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护理员基础知识范文

时间:2023-11-07 17:28: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养老护理员基础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养老护理员基础知识

篇1

通过此次培训,能掌握相关的养老护理基础知识、技术护理、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心理护理的知识与技能。

二、课程设置与课时分配

1.老年护理基础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

2.生活照料

3.技术护理

4.康复护理

5.心理护理

三、培训要求与培训内容

1、护理的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

a.老年人生理心理特点

b.老年人的护理特点

c.老年人的常见疾病

d.老年人的营养需求

e.养老护理员职业工作须知

f.老年人权益保障的相关知识

2、生活照料

(1)通过本章节培训,学员能够了解清洁卫生、睡眠照料、饮食照料、排泄照料安全保护等方面的工作内容及生活照料的知识、方法和技巧。掌握并熟悉生活照料的操作步骤。

(2)培训内容

a.清洁卫生

b.饮食照料

c.排泄照料

d.安全保护

3、技术护理

(1)通过本章节培训,使培训对象熟悉了解技术护理的理论知识,掌握熟悉给药、观察、消毒、冷热应用、护理记录、临终护理等技术护理操作步骤。

(2)培训内容

a.给药

b.观察

c.消毒

d.冷热应用

e.临终护理

4、康复护理

(1)通过本章节培训,培训对象能够了解肢体康复的主要内容,作业疗法的原理,掌握被动运动和作业疗法训练的操作步骤、训练方法,指导老人合理使用健身器材及主要功能,组织适合老人的闲暇娱乐活动。

(2)培训内容

a.肢体康复

b.闲暇娱乐活动

5、心理护理

(1)通过本章节的培训,使培训对象初步了解造成心理异常的原因及老年人的心理特征,观察老人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变化及疏导技巧,掌握与老人沟通,协调及情绪疏导的具体方法步骤;指导老人的人际交往及情绪自救的方法;初步掌

握临终关怀技巧。

(2)培训内容

1.理论知识

2.心理异常

3.心理的定义

4.心理异常的含义

为了加快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养老服务人员专业化,推行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认证和持证上岗制度,根据《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宿政发〔**〕131号)要求和省民政厅、财政厅《**省

养老护理员培训实施方案(**-**年)》(苏民福〔**〕24号、苏财社〔**〕165号)、《**省省级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苏财社〔**〕224号)精神,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任务

**年,计划培训初级养老护理员220名,中高级130名。全市养老护理员岗前培训率达到100%,持证上岗率90%以上。

二、培训方案

(一)培训对象:各类养老服务机构的护理人员,包括公办养老机构、民办养老机构、农村敬老院、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从事养老护理服务的人员。

(二)培训等级:培训共设三个等级,分别为:初级(国家职业资格五级)、中级(国家职业资格四级)、高级(国家职业资格三级)。

(三)培训机构:初级养老护理员培训由具有符合条件的学校承担,中、高级养老护理员由省民政厅委托相关机构组织培训。

(四)学时要求:初级不少于180个标准学时。

(五)培训内容

1.职业道德、职业道德基本知识、职业守则

(1)尊老敬老,以人为本;

(2)服务第一,爱岗敬业;

(3)遵章守法,自律奉献。

2.老年护理基础知识

(1)老年人生理、心理特点;

(2)老年人的护理特点;

(3)老年人的常见疾病;

(4)老年人的营养需求;

(5)养老护理员职业工作须知。

3.相关法律、法规知识

(1)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相关知识;

(2)劳动法的相关知识;

(3)其他相关法律、法规。

4.安全常识(讲座)

(六)培训教师

应具有本职业或相关专业较丰富的知识、实际操作经验和教学经验。培训初级养老护理员的教师应具有中级职称或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三、考核与鉴定

培训的考核和鉴定按照国家《养老护理员职业培训大纲》和《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的要求执行。具体由培训机构向考核和鉴定机构申请,统一组织考核和鉴定。

四、组织实施

(一)组织参训

各县(区)民政部门负责做好培训报名、组织参训等管理工作。各养老服务机构新增养老护理人员必须全部参加岗前培训。各县(区)民政部门对辖区内各类养老服务机构新增养老护理员应及时统计上报,市民政局按月汇总,并安排市

培训机构适时组织培训。需参加省厅中、高级培训的,根据省厅通知要求,由各县(区)民政部门一次性申报,市民政局汇总上报省民政厅后,由省培训机构分期安排培训。

(二)经费保障

1、补助标准。初级养老护理员培训经费参照省补助标准执行,每人1200元,包括培训、食宿、鉴定等费用。由市、县民政部门从省补助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资金中支付。

2、与培训合格率挂钩。培训机构要确保培训合格率(职业资格认定通过率)不低于90%,如低于90%的,则按照比例扣减培训经费。

3、中、高级培训经费,按照省民政厅有关培训通知要求执行。

(三)实施时间

全市护理员培训从**年5月起实施,并实现常态化。根据各县(区)新增护理员情况,由市民政局统一组织开展培训。有条件的县也可以自行组织培训。

(四)相关要求

1、各养老服务机构新增养老护理人员必须符合养老护理员任职资格的基本条件(年龄50周岁以下、初中以上文化、身体健康),并要全部参加岗前培训,未经过培训的,不得安排上岗。

2、各县(区)民政部门对辖区内各类养老服务机构新增养老护理员应严格审核把关,符合任职资格基本条件的应及时统计上报,参加岗前培训;不符合任职资格基本条件的不得从事养老护理工作。

3、培训学校要认真组织,只要有培训需求,就要及时安排培训,确保全市新增护理员能够及时得到培训;同时,要坚持教学标准,保证培训质量,真正让参训人员学有所获,学有所成,并做到学以致用,从而不断提高全市养老护理

篇2

关键词:老龄化;政府购买;养老

一、引言

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突出的热点话题。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严格执行和人们观念的转变,“未富先老”的中国也同样面临着巨大的人口压力,与低生育率相连的是日益突出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相较于发达国家需要数十年甚至一个多世纪才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阶段仅仅只用了18年。若仅依靠政府单一提供养老服务无法满足广大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只有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机制将企业和非营利组织纳入养老服务供给体系中,才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的结构性矛盾。因此,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是符合国情的必然选择。

二、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内涵

(一)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概念

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是指政府为履行社会职能,在与社会各类服务机构目标一致的前提下,从公共财政的预算中拿出经费,通过公开招标或直接拨款资助的形式向其购买养老服务。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并不是雇佣关系,而是一种契约合作关系,双方通过相互协调沟通共同为日益庞大的老年人口提供养老服务,从而将政府从生产者的角色中摆脱出来,由直接提供者变为资金提供者和监督管理者,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公共服务供给的多元化。

(二)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类型

养老服务的目标群体需求层次多样,养老服务内容实现程度缺乏有效的评价体系,难以单独通过市场机制提供。所以从服务主体的角度,建立由政府出资,社区、机构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供给模式是十分必要的。一般而言,养老服务内容包括针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与医疗康复以及精神关爱服务三个基本方面。根据养老客体的不同,养老服务可分为传统的家庭养老、机构养老服务和居家养老服务。政府购买的养老服务主要面向机构养老服务和居家养老服务。其中,机构养老服务是由社会养老机构向老年人提供食宿、生活照料与专业化的护理等的养老服务,目前我国养老机构有养老院、福利院、敬老院等多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社会再分配功能。居家养老服务居家养老以家庭为主要载体,以社区为居家养老服务的主要阵地,这不仅吸纳了家庭养老的地域性优势,能够就近为老年人提供优质服务,也可以根据老年人具体的生活需求,合理规划养老措施。这不仅弥补了子女由于工作等原因无法照料父母的生活与精神方面的缺陷;同时可以保持其原有的社会关系不变,使老年人精神愉悦,而且还可以构建起家庭、社会与政府共同责任理念,还为社会创造了新的就业岗位。

