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与教育范文

时间:2023-11-07 17:28: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工智能时代与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人工智能时代与教育

篇1

关键词:人工智能;情商;课程思政;自我激励;情绪调节

一、引言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一些重复性的、体力性的劳动被机器所取代,也创造了一些新的工作岗位和工作机会。“人类”特有的技能,如创造力、独创性和主动性、批判性思维、说服和谈判能力、关注细节、弹性、灵活性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情商、领导力、社会影响力以及服务导向等方面的需求比以前有更大幅度地增长[1]。在这些“人类”特有的技能中,情商尤为重要。有研究证据表明情商对创造力、主动性、说服、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都有正向影响,能对人类其他的技能产生积极作用。人工智能时代,高等教育也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学生可以在网上找到各种学习资源,教师已经不再是学生最重要的知识来源。在这种背景之下,校园的情商教育重要性日益凸显。

二、情商与高校学生的学业、生活关系密切

情商与高校学生的学业、生活关系密切,具体表现如下[2]:1.高情商的个体更善于调节情绪,能避免分心和抑制诱惑,能更好地管理用于学习的时间和精力,从而更好地完成学业目标。2.情绪稳定的个体能够有效地分配和利用他们的认知资源——包括注意力、记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学习能力。3.情商是成功社交的关键因素。情商能够帮助学生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包括与教师的互动,与同伴朋友的互动。4.高情商的学生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增加情感投入,进而成功融入大学生活,增强与大学的联系感和归属感。

三、我国情商教育的现状

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在校学生的情商调查发现,只有48%左右的学生了解和熟悉情商的概念,只有14.7%的学生能够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负面情绪[3]。对6所高等院校的工科学生进行情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工科大学生在感知自己情绪和对自己情绪做出客观评价方面得分较高,在对情绪表达方面得分较低[4]。有学者对杭州地区研究生的情商现状进行了调研。研究结果显示56%的学生认为自卑和自满不能说明情商低,55%的学生妒忌别人取得的成绩,50%的学生厌学[5]。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的情商水平有待提高,在大学进行情商教育是必要的。智商主要由遗传因素决定,情商则可以通过后天培养。大学可以通过开设情商教育课程、开展一些户外的集体活动来进行情商的实践教学。专业课和基础课老师参与情商教育是一种切实可行、成本最低、有效的情商教育手段,所谓“润物细无声”,且能增进师生感情与互动。

四、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大学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在人工智能时代,传授知识已经不是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学生从网络上可以获得很多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坚强的毅力,怀着一颗善良的心,与人为善,面对生活、工作和学习上的压力,能适时调整自己,始终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各方面的挑战。为了更好地进行情商教育,对授课的5个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使情商教育有的放矢。收回186份有效问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7.5%的学生不了解情商或者了解一些,即使42.5%的学生认为自己了解情商,但他们的理解就是“处之泰然”“与人相处的能力”“为人处世的哲学”等,显然学生对情商没有全面认识,更谈不上知晓情商在自己生活、工作、事业上的重要地位。从问卷调查表来看,29.57%的学生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10.22%的学生完全不能客观全面地评价自己;30.11%的学生对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很不自信;40.86%的学生在图书馆学习时,如果有人在旁边喧闹,会很生气。可见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激励、控制情绪方面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授课过程中,应穿插这些方面的引导与教育。

(一)自我激励

笔者小时候偏理科,初一第二个学期期末考试历史不及格,给了笔者当头一棒,暗下决心,要迎头赶上。平时上课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复习,花了很多时间在文科的学习上,付出有了回报,初三时,笔者的成绩全年级第一名。以笔者的亲身经历告诉学生,每个人的潜力和擅长的东西是不一样的,有些知识点别人很快就学会了,且能举一反三,而你上课没听懂,作业不会做。不要气馁,回宿舍,看视频回放,不懂的知识点多听几遍,除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再多做一点练习,跟老师多沟通。相信自己,比别人多花一些时间,学业上一定会有进步。这个学期作业的抄袭率远远低于往年,作业中出现了往年学生没有的错误。每个人理解问题的角度不一样,解题思路也不一样,所以会出现不一样的错误,这样的结果是令人欣慰的。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你经历过哪些困难,自己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笔者把好的作业跟大家分享,让大家彼此激励,也相互学习自我激励的方法。有的同学克服困难的方法是“挺一挺,就过去了”。这个引出笔者的第二个情商学习内容:情绪调节。

(二)情绪调节

有些困难确实是咬咬牙就挺过去了。但是很多时候需要学习情绪调节,它如同成功的捷径。人在情绪低落时,做事效率低下,容易出错;人心情紧张时,也会影响人的能力正常发挥。因此人要适时的调整自己的情绪,让自己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人大脑里的某一幅图像会像实际情况那样刺激人的神经系统,使得事情不像人希望的那样发展,而向着人害怕的方向发展。因此,同学们要让自己保持“瓦伦达心态”,专心致志于某事,而不在乎这件事的意义和结果[6]。笔者在驾照考试中,心情紧张,各种担心,考试两次没有通过,后来,调整心态,考试中只想着操作细节,没有杂念,第三次考试终于通过了。课间时,笔者让大家畅所欲言谈谈自己克服情绪低落、愤怒和紧张等不良情绪的好方法,让大家相互学习。

