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的管理体制范文
时间:2023-11-07 17:28: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校的管理体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成人教育;管理体制;制度改革
一、政府与学校关系的制度改革
(一)理顺成人教育管理体制,转变政府部门管理职能
针对目前我国目前成人教育管理体制的现状,我们可以借鉴多数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做法,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落实成人职业教育的税费减免和资金扶持政策,促进成人教育与企业的利益驱动。通过对企业进行专项补助或者提供长期贷款的形式给与企业扶持,激励企业积极参与成人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在进一步“简政放权”的同时,加强对成人教育监管
我国成人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显示出我国成人职业教育的管理重心在不断下移。在中央的宏观统筹指导下,逐步把管理成人职业教育的管理权下放给地方政府,给予了地方政府和学校更多的管理权和自,调动了地方政府和学校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我们当前要做的是,就是进一步“简政放权”,提高地方政府与成人教育学校的办学积极性,同时加强对成教学校的监督管理。
二、学校与企业合作与互动发展的长效机制
(一)建立专门的校企合作组织机构
从实践中看,学校邀请行业、企业的专家,同职业学校骨干人员一起组成委员会,为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设计、人才培养提供咨询意见,出谋划策,以促进校企合作的有效运行。
(二)发挥行业组织在校企合作中的作用
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非常重视成人职业教育发展中行业组织的作用。行业协会在职业教育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行业组织具有对本行业的企业进行组织与监督管理的职能。
(三)在法律的规定下,校企之间签订契约
政府主管部门、行业组织、企业、事业组织委托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实施职业教育的,应当签订委托合同。”校企双方应该在法律规定下,本着意识自治、平等互利的原则签订契约,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保障校企双方的合法利益,同时约束双方的不利行为,保证校企双方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三、增强学校活力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进一步完善成人教育学校内部组织结构,建立高效的成教学校管理体制,提高学校的管理效率,需要作必要的制度改革。
(一)减少内部管理中间环节,建立两级管理体制
建立成教学校两级内部管理体制,可以减少学校内部管理的中间环节,解决由于管理层次过多引起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这种内部管理体制的优点是学校的内部责任明确,办事能直接找到责任人,使得任务的落实能力比较强,能有效提高学校的内部管理效率。
(二)建立专业法人制度
建立“专业法人制度”可以明确教师在成人教育发展中的责权利,可以有效地激励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优势主动了解市场信息,使得学校的专业建设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促使学校专业与产业的结合。
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制度建设
(一)建立和完善教师资格制度和教师准入制度
建立灵活的成人教育教师的资格证书制度,针对一些年龄比较大的高级技能的人才,适当降低学历标准,让这些拥有高级技能的人才能够加入到乡镇成人教育的教师队伍中来。采用教师资格年审制度,定期考核教师,促进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以符合教师资格标准。
(二)建立健全师资队伍的培养与培训制度
1.拓宽师资培养培训渠道,加大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
2.建立成人教育学校教师的继续教育制度,倡导终身学习。
3.落实和完善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同时把到企业实践作为提高成教教师实践能力的重要形式。
五、健全和完善成人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体系,依法治教
目前来说,首先应该对《职业教育法》做出相应的修改与完善。从法律上明确各个参与成人职业教育主体的责任与义务。明确各级政府部门之间的发展成人职业教育的责任,防止互相之间推脱责任。明确企业在成人教育发展中的责任与义务,体现企业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一员所必须要承担发展成人职业教育的社会责任。建立和完善成人教育的实施细则和配套措施,增加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六、结语
本文针对成人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政府与学校关系问题,理顺成人教育的管理体制,转变政府部门职能;进一步简政放权的同时,加强成人教育的监管。针对学校与企业之间存在的机制问题,建立校企之间专门的组织机构;发挥行业组织在校企合作中的作用;在法律规定下,签订校企之间的契约;成教学校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建立为校企合作服务的运行机制;组建成人职业教育集团,积极推动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双师型教师制度,充分调动成教学校教师的积极性。建立健全的成人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体系,依法治教。
参考文献:
[1]阳耀芳:21世纪中国农村职业教育研究综述[J];中国轻工教育;2011年02期
篇2
二、现阶段高校学生管理体制的特点
通过相关的调查研究和总结分析,可以发现,现阶段高校的学生管理体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高校学生管理体制呈现出网状的结构。也就是说,高校在进行学生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存在多个部门,多个领导管理同一项社会事务现象,这样一来就容易出现矛盾,而且还容易让整个管理工作实现被分割的现象,进而容易导致沟通不畅等问题的发生,影响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第二,运行方式党政合一。也就是说,学生管理工作既被政工人员负责,也被党务部门所管理,这样一来,就容易过度的限制学生的活动,给学生带来较大的不利影响。
第三,弱化行政导向。也就是说,在实际管理中相关的领导部门和教育部门给予学生更多的是约束和控制,却没有给出积极正面的影响,没有辅助和促进作用,反而抑制了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和创新,影响了学生管理工作应有价值的发挥。
三、改革與创新高校学生管理体制的建议
改革与创新高校学生管理体制不仅是时代要求,也是学生成长发展进步的需要,而如何将其落到实处,提高高校学生管理体制的有效性,我总结了几点建议,具体内容如下所述:
1.突破传统,建立新型的管理模式
