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范文

时间:2023-11-07 17:28: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

篇1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高校规模扩大、招生数量增多,学生中独生子女群体、经济困难群体和学业受挫群体等特殊情况增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毋庸置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等教育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界定辅导员工作主要包括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学生以及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等方面,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这每一方面里,因此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担负着重要责任。

一、高校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符合大学生的发展需要

目前,部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令人担忧。人际交往问题、学业压力问题、家庭贫困问题、情感问题、考研就业问题等日益凸显,这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而且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关系着“中国梦”民族复兴大任的完成。根据一份调查报告显示,被抽样调查的12.8万大学生,有心理疾病者高达20.25%。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刻不容缓。

高校辅导员做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者,是大学生校园生活的“大家长”,最亲密的老师,更应该担负起心理辅导者这一角色,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惑。辅导员要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心理健康发展水平,熟悉大学生心理咨询手段、方法和技巧等专业知识,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才能正确分析学生的心理问题,对症下药,成功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辅导员作为基层工作者,与学生及其家长联系密切,具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系列功能和独特的优势,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中不可替代的,要切实提高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二、高效辅导员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1.具有沟通优势。辅导员比学生年龄稍长,自身也经历过大学阶段,贴近学生,亲和力强,在心理上更贴近大学生,更能理解他们的想法,取得他们的信任。因此,辅导员对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包括心理素质的培养、塑造、提高和发展具有最直接、最持久的影响和作用,很多学生比较信赖辅导员,在学习、生活中出现问题时愿意主动与辅导员沟通,征求意见,寻求支持。

2.具备资源优势。辅导员负责学生学习、生活的管理工作,小到学生的生活起居,大到毕业生就业,对于学生适应环境能力、情感状况、人际关系和谐程度等情况都比较了解,这使得辅导员与专业任课教师和其他行政管理人员相比,有十分独特的资源优势。辅导员老师要陪伴学生走完大学四年乃至更长时间,是大学里“任课”时间最长的专业老师,和学生接触最广泛、最具体、最有机会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情绪、困惑、压力等,知道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心理需求,这有助于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3.自身优势。我国目前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大多数是从师范院校毕业的,数年师范教育的熏陶,使得这部分辅导员对学生的心理变化、情绪反应较为敏感,而心理学、教育学的专业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辅导员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即使是非师范专业毕业的辅导员老师,在正式上岗工作之前,都参加过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岗前培训,系统地学习了心理学、教育学有关方面的知识。因此,在这种学历和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已经具备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同伴功能、顾问功能和疏导功能。

三、完善和加强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中的作用

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不足,需要我们不断完善和提高。

1.正确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学生日常教育与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其终极目标是使大学生心理素质明显提高,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良师益友,要借助自己的专业知识科学界定学生的各种心理困惑,根据学生特点,因地制宜地开展心理辅导,协助学生自我完善、自我成长。

2.加强学习,不断丰富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要不断更新自身心理学知识,掌握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哲学和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熟悉心理咨询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提升自身综合素质。要正确对待不同性格、气质的同学,做到工作中因人而异、因事而异,通过积极进行心理辅导工作,从心理咨询中借鉴好的方法和技巧,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科学性和艺术性。

参考文献:

[1]周文清.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探析与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

[2]任静.浅论培养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的必要性及途径[J].世纪桥,2009.

[3]李琦.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引领作用的研究[J].基础理论研讨,2012.

篇2

关键词:团体辅导;高校学生干部;心理健康教育

团体辅导是以团体为对象,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与方法,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互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激发个体潜能,增强适应能力的助人过程。高校学生干部是高校学生工作、学生活动主要的组织者,提高学生干部的素质,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运用团体辅导对高校学生干部进行培训对学生干部队伍的执行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有很好的提升作用。

一、团体心理辅导在高校学生干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优点

(一)形式方面

团体心理辅导更多的采用体验、分享的方式,让学生干部通过游戏和活动的形式亲身去体验,在这一过程中互相协调,互相合作,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培养了自身的团队合作能力、协调能力。他们分享团体辅导的最后一个环节,这一环节中团体成员各抒己见,彼此打开心扉,思维相互碰撞,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Q问题。

(二)效果方面

在团体情境中,成员之间的体验、感受、分享,可以改变团体成员的自我观念,促进他们认知、情感以及行为模式的改变。团体辅导是一个多向沟通、助人自助的过程,具有广泛的影响和很强的感染力。团体辅导使原有的一对一的模式向一对多的模式转变,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又避免了资源的浪费。因此,团体辅导是一种经济有效的培训途径。

二、高校学生干部面临的问题

(一)学生干部扮演着学生与干部双重角色,由于这种特殊性,使得他们面临较一般学生更复杂和多样的问题和事情。一方面要面对工作和学习的矛盾冲突,另一方面要完成自己干部角色的塑造。 因此,学习成绩及师生对其工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都会影响学生干部的心理。

(二)学生干部需要处理相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包括师生关系、学生干部之间的人际关系及与普通同学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处理不好,将会产生各种矛盾,因此而感到苦恼。

三、团体心理辅导的具体实施阶段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都是由专业的团体辅导队伍开展的,辅导活动中要注意跟学生干部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避免脱离实际的无效活动,另外也需要对辅导的效果进行及时的反馈和评估,具体的团体辅导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一)破冰阶段:此阶段是用来相互介绍,消除新任学生干部之间的陌生感,增进成员之间的了解,拉近彼此距离,营造良好的关系。

(二)具体运作阶段:该阶段侧重于集中注意力,全身心地投入。将注意力集中于团体目标,利用学生干部团体资源,鼓励团体成员探索个人的态度、感受、价值与行为,深化对自我的认识。在探索自我的过程中注重培养觉察他人需要的能力,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协助成员解决问题,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自我成长的同时帮助他人成长,最终促进团体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三)结束收尾阶段:该阶段可以理解为总结汇报阶段,主要是帮助学生干部成员回顾、总结已有的成长与改变,巩固习得的适应行为。

四、团体辅导在高校学生干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实践――以郑州财经学院现代物流与管理学院为例

笔者在郑州财经学院现代物流与管理学院的学生干部培训中,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对参加培训的150名学生干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团体心理辅导开始之前让这些学生干部填写由我校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的老师编制的学生干部能力测评量表。

