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现象范文

时间:2023-11-06 17:58: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自然科学现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自然科学现象

篇1

安慰剂效应

医学这门学科的提出,最开始仅仅是为了帮助理解心智情绪是如何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的。比如,安慰剂效应是一种不稳定状态,可以随疾病的性质,病后的心理状态、不适、病感程度和自我评价,以及医务人员的言行和医疗环境气氛的变化而变化。人类的这种自愈能力是令人诧异的,远比现今存在的任何医药对人的生理产生的效应要大。

第六感

许多人都认为直觉也是人类超能力存在的一种形式,是一种不经过分析、推理的认识过程而直接快速地进行判断的认识能力。研究人员对那些自称具有超能力的人进行临床试验,但是在有限的科学条件下,其结果都不尽乐观,或者对其解释比较含糊不清。一些科学家争辩临床试验是不能用来研究人类第六感的,或者说在持怀疑态度的科学家的研究过程中,人类的第六感由于某种原因并不能发挥作用。如果事实确实如此的话,人类的这种超能力永远也不会得到科学界的诠释。

超越生死

曾经有报道称,一些人在临近死亡时会有各种各样离奇的经历,比如穿越时光隧道与心爱的人重逢,或者有某种和谐安静的感觉等等。这些也许暗示了在人类生活空间外还存在着一个世界。虽然这些经历是一些人切身体验过的,但是没有人能从这种所谓“超越生死”的现象中找出任何证据和有用的信息。而另外一些持不同意见的科学家则认为,这些“超越生死”的经历可以解释为受损大脑的一种自然的并可以预言的幻觉,但对这种解释至今仍没有确切的理论可以证明。

不明飞行物

许多人都曾在天空中发现过不明飞行物,从飞行器到类似流星的物体,林林种种,很多人认为这种“外星体”是确实存在的。即使这些物体是真的来自外星,但若真要历经那么长的距离穿越宇宙最终到达地球,又似乎是不大可能的。目前,科学家们已经揭示了大多数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可仍有一些不明飞行物的来源未得到合理的科学解释。

似曾相识

有时人们对眼前的景象感觉非常熟悉,似乎曾经发生过,但心里却清楚这是第一次面对此情此景。很多人都曾有过类似的经历。有些科学家解释这种错觉是一种心理现象,或者是一种先知先觉。虽然我们可以用人类心理学,例如直觉,对此提供一种合理的解释,但是这种现象的本质和缘由仍然是一个谜。

灵魂

在莎士比亚的悲剧《麦克白》中,曾列举了古往今来民间流传着的灵魂存在的事实。同时有报道称,许多人遇见过一些陌生人的阴影或死去亲人的灵魂。灵魂是否存在至今仍未有确切的证据证实,但是连续有亲历者称自己看到过、拍摄到过甚至与幽灵交流过。希望相关研究人员有一天能揭开所谓灵魂的神秘面纱。

离奇失踪

人会因为许多原因而突然消失,事由大多缘于人们或逃亡、或死于意外交通事故、或遭绑架杀害等,但是这些失踪的人最终还是能被找到。这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离奇失踪。一直以来,有大量事实显示,许多人忽然毫无踪迹地消失了,由于缺乏相关的证据和线索,就连警方和法庭也无法调查清楚这些离奇的案件。

直觉

我们在某个时刻都体验过这种经历。当然,直觉往往是不准的。有多少次你确保飞机在出现紊流状态时能安全降落呢?但是,有时我们在事情发生的那一刻往往能感应得到。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在潜意识中收集了各种周遭信息,这些信息帮助我们去预知某些事情,而实际上我们根本不知道这些事是怎么发生的,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能感觉得到,就连心理学家也只能给出一部分现象的解释。

篇2

(一)小学自然科学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一个人对整个世界的看法和观点,科学正确的世界观是学生身心健康的良好体现,马克思列宁主义本身就是人类科学发展的结果,是在自然科学基础之上的理论。因此,坚持从小对学生进行自然科学的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保证小学生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并在此基础上准确的认识世界,明确世界的组成部分是物质,从而培养科学的头脑,实现教育目的。例如,在小学生进行自然科学的学习过程中,通过自然科目的学习,能够让学生了解彩虹的形成原因,弄明白天气的异常变化。而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又能够帮助他们更好的了解世界,了解我国的名胜古迹、自然风貌、风土人情,进而提高他们对世界的认识,提高对美的感受力度,培养科学的世界观。

(二)小学自然科学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求知欲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拥有学习兴趣是提高学生求知欲的重要保证。小学生正处于成长的阶段,对很多事物还抱有浓厚的兴趣,通过对学生自然科学的教学,能够让他们产生对自然、对美的向往。另外,自然知识与其他各门学科也有着紧密的联系,例如很多自然现象就与物理知识相似。所以说,增强对学生自然科学的教学,能够激起他们的浓厚兴趣,进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三)小学自然科学能够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智慧

现如今,教育教学的目的已经不仅仅在于培养学习型人才,教育的最关键的目标在于培养具有良好能力素养和思维智慧的学生。因此,在小学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坚持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小学自然课程与地理课程与各学科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通过自然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大自然现象,提高卫生保健意识,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智慧型人才。

