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思维的培养范文

时间:2023-11-07 17:28: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理思维的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地理思维的培养

篇1

关键词:地理;思维习惯;空间思维;创造思维

在地理教学实践中我看到一些“不公平”的现象,有些用功刻苦型的学生上课认真听讲,笔记也记得工工整整,但每到考试时他们得到的回报与付出似乎相差很大,我困惑了。经过一段时间的仔细观察,我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缺乏地理思维方式与空间建图能力,他们对地理的学习过于死板,因此,普遍学得很累,对知识多用机械记忆。由此,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对地理教学至关重要。

一、 注重学生思维习惯的培养

我们为什么强调要向45分钟要效益,因为课堂上有老师的思维方式,这是学生进行思维建模的最好时刻。以湘教版必修3《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为例,应该如何解决我国东部地区的能源供应紧张问题,一般从开源、节流两个角度进行思维建模。开源:能源的跨区域调配(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拓宽能源的进口渠道;建立核电站、开发新能源;加强能源的勘探开发。节流: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和利用技术;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低耗能工业。有了这样的思维模式学生答题时不会出现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状况,对于所有资源、能源的短缺问题也迎刃而解,可见建立思维模型显得格外重要,而这种模型的建立应渗透到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去。

二、 注重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建构

地理教学是以地图作为载体,这是地理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关键之处,学会读图、分析图、甚至绘图是学生学好地理的前提。前面所提到的学生就是缺乏这种地理空间思维能力,所以他们的记忆方式是机械的。要将地理学轻松,活化地图很重要。可以将所有的知识放到图形上,进行图形记忆,之后学生只要学会看图说话就可以了。比如:在《地球公转》一节中,关于不同节气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问题,我利用地球绕日公转轨道图,让学生自己绘图,自己发现由于地球始终侧着身子绕太阳公转,确实导致在夏至日位置时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在冬至日位置时,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

首先,在课堂上可以运用各种直观教具和多媒体动画。这样有利于学生空间概念的积累,解决高中地理抽象事物多的问题。如《地球的运动》一节中关于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季节变化问题,解决这个知识难点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让通过动画演示在不同节气南通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学生可以形象地看出,当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时是南通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时,从而可以进一步得出,距太阳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就越大。这样通过帮助学生建立空间知觉,化繁为简。

其次,从读图到分析图再到绘图,循序渐进。地图的运用是地理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根源,是地理学科的的一大特色;地图的出现使地理学科变得丰富多彩,使地理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也使地理教学变得更实用性。因此,重视地图教学是显而易见的。因此,高考地理试题的呈现都以地图作为载体,苏联经济地理学家巴朗斯基曾说:“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并且应该说它是更经济、更容易理解的语言。”在课堂上应鼓励学生多采用简图、示意图的方式表现地理知识。实践证明,学生不会做题的根源是不会读图。因此,读图能力的培养对于地理教学至关重要。如《天气系统》一节关于冷锋和暖锋问题,可以采用边讲边绘的方式,动态呈现二者的形成过程,学生可以非常形象地知觉二者的区别,有利于概念的掌握。

再次,进行地理模拟实验的展示。若学生本身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能力一般时,很多内容用自己平淡的语言很难描述,而用PPT又是一晃而过,欣赏的时候一片繁荣的景象,而后记忆浅薄,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借助地理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心理学家认为在各种记忆中,动作记忆是保持时间最久且不易遗忘的记忆。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可以设计地理实验,准备等量的黄土,分别置于两个盘中,将两个盘按同样的角度摆好,用不等量的水同时洒在盘中,观察桌下水和泥土的多少,思考水土流失和水量大小的关系,由学生自己根据实验罗列表格得出结论,各小组间分享结论。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又可以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理念,让他们做课堂的主人,我认为这样的课堂学生的记忆是终身的。

三、 注重创造思维能力的渗透

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改革的思想,是与当今素质教育相统一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束缚了学生的思想,学生多处于被动状态。在这样的课堂里我相信学生学得并不快乐,学习更多的是一种任务。学生没有自己的思想,更多的表现为对教师观点的一种赞同,表现出来的问题是上课听得懂,一做题就错。如果能把学生学习的激情激发出来,那么所有的学习任务都将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情,转化成学生的一种主动的积极的行为。

1.转变教师“一言堂”的思想,放下面子接受质疑

经多年观察,很多学生有创新思维的思想,特别是在开学伊始,学生愿意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但很多情况下由于得不到老师的重视与肯定,慢慢地也就不乐意动脑子,而习惯于听老师讲,变成完全的接受者。而在45分钟的课堂上,教师为提高“效率”,很少让学生去阐述自己的观点,因为这样耗时多;很少让学生就一个问题进行发散式思维,因为这样教学任务完成不了;很少让学生发表自己的奇思怪想,因为面对这样的问题,教师自己得不出正确的答案,往往一发不可收拾。综上所述,教师面对升学压力,教学任务,选择了自己去说。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要翻转课堂,必须首先转变教育者的观念,思考教育让我们培养的是什么样的人才,不是“考试机器”,而是社会的建设者。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思想上、道德上是互相促进的关系,因此应鼓励学生对教材质疑,在教师、学生共同探究合作的基础上共同提高。

2.注重教学的引导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怎样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从学生熟悉的身边实例出发,调动起积极性来探究其产生的根源。以问题探究的形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以湘教版必修3的《产业迁移》为例,可以结合身边的实例,如在购买苹果手机时发现上面写着英文:Assembly in China。这表明苹果手机是在中国进行组装的,这就是产业迁移。这样可以很好地将学生的兴趣给激发出来,同时整节课可以以苹果手机这个案例为主线来与学生共同探讨产业迁移,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聚合式思维。将地理知识生活化,学生就会感觉原来身边很多的现象,都可以运用地理思维去解决。