本次活动主要包括“大风吹小风吹”、“水果蹲”、 “棒打薄情郎”和“蒙眼摆形状”等游戏,游戏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开场游戏“大风吹小风吹”作为热身活动,打破了尴尬的局面;“水果蹲”和“棒打薄情郎”让大家在短时间内相互认识;“蒙眼摆形状”强化团队协作,也更是将本次团体辅导活动推向。让陌生的新同学在欢快轻松的氛围中,打破沉闷,快速认识,增进了解。活动期间,同学们热情参与、默契配合,掌声不断,现场充满了欢声笑语,大家团结合作,齐心协力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的挑战,增进了集体荣誉感。

培训结束之后,让学生再次填写该量表,作为培训后效果评估,并让参与培训的学生干部每人写一份活动感想和总结。结合前后量表数据结果以及活动感想,笔者发现学生干部们表示本次团体辅导活动有效拉近了同学间的距离,通过活动大家相互了解,相互协作,相互信任,学会了共同分享以及人际关系的处理,体会到了团队带给自己的力量感和幸福感。

参考文献:

[1]管丹.团体心理辅导在高职学生干部培训中的运用[J].心理健康教育,2009,(5):47.

[2]樊富珉.团体心理辅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篇3

【摘要】

目的 探讨回族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状况及其特征;研究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团体咨询及个别咨询等不同方式结合的不同干预模式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某市中学、小学各两所学校中各五个班的381名回族学生,以班级为单位随机分为四个实验组及一个对照组。入组时经不同模式的心理辅导干预半年后,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心理评估及比较。结果 回族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为28.6%,人际关系等七个因子分显著高于全国中学生常模,女生在精神病性、恐怖、抑郁及人际关系四个因子上显著高于男生;采用不同模式进行心理干预后,对照组干预前后各项因子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式二、三、四各因子分及总分在干预前后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模式一干预前后各项因子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回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课程讲授、团体心理咨询和个别心理咨询结合的方式具有良好的干预效果。

【关键词】 回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干预模式

当前,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已引起人们的全面关注[1-2]。研究者一般采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等方法报告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而关于心理健康的干预性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尤其是针对回族地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干预研究尚未见文献报道。本研究将探讨回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并比较不同干预模式对回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回族聚集的某市中、小学各2所学校,每所学校选5个自然教学班,共383名回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以班级为单位分别将每所学校的被试学生随机分为5组,即对照组和4个实验组。每组在人口学变量及学习成绩上具有可比性。干预后被试381人(其中一人辍学,一人转学),其中男生193人(50.7%),女生188人(49.3%),干预前平均年龄(11.72±2.31)岁,干预后平均年龄(12.15±2.82)岁。

1.2 研究方法

1.2.1 工具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3]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价。该量表的每个条目采用5级评分制:无该项症状反应评1分、很轻评2分、中度评3分、偏重评4分、严重评5分。学生一般情况调查采用自设问卷,包括年龄、性别、民族、学习程度、家庭情况及学校所在地等。

1.2.2 测试方法

采用集体测试的方式,以班级为单位,填涂格式统一的答题卡。由各学校的班主任经统一培训后任主试。分别在入组前及干预施行半年后统一实施测查。小学生由调查员宣读一题回答一题,遇到难以理解的题目加以解释;中学生自行回答。当场发卷,按照要求填完后立即收回,回收率为100%,且全部有效。问卷回收后将数据录入计算机进行统计处理。

1.2.3 干预模式

4个实验组分别采用四种心理咨询模式:模式一,讲授学校心理健康课程、实施团体心理咨询和个别心理咨询;模式二,讲授学校心理健康课程、实施团体心理咨询;模式三,讲授学校心理健康课程,实施个别心理咨询;模式四,仅实施个别心理咨询。以上模式均定期举行,讲授课程内容参照材,每2周1次,每次2学时;团体咨询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需求采用自愿报名式(8~12人)就某些专题进行系列辅导,每月1次,每次2学时;个别咨询由学生主动预约或班主任推荐进行,每月1次,每次4学时。对照组不做任何干预。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将所得资料建立数据库,并使用描述统计、t检验进行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回族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

以总分大于160分为异常,心理异常检出率为28.6%(109/381)。以阳性均分≥3分作为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标准,各因子异常发生率(%)均在0.5%~2.1%之间。其中检出率排在前四位的因子依次是躯体化(2.1%)、敌对(1.6%)、人际关系(1.3%)以及焦虑(1.3%)。其中,得分最高的前七项条目依次为:容易烦恼和激动(2.14±1.04)、忘记性大(2.05±0.99)、当别人看着您或谈论您时感到不自在(2.02±1.14)、难以做出决定(1.95±0.96)、自己不能控制地大发脾气(1.93±1.08)、不能集中注意力(1.93±1.07)、同异性相处时感到害羞不自在(1.92±1.12)。

2.2 回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由表1可见本研究被试组各因子得分及总分与常模[4]比较,除躯体化、强迫症状及偏执三个因子与常模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且抑郁、焦虑、恐怖及其它四个因子分与常模的差异极其显著,但总分显著低于全国常模(P<0.01)。女生在总分及各项因子的得分均高于男生,在人际关系、抑郁、恐怖及精神病性方面的得分和男生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表1 回族中小学生与全国中学生常模组及男、女生各因子分及总分的差异比较(略)

2.3 不同干预模式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表2)表2 对照组及四个模式组心理干预前后SCL-90各因子均值及总分比较(略)

对照组干预前后各项因子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式二、模式三、模式四各因子分及总分在干预前后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模式一干预前后各项因子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

3 讨论

3.1 回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发生率及特征

目前SCL-90作为心理健康水平测试的工具被广泛应用,在筛查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方面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国内对少数民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少量报道,一般结果均为少数民族学生较汉族学生或全国常模的心理健康状况差[5-6]。本研究中,以总分大于160分为异常,回族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28.6%。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精神病性及其它七个因子分显著高于全国中学生常模,躯体化、强迫症状、偏执略高于常模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与其他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但研究发现总分显著低于全国常模,这一结果在其他文献中未见报道,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比较不同性别回族中小学生各因子分及总分发现,回族女生在总分及各项因子的得分均高于男生,且在人际关系、抑郁、恐怖及精神病性四个因子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与当地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给回族女生造成的压力有关,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将各条目得分由高到低排序可见,得分最高的前几项条目与情绪、人际关系、自我意识等有关,而这些问题正是由儿童向青少年过渡时期比较突出的一些问题,也是心理健康教育与干预的重点。