三、我国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目前我国养老服务业专业水平低

养老服务业的进步有赖于从业队伍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但是目前我国养老服务业的专业化程度偏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进程。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从事养老服务的人员中专业医护人员占比低。实际上,因为专业护理人员主要集中在医院,养老机构的专业护理人员比例非常低,2014年注册护士与与养老机构入住老人的比例为1∶13,与全部完全失能老年人的比重为1∶54,提供养老服务的专业护理人员缺口非常大,无法有效满足老年人健康护理需求。而且专业的医护人员受编制、工资报酬等因素影响,并不愿意主动投入到养老服务业中。同时由于老年人子女长期不在身边,缺乏情感交流的渠道,容易产生孤独等负面情绪,所以在精神慰藉等方面需要具有专业心理知识的社区服务人员,而这类人员更是缺乏。其次,从业人员缺乏专门的技能训练。养老服务业的从业人员多为年龄偏大的下岗女工,他们虽然能够照料老年人基本的生活起居,但是因为没有经过专门的技能训练,很难满足老人特殊需求与较高层次需求。

(二)我国养老服务供需矛盾突出

我国现有的养老机构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急速增长起来的养老服务需求,尤其是对我国边远地区和农村地区而言,养老机构的资源更是不足。目前,传统的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模式都暴露出了各自的局限性。首先,当今社会老年家庭空巢化的趋势不断加大,根据2010年“六普”数据,到2010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独居老人共1824.4万。①空巢家庭的出现使传统依靠家庭成员的家庭养老服务供给越来越短缺。其次,由于养老服务业成本高、获利低,愿意进入该行业的民间机构较少,而其所提供的服务水平较低,使老年人也不愿入住养老机构,根据2008年“中国城市养老服务研究报告”,选择入住养老机构的老人只有6%~8%。而且养老服务的供需不平衡不仅体现在对于技术型的养老服务的供给还比较欠缺,同时面向收入低层的老年服务项目比较少。因此,如何应对庞大的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成为当下最棘手的话题,养老服务的供需矛盾急需政府构造新的养老模式缓解。

(三)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机制不健全

我国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探索过程中暴露出的购买养老服务机制不健全的问题值得注意。首先,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覆盖面小、服务种类单一。目前政府购买养老服务主要以独居和困难老人为服务对象,解决的只是老人群体中很少一部分人的养老问题。而且政府购买的养老服务仅仅为老年人提供简单的护理服务和家政服务,而对老年人所需的精神、文化和休闲娱乐需求等方面鲜有涉及。其次,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资金供给不足和安排错位并存。目前在我国的财政预算中尚未为养老服务形成制度化的预算安排,购买养老经费投入少,使得养老服务的资金得不到及时有效地保障。同时,虽然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养老服务的支持力度,但是资金安排错位的现象却不断出现,如2012年政府共投入31亿元用于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试点设施建设,这些补贴仅用于床位建设,对于每月高昂的食宿和护理费,政府并没有清晰的财政支持手段,到2012年末全国建成各类养老机构床位数达到每千名老人20张,但入住成本没有降低,机构“空床”与老人“无力入住”并存现象难以得到根本扭转,政府的财政补助并没有被用于老人最需要的生活照顾和医疗护理服务上①。最后,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政策缺乏连贯性。大多数政策的颁布是迫于形势的发展,只为解决当前的社会问题,政策之间缺乏整体性的思考和统筹全局的能力,导致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容易产生偏差。

四、政策建议

(一)建立专业的养老服务队伍

养老服务业专业水平的提高,有赖于专业队伍的建立。首先,可以参照我国现行的薪资标准适当上调养老服务专业人员的薪资待遇,尤其是从事高端护理的专业人员的薪资待遇,从而吸引医护人员从事养老服务业,提高从业人员中专业医护人员的比重。其次,可以开办养老服务类职业学校从文化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术知识、专业拓展知识四个方面来培养养老服务的专业人员。同时对现有的从业人员加强专业培训,对服务员进行基本护理常识、心理学基础、沟通技巧等高端养老服务技能培养,更好的了解老年人需求。最后,要明确养老服务岗位专业标准和操作规范,设定适当的奖惩标准,调动服务员提供服务的积极性;并且结合社会工作者制度的建立,倡导志愿者服务,建设志愿者队伍,形成专业化和志愿服务相结合的服务队伍。

(二)培育养老服务供给主体,发挥非营利组织的作用

为解决养老服务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政府必须通过购买养老服务培育大量的供给主体,并组建专业性的政府购买养老服务业务中介组织,将民间资本和非营利组织纳入服务提供市场中,运用竞标等形式使不同主体之间相互竞争,从而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供给效率,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需求。同时,政府要将完善传统养老模式与发展新型养老模式并举。一方面,加大税收优惠政策和购房优惠政策增强家庭养老的动力。②另一方面,要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社会力量以独资、合作、参股等方式参与养老服务业,为政府购买服务提供有益的补充。此外,应进一步扶持非营利组织,发挥其非营利性和志愿性的特点,并为非营利组织提供场地、设施与人员培训和技术指导,从而开发和整合社会资源。

(三)完善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运行机制

首先,健全的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机制必须逐步消除城乡差别,不仅应该将社会服务覆盖到社区居民,也要能够及时关照到当今社会的困难群体和边缘群体,这就需要建立专门的机构进行服务对象的资格审查和资助信息的收集。其次,地方政府应将政府购买服务的资金纳入当地的财政预算,并建立与财政增长相统一的自然增长机制,保证资源的合法使用和政府购买服务政策的正常实施。最后,要增强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政策规划与整合能力,建立较为科学的评估机制,根据主客观环境定位养老服务购买的总体战略,将养老服务政策、养老保险政策、社会救助政策等纳入整体性框架,进行整体考虑,做好各项社会政策间彼此的衔接与整合,确保政府购买服务质量,同时政府应进一步完善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政策法规,通过法律条文的形式规范的购买流程、市场准入标准、项目招投标的程序和范围等内容,从更高的层面支持养老服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倪东生,张艳芳.养老服务供求失衡背景下中国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政策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5年第11期

[2]郑苏晋.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以公益性非营利组织为重要合作伙伴[J].中国行政管理,2009年第6期

[3]周俊.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风险及其防范[J].中国行政管理,2010年第6期

[4]张盈华,闫江.中国养老服务现状、问题与公共政策选择[J].当代经济管理,2015年1期

[5]丁建定.居家养老服务:认识误区、理性原则及完善对策[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年2期

篇3

培养适应我国老龄化社会发展和卫生保健事业发展需要,系统掌握护理学、医学、人文社会科学、老年护理学等基础知识,具备对服务对象实施整体护理、长期照护及社区健康服务的基本能力,初步的教学能力、管理能力及科研能力,不仅能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内从事临床护理、预防保健等工作,还能胜任在养老机构、社区、家庭等领域中进行老年护理及相关工作的高级专业护理人才。

