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的未来范文

时间:2023-11-06 17:58: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职业教育的未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职业教育的未来

篇1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未来;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9-0-01

新世纪我国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重要的国家战略之一。2002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使我国职业教育在“十五”期间取得了突破性发展。2005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指出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在2005年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国务院总理做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报告,指出“各级政府要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关系全局的大事来抓。要把发展职业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统筹安排,加大扶持力度。

中等职业教育应该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它未来发展趋势应当体现在一下方面:

一、狠抓内涵建设,建设一流高职院校

高职院校从适应社会需求和促进自身发展的角度,正视现实,立足其位,高瞻远瞩,明确定位,在高职领域争创一流。国家已经启动了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决定重点支持100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目的就是通过示范建设,带动全国高职院校办出特色,提高水平。目前,已有两批共70所高职院校被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院校。

二、人才培养与职业、行业要求紧密结合、融为一体

推行双(多)证书制度,促进就业。按照国家职业标准与专业教学计划相结合的原则,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在完成教学计划的同时,使学生考取一种或多种职业资格证书,不仅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就业,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

三、办学多元化,走集团化发展道路的趋势

我国高职教育的多元化体现在几个方面:办学主体多元化,经费筹措多元化,办学模式多元化,服务功能多元化,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共同发展,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多元化等。《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要积极推进体制改革与创新,“推动公办职业学校资源整合和重组,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的路子。”有的高职院校之间、院校与行业(企业)之间加强合作,联合组建了不同类别、各具特色的职教集团,采取大学联盟等非营利合作的组织形式,整合、重组教育资源,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用先进的理念统一办学标准和管理规范,做到校企双赢。

四、办好高职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高职教育将成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而不是终结性教育。随着经济、社会与科技的发展以及人自身发展的需要,高职教育的内涵及外延处于不断发展之中,为了满足如上这些要求,必须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同时,要开放办学,促进与全国乃至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

为了使中等职业教育可以跟上时代的潮流,为国家培养出大量的职业技能型人才,中等职业教育机构应当从以下方面进行改革:

(一)建立“政府主导型”职教投资模式

中等职业教育具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社会、国家是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受益者,需要政府加强财政投入主渠道作用,增加财政性教育投资,改变我国财政性教育投资上总体不足的状况。各级政府应加大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投入力度,大力改善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每个县重点支持1所职业高中,集中力量在省属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办好省级培训基地。中央政府应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不断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制定和严格执行教育投入法律法规,尽快制定《教育投入法》,通过立法,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等公益性事业的投入力度。完善公共教育预算管理,规定中等职业教育经费预算的项目、标准,并列入地方财政预算,确保中等职业教育经费落实到位。

(二)制定企业分担中等职业教育成本的政策

中等职业学校通过教育过程,将没有现代工业和服务业劳动技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培养成技能熟练、上手快、用得好、留得住的技术工作或服务人员,提供的是职业教育产品,企业使用这些具有较强实际动手能力的实用型人才,使员工整体素质得以提高,不仅促进了企业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的提高,增加了盈利能力;还节约了企业的教育培训费用,降低了企业用不熟练员工带来劳动生产率低,产品质量不稳定的风险,企业购买的是物化在培训者身上的职业教育服务。因此,企业应按照接收员工的数量、专业、层次付给职业学校在培养学生过程中的成本耗费。企业承担的职业教育成本费用的分担形式,除《职业教育法》中规定的提取方式和比例外,还应制定企业购买职业教育服务的政策。

(三)建立完善的中等职业教育资助体系

1、建立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贷款制度。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通过助学奖、奖学金、贷学金等形式,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进行资助。

篇2

一、教师精心编制自学题

这里所讲的自学题,指经学生探索性自学而获取答案的问题。教师应根据教学单元的重点和难点精心编制自学题,自学题应囊括教学单元的主要知识点,应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精髓。教师将预先编制好的自学题出示在黑板上,创设出问题情镜。这样,学生会对自学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有一定的读书目标;可唤起学生的兴趣和高度注意,使学生带着问题集中精力探寻问题的答案,从而提高自学效益。