3.2 不同干预模式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目前对中小学生心理辅导与干预的研究中,多见单一形式,如仅以个别咨询或团体咨询或心理健康课程教育其中之一为干预方式。而对以上三种方式综合运用的模式所进行辅导与干预的效果报道较少。本研究所用干预机制方面的考虑为,心理健康课程教育可以普及心理学知识,增进对心理现象的了解、改善对己对人对事的认知;团体咨询可使学生感受团体氛围、提供人际互动场合,在团体中相互观察、相互学习,促进成长,学会利用社会支持;个别咨询则可有针对性地深入探讨和解决个体问题。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干预前后各项因子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模式二、模式三、模式四各因子分及总分在干预前后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模式一干预前后各项因子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模式一,即课程讲授+团体辅导+个别咨询对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具有显著的效果和意义。模式二和模式三也有所改善但未达到显著变化,可能正是团体咨询和个别咨询的局限所致—团体咨询能够利用团体的动力解决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但难以照顾个别差异,难以涉及到深层次问题;个别咨询能够处理个人深度问题,但不易获得他人的支持和反馈[7]。使用模式四进行干预的结果中有七个因子较干预前有所升高,虽然未见统计学意义,但这一现象出乎研究者预料。进一步访谈发现,很多同学对心理咨询并不了解,甚至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采用由班主任推荐学生接受咨询的方式,会给咨询者本人产生一定的压力,同时也会让其他同学产生一定的困惑,他们更加关注自己,却不知道如何解决自己的困惑,可能造成了模式四组内各症状分数有所增加的现象。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人力物力的限制,本研究仅进行了半年,除去寒假及其前后各两周的时间,实际辅导时间、频率都远远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干预效果。

参考文献

[1]杨洪猛,高松,傅金芝.少数民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1(6):416-418.

[2]袁国桢,程灶火,杨碧秀.不同地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4):50-52.

[3]汪向东,王希林,张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1-35.

[4]王极盛,李焰,赫尔实.中学生SCL -90 信度、效度检验与常模建立[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1):8-10.

[5]李辉,张大均,廖全明.云南少数民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0(2):38-44.

篇4

[论文关键词]心理危机;心理危机干预;朋辈辅导;自杀

近年来,中小学生因心理危机得不到恰当的处理而最终走向自杀等极端化的事件层出不穷,如何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危机进行有效的干预是学者们关注的话题。然而由于历史等原因,我国中小学学校心理危机干预队伍严重不足,大多数的学校心理教育工作的开展都是由思想政治教育老师兼职,很少中小学配备有专职的心理教师。而朋辈辅导是现阶段中小学开展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形式之一,它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专职心理老师不足的缺陷,更发挥了学生在学校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主体作用。

一、学校心理危机及其干预

中小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埃里克森认为该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和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以及过渡统一性危机,获得稳定的自我。自我的期待、情感的困惑、自我的焦虑等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让中小学生们承受着沉重的压力,而他们的心理发展不够成熟的现状使他们还不能靠自身的心理能量顺利化解面临的压力,因而构建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动态,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在中小学的心理危机干预中就显得尤其重要。

(一)心理危机的概念

Capalan(1964)把心理危机定义为:面临突然或重大生活事件(如亲人亡故,突发威胁生命的疾病、灾难等)个体既不能回避,又无法用通常的方法解决问题时所表现的心理状态。如果在心理危机状况下,个体能成功把握心理危机或及时得到适当有效的干预,学会新的应对技能,不但能获得心理平衡,还能获得心理的进一步成熟和发展,这危机便变成了机遇。

心理危机是中小学生自杀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何构建合理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将可能引发心理危机的事件解决在萌芽状态,减轻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的重点。

(二)学校心理干预系统

学校心理危机干预是指建立在学校教育和学校管理基础上的心理危机干预。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的对象主要是在学校学习的中小学生、从事学校教育的教师和管理人员,以及与他们相关的亲属或亲属人群。

根据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及心理危机干预技术的专业要求,我们把学校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分为三大阶段:预防阶段、干预阶段及提升阶段。

1.预防阶段

预防心理危机的发生本身就是最成功的干预。预防的功能主要有三方面:一是通过开展系列心理课程,将可能产生心理危机的人次尽可能减少,将心理危机化解于萌芽状态;二是通过心理测评建立心理档案,给予可能产生心理危机的高危群体“必要帮助”,及时化解他们的心理压力;三是根据可能发生的心理危机,为将来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作铺垫,包括组建机构和相关人员的培训。

2.干预阶段

干预阶段指当心理危机发生时,学校组建应对心理危机的组织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应主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建立危机应对小组的紧急调度机制,确保危机干预过程中,小组人员处于工作状态,以随时配合危机干预的需要,调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二是建立危机当事人的社会支持系统,这是危机干预取得成功的关键点;三是对重度心理危机学生进行必要的转介,以确保学生的心理危机得到更好的干预。

3.提升阶段

对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而言,如何提高心理危机重点所在。干预的实效性是可以从以下几点人手:一是危机干预结束后,对本次干预工作进行评估,提高危机干预运作的效能;二是建立对危机学生的跟踪服务,这样能及时把握高危学生的心理现状,增强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主动性。

二、朋辈辅导的含义及特点

(一)朋辈辅导的含义

国内外专家关于朋辈辅导有着不同的定义,苏珊(susan,1978)认为,朋辈辅导是指受过培训和督导的学生向前来寻求帮助的学生以言语或非语言的方式,尽量少给或者不给建议,而为其提供倾听、支持和帮助的过程。

我国学者李伟健认为,朋辈辅导是同龄人之间在心理健康方面的相互帮助和辅导,主要是指学校运用和受辅导对象年龄层接近或稍长、有相似经验的学生,经过挑选并给予短期的培训,让这些半专业的助人者担任朋辈辅导员,为其他学生提供心理帮助。陈国海等人认为,所谓朋辈辅导,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相互给予心理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提供一种具有心理辅助功能的帮助过程,可以理解为非专业工作者作为帮助者从事一种类似于心理辅导的帮助活动。