(三)相信自己

《电力系统基础》这门课程理论性很强,知识由浅入深,到了第9周、第10周的时候,学生觉得学得有点吃力了,有点挫败感。笔者在第11周上课之前,给他们出了一道选择题,有三个候选人,他们分别是:A、笃信巫医,生活放荡不羁,有多年的吸烟史,而且嗜酒如命;B、曾经两次被赶出办公室,每天要到中午才起床,每晚都要喝大约1公升的白兰地;C、曾是国家的战斗英雄,一直保持素食习惯,热爱艺术,偶尔喝点酒,年轻时从未做过违法的事。在这3个候选人中,有一位会成为众人敬仰的伟人,你们认为会是谁?学生很多都选择了C,而且认为A和B的生活一定很悲惨,很可能成为罪犯。当笔者告诉他们A是富兰克林·罗斯福,美国第32任总统。B是温斯顿·丘吉尔,两度出任英国首相。C是阿道夫·希特勒,纳粹德国元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笔者看到了很多同学脸上露出了诧异的表情,笔者接着说:“我给大家出这道选择题,是告诉大家,人无完人,连伟人都会犯错,何况我们呢?不管你以前怎样,都过去了,要往前看,从现在开始努力,一定能够成为优秀的人。对于这门课的学习也是一样,我感觉到了你们的懈怠情绪,打起精神,相信自己,多花点时间,一定能学好,一起努力吧。”有几个同学大声地说:“好的。”从这节课之后,笔者明显地感觉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下课问问题的同学也多了,而且提出的问题非常棒,让笔者从另一个角度思考某些知识点的讲授,给了笔者很多启发。

(四)善良和感恩

善良与感恩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石。在电力系统的无功功率平衡和电压调整这一章,为了降低电网的有功损耗和电压降落,无功功率不适合远距离输送。在无功电源的配置上,遵循无功功率就地平衡的原则。联系生活中,就如“远水不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一样。同学来自五湖四海,四面八方,有缘聚在一起,就应该相亲相爱,和睦相处。笔者让同学们畅谈在大学生活中感动他们的事情,大家都很积极,感受到了浓浓的同学情和师生情。“隔离期间,同学给我送被子和日用品,还有好吃的”“生病期间,同学陪我去医院吊水”“和室友一起庆祝生日”“生病了,同学帮打饭”“同学给我辅导功课”“大一的时候,老师跟我促膝而谈,让迷茫的我,找到了人生的方向”……通过回顾生活点滴,将善良与感恩的种子根植于学生的心田,同学们的心紧紧的连接在一起。

(五)人生观与价值观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知道了电力系统的频率与系统的有功功率的平衡水平息息相关,电力系统的电压水平与系统的无功功率平衡水平关系密切。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大家知道了有功和无功一样重要。无功功率就如同社会上很多默默无闻工作的人们,他们的工作虽然不为人知或不被关注,却很重要。同学们在以后的工作中,既要努力工作,做出一些业绩,如同“有功功率”,也不要过分强调自己的作用与能力,不要看重名与利,为了社会发展,要有一点奉献精神,如同“无功功率”。结合专业知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情商教育效果调查

在学期末的时候,对情商教育效果进行了问卷调查,共收到161份有效问卷。43.48%的学生认为老师讲亲身经历比讲名人的故事对他们更有促进作用,54.04%的学生认为讲名人故事和老师讲亲身经历对他们的促进作用是一样的。91.925%的学生非常认可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情商或者思政方面的教育。83.85%的学生觉得情商教育对他们的学业投入有很大的促进作用。83.23%的学生觉得情商教育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有一定的帮助。从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同学是非常喜欢老师在专业课的讲授中间,穿插一些情商教育。情商教育确实对学生的学业投入、价值观和人生观产生了积极的正面影响。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自己和老师的一些经历就是情商教育最好的素材。

六、小结

篇2

     中医医家师承授受,师者言传身教,因材施教,学者体悟心会,成为古代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使中医中药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得以延续、发展。然而,千年传承,百年困惑,当古文化与新文明发生了对接,当元阴元阳碰撞了0和1代码,中医药学的教育传承如何从原始的手工作坊体系走向机器化批量生产道路,古代自然哲学式、思辨式的中医论述如何换装为强大的现代科学体系,变成用现代科学语言表达的唯象理论,便成为一直以来的核心论题。

职称网

1  现代中医教育体系及思维模式

目前,中医教育以学院教育为主,采用基础教育、专业教育、临床实习三段式教学模式,以及理性思维为主导的思维导向,以系统性、完整性的学科分科教育为基础,突出了课堂、教师、教材的中心地位。现代中医已经实现了从师承教育到学院教育的转变,重视教育目标和培养模式的共性,注重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辨证论治理论思想的培养,使得现代中医师的培养走向规模化。

然而,审视规模化教育体制下的教育模式,并不能让我们高枕无忧,因为,我们所期待的“秀才学医,如笼抓鸡”并没有出现,取而代之的则是枯燥、抽象,甚至晦涩难懂的尴尬处境,很多想往中医的初学者,才触皮毛,便生退却之心,因为“不协调”,玄妙晦涩的理论论述与人工智能化的机器识别,浩如烟海的古籍与海量数据便捷检索的自动化体系,古代自然哲学式的思辨方式与现代严谨缜密的逻辑推理,加之系统化微观化高精密仪器化的西医学导向的医疗体制体系与整体性宏观性四诊合参式的中医辅助医疗地位,让很多学子望而却步,而即使高学历中医学子,无论在临床治疗水平与中医学术造诣上也很少有人能望老中医项背。2  全脑思维契合中医教育传承模式探索2.1  全脑开发的理论基石

1981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罗杰·史培利博士提出了左右脑理论,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这项理论将大脑分为左半球和右半球,认为左右脑有着不同的智能。左脑操纵语言,偏重概念思维,具有逻辑思维功能;右脑知觉空间关系,欣赏音乐绘画,偏重直觉思维,具有形象思维功能。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詹姆斯·怀特研究发现,一般人只用了大脑潜能的10%,甚至更低;而95%的人荒废了右脑,即仅仅使用一半的大脑,另一半的大脑被闲置起来。如果我们能够充分地运用左右脑,则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全脑学习就是充分调动左右脑多元智能参与学习活动,双管齐下,平衡发展,最大限度发挥大脑潜能。全脑学习由知识、方法技能的学习和情感态度的学习3个方面构成,让学习者左右脑互动,音乐、图像等于大脑互动,学习者与知识互动。

