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专业未来前景范文

时间:2023-11-07 17:28: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学专业未来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学专业未来前景

篇1

关键词: 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涉农专业 女大学生 就业现状 对策

2012年2月1日,中央1号文件,其中“农业科技”是最重要的关键词,并提出坚持科教兴农,振兴发展农业教育,推进部部共建、省部共建高等农业院校,办好一批涉农学科专业。由农业类高等院校的招生情况可见,涉农专业招收的女大学生比例已经很高,如表1所示,近几年,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招生比例中,女生比例已经接近50%。就业质量是高等院校教育好坏的重要指标,如何促进高等院校涉农专业女大学生优质就业就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表1 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2007-2011年招生情况

一、高等农业院校涉农专业女生就业现状分析。

(一)企业招聘涉农职位时对女生存在偏见。

涉农的工作较多是在基层,条件比较艰苦,甚至有些工作需要一定的体力,并且社会大众普遍认为女性综合素质不如男性,所以在招聘时对女大学生存在一定的偏见。据统计,2010年10月-2011年6月,不同企业在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招聘涉农职位585个,其中明确要求招聘男性或者男性优先的职位有82个,占14.02%,而要求招聘女性的职位只有5个,比例不到1%。

(二)涉农专业的女大学生就业质量较差。

有不少涉农专业的女大学生毕业后就业的岗位“取代性高”、“技术含量低”、“工资低”、“发展前景小”,就业质量较差。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2011届毕业生中,女性就业的岗位有不少是“企业行政助理”、“农资销售助理”、“组培技术员”等,平均工资2000元左右,相比男性就业的岗位“农艺培训生”、“技术员”、“业务代表”等技术含量较低、工资较少、发展前景不好。

(三)当代女大学生自强上进,综合素质不断提升,就业竞争力强。

随着社会的发展,女大学生认识到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在校期间,自强上进,能利用各种平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就业竞争力不断增强。由表2可知,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近5年获奖学金的人数比例,女生获奖比例都在50%左右,最高达到60.85%,学生成绩女生已经与男生持平甚至高于男生。担任学生干部可以锻炼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由表3可知,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近4年担任团委、学生会学生干部女生比例都在50%以上。参加科技创新项目可以提高学生的科研和实践能力。由表4可知,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近几年申请的科技创新项目中,女生担任项目负责人的比例都在50%左右。

表2 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2006-2011年奖学金女生比例

表3 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近4年学生干部女生比例

表4 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近4年科技创新项目负责人女生比例

(四)女性自身特点会对就业造成影响。

首先由于女性身体素质较弱、体力较小的生理特点,易产生胆怯退让、依赖自卑的心理特点,以及女性在社会中所承担的角色(结婚、生育、照顾家庭等),现行劳动法要求用人单位对女性承担的额外成本,导致女性在就业时处于劣势。其次女性相比男性具有更强的语言能力、更强的操作能力,普遍心灵手巧、普遍性情温和,以上特质使女性在某些岗位上处于优势,如商品推销、工程项目和科研项目的横向联系、签订合同等工作。[1]

二、从学校层面出发,对促进涉农专业女大学生优质就业的对策思考。

(一)加强校企合作,增加实习机会,消除学校和女性毕业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随着现代产业结构的演进,知识经济的兴起,农业行业也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知识与技术密集型的就业岗位,这些新兴岗位弱化了对体力的要求,而是强调智力与知识的储备。现在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女性工作能力不如男性,而女大学生认为涉农职位需要大量的体力,忽略了新兴发展的一些智力型职位。构建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让大学生在毕业之前进入企业实习,通过实习,消除企业和女大学生之间的信息部对称。创建企业名人加入学校教育的平台,使企业充分认识到当代女大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升的现实。

(二)全程开展系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强化细化就业指导教育。

全程开展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强化细化就业指导教育,可以让女大学生客观评价自我,早日确定职业方向,有充足的时间来做好知识和技能的储备;让女大学生客观分析就业形势和政策,调整就业心态,掌握求职技巧。学校要遵循大学生的成长规律,从学生入学开始到大四毕业,全程开展系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以便在大学四年中更加明确学习方向。大学一年级应该针对专业认识和自我认识方面进行教育,大学二年级学校应该提供足够的平台,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发展需要,针对性地提高综合素质,取长补短,为自己的职业方向做好知识和技能的准备。大学三年级学校应该提供一些专业知识应用的平台,如涉农专业可以让学生到农资企业实习参观,提供一些科技创新实验的机会,通过实习、参观、实践等方式深入了解自己的未来职业,检查自己所具备的能力与社会要求的距离,有目的地提高自己的技能。大学四年级是就业工作的最后阶段,学校应该做好岗位收集,做好就业形势分析,及时开展学生就业技巧培训整等工作。

篇2

基础课程广泛撒网,专业课程重点培养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属于农学门类,是自然保护与环境生态类下的二级学科,涉及土壤、地质、林业、农业、水利、生态等各学科,综合性很强。由于该专业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知识,因此在高考招生中只招收理科生。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这个专业名称听起来十分具体,给人的感觉是口径较窄,但事实上其培养思路基本上是“宽进窄出”。“宽进”即“基础课程广泛撒网”,该专业基础课程涵盖了林学、生态学等基本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在林业、生态环境大学科的理论素养、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一般开设地质地貌学、土壤侵蚀原理、林业生态工程学、工程力学、土壤侵蚀水动力学、测量学、地理信息管理系统、小型水利工程学、农田水利学等专业基础课程。值得一提的是,该学科注重理论和实践同步培养,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和实验、野外实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迅速、生动并且深刻地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窄出”指的是“专业课程重点培养”,在综合知识背景扎实的前提下,通过水土保持工程学、水土保持规划、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荒漠化防治等专业主干课程,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在步入工作岗位后能快速上手。

闻道广博,术业专攻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是一个十分实用的专业,其就业主要方向为承接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的各类公司、企业。出于国家宏观发展战略与区域重大工程建设、低碳经济发展和城市开发与建设项目对水土保持行业的需求,加之水土保持法律法规进一步的细化完善,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及工程实施、监理等行业的前景还是较为光明的。此外,水利、电力、国土资源、铁道、公路、交通等部门的设计院及规划院等事业单位或国企也都设有专门的水土保持科室或办公室,但这些单位门槛较高,一般要求硕士以上学历。如果博士毕业,就业可以考虑水利、农林、各大河流委员会等单位的科研院所,或到高校任教。

据调查,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近十年的平均就业率为89.5%。但由于工作方面大多涉及工程项目,因此具有一定的性别要求。但总的来说,更注重个人能力。

历史沿革固然重要,发展空间亦不可小觑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每年高考分数线都不高,除了北京林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几所重点院校,其他开设该课程的院校普遍在二本线内招生。近几年由于国家、社会对水土保持人才的需求量大幅增加,开设这门专业的大专院校也逐渐增多。而由于这一专业有很强的地域性,不同地区的学校专业侧重方向差异甚大,也十分值得考虑。下面笔者将针对不同院校的特点,给读者做一些简要介绍。

北京林业大学的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在国内业界知名度高,该校也是全国最早设立这一专业的院校,中国工程院水土保持学科唯一一个院士关君蔚先生就来自北京林业大学。该校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历史悠久,师资雄厚,对国内水土保持行业有深刻的影响。且由于地理优势,其科研经费比较有保障,就业面比较宽。

虽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正式成立的时间不长,但因其为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重点建设的“985工程”和“211工程”高校,发展势头良好。其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起源于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可以说有“贵族”背景。由于其地处大西北,对于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研究有先天的优势条件,近年科研进展很快。但相对的,由于地缘因素,其本科就业有较大限制,学生多往科研方向发展。

其他设有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本科专业的传统院校:

(1)南京林业大学:该校是我国南方唯一能够授予水土保持学科博士学位的单位,拥有完善的仪器设备、雄厚的师资力量和成熟的教学方法。但因为其发展时间较短,且地理位置不占优势,因此在我国业内知名度较低。

(2)东北林业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的发展源自“三北”及西部地区的实际,具有较强的地域性,但同时也限制了该校在专业上的拓展面。

此外,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虽没有在本科专业中设置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但是也有相近的专业,如中国农业大学有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北京师范大学有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两所学校的偏重不同,前者主要着重于农田水利及相关水土保持工程,后者在河流、水文方面近年有很大成就。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师范大学在北京市房山区建有风动实验室,近年在风沙物理学方向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两所院校由于其综合条件优良,基础学科强势,研究经费充足,因此学科上升空间大、进步快。

最后,笔者要提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那就是专业选择最重要的是能把个人兴趣和未来发展结合起来,不能仅仅因为一个专业的前景好或某一高校在各方面具有优势就草率地做决定。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需要大量的野外实习、试验,涉及植物、生态等各个方面,有的同学会认为这些都是很辛苦的“体力活”。可是也有同学对此非常热衷,把野外作业当做亲近自然、了解自然的好机会。而工作以后,若从事方案编制方面的工作,多为工程现场考察和室内方案编制相结合;若从事科研工作,野外考察也较多。