二、提高小学自然科学课堂教学的对策

篇3

【关键词】质料分类原则;形式分类原则;与价值联系原则;自然科学;历史的文化科学

十九世纪后期,科学技术取得了惊人的进展,尤其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发现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紧密联系,以及孔德以来的实证科学逐渐成为科学研究的楷模,使人们更加坚信,社会历史的内在演化机制与自然规律是一致的,研究自然的方法在社会历史文化领域也同样具有普遍必然性。受德国传统哲学的影响,新康德主义的巴登学派代表人物文德尔班、狄尔泰、李凯尔特首先向实证主义和达尔文主义的历史理论提出了挑战。他们主张对经验科学进行划分,规约和限制自然科学的界限,确证社会历史科学的独立性。

为了区分历史文化科学与自然科学,李凯尔特在继承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的质料与形式二分思想的基础上,指出了划分科学的两个基本原则,即质料原则和形式原则。在质料上,这种区分表现为自然与文化的对立;在形式上则表现为普遍化方法与个别化方法的对立。李凯尔特还以“与价值联系原则”将质料分类原则和形式分类原则联系起来证明这种科学分类方法的合理性,并为文化科学提供客观根据。

一、质料分类原则,自然与文化的对立

立足于质料分类原则,李凯尔特首先划分出了自然与文化的对立。“自然是那些从自身中成长起来的,诞生出来的和任其自生自长的东西的总和。与自然相对立,文化或者是人们按照所估计的目的直接生产出来的,或者是虽然已经现成的,但至少是由于它所固有的价值而为人们特意地保存着的。”.在这个论证过程中,他把“价值”的原则当做是区分自然科学和历史的文化的标准,价值作为文化存在的基础,与文化联系在一起,而价值以外的东西只能被看作是纯粹自然。他说:“通过与价值的这种联系,我们能够有把握地把两类对象区别开,而且,我们只有通过这种方法才能做到这一点,因为撇开文化现象所固有的价值,每个文化现象都可以被看作是与自然有联系,而且甚至必然被看作是自然”不仅如此,在李凯尔特看来,价值也是作为历史学家考察历史事件时得以区分本质成分和非本质成分的根本标准。历史学家仅仅遵循价值原则,确定有意义的历史事件,至于对历史事件的评价,则是历史哲学家的事,作了这个区分就可以使历史对象摆脱主观随意性,使历史对象牢牢的建立在价值的根基上。李凯尔特认为按照狄尔泰的做法,人文科学还是依赖于自然科学,并没有取得与自然科学同等的地位。李凯尔特认为“从自然和精神的对立进行的分类研究,不能达到理解经验科学之间实际存在着的差别,然而问题却首先取决于这种区别。”他提出了用自然和文化的质料对立去取代自然和精神的对立,同时用历史概念和普遍规律概念的形式对立去去代取代自然科学方法与精神科学方法的区分,根据以上原则,李凯尔特将经验科学成功地区分为自然科学与历史的文化科学。

二、形式分类原则,普遍化方法与个别化方法的对立

李凯尔特强调仅凭质料原则“还不够,必须用一个形式的分类原则来补充这个质料的分类原则”他认为,自然科学与历史的文化科学在形式上的区别表现在它们各自形成自己的科学概念时所采用的原则的对立——即自然科学的普遍化方法与历史的文化科学的个别化方法的区别。在李凯尔特看来,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历史的文化科学都是对直接经验材料的改造,对现实本身的简化,这是因为概念是普遍的,我们不可能将现实的无限的个别的东西都纳入到概念中,概念与现实之间永远存在一条鸿沟,希望概念像镜子一样完全反映出现实之物是不可能的,因此,“认识不是反映,而是改造”。那么科学概念如何才能把握现实呢?李凯尔特首先从概念与现实的关系入手,提出现实的“异质连续性原理”。李凯尔特认为概念不能包摄现所呈现出的连续性和异质性;但理论上,我们可以把这两种显示所呈现出来的这两种特性,科学对现实的改造和重构就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种是用同质的连续性来改造现实的异质的连续性,这是一种普遍化的方法,自然科学把与任何价值都没有联系的事物和现象看作自己的研究对象,它的目的在于发现同质的普遍联系和规律;而另一种是把现实的连续性改造为现实的间断性,历史文化科学就采取这种方法,它以分割现实的连续性为代价而保存现实的异质性。要研究历史文化科学,就必须注重对象一次性发展的特殊性和个别差异性。只有个别性才对文化价值有意义,才是本质的。即采取将异质的连续性改为异质的间断性的方法,为了防止科学概念变为个人纯粹主观意愿的产物,只有将它建立在一个“先天判断” 的基础上才是可能;自然科学与文化科学通过这种先天的价值原则就能把所给的现实材料中的本质成分与非本质成分区别开来;所以为了搞清楚自然科学与文化科学的研究方法的不同特点,就必须厘定两者形成科学概念所各自遵循的一般原则的不同。

李凯尔特指出,当我们按照形式的原则上去形成“自然世界”的知识时,自然科学概念形成的鲜明特征就表现在“认识自然就意味着从普遍因素中形成普遍概念,如果可能的话,形成关于现实的绝对普遍的判断”,即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只关注普遍而非现实中的杂多,这就是自然科学的界限,同时也是历史的文化科学的开端,与自然科学形式化的逻辑化的方法相对立就是历史的个别性的原则。他强调。形式逻辑构造的自然科学概念和历史的文化概念的区别就在于“当我们从普遍性的观点来观察现实时,现实就是自然;当我们从个别性和特殊性的观点来观察现实时,现实就是历史。”

参考文献

[1] 刘振怡.新年康德主义与文化哲学[D].黑龙江大学, 2006年.

