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管理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11-07 17:28: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交通管理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交通管理的意义

篇1

从Nextgen空管技术的侧重点和内容来看,Nextgen空管技术不仅仅关注空中交通管理本身,在加强空中交通管理的同时,对于航空相关的技术和领域也给予了高度关注,例如对GPS定位系统、天气预报系统、电子信息系统和雷达探测系统都进行了积极利用,保证了空中交通管理的整体效果,同时也提升了周边技术的发展水平,促进了空中交通管理的发展。由此可见,在空中交通管理新技术的发展过程中,Nextgen空管技术无疑是最大的亮点之一。从目前空中交通管理的实际开展情况来看,Nextgen空管技术的应用,代表了世界先进水平,对空中交通管理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保证了空中交通管理的整体发展质量。

2Nextgen空管技术系统的结构特点

通过对Nextgen空管技术了解发现,Nextgen空管技术在系统结构上具有一定优势,在实际运用中会对空中交通管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目前来看,Nextgen空管技术系统的结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Nextgen空管技术的系统结构呈现多元化

由于Nextgen空管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得到了多种技术系统的支持,其中主要包括GPS定位系统、天气预报系统、电子信息系统和雷达探测系统等,因此Nextgen空管技术在系统构建过程中,其系统的整体结构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其系统结构具有更强的可执行性。

2)Nextgen空管技术的系统结构实效性更强

从Nextgen空管技术的实际应用来看,其系统结构对提高Nextgen空管技术的利用率和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能够满足空中交通管理的实际需要,能够对空中交通管理形成有力的支持。所以,从实际使用效果来看,Nextgen空管技术的实效性更强。

3)Nextgen空管技术的系统结构构建难度较低

为了保证Nextgen空管技术具有广泛的适用性,该技术系统在构建过程中,其构建难度较低,能够适应多种环境的需要,对提高空中交通管理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保证了空中交通管理的整体质量和效果。因此,我们应对Nextgen空管技术系统的构建难度有正确认识。

4)Nextgen空管技术的系统结构符合空中交通管理实际

Nextgen空管技术的出现及应用,就是为了空中交通管理而生的,该技术的构建特点和目的都是围绕着空中交通管理而设定的。由此可见,Nextgen空管技术的系统结构符合空中交通管理实际,在空中交通管理中得到了重要应用,保证了空中交通管理的整体效果。

3Nextgen空管技术的核心技术及配套方案

通过对Nextgen空管技术了解后发现,Nextgen空管技术的核心技术系统称之为ADS-B系统,该系统是一个集通信与监视于一体的信息系统,由信息源、信息传输通道和信息处理与显示三部分组成。ADS-B的主要信息是飞机的4维位置信息(经度、纬度、高度和时间)和其它可能附加信息(冲突告警信息、飞行员输入信息、航迹角、航线拐点等信息)以及飞机的识别信息和类别信息。此外,还可能包括一些别的附加信息,如航向、空速、风速、风向和飞机外界温度等。这些信息可以由以下航空电子设备得到

(1)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

(2)惯性导航系统(INS);

(3)惯性参考系统(IRS);

(4)飞行管理器;

(5)其他机载传感器。为了保证Nextgen空管技术的有效运行,在配套方案的设置中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方式:

1)将ADS-B系统与信息管理技术(SWIM)联系在一起SWIM提供了面向服务的架构(SOA)的原则为基础的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流的基础。SOA是一种架构方法,对组织和利用服务,以支持互操作性。

2)将ADS-B系统与NAS语音系统技术联系在一起未来空中交通设想的NextGen的航空运输系统的操作,将需要具有灵活的组网能力的一个新的灵活的可联网语音通信系统。NVS的关键是为NextGen系统的语音通信组件。

3)将ADS-B系统与数据通信技术联系在一起

数据通信将承担机组人员通信控制器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提高效率、能力和国家空域(NAS)的安全做出了显著贡献。

4)将ADS-B系统与协同空中交通管理技术联系在一起协同空中交通管理技术(CATMT)是一个NextGen的变革计划,增强了现有的交通流管理系统(TFMS)。#

4结论

篇2

    一要科学论证规划新建的城市道路。新建城市道路在规划、设计、施工前要科学论证、广征意见,特别是要征求交通管理部门的意见和建议。一是规划理念要超前。要瞄准世界城市道路建设的前沿,推算出新建道路以后的交通流量,根据交通流量设计出符合社会发展的城市道路。二是要科学论证。邀请专家、学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群众代表参与调研、论证,取得广泛共识。在城市道路建设上切实遵循理念超前,科学规划论证,精心设计,人性化考虑的原则。

    二要加大宣传道路交通法的力度。不学法就不可能知法,不知法就谈不上守法。所以,道路交通法的宣传任重而道远。一是要从娃娃抓起。中小学生要设立道路交通安全必修课,使中小学生从小就养成遵守道路交通法的意识和习惯。二是各县区必须建立道路交通安全教育培训中心,增强人们道路交通安全意识,使人们养成良好的出行习惯,减少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和人民群众的伤亡。三是对农民工集中的地方强制性地组织农民工进行道路交通安全知识方面的教育。

    三要在提高交通参与者素质上下工夫。一是把社会成员渴望交通文明的愿望迅速转化成为付诸实践的行动。文明要从交通开始,要在每个交通参与者身上体现出来。二是用中华民族文明史教育群众,做到不闯红灯,不随意变更车道,不酒后驾车,促使大家自觉用道路交通安全法约束出行行为,并且监督其他交通违法者。

    四要严管重罚交通违法者。一个百万人以上的城市要有良好的交通秩序,除了市民有较高的文明素质以为,对交通参与者的交通违法行为必须严管重罚。

篇3

为保证证券市场安全,有效防范风险,进一步规范证券交易所会员(以下简称会员)的组织和行为,加强交易所对会员的监管,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规范会员的证券买卖业务

(一)会员不得在非营业场所从事业务,不得为非会员从事业务提供便利。交易所应加强检查,杜绝各种违规买卖证券的活动。

(二)从事业务的会员应将交易所的即时行情和公告信息等市场信息及时在营业场所公布。

未经交易所批准,会员不得将上述信息提供给机构和个人从事经营活动;不得在非营业场所将上述信息提供给其客户以外的其他机构和个人。

(三)会员应在其营业场所设专业人员为客户提供必要的咨询服务。

(四)从事证券业务的会员应与客户签订证券买卖协议。协议至少包括以下事项:

1.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交易所业务规则的承诺;

2.客户表明会员已向其说明证券买卖的风险;

3.会员业务范围和权限;

4.客户开户所需证件及其有效性的确认方式和程序;

5.委托、交割的方式、内容和要求;

6.客户保证金及证券管理有关事项;

7.交易手续费、印花税及其他收费说明;

8.会员对客户委托事项的保密责任;

9.客户应履行的交收责任;

10.违约责任及免责条款;