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在现阶段已经暴露出很多问题,显示出了滞后性和不适应性,所以,突破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建立新型的管理模式是确保学生管理工作实现改革和创新的重要方法之一。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高校管理人员可以借鉴企业的管理经验和模式,发挥高校自身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和长处,冲破传统的网状结构的牢笼,建立适合学生特点和需要的矩形管理模式;第二,要根据高校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来构建属于高校自己的学生管理模式;第三,在模式落实的过程中需要做到不断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总结问题,经历一个研究实践再研究再实践。也可以说,只有经历了这个过程才能最大程度的提高高校学生管理体制的有效性,让其能够充分的在高校学生管理发光发热。
2.在实际管理中实现党政管理的适当分离
现阶段,很多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都是党政不分离的,主要是以《高等教育法》之类的法规为根本的依据,实行党委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整个管理工作也是遵循一个地位,三个作用的基本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很容易出现一言堂等现象,或者是多个领导矛盾重重,最终使得恨得问题不了了之。这样一来,不仅影响了学生管理工作的效果,反而容易影响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所以,在实际管理中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适当的实现党政管理的有效分离。也就是说,在遵循相关的制度规范和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可以由副校长分管学生工作,或者是说让副校长兼任学生工作委员会主任这一职位,这样一来,就很容易解决上述问题,提高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3.强化行政导向
行政导向的导向是需要从多方面着手的,而行政导向的强化能够给学生积极正面的引导,有助于整个学生管理工作管理效率和效果的提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高校的领导部门和国家相关的教育部门要适当的减少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干预,打破传统的形式主义,在实际参与的过程中能够做到少评估检查,多提供有效的政策服务和建设性的指导;第二,高校也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发展情况和学生的特点及时的进行内部改革,明确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坚决做到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在部门内容可以根据学生那个管理工作设立相关的行政科室,例如,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学生发挥指导中心、学生住宿服务中心等各个部门。确保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能够实现弱化行政导向,强化服务力度,发挥学生自主性的运行模式。
篇3
关键词 教学 二级管理 现状 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贵阳中医学院作为贵州省为数不多的几所医药学类普通高等学校之一,随着近年招生专业、人数的不断增加,教务工作日益繁重,一级教学教务管理的各种问题日益突现。为了提高教务工作的效率,真正发挥教务部门对教学的宏观调控、指导作用,适应未来的发展,我们尝试进行教学管理改革,逐步实行教学二级管理。我校于2010年初步提出推行学校院系二级管理体制,即学校一级的职能主要侧重于宏观指导、调控和服务,院(部)作为学校下属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实体,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全面负责本部门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建立这种二级教学管理体制的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学校的综合优势及教职工参与办学的积极性,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益和办学效益,进一步扩大各二级学院部的办学自,打破传统的以学校为中心的教学管模式,建立以各院部为重心的管理机制。在几年的实施过程中,教学管理体制的这种发展变化对于诸多环节的管理工作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和挑战,出现问题再所难免。主要出现在管理人员配备不足,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定位不明确,管理手段落后等问题。本文将对我院教学二级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力图能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
1贵阳中医学院二级管理的现状
1.1 二级管理人员配备不足
贵阳中医学院的在校生人数从两年前的 6000人到现在的1万多人,专业从9个专业21个方向增加为14个专业33个方向,教学管理人员从两年前的17人到现在的12人。各二级学院部虽有教务科,但是人员配备不足,很多院系只有一人,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他们没有参与学校教学活动的安排过程,只是作一些简单的传话人的作用,没有发挥教学秘书是教学管理队伍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没有起到上传下达、联系左右的重要作用。作为教学管理中重要的学生管理部分现在仍没有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很多时候学校教务处要直接面向学生和辅导员,教务处的教师成了二级学院的“兼职辅导员”,这很不利于学院的二级管理的推进。
1.2管理制度不完善
贵阳中医学院虽然试推行二级管理制度,也做了一些教学管理重心下移的事,如将排课、学生成绩打印、密码查询等事务放到了二级学院,但是至今仍没有建立明确的二级管理制度,到目前有二级管理制度影子的文件只有《贵阳中医学院教学秘书职责》,除此之外没有其它的二级管理制度方面的文件。由于没有制度的保障,各管理层面的职责就没有清晰的界定,学校各教学管理层面的管理定位不是很明确,没有明确地规定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和二级学院管理部门的定位。大多数教学管理人员,二级学院的教学秘书,甚至教学教务处的管理人员都不知道自己明确的工作定位。所以目前学校的二级管理推行缓慢,教务处还是整天都在做一些很具体的事务性教学管理的工作,有的二级学院对二级管理的做法思想认识不到位。
1.3对二级管理的思想认识不够
各层次的管理人员对学校从一级管理向二级管理的管理模式改革必要性认识不够,教务处和各二级学院对二级管理没有总体的认识,教务处对学校的二级管理没有拿出切实可行的推行方法,二级学院也没有认识到他们才是学校教学管理的主体,对学校教务处推行的二级管理举措持有抵触情绪,使得教学二级管理推行十分缓慢。虽然有些文件里有规定学校教务处就是掌握学校整体的宏观管理,掌握方向的,但是很多管理人员并不是很清楚自己的定位,以至于教务处的管理人员成了大包大揽的人,而各二级学院的教学秘书成了“会话筒”。
1.4管理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
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和工作能力对学校整体的教学工作的质量有很大的影响。由于教学管理具有业务性强和事务多的性质,因此对管理人员的要求较高。目前我校的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管理人员的思想素质上,有的认真负责,有较好的爱岗敬业精神,工作及时认真还有创造性,是教学管理的重要助手;而有的没有责任心,心思不在工作上,总是消极应付,总是不按时完成应做的工作,给整个的教学管理增加困难。
2解决问题的建议
2.1建立和完善二级教务管理制度
