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系统报告范文
时间:2023-11-07 17:28: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务系统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财务会计报告体系 改革 完善
针对现实中电力系统财务会计报告体系中的核算不规范、信息不完整等问题,本文提出了必要的建议以供参考。
一、电力系统财务会计报告体系的改革
建立电力系统的财务会计报告体系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相关的政府管理部门、等的信息需求,它所反映的内容包含着电力系统在一定时期内的财务运行状况及其教育发展成果等多种因素。对财务会计信息所展现的有电力系统的资产状况、偿还债务能力、发展前景等。但是我国现行的财务会计报告体系在质量上与国际水平差别太大,这需要我们对现行体系进行相应的改革。
从我国电力系统的财务会计报告体系的发展现状可知,它有着财务会计报表、财务会计报表附注与财务情况说明三个组成部分。其中财务会计报表是主体,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现金流量表与其他一些反映电力系统经济业务、事业计划与管理等方面的信息附表。同时,还需要将送到各个部门的报告进行统一,以达到信息一致。
(一)资产负债表
资产负债表在现行规定中的一种报表,这种报表是用来综合反映电力系统在一定日期内的财务状况的。其计算方法按照“负债+净资产=资产”的等式,内容主要是通过对日常经济业务形成会计记录,并通过特定方法加工而成的,它是反映特定时期内电力系统所拥有的资产总数、承担的债务总额与净资产总额的现状。电力系统的资产负债表有年报、月报两种,前者按照“负债+净资产=资产”的计算公式,后者按照“负债+净资产+收入=资产+支出”的公式。依据这2个公式计算出年报与月报,电力系统应该提供准确的资产负债表、流动比率和现金比率等财务指标,以便为正确的经济政策服务。
(二)收入支出表
收入支出表是电力系统在一定时期内总体收入与支出的状况报表,他可以反映出高校的实际收支。收入部分是电力系统通过不同渠道获取的收入,这些收入可以按照不同来源进行分类;支出部分是过程中的各种费用,这些支出也需要进行分类。
(三)现金流量表
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体系中的重要报表之一就是现金流量表,此报表的目的就是为相关利益者提高一定时期内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流入和流出信息,以方便信息使用者们预测出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同样,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发展,电力系统也需要建立现金流量表,这对于分析电力系统的能力与发展潜力很有帮助,也是适应资金来源多样化的需求。同时还要指出:现金流量表所列出的内容仅限于流动性较强的货币资金,报表可以根据现金与银行存款科目发生额进行汇总,现金流量表基本上可以根据现金与银行存款科目的发生额进行汇总编制,其中现金流入总额主要包括学费收
(四)其他报表
在电力系统的财务会计报告体系中,除了以上的“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与“现金流量表”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报表,这些是根据主管部门等的需要,尤其是财政体制的改革而建立的,主要的报表样式有:对总体财务状况进行反映的补充报表,包括采购物资明细表、专项资金变动状况表、日常支出统计表等;规模反映报表,包括面积、办公宿舍楼的数量、人数、统计表。这些附加报表能够从不同角度将电力系统的财务会计报告体系的信息进行细化补充,从而构成完善的财务会计报告体系。
二、完善电力系统的财务会计报告体系
(一)对现行电力系统会计报告制度进行修正,以达到与财政预算管理系统和高校院校财务管理体制的和谐
国家的经济环境和电力系统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尤其是新世纪以来国家财政部先后推出了政府采购、国库集中预算、部门预算与预算外资金收支两条管理等相关的改革措施以来,因此电力系统的财务会计报告体系有必要进行修正完善。
(二)将报表所列项目进行简化以避免指标重复
对于现行电力系统中的财务会计报告体系中存在的指标重复、部分数据反复填报现象,尽量简化以便真实反映出运行现状。需要指出的是:这有当有着保持电力系统整体财务状况与事业规模必要数据以及报表的相关性作为前提。
表外信息综合披露程度需要提高,表外信息主要是财务会计报表附注与财务情况说明,这些表外信息有着重要的作用。电力系统财务会计报告体系中需要重视表外信息的宣传
篇2
一、保险合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发展
(一)保险合同会计准则项目的第一阶段作为保险合同会计准则项目第一阶段的成果,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在2004年3月了IFRS 4――保险合同。该准则定义了保险合同和再保险合同,引入一些对保险合同会计处理的变化。这些会计处理变化主要包括:要求保险公司单独确认保险合同中的内嵌衍生金融工具,并以公允价值对其予以计量;禁止建立均衡准备和巨灾准备等。IFRS4――保险合同还要求增加关于风险暴露的定性和定量描述;提供关于风险管理政策的描述;以及对保险公司未来现金流金额、时间和不确定性有重大影响的条款披露。
(二)保险合同会计准则项目的第二阶段IFRS 4――保险合同尽管在以上方面做出了规范,但全球保险业关于保险合同负债的计量仍未统一。保险合同会计准则项目的第二阶段致力于弥合各国公认会计准则在保险负债计量上的差异,并期望以“现时退出价值”作为保险合同负债的计量基础。2007年5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了“关于保险合同的初步意见”的讨论稿,根据各方对该讨论稿的反馈意见,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将在2009年第三季度公布新准则的草稿,新准则的最终版本预计于2010年底公布,并在2012年底实施。保险合同会计准则项目第二阶段的讨论稿要求保险合同的负债以“现时退出价值”计量,现时退出价值定义为承保人于报告日向另一实体转让其剩余合同权利和义务预期需要支付的金额。为计算现时退出价值,保险公司需要估计保险合同的未来现金流、运用合适的折现率、估计市场参与方对承担相应风险所要求的风险回报率和提供相应服务所要求的服务利润率。这些现金流的估计应是明确的,且尽可能同市场可观察数据保持一致。未来现金流的估计应在报告日以无偏的方式,在考虑所有有关合同义务所导致的现金流的时间和不确定性信息的基础上做出。保险公司除应遵循IFRS 4――保险合同的要求之外。还应遵循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7号(IFRS 7)和国际会计准则第32号(IAS 32)关于金融工具表达和披露的要求;以及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IAS 39)关于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要求。综合来看,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致力于提高保险公司在定价、盈利能力、风险管理和投资方面的透明度。
二、保险合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影响分析
(一)产品设计与定价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精神在于反映交易的实质。通过单独计量内嵌衍生金融工具、风险回报率和服务利润率,保险公司的建模过程将更加精细化,从而方便保险公司对保险合同的资产和负债进行各类敏感性分析。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保险公司将获得此类附加信息,这些信息将帮助保险公司更好地做出各个产品线的盈利能力分析,有助于保险公司更好地了解其各个产品线的相关风险和不确定性。
寿险公司。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四号――保险合同的实施,要求保险公司重新审视其提供所有业务种类,按照准则的要求划分保险合同和金融工具。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采用将要求保险公司对该类内嵌衍生金融工具进行确认,并以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因此,这可能导致某些保险产品和年金产品被停售、重新设计或者以更高价格进行销售。该趋势已经在欧洲的保险公司的产品定价上显现出来。欧洲的保险公司按照欧洲内涵价值(EuropeanEmbedded Value,EEV)的原则对内嵌衍生金融工具进行定价,这种定价的原则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公允价值导向是实质趋同的。2004年的日内瓦协会对国际保险公司高管的调查显示,寿险公司在转向以公允价值为导向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后,公司倾向于通过减少保险产品所包含的保证、减少退保选择的灵活性和其他内嵌衍生金融工具来向保单持有人转移保险和投资风险。这一切都要求保险公司对其产品的标准建模流程、风险管理以及定价流程进行重大升级。
非寿险公司。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下,特别是对非寿险公司而言,负债的估值由于折现和随机模型的引入变得更加复杂。对于提供长尾业务的保险公司而言,因为缺少可观测的市场数据,同时其具有高波动性和潜在的巨额赔付可能,保险负债的评估是相当困难的。但只要这些保险公司在其财务报告中提供更多的有关风险如何被定价的信息,如详细披露风险回报率和服务利润率的计算过程、精算模型的假设和敏感性分析等信息,风险的定价过程就会变得透明。在禁止使用平衡准备和巨灾准备的情况下,保险公司的真实经营状况得以显现,保险公司权益的波动会增加,这会进一步加剧整个市场的竞争。因此,保险公司可能会提高相应产品费率,同时得到较高的利润,但当利润变得透明时,价格也会走低。保险公司的盈利、损失的周期循环也会变的明显。面对风险定价变得日益透明和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保险公司将被迫重新梳理其内部流程,改善成本结构,以增强其定价能力和竞争力。
(二)投资策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公允价值导向会导致保险公司利润表的剧烈波动,这迫使保险公司的管理层重新思考其投资战略。在资产方面,根据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IAs 39)的规定。对于某些市场而言,要引入全新的投资资产分类方法;在负债方面保险合同会计准则项目第二阶段的研究成果要求使用现时退出价值来计量保险负债,这要求保险公司深刻的理解同保险负债相关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并能理解其对财务报表的影响。为适应这种估值方法的变化,保险公司管理层必须重新考虑其投资策略,这将导致保险公司资产负债匹配管理的重大改进。
对于某些市场中的保险公司来说,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IAS39)要求其对保险资产进行重新分类和计量。保险资产确认和计量的变化会导致保险公司财务报表的波动性增强,这促使保险公司管理层开始重新考虑如何配置其组合资产。而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可供出售类资产将对寿保险公司的权益带来更大的波动。在以类似公允价值的现时退出价值方式计量保险负债的情况下,保险资产负债的错配在会计核算和偿付能力计算上会导致严重的不良影响,这将鼓励保险公司主动减少这种资产负债的错配状况。并且由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要求内嵌衍生金融工具以公允价值计量,这也促使保险公司会积极主动的管理同这些内嵌衍生金融工具相关的风险。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实施使保险公司更好地了解其未来现金流的时间、风险和不确定性,改善了保险公司的现金流对冲策略。
(三)风险管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将促使保险公司改善其风
