古今中外教育家历来都十分重视教学中情感的心理作用。作为一门人文学科--语文学科,应是语言工具训练和人文教育的综合。而无论是从工具性还是从人文角度考虑,语文教学中都离不开情感教育。因为情感和态度教学不只是政治课或思想品德课或心理教育课的任务,学校各门学科都包含着这方面的任务,因为学生在学校内学习的任何知识、技能或行为、习惯都不能离开一定的价值标准。如列宁所说的“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热对真理的追求。”

翻开语文教材,我们就可以感受到,那些文质兼优的名家名篇中洋溢着对祖国、对人民、对同志亲友、对大自然的深挚情谊,字里行间洋溢着或优美典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美感。因此,在这些文字作品中,我们不能仅仅传授语文知识,而必须要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阿拉伯数字和X、Y无论经过怎样巧妙的组合,都不会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文心雕龙》中提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之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教语文就是要让学生“披文以入情”,在“情”的熏陶、冲击、融会之中,身临其境,方能“沿波讨源”达到“其言皆出于吾之口,其意皆出于吾之心”的境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应该说,在这一过程中,都是情感信息的传递,并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引起学生的共鸣,乃至是情感扩散、泛化,实现情感的积极迁移,这一切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即使让学生感知、理解、记忆和运用基础知识的过程中,也应伴随着种种情感活动,感之愈深,知之愈多。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

3.情感教育的实际运用

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保持一种特定的情绪和情感,就能为他们创造一个引起积极思维的特定情境。教师将知识的传授与心理教育,在教学中天衣无缝地予以结合,通过各种文章的阅读和教学,从字里行间,人物言行,事物经过,思想情感等多方面在心理上去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接受前途理想、爱国爱民、弘扬正气等教育,体现文道统一的实质。

以初中一年级课文《驿路梨花》为例,阐述在进行该文的教学时,可以将心理教育很好地渗透到语文实际教学中去。

《驿路梨花》这篇小说,通过解放军同志以及梨花等哈尼族姑娘在瑶山设立一个驿站,方便了过路行人的故事,歌颂了雷锋精神。文章结句引用了陆游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并以“驿路梨花”为题,这“梨花”,既是指漫山遍野盛开的洁白的梨花,又是指具有美好心灵的哈尼族小姑娘,更是雷锋精神的象征。教师在讲解课文时,可以通过层层设问,使学生在掌握文章的基础上使情感得到熏陶和升华。教师可就下面两个问题请学生研究讨论,使学生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间自然而然得到心理教育。

问题1:这篇文章的标题为什么叫《驿路梨花》?

问题2: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谁?

篇4

Psychological Factors of Current Frequent Social Misconduct

ZHANG Qin

(Faculty of Education,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zhong, Sichuan 637009)

Abstract More than social misconduct occurred frequently in recent years, the country consecutive kindergarten child abuse, celebrity drug arrests, college students in a row missing, Foxconn employees jumping, etc., the study of social misconduct occurred in succession from a psychological point of view of reason, mainly from individuals cognitive and emotional coping character herd mentality of psychosocial factors begin to strengthen, and propose appropriate measures from individual psychology and social psychology culture construction, expected to work together to reduce the frequency of misconduct.

Key words social misconduct; psychological factors; conformity

失当行为是指人们的行为偏离、违背一定道德的基本准则,社会伦理关系状况失却道德要求的最低水准的道德范畴。在社会各个领域对失当的解释不一致,法律界可能侧重违法行为,教育界更多侧重道德行为,行为失当也有严重程度的区分,道德失当的行为未必触犯法律,而有些触犯法律的失当行为却为大众所同情,因此失当行为的界定界线不是非常明显,皆是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那是什么导致了这些失当行为的发生?每一件失当行为的发生背后都有其独特的原因,但一件失当行为却在短时间内连续发生,这又是为何?本研究主要从心理学角度探讨社会失当行为频发的共同促进因素,主要从社会心理与个体心理着手分析,利用社会心理与个体心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探讨促使社会失当行为频发的原因,期望通过对社会失当行为的心理分析,提出相应的措施,丰富对行为心理学的研究,加大社会对失当行为的关注,以此来共同防御或降低社会失当行为的发生。

1 社会失当行为的具体表现

在近几年,幼稚园教师虐待孩童的新闻频发,例如2014年西安某幼儿园为了增加收益,长期给孩子服用一种抗病毒药物“病毒灵”。河北省三河市某民办幼儿园内老师用针扎幼儿、用刀威吓幼儿等众多虐童行为。2013年4济宁市某机关幼儿园教师用膝盖顶伤学生生殖器官。2012年10月,陕西省太原市某幼儿园5岁女童十分钟被教师打几十个耳光。从2012至2014幼稚园教师和职工失当行为远远不止这些数量,除了幼稚园,在各个阶段校园失当行为都在频繁连续发生,如教师小学生事件,大学生跳楼事件等等。

吸毒事件是去年社会失当行为中的典例。2014年3月至8月,这期间多名歌手、演员及编剧等因吸毒被拘,是什么让他们如此放纵,又为何只身犯险,事件频繁发生。2014年女大学生失踪案件轰动一时,人心惶惶,在一两个月失踪事件在持续不断增加。当看到这些现象,不可冷眼旁观,应探索这些失当行为连续发生的原因,不一定就是杜绝这些事件,但是可以减少人们的无措感,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们关注这些事件,通过社会大众的关注探析,减少社会失当行为的频发率,使中国社会不是泡沫式的虚华,而是道德人文等各方面得到健康发展。