2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体系是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核心。老年护理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设置,立足于国家卫生事业和地区养老事业发展水平,并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以“校企共建”为平台,打造以护理学为主体、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融入中医学知识、彰显老年特色的课程体系。具体来说,课程体系可以分为两种描述形式:①按照内容分为公共课程、医学基础课程、护理学专业课程、老年护理方向模块课程4个版块,共计1988学时;老年护理方向模块课程共计285学时,约占到全部学时的14%。②按组织形式分为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二者共同构成了整个课程体系。即上述每一个版块中均包括理论和实践2个部分。本文介绍的是其中“护理学专业课程、老年护理方向模块课程”版块中的实践教学部分。可以描述为两种形式:“嵌入式”,即嵌入在相关课程中的实践(校内实训+校外见习)、竞赛、志愿活动等形式;“集中式”,即独立于4个课程版块之外的集中实践,包括临床医院、社区、养老机构的见习和实习。“嵌入式”实践部分共计285学时,“集中式”实践部分有52周(表1)。每一学年都安排相应的专业实践。特别是在第1学年就安排了学生到社区为老人服务的社会实践,此时学生尚未接受专业课的学习,安排社会实践的目的是让学生对护理、对老年护理职业、对社会养老事业树立感性的认识,初步形成自己的视角,在实践中产生问题,再回到课堂上接受理论学习,这样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而且打破了以往在二年级学生才开始接触“护理”的传统,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和社会责任感。

3老年护理实践教学的特点

3.1“行动导向”的教学策略

老年护理人才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专业基础,还要具有跨专业的能力,也称为关键能力。在这种背景下行动导向教学势在必行。行动导向研究者认为,关键能力的培养是在具体的职业活动中,通过解决职业工作任务来实现的,因此主张在教学中要引入行动导向式学习,通过行动导向型教育或培训,才可以使学生获得职业行为能力。“行动导向”教学并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以行动或工作任务为导向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与策略,是由一系列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所构成,如工作过程教学、项目教学等。

3.2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实践教学内容

一个职业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职业,是因为它具有特殊的工作过程,即在工作的对象、方式、内容、方法、组织以及工具的历史发展方面有它自身的独到之处。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具有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劳动组织以及要求5个要素,及实现工作过程的6个步骤: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基于此,在校内实践环节设计了“工作过程”导向的老年护理学实训课程。具体为:将真实养老机构护理工作内容改编后引入校内课堂,设计成一个由若干工作情境组成的工作过程,每个情境中均有不同的工作任务,各情境及其当中的工作任务环环相扣、循序渐进,当一步步地完成各情境中的工作任务时,也即完成了整个工作过程,举例见表2。以上实例为1个教学单元,加上教师点评环节共计4学时,对象是1个小组的学生(约10名/组)。以上实例满足工作程序的5个要素:对象是患者,工具是护理操作和语言,工作方法是护理程序,劳动组织是1个由3个班次组成的护理团队,要求是护理操作标准及岗位制度。以“工作过程”设计的教学过程与临床护理工作的实际步骤是一一对应的,力求体现工作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宜安排在三年级进行,一是对以往所学护理理论与单项操作技能的整合与提炼;二则在进入生产实习前开设,有助于学生较早熟悉临床护理工作的基本流程,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护理管理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能力。

3.3以“校企共建”为平台的实践教学基础建设

3.3.1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除了传统的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教学医院之外,借助“校企共建”平台,开辟的老年护理实践教学基地目前已有3个,包括公办养老机构、民办养老机构、民办非盈利慈善组织等不同性质的机构。并于2013年其中1个教学基地挂牌成立了天津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附属护理院,为教师的教学与科研、学生的见习、实习与志愿活动提供了广阔平台。

3.3.2“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双师型”教师,不仅用来鉴定职业教育队伍中一类教师,而且用来鉴定职业教育教师队伍;不仅是指对职业教育队伍中一类教师素质的个体要求,而且是对整个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要求;不仅指教师个体素质,而且是指教师队伍构成。基于此,一方面建立教师定期到养老机构学习进修制度和临床带教培训制度。通过定期(每年不少于8周)到养老机构进行护理实践、任职、考取护士资格证及养老护理员证书(中级或高级)等途径提高在校教师的专业素养;通过集体备课、专职教师下机构指导、定期交流沟通、师生互评等形式,加强兼职教师的临床带教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聘请养老行业高技能人才和管理人才、科研机构老龄问题研究学者作为兼职教师来校任教、讲座等途径,丰富老年护理教育师资队伍,使其更加多元化。在未来,还将建立专门的老年护理教师教育培训基地,实现“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3.3.3教学资料开发

根据实践教学特点,已编写一系列实践教学资料,包括《“双师型”实训教学导师指导手册》《实践教学计划和大纲》《老年护理实训指导及评分标准》《社区与养老机构见习手册》《老年护理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方案》等。以《社区与养老机构见习手册》为例,在其中的“养老机构见习”篇,分为养老机构物理环境、医疗护理环境、护理人员工作制度与内容、常见老年护理操作、养老机构人文环境等几大部分。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见习的认知特点:先从整体的物理环境开始,对养老机构先有感性的整体认识;随着见习的逐步深入,开始接触到医疗护理、工作制度、日常护理操作等内容;在经历了数周的见习之后,开始逐渐体会到养老机构的人文环境,如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孝道氛围等。对学生而言,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从外表到内在,这是一个认识不断深入的过程;另一方面,对带教经验并不丰富的养老机构教师来说,有了手册的指导,厘清了教学思路,有助于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教学效果。

4小结

篇4

关键词:养老服务;队伍建设;途径

一、养老服务人才的供需现状

从2010年以后,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快速,老年群体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养老服务需求、养老服务人才需求也在增加。不完全统计显示,我国养老护理人才需求量在1000万以上,然而现实中相关从业人员仅有100万左右,因此存在严重的供不应求现象。在这种背景下,加强养老人才队伍建设,成为急需解决的社会性问题。相关调查研究显示,我国目前的养老服务人才团队,除了整体数量不足以外,还存在以下问题:综合素质低、持证上岗率低、年龄偏大、结构设置不合理等,而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具有多方面性。单纯从教育层面来看,有学者研究认为根源在于开设养老服务专业的院校少,尚未形成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而且师资力量的建设也不尽人意。单纯从政府职能层面来看,养老服务人才缺乏的原因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律法制度不健全,二是行业专业程度低,三是政府扶持力度不足。

二、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1.政策制度滞后性

首先,在老龄事业发展规划、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规划、加快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意见中,从政策和立法的角度,均提出了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措施,但是仔细分析这些措施的内容,可见只是提出了原则,作为一种指导方向使用,而并非直接用于实际行动中,因此缺乏详细的实施方案和规则要求。其次,立法保障相对薄弱,缺少和养老服务相关的专项法律法规,难以保障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当养老服务人员遭遇不公平的待遇时,没有科学的调节机制作为依据。最后,现有政策少有提及服务人员的工资待遇、晋升渠道等内容,难以保障从业人员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

2.人才培养能力低

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养老服务行业的发展时间晚,这也是造成人才培养基础薄弱的原因之一,体现在养老服务相关专业设置少、人才培养机制不成熟、师资队伍建设落后等。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其一缺少养老服务人才的职称评定体系,因此从业人员在职业化发展上困难重重。其二,由于人才培养目标、方法、途径不明确,影响到职业教育的发展。其三,针对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的优惠政策没有出台,出台的政策尚未落实,因此鼓励机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基于这些方面的不足,成为影响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因素。

3.志愿服务人数少

纵观我国现状,养老服务志愿者人数很少,而且在实际服务中作用发挥受限。分析其原因,一是没有建立志愿者有效管理机制,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社会组织少,即便有为老年人志愿服务的意向,也缺乏畅通的服务渠道。二是这些志愿者往往一腔热血,但养老服务专业技能差,因此提供的服务层次低、不专业。

