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专业导论范文
时间:2023-11-07 17:28: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专业导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涉农专业 实习 效果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24-0004-02
涉农专业作为一个中等职业教育的新生力量,是一项惠农惠民的民生工程、社会事业,它虽划归到学历教育序列,但又明显有别于在校生的职业教育模式。涉农专业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不仅仅是取得文凭,而是想通过较系统的学习、掌握知识技能,在实践中感悟理论,再由理论指导实践,掌握促产增收的、实实在在的农业技术,促进自家产业上规模、上水平、出效益。
我们本着科技支农、科学富农的教学宗旨,针对涉农专业的特殊教学对象,充分考虑其生活、生产的实际问题。而且学为所用,学为所获,理论为实践服务,是职业教育的永恒真理。这无疑将“实践教学”确定为涉农专业教育最为重要的环节,然而这也是涉农教学中最为困难的教学环节。如何有效地开展“实习教学”,最大程度培养农民学员的实际操作能力,成为培养实用型新农民的一项重要课题。
笔者作为我院涉农专业教学管理的负责人,两年来,在组织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研究、总结,采取涉农专业实习实践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之中,采取“理实结合”,使专业理论教学与农业实习实践有机结合的方式,以生产需求为导向,让广大农民学员边学习、边实践,最大化地解决农业产业增产增收的实际问题,有效地提高了涉农专业实习实践指导效果,现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强化领导,组织保障
1.明确职责
开展涉农专业的各院校要有涉农专业的主管院(校)长,及涉农专业的领导机构,并有专门人员负责实习实训,确定人员、明确职责、督导监管、定期考核,做好实践教学的组织、辅导、考核、后勤保障等系列工作,协调各处室之间的关系,妥善安排各种符合实际的课程,制订完善可行的实习实训计划,确保实习实训的质量和效果。
2.加强监管
实习实践教学必须按照涉农专业总体教学的计划执行,由涉农专业领导机构统一部署领导,涉农专业主管处室定期抽查、验收实习实践教学的组织及教学,并对其进行考核评价。主管涉农专业的教学或培训院(校)长及相关领导不定期进行随机抽查,涉农专业负责人定期向主管院(校)长汇报近期涉农实践教学的组织情况及效果,三级兼管,层层落实,确保实习实训教学务实、有效地开展,稳妥、可持续地推进。
3.师资配备
必须拥有足够的专职或兼职的实习实训指导教师。资质必须具备本科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职称,并具备5年以上的农业生产实践指导经验,既有较高的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通过各种人脉资源渠道聘请当地享有盛誉的能工巧匠、效益卓著的生产经营大户等担任实习实训的兼职教师,使强劲的师资及教学艺术水平、教学有效性得到保障,老师的指导让学员认可,让学员满意,能最大化地体现“学有所获、学以致用,体现增收、促产、减灾、排难的实际效果”,并能体现出理论教学为实践教学服务,打好基础的“一体化”式职业教育模式的作用。
4.村屯力量
争取村屯干部的配合与支持,提倡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干部都是村民选举产生的,在村民中具有较高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对本村的种养殖综合情况及特点非常熟悉。所以村干部作为特殊的教学特聘管理人员,无论在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实习实践教学从最初制订教学计划到实施具体的组织、教学,都要将村管理干部负责人纳入到教学执行的“智囊团”之中,使其充分发挥作用,使我们的教学充分地考虑“十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一村一品”的种养殖特点因素,不仅能积极地整合本村学员自家的养殖场、种植场、果园、责任田、承包荒山等场所作为有力的实习实训场地,还能在实习实训、学员出勤、教学管理过程等方面起到强有力的保障作用。
二 实习指导,务求实效
第一,不断地进行业务能力的提高,并加强管理,组织实习实践教学的实地考察,充分体现“应季、应时,科教支农、涉农扶民”的教学指导思想,并采取集体备课,共同研讨,将最优化的教学方法、最亲和的指导方式、最简捷的实用技术通过实践指导传授给农民学员,推动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第二,根据实践教学在实践指导的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不断地进行总结积累、完善补充,对涉农专业涉及的各市、区、县、村级进行种养殖的调研汇总,充分掌握各村的农业产业结构特点,以便有针对性地适时开展指导,推广适应当地实际需求的实用技术,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经营、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农民实实在在受益。
第三,根据长期的教学实践,注意教学资料的积累,编写具有当地特色的乡土教材、讲义及教学参考资料,将“适合对路”的精装版农业生产参考资料发放到农民学员手中,成为农业生产的参展资料,使实用性体现到最大化。
三 设施保障,推动教学
第一,开展涉农专业实习实训,硬件的保障是基础,如何解决实习场地、场所、设施、辅助工具的建设是重要环节。由于涉农专业属于新兴专业,有别于在校农学专业,没有过多的可参照执行的依据,只能根据实践教学不断摸索,设备、设施是否适用,是否具有长效型是重点需要考察的项目,避免盲目添加造成教学设备的浪费,所以设备设施应根据考察,逐步增添必要的、能够满足现代农业所需的新设备,确保学生能够根据教学进度分期、分批地在校内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接受部分项目的实验和实习实训。
第二,通过进修、考察学习等方式,确保校外实训基地在专业技术上不断保持先进性,并根据教育教学的特点和地区、行业的技术特点及发展趋势,及时更新教学仪器设备,提高仪器设备的现代科技含量。一些常用的、必要的、便携式的实验器具、设备及图书、挂图随下乡车辆配备,有计划地走进各分校、各教学点、学生的生产作业场所和学生家中,充分利用各种有关的设施设备,供学生在学习、生产中使用,以提高实习、实训效果。
第三,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在教学点所在地的乡镇政府、村委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产业专业合作社等,提供必要的可供学生实习实训的场所,结合农事活动安排有效时段,与学校共同做好实习实训工作,实现资源共享,并做好后勤保障,有效地保障学员实训的正常进行。
第四,积极鼓励学生在学习期间,利用自己的责任田或承包的蔬菜大棚、果园、养殖场、加工厂等,建立本村本班的专业实习实训基地,结合个人种植或养殖、加工的生产经营,充分消化、吸收理论课程内容,不断强化技能训练,做到边学习边实践,以达到学以致用,提高教学效果。离种植、养殖生产场所较近的学员,可在指导教师的组织下结成5~8户的联合小组,进行部分项目的联合实习实训,互相交流,共同提高。
四 方式方法,创新务实
第一,对于实习实践教学,每个学生都要定时参加,根据学校的实习实训计划在各种实习实训场所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践学习,消化课堂理论知识,提高生产技术及管理水平。严格组织学员签到,并做好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过程性评价。
第二,每个学生都要结合自己的农业生产实际和个人特长,建立种植、养殖、加工等专业化的家庭性实习实训基地。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开展大规模、集约化的生产经营活动。学生进行家庭性实习实训时出现问题,可及时与本专业的授课教师、实习实训教师、学校聘请的专家或本行业的带头人等交流沟通,可采用电话、学院涉农专业QQ群、E-mail、视频对话等多种渠道进行沟通,遇到紧急、批量、棘手的难题,必要时,涉农专业可驱车接送专业技术老师到学员家进行现场指导。不仅能解决农民学员的实际难题,而且还能拉近学员与老师、管理人员的距离,使教学进一步得到认可,促进教学组织、管理的良性循环,提升社会效应。
第三,引导学员对所学专业更深入地学习。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结合生产经营活动多阅读本专业的书籍,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使自己掌握的专业技术不断更新、充实。平时多与本村学员一起探讨增产增收的有效方法和经验,互通有无,共同促进,并鼓励涉农学员在毕业时考取一个与自己所从事的专业生产经营工作有关的技能等级证书(职业资格证书)。
五 考核鼓励,促动热情
对学生实习实训成绩的考核,要遵循客观性、全面性、实践性为原则。要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促进生产为导向,以培养能力为核心,坚持“实践第一”的理念,将学生实习实训成绩的考核分为过程性考核和实践性成果考核。考核的时间可根据不同的目的灵活确定。
第一,过程性考核是对学生阶段性实习实训过程的测评,由学员的出勤情况、实践报告、参与积极性、农业生产业绩、交流互动等组成,成绩按优秀、良好、一般、不合格四个等级进行评定。过程性考核根据教学进度和生产季节、本地区种植、养殖综合情况、实习实训条件等综合因素进行合理安排。
第二,实践成果考核是对学生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和实践成果的综合测评,成绩按优秀、良好、一般、不合格四个等级进行评定。实践成果考核在学员毕业前两个月内进行。实践教学应充分考虑涉农专业教学对象的特殊性,本着教学服务、以人为本的宗旨,“讲原则、有规定、酌情理、服人心”,针对学员因工或不可抗拒因素无法按时参加实习实训的,可申请到校接受相关科目实习,修满学时予以再次考核。
第三,有效利用鼓励性政策的方法。凡在学期间确定并实施了一定的生产经营项目,并在毕业时扩大了规模、提高了产量、提升了品质、增加了收入的;学生在学期间依靠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引领带动作用十分明显和积极开展技术推广成效显著的;参与领导的当地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收入增加以及村风村貌改观等工作有明显进步的,则可获得学院签署的学员毕业后3年内跟踪技术咨询指导服务,并对其雇用的技术工人进行免费指导。
“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一村一品”的区域特色,决定了我们必须充分考虑涉农实践实习的特殊性,也要注重怀着明确的学习目的来指导涉农教学特殊的对象。要想进一步地提高涉农实践教学的效果,必须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尝试。因此,笔者希望通过深入探讨,能够引起涉农同行们对实践教学中各种客观因素的重视,从而更加有力地提高涉农教学的质量。
篇2
关键词:食品安全导论;教学改革;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8-0060-02
民以食为天,食以质为先。随着世界经济的增长,国际食品的质量与安全问题不断增加,消费者对食品质量与安全问题的警觉性日益提高。中国加入WTO后,在发展国际食品贸易的同时,也受到来自食品质量与安全方面的压力和挑战。由此,我国政府把食品质量与安全作为一项关于国计民生的战略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发生了“苏丹红”、“瘦肉精”、“染色馒头”、“三聚氰胺”、“塑化剂”等食品安全问题以后,人民群众对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感到非常担忧。
食品质量与安全(Food Quality & Safe)专业属我国高等院校中理工科性质的专业。它是一门以化学、生物学、化学工程学、管理学为基础,研究现代食品加工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的交叉学科,具有多学科交叉渗透的特点,涉及化学、物理、生物、农学、机械、医学、环境、管理等多个学科领域。作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生,《食品安全导论》是最先接触食品安全的课程
一、《食品安全导论》课程的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食品原料中各种常见的有毒有害物质的危害性;原料产地环境和各种预处理对原料质量和安全性的影响;食品加工过程中各种可能的危害性分析及关键点控制方法或措施;食品流通中的安全性及其保护;同时对食品安全性法规和标准化意义及食品安全全程控制控制体系ISO9000、ISO14000、GMP、SSOP及HACCP体系有所了解。
二、《食品安全导论》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