专业揭秘主持人:N层眼皮

悟 道:专而为业,业成则专

专业窍门:在专业的丛林里探险,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

对 联: (上联)专业丛林深几许,灵气幽幽;

(下联)莘莘学子学无尽,之气汤汤;

(横批)专业揭秘。

篇3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中加合作领域不仅广泛而且深入。中加高等农业教育的合作是在有利的环境下展开的,其主要表现是中加高等教育合作广泛,中加农产品贸易在两国经贸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中加农业科技合作有着良好的历史传统,加拿大高等农业教育有其独特的经验,值得中国农业高校借鉴学习。

1.中加高等教育合作广泛

从中国教育部官方网站上了解到,目前中国在发达国家的各类留学人员累计分别为美国20余万人、加拿大3.5万人、澳大利亚2.5万人、新西兰近2万人,到加拿大留学的人数仅次于美国[1]。根据加拿大大学及学院联合会(AUCC)的统计显示:从1994年到2007年间,有394项加拿大高等院校与中国(包括香港)高等院校之间的行政和教学人员互相交流、合作研究、合作召开会议、本科硕士学生交流、图书馆资源的共享和交流等方面的合作[2]。在与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合作上,加拿大始终视中国为重要合作伙伴。据加拿大大学及学院联合会对全国91个专业学院所做的调查发现,2001年以来,中国一直是加拿大国际学生的最大来源地,到2004年,加拿大专科以上学院注册的全日制中国留学生约1.5万人,占总数的23%[3]。从1994年至2009年,中国经国家教育部、省和直辖市教育主管部门审批的中加合作各类项目达140个,覆盖25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2.农产品贸易在两国经贸中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加方统计,2005年加拿大与中国农产品贸易总额12.91亿加元,其中中国对加出口3.99亿加元,从加进口8.92亿加元。2007年,加拿大对中国的农业出口增加了33%,达90亿元人民币,成为中国农产品及海鲜的五大供应国之一。加拿大是世界上第四大农业出口国,而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农产品消费市场,双方贸易的潜力很大。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农业贸易的扩大更会促进双方农业科技交流的加深。

3.中加农业科技合作有良好历史传统

加拿大是一个农业强国,在农业科技上具有很强的实力,特别在环境与生态保护、粮食生产、食品质量和安全、牛奶生产等方面都是世界上的强国,在农产品加工领域也有相当强的竞争优势。自1970年10月13日中加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起,中加两国在农业领域的科技交流与经济合作发展迅速,特别是1983年10月以来,中国农业部与加拿大国际开发署开展了良好的合作,“双方共开展了28个农业项目,总金额超过1.17亿加元(约合7亿人民币)”[4]。2000年以来已完成的中加农业发展项目有11个,可持续农业发展项目1个。可持续性农业发展项目主要目标是在通过建立技术推广和直接的技术引进、示范以及可持续农业管理措施的应用,特别是在放牧管理和保护性耕作方面,促进内蒙古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双方各投入350万加元,Ⅰ期任务已完成[4]。中加农业发展项目历来强调对加拿大技术、经验的借鉴和转化,以服务于中国农业发展,服务于中国的农民。

4.加拿大高等农业教育的借鉴与学习

加拿大的农业教育主要有以下4种形式:中小学学校教育,专科文凭教育,大学本科教育和硕博士研究生教育。另外,还有一些非正式的拓展教育活动,这些活动在农民与科学研究人员之间起到了桥梁的作用。中小学农业教育课程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们对复杂的现代农业有一定的认识。高中之后的大专及以上教育和拓展教育活动是加拿大农业教育中最为重要组成部分[5]。加拿大高等农业教育主要依托各种公立机构,农业专业存在于综合大学或专门的农业大学中。加拿大的农业专业和以农业为主的大学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进行相应改革与调整,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加拿大农业教育中的“拓展”项目,即在加拿大农业科技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农业代表服务机制,使农业大学的教学和实践密切结合。所谓“农业代表”即农学院毕业生,成为农民与农学院之间的最直接的桥梁。农业代表不仅在农业生产第一线发现问题,而且把这些问题向农业科学家反映。同时,农业代表还时常帮助科研人员在生产第一线进行科技实验。加拿大还改造部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使其成为培养新型农民的场所,使农民素质得到全面提高[6]。

二、中加高等农业教育合作形式与问题

自1983年10月中国和加拿大两国政府签署全面合作协定以来,中国农业部与加拿大国际开发署开展了良好的合作,其中1982年至1987年计划的8个项目中主要内容已包括了农业教育。自此,中加高等农业教育有了良好的开端。加拿大著名的农业大学与中国大部分农业大学或相关大学的农业专业都进行了合作。如康克德大学与东南大学的高级制造工艺项目;华中农业大学与曼尼托巴大学以及奎夫大学环境与生物学系、萨斯卡彻温大学的农业及食品部;阿尔伯塔大学与东北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浙江林业大学的合作;曼尼托巴大学与南京农业大学的合作办学等[7]。

1.中加高等农业教育合作形式与成果中加高等农业教育合作成果丰富,形式多样,呈多元化态势:有“2+2”合作办学项目,中加农业大学校院长论坛,成立中加合作研究中心,以及农业科技成果展示即中加农业科技周和食品周活动等。

(1)“2+2”合作办学项目:所谓“2+2”合作办学项目是指中国大学与加方大学联合招收本科学生,采取在中国学年然后再到加方大学学年,完成双方规定的课程学习,毕业可获得双方大学分别颁发两国政府承认的大学毕业文凭。联合办学采取双方共同制定教学计划,中方还聘请加籍教师到中国大学直接用英语授课,同时配备青年教师作为教学辅助,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外教教学。合作的专业相对都是中方农业院校需求迫切的专业,并且以中方南北方地域需求为特点。合作有通过政府联系的官方合作,也有通过学校自主联系的民间合作。例如,2003年福建农林大学海外学院和加拿大新斯科舍农学院正式实施“2+2”合作,至今共有35名学生申请了赴加留学签证,31位同学获得了签证,通过率高达88.6%。内蒙古农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与阿尔伯塔大学合作项目也采取“2+2”模式。合作的专业有以食品学为主的营养及食品学专业、以农业商业管理为主的农业/食品商业管理专业、环境及维护学专业,以农场和牧场管理、动物学、农作物学为主的农学专业等。“内蒙古农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从2005年到2008年共招收4届学生,现已派出2届,2005年招生26名,派出10名,占38.46%,2006年招生47人,派出13人,占27.66%,2007年招生74人,2008年招生22人”[1]。南京财经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自2000年开始建立了与曼尼托巴大学食品科学与农学院的本科生“2+2”联合培养项目。食品加工学院每年聘请2名马尼托巴大学的教授来南京财经大学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两门专业课程,自2005年到现在,共选派“2+2”联合培养学生40名,部分学生毕业后在加拿大相关农学专业继续深造,部分回国后借助于加拿大的留学经历和良好的中加合作教育,就业渠道较为广泛。

(2)中加农业大学校院长论坛:自2005年10月,“第一届中加农业大学校院长论坛”在加拿大渥太华举办,该论坛以加强中加两国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在教育和科研方面的合作为目的。2006年11月“第二届中加农业大学校院长论坛”在中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举办。这次论坛上,中国教育部和加拿大农业与农业食品部决定2006年联合资助18位农业院校的在读博士生赴加拿大从事博士课题研究;同时,国内有5所农业大学获得了加拿大农业与农业食品部合作项目资助。2007年“第三届中加农业大学院校长论坛”在加拿大UniversityofAlberta举行。来自中加两国31个农业大学、研究机构及政府主管部门的91位代表出席了会议。交流的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与保护、动物养殖技术与疾病控制、食品加工与食品质量和安全管理等的宏观研究和发展战略;二是中加两国农业大学研究生与本科生教育及科研能力。2008年“第四届中加农业大学院校长论坛”在武汉华中农业大学成功举办。中加农业大学校长论坛的连年举办,在中加农业教育与发展、中加农业合作科研项目与推广、中加大学农业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及人员交流等方面影响深远。

(3)建立合作研究中心:2007年11月在江南大学创立了“中加食品科学技术创新中心”,是中加农业教育合作项目的成果之一;同年在内蒙古农业大学建立了“中加可持续农业研究与发展中心”。2008年内蒙古农业大学与加拿大农业与食品部列桥研究中心签署了在内蒙古农业大学建立“中加特色作物研究中心”的合作协议。同年,在曼尼托巴大学的Jays副校长和张强教授的帮助下,南京财经大学食品学院与曼尼托巴大学建立了“中加储粮生态研究中心”和“粮食储运国家工程实验室”的科研合作平台。另外还有“中加燕麦科学技术创新中心”,“中加旱区农业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国饲料工业中心项目”等相继建立。这些研究中心一般执行期限为5年,主要职能是加强中加合作研究与管理,开展科研方面的合作。