我们认为,朋辈辅导是指非专业人员就求助的学生提供的情况和要求,与求助者一起对其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和商讨,帮助求助者更有效地处理学习、生活中的问题。朋辈在这里指的是“朋友”和“同辈”,在学校是指年龄相当的经过培训并接受督导的学生。朋辈辅导员需要接受一定的心理辅导训练,并接受专业人员和机构的督导。我们可以把朋辈辅导理解成是“准心理辅导”或“半专业心理辅导”,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心理辅导,只是带有心理辅导功能的心理助人活动。朋辈辅导主要给予求助者倾听、安慰和支持,基本上不涉及深层心理问题的咨询及处理。

(二)朋辈辅导的特点

朋辈辅导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朋辈辅导员和学生有着共同的生活圈,能及时了解同学的心理动态,有效地将心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朋辈的关系让有心理困惑的学生更愿意敞开心扉,减少干预过程中的阻抗;干预结束后,朋辈辅导可以很好地巩固干预效果,将危机转化为机遇,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1.朋辈辅导阻抗性小

受年龄差距、身份差别等因素的影响,面对心理辅导老师,中小学生往往会产生很强的阻抗情绪,因而遇到心理问题,中小学生很少向专业心理咨询老师求助。调查表明,除了有18.3%中小学生选择自己解决外,在众多倾诉对象中,“朋友和同学”这一朋辈群体占有最大比例。朋辈辅导中,朋辈辅导员与求助者之间有较为接近的价值观念,这让求助者有被共情之感,更愿意说出自己内心的秘密,在辅导的过程中阻抗较少。

2.朋辈辅导覆盖面广

朋辈辅导员大都来自班级的心理委员,他们和求助者共同生活,空间距离近,交往频繁,提供倾听、安慰和劝导等心理支持比较方便,这就拓展了心理危机干预的覆盖面。通过他们。心理辅导老师可以全面掌握本校学生的心理动态。

3.朋辈辅导及时性高

目前,虽然许多的中小学都开设了心理咨询室,但只有极少数的学生会主动到咨询室寻求帮助。因此,学生的心理问题很多时候不能被及时发现和解决,甚至出现危机状态时也很难被心理咨询专业人员及时发现。朋辈辅导员来自学生,他们和广大学生有着共同的生活圈,在学习生活中,他们能通过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当身边的同学有着心理危机的征兆时,他们能在第一时间发现,通过专注的倾听、积极的引导等,往往能将同学的心理危机消除在萌芽状态,不能解决的上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以便心理辅导老师及时作专业的干预。

4.朋辈辅导应用范围广

朋辈辅导的效果不如专业的心理咨询,但朋辈心理辅导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受时间、地域因素的影响较少,这些有利条件让朋辈辅导能在较大范围给予来访者以辅导帮助。朋辈辅导员不但能及时发现具有心理危机征兆的学生,还能协助他们解决引起心理问题的应激源,增强其心理素质及相关的适应能力。

此外,朋辈辅导员可参与到学校各个阶段:预防阶段,他们可以协助心理健康中心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教育活动,增强心理课程的趣味性和丰富性;干预阶段,他们往往是发现心理危机学生的第一人,能及时作出相应的处理;提升阶段,他们是跟踪服务的最佳助手,让学校的心理干预工作更积极主动。

三、朋辈辅导在学校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作用

(一)宣传心理知识,减少干预人次

大部分中小学生不能正确看待心理咨询,他们当中通常存在这样一些错误认识:心理问题是自己的事,没有必要向别人咨询;需要心理咨询的人都患有心理疾病。因此,大力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咨询在学生健康成长中的作用很有必要。而由朋辈心理咨询员进行现身说法式的宣传教育,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中小学生能够享受到朋辈心理咨询带来的喜悦与成功,对普及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理念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减少心理危机干预人次,增强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是心理危机干预预防阶段的主要任务。朋辈辅导员在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减少危机干预人次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经过半专业训练的朋辈辅导员,他们了解学生心理危机的征兆以及心理危机应激源的特征及强度,能够协助同学构建合理的认识,可以有效地减少非理性、糟糕之极的错误认知,从而减少危机干预人次。

(二)了解心理动态,预防心理危机

朋辈心理咨询虽然不能完全与专业意义上的心理咨询相比,但它却是帮助中小学生摆脱心理困境、获得外部支持的一种重要方式。当中小学生遇到心理困惑时,首先求助的对象便是他们身边的同学和朋友这一朋辈群体。这使朋辈辅导员能及时了解身边同学的心理动态,以便倾听安慰。

把可能引发心理危机的问题与事件消除在萌芽状态是预防中小学生心理危机的重点。朋辈辅导员生活在学生们当中,很容易了解到周围同学的心理变化,对具有心理危机征兆的同学,能够对其进行专注的倾听、合理的劝导、真诚的安慰,从而使身陷困惑的同学作出合理的应对,预防心理危机的产生。

(三)及时有效干预,减轻心理负担

朋辈心理咨询员本身就是中小学生中的普通一员。他们生活在学生们当中。很容易了解到周围同学的心理变化。这时,如果他们能够对其进行专注的倾听、合理的劝导、理智的分析、真诚的安慰,那么,在很多时候会有助于身陷困境的学生恢复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及时调整情绪、重拾信心。

朋辈心理咨询员经过一定的专业培训后,可在专业咨询人员的指导下有效地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他们不仅可以减轻学校专业心理咨询人员的工作负担,而且还可以使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工作在自然情境中进行。此外,由朋辈心理咨询员进行现身说法式的宣传教育,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巩固干预效果,促进能力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学生面临着各方面的压力、心理负担过重,部分学生的身心健康每况愈下。而要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仅靠上几节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和心理咨询老师的一两次心理辅导是远远不够的。而朋辈心理咨询员经过严格挑选及专业培训后,可以具有良好的人格特征、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他们既可以成为在校中小学生模仿的榜样,又可以引导和帮助中小学生学会关心他人、接纳他人、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学会生存等。因此,朋辈心理咨询的效果可以延伸到中小学学生的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等各个方面。特别是在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最后阶段,朋辈心理咨询员可以协助经历危机的中小学生正确总结和处理危机遗留的心理问题,帮助其尽快恢复心理平衡,以尽量减少在学生中造成的负面影响。