11.争议解决办法。

(五)会员如向客户提供电话等自助委托方式,会员的委托系统应对自助委托过程有详细的记录,并在协议中充分说明自助委托的风险,明确会员与客户各自的责任。

(六)会员在为客户开设资金帐户时,必须留存客户身份证、证券帐户卡复印件及其他有关资料。会员接受客户委托和办理客户提取保证金手续时,必须查验核对客户证券帐户卡、资金帐户和身份证。

(七)会员与客户清算交割时,应当采用交易所统一规定格式的交割凭证。会员应按客户要求向客户提供证券与资金明细对帐单,并在营业时间内随时受理客户查询。

(八)会员受到处罚,如影响其证券买卖业务的正常进行,交易所应将其业务转给其他会员。

(九)禁止会员在业务中从事下列行为:

1.挪用客户保证金、侵占客户保证金利息;

2.为客户融资融券,从事信用交易;

3.以任何方式提高或降低或者变相提高或降低交易所公布的证券交易收费标准;

4.接受代为客户决定证券买卖品种、数量、时间、或买卖方向的全权委托;

5.侵占、挪用、拖欠客户股息、国债兑付金等损害客户合法权益的行为;

6.以不正当手段恶性竞争。

二、进一步规范会员的证券自营业务

(一)会员开办自营业务,应向交易所提交下列文件并经交易所批准:

1.申请书;

2.中国证监会的批准文件;

3.最近6个月的营业报告和资产负债表;

4.自营业务负责人及操作人员简历;

5.自营业务管理制度。

6.交易所要求的其他文件。

(二)会员必须以其法人名义在交易所证券结算公司开设自营业务证券帐户,并通过该证券帐户进行所有的自营买卖。

(三)会员应开设独立的自营业务资金帐户,与客户的保证金帐户分开管理,单独核算。

(四)会员应设专门管理人员及专用交易终端从事自营业务,不得影响业务。

三、要求会员强化内部风险管理

(一)会员应建立内部风险控制制度,设立专门部门,负责内部稽核、营业部管理、资金清算及交易系统管理等工作。

会员稽核部门负责检查会员各部门及会员所属营业部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交易所业务规则的情况。

会员机构管理部门负责对会员所属证券营业部实行统一归口管理。

会员资金清算部门负责统一管理会员对交易所及会员所属证券营业部的资金清算。

(二)会员交易系统管理部门应对会员及所属营业部的电脑系统、网络及通信系统、数据安全等实施有效管理,并达到下列要求:

1.电脑、通信系统必须符合中国证监会的《证券经营机构营业部信息系统技术管理规范(试行)》,按照交易所有关交易及结算数据接口规范要求设置,保障与交易所撮合系统和结算系统准确、高效的数据传送;

2.会员应根据上述规范制定和完善内部电脑交易系统的管理制度;

3.柜台电脑系统必须对每一笔委托申报实施证券和资金的前端明细核查,防止卖空、买空发生;

4.电脑及通信系统应建立备份,关键设备应具容错性,并制定定期故障检测及病毒检测的操作规程;

5.制定安全保密措施,对客户资料、交易记录及电脑系统中的数据严格管理,防止资料或数据丢失、泄密或被篡改;

6.交易所提出的其他要求。

(三)严禁会员对证券登记结算公司透支,对不能正常履行清算责任的,交易所应采取限制交易、提高保证金金额等措施,防范清算风险。

(四)会员应妥善保存证券交易中产生的委托资料、交易记录和清算文件,其保存期应不少于15年。

(五)会员应对投资者进行风险教育,组织编写风险教育宣传材料,备置于营业场所供投资者查阅。

四、强化报告和检查制度

(一)会员应于每月过后5日内就客户投诉及处理情况上报交易所。

(二)交易所应每月现场抽查5家以上会员执行交易所有关规定的情况。现场抽查事前不通知会员。现场抽查情况于次年1月底前汇总上报中国证监会。

(三)会员应于每季度过后15日内向交易所报送上一季度的资产负债表及损益表。从事自营业务的会员,应于每年6月30日和12月31日过后20日内向交易所报告截至该日的证券自营情况。

(四)对财务状况恶化和经营风险较大的会员,交易所应进行重点监控并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可能产生的市场风险。

(五)交易所应于每一会计年度结束后3个月内对会员实施年度检查。会员应向交易所提交如下年度检查材料:

1.年度工作报告,包括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政策的执行情况、业务总结、内部管理、风险控制及机构变更等情况;

2.经具有从事证券业务资格的注册会计师签字的上一年度审计报告;

3.交易所要求提交的其他材料。

交易所在年度检查结束后两个月内,将年度检查结果上报中国证监会。

(六)会员遇有下列情况,应在两日内向交易所报告:

1.受到国家有关管理部门处罚;

2.业务发生重大变化或发生严重亏损;

3.涉及重大诉讼或仲裁事项;

4.交易所认为应该报告的其他事项。

(七)会员遇有下列情况,应在5个工作日内向交易所报告:

1.章程变更;

2.注册资本变更;

3.住所及营业地址、法定代表人、证券业务负责人变更;

4.股东发生重大变化;

5.交易所认为应该报告的其他事项。

(八)交易所有权要求会员提供会员及其客户的有关业务报表、帐册、交易记录及其他文件、资料,会员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或拖延,或提供不真实、不准确、不完整的文件、资料。

五、会员违反交易所会员管理规则的,交易所可责令其改正,并视情节轻重单处或并处:

1.会员范围内通报批评;

2.在证监会指定报刊公开批评;

3.警告;

4.限制交易;

5.暂停自营业务或业务;

6.取消会籍。

篇4

关键词:教育观; 敏感期; 精神需要; 环境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3-116-001

蒙台梭利是20世纪意大利杰出的幼儿教育家,她的儿童教育思想对全世界的幼儿教育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其儿童教育观主要体现在《童年的秘密》一书中,在此书中她解答了儿童成长的秘密,揭示了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蒙台梭利的儿童教育观对幼儿教育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幼儿教育须创设适宜的生长环境

蒙台梭利博士认为:幼儿是一个“精神的胚胎”,潜伏着创造自身的本能,能依靠其周围环境的刺激,构筑起一个精神世界。①我们所说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两部分,而幼儿所接触到的环境绝大部分是经过人工改造过的环境,即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又是由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包括幼儿园环境)、社区环境等等组成。幼儿园和家庭是幼儿大部分时间停留和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因此幼儿园环境和家庭环境的适宜与否对幼儿的成长影响深远。如果幼儿园教师及家长意识不到这一点,忽略了儿童的这种精神需求,不能够为儿童创设一个有多种发展机会的、生机勃勃的环境,甚或他们的有利于发展的行为在幼儿园或家庭中受阻。如此,儿童的精神生命就会枯萎,内在潜能得不到自然展现,心理可能会发生畸变。