(4)农业科技合作成果展示:“中加农业科技创新合作周”活动是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创新举措,包括了“中加农业科技合作圆桌会议”、“中加农业技术及产品展”、“中加合作项目推介会”等,加深了双方在高级人才交流、学生培训及学术项目上的合作,展示了加拿大先进的农业技术、科技创新及双方农业合作成果,促进了中国50多家机构和企业集团与加拿大相关方面达成了合作意向。另外“,加拿大农业食品周”宣传两国的贸易与投资,讨论食品安全相关问题,以促进双边的合作。

2.中加高等农业教育合作办学存在问题

近年来,虽然中加高等农业教育合作发展很快,形式多样,成果显著,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农科专业占比较小,学费昂贵,高层次教育偏少等。

(1)农科专业合作占有比例小,与中国高等农业教育国际化需求不相称中加高等教育合作专业有60项,以工商管理、计算机科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为主,所占比例达57%;工程、技术类占27%;农、林业及园艺类占6%;环境与地球科学类占6%;人文类占5%;农业类在双方高等教育合作中占比相对较小。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是受到普遍关心和重视,中国农业现代化依赖于高等农业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同时在中国高等农业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需要更多引进加方的现代农业科技,需要更好更快更多地培养具有高、精、尖知识和技能人才。中加高等农业教育合作应进一步加大与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为主的农、林业环境与资源和园艺等专业,还应在高等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培训方面进行规模化的合作。

(2)学费高昂,合作艰难中加“2+2”合作办学培养学生项目在大部分合作中成效明显,社会影响较好,但同时也出现不尽人意的地方。如2006年南京农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与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开展了“2+2”本科联合培养项目,加入并启动了中国国际教育交流协会组织的《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项目》,但是到2010年9月一直未招到学生。笔者采访了相关负责人员,分析了一些实际原因。南京农业大学是国家教育部建设的研究型大学,历史悠久,人才辈出,拥有国内外在农业方面许多知名专家和学者,科研能力在农业高校中名列前茅。但生源大部分来自农村,学生的家庭背景决定了他们无法考虑参加中加合作办学项目。加方每年的收费是17,400加元,还有中方的项目管理费是2,300元人民币,这对于来自农村的学生经济负担过重,他们更多地考虑先在国内读完本科,毕业后再通过自身努力去国外读研究生,接受发达国家的现代农业教育。

(3)高层次(博士、硕士)联合培养项目少虽然高层次的学历教育合作项目没有全面统计,但是相对来说还是较少。例如2006年中国教育部和加拿大农业与农业食品部联合资助18位农业院校的在读博士生赴加拿大从事博士课题研究。另外,南京财经大学食品学院与曼尼托巴大学食品科学与农学院合作也同时包括了研究生的合作培养和教师的交流与进修等。在为期五年的项目合作中,目前去曼尼托巴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的仅4人,仅有3名教师前往马尼托巴大学进行了1年以上的科研交流。

三、中加高等农业教育合作改进建议

农业高等教育是中国高级农业技术人才培养的关键,中加高等农业教育合作以来,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合作前景仍然广阔,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必将取得更好的成绩。

1.继续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推动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与发展

在中加合作办学的农业院校中,内蒙古农业大学先后引进加拿大等国家的高水平大学课程18门,在“一本”学生和项目学生中实行“双语”教学,由加方教师授课,引进了发达的教育资源,对改善教育资源的匮乏,增进国际交流,培养高水平农业人才和提升内蒙古高校办学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国内学者以福建农林大学与加拿大新斯科舍农学院的中加合作办学“2+2”模式为研究依据,从中加两国高等农业本科教育出发,就入学条件、人才培养、质量控制、学生科研、教学评估和学生评价等几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中国高等农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的措施,为中国农业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参考意见[8]。

2.增加更多高层次农业教育和科研交流活动

加拿大农业院校可在中国农业新兴、急需、薄弱和空白的学科领域开展更多合作办学,鼓励在中国西部地区、边远贫困地区更广泛地开展合作办学,并通过具体的相关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加拿大更多教育机构与西部地区高校合作办学。中加合作还可对中国各农业大学的学科规划、专业设置、数量布局以及高等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教育培训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两国政府还应切实增加人才培养项目经费,使“2+2”合作办学更加健康发展,向有利于人才培养方向发展;增加高层次的农业人才(如博士、硕士)培养项目以及提供更多双边科研交流活动。

3.开展“拓展”教育项目

加拿大农业教育中的“拓展”项目———“农业代表”服务机制,可以全面深入地引进至中加高等农业教育合作中。中国农业高校毕业生大部分都以各种方式留在城市工作,并没有成为农民与农业学院和大学农业院系之间的最直接的桥梁。中国农业院校可在今后与加拿大农业教育合作中建立起加拿大的“农业代表”服务机制,在适应中国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的情况下调整,以促进更好的农业推广。这样农科大学毕业生不仅学有所成,解决就业问题,而且学有所用,真正发挥农科学生的优势,使农业生产的第一线问题及时反映到农业科学家那里,并且帮助科研人员在生产第一线进行实地科技实验时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能够更好地使中国的农业大学教学和实际相互促进和改善。

篇4

关键词:农业发展;理论联系实际;实验操作;课程改革

我国职业高中的教育现在面临很大的困境,一是学生的生源问题,由于高校的扩招,大量私营企业的出现,导致进入职业高中学习的学生数量在减少,同时学生的质量在下降;二是职业高中的规模在减小,许多专业面临没有学生的困境。特别是学校中有关涉农专业的学生,由于学生毕业后并不希望到农村去工作,都向往到大城市发展,所以职业高中农业教学存在一系列问题。为了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更好地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大量优质的人才,适应现代农业队实用科技人才的需求,我们国家近几年也在采取措施促进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并且能够采取措施保护农业生产的发展,确保国家和社会的稳定,所以相信我们的涉农专业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一、注重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并且注重农业科研工作,为学生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

我们涉农专业的教师应该首先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学习世界最先进的农业理论知识,引导学生紧跟时代步伐,紧跟世界最先进的科技成果。我们学校还应该采取措施加大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把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这也是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实践能力。学生可以更快地适应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和与本专业相适应的实践环境,更好地对学习对象有清楚的认识,把理论知识上升为感性知识,教师和学生应该随时发现在理论联系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并且能够及时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印象,达到真正实践操作的目的,为学生将来运用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为了更好地实现理论知识和生产时间的相结合,我们职业高中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理论知识和科技知识的优势,为学校所在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培养科技致富人才,所以我们学校在农业教学的实际工作中非常注意如下环节的教学。首先应该认真考察农业所在地区的实际发展情况,利用学校现有的农业实验室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实验操作,提高学生在实验室的技能操作,培养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做到认真实验、认真总结,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和老师同学之间进行探讨,并且能够认真和当地农民进行沟通交流,知道当地农业发展的问题和优势在哪里,为自己的实验操作奠定基础。

让学生更加具体地参与到农业生产的实际中来。我们职业高中应该采取措施,充分利用好学校当地的农业生产基地,让学生全程参与到农业生产中来,这样可以更加具体地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产实际。教师要和学生共同学习,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理论知识和生产实际毕竟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教师和学生应该在农业生产实际中发现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分析探讨如何更好地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如何更好地发展种植经济作物,如何提高产量,可以根据当地农业生产的特点,制订出符合当地农民生产实际的农业生产计划,并且学生能够和当地农民多了解市场的需求,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大力发展农业生产。

二、学校要根据国家和市场的实际需求,对涉农专业的课程进行改革,增加农业教学的实践性,让学生更加热爱学习

学校要根据我国政府的政策需要,根据我国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进行涉农专业的课程调整,多进行科技含量高的专业设置,让学生更加具体地感知科技对农业的贡献力度,多让学生了解传统农业之外的种植业、养殖业和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情况,如何更好地结合农村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发展当地的支柱产业,选择现代种植业和其他行业,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我们学校在课程设置上要多增加与“三农”问题密切相关的知识。如农业生产必须紧密联系市场,我们就可以紧密联系互联网的技术,让学生随时可以关注当今世界最新的农业发展情况和科技成果;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就业情况,可以让学生多了解我国农村对农业人才的需求情况,更好地认识我国农业发展的大好前景,让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为了让学生将来能够安心在农村工作,我们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教育,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情操,能够真正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力量。

