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排水应急预案范文
时间:2023-11-07 17:28: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排水应急预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排水;基础设施;应急管理建设;思路
中图分类号:S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排水设施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肌体的“血脉”,对保障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改善城市投资环境,确保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如北京一场特大暴雨,暴露出了当前城市排水系统应急管理能力严重不足的短板。为此,加强城市排水系统基础设施的应急管理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城市排水系统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1 存在的问题
(1)城市排水设施的建设与管理与城市发展步伐接不上轨。例如,城市中很多地方的排水系统不完善、排水管网状况差、标准低,特别是旧城和老城区,排水管网老化、年久失修、设备陈旧、基础设施差等,使得这些地区逢雨必涝、遇水必堵,严重的内涝影响着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成为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绊脚石。
(2)城市开发建设管理混乱。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房地产作为热门行业如雨后春笋般的迅速发展壮大,一些地区的城市开发建设管理显得比较混乱。有些房地产开发公司为了减少工程建设的成本,只考虑自身利益,不按规划设计施工的现象时有发生。如:在施工过程中,把一些废弃沙浆没有经过处理就直接排入城市的排水管网中,成为城市排水管网淤积堵塞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1.2 原因分析
(1)排水设施在应急管理建设上还严重不足。
(2)管理部门缺乏统一的协调性,且管理职能弱化复杂,存在不少薄弱环节。
2 城市排水基础设施应急管理遵循的原则
(1)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各单位党政主要领导是本单位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应急抢险指挥部及其所属机构按照职责分工做好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有关工作。
(2)预防与应急相结合,以预防为主。将预防与应急处置有机结合起来,有效预防和控制事故发生,坚持预防为主。把应对突发事件管理的各项工作落实到日常管理之中,加强基础工作,完善应急网络建设,注重抓好教育培训、隐患排查、物资储备、演练演习。力争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将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小。
(3)协调配合、资源整合。从应急抢险工作全局出发,充分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降低成本,理顺体制、机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努力实现部门之间、企业与社会相关力量之间的协调联动。
3 城市排水系统基础设施应急管理建设的思路
3.1 制定出台应急管理的地方性法规
加强城市排水基础设施的管理,必须法制先行。目前,在城市规划建设、房屋管理和城市拆迁方面出台了相关的法规,但在城市排水基础设施应急管理方面还没有整体、统一的法规。因此,要根据新形势下城市排水基础设施应急管理的新要求,研究制定出相应的管理法规。
3.2 明确应急管理主体和责任
城市排水基础设施应急管理,要明确管理主体和相关责任。城市排水基础设施应急管理的主体主要为政府相关部门。排水基础设施权属相关单位只有对本单位设施的管理权,并无执法处罚权,从而出现私接私拆问题、城市地下管网的破坏等问题,形成安全隐患。因此,政府各级管理部门必须明确城市基础设施权属单位主体和相关责任。
3.3 建立城市排水基础设施应急管理网络系统
排水基础设施应急管理就是要建立合理化的应急系统,充分利用网格化城市管理的优势,以政府、企业、公众和社区、公共设施与公共环境为基本要素,涵盖城市应急工作与运行管理的各方面,构成以城市排水基础设施突发公共事件为核心的和谐三角关系。在网格化城市管理基础上,形成由政府主导、企业到位、市民广泛参与的应急统一模式和指挥体系。
3.4 建立完善的应急处理体制
(1)危机爆发前的预警。建设危机管理的知识系统、信息系统以及危机管理的计划系统。在此基础上建立危机管理的预警系统,提高对危机的预见。
(2)危机爆发后的应对。要建立危机管理指挥系统,专门的反危机基金储备,危机管理的监测系统。
(3)危机结束后的考评。需要建立危机评估系统,危机复原系统,危机管理学习、创新系统。
3.5 建立完善的城市排水基础设施突发事件预警机制
预警机制是指在发生事故之前预先发出警报,从而防范和制止事故发生的工作机制。它通过对情报信息的把握运用,起到警示社会各界加强防范工作,同时又为应急抢险工作增强了主动性和针对性。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突发事件预警系统的建立可及时、准确地昭示风险前兆,超前反馈、及时布置、防风险于未然,确保应急抢险工作的及时开展。
3.6 建立立体化的应急指挥管理调度系统
可按照应急指挥机构的整体情况划分为:指挥调度系统、处置实施系统、资源保障系统、信息管理系统、决策辅助系统。
(1)指挥调度系统:是应急管理的最高决策者,负责应急管理的统一指挥,给各支持系统下达命令,提出要求。
(2)处置实施系统:是对“指挥调度系统”形成的预案和指令进行具体实施的系统。负责执行“指挥调度系统”下达的命令,完成各种应急抢险任务。
(3)资源保障系统:负责应急处置过程中的资源保障。主要工作有:应急资源的存储、日常养护,在“决策辅助系统”协助下进行资源评估,负责应急资源调度等。
(4)信息管理系统:应急管理体系的信息中心负责应急信息的实时共享,为其他系统提供信息支持。主要工作有:信息采集、处理、存储、传输、更新、维护等。
(5)决策辅助系统:在“信息管理系统”传递的信息基础上,对应急管理中的决策问题提出建议或方案,为“指挥调度系统”提供决策支持。如预警分析、预案选择、预案效果评估、资源调度方案设计等。
3.7 建立城市排水基础设施管理数据库
为全面、准确地了解城市排水基础设施的分布情况,逐步将分散在各个部门的城市排水基础设施和应急资源整合起来,建立相关数据库。这是实现积极的预防和采取正确应急措施的基础。
3.8 建设城市排水基础设施运行监测预警体系
监测是预警、应急的基础,加强城市排水基础设施突发事件监测是建立预警、应急机制的关键手段。要优先加强城市排水基础设施突发事件预测预警系统建设,建立健全城市各灾种预警指数和等级标准;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技术监测手段,强化专业预警预报信息系统建设,提高信息收集、分析和处理能力,及时预测不同等级灾害出现的可能性,提出预防或采取应急措施的建议,落实早发现、早报告的方针。
3.9 各类应急预案的信息化开发
处置各类排水基础设施的突发公共事件除需制订城市排水基础设施总体应急预案外,还应分别制订专项应急预案、分应急预案和应急保障预案。
(1)专项应急预案是按照城市排水基础设施主要和潜在的各种突发公共事件,由市各类突发公共事件专项指挥部和相关委办局,依据城市排水基础设施突发公共事件类型及情况分工,根据市总体应急预案中的规定,分别负责制定和修订。
(2)分应急预案是由城市里各种排水基础设施权属单位,根据市总体应急预案中的规定,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负责制定和修订。
(3)应急保障预案由各排水基础设施权属单位的应急保障部门,根据市总体应急预案中的规定,结合本单位实际保障的工作内容负责制定和修订,以此形成比较完备的应对城市基础设施突发事件预案体系。
3.10 实行非紧急救助服务模式
为高效便捷地服务城市公众,依据国内外的经验,各城市在筹建城市统一应急指挥系统时,应该并行考虑筹划非紧急救助服务中心的建设。24h受理供水、供气、供热、公共交通方面客户的咨询、维修、抢修、服务、投诉等问题。这样可以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定会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和支持。
3.11 建立完善健全的应急联动机制
城市综合应急联动中心机制直接反映了一个城市的综合协调能力,是城市应急抢险综合实力的体现。目前,国内许多大中城市都先后启动了应急中心建设,因此,建议市政府相关部门抓紧研究应急联动机制建设,在包括常用功能的同时,结合市情,实现真正的统一协调,统一指挥、统一救险的局面。建设一套有特色的快速应急联动机制,以便排水管网等相关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
3.12 加强排水基础设施权属单位应急抢险队伍的建设
(1)完善基础规章。针对应急物资、设备、车辆的使用等,召开专题研讨会,制订《城市排水基础设施抢修管理办法》、《应急救援管理办法》等。建立周期分析预测机制,定期对各项应急办法施行情况总结分析,结合季节规律和基础设施特点不断完善。
(2)严格业务培训。按照应急抢险队伍分工不同,分别制定强化培训方案。
(3)规范日常行为。建立应急抢险队员档案库,及时更新家庭住址、联系方式等信息。建立应急抢险队员手机24h开机制度。
(4)提供全面保障。备齐应急物资及机车抢修、抢险作业设备,统一存放、统一管理。加强梯队建设,定期在不同工种职工中选拔业务技术精湛、责任心强的人员,充实到应急抢险队伍。设应急抢险专用班车,确保运输现场出现急难险情时,快速出动、立即救险。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避免出现北京那样的泽城问题,必须加强、加快城市排水系统基础设施应急管理的建设。但需要注意的是,城市排水系统基础设施应急管理的建设是一项涉及多学科、多方面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加强跨学科研究和跨部门协调,是需要付出长期而艰辛的努力。
参考文献
篇2
面对台风灾害,如何在大灾大难中尽可能地减少人员伤亡,保护生活生产设施呢?减少直接经济损失一直是灾害研究的重点问题,但实际情况是中国城市特别是容易受到台风危害的沿海地区城市片面依靠政府应急管理措施进行“亡羊补牢”,对如何防范台风缺少系统的认识和操作。
目前,中国城市缺少有效的、积极的防灾体系,应对台风,单纯以政府为主导,依靠灾害预警和应急预案,但结果往往仍然是庞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究其原因,还在于对台风防灾体系建设缺少充分的认识,这里所说的防灾体系建设不仅仅局限于防灾规划意义上的防灾体系,还包括受灾者在内的所有城市居民以及一切可以为防灾抗灾服务的技术手段。只有建立牢固的台风防灾硬件设施,更细致地完善政府应急措施,最大限度地调动城市居民积极性,才能真正将防灾减灾落到实处。
防患未然:城市防灾体系建设
城市防灾规划是抗灾的前提和基础。现阶段政府政绩考核着眼于短时间效益,使得防灾规划这种长时间效益工程不容易得到政府重视。这种情况造成了城市防灾规划进度普遍跟不上城市规划速度,城市防灾水平低,无法应对重大或特大灾害。在百年一遇特大灾害面前,很多城市的防灾规划形同虚设。典型的例子是深圳、北京的排水系统,两个城市排水系统的落后,洪水承受能力的虚弱在特大暴雨灾害中暴露无遗。