[2] 徐纪亮.李凯尔特历史哲学批判[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4期.

篇4

根据研究方法适用范围的大小和概括的程度不同,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一般可以化分成三类。一类是最普遍的研究方法即哲学方法和逻辑方法,它适用于一切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等)。二类是适用于各门自然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例如观察、实验(试验)、模拟、数学等方法(广义的观察、实验和数学等方法,研究社会科学也需要)。三类是适用于某一门或几门自然科学的特殊研究方法,例如在生物学研究中运用解剖法研究生物的构造和功能的关系。根据人类认识过程的发展顺序和深度不同,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又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通过科学观察、实验、模拟、调查获取感性经验材料的基本方法———经验方法。二类是通过对科学技术研究资料的加工得出科学结论的基本方法———理论方法。例如科学抽象法、各种逻辑方法、想象和灵感、数学方法、科学假说等等。由此可见,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具有多层次性,且在每个层次里,经验法和理论法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例如在许多基础科学理论研究中,研究者将研究工具、仪器设备作用于研究对象从而获得第一手事实材料,在这一阶段研究者使用观察实验和模拟等方法。然后研究者运用经验方法进一步将事实材料进行加工和整理。再次研究者把通过经验方法加工获得的事实材料,通过科学抽象,使用数学、逻辑、模型、归纳、演绎、假说、等方法上升为科学理论,这个阶段所使用的方法即为理论方法。因此可以看出自然科学研究方法是呈立体网络状结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包括三大领域———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本身、与之相关的统计方法以及计算机统计软件的应用(如SPSS)。社会科学的研究目的有探索、描述、解释和评价四种。科学家在进行探索性研究时,往往采用定性的方法。问卷调查、实地研究、内容分析等在描述性研究中较为普遍使用。解释性研究常常需要运用相关性分析、线性回归等方法进行。而评价研究则较多的采用实验研究和比较研究。可见,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结构是平面化的。社会科学在研究过程中虽离不开理论思维方法,但更多运用的则是感性认识的方法。社会科学试图说明个人和群体的动机和行为,以及社会制度对它们的影响等复杂现象。这些现象往往不能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直接观察到或者加以量化,而更多的是依赖于人们的感性认识。因此,社会科学的研究呈现出大体上以感性方法为主,理论方法为辅的平面结构状态。

2研究方法的特性不同

2.1刚性与弹性自然科学较为关注数据,它总是在受控的条件下收集数据,并把数据作为检验理论的一种方法。其研究结果具有很强的可检验性。在同等的条件下,运用适当的方法,得出的结论大体上是一致的,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很高。这是因为,不同的研究者在运用同一种自然科学研究方法时要求严格遵循方法本身所给出的规则,也就是说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刚性。而社会科学的很多研究,尽管在同等条件下,运用同样的方法,得出的结论并不是唯一的。例如,两个研究者在同一时间运用同样的方法———比较法对相同的两个社会群体的文化心理进行比较研究,得出来的结果却有很大的不同。原因就在于研究者在比较对象时,待入了不少主观选择性,所观察和比较到的结果自然不一样。可见,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弹性。

2.2精确性与价值性自然科学的研究强调在同样条件下运用同一方法的可检验性,也就是说自然科学研究方法更具有精确性。其研究结果依赖于实证数据的支撑。例如,在经典数学中,科学家用微积分方程将力学、热力学、电磁学等等的基本规律一一地表示出来,然后运用这些微积分方程去解决问题。自然科学研究方法之所以具有精确性,是由于它本身的研究对象和目的决定的。在对自然现象的性质和运动规律的描述中,往往描述的是量的关系。事物的量虽然常常以变化的形态出现,但这种处于变化形态的量,在每个确定的条件下,也是有确定的值的。即使是数学中的概率与统计规律,其量的变化也是有规律的。与自然科学不同,在社会科学研究中,人们的价值观对研究目标、研究工具、研究路径的选择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研究者在探索中渗透着个人的价值观,在数据中参杂着个人意愿。例如,为了考察城市居民对外来流动人口的接受性程度,我们可以采取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首先问卷的设计就会因人而异。由于研究者对这个题目的主观感受不同,所以所设计的题目的侧重点和考察点就会有很大差异。有的从邻里关系的角度来考察,有的从城市居民对外来人口的评价来考察。其次,访谈中,即使访谈的提纲一样,调查者在记录被访者的回答时,也会因为个人价值的差异而使得记录的侧重点完全不同。调查很容易被个人情感所驱使,对受访者产生同情、怜悯等心理。虽然社会科学研究一再强调价值中立,但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上的价值性不可能完全的消除。