险管理系统。首先,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能帮助保险公司更好地了解其业务组合,这将有利于这些业务组合的管理;其次,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也提供了改善内部控制的机会;最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使保险公司的财务报告更具透明度,这种透明度的改善增加了保险公司风险管理部门的责任。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实施能使保险公司的管理层获得更多的相关信息,使管理层能从新的角度审视其各个产品线的盈利能力,从而改善保险公司的整体业务管理能力。通过获得同公允价格更相关的信息,保险公司管理层可就如何继续提供某一产品线的服务做出更好的战略决策。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采用也可以帮助保险公司管理层改善其现金流管理、以及资产负债匹配的管理。更重要的是,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采用将增强保险公司整体和其某一具体产品线的资产和经营状况的透明度,这将方便投资者、监管当局对其经营状况的审阅。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实施还会改善保险公司的内部管理。统一会计准则的实施将有利于保险公司内部各个子公司报告流程的统一和集中,减少其各个子公司之间数据口径的不一致和出现错误的概率。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兼顾偿付能力信息需求的导向也能改善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偿付能力监管框架两方面的相互协调将促使双方朝着同一方向演进,这会减少在未来针对不同目的运用不同估值体系的困难。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新的偿付能力框架的实施将使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披露和透明度得到增强,这使得保险公司管理层的风险管理责任得到强化,同时进一步强化了保险公司管理层的相关责任。
(四)证券化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保险合同项目第二阶段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四号――保险合同的实施会促进保险联系型证券市场(insurnce―hnked secufifizafion)的发展。现有的保险联系型证券主要集中在高风险低概率的保险风险,由于受相应数据积累和建模因素对保险风险再打包计算能力的限制,保险联系型证券市场的发展也一直受限。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施带来的保险业财务状况透明度的增加将有助于减少投资者在投资保险联系型证券市场时的顾虑。现时退出价值模式具有类似公允价值的特征,同时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对各种保险假设和方法论的披露要求更高,这使得投资者对保险负债的公允定价变得更容易,增加了保险负债证券化的可能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也使得不同国家的保险公司的估值比较更为容易,这一切都为投资者投资保险连接型证券化产品提供了方便。
在实施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之后,由于有更多的披露要求,这会鼓励保险公司管理层思考如何利用保险联系型证券的交易来保持其报表的稳定。例如,被报告出来的负债和资产的错配会迫使保险公司管理层没法将某些保险负债移出至表外,而通过证券化的手段可以达到这一目的。证券化除了可用作风险管理的工具外,还可以为保险公司新业务的拓展和业务并购提供融资服务。如上所述,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带来的更多的信息披露使保险公司管理层更清楚的看到各个产品线的盈利能力,以及各项风险投资业务的盈利。因此,公司管理层会考虑或通过并购强化其核心业务的核心竞争力,或通过多样化经营来对冲其业务的波动性。不论选择哪种途径,保险负债的证券化都将释放资本用以投入上述业务活动。
(五)合并和收购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采用本身不会构成推动保险公司合并和收购的因素,但其可以提高此类交易的质量。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采用会促使一些保险公司着重盈利产品线和核心竞争力的建设,合并和收购是达到这一目的方式之一。一些保险公司可能会选择多元化经营作为其对冲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下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波动的手段,这会增加保险公司剥离其经营情况欠佳或者对资本占用较大业务的可能,盈利能力较差的业务,产品线的交易量会上升。并且,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高成本也会引导保险公司通过兼并和收购行为来实现其经济规模效益,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采用会显著提高并购过程的质量。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下相关信息的质量和透明度的提高、相关概念定义、会计处理方式的统一都有利于对目标公司的甄选和尽职调查的进行。
篇3
关键词:住宅小区;无负压系统;节能
深圳某花园(下称A花园)红线范围内增加A1地铁口后,占用了地下室设备房的面积,使水泵房的使用面积减少。根据水泵房的平面布置,若采用传统的钢筋混凝土水池,占地约60平米;如果选用不锈钢水池,占地面积更大,将没有足够的位置摆放变频设备。要满足水泵房的面积需求,有两种办法:
第一:占用车位面积,大约占用3、4个车位的面积;
第二:采用无负压供水系统,将会节省水池占地面积。
那么到底该采用方法一还是方法二呢?首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无负压系统。
1 无负压系统概念
无负压系统是通过检测设备进出水口的管网压力,利用微机控制系统,将实际供水压力与设定压力比较,通过变频器调节水泵转速,使出水口压力始终稳定在设定范围内,实现恒压给水,确保进水口不产生负压,设备与市政自来水管网直接串接,充分利用管网原有的压力。
2 工程实例
笔者曾参观了位于深圳福田区的某小区B花园,该花园共有450户,采用了无负压给水系统,并且已经运行了将近一年。该小区所在的片区,市政供水压力相对较低,低于2公斤,所以按照水务集团的要求设置了智能无负压增压水箱(详见图一)。无负压增压水箱以及增压罐占地约10平米左右,面积较为节省,观感也不错。图一所示为加压泵,图二所示为无负压智能增压水箱:
3 无负压给水设备与传统变频泵+水池供水的优劣比较
传统的水池+变频泵供水无负压系统供水
供水方式自来水全部放入水池中,再二次加压供水;若市政供水中断,可以通过水池储存水,解决短时间供水与自来水管道直接串接加压供水,可充分利用自来水原有的压力,缺点是若市政供水中断,整个小区将会断水
供水质量纯净的自来水全部放入水池中,各种杂物极易进入水池,容易污染水源 纯净的自来水经过设备加压后直接供给住户,稳流补偿器防腐处理,密封连接,水源没有污染,水质质量好
节水情况跑、冒、滴、漏、渗比较普遍 全封闭结构,杜绝了跑、冒、滴、漏
节能情况自来水过来的水全部放入水池,原来的压力全部变为零,再从零开始重新加压供水,能量浪费,耗能大,设备运行费用高,使用不经济与自来水管道直接串接,可充分利用自来水管道原有的压力,自来水满足要求时,设备就停止工作,节能效果显著,耗能小,设备运行费用低,使用经济
安装情况工程量大,安装麻烦,工期长、设备占地面积大成套设备出厂,到现场后,自来水进水管和出水管直接与设备对接即可,安装简单,施工周期短,占地面积小
投资情况设水池,设备占地面积大。耗能大,长期费用高。但工程投资小。节省的占地面积可用于车位。节省日常用电开支,使用经济。但是一次性投资费用高。
3.1 A花园总层高接近100米,按100米考虑,分四个区进行供水。其采用无负压供水系统与水池+变频泵加压供水选材对比:
(1)水池+变频泵加压供水
①1区:市政直供,无加压设备。
②2区:主泵两台7.5KW,辅泵两台3KW,加气压罐和其他附件。
③3区:主泵两台11KW,辅泵两台5.5KW,加气压罐和其他附件。
④4区:主泵两台15KW,辅泵两台7.5KW,加气压罐和其他附件。
⑤混凝士水池180立方。
(2)无负压供水
①1区:市政直供,无加压设备。
②2区:设备型号80ZWG2/VLR16-70,泵两台5.5KW(一用一备)投资35万。
③3区:设备型号80ZWG2/VLR16-80,泵两台7.5KW(一用一备)投资39万。
④4区:设备型号80ZWG2/VLR16-120,泵两台11KW(一用一备)投资44万。
⑤无负压设备均为成套设备,含附件。负压设备均采用不锈钢材质,控制柜采用进口元器件变频。
3.2 水池+变频泵加压供水和无负压供水设备经济性对比:
(1) 占地面积比较
以A花园为例,无负压供水系统与传统传统混凝土水池+变频泵加压供水节省了60多平方,3个车位的面积。(该片区目前车位的价格在20万以上)如果采用不锈钢水池+变频泵加压供水,除多占用三个车位之外,建筑给定的设备房面积无法布置消防加压泵,如图3:
(2) 一次性投资比较
混凝土水池+变频泵加压供水,一次性投资大约40万左右;如果采用不锈钢水池,比混凝土水池造价大约增加15万左右。而无负压系统:一次性投资100万左右,比混凝土水池+变频泵加压供水高出60万,比不锈钢+变频泵加压供水高出45万左右。
(3)无负压系统比传统水池+变频泵加压供水节省的电费
25.5×6×365×5×0.68=189873元。
篇4
一、IFRS 15修订
目前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关于收入主要包括两项准则:《国际会计准则第18号――收入》(IAS18)和《国际会计准则第11号――建造合同》,分别对于不同性质的收入作出了规定。中国会计准则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4 号――收入》以及《企业会计准则第15 号――建造合同》的主要内容基本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一致,对不同类型的收入分别规定了确认的条件和方式。
IFRS 15通过明确收入确认标准,以达到消除收入规定的不一致和缺陷,提供一套更加坚实的框架,以阐述收入问题,改进不同企业、行业、法律和资本市场中,收入确认实务的可比性,通过改进披露规定向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更加有用的信息,通过减少企业必须遵循的规定简化财务报表的编制程序等目标。
IFRS 15的收入确认核心原则是,主体确认收入的方式应当反映其向客户转让商品和服务的模式,确认金额应当反映主体预计因交付该商品和服务而有权获得的金额。为此,准则设定了收入确认计量的五步法:识别与客户订立的合同,识别合同中单独的履约义务,确定交易价格,将交易价格分摊至单独的履约义务,履行每一项履约义务时确认收入。IFRS 15针对同时包含多项要素安排(或者多项履行义务)的收入确认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模型,并且为同时提供捆绑产品和服务、提供安排包含可变对价的情况提供了指引。
同时IFRS 15大幅增加了有关收入确认的披露要求。特别要求披露以下信息:将收入按不同类别分解并披露;与合同相关的资产负债表项目的期初和期末余额;履约义务的信息,包括企业完成履约义务的时点,以及分配至剩余履约义务的交易价格;重大判断及其变化;获取或履行合同的成本所确认的资产信息。
现行与收入确认相关的国际会计准则对几大类不同性质的收入确认提供了原则性规定,但是在应用时,对于某些细节(如同时包含多项要素合同安排的收入确认)仅提供了有限指引,这往往加大了实务应用上的难度及不一致。如为销售而生产产品的收入确认原则主要是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相关的已发生或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具有融资性质的分期收款销售商品的收入确认原则为,如果延期收取的货款具有融资性质,企业应当按照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的公允价值确定收入金额;而提供劳务收入确认的原则更为概括,即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交易的完工进度能够可靠地确定,交易中已发生和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总体来看,对于不同行业的收入确认缺乏统一模型。IFRS 15通过五个步骤为收入确认提供了新模型,有利于消除现行不同准则下收入的不一致性。