二、幼儿教育须客观分析幼儿需要

在《童年的秘密》中,蒙台梭利博士反复强调:幼儿之所以出现不良行为,像发脾气等,究其缘由,就是成人限制了幼儿的活动,致使幼儿的本能需要无法得到满足,但这种需要又是幼儿生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实际上成人往往对幼儿不放心,担心他们会损害财物,常常包办代替,阻碍着他们的活动,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们。这种不良心态极可能导致儿童心理出现偏差。成人虽然是得到了暂时的安宁或者保住了他们的微不足道的财产,却妨碍了幼儿的正常发展,得不偿失。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其各种能力(如运动能力、感知思维能力、语言能力等)的发展,须依赖于他们自身不断地与周遭环境进行活动(即蒙台梭利所谓的“工作”)来获得的。儿童的成长有着其内在的精神驱动和规律,正是这种内在精神生命,让他们天生活泼好动。既然儿童天生具有这种“主导本能”②,教师和家长们应重视这种主导本能,细心观察和仔细研究儿童生活中的每个细节,反思一下是否是因为自己的错误引发的矛盾冲突,尽量减少对他们行为的限制和帮助,避免他们的内在精神生命受到损害。

蒙台梭利还告诫我们:尊重儿童的本能需要并不是要我们一味地顺从儿童,不管他们做什么或要什么,都要想法设法给以满足。而是指某些有利于儿童生长的行为,不因为他们可能做得不好或损坏财物,而不允许他们做这些事。相反,蒙台梭利告诉我们:一旦儿童表现出不利于其后期发展的行为时,如攻击,即便会激起他们的不满反应,或可能导致激烈冲突,也要态度坚决,予以制止。譬如,笔者曾遇到一个小孩,他仰仗着父母在,去抢别的小朋友的玩具。对方立刻做出反应,迅速将玩具抱在怀中,不给他抢走玩具的机会。由于抢不到喜欢的东西,这小家伙恼羞成怒,向对方发起人身攻击。母亲看在眼里,立刻制止孩子的不良行为。不料孩子反而向母亲发起攻击,边捶打母亲边抱怨道:“你偏向他,让他叫你妈妈吧。”于是母亲给孩子讲道理:“假如那位小朋友把你的玩具抢走,你会高兴吗?”这孩子想想不吭声了,很明显已被说服了。母亲继而建议:“你可以想想办法呀!征求他的意见,看他是否愿意和你一起玩。”很快两人和好并一起玩玩具。这位母亲做法得当,不但制止了孩子的不良行为,还成功地化解了亲子冲突以及同伴冲突。总之,针对幼儿的不同需要,教育者只有客观分析,让合理的要求得到满足,不当的要求遭到拒绝,方能让幼儿明辨是非,经历不同情感体验,积聚良性生长能量。

三、幼儿教育须把握敏感期问题

蒙台梭利博士在《童年的秘密》中,着重强调了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有特定的敏感性,即儿童心理发展存在各种“敏感期”,而这种“敏感期”是跟特定的生长现象紧密相关。蒙台梭利如是说:“正是这种敏感性,使儿童以一种特有的强烈程度接触外部世界。在这时期,他们容易学会每样事情;对一切都充满了活力和激情。”③幼儿一旦错过了某种能力发展的“敏感期”,他们将失去天然获取的机会,后期将付出巨大代价也未必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经过多年对幼儿的观察和研究,蒙台梭利博士揭示了幼儿的各种“敏感期”大致出现的时间。如幼儿对形状和大小辨别能力发展的最佳期出现在6至9个月左右;语言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大约出现在1至3岁;阅读能力发展的关键期约为4至5岁。由此,教育者如果能给予幼儿相应的教育刺激和发展机会,就可大幅度地提高幼儿这些能力的发展。大家都知道幼儿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毫不费力和愉快地学会一门语言,但成人却需要不断的帮助和努力,花费很长时间也未必能很好地掌握一门语言,往往是会写不会说,或会说不会写。我们应坚信蒙氏敏感期的正确性。蒙氏既然为我们总结出了幼儿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敏感期,教育者就应该在幼儿的教育问题上遵循这种规律,并采取正确有效的方法,就会在儿童的教育问题上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蒙台梭利博士毕生致力于探索科学的教育学,建立了自己独特的幼儿教育理论和方法,对促进世界学前教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她所阐释的儿童教育观,及在此教育观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建议,绝大部分是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对幼儿教育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教育者在实践中极易操作和把握。

参考文献:

[1]蒙台梭利著,马荣根译.童年的秘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2](加)马克斯・范梅南等著,陈慧洁等译.儿童的秘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篇5

当前,人们对本国历史文化传统还相当陌生、隔膜,人们对国语、国文、国学,对本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常识还不甚了解;体制内的,从幼儿到博士的受教育的制度安排,基本上是西化的,青少年学习英语的时间与精力大大超过了学习母语、国文的时间与精力,而体制内有关中国历史文化的教育又非常薄弱;所谓"传统文化热"并非真热,其实是假热,只是一些表面现象而已。有的只是敲敲边鼓,只是自发与偶然的现象。

其实,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常识层面、学术与技艺层面、道德价值与人生意义的层面、国魂与族魂的层面。而且,传统文化还具有平民化的特性。传统文化资源有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其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有助于形成民族认同与伦理共识,有助于维护国家的安全、地位及文化输出。在人生的安立、精神的归属方面,仁、义、礼、智、信等传统价值观仍然是我们重要的精神资源。仁爱、敬诚、忠恕、孝悌、信义、廉耻等价值在当下和未来中国社会的发展中,还将继续起着良性的作用。传统伦理经过时代的转化、洗汰与我们自觉地批判继承,可以与现代化的新的伦理价值整合起来。

因此,全社会都应当重视对幼儿、小学生和中学生加强中华民族历史知识与人文精神的教育。不然,大学人文教育就根本没有办法做好。同样的,我国应当为民族传统文化的承传立法,或者说,应当在法律上规定,必须对幼儿与小、中、大学生进行传统语言与文化的教育,维护民族语言与文化的纯洁与尊严,必须改变目前青少年学英语的时间、精力大大超过学习母语的状况。

作为一个国家的公民、国民,有接触本国经典的义务。一个西方人,不管从事什么行业,在他经受的家庭、社会、学校教育中,起码诵读过、学习过荷马史诗,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等希腊哲学,西塞罗等罗马政论,莎士比亚的文学作品等。这都是视为当然的,是他们的人文修养的基本功。一个中国人,也应当掌握好母语,具有中国文化的常识。可是今天在中国,如果我们让青少年读一点有关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的书,会被认为是守旧复古、大逆不道。这是非常奇怪的事情。我认为作为一个中国人,要了解的最基本的经典是《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还有:《老子》、《庄子》、《六祖坛经》、《史记》、《汉书》、《诗经》、《楚辞》等。

篇6

论文摘要:发展问题自二战以来越来越受到世界的普遍重视,经济发展首先作为发展的中心问题被提出来,但随着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特殊“轴心”地位日益凸显,高等教育发展问题备 受关注,从历史和逻辑辩证统一的角度分析高等教育发展,可为进一步研究高等教育发展 的本质和规律提供理论基础。