篇5

我县有公办中等职业学校3所,民办中等职业学校1所,其中省示范性中职学校、省重点职中1所、市重点职中1所。小河职中农学专业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全国中等职业教育首批示范专业点。全县中职学校开设有农学、机电、建筑、旅游、机械、计算机等18个专业,在校生已达5968名,占高中阶段在校生的40%。近四年来,全县有1400多名中职毕业生考入各类高职院校和成人高校,4000多名毕业生被输送到东部沿海地区就业,2000多名毕业生成为了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就业率达97%以上;6000余名农村劳动力得到转移培训。以初中毕业生职业教育为主体,以城镇下岗职工和农村剩余劳动力技能培训为导向的城乡职教整体功能不断完善;以省、市重点职业学校为龙头,以公办职业学校为主体,以民办职校为补充的中等职业学校网络不断延伸;构建覆盖支柱产业、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职业教育的专业体系不断健全。全县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推动了中等教育结构的科学化建设,完善了我县教育结构,初步形成了政府统筹,部门配合,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大社会办大职教的办学体制与运行机制。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以政策促保障,确保职业教育稳定发展

1、加强领导,明确职责,为发展职业教育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职业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织部分,直接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我县属国家重点扶贫县,经济发展滞后,基础条件差,为实施科教兴县战略,把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本,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地方适用型人才。县委、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县委书记青理东曾在全县三级干部会议上强调,教育与经济发展应紧密联系在一起,应由培养“飞鸽”牌人才向“永久”型人才转变,为地方经济建设输送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实用人才;四大班子的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多次亲临学校视察、现场办公,积极参与制定学校发展规划、落实建校资金、指导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解决学校发展中软硬件建设存在的问题,为我县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2、制订政策,完善制度,为发展职业教育营造了良好的内外环境。近年,我县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保障措施,解决职业教育发展问题,在经费投入上把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对待,在可能的情况下,优先解决职教,为学校提供了发展空间。同时,我们在职业学校招生、毕业生就业、教师聘用等方面给予了极大的政策倾斜和支持。统筹招生政策,分解招生任务,实施职高生源送培责任制,既给职业学校下达招生指标,又给各乡(镇)中学下达送培任务,并纳入学校工作年度考核,逗硬奖惩。从而使南江县职业学校学生数量逐年增长。

3、多方筹资,增加投入,为发展职业教育奠定了厚实的物质基础。我们紧紧围绕“做大、做强”职业教育这一目标,拓宽投资渠道,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不断改善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近年来,逐步构建了政府统筹、教育主管部门协调、企业参与的职教办学模式。学校的发展规划和建设方案,纳入了政府工作议事日程,并在资金相当紧缺的情况下,先后向学校投入资金700多万元,修建了教学大楼、学生宿舍、学生食堂和学生公寓。大大超过了国家规定的城镇教育费附加30%用于职业教育的政策比例。

二、以质量促提高,推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1、加强重点学校建设,精心打造职业教育的“航空母舰”。从2002年到现在,全县累计投入资金约2100万元,用于重点学校建设,目前已建成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1所,市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1所,其中省重点职中小河职中2006年被审批为省首批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学校的重点建设,极大地带动了其它职业学校的共同发展。为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水平,实现职教资源的综合利用,我们提出了以争创国家级重点职校为目标,开展了第二轮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活动,目前小河职中正积极申报国重,县职中也已具备省重点职中的申报条件,正在积极组织申报,促进全县职业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

2、重视示范专业建设,体现职教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宗旨。几年来,我们始终牢牢地把握职业教育服务当地经济这一目标,紧紧围绕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同阶段对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以主动适应、主动发展、及时调整的思路,通过专业调控,引导职业学校办好一批重点专业,调整一批重复专业,更新一批传统专业,开发一批新专业,鼓励开办特色专业,注重转变专业教育观念,更新专业培养目标,提高专业师资水平,改革专业教学方法,完善和更新专业设施设备,现逐步形成了与当地产业、行业特点相适应的专业群,展示了职业教育的生机,涌现出了诸如农学、机电、建筑、旅游、机械、计算机等一批特色鲜明、教学水平较高、就业形势较好的职教专业。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致力于提高教学质量。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关键是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一直以来我们十分注重加强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主要的做法、措施有:一是打破界限,通过人才引进和接收专业对口的非师范类大学优秀毕业生到职校任教;二是积极创造条件,鼓励青年教师到专业对口的高等院校业余进修和脱产培训,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和技能素质;三是向社会公开招聘骨干教师,吸引和鼓励社会特别是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到职业学校担任专职或兼职教师;四是派专业课教师到企事业单位和有关行业组织锻炼,使之尽快成为“双师型”教师;五是结合专业教研活动,通过教材教法的研讨、专题讲座、观摩教学等形式,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经过几年的努力,目前我县职业教育教师的学历合格率达到85%,其中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12%,中级职称的教师占56%,并已初步形成了一支相对稳定、数量足够、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专职教师队伍,为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师资保障。

三、以改革促发展,增强职业教育的发展活力与后劲

1、用新理念推进职业教育。我们牢固树立抓职教就是抓发展,抓职教就是抓经济的思想,实现职业教育与发达地区先进理念相对接,积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求学,职校很有读头;就业,职校更有出路;升学就业,职校最有前景”的思想。学校结合市场的需要设置专业,贴近产业办专业,面向市场育人才,毕业生一度成为“抢手货”,数千名实践型、实用型人才,成为了许多领域和行业的业务骨干。

2、用新机制推进职业教育。一是强化科学统筹,整合职教资源。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统一配置资源,从专业设置、器材设备的添置等方面避免重复建设,保证了资源的合理配置使用,实现资源共享。同时,我们以省、市重点职中为中心,以国家、省职教示范专业为依托,加强骨干专业建设,发挥品牌效应,增强职教竞争力。小河职中的畜牧兽医专业是国家首批重点示范专业,我们加强了师资、设备配置,建立实训基地,南江黄羊育种研究员王维春被聘为该校名誉校长,并聘请了几名德高望重的专业人员为学校兼职教师,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和作用,切实加快优势资源对接步伐。二是增进交流,协调发展。我们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学习周边市、县职教特色和特点,把职教发展放在一个更大的空间去运筹和思考,以联谊、研讨等形式,建立起了与周边交流沟通的开放式平台。三是依靠高校资源,实现跨越发展。我们加强了与高校的衔接与沟通,建立起了师资培训快车道和与中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形成了中高职相贯通的职教网络。我县聘请了中科院生物制品工种技术中心朱鸿飞博士、南京农大博士生导师刘兆普教授、西南农大牧医系吕光俊、水产系的袁朝武副教授为客座教授,从而提高我们的教育质量与科研能力。

3、用新举措推动职业教育。一是面向农村实际,培养适用型人才。我们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支持职业学校为农村结构调整、升级换代培养适用型人才,鼓励并扶持被培训农民建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家庭项目,使他们边上学,边致富,毕业就是专业户。同时面向城镇建设培养适用人才,在职校设立了工业与农用建筑、计算机应用、装潢艺术设计、旅游与饭店管理等专业,培养非农技术人才,促进农村新增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二是瞄准大中城市,培养“外向型”人才。与外地一些大中型企业签订用人协议,建立起用人基地,实行了“定单”培养,使学生一入学就有了明确的就业方向。学校根据用人单位要求制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突出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增强了办学活力。三是洞察市场前景,培养“领军型”人才。我们要求职校师生树立超前意识,立足长远,放眼未来,注意研究国际国内新技术,特别是科技发展的动向,注意研究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后对技术和人才的需求情况,加强市场调研,建立专业信息预警机制,按市场变化有计划地淘汰和增设专业,以便在办学过程中应对来自人才需求市场的变化。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

1、统一思想,坚定发展职业教育不动摇。“抓经济必须抓职教、抓职教就是抓经济”。多年实践证明,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是抓经济的最佳切入点,是实施科教兴县战略,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2、明确方向,坚持职业教育的“三个服务”。一是坚持为“三农”服务,把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作为振兴农村经济的立足点。二是坚持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重点抓好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再就业培训,努力为政府排忧,为下岗工人解难。三是坚持为劳动力异地就业服务,加强对劳务输出人员的培养、培训工作,使之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由简单劳动力输出转变为技术工人输出。

篇6

论文关键词:市场营销学 教学内容 改革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总结《市场营销学》这门课程若干年的授课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经验,分析未来学科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对其内容延伸、因材施教、教学环节等各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市场营销学》理论于19世纪末诞生于美国,《市场营销学》是一门从经济学分化出来的已有近百年发展历史的独立学科,但是,作为现代《市场营销学》,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建立起来的一门年轻的学科。然而在这半个世纪里,《市场营销学》的核心观念不仅在西方现代经济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导航作用,而且已经完全地渗透到西方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政治、文化、国防、卫生、教育、宗教、慈善以及家庭。尽管市场营销的理论和实践对西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它却与中国近代社会和经济生活基本无缘,20世纪80年代,才引入我国,90年代中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吉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自20世纪90年代开设《市场营销学》课程以来,一直在教学内容上进行探索,不断演绎解构和重构的过程,以便达到学生培养方案的目标要求。根据本人多年教授《市场营销学》的经验所得,认为教学内容改革可从突出课程的专业能力培养、模块分析、学科特征等几方面加以讨论,出发点是消费者需求。