根据本校指定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培养计划,《食品安全导论》课程安排在大二的第一个学期,这也是在结束大学第一年公共基础课程的基础上,接触专业知识的开始。《食品安全导论》这门课程教学内容涉及《食品毒理学》、《食品化学》《分析化学》、《微生物学》、《基因工程》、《食品标准与法规》、《食品质量控制》等内容[1]。虽然内容涉及广,但在40个学时的课程教学中,只能将重点突出,避免泛泛而谈,从宏观的角度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食品安全学科所涉及的主要内容。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按照从“什么是食品安全”―“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怎样去控制食品安全”这条主线来对教学内容进行逐步地讲解。对于食品安全的控制这部分内容,涉及知识点较多,主要介绍采用现代检测技术手段,以现有的食品安全标准和法规作为参考,对食品的安全性进行评价;另一方面从食品生产者的角度出发,介绍怎样在现代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建立起食品安全的预防控制措施。
三、提高食品安全导论课程教学质量的几点体会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以往的教学方法大多是教师不停地讲授,学生不断地翻书做笔记,课后学生背笔记,考试结束以后,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内容所剩无几。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未调整好自己与学生的关系,没有发挥出学生的主动能动性,忽视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所起到的引导和启发作用。因此,在《食品安全导论》课程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几个方面的改进措施。
1.结合国内外最新的食品安全事件,进行案例分析。食品安全作为每位普通老百姓共同关心的话题,自然会受到很多人的广泛关注。我们每天可以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及时地了解在国际国内最新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课程教学开始前,可以采用新闻报道、图片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和关注最新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从事件发生的深层次原因来引起同学们的广泛思考。通过案例的分析,可以引申出非法添加物和食品添加剂的区别,引申出食品标准法规和食品检测技术等方面的知识点。这种教学形式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同时在更大程度上激发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2]。
2.增加课堂讨论的环节。教师在讲授完阶段性教学内容以后,给学生布置一个讨论专题,作为该阶段性教学内容的拓宽和深化,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就个别主要问题和疑难问题共同进行讨论、辩论。这种课堂讨论的形式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对分析食品安全问题的能力。不同的讨论小组可以就小的方面等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从政府职能部门的角度如何建立有效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从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出发考虑如何保证食品安全、作为一个普通消费者应该怎样看待食品安全等。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由其中一位同学代表小组进行观点的阐述,根据阐述的内容和表现给出评价。在观点阐述结束以后,由老师进行点评,并表明自己对所讨论问题的观点,这样便可起到交流沟通、启发教育的作用。
3.积极开展课堂外的学习,加深对食品安全的理解。在《食品安全导论》课程知识中,食品安全控制体系是非常重要的知识内容。但在教学过程中,对于GMP、SSOP、HACCP等知识点的讲授多是理论,缺乏现场示范。结合本校在校外建立的生产实习基地,运用课堂外参观访问的形式,例如对省质检局实习基地的参观,加深对食品质量和安全检测工作的了解,同时也加深对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工作内容的了解。另一方面,通过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参观学习,了解企业如何从规章制度、生产管理等方面建立起食品质量和安全的控制体系。课堂外的学习有助于加强学校与实习单位的联系,有助于让学生深入了解食品安全的知识内容,更深层次地明确自己的专业目标。
4.以学生为主题,建立有效合理的课程考核机制。课程成绩考核不仅是为了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更重要的是给学生一个学习目标,督促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的目的,掌握重点知识[3]。课程考核成绩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在平时成绩组成中,除考勤以外,还包括课堂表现。课堂表现应体现出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别,主要取决于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小组讨论时阐述的表现。作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必修课,课程的期末考试采取闭卷形式。考试试题的命题应基本涵盖教材中的主要知识点,除基本概念以外,试题中的一些题目,应包含一些平时课堂上讨论分析过,需要经过一定的资料分析、思考和总结以后才能回答的命题。比如“食品中为什么会出现苏丹红和瘦肉精,二者有什么不同?”“四个大盖帽管不了一颗豆芽菜说明的是什么问题?”等类似的命题,从一定程度上加强同学们对知识点的融会贯通,也加深对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认识和思考,明确自己的专业学习目标。
《食品安全导论》课程作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必修课程,其课程内容涉及的学科门类较多,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将知识点讲完存在较大的难度,如何把握重点和难点,才是这门理论课教学的关键。讲好这门课,需要教师对课程体系内容具有广泛的理解,同时对食品安全问题具有较深入的认识,结合活跃、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对学生起到真正的引导、启发和思考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谢明勇,陈绍军.食品安全导论[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
[2]朱建华,钟瑞敏.《食品安全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江西农业学报,2010,22(6):206-207.
篇3
关键词:高等学校;海洋科学导论;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0-0165-02
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10年首次开设了《海洋科学导论》,笔者认为该课程完全有条件作为全校性公选课开设,甚至可以建议在全国高校普遍设置为公选课,以加强全民海洋意识,树立海洋强国的观念,为能更好地响应党的十提出的建设海洋强国的国家战略服务。以下讨论《海洋科学导论》课程开设的必要性、紧迫性、可能性,教材的编排体系、内容的创新等方面以及我校在该课程教学上的探索和总结。
一、开设《海洋科学导论》的必要性、紧迫性、可能性
海洋科学是研究地球上海洋的自然现象、性质及其变化规律,以及开发与利用和海洋有关的知识体系。海洋科学所涉及的内容在现实和潜在领域,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涉及工业、农业、医药、食品及环保等各个领域。当今世界,人口、资源和环境已经成为现在面临的三大问题,而我国由于人口多,资源相对稀缺,且环境问题突出导致这三大问题的挑战更为严峻。海洋科学所涉及的问题却对这三大问题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解决途径,可以说海洋科学是最重要的学科之一。海洋科学涉及的许多领域都有着发展迅速、应用面广等特点。面对海洋科学众领域的高速发展,如果大学生对此没有全面的了解,将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根据我国当代大学生知识理论的学习要求,开设《海洋科学导论》课程可使学生及时了解海洋学科的前沿、了解当代海洋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和成果、了解海洋对人类生活、了解海洋对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的影响等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还可以在满足学生对海洋科学知识饥渴的同时,为海洋科学的未来储备人才,引领学生向着这一领域学习。目前我校开设的《海洋科学导论》课程所讲述的内容涉及:海底科学、海水化学、海洋环流、海洋波动和潮汐、大气和海洋、海洋生物、海洋资源、海洋卫星遥感、海洋环境等内容。这些内容的学习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加强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与实际紧密联系。
以海洋生物的讲述内容为例,丰富的海洋生物海龙、海马、石决明、珍珠粉、龙延香、鹧鸪菜、羊栖菜、昆布等,很早便是中国的名贵药材。当前海洋生物作为医药资源早已超出了传统的采集范畴,从海洋生物中提取蛋白质及氨基酸、维生素、麻醉剂、抗菌素等方面取得进展。海洋生物还是重要的工业原料。海藻的提取物,特别是褐藻胶和琼胶在工业上也有广泛的用途。鲸油既可食用又是重要化工原料及剂等。以贝壳、珍珠、珊瑚加工为代表的海洋工艺品已在我国成为一种行业。
所以在高校作为公选课普遍开设《海洋科学导论》课程有其必要性。在中学阶段,学生已经接触到海洋科学的相关基础知识,积累了一定的物理、化学、生物知识,所以在高校本科生中开设是有可行的。高等学校是国家培养各行各业建设和管理人才的专门场所,因此,在高等学校普遍开设《海洋科学导论》为公选课,对培养大学生的海洋意识和海洋强国观念,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至关重要。每一个大学生,不管学什么专业,将来从事什么工作,都应当了解海洋科学。
二、《海洋科学导论》的教学内容、体系的编排和创新性
海洋科学覆盖面广,除了上文提到的内容外,还可以包括:古海洋学、海水的物理学、大洋的层化结构、海洋潮汐、化学海洋学、中国近海的区域海洋学等方面。自《海洋科学导论》首先在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作为院内本科生自选课开设以来,我们从实用、扩展学生知识面的角度出发,编排课程的章节。采用系统教学和专题专论的形式,力争能较全面地探讨海洋科学各个领域。如何在有限时间内使学生最大限度地了解海洋科学的方方面面是最重要的问题。教材是教学知识体系的载体,所以基础和新颖兼备的教材是确保学生能够全面了解该学科的关键。由于海洋科学的教学在国内开展较少,所以可供选择的中文教程寥寥可数。尚未有现成的难易适当的教材能完全覆盖上述内容,所以现有教材的基础上。给学生增加了相应的专题讲座,如:海洋防污染、海洋浮游生物、海水养殖等,以便能增加学生对海洋科学的兴趣。
海洋科学既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又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地球科学的分支,在教学内容和体系方面既要和地球科学相结合,更要以自身体系为主线,介绍海洋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以及研究的成果。同时还要注意介绍海洋科学各领域的内在联系、相互作用、交叉渗透。海水化学、海洋生物、海洋环境等章节,由于内容和工农业生产结合非常紧密,可以结合生产实际重点的介绍应用。海洋与大气、卫星海洋遥感、海底科学、古海洋学等章节由于比较枯燥,可以重点介绍这些领域近年来的主要进展和最新成果。其他的一些章节也可以根据实际适当地编排讲授内容。由于目前《海洋科学导论》可供挑选的教材很少,另外各校教师的知识背景以及学生结合自身专业兴趣点不同,所以需要教师广泛收集相关资料、参考海洋科学各方面的有关书籍和最新文献,结合自身的知识背景以及学生兴趣点进行教学。
三、《海洋科学导论》的公选课教学探索和总结
在进行《海洋科学导论》的学习前,我们曾问卷调查学生对海洋的认识。海洋旅游、海洋生物资源、海底矿产、海水资源、海洋污染是学生对海洋的通识,但这些认识往往来自于网络、电视、杂志等。而对海洋的物理特性、化学组成、海岸类型、大洋环流、海洋与大气、中国近海的概况等认识相当模糊。而这门课学习的前提之一就是学生对海洋应该有较形象的认识。除了来自于沿海地区的学生外,很多学生甚至都没有见过大海。这就使得教学中许多具体形象的内容变成抽象的内容。为了使海洋科学导论的教学内容充实、具体、全面,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了如下的一些教学措施。