高等教育发展存在两个纬度的含义: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现实与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观念。作为历史现实的高等教育发展是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事实判断,主要描述“高等教育发展是什么”;而作为历史观念的高等教育发展则是对高等教育发展 的一种价值判断,主要描述“什么是最好的高等教育发展”“如何达到最好的发展 目标”等。自二战 以来 ,推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原 因在于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现实与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观念的冲突。二战后人们对发展问题的探究,针对“什么是发展”和“如何发展”这两个根本问题 ,经过了从经济视角——社会视角——人的视角的转换过程,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发展观。与这三种发展观相对应,世界高等教育也经历了从忽视高等教育 自身发展、培养“工具”人,到高等教育整体协调发展 ,再到强调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及人自身全面发展的演变过程。

一、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与逻辑

20世纪 50—60年展的主要特征是以发展经济为目标 ,以财富的增长为中心,将发展 等同于经济增长,用经济增长指标来取代社会发展 的全 面指标。高等教育的发展也被理解为数量指标上的增长 ,即教育系统中各子系统及其要素的规模在原有基础上的扩大与增长,包括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展 、速度的加快等。它以入学率、高校数、招生数、在校生数为衡量尺度,是一种数量型的扩张。但此阶段高等教育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 ,反倒是这些 “成功 的扩张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将高等教育置于危机之中。入学人数过多、师资短缺 、设备及图书资料匮乏,等等,使得大学教育质量普遍下降,教育投资也并未收到人力资本理论所预期的效果。比较教育专家萨卡洛普罗斯曾指出:预测扩展中的经济所需要的劳动力人数及其类型的尝试未能取得成功。在 20世纪 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人们认为教育制度应该适应未来经济发展对技术技能人力或高级人力的需求。这些人力预测导致了发展中国家大学计划的扩充。早期人力预测的事后评价显示了预测与现实之间的脱节。人力预测是模糊的、缺乏基础的,尤其是为 了提供高度合格的劳动力而建议扩充第三级教育或专门技能教育时。然而,经济发展真正需要的或许是一种识字人口更多的基础教育。由于缺乏对人力市场的科学预测,大学毕业生虽人数增加 ,却出现了人才降级使用 、毕业生结构性失业等现象。所以,这种无规划的、单纯追求数量增长的“大发展”之后 ,往往带给人们的是沮丧和对以往教育信念的怀疑,当时韩国“教育亡国”的 口号就是例证之一。二战后发达 国家高等教育迅速膨胀,20世纪 60年代危机逐渐显现 ,其 中最突出的是学生的骚乱及游行示威。大学的所有方面如管理、经营 、财政、课程 、教师 录用及培养 、学生选拔 、科研资助 、师生关 系等都充满矛盾。

由此 ,高等教育从传统发展模式转向整体发展模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 和逻辑 的必然。20世纪 60年代末 ,由于国际经济秩序和政治关 系发生重大变化 ,联合 国倡导的“第一个发展 l0年 ”(1960—1970年)遭到失败,人们开始对这 l0年所倡导的“发展 =工业化 =经济增长”的发展观进行批判性反思联合国有关组织的研究提出了新观点,认为“发展 =经济增长 +社会变革”。二战后,由于所有发展中国家都面临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现实问题 ,人们关心的是“经济发展”,而高等教育不过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而已。随着发展观从经济发展向社会发展的演变 ,人们认识到高等教育日益从社会边缘走向社会 中心 ,高等教育 机构的内部系统 日益复 杂化、社会职能异常化 ,如何使其更好地履行社会职能真正发挥社会 的“轴心机构”作用,满足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主导的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无疑使高等教育本身被看作是发展的重要内容 ,高等教育不再仅仅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工具 ,而且它本身就是发展的核心。高等教育作为社会整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逐步走出单纯数量增长的误 区,开始注重与外部系统及其内部结构功能的整体协调发展。整体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除追求量的增长以外,还追求高等教育结构的转换与质量、效益的提高以及稳定程度的增强等质的方面。

20世纪 70—80年代,时代浪潮又将西方的发展理论推到一个新阶段。当时许多学者对社会发展的综合性有 了更深入的认识。有学者指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 的主题正面临过时的危险 ,它们正逐渐被“人类发展”这个主题所取代。人类发展范畴不仅包括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多方面的内容,而且显示了人类作为整体的相互合作的迫切必要性 。之所以要用人类发展替换社会发展,主要在于综合发展要有一个坚实的落脚点 :人类发展强调作为发展目标和发展动因的人类。这里实际上提出了一种“新发展观”。这种发展观继承了“第二展观”的综合性和依附理论所强调的发展的“内生性 ”,同时又为发展寻找到了新的主题和基点——人或人类的发展。法 国哲学家弗朗索瓦·佩鲁受联 合国教科文 组织委托 ,写 了《新发展观》一书 ,对这种发展观的基 本观点作 了简明扼要的哲学总结 和概括:这种发展观是整体的、综合的、内生的和以人 的发展为中心的。 这种新的发展观,就是认为社会的发展实质上就是以人为中心的 综合发展,把发展理解为人的基本需求逐步得到满足 、人的能力全面发展和完整人性自我实现 的过程从 20世纪 80年代末以来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逐渐拓宽,并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的研究范式。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高等教育如何 为社会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二是高等教育 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规律。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其发展模式可以说是从更高层 面上反映了高等教育内外部关系的规律。可持续发展的高等教育目的,要求超越人力资本理论从社会经 济发展角度提出的提高人生产能力的目的,也不局限于激进主义从政治角 度提出的被压迫阶级的解放,而是把人的发展同 自然和社会的发展协调起来 。如果高等教育仅 限于知识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大学生非智力因素——思想品德心理素质 、身体素质等方面的成长,不仅不符合全面发展的教育 目的,也不利于个人在现代社会中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高等教育观强调增强人才 的适应性,尤其突出创新 型人才的培养 ,为学生进一步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

21世纪,整个社会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转变进入信息化时代。传统 的“饱 读诗书”的灌输式 教育 、“一技之长”的专业教育及 “一劳永逸”的一次性学校教育等,都无法适应信息时代 的要求 。为此 ,高等教育必须从以往狭隘的学历教育、专业教育中超越出来,着力培养具有适应性的创新型人才。

二、历史与逻辑统一的高等教育发展

逻辑应 当反映历 史的发展过程并与之相符合。二战后,高等教育发展观以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现实为基础 ,不断丰富和完善,并出现了一些演变趋势。

1.由一元单线论向一元多线论转变

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基本上都经历了三种发展观的演变,但具体实现方式和时间是不一致的,三种发展观的实现在不同国家的发展极为不平衡,一些国家的高等教育已经开始 向终身化和全民化的阶段过渡,而一些 国家正在考虑如何进一步进行结构调整和提高质量。需要指出的是,只有将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观置于西方发达 国家的历史背景和现实背景之中,才能理解其意义。

对我 国来说,它只是一种参考,并不能作为一种现实的唯一战略选择。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观的演变显然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观演变的大趋势有一个历史“错期 ”。新 中国建立以来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观的演变大致经历了培养 “政治”人——培养“经济” 人——人自身全面发展的过 程。第一个阶段是1949--1978年,其特点是强调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以政治为本位,以德 育为首,培养 的人才 “又红 又专”;第二个阶段是 1978--1995年左右,这期间人力资本理论逐步成为高等教育发展观的理论性基础,高等教育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 日益受到重视;第三个阶段是 1995年至今 ,这期问实现了从科教兴国到人才强国再到科学发展的国家发展战略的转变,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其重心落在“以人为本”上。