二、IFRS 15对证券公司会计实务的挑战
目前,证券行业大部分收入属于IFRS 15中提及的“单独履约义务”,即客户能够单独使用该商品或服务,或将其与客户可易于获得的其他资源一起使用并获益,且向客户转让商品或服务的承诺可与合同中其他承诺区分开,如手续费收入、利息收入、资产管理业务管理费收入等。
证券行业中也存在部分与合同有关收入涉及多项履约义务,根据IFRS 15号准则,证券金融企业可能需要修订目前的会计政策以满足IFRS 15更加详细的关于收入在不同商品和服务或一揽子服务中分配的原则,而这需要大量的职业判断,在实务操作中有一定难度。如并购咨询服务合同,在一个合同中同时提供一揽子服务,如尽职调查、交易及融资安排等。由于目前的收入准则缺少详尽的指引,金融行业企业在将收入分摊到合同中不同的商品或服务时有较大的判断空间。而IFRS 15要求将交易价格分摊至单独的履约义务,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单独区分相关服务,将尽职调查、资产交易、融资服务等履约义务单独定价,并且在资产负债表日,按照每一项服务的履约进度确认收入。又如部分承销、保荐合同,在合同中未明确区分承销、保荐费用。承销费于项目成功后一次性确认,按照IFRS 15的要求,需要按照一定的比率拆分保荐费用,并且在资产负债表日,按照履约进度确认相关收入。同时如果收入按照该比率拆分,则成本也应按照对应比率拆分。由于拆分不同履约义务需要对每个合同进行判断,工作量较大,且拆分比率的合理性也存在重大判断。
同时,金融机构营改增亦将实施。增值税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收到款项或者取得索取销售款凭据的当天。根据目前的收入准则,收入确认时点为风险和报酬转移的时点。实务中,为了方便管理以及核算,对于劳务合同,往往使收入确认、收款以及纳税时点保持基本一致。根据IFRS 15号准则,收入需要在不同的履约义务中进行拆分,则会进一步加大收入确认时点以及纳税义务时点的差距。
此外,超过一年服务合同的销售佣金,目前通常费用化处理,但是IFRS 15要求对相关费用资本化,并且要求已资本化的成本均应以与此类成本相关的服务转让模式一致的方式摊销。在实务中,该部分佣金可能通过对员工的绩效奖金等形式发放,按照IFRS 15的要求,需要对与合同佣金对应的奖金进行拆分,确认为合同资产,并且按照与收入对应的摊销方式进行摊销。拆分以往年度与合同有关的佣金支出不一定切实可行,另外摊销的方式和期间也需要进行判断,在实务中存在一定难度。
另外,IFRS 15将大幅增加有关收入确认的披露,也会给实务工作带来挑战。
第一,IFRS 15要求单独披露与客户订立合同有关的收入,与客户订立合同有关应收款或者合同资产的减值。这需要在日常管理中将所有与合同相关的收入区分开来并单独管理,并且披露的范围和程度需要进一步明确。第二,要求将当期与客户订立合同有关的收入按不同类别分解,以描述有关商业因素如何影响收入和现金流量的性质、金额、时间和不确定性,以及该与客户订立合同相关的分解收入与分部收入披露之间的关系。这需要进一步明确收入分解的原则,并且对商业因素影响合同现金流作出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同时需要解释分解收入以及分布报告之间收入的关系,而A股分部报告中,收入是净额列示,与合同收入不一定有明确的对应关系,完全解释具有一定难度。第三,要求披露涉及与客户订立合同的应收款、合同资产、合同负债的相关金额;在本年度确认的、涉及在以往报告期间已完成的履约义务涉及的收入金额等。要完成这些披露,需要在日常管理时更精细化管理与客户订立合同相关的应收款,梳理各期间收入确认以及履行义务之间的关系,并且定期统计期末的合同资产(即与取得合同相关的支出,如需要在一年以上期间内摊销的销售佣金等)和合同负债(预收款项等),这需要在日常投入大量的工作才能完成。
三、结语
虽然IFRS 15的出台是为了减少不同行业在收入确认时的差异,但在实务操作中,为了减少对于准则理解的差异,对于金融行业识别合同中单独的履约义务方面可出台具体的指引。
篇5
内部报告的内涵及体系
目前会计准则和会计上通常所称的财务报告是外部报告。相对于外部报告,内部报告是由企业内部编制,在企业内部传递,为企业董事会、管理者和相关人员所使用,满足企业决策与控制需要,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信息报告。内部报告包括内部报表及相关资料。内部报表是根据企业内部决策与控制需要所编报的成本费用表、资产使用状况表等,其种类、数量、格式等都可根据公司管理的需要而设计。应当明确的是,对外报告的报表与内部报表的界限划分受主观影响较大。如果企业自愿披露一些会计准则强制披露以外的报表,那么,对外报告可能包含上述内部报表。同样,企业内部决策与控制所需要的信息也必然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所谓外部报告信息,从这个角度看,内部报告也可包括财务报告。
与财务报告的设计不同,内部报告体系的设计不是由企业外部的会计准则委员会或相应的机构来完成的,而是由企业管理者根据自身决策与控制需求所设计的。内部报告体系建立的理论基础应是内部利益相关者的相关决策信息需求。在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的经营决策可分为资本经营决策、资产经营决策、商品经营决策和生产经营决策四个层次,以此为理论依据,形成了资本经营报告、资产经营报告、商品经营报告和生产经营报告四大内部报告系统。
1、资本经营内部报告系统。资本经营是指企业以资本为基础,通过优化配置来提高资本经营效益的经营活动,其活动领域包括资本流动、收购、重组、参股和控股等能实现资本增值的领域,从而使企业以一定的资本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资本收益。反映资本经营核心目标的指标是净资产收益率。所以,要实现资本经营目标,一方面要提高总资产报酬率(即搞好资产经营);另一方面要搞好资本运作,降低资金成本,特别是降低负债成本,优化资本结构,用好税收政策。因此,资本经营报告系统应包括:资产经营报告、资金成本报告、资本结构报告、所得税报告、EVA(经济增加值)报告等。
2、资产经营内部报告系统。资产经营是指企业以资产为基础,通过合理配置与使用资产,以取得尽可能多的收益。反映资产经营核心目标的指标是总资产报酬率,企业要搞好资产经营,一方面要提高销售利润率或商品的盈利能力(即搞好商品经营);另一方面要搞好资产配置与重组,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加速全部资产周转。因此,资产经营报告系统主要包括:商品经营报告、资产结构报告、资产利用程度报告、对外投资报告、资产损失及不良资产报告、资产利用效果报告、资产重组报告等。
3、商品经营内部报告系统。商品经营是指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一定的人力、物力消耗,生产与销售尽可能多的商品,取得尽可能多的利润。反映商品经营核心目标的指标是经营利润率,企业要搞好商品经营,既要提高营业利润率,也要扩大销售规模与水平。其中,增加产量、降低生产成本(即产品经营)是基础,同时注重产销平衡、提高商品销售价格、降低采购价格及相关费用。因此,商品经营报告系统主要包括:产品经营报告、营业收入报告、商品销售价格报告、市场占有率报告、采购价格报告、管理费用报告、营业费用报告、财务费用报告、营业外收支报告等。
4、生产经营内部报告系统。产品经营是指企业在统一战略计划指导下,以一定的人力、物力消耗,按时、保质、保量生产出一定的产品。反映生产经营核心目标的指标是产值(或收入)成本率。要降低产值成本率,一方面要增加生产,提高产品的质量与价格;另一方面要降低生产成本,包括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和制造费用。因此,生产经营报告系统主要包括:商品产品成本报告、单位成本报告、材料成本报告、人工成本报内部报告的价值与应用领域
明确内部报告的内涵和体系,为我们理解内部报告的价值和应用领域奠定了基础。内部报告作为提供企业经营管理完全信息的报告系统,对企业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反映、评价都有重要的理论与应用价值,特别是在内部控制、管理会计、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领域的应用具有广泛前景。
(一)内部报告在内部控制中的应用
内部报告在内部控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与作用。企业内部控制从目标角度可分为实现经营活动有效性控制、会计信息相关可靠性控制和遵循相关法规的控制。在这三种控制中,经营活动有效性控制属于内部管理控制,会计信息相关可靠性控制属于内部会计控制,遵循相关法规的控制属于法规控制。企业无论进行何种内部控制,都必须具备控制标准信息和控制报告信息,只有将实际报告与控制标准相比较,才能发现偏差,进而采取措施纠正偏差。
第一,从内部控制目标看,企业决策与控制所需要的相关和可靠的会计信息,本身就包括对外报告信息和内部报告信息;另外,要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经营目标和作业目标,关键在于内部经营管理决策,而内部报告信息的相关与可靠程度将决定这些内部决策与控制目标的实现。
第二,从内部控制要素看,内部控制离不开内部报告。企业内部控制的要素,无论是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控制等五要素,还是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控制等八要素,或是控制环境、控制变量、控制标准、信息报告、执行评估、纠正偏差、业绩评价、激励机制、信息沟通、监督控制等十要素,其中的报告信息都是必要和关键的要素。
第三,从内部控制系统程序看,确定控制目标、制定控制标准、编制控制报告、评价控制业绩、进行管理激励是重要的程序和步骤。其中编制控制报告是进行内部控制的中心任务,控制报告实际上是根据控制目标和标准,对实际执行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形成的报告。而内部报告又是控制报告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没有内部报告,就没有内部控制报告,也就没有内部控制。
(二)内部报告在管理会计中的应用
目前人们主要将管理会计定位于满足内部管理的会计信息系统,对管理会计内容的划分有两种:一是分为完全成本会计、差异会计和管理控制会计;二是分为预测与决策会计、规划与控制会计和责任会计。虽然从表面上看其定位和划分都符合会计的本质与内涵,但实质上都是强调如何利用会计信息进行预测、决策、规划与控制,而不是研究为进行预测、决策、规划与控制而如何提供会计信息。因此,现在的管理会计学实质上不是会计,也不是会计信息系统的组成部分。笔者认为,作为会计学重要分支的管理会计应是能为组织内部管理者提供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系统,它应是基于管理的会计。因此,管理会计改革与完善的方向应是将管理会计置于会计学大框架下进行研究,将围绕管理会计本质和目标而进行的管理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作为基本内容和方法。提供管理会计报告应是管理会计目标与方法所决定的,正如财务会计要提供财务会计报告一样。
内部报告体系的建立,一方面是对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的创新与完善,解决了管理会计作为会计信息系统应当报告经济活动及其成果、为决策与控制提供有用信息这一会计本质和目标问题;另一方面是对管理会计实务的规范与完善,解决了管理会计实践中与财务管理之间的职责不清、任务不明等问题。
基于管理会计的内部报告(或称管理会计报告)主要包括企业内部使用的、用于内部决策与控制、评价及沟通的各种会计报表及说明。目前我国企业内部虽然也编制成本报表等,但编制这些报表的主要目的是为最终完成财务会计报告服务,并没有形成完善的管理会计报告系统。因此,对我国企业而言,管理会计报告不是改进问题,而是创新问题。
告、制造费用报告、各产品产值成本率报告、技术经济指标对成本影响报告、废品情况报告等。管理会计报告的创新离不开管理会计目标,特别是管理会计的相关性。从企业内部经营管理需求看会计相关性,就是要为管理者提供内部决策、控制、评价、沟通所需要的各种信息,特别是会计信息,这为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及其内容创新指明了方向。笔者从资本经营、资产经营、商品经营和产品经营角度设置内部报告,可以说是对管理会计报告创新与发展的有益尝试。
(三)内部报告在财务报告中的应用