1.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尽量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已经在各高等院校普遍采用,通过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增大信息量,更重要的是可以产生图文并茂的效果,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手段的采用对于海洋科学导论的教学尤为适用。教师在准备课件时,为了使学生对海洋的认识由模糊抽象转变为清晰实际,由常识性了解转变为专业性关注,可以把搜集到的关于海洋生态、海洋物理现象、海洋调查项目、海洋生物种类等的图片和相关视频,结合课程的讲授,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给学生。另外带领学生参观海洋馆以及到海边见习、参观生产基地等,更能使学生实际地了解海洋的各个方面。
2.由若干教师分部共同完成本课程的教学。海洋科学导论涉及到的领域覆盖面非常广,尽管海洋学的各个研究领域相互交叉,联系密切,但任何一位教师都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导致找到熟悉所有领域的专业教师基本不可能。
为了把海洋学各个领域的基础知识和最新进展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掌握和了解,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以一位教师为主,几位教师辅助专题讲述的教学方式共同完成这门课程的教学。每位教师分别讲授与自己研究领域相关章节内容。但要注意讲座教师不宜过多,三到四个为最佳。
3.做好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任课教师和学生之间不仅仅要做好课堂上的,也要注重课间和课下的交流与沟通。在课堂上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要加强教与学的互动,及时观察学生对所讲授内容的兴趣度,以提问或课上讨论的形式,活跃课堂气氛,吸引或迫使学生把注意力放在课堂上,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课间或课下,利用课间或课余时间,主动与学生交流沟通。观察他们在书本等处的记录,了解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看法,吸纳他们对课程的建议。逐渐地改进教学内容,形成既有利用于课程教学又适合学生兴趣的教学模式。
以上,讨论了《海洋科学导论》课程在高等学校开设为公选课的必要性、紧迫性、可能性;课程教材的编排体系、内容的创新;我校在该课程教学上的探索和总结等。在此,谨希望通过本文能对唤起高等学校对该课程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孔令民,汤云峰,覃柳怀,等.海洋类高校公选课改革和教学管理探讨[J].管理观察,2004,16(6):160-161.
[2]王琪,王璇.我国海洋教育在海洋人才培养中的不足及对策[J].科学和管理,2011,(3):62-68.
[3]胡桂坤,张青田.海洋科学导论课程教学的经验与体会[J].中国轻工教育,2005,(2):51-51.
篇4
关键词:食品安全导论;食品质量与安全;教学质量;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06-140-03
食品质量与安全关系到人民健康、国家和社会的繁荣稳定,也关系到农业和食品工业的发展。如何保障食品质量与安全是一个涉及科学、技术、法规、政策等方面的综合性问题,也是世界各国需要面对和解决的国计民生问题[1]。近年来,随着食品安全事件的频频曝光以及人民对食品安全的更加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备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食品安全导论》作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提高《食品安全导论》课程的教学质量,对于培养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专业课的学习兴趣和学科建设都极其重要。其中,作为第一课的《绪论》是引导学生对食品安全现状进行全面了解的一个窗口,讲好第一堂课对于吸引学生学好《食品安全导论》就显得至关重要。
1 剖析热点事件,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作为《食品安全导论》第一课的《绪论》应该具有时代性。对近几年内发生的影响巨大的食品安全事件进行剖析,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因为教材的编写和更新需要几年时间,所以近来发生的一些热点食品安全事件未必教科书上都有,而作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应该对一些食品安全重大事件有正确的认识。因此富有时代性的《绪论》的讲授是《食品安全导论》教师的重要责任。
比如2010年3月发生了轰动全国的地沟油事件,给学生分析清楚发生的原因对学生认识食品安全事件是很有必要的。首先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地沟油。地沟油是废弃动植物油脂、潲水油和煎炸老油等各种劣质油脂的总称[2]。地沟油事件发生的最主要原因至少可以简单概括为3个方面:利益驱动、道德缺失、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缺陷。
(1)利益驱动:毫无疑问,获取利润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目的。在巨大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企业迷失了道德,违背了法律法规,从而导致了事件的发生。据武汉工业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何东平介绍,餐厨垃圾加工地沟油,每t获利润近2 000元,估计国内地沟油1a的总利润达到15亿~20亿元。
(2)道德缺失:食品生产企业道德缺失,缺乏行业自律也是此类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发生的一个主要原因。
(3)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缺陷:根据《GB 2716-2005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对植物油进行常规感官及理化分析,包括酸价、过氧化值、黄曲霉毒素B1、总砷和铅等。针对地沟油具体来说,潘剑宇等[3]研究发现煎炸老油和潲水油的酸价与国家食用油脂标准规定值相差较大,可作为判别指标之一。但不法商贩将地沟油和正常食用油进行勾兑后,酸价降低,所以利用酸价这个检测方法特异性不强,存在缺陷[4]。针对过氧化值这个指标来说,油脂过氧化值具有不稳定性,油脂深度酸败时会下降,所以不能进行准确有效的判别[5]。碘价反映了油脂的不饱和程度。煎炸老油在烹饪过程中大量不饱和脂肪酸分解和氧化,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就会大大减少,碘值明显降低[6]。张璇等[7]研究表明测定碘价可检测煎炸老油,但不能作为检测潲水油的指标。对于电导率指标,地沟油溶入大量金属离子电导率增高。可检测潲水油,但对老油、口水油无能为力。潲水油也掺入好油,稀释到符合标准。对于胆固醇指标,因为地沟油中可能含有动物源性成分,胆固醇超过一定范围,可怀疑该油脂为“地沟油”,但仅限检测动物脂肪源地沟油[4]。由此可见,由于地沟油成分的复杂性,简单用油脂的某一理化性质来区分地沟油与正常食用油脂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技术手段的不足导致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缺陷也给道德缺失的食品生产企业留下了可乘之机。
虽然地沟油存在巨大经济利益,但只要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完善了,就能降低此类事件的发生。这种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让学生了解食品安全事件发生的一些重要原因,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专业知识的重要性,作为食品质量与安全的学生在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中还有很多可以作为的地方,比如改进现有检测方法和发明新检测方法以防止类似事件发生,这也可以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主动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该课程有了兴趣就会自发学习,不但《食品安全导论》课程的教学质量就提高了,而且学生也会对相关其它专业课程进行很好的学习。
2 解析最新食品安全事件,纠正学生可能存在的错误认识
在过去这一年,新闻媒体都报道了哪些食品安全事件,作为《食品安全导论》的老师绝对有必要给学生做一个分析总结,这样才会让学生感觉到学食品质量与安全这个专业的重要性,这样的教学肯定比照本宣科的朗读教材中一些稍显陈旧的套话的教学效果要好得多。
比如媒体报道2013年发生了巧克力吃出活蛆、明胶制作假鱼翅、瓜子含铝多吃脑残、新西兰恒天然奶粉涉毒――双氰胺、新西兰恒天然浓缩乳清蛋白检出肉毒杆菌、美素丽儿奶粉掺过期奶粉、黑作坊五香牙签肉、掺假羊肉、毒姜――剧毒农药神农丹(主要成分涕灭威)超标、毒大米――镉超标、肯德基冰块不如马桶水、沃尔玛被曝熟驴肉检出狐狸成分等食品安全事件。但其中许多事件不乏媒体炒作,采用耸人听闻的标题,不讲科学证据,误导群众。例如,针对“肯德基冰块不如马桶水”事件,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抽检了63份食用冰块样本,结果致病菌总数均合格。针对“瓜子含铝多吃脑残”,见到瓜子均检出铝含量的报道,但没有公布铝含量具体数据,一切毒性的产生都依赖于一定的毒理剂量,在缺乏科学依据的情况下采用这样的新闻标题是不是太夸张了,极大影响消费者对中国食品行业的信心。同时其它一些事件后来也证明不是食品安全事件,例如,“新西兰恒天然浓缩乳清蛋白检出肉毒杆菌”但该类肉毒杆菌不具有生成肉毒杆菌毒素的能力。“新西兰恒天然奶粉涉毒――双氰胺”,但双氰胺残留量远低于欧盟标准,不构成健康风险。
总的来说,2013年我国虽没有发生大的食品安全事件,但从课堂上对学生的调查来看,他们作为大一的学生,也和普通民众没有区别,都感觉中国的食品安全现状非常糟糕,其中一个学生说的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我想问中国还有可以吃的食品吗?”。因此对过去一年的一些媒体报道的“食品安全事件”给学生进行全面的分析,让学生对中国食品安全现状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是非常必要的。
2013年国际食品安全论坛于4月18日~19日在北京召开,主题“全球食品安全的科学认知”。孙宝国院士说:“从食品安全整体状况上看,食品的安全性是好的,但中国消费者感觉却是差的,这里存在一个大的偏差。很多消费者没有吃坏,却被食品安全问题吓坏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反思,怎样告诉消费者、教育消费者客观认识中国食品安全问题,正确认识中国的食品。”从《食品安全导论》课堂的现场调查来看,确实是这么回事,因此作为食品质量与安全的教师,在第一堂课的《绪论》中纠正学生对中国食品安全现状的错误认识极其重要。
3 对比国内外食品安全近况,开拓学生视野
光说中国食品安全那点事儿,未免视野太狭隘,说服力也不强,虽然前面举了中国食品安全近况的例子,可能难免有学生心里不服,觉得“我就觉得国外的食品安全”。所以在第一堂课上也很有必要让学生了解国外的食品安全现状。
在刚刚过去的2013年,欧洲发生了马肉风波、英国圣玛丽学校清真羊肉汉堡含有猪肉DNA、美国15个州出现大肠杆菌疫情、俄罗斯沙门氏菌导集体食物中毒事件、印度学校食物中毒造成22人死亡、泰国大米检出杀虫药溴甲烷残留、巴西原料奶掺假事件、日本知名商家食材虚假标识事件、德国肉制品厂将腐败肉与鲜肉混杂加工出售和法国瓶装水农药残留事件等。
从国外的情况来看食品掺假、农兽药残留和微生物污染等这些在中国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在国外同样也频频发生。由此可见,食品安全问题不仅仅是中国存在,它是一个国际问题,作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生应该有一个正确认识,应该全面的去看待食品安全问题。
4 结语
《食品安全导论》作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上好《食品安全导论》的第一课――《绪论》,提高《食品安全导论》课程教学质量可以增加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通过剖析热点事件,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兴趣;解析最新食品安全事件,纠正学生可能存在的错误认识;对比国内外食品安全近况,开拓学生视野,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丁晓雯,沈立荣.食品安全导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2]刘李婷,葛武鹏,陈瑛,等.地沟油不同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2,(09):97-100.
