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管理措施范文
时间:2023-11-07 17:28: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德育管理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社会环境变化对德育工作的影响
(1)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积极、消极的双重效应。当前居民学生对职工下岗的困惑、农村学生对蚕茧价格的调控,学生对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观念、新行为规范的认识有不少差距。如何以社会主义为导向,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法制观念和行为规范对他们施以正确教育,防止商品经济、等价交换原则侵入思想道德领域,要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理想,不至于论为鼠目寸光,见利忘义的金钱拜物教徒。
(2)政治环境变化的影响。当前政治生活日趋完善和透明,经济、文化生活己以“三个有利于”来判别,学生对民主要求和参与意识大大增强,对政治教育的选择明显增强。我们既要鼓励发展青少年的民主意识、独立思考意识,又要提高他们的政治判断能力,增强法制观念。
(3)文化环境变化的影响。当前社会文化是丰富的、多元的,复杂的、五颜六色纷繁复杂的。如何探求学生道德成长与文化环境的本质联系,给他们以正确的价值观,进行道德选择,将新思想、新观念与封建渣滓,外来污毒区别开来,成为德育工作的新课题。
(4)其他环境变化的影响;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社会心理环境、生活、消费方式变化,人口和家庭结构变化,就业方式和职业结构的变化,获取信息的渠道与方式变化,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2.教育对象变化对德育工作的影响
(1)思想开放、道德取向多样化。现在学生思想活跃、思路开阔。敢想敢说,求新求异、不崇拜权威,评人论事不拘一格,敢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在人生价值、道德取向出现了多样化、多层次的新特点。他们希望拥有一切,但不懂要为他人作奉献或牺牲:渴望得到别人理解,但不懂得体谅别人:只知受爱不知爱人。经济意识增强,理想观念趋于现实化,追求实惠,择业取向偏重个人的经济利益。他们在思维方式上由求同转向求新求异,在思想观念上由接受灌输转向独立思考;平等探讨:在集体生活中由被动追随到主动参与;在审美需求上,从他择转向自择;在家庭生活中不再把父母教导奉为行为指南,自己怎么想就怎么办。他们思想言语的独立与行动有较大的反差,独立意识和独立行为不一致,顺利时的独立性与挫折时的软弱性、依赖性很明显。生活条件的优越导致意志力的脆弱,心理发展不成熟。
3.学校德育工作的特点
当前社会影响因素在学生品德形成中的作用相对上升,大环境消极影响增多,学校德育的可控性明显减弱。信息化时代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同步接受信息,几乎没有提前量,教师对学生接受信息内容和反馈方式又难于把握手口预测,使教育和指导指导增加了许多因难。
二、建立良好的德育管理机制是德育管理的组织保证
建立良好的德育机制主要是解决德育运行中谁来管、管什么、怎样管的题,是把德育目标决策付诸实施,并取得预期效果的保证。
1.要健全完善学校的德育管理组织。要建立权丸责任编制、控制层次,控制幅度,信息传输的稳定结构,其中所有的要素都能在其位,行其事,当前学校的党、团组织,学校德育领导小组、政教处、年级组、班主任、德育教师就是一个完整配套的德育组织系统,它既有决策指挥层,又有具体的执行层,职责范围明确合理,较适合新形势下德育工作新特点的要求、能接德育规律办事。
2.健全完善德育常规管理。上级行政部门,教委颁布的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校内一日常规,外生活常规,学习常规,活动常规等,可以用来约束和调节学生的品德行为,在这里既有国家立法、政策、法令、条例等宏观内容,又有校内制定的规章制度等微观内容。这些管理制度具有基础性、政策性、强制性、可操作性特点。没有德育常规管理,学校的德工作就无章可循,无矩可守。
3.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管理方法。德育管理方法是达到德盲目标,实现德育管理职能所应遵守的活动方式,是取得德育成效的精神工具和手段。它主要有德育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前看是要正确反映客观实际进行德育的决策,后者是控制和协调德育组织内的组成要素,使之达到预期目标的手段。在实践方法上(一)是可积极采取行政方法和法律方法,它可以直接组织指挥调节德育管理对象,通过权威和服从关系。直接对管理对象发生影响,(二)是可采取动机激励法,设置大、中、小、远,中、近具体目标,激发师生积极参与活动过程,要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广泛地调动学生积极性,同时要让学生参与管理,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责任感。(三)可以采取自我管理的办法,通过团委、学生会等组织实施自我计划,自我组织、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我驾驭,要引导学生开展行为方式的训练,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事做起,从小事做起,日积月累,逐步行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构建德育网络是德育管理的必要手段
1.构建校内德育网络。当前各校据上级领导部门均有较完整的校园网络,学校要利用网络充分发挥全体教师的德育作用,寓德育于教学的全过程,(1)从各学科特点出发,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内在德育因素,将知识性和思想性结合起来、“结合点”找得好,学生爱听,育人也就落到实处(2)在各教学环节中注意点滴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品格(3)结合学科特点,开展生动有趣的活动。使学生的认识、情感、意志和兴趣、能力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得到发展,使教育活动和各科教育得到有机结合,使课内教育得到延伸和升华,从而丰富了德育的内容,开辟德育教育的新途径。所谓校内德育网络应包括校级、中层及基层的代表,有条件的学校要全员参与,齐抓共管。
篇2
一、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相结合
在创新教育过程中,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运用应须相结合。而学校管理是学校领导在正确认识管理对象的基础上,运用计划、执行、检查、处理职能有效地利用学校的人、财、物、信等管理对象,确定并达成学校目标的社会实践过程。人是管理的核心要素,对于人仅用制度、计划、监督来管理,尽管体现了科学管理的规范性、实效性,但却忽视了人的本质特征,即人的个性、需要及人的发展,甚至容易窒息人的创造性,这使人退化为制度的奴隶,即仅知道服从。而创新教育要求教师向探究型、学者型、开放型、专家型转变。转变的基础是教师个性的张扬,主体性的充分发挥。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作为一名教师,他的职业角色决定了他的追求价值取向,得到别人的尊重与承认远甚于物质利益。因此,对教师的管理必须树立以下的新理念。
(一)人格魅力
人格是一个人性格特征的核心成分。高尚的人格,使人产生敬佩感,能吸引人,促使人模仿,给学校决策者带来巨大的影响力。孟子曰:“以德治人,心悦诚服也。”因此,决策者必须具有令人信服的思想品德修养。作为决策者,坚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凡要求教师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禁止教师做的,自己首先不做,以实实在在的行动给教师树立榜样。即使看见地上一片纸屑,决策者也当着师生的面捡起,以此来带动影响全校师生。坚持公正无私,不带偏见地、平等地对待每一位教师。特别是在分配工作、考核评优、晋级升职等教师关注的敏感问题上,一视同仁,不搞厚此薄彼。决策者事先制定并提出标准或准则,交由行政班子或全体教师讨论统一后再实施,以同样的标准来衡量每位教师的德能勤绩等方面的情况,使整个教师群体有一种大家都是“自己人”的感觉。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实践证明,只有具有高尚人格的决策者,才能使教职工内心信服而自愿接受影响,才能确立起稳固的权威,有效地领导管理好学校。