目前常规的城市防灾规划包括四个部分:城市防洪规划、城市防火规划、城市防震规划以及城市防空规划。但这样的划分显然已经无法满足今天社会的要求,各类自然灾害和不安定的人为因素对城市防灾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城市在硬件的设施建设方面存在严重缺陷,这导致防灾措施等应急手段即使施展也效果甚微。
防御台风依靠的重点是城市排水系统建设。台风伴随的暴雨甚至特大暴雨对城市排水系统提出了严峻考验。一些城市排水系统最大承受量仅仅参照30年、50年最大降雨强度设置,在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雨面前就显得无所作为,大面积积水间接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加快,城市规划变动性大,城市防灾建设跟不上节奏,甚至防灾建设仅停留在表面,缺少可以长期利用的牢固的防灾设施,这些问题就造成台风灾害来临时,城市防灾建设不能有效遏制灾害扩大,同时还因为漏洞导致二次灾害频发。
因此,建立一个合理完善的、具有较高抗灾能力的城市台风防灾建设体系迫在眉睫。政府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应更多地从专业的、科学的角度去完善城市规划的方方面面,而不是从政绩的、表面的角度去锦上添花、反复拆建。
自力更生:城市居民灾情应对
长时间以来,城市居民在台风面前主要依赖预警和政府信息,被动地按照政府建议进行抗灾准备,被动地等待政府救援。城市居民缺乏主动自救意识是台风造成重大损失的直接原因。政府应急预案总是滞后于灾害发生,特别是一些关乎居民性命的灾难,政府组织救援不仅落后于灾难蔓延,而且数量上也不能满足众多受灾群体的需要。
在这种情况下,居民的台风灾情应对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优秀的台风灾情应对能力不仅可以大幅减少伤亡情况,还能有力地配合政府开展救援。
台风灾害特别容易造成城区大面积积水、城市基础设施瘫痪,因此城市居民需要进行物资储备,减少户外活动,在政府公布的相对安全的区域等待灾情结束。
在北京“7・21”特大暴雨灾害中,一些学者对微博在灾害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发现“自媒体”是一种有效的实施自救和他救、配合政府应急措施的手段。以往灾情、救灾进展等信息主要通过报刊、门户网站,这些信息不仅滞后而且不能为身处灾情中等待救援的居民所看到,政府的一些疏导措施也就无法实施。以手机为载体的“自媒体”解决了这一问题,手机便于携带,可以帮助灾民第一时间了解政府应对措施,同时还可以通过“自媒体”自救信息,引导他人救援,特别是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随手拍、随手发功能,更容易使政府了解灾民的现实处境,便于开展救援。因此,通过新媒体、新技术提高自己的自救能力是每个城市居民应该掌握的生存手段。
在防汛工作中,新媒体的应用也为疏导群众、及时了解汛情提供了新的途径。快速简洁的传播方式使得疏散信息和汛情画面能在第一时间发送到受众手中,帮助受众及时做出决策。
亡羊补牢:城市应急措施完善
政府是台风等灾害防治中的主导者,统筹救灾工作,引导受灾人群,政府灾情应对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灾情的扩散规模。目前中国城市政府应急措施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使得政府在很多大灾大难面前略显无力。
一是应急措施不完善。同城市防灾规划一样,随着社会的发展,灾情种类不断丰富,过去的应急措施项目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多变的今天,必须不断细化灾害项目,针对每个项目提出相应应急措施。台风灾害属于常规的灾害项目,相应的应急措施也较为完备,这是此次“威马逊”超强台风席卷华南地区而仅造成少量人员伤亡的重要原因。但同时,台风“威马逊”造成的巨大受灾面积和财产损失也警醒政府必须对超强台风有更强的应对能力。
二是部门通达度不够。政府实行应急措施,实质上是政府主导的各个部门的通力协作,共同进行救灾。在实际救灾中,经常出现上下联系脱节,平行部门沟通不足,一些关键信息需要通过复杂渠道层层上报,导致灾情应对延误。特别是在防汛工作中,物资的及时到位对防汛工作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而层层汇报、多次沟通都将延误防汛工作的开展。这些问题提醒政府在面对灾情时必须建立更为精简、高效的中枢机构,提高指挥能力;加快信息流转速度,减少信息流转障碍,提高及时应变能力。
篇3
专家:需要持续大力投入
4月1日,中国政府网了国务院办公厅通知,要求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力争用5年时间完成排水管网的雨污分流改造,用10年左右的时间,建成较为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
通知中首次明确列出了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时间表。
2013年汛期前,各地区要认真排查隐患点,采取临时应急措施,有效解决当前影响较大的严重积水内涝问题,避免因暴雨内涝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
2014年底前,要在摸清现状基础上,编制完成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规划,力争用5年时间完成排水管网的雨污分流改造,用10年左右的时间,建成较为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
“5年完成所有城市排水管网的雨污分流有难度。因为内里的工程量太大。”中国水科院减灾所向立云副所长说,相较目标而言,目前国内这项工作做得还很不够,在中小城市以及很多大城市,雨污都还是混流的,完全分开的城市不多。
如果只是完成核心区域重要管线的雨污分流,5年是可以的。他认为,要全面分开,可能性不大。因为各地的财力情况都不一样,有实力的地方可能能做到,但是财政比较紧张的地方,难度很大。
通知提出,为完成“时间表”,各地应尽快对当地地表径流、排水设施、受纳水体等情况进行全面普查,建立管网等排水设施地理信息系统。结合气象、水文资料,对现有暴雨强度公式进行评价和修订,全面评估城市排水防涝能力和风险。
“前期规划很重要,至少需要两三年时间。”向立云认为,较为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用10年时间建成的可能性很高。但是应该做好前期的研究论证和规划工作,之后再用七八年时间进行具体工程建设,这项工作同样需要政府保证持续大力的投入。
城市内涝如何根治
专家:既要排水也要蓄水
解决大城市内涝问题,通知提出,在人口密集、灾害易发的特大城市和大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要采用国家标准的上限。
单纯排水难以有效治理城市内涝。向立云认为,即使北京排水能力最强的天安门广场,最高也只能应对10年一遇的暴雨,住建部提出的上限,也只不过是三五年一遇的降雨。
此外,城市的排水能力也不可能无限提高,因为城市排水还受到排水河道泄流能力的制约。
他认为,在合理提高城市排涝能力的同时,充分利用渗、蓄措施,就地消化降雨,是治理城市内涝最有效的方式。就地消化降雨其利有三:一是可以缓解内涝问题,二是可以减少排涝系统建设工程量和河道的排水压力,三是能补充地下水,这对于北方缺水地区尤为重要。
通知明确,各地区要尽快建立暴雨内涝监测预警体系。住建部门要会同气象、水利、交通、公安、消防等相关部门进一步健全互联互通的信息共享与协调联动机制。要在2013年汛期前制订、完善城市排水与暴雨内涝防范应急预案,明确预警等级、内涵及相应的措施和处置程序,健全应急处置的技防、物防、人防措施。
针对城市交通干道、低洼地带、危旧房屋、建筑工地等重点部位,通知提出,要切实加强防范,并设立必要的警示标识。要加强应急能力教育和预警信息宣传,经常性地开展应急演练。
排水防涝今后将纳入政府工作绩效考核体系。为落实地方责任,通知要求,要加强排水防涝工作行政负责制,将其纳入政府工作绩效考核体系。明确城市排水、交通、气象、消防、园林绿化、市容、环卫、防洪等有关部门的职责,形成工作合力。
将排水防涝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绩效考核体系,这给政策的执行提供了保证。向立云说,《通知》既有政策、有理念、有措施,又明确了职责,可以想见,不久的将来,我国城市内涝问题必有明显改观。
城市建设怎样防涝
专家:增加城市透水性能
通知要求,在设施建设中,积极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各地区旧城改造与新区建设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要按照对城市生态环境影响最低的开发建设理念,控制开发强度,合理安排布局,有效控制地表径流,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
“这种措施在国外已十分普遍,国内也有一些城市作了类似规定。”向立云说,兼顾保护生态环境、内涝治理的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是一个科学发展的理念,也是建设美丽、舒适城市的具体体现。这种模式对于新开发地区尤其适合。对于内涝治理而言,要求新区开发建设前后同等降雨产生的径流量不增加,即不能减少该区域的蓄水功能,就是一种低影响开发建设方式。
通知要求,在建设中,要与城市开发、道路建设、园林绿化统筹协调,因地制宜配套建设雨水滞渗、收集利用等削峰调蓄设施,增加下凹式绿地、植草沟、人工湿地、可渗透路面、砂石地面和自然地面,以及透水性停车场和广场。新建城区硬化地面中,可渗透地面面积比例不宜低于40%;有条件的地区应对现有硬化路面进行透水性改造,提高对雨水的吸纳能力和蓄滞能力。
篇4
关键字:Mike软件 城市雨水排涝 规划
0 引言
近年来,频发的洪涝等灾害,给我国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而作为江南水乡的浙江省,更是面临洪涝损失的挑战。2013年第23号强台风“菲特”就让浙江遭受了严重灾害损失。为了更好地指导解决目前广泛存在的内涝问题,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标准和指导性意见。2013年3月,国务院的《关于做好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2013]23号),提出“用10年左右的时间,建成较为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2013年6月,住建部的《关于印发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大纲的通知》。在此背景下,为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五水共治”的工作要求,提高城市排水防涝能力,各地纷纷开展编制《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鉴于最新一轮的雨水排涝规划编制尚处于探索阶段,本文探讨了基于Mike系列软件的城市雨水排涝规划编制内容和方法。
1 规划总则
1.1规划原则
1、统筹兼顾原则。
以城市排水防涝为主,兼顾城市初期雨水的面源污染治理。同时体现河道治理与流域治理相结合、城市排涝与区域防洪相结合、设施建设与用地布局优化相结合。
2、系统性协调性原则
系统考虑从源头到末端的全过程雨水控制和管理,与道路、绿地、竖向、水系、景观、防洪等相关专项规划衔接。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时,城市排水防涝规划应与其同步调整。