3.正确评价具有创造力的学生

能不能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充分的机会和良好的氛围,是区别普通教师和优秀教师的真正标志,因此,应注重学生思维的批判性,缺乏思维批判性的人,往往人云亦云,没有主见。培养思维的个性,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各抒己见,并为其创造各种条件使其创造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对具有创造力的学生要进行正确评价,耐心陪伴他们一起成长。

篇2

关键词:培养;思维习惯;地理素养

为什么要培养学生养成地理思维习惯?地理思维是一种怎样的思维?怎么去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作为职中地理教师的我们,就有责任和义务去教会学生怎么学习地理,告诉他们,要学好地理,就必须养成地理思维习惯,用地理的思维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笔者就这些问题做简要探讨。

一、学生应具备的地理思维的主要特性

第一,区域性。区域性主要是剖析不同区域的内部结构,揭示不同区域特征的差异性和相似性、区域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之间发展变化的制约关系。在中国,早在20世纪40-50年代以前,地理学家所开展的大量的小区域研究工作,以及80年代以来区域地理学的复兴,都表明了区域特性在中国地理思维特性中的重要地位。而在国外,区域科学产生于半个世纪以前,区域科学对区域概念的表述比地理中传统的区域概念更进一步。现代区域科学更强调从一般到具体的演绎和定量分析,把解释和建立模型作为中心任务,无疑是对地理区域思维的一种完善。

在职中地理教育当中,有很多知识都涉及到区域结构、区域特征和区域联系的,如中国地图出版社(以下简称“中图版”)出版的《地理必修1》中“地球的圈层结构”、“世界自然带的分布”、“交通线路的选线”等,以及《地理必修2》中“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分布”、“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城市的空间结构”、“工农业的区位”等。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时具备区域性地理思维。

第二,综合性。地理事物的多样性、整体性决定了地理思维的综合性特点。另外,地理学与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民俗学、人口学、政治、军事、民族和宗教等方面都有很大联系,自然环境之间、人文现象之间、人文现象与自然环境之间均存在错综复杂的关联,只有对所有关联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从总体特性上进行研究,注意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不但如此,地理学科和其他如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之间也有密切联系,要解决某些地理问题,还要用到这些学科的知识,尤其是在自然地理方面,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时具备综合性的地理思维。

第三,社会实践性。学习地理知识和技能不仅关系到学生平时的衣食住行和休闲娱乐,而且关系到他们日后从事社会建设的能力和效率。如当我们在考虑何地找工作、何地购物、何地买房子等问题时,就需要获得、整理、利用地理信息的能力。又如企业和政府的决策,从寻找一超级市场或一区域性机场的最适当位置,到资源使用或国际贸易问题,均涉及地理数据的分析。没有一定的社会实践性地理思维,不但学不好地理,对将来从事社会工作也有所影响。

地理学向来重视其实践作用的发挥,从早期的规划到农业区划、行政区划、城市和区域规划,再到近十余年所广泛开展的土地利用规划、旅游规划、各种乡村规划(如集镇规划、乡(镇)域规划、村庄规划)和土地评估等,无不表明地理实践思维对国民经济的重要贡献,新时期这一思维特性还有待进一步发挥。

二、培养学生地理思维的方法

要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使其养成习惯,自然而然地运用地理思维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就必须从平时的教学过程抓起。可以采取以下几个做法:

第一,养成读图、用图的习惯――培养区域性思维。地图是地理学的重要工具,善于运用地图是学习地理的最有效办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懂得从地图上发掘信息,利用获得的信息,直接或间接地解决问题,还要教给学生把学到的地理知识转换成图形的技能,使学生养成图文互换的习惯。这样,经过长期的训练之后,学生脑海里就会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区域地理框架,养成区域性思维。

第二,养成收集、整理地理笔记和资料的习惯――培养综合性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要紧跟教师的教学思路,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各种问题,所以在做笔记方面可能会做得比较凌乱。教师可以通过检查笔记的形式,督促学生课后整理、补充笔记,尤其在每个单元学习之后,要引导学生做好单元知识网络的构建,从中把握主干知识,明确基本知识点,关注知识之间的联系,做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在把书由“厚”读“薄”的同时,还可以在分析问题时知识明确、综合、清晰。

此外,宇宙中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更不是静止的,都有它存在的环境条件,都在不断的变化发展。因此,要让学生养成整理资料的习惯,以某个问题为中心,去探讨它的相关问题,便于形成一个总体的综合认识。如在学习“大气的水平运动”时,通过整理,将与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的相关知识拉到一起,形成一个新的知识块,它将帮助学生对风形成一个综合的认识,进而能解决与风有关的各类问题。

第三,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和分析问题――培养社会实践性思维。地理知识和我们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收集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和热点问题,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在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时思维更加活跃和全面。在教学之余,教师可以开展一些如“手抄报评比”、“资料收集评比”、“新闻热点播报”之类的活动,让学生养成收集资料,并把资料用于综合分析问题的习惯。

在学生收集整理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帮助他们学习地理的同时,地理学习也有利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比较、选择社会生活环境,进而适应生活环境、保护生活环境、享受生活环境,从而提高应对未来生活的生存力。