2.2  当前的教育大环境需要全脑教育

职称网

我们国家所实行的应试教育所开发的是左脑,实际上大脑左半脑是辅助的,右半脑是主要的,深层次的思考,深层次的创意,深层次永久性的记忆靠右脑,而我们恰恰忽视了右脑的开发,目前国家所倡导的素质教育,就是要我们开发右脑,多用右脑,多训练右脑可以事半功倍,甚至可以提高几百倍。英国哈莫尔曾说过:“右脑的图像思维能力是惊人的,调动右脑思维的积极性是科学思维的关键所在。”就大部分天才来说,他们能够很有效地使用大脑,取得杰出的成就,原因是他们大多能够充分协调、合理地使用大脑。爱因斯坦就曾说过:“我思考问题时,不是用语言进行思考,而是用活动的跳跃的形象进行思考。”此外,瓦特看到火炉上的水烧开后壶盖不停地动,发明了蒸汽机;鲁班被草划破了手,发明了锯;世界著名画家达·芬奇从画鸡蛋开始,成为一代巨匠等,均是左右脑协调发展的典范。

2.3  古代中医教育传承体系中的全脑式教育

就全脑式教育而言,我国有先天的优势,因为汉字是象形文字,而运用象形文字本身就是用的右脑。此外,在传统中医教育中,我们意外发现全脑式教育竟然无处不在。首先,在古代特定的社会同构体中,传统的中医药学以其特定的思维方式,即形象思维为主导,采用形象思维下的形象比较、倒果求因、类比推理等思维方法,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导;其次,传统中医药的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以及经络铜人等多感官、多知觉体验式的医疗、传承手段,不仅强化了感性认识,而且不自觉地早已运用、挖掘了右脑潜能;第三,古代中医是古代自然科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具有多学科的特点,因此,历代名医多博览群书、吸纳百家,通晓佛、道、儒等学说,这种文理兼通的多元思维模式使得中医理论在形成之初就成为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完美结合的经典之作;第四,古代中医师承教育的最大特点是强调教学的实践性,重视临床能力的培养。而将课堂与临床合二为一,理论学习与临证实践融为一体,恰恰又是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左脑与右脑的有效契合。

2.4  现代互联网高速经济时代下的全脑思维新模式

1989年,美国率先推出了全国性的脑科学计划,把1990-2000年命名为“脑的十年”,并制定了以开发右脑为目的的“零点工程”。之后,国际脑研究组织(IBRO)和许多国家的相应学术组织纷纷响应。欧洲出台了“欧洲脑的十年”计划,日本启动了为期20年的“脑科学时代”计划和“脑科学与教育”研究项目,全脑教育已经呈现出“全民普及”的态势。

在现代互联网高速经济时代,中医教育更应抓住这次革命性、全球性脑风暴的机遇,综合应用数据挖掘、人工智能、虚拟仿真等现代多媒体、数字信息技术,增加内在知觉体验,平衡开发大脑潜能,将整体思维嵌入机器代码,将临床搬进课堂。

2.4.1  音乐冥想

音乐诱导具有集中注意力、提高记忆力、增强想象力、开发智力等多种效应。接受这种有节奏的声波振荡,可以使人体各部分本能地、协调一致地按照规定的节奏、旋律、情感进行细微振荡,促使细胞正常分裂,加强新陈代谢,使人的心跳、血流、肌肉收缩、肠胃蠕动得到最好的、最统一的节奏调整。右脑被称为“音乐脑”,经常进行音乐诱导,能改变右脑的劣势地位,转换脑的能量平衡,从而使脑电波发生变化,达到使右脑活化的目的[1]。因此,基于中医五行理论开发五行音乐,将成为身体平衡与右脑活化的高效粘合剂。

2.4.2  多感官、多知觉体验

职称网

迄今为止,许多人没有意识到自己还有其他5种知觉可以用来想象。时常练习用多种知觉来想象,可以增加图像的清晰度和鲜明度,从而刺激右脑思维活性。不管你的目的是什么,能运用越多的感官来引起强烈的图像,成功的机会就越大。能够运用越多知觉创造一个鲜丽的内在经验,你的想象就会变得越有意义,收获也就越多。

2.4.3  虚拟化、智能化体验式传承体系

国际著名传播学家、教育新秩序的倡导者余也鲁教授指出:“文字发明前,人类多用右脑;文字普遍使用后,我们多用左脑……现在电视出现,重心又移到右脑,这会引发一些什么变革呢?”这里实际上提出了一个平衡用脑,运用全脑学习的问题。天津普教系统就曾进行过一个颇具影响的教学科研课题,即运用多媒体教学,提供形象教材,引导学生交替使用左右脑,从而使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交织上升为灵感思维与创造思维,达到平衡用脑目的[2]。

中医理论的形成并不是从实验中来的,而是象控制论的黑箱论那样,通过无数的信息反馈得出的[3],而这种反馈信息就是各种知觉信息构成的形象素材,并结合逻辑思维判断所形成的阶段式螺旋上升式的思维创造。因此,应运用虚拟化、智能化的辅助手段实现多感官、多知觉的信息体验,建立虚拟课堂、虚拟实验、虚拟临床,甚至虚拟“药物园”、虚拟针灸铜人等仿真交互环境,加强感性认识,增加辨证施治方法、药物性味归经以及方剂组成等理论的理解、记忆和运用,以虚拟医院为实验室,以虚拟患者或病历作为实验课的素材,进行完全虚拟化的临床科研设计、临床诊疗、临床观察及临床总结。

此外,可以利用情感暗示教学调动大脑无意识领域潜能,以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发散思维,以及对知识接受的自觉性;利用情景联想、脑力激荡、灵感捕捉来培养创造思维等等。

这种全新的多感官、多知觉体验式教学模式,一方面寓教于乐,化抽象为形象,化复杂为简洁,融知、情、意、趣与一体,以有效调动学生主体性学习热情,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双边作用;另一方面,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反复交替印证的过程,也即思维启发、灵感创造的过程,虚拟化整体教学实现了课堂教学与临床教学的实时交互,温故而知新,继承后创新,更使因材施教、差异教学成为主体选择下的水到之渠。在此,主体性、交互性、启发性、创造性、差异性的教育教学新模式得到综合体现。

职称网

3  结语

全脑思维,新模式古用,既是新时代传统教育的活性剂,也可以说是传统中医思维的复古。互联网时代经济、现代思维节奏决定了中医教育现代化步伐,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情景教学与实战演练,多感官刺激与全脑学习,师承教育与规模化、现代化学院教育的全方位结合,将为中医的教育传承事业搭建起一座传统与现代、现代与未来的教育桥梁。

【参考文献】

  [1] 王世群.全脑学习势在必行[J].山东教育,2001,14(2):7-8.