2 社会失当行为频发的心理因素

连发社会失当行为原因较多,而每一件连发的失当行为又具有它独特的因素,每一个群体发生连续失当行为也有着自己群体独特原因,青少年暴力事件,共同原因与这个群体本身具有的特质有关,诸如理性思维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偏低,心理冲突较多,生理极速变化等因素;热带或夏季暴力事件较多,可能受到温度这一特定因素的影响。不同领域连发失当行为原因又大相径庭,官员的腐败有其自身职业的原因,自身贪欲是其一,名人吸毒也是有着职业领域的原因,名人受到的压力比平常人多,放松自我的方式怪异,可无论什么原因,做出失当行为,都是过错。社会连发失当行为原因诸多,本研究针对社会失当行为的主要原因作出如下总结分析。

2.1个体心理因素

认知情绪功能,认识水平的高低对个体行为和情感均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法制观念薄弱,道德认识不足,无是非观念,个人私有意识强烈,公众意识淡薄,对待问题明显有着反社会倾向,以自我极端观念判断事情的真假对错,有着比较极端的认识观念,在这样歪曲的世界观里,有的人掩藏自己,悲观失望,极度自卑,一旦遇到难以解决的事情就会出现轻生等念头。有的人情绪高涨,易激怒,脾气暴躁,一切问题以偏激的模式思维和过激行为解决,遇到事物一般采用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处理分析,对受挫和成功不能客观评价合理解释,行为具有盲目性与冲动性,缺乏解决问题的正确措施与思考。

个体应对方式,是指在具体情境下个体的行为反应,主要受稳定因素和情境来因素影响。自社会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巨大社会压力,每个时代都有着时代压力,但中国快速的发展,使年轻人和中年人都倍感艰辛,当自己处于压力的顶峰,自己的情绪就会失去控制,处理方式也就变得因人而异了,许多人找不到适合的发泄方式,便将自己的压抑发泄到没有反抗能力或反抗无能的弱者身上,于是有了虐待欺压等普遍社会现象。

性格特征,人的许多特质是与生俱来的,例如气质,这些遗传因素在之后的生活上会具有较大的影响,也会影响后期性格形成,胆汁质较容易形成外向性格,抑郁气质则较容易形成内向性格,性格形成还受到后天环境影响,并不只是受气质影响。学者认为,具有敏感多疑、内向退缩、依赖性强、易走极端的人格倾向,以及好胜要强、期望过高、攻击性强的人格倾向,容易在挫折面前发生自杀意念甚至自杀行为,性格也是影响应对方式因素之一,气质无好坏,而性格就有区分,塑造好的性格极为重要。

2.2 社会心理因素

从众心理,从众是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从众行为发生的直接外部原因是情境的模糊性和他人确定行为或态度的明确性,过程是主动的、有目的的,而并非被动的盲从。通常情况下,多数人的意见往往是对的,服从多数,一般是不错的,但缺乏分析,不作独立思考,不顾是非曲直的一概服从多数,随大流走,则是不可取的,是消极的从众心理。

心理强化,强化指通过某一事物增强某种行为的过程,反应后所给予奖励或免除惩罚,使行为增加。由于社会等因素影响,使得这些社会失当行为持续不断的受到强化,如明星出轨、自爆艳照等行为,未得到任何的处罚,相反他们的关注度只增不减,这些社会关注相当于变相奖励,让明星的道德底线逐渐下滑。大学生失踪案件,社会舆论只是报道事件开始,也大多将关注焦点放在事件主角上面,而对事件的结局报道较少,这种畸形关注点刺激了犯罪人员的犯罪信念,认为犯罪风险较小,因此事件发生率增加。

社会责任分散效应,让大众对很多事件发生的漠视。城市冷漠效应,又称作城市过载,信息负荷过多,人们变得对许多信息的漠不关心,减低了对许多恶性事件的抵制与正确传播。社会媒介舆论,媒介是传递消息的重要渠道,是引诱人们关注点的重要渠道,报道可以使一件事情变得黑白不分,香港一男模被致死,犯罪人落网,发现在该名男模之前已有十多位受害者,他们不敢举报,因为他们一旦举报就会遭到媒体曝光全部隐私,由于媒介关注点的畸形使得受害者们望而却步,不敢用法律的方式保护自己。社会媒介舆论对大众有较大引导作用,媒介商业化加强,因此更加难以控制。网络普及,影视广告游戏等大量渠道传递负能量信息,人们受到了潜移默化。

3 应对失当行为频发的措施

各种社会失当行为连续发生,要解决这些问题是十分复杂的工作,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并进行有效处理,使社会能够和谐发展。

第一、自我心理建设,加强自我心理建设,进行自我提升与自我确定,自我提升是指增加对自己正面积极的评价,通过自我提升,发展能力,使他人对自己有一个较积极的评价,从而确认自我。自尊是人格成熟的标志,多参加活动,增加成功体验,设定适宜目标,不好高骛远,增强自信,加强自我印象管理,给别人留下正面印象,自我概念维护等自我式教育。

第二、心理机构建设,完善教育体系中的心理机构,如设置专门的课程,心理辅导团体,开展心理建设的活动等,教育主要针对的是学生,他们大多未成年,心理不成熟可教育性强,因此教育必不可少。社会心理机构的设置,在我国心理咨询机构规定不完善,专业性不够强,机构普遍性不够,许多的成人在遇到心理危机时,找不到医治的地方,任由小的心理问题发展为心理疾病,痛苦不堪。