1 消费者需求分析

《市场营销学》是经济管理学院市场营销、工商管理、财务管理、农业经济管理等本科专业的专业基础理论课,且在不同学期对其他专业如中药学、农学、动物科学、家政学、资源环境、外语专业等进行授课。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专业选择、学时和学分上都呈扩大化的趋势。

1.1 学习者的共性分析

21世纪,高等教育要在加强学生理论功底基础上,注重培养社会需求量大的应用型或实用性人才,适应各行业对专门人才的需求,而且不同领域的科技知识交叉、渗透和组合,使社会上出现了许多跨学科的职业岗位和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新兴职业,如某些农资产品的销售,这些岗位所要求的许多技能和知识已经大大超越了传统职业所界定的内容范围,它们不只是属于某种职业,而是许多职业的共同基础。因此,从事新兴职业的劳动者,不仅需要掌握传统的知识技能,也要具备相应的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方面的知识。

1.2 学习者的个性分析

由于自然科学专业的学生大多数没有学过《西方经济学》《管理学》等课程,没有相应的基础,且各专业所开学期、学时、学分均有差异,即使管理学院各专业也有不同,如工商管理为48学时、市场营销专业为80学时,因此在教学内容、结构上应该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2《市场营销学》教学内容现状

2.1 教材体系

目前课程所应用的教材是以吴健安主编的《市场营销学》为核心,辅之以赵春雷等主编的《市场营销学》、吕一林的《市场营销学》、菲利普科特勒的《市场营销管理》等,基本能够做到难度适中、覆盖面宽、层次合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但在创新理论添加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尤其是面对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中,应该突出最新理论观点,并加强学生对其的理解和应用。

2.2 教学内容

随着教学进程的不断深入,《市场营销学》已经形成了较为合理、重点突出、难易结合的课程内容体系。主体内容包括概论、市场营销管理哲学、市场营销战略、市场营销环境、消费者市场分析、市场营销调研、市场营销的4P策略等。各章节在讲述过程中,配之以案例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印象,提高其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另外,伴随着营销理论的发展演化,营销学的教学内容呈现明显的动态性特征:一方面,表现在传统课程的改造和更新,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对营销理论需求的日益突出,绿色营销、网络营销、关系营销、整合营销等新兴理论不断涌现,极大地拓宽了市场营销的含义,改变了以往人们所认为的市场营销理论多局限于售中、售后环节的局面,因此相应的要求市场营销学的教学内容要做出改变;另一方面,表现在对新兴课程内容的补充与完善,如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市场营销更注重吸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断引入并进行改革,如沙盘模拟技术、计算机分析软件的应用和案例实验的推广等。

2.3 课程结构

经济管理类学生中,《市场营销学》开课学期多为2~5学期,而其他专业分布不均衡,但大多数都开在后期,希望能为学生就业提供支撑和帮助。

3 改革措施

3.1 改革的指导思想

3.1.1 课程内容改革要以学生和社会需求为依据

学生和社会的需求决定了《市场营销学》课程改革的方向。在市场经济社会中,市场营销学的理论应用和分析、策划方法在社会各层面应用越来越广泛,《市场营销学》课程的生命力就在于不断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因此课程的培养目标应考察学科的发展需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将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努力的方向。

3.1.2 教学改革要全体动员共同参与

学科的课程改革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

参与,并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学校、教师和学生在课程改革中所处的角色和地位不同,共同构成了《市场营销学》课程改革的过程。学校可以根据学生需求、社会需求,引导、鼓励教师进行课程改革,为其创造有利的人文环境,从而进一步为学校改革做铺垫;教师在学校引导下,依照《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目标,融合教学内容,实现课程改革。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参加学习和实践,完成学习任务,并把对课程内容的意见、建议及其满意度反馈给学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求是推动课程改革的动力,教师在课程改革中处于主导地位,决定着改革的成败,学校是课程改革的指导者和评价者,只有三者协调关系、相互促进、共同参与,不断从改革的一个阶段进入到另一个阶段,改革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3.2 重组课程结构

要将《市场营销学》作为基础类课程进行讲授,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能够接受的前提下,学期尽量提前,使学生能够提前接触专业课,尤其是本专业学生,通过这门课程学习,对其未来的人生发展和规划进行指导,而且要由熟悉本专业发展前景和发展方向且水平较高的专业课教师主讲,有利于学生以后结合本专业学习其他基础课,并树立稳定的专业思想。对于其他专业的学生,提前接触《市场营销学》,能够开发其思维和认识社会的能力,拓宽其知识面,为其更好地学习本专业及跨学科发展做准备。

3.3 选择优秀教材 不断完善教材体系

要根据学生需要形成完善的教材体系,要确定核心教材、辅助教材、辅助教学资料,资料来源途径要更加广泛,除正版印刷教材之外,还应从网络、企业内部、教师科研成果、商业信息等处不断更新教材辅助资料,使教材体系更加丰富、新颖、与时展接轨。

3.4 关注理论发展动态 不断更新和优化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改革是对教授知识体系和内容的改革。首先是知识基础的平台,同时也是认知基础的平台,知识的传授是课程的一个方面,认知则是课程的另一个方面,课程内容改革的方向应该由引领知识向认知知识转化。就知识基础平台而言,有一部分知识是陈旧的、过时的或重复的。而对那些今后在本领与学习、研究和开辟新的领域中能继续发挥作用的最关键、最基础的知识,即所谓有效知识要强化。

3.5 内容选择合理 推行模块教学

在进行《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内容选择时,应解决好课程内容多与授课时间少的矛盾,使教学内容具有针对性。为了解决这一矛盾,针对学生的专业差异,采取“有所讲、有所不讲”的做法,凡是涉及主体内容体系、涉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知识一定要讲,如市场营销管理哲学、市场营销战略、消费者市场及其行为分析、4P策略等内容;而涉及《市场营销学》详细的发展情况、主要流派和与主体内容体系或不涉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知识不必主讲。而且根据学生就业需要,要有的放矢地选择教学内容,处理好近期的就业“必须够用”和将来的发展“迁移可用”的关系,突出重点和及时性。

3.6 加强案例教学

1910年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首次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商业教育,通过案例教学能让学生在模拟商业环境中充当决策者,感受压力,分析形势,识别风险,并作出决策,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增强主动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相比,具有显著的启发性、时效性和互动性特征。因此在《市场营销学》教学中要加大案例教学的力度,要做到精心选择案例、适度使用案例、及时更新案例和正确引导讨论,并辅之以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环境的素质和能力。

参考文献

[1]陆秀玲.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J].职业技术,2008(1):17-18.

[2]喻立文.全球化视野中的高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原则与路径[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4):28-31.

篇7

大学四年,如鱼得水,我沉醉在数学的乐园里自得其乐,学分轻松挣到手。有点闲暇,还与同宿舍的兄弟们用数学方法计算出谁是我们班最漂亮的女同学。

但是,一转眼,我就毕业了,几次不成功的面试,害得我的就业成为未知数。漫长而痛苦的找工作经历,让我备受煎熬。那些用人单位仿佛都对我曾经引以为自豪的专业集体失明,让我不再敢奢求就业专业对口。在求职无果的第三个月,我开始慌不择路。

为求生计我尝试过不同的工作:应聘过医药公司的药品推销员,因业绩不佳,一月后被末尾淘汰。去一家图书公司做校对,逗号、句号、省略号;定语、状语和补语,搞得我异常头痛,无奈向老板请辞。去培训学校做教务,职责是采购,不擅讨价和还价,没过多久再次请辞……这期间干得最久的一份工作是家具厂的业务员,是我一位远房亲戚给推荐的,推荐理由是我数学好,可以在帮客人设计图纸的时候算算清楚。当时在门店里,我成天拿着一把尺子在白纸上为不同的客人画简易的设计图,从大衣柜、五斗橱到鞋柜……我把那些柜子画成我热爱的各种几何图形,然后在上面标出长宽高多少厘米。平心而论我画的设计图还是非常专业的,但因为笨嘴拙舌,业绩基本垫底。每月拿着那个清瘦的钱包回家跟老妈交生活费时,她总是摆摆手:“算啦,等你多挣点吧。”有一次听见老妈跟人拉家常时叹气:“唉,我儿子啊,小时候多聪明的孩子,去学个啥应用数学,能数那么些数,有啥用!以后你们家孩子千万别学数学专业,出来工作真不好找!”旁边阿姨听罢鸡啄米一样点头:“就是,就是……”

虽然工作不理想,我却一直没放弃理想,哪怕是最落魄的时候,我也一直坚信,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因此,我一直没有冷落自己的专业,一方面因为与生俱来的热爱,另一方面总觉得什么时候能用得上。

机会,像一道闪电在某个看似平常的下午突然照亮了我。那天晚班,我一如往常,一边看书一边等客上门咨询,没翻几页,一对中年男女进了店,我赶紧放下书,迎了上去。我根据他们的要求耐心地进行了介绍,还认认真真地画出了简易图纸,当我毕恭毕敬递上图纸时,不想那位男士的眼光却突然落到了我衬纸用的专业书上。