篇3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美术教育;创新发展

大数据时代的特点是与电子社交网站以及网络图像图库有着紧密的联系。尽管学校的大部分学生可能不知道不了解大数据这个名词,但学生的日常生活和行为习惯在大范围的被大数据影响着,只要是与互联网息息相关的,而且,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已经沉迷于大数据时代下的互联网网站,其中包括微信、新浪微博、知乎、豆瓣等等。大数据时代与传统的印刷时代相比,在视觉图像的传输等多个方面有着极其大的优势。在对视觉艺术品的作者创作意图、情感、形式特点等多个方面进行解读、鉴赏、分析,然后进行语言讲述时,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图像传播为这种文化传播形态的转变,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一、大数据时代给美术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科技技术的飞速发展,带动了人工智能以及移动学习等领域的高普及度和快速进步,同时也给教育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是与飞速发展的时代同步前进。但教育行业的现状是,教育系统仍然是按照传统模式的教育范式,没有对学生的学习打上时代的烙印,也没有产生足够深远的影响。找到一种与时展同步前进的正确教育思想,才能使现代教育有更深的影响力,培养出与时俱进,技能丰富的新时代人才。学习与创新技能、数字素养技能、生活和职业技能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提出的挑战所必须掌握运用的技能。美术教育对帮助学生掌握这些技能有特殊的贡献,大数据时代带来的教育政策趋势更多的“以证据为本”,通过多维度、多层次、多群体、多因素的巨型数据,来总结艺术教育如何决策。大数据时代下的美术教育在重塑学习概念的同时,也在重塑教育,“如何学”以及“学什么”在私人订制的个性化教学方式方法应用下,给美术教育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方向。

二、大数据时代下美术教育的特点

人们对于信息传播形态以及接受信息的方式在科技不断发展推动下得以改变,大数据时代丰富的图像对人们的生活、学习以及感知世界的方式产生了各种改变。语言已经不再是唯一的通信系统,口头以及书面语言、图像、公式、符号、声音、手势、图表、文物等多种通讯类型成为传递信息的方式。视觉文化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对现代人使用图像技能有了新的要求,无论在改变学习环境还是工作场所方面,美术素养对新的能力的掌握都有巨大的推进作用。美术教育促进学生学习和创新技能的发展。美术与科学、数学以及哲学、文学有着不同的独特的思维方式,是各民族文化的基础,学校的美术教育范畴广阔,包括绘画、雕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以及新媒体艺术等多个方面,各样式的工具、技术以及过程也在其中。美术教育通过提供多种富含背景和多感官的指令来更好地帮助大脑进行学习和记忆,在与文字、数字、声音等各种资源与图像信息的解读、传递、创造进行交互时,提供了创意、想象、思考、情感以及观念上的思维方式。美术教育拓展了学生的数字素养技能。世界各地的美术图像信息在性能高超的互联网的带动下,越来越多地走进了课堂,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树立了全球意识,更加富有创新性和挑战性的艺术门类在艺术与科学的结合下产生,那就是新媒体艺术,它不但要求学生具有更高的美术素养,同时还需要较高的媒体素养,在对学生数字素养技能的取用、理解和创造环节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摄影、摄像、计算机绘画、计算机设计、视觉笔记、动画。小电影的解读与创作等都是美术教育新媒体艺术单元的内容。美术教育培养学生的生活与职业技能。大数据时代需要学生更多的跨学科协作的发挥创意,通过设计诸如“变旧为新”这样的美术教育课程议题,提高学生对全脑思维的锻炼,对创造能力的提升,增强自身的综合素养。

三、大数据时代下美术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美术教育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面临了新的挑战。文化多元化的表现已经越来越明显。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在近十年使很多国家在视觉文化方面产生了重大的转型变革,尤其是欧美等发达国家。视觉文化的转型主要表现在:首先,对创作对象的思考以及对观念艺术的关注成为了创意的重点;其次,独特的艺术形式越来越多包括摄影、电影以及印刷媒体等传统艺术表现形式;第三,传统的意识形式越来越多地与数字技术领域产生合作,并催生了类似电子创意这样的领域;第四,对视觉文化的审美理想越来越以国家为基础,审美兴趣也更多地加入了对土著传统艺术和工艺的元素;最后,社会文化的融合使得美术行业的已经也产生了变化,融合方式诸如全球性的文化以及体育运动,难民的数量增加以及移民现象的增多等。美术教育工作者要主动迎接大数据时代的挑战。美术教师要在传达课本课程上的教学内容之外,把目标更多地放在深度学习上,包括材料的教学,美术学习的方式方法,教学变化趋势等,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构建多元化的教育氛围,更好地帮助学生养成必备的美术素养。

四、结语

大数据时代在“互联网”到“互联网+”的转变过程中对美术教育有更多的要求,除了发展学生的个人素养以及培养造型的感觉与技能之外,要更多地注重塑造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为社会更多地贡献意识能力,美术教育在大数据时代要有更多的教学内容,更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孔新苗.关于大数据时代美术教育的三点思考[J].美育学刊,2016(1):62-65.