有效的管理离不开制度的保障,没有高效有序的教学管理,即使有再好的教学设施和条件,也不能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建议学校教学管理职能应当建立在“校院二级管理,重心在院系”的理念基础上。根据学校的二级教学管理的现状,制定和完善校院(部)二级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包括教学管理,教师教学管理、教学档案管理、学籍管理,成绩考核管理、教学管理人员责任制等。这样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一方面要有比较完善的管理制度,使任何工作都有章可循、有规可依,才能切实做好;另一方面相关人员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才能确保教学工作有序地运行,使教学工作纳入良性循环轨道,教学质量才能稳步提高。教学管理制度化,是教学管理上的一项基本措施,只有尽快建立和完善我院的二级教务管理制度体系,二级管理改革才会取得成功,才能使教学管理高效化、教学效果明显化。
2.2加强管专职的管理人员建设
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学管理队伍是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障。教学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人员和学校教务处教学管理人员一样是学校教学管理队伍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都是为教学的教学管理服务的,只是各自的职责和服务的对象不同。各二级学院是教学管理的基层,是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实施者,他们直接对各师生服务,也是沟通信息、协调关系的联络者。加强管理队伍的建设,就是要加强各二级学院管理队伍的人员和工作能力的建设。
人员建设方面:目前各二级学院已有教务科这个教学管理岗,为了工作的方便,建议学校将各二级学院教学秘书和学籍管理员分别设立。原因是教学包含教师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学管理岗主要面向教师的教学活动,直接参与教学活动的组织、安排。如汇总整理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安排教学任务,整理教学档案,协助分管领导做好教学质量调查、教学检查等工作。而学籍管理岗主要面向学生的学习活动,如学生注册、学籍管理,各种考试安排、毕业生审核等等。分别设置教学管理岗和学籍管理岗,有利于各司其职,把工作做细、做精、做好,有精力研究教学教务管理的方法、规律,以充分发按其教学管理的功能。
工作能力方面:教学管理人员作为学校教学管理的实施者,除了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外,先进的管理意识和良好的工作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为此,建议学校多给他们一些机会,参与一些有益的教学研究会议和参与一些工作技能的培训,这样能多方面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能力。
2.3 明确教学管理人员的角色定位
学校各二级学院教务科的管理人员是学院基层教学单位院(部)最直接的教学管理人员,他们是学校与二级学院(部)及师生这三者之间的信息沟通的链条,他们的工作从属于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教务处)和本院(部)教学院长,受到双重领导,直接参与教学活动的组织、安排,管理本院的教学事务,围绕教学活动主体做好管理、协调和服务工作。在教学管理中只有各个管理岗位职责明确,才能各司其职,做好整个的教学管理工人作。
篇4
关键词:中小学;教学质量;以人为本
在管理中提高教学质量,最为主要的一点就是对教学指导思想中的问题进行解决,只有对学校领导以及职工的教学思想进行端正,对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进行激发,从而让教师对学生负责,认真教育学生。
一、在管理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1.以教师为本
只有有了好的教师,才能有好的教育、教师在教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是实施教学活动的主要人物。因此,学校在管理中要以教师为本。
首先,要从多方面对教师进行关心,给教师提供优越的条件,对教师遇到的困难要及时了解,并且尽最大能力为教师解决。然后,要为教师创造一个和谐、舒适的工作环境。对教师自身的发展也要关注。对教师的文化知识要进行培训、考核。因为每个教师都是用自己的大脑和双手为学校工作,因此,管理者要理解和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学校的管理者对学校中的每个教师都要给予尊重,与他们平等交流。
2.以学生为本
学校的主体是学生,若是没有学生,学校也没有必要继续存在,因此学校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替学生着想,在制订管理政策时,也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并且还要对学生的潜能充分地挖掘。中小学生都还没有成年,因此要将学生的身心健康放在首位,对学生的安全进行保障,只有学生的安全有了保证,才能更好地教育,教学质量才能得到提高。中小学生的身心正处于发展时期,教师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帮助学生提高对不良风气的免疫力,让学生能够健康地成长。除此之外,还要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让中小学生对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进行了解。
二、建立教学管理系统
学校管理的关键是建立一个适合学校发展的管理系统,教学管理系统在运行中,要建立岗位责任制,明确每一个人的责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学管理系统中,关键人物是校长,因为校长是决策层中的指挥者,主要对教师进行组织、协调以及奖励惩罚等,系统的运行需要校长对其进行布局。在运行教学管理系统时,要对教师做好工作,对教师的师德教育要进行强化,通过培训和考核促使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得到提高,开展优质课、示范课等交流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除此以外,鼓励教师对教学经验进行总结,对教研课题进行申报,促进教师教研能力的提高。在建立考核制度时,要科学化、合理化,让教师的教学成绩和奖金、晋级以及分配联系起来,从而让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得到提高,充分对教师的工作热情进行调动,从而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
在教学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和热情,按照教育局颁发的规定进行教育,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除此之外,在管理中要不断地摸索和总结经验,制订出适合自身的管理体制,从而在中小学管理中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二级管理;学科;专业类
1 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含义
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管理模式,是指通过改革,明确校院职责和权限,转变学校职能部门的管理职能,下放管理权力,调整管理跨度,规范管理行为,使管理重心下移,对学校教育资源重新整合和优化配置,形成学校-学院两级管理层次,建立起学校宏观调控、以学院为中心的高校管理运行机制,以促进学科的整合和发展,激发各级组织的活力[1]。
高等学校不是行政机关,而是学术机构,是培养人才的地方。要保障学校正常运转,行政管理是必要的,学校管理中还有很大成分就是学术管理,其地位呈现越来越重要的趋势。本文提到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指校、院两级行政管理体制。学校行政管理体制是指学校的组织结构形式和工作制度的总称,它是由学校行政组织结构的设置、各组织结构之间隶属关系和相互间的职权划分等构成[2]。学校行政管理体制的类型主要有集权制和分权制两种基本类型,规模小的学校一般以集权制为主,规模较大的学校一般以分权制为主。