二、引导学生自学教材

教师引导学生自学主要包括两项内容。首先,向学生介绍适当的自主学习方法和技巧。如边读边探究的自学法、阅读一一提问题――再读――解决问题的自学法、读思读议相结合的自学法等。对数学课还应使学生了解其特点,掌握自学的技巧。如定义、定理、法则和公式等应作为重点学习的对象,要反复读记,并以画线或画方框等方式,做出重点标记。这样,学生就会逐步掌握自学的方法和技巧。其次,教师要提醒学生,在自学中不要囫囵吞枣,要有好奇心,要思维灵活,善于质疑,对于书上的基本知识要多问些“为什么”,并善于通过理解、联想、思考和论证解决问题,以提高自己的探究能力,对于例题,要善于从其它角度考虑题的解法,寻求一题多解,以提高自己的发散思维能力。对于学生的探索性表现,教师要及时地给予鼓励和表扬,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自学倾向和积极的探究情感,形成探究习惯和探究氛围。如此,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就会逐步提高;且为其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学生自学教材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巡视课堂,耐心解答或与学生讨论疑难问题,同时摸清学生的的自学状况,使教学在合理的速度下进行。

三、学生抢答自学题

为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在学生自学完教材后,教师针对自学题请学生抢答。在学生抢答之前,教师制造一种民主、紧张、有趣的竞争氛围,可有效地把学生纳入抢答轨道。使答题者精心讲解,力争在众人面前露一手;没答题的同学悉心静听,采撷着答题同学的讲解闪光点,同时也捕捉着答题过程中的纰漏,不仅丰富了自己对自学内容的认识,而且为公正评价答题者提供了依据。当学生因用词不当或语言逻辑方面出现错误时,教师应给予及时纠正,当学生有模糊认识时,教师应及时点拨或纠偏。这样,既保证了学生答题的顺利进行,又提高了教学效益。

“抢答”平台的创设,使教材中的主要知识,用学生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使其余同学感到既亲切,又容易接受。不仅明辨了是非,消除了某些学生的模糊认识,使全班同学准确掌握了课本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使他们在下次自学时更为自觉、准确、高效地掌握知识。

四、学生抢解练习题

对数学课而言,学完定义、定理、法则和公式后,再应用这些原理解题,或以练习题巩固原理,是一般的教学程序。学生抢解练习题这一步骤有三个要点。首先,教师在黑板上出示练习题。注意,教师出示的练习题应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应难易适当,切忌拐弯过多、难度过大,否则,学生解不出来,容易产生挫败感,对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产生不良影响。其次,以抢解的方式请同学解题。教师要鼓励和表扬学生解题的工整性和思维的逻辑性、严密性、灵活性、变通性。这样,不仅可使全班学生明辨题解的正误,还能有效克服学生以往按葫芦瓢式的照教师讲的例题做习题,解题不太讲究格式、字迹潦草、不求甚解、不善思考的不良习惯,培养学生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优良学风和创新精神。

五、教师提出讨论题,师生共同讨论

经过学生自学、学生讲解、学生练习等步骤后,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点已有了基本的掌握,有着进一步探寻知识的愿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提出讨论题,制造出有纷争的讨论情镜,自然会引起学生的兴奋和高度注意,学生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究和讨论之中。

教师在编制讨论题时,应注意讨论题一定要具有可探索性和可讨论性,即讨论题一定要引起学生思想上的纷争,不能是教材上的原题,不能一下子就能答出来,必须要经过深入思考和讨论方能得出结果。在学生讨论问题过程中,教师应做为与学生平等的一员参与其中,耐心启发、诱导学生的讨论,使之形成师生、生生间的多边活动。而且,教师在与学生讨论问题时,可吸收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方法的精华部分,丰富自身的教学内涵。