(二)信任就是力量
教师是学校的主人,办好学校关键因素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教师的对民主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迫切。他们最不喜欢领导盛气凌人的训斥和简单粗暴的管理,也不喜欢领导不负责任,让教师我行我素、放任自流的管理。他们希望和欢迎领导能以民主的作风,为学校创设出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环境,大家心情舒畅,和睦共处,自我约束而又自我完善。第一,在学校掀起“骨干教师是学校最有价值的主人”的舆论氛围,将骨干教师的素养内核框定在教学实绩、科研能力、师德修养三个方面,引导教师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学术力量吸引学生。第二,向教师承诺“教师能翻多大的筋斗,学校就搭多大的台”,在各方面向优秀教师倾斜,鼓励教师建功立业。第三,将业务管理的权限下放,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师充满智慧地挑战;把责任还给教师,让教师创造性地整合、补充、调整、拓宽课程;把时空还给教师,让教师将活动与学科教学衔接起来,将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相联系起来。第四,充分挖掘教师中隐藏的资源,尤其是信息、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资源,为学校所用,学校对提供资源的教师予以奖励。
(三)无情决策,有情操作
人本管理的实质是保护人的自尊,激励人的情感,彰显人的价值。叶澜教授说过:教育是一项直面生命事业,对教师而言,课堂教学就是教师的职业生活,要让教师的职业生活丰富多彩,就必须鼓励教师追求精益求精向自我挑战。在人事安排上,应遵循机会均等的原则,冲破任人上的“晕轮”效应。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的价值取向。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教师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发生了多元变化,知人善任显得尤其重要。知人善任,重在“知人”,难也在“知人”。“知人”的过程是一个双向了解、交流的过程。决策者要知教师,教师也要知决策者。知人要知心。决策者要放下架子,对教师主动关心,坦诚交心,教师才能对决策者付出真心,对学校树立信心。学校决策者通过谈心、交心,达到知人、知心,从而把广大教师凝聚在领导群体的周围。“知人”的目的在于“善任”。“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决策者应须根据教师的学识个性、爱好特长、能力水平,合理配置,优化组合,人尽其才,整体高效,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位教师的聪明才智。首先摸清管理对象在性格、经验、工作实际、生活状况、社会关系诸方面的特征,并倾注于积极的期待,鼓励教师尝试风格不同的教学方法和不同的教育对象,然后对工作岗位进行招聘并公示,最后将教师的分担安排、目标及研究任务同时下达。目标分层,体现弹性;研究任务要有针对性,指向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研究考核的方式是提高分减去过去的基础分,重在促进教师的自我成长。
(四)活动融情
传统的教育管理中,管理者惯用榜样激励法、谈话交流法、物质慰问法,这些管理手段仍有很大的价值,但仅有这些是不够的。活动是理念信仰和实际关怀的中介。人与人是相互支撑的,人与人的相互理解贵在沟通、接触。活动能创设便于沟通的情境,优化交流的氛围,让教师切身体会学校的关心与温暖,浓化干群之间的人情味,强化学校各阶段的工作重点。学校文化建设沉淀的精髓是学校发展的沃土,特色学校是众多学校决策者毕其一生于一役的追求目标。教师活动是学校特色的一个重要方面,没有教师富有个性的创造性活动,学校的学生特色活动就不会稳定长久人本管理,因此,我认为教师活动的特色是一所学校长期形成的无形资产和宝贵财富,是维系、规范、凝聚全体教职工的纽带。
(五)尊重、理解、激励教师
教师从事的劳动,是需要发挥人的聪明才智的劳动。因此,最有效最灵验的管理方法就是学校领导对教师劳动的理解和对教师人格的尊重,是领导对教师的感情投入和思想沟通,是领导与教师之间的同事之谊,手足之情。教师作为特殊的脑力劳动者,普遍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和自我表现欲望。他们对尊重的需要,高于对物质的需要;对实现自我价值的要求,高于对金钱的追求。他们最大的愿望是精神上的鼓励,事业上的成功;最大的苦恼是精神上的创伤,能力上的受压抑。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人类动机理论,学校决策者在工作实践中,努力构建教师激励机制,尽量满足教师的不同层次需求,以此来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一是关心教师的物质生活,想方设法为教师解决实际困难,让教师亲身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我校有位外地青年教师寄宿在亲戚家,学校调整挤出一间宿舍妥善安排去安居,这使他坚定了事业心;二是关心教师的精神生活,与教师建立起志同道合的同志关系,互相支持和帮助。当教师遇到烦恼时,当教师生病住院时,当教师家有婚丧喜庆时,行政领导都上门关心,慰问或祝贺;三是为教师创造一个施展才华,实现自我的良好条件。培养他们成为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特别优秀者,吸收入党,提拔到领导岗位,让他们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权力经验管理与学术管理相结合
权力是一种控制力,也是一种强制力。决策者应当运用权力控制全校师生围绕学校目标进行有序活动,必要时可用强制手段要求师生服从学校的意志,但一味追求权威化、程式化、统一化,要求教师无条件服从,以命令式、指令式取代教师自主性,久而久之,就造成教师被动工作的习惯,极大地压抑教师创造性和主动性的发挥。怎样才能发挥出决策者非权力性影响力,本人认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形成教育哲学,指导校本课程的开发
创新教育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强调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需要探究型新课程开发。学校探究型课程开发的实质是一个以学校为基础进行课程开发的开放、民主的决策过程,它需要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校本课程开发策略充分尊重和满足广大教师以及学校的教育环境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注重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重视新课程理论与课程实践的不断丰富与完善。这一切,都需决策者的教育哲学来统筹。教育哲学的统筹作用主要表现在:学校教育如何与社会的持续和整体发展相“协调”;如何统筹科技与人文、知识与智慧、思想与行动、理性与非理性;如何建立开发的教育资源系统,民主开发的组织结构和自觉自律的内部评价机制等。
(二)实施科研兴校,提升教师的业务素质
苏霍姆林斯基曾建议校长,把教师的兴趣引导到教育科研的轨道上来。决策者的学术管理首先表现在不断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决策者是先进教育思想的传播者,“校长是老师的老师”,对教师进行教育思想的校本培训,帮助老师明确教育发展的新动向,是其首当其冲的职责。其次,建立学校决策者亲自过问教科研工作的制度,因为教科研工作是为教育教学提供咨询服务的,所以如果决策者不亲自抓,就势必会导致决策者的工作意图难以细化,导致咨询服务的失效、疲软。第三,建立组织与评价机制。对教师的备课、上课、说课、论文写作与评议、研究观摩活动都要形成评价与保障制度,并采取重过程、轻结果,少指责、多指导,有层次分阶段的实施策略。
(三)创办学校特色,激活发展动力
学校的办学特色,是在学校各项资源最佳配置的基础上,通过理性反思,凸现出来的亮点,它也是一种学校文化,具有独特性和稳定性。学校决策者学术管理上的首要职责是创办特色学校,发扬学校特色。让特色引路,形成干群的向心力;让特色增辉,激活广大教师的创造力。其次,强调管理过程中的自主性,让教师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约束自己,变“要我做”为“我要做”。第三,强调管理过程中的合作性,提高决策的含金量,增强学校的亲和力。