篇5

秋日的午后,学生们静静地埋头自习,我则透过教室深绿的窗棂望着外面随风轻舞的秋叶。这情形,静谧、温馨又十分熟悉,十几年的班主任岁月,不知有多少个这样安静的日子,我和学生们一起度过。一瞬间,十几年里的点点滴滴,我与学生的一个个或温馨或欢畅,或沉郁或震撼的故事,一齐涌上心头,慢慢地连缀成我由敏感到坚韧、由惶惑到从容、由青涩到成熟的班主任成长之路。那么多故事,该说说哪几个呢?哲人说: “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回忆的重要价值之一,就是让当下的人反思、成长吧!

找到合适的位置

1999年秋,刚刚踏上工作岗位就被安排做班主任的我,除了紧张和压力,内心更多的是因新挑战而激发出的豪情,是急于证明自我的跃跃欲试。我像是一只上紧发条的马蹄表,一刻不停地在我的“领地”——初一E班里“滴答、滴答”。

每一节课我都数次出现在班级的前后门;发现问题我一定第一时间教育学生,第一时间通知家长,第一时间彻底“解决”问题;每科测试我都熬夜设计成绩分析比较表格,每天各科作业我都仔细检查;放学后把各科偏科生或是落后生留下单独辅导,每周末进行强化提高;每项活动我都事先规划好,学生们只需要各自“得令”即可。

我的严格督促使E班的纪律、班风良好,各项活动都高效完成,学习成绩在普通班中十分突出,第一学期末年级9个普通班中有10人被选拔到实验班,仅E班就占了8人。家长们对我的认真管理、义务辅导赞不绝口,学校也十分认可我这样一个勤奋、热情、工作效果显著的年轻教师,我自然也踌躇满志,认为是一个不错的开局。

初二上学期的期中考试,E班的成绩却很不理想,与E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原来被E班甩在后边的好几个班级都慢慢赶了上来,不仅仅是成绩,还有学生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精神面貌和与人沟通的能力等。与他们相比,E班的学生显得很幼稚。

一番比较下来,我感到很失落,甚至还有委屈、挫败和不解,我也和其他班主任一样认真、勤劳甚至付出更多啊!两年来我没有一点懈怠,为什么我的学生却进步乏力呢?

开成绩分析会的时候,我很纳闷地问我们班数学老师: “感觉他们挺听话的啊,怎么成绩没上来呢?”数学老师想了想,意味深长地说: “可能就是因为太听话了……”看我露出不解的神情,她说: “咱班同学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思想上很懒惰。”

学生都是一样的,出现了这么大的反差,与班级的带头人有直接的关系。我不再以自己的能力为是,细心观察那些老班主任们的做法,带着虚心学习和琢磨的意味去看他们。

一位老班主任与班干部的谈话总是这样的:“这个活动你准备怎么设计?” “同学们的想法是什么?” “你提出的方案很好,该怎么具体落实呢?”

活动结束之后,她又会同组织的同学谈话: “你觉得咱们这个活动的成功之处在哪里?”“看出这次班会的不足了吧?”下次你认为怎么做才能做得更好?”

另一位老班主任总是说: “想法不错,可以试试看!”

他们是真的在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真的放手让学生自主管理班级。而我,不得不承认,我一直长在班级里!一旦认真去反思E班的问题,从不一样的视角去仔细观察学生们,E班的不足就一点点暴露出来:学生们只完成必须完成的具体任务,主动性差,缺乏创新精神;他们习惯等我给“指示”,很少自己动脑解决问题;在活动中缺乏协作能力,做事僵化,等等。

是时候需要反思自己,重新寻找合适的位置了。

我按照内心理想的食谱,主动把鸡蛋剥了壳,面包切成小块儿,汤晾凉拿过羹匙亲自喂养孩子,孩子永远不需要知道汤是哪里来的,鸡蛋和面包原来是什么样;只有笨拙地自己用餐的孩子,才会更爱吃饭,更快学会使用餐具,更懂得珍惜食物,更珍视自己的健康。

我的确勤奋,但是,我没有给自己和学生留有任何空隙——

在学习上,我不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品质,我每日里检查、批改、辅导,学生们完全是在我的监督下完成任务,结果一旦出现外部监督缺失的时候,学生们不知道也不愿意主动学习;

在最能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活动上,我不曾放手把活动的设计权、自主权以及相互协作的权利交给学生,担心初中的孩子会把活动“搞砸”,影响了E班的声誉,结果学生们没能在设计和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得到思维的提升、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以及宽容、合作等性格的养成;

在思想上,我与学生谈话时更多关注的是学生迟到、成绩落后等表面问题的解决,却不曾耐心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他们思考学习究竟是为了什么,结果他们没有形成自己的理想信念,并使之成为其学习的动力。我把班级的事情都包办代替了,没有给予学生上升的空间。

因此,学生起初表现得突出,是因为我直接作用的结果,而学生接下来的不成功,也与我没有给学生们成长的机会直接相关。说到底,E班的成功多半是我一个人的成功,而且是功利的、表面的成功,缺乏我与学生的真正成长,因此不会持久。