篇3

关键词:创新思维;地理教学;培养;教育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8-0238-01 现今社会对人才需求在不断增加,对人才的要求也在逐渐的提高,对人才的要求已经不仅仅是对人才的专业知识的要求了,而且还加大了对人才的创新能力的关注,特别是现在的大学生创新能力。高中的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基础,所以学生在高中期间就必须开始重视自身的创新思维培养,并且要好好的训练自己的发散性思维。高中教学中教师所讲的内容在不断的影响着学生,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把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当做任务以及目标,并且尽自己所能去达成这个目标。

1.树立高中地理教学的创新理念

近年来的文综地理高考试题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学生在解答类似试题时困难大、得分率低。所以,地理教学中让学生树立创新理念显得特别重要。地理教学的创新目标,对于学生个体而言,应建立在充足的地理基本知识教育和相应的地理技术应用教育和社会实践之上。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应使学生的素质、技能和创新能力所形成的知识结构与社会产业结构相适应,并能适应社会本身动态演化。

地理教学创新的特点是教学方式具有启发性,能够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并且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从而加快他们对地理知识的消化吸收,逐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现代地理教学的创新过程中,记忆不再处于主导地位,创新才是最主要的。因此,地理教学创新应使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地理知识规律、本质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为其创新思维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2.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各种方式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创造出学生愿意参与的课堂气氛。例如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历来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讲到国际日界线问题时,学生总是难以理解。如果教师只是枯燥的说教或者让学生死记硬背,那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但如果这时教师能给学生创设一个情境:"在某个国家,有一对孪生姐妹,先出生的却是妹妹,后出生的反而是姐姐,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种违反常理的情况,对学生的刺激作用的显而易见的,非常有利于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并积极与老师配合,以解决心中的疑惑。也许就是这样的一次感兴趣,就让学生喜欢上了地理这门课,这就为启发学生的求知欲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动力。

3.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地理知识与其他学科的知识有着丰富的联系。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有时候,将其他学科的知识引入地理课堂,不仅能够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助于学生加强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领悟。例如一句古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就能让学生非常形象地记住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这个知识点,并且还记得非常的牢固。再如在我们学习亚洲季风这一环节时,对于季风的成因,要想很好的理解,就要用到物理学中的热胀冷缩这一原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不仅能使地理教学取得很好的效果,同时也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具有很好的帮助。

4.巩固基础知识,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扎实的基础知识能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必须巩固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地理课程当中的相关概念要让学生理解深入,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让学生的头脑当中形成一定的地理思维模式,掌握地理知识的客观规律,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具有创造性的思维。

5.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在课堂当中通过先进的教学手段讲解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但这决不是唯一的手段。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课外活动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室创设地理知识的氛围,办地理墙报,让学生时刻能够学到地理知识。举办地理知识的竞赛活动,形成一种互相学习地理知识的良好氛围。通过举办这些活动,能够深化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在学生之间产生一种良性竞争,增长见识,促进学生地理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广泛接触大自然,在这个活动中,可以极大地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能够促进一个国家的进步,是当今社会竞争中必备的因素。地理知识面相当广泛,涉及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知识,学生具有创新能力能够促进我国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发展。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通过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积极地思考和探究,从而树立创新的意识,增强学生创新的勇气,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最终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促进地理教学目标的实现。

6. "教人以渔",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篇4

关键词: 地理教学 培养策略 地理逻辑思维能力

地理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主地学习地理,提高地理应用能力,这是学好地理的关键。

一、什么是地理逻辑思维能力

地理逻辑思维能力是指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地理思维方法的能力,是对地理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地理概念、地理判断和地理推理等材料的阐述,需要运用地理逻辑思维,是学好地理学科所必需的能力。

二、加强高中地理教学逻辑思维的必要性

1.高考考试要求。

从高考来看,地理学科除考查一定的基础知识外,着重考查学生的各种能力,高考测试能力要求有四大方面: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四个方面。地理高考考试要求学生具备地理逻辑思维能力,而且逻辑思维方法是提高学生地理综合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考核要求“认证和探讨地理问题”方面,明确要求学生“能够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地理问题;能够提出必要的论据来认证和解决地理问题;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与结果;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因此,掌握正确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对高三学生的一项必备的能力要求。

2.学生答题实际,缺乏逻辑思维性。

近几年,地理高考试题的命题加大了学科思维量,越来越侧重考查学生地理学科思维、地理学科能力。学科思维能力是影响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关键因素。从高考文综卷第37题的阅卷情况来看,如2012年文综卷,从学生的考试成绩分析,学生得分率不高,学生在答题过程中出现的失分主要是:一是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缺乏答题角度或者是纯粹罗列知识点,逻辑性差;二是学生的空间方向不清,地理事物的空间方位颠倒,没有清晰的地理区位空间。一些学生字迹潦草、易写错别字,如“丘陵”写成“丘林”,“热岛效应”写成“热导效应”;一些学生不能用简练的专业术语表达,答题语言不简洁。主要反映出的问题是考生思维不活跃、逻辑思维能力不强,这是学生不能获得高分的关键因素。

3.教学中对逻辑思维能力培养重视不够。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但从平时的地理课堂教学观摩课看,目前的地理课堂教学存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取、组织方式等不注重学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少教师用教材教,而且是完全按教材的顺序指导教学,对逻辑性缺少考虑。