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取决于内部报告的可靠性与相关性,只有全面、系统地理解与掌握企业的报告系统,即处理好财务报告与内部报告的关系,才能为决策与控制提供完整的依据。然而,目前无论是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还是企业内部经营管理者,往往都重视和使用财务报告而轻视内部报告。其实,内部报告不仅可以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中的决策与控制提供信息,而且对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而言,全面、系统、相关、可靠的内部报告对完善财务报告系统同样至关重要。
第一,内部报告是财务报告的基础与补充。财务报告反映的是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综合情况的报告,而形成财务报告的基础是内部报告中更详细、更系统的分类信息。所有财务报告信息的基础往往都来自于内部报告,同时内部报告也是对财务报告信息的补充。
第二,内部报告的可靠性决定了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内部报告的可靠性对财务报告的可靠性至关重要。通过内部报告体系的建立和对可靠性的重视,一方面为企业自身经营决策与控制提供了有用的信息,另一方面提高了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从而为外部利益相关者进行决策提供了更可靠的信息。
(四)内部报告在财务分析中的应用
篇6
【关键词】 绩效治理;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场声势浩大的行政改革浪潮在世界范围内掀起。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所进行的一系列财政政治体制改革也标志着我国加入了新公共管理运动的行列。新公共管理运动以绩效治理为导向,然而,现有的研究多集中于对政府绩效评价指标的设计上,对政府绩效评价所需定量信息的研究较少。本文认为良好的政府会计系统可以为政府绩效评价提供信息基础。
一、绩效治理对会计信息的要求
绩效管理过程一般包括绩效评估、绩效衡量、绩效追踪三个最基本的功能活动。准确的绩效衡量是进行政府绩效评估的前提。管理学家阿姆斯特朗说过:“要改进绩效,你必须首先了解目前的绩效水平是什么,测定是绩效管理的一个关键环节,如果不能测定它,就无法改善它。”
会计的反映职能客观上体现为通过会计信息系统对财务会计信息进行优化的过程。政府职能是伴随着公共财政资金的使用来实现的,在绩效治理的要求下,政府会计必须以政府为会计核算主体,对政府的资产负债情况和收支情况进行记录、计量、核算和报告,以提供政府运行的宏观的经济信息,并反映政府的履责情况。政府会计制度的建立,实质上是要求政府就其资源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全面核算、反映并向社会公开,它是政府履行其报告责任的一部分。而政府会计在公共财政资金的运行过程中,到底该测量与评价什么,也应以政府绩效治理为导向。政府会计是进行政府绩效治理的信息基础。
政府绩效评价既需要定量信息,又需要定性信息。目前定量化信息的缺乏已经成为制约政府绩效评价理论与实践发展的瓶颈,但政府会计体系恰好能弥补这一缺陷。会计系统能最大可能地解决现有政府绩效评价体系缺乏定量信息的瓶颈问题。政府会计是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政府经济资源耗费及取得成效的依据。
二、现有政府会计系统的弊端
我国现阶段执行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过分强调以预算管理为中心,重视政府相关部门和组织内部对会计信息的需求,而忽视社会公众等需求。随着预算环境的变化,不适应性也越来越明显。
第一,无法全面反映政府资产与负债。以现金制为基础的政府预算会计,只反映预算执行结果的资金流入和流出,政府的对外投资和国有股权作为当年支出而非资产加以确认。政府债务只反映直接债务,隐藏了政府隐性负债信息,尤其是对贷款、养老金、社保基金的忽视掩盖了政府的财政风险,难以对政府资金的运用进行综合绩效评价。
第二,现金制下无成本核算,收入减去支出后的结余既不能反映政府单位的成本控制情况和投入产出情况,也不能反映政府单位实际的经营绩效和效率。同时,可以人为操纵收付款时间,会计信息反映不实,难以提供政府部门及其行政单位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成本消耗和效率水平,不能完整反映政府业绩。
第三,目前政府会计报表体系主要由资产负债表、预算执行情况表、收入支出表及其他附表等组成。资产负债表混淆了静态报表和动态报表的范畴,难以准确反映存量信息与流量信息。预算收支决算报告侧重反映政府有关收支预算及执行情况,报告立足于政府使用,较少考虑社会公众立法机关、审计机关等使用者的信息需求。报告难以显示财务状况及财务绩效的全貌。特别是在我国政府预算的完整性不够以及编制方法比较粗放的情况下,政府预算报告提供的政府财务信息就更不完整了。而其他的相关文件与资料提供政府财务信息的方式并不规范,也难以对预算报告给予必要的补充。
客观地讲,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预算会计”,而是以现金制和修正现金制为基础的政府财务会计。财务会计是历史性的,而预算是面向未来的,用财务会计的方法来监督、反映、控制预算的执行也只能是事后的监督与管理。政府会计信息系统的局限性,无法为政府绩效评价提供强有力的信息保障。
三、政府预算会计与政府财务会计协调的思路
当考虑预算会计详尽的责任制系统时,权责发生制会计与传统预算会计之间的簿记问题的协调就变得尤为困难。在保留预算会计结构和内容的基础上增加权责发生制会计数据,只能有两种选择:整合两个系统或保持两个系统的独立性。整合两个系统意味着权责发生制会计把一套额外的预算账户引进复式记录系统,目前瑞士、西班牙、欧盟国家的中央政府是这样处理的。保持两个系统的独立性,意味着影响到两个系统的一笔交易至少应当在权责发生制会计和预算会计下分别记录。包含从权责发生制会计系统转移的数据的预算会计意味着影响到预算会计的所有权责发生制会计记录都自动转移到预算会计系统中来。芬兰和法国的中央政府会计记录采用了此种方法。
无论采用哪种协调方式,政府预算会计和政府财务会计作为最基本的信息系统,政府绩效评价的信息基础地位是不变的。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GASB)在其第1号公告中将信息使用者对政府会计的信息需求分为三个主要方面:评价预算的符合程度;评价政府主体当年的运营成果;评价政府主体提供公共服务的水平以及政府到期履行债务的能力。借鉴《国际公立单位会计准则第1号――财务报表的呈报》,结合当前我国会计环境,我国政府会计体系应考虑提供如下信息:政府对资源的需求以及资源是否按照法定预算;法律或合同要求取得和使用;财务资源的来源、分配和使用;政府筹资及偿债能力;政府的服务成本与效率;政府受托管理和使用存量资产、净资产的情况等。上述信息可以分别由预算会计系统和财务会计系统提供。预算会计在收到现金或付出现金时才确认交易或事项,重点反映现金资源的来源分配和使用的信息,但不报告非现金资产的存量、负债、提供服务成本的信息。财务会计能够提供关于主体全面和完整的财务状况和财务业绩,甚至成本信息等,能较好地满足公共部门财务管理的要求,从而促进政府绩效性受托责任的履行,但无法对政府预算执行的全过程进行反映、监督和控制。
会计目标分为三个层次:全面目标、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随着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政府采购制度的进一步推进,政府会计系统该如何更好地反映政府资金运动进而全面反映政府绩效将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在中国政府会计体系改革的过程中,应注意研究在协调过程中,确定政府预算会计和政府财务会计的使用程度,以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
(一)会计确认基础
预算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计量,重点追踪和反映预算的执行情况,确保支出部门能够完全遵守预算拨款,对于衡量资金是否按照预算以及其他法律法规的要求来执行等方面无疑是有效的。考虑到此属性容易纵的特点,如收款和付款时间可以从本期推迟到下期,或年终突击花钱或操纵成本,也可以采用修正的收付实现制。
财务会计采用权责发生制则将计量重点放在总财务资源上,可以确认政府所有的负债和承诺,提供财务资源的来源、分配和使用等信息。权责发生制基础计量经济资源的流动,并向使用者提供如下有关信息:主体控制的资源、主体提供服务的成本、其他评价主体财务状况及其变动以及主体是否经济而有效地运行等有用的信息。在以资产管理、成本效率和成本补偿作为标准来评价主体业绩时,权责发生制基础是一种合适的会计基础。考虑到目前我国政府财务信息披露的需要和现阶段计量技术和成本的限制,我国宜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
(二)政府财务报告
从世界经合组织(OECD)国家绩效信息改革看,具体做法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国家致力于政府整体层面的财务报告建设,以期反映更为全面的政府财务信息,即将与政府绩效相关的财务信息作为广泛的政府财务信息的一部分并鼓励在基本报表以外的其他部分报告非财务业绩指标,以帮助使用者评价政府部门的运营绩效。这类国家以英国和澳大利亚为代表;第二类国家不仅注重在基本报表中反映政府绩效信息,还要求编制专门的绩效报告。如美国的服务提供与成就报告系统(SEA);芬兰要求编制关于绩效目标和完成情况的责任报告;瑞典将绩效报告列为政府所属机构年度报告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美国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GASB)的第34号准则公告,要求政府对外提供的财务报告应包括如下内容:管理讨论与分析、政府层面的财务报表、基金层面的财务报表、财务报表附注和规定的补充信息等。《国际公立单位会计准则第1号――财务报表的呈报》提出:“一套完整的财务报表由以下几部分组成:(1)财务状况表;(2)财务业绩表; (3)净资产/权益变动表;(4)现金流量表;(5)会计政策和财务报表注释”。我国的政府会计改革仍在进行,可从以下方面努力:
现金流量表主要由预算会计来提供,其他报表由财务会计来提供。预算会计系统重点反映本年度财政收支情况,通过预算报告来披露主体的预算管理绩效。预算报告主要包括如下部分:年度预算报告、年中预算执行报告和年终预算决算报告。年度预算报告应以各政府职能部门的部门预算为基础,主要披露政府预算收支及政府各项目收支信息,立足现有报告体系进行补充披露。年中预算执行报告重点披露预算执行情况,将所有的实际收支与预算收支进行比对,说明引起重大差异的原因,分析预测预算执行并在必要时对年初预算进行调整。年终决算报告采用与预算报告相同的格式,重点披露与年初预算计划或年中调整计划相比的年内任何重大变化并合理解释,说明预算执行情况。通过报告主体预算计划与实际执行情况的差额,以此来反映政府的预算管理绩效。
政府财务会计侧重反映政府财务状况全貌,如公共资金的使用效率、政府资产的存量、流量及耗费情况、政府负债的规模结构及偿还能力。可以设立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与费用等财务会计要素,对资产而言,可适当计提折旧,对于难以计量的政府资源可暂不纳入计量范围。对于各种承诺,财务会计应予以反映。我国政府层次较多,分为基本政府、各级政府部门、政府所属机构和单位。基本政府的预算拨款主要体现为各种基金的拨付。政府财务会计报告主体也应分别包括基金财务报告、政府所属机构和单位财务报告、各级政府部门财务报告以及基本政府财务报告。每一层级财务报告应包含财务状况表、财务业绩表、权益变动表等。由于基本政府由各级政府部门及所属机构和单位组成,基本政府的财务报表可以由下级单位财务报告合并而成,也可以由各基金财务报告合并而成。
(三)政府会计信息补充披露
政府绩效评价离不开广大群众,建立完善的政府信息公开体系和监督机制,是广大群众参与政府绩效评价的最基本要求。另外,鉴于收付实现制引入的不完全性以及财务信息确认的成本问题,对于无法确认以及财务确认成本较高的会计事项,可适当采用文字说明部分或以附表形式披露。如:政府财政目标及可行性计划、政府中长期预算框架、管理当局的讨论和分析、财政风险说明书、采用的主要会计政策、审计报告、绩效报告等,通过对这些信息的披露,以补充预算报告及财务报告的不足,更好地为政府绩效评价提供信息基础。
绩效导向型政府的建设是一个国际趋势,政府会计由于其特有的反映性,客观上为政府绩效评价提供了信息基础。在建立和完善绩效评价制度的基础上,逐步推进绩效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将绩效目标、绩效预算和绩效评价有机结合,共同构建绩效导向性的政府。
【参考文献】
[1] 张琦.论绩效评价导向政府会计体系的构建[J].会计研究,2006(4).