观察与思考中,我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掌舵人,班主任的理念决定了班级发展的方向,班主任给自己找一个合适的位置非常重要。我想,积极关注,到班级督促与陪伴学生,对尚不成熟的中学生来说非常重要, “紧盯政策”不可全盘否定;但是,到班级里督促什么,陪伴他们做些什么,需要班主任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有一个科学的定位。班主任的成功与否不在于自己亲力亲为了多少件事,而是要做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们领悟学习的真谛,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引导学生科学地设计和安排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和生活的主体。

找回真实的自我

遗憾的是,我还没能在E班将我的新转变的理念进行实践,学校就安排我中途接手初二的J班。(本校有条不成文的规矩,第一次做班主任不带初三)J班原班主任W老师是省内知名的优秀班主任,她的受欢迎程度很少有其他班主任能企及,因为要做妈妈了而无法继续担任班主任。现实没有给我顺风顺水的实践机会,在一开始就无情地打击我,要我接受更大的挑战。

交接时,全班的气氛压抑甚至是悲痛极了,外向的孩子号啕大哭,克制点儿的学生也都低声啜泣。我这个新任班主任非但没有得到掌声,甚至连正常的礼遇也没有,一些学生看我的目光隐隐透着敌意,仿佛是我的出现使他们失去了最亲爱的班主任。

这使我有点儿慌了手脚。一方面,E班的带班经历提醒我要向身边经验丰富的优秀班主任学习,另一方面我也急于赢得明显不欢迎我的J班学生们的好感,于是我在并不了解W老师的教育风格的情况下慨然承诺: “既然大家非常认可W老师的方法,我会努力学习并继续保留她在J班的管理方法。”

我们的不和谐是一开始就注定的。初二正是逆反的时期;而且在他们心里,原本就不接受我,服从我的管理就好像是对W老师感情上的背叛,因此事事别着劲儿做,同时还总是振振有词地反驳: “W老师就是这样处理的,你不是说保留她的规矩么?”

我不仅没赢得学生的喜欢,学生们还认为我比较假,私下里叫我“笑面虎”。手足无措的我选择了一条更加错误的路,我加倍“虚假”地迎合学生们,包括私下里答应要求多上体活课的要求,甚至包庇他们的一些坏习惯,以为这是信任他们,最终也能获得他们的信任。说“虚假”是因为这些并不是我本意想做的,只是当时我对自己本身的能力和想法都产生了怀疑,认为那样做才是对的。

班里的纪律越来越乱,学生们在我批评他们的时候唱反调,还能得到其他人的应和,一些学生故意不理我、在私下里给我起外号,消极对待班级和学校活动……接J班的第一学期,是我从教至今最难熬的一段日子。我的一味改变、妥协,没有让班级变得如我所期望,反而使自己慢慢地失去了刚上班时的自’信与从容,本来就不受欢迎,现在连最后一点做班主任的威信也失去了。

那段时间,我很怕上班,白天变得十分难熬,即便是夜晚,我也常常做跟学生起争执的噩梦,常常会在半夜里突然醒来,发愁第二天要如何面对这些孩子。感觉自己要撑不下去了,情绪、信心和班级的实际表现都降到了谷底,我开始怀疑自己是否适合做老师了。

拖下去等家长和学生把我“告下去”或是等领导们发觉实在太不适合而把我“换下去”么?最沮丧的时候还真这样消极地等待过。骨子里乐观而不肯服输的我,暗下决心一定得找出问题的症结,努力扭转现在的局面。读书、向别人请教、苦苦思索,慢慢地我悟出了其中的关键——在J班,我从来就没有做过自己!

我和W老师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风格,她幽默,热情,非常民主,既和学生打成一片,又能很好地“掌控”局势。我虽然积极、乐观,但比较内敛、理性。初期我也想像她一样“亲民”,下课的时候到班级里主动和学生们聊天,开开玩笑,试图了解学生的想法,打人他们内部。可是,毕竟不是自己的风格,学习起来很别扭,有点迎合他们故作热情的感觉。

不一样的性格,不一样的群众基础,以及此前对W老师并不熟悉,其实我没有学到W老师的管班精髓。可我却像是W老师的一个影子,但是一个扭曲了的影子,W老师成功之处是她独有的性格魅力,这是无法模仿的,我却为了暂缓矛盾而承诺“我和W老师一样管理”,结果我在学习她的过程中,没有成为她,反而失去了自我;我又因为太希望赢得学生们的喜欢,尽力去讨好学生,甚至因为要讨好学生而放弃原则,一样也是失去了自我。一个连真实的自我都缺乏的人怎么能有自信,能找到自己的优势呢,又怎么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呢?

我一定要做回我自己!我要凭借自己的优势管理班级。

想到不再“机械复制”W老师,自己反倒轻松了,也不再一筹莫展。借着班会,我认真地与J班学生做了一次长谈,我诚恳地告诉学生们:“我很敬佩W老师,也很希望能像她一样得到你们的爱戴,因此一学期以来我都在努力学习她的方法,但是我发现谁也没法完全和别人一样,所以.很抱歉,我收回我根本无法完成的承诺,按照我自己的风格做你们的班主任,不会改变的是我也会像W老师一样喜欢你们,一样真心希望同学们都进步,一样负责,甚至会更勤奋……”

这一番话自然不会立即有作用,甚至没有多少学生在意。但是至少让学生知道我要改变管班的“路线方针”。我已经打定主意做回自己。

就从扭转班级纪律、风气开始。非常时期非常办法,我延续了E班时的“紧盯政策”。

这样的持之以恒果然夺回许多失地,但是个别人没有改变,甚至还想像以前一样利用我的软弱,高举W老师的大旗。

班级里有位自制力差但个性极强的男孩儿,上课多次被我发现用手机聊QQ,每次我或者劝诫或者批评,但是从来没有没收手机,总说“下一次没收”,他都已经对此恐吓脱敏了。这一次,重回坚持原则、作风利落的我,很干脆地没收了他的手机。他满不在乎地说: “哎呀,老师,你就别逗我了!”我说: “我都提醒过你了!咱们按照协议办事!”