[2]钱初熹.大数据时代的创意美术教育———大数据时代美术教育的创新发展[J].美育学刊,2016(1):49-54.

[3]李静.基于大数据思维的我国美术教师教育创新发展路径研究[J].美育学刊,2016(6):46-52.

篇4

一、培养自主学习者的价值立意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关于自主学习的思想,强调所学应通过自己的思考、实践来获得。先秦时期的孟子认为,一个人要获得知识必须通过自己刻苦钻研,自求自得。只有积极主动学习,知识才能牢固掌握、丰富积累,在应用的时候就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所谓“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得之也”(《孟子·离娄下》);到了宋代,程颐对孟子的思想做了进一步阐述,认为自主学习才是善于学习的表现:“义有至精,理有至奥,能自得之,可谓善学矣。”大儒朱熹更是直白如话:“读书是自家读书,为学是自家为学,不干别人一线事,别人助自家不得。”他认为做学问主要靠自己主观努力,以积极的态度去掌握知识或寻求真理。到了近现代,教育家叶圣陶提出的“不教之教”,目的也是培养儿童成为自主学习者。除了我国教育传统之外,西方教育界也同样指出自主学习的重要价值。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说:“教育的目的就是激发和引导学生走自我发展的道路。”由此可以看出,一切的教育本质上都是自我教育,一切的学习本质上都是自我学习。要成为终身学习者,首先就必须成为一个自主学习者。尽管自主学习的理念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但当下教育中被动学习的现象依然十分普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依旧没有获得根本性提升。就个体而言,疫情期间学生居家学习的焦虑状态是缺乏自主学习素养的真实反映。而随着互联网时代与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面对价值的多元化,信息的海量化,科技的自主创新化,更需要我们成为自主学习者,学会辨析、处理和驾驭信息。由此可见,无论是立足目前新形势下的学习样态,还是着眼于中华民族未来的持续发展,自主学习者的培养都有着当下与未来的双重意义,它不仅有利于学习者个人的能力提升与思维发展,而且从长远看,它也是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路径之一。

二、自主学习者的人格特征

区别于传统对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方式、自主学习能力等的研究,“自主学习者”更多指向“人”的发展,指向自主学习者“人格”的培养,具有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的特点。我们认为,自主学习者具有以下五大人格特征。一是“价值认同”,具有国家认同、社会责任、主体思辨的品格和能力,能够充分认识自我存在的价值意义;二是“成长心态”,具有积极的学习动机、良好的心理品质,遇到失败会更加努力,倾向于寻求挑战和机会;三是“高阶思维”,具有深度学习和认知的能力,不满足于知识的简单获得,能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实践创造;四是“自省品质”,对自己有充分的认知,具有规划、指导、控制和调节自己学习行为的能力;五是“适应能力”,具有适应不同环境学习的能力,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自己,促进持续有效的学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发展委员会在教育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新的教育精神使个人成为他自己文化进步的主人和创造者。自学,尤其是帮助下的自学,在任何教育体系中,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我们认为,自主学习者是一群生命力勃发、具有强大学习意志的学习者,他们在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中能够不断通过自我塑造、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评价,完成一种动态、积极、有意义的学习过程,从而提升自己的生命品质,形成对真理价值进行永恒追求的完整人格。自主学习者不仅具备近年来提倡的“终身学习”特性,更应当成为当下学校着力培养的主要类型,其对于个人成长、教育变革、社会发展和民族复兴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培养自主学习者的育人范式

“育人范式”回答的实际上是“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自主学习者培养是目的,育人范式是内容、途径和方式。两者相互统一,相互促进。

1.品格养成教育为自主学习者培根

品格养成是自主学习者培养的基础工程。所谓品格,是指人们在个体生活与社会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品性与风格,因此品格养成教育要改变传统道德教育脱离生活、重在灌输、缺乏体验的弊端,对家校、师生、社会等各种关系要素进行整合,建设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的育人场域。我校以活动为载体,通过紧密联系现实生活,重视学生自我体验,强调学生实践参与,培养学生的“小当家”“小主人”和“小公民”意识。小当家教育,实现家庭自理。把家庭作为品格养成教育的重要场域。通过“理一屋、清一室、洁一家”等活动,自主开展物品整理、参与家务劳动等,培养学生生活自理的意识和能力,做好“小当家”。小主人教育,实现学校自治。把学校作为品格养成教育的主要场域。通过“一日校长”“一周班长”“‘六节’我来导”等活动,自主实施班务、校务管理,组织开展活动等,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做好“小主人”。小公民教育,实现社会自立。把社会作为品格养成教育的必要场域。通过“社区走访”“精彩百团”等活动,自主遵守公民道德,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学生人际交往的意识和能力,做好“小公民”。

2.课堂范型建构为自主学习者启智

课堂教学是自主学习者培养的主体工程。要改变课堂教学知识零散、被动接受、思维浅层、缺少合作等弊端,建构问题导向、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范型。大问题驱动。将学习内容进行情境化、问题化改造,提高问题的思维容量。在各学科教学中融入核心性的好问题。通过设置总揽类问题、综合类问题、专题类问题和自驱类问题,激发学生学习需要,拓展探究时间空间,驱动学生积极思考。自组织学习。精心设计和组织学生学习过程,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教会自主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能够在常规学习之余自主组织学习内容,更全面地拓展学习任务。当学习遇到困难时自主调节学习策略,更有效地推进学习任务。根据学习目标与自身特点自主管理学习时间,更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高互动合作。学习是一种对话,自主学习并不等于自己学习。课堂是一种交往,师生双方在平等、互信、支持的教学情境中获得碰撞、融合、交换,从而产生新的价值追求。这样一种开放式学习情境,形成了马丁·布伯所说的“包含”状态,意味着关系中的双方进入到彼此的本质之中,从而建构出富有生命活力的学习共同体。培养学生善于倾听、乐于分享、敢于表达的习惯,促进学生深度合作,让课堂产生思维的“交响”。