[3]潘剑宇,尹平河,余汊豪,等.漏水油、 煎炸老油与合格食用植物油的鉴别研究[J].食品科学,2003,24(8):27-29.
[4]编辑部.地沟油检测为何难?[J].品牌与标准化,2011,(21):57-58.
[5]郑泉.地沟油的鉴定检测技术研究及合理应用进展[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3,(08):58-61.
篇5
一般来说,各个学校的考古系主要分为四个方向:考古、文物保护、博物馆和古代建筑。普通大众所认知的考古专业其实指的仅仅是考古学一个方向。现在无论是科教节目还是报纸书籍,都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其他几个学科方向,却不知其实那里也包含着无限的乐趣和挑战。我就是因为特别喜欢考古而选择了文物保护专业。
很多人以为文物保护专业是文科专业,实际上本专业高考时只录取理科生。这是因为本专业对物理化学要求较高,大一大二的时候需要学量的物理化学知识。但是这门专业又不是纯理科专业,需要深厚的文科知识,所以,作为一个文物保护学专业的学生,在本科期间所需要做的,是学习更广博的知识,因此这个专业比其他专业更需要研究生和博士阶段的深造。
文物保护专业在入学的前两年,基本为学科基础课程,其中包括文科理科两部分。文科内容包括所有考古系学生都要学习的考古学导论、古代建筑导论、文物保护学概论、博物馆学概论、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中国古代史等几门基础课程:理科内容包括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及实验、无机化学及实验、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及实验、分析化学及实验。接下来进行的就是更为专业的课程。比如无机质文物保护和实验课、有机质文物保护和实验课,以及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文化遗产概论等等,与此同时,还需要选修诸如中国古代青铜器、古代陶瓷、佛教石窟、动物骨骼学、人体骨骼学、农业考古、科技考古等课程。如果有精力的话,还可以选择旁听考古专业的新旧石器、三代、秦汉、隋唐考古课程来充实自己。
文保专业最有意思的课程,应该是保护修复类的专业课,这门课包括无机质文物保护和实验课、有机质文物保护和实验课。以及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这些课程包括课堂部分和实践两部分:课堂部分包括文物保护理念、法规、各种保护方法,保护材料以及实际案例:而实践部分,主要包括对各种材质文物的修复操作,比如修复陶器。从对出土陶片的清理开始,到拼接粘贴成整器,再到撰写修复报告,也就是在课堂上完成一个完整的考古修复过程。在完成陶器修复训练之后,会有专门修复瓷器的老师进行讲座和亲自示范,并有亲身实践环节。陶瓷部分的实验课完成后。会有铁器和青铜器的修复保护练习,对于铁器和青铜器,修复实践仅仅是整个保护过程的一部分,更多的,是对青铜器和铁器的缓蚀和封护处理。因为文物保护专业所培养的,并不仅仅是文物修复技师,而是文物保护的全才。同样的,有机质文物保护的实践课主要包括对丝织品的清洗、修补以及对古代纸张的清洗和装裱等最基本的保护修复操作。而由于条件限制,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实践课程。更多的倾向于参观已有的遗址的现状和保护措施。
篇6
关键词:遥感课程;野外实习;Landsat-5 TM;地理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0-0236-02
遥感(RS)作为采集地球数据及其变化信息的重要技术手段,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在世界范围得到广泛的应用,其大面积同步、实时观测的优势,可用于航海、农业、气象、资源、环境等各领域[1]。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遥感已成为一门先进的空间探测技术,促进了相关领域人才的培养。很多国家已重视培养遥感方面的专业人才。在我国,从上世纪末开始在高等院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中设置遥感课程,目前已经成为地理和其他相关专业的重点课程之一[2]。
遥感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要掌握遥感课程的内容必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因此实习是遥感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培养分析应用能力的主要渠道,因此实习教学内容设置合理显得特别重要。野外实习对于学生认识和熟悉自然地物、判读和解译遥感影像以及动手能力的提高都很重要。因此野外实习是遥感课程实践教学的必要环节。
本文针对我校《遥感导论》课程教学,基于呼和浩特市城区和周边地区的Landsat-5 TM遥感影像数据,探讨了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遥感课程野外实习设计,主要包括数据准备与处理、样本采集与解译标志建立以及土地利用信息提取与验证等内容。
一、实习内容设计
针对我校《遥感导论》课程内容的实际教学安排,设计了遥感野外实习的大体流程,见图1。野外实习主要包括遥感数据的准备与处理、路线样本设计与解译标志建立和土地利用信息提取与验证等若干环节。通过设计本流程,学生主要复习与巩固遥感影像目视解译原则、方法、过程和注意事项。
二、影像初步判读和路线与样点设计
利用ENVI 4.8软件处理呼和浩特市城区和周边地区的Landsat-5 TM遥感影像数据,并运用ArcGIS 9.3软件进行矢量层和数据库的建立。通过这个实验可以掌握基于ENVI软件的遥感图像处理基本方法,如波段合成、真假彩色合成和图像增强等;通过在ArcGIS软件中建立样点和验证点(点)、路线(线)和调查区(面)的矢量层,巩固地理信息系统点、线、面的空间关系方面的内容,掌握ArcGIS软件矢量数据处理等方法。在ArcGIS中叠加显示4,3,2波段合成的TM图像(标准假彩色合成)和矢量层,掌握空间叠加方面的知识。图2为以TM标准假彩色合成图像为底的野外实习验证区、路线和样点(和验证点)的空间分布图。学生基于TM假彩色合成图像和地物的识别特征分析等遥感基础理论知识,可以进行初步的影像判读。
三、实地调查与解译标志的建立
根据设计的野外实习调查区、路线和样点图,进行野外逐点调查。在每个考察点处,首先识别影像和实际对应的地物类型,分别采集调查地物样方和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照片资料,然后记录GPS测量的经纬度以及高程信息,并在遥感解译地面调查表中认真填写地物以及周围的景观特征,描述地物在遥感影像中的表现特征(调查表即为解译标志集)。室内遥感图像解译时,将地面调查表格转换成电子版文档,见表格1。野外调查方法和过程简单,但意义很大。通过实地调查,学生能够学会植被取样和覆盖度估算方法、解译标志建立的方法,更重要的是熟悉各种地物在遥感影像上的表现特征。
四、土地利用信息提取与验证
首先以TM标准假彩色合成图像为底图,根据考察点遥感解译地面调查表,利用ArcGIS软件进行调查区的土地利用各要素的信息提取工作。然后将土地利用各要素矢量层导入已建立好的空间数据,进行空间拓扑检查(主要为无缝隙、无叠加检查)。最后制作调查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图,见图3。验证是信息提取工作的必要环节。根据土地利用信息提取图,进行验证点(图1)的实地调查工作,检验遥感解译结果与实际地物的一致性和匹配程度,如若有误,在土地利用解译结果中进行修改。学生通过信息提取与验证工作,熟练遥感影像目视解译,掌握空间拓扑检查过程,学会信息提取结果的精度检验方法。
五、结语
遥感课程的学习中必须加强实践教学,其中遥感野外实习是重要内容。针对该情况设计了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遥感野外实习。包括数据准备与处理、样本采集与解译标志建立以及土地利用信息提取与验证等内容。遥感野外实习有助于学生巩固遥感课程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熟练掌握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应用,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梅安新,彭望录,秦其明,等.遥感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彭望录.遥感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篇7
关键词:教改;遥感;农业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9-0059-03
遥感是农业高等院校一些专业(如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土地资源管理、农业资源与环境、环境科学等)的本科生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程。遥感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培养遥感应用型的高级技术人才非常重要,但目前农业院校的遥感课程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难以适应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存在不少问题,使培养的人才与社会产生脱节。
一、农业院校遥感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遥感课程理论多而杂、抽象化等特点,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遥感技术具有理论抽象、知识点庞杂的特点,其多学科交叉,基础知识面广而杂,技术性和实践性较强且多应用于大型项目。农业院校的本科生一般是第一次接触,缺乏与课程相关的预备基础知识和背景知识,学习遥感课程太抽象,实际生活中也很难接触到遥感应用方面的项目,这样会导致学生觉得遥感课程“遥不可测”,具有一定的距离感和陌生感。另外,遥感课程在农业类院校中一般属于专业基础性学科,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以及学时不多等原因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材内容过于突出前沿科学,忽略了其应用性。现在的农业院校遥感教材已经采用国家农林类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21世纪规划教材,虽然教学内容进行了更新,基本上不存在以前的内容过于陈旧的问题,但仍然出现不少问题。主要存在教学内容过于突出其前沿科学以及发展趋势,导致部分教学内容或过于深奥,或与农业类等相关专业的结合性不大,在农业院校等相关领域中几乎应用不到;如“微波遥感原理”深奥难懂,在农业院校相关专业几乎很少用到;又如“高光谱的影像分析”过于深奥,对于遥感课程学时很有限的农业院校本科生关联系不多且过于深奥。现在国民生产的各领域中广泛应用的遥感技术或结合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很少有教材提及或提及极少。如近年在灾害监测中广泛应用高分辨率的QUICKBIRD、WORLDVIEW卫星数据WORLDVIEW;又如在农业中应用较多的测定地物光谱仪的设备和我国“北京一号”小卫星在北京近郊农业监测中应用等内容却无体现。脱离生产实践与应用的前沿技术,就像是没有方向的深海之舟,与农业类院校本科生的教学宗旨与教学目标背道而驰。