软磨不行,他拿出“杀手锏”:“老师,W老师说过‘青年任何时候都是可以被原谅的’,她会给犯错的人机会,你说过和她一样,说话算数啊!”我说: “我一定会原谅你,但你也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相信你能明白我和W老师都是给你机会而不是纵容你继续犯错。”

手机没收后,男孩怀恨在心,我几次找他谈话,他就是一言不发,而一旦我批评教育上课违纪尤其是吃东西或摆弄小物品的学生时,他就会对我的教育冷嘲热讽,在旁边阴阳怪气地说: “W老师可从来没这么对待咱们啊!”或者说: “赶快把你吃(玩)的东西交给范老师,范老师还急着拿回家给她儿子吃(玩)呢!”我生气,他得意,好像说中了我的意图;我默不作声,他更加嚣张。跟我斗已经成了他的习惯,甚至成了他炫耀的资本。

这种情况必须改变。我事事关心他,找他深谈,开诚布公地对他说: “你很聪明,知道我做的这些事情都是为了什么,也能看出我是什么样的老师,你的诋毁和中伤让我很难过,但是我不理会你,某种程度是为了保留你的尊严,我希望你把小聪明变大聪明,把它用在追寻自己的理想,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素质上,而我,会尽我的努力去帮助你。”他仍嬉皮笑脸,我也笑着说: “人与人要相互尊重,我可没有理由总是受你的嘲讽和奚落,咱们先礼后兵,在这里我请求你对我保持应有的尊重,否则你也会得不到我的尊重。”他依旧还是老样子,直到大多数同学都对他的无聊行为很反感了,我决定给他点颜色看看。

一天,他得意非常地抱了大大的一盒德芙巧克力到教室来,故意透露是一个暗地里喜欢他的女孩儿送的。早读前我照例在教室里巡视,走到他身旁时,看我目光扫过那盒巧克力,他马上挑衅说: “老师,把这个也拿回家给你儿子吃吧!”安静的教室里发出“嗤”声。我停下来,拿起那盒巧克力,也学着他的阴阳怪气,说: “谢谢啊,你多次要孝敬我儿子,我也不能总不给你机会,我一定给我儿子带回去。”全班同学大声喝彩,使劲儿鼓掌。我不动声色地把巧克力拿到前边讲桌上,继续在班级里巡视,偷偷观察他。他的脸上阴晴不定,看得出心情一定很矛盾。以他的性格,一定会私底下到我那里要回巧克力,回来之后再得意洋洋地向同学吹嘘他如何挑战我的,所以我必须当着同学们的面把事情解决。

铃响,我拿起那盒巧克力,装作回办公室的样子,慢慢地向教室外走去,忽然又想起了什么似的说道: “差点儿忘了,巧克力对牙不好,我儿子根本不吃这玩意儿啊,可惜,没用了,扔掉吧!”随手就要把巧克力扔到墙角的大垃圾桶里,并且对全班学生说: “不许到垃圾桶里捡东西吃啊,不卫生!”话音未落,他已经满脸通红地冲到前边,一边叫“范老师,我……”,一边弯腰捡起巧克力,在大家的哄笑声中回到座位。

从那以后,他不仅不再有事没事挑衅我,行为也变得规矩多了。

一旦不“复制”W老师的办法,我反而变得更有办法了,不死盯着学生对我的负面评价,既不是一副讨好笑脸,也不是一脸郁闷的铁青,我专注着自己应该做的、能够做的,积极地面对每一天。学生们好像重新认识了一个和从前不一样的我,他们慢慢发现范老师不仅没那么“讨厌”了,而且也是个有能力、有办法、有生活情趣的老师,无形中对我多了些亲近和好感(这是一些学生毕业后回来看我时告诉我的),而我的工作也就好开展了。

现在我不再刻意讨好学生,刻意迎合他们,但学生身体不舒服、心情不好,或是家里遇到什么事情时,我会用我的方式给予适时的问候和及时地施以援手,这样自然流淌的情感也容易被学生接受。

我不再因为学生不喜欢我,找他们感兴趣但自己无感的话题套近乎,而是发挥我耐心、善于沟通和能坚持的优势,有目的有计划地找学生谈心,谈资包罗万象,态度诚恳积极。学生也慢慢发现,我内敛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心。当我给那几个调皮的始终与我情绪对抗的男孩儿讲NBA巨星奥尼尔踩着滑轮苦练灵活转身的故事以启发他们时,学生惊喜地发现,谈起球来,我比他们还狂热。

我不再急于让所有人都认可我、信任我,我的要求是可以不喜欢我这个人,但是必须遵守班级规范,否则我依规处置。坚持原则,我和学生的关系更好处理了。

我重新做回自己,但并非重回初上班时的我。这一次,虽然也是“长”在班级里,我绝不是硬把纪律“看好”,不会再犯之前包办代替的错误,我凡事都在场,但凡事总要让学生亲身体验,在他们获得朴素的感悟的基础上,再引导他们理性地总结。