3.项目课程实施为自主学习者奠基

项目课程是自主学习者培养的重要工程。要改变传统分科课程的割裂化、知识化等弊端,聚焦核心素养,融通学科边界,发展高阶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主题选择。项目课程的主题是现实生活和真实情境中表现出来的各种复杂的、多学科知识交叉的问题,值得学生进行深度探究和有能力探究的问题。可充分挖掘和利用地域内的资源优势,从当地的历史底蕴、文化内涵、自然风景、发展现实中寻找探究主题。比如我校毗邻中国历史古街——苏州平江路,学校便以平江路的名人、名居、交通、文创等作为主题进行研究。目标定位。要防止片面理解项目化学习“活动性”“生活性”和“跨学科”的倾向。项目化学习的主体是学科,但不是学科的简单拼盘,而在于融合。因此,要注重项目主题与学科核心素养的连接与融通,制定各学科核心素养目标。比如苏州园林中的文化之养、文学之意、数学之美、科学之理、艺术之韵。过程组织。区别于课堂学习,项目化学习的场域是开放的,学习方式具有挑战性、探究性、实践性特点。要组织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社会,开展实地考察、调查走访、资料搜集、课题研究、实践创造等。研究的内容、方案的制订、参与的过程都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评价实施。项目化学习的评价以表现性评价为主,通过观察学生在学习中的真实表现,比如是否积极主动参与,是否善于与人合作,是否能提出观点、找出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等;考查学生学习成果的呈现,比如作品制作、研究报告、成果展示、节目展演等。

4.学习环境建设为自主学习者护航

篇5

【关键词】 建筑美学;鲍德里亚;真实;仿真;虚拟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我在《鲍德里亚:建筑美学关键词》(《现代哲学》2013年第2期)一文中,主要介绍了鲍德里亚论及的与建筑有关的三组关键词,即空间与本源性、秘密与诱惑以及错觉与诗意。写完之后,感觉意犹未尽,因此,在这里再介绍几个关键词,我相信,这会帮助那些对建筑美学有兴趣的读者对鲍德里亚的建筑美学观获得更全面的了解。

真 实

真实(vérité,形容词性réel, vrai,e)是鲍德里亚理论中极其重要的概念。

在鲍德里亚的著述中,真实所指涉的对象和范围远远不限于建筑,举凡社会、文化、历史、艺术、政治等等,都无不与真实相关。

一般人很难想象,建筑这种直观、具体、实实在在的东西,怎么还存在真实不真实的问题呢?但是,如果认真阅读鲍德里亚,你就会明白,建筑这种与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密切关联的东西,确实存在着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严肃对待的真实性问题。

鲍德里亚曾经在多篇(部)文章(著作)中论及建筑的真实性问题。在《感性的自杀》一文中,鲍德里亚问道:

当我们面对最本源的空间(即空无—译者)时,我们还有可能创造一种真实(truth)的建筑吗?(1)

鲍德里亚一直对社会进化论和人类进步观抱着谨慎的怀疑态度。从原则上说,他认为当代科技与文明的进步大大超过了人类所应享受或所能承受的限度,也就是说,超过了正常的、自然的需求。另一方面,他对当下的各种理论,包括建筑和艺术理论都表现出强烈的怀疑甚至不屑。因此,他总是劝说人们,回到最原初的状态来考量我们的生活、建筑和艺术。

在考量空间和建筑时,鲍德里亚认为,我们首先就应该回到空间的原初现场,回到文明之前,回到宇宙还没有被人类打上自己的印记时的那种原始的自然状态,在此前提下,再考量如何规划空间和设计建筑的问题;另一方面,他又要求在抛弃所有建筑理论的前提下,回到建筑的原初现场,回到原始人类最初建立的那种最原始的棚屋状态。他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所规划的空间,所设计的建筑,才有可能是真实的,才有可能是合乎人类本真需求和建筑的本质的。否则,则很有可能是虚假的(fausse)(2)。

这样,我们就不难判断,鲍德里亚所谓建筑的真实,其实就是建筑与人性和环境的自然的契合,建筑与美学规律的自然的,甚至是先验的契合。现代与后现代的建筑,一无例外地体现了“多”与“过”。正是这种不断增值的“多”与“过”,加剧和激化了建筑的不真实(这里还包括不务实与不切实,缺乏针对性和效率的问题)。

受到鲍德里亚严厉批评的许多建筑,如巴黎蓬皮杜中心和拉维莱特公园、纽约世贸中心、亚利桑那生物圈2号(3),甚至迪斯尼乐园等,都属于鲍德里亚所厌恶的需求过剩从而产生了不真实效果的建筑空间。

鲍德里亚虽然承认自己对上述建筑确实抱有比较浓厚的兴趣,但是却对它们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

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大多数建筑物——这些类似于天外坠落物的建成物,它们有何真实性(truth)?如果我考虑像世贸大厦这样的建筑的真实性,我会想,即使在20世纪60年代,那时的建筑就已经在生成那个超级真实社会和时代的侧影了,尽管那时实际上还没有数字化,这座建筑就已经有了两条极像计算机的穿孔纸带(punched tape)的双塔了。但就其双晶形式而言,我现在可以说,世贸双塔早就被克隆过了,因此这座建筑确实有点像一个“原创性”死亡的预言。那么,这个双塔会不会是我们时代的预言呢?莫非建筑师们不是居住在现实里,而是生活在社会幻梦中?莫非他们生活在某种预期的错觉中?或者说,他们只不过表达了我们这个世界已经初露端倪的东西?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才问“建筑存在真实性吗”这个问题,我这么问的意思是想知道,建筑和空间中是否存在着某种靠超感觉设定的目的呢?(4)