3.教学手段不够丰富,学生参与不够,缺乏学习热情。农业院校遥感课程虽然普遍使用了多媒体教学技术,但仍是以教师讲授为核心,缺乏形象教学必要的教学手段与辅助教学资料,很少有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或大型的工程应用项目。由于时间等种种原因,也很少本科生参加课内外的遥感应用的体验与交流报告,缺乏学习遥感课程的源动力与热情。
4.现有的考试制度抑制了学生的创新。现有的考试制度以考试为主,侧重卷面成绩,试卷考核方式很难考验学生对理论体系的系统性掌握、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以及实际技能的掌握程度与应用程度。农业院校的遥感实验课程学时设置少,实验个数少,实验成绩占课程成绩的比重不大,一般隶属于遥感课程理论教学的一部分,很少单独开设,实践环节教学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且多侧重实验报告成绩,忽视了实践环节学生能力的表现。现有的课程成绩构成缺乏讨论、专题制作、文献检索、学习报告等多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导致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不够,缺乏创新的激情。
5.实践学时偏少,缺乏针对农业院校的上机教材。遥感实践课程少,难以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动手能力的提高更是无从谈起。目前,与遥感课程配套上机的教材多是针对高等院校测绘类专业,缺乏与农业院校遥感课程配套的上机实验教材,市场上偶见农业院校专用教程,在内容的设置上与上机实验数据或样例数据方面却与测绘类专业并无多大区别。农业院校类本科生感觉不到遥感实践与专业的相关性或结合性,无法满足农业院校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的需求。
二、教学改革的基本内容与途径
1.教学内容的完善与改革。(1)教学内容的设置应重点突出。在农林院校遥感课程学时很有限,而遥感技术体系本身内容非常庞杂,教学内容与学时的设置除了体现理论的系统性,一定要注重各部分内容的内在的逻辑联系,突出主要内容和重要内容,必要时,应进行取舍。使学生对整个教学有一个比较宏观、层次清晰的印象,能够抓住遥感主要的原理和难点内容。农业院校的遥感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航空像片与遥感相关的基本概念、地物的反射光谱特性、航空摄影测量的基础知识、遥感图像的像点误差、航空摄影测量的内外业、卫星传感器数据、遥感图像的目视判读与调绘、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原理与操作技能,以及遥感技术的应用案例,尤其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实例。(2)根据应用情况对前沿性内容取舍。现在很多教学改革过于突出课程的前沿性内容,但受到学时的限制,很难与生产实践或专业联系起来,学生感觉很陌生、很抽象,教学效果甚不理想。农林院校的遥感课程学时一般都很有限,在突出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和重点内容的前提下,对于前沿性的内容,可结合授课专业情况进行灵活调整。若在相应专业领域中很少应用的可略讲或不讲(如微波遥感、高光谱);若在相应专业领域实践中有应用或应用较多的(如在农业和土壤学科应用较多的便携式地物波谱仪),可侧重于先进的仪器以及在科研或生产实践中的作用与功能。这样学生既不会感到深奥难懂,又会觉得该课程很贴合实际需求,这样就可在有限的学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3)实验内容的调整。遥感课程实验内容的设置应与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相呼应,突出其主要技能、实践技能,平衡传统方法与现代作业方法,采用的实验器材或软件应与当地生产部门基本保持一致,若有条件应尽量将实验课单独开设。遥感技术在实际作业中,数据源以及产品都是采用遥感数字图像,因此,传统的遥感课程实验内容应根据行业发展情况适当地删除过时的实验,保留主要的遥感实验外,应尽量根据授课对象的就业方向、科研情况以及学时情况选择性地增加设置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的实验内容与课时数,如“熟悉ERDAS或ENVI遥感图像处理软件的基本操作”、“遥感数字图像的增强处理”、“遥感数字图像的几何处理”、“遥感数字图像的计算机自动分类”。
2.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改革。(1)从兴趣点或生产应用入手展开教学。由于遥感课程理论知识点多而杂,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可从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入手,适当引用遥感在测绘、国土、农业等重要部门的一些视频资料。阐述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时注重加强学生思维的引导,主要内容与重点内容可采用精讲、细讲,生产中不常用的原理与方法采取学生课外自主学习为主,遥感在实践中应用可采取具体案例分析,这样既可保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面上对遥感有全面的把握,又可在重点内容上有所深入。除了现代常用的多媒体教授的教学方法,可布置与课程内容相关且很有趣的课外小作业,如可通过让学生在Google Earth上查找校舍或旅游目的地的方式对卫星遥感数据的认识。(2)制作遥感教学辅助材料。遥感教学辅助材料包括航空图像与卫星遥感图像样片的制作、各类教学视频的制作、试题库与习题库的制作、遥感精品课程在线网址的收集,完善各种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等。将生涩难懂且方便用于直观教学的遥感图像的分类与遥感图像的解译标志等内容制作教学样片,如可将全色图像、红外、彩红外、多光谱等航空像片与各种常用的卫星遥感数据制作样片,形象而直观,易于理解与记忆。对于比较抽象、生活中接触较少的知识点用于制作1~5分钟的辅助视频,如航空拍摄的过程、卫星遥感以及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等。将近年来遥感技术应用于现实生活中有影响力的重大事件的新闻视频片段制作教学视频资料,如“国土部:用卫星遥感图片严查违法用地”、“我国‘北京一号’、‘小卫星’监测北京近郊农作物长势”、“汶川地震前后遥感图像前后对比”等新闻视频片段。教学辅助材料在有些教学内容方面可发挥很大的教学作用与效果。(3)重视遥感技术应用案例分析。一般农业院校的遥感技术的应用所占学时极少,与专业结合性不够。一般只是泛泛地提到或者一带而过,没有具体的案例或应用视频,学生缺乏对遥感技术实际应用情况的了解。可根据授课对象与专业方向选择教学辅助材料,根据授课对象及专业方向播放其相关内容,重点分析应用案例。如面向土管专业授课时可侧重土地资源调查与土地执法的案例分析;面向农资专业时,可侧重农作物长势监测与估产、光谱反射率的野外测定与分析等案例分析,面向环境类专业,可侧重环境监测与灾害监测的案例分析。(4)实现教学手段的多元化,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除了常用的多媒体教学与板书等教授方式外,还可适当采取学生教学的方式,加强与学生互动交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利用课前与课间的时间或借助网络平台,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及时掌握他们的兴趣、学习难点以及就业意向等,因材施教。利用国家、省和校级精品课程建设的成果,建立网络实践教学平台,实现网络互动式教学,设置“课件下载”、“实验报告上载”、“答疑”、“FTP”等功能。可借助与测量学等课程的重叠交叉知识,进行触类旁通式的教学。通过小型专题报告的形式,促使学生课外收集文献资料学习实践应用性强、与专业结合紧密的内容,择优以多媒体的形式课堂交流并点评,并作为学生课程考核的一部分,有意识地将教学内容与科研、就业与生产项目管理等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习的创造性。
3.建立考试制度的改革,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进行课程考试制度的改革,改进考核方法,建立考察学生全面素质的考核体系、建立科学的考察学生综合知识、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实践考核体系,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在课程考试构成增加小型专题报告制作、文献检索与总结等,理论环节可增加课堂互动环节(如提问、讨论等)考核的比重;实践环节可强化动手实践与仪器操作的考核,淡化实验报告等书面成绩。通过建立考试制度的改革,促进学生积极学习。
三、教改效果分析
近年来遥感课程改革探索初步取得较为明显的成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态度的改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和注意力明显提高,课堂互动变得更为积极,课外自主学习的激情提高,教学氛围良好,“教与学”变成了一件较为愉快的教学活动,学生对遥感方向的学术报告与毕业论文选题感兴趣的人数明显增加。
2.学生对遥感教学的评价。每学期都对全部遥感课程进行教学评估,学生无记名网上评教,结果表明总体优良。说明学生对于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是认可与肯定的。
3.学生的收获。国土资源管理、农业资源与环境等专业分别成立了兴趣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够独立完成校级创新型实验项目。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明显得到锻炼与提高,有机会参与到多项遥感技术应用的工程项目,特别优秀的学生能在测绘遥感相关的事业单位就业。也有本科生在国内的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遥感领域内的科研论文。