这样坚持了一学期,到初三时,J班真正成了“我的J班”。

经历了这两个班级,我是“见山又是山,见水又是水”了。

找寻更好的自己

成功送走J班的我,工作热情不减。积累了带不同类型班级的经验,在实践和交流学习中总结了不少适合自己的好方法,我开始像其他老班们一样成熟自信、游刃有余地带班了,也渐渐成为学校、家长和学生们心目中的优秀班主任了。如果没有我和小S故事的出现,我会继续做一个这样后来被我自己称作“传统型”的好班主任。

小S在我中途接手的毕业班里很不起眼,成绩平平,参加班级活动的积极性不高,表现自然也平平,脸上总是带着很落寞的神情,做什么都没有热情。了解到她的父母在外地工作,她与年迈的爷爷奶奶长期生活在一起,我十分怜惜她,决定多关心小S。

我多次找她谈心,鼓励她。学校举行“庆十一”合唱比赛的时候,我想到小S学习过音乐,就建议由她来做指挥,尽管比赛时她的动作因为紧张而非常僵硬,有些走形,也谈不上专业,但是指挥任务还是顺利地完成了。

就是在这次担任指挥之后,小S无论是对学习还是对活动,抑或是对我都迸发出惊人的热情,好像彻底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她每天都乐呵呵的,尽管生性拘谨、胆子小,却每天都主动来找我聊聊。我们的话题主要是她的钢琴比赛。她的钢琴弹得棒极了,在各个级别的比赛中总是前几名。每次比赛结束她都把她的以及其他参赛选手的排名分数写出来给我看,把比赛的激烈程度讲给我听。寒假的时候她爸爸妈妈陪她去香港参加了亚洲青少年钢琴大赛,她获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仅次于一名日本选手。我听了这些,打心眼儿里为她高兴,每次都不忘鼓励和赞美她,为她打气加油。

她的比赛越来越多,有几个下午请假匆匆地去参加比赛。她说爷爷奶奶要陪她去参加比赛,又没有手机,让她向我说明情况。我因为她懂事,非常信任她,就没有确认。

小S的成绩始终没有起色,初三下学期了,我也很想再鼓励鼓励她,我决定去家访给她一个惊喜。我买了两套理查德克·莱德曼钢琴曲的DVD、她最喜欢的英语电影原声碟和书做礼物。开门的就是小S,我一边把礼物递过去,一边说: “你总是邀请我看你的比赛,我一直没时间,很过意不去,今天我特意来欣赏啦!”她脸上的表情惊讶多过高兴,我有些意外,但是也没在意,毕竟没有事先通知她。

两居室的屋子显得有些逼仄,陈旧的钢琴就摆在客厅里。小S在客厅为她的表演做准备时,我就和奶奶在厨房闲聊。我由衷地说: “阿姨,您的孙女太优秀了!钢琴弹得多好啊!”老人说: “她弹得挺一般的!”我心想老人真不懂赞美,“呵呵,您太谦虚了,她在那么多大赛中取得最佳成绩,那可不是一般水平啊!”老人说: “哪有?她就在小学的班里得过表演奖!”“啊?”我一时反应不过来,老人又说: “她就是小时候学过钢琴,早就不弹了……”这时小S苍白着脸冲到厨房,大声喝止奶奶: “奶奶!”看来她一直在留心我们的谈话。奶奶看她的神情,不敢往下说了。小S对我说: “范老师,您过来坐吧!”她坐到琴凳上,我则坐在她的旁边,带着满腹疑惑听她弹钢琴。小S弹的是我很熟悉的《秋日的私语》,不要说多高水平,连基本的流畅都达不到,像是一个生疏的初学者,磕磕绊绊地完成了弹奏。她低声说: “老师,我今天手指有点儿疼!”

趁小S不在我问奶奶: “孩子有几个下午请假了,您知道吧?”奶奶回忆说: “对,她说身体不舒服,回来休息一会儿就好了。”我不敢对奶奶说出实情,在心里庆幸她是回了家,仔细回想之前,深觉自己太疏忽大意了,甚至是幼稚,我没有求证核实小S的请假及去向,对她描述的所有内容深信不疑。告别时,我们的神色都有些尴尬。我很久不能从震惊中恢复过来,不敢相信小S之前说的都只是她自己的想象,但是,以她的水平是无法参加任何比赛的,这是确凿无疑的。本意是想信任和鼓励她,却没有发现她的问题,我陷入了深深的自责。我能感觉得到,小S并非是恶意欺骗我,也不是简单地爱慕虚荣,一定出了问题。可是,我不知道这个问题是什么,更不知道该如何去解决。

接下来的日子,我和小S都小心翼翼地避免提到那个话题,我仍然很关心她,却总也找不到师生默契的感觉。问起初中毕业后要考哪所高中,小S说爷爷奶奶年纪大了,没法照顾她,父母会接她过去,到外地读高中。那一段时间我始终非常矛盾,一方面想和她的父母取得联系让他们关注小S的心理情况,但不了解她父母的个性,担心没有配合起来,反倒效果更差或是引起小S的过激行为,不说又担心贻误小S的心理调整时机。查找心理学资料,可惜没有基础,弄不明白,我又就此事请教了读大学时的一位心理老师,因为没有见过小S,老师不敢轻易下结论,但是他建议我暂时不要对小S进行心理干预,因为没有心理学技巧,不恰当的干预反而可能会对她造成心理伤害。