3、先进性原则
突出理念和技术的先进性,因地制宜,采取蓄、滞、渗、净、用、排结合,实现生态排水,综合排水。
1.2规划目标
1、发生城市雨水管网设计标准以内的降雨时,地面不应有明显积水;
2、发生城市内涝防治标准以内的降雨时,城市不能出现内涝灾害。(应根据当地实际,从积水深度、范围和积水时间三个方面,明确内涝的定义);
3、发生超过城市内涝防治标准的降雨时,城市运转基本正常,不得造成重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2 规划技术路线
规划技术路线总结如下图:
3 规划主要内容
规划主要内容概括起来可以分为4个篇章:“现状评估篇、规划方案篇、近期建设篇和实施保障篇。”
3.1现状评估篇
3.1.1城市排水防涝现状
1)城市水系现状:城市内河、湿地等水体的几何特征、标高、设计水位及雨水排放口分布等情况。城市区域内承担流域防洪功能的受纳水体的几何特征、设计水(潮)位和流量等情况。2)城市雨水排水分区现状:城市排水分区情况,面积和排水出路等。 3)道路竖向现状 :城市主次干道的道路控制点标高。 4)历史内涝情况:近10年城市积水情况,积水深度、范围等,以及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直接、间接经济损失。 5)城市排水设施现状 :城市现有排水管渠长度,管材,管径,管内底标高,流向,建设年限,设计标准,雨水管道情况及运行情况。城市排水泵站位置,设计流量,设计标准,服务范围、建设年限及运行情况。 6)城市内涝防治设施现状:城市雨水调蓄设施和蓄滞空间分布及容量情况。 7)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从体制、机制、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进行分析。
3.1.2城市排水能力与内涝风险评估
1) 降雨规律分析与下垫面解析:对现有城市暴雨强度公式进行评估。根据降雨统计资料,建立步长为5分钟的短历时(一般为2-3小时)和长历时(24小时)设计降雨雨型。对城市地表类型进行解析,按照水体、草地、树林、裸土、道路、广场、屋顶和小区内铺装等类型进行分类,为后续雨水系统建模做准备。
2) 城市现状排水防涝系统能力评估
a. 排水系统总体评估
包括:(1)城市雨水管渠的覆盖程度;(2)城市各排水分区内的管渠达标率。(3)城市雨水泵站的达标情况。
b. 现状排水能力评估
在排水防涝设施普查的基础上,使用DHI MIKE系列软件(MIKE系列软件是丹麦水资源及水环境研究所(DHI)的产品。软件包括一维河网的MIKE11,城市供水系统的MIKENET和城市排水系统的MIKEMOUSE,管网建模软件MIKE URBAN,二维河口和地表水体的MIKE21等等)建立水力模型对城市现有雨水排水管网和泵站等设施进行评估,分析实际排水能力。
3) 内涝风险评估与区划:使用DHI MIKE系列软件建立水力模型进行城市内涝风险评估。通过计算机模拟获得雨水径流的流态、水位变化、积水范围和淹没时间等信息,综合评估城市内涝灾害的危险性;结合城市区域重要性和敏感性,对城市进行内涝风险等级进行划分。
3.2规划方案篇:
3.2.1规划标准
1)雨水径流控制标准:根据低影响开发的要求,确定城市雨水径流量控制、源头削减的标准以及城市初期雨水污染治理的标准。提出新建和旧城改造地区的径流系数控制标准以及新建地区的硬化地面中透水性地面的比例。
2) 雨水管渠、泵站及附属设施规划设计标准 :城市管渠和泵站的设计标准、径流系数等设计参数应根据《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的要求确定。
3) 城市内涝防治标准:根据实际情况明确城市中心城区能有效抵御的暴雨标准。
3.2.2系统方案:
综合考虑蓄、滞、渗、净、用、排等多种措施组合的城市排水防涝系统方案。使用DHI MIKE系列软件建立水力模型,对城市排水防涝方案进行系统方案比选和优化。
3.2.3城市雨水径流控制与资源化利用
1) 径流量控制:根据径流控制的要求,提出径流控制的方法、措施及相应设施的布局。 对范围内控制性详细规划提出径流控制要求,作为城市土地开发利用的约束条件,明确单位土地开发面积的雨水蓄滞量、透水地面面积比例和绿地率等。合理布局下凹式绿地、人工湿地、可渗透地面、透水性停车场和广场,利用绿地、广场等公共空间蓄滞雨水。
2) 雨水资源化利用:确定雨水资源化利用的用途、方式和措施。
3.2.4城市排水(雨水)管网系统规划
1) 排水体制 :确定城市排水体制。 对现状采用雨污合流的,提出改造方案。 对于雨污分流地区,对于初期雨水提出截流处理方案。
2) 排水分区 :根据城市地形地貌和河流水系等,确定城市的排水分区。
3) 排水管渠: 结合城市地形水系和已有管网情况,布局城市排水管渠。考虑与城市防洪设施和内涝防治设施的衔接。对于集雨面积2平方公里以内的,可以采用推理公式法进行计算。对于集雨面积大于2平方公里的管段,使用MIKE系列软件水力模型对雨水管渠的规划方案进行校核优化。 根据城市现状排水能力的评估结果,对不能满足设计标准的管网,结合城市旧城改造的时序和安排,提出改造方案。
4) 排水泵站及其它附属设施 :结合排水管网布局,合理设置排水泵站;对设计标准偏低的泵站提出改造方案和时序。
3.2.5城市防涝系统规划
1) 平面与竖向控制 :结合城市内涝风险评估的结果,提出用地性质和场地竖向调整的建议。
2) 城市内河水系综合治理 :根据城市排水和内涝防治标准,对现有城市内河水系及其水工构筑物在不同排水条件下的水量和水位等进行计算,并划定蓝线;提出河道清淤、拓宽、建设生态缓坡和雨洪蓄滞空间等综合治理方案以及水位调控方案。
3) 城市防涝设施布局 :a. 城市涝水行泄通道,使用DHI MIKE系列软件水力模型,对涝水的汇集路径进行分析,结合城市竖向和受纳水体分布以及城市内涝防治标准,合理布局涝水行泄通道。 b. 城市雨水调蓄设施,优先利用城市湿地、公园、下凹式绿地和下凹式广场等,作为临时雨水调蓄空间;也可设置雨水调蓄专用设施。
3.3近期建设篇
根据规划要求,梳理管渠、泵站、闸阀、调蓄构筑物等排水防涝设施及内河水系综合治理的近期建设任务。
3.4管理保障篇
3.4.1管理规划 :
1) 体制机制 :建立有利于城市排水防涝统一管理的体制机制,城市排水主管部门加强统筹,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规划、设施建设和相关工作,确保规划的要求全面落实到建设和运行管理上。
2) 信息化建设 :结合现状普查,加强普查数据的采集与管理,为建立城市排水防涝的数字信息化管控平台创造条件。建立城市排水防涝数字信息化管控平台,实现日常管理、运行调度、灾情预判和辅助决策,提高城市排水防涝设施规划、建设、管理和应急水平。
3) 应急管理 :强化应急管理,制定、修订相关应急预案,明确预警等级、内涵及相应的处置程序和措施,健全应急处置的技防、物防、人防措施。
3.4.2保障措施
1) 建设用地 :将排水防涝设施建设用地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保用地落实。
2) 资金筹措 :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强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
4 结语
本文从规划原则、规划目标、规划技术路线、规划主要内容等几个方面对新一轮的城市雨水排涝规划编制进行了探讨。并提出在现状排水能力评估、内涝风险评估以及城市防涝设施布局运用DHI MIKE软件进行建模评估,以更准确直观的地指导城市防涝工程设施的建设与管理以及近期工作安排。对今后的雨水排涝规划编制有一定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S],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
[2]王强,张晓昕,韦明杰,周玉文,李萍, 白国营,北京市城市雨水排除系统规划设计标准研究[J],给水排水,2011,37(10):34-39
[3]陈民利,关于雨水规划编制的探讨[J],中华民居,2012年3月:76-77
[4]曾向前,城市雨水规划探讨[J],中国水运,2007,7(2):83-84
篇5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GIS);排水设施;信息化平台;智能化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6-0237-04
Construction and Key Technology of Management and Control Platform for Urban Intelligent Drainage Based on GIS
CHEN Yong-feng1,GAO Zhao-liang1,HUANG Lei1,WENG Jun1,WANG Wei2
(1.Fuzhou City Survey Institute, Fuzhou 350014, China;2.State Key Laboratory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in Surveying,Mapping and Remote Sensing (LIESMARS), Wuhan University,Wuhan 430079, 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improve the digitalizatio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social service level of the urban drainage facilities, ensure the safe and stable operation of the facilities, the construction and key technologies of management and control platform for urban intelligent drainage based on GIS was adopted. Considering the seamless connection between the systems, the system expansion and integration for the future and vision to achieve the goal of leaving margin,the system have a certain degree of advanced, scalability, fault tolerance, robustness. The system integrates computer technology, network technology, GIS , GPS, mobile technology and senso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by the grid and refined management tools. It were achieved on urban drainage of storm water drainage facilities dynamic management, urban waterlogging forecasting real-time running state monitoring and control of drainage facilities. It could eventually achieve "dynamic management, early warning and forecasting, wisdom network" , so as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level of drainage and waterlogging management, and finally achieve the intelligent management of drainage facilities.