2.由至善目标论向辩证进步论转变

马克思确信发展具有向善的趋势 ,强调发展总是对人的理想追求的实现。他反对理性主义者对发展本身的神化 ,驳斥其割裂发展与代价的偏激思想,并依据辩证思维方式塑造矛盾性的图景,认为社会发展在总体上呈现为进步伴随退步、繁荣与危机并存、肯定和否定交织、创造和破坏共生的矛盾状态 ,发展总是通过付出代价来实现的。代价问题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无法 回避的现实 问题 ,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 ,本质上就是一部以代价为前提 的进步史。在过去 20多年的高等教育发展研究 中,学者们研究的焦点集中在高等教育 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 、发展战略等旨在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正向研究上,很少有人关注和研究高等教育发展所带来的负面问题 ,也就是发展所付出的代价问题。事实上,发展不可能仅仅是进步和增长,从某种角度讲 ,发展必然伴随着局部的倒退和衰落,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在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中,数量增长可能付出质量下降的代价,高等教育的效率提高可能付出公平失范的代价。

3.由单纯批判向辩证看待规模扩张转变

把高等教育发展简单地归结为数量增长和规模扩张 ,在数量增长与高等教育发展之间划等号,这是不可取的,因为它忽视了发展的其他因素和高等教育的全面发展。但这并不是说,似乎可以离开数量增长而言发展。应 当指出,在当前有关发展的全面性的论述中,存在一种倾向,即有意或无意地贬低数量增长的意义,把它仅仅当作发展的一个普通方面,甚或、对立起来。譬如,所谓“有增长无发展”的命题,就是将数量增长摒除于发展之外,似乎数量增长本身不是发展,只有当数量增长同公平 、民主等联系起来时,才可称之为发展。这种认识,就有失偏颇了。如果说,把高等教育发展简单等同于数量增长的认识是一种片面性,那么,把数量增长看作是发展中的一个 普遍方面、次要方面甚至可有可无方面的认识又走了另一个极端,是一种新的片面性。

4.由重视宏观的“物”向重视微观的“人”转变 20世纪 60年代,高等教育自身发展并没有受到人们太多重视,只是把高等教育发展所产生的人力和物力作为社会发展的一部分。随着人们对高等教育发展的认识逐步深入和细化 ,高等教育发展本身才受 到了人们格外 的重视 ,高等教育发展中“人的发展问题,以及发展理论中“人 的现代化”问题 ,日益成为 高等教育发展甚至是发展学的核心问题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发展的最终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高等教育作为联系人与社会的最直接的桥梁与纽带,必须把培养现代人作为己任,通过培养现代人来构建现代社会。马克思考察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同空想社会主义者及现代人本主义者不同,他不是简单地从人性出发,不单纯是出于人道主义的虔诚,而是 以生产发展 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为着眼点,从弥补生产发展与社会发展过程中给个人发展造成的缺陷入手 ,最终谋求全人类的彻底解放。因此,不能脱离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与具体条件奢谈人的全面发展问题。

从历史角度看 ,我国教育发展一直有很浓的政治本位和经济本位思想,总的来说 ,工具主义的教育发展观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把人作为工具和手段进行培养的倾向一直掌控着我 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工具主义和“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的根本不 同,在于对教育价值和功能的认识上。‘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并不是个人主义的教育观。“以人本位”的教育观强调从满足个体的需要出发,强调学校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应根据受教育者或学习者的个体特点进行灵活多样的教育,强调个体根据自身条件选择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等,但这并不意味着教育应完全以个体的感受和需要为依归。“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强调将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需求相结合,认为两者是辩证统一的,不应该是截然对立的。

参考文献

[1] 卢晓中·现代高等教育发展论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篇7

“文理融通”这一理念的提出可追溯到1918年。北大校长先生曾多次在其著作中倡导文理融通的重要性。文理融通可以简单的解释为文科与理科思维的综合性培养和文理课程的结合式教育。通过这种教育能使学生拥有完善的知识储备,系统和多方位的文理性思维。然而九十几年的改良并未有显著效果。

我们从人才养成角度出发,结合自身的教育感受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我们的总体想法是通过高校制度改良实现教育多元化,完成文理融通式的教育推广。我们的想法和建议细分为“引思想、改体制、活教学、重评估”四个方面。

一、“引思想”

文理融通的教育推广必须要有完善的引导机制。大学生的四年生活大多时候处于迷茫期和消沉期,甚至有部分学生从未离开过这两个阶段。他们不知道自己如何发展,全面性发展就更无从谈起。经历过中学阶段的高度计划性学习,突然进入大学的自主性学习,如此反差很难被接受。高校如何进行引导在此时显得举足轻重。完善的引导机制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步是选择引导,又可细分为学习选择和生活选择,学习选择具体为课程重要性引导,课程专业性引导,课程能力培养引导,通过这些引导让学生明白自己在学什么,要如何选,该怎样用。第二步是规划引导,好的规划使得人才养成事半功倍,规划引导可分为小目标引导、职业引导和发展引导。第三步是自我完善引导,有了选择有了规划,之后就要对自我进行分析,学校通过自我完善引导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通过学习让其成为文理融通式的多元化人才。

二、“改体制”

良好的体制建设成为文理融通教育的必须。文理院校的宏观划分,院校系别的合理规划都是重中之重。大学报考先分系是我国高校的普遍做法,这种体制的存在是不合理的。大学生择系多数不是自己决定,或因为分数选择或因为社会风向选择等等。学生对自我规划与养成根本一无所知,多数选择来自自身文理偏好,不利于自身的多元化发展和文理融合。如果大学一年级可以选课并且不分系,就会更有利于学生对专业和自身剖析。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加入了兴趣,就会有更高的学习效率,自主性提高了就形成了教学动力,不需要老师再牵着走,许多问题迎刃而解。

体制需要改良的第二点是课程的设置,文理课程合理规划,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补充学习都应当斟酌改良。一个人的发展是多方面的,而如今大多数高校的课程设置只注重了专业性,人才养成应该是专业知识、行业知识、素养和技能的齐头并进。创新人才是社会普遍缺乏的,创新型人才必定符合两个条件,博与精:博是说眼界开阔知识渊博,精是说术业专攻,处事精细。二者就文理来说,博偏文,精偏理,也就是说,创新型人才,必定是文理兼修的人才。综合性的课程设置或许对高校教育更有益处。

体制改良的第三点是高校的联动,高校之间的竞争是高校发展更添动力,但是高校之间的联动成果却不尽人意。大学城的建设意义重大,但是好的想法并未如期得到效果,就山西而言,大学城建设仅仅实现了地理位置的邻近,然大学城本质却未体现出来,资源共享才是最重要的,校园设备共享、师资力量共享、先进理念共享。这些方面有所进展才会体现大学城的价值,高校之间的联动需要增强各院校之间的理念交流、参观学习、教师互聘、设备共享。建设地区性教育中心,集中优势资源以先代后是迅速发展的办法之一。