三、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

日本、美国等国家已经形成完善的养老服务人才培养体系,我国可以借鉴其中的成功经验。以日本为例,分为介护士、社会福利士两种,其中前者从事一线护理服务工作,对老年人提供专业指导,培训对象是初中生和高中生,课程设置涵盖了基础知识、理论知识、技能知识等,经过全国统一考核并获得资格证书;后者为老年人提供咨询、建议、协调等服务,一般以大学毕业生作为培训对象。以美国为例,采用护理人才分级培训制度,要求最低学历是学士学位,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等多层次的护理人才队伍。

1.科学制定发展规划站

在国家的角度,应该制定养老服务人才培养规划,明确培养目标和方向,促进人才队伍建设的快速发展。规划的制定,要求满足以下条件:第一,立足于我国的现实国情,首先开展深入的调研工作,分析老年人群的规模、结构,结合经济社会的发展特点,保证规划符合我国国情。第二,规划应该具有前瞻性,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队伍建设属于战略性工程。规划的制定,既要考虑到养老服务行业的供需关系,又要预测到人才的未来发展前途,一方面适应社会的发展规律,另一方面能够引导并促进社会发展。第三,养老服务体系具有复杂性,包含多个子系统,人才发展规划应该和服务设施建设、社保体系建设、促进就业体系等相互适应,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

2.形成良好社会氛围

在社会上形成尊重人才和劳动的良好氛围,是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必要条件,对于政府而言,具体做法如下:第一,加大宣传力度。第二,开展多样化的活动。第三,改善从业人员的薪资待遇及增强其专业身份认同感。同时,高校毕业生在养老服务领域就业创业,政府也应该给予有利政策支持并落实相关养老专业学生身份待遇,与一般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认定区分,保证人才进得来、留得住。

3.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在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上,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社会各界参与到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工作中,当前我国人才教育资源不足,政府应该解放思想、扩宽渠道,利用各种经济手段,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到人才培养中来,增加教育资源投入。第二,将学历教育、继续教育结合在一起,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课程,加快培养老年医学、康复、护理、营养、心理、社工等方面的专门人才,形成互联网+教育培训多样化的培养形式。既培养领军人物,又培养一线专业人才。严格执行持证上岗制度,定期组织人员学习先进的政策、方法、业务,积累服务经验。第三,将人才培养核心确定为能力培养,也就是从养老服务实际需求出发,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习与工作相结合,教师与行业专家相结合,将培养和利用相结合,在提高素质基础的同时,注重培养人才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

4.制定人才激励措施

人才激励措施的作用,是吸引人才、利用人才、留住人才,首先以资本价值为导向,制定分配激励机制,考虑到学历、业绩、贡献、能力等各个要素。其次完善社保机制,养老机构要为从业人员完善各项保险,并形成完善的法律法规。再次,允许技术人员开展技术创新活动,通过兼职的形式获得更多报酬,但前提是不能影响本职工作,并且不会泄露商业秘密。最后加强文化建设、改善工作环境、关注个人能力成长,通过交流谈话、专业团队活动等形式加强人文关怀,为服务人才缓解职业压力、减轻工作负担,提高工作积极性。

四、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保障措施

第一,工作机制保障。站在民政部门的角度,一是和社保部门、人力资源部门协调工作,共同探讨人才就业创业、职称晋升、职业规划、能力培训、技能鉴定等内容,及时解决养老服务中的问题。二是和财政税收部门协调工作,争取获得财政支持、税收优惠,降低养老机构的运行成本。三是和教育部门协调工作,采用校企合作的形式,推进产学研工作开展,通过教育发展促进行业发展。第二,财政经费保障。各级政府应该重视养老服务行业的发展,确保人才培养经费支出的增长率,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长率;加大人才培养的资金投入,促进人才发展项目的顺利实施。综上所述,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时代,养老服务需求增加,而服务人才数量少,因此存在明显的供需矛盾。分析可知,当前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集中在政策制度滞后性、人才培养能力低、志愿服务人数少三个方面。对此,应该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形成良好社会氛围,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制定人才激励措施。

参考文献

[1]甄炳亮,刘建华.我国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研究[J].中国民政,2014(7):29-30

篇5

【关键词】 老年痴呆;健康教育

老年性痴呆亦称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由脑部疾病引起的综合征,常常具有慢性及进行性加重的特点,表现为多种高级皮层功能的紊乱,包括:记忆、认知、定向力以及人格的改变,患者在意识清晰的状态下,表现出明显的智能缺陷。该病起病隐匿,病因未明,而老年性痴呆以60岁以上的老年期(或65岁以上)最为多见,流行病学资料显示:65岁以上人群中痴呆发病率为4%~6%,并随年龄增长而增高,80岁以上老人的患病率为20%左右[1],AD的病死率居老年人病死原因的第四位[2],因此合适的健康宣教对延缓AD疾病进程、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有一定帮助。

1 健康教育的内容

1.1 AD基础知识教育 健康教育的知信行理论认为,卫生保健知识和信息是建立积极、正确的信念与态度,进而改变健康相关行为的基础[3]。因而,让患者及家属了解AD的定义,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常见症状及治疗原则等是十分必要的。

1.2 培养良好的生活起居和饮食习惯 生活有规律,保证足够的睡眠,坚持午睡,看电视时间不可过长。饮食易清淡,品种多样化,保证蛋白质的供应,多食核桃、芝麻、莲子、大枣、山楂、鱼、木耳、海参等益智食物。注意节制饮食,不可过饱。

1.3 安全防护 AD患者各方面功能减退,自我保护能力差,以及在情绪激惹、抑郁或意识模糊状态下可发生各种意外,因此在安全方面尤为要注意。在家庭、病房以及老年设施中都要把老人生活、活动的房间安排得整洁、简单、防滑,防止发生摔跤,对容易走失的患者,设计一个安全卡挂在胸前,卡上注明姓名、家庭地址、联系电话、联系人等,一旦走失他人也可及时与家人取得联系,防止发生意外。

1.4 认知功能训练

1.4.1 理解力、注意力、判断力训练 AD患者智力损害后恢复很慢,重点是促进其多用脑、勤用脑,刺激大脑的思维活动,可给老人阅读新闻,看画报、看喜欢的书,让他们了解国内外的大事,另外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他们玩麻将、打扑克、下象棋、玩天九牌,护理人员在旁指点,这样既能稳定患者的情绪,使患者的理解力、判断力得到启迪,又能分散注意力,避免整天沉迷在幻觉妄想的病态中,使其住院生活过的丰富而充实[4]。

1.4.2 记忆力训练 强化记忆力锻炼,增加信息的刺激量,老人通过对往日的追忆激发大脑的残存功能,以此来阻止痴呆的恶化,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能使痴呆症状减轻[5],如可根据老人的日常表现,通过其亲属了解患者过去的喜好,熟悉的事物等展开沟通,以帮助患者勾起对过去生活的回忆。

1.5 对AD照顾者进行指导 据张月华等[6]调查发现,75.4%的照顾者缺乏痴呆患者的护理知识技能,93.8%的家属希望与医务人员面对面交谈健康教育知识。因此,要使患者得到科学有效的管理,有必要对护理者实施有效的支持和指导,让其认识到调整心理状态对患者康复的重要性,患者亲属对待患者的情感表达方式能够影响患者的预后。对AD照顾者可发放AD患者保健手册和进行操作技能的训练,以利更好地照顾患者,提高患者完成日常生活的能力及医嘱依从性。