虽然笔者针对农业类院校的遥感课程实践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与实践,然而,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诸如教学平台的完善、教学形式的改进、产学研实习基地建立、专业实践素材库的建立等。面向未来,我们需要更好地根据社会需求,积极进行遥感教学课程改革,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遥感应用型的高级人才。
参考文献:
[1]尹占娥.现代遥感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邓良基.遥感基础与应用[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3]常庆瑞,蒋平安,周勇.遥感技术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4]彭望.遥感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篇8
关键词:ARM体系;嵌入式方向;实践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3-0221-02
引言:
随着嵌入式技术的广泛应用,许多高等院校计算机、电子、通信等专业针对市场需求,开设了嵌入式方向相关课程,然而同嵌入式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巨大的产业需求相比,目前国内许多高校的嵌入式方向实践课程设置存在实验内容陈旧、缺乏实践锻炼、不能满足企业需求等实际问题。在对北京地区农业龙头企业和兄弟院校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本文就目前嵌入式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借鉴其他农业院校的成功经验,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和特点,为农业院校都市应用型嵌入式系统开发人才培养提供一些有益的实践教学思路,并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教学研究与探索,取得了一些经验。
一、嵌入式方向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与实验教学设置情况
1.计算机专业嵌入式方向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我校计算机专业嵌入式系统方向培养整体目标是注重工程能力培养的嵌入式系统人才培养,在教学中始终强调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尤其是在智慧农业领域中的嵌入式系统应用能力,因此,相关课程的实验课程教学尤为重要。
2.嵌入式方向实践教学课程设置情况及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嵌入式课程是实操性极强的课程,因此实践教学在嵌入式培养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既是理论讲解的验证与升华,又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我院嵌入式实验室选用UP-Magic2410/6410嵌入式实验开发平台,该平台是一套满足现代教学软硬件资源开发、编写灵活、启发创新需要的嵌入式学习平台。该平台具有组合和扩展性强的特点,能满足嵌入式基本教学、课程设计、创新实训的要求。
我校的嵌入式方向实践教学课程设置时间和学时大致如下表1所示。
二、嵌入式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我校开设的嵌入式系统实践实验教学内容分三层次,如图1所示。
1.基础层。包括嵌入式导论、嵌入式操作系统、嵌入式程序设计三门实验。嵌入式软件导论实验开出了认识实验平台、了解嵌入式硬件的使用方法、安装嵌入式Linux开发及操作系统软件、Makefile文件练习、配置嵌入式Linux开发环境、软件调试练习、嵌入式Linux开发流程、驱动移植实验、嵌入式模块实验、Android环境安装、配置、应用等实验项目。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实验开出Linux常用命令文本编辑器的使用、编译与调试、U-Boot的移植、Linux内核移植与编译、Linux根文件系统移植、Android内核移植等实验项目。嵌入式程序设计实验开出了嵌入式Linux程序设计基础、多线程应用程序设计、串行端口程序设计、简单的嵌入式WEB服务器设计、嵌入式数据库应用实验、USB摄像头视频采集实验、安装与建立QT桌面运行环境、Linux内核移植与编译实验、LED驱动及控制实验、GPS通讯实验、温湿度传感器模块实验、综合实验等实验项目。
2.综合层。包括JAVA高级程序设计、嵌入式接口技术、嵌入式高级编程三门实验。JAVA高级程序设计实验开出了安装、熟悉编程环境和开发环境、三种流程控制实现、简单数据类型应用类和对象的设计和使用方法、面向对象的核心特性、接口、内部类和包、设计图形用户界面、Applet与绘图的简单操作等实验项目。嵌入式接口技术实验有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存储器试验、输入输出实验、中断系统实验、并联接口实验、从A/D转换或D/A转换、时钟显示实验及串行通讯实验,微机接口技术综合应用等实验项目。嵌入式高级编程实验开出了Android的开发环境的搭建、创建一个Android项目、独立完成常见控件的添加和属性设置、独立完成小游戏的开发以及开发文档的构建使用、Box2D物理引擎进行游戏开发以及加速、综合开发等实验项目。
3.应用型实践层。主要指校企合作,让学生到企业中实践的教学形式。我院学生在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期间,结合学生的意愿和兴趣,安排学生到相关的企业中去,在“用中学”。在这种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中,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在企业实习中尽量选择软硬件平台设计、程序的设计开发等相关嵌入式方向的项目,通过这种实践活动,既能为企业选拔出所需的优秀人才,更能为学生提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适应市场需求的嵌入式研发平台,进而使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得到大幅的提高,为未来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我院与一些科研院所合作,比如东软、农科院信息所、大学科技园区等企业合作,直接把学生派到企业进行16周的专业实习和12周的毕业设计,使学生尽快熟悉就业环境,促进学校与企业的良好对接。
三、实践教学探索的体会
1.发挥我校办学特色,体现农业现代化实践教学,采用基于“项目”的教学方法。随着我院物联网温室大棚的投入和使用,我们让学生参与以嵌入式为核心的物联网温室大棚的控制全过程,在基于嵌入式的物联网温室大棚控制智能系统中,指导学生主要研究功能架构及软、硬件系统设计,测试整体系统的性能。重点讲解物联网温室大棚智能控制系统,其中硬件系统设计主要有无线传感器节点设计、数据处理采集系统的设计、ZigBee无线组网的设计等等;软件系统设计主要有软件功能的总体设计思想以及软件功能模块的流程图。这种带学生在物联网温室大棚实地参观讲解控制过程和在上位机上用程序实现的“项目”的教学方法使嵌入式课程的开发与实现过程更加直观和可控。
2.实验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学习兴趣。嵌入式实践教学是一门软硬兼施的课程,既有软件的设计开发又有硬件底层设计的实现,难度较大,往往容易让学生产生畏难的情绪。这就要求指导教师从嵌入式课程需要和学生的学习实际能力出发,选择适合的实验平台和实验项目,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成绩及能力也随之提高,更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2013年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提高至100%。
3.重视与嵌入式实验教学平台研发企业的合作,获得最直接的技术支持。我院嵌入式实验室使用的是由博创公司开发的嵌入式实验系统平台UP-Magic2410/6410,该平台能开出嵌入式课程的绝大部分硬件、软件实验以及综合设计类实验,涉及面非常广,不易于教师对实验的选取和把握。厂商根据自己的研发理念为教师提供相关培训,不但有利于厂商及时获得客户使用信息改进相关产品,更能弥补学校课程资源的不足,有效地培养师资队伍。
4.我们组织学生参加了电子设计大赛、程序设计大赛等活动,并指导学生参加国家级与北京市的大学生科研计划项目,学生们在科技竞赛中得到了极大的锤炼,这些经验和积累也充实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之中。学生多次获得北京市及国家的各种竞赛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等。通过参与到各大赛事的活动中,进一步提高了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促进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培养了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创新精神,促进了学生的快速成长,指导教师在此过程中也会积累丰富的大赛经验和技术成果。
5.存在的不足。由于UP-Magic2410/6410能完成软、硬件的实验,尤其是软件实验调试时间长,如果是针对问题的创新实验则耗时会更长。目前许多学校嵌入式实验学时设置严重不足,建议实验课程设置中增加实验学时。
四、结语
随着嵌入式技术的高速发展,嵌入式方向课程实践教学地位日趋重要。笔者结合长期的工作经验,提出了“三个层次”的实践课程体系,教学中采取基于项目的实践教学方式,学生在实践教学中不但学到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最终达到计算机专业嵌入式方向的教学和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聂晓文,肖,陆庆.嵌入式课程实验体系教学改革探讨[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4):78-80.
[2]吴磊.嵌入式教学与实验的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1):103-104,167.
[3]陈佳闻嵌入式实验教学系统开发与应用[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2(3):448450.
[4]文全刚,陈守孔.嵌入式方向课程设置与教学[J].计算机教育,2007,(9):25-27,37.
[5]俞建新.略论嵌入式系统的实验教学[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7):741-745,757.
[6]牛小玲.嵌入式系统实验教学的探讨[J].实验室科学,2006,(4):20-21.