[2] 李建发.政府财务报告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
篇7
【关键词】 综合报告; 整体论; 还原论; 财务报告; 社会责任报告
中图分类号:F233;C9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24-0009-04
一、问题的提出
国际综合报告委员会(以下简称IIRC)自2010年8月成立以来,就把推进综合报告理念、制定全球公认的报告框架,并推动其在全球范围内认可和采纳作为宗旨,2013年4月16日IIRC了国际综合报告框架征求意见稿,该框架通过整合财务、环境、社会和治理等方面的内容,以简洁的方式表明组织在其所处的外部环境中所采用的战略、治理、取得的业绩和未来发展前景,反映组织运行全貌,提供组织在某一时期价值创造的信息,使报告使用者能够评估组织价值创造的能力。人们对综合报告的兴趣不断增加,目前已有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方面:一是引进及介绍性的文献。这些文献对综合报告的概念、框架及主要内容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党红、乔元芳,2013),具体包括综合报告的基本概念、内容元素、应用原则、组织的价值创造过程等。二是研究国际综合报告对我国的启示(杨敏、刘光忠、陆建桥、刘建鲁2012),以及综合报告在我国应用面临的挑战和应对措施(李璐,2013)。三是根据国外公司编制综合报告的实践,分析我国现有的社会责任报告(CSR)①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袁子琪、沈洪涛,2011)。蔡海静、汪祥耀(2013)以第一个强制实施综合报告的国家南非的经验证据为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实施综合报告后,财务信息价值相关性下降趋势有所减缓,非财务信息对股价的解释力度提升,可以弥补财务信息价值相关性下降的趋势,从而使整合信息发挥更强的决策有用性。毋庸置疑,综合报告属于新生事物,其理念已获得普遍接受和支持,其实践效果已逐渐展现。但对综合报告的未来出现了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可归纳为以下三种:(1)综合报告是否在未来取代财务报告?还是将其中非财务信息部分单独构成一份报告作为财务报告的补充?(2)综合报告是否CSR报告的新趋势?(3)综合报告是否与财务报告、CSR报告以及其他报告共存?回答这些问题,有必要对综合报告与财务报告、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作一比较,以探索综合报告与财务报告、社会责任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关系,从而加深对综合报告概念的理解,推动综合报告未来在我国的实施。
二、综合报告与财务报告、社会责任报告的差异
综合报告是IIRC创新的一种报告模式,它以简洁的方式,阐明在一定的外部环境约束下组织的战略、治理、商业模式、业绩、组织的未来前景,以向利益相关者提供更为全面信息的报告。综合报告创新的基本概念包括:广义的资本;组织的商业模式(指在外部环境条件下,组织在创造价值的过程中选定的投入、经营活动、产出、结果及对各种资本的相互影响所组成的体系);价值创造(综合报告所指的价值创造不仅与财务资本变化直接相关的因素有关,而且还与其他资本互动的因果关系有关,即其他资本的变动、转换最终都可能影响企业利润)。从以上基本概念中不难看出,综合报告是对传统财务报告、社会责任报告等思维方式的创新,综合报告与财务报告、社会责任报告存在显著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方法的创新:以整体论系统思考的方法取代还原论的方法
综合报告采用的是整体论系统思考的方法。整体论是替代还原论来研究系统的方法。系统是指同类事物按一定关系组成的整体。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既强调过程,又强调结构。综合报告框架视组织为所处的外部环境条件下一个完整的、开放的系统,以此来确定商业模式的整个过程,其起点投入和终点产出及结果都与各种资本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同时商业模式与其报告的内容元素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框架结构。内容元素包括:(1)组织的概况和外部环境;(2)机遇与风险;(3)战略和资源配置;(4)治理;(5)商业模式;(6)绩效;(7)前景展望。这些处于一定环境中的要素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和影响。
以整体论系统思考的方法取代还原论的方法是因为还原论在处理具有复杂性的问题时是失败的。所谓还原论是研究系统的传统的、科学的方法。还原论的方法视各个组成部分同等重要,为此,努力确认各个部分,了解这些部分,并从对部分的了解发展到对整体的认识,而不认为是整体赋予部分以生命,因此,不能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而是孤立地去优化各个部分,但部分的优化并不一定带来整体利益的改善。
在还原论方法下,过去的财务会计主要对外披露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现金流量等财务信息。当然,不能否定企业财务报告披露财务信息的重要性,但相对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却是不完整的,不能全面反映在外部环境条件下企业运营状况的全貌,因而不能满足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尽管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不断出现的环境与社会问题加以考虑,使现在的财务会计对外披露的内容增多,“不仅要披露企业内部控制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发展战略、公司治理、预算管理、风险管理,还要披露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环境保护、资源耗费、员工维护、社区贡献、社会安全等”即“凡是纳入社会对企业规范化管理要求的会计信息披露体系都属于财务会计”(杨世忠,2013)。现在的财务会计所反映的内容与过去比不断查缺补漏,但不能否认“在基本实务层面,会计反映进而控制现实经济的能力急剧下降,经济与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重要影响因素却游离于会计视野之外,会计信息对实体现象的解释能力越来越弱,从而不可避免地动摇了会计能力发挥基本作用的基础”(杨雄胜,2013)。比如,对企业创造价值有重要影响的社会关系资本、自然资本等没有体现在财务报告里。
还原论方法的不足还体现在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上。在还原论方法下,社会责任报告的内容被分成经济的、环境的和社会的三维业绩,并制定了编制的标准。具有影响力的标准是GIR的第三代指南G3,但由于还原论的方法忽视组成部分之间的关联性对整体的影响,因此,难以实现系统整体的最优,实现企业及其外部环境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由于现代企业系统是复杂、多样并不断变化的开放系统,面对这样的系统,还原论的方法常常力不从心,从而整体论系统思考的方法获得了立足点。整体论认为系统大于其各个组成部分的总和。这种方法对系统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对部分之间的关系网络很感兴趣。因为部分之间的关系对系统整体产生影响,因此,提供企业系统的各个部分之间相关联的信息,加强对部分之间的关系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综合报告提出商业模式、广义的资本、广义的价值创造等概念,以整体论系统思考的方法展示了组织价值创造的完整,过程令人印象深刻,克服了传统报告模式孤立地对部分进行研究的不足,“系统整合使企业形成一个完整信息系统从而真正实现信息层面对现实经济的时实反映与监控”(杨雄胜,2013)。
财务报告的两条主线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三个层面包括财务状况、财务业绩和现金流量等信息;社会责任报告则从三个主要层面报告组织的业绩,因此也称为经济业绩、环境业绩和社会业绩三维业绩报告(王桂莲,2011);而综合报告反映了组织创造价值的整体情况。可见,思考问题的方式决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方法影响到目标能否实现。
(二) 强调各部分之间信息的关联性
在开放的系统中,各要素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一个整体并不等于部分的简单加总,因此,综合报告的性质不能用各要素的简单加总来概括,而是要对组织价值创造能力产生重大影响的各个要素及其组合的相互关联性和相互依存的关系加以反映。这些信息关联性具体包括: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联性;从时间上看,过去、现在和未来前景信息的关联性;各类资本之间增、减变动,相互转换的关联性;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之间的关联性;管理信息、董事会信息和对外报告信息之间的关联性以及定量和定性信息之间的关联性等。
一般而言,如果缺乏信息之间的协同和联通,常常会降低报告使用者对信息的信赖程度。就财务会计信息而言,有些投资者尽管承认目前的年报是一个重要的信息来源,但对企业提供的信息质量表示怀疑,理由是企业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缺乏关联性,因而,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在作决策时开始依赖其他信息来源。同样的问题表现在CSR只报喜不报忧的情况。综合报告能提供全面的、重要的正面和负面的信息,呈现了企业价值创造的全面图景,因而提高了决策的有用性。比如,投资者可通过各种资本的使用情况预测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发现企业商业模式中潜在的风险等。因此,综合报告不只是整合财务与非财务信息那么简单,它还有助于强化部门之间的联系,改进内部流程,使管理人员在企业管理思维和业务流程中融入长期可持续发展意识,为利益相关者在短期、中期和长期创造价值。
(三)遵循原则导向而非规则和准则
企业系统与任何系统一样都存在于一定的外部环境中,它必然与外部环境产生物质的、能量的交换,必须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在环境的适应性方面,综合报告突破基于规则的限制,在“三重底线”总的原则下,根据具体情况随时作出反应。综合报告的指导原则包括:(1)聚焦战略和未来导向;(2)信息的关联性;(3)对利益相关者的响应性;(4)重要性和简洁性;(5)可靠性和完整性;(6)一致性和可比性。这种基于原则而非规则的做法,避免了基于规则提供复杂、冗长的报告,随时作出响应,使综合报告具有简洁性和重要性的特征。
综合报告的目的是向预期的报告使用者提供能评估组织长期创造价值的能力的信息,是以传统的企业报告(财务报告、环境和社会报告、治理和薪酬报告以及管理层评述)为基础进行整合后的简洁的信息,它不在于计算企业的价值或所有的各种资本的价值,但提供的信息应该能够对之加以权衡。而财务报告由于与解除受托责任以及涉及具体经济利益的分配有关,因此,必须遵守会计准则及监管规则。另外,财务会计是标准化的流程和产品,其通用性和标准化程度使整个业务流程所产生的会计信息结果必须具有唯一性,要求按会计准则编制,而且财务信息披露的标准越来越高;至于社会责任报告则主要以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的第四代指南G4为标准进行相应的信息披露,因此,也属于基于规则的报告模式。
(四)强化广义资本的受托责任而非狭义的受托责任
组织的成功取决于各种形式的资本的保值和增值。在综合报告下,经管人员的受托责任不只是财务资本,而是摒弃了对短期业绩的过分强调,把焦点放在企业传递创造长期价值的信息上,即从只重视财务资本转变到关注各类形式的资本,以及各种类资本之间的变动及相互依存的关系上。广义的资本除了传统意义上的财务资本和制造资本以外,还包括智力资本、人力资本、社会关系资本和自然资本。当然,综合报告下,组织使用或影响的资本并非全部归组织所有,但组织开展的经营活动无论是投入还是产出都要考虑对广义资本的影响,向利益相关者更好地展现企业价值的实现,而不只是创造利润和财富;在财务报告下,财务资本的提供者关注经济回报形式的价值,经管人员的受托责任局限于投资人投入资本的保值、增值,忽略对环境和社会绩效的影响,即使在社会责任报告下,同时考虑了环境和社会绩效,也未能考虑其他利益相关者拥有的利益,只注重对结果的考核。
总之,在广义的受托责任下,企业创造的价值不仅取决于与财务资本变化直接相关的因素,还取决于更广泛的资本互动活动的因果关系,这些最终都可能对利润产生有利或不利的影响。
(五)提高了信息披露的透明度
综合报告鼓励企业确保在与价值创造有关的所有方面都是透明的。它提出的商业模式和内容元素展示了组织价值创造的完整画面,促进了与主要利益相关者的联系,从而使投资者真正了解所投资的公司,增强了对企业的信任,进而优化决策过程。
就财务报告而言,披露的信息则是相对狭窄的财务信息,主要服务于股东的需要,不涉及披露有关战略与商业模式和广义的价值创造的信息,而CSR报告对组织的战略和未来前景信息并未能给予披露,因此,与综合报告相比二者的透明度不高。
(六)关注短期、中期和长期的价值创造而不只是过去的财务业绩
综合报告引入的战略和商业模式的信息,既考虑过去的财务业绩,又与战略互动,并展望组织未来的发展。从综合报告的目标上看,综合报告关注满足主要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为此,不仅反映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披露组织过去的财务业绩,而且通过分析组织面临的机会和风险,阐明战略,反映整个价值创造过程、结果及对内外部环境的整体影响,展示组织是如何在短期、中期和长期创造价值的。
而传统财务报告关注提供财务资本的投资者的需要,报告企业过去是否有效地运用了资源,以反映报告期的经营业绩及其评价为重心。社会责任报告由于孤立地关注整体中的部分,忽视其他资本(比如关系资本)影响,忽视组织活动的整体过程,只关注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结果。
三、综合报告的益处及未来发展趋势
从上述比较分析中可见,综合报告带来了企业报告理念和方法的创新,提出有别于传统的一些基本概念,体现出整体论系统思考方法的应用。企业和投资者、监管机构等利益相关者都可以从综合报告中获益。综合报告要求反映企业整个价值创造的过程,从而增强了与所有利益相关者的联系。比如,企业价值创造的结果导致水资源被污染、矿井塌方、森林被乱砍乱伐则促使有关监管方加强监管,进而减少法律诉讼;反之,则表明企业在负责任地经营。这种信息披露透明度的提高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声望和品牌价值,吸引投资者,增强投资者的信任,促进长期投资。它关注人力资本的价值,有助于激励创新,节约或降低成本。而它提供的组织系统中各个部分之间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的信息,有助于企业发现问题,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促进可持续发展。因而综合报告顺应了时展的要求,是企业报告的未来。
尽管综合报告体现出对利益相关者制定决策的有用性,但笔者认为,在下列相关问题解决之前,综合报告并不能替代财务报告和社会责任报告,而是加以整合,与之共存。
首先,从其采用的整体论系统思考方法上看,旨在给出最适合解决当代具有复杂性、多样性和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系统(组织或企业这个整体)运行问题的良方,因此将其中非财务信息部分单独构成一份报告作为财务报告补充的想法违背整体论系统思考方法的原意,因而不具可行性。因为是整体赋予部分生命,整体论恰恰是要关注整体中各个部分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并对之进行管理。
其次,就财务报告而言,使用关注部分的还原论的方法是适宜的,财务资本只是整体中的一个部分,社会责任报告亦然。而对企业综合报告来说,使用整体论的方法弥补了二者的不足。从时间上看,需要关注的是组织活动及其与各种资本是如何相互影响的,某种资本的变化可能对财务业绩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提高或降低企业的利润。从空间上看,是全方位的:处于外部环境中的组织,分析其机遇和风险,确定其战略宏图,据以配置资源,以良好的治理结构和控制手段对商业模式的整个过程进行管理,以达成各类资本的保值或增值,获得包括财务业绩在内的多维绩效。因此,综合报告不是代替财务报告,而是包括之并对之加以整合。
最后,从综合报告的应用原则上看,它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三重底线”原则,不在于提供计量的规则和准则,而在于未来导向,让组织的战略浮现出来,关注各个部分之间信息的关联性,满足广泛的利益相关者的要求。显然,这种方法和原则只适宜对现有的企业报告进行整合,去除重点和冗长,突出重要和简洁。笔者认为,在这些问题解决之前,将会出现综合报告与财务报告、社会责任报告共存的局面。
【主要参考文献】
[1] 杨世忠.管理会计:正在不断扩大的会计职业新领域[N].中国会计报,2013-06-28.