3结束语

篇5

(一九七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国务院)

第一条为鼓励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速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制订本条例。

第二条凡集体或个人的阐明自然的现象、特性或规律的科学研究成果,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有重大意义的,可授予自然科学奖。

第三条自然科学奖分为四等:

奖励等级荣誉奖奖金

一等奖荣誉证书和一等奖章一万元

二等奖荣誉证书和二等奖章五千元

三等奖荣誉证书和三等奖章二千元

四等奖荣誉证书和四等奖章一千元

第四条凡属本条例第二条所规定的科学研究成果中有特别重大意义的,可给予特等奖。由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科委)报国务院批准,另行奖励。

第五条各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全国性学术团体和由副研究员或相当于副研究员以上水平的科技工作者十人以上联名,均可推荐请奖项目。

第六条请奖项目分别由中国科学院、教育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家农业委员会、卫生部、国家经济委员会以及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等单位归口组织初审。初审时应通过同行审议、进行评选,并对奖励等级提出建议。

第七条国家科委统一领导自然科学奖励工作。国家科委设立自然科学奖励委员会,负责评定奖励项目和奖励等级,然后由国家科委核准、授奖。

第八条自然科学奖,属于个人得的,荣誉证书、奖章和奖金,授予个人;属于集体得的,荣誉证书授予集体,奖章授予集体和对该项科学研究工作贡献最大的人员,奖金根据参加该项科学研究工作人员的贡献大小合理分配。

第九条凡旅居国外的华侨和外国人士从事自然科学研究,获得优异成果,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事业发展有重大贡献的,也可以按照本条例的规定,授予自然科学奖。

篇6

1986年我国正式成立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确定了科学基金制在我国基础研究资助体系的主体地位。此后,科学基金制在我国迅速发展。目前,除、四川、青海等部分省份外,我国其他省(地区)陆续建立了多种类型的科学基金及其组织。现代基础研究正朝着规模更大、成本更高的方向发展[1]。近年来,各省(地区)逐渐加大了对自然科学基金的投入力度,2009年我国省级自然科学基金总额达到54041.7万元①,较2008年增长了9.32%、2007年增长了24.63%。2009年省级自然科学基金投入最多的是江苏,为7000万元,最少的是海南,为200万元。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基础研究投入逐渐增大,这种投入所产生的效力、效率备受各方面的关注[2]。

随着省级自然科学基金管理与运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和法制化程度进一步提高,自然科学基金绩效评估逐渐成为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3]。省级自然科学基金效率评估的研究已引起国内学者的广泛重视。冯鸿雁、肖广岭等在省级自然科学基金目标定位的基础上提出了效率评估的指标体系,突出对财政支出管理,把科学基金作为一个整体来评价[4];孟步瀛、魏艳湘、赵奇胜提出了管理科学基金项目成果的评价指标体系[5];凌建、宣勇、宣晓冬对自然科学基金绩效评估的内容、方法、评估、原则及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构建了地方自然科学基金绩效评估的框架[3];马强、陈建新将数量、质量和效率作为对科学基金项目进行绩效评估的指标[6]。马茜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群决策向量方向合成法来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并应用模糊综合评价理论和判断矩阵评价算法对基金项目进行了评价[7];基于科学计量法理论,宁平运用BP神经网络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完在进行DEA分析时,决策单元的选择应满足如下要求:一是决策单元为同类型的且具有可比性;二是决策单元的数量须大于或等于输入指标与输出指标和的两倍。

3指标的建立和数据来源说明

3.1省级自然科学基金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科技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一般有投入指标和结果指标组成。投入指标是科研活动的管理者或执行者为完成研究而投入的资源,一般包括人员和经费指标;结果指标是指评估对象的科研活动所创造出的新的理论、方法(主要表现形式为发表的各类论文、专著、专利等)、研究型人才的培养(表现为培养出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以及研究结果的具体应用(表现为技术成果市场成交量)等。评估的对象、目的不同,评价指标也会有很大的差异[23]。考虑到我国省级自然科学基金的目标和功能定位,构建如下效率评估指标体系:省级自然科学基金投入指标的选取。在总结前人对科技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基础上,初步确定输入指标为人力指标与财力指标。具体包括:省级自然科学基金年度资助金额、年度资助项目数和年度资助总人数。省级自然科学基金产出指标的选取。在吴彤、李正风、曾国屏、葛朝阳等学者的研究基础上,从省级自然科学基金成果对促进地方知识发展、原始创新能力提升和人才培育三个方面构建产出指标体系。由于基础研究是以认识自然、阐述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科技论文和实验报告是衡量其成果的主要形式[24]。