2 高等学校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产生的原因
学院制的这种转换既有外部条件又有内部因素,外部条件是近年来学校规模的发展变化,近年来,普通高等教育的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趋势,1998年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数为1083627,在校生3408764,而2012年招生数为6888336,在校生数为23913155(数据来源教育部网站)。从1998年到2012年短短14年,高等教育规模迅速翻了6倍多,由于高校合并以及扩招的双重叠加作用,高等学校规模迅速扩大,高等学校纷纷步入万人大学,甚至有为数众多的大学达到几万人。进入21世纪后,随着学校规模扩大,部分学校系所众多,造成管理幅度增大,为推行学院制创造了外部条件。
组建学院制的内在因素是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当前学科的发展趋势是:科学发展到今天具有综合化特征,学科门类增多,各个学科在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过程中不断形成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和新兴学科,而新知识的增长点就出现在这些新学科中。由于这些学科是是由不同学科交叉融合而来,或者由同一学科内部不同领域或方向交叉融合而来,因此在当今时代,科学发展往往不是靠单兵作战,更多的是靠团队的力量、集体的力量。实现交叉学习和研究的环境正是科学发展日趋综合化、整体化所促成合要求的。学科发展既分化又综合的特点,客观上要求大学内部迫切需要成立由组织建制的学科群来统领学科的发展。这样才能拓宽学科口径, 加强不同学科专业的交叉与融合, 在不同专业、学科间建立起信息流动和知识共享的模式, 实现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范畴的合作以及不同学科知识的交流与共享。科学之网既需要某一学科纵向延伸,又需要另外学科横向交叉,才形成强大的学科发展体系。
3 二级学院组建的特点
学院制组建有二种情况,一种是自发的,另一种是跟风照搬的。自发的情况属于规模较大的部分大学,这些学校由于学科专业众多,管理幅度大。由于管理幅度不能无限增加,如果管理幅度过大,就必须建立相应的管理层次来减少管理幅度,实施分层次管理,提高管理效率。进入21世纪组建学院成为高校改革和发展的潮流,一些规模较小的学院类院校,也设置学院内部的二级学院。
高校组建二级学院受高等教育规模扩大的因素所引导,组建二级学院时,不管一所大学的规模大与小,推行学院制的先后,大都着眼于学科的建设和发展的这根主线,力图通过学科的发展促进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学科在本科教育中分三个层次,即学科门类、专业类、专业。学科门类是对具有一定关联学科的归类。专业类是具有共同理论基础或研究领域相对一致的学科集合。专业是组成一级学科的基本单元。
正因为没有一所大学囊括所有学科门类且各门类之间平衡发展,只有极个别规模上的超级大学按照学科类别进行组建的。学院制的组建方式一般是以专业类为基础,在专业类的范畴内进行,按照专业类的优化重组来组建学院。目前中国的多科性或者综合大学大多数是具有若干个学科门类,其专业类也较多,单科性学院一般是某门学科独大,其它学科略有发展,但不占主体地位,专业类相对较少。
4 我校二级学院的组建情况
北京建筑大学就是以工科土建类为主由单科性大学逐渐向多科性大学转变的高校,2013年4月由学院升格为大学,对于这种快速发展的高校更应以推进学院制为契机,大力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力争在高等教育新一轮调整中占得先机。
我校于2006年6月组建了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等9个学院,经过7年的发展,构建5个学科门类,22个专业类的学科专业体系,一直以来学校把学科发展的整体思路与申办大学的目标结合起来,按照申办大学的标准来加强学科建设,每个学院一般应按照三个一级学科来建设,经过若干年建设分别优化了了理学院、电信学院、经管学院的专业布局,进一步加强传统优势学科,支持薄弱学科。使我校形成结构优化、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学科体系。促进了学科之间相互支撑和交叉融合,形成了新的生命力的学科增长点,发展了新兴学科方向。
【参考文献】
篇6
一、二级管理模式下教学秘书的角色特性
高职院校实行二级管理体制,教务处的部分管理决策权下放至二级学院,各学院的具体管理事物发生很大的变化。作为教学管理主体的教学秘书拥有更多管理权后,将不再是单纯的任务执行者,而是二级学院教学工作的管理实施者,这就要求教学秘书对教学管理工作有具体的规划及管理目标,其管理职能上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在二级管理体制这一新形势下,教学秘书为做好管理工作,不仅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而且要深入了解该角色的特性,以便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1.角色多元性
二级管理模式下的教学秘书,不再是简单的政策措施执行者,而是集管理服务、联络协调及助手参谋于一身的多元化角色。教学秘书既要对日常教学事物进行管理,又要做好服务教学和服务师生工作。在管理服务的过程中,还要作为教务管理部门、教学单位和师生之间的桥梁及纽带,做好沟通与协调工作,保障教学秩序有条不紊地进行。同时,利用自身掌握的教学管理动态信息为分院领导提供合理的建议和方案,以供领导作决策时参考。教学秘书受教务处、二级学院的两重领导,工作质量的好坏不仅影响着院、系的教学管理工作,而且影响着整个学校的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
2.角色的专业性
目前高职院校教学秘书多不是教学管理专业出身,且流动性较大,仅为被动地配合教务处的教学管理工作,对专业建设并未起到推动及监督作用。二级管理体制下的教学秘书,不再是客串的身份,而是化被动为主动,承担起学院所有的管理相关事务,这就要求其必须具备专业化的管理能力。不仅要对整体教学管理工作进行统筹,分清主次,整合协调,还要利用现代化信息网络技术高效地完成工作。同时还需具备文书写作与处理、调研分析与创新、突发事件处理等能力。
3.角色的現代性
二级管理的实施是为了适应高校规模的扩大,在这样的新形势下,经验型管理已无法满足二级教学管理的新要求,教学秘书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同时,必须应用现代化的管理理念、方法及手段来提高工作效率。只有具备创新高效的理念,采用系统管理、信息管理等方法,熟练使用现代化的管理软件,才能保证管理的决策正确、执行高效和监督有力。
二、二级管理模式下教学秘书的能力提升
二级管理模式下,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模式在学校教务处的总体管理下增加了自主管理权。这使得传统以处理日常教学事务为主导的教学秘书职责已不再适应新时期高校发展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学秘书在新型的管理体制下不断地提升自身的能力。
1.加强思想教育,增强管理服务意识,发挥主观能动性。
高职院校要根据二级管理体制下教学秘书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加强思想教育,使教学秘书牢固树立以师生为本,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意识,明确管理与服务的辩证统一关系,即服务工作有利于加强管理,有效的管理本身就是很好的服务。同时,教学秘书要准确定位自己的工作职责,并充分认识到该职务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重要性,通过政治待遇、职称评定、利益分配等激励机制来调动教学秘书工作的积极性。
2.加强岗位培训,注重创新性,提高工作能力。
篇7
【关键字】经济体制转型 人才 学生管理 策略