2 健康教育的方法及形式

2.1 医院内健康教育方法与形式 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有:利用专题授课、AD健康教育手册、专题VCD宣教片、健康教育宣传栏等载体,也可根据每位患者所表现的临床症状区别对待,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和电话随访等方式向患者及家属传播健康教育的内容。总之,健康教育要因人而异,内容要具体化和系统化,形式应多样化。

2.2 社区健康教育方法与形式 痴呆的早发现、早诊断及早治疗十分重要,因此对全社会进行健康教育,提高对痴呆的认识才能做到“三早”,社区健康教育对象包括医务人员和社区居民。对当地医务人员主要采用讲课培训形式,使他们认识防治AD的重要性,从而促使他们自觉地学习知识和技术,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和技术水平,成为一支社区人群AD防治的中坚技术力量。对社区人群,宣传途径有医生指导、社区专题讲座、发放宣传资料、办黑板报、问卷调查、义诊等。

3 健康教育的评价

指标对AD患者的健康教育需要一定的时间,要有计划、有步骤的全面安排,持之以恒。可定期进行测量,采用修订后的ADL[7]共有20项。总分最低20分,最高80分,单项得1分为正常,2~4分为功能下降。MMSE[8]最高30分,最低0分,24~30分为正常,

4 存在问题及展望

目前,我国大多数患者在家庭由亲人或看护人照料,城市中不足10%的AD患者在各种养老机构接受护理,多数社区还没有特意发展适用于痴呆患者的服务和关怀设施,不能满足AD患者的长期需要[10]。因此,不断完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充分利用现有卫生资源,大力发展社区老年卫生服务,建立和完善系统的老年护理模式,以优质便捷、经济为原则,为老年人提供健康保健服务,构建和谐的老龄化社会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参考文献

1 屠丽君,麻丽萍,张燕红,等.老年痴呆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与认知功能训练.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1):846.

2 辛胜利,周卡,尹学,等.群居老人痴呆症状调查分析.南方护理学报,2000,7(2):42-43.

3 刘丽萍,赵庆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健康的研究进展.解放军护理杂志,2007,24(1):43-45.

4 梁月冰,黎雪松,邓瑞娟,等.老年痴呆患者认知功能训练效果观察.护理学报,2006,13(11):1-3.

5 王秀华.日本老年护理的特色.中华护理杂志,2001,36(1):74-75.

6 张月华,卢少华,徐永能,等.老年痴呆症病人家属健康教育需求的研究.护理学杂志,2003,18(7):542-543.

7 张明园,Elena Yu,何燕玲.痴呆的流行病学调查工具及应用.上海精神病学,1995,7(6):47.

8 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篇6

1、抓好护士长培训、发挥护理带头人的作用版权所有

护士长即是医院的最基层管理者,又是护理单元的最高管理者,培养和提高她们的工作能力,是保证护理管理有效基础,因此,对护理部来说,每位护士长都是重要的。为了在新形势下更新管理现状及方式,组织她们系统地学习现代护理管理知识,护理质控评价指标,全面熟悉责任管理的各项指针,抓好技术熟练能力、计划决策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科室管理能力培训。一是对护士长进行角色素质教育,明确从护士到护士长,多的是一份责任、一份压力,增强其责任感和事业心。二是针对护士长成份新的现状,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其管理能力和业务水平。通过每月定期召开护士长会,定期的互相查房,定期的质量讲评,外出参观,送出去请进来的培训,进修学习回来的经验交流会,定期护理小结会等,彼此取长补短,使新护士长及在工作中点子少、处理问题技巧欠缺、管理能力差的护士长从中受到启发。

对科室管理好的在每月护士长会上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不够的给予批评与帮助。并制订护士长工作实绩考核表,强化责任意识,每月对护士长的工作手册中的内容进行检查落实和讲评。并要求护士长在夜查房对各病区护理工作中的优缺点进行小结。通过抓护士长管理能力,解决了我院护理队伍中两多一少带来的不足,即低年资护士多,聘用护士多,有临床经验的护理骨干少,护理质量得到提高。

2、抓好以人为本管理、重视提高护理人员内在素质

我们说人才的质量决定着她们所提供的服务质量。没有高素质的护理人才队伍,就没有高水平的临床护理,而人的素质是决定人才质量的根本因素。我们从素质工程建设入手,通过把好人员流入关,教育培训关,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关,开展了创建让患者满意工程活动,提高护理人员的主动服务意识。一是请专职礼仪老师上课,新护士的岗前培训的素质教育,护士的职业形象教育。二是以服务文明规范录像片为蓝本,规范服务礼仪。从门诊入院住院到出院制定了一整套护理文明规范服务模式,并在各科室护士之间进行演示后服务于临床。三是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和周到的生活护理。版权所有

3、抓好满意服务、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在抓好满意服务的过程中,重点加强服务质量教育,开展以“五个一”(一张热情的笑脸、一声亲切的问候、一颗温暖爱心、一份精心护理、一身过硬的技术)争当星级护士标兵活动为主题的优质服务竞赛活动,护理人员深入病房为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和整体护理。把病人是否得到方便、快捷、舒适、安全满意的服务,作为评选先进护理组和优秀护士的标准。在5.12国际护士节举办“天使风采”颁奖晚会,为优秀护士和星级护士颁发了奖状和奖品,调动了全院护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4、抓好质量管理、增强护理人员质量意识,

质量是医院永恒的主题,没有好的管理,就没有好的质量,切实贯彻各项规章制度,不断提高护理质量是医院管理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为了保证和提高护理质量,在强化规章制度落实的基础上制定可行的科室综合学分考评实施细则,并将护理质量检查标准具体化。在实行质量考评中,通过定期评价科室的护理质量,找出影响质量的因素,针对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补充规定了环节质量考评标准,危重病人制定标准护理计划等质量评价指标。在质量检控中,我们把指导放在首位,做到先指导后检控,并通过二级查房的监控手段,对质控中存在的问题,随时更改质控标准进行检查。每个月召开护士长会,根据护理查房的情况进行护理质量讲评。把质量控制深入到科室的每个班次,每个护士的岗位,使每个护理人员对自己负责的工作好的方面,存在的差距都非常清楚,使问题经指出能及时认识和纠正。并建立了奖惩措施,确保了质量管理的实用性和有效性,真正使护理质量落实到实处。

5、抓好院内感染管理、防止院感发生

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医院感染在医院管理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医院感染管理构成了医院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医院感染率的高低,是衡量医院医疗质量的重要标志。加强医院护理部管理是预防医院感染的关键措施。护理部作为兼管这项工作在平时要把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1、全面开展医院感染知识的在职教育。如新聘用护士上岗前教育,全院护士院感染专题讲座并年终进行理论考试等,从而达到全面教育,普及提高的目的。2、加强护理操作规范及建立相应的监测管理体系。3、制定院感管理规章制度,严格各项消毒隔离制度并进行质量控制与奖金挂钩。4、加强对科室和重点部门的监测管理,每月到各科室随机抽检有关监控项目,进行管理效果的质量控制,从而提高护理质量减少了医院感染的发生。

6、抓好聘用人员管理、发挥护理主力军作用

随着医院的发展,聘用人员的增多,我院加强了对新聘用护士严格标准。从正规护校招收,进行面试及业务素质考核。试用期间按要求进行岗前培训。如军事训练职业道德、行为规范、规章制度、院内感染知识、常用技术操作等并结合专科情况进行德、能、勤、绩的综合考核,以保证用人质量。另外,对聘用人员进行准军事化管理,专人负责,统一着装,进行队列训练,建立晚点名、出早操、夜查房制度、内务条令制度。加强八小时以外的管理,并根据近年来护理队伍不稳定,无序流动等情况。为全院有执业证书,工作满三年的聘用人员办理了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解除聘用护士的后顾之忧。充分调动了积极性,保证了护理质量的提高。