危机干预过后,如何将危机转化成机遇,让个体在重新获得心理平衡的同时学会新的应对方式,促进心理的进一步发展是心理干预提升阶段的主要任务之一。朋辈辅导不但可以及时有效地对同伴进行心理干预,而且可以将干预的效果延伸,促进能力的发展。

(五)协助他人自助,提升干预能力

篇5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流动儿童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工进城务工, 把子女带出户籍所在地到自己务工所在的城市与自己一起生活居住, 这部分跟随父母从农村到其务工所在城市的特殊儿童群体, 被称为城市流动儿童。近年来,由于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推进,云南经济得以快速发展,从而大量务工人员增多,随之也增加了不少流动儿童。为此,为全面了解云南省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本课题组于2013年11月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云南省昆明,玉溪,大理,安宁流动儿童较集中的某中学和小学837名7~18岁中小学青少年进行测查,为制定相应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本研究对象主要选择流动儿童占90%以上的学校,在总人数中,流动儿童有732人,非流动儿童有105人,判断流动与非流动的标准为户口是否在现居住地。以分层取样法抽取某中小学1~8年级974名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经原始数据处理,获得有效问卷837份,二年级274份,四年级135份,初中428份,男生共350名,女生共487名,年龄7―18岁。

1.2方法

1.2. 1调查工具

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等编制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为调查工具[4],全量表共有100个条目,由8个内容量表和1个效度量表构成, 8个内容量表分别是:学习焦虑(A)、对人焦虑(B)、孤独倾向(C)、自责倾向(D)、过敏倾向(E)、身体症状(F)、恐怖倾向(G)、冲动倾向(H),每个条目均按是或否进行选择,是为1分,否为0分赋值。依据全量表的测量结果,总分≥65分为心理健康问题较严重,已构成心理障碍,需要进行心理咨询或治疗。此外,被试在各分量表上得分≥8分的,表示在该项目上有症状,可能适应不良,需制订特别的指导计划。本测试还包括一个效度量表,效度量表就是一般说的测谎量表,得分高的同学是为了获得好的成绩而作假的,所以测试结果不可信。

1.2. 2实施程序

以班级为单位,利用团体测试方法,由经过培训的各班班主任老师和心理学研究生主持对样本进行测试,在同一时间内完成测试。对有关细节问题由心理学专家进行讲解。

1.2. 3统计分析

测试结果用SPSS11. 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

从表1可以看出,在被调查的837名中小学生中,总焦虑倾向得分在65分以上的学生有5人,占总人数的0.6%,他们5人处于高度的焦虑水平,属于心理不健康的人群,对于他们5人需要制订专门的个别辅导计划,给予他们重点辅导。

3.讨论与分析

3.1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

在被调查的837名中小学生中,总焦虑倾向得分在65分以上的学生有5人,占总人数的0.6%。与国内其他运用相同调查工具的测试结果相比较低,其原因一方面不排除取样误差,在此次所调查对象中有105个非流动儿童。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为云南属于欠发达地区,较之发达地区而言给青少年儿童带来的压力较小,所以问题检出率较低。

3.2 所调查中小学生的总体心理状况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和不同地区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不显著;流动与非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差异不显著;在这些学生中城市与农村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差异不显著.;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心理健康状况差异不显著。究其原因,也许源自于他们相似的学习环境和家庭环境,还有他们对生活和学习的态度。

3.3不同年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比较分析

不同年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各因子的均值比较结果显示,小学低年级学生、小学高年级学生和中学生在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过敏倾向三个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学习焦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及总焦虑倾向几个方面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这与之前的大量调查研究表明:流动儿童具有学校人际关系情况不佳、社会交往退缩等特点的观点是一致的。这也许是因为一方面所调查的对象比普通儿童承受了来自家庭和社会较多的压力;另一方面是因为对于低年级的儿童而言,其较之高年级的儿童对生活和学习的经验积累得较少,所以在面对困难,突发事件和新情况时应对和处理能力较差,从而导致了他们之间的显著差异。

3.4父母文化程度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父母亲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与初中、中专和高中的存在显著差异,并且父母亲初中文化程度的与中专、高中的也存在显著差异,并且显示为父母亲文化程度越低,中小学生的学习焦虑程度越高。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父母文化程度的高低会影响对学生作业的辅导,而文化程度过低则很难辅导学生作业。尤其对母亲而言,其较之父亲与儿童相处的时间最长,所以其对儿童的影响也最大。如果母亲文化程度过低,随之形成的不良言行举止与生活习惯和不当的教育方式会对儿童造成深刻影响,从而影响到其生活和学习。

参考文献:

[1]王婷婷,马和民. (2010). 国内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使用述评. 心理探索.

篇6

关键词:心理健康;中小学生教育;问题与对策

1.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已有近30年的历史,回顾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其中还是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引导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有所贡献。

然而,近些年来,在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过程中暴露出不少的问题,因而应在正确认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的前提下,采取相应措施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

2.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

(1)学校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认识不清。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只是一味追求升学率,所以很多学校领导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些学校仅仅把心理健康教育当作针对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辅导的工作,而不能全面地掌握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些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当成摆设,只是为了应付检查,甚至有的学校或机构根本就不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

(2)缺乏专业的教师给学生以科学的指导和教育。目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部分由团干部、政治教师或班主任兼任,这些教师大多数没有经过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在工作中,不能自觉运用系统的心理科学知识来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沦为空泛的说教,缺乏科学性的指导。

(3)家庭环境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在实施的过程中,往往偏重学校教育而忽视家庭和社会的配合。很多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心理方面的发展重视不足,有的家庭生活中,仅仅是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方面,在他们物质生活上给予支持与帮助,却极大地忽略了孩子们身心健康发展两大因素,即生理和心理。

(4)心理教学理论系统庞杂,没有自己特色的材。目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读本、教材及教师用书层出不穷。但也存在着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认识不一致的现象。我们学习和借鉴西方心理学理论的时候,忽略了各国的实际情况不同,也没有考虑到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问题。因而不能做到因地制宜。