篇3

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对外贸易量逐年增加,各种国际业务洽谈、商品展会、商务会议和商务谈判日益增多,市场急需合格的商务口译人才。但目前口译教学在高职院校中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学生的口译能力没有得到足够的锻炼,毕业以后无法满足工作的需求;一些口译课程的内容把面铺的很广,力求在授课的过程中尽量设计到各个领域,过于空泛,重点不突出,在教学中没有突出地方经济文化的口译需求,没有体现出高职学生主要服务于区域经济的特殊性。

二、高职商务英语口译教学的重点

因高职学生专业知识水平不高,加上其毕业后主要服务于区域经济等原因,教师在口译课程上不应对其有太高的口译技能要求。对于比较高的口译技能,如口译笔记、同声传译等,受学生能力的限制,教师只用进行基本的介绍让学生大概了解即可,在教学中不应过多涉及,不然反而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高职商务英语口译课程不应过多地涉及英语口译技能,还是应该以联络陪同口译为主要授课内容。因此高职口译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的基础口译技巧(如交替口译)以及要求学生掌握联络陪同口译中的基本及常见句型上。

三、适合高职商务英语口译的教学方法

为了摆脱高职商务英语口译教学的困境以及突出教学重点,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

(一)任务驱动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改变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成围绕任务开展学习,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效果的互动式探究式学习。在口译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可以为学生提供提出方案、解决问题的机会,确保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有助于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教学中通常被分解为创设情境、确定任务、自主协作学习、效果评价等四个步骤。在创设情境阶段,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立与现实贴近的学习情境,并设计真实的学习任务,力求整个学习过程更加地直观化和形象化。在确定任务阶段,教师应注意任务的选择既要体现真实性,又要与学生目前的学习主题密切相关,为学生创设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在自主协作学习阶段,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倡导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能为学生提供帮助,而不能直接告诉学生解决方案。在效果评价阶段,教师不仅应对学生解决方案的过程和结果做出评价,还应对学生自主学习及协作学习能力做出评价。如果能够加入学生自评与互评,则可以大大提高评价的客观性与公平性。最后教师应对学生的口译表现进行总评及对该任务的口译注意事项进行总结。

在使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时,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口译任务应与口译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口译设计一定要保证真实性现场性;口译练习时应穿插口译技巧的训练;练习结束时教师应对学生的口译表现进行总结。

(二)情景教学法。口译中情景教学法的使用主要是将口译课堂教学中的模块进行情景模拟。使用情景教学法可以减轻学生的紧张感,提高学生对口译现场的把握能力。

在课堂中使用情景教学法,建议桌椅可以随意移动的教室,有利于教师根据口译内容进行布置。比如做产品介绍的口译训练时,教师可以准备几张即将进行口译的产品的宣传画,粘贴在白板或者黑板上,有条件的教室则可以用多媒体进行播放。再对教室桌椅的摆放稍作改动,可将讲台作为产品宣讲的展台,旁边再摆放一张小桌子,作为口译人员的工作台,给宣讲的同学以及口译的同学都提供话筒,其他同学则都坐在下面摆好次序的椅子上,从而模拟一种真实的产品介绍的环境。一位同学模拟企业人员,另一位同学则根据其宣讲内容逐句进行口译,与此同时,与会的同学应做好相应的笔记。模拟口译时间不应过长,可以控制在三分钟左右。完毕以后,邀请其他同学进行点评。

再如做报盘还盘的口译训练时,可将全班同学分为四人一组,一人扮演外商,一人扮演中商,一人扮演外商的翻译,一人扮演中商的翻译。在学生掌握了口译技巧,以及对口译内容较为熟悉的情况下,还可在教学中还可以采取三角翻译,即将全班同学分为三人一组,一人扮演外商,一人扮演中商,一人扮演口译员。一次对话下来,三位同学的角色再进行轮换。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体验到真实的口译环境,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还能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使用情景教学法的时候,教师应充分考虑到高职学生的水平,多予以学生正面的评价,鼓励其积极踊跃地参加课堂活动,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其参与意识。另外情景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来模拟和再现口译现场,多维度调动学生的感官,以此来增强口译教学的感染力,增强学生对口译真实场景的熟悉感,有效锻炼学生在口译实践中的反应能力。