专利是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重要成果,也是衡量基础研究主要的创新成果;考虑到省自然科学基金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育种”作用选择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作为衡量省级自然科学基金对于地方创新能力提升的指标,该项指标同时也是省自然科学基金对创新项目和人才培育的重要体现。在人才培育方面,主要从省级自然科学基金对于硕士、博士等高端人才培养方面来衡量。因此,产出指标主要包括项目结题时发表科技论文数、发明专利授权数、硕士、博士人才培养数量和本地区争取到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量。综上所述,建立省级自然科学基金评估指标体系如表3.2数据来源说明本文所有指标,除各省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项目数据来自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网站①的统计外,其余指标均来自各省基金委、基金管理部门提供的原始数据。各省基金管理部门对基础研究成果的统计主要是根据项目承担者提交的项目报告和结题材料来进行的,故本文产出指标数据均采用的是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结题时的科技产出。从各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情况来看,基金项目的资助周期大都在3~4年。考虑到各省(地区)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差异性和各种主、客观因素对项目投入、结题的影响,仅以某年的投入和产出的数据作为输入和输出数据是不客观和全面的。为消除各种因素对投入和产出的影响,将2004~2005年省(地区)自然科学基金投入的均值作为输入数据,以3年作为资助周期,以2007~2008年②省(地区)自然科学基金科技产出的均值为输出数据。调查期间共发出问卷25份③,回收问卷20份,回收率为80%。其中有效问卷16份,有效率为64%。无效的4个地区是上海、重庆、湖北和新疆,目前尚没有开展对省自然科学基金科技产出方面的统计工作。

4模型计算和结果分析

4.1综合效率评定以16个省(地区)的自然科学基金作为决策单元,采用Win4Deap软件进行求解计算,各地区的DEA值如表2。(1)广东、江苏、陕西等省自然科学基金的效率值等于1,综合效率达到最佳。表明这些地区的省自然科学基金经费、人员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取得了可能的最大产出。从DEA评价有效的10个地区来看,广东、江苏有良好的经济基础,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地区财政对自然科学基金投入。宽松的经济环境也吸引了大量的科技研究人才向这些地区流动。说明经济发达的地区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中,较为注重本地区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安徽、陕西、湖南三省基础研究能力雄厚,这与中央驻皖、陕、湘的高校、科研机构中有相当一部分科技力量从事基础研究是分不开的。而甘肃、内蒙古、宁夏、海南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单从它们的投入、产出的各项指标来看,远低于浙江、山东这些经济和科技较为发达的地区。但却以较小的投入获得足够的产出,保证了自然科学基金投入的有效性,说明基础研究资源在这些地区得到合理的配置。(2)广西、贵州、黑龙江等6个省(地区)自然科学基金的DEA值小于1,意味着近四成的省(地区)自然科学基金效率是无效的。DEA评价无效的6个省中,仅福建省的DEA值接近于1,为0.954,说明福建省是边缘非效率单位,即只要在投入或产出方面稍作调整,即可达到效率值为1的水平;其他5个省(地区)的评价值均低于DEA平均值0.874(小于0.9),为明显非效率单位。表明这些省的自然科学基金经营不善,要提高自然科学基金整体的投入产出效率相对困难,可能需要在较长时间内同时调整投入、产出两个方面的多项指标。

4.2模型结果分项分析

(1)技术有效性分析技术效率是由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组成。BCC模型假设规模报酬变动,在计算中将组织效率中的规模因素剔除,单纯测算短期内DMUj0技术效率是否最佳,如果=1且S-=0,表明DMUj0纯技术效率最佳,否则纯技术效率无效。纯技术效率有效说明除去规模效率的影响,各部门对自然科学基金的人力、财务资源进行了有效的运用,达到了产出最大化。其值越接近于1表示对资源的使用效率越高。模型计算结果显示,综合效率无效地区中的广西、贵州、黑龙江和山东是技术效率无效单位,它们的纯技术效率值都低于均值0.917。表明这些地区的自然科学基金管理水平相对低下,投入、产出转化率低。综合效率无效的浙江和福建两省,纯技术效率值为1。意味着这两个地区对自然科学基金的管理是有效的,即浙江和福建综合技术效率无效全部是由规模效率无效引起的。

(2)规模有效性及规模效益分析模型结果表明,规模效率无效的地区有6个。其中浙江、福建、广西、黑龙江和山东的自然科学基金处于规模递

减区间,这些地区应控制好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规模,不应盲目扩大。贵州省自然科学基金则处于规模递增区间要适当地增加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规模来提升效率。

(3)无效决策单元投影分析为找出6个省自然科学基金DEA无效的具体原因和改进方向,利用“投影”理论从产出角度对DEA无效的决策单元做进一步的差额变量分析。结果见表3。 表3结果显示:6个DEA评价无效的省自然科学基金科技产出都存在产出严重不足。其中科技论文产出不足率最低,6省均值为75.96%,发明专利授权量产出不足率最高,均值达到148.63%。说明省级自然科学基金科技产出中缺乏原始创新性成果,在促进本地区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方面任重道远。除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外,其余5个DEA评价无效省份,至少有一项科技产出的不足率超过了100%。其中福建省和黑龙江省的发明专利授权量产出不足率分别为227.76%、132.49%,广西省在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方面的产出不足率为209.67%,山东省在硕士、博士人才培养方面的产出不足率则达到164.36%。而贵州省自然科学基金各项科技产出存在严重不足,其中科技产出中的发明专利授权量的产出不足率高达445.87%。