3.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对策

(1)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学校应该快速实现素质教育观念的转变,重视并努力地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者转变教育观念,在源头上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政策和措施。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科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当前,解决师资匮乏的有效途径就是挑选一批素质好、责任心强、热心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对他们进行培训,在培训过程中,掌握关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科学知识、按照科学的规律和方法,从而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所以,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有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和保障。

(3)结合学校、家庭、社会三方教育。我们应该确立一种教育方式,就是在以学校教育为主体的基础上,引导家庭开展心理教育,通过与家庭之间建立长期的联系与沟通,帮助家长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同时,社会也会大力配合与支持学校的工作,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让学校、家庭、社会三种教育形成一种合力,让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成长。

(4)完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撰写有特色的教材。学校必须建立一个以学校领导为首的心理教育机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和指导委员会,进一步完善学校的心理健康服务综合体系,实现多个部门相互合作,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实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策略,形成向心力和执行力,力争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是学生能够茁壮成长的基础,因而正确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至关重要。

所以,要结合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力量参与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达到综合性、科学性与教育性为一体,使得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科学有序健康地继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康井泉,刘 民.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几项策略[J].北京教育,2012(02).

[2]王维平,车军社,孙福兵,等.山西省中小学家校合作现状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7(07).

[3]俞国良.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发展[J].教育科学研究,2011(07).

篇7

一、民族地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开展的少。学校没有把心理健康教育提到议事日程,落到实处。心理教育受师资等条件的限制,学校为了应付检查,虽然课表上安排了《心理健康教育》课,但上的很少甚至不上,更不用说深入研究。

2.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空白。心理健康课教师都不是专任教师,均为代课老师兼任,缺乏应有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在实际的心理辅导过程中常常采用品德教育的方式,以批评教育、惩罚教育为主要教育方法,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不能及时发现和正确判断学生的心理问题,把学生的心理问题简单地归因于品行问题,采取不恰当的教育措施,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

3.一些教师不健康的心理影响着学生心理健康。部分老师经常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对学生讽刺挖苦、嘲笑贬低,各种过头话或者错误的批评,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一定的伤害。

4.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难于落实到位。民族县由于条件限制等种种原因,学校没有建立起心理健康教育组织体系,即使建立起的组织体系,工作也开展得不尽人意,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没有从实际出发,缺乏必要的规章制度。

二、民族地区学生心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社会、家庭因素的影响。当代社会竞争加剧,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社会上的不良因素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影响极为严重。受独生子家庭教育中不利因素的影响,学生在“小太阳”“小公主”般的“宠养”中,孤僻、自私、依赖之类的“并发症”正不断滋生蔓延。父母娇养、过分保护,从而导致学生一切都由家长包办代替,产生依赖性,缺乏独立性,缺少自我服务、自我锻炼意识。尤其是“空巢”家庭、单亲家庭、牧业留守家庭、“低保”家庭等问题型家庭的不断增多,使学生的心理受到严重冲击,心理健康受到影响。

2.学校认识偏差。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出于上级要求、形势需要,所以消极等待简单应付,即使是名义上开展了一些活动,如开设心理辅导课、建立心理咨询室、开通心理辅导热线、建立心理健康信箱、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等,但由于忽视了教育者自身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更新,缺乏正确的认识,最终也只能流于形式。

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严重缺乏。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都是兼职人员,缺乏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对心理测试技术和心理辅导方法不熟悉,在教育过程中往往受德育思维模式的影响,违背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规律和要求,对教育对象产生副作用。

三、民族地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加强调查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强调行为训练,如果心理健康教育只停留在说教,或灌输理论知识,而不让学生亲身体验、感悟,那么是收不到多少实效的。为了有的放矢地对民族地区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重视调查研究,运用问卷、观察、测量等方法,掌握中小学生学习方法、人际关系、情绪、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也可以采取教师、学生、班主任、家长进行座谈的方式,了解中小学生中容易产生的心理障碍和他们的心理需要,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心理健康教育要以面向全体学生为主,个别辅导为辅,关注个别差异,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进人课堂。在课堂教学中要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学方式,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坚持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制定心理健康教育计划,设立心理信箱,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篇8

〔关键词〕中小学;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2)17-0010-03

一、中小学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发展现状

1. 中小学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发展没有得到广泛重视

在中小学生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的今天,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学校的重视。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不足,区县之间、学校之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存在很大差别。专职心理教师逐渐进入学校,学校把这部分教师看成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承担者,而没有看到广大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提升更多是靠班主任个人的悟性与投资来实现的,这远远不能满足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

2. 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存在偏差

随着近年来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凸显,部分班主任也意识到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宫克文等人的研究中,调查了班主任“最需要的培训内容”,有68.5%的人选择了“班级管理和建设的有效策略”,有57%的人选择了“学生心理健康辅导”,48.5%的人选择了“问题学生的教育”,这些数据充分说明大部分班主任能够意识到自身有责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但是部分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存在着偏差。

(1)有的班主任把心理健康教育单纯理解为思想品德教育,许多文献都在强调班主任的德育能力。林炊利认为,班主任的工作内容主要有两项,一是搞好班级德育,二是带领班级学生营造和谐、积极、乐观、向上的班级风气,并在研究中涉及了许多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确实有重合之处,但绝不是同一个东西,将班主任的工作理解为德育与班级管理,有偏颇。陈文心在《当前班主任工作现状的调查与思考》中对文昌市安定县6所中学的班主任的7种最弱工作能力进行了等级排列,发现“了解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能力”排在了前列。可见,部分班主任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放在了工作的次要位置。

(2)部分班主任把自己定位于班级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工作重点放在了班级日常活动管理上,而心理健康教育仅局限于当学生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的时候,忽视了学生的发展性心理辅导。防大于治,只有做好了学生的发展性心理教育工作,才能够减少严重心理问题的出现。这些是当前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意识需要转变的地方。

3. 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技能缺乏

当前,部分班主任已经有了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并在自己的工作中有所体现,但是真正实施起来却举步维艰,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欠缺,仅靠着以往的经验积累远远不够。

谢红、屈光泽等人对班主任的教育方法进行了调查,其中调查了班主任教育能力的自评以及学生对班主任教育能力的评价,在“心理诊断与辅导能力”一项上,认为很符合的班主任人数不超过50%,而学生的评价更低,只有20.5%。这说明,班主任心理教育能力严重不足,表现在心理诊断与辅导能力上。此研究还发现班主任在教育方式上可能存在简单模式化,不注意学生年龄的层次性差异。