三、校内资源管理同校外资源管理相结合
创新管理应是一个开放的管理范式,它是学校通过对可利用的显性和隐性资源的充分开掘和合理应用,以求得管理最优化的过程。传统的学校管理重校内的资源管理,忽视了对学术管理校外的资源管理,用“冰山现象”来分析,就是仅对看得见,摸得着的资源进行管理,而忽视了对海面以下的更具开发潜能的资源的管理,对校外资源管理就是要充分挖掘信息、社区、校外实体的资源。
(一)开发利用教育信息
科研成果是别人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理论,利用开发的过程其实质是一个“借脑”的过程。现代信息社会,信息传播的方式繁多,且方便快捷,一个有抱负的学校决策者,是很容易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的。关键是决策者要有这种管理意识。尤其是要注重对信息发展态势的管理,因为,所有的理论和经验都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所有理论都不是具体的方法,不能直接运用于实践,必须融入学校的校本思想,结合学校的特点,有选择地“拿来”。重视发展态势的管理,是决策者反思自己的管理行为,自主学习管理经验的一种重要方式。报刊、书籍、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都有自己的风格,对成果的报道、呈现都经过了编著者“个人价值”的过滤,决策者要深知“偏听则暗,兼听则明”的道理,要有自己的学术观。
(二)与社区形成活力
社区蕴藏着重要的物质资源,开发社区教育资源既是“借脑”也是“借物”。创新教育的内涵之一就是要提升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而传统教育条件下社区有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却储而藏之;社区有重多的学生教育实践基地,却闲而处之;社区有丰富的文化活动,却流而逝之,这些都是创新教育求之不得的重要资源。我们何不开展一些类似于“走近名流,走进社会,融入自然”的活动,让名流健康的主旋律思想催发学生奋发向上;让真实可感的自主探究历练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学会做人”的能力;让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再有能力的决策者其能力也是有限的,条件再好的学校也是有缺陷的,“自用而不用人(用物)”既是封闭的观念,也是落后的行为,与创新教育的开放性相悖。
(三)与教育实体联姻
学校管理、科研的方向、层次、潜力都需要专家的指导、参与、评价。与科研机构联姻,就是借科研的舞台,实践、展示、反思自己的科研成果,以便不断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科研人员能够结合学校的研究能力,指导制定合理科学的研究方案,并通过中期管理及时解决教研教改中的实际问题。另外与教科研单位联姻还可以创造许多与教育大师对话的机会,便于教师醒脑、换脑,学习专家的思维方式。与学校联姻,意在寻求合作与发展的伙伴,也是“借竞争力”。成就感是人的本能需要,失去了它,没有忧患意识和危机感的群体终究会被时代淘汰。联姻主要是在以下产生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互动;办学层次相近,教育哲学互融,教育质量互进,教师互访、互学,教育资源共享等。联姻的目的不是搞质量竞赛,而是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学校的综合办学水平,并激励学校永创新高。
时代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教育事业也是不断往前发展的,同样,学校管理模式也需要相应改变,即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相结合、权力经验管理与学术管理相结合、校内资源管理同校外资源管理相结合,一所学校有名望,有质量,关键之关键在人才。学校管理模式的转变,才能为学校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把我国的教育事业推向高峰,跻身世界教育强国之列。
参考文献:
1、王锭城、王个棉、肖建彬、周峰《教育管理实践的理论探索》1994年3月,广东教育出版社。
2、吴继光《中小学校校长管理典范》1999年10月,吉林摄影出版社。
3、冯克诚、田晓娜《教师、教学基本功全书》1997年4月,中国三峡出版社。
4、李桂生《教育管理的研究与实践》2001年12月,开明出版社。
篇3
关键词 小学;后勤管理;教学设备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9-0163-02
作为小学管理整体水平的重要体现,后勤管理不但关系着教学的质量,同时也与小学生的生命安全有着极大的联系。小学后勤管理工作不仅需要对人进行管理,还需要对财物进行管理,具有工作量大、涉及面广、内容复杂多变的特征,而这些特征显然提高了后勤管理工作的难度,给后勤管理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由于小学的后勤管理并没有直接涉及相关教育的问题,因此经常被人们所忽视,在这样的情况下后勤管理的重要功能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在新形势下,我们应对小学后勤管理工作的功能与职责予以重新审视,更新管理理念,从而为小学教育教学创造出更加美好的环境条件。
1 后勤管理的功能
首先,后勤管理能够为小学各项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有效的物质保障,也能够为师生提供良好的校园环境,从而让师生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与学习中去。
其次,后勤管理能够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良好的后勤管理,能够极大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置身于良好环境当中的教师,能够很好发挥积极性与主动性,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当中,促进其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有效性。
再次,后勤管理能够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序、怡人、健康的校园环境不但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也能影响学生学习兴趣,让整个校园充满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同时,优质的后勤服务、完整的校园配套设施也将在无形当中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2.加强小学后勤管理的措施
合理制订后勤工作方案 作为各项工作的基本指导,工作方案能够有效地为具体的工作指明正确的目标。学校应在每一个学期开学之前对上一学期的各项工作进行总结、审查、评估,总结出具有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的经验。针对在总结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应及时找出原因,并制订出科学有效的改进方案。后勤工作的计划制订应根据上一学期的实际情况,结合当前学校的实际状况,细心、积极地听取这些来自各方面的特别是教学一线的意见、建议的对策,从而让工作方案的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合理、可操作性更强。工作方案经严格的审核评价,最终形成一个完善的后勤管理工作方案。
职责分明,优化人员管理 在后勤管理工作中,不但要做到知人善用,也要做到奖惩结合。对于学校后勤员工,如食堂员工、生活老师、保管员、保安、保洁工、档案人员等,应该将每一个人员的工作范围以及相应的职责进行详细的界定,进行人文化、科学化的管理,在注重加强他们责任意识的同时也要细心地关注每一个人员的思想情绪,从而让所有后勤人员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鼓励和要求后勤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都将学校财产的安全、学生生活的安全、食品卫生的安全以及教学设备的正常运转与校园环境的美化,作为自己的工作职责,为学校教育发展做出贡献。