高职校学生管理工作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它对提高高职校学生全面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面对当今经济的快速发展,正好为高职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提拱了一个机遇,但是依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与我国提倡的人才培养的要求不一致,因此要求改善高职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
一、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思想缺陷
就目前来看,许多高校在学生的管理方面还存在着不足,管理思想还不是很先进,没有把以学生为本作为一种管理理念。然后是高职校的学生规模还是比较强大的,管理起来很不容易,再加上学校的管理机制不是很完善,这就加大了管理难度,效率比较低。
(二)、网络带来的压力
现在网络技术发展很快,很多学生都会接触到网络,那些意志不坚定或者心智不成熟容易沉溺于网络的虚假世界,对其身心发展不利,遇到困难、挫折变得容易逃避现实。这些都会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不便。
(三)、评价体制存在缺陷
根据数据统计,一般以上的高校在对学生的成绩、各方面的发展能力等方面的评价存在缺陷。对于高职校的管理人员来说,把以往的评价体制作为一种固定的模式,总是以固定的模式去衡量优秀学生的标准,这样会使学生只为追求优秀的成绩,不顾身心健康的发展。
(四)、高职校管理人员素质还需提高
作为高职校管理者,思想、素质、教育、品德行为等方面都会在管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专业知识方面的不足,一般听从上级命令形式,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没有做到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一切只是徒劳。
二、严峻形势
(一)、管理工作面对新的变化
面对当今经济体制不断地改革与经济的发展,在管理方式方面都比较落后,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不符。面对新的变化,高职校、学生都应该与时俱进,跟着适应新的变化,这样学生的观念可以多元化发展。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考验。每年就业市场的竞争都很激烈,主要是我国的产业结构需要进一步的完善,还有就是没有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
(二)、网络信息发展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都有一定的影响。它方便学校的工作人员了解学生的情况,可以利用网络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它也带了不利的一面,网络使学生接触的信息更加广泛,也可能存在一些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的信息,影响学生学习,或者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思想。
(三)、高职校学制的变革
现在全国各高校在学制上进行了变革,采用了学分制、主修辅修等,这种全新的学制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有了自主选择权,学习更加有激情和动力。
三、应对策略
(一)、完善管理体制
针对当前高职校管理工作的现况,应该不断完善学校的管理体制,符合国家政策的规定。增强对学生管理的执行力度,好好落实管理工作。如果出现违反纪律的学生,注重科学教育,并给予一定的处罚,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
(二)、把学生放在中心位子
要做到把学生放到管理中心的位子,就该转变以往的管理思想,做到以人为本的观念。贯彻执行学校的校纪校规,努力维护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利用积极的因素,为学生管理工作提供良好的环境。
作为管理者,更应该多鼓励、关心、帮助学生,这样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学生全方面发展。
(三)、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
在高职校管理工作中,有两个主体,一个是教师管理,一个就是学生。对于学生的管理,就需要提高学校干部的选拔力度,增强管理能力,完善老师绩效考核的评价机制。再就是需要培养优秀的学生干部,为辅助教学和管理做铺垫。他们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学生本身,可以加强学生的管理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与反省。
(四)、增强文化建设
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校园文化。学校应该多举办一些积极向上,健康发展的文化活动,丰富校园生活。例如校文化节,知识竞赛,参观博物馆等活动,做到把教育学生与建设文化联系起来,可以提高高职校的文化管理的层次。在组织学生参观各种文化活动中,增强学生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修养,了解到校园文化的重要意义使他们积极参加到校文化建设的中去。还可以结合当地的文化,举办校园主题活动,加深文化底蕴。
(五)、分类引导
高校学生管理应该在做好管理学生工作的同时,划分学生管理的层次。在收集学生信息的同时注意划分不同群体,例如学习能力、籍贯、年级、民族等,进行不同的管理。积极引导学生,开导学生,避免不必要的安全问题,这样可以有效的维护学校的稳定,促进管理工作的进行。
参考文献
[1]徐菊凤.以人为本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0.
篇8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问题;建议
高等职业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中一个重要的形式,承担着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输送高级技能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由于高职教育兼具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在教学管理方面有其特殊性,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者要有针对性地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寻求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
1.学生素质参差不齐
伴随高职院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大,带来的是生源质量的大幅度下滑,具体表现为学生文化基础薄弱,生活能力欠佳,心理素质下降,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动机不够明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这些都造成了高职院校教学和管理的难度增大。
2.教师缺乏高职教学的经验
由于高职院校成立时间较短,教师大多来自各高等院校的高学历毕业生,他们通常具有较强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年龄优势,但是实践教学能力和教学经验缺乏,教学的内容比较书本化,加之缺乏实践动手和下企业的锻炼经验,在教学上不能得心应手,这种转变需要一定的过程。
3.学校管理存在缺失
部分高职院校对教师教学的活动规定得较严格,对教师管理的制度规定绝对化,限制了教师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发挥,不利于挖掘教师自身的教学特点和教学潜力。教师的精力被更多的分流在疲于应付教学检查和教学资料规范的事务中,导致教师摄取前沿知识、掌握行业信息以及研究教学方法这些更有价值的工作无法有效进行,使得教学效果一般,缺乏应有的教学魅力和独创性。
4.实践条件不足