三、“活教学”

教学是文理融通得以贯彻的直接工具。多年以来学生知识量的绝大多数都由课堂获得,人们似乎形成了固定思维上课才是知识传授。课堂知识或许是普通学生的负担,但这点知识量根本不会使好学者满足。紧随国家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步伐,高校也应该督促学生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这并不是夸夸其谈,人一生精力有限,你不可能走完每一种人生,但你却可以从书中得到不同的阅历。文理融通的学习并不轻易,所以要有一定知识量的储备,那么书这个好伙伴自然是离不开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学生有学习的第二课堂,社团成立了。促进文理融通教育,社团应是重点之一。就社团现状来看,种类多样,性质齐全。这不正符合文理融通的要求吗?表面上来看确实如此,然其潜在问题有二,一是活动单一并无创新;二是专业性社团之间交流略显不足。针对这些问题,或许可以如此改良。首先是提高活动质量,明确活动目的,强化个人能力培养,让社团成为学习的第二课堂;其次是增强对外交流,活动联合举办,向外校学习等。通过社团多元化实现个人多元化。如果这些能得以实现,就在不经意间把文理融通教育贯彻在学习的方方面面,其效果定会让人满意。

四、“重评估”

篇8

市区交通拥堵状况总体已经比较严重,呈现两个特点:第一,地点固定性。这些固定的交通拥堵地段包括:交通要道、商业集中区路段、红绿灯设置多的路段及行人较多穿行机动车道路段。第二,时间规律性。很多城市市区发生交通拥堵主要是每天的上下班高峰期,上下班车流、政务商务车流、旅游休闲车流同时集聚在相同的路段上;周末、黄金周期间出行车辆比平常增加。

一、造成市区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分析

1、机动车数量增长速度过快,道路车流量日益增大。近些年,很多城市市区私家车数量逐年增多,并呈现越来越大的增长趋势。

2、道路建设在结构和功能上无法满通需要。(1)缺少快速、便捷的环城高速线路,使得很多往来各城区的机动车被迫需要经过城市中心区。(2)一些交通道路功能不清,路网结构欠合理。不少道路都被用来搞商业街、步行街。导致不少道路成为断头路,无法有效地利用现有的城市道路进行车辆分流。一些交通道路设计过窄,道路之间没有分叉路口,无法进行车辆分流。(3)一些人流量很大的道路没有人行道、地下通道或者人行天桥。大量行人来往于这些机动车道之间,就会造成部分车辆通行极其缓慢。(4)停车场建设滞后,大量车辆无成本、无序停在交通道路上,影响了正常的交通秩序。

3、部分市民交通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淡薄,交通公德意识差。(1)很多机动车违章现象突出。随意抢道、占道、掉头和停车,在没有交警管理、没有红绿灯的路口,各种车辆互相抢行;部分司机驾驶违反交通规则,占用停车道,阻挡了整个公交车车道,影响了整个道路交通;还有一些司机随意左转、掉头;更有司机为了节省通行时间,本来是直行的却在红绿灯处占用左传或者右转车辆路线试图并线。(2)部分电动自行车、自行车和行人肆意穿行。很多行人常常行走在自行车道上,自行车和电动自行车则大都行驶在机动车道上,挤压了公交车和机动车行使空间。

4、市区道路交通管理还有很多地方不到位。(1)一些城市市区交通秩序疏导基本上还是依赖民警和红绿灯岗亭疏导,管理力量不足,交通管理科技手段还比较低。在交通管理上还是基本采用警力、交通灯等形式,没有大规模使用电子眼,形成严密的道路交通安全系统,无法进行科学的管理。(2)部分路段红绿灯过多,导致车辆通行缓慢。不少红绿灯的设计时间不合理,车辆较多的方向反而通行时间较短。(3)交通安全措施和责任不落实,出现交通事故,没有得到快速、有效的处理。很多时候事故双方为了保护现场,往往牺牲了整个道路交通。(4)一些交通道路两旁的施工单位非法占用了人行道、自行车道,挤压了行人、非机动车的通行空间。

5、公交发展相对迟缓,市民出行系统结构不合理。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大,市民出行距离的加大,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的比例将逐步下降,若公交车不能迅速发展起来,就必然会导致交通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很多城市公交发展却相对迟缓。拥有公交营运车辆不多,运营线路不够,万人拥有公交车辆标台较低,居民出行中的公交分担率过小。

二、交通拥堵的影响

1、交通拥堵增加了社会成本,使交通参与者增加了时间成本和汽油成本。交通堵塞还大大增加了交通管理成本,由于交通堵塞的愈加严重,我们必须增加更多的设施,增加交通警察的工作量与工作强度,这些额外的成本最终都是由整个城市或者社会来承担的。

2、交通拥堵使城市的污染愈加严重。据统计,我国城市机动车交通造成的污染对城市空气污染的“贡献”超过60%,给城市的生活质量和人的健康造成巨大的影响。而国家环保部门的数据统计表明,大气中74%的氮氧化物来自汽车尾气排放。有研究结果表明,小轿车的时速由20公里提高到50公里,其排放的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可减少50%左右。越来越频繁发生的交通拥堵使得城市空气污染更加严重,直接影响了城市的生活环境。

3、交通拥堵影响了正常的工作与生活,对社会生活最直接的影响是增加了居民的出行时间和成本。同时,严重的交通堵塞可能造成驾车人和乘客的烦躁不安和心理失衡,急躁性驾驶也会增加交通事故的发生。

三、治理市区交通拥堵的措施建议

1、要优先发展城市公交。畅通公交通道,完善公交系统,倡议市民优先乘坐公交车出行。完善爱心卡,对老年人、学生等乘坐公交车给予一定优惠措施,引导市民自愿放弃开车上下班。推行人车分流(人车分流就是在道路上将人流与车流完全分隔开,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包括人行天桥、人行过街地道、步行街、步行区等措施)。合理配置公交车的线路和站点,适时增加公交车运营时间、车次,适当调整部分公交车停靠站点、密度等,加强住宅区、商业区、办公区的公交车线路,提高公交车在城市市民当中的出行分担率。

2、加快城市交通道路建设,加大城市交通承载量。(1)加快城市市区环城公路建设,将越来越多的车流分流到环线,减轻市中心路段的拥堵状况。(2)加速建设市区道路中的机动车道、公交专用道。一些道路中的主、次干道变成机动车专用道后改造断面,其外侧作为公交专用道。(3)在一些路段设立单行线和分隔栏,禁止随意左转、掉头。一些交叉、转弯路口比较多的路段设立单行线,以局部的限制来保障全局的畅通。(4)在一些人流量较大的路段架设人行天桥或者地下通道。减少行人穿行道路中间绿化带、人行横道时给道路机动车带来的行驶压力。(5)加快停车场等相关设施建设,尽量减少机动车占道停放。