7、抓护理继续教育,提高护士业务水平

实施继续护理学教育,加强岗位规范化培训已成为护理人员综合素质,促进护理专业迅速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快速、实用的人才培养途径。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业务学习和教学查房,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每月安排全院护理人员上大课两次,派出去学习的护士回来后向全院护士交流学习情况和体会,一人学家受益。另外,为了提高教学查房效果,采取了一个科室查房各科护士长评分的方法,提高教学查房的质量。由于新护士多,强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三基理论和护理操作考试人人成绩必须达到80分以上。对全院参加执业考试护士举办了考前辅导班,取得了明显效果。并积极鼓励护理人员参加各种护理自学和函授学习,提高她们的业务素质和水平。

8、抓好规范化带教,提高实习质量

篇7

关键词:长期护理保险;SWOT理论

本文系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老年长期护理保险的需求与供给研究――以石家庄为例”(项目编号:26)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F8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月15日

人口老龄化是现代经济的一大特征,世界上很多国家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根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8,000多万人,占总人口的6.98%,60岁以上人口达1.3亿多人,占总人口的10.2%,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这也意味着我国上亿人口面临着死亡的威胁。如今,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兴起并且快速发展,而在我国属于起步阶段,所以老年长期护理保险的开发将对老年人福利起到重要作用。

一、老年长期护理保险的内涵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荆涛认为应将护理保险界定为“被保险对象因年老、意外伤害、患病等原因,导致其生活难以自理,需要在家中接受他人护理,或入院接受康复治疗及护理支持,并对在此期间所发生的一切护理服务费用进行补偿的健康保险制度”。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薛惠元认为护理保险是指“保险对象在遭受意外事故、急慢性病等导致身体机能部分丧失,行动难以自理,需要接受护理服务的保险制度”。戴卫东认为护理保险就是“由国家政府颁布护理保险相关法律法规,并以社会化筹资方式来共同分担老年人生活及住院期间护理的费用”。结合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加上我国国情,本文将长期护理保险定义为旨在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尤其是部分失能老人的生活水平,政府颁布实施的具有强制性的对那些生理或心理上存在缺陷导致生活无法自理的群体提供一种服务或经济援助的社会保险,并且将其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

二、SWOT理论视角的老年长期护理保险现状分析

SWOT分析是战略研究设计学派的著名战略分析模型,它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内部优势因素、内部劣势因素、外部机会因素与外部威胁因素通过调查罗列出来,并依照矩阵形式进行排列,然后运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

(一)优势。建立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可以解决目前我国面临的老年长期护理问题,缓解家庭养老的负担,促进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更加注重老年人权益的保障,让老年人生活得更体面、更幸福。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通过提供专业的医疗护理服务如疾病质量、康复复健等和居家护理服务如洗衣做饭、聊天、散步、生活指导、其他日常活动的辅助等来帮助需要长期护理的老年人,使其能够幸福地度过晚年生活。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建立既能够解决我国老年群体长期护理需求日益加剧这一难题,又能减轻家庭因长期护理问题带来的各种压力,让其他家庭成员能够更好地投入工作,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另外,一项制度的产生必然会带动相关服务项目和产业的发展,我国养老和护理产业的发展需要老年长期护理保险的推动。这些都是老年长期护理保险的内在优势。

(二)劣势

1、护理服务机构不足。2013年我国城市失能老年人口约3,750万人,这说明我国有约3,750万老人需要不同程度的长期护理服务。然而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家庭照顾老年人起居也变得越来越困难。因此,机构服务被众多专家看作是实现优质长期护理服务的较有发展潜力的途径。随着经济的发展,目前一些专业的护理机构已经在一部分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出现,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城市部分失能老年人的护理需求。但相对于我国庞大的老龄人口来说,还远远不够。2006年全国老龄办李本公就提出,根据推算我国约有3,250万老年人需要不同形式的长期护理,至今已经10年,护理需求者数量不断增加,机构增加的速度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护理需求。

2、护理人员数量少、素质低

首先,我国专业的护理人员数量不足。我国目前并没有系统地培养专门针对老年长期护理服务的医护人员,这也为老年长期护理服务的开展形成了人力资源上的障碍。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护理人员数量的标准,每千名人口中应至少拥有2名护士。而根据《2012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的数据,目前我国每千名人口拥有1.82名执业医生和1.66名注册护士,医护比例为1∶0.91,与国外1∶3的比例差距悬殊。

其次,护理队伍综合素质低。目前,我国长期护理服务的提供者大部分是下岗人员,“40、50人员”是服务提供者的主力军,他们之前不仅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护理教育和上岗培训,更没有从事过相关工作。同时,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对从业人员有着较高的要求,需要从业人员具备医学、护理学、保险学等多学科的基础知识,需具备一定的从业经验。目前,我国护理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三)机遇。首先,从宏观社会环境上来看,我国处在人口老龄化的初级阶段,老年人口不断增加,全球范围内癌症、糖尿病、高血压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呈上升趋势。随着医疗和饮食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的平均寿命不断增长。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数量不断增加,这些都使得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势在必行;其次,从微观家庭环境来看,中国长期以来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中国的家庭结构发生变化,一个家庭可能要赡养4~8个老年人。当今社会人们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子女不能长期在身边侍奉老人,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雇用保姆的费用对于一般家庭来说比较高,不是可操作性强的长久之计。

(四)威胁

1、相关政策法规不健全。虽然我国在2006年通过了《健康保险管理办法》,但是并没有对长期护理保险有一个明确的定位,没有出台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法律措施来对长期护理保险市场进行规范。例如,我国护理机构资质的认定、医护人员的考核、赔付标准、护理等级与护理服务内容的划分界定等都缺乏明确的衡量标准;针对老年失能群体丧失独立完成日常活动的能力的界定以及日常活动中使用工具能力程度的划分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从而导致保险赔付时所涉及的范围及赔偿额度不清晰,容易产生理赔纠纷,经营风险较大。

2、政府对护理服务机构扶持力度不足。政府对护理服务机构的资金支持不够。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指出,2012年国家投入31亿元用于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试点设施建设,仅占当年公共财政支出的0.00025%,虽然说对养老服务的财政投入力度在不断加大,但相对于全国公共财政支出总额125,712亿元来说少之又少。而且,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财政社会保障支出也是较少的。

三、老年长期护理保险的SWOT矩阵构建及其发展策略

(一)提升型的SO策略。加大政府在长期护理保险中的作用。政府应该重点扶持老年长期护理保险,给予相应的税收上的优惠。对相关的护理产业在市场准入、业务开办等方面给予必要的便利。政府部门还应制定相关法规,规范和推动老年长期护理保险。

(二)约束型的WO策略。首先,应当加快专业护理人员的培养和引进,政府要加大对高等院校护理专业的投入,开展相应的课程,并且开展社会实践。通过实践丰富学生的实际工作经验,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其次,大力发展护理机构,加强护理人员的培养和在职培训。老年长期护理保险离不开护理机构的发展。要建立完善的配套护理系统,开展多样化的护理服务,提高护理人员素质。

(三)脆弱型的ST策略。利用内部优势,避免外部威胁,深入分析,在调整中定位老年长期护理保险提升策略。例如对于商业制长期护理保险,建立再保险制度,分散老年长期护理保险的风险。由于开办长期护理保险具有高风险率和高赔付率,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再保险将自己承担的风险和责任转向其他保险人。这样可以大量降低风险,有利于保险公司经营稳定。