(三)实践教学法。实践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实际操作为主,获得感性知识和基本技能,以提高实践能力的一系列教学活动。在口译教学中使用实践教学法,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也可鼓励学生参与到各类涉外的志愿者工作,还可组织学生为各类企业、交易会、会议的接待、洽谈的做简单的陪同口译工作等。通过实践教学法的大力推广,可以迅速提高学生的口译水平,增长学生的口译经验,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鉴于高职口译课程存在周期短,内容多,难度大等特点,教师为了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在课堂内为学生提供练习的时间十分有限。尽管学生在课堂上学到了大量的口译知识及技巧,但是苦于没有练习、实践的机会,口译能力仍然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毕业后也无法胜任基本的联络陪同口译工作。使用实践教学法则可以有效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教师及其所在系部应利用一切社会关系建立口译实践基地。

篇4

【关键词】中国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发展 职业教育 第三次工业革命 未来经济发展

随着时代的不断更替,全球经济迅猛发展,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世界经济论坛的《2013-2014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在金砖国家中,中国的竞争力最强(第29位),领先于南非(第53位)、巴西(第56位)、印度(第60位)和俄罗斯(第64位)。全球未来的经济繁荣关键是工业化生产水平,我国要继续稳步提高国际地位,就必须从农业大国转型为工业大国,甚至是工业强国。面对国际经济格局的不断变化,提高工业化生产水平必然是强国之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各行各业涌现出大量的技术创新。但工业化生产程度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党的十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指明了方向。

中国新型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依靠人才,人才的培养依靠教育。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联系最密切的教育类型,在未来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我国要大力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才能立足于世界强国之列。

回顾我国60年来的职业教育历程,我国职业教育虽然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质量还不能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通过体制改革和资源整合来完善中国职业教育体系,发挥职业教育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性基础作用。

1 思想认识的革新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

德国工业化水平归功于德国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职业教育体系。而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是"官本位"历史根源,导致"官本位"在中国根深蒂固。受这种思想的长期影响,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没有被国民充分认识,对职业教育缺乏系统性研究,对职业教育还不认可。因此,中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首先要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提升职业教育的地位。

2 国家职业教育政策是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保证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具有职业素质的技术人才,培养的学生能够从事生产、服务、管理的一线工作。他们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在社会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而目前,社会舆论重视普高、宣传大学扩招的形势下,职业学校的出路令人担忧。在许多企事业单位中,存在重视大学生,轻视职高生现象。普遍将待遇与学历挂钩,工资、福利、资金、提拔干部与高学历联系起来,对一般中等学历的普通技术工人缺乏激励政策,挫伤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导致了许多人不愿意选择职业学校,从而影响了职业教育的积极发展。另外,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和社会就业形势严峻化,为职业教育发展带来了困难和压力。因此,国家必须通过职业教育体制调整,出台相应的职业教育政策与法规,健全职业教育体系,保证全社会逐步转变教育观念和用人观念,中国职业教育才能发展起来。

3 社会全面参与是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主要靠学校关门办学,培养缺乏行业、企业的共同参与,导致学校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严重脱节,学校教育无法与实际生产对接,课程设置无法与岗位对接。此外,我国职业教育资金投入不足,学校分布和专业布局不合理,地区之间发展差距较大,经济欠发达地区校企间缺乏合作资源。因此,只有通过共建、联合等形式建立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布局,积极鼓励社会、行业、企业全面参与职业教育,才能有效促进职业教育快速发展。