4.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一生受益。

逻辑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的核心,它起着对问题的分析、比较、判断、推理和结论等重要作用。放眼如今的就业市场,高教新闻有一则报道:用人单位称,越来越看重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将来在工作时容易形成一定的思路,并能够具有独到的看法,逐渐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目前不少专家指出,在基础教育阶段,努力培养和提高青少年的逻辑思维能力,将直接关系未来民族素质和国家发展,这不仅已为当今世界各国发展的生动现实所证明,而且是国内外许多知名教育家和事业成功人士的共识。为了促进青少年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要求广大逻辑工作者和基础教育工作者加强合作,共同携手将逻辑知识融入中学教育实践中。

三、增强地理逻辑思维能力的主要做法

1.树立正确的课堂教学观念。

要培养学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课堂教学应从只重视照本宣科的教学转变为从图文中获取信息,只重视“灌输式”的教学转变为“讨论式”的教学,只重视单纯地强调知识的记忆转变为思维能力的训练,只重视教师告知式的解释为让学生“感悟”,充分理解学以致用,只重视结果的教学转变为重视过程的教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宜多讲,应少讲多学,把尽可能多的教学时间交给学生,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真正起到点拨思路的作用。

2.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注重逻辑性。

目前使用的人教版教材,教材的一些内容是以概括的知识点、阅读材料、案例、探究活动等形式呈现,教材逻辑性不强。在备课时注重研究教材体系和内容,在组织教学时不完全按照教材原有的形式教学,充分考虑逻辑关系,竭力揭示个别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性,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认知规律,利用感性材料,强化语言表达,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调整教材内容顺序,增强逻辑性,形成能够培养学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的教学设计。

在地理教学中我们“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备课时吃透教材,理顺思路,才能指导学生进行学习。

例如,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部分,教材侧重说明山地由于地形崎岖,修交通线成本高,难度大,它是影响交通运输线路结构、密度、分布和线路的走向的主要因素。需要对教材进行逻辑处理:(1)地势对交通线路的密度的影响;(2)用图片展示平原及山区交通线路的布局和形态、交通线路选线中应综合考虑的因素、地形对交通线路走向的影响;(3)科技进步使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不断降低。通过这样处理,教学内容的逻辑性有所增强。

3.教学呈现方式要有利于进行正确的地理逻辑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给学生呈现地理概念、让学生形成地理概念。因为没有明确的地理概念,就不能很好地掌握地理知识,进行正确的地理思维,地理概念是地理理性知识的基础。其次,中学生的时空抽象能力有限,在组织教学时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运用形象思维的丰富材料,把一些地理事物或现象通过直观的形式予以展示,教师进行必要的点拨、讲解,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必要时进行适当暗示或提醒,同时要求学生对这些感性材料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强化表达能力。高中地理的逻辑思维推理更多直接体现在各种图像上,教学时充分发挥图像作用,在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相互转化中,利用感性材料强化语言表达,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引导学生构建、阅读思维导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例如,对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教学,引导学生形成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思维导图,构建知识体系,既培养学生对教材的概括、归纳能力,又让学生对整个单元知识体系有整体把握,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思维导图如下图示:

4.根据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地理逻辑方法主要有:比较法、分析综合法、归纳演绎法。比较法是最重要的逻辑思维方法,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石。地理理性知识包括地理概念、地理特征、地理规律与地理成因等。地理教学中进行逻辑思维活动的基本途径一是从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异同点进行思维,二是按照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各个属性、部分、方面进行思维,三是运用归纳演绎方法进行思维。因此,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教师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是问号,我们的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当归功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就在于逢事问个为什么。”在地理教学中,应多采取教学内容的问题化方式,加强启发诱导。问题能够激起疑惑、促进思考,调动学生一切可以利用的头脑中的知识,从学生的认知能力角度出发,一步一步深入挖掘,有利于学生思考。教学内容的问题化就是将教材中以“定论”形式陈述的材料,转化为引导学生探究的“问题”形式,让学生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以“问题”方式呈现教材,唤起学生探索研究的热情,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思考的内在需要。教学内容的问题化策略的关键是教师要从教材中提取出有价值的问题,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追求事物本源的欲望。例如对于“鲁尔区工业区”的地理教学,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1)鲁尔区的位置在哪儿?(2)鲁尔区为什么被称为德国的“心脏”?(3)鲁尔区的区位优势表现在哪儿?(4)利用鲁尔区的优势可发展哪些传统的工业部门?(5)鲁尔区传统工业得到了持续发展吗?(6)鲁尔区如何进行综合整治?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总之,培养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能力应该在地理教学的各方面加以重视,只要地理教师能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注重学生逻辑思维发展的规律,那么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一定会增强,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一定会提高。

参考文献:

[1]褚亚平,等著.地理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2.

篇5

关键词:地理教学;逆向思维;能力培养

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索,树立新思想,创立新形象。当大家都朝着一个固定的思维方向思考问题时,而你却独自朝相反的方向思索,这样的思维方式就叫逆向思维。人们习惯于沿着事物发展的正方向去思考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其实,对于某些问题,尤其是一些特殊问题,从结论往回推,倒过来思考,从求解回到已知条件,反过去想或许会使问题简单化。

地理教学往往对正向思维关注较多,长期正向思维形式的思维定势会影响逆向思维的建立;又由于经正向思维转向逆向思维需要重新调整心理过程,重建心理过程的方向,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正逆向思维联结的难度。凡此种种,使得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成为地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通过怎样的途径来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呢?我在教学中作了以下一些尝试:

一、加强对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1.执因索果,讲解地理概念。在地理教学中,我们往往引导学生通过正向思维去获得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挖掘教材中的某些探索性内容,课堂效果不是很好,我们可以执果索因,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去掌握地理概念,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比如在讲地转偏向力时,我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滴适量的水,待水向下流的过程中,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然后观察水流的偏转方向。他立即作了该实验并得出正确结论——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紧接着我又问,研究“地球自转使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产生偏向”有何实际意义?知识面广的同学踊跃发言“河流在北半球以冲刷右岸为主,南半球冲刷左岸为主”,“远洋航海利航空都必须纠正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否则无法到达目的地”,“发射洲际导弹不订正方向就无法命中目标”等。我进而引导说“这些都是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因此,地理课中有必要不失时机地加强逆向思维的训练,促进思维的流畅性。

2.反向逆推,探讨命题真假。探讨某些命题的逆命题的真假,是研究地理科学的方法之一,也是学生学习地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在学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一课时,适时问学生,高原有水土流失,平原可以发生水土流失吗?象这样的反问,学生可能一时答不出来,但只要教师略加点拔,学生就可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究获得正确答案。通过老师反向逆推,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去发问、发现,可以进一步扩大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深化和升华所学的课本知识。

3.辩证分析,探究地理规律。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如果我们从矛盾的不同方面去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往往能认识事物更多的方面。例如:在学习“核能源”时,有的学生对“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适宜大力发展核电”提出不同见解。他认为“核电站核泄露事件会造成严重污染,从环保的角度考虑不宜大力发展”。我解释说,如果处理得当就不会造成污染。可学生的意见是:即便是处理得当,目前没有造成污染,可核废料依然存在于我们的地球上,随时有因为突发的不可知事件而造成核污染的可能性,对未来构成威胁,因此应慎重开发。这样讲解,可以提高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运用“反证”,证明地理结论。反证法是正向逻辑思维的逆过程,是一种典型的逆向思维。反证法是指首先假设与已知地理事实和结论相反的结果成立,然后推导出一系列和客观地理事实。类似于数学上证明假命题不存在,所以真命题就是正确的了。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相矛盾的结果,进而导致否定原来的假设,从而更加有力地证明已知地理事实和结论的正确性。例如,在讲解太阳光照图判读技巧时,一些空间想象力差的学生不好理解,我就先让学生理解太阳直射点在赤道的特殊情况,在学生思考讨论的基础上,再由教师用多媒体演示讲解,学生的疑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在正面讲解某些内容比较困难时,反证法不仅可以起到化难为易、事半功倍之效,而且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二、在习题教学中,强化对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训练。

1.例题示范,克服思维定势。在习题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讲解一些与学生原有认知相冲突的范例,可以打破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开拓学生逆向思维的思路。例如:近年来,科学家在青藏高原的一些高寒地区发现了十分发育的喀斯特地形,试解释这种现象。由于学生一般都知道喀斯特地形发育的两个基本条件,即首先要有范围广大的可溶性岩石,其次必须具有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现在的青藏高原气候高寒,不具备上述条件,这样的思维定势无疑会使学生感到求解无路。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从青藏高原发展历史寻求答案,则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效:青藏高原在地质史上曾是一片海洋,沉积了巨厚的石灰岩,后来地壳上升,在上升的初期高度不大,气候高温多雨,发育了喀斯特地形。青藏高原急剧抬升后,喀斯特地形亦随之上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这道题既锻炼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又串联了有关知识,使学生以其所知解决其未知的新问题。

2.反向选择,活跃逆向思维。学生在做选择题时,如果由题干直接做选项不好做时,可以看选项,如果里面三个选项是一个意思,那就可以选那个不一样的了。例如此题,当M地月平均气压全年最高的月份,可能出现的地理现象是

A.巴西高原处于湿季 B.尼罗河进入丰水期

C.墨累达令盆地收割小麦 D.我国东北地区高温多雨

一看选项,A、B、C都是北半球的冬季,所以直接选D。

3.正逆互用,促进双向思维。有些题目,我们既可以引导学生用正向思维去解答,也可以从所求的结论出发,反向推理。寻找所需的已知条件、概念、原理和规律,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来解题。这样做,培养了学生从正逆两个方向去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了正逆向思维的联结,使两者相互检验、相互补充,进而产生良好的交叉效应。

最后应该指出的是,如果一个学生的双基越扎实,前面知识对后面知识的负迁移作用就越小,逆向思维也就越容易建立。因此,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必须以扎实的双基为前提,否则会弄巧成拙、事倍功半。我们只有在夯实学生双基的前提下,顾及学生年龄、心理发展特点和接受能力,精心设计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方法,才能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增利,《高中地理教材知识资料包》,北京教育出版社,北京出版集团公司,2007年9月出版.

篇6

关键词:空间思维观念;途径;探索

高中地理作为一门学科来说,空间性是其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因此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与教育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观念就成了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的课题之一。下面,笔者就自己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谈一些体会。

1地理空间思维观念的含义与理解

地理学是关于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相互关系的科学,它与人类生存空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正确认识地理要素之间(如人地之间、地理各要素)的空间关系是人类能够进行各项认知行为和实践活动的前提与基础。因此,在教学上地理空间思维观念是地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地理空间思维观念是在地理空间知识学习和空间能力培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效的思维系统,通过对地理现象的分布及空间关系的认知,能够建构学生地理空间意识,有助于学生透彻认识人地空间关系和形成正确的生存观,更好地进行地理学习。地理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其思维方式的空间特色,各种地理思维活动如记忆、想象、概括、推理等无一不借助各种形式的空间展开。研究地理空间思维的规律和特点,强调地理空间思维意识和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地理学科素质教育有指导作用,也对地理教学模式的完善有重大意义。