3、加大道路交通管理力度,提高交通管理服务水平。(1)加强部分路通管理力量和手段。合理分配有限的警力,加强交通警察和交通协管部门上岗值勤,规范车辆驾驶和行人行走;适当在市区交通道路增加安装电子警眼,以监测过往违章和超载的车辆,提高交通管理水平。(2)合理配置部分路段、路口的红绿灯通行时间。协调好各个方向通行的车流量,避免部分车辆在等候时间、停留时间过长,提高车辆的通行速度。(3)加大对交通违法违章行为的处罚力度。严肃处理部分道路上的乱停车、乱掉头、乱左转等违章行为。适时开展交通秩序专项违章整治,严惩一些交通违法者。(4)加强对交通事故的处理能力,提高办事效率。加强执法设施和设备建设,配备现代化的通讯器材,增强协同作战快速化机制,及时纠正违章和处置突发事件。(5)城市广播电台在上下班时间增加市区交通信息播放,采用科学有效的手段,让驾驶员都能随时随地得到市区主要道路车辆行驶的交通信息,选择适当通行线路,减少不必要的交通拥堵。

4、加大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树立交通安全法制观念,增强交通公德意识。道路交通管理部门要通过驾驶员考试、车辆年检、日常交通执法等形式,加强《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文明行车的法制意识,减少不必要的驾驶、行走造成的交通拥堵。同时,新闻媒体要加大对遵守交通规则的宣传力度,对一些不文明、不道德、不守法的交通行为要进行曝光,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

5、建议实行弹性上下班制度,以便错开交通拥堵高峰期。另外,鼓励市民“拼车”出行,可提供“拼车”信息、监管等服务平台,尽量满足人们外出代步工具轿车化需求。

6、规范公务用车,减少公务车数量,严格公务车的使用。可以通过国家立法,把公务车的采购和使用纳入法制轨道。

7、倡议绿色低碳出行,消除部分人驾车出行的显摆心态。全社会要形成正确的汽车消费观,不要把汽车消费与个人声望、社会地位等挂钩。鼓励市民使用其它替代交通工具,如倡导市民、城市临时增加人员骑自行车出行等。

篇9

一、雾的形成原因及特点

(一)什么是雾?在水气充足、微风及大气层稳定的情况下,如果接近地面的空气冷却至某程度时,空气中的水气便会凝结成细微的水滴悬浮于空中,使地面水平的能见度下降,这种天气现象称为雾。雾的出现以春季二至四月间较多。凡是大气中因悬浮的水汽凝结,能见度低于1千米时,气象学称这种天气现象为雾。

(二)雾形成的条件:一是冷却,二是加湿,增加水汽含量。

(三)雾的种类:1、辐射雾:多出现在晴朗、微风、近地面水汽比较充沛且比较稳定或有逆温存在的夜间和清晨。2、平流雾:暖而湿的空气作水平运动,经过寒冷的地面或水面,逐渐冷却而形成的雾,气象上叫平流雾。3、混合雾:有时兼以上有两种原因形成的雾叫混合雾。4、蒸发雾:即冷空气流经温暖水面,如果气温与水温相差很大,则因水面蒸发大量水汽,在水面附近的冷空气便发生水汽凝结成雾。这时雾层上往往有逆温层存在,否则对流会使雾消散。所以蒸发雾范围小,强度弱,一般发生在下半年的水塘周围。

5、烟雾:城市中的烟雾是另一种原因所造成的,那就是人类的活动。早晨和晚上正是供暖锅炉的高峰期,大量排放的烟尘悬浮物和汽车尾气等污染物在低气压、风小的条件下,不易扩散,与低层空气中的水汽相结合,比较容易形成烟尘(雾),而这种烟尘(雾)持续时间往往较长。

(四)雾出现的特点:一般来说,秋冬早晨雾特别多,为什么呢?我们知道,当空气容纳的水汽达到最大限度时,就达到了饱和。而气温愈高,空气中所能容纳的水汽也愈多。1立方米的空气,气温在4℃时,最多能容纳的水汽量是6.36克;而气温是20℃时,1立方米的空气中最多可以含水汽量是17.30克。如果空气中所含的水汽多于一定温度条件下的饱和水汽量,多余的水汽就会凝结出来,当足够多的水分了与空气中微小的灰尘颗粒结合在一起,同时水分子本身也会相互粘结,就变成小水滴或冰晶。空气中的水汽超过饱和量,凝结成水滴,这主要是气温降低造成的。如果地面热量散失,温度下降,空气又相当潮湿,那么当它冷却到一定的程度时,空气中一部分的水汽就会凝结出来,变成很多小水滴,悬浮在近地面的空气层里,这就是雾。它和云都是由于温度下降而造成的,雾实际上也可以说是靠近地面的云。

二、雾天容易引起事故的原因

(一)驾驶员方面存在的原因:1、大雾阻碍视线,驾驶员缺乏对前方[文秘站:]路面信息的有效判断;2、超载、超员、超速车辆发现前方情况异常后,不能有效制动;3、大雾多发在早晨,部分驾驶员经过一夜的长时间驾驶,存在一定程度的疲劳,注意力不够集中;4、遇到前方堵塞,大部分驾驶员停车后采取措施不够,容易引发二次事故。

(二)路面设施方面存在的原因:1、监控设施不足,不能满足对路面的全天候监控;2、引导设施不足,出现大雾天气后,在来车方向缺乏必要的可变信息板等提示设施,在高速公路收费站等经常分流的地点缺乏路面广播等指挥引导手段。

(三)交通管理部门存在原因:1、应付大雾等恶劣天气的快速反应能力不强,采取措施相对滞后;2、路面管控存在漏洞,依靠人力巡逻在空间和时间上有一定的缺陷;3、遇有大雾等恶劣天气,路面巡逻民警能够采取的措施较为单一、低效,例如:路面巡逻当中发现前方有团雾,巡逻民警有两种选择,一是继续向前巡逻查看路况,同时向上级汇报;二是马上停车,先在雾区后方采取紧急交通管制(封路)阻止后方车辆驶入雾区。两种选择都存在着一定的弊端,选择第一种方案,极有可能也被大雾包围,遇到堵塞则进退两难。选择第二种方案,则对前方路况不能有效掌握,并且与关闭高速公路的相关规定相抵触,当事民警思想上有一定的顾虑。

(四)高速公路交通管理体制方面的原因:按照目前我省的高速公路交通管理模式,恶劣天气情况下采取交通管制措施时有以下几点不足。1、指挥调度环节过多。采取交通管制措施牵扯交警、路政、经营等部门,各个部门再层层上报,等候命令,环节过多;2、相邻部门、单位之间联动机制不健全。分流、封闭等交通管制措施的实施,往往需要相邻几个基层高管大队和相关部门共同配合,这中间的协调指挥环节需要一定时间,再加上部分单位存在这样那样的客观原因,对驶入管制区域的车辆远程控制不够,路面滞留车辆仍然可以源源不断驶入雾区。

三、通过“四个提高”,积极采取的应对措施:

1、加大投资力度,努力提高高速公路交通管理科技含量。国务院《收费公路管理条例》、《湖北省高速公路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明文规定高速公路经营部门“遇有公路损坏、施工或者发生交通事故等影响车辆正常安全行驶的情形时,在现场设置安全防护设备,并在收费公路入口进行限速、警示提示,或者利用收费公路沿线可变信息板等设施予以公告……”和“收费站入口处及高速公路上设置电子信息牌及时交通管制信息和交通运行信息”。

国内外其他高速公路交通管理先进地区的经验表明,健全路面电子监控手段,做到对路面全方位、全天候的电子监控,使监控信息及时得到相关部门的反馈,增加监控信息的利用效率;利用可变电子信息板,及时路况信息,在路侧设立大功率高音广播提醒司乘人员提前做好应变准备,是一项行之有效的交通安全措施,也是相关法律明文规定采取交通管制时必须履行的一项法定义务。

2、定期组织实战演练,努力提高各部门快速反应能力。组织人员认真开展恶劣天气高速公路交通管理的专题调研,详细分析一线民警和不同的基层大队在恶劣天气处置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有针对性制定详细周密的措施,使一线民警和基层大队在处置环节上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并定期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按照预先设定的各种“突况”开展贴近实战的演练,一方面警钟长鸣,提高一线人员的快速反应意识;另一方面使各个部门和人员熟练掌握遇有恶劣天气时应该采取的具体措施。

篇10

关键词 交通;控制;飞行;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V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14-0071-02

大数据时代下,我们面临着海量的信息,在空中交通管理也是如此,单一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发展需要,通信技术已经非常发达,如果能将海量数据进行共享,那对飞行的安全将会有非常大的帮助,也使得空中交通管理事业能进一步稳固发展。飞机具有在所有天气条件下周游全球空域进行测量以及报告的高分辨率的气象数据的独特的能力,这些数据可以为航空通信的业务提供非航空领域的高经济价值。要做到这些,就必须确保技术满足服务水平和安全水平。不同的飞机装备具有不同的综合性的设计、不同的消息的广播频率、不同的覆盖密度和交通需求水平。

航空管理是一个复杂的工作,由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空中飞行具有快速增加的趋势,所以安全工作也是越来越需要保证。空中交通管理容易出现管理不到位的现象,这些情况不仅可以导致乘客成为受害者,对于工作的专业人员也会带来危机事件的压力,甚至可能会严重阻碍身体,情感,认知和社会功能。航空管理系统的一个关键地点是机场,特别是机场的上空,必须要做到有利机的地面工作的顺利进行。这些操作的复杂性使得系统非常脆弱,因此,一个有效的安全管理系统的开发和实施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航空交通安全管理,目前的做法,是不完善的。通常情况下,航空安全建议的缓解措施是偏颇的,影响也是有限的。航空管制部门,作为空中导航服务提供商,与机场管理协调部门的配合会影响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1 空中管理系统的现状分析以及背景介绍

目前的空中交通管理系统是由三层构成,即空域管理,空中交通流量、容量管理和空中交通控制。空中交通管制是一个实时的服务,以确保交通安全,避免或解决任何潜在的冲突。举个例子来说,曾经有一个突况发生时,两个飞机彼此距离太近,违反了水平和垂直10公里的距离,以及现有的空中交通管理系统标准300的高度差。

当前,现有的空中交通管理系统中,空域由控制部门的空中交通管制人员监控。每个部门的特点是为飞机获准进入这一时期的最大数量的能力进行监测控制,保持在这个限制是必要的,唯有这样才能够确保交通运行条件是绝对安全的。空中交通管制员的主要任务是防止出现安全冲突的情况,随着空中交通事业连续发展了几十年,空中核心区域的扇区越来越饱和,从而也带来越来越频繁的威胁。提高空中交通系统的整体能力的方法之一是普遍划分成更小的控制部门,然而,这种策略是不可持续的,因为空中交通系统的规模无疑会呈现复杂化、多元化的趋势,而且小部门由于缺乏足够好的科学仪器或者经费,监测起来比大部门难。此外,空中交通系统规模的增大、多元化的变化,导致越来越多的管制员的工作量大大复杂化。笔者认为需要一种创新的策略方法来减少监控行为和空中交通管制员的工作量。如果我们考虑一个恒定的负载,通过重新定义现有的部门的动态空域配置,这样的模式可以减少空中交通管制层所涉及的费用。

2 新型管制模式概念的创想

当入境航班降落在跑道上,然后表面滑行到指定的跑道,这就需要地面处理(即服务)。大部分车辆和人员参加了机场的停机坪上的操作(例如地面车辆和设备)。这些车辆包括拖曳飞机的,参与维护和建设工作的车辆,或在冬季除雪的设备。当前,空中交通管理最需要做到的就是预防两架正在飞行的飞机发生摩擦,或它们地面障碍物之间发生碰撞,哪怕这些摩擦和碰撞都很轻微,并且要维持并加速空中交通的有序运行。机场管理局负责管理和对于机场运营的监督。在地面上的安全意味着机场需要进行道面管理和维护,并且提供基础设施的工作条件,地面处理负责维修飞机(如加载,加油)。因此,成功的地面服务运作需要各利益相关方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可以是直接的或间接的。例如,飞行员在地面调度员的命令下才能够安全的起飞或着陆。由于系统的复杂性,机场地面操作是十分关键和重要的。如果出现意外,要确保风险(如事故/事件)被及时的识别、评估,并能够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适当的减轻,航空利益的相关者都需要一个安全管理系统。一个系统的安全管理,是基于安全政策和安全目标的,这需要提供足够的工具组织来确保防止任何低安全性能的出现。在实际应用中的安全风险管理是通过报告和数据收集,调查和鉴定来评估的。机场地面风险管理关注的是收集、调查,分析主要事故类型,比如:不明物体入侵/碰撞,野生动物的袭击,和外物损伤。

3 对于空中交通管理系统发展模式的建议

大量的研究已经在不同的方向进行提高空中交通业务的探讨,他们主要是针对现代化的空中交通基础设施进行分析,探讨如何减少空中交通的环境影响,同时保持目前的安全水平。这些研究方向重点解决在目前的空中交通框架内出现的问题。另一些人提出了空中交通管理的替代模式,自由飞行是一个范例,即飞机的运行选择一种自治的方式,按照他们首选的轨迹,在确保自己的安全以及相对于其余的飞机安全的情况下进行空中管制。

机场地面作业的新模式为机场地面的风险管理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工具。这是通过全面的考虑空中管理人员的操作与所有专业相关者的观点而综合提出的。新型的模式可以确定飞行员是不是对操作员的指令有直接反应,或者是否可能会间接地影响他们的行动。该模式适用于机场运营商,航空公司、监管机构和从业人员来进行业务运营安全管理。此外,目前从整体的角度有了对空中管理部门操作安全的量化分析。这些数据分析会帮助空中交通管理部门在决策过程中提出安全建议。

参考文献

[1]Boeing Air Traffic Management,“ RevolutionaryConcepts That Enable Air Traffic Growth While Cutting Delays,” June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