“咦,你还看这种书?”他满是疑惑。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我的专业书。”

没曾想这一问一答间,我的命运正悄然发生改变。

话题从家具转到了数理统计,他很健谈,眉飞色舞地为我讲起了与我的专业密切相关的“精算师”,从“精算师”的历史、工作特点到职业前景,他的话在我的心里掀起了滔天波澜。

精算起源于英国,至今有几百年的历史,是一门运用概率论等数学理论和多种金融工具,研究怎样处理保险业以及其他金融行业中各种风险的学科,被视为现代保险业、金融投资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基石。而运用精算方法和技术解决各种经济问题的专业人士就是精算师。他们是评估未来经济活动财务风险的专家,是集数学、统计学、经济学和投资学等技能于一身的高级人才。

一般说来,精算师可以涉足投资、证券、人口分析、经济预测等领域。现阶段我国精算师的工作范围一般集中的商业保险业,他们主要从事产品开发、责任准备金核算、利源分析及动态偿付能力测试等重要工作,确保保险监管机关的监管决策、保险公司的经营决策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说简单点,他们的工作就是通过收集整理、分析统计相关资料,用数理方法设计出被保险人的疾病、伤害、失业、退休以及财产等事故出现的概率;再根据被保险人的年龄、性别、职业等,计算出投保人应缴纳的费率以及被保险人在保险期限内所应得的金额;当然还要评估保险基金的投资利润和准备支付的保险支付款,等等。

纵观全球的各种职业,精算师在任何国家都是一种炙手可热的职业,美国的职业评级中就将精算师评为最好的职业。精算师的身价很高,被称为“金领中的金领”,目前在国内实力雄厚点的保险公司的精算师年薪一般在四五十万左右,有经验的则会高达百万,甚至更高。

薪酬是很诱人,但是,要想成为一名精算师,却并非易事。首先必需掌握一些基础课程,如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保险学和风险管理等。不仅如此,由于精算师所从事的是经济领域的职业,因此经济学修养是必需的,会计、金融、经济学和计算机是必备“内存”。另外,精算师还要求掌握语言表达、商业写作等知识。最最关键的是取得精算师资格必需通过一些科目的严格考试,并获得精算组织的认可。

临走,那位中年男士送给我一张名片,对我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小伙子,不要浪费了自己的专业。”我手上攥着那张名片,怔怔地看着他们远去,好半天没有动弹。

他们的单子是我在家具厂的最后一单,随后,我去咨询了精算师的报考条件,开始着手准备“准精算师”考试的基础课程。同时,我也没有放弃自食其力,去一家保险公司应聘,从最底层做起。

工作很忙碌,学习很辛苦,但是我却感觉到毕业之后久违的快乐,到今年春天,我已经通过了一半的科目。身边的朋友恭维我,说我是用最短时间攻下这么多科目的数学天才,心里虽美,却也清楚,为那些斩获我放弃了魔兽、放弃了美剧、放弃了K歌……“做金领中的金领”,这个理想实在是丰满,让我不敢随便挥霍了自己的天赋。

不得不说,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幸运的,在万般无奈中,他遇到了自己的贵人,贵人的一番话,让他醍醐灌顶,找到了自己的职业方向。回顾故事主人公的求职经历,他是以一种碰撞实践的方式,探寻专业与职业的最佳联系模式。

“专业”是高等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根据社会专业分工的需要设立的学业类别。“职业”是参与社会分工,利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获取合理报酬,作为物质生活来源,并满足精神需求的工作。其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一部分是通过学校学习获得的理论性的专业知识,另一部分是在工作后通过经验积累获得的应用性技能。

简而言之,专业是学业类别,职业是工作类别,就目前不同专业学生的就业状况,可以将专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概括为四种:

第一,专业与职业贴合

此种关系为个人的职业发展一直在所学专业的领域范围内,工作的职业符合所学专业,能做到学以致用。这是一种比较简单的理想状况,就像是一对一的专一爱情,一个专业对应一个相应的职业目标,始终如一。一个人如果经过多年的专业培训,走上对口的工作岗位后,就能很快地进入角色,适应工作要求。将专业与职业完美结合,并成就了一番事业的大有人在,比如我们熟悉的袁隆平。高中毕业后,袁隆平就读农学系,大学毕业后一直致力于农业科研,成为享誉中外的“杂交水稻之父”。如果高中生在中学阶段就根据自己的性格与兴趣预定好未来的就业方向,并就此主动做好学业规划,未来的职业之路就能够走得更顺畅,学以致用是最符合经济效益的个人发展原则。

第二,职业包容专业

以专业为核心选择职业方向,职业发展受专业水平的很大影响,但所需知识能力超出所学专业领域,在学好专业的基础上,需要不断进行提升。能被职业包容的专业比较多,比如人们常说的“宽口径”专业,这样的专业能对应不止一种职业,这种情形下专业好似一个轴心,可以对应多种职业,但这些职业都需要所学的专业知识作核心支撑。比如英语专业毕业的学生,从事高校的英语教师工作,这一职业需要基本的英语专业能力作为基础,与此同时,因为要承担“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还要根据学校对教师的职业要求,学习相应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技能,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胜任工作。

第三,专业与职业交叉

是指所从事的职业运用到了专业学习中的某一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要想在该职业中取得长足的发展,还需要学习本专业之外的其他方面的知识。演而优则导的赵薇是此类关系最好的代表。赵薇后来从事导演这一职业,原来表演专业的知识积累,为其做导演铺垫了很好的基础,表演专业和导演这一职业存在一定的交叉,但要想做到两者的契合还需要进行导演专业的系统学习,因此赵薇在成名后,重返母校攻读导演专业的硕士学位,她的导演处女作《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成为了她职业生涯上的又一个高峰。

第四,职业与专业分离

个人从事的职业与所学专业基本无关,所学专业可能作为个人发展的辅助能力,仍需培养与职业相关的能力。像故事中的主人公,他的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属于理科,本科四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他在求职之初,选择的销售、校对等职业都与他的专业相去甚远,如果他要想在这些职业领域有所发展,就必须重起炉灶,学习相关的学科知识,而短时间内要补充大量行业知识并非易事,故事主人公的求职尴尬就不难理解。社会分工的细化,要求人才的知识技能越来越专业化,非专业人士要在非本专业的领域承担起相应的工作,与专业人士相比较而言需要花费更大的代价,要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故此,在高中阶段就做好学业规划,力争让自己的所学专业与毕业后从事的职业密切关联,可以避免走故事主人公类似的弯路。

专业和职业的关系既简单又复杂,说简单,是因为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能够适应一定的社会分工的,这个社会分工就是职业。说复杂,是因为一个专业对应的往往是一类职业,而非一种职业。且随着学科的交叉渗透,职业岗位要求的细化与融合,专业和职业呈现出多种复杂的对应关系,造成高中生选专业,大学生择职业时出现种种困惑。但总体而言,一定的专业总是对应着一定的职业群,一定的职业岗位也总是要求相应的专业素养,互不相干的专业和职业关系,应该尽量避免。了解我国职业与专业的设置非常必要,应在选择专业之前明确相关专业的学习内容,了解该专业未来的就业方向,以免在填报志愿的时候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或者在毕业求职的过程中误打乱撞。

资料链接

职业分类:

1999年5月正式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将我国职业归为8个大类,66个中类, 413个小类,1813个细类(职业)。8个大类分别是:

第一大类: 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其中包括5个中类,16个小类,25个细类;

第二大类:专业技术人员,其中包括14个中类,115个小类,379个细类;

第三大类: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其中包括4个中类,12个小类,45个细类;

第四大类: 商业、服务业人员, 其中包括8个中类, 43个小类,147个细类;

第五大类: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其中包括6个中类,30个小类,121个细类;

第六大类: 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 其中包括27个中类,195个小类,1119个细类;

第七大类:军人,其中包括1个中类,1个小类,1个细类;

第类:不便分类的其他从业人员, 其中包括1个中类,1个小类,1个细类。

篇8

关键词:独立学院;专业设置;区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2

一、湖北省独立学院专业设置现状评价

1.湖北省独立学院2012年新增专业一览

根据《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国务院令第412号)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等文件精神,以及教育部学科发展与专业设置专家委员会的评议意见,2012年教育部公布了2610个经教育部备案的专业,53个经教育部审批同意设置的国家控制布点的专业,7个经教育部审批同意设置的新专业。

设在湖北省内的国家部属高校,湖北省属、市属的各地方高校2012年获得教育部专业设置批准的167个新增专业,其中湖北省内独立学院新设置专业数量为77个,占到2012年整个新增专业的46.11%。独立学院的新增专业中,属于工学的新专业有25个,占77个新专业总数的32.47%;属于经管文的新专业有25个(经济学3个,管理学12个,文学10个),占新开设专业总数的32.47%;艺术学21个,占新开设专业总数的27.27%;其余方向有6个专业,分别为理学3个,农学1个,法学1个,教育学1个。详见表1。