民办高校实践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实践教学经费不足、管理人员匮乏、专业素质不强;实践教学管理各个环节相互掣肘,没有形成高效的实践教学管理合力;实践教学管理缺乏有效的问题预防机制,造成管理上的被动,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没有理清,两者在管理边界上相互僭越,没有形成相互促进、共生共荣的联动机制。
二、对提高高职院校教学效果的几点建议
1.增强教学管理者的能力
高职教育按照社会特定职业的需要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必须从生产一线的实际需要出发,教学计划应该体现出高职特色,这就要求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有机结合,解决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管理者要善于把握当今高等教育发展态势,积极主动地关注与本行业有关的新闻时事和学校院系、学生发展动态,以人为本,辩证思考,开创工作新思路。凡事从服务的对象出发,调整自己的工作方式,积极主动与相关部门沟通、与师生交流,综合考虑人、教育、管理、信息在工作中的位置,明确相关规章制度及其精神,理清工作思路,分清工作重难点,简化工作程序,通过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来处理大量信息和数据,提高工作效率。
2.增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教育工作者在教授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要注意发散学生们的思维,仔细培养学生们的自学能力和思考能力,理解感悟这门技术的精髓之处,只有这样方能够真正地让学生适应社会,灵活运用自己的职业技能并开拓创新。教师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也是最懂学生的,所以学校务必要提升教师的工作素质与师德。
3. 提高学校的实践教学能力
首先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从业人员应不断学习理论和实践技能,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还应广泛了行业的发展方向,了解社会对学生的需求,并深入企业了解各具体岗位的职业要求,更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
其次,高职院校的总体教学目标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技术的应用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加强同企业的合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让学生得到更多的动手操作训练。
再次,高职院校应该加强与其它高校在实践教学管理人才培养上开展合作,积极开展实践教学管理创新的联合研究、资源共享。尤其是创办时间短、实践教学条件弱的高职院校,可以与一些老牌学校进行合作,借用他们的实训场地,同时学习一些先进和管理经验和实践教学方法。
4.构建适合本校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篇9
学校的核心功能是保证和不断改进对学生及其相关消费者的服务。学校根据学生及其相关消费者的需求、学生发展和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国家教育方针与法令法规的要求,确定学校的办学理念,它包括办学宗旨、办学方针、育人目标、办学特色、发展目标、管理机制等部分。这些办学理念如何转化为可操作的管理行为,远期发展规划如何转化为各阶段的具体目标,关键要建立科学的目标计划体系。全面目标计划体系将学校近期、中期、长期发展规划,分解转化为学校各学年的目标任务。据此学校制定学期工作计划,各部门根据学校工作计划制定部门工作计划,直到具体岗位与个人。各层面的目标具体全面,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工作计划分层制定,分层审批,分层管理。总目标指导分目标,分目标保证总目标,构成一个全面的目标计划体系,并围绕目标的实现展开一系列的管理活动。全面目标计划体系与传统的计划管理相比,其创新表现:
(1)多维测定,使目标更具客观性、可操作性。学校各项目标是建立在对上一学年质量、团队素质、综合效益的比较,部门之间质量、效益的比较,与同业之间的比较,外部环境的变化等数据和情况认真测定、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的。
(2)学校内各级各类人员都参与目标的制定和实施,根据学校总目标和上一级的目标确定本岗目标。
(3)从总目标到分目标全面而具体,目标涉及学校各方面的主要工作,如在校生巩固率指标,学生家长满意率指标,中考指标,高考指标,德育指标,各年级素质教育指标,学生安全指标,教职工队伍建设指标,后勤服务工作指标、成本控制指标等。
(4)目标时时处于受控状态。一是对目标的制定进行评审,确保总目标的可操作性并能有效分解到部门和个人;二是对目标的实施进行监控,把握各部门及个人目标达成的趋势,及时调整措施,确保目标的达成;三是对目标的达成进行验收。学校所有人员都要参与管理并以目标来指导行为。学校各项工作、各部门、各岗位、各级各类人员的工作过程,都处于目标计划的指导之下。
二、质量管理体系
目标计划体系建立之后,需要通过一系列组织精细、严谨、扎实的管理活动,引导教职工将目标落到实处,落到管理的全过程,而不是将目标束之高阁或秋后算帐。为此,学校需建立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
ISO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Standardization Organization)英文首个字母的缩写,ISO9000是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的一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的总称。我国在1992年正式采用了ISO9000族标准,大量应用于企业的质量管理。
ISO9000的本质是:建立一个保证及提高质量的系统的管理体系,明确保证质量应达到的基本要求,通过对一个组织的各个管理环节的有效控制,使出现问题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程度,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和提升。以扎实有效的过程管理,确保目标的达成。
在国内基础教育领域应用ISO9000尚无先例的情况下,我们借鉴其基本思想和管理模式,结合教育行业和学校管理的特点,在全国率先创造性地建立起了适用于基础教育领域的学校质量管理体系,这个过程的本身就是重大创新,突破了原有的教育思想观念。该体系的主要特点是:
(1)建立起“教育是服务”的管理机制。教育被视为一种服务,传统的受教育者学生及其家长、社会成为“消费者”,学校的教职工成为内部“消费者”。学校对内部消费者需求的关注及其和谐成为满足外部消费者需求的保证。在这样的视点下,学校关注满足消费者的利益与需求成为必须,学校对消费者是一种服务关系成为必然。保证和不断改进对学生及其相关消费者的服务成为学校的核心功能得到了确立。学生是学校的第一类消费者,学校教育的“产品”,是学校生存、信誉的决定性因素,因而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断提高的多元需求成为学校工作的聚焦点,受到全面的关注。这一管理体制的确立规范了学校、教师的教育服务行为。在教育教学、后勤等各项管理中,对如何确保以学生为中心,提出了基本要求,建立了学生、家长满意度测评机制,把学生、家长满意度作为衡量学校管理业绩和各级各类人员业绩的关键指标。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全面的强调。
(2)突出了“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尽一切可能关注人的需求成为学校管理工作的精髓。在全面关注学生与家长的需求,并使其确保得到落实的同时,注重发挥教职工的积极性,鼓励教职工积极参与学校管理,在要求教职工努力达到体系中基本标准的同时,以制度鼓励全员创新、创造性工作,不断超越体系的要求,只有做得更好,而没有最好。