鲍德里亚认为,我们时代大多数建筑物都类似于“天外坠落物”,是一种异形,这种异形的东西,对我们的时代来说,就是一种不真实。因为它们不符合时代的功能需求和审美需求。它们只片面体现了夸张和过剩,或者说体现了某种耸人听闻的“事件性”或广告性;另一方面,从原创性角度来说,尤其是就世贸中心来说,那种自相缠绕的自我复制和自我克隆,在克隆技术尚未为世人所知之前,就已经预先透露出这种克隆与复制的负面讯息。因此,鲍德里亚有理由断言,纽约世贸中心既是原创性死亡的预言,又是真实性衰亡的预言。

建筑真实性的衰亡,与建筑中的仿真和虚拟紧密相关。为了不至于出现过多的重复,我将在下述关键词——“仿真”与“虚拟”的讨论中,对真实(或真实性)问题作进一步论述。

仿 真

“虚拟”(vrituelle)是鲍德里亚批判理论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其所指和真实的概念一样,也比较广泛,但重点是用来指称信息技术、新媒体、克隆和人工智能等现象。鲍德里亚原本把人类自文艺复兴以来的整个社会经济活动(主要体现为图像的生产)划分为三个大阶段,即模仿(simulation,一作拟像)、生产(production)和仿真(simulacre)。又称为三大序列,仿真被称为第三序列;虚拟则被称为“第四序列”或“积分现实”(integral reality),类似于后仿真阶段,或最新的阶段。(5)

鲍德里亚说,“模仿”是文艺复兴到工业革命的 “古典时期”的主要模式,遵循的是价值的自然规律,即以真实的模型为摹本,以真实性为原则,按需产出仿造品;生产是工业时代的主要模式,它遵循的是价值的商品规律,即争取利润的最大化;它虽然似乎也有模型,但是它决不追求与模型的相似性,而是等价性。因此,它主要是批量生产;第三阶段的仿真干脆就彻底抛弃了模型;它遵循的是价值的结构规律。鲍德里亚在《仿真与模仿》中讲述了博尔赫斯小说中的地图测绘员完成的那幅令人叫绝的完美的国家地图在沙漠上朽烂之后,对仿真作了非常精彩的论述:

……现在,被抽象出来的不再是地图、副本、镜子或某种概念。(仿真)所仿的也不再是国土、指涉物或实物。仿真是用一种没有本源或现实的真实模型生成东西:即超真实。国土不再先于地图,它没有地图长寿,故此地图先于国土,仿真先行,地图生成国土。如果今天必须重回这则寓言之中,那情形就颠倒过来了:是国土的碎片在地图上慢慢腐烂了。烂掉的是真实,而非地图。残存在沙漠中的是我们的遗迹,是真实自身的沙漠,而非帝国的废墟。

在这里,鲍德里亚指明了模仿和仿真之间的一个重大区别:模仿是先有原型或模型,后有摹本;仿真正好相反,是先有仿真,后有原型;在模仿中,是摹本模仿原型;在仿真中,却是原型模仿仿真。换句话说,在模仿中,摹本(或艺术)模仿真实;在仿真中,真实(或现实)模仿仿真(或艺术)。

鲍德里亚说:

在迈进一个不再存在真实曲率也不再存在真理曲度的空间时,当所有的参照物都被清除时,仿真时代就开始了。更为严重的是,由于这些参照物在符号系统中被人为复活,材料(matériau)比意义更具可塑性了:它能适应所有的对等系统、所有的二元对立和所有的组合代数。这已不再是模仿或复制问题,甚至也不是戏拟的问题,而是一个关于用真实符号代替真实本身的问题,就是说,用双重操作阻止一切真实过程。这是一个程序化的、亚稳态的、完美的描述机器,提供一切真实的符号,阻隔一切真实的变化。真实永远不再有机会生产自身了,这是模型在死亡系统里的根本功能,甚至是预期的复活系统的致命功能,但是不会给死亡留下任何复活的机会。因而,超级真实离开了想象的庇护,离开了真实与想象之间的全部差异的庇护,只为模型的轨道重现和仿真的差异生成留出空间。(7)

按照鲍德里亚的观点,唯有在真实和相关参照物消隐之际,才是仿真粉墨登场之时。仿真“已不再是模仿或复制问题,甚至也不是戏拟的问题,而是一个关于用真实符号代替真实本身的问题”。仿真犹如物体的影子,它完全抹除了物体本身,却用物体的影子来代替物体的真身。

鲍德里亚认为,迪斯尼乐园就是仿真序列中最完美的样板。它引以为骄傲的、最具有吸引力的篇章——迷幻村、魔山、海洋世界、海盗、边界和未来世界,作为愉悦儿童的魔法世界和幽灵游戏,其关键要素就是异度空间的仿真和陌生体验的仿真(游戏)。迪斯尼创造的所有这些仿真空间和仿真境遇乃至仿真游戏,全都没有来源,没有历史。虽然是失去了真身的影子,却比真身显得更真实,更让人兴奋和更具有刺激性。

迪斯尼不仅创造了完美的仿真空间,创造了系列性的横跨全球的仿真宇宙,最终把它变成了全球化的仿真空间,而且,也是更重要的是,它创造了仿真的经验和仿真的激情。鲍德里亚不无反讽地说:

迪斯尼乐园这个想象的世界既非真也非假,它一个延宕机器,试图以逆反的形式恢复虚构现实的活力。于是便有了衰微的想象力,童稚性的退化的智力。它要成为一个儿童世界,它要使我们相信,成年人的世界在别处,在“真实的”世界里。它试图掩盖孩子气无处不在的事实;有些成年人自己尤其想到迪斯尼乐园当一回孩子,以便激活自己童心未泯的幻觉。(8)

当儿童以自己的方式进入迪斯尼乐园的仿真境遇的时候,成年人也没有闲着,他们也试图到这里来唤醒自己已经沉睡了的童心,来体验一下迪斯尼世界特有的仿真激情。鲍德里亚在评价巴黎蓬皮杜中心时,曾经说过,大众进入蓬皮杜中心这一行为本身,就具有某种仿真性。那么,我们同样可以说,无论是儿童,家长以及其他成年人,他们来到迪斯尼乐园,来到这个巨大的仿真空间,其行为本身是否也具有相当大的仿真性呢?