表1 湖北省独立学院2012年各大类新增专业一览表

学位授予门类 专业名称

工学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软件工程、生物制药、电子信息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工程造价、机械电子工程、物联网工程、轻化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汽车服务工程、车辆工程、制药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经管文 管理学 酒店管理、电子商务、会展经济与管理、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文化产业管理、财务管理、

文学 网络与新媒体、商务英语、翻译、

经济学 税收学、投资学、经济与金融

艺术学 风景园林、数字媒体艺术、风景园林、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工艺美术、动画、音乐学、影视摄影与制作、服装设计与工程、摄影

其他类 理学 药物制剂、运动康复、康复治疗学

法学 知识产权

农学 植物科学与技术

教育学 休闲体育

2.学科门类和专业布点情况

湖北省31所独立学院设置一级学科为41个,合计专业点数613个。工商管理、电气信息、经济学、机械、艺术五大一级学科共开设专业数328个,占总数的53.51%,而文科类占据较大比例,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专业结构性失衡,也会浪费高等教育资源。其中,工商管理类专业为112个,经济学类39个,电气信息类专业有94个,机械类34个,艺术类专业49个。

二、湖北省独立学院专业设置问题研究

1.一级学科设置扎堆

(1)一级学科设置趋同现象严重

湖北省独立学院一级学科专业设置趋同现象严重。112个工商管理类专业设置重复率18.27%,94个电气信息类设置重复率15.33%,49个艺术类设置重复率7.99%;39个经济学类设置重复率达6.36%;34个机械类设置重复率达5.55%。一级学科分布雷同。

(2)专业布点趋同严重

湖北省独立学院所开设的专业数量各自之间呈现出不均衡的态势,彼此间差异较大。目前,省内每所独立学院开设专业数平均为22个,设置英语专业的独立学院达93%以上,设置艺术设计、国际经济与贸易、电子信息工程、市场营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所谓“热门”专业的独立学院达70%。

2.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需求失衡

从一方面看,湖北省独立学院在专业设置上体现了主动适应社会经济需求的取向,集中表现在开设了当前大部分的热门专业。从另一方面看,独立学院更倾向于设置专业所消耗的成本大小考虑,大部分都倾向于设置投入少、易招生、回报快的专业,或是依托于母体学校的相关资源与优势,设置其母体学校的优势专业。但独立学院所集中设置的所谓“热门专业”,并没有充分考虑到湖北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没能充分考虑社会的吸纳度。

湖北省独立学院数量居全国之首,从区域经济人才需求和独立学院发展的契合度来看,供需不平衡的矛盾明显,独立学院专业设置的结构与本地经济发展不对称,不平横,与产业结构失联。《湖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确定了“湖北省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计划,要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汽车、生物、光电子、新能源、节能环保、金融、现代物流、文化创意等10个产业”的目标,应用型技术人才仍是湖北省未来发展的支撑力量。配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短线专业”是重点需求,例如:生物技术、热能与动力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汽车服务工程、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这些应用性强的理工类专业在招生人数和开设学校数上都非常"冷门"开设学院数量均只有1所,每年培养的毕业生十分有限,但区域经济发展则十分需要这样的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由此可见,独立学院专业设置结构并没有与湖北及周边地区产业结构形成良好的对接。

三、湖北省独立学院专业设置对策研究

1.通过专业论证与调查,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专业设置进行论证,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学校设置三者相互配合,对独立学院专业设置进行系统调查和专业论证。一方面,学校通过专门的市场调研机构与部门,设置毕业生信息数据库,对本校首届毕业生就业去向进行详细、系统的分析,包括毕业生相关区域分布、行业分布、岗位分布、待遇情况,收入状况等。

2.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

(1)设置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应用型专业

首先要进行必要的人才预测工作。这是大学专业设置中必须进行的工作,但往往被忽略,人才预测则必须以区域经济及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量和吸纳能力为导向进行动态预测。一方面要考虑到当前社会发展对人才市场的需求,另一方面,则需要结合经济发展的导向和前景,在其他学校前面开发新的朝阳专业,不能简单模仿和重复。

(2)与企业联合培养专供型人才

独立学院以企业需求为导向,通过自建、共建、共享的方式与企业联合办专业,订单式按需模式即满足了企业需求,也能够为学生提供明确的工作方向。对于独立学院来说,通过将窄口径的专业人才培育和企业需求有机联系,并动态优化结构,定点培养人才是是双赢的设置。将给企业与学校带来更好的效益。

参考文献:

[1]何敦培.独立学院专业设置的依据及策略[J].经济研究导刊,2009(12).

[2]沈席强.浅议新形势下独立学院专业设置问题[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9(03).

[3]李雪晶.中医院校独立学院专业设置与就业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0(02).

[4]赵晓晓.高等院校新专业的设置研究[D].河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作者简介:

陈俊颖(1981-),女,湖北武汉人,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经管系市场营销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渠道管理。

篇9

关键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人才培养;特色

一、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基本概况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地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强劲的城市――广东省佛山市,是一所省市共管、以市为主的地方综合性本科大学。学校设有10个二级学院,涵盖了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九大学科门类。学校现有教职工1490人,其中专任教师824人。全校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正高职称112人,副高职称404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45人,硕士学位教师408人,留学回国人员78余人。学校现有普通全日制在校生11839人,其中本科生10826人,专科生1013人;成人学历教育学生8011人。

目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正在进一步调整学科、专业布局,按“以工为主,综合发展”的构想,组建学科平台,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名师培育等一系列工程,同时以北院为依托进行新校园规划建设。

二、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办学特色及其形成

建校近50年来,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始终秉承“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的办学宗旨,形成了贴近社会办学、培养适用人才的优良传统。升本以后,学校以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佛山的城市优势和地方大学的特点,自觉适应于佛山,融入于佛山,服务于佛山,与佛山现代化建设互动共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综合素质好、适应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成效,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一)立足地方,发挥区域优势,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1.依托佛山,学校办学适应佛山经济社会发展。学校依托佛山的地域优势、开放优势、资源优势、政策优势,紧紧围绕佛山“建设产业强市、文化名城、现代化大城市与富裕和谐佛山”的总目标,以服务和引领区域经济社会为责任,通过整合教育资源,不断优化办学条件与设施;通过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以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积极使学校成为佛山经济社会建设的人才源、技术源、动力源。

2.顺应佛山,学科专业建设适应佛山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主动适应佛山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需要,把建设质量好、水平高和社会急需的学科专业作为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办学50年来,学校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通过调整、优化、新增专业,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名牌专业建设为切人口,不断加大专业建设力度,构建了学科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特色优势鲜明的专业布局;大平台招生、“创新班”的实践正在推进,逐步形成了“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为内涵的专业教育、“成人成才”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和“创业创新”为导向的就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3.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努力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以服务地方为宗旨,在贡献中求发展,不断强化服务地方的意识和责任感,积极推动学校与政府、企业之间开展各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积极与地方企业共建技术中心。佛山是传统产业十分发达的城市,传统产业的升级和技术创新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撑,为此,佛山市各区镇相继建设起一批以科技服务为宗旨的专业镇创新平台,学校建立了一批技术研发平台。例如:国家家禽育种中心肉鸭研发分中心、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工业自动化研究开发中心、环境及健康研究所、龙泉文昌鸡研发中心、科泰机械工程过程研究所等,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二)注重实践,强化能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课程整合优势凸显,课程体系结构不断优化。实施“平台+模块”的课程教育,贴近现代科技与产业发展。采取压缩课内总学时、增加实践教学学时、扩大公共选修课程、主辅修等措施,构建和完善了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课程体系;推进实验内容和实验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开放实验室,拓宽校外实践渠道,校企联动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得到快速提高。

2.形成了“成人成才、创业创新”的学生文化。改革注重学生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基础课和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开辟多种实践渠道,培养学生的个性,开展科技创新教育,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得到明显加强。

3.引领学生积极参与科技与创新实践并取得重点突破。以“两个基金”为引导,以科技文化活动为载体,以科技创新实践为突破,通过政策、经费等方面的支持创造性地开展全校学生的科技创新实践,组织学生参与各项科技创新竞赛,拓展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学术探研和创新精神。开展“三大科技文化活动”:学校每年都举办科技文化节、社团文化节、体育艺术节等大型课外科技文化活动。在科技文化节期间,学生积极参与“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校内选拔赛、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数学建模大赛等多种课外学术科技比赛。这些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化活动,多由学生寻找社会赞助并组织开展,学生的专业文化素质得到拓展,组织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进一步增强。