5对策建议

分析发现造成省级自然科学基金DEA无效的主要原因是科技产出不足,其中发明专利、硕博人才培养、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方面的产出尤为不足。针对省级自然科学基金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建立国家、省级相结合的双级绩效评价体系,促进省级自然科学基金效率提高。建立国家、省级相结合的双级绩效评价体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应明确一个部门专门对地方自然基金进行统一管理,给予地方基金管理部门业务上的指导和帮助,建立旨在提高省级自然科学基金效率的绩效评价体系。向各省基金管理部门及时通报国家基金项目申报、评审、获批的项目情况,开展年度科技效率评估和横向对比。使各省自然科学基金对自身科技系统的投入、产出效率有比较清晰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和兄弟省市对比找出造成效率低下的原因,及时整改。建立国家和省级相结合的双级绩效评价体系,要着重加强省级自然科学基金管理部门对基金项目中、后期的管理和评价力度。在实际工作中,由于项目前期立项与申请项目成功与否有直接关系,因此基金项目申请人对前期项目申请书和申请材料的撰写等工作比较重视,对项目后期的研究工作有所忽视。基金项目的后期管理一直是基金管理工作中的一个薄弱环节[25]。设计有利于提高产出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对科技效率较低的项目团队,省级基金管理部门要督促其寻找效率低下的原因,并要求制定、执行相应的整改措施。建立以效率为本的基金项目申报制度,对于连续两个周期科技效率低下的项目依托单位,削减其下个周期的项目申报数量。从各个方面全力促进项目承担部门提高科技生产力,在有限的科研经费下研究出更多的创新成果。

篇7

根据普通高校对新生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参照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中学教学大纲》,并考虑中学教学实际,可制定以下四项目标。

1.对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重视能力和素质的考查是新一轮高考改革的一个特点,虽然在高考中强调了对能力的考查,但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仍然是基础。考能力离不开知识的载体作用,离开了知识的积累,能力就无法形成。强调对自然科学基本知识的考查,并不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自然科学的某些专业名词、术语,而是要求学生能够解释和说明所学自然科学基本知识的含义,并能用适当的形式(如文字、图或表)进行表达。

2.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自然科学是实验性科学,科学概念、原理和规律都是由实验推导和论证的。教学过程中的实验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自然科学概念、原理和规律的理解,实验能力也是学生将来从事工作研究的基础。自然科学的重要知识常伴有实验是现行高中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

3.能读懂自然科学方面的资料。人们对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和规律通常是用文字和图表来描述的。与文字相比,图表描述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更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因此常被各类科研文章采用,要读懂自然科学方面的资料,能看懂图表所包含的信息,并能从中找出规律是非常重要的。

4.对自然科学基本知识的应用能力。学习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仅仅停留在理解上是不够的,还要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应用这些知识去指导自然科学的研究社会的生产和人类的生活,必须懂得自然科学知识的实用性和社会价值。

现实中人与自然、社会发生的联系,实际上都是综合性问题,所以整体或综合的思路非常重要。以笔者理解,“X”卷包含的知识点难度并不会比以往的要求更高,但要求全面地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综合思维、信息处理及表达能力。由此,中学学科教育也不妨受此启发,换换思路,重视知识的梳理和融合,鼓励课堂讨论增加实践机会。

二、打开图书馆、阅览室的“门”,打开学校的“门”

物理教学必须联系实际,在抓基本知识点教学的同时,有意识地联系生活、生产和科研实际,充分利用图书馆、阅览室的资料,组织学生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开设讲座,讲物理史故事,讲现代科技新成就,如激光的广泛运用,全息照相的妙用,光纤在现代通信中的作用等,既激发学习兴趣,又增强现代意识,提高学生素质。

三、具体做法

第一,整体规划教学,打高考总体仗。对理科总复习,大体上分为三大阶段:(1)用80%左右的时间复习好本学科的知识。物理学科要根据学科的特点进行复习,抓好“必修课”和“选修课”。(2)用20%的时间,理化生三科教师坐在一起探讨,哪些可以作为切入点,分工合作,编写一些有一定综合性(2科、3科)的练习卷。(3)考前留有一定时间对学生进行考试心理训练教给他们一些应试技巧。

第二,讲练并重,精讲精练。要坚持讲解与练习有机结合的原则,既不能“以讲代练”,也不能“以练代讲”“精讲精练”,使学生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讲:针对性要强,除重点、关键外,侧重讲单元练习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注意知识的综合交叉,突出能力的培养,培育应变能力。

练:以定时作业为主要形式,让学生在解题的能力、速度等方面适应高考的要求。

篇8

教学目标: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声音产生的原因作出假设:能够想办法验证假设。

知识与技能: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科学研究中要尊重事实。

教学重难点: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声音产生的原因作出假设。能够想办法验证假设。

实施前的设想:在教学本课时通过“小精灵”形象的跳动使学生领会到较抽象的振动,同时很自然地将学生的好奇、兴趣引导到发现问题、探索奥秘上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再引导学生会自己获取知识,使学生懂得凡事要通过自己的实验去发现其中的奥秘,养成对待问题、对待新鲜事物都要通过发现、研究而得到验证的良好习惯。通过观察、实验,学生已获得了较多的信息和事实。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把探究活动中获得的感性认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互相交流,互相启发,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得到科学结论。

一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一段优美的音乐,猜这段优美的音乐是怎样发出来的呢?