2地理空间思维观念建构途径

2.1树立宏观性、整体性思维,建构大地理学习观念

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即地理事物或现象,考察其存在都有特定的地点、时间、状态等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伴随着的其他因素的相互影响和制约。教师应帮助学生用整体的宏观思维方式学习地理知识,掌握地理规律,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传统地理教学形成的微观地理研究学习模式有其优点,能够对地理现象作细致的分析考察,但却忽略了地理研究对象与周围事物之间的关联,而这种错综复杂的关联又恰恰是影响研究对象的强大动因,对掌握和理解人与地理事物之间、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有重要意义。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应启发学生宏观性、整体性思维,努力建构大地理学习观念,使其能够在更高的视角和观察研究位置理顺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种有效的思维趋向。如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太阳辐射、地球公转及自转等事物与大气的运动、地转偏向力等现象联系,然后再将其和地球各个风带、河岸沙滩形成等现象搭建起联系,解释它们之间深刻的原因和道理。这样从宏观角度入手并向更微观处发展深入,就能从宏观上连续不断地向微观延伸,地理学习的各种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2.2营造关联思维模式,培养空间多视角、扩散性思维能力

学生学习地理的困难之一是无法将空间思维扩散化,不能行之有效地建立关联思维模式,以及无法对同一地理事物做多视角的分析、整合,这方面存在的问题要求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不能只停留在对某一具象事物作单角度的理解。因此,地理教学要求教师帮助学生培养多视角的扩散性思维能力,科学把握地理事物存在的依据和意义,得出全面的地理分析结果。如教师在讲解城市的地域结构相关知识点的同时,应努力培养学生对现实或模拟区划问题的解决思考,将各种研究要素充分调动,多角度展现,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事物关联意识。如在分析钢铁厂建造区位的合理性时,不能单一地分析距离原料远近的问题,也要考虑盛行风向、距燃料的远近问题,从而综合得出合理建造地点的结论。

2.3利用地图丰富内涵,培养空间思维能力地理空间思维从一定程度来讲是对地理图像的观察、分析、综合以及对地理图像的记忆、理解、吸取的活动。地理空间观念的形成,可以通过学生是否形成运用地图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是否形成运用地图解决问题的意识等方面来反映。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地图增强空间思维的能力,地图包含丰富的地理信息,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各种信息的相互关系,以提高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地图反映众多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相对位置、空间结构等,地理事物及多种地理要素的结合和联系。各种专题地图反映了不同要素的空间分布规律,如地形图、气候分布图等,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形成空间的整体性,只有把各种要素地图组合,才能较好反映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性。如将洋流分布图与世界渔场分布图进行空间对照分析,可以揭示洋流与世界主要渔场之间密切的关联性,从而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贯通,有助于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2.4重视多媒体辅助教学,强化空间思维能力

篇7

关键词:高中地理;图像教学;地理思维能力

地理学科的内容广泛,具有抽象性,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应当以图像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以及综合思维能力。良好的图像教学能够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质量,其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激发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兴趣;第二,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一、激发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兴趣

1.提高地理图像的生活化

在图像教学中,教师应当加强地理图像的生活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与生活之间的紧密关系。教师可以将地理图像作为媒介,让学生对地理学科有更为深刻的感知与理解。提高地理图像的生活化在于对学生进行引导,图像能够表述出独特的地理信息,教师可以根据图像内容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例如,在讲可持续发展的相关问题时,教师可以结合节水标志,让学生分析水资源短缺与污染等问题,由图像逐步引申到课堂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利用图像梳理所学知识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瓶颈期,大量的地理知识累积到一起,难以消化,有很多知识会被遗忘,有时候虽然记住了知识,但是却不会运用。这时,教师应当发挥引导作用,利用地理图像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引导学生建立知识体系,形成良好的地理思维。教师可以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或者重要程度划分为多个层次,形成多条知识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记忆地理知识。

3.通过图像提高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让学生学会运用知识是各项教学活动开展的最终目的,因此,地理教师应当运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知识通常是单独讲授的,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学生很难将相关知识点联系到一起进行综合运用。为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使其形成良好的地理思维,教师可以利用地理图像将有关联的知识点串联到一起,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师可以给学生示范如何将知识绘制成网络图、树状图或者是推理图,鼓励学生自主整理知识体系,绘制知识结构图,定期总结知识点,为学生的后期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利用图像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1.通过图像转化知识点

转化思维是地理学习中的一种重要思维形式,一些地理图像虽然看上去较为简单,但实H上蕴含了丰富的内涵,如果学生无法理解图像的深层含义,教学目标将无法达成。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读图,将图像中隐含的知识点转化成文字。此外,教师还应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当遇到某个知识点时,学生能够在脑海里想象出图像特点,将具体的文字内容转化成抽象的图像,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处理地球运动的相关习题时,学生应首先联想到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及地球公转等图像,结合题目画出相关图像,最终解答题目。

2.通过图像深化知识层次

在系统的学习后,学生应当能够通过图像对知识层次进行深化,总结同一类问题的规律,不断提高自身对知识理解的深度与广度。为了提高学生的总结能力与抽象思维,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图像的绘制思路与过程,让其了解地理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无论是常用的示意图,还是等值线系列的图像,它们的绘制都是以客观现实为基础的,因此图像的绘制过程都遵循着某种规律。只要找到这种规律,学生就能够对某一类知识绘制出相关图像,而当学生看到某一种图像的时候,就能够联想到相关的知识点。如利用四个箭头画出的循环图像,如果没有明确的标识,它可能表示的是某一洋流,也可能是海陆间循环。

3.通过图像提高学习的灵活性

图像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灵活性,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学生应当学会举一反三,自己归纳并总结规律。利用图像来记忆地理规律,能够降低记忆难度,加深学生的印象。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一些简单的记忆方法,拓展学生的思维,如在讲解洋流性质、洋流流向以及等温线弯曲方向的关系时,教师可以将其中的规律总结为“等温线凸出的方向是洋流本身的流向”,就实际情况来说,这一总结并不完全准确,但对于学生记忆与理解来说确实有效。

三、结语

地理学科的抽象性相对较强,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师应当重视图像教学,通过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提高实际的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图像,更要让学生利用图像总结规律,学会绘制简单的图像,促进学生能力与思维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瑞娟.基于地理思维能力培养中学地理图形教学设计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5.