三、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办学特色的基本特征

1.独特优势性。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在近50年的办学历程中,尤其在升格本科后,第一次党代会就提出了“建设合格的、有特色的本科院校”,到第二次党代会提出了“立足地方、开拓未来,建设有特色的国内外知名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再到学校“十一五”规划又提出“立足地方,面向基层,建设有特色的高质量的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发展目标。学校秉承“明德博学,自强有为”校训,积极探索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办学之路,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形成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育人为本、质量立校、特色办学”以及“教学是立校之本,科研是强校之路,人才是发展关键”的办学理念,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原则,以本科教学工作为中心,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重点,以科研促进教学,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立足地方,面向基层,充分发挥学校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形成了优于别校的或者说是特有的、比较稳定的办学特色,体现了学校的办学优势。同时,也体现了校长的办学思想和思路,即学校校长的教育价值观、教学观、教师观、人才观、发展观以及学

科建设思路,是校长个性特征的外显,是校长独特的办学理念、价值取向、工作威望和行为风格。这是学校办学特色系统的核心、灵魂与原动力。

2.地方区域性。佛山“肇迹于晋,得名于唐”,为宋代四大名镇之一,明清四大聚之一,有着深厚的岭南历史文化传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广佛都市圈,对外开放和依存度高。佛山始终走在全国改革开放前列,以先行一步、敢为人先的气魄,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06年,佛山市国内生产总值达2926亿元人民币,人均生产总值50207元(按常住人口计算),在中国两岸四地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中名列第9,紧跟在香港、深圳、上海、北京、广州、台北等国际知名城市之后,五个区也在全国百强县的前50名内。佛山拥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中国品牌经济城市、中国品牌之都、全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点城市、全国专利工作试点城市、联合国“人类住区优秀范例”城市以及广东省教育强市、广东省文明城市等20多个国家级、省级称号。佛山以其鲜明的城市定位、较高的开放程度和快速发展的成就,展示了城市魅力。

可见,佛山市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毗邻港澳,靠近广州,有着得天独厚的人文背景和发展经济的地缘优势。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对城市文化的提升是佛山市政府有动机和有能力投资兴办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的基本依据。所以,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是省市共管,以市为主的地方高校,使其对地方有极大的“依赖性”;它的办学动力和资源主要来自地方,无论是生源质量、学生就业、办学效益等都要受到地方因素的影响。在设计学校规模、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学科建设、教学改革、科研开发等工作中都紧紧围绕着“立足地方,服务地方”这一主题,具有明显的地方区域特性。

3.历史传承性。从办学历史来看,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创办于1958年的佛山师范专科学校和华南农学院佛山分院、1984年筹办的佛山大学都是适应佛山经济社会发展适时提出和组建的。20世纪90年代中期,佛山经济发展迅猛,尤其是外向型经济发展快,技术水平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反映在人才的需求上,对高层次、外向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佛山市委、市政府根据形势的变化,以及学校较好的办学基础,决定把佛山大学办成一所本科院校。1995年经教育部批准佛山大学、佛山农牧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成为佛山市唯一一所全日制本科院校,奠定了学校与佛山互动共进更为深厚的基础。2005年,为了进一步整合佛山教育资源,更好地发挥高等教育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经佛山市政府报请广东省政府批准,佛山职工医学院、佛山教育学院并入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从1958年开办,到1995年升格本科,共经历了将近50年,总的来说,专科办学时间长(37年),本科教育历史短(13年),又经过两次学校的合并或并人磨合,目前基本上完成了由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的转变,进入了“新建期”,属于教学型本科院校。由此可以看出,学校的办学过程经过长期的历史洗涤与现实实践,其历史传承性逐渐凸显出来。

4.现实认可性。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由地方政府出资兴建,生源主要来自地方,培养的人才主要为地方社会发展服务,具有明显的地方性和应用性。在专科办学历程中,学校根据地方大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实践动手能力强、脚踏实地、积极进取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升格本科以来,学校秉承“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的办学宗旨,以培养具有引领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大批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

社会普遍反映我校毕业生一是综合素质好,责任心强,能吃苦耐劳、团结协助,心理与文化素质较好,专业理论比较扎实。二是社会适应能力强,了解本地经济文化状况,能根据地方的现实需要,调整好自己的人生坐标。三是具有积极进取精神,一批优秀毕业生成为基层的主管领导和业务骨干。

篇10

愣头青包地

“很小的时候,我就有这样一个梦想,假如,面前的土地都是我的,那样该有多好。虽然只是儿时心里的一个想法,但是她却像一粒种子一样在我心里落下了根。”

1987年,王灵光出生于商水县一个农民家庭,几岁起就开始帮家里干各种农活,这样的经历为他的青春人生、创业历程早早注入了“农业DNA”。2007年9月,王灵光如愿考上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

2009年7月,王灵光跟随教授参加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到鹤壁市调研农民专业合作社。回到学校后,王灵光查阅了大量的土地流转、种植技术、农业合作社经营模式等方面的知识。这次实践活动使他下定决心到农村去,承包土地,建设专业合作社,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

2010年开始,王灵光去过内蒙古、河北、山东和省内的农村,寻找可以流转的土地,但终因各种原因而搁浅。事情的转机出现在5月,经过一个朋友介绍,他认识了赵国叶。

在赵国叶眼里,王灵光还只是个毛孩子,要包地的想法让他觉得很不可思议。一次、两次、三次……直到第六次,赵国叶相信了他,“他执著的精神感动了我。”

很快,他与赵国叶签订了合同,共同经营200亩土地,6月1日合同正式生效。7月份两人成立了德行丰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并在漯河市郾城区龙城镇建立了第一个科技服务站,老百姓带地入股,“老百姓的土地还是自己管理”。

技术员种地

从学校,一下子到了农村,欠了几十万的外债,单枪匹马,压力很大。没有人理解他为什么这么做,晚上对着偌大的田地,说不出的孤独。“那时候没人信任你,农户、银行都怀疑你能行吗?什么都得自己想办法。最大的困难,第一个是想让农户相信我们,第二个方面就是资金的问题。”

王灵光家在农村,并不富裕,在他创业的事情上,父母尽了最大努力支持他。但由于是创业阶段,买种子、化肥等农用物资、付地租,租用农用机械,合作社要用钱的地方很多。王灵光想到了贷款。在老家周口,王灵光满怀希望地递交了申请,但银行觉得他是在校大学生,没什么种地经验,太不牢靠,根本就不跟他谈贷款的事。后来王灵光又找到洛河市农村信用社,也没有贷到款。因为资金问题,王灵光的合作社一直没有大型农用机械,仅有的一些小型机械也是盈利后主动添置的,因此,每到需要大型机械的时候,只能伫立。

2010年玉米收获季节,联系好的机械突然来不了,于是王灵光和合伙人赵国叶站在大路边,见到相似的机械路过就拦下来求人家帮忙,那一次王灵光5天5夜吃住在地头,人疲惫到了极点。

即便如此,王灵光从未动摇过。“我真的从来没有动摇过!我只是在想用实际行动去回击他们的质疑。”为了吸引更多农户加入合作社,王灵光一方面发放大量合作书宣传页,挨家挨户不厌其烦地为大家讲解参加合作社的好处,另一方面他把200亩土地分作两半,一半采用正常的耕作技术,另一半采用合理播种、集体管理、延期收获等新技术。收获的时候,他请当地农民去现场实打实收。结果,采用新技术的100亩玉米比正常种植的100亩玉米多出了10000多斤。这一下,大家看到新技术的好处,也接受了合作社的理念。由于规模优势,购买的种子、化肥、农药等物资比农户自己购买的价格低,质量好,耕地收获使用的农业机械费用也比一家一户低。同时合作社采用两种新的种植技术,又有统一的销售渠道,总能卖个好价钱。至此,广大社员见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与便利,对合作社也更有信心。

都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种田也离不开专家们的帮忙,河南农业大学的农业专家郭天财和李潮海教授等都为合作社提供了无私的技术支持,为合作社粮食作物的丰收提供了技术保障。2011年7月底,在河南农业大学相关领导的协调下,合作社成功入驻河南农业大学与南阳市方城县共建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综合改革试验区”,建立了合作社的第3个科技服务站。王灵光深有感触地说,“如果没有咱学校的帮助,可能我做不到现在。”

收获包地的幸福

人们很难相信,这个25岁的毛头小伙,3年前一边上学,一边出来搞农业。他们的团队,竟是一群20出头的孩子兵。有男生,也有女生,女孩子干起活,一点不逊于大老爷们。稍显老成的6位社员,是返乡的农民工,也不过二十八九岁。是什么让这群年轻人,一头扎进农村,爱上了种地?

王灵光知道,他们加入不是为的眼前,而是未来。目前农业市场大、前景大、潜力大,更重要的是他们对种庄稼有感情,在这里能实现每个人的梦。“相信每个人经历过从播种到收获,就能体会到我们的感觉了。”3年来,他们最深刻的记忆就是同伴们在一起,没日没夜干活的时候。从小麦收获到玉米播种,收割、运输、浇水、施肥、打药几乎一刻不歇。“我们晚上睡在地里,睡在拖拉机车斗里,睡在我们收的庄稼上,幸福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