Key words:GIS; Drainage facilities; Information platform; Intelligent
近年来我国城市内涝灾害时有发生,不仅给人民生活带来极大不便,还严重威胁生命财产安全。如2005年10月2日,“龙王”台风登陆城市,给城带来了有记载以来最强的一次短时强降雨,造成市区大面积内涝、停水停电、交通中断[1]。由于排水设施情况复杂,监测监控、运营管理、规划及社会服务尚无集中高效的现代化手段,目前仍采用人工管理的方法来管理城市排水管网,其弊端显而易见[2]。传统的粗放型管理方式无法使管理部门及时掌握排水管网的相关信息及运行状况。而且,城市相应的雨、污水处理设施也越来越多,排水管网及其附属设施的信息量越来越大。
为了提高城市排水设施的数字化、信息化管理和社会服务水平、保障设施的安全稳定运行,需要建设一个融GIS系统和排水管网管理、规划、监控一体的排水O施综合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合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GIS技术、GPS技术、移动技术及传感通信等技术,通过网格化、精细化管理手段,建立科学有效的排水设施巡查和维护机制,实时客观体现生产情况、质量评比,实现对城市排水防涝设施的动态管理;结合气象数据、历史经验数据,通过内涝模型分析内河水位变化情况以及管网排水情况,实现对城市内涝事件的预警预报;通过水位、水质、流量、位置等不同感知设备的建设,实现对排水设施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控制,实现对排水设施的智慧化管理,达到 “动态管理、预警预报、智慧管网”的总体目标,从而提高排水防涝管理的效率、质量和水平,这也是现代城市发展的要求。
1 城市智慧排水管控平台建设的需求和意义
城市排水设施是现代化城市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设施,排水设施管理的好坏,是衡量现代化城市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改善城市投资环境的重要环节[3]。对排入城市排水设施的污水、废水和雨水等进行监测管理,是保障城市排水设施正常S护和安全运行,促进城市水环境改善的必要和有效手段[4]。同时,信息技术在市政管理、管网管理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5]。在智慧排水管控平台的支持下,不仅可以方便地获取、存储、查询、管理、显示排水设施信息,而且可以进行有效的监测、分析、评价、预测等工作,为全市的排水管理和市政管理提供全面、准确、及时和客观的信息服务与技术支持。
智慧排水管控平台的建设具有如下许多重要的意义:
1)智慧排水管控平台变革了地域和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交流方式。智慧排水管控平台通过采用统一的标准规范建立全市权威、规范的排水设施数据库,使得城市排水设施管理突破了空间距离的束缚,让信息的实时更新和共享成为了可能,改变了传统以离线拷贝或纸质数据进行交流和共享的模式,避免了排水设施数据重复采集和更新造成的数据不一致性,避免了排水设施数据建设的人力、物力、财力重复投入所造成的资源浪费[5,6]。
2)智慧排水管控平台提高了排水设施管理效率。智慧排水管控平台提供排水设施资产管理和排水设施运维管理服务,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排水设施巡查和维护机制,将排水设施巡查、维护等流程进行规范化以实现在线办公,便于排水设施管理相关部门之间的协同办公,提升了排水设施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3)智慧排水管控平台推进了智慧城的建设进程。智慧排水管控平台基于政务信息云平台,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通过传感网实现对排水防涝和污水排放的监控与管理,利用大数据技术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实时监控数据、排水设施数据等进行融合与挖掘,实现对城市内涝灾害的预警与风险评估,提供内涝应急预案,为城市内涝的应急管理提供智能化的决策支持,以便降低或避免城市内涝造成的损失。因而智慧排水管控平台的建设能提升排水设施信息的智慧化服务水平。同时,排水设施作为城市市政的基础组成部分,是城市的地下命脉和生命线,是城市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领域之一,因此,基于政务信息云平台建设的智慧排水管控平台是智慧城建设的重要组成元素,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智慧城的建设进程。
4)智慧排水管控平台提升了公众管理的参与力度。智慧排水管控平台为公众提供了群防群策服务,公众可以通过微信投诉排水、内涝等问题,水务公司、排水管理中心等相关管理部门在线反馈、投诉问题的处理结果等,让公众真正参与到排水防涝的管理中,有利于排水防涝管理部门的公众满意度的提升和市民生活质量与环境的改善。
2 智慧排水管控平台建设的内容
智慧排水管控平台建设的内容可分为排水设施数据库建设、排水设施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三部分,具体内容如下:
1)城市排水设施数据库建设:基础地形数据库;排水设施空间数据库;排水设施业务数据库
2)智慧排水管控平台建设:排水设施资产管理(排水防涝地理信息管理系统、排水接驳及排水设施施工管理系统);排水设施运维管理(排水管网巡查动态管理系统(B/S)、排水管网巡查数据采集及实时上报系统(M/S)、排水管网动态维护管理系统(B/S)、排水管网维护数据采集及实时上报系统(M/S));排水防涝应急管理(污水厂、泵站在线动态监控系统、排水管网群防群策动态管理系统(B/S)、排水管网群防群策投诉件确认系统(M/S)、排水管网群防群策公众服务系统(微信)、城市供排水管理中心(筹)网站、排水防涝在线动态监控系统、排水防涝智能分析与预警系统、排水防涝应急管理系统、排水事件动态管理系统、排水防涝信息联动系统、下穿通道防涝预警监控动态管理系统(开盖报警管理平台、开盖报警APP);污水排放监管及收费管理;平台运维管理;业务综合管理。
4)基础设施建设:软件基础平台建设;基础服务器硬件;网络系统建设;在线监控中心建设;井盖编号、铸铁标识、电子标识建设;涝点液位监控、实时视频设备建设;移动业务办理终端;在线监控中心配套设备;下穿通道防涝预警设备;井盖打开报警设备。
3 智慧排水管控平台总体框架
智慧排水管控平台涉及数据自动采集技术、数据库技术、GIS 技术、中间件技术、Web 技术、视频技术、排水模型技术以及系统集成技术等,是一个分布式的复杂的巨大系统。在智慧排水管控平台的建设过程中,部分专业应用模块需要强大的实时操作和复杂的逻辑分析功能支持,如管网的编辑和数据更新维护,拓扑检查,这比较适合与采用C/S体系;而部分应用功能需要更广泛的人使用和共享,如管网数据的和查询,这比较适合采用B/S体系。因此,系统体系根据应用的具体要求选择了C/S和B/S相结合的方式构建,这样既可以满足复杂功能的开发和使用要求,又可以尽可能在网络上共享数据和功能[7]。
为实现动态管理、预警预报、智慧管网的建设目标,平台总体框架设计主要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数据层、应用层、使用者层,设计框架图如下:
1)感知层。感知层即通过传感网络获取环境信息。要实现智慧化的排水管网管理就必须要建设物联网,而感知层是物联网的核心,是信息采集的关键部分。项目中涉及的感知设备包括巡查终端(排水管网巡查维护终端、群防群策巡查终端)、液位计、泵站监控设备(污水厂泵站、下穿通道泵站)、视频探头(污泥装卸点、易涝点)、北斗定位设备、电子标识。
2)网络层。网络层功能为“传送”,即通过通信网络进行信息传输,作为纽带连接着感知层并与平台连接[8,9]。项目涉及的网络类型包括3G网络, Internet网、政务外网。
3)平台层。平台层即项目建设所需的基础软硬件平台,项目涉及的基础软硬件平台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平台、GIS平台、服务器网络硬件、在线监控中心、业务终端电脑等。
4)数据层。数据层是项目数据存储、交换、处理中心,负责各类数据分类存储,接收感知层和应用层的数据处理请求,进行数据更新处理。本项目数据类型包括矢量地图、影像地图、排水管网、排涝设施、管网巡查维护数据、绩效考评数据、工程信息、内涝模型数据、排水事件、污水检测数据、排水收费数据、用户信息数据等。
5)应用层。应用层是包含具体实现项目建设目标的业务逻辑,为满足现有及未来城市排水设施业务管理需要,实现动态管理、预警预报、智慧管网管理目标,本项目涉及的业务应用主要包括排水接驳及排水设施施工管理、排水管网巡查管理、排水管网维护管理、污水厂泵站在线监控及污泥处置跟踪、排水管网群防群策及投诉处理、排水防涝在线监控预警预报、排水防涝应急处置管理、排水历史事件管理、排水防涝多部门信息联动、下穿通道防涝预警监控、污水排放监测管理、排水收费管理、排水管理中心业务综合管理、排水防涝数据维护管理、平台运维管理、平台与外系统数据接口管理。
6)使用者层。使用者是平台的服务对象,要想理清项目的总体需求,就要充分考虑平台使用者对象,项目建成后平台使用对象主要包括排管中心(领导、工作人员),管网维护公司(领导、工作人员),市级领导部门、信息联动部门、社会公众。
通过网格化、精细化、动态化管理,建立科学有效的排水设施巡查和维护机制,实时客观体现生产情况、质量评比、监测数据,提升排水设施管理的工作效率。建立预警预报分析模型,根据气象雨情预报信息,分析计算内河水位变化情况,并结合排水管网现状,分析对管网排水的影响,预警预报城市内涝发生情况。及时处理城市排水防涝应急抢险工作,包括事前制定应急预案、事中辅助应急抢险、事后统计上报等,实现排水防涝应急抢险事件的完整流程化处理。通过水位、水质、流量、位置等不同感知设备的建设,实现对排水设施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控制,达到对排水设施的智慧化管理的目的。
4 智慧排水管控平台关键技术
4.1 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是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支持下,科学管理综合分析那些表征地理环境的空间数据,以对规划、管理、决策和研究提供所需信息的系统[10]。简言之,地理信息系统是处理和分析空间数据的系统。一般来说,地理信息系统有以下几部分组成:数据输入、数据库、数据处理与分析、数据输出、用户界面。
4.2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实时位置定位的设备是巡查维护手持移动终端,其采用北斗和GPS双定位定位模块,可以实现北斗定位。下面介绍下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概况。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BDS)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继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GLONASS)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可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并具短报文通信能力,已经初步具备区域导航、定位和授时能力。北斗卫星系统已经对东南亚实现全覆盖。其定位精度10米,测速精度0.2米/秒,授时精度10纳秒[11]。