篇8
XBRL产生于1998年,当时主要是为了解决会计数据及相关信息的标准化以及深度分析和利用问题。如今,XBRL逐步得到上市公司、会计中介机构、政府宏观管理和监管部门的认可。按照XBRL国际组织的定义,XBRL(eXtensible Business Reporting Language,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是一种可以将财务和商业数据电子化的全新语言,作为在财务报告信息交换方面的一种应用,XBRL在财务信息的显示、分析和传递等方面,都具有显著的优点。目前,XBRL的足迹已遍布了多个国家,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XBRL的应用包括两个层面――XBRL FR(外部财务报表)和XBRL GL(全球通用账簿),XBRL FR是针对财务报告中涉及的概念及概念间的逻辑关系订立的协议,而XBRL GL则是针对财务报告的来源数据及其结构订立的协议。二者都建立在XBRL技术规范基础之上,能够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加真实、完整、及时的有用信息,可以说,XBRL GL是对XBRL FR的延伸和扩展。在我国,上市公司XBRL的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内部信息系统管理主要还是依赖ERP。虽然证监会在2002年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电子化规范》要求上市公司采用XBRL技术,在报送年报时除传统数据格式外还必须附上XBRL格式的年报全文并在平台上共享,但在实际操作中,企业只是转换了传统报表的格式,仍然停留在会计信息处理的报告层面。
二、集团公司引入XBRL GL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集团公司引入XBRL GL的必要性 ERP系统加速了公司财务业务的一体化,在信息整合、集中储存以及生成报告的效率上有一定的优越性,但由于不同软件之间储存的信息格式不同或不同区域会计准则的规定有差异,在编制合并报表时,尤其是组织结构复杂的集团大公司,在数据获取和转换上会有大量的成本耗费,在转换过程中容易出现数据遗漏、乱码等问题。而XBRL GL 很好的解决了ERP中系统兼容的问题,在方便各系统数据流通的同时也提高了财务数据的交流频率,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为会计信息的交流提供支持。在交易和事项发生之时就对其进行标记,然后根据不同的概念模式将信息组合在一起,由转换器自动完成财务报告的转化。对于组织结构复杂、经营范围广泛的集团公司来说,大大减少数据处理的人力和财力。(2)有助于产生交互式的会计信息。会计信息在循环之初就被标记了,之后可以根据用户需求实时生成各个层次需要的、不同汇总程度的信息,方便从多维度进行分析和生成报告。(3)利于审计、税务部门的工作检查。审计部门通常因为不同公司采用的数据格式多样化而无法应用通用软件进行审计,经过XBRL GL的转化,审计人员无需为不同的被审计公司设计专门的审计软件,节省了审计成本,税务机关也能过通过XBRL GL减少繁重的税务稽核工作。
(二)集团公司引入XBRL GL的可行性 (1)政府组织支撑。2007年,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向XBRL国际组织提出成立XBRL中国地区组织的申请,并于2010年正式成立。第21次国际XBRL大会上,财政部了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了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技术规范系列国家标准。这两项标准的制定和,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技术规范,并指引企业系统改进的前进方向,有效运用XBRL为企业财务带来了便利。(2)与ERP系统关联。XBRL与ERP软件之间并不是毫无关联的,因此在考虑引入XBRL时无需过于担心高昂的成本问题。有针对XBRL软件供应商的调查显示:有2/3的财务软件供应商在所开发的财务软件包产品中至少有一个产品已添加了XBRL模块,这些软件开发商包括:微软、SAP、Oracle等。由此可见,XBRL逐渐成为提高财务数据透明度及上市公司报告一致性的重要工具,与ERP的信息集成共享也是数字化报告时展的必然趋势。
三、XBRL GL在我国集团公司中的应用
CC集团是以航运为主业的综合性国有航运企业集团,为国家能源和进出口贸易提供了强大的运输支持。目前集团采用的ERP系统是2002年上线的,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其功能已不能完全满足业务所需,而引入XBRL能够弥补系统的不足。
(一)CC集团特点 作为中国大陆最大的航运企业,CC集团有着其自身经营管理特点:首先是地域分布广、跨地域、跨国度。CC集团数百家国内外成员单位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以远洋航运和全球物流支持的全球业务网,涵盖了香港、美洲、欧洲等9大区域。对于这样一个经营范围广阔的跨国集团,XBRL无疑能提供其良好的跨区域交流平台。其次企业结构复杂,投资主体多元化。CC集团在5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千余家企业和经营机构,目前在境内外控股和参股的有6家上市公司。如此复杂的组织结构以及数量繁多的分支机构,更能满足XBRL平台的交互式会计信息的需求,方便集团生成多维度的分析报告。然后是跨行业经营。现今CC集团致力于发展壮大船舶运输航运主业的同时,还扩展了物流、船舶、航运网络科技等多个配套行业服务,企业规模在不断发展壮大。这就给国家审计、税务部门造成了不同程度的障碍,而XBRL的转换功能,能够为审计部门节省审计核准的成本,也为税务部门省去了冗杂的税务稽核工作。
(二)CC集团现有财务系统 CC集团现行的管理信息系统软件主要是SAP系统(ERP产品),其能够提高工作效率以及信息的及时性。但集团所属企业众多,企业规模大小不一,并不是每个企业都适合实施统一的大型软件,综合考虑重要性原则和成本效益原则,集团优先在核心企业实施SAP,其他企业继续运行原先的管理系统。SAP与其他财务软件共存的模式在企业扩大发展经营的道路上造成了阻碍,并且存在多国会计制度、多币种、多种语言和实现实时信息等问题。因此,引入XBRL GL是企业长远发展规划中不可避免的一项工作。
(三)基于ERP系统的XBRL GL引入 借鉴国外企业成功案例,将SAP中各子系统传输的数据进入XBRL GL自动记账系统,采用嵌入XBRL格式转换器的模式,把EXCEL、WORD形式的财务报表自动转换为XBRL格式文档。这样一来,既可以保证原有业务系统功能的不变,降低技术改造的成本,又可以实现业务系统和财务系统的数据无缝连接,经过转换的业务系统数据可以直接输入到新的SAP财务系统中。XBRL GL的引入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ERP系统内信息集成,二是母子公司间信息集成。
图1 XBRL GL自动记账系统
(1)ERP系统内信息集成。该类信息集成是企业内部各分支或者ERP系统各个功能模块之间的信息集成,只是在原有的ERP系统的基础上嵌入XBRL GL转换器,不改变各功能模块自有的功能。通过转换器,可将ERP系统输出的数据(包括租船业务、航次运行进度、集装箱租赁等)自动转换成XBRL GL标准格式的数据,并在ERP系统的输出终端实现XBRL FR标准财务报告和XBRL GL文档的无缝连接。由于生成的数据具有统一格式,可以在不同系统直接运用,减少了人工处理数据的繁琐,提高了企业内部运作效率。生成的报告中不仅含有财务信息还包括有关内部管理的非财务信息,如客户订舱满意度等,报告格式多样化,方便企业管理人员有选择性的查阅。
(2)母子公司间信息集成。集团公司由一个母公司和若干子公司组成,是多个利益相关的法人联合体,内部组织机构日趋复杂,资产规模大、资本链条长、管理跨度宽、地域分布广,使得财务管理问题更加突出。在会计处理上,除了分别报送母子公司的财务报告外,母公司还需要报送合并财务报表。因此,在现有的ERP系统基础上,嵌入XBRL格式转换器较为可行。但对于不同区域采用的会计准则有所不同,按要求,子公司单独报送需要采用当地的会计准则,而合并财务报表则应采用与母公司相一致的会计准则。在转换过程中,需要对两种情况分别处理。
一是同一会计准则下的母子公司间信息集成。这里嵌入的XBRL转换器也是独立于母子公司自有的ERP系统的,不改变其原有的功能特点。因为在同一会计准则下,所以嵌入的转换器应用程序是一致的,即具有相同的会计处理方法。XBRL转换器分别将母子公司ERP系统内的数据转换为统一格式,并单独生成母子公司的XBRL财务报告。在母子公司统一格式数据的基础上,生成集团合并财务报告与合并工作底稿,共享母子公司间内部交易事项信息。
二是不同会计准则下的母子公司间信息集成。集团公司经营范围广泛,其子公司遍布于全球各国,适用的会计准则也不同,因此应该嵌入不同的XBRL转换器应用程序。对于母子公司单独报送财务报告来说,分别嵌入适用各自的会计准则的转换器即可,然后生成各自的标准财务报告。与同一会计准则的情况不同的是,子公司的ERP系统中除嵌入适合子公司当地会计准则的XBRL GL标准转换器外,还需要嵌入与母公司当地会计准则相一致的转换器,最终生成适用于母公司会计准则的财务报告,与母公司XBRL格式数据汇总,生成集团合并财务报告及合并工作底稿。对于在新加坡、日本等地均设有境外子公司的CC集团,大大减少了合并报告中财务数据会计准则的处理工作,有效降低会计处理中的人为错误,提高工作效率和信息披露的及时性。
四、XBRL GL引入过程相关问题与对策
XBRL在国内的应用较少,集团公司在引入的过程中主要面临信息化人才和分类标准选择方面的问题,需要其做好充分准备,以保证引入工程的顺利对接。
(一)引入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少复合型会计信息化人才。XBRL是一项集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财务管理等于一体的新型技术,因此公司需要各方面精通的复合型人才。现阶段,公司的财务管理和软件开发、维护部门之间是相互独立的,而XBRL的导入与应用需要具有综合性知识的人才,企业难以在短时间内培养大量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支持XBRL的推广工作,人才的匮乏是实施过程中首先遇到的障碍。(2)分类标准的选择。复用方式方便数据的互通,但对企业财务报告与通用分类标准中的格式契合度要求较高,而CC集团属于航运企业,存在一些行业特点,在应用过程中,实际的报告与通用分类标准的表格存在较大的差异,调整的工作量较大。