财务管理实现“精细化” 财务管理工作是小学后勤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精细化管理是学校财务管理的必然要求。首先,对于采购财务管理的工作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要派专人来完成采购的项目,并且要明确采购的渠道,确保采购价格的合理、稳定。其次,学校财务管理工作必须保证计划处理财务,在编制预算的过程中应该统筹兼顾,在照顾“一般”的同时保证“重点”。不但要让教学工作的需要得到保障,也要充分考虑到经费的可能,将“需要”与“可能”进行紧密的结合[1]。同时,对于那些因特殊情况而需要对支出指标进行追加的情况,应该及时向计财处提出追加支出指标的申请,并上报到校长,由校长亲自审批,审批通过后才能够相应增加支出的预算指标。另外,对于所有财务人员而言,必须做好日常事务工作(即记账、算账、对账、报账等工作),必须坚持“账面清楚、数字精确、专款专用、日清月结”的工作原则。同时,对于资金管理而言,应建立起科学的责任制度,将责任落实到人。
提高后勤服务效率 后勤工作直接管理着学校设备、物资、校产、校具的使用,以及有关学生学习、教师工作以及全体师生生活所需的一切物资、设备等的保障与服务,要正确处理后勤管理、保障与教学需求的矛盾,建立科学的工作机制。比如学校实验室建设,有的建成后使用频率很低,使用率高又担心出现设备、仪器损坏,维修的费用高。这样的现象使后勤管理工作经常会出现“两难”的局面,不投入又不能满足现实需要,投入了又担心后期产生更高的资金投入。站在教学育人的高度,积极满足教学发展要求,创造条件,加强管理与维护,与教学部门建立联动机制,促进安全应用,减少损耗,强化保障功能,同时促进学校与社会沟通,实现学校与社会资源的“共享共用”。努力降低学校的物资消耗,充分发挥设备使用效率。
规范物资管理 “开源节流”,是学校后勤管理工作中应该特别注重的环节。所谓“节流”,一方面是指对物力的节约,做好学校财产的采购、保管、使用以及维修工作。而另一方面是指要对资金的支出进行合理的计划[2]。作为后勤管理人员,应该时刻关注学校财产的使用情况,对学校财产要进行定期的检查与维修,努力提高各项学校财产的使用寿命,保障学校财产安全,效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后勤管理部门还应该制定出严格的财产管理制度,严格实行“责任到人”的规章制度,对每一个部门、每一个班级的财产使用情况进行严格的登记与考核,发现问题都应该追究到人。通过制度来提高全体师生的财产意识,爱护学校财产,保障教学需求。
3 结语
总之,要想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小学后勤管理工作必须不断完善各项计划的设置以及制度的建设,从而让后勤管理工作真正地在学校建设发展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0.155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0-0-01
现代社会的发展速度异常迅速,发展方向也正在向知识化、科技化进展。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为高校信息管理的改变带来一个崭新的发展机遇,高校管理要紧紧的抓住这次机会。在高校教育逐渐重要的今天,完成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在信息化建设上的突破是高校管理者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把教学管理理念的转变放在首要地位,更好地进行信息化建设是高校发展的必经之路。建立现代管理体系,在信息化建设上的投入可以推动高校教育的整体发展。
1 教学管理信息化内涵及必要性
1.1 教学管理信息化内涵
教学管理信息化是一个逐步进行、逐步深化的过程,要把高校的教育和管理纳入到一个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系统中。现代的教育思想是全面实行素质教育,在管理上更多地采用先进的管理理论,采用适合高校的管理方法。管理和教育的结合点就是信息化,也就是通过技术手段把二者有效的结合起来。在校内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各层次、更方面的素质均衡发展,实现组织有序、管理完善。开发新型教育管理体系,对不断发展的教育事业进行有效统筹。
1.2 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学校进行扩招已经是近些年来高校的一致选择,扩招带来的专业设置增加、生源素质变化也考验着高校教育的与时俱进。高校教学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手段实现信息化是高校管理的重要突破口。在学生增加的同时,对学生的课程、住宿以及其他细节都进行细致的安排。在专业设置增加的同时,给学生进行充分的介绍,保证学生的参与和知情。对传统的硬性管理手段进行变革,建立适合当前形势的信息化管理模式才能促进高校发展。实现管理信息化才能提升管理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 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
高校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学校的管理要有制度性、传承性和时代性,管理方式的信息化是时代性的最好诠释。解决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之中存在的问题,改变目前高校管理的不利局面,才能促进学校的发展。在加强高校的管理和教学相协调的要求下,高校的信息化平台仍存在一些问题,与信息化建设上的大投入相比,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2.1 信息化建设重要性认识不足
信息化的建设不仅是在计算机等硬件设备上进行投入,更要在管理的思维和理念上进行更新。我国的高校教学管理中,以中年管理者居多,青年的比例正在逐步增加。管理者年龄结构的不同反映在对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上,就是对信息化认识的不同。有的人认为信息化就是在硬件上投入,把计算机引入到管理中就是信息化,这是一个误区。教学管理的信息化是一个在信息收集实现网格化,在信息管理实现数据化,在反馈上形成及时有效的整体。对信息化的认识仍有待加深,有待管理者的深入思考。
2.2 信息化建设力度不够
信息化的保证是要在日常的建设和维护上进行充分的工作,不能因为发展的速度问题,忽视了对信息化的更新。依靠软件和硬件的结合,信息化才能发挥作用。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除了对硬件进行升级意外,还要对信息管理进行加强。一次性的对硬件进行投入,忽视维护和运营是建设力度不足的体现。
3 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3.1 更新信息化管理理念
高校管理体制的建立和体制创新要在理念上进行转变,制度创新要依靠观念的转变,在管理理念上转变才能引领信息化的建设。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要增加,要把真正懂管理的人才引进到管理之中来。对现代化发展要在理念上做出转变,不受到传统思维的束缚,减少传统思维的影响。全新的信息化管理模式需要在教育管理之中大规模进行应用,为高校的发展做好制度保障。
3.2 建立自主研发体系
传统的信息化建设对第三方的依赖程度很高,第三方负责整体的运营,负责软件和硬件的建设,在系统的规划和设计上,高校的参与程度不够。现代的信息化管理要求学校在系统建设上转变以前的职能和作用,以更加积极和开放的心态投入其中。不仅要加大投资,更要把学生和老师都纳入到整个体系之中。让学生和老师一方面在创造性上积极发挥,一方面让学校拥有自己的管理体系。
3.3 加强管理人员培训
管理者是管理体系的直接建构者和参与者,对整个的信息化管理具有一手的经验和资料,在高校教育管理上具有直接的责任。管理者的能力和对系统的应用熟练程度,关系信息化建设的成效,关系信息化的有效运行。要对管理者的素质进行考核和培训,保证管理者能够适应新系统和信息化建设。
4 结 语
高等学校的发展要依靠管理的大规模信息化,信息化建设的促进作用巨大。信息化管理极大地促进高校发展,对学校的发展是一个良好的契机。提高高校竞争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平台。高校应充分结合实际情况,在信息化建设上不断加大投入,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管理制度。
主要参考文献
[1]郑坚,金慧芳,,旷强军.民办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模式与实现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07(12).