小S很快毕业了,电话无法打通,估计是和爷爷奶奶一起去了外地,从此再也没有联系。

她的故事却给我留下了一个课题:要真正做好班主任工作,光是做一个有爱心、有责任感和有一定办法的传统意义上的好老师还远远不够,还要有理解和把握学生心理的能力,有培育和提升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能力。

也就是在送走小S那届学生之后,我返回母校东北师范大学参加了国家心理咨询师培训。越是深入学习,越是感受到心理学的知识对班主任的成长有多么关键,也才意识到自己之前的许多做法是不科学甚至是不正确的。带着强烈的兴趣和需要,我几乎是废寝忘食地学习,第一次考试就顺利通过,获得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的资格。

再回想小S的事情,记得刚找她谈心时,为了找话题,我问她有什么爱好,她说喜欢弹钢琴,我说我虽然不会弹,但是也非常喜欢,当时还聊了很多关于钢琴的好处,估计小S由此上了心,然后就有了后来的故事。反观我的表现,老师不轻易怀疑学生没有错,但我应该及早察觉小S是为了赢得我的喜欢才煞费苦心编造这个完美故事的。我如果能及早意识到孤单、缺乏关爱的她只是需要获得作为班主任的我的持续关注,我就会正确引导她学会与老师正常相处,至少会让她清楚,我关心和喜欢她并不是因为她的才华,可能就不会让小S在编故事的路上越走越远了。

这时,我又被安排中途接一个初三毕业班,该班是学校和老师们眼中最头疼的一个班级,班级58名学生中有22位艺术生,6位体育生,成绩全年级垫底,纪律更是全校出了名的差。有几个学生属于“说不得”类型,错误不断,顶撞老师,最难管的刺头是一位篮球生,脾气火爆、偏执,还有一个自己的“小集团”。有的同事甚至对我说“你千万别招惹他,否则他会处处跟你作对,这个班你就别想管了”。正式接班之前,我就到曾经任教这个班级的各位老师那里仔细了解情况,根据自己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做了相应的准备。

我与学生之间的心理博弈在一见面时就开始了。

第一步,获得心理优势。

正式接班那天,我站在讲台上,保持着友好的微笑,学生们却在下边有说有笑,完全无视我的存在,偶尔看我的眼神,有的带着挑衅,有的带着看热闹的神情,有的默然,班级里闹哄哄的,好像在告诉我“看你能把我们怎么样?”我因为早有心理准备,始终微笑着,气定神闲地站在上边,打定主意不在混乱中开口,并趁机好好观察各位学生的表现,他们某个人看到我的时候,我会含笑向他点头招呼,尽管他们会赶紧把目光移开。毕竟是孩子,看我不说话,也没有因为纪律混乱而生气,实在有悖常理,很好奇“我的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大概过了几分钟,班级慢慢静下来了。他们一静下来,我就获得了心理优势,现在主动权交给我了。

第二步,让学生先从心里接受我。

我首先言明要和全班同学“同舟共济,风雨同行”,在心理上暗示他们我已经成为他们的一员,不是对立的而是合作的。接着我如实相告: “接咱们班我仍然心里没底,因为有些同事告诫我说咱们班没人管得了。”坦诚低调的讲话最容易被接受。学生们表情复杂,内心波动。

在这施加心理影响的关键时刻,我缓缓地环视说:“但是,同学们,没见到你们我是不会承认我管不了这个班级的,只有你们能告诉我,我究竟能不能带好这个班。坦白告诉大家,我只有两类人教不了——一类是不讲理的人,连理都不讲,分不清是非,那样的人我教不了,你们当中,不讲理的人请站起来。”谁会认为自己不讲理呢,再说,从心理学上讲,即使是要做有利于自己的事情,在人群中站出来都会承担很大的心理压力,所以,全班没有一个人站起来,而且比之前更肃静了,生怕弄出声音,让大家以为自己是不讲理的人。我继续说: “我教不了的第二种人,是没有心的人,没有心的人,别人无论怎样对待你,欣赏、尊重、关心,你都不在意,这样的人请举手。”可想而知,没有人举手,而且,即使有人举手,我也想好了应对的办法。“太好了,那咱们班我是教定了,以后咱们遇事就讲道理、将心比心,我觉得没什么解决不好的事情。”我又动情地诚恳地说: “同学们,之前我就听说咱们班的纪律很差,刚才也领教了,其实,哪有不想学好的人呢?青春的时光这么宝贵,浪费时间真是对自己最大的犯罪。我非常确定你们一定有向好向上的心,就是有时候管不了自己,对吧?我常想,能在你们最美好的年纪遇见你们是很大的缘分,我该怎么帮助你们才不辜负了这段缘分呢?我想就是严格督促你们,帮助你们把自己的好展现出来吧,所以,如果我是为了让你们和我们班更好而督促你们,请你们讲理、明理,有心、用心地配合我,好不好?”这是相当于从心理上与他们有了约定,也可以说从心理上让他们有了一种约束,同时情感上也有一个拉近。