(二)解决对策 (1)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大力发展教育和人才培训工作,对企业的财务和信息技术人员进行后续教育,不只是对原有的专业知识巩固,更多的是教授其他方面的知识,将财务与信息二者共通之处相互融合,双方人员对于XBRL的引入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遇到的财务或技术问题。(2)采用重定义方式。重定义方式下能最大程度地符合企业财务报告的披露要求,但是对人员的综合素养要求较高,对重定义方式要有深层次的理解,并且也要有一定的实施经验。因此,企业可以与国外成功企业进行交流,引入技术人才,帮助完成项目的实施工作。
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使得网络财务报告的作用愈发重要,XBRL GL的引入适时的顺应了集团公司财务报告发展的潮流。目前我国公司对于XBRL的应用仍处于摸索阶段,前进的道路上存在很多无法预测的阻碍,因此企业要向国外借鉴经验并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对策应对困难。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XBRL;应用;公立医院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0.019
[中图分类号]F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20-0026-02
1 XBRL概述
XBRL是网络财务报告编制、、数据交换和财务报表及其所含信息分析的一种技术标准,是一种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型财务报告语言。XBRL最显著的特点在于所记载的信息可以通过计算机识别和处理,这样的特点可以带来的优势,一是减少信息的重复录入和财务报告的多头报送,财务报告只需要按照XBRL标准编制一次报告,上传至互联网,之后任何需要使用该报告的人都可以通过计算机获取相应的报告;二是提高信息的利用效率实现跨系统的信息交换,XBRL软件可以按照报告使用人的要求,将代替报告使用人对众多财务报告中的特定信息进行筛选并分析。
2 XBRL在我国的应用现状
2007年12月,XBRL国际组织宣布XBRL China正式成立;2008年10月我国以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名义加入XBRL国际组织,成为其临时国家地区成员。同年11月,财政部牵头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国资委、审计署、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税务总局等部门联合成立了会计信息化委员会暨XBRL中国地区组织。截至2013年底,XBRL的实施范围涵盖了18家银行、13家大型央企、5家保险公司,以及169家地方大型企业。2015年财政部会计司明确指出要扩大XBRL实施范围。
3 XBRL的应用优势
3.1 减轻财务报表的编报负担
自2012年新医院会计实施以来,医疗卫生行业财务管理、会计核算逐步趋向企业化,在传统的财务报表基础上,新增了成本报表、现金流量表等,财务工作要求日益精细化,由于XBRL 可以对各方共同的信息需求进行统一定义,同时需求方又可以根据各自特殊信息需求进行扩展定义,这就使XBRL可以在一份报告中传递所有信息,各需求方从中提取所需部分,大幅减轻财务报表的编报负担。
3.2 格式自动转换,财务报告自动分析
XBRL把信息颗粒化,并且包含了列报顺序和层级等格式信息,因此只要有相应软件,就可以把信息按照格式的要求自动重新组合,把XBRL财务报告转换为使用者所要求的任何格式。XBRL包含了财务报告内含的业务逻辑信息,并且对通用元素进行了统一定义。在相应软件支持下,计算机能够对XBRL财务报告进行包括历史数据分析、全球范围同业自动对标等在内的自动处理,显著节省了会计信息使用链上各环节的人力投入,提高了处理效率。XBRL财务报告采用标准化XML标签,这使得医院的财务报告具有统一的口径,为财务信息的横向和纵向可比提供了便利,改善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增强了可理解性和可比性,淡化了重要性和谨慎性,使得实时财务报告有可能成为现实。
3.3 可实现跨系统信息交换
XBRL是纯文本文件格式,任何计算机系统都可以进行处理。同时,由于XBRL实现了业务层面的标准化,不同计算机系统都可以在一致的概念基础上处理XBRL数据,而不会出现同一个数据有不同的定义或者同一个定义有不同数据含义的情况。因此,XBRL可以成为不同系统间进行信息交换的桥梁,成为改善企业内部信息沟通、促进部门间信息共享的得力工具。
4 XBRL的应用缺陷
4.1 利用XBRL的程度不够
目前XBRL格式下的财务报告主要应用于上市公司,满足监管需要和吸引投资来源,而公立医院利用XBRL的程度还远远不够。一是医院管理层对待财务报告信息仍停留在传统认识上,认为经济数据通过简单汇总即可。虽然XBRL在节省报告成本、减少重复劳动、提高可靠性和使用效率方面的优点已经得到财务人员范围内的普遍共识,但在单位内部各级人员的观念中,对新事物学习投入的时间和精力、相关软硬件的初始投资、财务与业务流程的重新梳理与再造等似乎比XBRL效益更高。二是医院管理层应用XBRL的动力不足,由于XBRL的应用使得医院的各种信息达到了一种空前公开透明化的高度,这样,管理层就很难根据自身的利益去粉饰财务报表。
4.2 个性化开发力度不够
目前我国在XBRL软件开发方面面临着经验不足、投资过少、人才缺失等各种问题。XBRL作为一种计算机语言,它需要各种功能的应用软件支撑,实现从分类标准开发、实例文档生成、报送、分析等一系列应用。国外已经有许多XBRL的成员公司提供了各种各样的软件工具可用于生成XBRL分类标准和实例文档,而我国目前还没有软件公司介入开发XBRL的软件工具,而且国家对XBRL软件开发的扶持力度也偏弱,较低的XBRL技术水平制约了XBRL在我国各领域的推广。
4.3 分类标准不够完善
我国制定的分类标准与国际分类标准之间难以趋同,我国国内制定的统一分类标准不能满足公立医院个性化的需要。分类标准是XBRL应用中最关键、最核心、最重要的内容,一个国家或地区分类标准质量的好坏可以反映该国或地区应用XBRL水平的高低。分类标准研究的关键问题是,元素设计是否全面,其元素定义的完整性或充分性,决定了XBRL网络财务报告信息的充分性。如果分类标准与财务报告实践存在差异,比如,分类标准数据汇总程度比医院财务报告实践高,就可能导致信息损失,或分类标准数据汇总程度较医院财务报告实践低,又可能使医院将几个元素汇总起来列报,导致医院间信息可比性的损失。
4.4 缺乏复合型财会人才
XBRL分类标准错综复杂,用XBRL特殊标签反映具体交易事项,既要求财务人员具备专业的财务会计业务知识,又具备维护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能力。不同层次的XBRL信息技术知识要求调整和完善财务专业课程体系,大力加强学历与非学历教育的力度,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信息化财务管理与技术人才。
4.5 财务信息存在安全风险
应用XBRL后数据的安全性存在问题,包括信息的泄露和篡改、中间人攻击、lP地址欺骗、计算机病毒等,它们对网络财务信息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4.6 审计准则的同步性不够
审计准则没有根据目前XBRL的推广进度进行同步修订,审计程序和要求反过来可能“架空”XBRL报告,比如电子签名、报告外其他内容的审计、分类标准的准确性判断等。注册会计师也仅就传统格式下的财务报告发表审计意见,导致XBRL报告的使用无法得到应有的保障。
5 XBRL在我国公立医院财务管理中推广应用关键点
5.1 加大对XBRL的宣传与引导
加大对XBRL的宣传力度,当医院管理者对XBRL的认可度高、医院财务状况良好且预期会给医院带来一定的预期收益时,XBRL更容易在该医院实施。同时加强对财务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利用职称考试等强制性学习机会,使医院财务人员更新观念,积极参与到XBRL的推广活动中去。
5.2 鼓励自主开发XBRL技术
5.2.1 开发性能良好的工具软件
当前,XBRL知识尚未普及,XBRL复杂的技术属性常令人望而却步。以XBRL技术规范和分类标准为例,技术规范被学者们批评过于复杂,这迫切要求开发性能良好的工具软件,将XBRL复杂的技术细节屏蔽,呈现给编报人员易于理解和操作的界面。
5.2.2 加大XBRL科研方面的资金投入
政策积极支持,加大XBRL科研方面的资金投入,采取分步开发的思路,首先开发简易填报软件,让报告编制人和使用人逐渐熟悉XBRL格式;其次在现有系统中开发XBRL兼容模块,并轨生成企业XBRL财务报告;再着重解决会计信息互联网技术的安全问题,最终实现在准确性、安全性双重保障基础上的数据集成。
5.2.3 开发辅助鉴证软件产品
为保证XBRL网络财务报告的质量,第三方鉴证势在必行,而相关鉴证工作离不开计算机软件技术及智能技术的支持。例如,评价扩展分类标准及XBRL财务报告实例文档是否编排良好并遵循技术规范、实例文档是否遵循通用及行业分类标准、是否存在漏报和错报等,均须运用软件工具予以检测,人工测试几乎不可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可见,XBRL复杂的技术属性大大提高了鉴证工作的技术要求,缺乏辅助鉴证软件的协助,XBRL网络财务报告的第三方鉴证将可能仅停留于构想。
5.3 强化监管机构职责,完善分类标准及鉴证体系
5.3.1 完善分类标准,提高监管效率和效果
截至目前,世界各国的XBRL项目均是在监管机构的主导下开展。推行XBRL将使监管机构能够对医院报送的财务报告文档进行自动分析,并将主要精力用于调查潜在的漏报、错报和舞弊行为上,从而提高监管效率和效果。不完善的分类标准将导致信息损失及信息可比性问题。因此,监管机构应致力于完善现有通用及行业分类标准。例如,通过监控各公立医院扩展的分类标准元素,不仅验证扩展元素的合理性,关键是评价现有分类标准与医院财务报告实践的契合度,并根据评价结果积极有序地对分类标准进行完善。
5.3.2 积极引导,迅速提升XBRL财务报告质量
在XBRL推广的早期阶段,由于医院工作人员对XBRL、分类标准及工具软件均不熟悉,在实例文档编制过程中受到的指引非常有限,可能导致XBRL网络财务报告出现各种错报。为帮助医院缩短学习周期,监管机构应积极开展引导工作,及时总结每一阶段发现的问题,并以指南或警示的形式,将对下一阶段的报送起积极的引导作用,有助于缩短学习的时间,迅速提升XBRL网络财务报告的质量。
5.3.3 修订鉴证准则体系,适时开启相关鉴证业