篇5
关键词:士官学校;自主学习能力;现状;培养举措
自主学习最早起源于古希腊,苏格拉底通过问答式助产术让学生主动找寻问题的答案,从而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的自我建构过程。对于培养部队士官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学校而言,教学改革要转变以往单纯传授知识的人才培养模式朝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方向进行改革,就需要教员在教学实践中以学员为核心,构建良好的学习情境,引导学员自主地进行思考,完成“博学、慎思、明辨、笃行”的自主学习过程,提升思维能力和自主意识。
一、学员自主学习能力的现状及分析
学员的自主学习能力主要体现在能通过教员的引导和协助,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立学习的目标、拟定学习的计划、选择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反思与评价学习结果。为了更好了解士官学员自主学习能力的状况,笔者采用观察法、问卷调查法(随机采样203名学员)和访谈法对其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学员的学习动机及学习方法
问卷统计结果中,只有56.4%的学员意识到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课前预习的人数不足40.8%。说明现阶段大多数学员学习还是被动式地接受,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许多学员不懂得如何听课,教员不叮嘱,学员很少会主动预习新课或为新课做准备。其次,学员学习目的的选择频次依次为:为了考试、部队需要及个人成长。这说明学员在价值意识和自我效能感上所表现的自主性不够强,还没有办法将学习和自己的未来联系起来,也无法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做好一件事情进行准确地判断。部分学员还表示他们学习的动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于某门课程的兴趣程度,若对所学的内容不感兴趣就不会主动想要去学。在学习方法的运用上,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学员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认真研究和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相较于自主学习理论倡导的文献查阅、交流讨论、课后整理等学习方法,大多数学员仍采用的是记笔记、做练习题和上课听讲等传统方法,因而在学习方面往往感到吃力,看不到令自己心满意足的成效。
2.教员的授课方式及教学方法
问卷统计结果中,70.3%的学员不希望教员采用“填鸭式”的授课方式,主要原因是灌输式教学过于呆板、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学员在课堂上只是被动地听课,而不是在主动意义的建构学习,从而造成学员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机会,个体自学能力提升受到极大阻碍。访谈中学员们大多表示,希望教员能在课堂上采取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进行授课或多使用一些先进的教学手段来启发教学。这说明学员迫切希望教员在引导学员自主学习方面能有所加强,积极引导学员主动进行科学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3.学习环境与信息化资源
通过了解,学员认为制约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自主学习时间得不到充分保证。不同于地方学校,士官学校的学员生活由集体统一安排,日常管理对学习活动干预较多,学员的自主学习时间被各种勤务、集体活动和零散事务挤压,可供学员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少,不少学员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匮乏,学习上总是被动地完成任务,很难有自主学习体验,以致于逐渐失去自主学习的兴趣及信心,加之学习氛围不浓,一些人对学习持消极态度,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效果不佳。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化资源作为辅助学员自主学习的一种有力保障方式呈现于士官学校大的学习环境中来,但是由于军校的性质,学员不能随意登陆互联网,只能登陆校园内部网。据统计,全体学员人平均周上网2.6小时,主要的浏览内容是学校新闻,学员学习的知识90%以上来自于教材和参考书,信息化手段浏览书籍和期刊以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机会十分欠缺。
二、学员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举措
1.引导学员认知自主学习,激发学员学习兴趣
多数学员对自主学习的认识还不够,有学员甚至不知道什么叫做自主学习。因此,我们应注重提高学员对自主学习的认识,使得他们意识到自主学习对自己未来发展的重要性,重视对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员学会自主学习,这不只是仅仅依靠教员的引导,更重要的是学员自身对自主学习的重视程度。学员越是重视学习的自主性,才越会有动力去培养和提高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
兴趣是激发学员自主学习最好的原动力因素,教员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员求知欲强的特点,巧设学习情境,通过设疑激趣,以竞激趣等方法,让学员产生一种积极探索新知的情感,最大限度地激活学员潜在的学习欲望与能力,使学员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2.指导自主学习方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的关键是让学员掌握一套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学员养成自主学习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教员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习方法的正确示范,必要时给学员适当的点拨,引导学员在学习实践中慢慢领悟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更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例如在新课伊始,教员可向学员介绍常用专业工具书的内容、作用及使用方法,使学员养成良好的工具书查阅习惯。其次,可以通过介绍学校图书馆功能,指导学员培养文献检索和资料搜集的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员的自主学习能力成效必会更明显。
3.改进教学方法,培养主动探究、独立思考的能力
好的教学方法不仅需要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还应做到在课堂教学中“以生为本”。这样既可以调动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能够让学员切身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来,感受自我构建学习过程的魅力。这就要求教员在准备教学设计时能够做到从学员的角度去编排,多采用讨论式、引导式,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员质疑问难,让学员感悟教学,使每一堂课都能给学员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教员在授课中还要注重培养学员主动探究、独立思考的能力,如布置任务让学员分组完成,小组成员可以分工合作,搜集相关资料、汇总讨论交流,共同完成任务,从而锻炼学员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4. 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为学员的自主学习提供有利保障,是学员自主学习的重要驱动力。从士官学校大环境而言,就是要营造出一种提倡学习、鼓励学习的氛围,多开展诸如“多读书、读好书”这样的学习活动,让学习之风深入人心。从学员队而言,队干部要强化为学员自主学习服务的意识,处理好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矛盾。在严格要求的基础上,给学员更多的自主管理权,为自主学习创造条件、搭建平台。
5.丰富和完善信息化学习资源
学员进行自主学习需要充足的学习资源作保障,这项工作需要教员和学校共同完成。在学习资源的建设上,一是要教员根据教学要求,把授课内容、教学资料(包括教案、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仿真软件、习题案例等)放在校园网上供学员自主学习;二是要优化学校图书馆的作用,及时更新电子资源数据库,为学员自主学习提供更优质的科研资源服务;三是在互联网使用受到限制的背景下,立足军校内网,努力搭建教员、学员实时交流的互动平台,使学员能够更好地接受教员在学习和个人发展方面的鼓励和帮助,培养积极的学习和生活态度,保证其自主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董玄.加强军校学员自主学习的对策[J].青年科学,2014(5).