篇8

一、善用地图,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

地理学科研究的是人与生存环境的一门科学,其研究的角度注重空间结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将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置于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分析区域内的地理要素及其普遍存在的空间联系,掌握地理事物和空间的有序性和规律。

地图是培养空间思维能力的重要工具,教师在课堂中要经常训练学生读图、用图、画图,逐步在头脑中构建空间概念。这个过程是漫长的,需要教师耐心培养。在我教授的班级中,首先要求班级墙壁上挂有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讲课时,提到的区域都在图中指到,并引导学生观察它的地理位置以及与其他地理事物存在哪些联系;要求学生平日做题遇到的地名、生活中听到的热点问题所发生的区域都在

图中找到,常读图常用图,地图就会在学生头脑中保持并再现了。另外训练学生自己画图,不仅经常描图,而且指导学生自创地图,即把所学知识性的地理事物叠加在一幅图中,从而实现既活化地理知识,又逐步形成空间概念和思维能力。

二、展现思维过程,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地理事物之间有着因果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整体。地理逻辑思维就是借助地理概念,通过判断和推理,反映地理事物的本质,揭示其内在联系,从而获得对地理事物的规律性认识。教学中,展现思维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教师在展现自己思维过程时,首先要做到自己的思维清晰有序,讲授时层层展开、层层推进,做到有条有理、层次分明,可多借助纲要信号式板书或板图等直观教学手段,启发学生认识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其次要注重逻辑方法的传授。如在理解同类事物联系和差异时可运用“比较”思想方法,认识地理事物的本质特征,可通过“抽象与概括”的方法,理解组成自然、人文环境的各要素及其相互联系、制约的关系,也可通过“分析综合”的思维方法。地理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综合性是地理逻辑思维的一大特点,也是学生不易掌握的。一般来说,综合性思维也有一定的模式,教师可在平时讲授时注意渗透,让学生在对一个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时,有一个清晰的思路。例如,分析地理事物的影响因素,一般都可从自然和人文两个角度人手(如分析农业区位、工业区位……),而分析地理事物特点,一般可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分析(如人口分布、中国降水分布……)。

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逻辑思维方法和模式,就可以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逻辑认知结构,在新的认知活动中发挥作用,教师也要训练学生展现思维过程。要求学生在解决地理问题过程中,既要答出答案,又要表述出分析的思路。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及时评价并确定矫正的措施,进行必要的引导,这有利于学生掌握逻辑思维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三、紧密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地理实践性思维

地理学科讲授的是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关系,它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学习的目的是指导人类如何与环境协调发展。

篇9

一、加强学生对基本地理知识、技能的掌握。

在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也关注学生对基本地理知识、技能的掌握。如我国地势、地形对我国河流、气候有什么影响?学生必须对我国地形、地势、气候等特点有清晰的认识,这有利于学生进行良好的思维活动。这种探究过程伴随着思维活动的进行。探究的过程就是思维活动的过程。思维活动就必须借助自身已有的基本地理知识来完成。

二、按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发展规律,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也就是对地理事物或现象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方法。物质的运动和变化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地理事物或现象也是如此,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来认识这种规律。如有人对我国“北大荒”变为“北大仓”持赞成意见,有人持反对观点,我们该做出怎样正确的判断呢?从现实事物发展规律看,五六十年代我国对“北大荒”的开发使它变成了“北大仓”,为我国提供了大量的粮食等农产品。可这里原始湿地﹑林地被破坏了,野生动物失去了理想的栖息场所,濒临灭绝或已经灭绝;气候也不断恶化,水土流失加剧,终于在1998年发生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灾害。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保护原始生态环境,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地。

三、利用感性材料,强化语言表达,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感性认识是思维的起点,思维就是对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整理,上升到对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的理性思考。初中生的时空抽象能力有限,教师必须从初中学生实际出发,教学中充分运用形象思维的丰富材料,把一些地理事物或现象通过直观的形式予以展示,教师进行必要的点拨、讲解,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必要时进行适当的暗示或提醒,同时要求学生对这些感性材料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强化表达能力。例如:在“黄河水系”的教学中,幻灯片上黄河下游的流域面积明显地比中、上游缩小,这种一反常态的现象可以作为让学生从直观的视觉中进一步训练其抽象思维能力的一种素材。我们都知道黄河因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大量的泥沙在下游地平水缓的华北平原沉积,使河床抬高而成为“地上河”,水往低处流,高出地面的河床再也不可能接纳支流入黄河干道。