4 职业学校自身改革是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环节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方面是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培养方式不够科学合理,加之师资力量薄弱,无法满足人才培养需求;一方面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不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需要;一方面行业、企业合作深度不够,教学与生产实践无法对接,从而制约了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一方面管理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程度较低。因此,职业学校自身的改革迫在眉睫,只有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改革和创新,才能突出办学特色,提高办学质量,提升学校发展内涵,从而推动中国职业教育全面发展。(1)改革办学模式,优化办学资源配置,增强学校办学实力。(2)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密切与企业等用人单位的联系,建立健全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促进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紧密结合,促进知识学习、技能实训、工作实践和职业鉴定等功能的整合,推动教、学、做的统一,实现学生全面发展。(3)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环境和教学方式,增强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教学质量。(4)加强师资队伍,创新人事分配制度,改善教师队伍结构,提高队伍整体水平。(5)完善学校内部管理,不断提高学校管理的规范化、现代化和信息化水平。(6)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以贡献和能力为依据,按照企业用人标准构建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等多方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纲要)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随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项目建设计划》(简称:国家示范校建设)的实施,全国1000所中职学校分批次开展示范校项目建设,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等方面有了改革新思路,改革成效明显,并通过国家示范校建设经验交流和互相借鉴学习不断提升学校内涵发展,为全国中等职业学校起到了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纵观我国职业教育的过去和现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前景广阔,任重而道远。我们一方面要依靠国家各项政策支持,增强职业教育宣传力度,提高国民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同时,鼓励社会各界共同全面参与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另一方面要通过职业学校自身深化改革和加强软硬件的建设,创造自己的品牌,提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程度,从而促进我国现代化职业教育发展。

近年来,我国农业现代化和第三产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明显。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新时代的"新工人"出现短缺。在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限定的情况下,要提高生产效率,就必须提高劳动生产力的技术水平和精度。未来经济繁荣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提升的关键途径,未来经济竞争是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和创新技术的竞争。因此,要把职业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大力加快发展职业教育,这是加快我国工业化进程,适应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新型工业化发展要求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依靠教育培育人才,使经济发展具有可持续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既不是单纯的思路问题,更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无论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还是两大战略的实施,必须由改革和开放两大动力来推动,无论什么样的推动都需要依靠人才来实现,这就需要我们首先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办好面向人人的教育,实现终身学习的教育。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一度被虚拟经济的浮华遮迷住双眼的发达国家决心重振它们引以为豪的制造业。"再工业化"和"第三次工业革命",与金融危机、欧债危机、日本大地震、金砖国家崛起等全球重大事件相伴而至,昭示着新一轮国际产业链变革已经到来,全球经济格局也迎来一场全新的洗牌。未来经济发展趋势是新科技迅速带来全球工业的重新变化和革新,全球制造业重新布局。

对我国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我国通过三十年持续深入的改革开放,凭借着自身的优势和努力,将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的头衔揽入怀中,可持续发展势不可挡,但与发达国家的工业化水平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只有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深化改革,艰苦奋斗,大力开展科技创新,让"咱们工人更有力量",用中国职业教育的杠杆,撬动"第三次工业革命",才能加快实现中国工业化水平提升,位居世界经济强国之列,迎接未来经济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 百度搜索[EB/OL],百度百科[EB/OL],职业教育,未来经济,新型工业化

[2]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项目建设.相关国家政策文件[R]

[3] 高学海.QQ空间日志.《用职教的杠杆,撬动"第三次"工业革命》[EB/OL]

篇5

关键词:职业教育;目的;完美的就业

作者简介:李兴洲(1965-),山东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职业教育、教育基本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08)01-0007-03

职业教育以其直接面向就业市场、直接为生产第一线培养适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而不断彰显其自身的教育作用和社会地位。“为了就业”的目的追求,从职业教育产生的那一刻起,便鲜明地内在于职业教育的生命之中。随着现代社会的日益发达和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随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热切期望,“为了就业”的教育目的显然不再是职业教育的最高追求,而“为了完美的就业”更适合人们接受职业教育的动机和愿望,也只有更好的促成人们“完美的就业”,才能充分体现现代职业教育的价值和不竭的发展动力。