篇6
【关键词】美国社区学院,教育资金筹措,财务管理
数据显示,中国高职院校截止2012年已达1280所,形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系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保障经费投入,完善投入机制并加强经费管理。据发展中国家对教育成本的研究结果表明,高职教育成本应为普通高教成本的2.64倍。而在我国,实际财政教育拨款中仅11%流向职业教育,却承担近 60%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任务。因此可预见,有效推动现代高职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将依赖于高职教育经费长期、稳定的投入,然而随着近年来高职教育经费投入力度的加大,一些高职院校教育经费分配和使用上的问题愈加突出,出现了"既缺经费却又浪费、既没钱花却又乱花"的现象。为此,笔者就高职院校应如何拓宽教育经费多元筹措方式以保障教育经费的稳定投入;如何优化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以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于2013年6月随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学会高职院校领导海外培训团赴美国按进行了为期1个月的社区学院研修学习。
美国现有1200多所社区学院,95%以上为公立性质,具有转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或继续教育,补救性教育等功能使命。社区学院是美国职业教育的主体,为美国大众化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既是“全民教育”,又是贯穿个人的终身发展“全程教育”,与我国的高职院校可比性与相关性强。美国社区学院教育经费的来源比例、财务信息的披露及管理报表体系、会计年度特殊设置等,对我国高职院校教育经费筹措与管理具有很好的启示与借鉴作用。
(一)美国社区学院教育经费四大收入来源:1、州和地方的政府资助约占60%以上。其中29.2%来自州政府税收, 16.3% 来自当地政府拨款,16.6%联邦政府拨款用于奖学金、助学金,以上资金来源各州各校不尽相同,且有享有高度自治的权力,州政府可对社区学院的一些教育政策立法。 2、学费收入约占27.7%。不论教育经费来源如何,社区学院始终保持学生学费低廉,一年学费是3130美元甚至更低,而普通大学至少为8660美元/每年。3、其他渠道获取教育经费约占10.2%。如设立“教育基金”,收取专项捐助、私人机构募集等等的形式补充收入;通过延续教育、再培训企业员工等非学分课程项目获取培训经费、假期学校场地及设施出租等获取收入,且此类项目不必报物价审批价格,只需以合同约定价格,不必交纳税费。4、另有不纳入学院教育经费比例范畴内的专项拨款,专款专用。如美国劳工部每年有数亿美金拨款给各州社区学院用于劳工培训和民众的就业指导;美国教育部除对高等教育拨款外,还针对技术教育、成人教育拨款,而社区学院本就占美国高等教育的43%,因而可多角度接受拨款;可有联邦政府每年提供金额不等的各项助学资金等。
(二)美国社区学院的财务管理:1、沿用“基金会计”模式,按照基金种类进行会计核算与报告,将各来源资金按照提供者指定用途分类设置各基金帐户,分别登记收进、支出、划转、资产和负债,编制成各基金会计报表。其会计核算主要遵循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GASB)的公告,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核算要求基本接近企业会计准则。其会计年度由各州政府财务官员委员会规定,如印第安纳洲的会计年度为公历的7月1日至次年6月30日,德克萨斯州则是公历的9月1日至次年8月31日。 2、年度财务预算一经制定,刚性执行。财务预算制订依据以往数年的会计核算,并综合当年实际需求,以密西根州华士特诺社区学院为例,该院于每年四月形成预算方案,五月份提交董事会研究通过,次年二月份依据收入变化适当调整预算,报董事会批准。但预算资金执行前必须预留出一定的发展资金,积累用于未来较大基建项目投入。3、财务汇报制度:社区学院每月向董事会递交月度财务报表、大型基建项目资金使用情况、投资计划执行情况;按季度向政府、组织提交专项经费季度报表;财政年度末将会计报表等所有资料通过学院网站对外公示体现全院财务总体状况,包括向董事会、中介机构独立审计、管理者报告,并提交联邦政府及各组织专项经费财务报表。
二、借鉴与启示: 针对我国高职院校教育资金与财务管理现状,如主要应由政府财政拨款办学的公益事业,变成了以学费收入为主的办学,在目前生源数量持续下降的情况下,教育资金投入不具备长期性、稳定性;加之办学成本进一步增加;预算开支比例不合理等实际问题,科学借鉴并提出如下建议。
1、政府拨款: 美国社区学院能得到如此长盛不衰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对教育经费投入的有力保障。我国高职教育资金投入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希望政府在确保生均拨款落实到位的前提下,适当调整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经费政府拨款比例,借鉴发达国家对高职教育成本投入比例或发展中国家对教育成本研究的拨款比例。
2、可能性的调整会计年度周期设置。我国高等院校的学年度一般为9月1日至次年8月30日,但我国的会计年度是严格统一的公历年1月1日至12月31日,这有利于全国范围的会计比较,但整齐划一的要求必然与一些单位核算业务的发生周期存在矛盾,期盼政府层面可探索出符合院校特色的财政年度设置,以缓解严格收支两条线下的财政支付与实际学年度的财务收支之间的矛盾。
3、加大普及职业准入证、技能证的力度。美国社区学院鼓励终身学习,能吸引很多成年人重回课堂学习新的工作技能和改善现有技术,这与美国全面推行职业准入证也有一定关系。建议行业明晰职业鉴定标准,适当增加职业技术含量高、符合地方经济发展方向的职业准入门类。
4、拓宽教育资金来源渠道: ①积极拓展高职院校对我国未来10年城市化水平迅速提升大量转移人口的人文素质和劳动技能的教育与培训的教育新空间,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时自身得到相应的发展。②提升培训项目产业化:大力开发与学校专业相关的各类培训业务,高度融合地区、行业,基于人的终身教育理念,承担起除高职学历教育外的社会培训、社会服务等多项职能,力争实现培训收入与学费收入持平。 ③提高多方融资能力:开发具有行业、专业背景的校办产业,起到面向行业、服务社会、增加收入,提供师生实训场所的多重使命;组建校友募集、社会捐资等多形式教育基金会。
5、加强内部核算管理:①按照财政部关于《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要求,实现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核算代替原来的收付制核算方式,基建核算纳入学院大账核算,同时增加固定资产提取折旧,无形资产摊销等核算要求。使高校的经济活动逐步向企业靠拢,更加准确、全面的反映高校的资产、负债状况和偿债能力,提高学校办学效率和办学成本核算,防范财务风险。将学杂费和培训费收入作为办学职能主要业务收入的反映,财政拨款与其他社会捐助、基金会收入作为非业务收入,反映其政府拨付教育资金及多方融资的能力。②对于会计年度与学年度的时间差,学院可制定相关核算栏目,逐步实现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会计准则的统一,强化教育成本核算和收入成本配比性。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2]孙 蕾,湖南省高等职业院校经费投入的政策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 2009,(5)
篇7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优化;班级管理;分析
在素质教育理念下,要求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方面的能力。在此基础上,促进其全面发展。因此,班主任必须引起重视,做好在德育教育中的工作。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融入德育教育。特别是针对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而言,更应该认真组织,全面贯彻。那么,如何在班级管理中开展德育工作呢?下面进行详细论述。
一、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素养,使其形成健全的人格。作为小学班主任来说,与学生接触的最为频繁,实施的教育活动也最多。同时,再加上小学生对教师容易产生崇拜心理,所以教师必须起到模范的作用。表现为: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必须增强德育教育的意识,将德育工作贯穿到班级管理当中,为小学生做出榜样和示范。只有这样,才能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拥有判断是非对错的能力,进而在未来的发展中获得更大的进步。
二、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的对策
可以看出,在小学阶段开展德育教育工作非常重要。本文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提出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的对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小学班主任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时,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给予学生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比较敏感、脆弱,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与尊重。所以,班主任进行德育教育时,要一视同仁,平等的对待每个学生。在此基础上,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不能因为学生成绩差就而言相向,甚至动用暴力,从而给学生的心灵造成创伤,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2、选择适当的评价方法
班主任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应该选择适当的评价方法。具体来讲,当学生做错事情后,班主任在批评时要注意言语的技巧性。首先,对学生进行鼓励、表扬,然后用委婉的方式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认识到错误,进而自觉改正。同时,在纠正错误时,教师的态度要耐心、和蔼,以此来让学生乐于接受。除此之外,在批评学生时,应该在私下进行,避免在大众场合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从而给学生造成自卑心理。
3、与学生家长积极沟通
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德育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坚持不懈,最终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对小学生实施德育教育除了要依靠班主任的工作外,还要发挥家庭在这方面的作用。因此,班主任在日常的管理外,还要积极与学生家属联系,进行密切的交流与沟通,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以及存在的问题,然后及时采取解决办法,避免问题的扩大化。在此基础上,建立以学生――班级――家庭结合的德育教育模式。班主任要与家庭的德育目标保持一致,以此来推进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班主任还要向家长积极宣传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定期进行家访,给家长汇报学生的生活情况、学习情况,让家长了解学生的日常状态,进而更好的开展德育教育工作。
4、开展实践活动内化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宣教的层次上,还要将其认真落实到实践当中,以此来加深学生的感受,取得更好的效果。基于此,班主任要不断转变教育方式,组织丰富多彩的道德教育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相关的主题教育活动,以此来进行法治教育、安全教育、卫生教育、诚信教育等。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可以引入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方式,继发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使其引起思想上的共鸣,进而自觉接受德育教育。再如,教师还组织学生到郊区植树,捡拾垃圾,通过丰富有趣的活动,培养学生奋发向上、艰苦朴素、保护环境的道德素养。
5、积极与任课教师沟通
在小学德育教育中,除了班主任外,还要发挥任课教师的作用。因此,班主任要与任课教师相互配合,积极完成德育任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班主任在日常管理外,应该加强与任课教师的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不足的地方。然后,采取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长处,规避其短处,从而使德育教育与课堂教育能够紧密结合。只有全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思想道德发展,才能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6、发挥优秀班干部的带头作用
在班级管理中,班干部的协助作用很重要。班干部能够协助教师做好辅的工作,比如分发作业、组织活动、管理课堂纪律等。所以,班主任在开展德育教育时,可以充分发挥班干部的带头作用。首先,采用公开、公平、竞争的办法,选择出优秀的班干部。然后,根据德育教育的要求,制定出具体可行的规章制度,推进德育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提高班干部的素养。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阶段中,班主任加强德育工作,优化班级管理非常重要。本文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实施德育教育的具体办法和措施。 比如,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选择适当的评价方法;与学生家长积极沟通;开展实践活动内化德育教育;积极与任课教师沟通;发挥优秀班干部的带头作用等。希望可以起到参考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谭双.浅谈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的策略[J].亚太教育,2016,03:7.