篇9
关键词:体育教育;本科毕业论文;改革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7.02.030
1 前言
毕业论文是高校实践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检验大学四年学业成果的重要指标之一。但是近几年来,在高等教育日趋大众化下的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不容乐观,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应该对本科毕业论文质量问题加以重视。为培养符合广东省中小学教师需求,具备一定科研能力的体育教师,有必要探索出一种科学、合理的提高撰写论文质量方法。本研究旨在对华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2010级到2012级本科论文撰写质量进行分析,以期能为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改革提供依据。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2010-2012级三个年级的体育教育系学生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翻阅并查看华南师范大学2010级-2012级近三年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共387篇毕业论文及相关资料,并检索中国知网,查阅与本研究相关的学术论文和优秀硕士博士毕业论文。
2.2.2 访谈法
2016年4月到6月,访谈了10位论文指导教师以及10位2012级的体育教育本科毕业生。了解撰写论文中教师、学生所碰到的相关问题。
2.2.3 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以文献研究为基础,结合对师生的开放式访谈,自编了相关的调查问卷,共发放 200 份问卷,回收 200份,回收率和有效率为100%。。
2.2.4 数理统计法
采用SPSS19和Excel 统计软件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毕业论文的现状
3.1.1 毕业论文的选题
从2010-2012级毕业论文研究方向整体情况来看,体育教育学和训练竞赛是近3年毕业生的主要研究方向, 2010级与2012级超过3/1是写体育教学内容,而2011级的学生虽然也有很多写体育教育,但是竞赛训练却成为该届毕业论文比重较高的一个研究方向。可能是2011级学生大部分都参加了2015年广东省大学生大运会,学生经历了运动会前的备战、高强度训练、紧张的比赛气氛感染了全年级的学生,所以学生愿意写自己亲身经历的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对本专业的熟悉度决定其选题方向,尤其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日常课程和大部分时间都以术科学习为主,因而更倾向于选择技术类的研究选题。而学生对体质健康方面的选题研究较少,一方面可能是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较为薄弱,另一方面可能是理论研究选题更依赖实验条件,且受实验经费限制,开展实验必须具备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各类实验条件均具备的情况下才能开展实验学科的研究,因而导致选择该研究方向的学生越来越少。总体来说,近3年学生的本科论文大多在选题时会选取与自己特长相关、了解接触较多,研究内容相对单一,且研究表面的东西,没有深入探究。甚至有时同一专项班会出现相同的题目,并且研究方法、对象、手段均大同小异,那就]有意义,论文质量也不会太高。
3.1.3 毕业论文的指导情况
本科论文一般都是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对大多数的本科生来说还是第一次经历。对教师而言,这也是科研经验的过程与收获。以2012级为例,由于受师生比例限制的原因,每届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院有体育教育专业共80名学生,相应配备32名指导教师,即人均指导篇数为2.5-3篇。学院采取师生双向选择的原则,学生往往首先考虑选择自己的专项课教师作为导师,经学院调整后,部分学生才会二次选择其它理论课教师或者公体课教师作为导师。从研究结果看,专项课指导教师数量每年均保持基本水平,并成为本科毕业论文指导的主要师资力量。从近三年的指导教师情况发现,由于专项术科教师均是从事专业技术技能教学,还要兼校运动队教练的重担,绝大多专项术科教师必须承担学校大量的教学工作,其指导毕业论文的精力被分散,客观上影响了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而理论课学科教师在指导本科毕业论文工作上并没有充分发挥其重要性作用。
指导教师对学生撰写论文质量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指导教师的学术思想、学术态度和科研水平也会直接正面影响着学生。本科生大多数是第一次接触规范论文写作,他们刚开始往往都感觉无从下手,这时,指导教师的指导作用就体现出来了。根据对论文的指导次数和时间的调查结果发现,学生毕业论文一般指导次数在3-4次(50%),刚好占总数的一半,其次是5-6次(占23.5%),7次以上相对比较少,只占10.5%。每次师生讨论时间以20-40分钟选项居多,共97人(占48.5%),多于一个小时的只仅占5%。通常情况下论文指导时间低于半个钟就显得有点仓促,论文质量难以保证。体科院有个别教师在开题报告上提出学生论文存在的问题,能给予比较合理的改进意见。但是大部分教师都是在开题报告上写“同意开题”几个字,显得有点简略。教师在指导论文过程中责任心不够强,对论文投入的精力有限,导致学生在后面的论文撰写时觉得难度大,无从入手。从近3级的情况来看,部分教师指导论文的态度有待提高。
3.1.4 毕业论文的撰写格式情况
对近3级的学生的访谈和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论文框架、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意义、研究手段一概不清晰,更不用说字体、段落、脚注、尾注、数据图表等一系列的规范表述性问题。通常很多学生都是在完成整个毕业论文之后才知道基本格式问题。从而导致连文献资料的引用断章取义或者无从下手。毕业论文的前期选题,文献收集、开题报告等一系列的准备工作都是为毕业论文撰写打下基础,有必要尽早让毕业生熟悉论文撰写的规范性。
3.1.5 论文数据的真实性情况
在撰写毕业论文中,很多学生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论文的研究方法,但是由于学生掌握方法的情况不同,导致数据统计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通过问卷发现,学生对研究方法掌握情况不容乐观。调查结果表明,41.5%的学生认为毕业论文存在抄袭现象,仅有40%的学生认为数据真实。
3.1.6 答辩成绩情况
本文对华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2010级到2012级学生387篇论文进行毕业论文成绩进行统计,统计结果表明3个年级的本科生毕业论文全部通过论文质量审核,获得及格以上的等级成绩。从成绩统计看。2011级的学生论文写作能力比较强。对三个年级指导教师与答辩小组评定成绩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见表2),得出2010级P
3.2 毕业论文改革建议
3.2.1 调整毕业论文时间,提前启动指导工作
建议调整毕业论文的时间段,避免与考研就业冲突。将毕业论文阶段性开始时间提前:1:大三第1学期,先让学生选导师选方向,完成开题报告;让学生一边多次接触导师一边初步接触相应方向的文献,只有多看文献资料,才能拓展研究思路,不至到写完开题报告还不知怎么下笔撰写论文;2:大三第2学期分三段时间检查、上交论文的完成进度,每一段时间必须指导教师签名,并在期末提交论文二稿;3:大四第1学期完成修改论文以及PPT制作;4:大四第2学期可以相对轻松与指导教师进行预答辩以及正式毕业答辩。
3.2.2 优化组合师生力量,培育优秀毕业论文
良好的师资力量是决定学生撰写高质量论文的前提基础。对于学生而言,应鼓励学生多选择学科教师进行指导,限制每位术科教师指导论文的篇数尽可能不超过3到4篇;对于教师而言,教师的指导人数应该与其职称成正比,对于具有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应合理增加其指导论文的学生人数。优化学生和指导教师的组合,尽可能保证优秀学生能配备更高水平的指导教师进行指导,有利于提高论文的质量。“合理组合”有利于增加优秀毕业论文的数量和比重,也可提升整体毕业论文质量。
3.2.3 提升教师指导内涵,建立指导奖惩制度
建立合理的指导奖惩制度是提高教师指导质量的重要保障。首先,由于大环境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教师在指导毕业论文的过程中责任心不够强,很多教师只重视自己的科研项目以及课堂教学, 轻视毕业论文的指导。指导教师的投入精力有限,学生也无从下手,恶性循环,直接е侣畚闹柿课侍猓黄浯危一些术科教师自身知识更新缓慢、知识结构相对陈旧,科研能力相对薄弱,使其缺乏提高自身科研水平的意识,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学院应建立专业导师目标责任评价和监督制度,以客观的评价指标明确规定导师指导的小时数和次数,加强导师责任,并把学生论文质量考核直接与导师责任挂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对于获得本科优秀毕业论文的指导老师,应在全院进行表彰,以表对其工作的肯定。
3.2.4 加强科研能力培养,提高学生重视程度
培养学生基础写作知识写作能力是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关键。由于许多学生有倾向于术科学习的思想,专业理论基础知识不扎实,对专业核心理论知识理解得不够深入,没法做到理论知识与实战知识间的融会贯通,缺乏创新精神。针对这种现象,在课程设置上可以进行改革创新,即无论是学科还是术科课,每完成一门专业课,教师应布置小论文作业的形式来提高基础写作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说明问题的能力;论文写作的练习过程中,教师应禁止学生盲目照搬或者断章取义,甚至抄袭剽窃的现象。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并不是一步登天的,需要实践和时间的积累。学生的基础写作能力上来了,科研能力就能慢慢衔接上来。
4 结论
4.1 华师大体科院 2010-2012级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论文选题格局趋于稳定,选题多以学校体育教学和训练竞赛为主,基本符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
4.2 教师通常指导本科毕业论文的次数在3-4次之间,每次40分钟内比例较多,多于一个小时的比例只仅占5%。有必要进一步规范指导教师对毕业论文指导的学时数。此外,应合理分配专项技术和理论课指导教师,充分发挥学院理论课教师的学术作用。
4.3 华师大体科院 2010-2012级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结构都能达到完整、合理,但在格式上有必要规范,论文的真实性与抄袭情况有待加强。
4.4 应保证毕业论文的撰写时间,减少其与本科生就业迎考时间的冲突,保证学生撰写论文的精力与时间。指导教师评定成绩普遍高于与答辩小组评定的成绩,应制定合理的论文质量评价标准。
参考文献:
[1] 钟其鹏.近三十年来本科毕业论文环节教学研究述评[J]. 钦州学院学报,2010 (2):79-83.
[2] 刘宝欣.关于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若干思考 [J].科 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S1).
[3] 吴国杰,吴炜亮,赵宏霞.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探讨[J].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S1).
[4] 柯颖.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的对策思考[J].学术 论坛,2008(10).
[5] 李卫祥.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探索[J].太原大学 学报,2005(01).
[6] 周晓微,蒋华江.地方高校毕业论文状况分析和对策 研究[J].台州学院学报,2009(3):77-82.
[7] 周鸿勇,李生校.本科生导师制的质量保证与评估体系 研究[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7(10):105-108.
[8] 蒋亦华.我国本科毕业论文制度的阐释与建构[J]. 现代 大学教育,2009(02).
[9] 杨明.本科毕业论文现存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J].东 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
[10] 李小红.本科毕业论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 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30(5).
[11] 时伟.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弃与存[J].中国高等教育, 2010(7):45-47.
[12] 廖元秀,周生明.本科生毕业论文改革探索[J].高教论 坛,2010,(11):69 -71.
[13] 黄英金.进一步提高本科毕业论文整体质量的思考与 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5(9):57-59.