一、就业――职业教育的原始起点

职业教育从其产生的历史来讲,一开始便是因从业需求而产生的,是施教者与受教者完全为了适应和从事某种职业而自发进行的,也可以说职业教育的原始起点就是为了就业。它最早是在工场、作坊中自发进行的,后来是在工厂、企业的车间中进行的,而不是从教育系统中自然生长出来的。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式或现代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工业革命以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主客观需求的结果,是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更新和变革的结果。

强烈的就业取向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驱动,促使职业教育逐步走出传统手工作坊的师傅带徒弟模式,成为机器大工业生产流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此后的职业教育便具有了鲜明的教育特征,逐渐成为教育系统和教育结构中的有机组成部分。由于职业教育兼具强烈的就业取向和明显的教育特征,不同研究领域的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便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尤其对职业教育目的的认识,更是存在较大的分歧。

在职业教育产生和发展的早期,职业教育主要是一种生存取向的教育活动,其目的就是为了生存和生计,为了满足受教育者基本的生活需求和生计需要。职业教育的最初形态――学徒制就是这样。学徒制的产生,主要不是以技术和技艺的传递为最终目的,而是通过技术和技艺的授受,训练徒弟将来从事某一职业的能力和素质,为他们将来的谋生和就业做准备。随着产业革命的出现,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应运而生,但这种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主要是规模化了的学徒制与传统学校教育的结合,其目的仍然是基于生计和就业的需要。例如,18世纪初期,西方工业国家大量出现的慈善学校,均以贫苦儿童为对象,开展有现实效益的技术教育,其目的就是通过技术与技能的授受,养成学生必要的职业素质,找到一份适当的职业,自食其力,并进而服务社会。

以后,一向鄙夷西洋工业文明为奇技巧的大清臣民,不得不转变传统的观念,“师夷长技以制夷”,借鉴西方的职业学校模式,开办实业教育。一时间,机械、轮船、矿务、电报、铁路等专业技术学堂纷纷涌现,为我国培养了最早的一批专业技术人才,对振兴我国的实业、推动我国最早的产业革命奠定了人才基础。后我国勃兴的职业教育热潮,从国家的层面讲,是为了振兴民族的实业,富国强民,抵御外侮;从个体的层面讲,是为了摈弃读书人只能“之乎者也”、重文轻技的流弊,促使读书人走出禁锢的书斋,学习有用的技术,形成有用的技能,从事富国强国的实业,不仅为了国家的富强,更是为了个人的就业,使每一个接受教育的人都能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在近代,我国的职业教育也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如陶行之的工学团教育行动、晏阳初的乡村建设实践、黄炎培开办的职业学校和补习学校等,其直接目的也主要是出于生计的考虑。他们开办的学校主要是面向那些不能升学的儿童或失业者,授之以职业上的技能,使他们有一技之长以维持生计。

职业教育产生的最初动机主要是为了解决人们的谋生和生计问题,可以说,为了就业是职业教育的原始起点。即使在今天,人们赋予职业教育的基本功能仍然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可见,就业取向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然而,就业本身是有层次和品质的差别的,不同的就业层次和就业品质决定了不同的就业质量,使无业者有业与使无业或有业者乐业,是两种不同层次与品质的就业,其间有着本质的区别。早在1917年,黄炎培先生就提出了职业教育的三大目的:“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一也;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二也;为世界、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三也。”后来又提出中华职业教育社的“终极的目标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1914年由美国总统威尔逊指定成立的“全国帮助职业教育委员会”在建议立法支持职业教育的报告中指出,职业教育是消灭“不自愿的闲散”、“不适当的就业”和“不完美的就业”三种人力资源浪费的最好途径。可见,职业教育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就业,而应当是为了完美的就业,使就业成为人们生活与生命过程中的完美环节与惬意体验。

二、完美的就业――职业教育的最终追求

职业教育发展到今天,对个人和社会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令世人瞩目,其自身也日益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助推器,这对于人们正确地认识职业教育、不断提升职业教育的水平是有积极意义的。然而,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也存在某些不和谐的成分,比如,人们常常感觉到今天的职业教育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谋生和乐业彼此分离,在许多人的思想和言行中,职业教育仅仅是一种谋生教育、生存教育,职业学校的学生仅仅掌握未来从业所需要的技术和技能就足够了,学生毕业后能否找到工作,成为时下评价职业学校办学质量的主要指标。