(3)坚持全面、全员、全程管理。一是对学校教育、教学、科研、行政、后勤工作全面进行质量设计并全部进行质量控制,紧扣教育教学这一学校的中心工作,将凡是影响质量的因素都纳入强化管理的范畴,基本实现了“凡事有准则,凡事有负责,凡事有程序,凡事有监督”。以此为前提,将质量管理的重点向全体学生、学生的全面发展质量以及教育、教学这一中心环节的质量管理倾斜。二是把学校各级、各类人员都做为“服务网”、“质量链”中的一环,强调全员参与和团队配合。同时强化全员的教育与培训,使学校每个部门、每个人员都有强烈的消费者意识,服务意识,质量意识,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三是抓好过程管理。紧紧抓住教育、教学的每一环节,过程的每个阶段的质量管理,以阶段性目标的达成保证高质量结果的实现。注意对管理、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的“接口”进行设计和质量控制,以保证学校各项工作能紧紧围绕着教育质量目标和谐、高效地开展。
(4)规范了对制度本身的管理。对各种文件的制定、审批、修改、印制、发放、保管、回收、销毁等各环节进行严格控制,保障了制度本身的有效性、完整性、严肃性。
(5)管理职责明确,流程清晰,规范具体,指导性与可操作性强。从校长直至每一个员工的岗位职责都建立了文件,使不同岗位人员都清楚有哪些职责和基本工作要求。每项工作都建立管理的流程,说明管理的步骤和要求,在此基础上,细化了工作规范。新入校的干部和教师通过学习、培训,能在短期迅速有效地开展工作。
(6)充分发挥了纠正与预防的功能。通过事前的预防,过程的检查,事后的及时纠正等一系列制度,保障了各项工作的有效落实,使学校管理不断持续提升。如通过强化学生安全管理,完善学生护导措施、安全教育措施、防火防爆防中毒措施、学校安全工作检查制度等,确保了学生的安全。又如通过家校的沟通管理,既保障了家长能及时了解孩子在校情况学校发展状况,又保障了家长的意见能及时反馈到学校,得到及时解决,密切了家校关系。
(7)强化了监督机制。通过内部质量审核,以科学有效的检查原则、方法、步骤等,体现了检查的客观性。平时抽查与阶段性检查相结合,加强了对管理过程的监视和测量。建立体系后申请认证,外部检查机构必须对学校进行系统全面的评审,通过认证后每个学期来学校进行评审,若评审不合格,将被取消认证资格。这种外部驱动机制解决了“自己的刀不能削自己的把”的问题。既加大了监督的力度,又增强了监督的客观性、公正性转贴于
三、全员业绩考核体系
学校两支队伍建设(人力资源管理)始终是学校建设的根本,建立学校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解决了质量的过程管理,从过程上保障了质量,但没能有效地解决管理中第一要素“人”的科学管理、评价与激励,这是学校管理中的重中之重和难点所在。我们吸取国内外人力资源管理的先进思想和经验,创建了全员业绩考评体系(TIP考核体系)。从对象上分,其包括团队考核、个人考核。从考核模块上分,包括过程质量、业绩、职能素质与表现考核。
该体系与传统的考核制度相比,取得了重大突破,主要表现在:
(1)用系统的方法使人与事复合。传统的考核管人的权力主要集中在人事部门,管事的权力则分散于各学部领导身上,致使考核资讯相互脱节,学部和人事部门均难以获得全面、完整的资讯,导致考核结果往往片面、主观。
(2)用联系的方法使团队、个人、业绩成为整体。形成个人à团队à学校,紧紧围绕质量、效益的价值、利益导向,培养团队精神,凝聚整体发展意识。
(3)用评价链贯通目标à过程à结果,保障目标的实现。
(4)用工作行为的过程,职能素质、能力表现,业绩的统一,促进教职工综合素质的增值、创值,使学校目标的可持续性提升更具保障。
(5)用激励的机制,引导教职工发挥潜能,超越现行管理制度,不断创新、创造。
篇10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深圳 518029)
摘要:目前,高职教育办学理念和办学体制机制有了很大的发展,在新的办学理念和办学体制下实践教学的管理工作也要与时俱进,适应新的变化。结合近年来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国家骨干校的建设工作,对政校行企多元协同办学体制下实践教学管理工作进行探讨,旨在为相似办学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开展实践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 :政校行企多元协同;办学体制;实践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0-0058-03
2010年,教育部、财政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启动了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并明确指出:“100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的主要建设任务是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增强办学活力。”作为骨干校建设单位之一,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抓住创新办学体制机制这个重点,建立了政校行企多元协同的办学体制和机制。
在新的办学体制机制下,实践教学管理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实践教学管理的主体、客体、内容、管理方式等都面临新的变化。如何适应新的办学体制建设需要,调整好实践教学管理的各个方面,促进实践教学管理工作正常有序地开展,是当前实践教学工作面临的新问题。
政校行企多元协同办学体制简介
我校建立了政校行企合作办学的“三会一办”体制。“三会一办”即学校成立校企合作办学理事会,二级学院成立校企合作办学管理委员会、专业建立教学指导委员会,形成职业教育协同办学联合体,同时成立校企合作办学管理办公室,统筹校企合作办学,推进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校企合作办学理事会是全面领导全校校企合作办学的机构,致力于构建职业教育协同办学联合体,建立健全有利于校企深度合作的体制机制,促进学校与政府、行业协会、知名企业紧密合作,理事会理事长由校长担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是教学单位落实校企合作的机构,由校企双方人士构成,具体指导本专业开展以校企合作为导向的办学实践,具有咨询、议事与指导的职能。合作办学管委会则侧重对校企合作项目、二级学院、校企合作园区、“厂中校”等的管理,是理事会的派出机构,由二级学院院长或企业代表担任正、副主任,具有师生管理、教学方案制定、组织教学、实习实训、督导评价、生产研发等多种综合性职能。校企合作办学管理办公室是校企合作办学理事会的办事机构,对外协调与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的合作事务,对内整合教务、人事、财务、科研设备、学生管理、招生就业部门和各二级学院的校企合作资源,推进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深化校企联合。目前,我校已经批准校企合作办学管理办公室作为二级专设机构,协调管理全校校企合作办学的行政事务,如下页图1所示。
实践教学管理工作面临的新问题
“三会一办”政校行企合作办学组织架构建立以前,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在政策和法律支持、经费划拨、指导学校建设、优化办学环境及提供社会资源等方面作用发挥不明显。由于学校与行业企业的利益诉求不一样,学校的主体任务是办学,培养高质量的人才,而行业企业的目的是追求利润,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缺乏共同的利益驱动,开展起来经常会遇到诸多困难,导致校企合作停留在低层次。高职院校自身的社会服务能力不强,服务意识缺乏,部分学生综合素质不高,不能够为企业提供有价值的资源和人才,也导致校企合作很难达到高水平和深层次。学校的实践教学管理工作主要集中于学校本身的实践教学任务的开展,管理理念和手段落后,管理内容单一,管理层次和水平也不高。实践教学的管理工作无法与政府政策制定、经费划拨挂钩,也无法考虑行业企业的利益诉求,与行业企业进行深度合作,这导致政校行企多元协同办学无法落到实处。因此,新体制下实践教学管理工作面临的上述问题亟待解决。
实践教学管理工作改革的新思路
“三会一办”政校行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下,实践教学管理要着眼于全局,重点突破一些妨碍实践教学更好开展的机制,以期在管理理念、方法和内容上有新的突破。应该明确学校依然是办学主体,政府、行业、企业是办学的推动者和参与者。在合作过程中,明确不同合作方的权利和职责,是促进体制机制有序运行和实践教学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实践教学管理要创新学校实践教学管理机制,优化实践教学内部运行管理,加强外部资源的整合和使用能力,以教学质量、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培养为抓手,最终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技能水平。