[2]杨艳玲,法桂菊,李伟.优化班级管理,实施道德教育――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6,15:49.
篇8
关键词:小学;外来工子女;德育;措施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外来工子女入学已经成为普遍现象,我校就有80%是外来工子女。这部分小学生随着父母的工作迁移到新的校园,适应力需要转变,体系化的道德素质需要建立,基于此,本文重点关注外来工子女的德育措施,提出了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一、开展多种德育活动
为了更好地开展外来工子女的德育,必须尽可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德育活动。首先,要利用早晨的时间,开展德育。早晨的时间内教师可以让小学生听一听国内外的新闻。因为新闻内容多数有专门的新闻用语,小学生年龄较小,很难理解,因此教师可以组织“校园新闻编写”活动,模仿“少儿新闻”的形式进行改变,由小学生轮流进行编写和早间朗读。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外来工子女能够关心身边的大事,产生社会责任感,感受到自身能力的增强是转变社会地位的关键,进而努力学习,积极上进。其次,利用班队会开展娱乐活动。班队会可以组织读一段报纸杂志上的好文章(好书推荐);可以让大家见识一下自己的一技之长(才艺展示);可以讲一则笑话或故事(一分钟演讲),以这些简单方便、学生都能参与的形式,创设和谐的班集体环境,让外来工子女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享受到生活的乐趣。另外,要开展规范教育。总之,外来工子女来自四面八方,思想行为素质参差不齐,德育活动做得好,学校校风自然好。要抓好德育工作,必须开展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德育活动,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外来工子女早已融入这个快乐的家园中。
二、开展心理健康活动
小学生年龄小,心理承受能力较低,但是外来工的小学生却小小年纪就承担了许多压力,包括:生活环境的差异、学习压力、父母关爱等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学生就不会积极配合教师进行自我道德建设。首先,学校要开设心理咨询教室,教室内要有专门的心理医生坐诊,然后保证对走进教室的学生进行耐心的心理辅导并形成心理咨询的档案。当然,很多学生不愿意主动走入教室,教师要用鼓励的态度请学生和心理教师谈谈,不要用病人的眼光去看待他们。其次,要重视班主任心理辅导能力的培养,班主任是外来工子女最长接触的成人,应该有一定的心理辅导能力,能够帮助小学生制订个人发展计划,了解他们内心的苦闷之处,并定期积极组织学生听专家、教授的讲座和看录像,参加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努力提高心理素质。另外,由于不少外来工子女从小或远离父母,或父母忙于打工,缺少与之交流,使他们从小缺少亲情关爱,没能与父母建立起依恋关系,造成心理缺失,形成孤僻、自卑、嫉妒、猜疑等性格。总之,学生的德、智、体等因素的发展都离不开心理素质的参与,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利于学校教育功能的实现,而且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形成能极大地推动儿童知识、技能、品德向更高水平发展。
三、家庭合作管理
外来务工子女的德育管理工作必须重视家校合作管理。首先,要强化家庭教育职能,成立家长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同时建立家访制度。召开家长会时要考虑到外来工父母的工作时间问题,可以尝试晚间召开家长会,让更多的家长不需要请假就能够来到学校与其他家长朋友和老师共同讨论孩子的德育问题,在家长会上还可以向家长宣传校内的德育政策、传递先进的教育理论,解决家长在教育孩子问题上出现的实际问题。同时,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家访活动,让外来工父母能够抽出更多的时间来照顾孩子,了解孩子的性格爱好和学习状况。外来工的子女往往会因为父母工作的调动而转学,这样就使得德育活动开展到一半就终止了,为了形成长期教育的趋势,校方要建立档案,争取通过网络与学生的新学校建立良好的沟通,传递学生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形成教育合力,并坚持联系孩子的家长,争取形成长期影响孩子的德育行为。总之,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联系,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开展家教活动,使学校、家庭、社会等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篇9
关键词:小学;品德;激励
一、德育内容
小学德育是提升小学生道德品质的关键途径,主要的教育内容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小学班主任通过合理的方式向小学生讲解基本的为人处世原则,通过科学的激励方式,让小学生在教学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自律意识,让小学生在脱离教学范围下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具有正面积极向上的道德品质。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1.组织不完善
目前小学道德教育工作效果比较落后,关键影响因素之一为学校内部德育组织结构不合理。学校内部并没有建立专业的教学制度、激励制度、记录制度来展开全面的德育教学,大部分时候依靠小学班主任来进行教学,对于德育的预见性低,只有在出现问题或突发状况后才展开教育,采取惩罚的手段,教学效率低,小学生综合素质较低。
2.激励策略不具备实践经验
小学生德育工作主要是老师向学生讲解和灌输,小学生被动地接受内容,自己的思考较少,也没有表达自己思想的空间和时间,导致学生在学校被迫接受班主任的德育,内心深处并不认可,离开班主任的管束之后就很随意,德育成为一种形式。班主任和学生无法有效地沟通和交流,德育成为一种空谈,无法激发小学生的自觉性,形式化严重。
3.激励策略不完善
小学生德育主要是班主任负责,部分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会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单从全体的角度分析,小学德育的激励策略不够科学全面,主要体现在德育激励项目较少,不具备记录过程,德育政策不明确等。诸多的问题导致小学德育水平低,想要提升激励策略效果,需要针对性的解决问题。
三、具体的解决办法
1.结合生活实际
小学班主任需要将小学生的德育工作和生活实际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在德育教学中采取科学的激励方式,专注重点。结合实际的生活,真正将德育落到实处,发挥正面的作用。老师鼓励学生从身边的小事情做起,逐渐带动学生参与热情,培养德育素质。例如,要求学生不随意乱扔垃圾,对表现好的同学进行口头表扬,充分发挥表扬性言语的积极性作用;小学生主动收拾操场上的垃圾,进行积分记录;尊重长辈、爱护同学,学期评分时加分;鼓励学生主动帮助家长做家务,一定的时期内班主任和家长沟通,交流结果,对于表现好的同学进行奖励。采取实际可见的积分方式,提升小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生活中处处遵守道德,培养良好的习惯。
2.多方面配合
想要德育真正发挥效果,需要老师和学生产生心灵上的互动沟通,最大化发挥激励策略的效果,提升德育对学生的正面作用,提高小学生的自觉性。借助学校的系列活动,升国旗、家长会等,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升国旗互动中,并且对表现良好的同学给予奖励;要求学生平时表现优秀,主动参与班级活动,打扫卫生,帮助同学,获得社会爱心较多的同学,在家长会上进行表扬,通过这些提高小学生的重视程度,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老师的教育工作中,通过老师、家长、学生三方互动,提升德育的实施范围。
3.激发学生自律性