生1:钢琴发出来的。

生2:我还听到小鸟和水发出的声音。

师:同学们听得真仔细!

师:为了更清楚地看到喇叭是怎样发出声音的,老师今天特意请来一位“小精灵”(用乒乓球做的小人头),让同我们一起欣赏这优美的音乐。

生:好。(这时同学们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教师把“小精灵”放置在喇叭的纸盆上,音乐响起后,“小精灵”因纸盆的振动而快乐的跳起了舞。)

师:大家知道“小精灵”今天为什么这么高兴跳起来吗?

二是发现问题,引导探究

生:声音可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师:日常生活中,你可以举一些有物体振动而产生声音的例子吗?

师:到底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请大家动手做一做,用事实来说明,刚才发言的几位同学也请你想办法证明自己的观点。做试验时有两种途径供选择:(1)做完必做的试验后,可根据试验单选择做实验,选取其中一个或两个,有能力的小组也可以选取;(2)做完必做实验后,自己设计其他的试验,老师下面有很多器材,你也可以来选。

三是汇报交流,验证结论:四是对比试验,感知声音:五是自主反思,巩固新知

教学反思:课堂是老师的生命力所在地,是学生智慧的发源地。为了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爱充满整个课堂,让学生在朴素的课堂生活中去品味自然科学,我们要用师生之间的爱唤起孩子们的求知欲,用技巧引导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发展空间。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创设的情境必须具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功能,更重要的是情境中要充满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自然科学问题。情境的创设以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对话表演,操作实验,多媒体投影等形式出现,然后让学生观察,操作,猜测,交流,质疑,发现和提出自然科学问题。

二、开发资源,引导学生体验

让生活课堂化,让课堂生活化,引导学生把自然科学知识运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体验感受,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然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达到自然科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目的。我们的自然科学。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科学其实是源于生活且无处不在的。自然科学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日常的生活中,学习了自然科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体验生活。

三、发挥主动性,鼓励自主、合作学习

以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程度。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即使是一年级的学生也有一定的自然科学活动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因此,在教学中,不是让学生被动的吸取、模仿、记忆和反复练习,而是创设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

四、独立探究,解决问题

篇9

关键词: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学习兴趣;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217-01

随着我国各大中专院校扩招以来,中职学校招生面临着抢生源、学生素质较差等诸多问题,我校也不例外,很多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就没有认真学好课堂知识,中考分数普遍偏低,各科掌握都不是很好,《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是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理论课,而教学内容却是集物理、化学、生物等综合性理科知识,知识难度较大,成为学生感觉相当困难的学科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感到难学,并产生了很大的厌烦情绪。而对于即将从事幼儿教育的幼师专业学生来说,科学素养的高低决定着他们今后能不能有效地履行幼儿科学教育职责并实现其教育目的,中职教育的成功与否,将会直接影响社会未来的发展。面对这一状况,我们该怎么帮助中职学生怎样进行学习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使得他们走向社会时工作才能正常开展起来,让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为了使学生有效地学好这门知识,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刻地体会到,学生只有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学习效果。

一、教师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

对自然科学知识而言,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科学是严谨的,但我们教师是应该微笑的。教师的微笑不仅是一种态度,一种原则,还是自信、宽容、尊重的代名词,在微笑的背后是涵养,是人文关怀,微笑能化解学生学习的忧愁和烦恼,缩短与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在教学中以微笑面对学生,字里行间都应该流露出对学生真诚的热爱和热情的期望。大多数学生的进步都是从任课教师的期望中产生的,不以分数评价学生,努力维护他们的自尊,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和弱点,给他们进行解释的机会,深入了解学生学习的难处,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与学生们一起共同进步。

二、注重课堂授课艺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采用风趣的教学语言艺术,能赢得学生的喜爱、信赖和敬佩,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而教师的语言生动风趣,不但能活跃了课堂的气氛,而且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教学一方面是进行认知性学习,另一方面是情感交流的过程,两者结合得好就能使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气氛中把智力活动由最初简单的兴趣引向热情而紧张的思考中去。例如,在讲述典型的碱和碱的通性时,我用多媒体让学生听段歌手黄龄-痒的歌曲,提出相关问题,为什么我们在生活中被蚊虫叮咬了会痒?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在生活中大家用什么有效办法可以止痒呢?学生们运用生活经验七嘴八舌的回答,课堂气氛非常的活跃,这时我才来引入新课,这样不但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态度和探究问题的方法,效果更佳。

三、利用有趣的自然科学现象、科学家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一书在每个单元结尾部分,都安排了讲故事,内容涉及到一些自然科学现象、科学童话、著名科学家的故事等内容。我根据生活中的一些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开展一次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课外讲故事,比如在新闻上我们经常看到报道我国北方等地区冬天出现的雾霾天气一事件组织学生开学技术与生态环境的讲故事环节,让学生深刻体验到科学技术的运用就是一把双刃剑,善良的人们可以利用它来为人类服务,为人类造福,而邪恶的人们却能用它来危害人类的生存。这是科学技术的使用方式不当造成的,也就是说是由于人类滥用科学造成的,如果恰当地使用科学,只会给人民生活带来幸福与健康,科学技术越来越多深入到了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当中,当人类变得理性时,技术之剑所开辟的将是一条通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科学技术只要人类加以合理利用必然会惠及后代!这样的课堂教学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这样就可以达到本学科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教学目的。教师的教学不仅仅是在传授书本知识,更要把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现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样才能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体现学习本学科的意义。