明确政校行企各利益主体的责、权、利,促进互利共赢、深度合作 要明确理事会《章程》及合作协议在双方合作中的基础性地位,落实理事会中各利益主体的责、权、利,强化合约意识与责任意识,切实提高执行力,重点规范信息共享、人员配备、工作机制、互派教师、接纳就业、合作研发等方面的行为。要建立相应的考评机制与规则,学校设立合作奖励基金,建立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实施双驱互促,实现互利共赢。在合作过程中,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建设规划、搭建平台、完善政策、建立机制、提供经费支持;学校的角色是坚持“围绕产业建专业,围绕专业促产业”的理念,本着互惠互利、实现双赢的原则,因地制宜开展多元化合作;企业参与合作主要是结合生产需求,通过联合确定培养目标、共同制定培养方案等方式培养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行业的角色是在人才供需、职业教育发展规划、专业布局、课程体系、评价标准、教材建设、实习实训、师资队伍、企业参与、集团办学等方面发挥指导作用,促进学校的专业建设和教学实践。
管理理念、手段的革新与管理内容的深化 “三会一办”政校行企合作办学组织架构建立以后,为学校实践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的平台。实践教学的管理工作不再局限于学校内部实践教学相关工作和实践教学资源的具体管理,还包括校外政府、行业、企业等社会教学资源的获取和管理。实践教学管理理念要与时俱进,由单纯的管理向服务和合作转变。目前,实践教学的场所越来越分散,范围也越来越大,包括校内实训室、校内工厂、校外实训基地、校外合作企业等场所。采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可以使实践教学的管理工作摆脱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实现管理的无界化。例如,采用论坛、即时通讯工具、电子工作日志可以实现实践教学工作的网络化管理,注重实践教学资源的无界化管理,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实践教学资源的作用。我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立了国家级教学资源库,使得实践教学资源共享网络化,学生在任何一个地点都可以通过网络获得教学资料。
构建校企合作育人、合作评价、合作就业机制 要为学生配备由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组成的“双导师”,提供个性化的贴身指导服务。注重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强化实践教学效果,建立校企双方共同合作并全程指导的专业课程教学、实训和实习,校企共同评价学生能力、共同落实就业岗位的机制,实现教育教学双导师,评价双认同,就业双帮助。在教学质量评价与督导环节,建立校企合作评价制度,引进企业人员充实督导队伍,以企业的标准考核教师与课堂教学效果。开发行企网上评学系统,建构信息化管理手段,与常规管理手段有效配合,实现多时空、多方位地评价学生。
实施“一师双岗”制度,推进“双师”队伍建设 按照岗位设置和绩效工资等人事制度改革相关政策,将专职教师的“双师”素质培养和兼职教师的任课要求纳入岗位设置管理。将教师岗位分为“常设岗位”(专职教师)和“非常设岗位”(兼职教师)两类,教学岗位由校内专职教师岗位和企业兼职教师岗位两部分组成。对常设岗位专职教师(含辅导员)设置校内、企业两个工作岗位;对非常设岗位则聘任企业专业人员、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兼职教师同时具有企业和稳定的学校兼职两个岗位。专职教师实施“一师双岗”(学院岗位、企业工作岗位)管理。每位专任教师每学年在学校岗位承担规定的教学工作量,另外的工作量则在企业岗位完成。企业岗位工作量由带学生下企业实训实习、在企业授课培训员工、与企业合作研发项目、开展技术咨询服务、下企业调研、合作开展教学建设、在企业顶岗实践等组成。同时积极探索有效的激励机制,确保“双师”教师队伍的质量。将专职教师、辅导员企业岗位工作量完成情况纳入绩效考核、评优评先、科研立项、职务评聘、职务提拔等范围。
服务社会找准利益契合点,构建利益共同体 要重视企业需求,完善订单培养模式,建立稳定的校企人才输送机制。努力开发就业大户和就业基地,扩大订单培养的比例,扩展订单培养的形式,增强订单培养的灵活性,使人才培养满足特定企业的特定需求,为企业“量身订做”毕业生,降低企业的招聘成本,提高用人效益,满足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开发学校人力资源,完善技术服务,建立校企智力合作机制。挖掘教师潜力,为企业服务,解决技术难题,解决中小企业技术研发能力普遍不足的困难。开放校内优质设备,促进校企共同研发。根据学校拥有的大量教学和科研设备,建立设备共享机制,与校企共同研发、共同发展,走校企深度融合之路。建立公益性的服务收费标准和运营管理制度,向社会、企业开放市重点实验室,满足企业研发需求。利用学校教学资源,特别是信息化网络教学资源,为社会提供教学服务。开展企业员工培训,满足企业对员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综合素质培养、技能培训、资格认证等人力资源开发和企业建设方面的需求。
积极探索多元投入新体制,实施“双机构”共管 要坚持政府投入为主,探索多元投入的新体制,通过设备、技术、场地、资金、管理等多种方式入股,增强实质性合作。学校开展“引企入校”工程,在设置入校条件、为企业提供场地和社会服务的前提下,开展校企深度合作,共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一是用场地、空间入股的方式合作;二是用设备使用权入股的方式合作;三是用师资队伍技术开发资源的方式合作。优化实训基地配套建设经费使用方式,用设备配套资金引企入校,作为校企合作启动资金,引进企业人力资源与补充设备,共建实训基地。同时,在合作企业的人力资源部设置“学生实习实训管理科”,配备兼职的合作管理人员,与学校的校企合作办学管理办公室下属的各二级学院学生实习实训管理科形成“双机构”共管机制。
实践教学管理工作改革取得的实际成效
随着新体制下实践教学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发展,我校校企合作共建了5个二级学院,项目运行良好,校企合作办学管理办公室沟通、协调与管理的职能得到充分发挥,教师联系企业、为企业服务的职责刚性化,学校开放办学、办学活力和教育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学校专业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方向进一步吻合,以4个重点建设专业为龙头的各专业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厂校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得到进一步强化,行业企业的要求全面体现在课程教学、项目设计、督导评价等各个环节,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管委会职能行使充分,校企共育共管的机制与手段较为完备,人才培养质量得到大幅提升。
校企共管共育的“双师”教师管理模式初步形成,“一师双岗”制度实施良好,学校“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得到加强,企业兼职教师的稳定性和待遇大幅提升,教师下企业实践和社会服务措施常规化。学校与企业合作的人才输送机制、智力合作机制、设备共享机制基本完善,成为区域内企业的人才库、实验室与培训中心,学校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动性进一步加强,效益开始显现,校企双赢互促的良好局面已逐步形成。
参考文献:
[1]杨娟.高职院校政行校企深度合作办学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2(15):98-100.
[2]赵善庆.“政校企行”深度融合中的难点与解决机制[J].成人教育,2012(2):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