4.3 数据库技术
数据库系统承担所有的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存储和管理任务,是整个管理系统的基础,它的数据质量直接影响整个系统管理、分析的准确性,其数据结构是否合理影响到整个运行系统维护和更新工作的成效和费用。本系统采用了大型关系型数据库――Oracle数据库,Oracle是以高级结构化查询语言(SQL)为基础的大型关系数据库,是用方便逻辑管理的语言操纵大量有规律数据的集合。是目前最流行的客户/服务器(CLIENT/SERVER)体系结构的数据库之一。
4.4 ArcSDE空间数据引擎技术
ArcSDE是一个用于访问存储于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RDBMS)中的海量多用户地理数据库的服务器软件。它是esri公司产品ArcGIS 中所集成的一部分,也是任何企业GIS 解决方案中的核心要素。它的基本任务是作榇娲⒃RDBMS中的空间数据的GIS网关。ArcSDE提供了一组服务,用于增强数据管理功能、扩展数据类型以便于存储于RDBMS中、使模型在RDBMS间便于操作并提供灵活的配置。
4.5空间海量空间地理信息的一体化存储与管理技术
分布与集中相结合的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库又包括空间地理信息基础数据库和交通专题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库。要管理这些海量的城市空间地理信息,必须利用大型关系数据库例如Oracle存储和管理海量空间数据的能力,实现空间属性数据的高效一体化存储和管理:支持海量空间数据存储;强大的并发控制能力,支持多用户同时操作;高效准确的空间索引机制;分布式多层应用程序体系结构;高度可控的查询能力;强大的空间查询能力;安全高效的管理能力。
4.6 多尺度和无比例尺的空间地理信息库
空间地理信息基础数据库包含多种比例尺的地形图和影像数据。在空间基础数据库设计中,比例尺的概念对用户是透明的。根据当前的窗口视野范围,系统将自动调用和显示相应比例尺的数据。用户也可以选择任意范围按要求输出某一比例尺范围的任意比例尺地图,在数据库中没有地图比例尺的概念,取而代之的是坐标精度、分辨率与可靠性。从而实现无比例尺和多尺度城市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库。
4.7 城市排水系统的监测检测设施的传感网模型
篇6
关键词:防洪排涝体系;建设;排涝应急能力
前言:近年来,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化背景下,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防洪排水体系,如果缺乏对该系统建设的关注,在遇到突况时,势必会给城市居民生活造成麻烦,严重情况下,还会造成人身伤亡,提高城市排涝应急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加强对城市防洪排水体系建设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一、现阶段,我国城市防洪排涝现状分析
现阶段,我国城市防洪排涝体系主要是由防洪及排水两套系统组成,城市堤坝一般将抵御洪水作为核心目标,而室内排水管网系统则主要承担地面径流任务。我国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建设中,存在一些问题及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地面径流引导不当、排水设施老化及管网规划不合理等方面,上述种种问题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机会,究其根本,主要是受到防洪体系建设不到位、排水管网及防洪排水体系缺乏合理性等因素造成的。城市防洪排涝体系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体系建设不到位,直接给城市生产、生活带来了消极影响。
二、城市防洪 排涝体系建设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权责划分不够明确
部分城市防洪排涝体系管理职能是由市政、水利、城管等多个部门共同负责,其中水利部门主要承担防洪,而市政及城管则负责排涝,由于权责划分不够明确,不仅会造成部门权力较差,还会导致互相推卸责任现象的出现,对工作衔接质量产生消极影响,使得管理效果大打折扣,造成防洪与排涝管理之间相脱节。同时,城市部分区域在规划建设之初,便没有对管理范围及职责进行有效划分,留下了隐患,难以为体系建设提供支持。
(二)监测预警体系不健全
诚然,我国城市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已经逐步构建较为完善的水雨监测体系,气象预报准确性及精度有了较大提升,在防洪防涝等方面意义重大,但是,就现阶段情况来看,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及实践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区域监测点布局密度较低等,难以形成高效、网络化布局体系,城市群测群防体系建设有待加强,另外,在监测体系建设过程中,虽然,信息技术得到了充分利用,但是,在信息整合与共享方面效果并不好,由于水雨监测信息主要来源于气象部门、水文部门等,部门之间并没有建立合作关系,直接影响信息共享价值。
(三)预案体系较为落后
目前,我国仅有部分发达城市建立了专门的城市防洪排涝专项预案,并将该项工作提高到战略高度,但是,在具体预案建设中,缺少对城市地下空间、低洼区域等部分的研究,缺少后续配套应急预案,且该体系建设在向基层延伸方面工作落实效果并不明显,使得洪水风险图、信息更新不及时等情况普遍存在,影响城市防洪排涝工作发挥积极作用。
(四)缺少风险评估机制
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很多重点项目并没有进行针对性的防洪排涝风险评估工作,除了部分涉及河道等方面的项目,水利与市政部门参与立项,其他诸多工程项目并没有进行专门性风险评估,且很多与城市运行发展息息相关的供电、供水等工程缺乏专门性建设评估,使得在具体施工过程中,存在破坏原有防洪排涝系统、改变排水管网等问题,导致城市防洪排涝能力较弱。
三、加强防洪排涝体系建设,提高城市排涝应急能力的有效途径
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对城市排涝应急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因而,针对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结合实际情况,建立高效洪涝管理机制
要想有效提高城市排涝应急能力,单纯依靠一个部门难以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市政、水利及城管等多个部门共同协作,确保防洪排涝管理信息实时共享,明确不同部门权责,并适当加强联合演习,以提高组织保障与应急管理能力。不但如此,还需要充分结合城市防洪排涝管理等实际情况,逐渐完善预警监测体系,利用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强化信息共享性和服务性,并立足于整体,将分布在各个部门的系统信息进行有效整合,实现多部门信息高效、同步共享,同时,还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加强体系建设,强化城市灾情预警监测能力,例如:为了提高气象部门对短时间对流天气的检测能力,可以建立专门的协同合作平台,将市政部门、水利机构等纳入平台之中,及时预警信息,为各部门做好防洪排涝工作提供支持和帮助。
另外,城市暴雨作为考验城市防洪排涝能力的主要因素 ,应加强对城市内暴雨洪水布设点的监督和管理,广泛收集有效信息,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保障城市居民人身、财产安全。洪水无情,为了能够为城市居民创造一个安全、良好的生活环境,要结合城市水文地质情况,及时更新信息,适当增加人力、物力及财力,加强防波堤坝、调洪水库等方面的建设,进行灾情模拟,构建完善的应急预案,以此来提升应急处理能力。此外,政府部门要加大对防洪排涝工作的宣传力度,引导全民树立保护意识,能够在遇到灾情时,妥善处理各方面事宜,保障人身、财产安全,下图为沈阳市整合各类防洪排水体系方案。
图1 沈阳市整合各类防洪排水体系
(二)立足于城市长远发展,优化市政排水管网设计
现阶段,我国部分城市现有市政排水管网作为城市防洪排涝的关键,其设计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城市排涝应急能力。因而,应加强对城市排水管网的调整和优化,综合考虑管径和水利参数,对已经确定的给排水管网进行合理分配,提升管网排水能力,且在具体规划中,可以利用优化算法对管道管径进行有效计算,实现以最少投入创造最大价值,不仅如此,也可以使用遗传算法、非线性规划法及动态规划法等进行二次优化设计,提高预测准确度。另外,还需要加强对城市周边水域流量进行分析和研究,为市政管网设计提供支持和帮助,最大限度消除洪涝灾害,进而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下图为某城市市政排水管网设计方案。
图2 某市政排水管网设计方案
(三)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强化防洪排涝风险能力
城市化进程日渐深化,人们对城市建设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满足智慧城市建设发展需求,城市建设过程中,要加强对城市周边实际情况的调查和研究,综合各方面信息,并借鉴以往洪涝灾害实际情况,充分利用信息、GPS等现代技术,构建完善的风险分析图,为城市建设提供指导。另外,针对城市建设中较为重要的项目,应对项目进行防洪排涝进行安全性分析,并交由水利、市政等相关部门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才能够进行运作,消除城市建设对防洪排涝体系产生的消极影响,提升城市防洪排涝应急能力。目前,我国城市在防洪排涝体系方面取得一定成绩,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所以,在城市建设中,可以积极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经验,强化自身实践能力。
结论:根据上文所述,我国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有待提升,在城市建设中,要立足于城市未来发展需求,并了解和掌握城市防洪排涝工作存在的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建立预案、监测体系,完善市政管网设计,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从而为智慧城市建设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王慧敏,陈蓉,佟金萍.“科层-合作”制下的洪灾应急管理组织体系探讨――以淮河流域为例[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8(03):259-261.