篇10
【摘要】本文以食品安全导论公共选修课教学改革为背景,以课程考核模式的研究为突破点,研究不同考核方式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影响,探索一种适合独立学院办学特点的公选课考核模式。
【关键词】独立学院 食品安全导论 公选课 考核模式
高校公共选修课一般是指面向全校各专业、各年级学生;旨在发展学生兴趣特长、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由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公选课的开设体现了教学模式的多样化、教学层次的多元化和课程体系设计的灵活性等特点[1],这与独立学院以培养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创业型人才为其办学宗旨相符合[2]。因此独立学院的公选课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优化学生知识结构的有力举措、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益选择。
我们独立学院自成立以来,开设了《食品安全导论》公共选修课程,教学中我们注意采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贴近生活的事例,向处于生长发育时期的大学生,介绍影响食品安全的多种因素,食品安全性评价,食品安全的管理与制度三个方面的内容,以期提高大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深受大部分学生欢迎。
然而,由于独立学院的学生来自高考第三批次录取,入学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生综合素质较高、学习基础相对较差、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自主性不强[3]。另外,公选课本身存在学生来源广泛、组成复杂,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背景参差不齐等特点,以及部分学生有片面地追求学分,选而不读或只选不修等现象,影响了教学效果。本文从改革考核方式入手,在常用的开卷考试和课程论文写作基础上,采用检查到课情况、检查听课笔记、开展课堂讨论等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学质量。
1 课堂考勤考核
公共选修课通常是学生逃课的“重灾区”。有的学生对公选课缺乏正确的认识, 在选报选修课时,或仅看课程名称的字面含义,或只是口耳相传式的了解,不重视、不投入,错误认为报了名偶尔上课可以蒙混过关取得学分,因此常常选择逃课以争取时间精力做他们认为更值得的事情;有的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对自己的学习缺乏规划,在选课时并非考虑自己的专业或爱好,而是抱着混学分的想法,很少参加听课,试图考试时“投机取巧”。独立学院的学生一般都有较好的家庭背景和条件,从小没有勤劳习惯,入学后学习懒散,缺乏动力,个别学生必修课的学习都是迫于家长的压力,所以公共选修课更是能逃就逃[4]。另外公选课学生来自不同系,数量多、组成复杂,不可能分年纪或班级考勤,老师不可能每次占用时间对在座的一百多个学生一一点名检查到课率。
为了掌握学生的到课情况、提高学生听课的自觉性,我们在食品安全导论公选课的第一堂课上,除开宗明义讲授课程的教学内容、目的和要求,让学生认识到食品作为人类生活的必需品, 其安全关系着个人、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食品安全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受到国家的重视[5]。当代大学生不仅要有精湛的专业知识,还必须有健康的身体,学习食品安全导论,对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以外,还郑重提出食品安全导论公选课每周一次,考勤占总成绩的10%,要求学生努力做到不缺课,相对固定座位,以便老师进行课堂考勤、检查到课率。利用座次表考勤,可以使老师心中有数,针对性地点名和清查人数,可引起迟到缺课同学的注意,督促到课,给予考勤评分,还有利于老师熟悉和了解学生,便于课堂教学。个别学生尤其是大三、大四的学生,由于课程紧张或外出实习,难免有两三次缺课现象,对于这些学生只要有院系学工组批准的请假证明,按照额外布置的食品安全讨论话题如“三聚氰胺对食品安全的影响”、“食品添加剂对食品安全的利与弊”、“使用不锈钢餐具应注意什么”等,进行5-10分钟的课堂发言并回答同学的提问,可以弥补。如此督促和关爱学生,开启了心扉,拨动了心弦,学生乃“亲其师而信其道”,重视本公共选修课程学习,气氛日益浓厚。
2 课堂笔记考核
《食品安全导论》是一门涉及化学、生物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管理工程,甚至环境科学的一门边缘、交叉学科,可以讲授的内容和范围十分广泛;作为公共选修课时效性强、内容更新较快,老师一般收集大量的参考资料编写讲义授课,学生选用一本教材很难满足学习的需要,另外,公共选修课授课对象为全院非食品科学专业的本科生,大多数学生的食品安全以及生物学、化学知识水平依靠平时生活中的积累或停留在高中水平上,而独立学院的部分学生学习习惯较差、缺乏毅力,上课不作笔记,迟到早退,课堂上思想开小差,不注意、不善于听讲,不积极开动脑筋。因此为了增强学习自觉性,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要求学生做课堂笔记,并成为考核的一部分。
有人测试过上课45分钟,学生只能记住75%,48h后再测试则只能记住10%。而课堂笔记是要求学生课堂上专心致志,眼到、耳到、手到、心到的手段,记好了笔记,课后复习能清晰再现老师讲课内容,能使学习效率大幅提升,“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句名言正好说明了记课堂笔记的重要性[6]。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将课堂笔记作为考核指标,占总成绩的20%,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解和多媒体课件,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录授课内容的重点,检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能遵照执行,如按照生物性因素对食品安全的影响、食品添加剂对食品安全的影响、食品包装材料和容器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农药、兽药残留对食品安全的影响、重金属元素及环境污染物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含天然有毒有害物质的食物以及新型食品的安全性、食品安全性评价、食品安全的管理与制度等章节认真记录并整理完整笔记,这样使学生能按教学计划有步骤地逐步掌握课程范围内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养成了集中听课注意力的好习惯, 克服自律性较差的毛病; 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速记能力。我们认真检查学生课堂笔记,并按等级给出成绩,一般分为优、良、及格和不及格四等,对于不及格的可补充后重新检查一次。
3 课堂提问考核
独立学院学生虽然文化基础相对薄弱,但思想活跃、爱好广泛、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在本课程教学中,抓住公选课具有教学模式多样化、教学层次多元化和课程体系设计灵活性等特点,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精心构思以学生为主体的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扬其长处,鼓励学习积极思考、踊跃参与、主动学习。
教学时根据学习知识点,随堂向学生提问,给予发言者加分奖励;鼓励学生质疑和提问,给予提问者肯定和表彰,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表现能力,克服胆怯的心理,也增加了学生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并达到了考核的目的。在讲解农药残留对食品安全的影响时,介绍了给农药残留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及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提问农药残留的原因以及作为消费者吃水果时怎样防止或控制农药残留的影响。在每章学习结束时,设计一些判断题和选择题,供学生抢答,并请几位学生按照座次的分组来记分进行评比,这不仅及时了解学生们的学习状况,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相互之间的交流合作,收到了活跃课堂气氛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效果。学生们普遍反映这门公选课课堂气氛活跃,能积极激活学生的兴趣,为了对付课堂提问,课堂上不能偷懒、开小差,始终保持积极思维的状态;课堂上注重师生互动,鼓励学生质疑,并给予了思路的引导;听起来不枯燥,而且也觉得轻松,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4 课堂讨论考核
食品安全与个人日常饮食生活密切相关、也牵涉到千家万户,这对于学生来讲并不陌生,但有些食品安全知识。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我在教学时挑选大家比较熟悉的热门话题,给出一些思考题, 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利用校内可利用的资源,如网上下载、图书馆查找答案,作为课外作业完成,并将拓宽的内容带到课堂上作3-5分钟的专题发言或分组辩论,学生联系自己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事件和身边存在的隐患,从具体的事件中受到启发,从而认识食品安全问题的严重性,从而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比如在学习生物性因素对食品安全的影响时,布置思考题“谈谈你所了解的由生物性因素引起的食品安全事件”,有的同学根据查阅的资料,介绍吃生或半生的螺类或鱼类,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幼虫,引起广州管圆线虫病(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脊髓膜炎),由于侵犯人体中枢神经系统,表现脑膜和脑炎、脊髓膜炎和脊髓炎症状的事例,提醒大家吃唆螺时要注意卫生;有的同学谈到在家乡吃酒宴见到的食后不适现象;有的同学谈到自己在小摊上购买小吃保存不当,吃后腹泻的亲身体会,并分析引起的原因。在学习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时,由学生主持开展了从食品安全角度考虑转基因食品的利与弊的辩论,学生主持人介绍转基因的概念和转基因食品的特点,正方学生认为通过转基因技术可培育高产、优质、抗病毒、抗虫、抗寒、抗旱、抗涝、抗盐碱、抗除草剂等特性的作物新品种,以减少对农药化肥和水的依赖,降低农业成本,大幅度地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改善食品的质量,缓解世界粮食短缺的矛盾;转基因食品可以摆脱季节、气候的影响,让人们一年四季都可吃到新鲜的瓜菜;转基因技术把动物的生长素基因、多产基因、促卵素基因、高泌乳量基因、瘦肉型基因、角蛋白基因、抗寄生虫基因、抗病毒基因等外源基因导入动物的、卵细胞或受精卵,可培育出生长周期短、产仔多、生蛋多、泌乳量大、瘦肉率高的食品动物,生产优质的动物性转基因食品。而反方学生认为转基因食物“可能”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包括三个方面:某些毒素可引起人类急、慢性中毒,某些转基因作物可引起人的过敏反应,转基因产品营养成分变化,使人的营养结构失衡。
这种方式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锻炼能力的极好机会,也促进了学生积极思维、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增强了自信心和学习的主动性,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也使老师了解到学生们的学习状况,根据他们的表现给予考核评分。
5 期末笔试考核
期末考试是考察学生课程知识及某些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检查学生知识运用能力、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及应考心理素质等的方式,目前仍然是评价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7],在食品安全导论课程学习中占总成绩的50%。本课程采用开卷考试的形式,有两部分的内容,一部分是进行基本知识测验,检验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专业常识的了解与掌握情况占卷面总分的60%。一部分是论文,则给出命题,如“谈谈作为一名大学生,学习食品安全知识的重要性”、“作为一名消费者,如何注意食品安全,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等等,在这一部分灵活性很大,文体不限,学生发挥空间很大,评分时也易于拉开成绩档次。
实践表明:科学地利用课程考核机制,充分发挥考试的评价、反馈、激励、引导等功能, 能让每一个学生热爱公选课, 主动学习;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尝试成功, 逐步成材!
参考文献
[1] 王志祥.提高公共选修课教学效果的探讨[J].高教研究,2008,26(12):19-20.
[2] 王浩丽.独立学院教学改革的思考[J].高校讲坛,2008,(8):488-489.
[3] 张海龙,肖月,周子明.对如何提高高校公共选修课质量的思考[J].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27(4):74-76.
[4] 陈媛媛.提高独立学院公共选修课质量的思考[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22(7):37-39.
[5] 夏明,管婧婧.公众教育——提升食品安全的有效途径[J].农产品加工·学刊,2007,(2):73-75.
- 上一篇:护理知识点总结及重点
- 下一篇:护理方面的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