不可否认,职业教育必须关注学生毕业后的出路,必须传授学生未来谋生的基本技能,但谋生和找到工作绝不是职业教育的全部。如果仅仅把谋生和找到工作作为职业教育的最高追求,那是对职业教育本质的肤浅认识。职业教育原本就有更高的追求――完美的就业,也只有充分实现职业学校学生完美的就业,才能尽显职业教育的本质,才是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

所谓完美的就业,就是学生经历过职业教育以后,能够顺利地从事某一职业,并乐意从事这一职业,在从事职业的过程中体验到职业的乐趣和生命的意义。完美的就业就是一种“乐业”的境界,是一种人人依其个性,获得生活的供给和乐趣,从而实现个人的幸福与社会的和谐。这才是职业教育的终极目的。

有人可能会辩驳说完美的就业也是就业。但是,就业与完美的就业是有本质的区别的。仅仅是为了就业与追求完美的就业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职业教育目的。仅仅为了就业的职业教育,其关注的重点是学生日后寻找职业的知识和技能,学校的日常管理与课程设置等都围绕这种办学理念进行,很少会顾及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兴趣爱好;学生只好被动地接受这种为谋生而传递的知识和技能,完全丧失了自主和自我,成为一种工作的机器。以完美的就业为目的的职业教育则不同,它所追求的不仅仅是就业,而且是一种更加美好的就业状态――完美的就业。要实现这样一种美好的就业状态,要求学校不仅要有更高的办学目标和追求,而且要有科学合理的日常管理和课程设置;不仅要为学生的就业着想,而且要为学生的健康发展着想,为学生的未来发展着想。

职业教育目的观的嬗变,大致经历了生存目的观――实业目的观――人的全面发展目的观几种形态。早期和近代时期的职业教育,大都是为了满足受教育者的就业需求或者振兴实业的目的。现代社会,人文精神的复兴和人的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改变了人们对教育的理解和认识,现代教育更强调人的全面而又和谐的发展,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观日益深入人心。职业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其目的的认识也受现代教育目的观的巨大影响,不少人提出了全面发展的职业教育目的观。这无疑是积极的和正确的。但是,对职业教育而言,“全面发展”这一概念显得太笼统,不能具体地指导职业教育实践。

对职业教育而言,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为了更好地就业,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和职业对职校生的要求。因此,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观落实到职业学校,就是为了实现学生完美的就业。

三、实现完美的就业――职业教育的实践思考

要实现完美的就业,职业学校的学生应当具备必要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一个人后天习得和养成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能力,是完成和发展职业活动所必须的基本意识、能力和知识的集合,反映了从业者在从业过程中的精神状态和能力水平。例如,联合利华公司对员工素养的考评标准,包括职业精神和职业能力两个方而,共10项要求:职业精神方面要求职工要有目的清晰性、团队合作精神、自信诚实、企业家精神(包括是否能承担责任和勇于冒险等);职业能力方面要求职工要有客观分析能力、实际创造能力、影响他人的能力、发展他人的能力、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市场向导的能力。

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而言,实现完美的就业,需要习得必要的职业素养。

(一)基本能力素养

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过硬的基本技能是职业学校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素养,也是未来职业对职业学校学生最基本的能力要求。如果没有这种能力资本的准备和积累,职业学校的学生将很难谋得合适的职业,更遑论完美的就业。20世纪70年代初,德国劳动力市场与职业研究所所长梅腾斯曾提出“关键能力”理论。他认为职业教育应瞄准四种关键能力:①基本能力,包括逻辑性、计划性和连贯性思维等;②水平迁移能力,即有效运用信息的能力;③共同的知识原理,如测量技术、机器维护、劳动安全意识、环境保护意识、计划安排、合作等;④传统的、经久不衰的能力,如社会和法律知识、经济常识、计算机知识、外语、自然科学、历史知识等。对职校生而言,这些“关键能力”确实关键,是实现完美就业的必要基础。