篇7
【关键词】地铁,深基坑,降排水施工。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正文:
1 地铁深基坑降排水施工的重要性
在地铁工程施工中,会产生大量的施工降水,如果对其进行简单的排放,又会极大地浪费水资源,甚至会增加市政排水以及处理污水的成本费用。所以,必须在地铁工程施工的过程中采取有效的降排水措施,以在确保地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近年来,随着降排水施工技术的不断发展,地铁施工降水回用的方式种类也在不断增多,如可用于城市绿化、农业灌溉等。
在采取降排水施工技术之前,必须考虑地铁工程的就近排水系统,如运河、明渠、灌渠、细河、浑河等,通过利用已成型的水系和河道,采取渗透地下水的方式进行回补地下水,或者通过灌渠对农田进行灌溉。如此一来,降排水施工不仅有利于推动城市排水系统、环境水系用水系统的改造,还可以减少农业用水量,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此外,城建部门和环卫部门也可以在降水点进行取水,将其作为道路清洁、环境绿化之用,既节省了用水设施投入资金,又有利于倡导国家保护水资源的号召。
2 地铁深基坑降排水施工原则
要想提高地铁工程深基坑降排水施工质量,提高降排水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必须遵循以下原则:其一,对地铁的施工方案进行认真审核,避免存在抽升地下水的情况,从而在根源上遏制地下水的流失;其二,若地铁工程的区段降水与城市水系或雨水系统距离较近,则可以通过利用已有的排水系统对施工降水进行就近排放,既能够降低新修排水工程的成本费用支出,又能够提高已有排水系统的利用效率;其三,对于具备回灌条件的施工地段而言,可采取地下水回灌措施,以达到降低外排水量的目的;其四,对于不具备回灌条件的施工地段,应当选取最短的施工距离建设排水管渠,将其纳入到城市排水系统中;其五,地铁工程新建的降排水管渠要与区域排水改造、站点排水迁移、排水长期规划、城市排水规划相结合,避免城市排水系统的重复性投资和建设,力求提高降排水系统的使用效益;其六,合理利用地铁工程现有的雨水灌渠,如地铁各号线可利用已修建完成的降排水管道,降低降排水施工的成本支出。
3地铁深基坑降排水施工技术案例解析
3.1 工程概况
大直沽西路站~东兴路站盾构区间起讫里程为:CK5+705.25~CK6+595.30,区间全长890.05m,在CK6+200处设左右线联络通道,通道长6.8m。地下水类型属孔隙潜水~微承压水,潜水水位埋深为0.80~2.65m,微承压水稳定。水位按潜水位考虑。粉土、粉砂为赋水地层,粘性土为相对隔水地层。高水位期出现在雨季后期的9月份,低水位期出现在干旱少雨的4~5月份,潜水位年变化幅度的多年平均值约0.8m。施工降水采用在沿线道路两侧园林绿地内打设封闭式管井结合辐射井的降水方式。
3.2降水原因
根据降水过程中现象分析,判定基坑有较大水源补给,具体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3.2.1降水井渗透性差。具体原因包括降水井井壁材料选择不当、滤料的材料选择不当、洗井不规范等;同时也存在降水井运行过程中,地层中的细颗粒被水流带到井壁附近,导致降水井渗透困难、水跃值大;因此对于粘粒含量较多的砂层,建议井管降水优先选用绕丝管降水井。
3.2.2三轴搅拌桩止水帷幕施工质量较差,未能达到密闭效果。具体原因包括由于施工机械故障、管线等影响形成的施工冷缝,在采用高喷桩封闭止水帷幕过程中封闭不彻底;三轴搅拌桩水泥参量偏小,不能达到止水要求的渗透系数、强度等的要求。同时由于砂层较厚,围护桩塌孔较为严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期止水帷幕的施工质量,建议今后应提高围护桩的施工质量。
3.2.3止水帷幕出现较大变形,导致失效。主要是基坑开挖后,由于基坑变形,止水帷幕随之变形,可能出现裂缝,从而导致止水帷幕失效。尤其是当施工冷缝未能有效处理时,在基坑开挖过程中,侧壁的渗漏水也会带走土体中的细颗粒,导致该处的围护结构变形增大,从而导致较长范围内的止水帷幕出现裂缝。基坑南端西侧墙处的堵漏过程就说明了这一点。
3.2.4本站地质复杂,相对隔水层起伏大,可能存在相对隔水层在基坑中部某处局部缺失或薄弱,地下水从基坑底部补给。
3.2.5因地质勘探孔深度均在35m左右,若地质勘探钻孔在封孔时不密实,可能造成相对隔水层下方的水通过勘探孔流入基坑内。
3.3采取的措施分析
鉴于造成基坑降水困难的地质等因素较为复杂,采用单一的措施无法处理,因此本着确保安全、降低费用的原则,采取如下几种措施:
3.3.1在基坑外侧施工减压降水井。鉴于本基坑距离周边建筑物相对较远,可在坑外布置降水减压井,同时在降水困难地段,可采用轻型井点配合管井的降水,以确保尽快将地下水位降至预定目标,同时减小降水时间,从而避免长期降水造成产生较大的降水漏斗,对周边环境产生较大影响。
3.3.2局部施作导流明沟。当基坑底局部存在难以疏干的问题时,选取适当位置做明沟导流,待基坑底疏干至满足施工要求时,尽快施工垫层及底板结构。
3.3.3局部加深处采用真空井点降水配合管井降水。针对本基坑端头盾构井下沉处和集水坑等下沉处,采用真空井点降水和管井降水的混合降水方法,快速将地下水位降到设计要求,并尽快封底,减少基坑暴露时间和基坑的抽水量。
3.3.4加强对止水帷幕施工冷缝的处理。因砂层较厚、局部地段标贯值较大,对于施工中出现的断桩冷缝,应确保二次下沉深度至少达到断桩冷缝处以下 1 m 以上,同时在冷缝以下部位,应加大喷浆数量和喷浆时间进行补强。对于因咬合冷缝导致止水帷幕不能封闭的地段,应在止水帷幕外侧施工高压旋喷桩,旋喷桩的深度应与搅拌桩深度一致,同时厚度应大于搅拌桩的咬合厚度。
3.3.5加强对侧壁渗漏水处的处理。基坑范围内砂层较厚,当基坑开挖过程中,基坑侧壁出现渗漏水时,需及时封堵。若封堵不及时,渗漏水会带走砂层中的细颗粒,使得基坑变形增大,从而引起较大范围内的止水帷幕产生较大的变形或裂缝,使得封堵难度增加。首先可选择采用压浆的措施进行封堵处理,同时可采用基坑内壁挂钢筋网、喷速凝抗渗水泥;当采用压浆方法不能有效解决时,应进行及时回填,同时在基坑外侧采用高压旋喷桩进行低压补强,补强过程中应加强对围护桩的变形的监测,待高喷桩达到强度后,再进行该段的开挖。
3.4 在深基坑降排水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 1) 降排水方案设计时,应充分考虑相应的应急预案或处理措施。无论其降排水方案多么周密、完善,在基坑土方开挖与支护的过程中,出现局部地质变异性大、局部流砂或涌水、积水现象也是在所难免的,因此充分考虑相应的应急预案或处理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 2) 降水井数量和间距的确定一定要参考相应站点的工程地质报告,同时在围护结构施工时要结合围护结构施工过程中的土层记录,确保数据真实、准确。
( 3) 采用管井降水时,井壁材料的选择、滤料的选择等应优先选择在当地类似工程中应用效果较好的材料。
( 4) 成井过程中洗井质量至关重要。洗井质量直接影响到整个基坑降水的效果,必须保证洗井成功。
( 5) 当采用三轴搅拌桩做止水帷幕时,对搅拌桩施工质量,尤其是施工冷缝的处理应在基坑开挖前完成,确保降水前止水帷幕的完整性。
( 6) 在正式抽水之前认真做好单井试验性抽水,确定计算渗透系数K 的取值,使得设计降水井的数目能达到基坑降水的预期效果。
( 7) 基坑开挖过程中出现侧壁渗漏水时,应快速封堵,避免渗漏水带走桩后土体中的细颗粒,使围护结构产生较大变形。
( 8) 局部降水困难时,可以多种降水方法综合利用,以尽量减少降水时间,避免长期降水对周边环境产生较大影响。
4.结语:
由于地铁排降水施工现场场地小,地下构建物结构复杂,因此要不断加强对深基坑降排水施工工艺的探索,保证地铁工程拥有良好的降水效果,为地铁工程的安全运行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阳玲.地铁车站降排水施工技术[J].市政技术,2005(2).