第三步,理顺我与班级“刺头儿”的关系。

接下来,我说: “今后的一年咱们就朝夕相处了,下面我来认识一下各位同学。”我一个个读着我熟悉了若干遍的名字,名字特别的我就适当点评一下,或赞美或幽默一下。早已相识的学生们听到名字还可以这样解读,都很新奇,教室里笑声不断,跟我的距离也拉近了。读到前边提到的这位体育生的名字时,我说: “读你的名字,我真是又一次深切感受到父母们对儿女寄托了多大的期望啊,你能领悟他们的苦心吧?”他红着脸认真点头,我特别解释了他名字的寓意,还夸赞他有男子汉气概。他坐下的时候非常高兴,和同桌小声交流一句就马上坐好,显然我的话对他的内心产生了影响。

这一次,我不再像以前,充当“消防员”,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管理老路子。所有具体问题背后都是心态的问题,是认知的问题,是成长的问题。我决定将发展学生的心理品质作为建设优秀班集体的一个长效机制。

对中学生而言,父母、老师和同学是其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师生间的彼此尊重、同学间的相互友爱、亲子间的和谐尊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快乐成长非常重要,这些关系理顺了,学生就一定会向好的方向发展。为此,我在班级里开展了一次主题为《用心沟通》的系列团辅活动,针对三种关系分别有《做个“万人迷”》、《走近亲爱的老师》和《亲爱的爸爸妈妈》等团辅活动。配合各项活动还开展了各类小活动,如学生们在读报时间阅读、讨论相关资料,以及三方之间的情感互动。在班级管理中,融人心理学,通过多种平台,促进学生与这些重要他人的关系成长,同时也推进和积累学生的“心理资本”,为他们今后的人生发展做准备。

一年里,这个令人头疼的班级在风气、纪律、成绩方面都有非常大的进步。而最让我欣慰的不是这些,而是学生们心灵上的成长,他们的心态更加积极,学会尊重、学会宽容,学会设身处地和将心比心,我想,这些心理素质的提升,才是让他们未来的人生美好、幸福、快乐的基石。

而我,也借助这个班级完成了由一个传统型班主任向创造型、科研型班主任的转化。我坚信心灵成长的力量和对学生一生的积极影响,以心理学知识为依托,开始了我的新型班主任三进阶。

第一阶段,我利用心理学知识解决班级管理中常见的问题,如迟到(见《班主任之友> 2014第九期《21天——改变迟到坏习惯》)等,成效显著;

第二阶段,我开始反思、质疑和修正我的传统但并不科学的教育理念,例如传统的精英教育理念。每个学生的潜力、资质和学习能力都是有差异的,班级里总有第一名和最后一名,如果以成为“精英”作为成功标准,那么,绝大多数的同学都会是学习和未来工作的失败者, “失败者”的标签将影响到他们的能力发展和人生幸福体验;我后来所带的由年级尖子生组成的实验班里,仍会有很多人感到挫败,有深深的自卑,我想这与精英教育理念不无关系。其实,每个人既要不断追求进步,努力超越自己,还要学会接纳和喜欢自己。于是,我在班级里发出“悦纳自己”的倡议,发现自己的优点,也坦然接受自己的不足,从内心里接受自己是不完美的。这一点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我通过设计“学会赞美自己”“每天都给自己一个积极暗示” “接纳自己的不优秀”等活动引导学生们真正接纳自己。

第三阶段,随着实践的深入,我也大胆地摸索出一些属于自己的教育方式,如成长教育、仪式教育(见《班主任之友》2014第十期《在仪式教育中体味成长》)、积极心态教育等。也因为有成长、反思和自己的创造,我通过文章和讲座的方式为更多的同行提供了帮助。

在金秋体育节上,你会看到一个被学生簇拥而归的老师,那就是我!我勇敢地参加了教工女子100米赛跑,因为我知道,学生们多渴望赛场上有自己班主任的身影啊!尽管自己体育很差,提起跑步就发怵,但是在学生们热烈的掌声中,平时鼓励学生“重在参与”的我,怎么能退缩呢?学生们锣鼓喧天、喜气洋洋地把跑了倒数第一的我接回班级。对于我的成绩,他们不仅一点儿也不失望,还像是迎接一个凯旋的大英雄,又是递毛巾,又是送水果,甚至大赞我跑得好。

原来,学生们要的不是一个无所不能的班主任,而是凡事都抱有热情,又能坦然接受失败的一位师长,这不正是我一直想达到的人生境界么?这不也正是学生们接受我的引导“悦纳自己”后又投射于我的表现么?

仿佛一场修行,我的班主任的专业成长,始终在路上……

(作者单位:吉林省实验中学)

栏目编辑 王 皓

作者素描

她与学生的相处,严肃而快乐,紧张而温馨,她对学生的教育,耐心而富有创意,理性而充满激情。

她是一个勤于追问的人,主张对学生的教育应授之以智,育之以情。她常常对自己的心灵进行“拷问”,追问今日的自己是否真正做到了传道、授业、解惑,是不是仍旧以当年一颗热情洋溢的心去面对学生们阳光灿烂的面庞。

她是一个乐于学习的人,坚信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应博观约取,厚积薄发。她把阅读作为自己不断成熟、理性、丰富和发展的班主任成长的最重要途径,她读教育专著,读专业成长书籍,学习心理学知识,考取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参加国家级骨干班主任培训,在学习中超越自我。

她是一个善于总结的人。对于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她不断反思,总结,撰写德育笔记和论文,在《班主任之友》等多家杂志和报刊上5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