四、重视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大量的实验和小制作使得我们的教学生动并直观起来,通过趣味新奇的实验演示,能够增强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在讲授“乙酸”一课时,用毛笔蘸上白醋在纸上写字,干了以后纸上不留什么痕迹,然后将纸放在火上烘烤一下,纸上就出现了棕色的字迹学生看到此现象感到非常惊奇,非常想知道这是什么原因。此时我再抓住时机,解释前后现象,这样使学生们就能充分理解了简易密写墨水的原理。根据学生求动、求趣、求异、求新等心理特点,可安排一些实验材料随手能找到的实验,让学生独立完成,亲自操作。这样既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酸的实验中,指导学生运用家里的柠檬、食醋、果汁、冷开水等自制柠檬汽水;用牵牛花、白醋等自制酸碱指示剂。课上学生们看到自己做出来的产品都非常兴奋,相互之间进行交流,学生们通过自己动手实验,才能真正的成为实验活动的主体和中心,是学习实验过程中理想的、学习效果最佳的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篇10

在某种意义上说,两者统一的难度实质是统一标准严重不一致,有的主张以方法论为标准,有的主张以科学语言为标准,有的主张以可预测为标准等等,但是无论以哪一种为标准,都难以统一两大科学。因为这种统一往往或者以自然科学单方面的特点为标准片面地评判社会科学,或者以社会科学的标准去片面地评判自然科学。实际上,两者在这些方面确实存在着各自的特点,而且都有各自的理由。因此,我们应该尊重而不是回避或者无视它们各自的特点。那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应该在什么基础上进行统一呢?笔者认为两大学科的统一应该是一个多层次的多视角的统一,是一个多样性的统一。下面笔者将主要从本体论、方法论和价值观等三个方面进行说明。(本体论层次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科学理论层次即方法论、科学语言等、还有应用层次)

(1)在本体论层次上主张弱自然主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所以难以统一,从根本上讲,是因为人们认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存在根本的区别。笔者认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固然存在区别,但是这个区别不能被无限夸大,以至影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统一。如前文所说,大多数的意见认为自然界是无意识无目的,而人类社会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人自己单方面的看法,我们并没有征求动物界的看法。常言道,“狗眼看人低。”但是谁能保证不会出现“人眼看狗低”的现象呢?事实上,至少在高等动物中,少数动物的社会化水平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而人类却单方面地贬低它们为群体性。这种人类种族优越论的预设实际上是传统哲学的主客二分思想的一种表现。人类把本来浑然一体的世界人为地分割成两个决然对立的部分,并以此为基础把人类的认识也相应地划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部分。如果人类出于认识的需要,对世界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这本来是人的认识活动的一个必要条件,但是不能把认识中的二分反过来当作本体论的二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及马克思认为自然界和人是一个有机体的思想,水而更高超,它们可以为两大科学的统一提供坚强的本体论基础。如果我们愿意调整自己的本体论的看法,那么相应地在认识论中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二分法就只有相对的意义,而且所谓对自然界应该采取说明的方法,而对人类活动的意义必须采取解释或理解的方法,这看法的基础也就不再牢固。

(2)从科学方法论来看,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区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各自内部的特征也不是完全一致或一成不变的,这既为两大科学的潜在统一提供了有利条件,又说明这种统一只能是多样性基础上的历史的动态的统一。首先,从历史上看,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只是到一定发展阶段后才分开,而在分开之前它们已混在一起已有相当长的时间了,特别是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辩证哲学思想至今仍然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说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方法论是可以一致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区分主要是19世纪以后的事情。而现在不仅社会科学越来越多地运用所谓自然科学的方法,而且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交叉性学科,这更是它们直接统一的例证。随着时间的延续,这种相互渗透性也许会更多。其次,自然界内部的各个组成部分的特征也有不太一致的方面,因而才有有机物和无机物、动物和植物、生物和非生物、人类和非人类等的区分。相应地,物理学和生物学存在着很多不一致的特征。但是我们并没有因此否定自然科学内部的统一。同理,我们也不应该否定物理学、生物学和社会科学三者之间具有统一性,但是这是一个有差别的多样性的统一,而且这种统一不需要把人类社会完全还原为生物的强自然主义。

(3)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实需要来看,也需要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统一。虽然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狭义的社会科学自分开以来,各自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是人类发展科学的最高目的是为了服务于人类自身。当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与自然产生着日益严重的冲突,这固然是人类实践的结果,但是也与片面的自然科学观有一定的关系。而生态伦理学、医学伦理学和科学发展观等学科和思想的出现说明了人类已经开始在思想观念和实践活动层面上对两大科学进行整合。如果说近代工业革命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分门别类地迅速发展及其与传统社会科学的分野,那么如今工业发展及其被滥用的恶果又促进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融合。

2统一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