[2] 关晶晶,董旭.浅论沈阳市地铁工程施工降水回用的意义[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8).
[3] 杨建,关寅杰,乔豪,等.浅析沈阳市地铁工程施工降水排水方案[J].科技传播,2011(4).
篇8
关键词:城市内涝;实践经验;解决办法
1 城市内涝的原因
城市内涝的主要原因包括设计因素,地面因素和气象因素。
1.1 设计因素
我国的城市建设一向是“重地表,轻地下”,一味的追求外表的华丽,而轻视了地下各种排水设施的建设,从而使城市排水系统建设明显滞后城市的发展,旧的基础设施已经不能承担城市建成扩大后的负荷。其次就是城市现有排水系统设计标准偏低,城市一般地区排水设施的设计暴雨重现期为0.5 年-3 年,重要地区也只有3 年-5 年,而在实施过程中,大部分城市普遍采取标准规范的下限,有的甚至比下限还要低。
1.2 地面因素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面积越来越大,原有的草地树木等地表植被以及流和湿地被大面积的水泥地,柏油路和高楼大厦所取代,使降雨入渗能力减弱甚至使降雨下渗功能丧失,从而使暴雨产流量增加、汇流速度加快,从而给地表排水造成了很大压力。
1.3 气象因素
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是造成城市内涝的直接原因。,而城市由于“雨岛效应”和“混浊岛效应”比农村更易遭受暴雨的袭击。“雨岛效应” 是指城市内兴建的高层建筑使空气循环不畅,空调、汽车尾气等增加了热量排放,在城市上空形成热气流,增加了降水的可能性;加上城市建筑物集中使风速减小,导致强降水滞留时间变长,总降水量增多。城市“混浊岛效应”对降雨的影响表现为:尘埃等混浊物是云层中水汽变成降水最需要的凝结核,城市上空的凝结核越多,水汽就越容易在此凝结造成降水,从而增加降雨量。
2 国内外城市内涝防治经验
2.1 国内
青岛是我国唯一不受内涝灾害威胁的城市,拥有令我国其他城市都望尘莫及的排水系统,青岛的下水管网是有当年德国人所修建的,在青岛,很多地方都能看到防空洞一样的排水管道,并且在青岛老城区地下也密布着能开进汽车的地下水管网,并且这种管道都采用上宽下窄的设计,不仅可以减少管道受力,还可以使雨水在流量较小的情况下依然保持较高流速,减少泥沙沉淀,减轻日后养护的压力。同时青岛在这方面的投资也是相当巨大的,2009—2010年,青岛市用于地下城市排水管道系统的投资分别为10亿元和7亿元,2011年预的投入更是达到了20亿元。同时从2010年10月1日起,《青岛市城市排水条例》也已正式开始实施。由此看来,青岛市政府对于排水管网事业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这样看来,称青岛为“中国最不怕水淹”的城市也不足为奇了。
在国内,鲜有内涝的城市还有江西的赣州,这一切都得益于令人称奇的赣州古代城市排水系统 。赣州的城市排水系统修建于900多年前的北宋年间,名为福寿沟,全长12.6Km。是一个生态和环保的排水系统。这个排水系统把整个市区的水塘都沟通了,而且利用水位的落差把经过处理的污水排入赣江的入口处,建成了消涨自然闭合的系统。江水涨时自然关闭,江水落时自然开启。 这个城市排水系统就是现在看来也还显得比较先进和科学。福寿沟根据赣州城的地势,采用明沟和暗渠相结合,并与城区的池塘相串通的方式。这样既可避免沟水外溢,又可利用废水养鱼和种植水生植物。福寿沟通过城墙下面的水窗,将废水排入章江和贡江。整个福寿沟排水系统,是古代城市建设中富有创造性的综合工程。
2.2 国外
德国,美国都是治理内涝和雨水利用技术十分先进的国家。
德国联邦统计局统计,德国全境共有51.5万公里长的排水管道,可环绕地球13圈,每年可以处理94亿立方米的污水和雨水。不仅在排水方面做得比较好,在雨水的利用方面德国做的也十分出色,从规划、设计到应用,不但形成了完善的技术体系,而且制定了配套的法规和管理规定。其中雨水利用的技术体系包括雨水径流收集技术、雨水径流传输与贮存技术、雨水径流过滤、控制与处理技术、雨水径流的利用技术等。不仅有了先进的技术体系,德国同时还制定了严格的法律、法规和规定,最终使德国在这方面成为了世界上最为先进的国家之一。
正如现在的中国一样,以前的美国也为各种城市内涝灾害而苦恼,但是通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美国在城市排水系统建设和内涝治理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功,主要体现为完善的内涝防治立法,先进的排水理念和技术,以及多种经济方式激励民众参与应对防治城市内涝。美国在城市防涝方面采取立法与工程举措并重的手段,美国多个州相继颁布了《雨水利用条例》,并且广泛推广新型的雨洪控制理念(LID),并且通过一系列措施对对新的理念和技术进行扶持,例如对应用新型雨水管理理念的项目进行奖励,从而促进相关新型理念和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同时美国为增强城市排水系统功能还普遍采用了:生物渗透系统、渗透排水沟、植物过滤带、绿色屋顶等先进的技术
手段。
3 解决城市内涝的对策探讨
3.1 完善城市内涝相关法律法规
通过法律形式对城市内涝防治和排水设施建设提出相关规定。比如,美国有防范城市内涝的法律,日本有《下水道法》,德国有《城市内涝保险法》。从法律的角度上规范城市规划建设中的排水问题,明确内涝防治的措施。让城市内涝防治做到有法可依,执法有据。
3.2 排水系统和排水管道的优化
首先,我们可以考虑建设排,蓄相结合的排水系统,如果片面强调加大雨水管网的建设,势必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不仅浪费财力,而且浪费宝贵的水资源。我们可以在在城市低洼地带建广场,小区建下沉式花园,在暴雨来袭时将雨水暂时储存起来,雨后可以将这些雨水利用或者排入河道。同时也可以在市区建设绿地,在需硬化的地面铺设渗水砖,将雨水直接入渗,很好的补充了地下水。同时也缓解了地表的排水压力。其次,我们可以提高排水系统的建设标准,我国普遍存在城市现有排水系统设计标准偏低现象,城市一般地区排水设施的设计暴雨重现期为0.5 年-3 年,重要地区也只有3 年-5 年,而在实施过程中,大部分城市普遍采取标准规范的下限,有的甚至比下限还要低。因此我们要对《室外排水设计规范》进行修订,合理提高排水系统建设标准,然后各城市应按新标准,评估城市排涝能力,根据评估结果,合理布局排涝设施,采用新的标准建设城市排水系统,并逐步对原有的排水设施进行改造。进而使排水系统和排水管道逐步得到优化,提高城市抗灾能力。
3.3 强化管网管理和维护工作,加强文明排水宣传教育
管网运行时要加强管理,加大对旧设施的更新改造力度,要有专门的部门对这方面进行管理,实行责任制。建立防洪监测体系和应急预案系统,并保证系统的有效运转。同时雨水口的后期管理和维护在很多城市并没有被引起足够的重视,大部分雨水口里面都存在着大量的垃圾和尘土,大大减小了雨水口的排水能力。这就需要我们提高人们对城市排水设施的认识,促进人们自觉爱护公共设施,文明使用排水系统。
3.4 学习国外先进的实践经验
人们都说,验证一个国家和城市是否发达,一场雨足矣,它或许有钱建造高楼大厦,却还没有心力来发展下水道;高楼大厦看得见,下水道看不见。你要等一场大雨才能看出它的真面目来。可事实是,只要有大雨,哪怕是一场预知的大暴雨,国内许多城市的排水系统总是经不住考验。从上面对发达国家的成功实践经验的介绍中可以看出,我们和和他们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并且相信他们的成功做法,一定给了我们很多启发。
4 结语
应对城市内涝灾害的频发,应树立科学的发展的理念,规划城市发展,完善城市规划建设法规,强化排水管网建设,做好文明排水宣传教育,借鉴国内外内涝防治经验,做好雨水资源利用,采取多种科学有效措施提高城市的防灾减灾能力,从而保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我国城市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薛梅,陶俊娥,郭玲玲.产生城市内涝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生态建设,2012(4).