四、联系生活实际,活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水产业和野生动物及自然保护区等章节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死记硬背去掌握水产品的种类及分布、自然保护区的分布及所保护的珍稀动物,出现张冠李戴、移花接木的现象在所难免,甚至比比皆是,但教学中如能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结合,则效果就大不相同。例如:利用温州地处东海之滨的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的优越性,让学生凭自己的生活经历讲出所吃过、见过或了解的鱼类,再把这些鱼类按生活在淡水或海洋进行分类,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如,把野生动物的分布情况与国内的旅游景点有机地结合起来,许多学生原本对珍稀野生动物本身并不感兴趣,但因为平时的一次旅游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念念不忘,利用这种潜意识去识记野生动物或自然保护区就成了他对以往旅游的美好回忆。实践证明,教学中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越贴近,其学习的兴趣和识记的效果就越好,期间的思维活动也越活跃。

五、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独特性。

篇10

【关键词】地理教学;创新思维;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的特殊目的就是发展智力,培养聪明人。”新世纪需求新型的人才,而新型的人才要靠新型的教育培养。新型教育的起点和归宿是学生的全面发展、顺应时代的发展。在地理教学中如何贯彻创新原则,开启学生的门扉,使学生能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呢?笔者认为,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激发求知兴趣,激励创新精神;积极引导学生捕捉直觉,大胆想象;热情鼓励学生主动质疑批评,多角度思考,意在创新。思维创新就可以在地理教学中得以落实。

一、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自主创新

学生的主体性发挥需要引导,创新就像种子,需要一定的环境,包括适宜的土壤、气候,科学的浇灌,施肥和培养,才能发芽,生根,开花和结果。因而教师就是要去创设这样的环境,一种有利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适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环境。在民主和谐、自由宽松的环境下,人的思维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各种智力和非智力的创新因子才能发挥出最佳水平。地理课堂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课堂,每一个人都可以发表他的看法和想法,要学会去理解别人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老师要做到尊重学生,关爱每一个学生,正确地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学习。民主和谐的氛围使地理课上学生动起来,思维活跃起来,创新思维得到培养,创新能力得到锻炼。

二、利用感性材料,更换上课主体、创新提问、启发学生创新思维

地理教学中提问很重要。传统的提问方式是老师问学生答,一问一答式或一问多答式,目的是以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此时老师是主体,而学生处于“被动”式思维,他们被迫去思考前面的知识,被迫去思考老师要求回答的内容,被动地进入上课学习状态。因此,老师的提问方式和方法要新颖,因为初中生对新奇的事情才会感兴趣,这样才会引导学生主动的去想,学生有疑问他们才会进一步去思考问题。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于疑难处质疑”“于无疑处质疑”、“于核心处质疑”,让学生会发现问题,从而激活他们的地理思维。比如在学习“地壳运动”一节时,可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1)地壳为什么会运动?(2)地壳怎样运动。有了这两个问题,学生会带动思维,很快进入积极主动思维的学习状态,便于创新思维的培养。

地理教学中还要善于利用感性材料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的地理思维能力。感性认识是思维的起点,思维就是对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整理,上升到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理性思考。例如学习《中国的地形概况》一节课时,我首先引导学生读《中国地形图》,分析东部、中部、西部地形的差异。结果,很快学生就说出了各部分地形名称及高低差异,之后我揭示本节课重点是学习地势、地形的特点、优势性。同学们继续读文识图,很快分析出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的地势特点及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的地形特点。经过学生讨论分析总结出二者的优越性。

三、充分利用地图,培养学生地理思维的习惯

地图被称为是地理的眼睛,它汇集着大量的地理信息,它具有直观形象、生动活泼、对比鲜明的特点。目前学生在学习地理上头脑中没有形成清晰的地图表象、空间概念模糊,致使学习有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发挥地图的作用,发展地图思维对地理课堂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是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的有效途径。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是从感性到理性,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飞跃。地图的内容生动具体、主题明确,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从形象的感知、具体的事物入手,逐步形成抽象的科学理性知识。它可以促进学生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和记忆力的全面发展。同时地图可以确定教师所讲授的各种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帮助学生形成空间概念,使学生获得各种地理分布知识。例如:在讲授七大洲的地理位置分布时,必须借助地图才能讲清其经纬度和相对位置。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利用地图还可展示各种地理事物的大小、高低、形状等,了解地理事物间的分布规律和相互联系。

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积极开展课外活动,为创新思维提供营养

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地理教学如果只凭教师语言和书上的文字,从一个问题到另一个问题,就不有激起学生对知识深层次的兴趣,学生的思维能力也难以深化,达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的目的。因此教学教程中,应注重教会学生利用材料和工具亲自动手和实验,使手和脑的活动结合在一起,为创新思维提供营养。比如讲授经纬网的有关知识时,可指导学生用乒乓球做小地球仪,画出赤道、南北两极、经线和纬线,观察经、纬线长短及表示方向,再讲经纬线定义及特点,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记忆。另外组织多种形式的地理兴趣小组、搞社会调查、撰写小论文等多种形式,都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好途经。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是知识和技能两方面同时发展的结果,创新思维培养的最佳手段和场合应该通过日常教学过程,在教材中渗透,在活动中实现。同时课外活动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扩大视野、陶冶情操、激励创新的有效阵地。它为地理思维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智力营养和情绪环境,学生在这种活动中不受教材范围、教师倾向的束缚,独立自主的发展,在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的活动中去领悟课内教学所未涉及的奥秘。

五、运用激励机制,培养创新情感

在地理教学中学生根据老师的引导参与讨论、讲解、提问、答问。各小组根据提问和答问的情况记分,开展竞赛。运用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培养其创新情感,锻炼其创新能力。竞赛的内容和形式在教学中十分广泛,比如读图比读懂,画图比准确,提问、答问比创新,思维比敏捷,辩论比激烈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