小学生德育教学中采取激励策略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和素养,让学生具有自律性,提升综合素质水平。德育激励策略的实施,需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权利,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班级的管理工作中,根据学生的意愿安排参与到德育管理中,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对德育的重视程度,定期展开评比,让学生全体投票选出表现最好的同学,获取一定的荣誉以及物质奖励。通过德育培养学生的自律性,让学生更加关心同学、热爱班级,所有同学团结一致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4.公平合理性
小学班主任在进行激励的时候必须把握公平合理的基本原则,对学生的奖励保证平等性。小学生心理比较敏感,外界事物或是行为方式会对他们产生影响,不公平的激励方式会影响学生的情绪和学习效率,产生负面的作用,因此,班主任必须把握原则,对待所有同学一视同仁,不可因为外界因素的影响产生偏差对待,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提升德育效果。
总而言之,学校和家长要提高对小学生德育的重视程度,利用激励策略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将德育学习融入生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多方共同努力,为学生发展进步奠定良好的基础。
篇10
【关键词】德育工作 实效性 现状 应对
引言
德育的实效性表现在教育机构对德育成果和效率所提出的具体要求与学生对于德育的实际接受效果之间的差距,两者间差距越小则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越高,如果两者间差距越大则证明我们德育工作实效性还存在相当的不足,需要我们予以更新和提高。加强我国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是我国教育工作者在现阶段工作的首要目标。
一、小学生德育现状分析
众所周知,小学是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初级阶段,同时它还是学生思想品质以及素养形成的起始阶段,在学生的学习以及发展中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学生智力文化的提升以及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值得注意的是,当下我国小学德育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具体包括以下两c:首先,对德育的重视程度不足。长期以来,我国都比较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但对于学生德育的重视程度却不够。受各种各样因素,比如心智发育不全、学校重视程度不足等的影响,学生在小学生活中常J常会走上歧路,实践表明,我国许多班主任仍旧存在诸如只注重学习成绩、不注重品德发展等问题,这就使得那些得不到关注的学生会产生一定的心理阴影,甚至部分学生会产生心理扭曲的情况,从而阻碍学生的发展;其次,德育缺乏实效的评价。新课改背景下,德育必须尊重每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教学中要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发展性评价,但实际教学中却不是每位教师都可以领悟发展性评价策略,导致教师教学中只能是一味的表扬学生,对学生所犯的错误却一笔带过,这些都会影响学生的发展。
二、提高我国当今小学德育实效性的应对措施
1、抓好班级管理
班级是学生进行学习交流、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基地,班级的文化以及各种活动直接影响着每一位学生。而德育工作恰恰在班级中进行是最为有效的。正因如此,只有抓好班级的管理才能为提高班级德育活动的实效性打下良好的基础。抓好班级管理就要要求教师拿出一些切实可行的班级管理办法,例如,为学生制定班规班约,在行规养成阶段约束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如迟到、早退、抄袭、不尊敬教师等。与此同时,教师也要以身作则,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和身教来影响学生。只有通过类似的班级管理办法,才能在抓好班级管理的过程中逐渐加强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2、树立合理明确的德育目标
德育的目标制订在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制订德育目标时,应注意结合我国当前小学生的实际身心发育特点,以及我国社会的发展形势和教育水平,合理调整目前的德育任务以及内容,使德育更具实际操作性和实效性。
3、开发使用合理的德育方式抓典型
德育不同于智力教育,需要以更为多元化的方式进行教学,将德育结合实际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让德育的实效性得到更好的发挥。在一个班级中,总会出现三五个问题学生,他们德育观念严重缺失,因此,若重点关注这些问题学生的德育教育,就会对其他学生起到一定的示范效应,从而提高整体班级德育活动的实效性。关于问题学生的德育教育我们要采取与众不同的方法。例如,我们班里就有一个十分调皮捣蛋的学生,针对这种情况,首先我通过多渠道了解问题学生的家庭情况、个人情况,然后通过对问题学生进行“爱育”为起点,和他进行过多次深入的交流,给予问题学生更多的关爱和尊重,帮助他重新树立起自尊心和自信心,逐渐让这位学生摆脱“坏学生”的帽子,改掉了以前上课睡觉、逃课去网吧、考试抄袭等等不良行为,现在已经成为我们班里的中等水平学生。
4、合理运用竞争机制并注重评价策略
学生进步是教师教学的最终目标,而竞争则是学生进步的动力之一,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班级工作的开展。为此,小学班主任教学中必须注重合理的运用竞争机制,要能够及时的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措施及时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及好奇心,让学生在竞争的同时实现彼此的进步。竞争意识,某种程度上来说,它就是集体主义精神的体现,而培养学生竞争意识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在集体活动中引导学生树立为班级增光、不给班级抹黑的思想,积极的参与学校组织的活动,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等。另外,在日常生活中学生要争取给教师留下良好的印象,主动为班级争取荣誉,让彼此都在竞争中收获进步。班主任要定期的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评价,让每位学生都可以认识到自身的优缺点,明确在班级中的地位,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改善。
5、综合提高我国的德育水平
提高我国的德育水平首先需要提高我国德育工作者的专业水平以及教学能力。加强德育教师的教育专业水平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积累,扩大教师的知识面,优化教师知识结构,从而提升教师对于德育工作的认识和技能。另外,小学德育工作所针对的教育对象具有特殊的身心发育特征,因而需要制订符合学生发育水平的教育任务和教育内容。
“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学校各类人员必须明确德育工作职责,调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将德育工作落实。要调动全校教职工的积极性,首先应调动管理者育人的积极性。学好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统一认识,一致行动,建立和落实德育工作目标及工作步骤,使他们既明确自己的责任,又有一定的职权范围和利益。其次是一线教师和后勤人员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齐抓共管,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的德育工作具有一定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因此需要更新我国传统的德育理念,调整德育工作在新课程体系当中的位置,将德育工作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和改进,让学校的德育实效性得到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