二、提升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从目前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发展状况来看,提升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有着必要性和紧迫性。

1. 有助于缓解我国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源在一定时期内短缺的矛盾

近年来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发现,中小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出现的比例在逐渐上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由于自身角色的限制,无法满足当前的需要。让班主任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参与者,可以改善中小学单纯依靠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开展工作势单力薄的局面,能缓解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源在一定时期短缺的矛盾,可以有效提高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改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2. 有助于提升班主任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学校发展

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要加强学校领导者、管理者队伍建设,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对学校来说,发展靠学生和教师,而学生的发展靠教师,这决定了教师的素质成为了推动学校发展的根本动力。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必须成为班主任胜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班主任队伍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有助于提升班主任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于促进学校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强调,要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重视班主任培训。班主任培训逐渐成为提高班主任胜任能力的主要途径,有效地开展培训对提升班主任能力显得至关重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纳入培训的重点内容,丰富了班主任培训的内容,对于全面提升班主任素质有重要作用。

3. 能为提高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更科学的途径

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一直是国家、学校关注的焦点,2002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学校要逐步建立在校长领导下,以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班主任从数量上远超过专职心理健康教师,把班主任培养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由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普遍性、科学性以及现实性。

三、中小学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研究现状

篇9

配备专职的心理辅导教师,给中小学生提供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帮助他们疏导并解决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排解心理困扰和防范心理障碍,是目前学校亟需做好的一项工作,尤其是随着农村留守儿童日益增多,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显得愈发重要。

当前我国的农村中小学,特别是偏远地区农村学校,其实都很缺教师,不单体现在教师总量上,更体现在年龄结构、学科结构上:老教师多,年轻教师少;基础文化课教师多,艺体、心理教师少。很多学校尽管名义上配有心理辅导教师,但往往名不副实。有些心理辅导教师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学生不愿找教师倾诉,教师也不会积极主动关心学生,久而久之,这一岗位就形同虚设。某些地区对心理辅导教师的培训时间过短,培训效果不理想。许多学校,包括心理咨询室在内的九大功能室都建起来了,但往往使用效果不佳,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这些功能室的指导教师专业技能跟不上。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信息化时代,教师在知识上的解惑功能正在逐渐减弱,但面对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教师为他们解心理之惑、情感之惑的功能却在不断增强。当前,我国青少年的心理状况不容乐观,尽管全国层面尚未开展大规模的权威的心理调查,但从各地的调查来看,青少年心理问题发生率远比公众想象的要高。2014年公布的《浙江省2013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报告》显示,浙江小学生常担心自己做错事情,感到焦虑、寂寞、没人疼爱,中学生心理压力更大,超过48%的人存在心理问题,心理问题发生率比2001年时上升了一倍多。2013年的《哈尔滨地区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同样显示,有49.43%的中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广西目前尚未有相关的权威数据公布,但广西多数市县都有大量留守儿童,也凸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

篇10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模式 研究报告

中图分类号:B844 文献标识码:A

1 前言

1.1 目的

本课题坚持育人为本,根据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以期实现以下目的:

(1)通过调研,了解目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以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状况,并分析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方面已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2)弄清楚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存在的不足和误区,探寻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以构建能有效运转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3)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进入课堂,并以此为突破口,带动学校教育的整体改革,尤其要改革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教学模式。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应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让学生亲自参与活动,在活动中获得心理体验来改变自己的观念,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1.2 意义

构建中小学心理健康有效模式是适应时代挑战的需要,是新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也是广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要充分挖掘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构建具有广泛适应性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教学模式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模式,以提高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1.3 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20世纪80年代,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开始起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逐渐得到关注。目前,我国很多学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作了深入的研究,广大教育工作者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探索了许多操作模式。如心理——德育模式、情感教育模式、诱导式教学模式等,这些模式有的是在德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的是从心理发展方式上建构,有的是从心理品质切入,心理健康教育从无到有,成绩斐然。

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亟待完善,表现如下:政策与实施脱节,落实不到位,有些学校只是为了应付检查和评估,敷衍了事;师资队伍专业化程度不够,为数不少的人是滥竽充数的;课程体系不完善,很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有名无实;教育资源利用不充分,一方面是心理教育资源的严重不足,同时又有一些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这些问题都需要解决。

2 方法

2.1 对象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状况。

2.2 研究工具

2.2.1 中学生适用的问卷

我们采用王极盛教授改编的《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1)强迫、(2)偏执、(3)敌对、(4)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5)抑郁、(6)焦虑、(7)学习压力、(8)适应不良、(9)情绪不平衡、(10)心理不平衡等10个因子。在此量表中,确定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的标准为:2~2.99分表示存在轻度心理健康问题;3~3.99分表示存在中度心理健康问题;4~4.99分表示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5分表示心理健康问题严重。

2.2.2 小学生适用的问卷

我们采用被大多数学者使用的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问卷,在此基础上稍做修改,共有21道题。从四个方面了解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即学习生活、行为习惯、人际交往和性格。

2.3 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搜集、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相关的理论和实践动态,把握好课题的研究方向,理清思路,对调研报告和论文即研究成果有一个基本的构思和设想,编写调研提纲、选定合适的调查问卷。(2)实施阶段。联系海南中学、府城中学、城西中学和万宁二小等学校,安排好调研时间;开展调研活动。调研对象主要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德育教师、班主任和部分学生。(3)深化阶段。整理调研材料。将调研收集到的各种资料,进行数据整理、归纳分析,发现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需要可再次调研;中期评估(研究报告、成果展示等);汇总、分析材料,完成论文并发表。(4)总结阶段。课题组关于结题的意见;课题组结题报告、申请结项,验收;资料归档、成果申报。当然,在整个过程中,按照教培院和学校要求,建设好网络平台,撰写好博客。