(四)紧缩型的WT策略。即克服内部劣势,化解外部威胁,放弃选择,另选方向的老年长期护理保险提升策略。比如,面临老龄化日益严重的社会形势,我国可以选择一种不同于国外现有长期护理保险的模式,开辟一条新思路。

主要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基层医院;护理工作;管理;素质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9.325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9-2566-01

新形势下,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激烈的市场竞争,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基层医院护理管理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克服客观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在机遇和挑战中跟上时展的需要,是摆在我们护理工作者和护理管理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做好基层医院的护理管理工作,要坚持以病人的权利为中心,努力提高自身全方位素质开展工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抓好以人为本管理、重视提高护理人员素质

我们说人才的质量决定着她们所提供的服务质量。没有高素质的护理人才队伍,就没有高水平的临床护理,而人的素质是决定人才质量的根本因素。我们从素质工程建设入手,通过把好人员流入关、教育培训关、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关,开展了创建让患者满意工程活动,提高护理人员的主动服务意识。一是请专职礼仪老师上课,新护士的岗前培训的素质教育,护士的职业形象教育。二是以服务文明规范录像片为蓝本,规范服务礼仪。从门诊入院住院到出院制定了一整套护理文明规范服务模式,并在各科室护士之间进行演示后服务于临床。三是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和周到的生活护理。

2.抓好护士长培训、发挥护理带头人的作用

护士长即是医院的最基层管理者,又是护理单元的最高管理者,培养和提高她们的工作能力,是保证护理管理有效基础,因此,对护理部来说,每位护士长都是重要的。为了在新形势下更新管理现状及方式,组织她们系统地学习现代护理管理知识,护理质控评价指标,全面熟悉责任管理的各项指针,抓好技术熟练能力、计划决策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科室管理能力培训。一是对护士长进行角色素质教育,明确从护士到护士长,多的是一份责任、一份压力,增强其责任感和事业心。二是针对护士长成份新的现状,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其管理能力和业务水平。通过每月定期召开护士长会,定期的互相查房,定期的质量讲评,外出参观,送出去请进来的培训,进修学习回来的经验交流会,定期护理小结会等,彼此取长补短,使新护士长及在工作中点子少、处理问题技巧欠缺、管理能力差的护士长从中受到启发。

对科室管理好的在每月护士长会上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不够的给予批评与帮助。并制订护士长工作实绩考核表,强化责任意识,每月对护士长的工作手册中的内容进行检查落实和讲评。并要求护士长在夜查房对各病区护理工作中的优缺点进行小结。通过抓护士长管理能力,解决了我院护理队伍中两多一少带来的不足,即低年资护士多,聘用护士多,有临床经验的护理骨干少,护理质量得到提高。

3.做好满意服务工作、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要在抓好满意服务的过程中,重点加强服务质量教育,开展以“五个一”(一张热情的笑脸、一声亲切的问候、一颗温暖爱心、一份精心护理、一身过硬的技术)争当星级护士标兵活动为主题的优质服务竞赛活动,护理人员深入病房为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和整体护理。把病人是否得到方便、快捷、舒适、安全满意的服务,作为评选先进护理组和优秀护士的标准。在国际护士节举办“天使风采”颁奖晚会,为优秀护士和星级护士颁发了奖状和奖品,调动了全院护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质量是医院永恒的主题,没有好的管理,就没有好的质量,切实贯彻各项规章制度,不断提高护理质量是医院管理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为了保证和提高护理质量,在强化规章制度落实的基础上制定可行的科室综合学分考评实施细则,并将护理质量检查标准具体化。在实行质量考评中,通过定期评价科室的护理质量,找出影响质量的因素,针对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补充规定了环节质量考评标准,危重病人制定标准护理计划等质量评价指标。在质量检控中,要把指导放在首位,做到先指导后检控,并通过二级查房的监控手段,对质控中存在的问题,随时更改质控标准进行检查。每个月召开护士长会,根据护理查房的情况进行护理质量讲评。把质量控制深入到科室的每个班次,每个护士的岗位,使每个护理人员对自己负责的工作好的方面,存在的差距都非常清楚,使问题经指出能及时认识和纠正。并建立了奖惩措施,确保了质量管理的实用性和有效性,真正使护理质量落实到实处。

4.抓好院内感染管理、防止院感发生

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医院感染在医院管理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医院感染管理构成了医院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医院感染率的高低,是衡量医院医疗质量的重要标志。加强医院护理部管理是预防医院感染的关键措施。护理部作为兼管这项工作在平时要把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全面开展医院感染知识的在职教育。如新聘用护士上岗前教育,全院护士院感染专题讲座并年终进行理论考试等,从而达到全面教育,普及提高的目的。加强护理操作规范及建立相应的监测管理体系。制定院感管理规章制度,严格各项消毒隔离制度并进行质量控制与奖金挂钩。加强对科室和重点部门的监测管理,每月到各科室随机抽检有关监控项目,进行管理效果的质量控制,从而提高护理质量减少了医院感染的发生。

5.抓好聘用人员管理、发挥护理主力军作用

随着医院的发展,聘用人员的增多,我院加强了对新聘用护士严格标准。从正规护校招收,进行面试及业务素质考核。试用期间按要求进行岗前培训。如军事训练职业道德、行为规范、规章制度、院内感染知识、常用技术操作等并结合专科情况进行德、能、勤、绩的综合考核,以保证用人质量。另外,对聘用人员进行准军事化管理,专人负责,统一着装,进行队列训练,建立晚点名、出早操、夜查房制度、内务条令制度。加强八小时以外的管理,并根据近年来护理队伍不稳定,无序流动等情况。为全院有执业证书,工作满三年的聘用人员办理了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解除聘用护士的后顾之忧。充分调动了积极性,保证了护理质量的提高。

6.抓护理继续教育,提高护士业务水平

实施继续护理学教育,加强岗位规范化培训已成为护理人员综合素质,促进护理专业迅速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快速、实用的人才培养途径。要开展多种形式的业务学习和教学查房,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每月安排全院护理人员上大课两次,派出去学习的护士回来后向全院护士交流学习情况和体会,一人学家受益。基理论和护理操作考试人人成绩必须达到分以上。对全院参加执业考试护士举办考前辅导班,取得了明显效果。并积极鼓励护理人员参加各种护理自学和函授学习,提高她们的业务素质和水平。

此外,要抓好实习护士的管理和应用。临床实习是护生从学校走向医院的第一步,大多数护生第一次接触病人,其生疏、胆怯、害怕心理显而易见,这给临床带教增加了很多工作量。在实际工作中,要加强护生专人管理,并发挥实习队长带头作用,让护生自己管好自己。要定期召开座谈会,听取护生意见和建议。要专人带教,出科时进行理论操作考试。护理部定期下科室检查带教计划的实施情况,及时了解计划进度及其可行性,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和调整,保证了实习计划的正常运行,使实习学员较快地掌握了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

参考文献

[1]张文,施榕,李晓娥.医德心理学[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1998.

[2]丛玉萍,张淑凤,冷菲菲.如何提高护理管理能力之管见[J].中国医院管理杂志,2004.6.

[3]林菊英.医院护理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

篇9

大家好!