作者简介
篇9
一、检查概况
通过全面、深入的检查,进一步落实了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各相关科、室、部门的安全监管职责,严厉打击了非法违法建设行为,健全并落实了安全管理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建筑安全生产技术规程和标准,彻底排查治理事故隐患,认真解决安全管理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做好防汛防雷等安全生产工作,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了事故的发生。
二、检查范围
此次安全生产大检查的范围是全市所有建筑施工工地、保障性住房、公园游乐设施、供水、排水、燃气、市政公共设施的安全生产情况。
三、检查内容
(一)建筑施工企业方面
在全面检查的基础上,重点检查了建筑施工企业项目工程设计是否符合安全规范、安全规程,管理制度是否建立健全,安全要求、岗位责任是否落实到位等情况,突出检查工艺系统、基础设施、技术装备、施工环境,防控手段等方面存在的隐患。具体包括:
1、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情况。建筑施工企业法定代表人负责制及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各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及落实情况。
2、建筑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程执行情况。设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配备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情况;技术设备安全管理制度和岗位安全作业规程建立、执行情况;企业的安全生产建章立制情况;施工现场安全监督检查情况;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工程设计中的安全专篇制订执行情况,以及依法履行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情况;外来施工队伍(承包商)安全监管情况等。
3、隐患排查整改和重大危险源监控情况。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重要设施、装备的完好状况及日常管理维护、保养情况;危险性较大的特种设备和危险物品的存储容器,运输工具的完好状况及检测检验情况;对施工现场及其重点环节和部位重大危险源普查建档、风险辨识、监控预警制度的建设及措施落实情况。
4、应急管理情况。建立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或与相关应急救援队伍签订协议情况;配备应急救援物资、制订应急救援预案和应急演练情况;对企业周边或施工过程中存在的易由自然灾害引发事故灾难的危险点排查、防范和治理情况等。
5、安全基础工作及教育培训情况。企业安全生产档案建立情况;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的持证上岗情况;施工现场职工(包括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情况;劳动组织、用工等情况。
(二)保障性住房
对全市保障性住房工程质量安全情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检查。
(1)对保障性住房工程质量监管情况,开展质量监管情况,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情况等。
(2)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及图纸审查、检测机构和注册执业人员质量行为情况。
(3)地基基础、主体结构和装饰装修等工程施工质量。
(三)燃气安全生产检查工作。以《城市燃气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为依据,认真开展了对燃气企业的安全监督检查工作。着重检查我市液化气企业的储存、充装、运输、销售等环节,以及天然气输送管道、阀门老化和泵房情况,详细检查各企业的应急预案和岗位责任制度、日常维护记录、企业安全责任制的落实情况。要求各企业要严格执行安全技术规程,加强防雷电设施的检查,在雷雨天气情况下,燃气储罐要停止装卸,并要维护好生产区的排水系统和其它安全设施。要加强高温天气下生产储运设施温度、压力的监控,严格禁止超温作业,及时做好降温工作,坚决防止泄露、燃烧、爆炸等事故的发生。
(三)城市供水、排水安全检查工作。检查了操作规程和岗位责任制落实和上墙情况。并对三星堆水厂及水源保护地进行检查,对水厂安全重点部位进行安全监督,增加对水质监测的次数,在保证供水的基础上杜绝由于饮用水而发生的疾病和中毒事故。在城市供水方面,检查供水管网被骑压情况、市政消防栓维护以及自来水管网爆漏抢险预案的准备情况。采取了有效措施确保城市排水和污水处理设施的正常安全运行,并针对可能因断电造成的影响,制定了应对方案。
(四)公园组织对游船、观光车等游客运载工具及带有危险性的旅游项目、大型游艺机等安全情况进行全面检查,督促各经营单位加强设备维护和管理,对达不到安全要求的已一律停止运营。加强了对广场、公园等人员密集场所等的安全检查和整治,确保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畅通和消防设备设施齐全完好。
(五)市政公共设施安全管理工作。积极组织对全市市政公共设施的安全生产大检查。通过对道路、路灯、下水道等设施及金雁广场、中心绿地、火车站广场进行安全检查,对发现的安全隐患,已及时 通知相关责任部门进行整改,落实整改责任。
(六)相关科、室、部门方面
1、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情况。落实《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一岗双责”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的通知》(川府发【20__】40号)工作情况。
2、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和部署继续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重点工作情况。
3、加大监管力度,建立和完善联合执法机制,严厉打击非法违法建设行为和查处事故瞒报、谎报行为情况。
4、落实安全生产大检查工作责任,组织企业开展自查自改情况;全面掌握重大事故隐患和重大危险源,落实整改和监控措施情况;加强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建设情况。
5、建筑施工专项整治情况。
篇10
这不过是水患的开始。
5月上旬以来,长江以南大部分地区已遭受11轮强降雨洗礼,江西大部、福建西北部、广东北部、湖南南部的部分地区,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多五成至一倍。江南、华南主要多雨区,降雨量多为历史同期之最。有50多条河流发生超警洪水,其中抚河、信江、赣江发生超历史纪录特大洪水。
“北方冷空气南下,与西南暖湿气流在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交汇,加强了这些地区的气流上升运动。由于这些地区中低层水汽含量较丰富,在空气上升运动中,水汽容易凝结成云致雨,进而形成较强降水。”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杨贵名对《财经》记者解释近两个月南方多雨的起因:与往年相比,今年北极地区的冷气团比常年同期偏向亚欧大陆,来自北方的冷空气异常活跃。
自5月汛情开始,国家及各地防汛部门按各级应急预案及时启动了应急措施。即便如此,洪水仍造成严重损失。在6月24日防汛抗洪救灾紧急视频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指出今年南方暴雨暴露出中国防洪体系的三大软肋:“中小河流防洪标准偏低,山洪灾害防御能力较弱,城市防洪排涝标准偏低。”
截至6月30日,全国累计洪涝受灾人口7297万人,因灾死亡392人、失踪143人,倒塌房屋43万间,转移人口504万人,直接经济损失约881亿元。这些数据的背后,山洪居“过”至伟。
山洪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近年有上升的趋势。根据水利部2008年1月的中国水旱灾情公报,2006年因山洪死亡人数达1612人,占洪涝、干旱灾害总死亡人数的70.8%。而今年因山洪灾害死亡人数已占全国洪旱灾害总死亡人数的九成以上。
山洪是指汛期由于降雨在山丘区引发的洪水、泥石流、滑坡等灾害。由于突发性强、地质条件较差,很难进行工程建设预防,因而在防治方面难度较大。
与其他洪涝灾害相比,中国在山洪防范方面的基础设施更加薄弱。水利部洪水管理与减灾政策研究室主任李娜认为,目前山洪灾害的防治应着重加强短期的预警预报,做到准确及时,而山洪预警的准确性要依赖大量数据。
据李娜介绍,在中国山洪灾害易发区,很多地方不仅没有监测数据,甚至连雨量站都没有。
与此同时,中国已经认识到中小河流的堤防建设应该引起重视,“其实农村的堤坝存在的问题,水利部门一直是很清楚的,但也只能通过加大资金投入一步一步来解决。”李娜说。
根据水利部、国土资源部、中国气象局、住建部、国家环保总局等部门共同编制的《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其近期(2010年)目标为“初步建成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以监测、通信、预报、预警等非工程措施为主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防灾减灾体系,基本改变我国山洪灾害日趋严重的局面, 减少群死群伤事件发生, 财产损失相对减少。”从这次南方暴雨的损失分析,尽管已到2010年,中国距达成上述目标仍有距离。
对于中国城市来说,除防洪标准很难达标外,中国一些城市“防洪”与“排水”标准的不配套,也成为城市防洪体系的软肋。在未进行水务一体化实践的城市中,“防洪”与“排水”分别归属水利部门和城建部门管理。水利部门按照国家标准制定防洪规划,而城建部门则依据城市排水标准,两个标准往往不一致。许多城市遭遇强降水后,不能及时排水的现象多由此而来。由于城市的资产比较集中,一旦受灾,损失往往超乎想象。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6月27日信息,目前中国南方强降雨过程基本结束,江西、湖南等省主要河流已处于全面退水阶段,除江西赣江仍超过警戒水位外,其他主要江河均已退至警戒水位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