虚 拟

虚拟即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是人们利用计算机对复杂数据进行可视化操作与交互处理的一种全新方式。虚拟现实利用电脑模拟生成一个三维虚拟空间,可以使观者或使用者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模拟,体验身历其境的感觉。

鲍德里亚很早就注意到,虚拟使我们进入了一个完美的克隆和拷贝我们世界的过程。虚拟的技巧预示了无止境地复制的前景。(9)虚拟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终极控制系统,因为它不是试图控制世界,而是试图生产一个替代品,复制品或克隆物以便抛弃世界。(10)

鲍德里亚承认,虚拟具有某种潜在的积极意义,它至少会给人们带来新的自由。(11)

但是,另一方面,鲍德里亚也注意到,虚拟使人类面临着巨大的危险。虚拟作为一种以“高清晰度”为特征的“单纯消失的加速运动”,“在启动世界自动消失码时也耗尽了所有可能性。”(12)虚拟“是对思维、场景、爱情的原始幻觉的结束,对世界及其幻象(而不是其表现)的幻觉的结束,对他者、对善、对恶、对真和对假的幻觉的结束,对死或不惜任何代价生存的原始幻觉的结束:所有这些都在远距离实在中,在实时,在最新技术中消失了。”(13)“带着虚拟的实在及其所有的后果,我们走到了技术的尽头”,“在星辰熄灭之前,我们就会在实时和虚拟的实在之中被分裂。”(14)

在鲍德里亚看来,虚拟已经成为人类用最先进的技术终结自身的完美形式。

虚拟对建筑与空间设计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对此,鲍德里亚的态度有时候显得有些暧昧。

比如,当他在论及弗兰克·盖里设计的西班牙毕尔伯鄂古根海姆博物馆时,似乎并没有一味地反对。他认为,这座建筑完全可以称为虚拟建筑的原型。“建筑师把许多备选的元素和模度汇聚在计算机上,以便通过微调程序或改变计算比例,创造出上千个同样的博物馆。它同它的内容,即艺术作品和收藏的联系完全是虚拟的。这个博物馆既有着令人惊奇的动感结构和非逻辑的线型,也有毫不出奇的、几乎是常规的展示空间,它只不过象征了一种机械表演,象征了一种应用性的脑力技术。现在,不可否认,它绝非仅仅是任何一项旧技术,也绝非仅仅是物(object)的奇迹,而是一种实验奇迹,可以与那种探索身体奥秘的生物遗传学匹敌(这种科学探索将会造出一大堆克隆物和妖怪)。古根海姆博物馆就是一个空间妖魔,是一种以技术优势战胜建筑形式本身的机械产品。”(15)

至少在盖里的这个设计中,鲍德里亚承认了虚拟手段给建筑带来的多种可能性,它包含了一些“令人惊奇”的东西,“是一种实验奇迹”,但是,他同时指出,这件作品是“一个空间妖魔,是一种以技术优势战胜建筑形式本身的机械产品”,是一种有可能根除原创性的“机械表演”,正如他自己谈及这座博物馆之前所坦言的,“所有建筑形式也可以通过电脑储存的图片库或以常规形式或以别种形式‘复活’,剩下的唯一要做的,就是为这些复活的建筑形式配上功能。结果,建筑不再与任何形式的真实性或原创性相关,只不过是一种单纯由形式和材料拼合而成的技术效能。”(16)

但是,从总体来看,鲍德里亚对建筑中的虚拟,同他对建筑之外的虚拟的看法是一致的。他认为,虚拟不仅会使真实终结,世界终结,同样也会使建筑走向终结。

鲍德里亚说:

我们在现时代面临着另一种维度,在这个维度里真实性和本源性的问题不再出现,因为我们已经进入了虚拟现实(virtuality)。然而这里存在着极大的危险:这个危险是,建筑不再存在,根本不再会有建筑这个东西。(17)

鲍德里亚认为,艺术,建筑,这些东西之所以能够存在,并且能够健康地发展,最重要的原因有三点:

第一是它们具有原创性。原创性是艺术和建筑的生命;

第二是它们有秘密,有秘密就是有魅力,能诱惑,能给人带来审美的享受;

第三是真实,没有真实,原创和秘密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运用虚拟技术的所谓虚拟建筑之所以“存在着极大的危险”,其主要原因即在于它与上述三个要点的冲突。也就是说,由于它是一种可以被无数次调用的数据形式和编码形式,它已经完全丧失了原创性魅力,它有的只是充满惰性的重复,丧失的却是创造的活力;由于“只是视野中一种运算符(operator)”,只是“一种屏幕建筑(screen-architecture)”(18),因此,它已经“是一种不再有任何秘密的建筑”(19);而由于它过多地运用科技手段,以提前预支的形式过早地兑现承诺,以虚拟的真实取代事实或现实,因此,它包含着深刻的不真实和不诚实。如此一来,它就已经变成或堕落为一种没有存在的根据和理由的建筑了。

虚拟建筑到底是否存在着鲍德里亚所说的这么严重的问题和危险,今天我们暂时还无法作出准确的判断或结论。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建筑和艺术中过多的科技的侵入,确实形成了技术对艺术(包括建筑)和审美的剥夺。科技在为艺术和建筑带来新的活力和美的风格的同时,也确实极大地削弱了艺术和建筑固有的品质——文化与艺术的品质,也极大地削弱了人性的东西,甚至也从消极的方面改变了艺术与建筑创作的方式。鲍德里亚对虚拟建筑,包括仿真手段,也许有一点反应过敏或反应过度,但是,他对当今艺术和建筑创作中技术过剩的担心,对建筑的真实性和针对性缺失的担心,对我们今天的建筑设计乃至城市设计和艺术创作,还是很有警醒意义和启示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