年上半年,我院的卫生工作在卫生局和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在新时期的卫生工作方针,紧紧围绕《年卫生工作重点》,结合本院实际,认真组织实施,通过全院职工的共同努力,各项卫生工作取得一定成效,现将上半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政治思想和医德医风

建设不放松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深入开展“人性化精细管理”,改善服务态度,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安全、便捷和经济的医疗服务。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设意见箱,公布监督举报电话,向社会公开医疗服务承诺,公示医疗服务收费价格和常用药品价格。通过一系列活动和举措,使我院全体职工政治思想水平有很大提高,在医德医风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上半年职工思想动态稳定,未发生上访上告事件、医疗纠纷及安全生产事件。

二、农合工作平稳运行

今年我院新农合工作较前两年又有显著提高。全乡参合31833人,参合率为91%,高出全县平均水平。为进一步使这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使更多的老百姓享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我院一方面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农合政策和相关知识的宣传;另一方面,根据上级要求,出台制定了十几项相关制度,使我院的农合工作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透明化、便民化。通过多方努力,全乡农合知识知晓率大大提高,年1-6月,我院农合住院患者为176人次,补偿报销182347元;门诊907人次,补偿报销23460元。

三、业务收入完成目标

今年我院和县局签订的目标责任书中,业务收入目标为70万,1-6月份,我院总收入为352933元,总支出341683元,结余11249元,圆满完成任务指标。职工工资发至年6月份,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均缴至年6月份。

四、医疗服务质量不断加强

一方面,组织医务人员系统学习“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要求每个职工对待本职工作必须做到“严格要求、严谨态度、严肃作风”。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三级查房制度、分级护理制度等各项医疗制度,认真开展各项质控,规范临床安全用药,严格各项操作规程,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护制度等。使全体职工都把院感控制真正放在心上,充分认识到医疗质量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推广文明用语,开展微笑服务,真正做到视患者为亲人、为朋友,坚决杜绝生、冷、硬、顶、推等不文明现象。

五、卫生改革不断深化

1、打破大锅饭,实施新的分配方案

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统筹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在全院推行科室劳务核算,职工的工资奖金和本人的工作实绩挂钩,做到“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充分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分配原则,形成良好的内部运行机制。

2、转移工作重心

与新医改接轨,把卫生院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上来,目前已完成本院防保科建设及人员安排,辖区内30个行政村26个已经确定了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人选,其他四个村的选拔工作也在有序进行。

六、防疫妇幼常抓不懈

我院始终把防疫妇幼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今年上半年,防疫一类疫苗接种率在98%以上,各项疾病监控、疫情报告及其他各项报表上报及时,数字准确。各类疫苗全部由县疾控中心统一配发。未发生接种事故及其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妇幼两个系统管理均达85%以上,住院分娩率100%,各项报表准确及时,农村产妇的救助款发放工作,我乡共计发放351人次。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工作有序开展。到目前已发放367瓶,下一步,我院将进一步多方发动,加大宣传,提高目标人群增补叶酸知识知晓率和服用率,有效控制我乡神经管畸形儿的出生。

七、“三基两化”有序开展

根据上级要求,开展“三基两化”工作,目前已完成基础设施、基本装备的建设,成立了分工明确的“三基两化”领导小组,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下一步拟成立以中医理疗为特色的中医科,引进大专以上中医人才2名。并进一步完善其他各科室建设,创建标准化、规范化卫生院。

八、下半年工作思路

1、下半年我院将把公共卫生工作作为全院的工作重点,将卫生院的工作重新定位为:以预防保健、公共卫生服务为主,以疾病治疗为辅,全力打造公共卫生服务先进单位。

篇10

【关键词】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养成教育

一、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养成教育的作用

(一)社会发展与教学改革的需要。老年服务与管理行业属于社会公益事业中的一部分,其对保障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与意义。然而,目前我国的老年服务与管理行业发展相对落后,其也成了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比较薄弱的环节,特别是随着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人们对老年服务与管理行业的重视程度已经在不断的提高,人们对于老年服务与管理行业的需求与其自身存在的资源匮乏成了限制其发展的一大因素。另外,近年来我国的教学体制改革不断推进,对于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而进行必要的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养成教育,从而培养更多的职业素养较强的人才正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方法。(二)有利于提升从业者的综合素质。老年服务与管理工作其实更偏向“服务”,其工作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就目前我国老年服务与管理行业状况而言,从业人员对一些老年护理理论知识掌握得相对扎实,而实操能力或者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能力相对较差,也就是说,从业人员的服务能力较差,达不到工作要求。究其原因,是因为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仅从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武装从业人员的基本技能,而没有对其进行更深层次的教育,例如职业素养养成教育。为改变这一情况,切实提升从业者的综合素质,对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进行职业素养养成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职业素养养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素养养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即在培养熟练掌握社会专业技能的现代化专业性人才的基础上继续增强人才的职业道德感、幸福感和满足感,对我国教育来说,探究职业素养养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运用策略是打破应试教育束缚、突破教学瓶颈的重要内容,而对我国老年服务与管理行业来说,探究职业素养养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提升其人才质量,继而提升其行业适应力和竞争力的重要策略。总的来说,职业素养养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一共包括以下四个教学目标:第一是培养具有较高职业素养和文化素养的人才,这既是提升国民素质的要求,也是培养专业性人才的要求;第二是培养技能过硬、有实力的人才,不仅基础知识牢固,还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第三是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符合社会主流需求的人才;第四是培养勤于实践、敢于创新的人才,能够为社会行业发展提供新动力、贡献新力量。

三、开展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养成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现代化教育教学理念。新课改理念下,职业素养养成教育必须融合现代化教育教学理念,才能继续发展下去。首先,教师是以学生为课堂中心,注重“引导”和“学习”两个环节的无缝衔接,真正让教师由“领导者”转变为“引导者”,其次是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作用,即通过教师的耐心指导,循循善诱,让学生发现学习的乐趣,愿意主动、自觉的接受课堂知识,第三是注重发挥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作用,教师可选择的教学方法增多,增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工作的灵活性和科学性。(二)打造“满足学生,服务学生”的现代化课堂教学模式。首先,教师应从硬件方面入手满足学生的一切正常的学习要求,例如学生在练习老年人心理辅导时必须要有专门的练习教室,甚至还要配备专业的心理治疗设备,教师必须保证这些基础的硬件设备齐全、好用;其次,教师应从软件方面入手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尝试逐步转变教学角色,实现教学模式由“管理式”向“服务式”转变,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合理优化教学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侧重于理论教学,而实践教学才是职业素养养成教育的关键。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当立足于社会实际需求,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和职业道德为基本点,完善并建立起一套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的课程计划。在开展专业课程之前,学校应该组织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去大型的养老院进行参观、考察,进而培养其对自身专业知识的兴趣,这样还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接下来的专业知识,使得整个学习过程更具目的性。通过对理论专业知识的学习之后,再为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让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进而使自己的职业技能得到不断的提升。因此,老年服务与管理行业的课程安排应该遵循“实践—理论—实践”的过程。(四)推进课程体系改革。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应该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教学目标,更加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实况,打破传统课程教学体系,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学会用理论指导实践,以培养其更多的应用型技能。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对学生专业素养方面的教育,在平时培养起学生良好的职业行为,以为其今后从事老年服务与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理论—实践—素质”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可以培养出更多的专业应用型老年服务与管理行业人才。(五)不断完善考核制度。任何制度的实施都离不开监督,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的安排与教育体系改革也需要考核制度的配合才能够顺利开展。一方面,学校在考核类型方面应该有所创新,在原有的闭卷考试的基础上加入行为测试、职业思维评查、技能实践测试等等,以更加全面的考核学生的能力水平。另外,在考核内容方面学校应该将学生专业竞赛的成绩、实习、见习的成绩等按照一定的比例加入到对学生的综合考核成绩中,以提升实践能力在学生综合能力考核中所占的比重,这种完善的考核制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