2.4 具体方法

(1)文献分析法。搜集、阅读并分析有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著、教材、论文等,组织课题组教师加强理论学习,尤其对本课题研究有理论支撑和有重要指导作用的文献资料,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学校心理辅导实用教程》等文献。(2)问卷调查与访谈法。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状况进行深入细致地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及未来心理健康教育的走向,发现问题与不足,确保研究立足于实践、更有针对性。(3)行动研究法。以班级为研究范围,观察心育活动中学生的表现,关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普遍性问题,对工作的实效性进行分析并加以研究。在实践中不断地充实和完善模式的要素和结构,积累模式操作的实践经验。(4)经验交流法。与工作在一线的心理健康教师、心理咨询师和学管人员等多沟通交流,拓宽视野,启发思路。

3 结果

2012年5月、6月期间,我们课题组成员分别到海南中学、城西中学等单位进行调研。对部分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同分管领导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教师做了访谈,将访谈和问卷调查结果整理如下:

3.1 访谈的内容

3.1.1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

所访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都比较重视,均有主管校领导负责,一般是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德育工作归在一起进行管理。在设立心理咨询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科学研究等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有经费投入但明显不足,硬件设施有待完善。

3.1.2 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

所访学校一致认为班主任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队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班主任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并定期对班主任进行培训。每班配有一名心理委员,有的学校对心理咨询师的资格证有要求,有的无要求。

3.1.3 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形式

具体形式主要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如海南中学设有心理教研组,五个专职教师,都有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专门负责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且有课程教学计划,每两周上一节课;挂靠德育网站进行网络宣传、黑板报(每月换一版)、主题班会、并且根据需要不定期开展心理讲座和团体心理辅导;学校设有心理咨询室,每天有人值班。

校方普遍认为建设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最重要,学校离不开家庭的配合,社会的支持。

3.1.4 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

分为以下几种:学习问题,表现为考试焦虑、考试舞弊、厌学逃学,初三、高一至高三都有考试压力问题;人际关系紧张,包括同伴和师生关系紧张;青春期问题,如早恋现象,早恋造成成绩下降;适应问题,高一初一有入学适应问题;情绪问题,包括情绪不稳、心理承受力低,记忆力衰退等,个别同学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严重的甚至出现自伤或伤人等现象。

3.2 问卷的结果

我们课题组发放问卷870份,收回有效问卷780份。问卷的数据结果如表1:

3.2.1 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分析

从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图(如图1)可以看出,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有三个显著特点:(1)心理健康水平基本良好,轻度及无症状占较大比例。(2)学习压力、强迫症状、焦虑、情绪不平衡症状比较突出。(3)每一症状程度由轻到严重呈坡度减少。

3.2.2 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分析

通过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小学生四个方面的心理状况分别为:(1)在学习方面,多数孩子上学读书没有明确的目的,在作业方面能够认真完成;课堂上,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不够;看重考试成绩;在学习方式上,多数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方式;希望能得到老师或家长的肯定和鼓励;13%的学生没能很好地适应学校环境,1%的学生厌烦学校。(2)在行为习惯方面,大多数学生能够自觉遵守纪律,集体荣誉感强,但也存在父母过于溺爱,孩子行为受限,心智发展受到影响。(3)在性格方面:表明现在的小学生情感意志薄弱,低年级的同学对父母依赖强;感情上过于理性,缺乏同情心;独立判断的能力较差;明辨是非的能力较弱,好胜心强,处理问题感情用事。

多在人际关系方面,数学生不能够与人很好地沟通,个人较封闭,认为学习成绩是最重要的,表明家长重视孩子的学习,不太重视孩子做人的教育。

4 讨论

4.1 存在问题

(1)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淡薄。目前,大多数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有所认识,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涵义并没有真正理解,大多数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心理老师或班主任的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气氛不浓。实际工作中,专业心理教师较少,基本上由德育老师代替,通过班主任工作和学校德育活动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2)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不足。就我们调研的结果表明,大多数学校没有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或经费少,缺少必要的配套场所和硬件设施、音像资料及测评软件等。也没有经费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及向家长、学生发放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材料,无力开设免费心理咨询热线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3)师资力量薄弱。目前,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大多是半路出家,而且身兼数职,没有受过专业训练,对专业知识一知半解,理论功底薄,实践经验少,指导实践不力。因此,很难胜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4)心理健康问题被忽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没有引起社会、学校和家长的重视。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问题,对心理健康问题不以为然、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有的认为,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暂时的过渡性问题,过了这个“坎”,孩子们会自动纠正过来。部分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而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都是心理健康的。这样就严重削弱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5)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实效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重在促进学生心理发展和提高心理素质,课堂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然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情况却问题多多。如有的学校没有将心理教育课程正式纳入教学管理体系,或是课程开设处于无序状况,或者课程内容的选择随意性大,课程教育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6)心理健康教育未能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充分利用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各种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很多学校偏重于学校“单枪匹马”地开展教育,未争取家庭与社区的配合,其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4.2 对策

(1)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浇花要浇根,育人要育心。”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以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对中小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充分认识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要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这项教育工作。

(2)完善硬件设施。心理健康教育经费应纳入预算,单独列支。增列的经费主要用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日常管理、教研、师资培训以及业务或课题研究等。根据需要,设立学校心理咨询室。在主管部门的支持下,整体规划,分步实施,辟出或建设专门地方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场所,确保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正常开展。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首先,每个学校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引进一定比例的专业人才,配备数量适当的专职心理健康教师。这些教师应当有专业水平,能够胜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另外,要积极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培训和班主任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并将其列入年度计划。在校本培训中,加强全体老师的心理健康素质教育,逐步做到心理健康教育人人在行、个个关心的工作状态,最终形成以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

(4)上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课程是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课堂是教育活动的主要阵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有自己的特点和要求,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从班主任工作、政教工作中分离出来,独立设置课程,建构既能有效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又便于教师操作,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

(5)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各科教学。心理健康教育和学校教育教学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要通过各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的许多课程都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在教学中,各科教师应深入挖掘,对中小学生实施自觉、有意识地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多给学生爱和尊重,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增长知识和发展健康的心理。

(6)社会、学校和家庭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新兴的、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为中小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调研情况表明,面对中小学生存在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仅仅依靠学校的教育教学、心理咨询和辅导效果不尽如人意。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能仅靠学校“单打独斗”,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关注,齐心协力,形成合力,多方给力,创设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良好氛围。

5 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做到有的放矢,建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模式要明确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两大任务:一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预防性心理健康教育。二是要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且“预防胜于治疗。”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