近年来,学术界对XBRL网络财务报告鉴证机制的研究在鉴证框架和概念体系的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随着XBRL分步实施计划的推进,在公司网站和监管机构网站列报的XBRL财务报告实例文档的数量将日趋庞大,倘若缺乏有效的第三方鉴证机制为实例文档质量提供合理保证,信息使用者将难以对其赋予信任,则推行XBRL以致力于建设一个高质量的网上信息生态系统的目标仍将难以实现。因此,监管机构应当考虑组织力量修订现有鉴证准则体系,为XBRL网络财务报告的鉴证提供规范和指南,并适时开启相关鉴证业务,以期通过独立第三方力量的介入有效提升XBRL网络财务报告的质量。
5.4 加强人才培养,为医院的XBRL应用奠定人才基础
实施XBRL的工作过程中,需要一批有一定计算机应用能力并且掌握财务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但目前多数财务人员不了解XBRL知识。我国上海证券交易所在试点XBRL过程中,开发应用软件并免费提供给上市公司使用,试点公司是在几乎不知道XBRL为何物的情况下,通过软件提供的统一模板完成实例文档的编制。2011年,何芹将上交所12家上市银行的XBRL财务报告实例文档与经审计的财务报告相核对,发现所有银行存在“报表项目漏报”“合计金额错误”“报表项目错报”等问题。可见,统一模板虽然易用但不能取得理想效果。XBRL网络财务报告的成功编制要求编制人员对XBRL的内在技术机制具有系统的理解,包括如何确保报告数据与分类标准元素的正确映射,何时应当对分类标准进行扩展等。因此,当务之急是积极培养财务知识和XBRL知识兼备的人才,为医院的XBRL应用奠定人才基础。
5.5 考虑XBRL与医院系统的兼容性,避免重复投资
医院通常都使用了ERP系统, 因此XBRL 软件的使用应当考虑与医院自身系统的兼容性。如医院原来如果采用的用友或金蝶的ERP系统,可以考虑使用与之相兼容的XBRL功能模块进行升级。要避免因为上马XBRL,而更换整个ERP系统,避免重复投资。
5.6 加强安全保障,注意对商业机密的保护
由于通过XBRL的形式来披露的信息很详细,包含了各类财务的明细信息,如对外报税和财务报表的基础数据、管理会计信息、成本核算的基础数据等。而且用户可以通过对医院所提供的XBRL 报告深度挖掘得到对应的明细信息,包括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这类信息不加以控制将会大大提高商业信息泄露风险。而不同的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在进行信息公开时要有针对性,需要谨慎把握披露信息的深度和广度。在使用XBRL编制报告时,要注意突破传统财务报告局限性,在披露与政策要求相关的信息的同时注意对商业机密的保护。
主要参考文献
[1]林琳,潘琰.XBRL网络财务报告的风险及其复合治理[J].福建江夏学院学报,2014(10).
[2]蔡月鹏,曹晓燕.XBRL实施中关键因素分析[J].时代金融,2015(14).
[3]谢明.XBRL在财务工作中推广应用的探讨[J].价值工程,2014(34).
篇10
1.财务分析报告的方法相对单一
报告撰写的模式方法相对单一、格式不够规范。在众多高职院校的财务分析报告中,文字叙述是最为常见、也是最主要的一种财务分析报告的表现方法。撰写财务分析报告的人员,习惯于用对比的方法,并搭配一些看似很有说服力的财务指标,将一堆往年同报告期的数据与本期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得出一些学院财务管理上的相关结论,显得十分苍白,不够生动,也没有特色,对学院的财务管理决策没有太大帮助。此外,不少学院根本没有既定的报告撰写格式,完全视学院领导对财务管理的要求和需求而定,自主性和灵活性过高,导致同类同规模学院间财务信息不可比,信息严重不对称。
2.财务分析报告的深度和广度不够
(1)报告数据取数形式化。在很多高职院校中,学院的财务分析报告,是由财务部门单独完成的。报告撰写部门与学院主要经济业务发生部门间的联系不够紧密,甚至报告中有些是通过主观臆断编写而成的。对财务数据背后的业务背景、实施过程和运作领会不深,对业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揭示不够,造成财务分析报告结果的深广度不够,使得财务分析报告流于形式。
(2)报告数据缺少针对性。现有的财务分析数据不可谓不全,分析不可谓不细,但正因为太全太细,所以没有针对性。模板基本上每年是固定不变的,分析时抓取数字进行填空。这样对数字的罗列和堆砌,领导看起来既费劲,又往往忽视问题的根本所在。
(3)报告数据分析不够深入。经过调研发现,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财务分析报告一般都是“文字”加“数字”的描述较多,数据分析的力度很小。通篇大多是比绝对值的大小,比相对值的大小,深入一点的,也只是拿某个比率的分子分母比较一下,没有继续深入追究比率大小背后的深层原因,即采购、生产或销售上的问题,没有归纳、提炼出有价值的结论,与单位日常管理脱节。
3.财务分析报告对未来经济事项涉及较少
由于财务分析报告引用的都是财务分析报表中的历史数据,所以依据财务报表数据撰写的财务分析报告多是分析已发生的确定性经济事项,对教育资金中的教学、科研、基建工程等经济活动的未来发展趋势涉及较少。高职院校隶属行政事业单位范畴,执行的是“收付实现制”会计核算原则,对未来预计将要发生的经济事项无法做出会计处理,因此,在财务分析报表中对未来经济事项的核算也无法进行,失去了财务分析的导航作用。
二、改进报告撰写问题的具体措施
经过调研发现,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学院领导和财务人员的重视程度不够;二是财务分析评价体系的科学性不强;三是专项资金使用效益的关注程度不高;四是财务分析人员对财务指标的理性分析程度不够。针对以上原因,笔者认为应采取如下的对策和措施。
1.明确财务分析报告的内涵按照学院管理要求,明确财务分析报告的各项内涵,使财务分析报告更具有针对性。如根据财务分析报告涉及内容的范围不同,可以分为全面分析报告、简要分析报告、典型分析报告、专题分析报告、分列对比分析报告;按照编写的时间来划分,可分为定期分析报告和非定期分析报告。
2.关注学院的发展,注意积累素材财务人员一方面要注意关注单位经济运行中的重要事项,另一方面在平时的工作中应多了解国家宏观经济环境,本单位在国家、系统、同类研究机构所处的位置,单位的发展战略思路,尤其是对近期大的政策要有一个准确把握。财务人员还应多参加相关会议,了解科研、其他管理工作运行情况存在的问题、发展趋势,听取各方对经济运行的意见和建议,以利于财务分析和评价。
3.财务分析模式要丰富财务分析报告的行文要尽可能流畅、通顺、简明、精练,避免口语化、冗长化。运用比较分析、趋势分析、因素分析、比率分析等财务分析方法对相关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在运用文字分析的同时还应运用表式信息与图像化信息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表述。
4.明确报告阅读对象,厘清分析思路提供给不同阅读对象的分析报告,要求分析人员在写作时准确把握好报告的框架结构和分析层次,以满足不同阅读者的需要。有些分析的内容需要稍细、具体一些,而有些分析则需要力求精练,不能对所有问题面面俱到,集中性地抓住几个重点问题进行分析即可。
5.提高会计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财务人员各方面的素质,是扩展财务分析的深度和广度,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的关键。财务人员一方面应充实自身各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院校应制定培训计划,创造条件让财务人员参与多方面的培训,因需施教、注重实效。
三、科学的报告框架体系构建——以北京高职院校为例
在本课题进行调研的众多高职院校中,北京地区撰写的分析报告相对规范、公开、透明、系统,并且具有推广意义。因此,课题组以北京高职院校的撰写财务分析报告为例,结合多年高职院校财务工作经验和撰写分析报告的心得,就高职院校财务分析报告撰写中的框架体系、分析方法、分析指标等各方面进行研究。
1.架构科学、系统的报告框架体系北京市教委所属的各个高校、高职院校,在每个自然年度结束时,要求严格按照北京市教委决算分析项目,撰写系统化的财务分析报告。该报告框架体系从学院基本情况介绍、部门预算执行情况、财务状况及运行绩效、学校“三公”经费的执行情况、本年度财务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预决算编制或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下一年度财务工作的思路设想等十一个项目进行分析,写出全面的分析报告。
(1)报告框架的架构原则。在财务分析报告框架体系的架构上,要求坚持遵守对资金使用的“全程反映、充分揭示”原则,架构出从资金的取得方式、使用过程、使用后效益各个环节的全方位、系统性财务分析,形成学院对资金“取之有道,用的规范,用后有效”的规范化财务管理运行机制。通俗地讲,就是学院对收到的财政等各项资金,每投放一分,就要看到这一分资金的使用过程,还要知道这分资金用后带来的绩效效果,以及为今后的学院运行管理所起到的作用。真实坚守这样的报告框架体系架构原则,才能够建立起系统、全面、有效、科学的报告框架体系。科学的财务分析报告框架体系见下图。
(2)报告框架体系使用说明。
2.运用多元、有效的报告分析方法财务分析报告为了能提供详尽、系统、全面的分析结果,离不开多元化的有效分析方法。现代化信息手段的应用,也体现在财务分析报告的撰写中。通过运用各种分析方法和表现形式,给予信息需求者以直观、清晰、易懂和有效的分析结果。在报告分析方法的选择上,要依据分析方法表现方式的直观性、对指标问题分析的明了透彻性、获取信息分析结果的便利性、财务人员使用上的习惯性、熟练程度,以及分析方法的普及性、通用性来选择。在报告分析的方法方面,除运用对比法之外,还要根据当前学院的日常教学教辅运行与内部管理的实际需要,视情形来确定分析技术、对象、内容、步骤和形式。
3.构建精准、实用的报告分析指标高职院校的财务分析指标均是站在报告主体——学院、财政部门、教育部门等信息使用者的角度,以信息使用者关注的资金变动情况和变动结果为核心,设置诸如学院部门收入和支出情况分析、人员经费支出结构分析、预算执行进度、专项经费效益分析等。切实将学院领导关注的关系到学院建设、发展的重要资金项目的使用情况和进展程度,维持学院正常教学和运转的常规项目,以及财政拨付的专项经费的使用和效益分析的特定项目,用精炼、准确的指标名称反馈真实、有用的指标信息。
- 上一篇:高血压与骨质疏松的关系
- 下一篇:森林草原防火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