(二)身心素养

强健的身体是完美就业的保障,这是众所周知的常识。

对于完美的就业而言,良好的心理素养是必不可少的。职业心理素养是指个体的职业认知、职业态度、职业情感和职业意志等影响人的职业行为的心理因素。对职业的正确认知,积极进取的职业态度,良好的职业情感,持续的职业意志,是从业并且乐业的关键心理素养。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职业心理素养,才能乐意从事某项职业,并在从事职业的过程中体验到职业的快乐,享受职业,享受人生。

(三)职业道德素养

职业是讲道德的,任何职业都有一定的道德规范。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从业技能,而且要特别关注学生的职业道德的培养。如果一个人仅仅具有精湛的职业技能,他充其量只能成为一名出色的操作手。如果一个人不仅具有精湛的职业技能,同时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那么他就能够成为一名完美的职业者。爱因斯坦曾深刻地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四)职业适应性

职业教育所培养的学生,最终要从事一定的职业。因此,职业教育不能闭门造车,把自己封闭起来,而是必须充分了解未来职业的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了解未来职业所要求的从业人员的素质,从而有针对性地培养未来职业的准从业人员。

现在社会上的大多数职业,大都希望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既精于技术,又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才能,既能扮演宏观决策的执行者,又能扮演微观执行中的现场决策者和组织者。显然,单一的技能训练远远无法满足这种高度综合的工作需要。这就要求职业学校学生在专业实践的基础上,具有灵活适应环境变化的综合能力,这种能力是准劳动者适应未来劳动力市场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能力。

(五)现代职业文化和时代精神素养

职业素养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开放的体系,不同的职业、不同的社会和时代对人的要求是不同的。因此,我们要从职业文化、社会人文要求和时代精神层面来寻找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途径。为此,职业学校要加强对学生职业文化的教育,寻找职业素养教育与未来职业要求的结合点;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品质;加强对学生时代精神的教育,培养学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职业精神。

杜威曾经指出:“职业是唯一能使个人的特异才能和他的社会服务取得平衡的事情。”在现代社会,职业是现代人的栖息之所,也是创造社会和谐的有效手段。对职业学校及其学生而言,培养良好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确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职业意识,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人,应当是基本的也是最终的追求目标。只有如此,职业学校学生才能愉快地就业、完美地就业,才能体验到就业的乐趣,享受职业,享受人生。

参考文献:

[1]黄炎培.年会词.载中华职业教育社编.黄炎培教育文选.上海教育出版社,第68页.

[2]黄炎培.中华职业教育社奋斗三十三年发现的新生命.黄炎培教育文选.第320页.

篇6

>> 浅析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师权力的特殊性 浅析民办职业教育的特殊性 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职业性 探索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模式 论高等职业教育集团 论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建设 论高等职业教育学在中国的兴起和演进发展 关于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现状的思考 《论语》对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启示 法国高等职业教育对中国的启示 当代职业教育“特殊性群体”浅析 浅谈职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 职业教育发展的特殊性和经验观察 职业教育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特殊性与策略研究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及未来发展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 高等工程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同质性 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的原则性与灵活性 高等职业教育“属性”回归论 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4]钟伟,刘登明.江苏两高职示范校试点培养四年制本科专业人才[N].中国教育报,2012-6-8(1).

[5]李均,赵鹭.发达国家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以美、德、日三国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09(7):90.

[6]黄鸿鸿.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道路研究[M].沈阳: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66.

[7]李好好,卡尔・维尔海姆.德国的应用科技大学(Fachhochschule)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02(2):33.

[8]于志晶,等.中高职协调:结构与衔接 关于动力、认知和意愿的调研[J].职业技术教育,2011(12):35.

[9][16]王育培.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福建省为例[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255.

[10][12]刘金桂,等.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202,213.

[11][19]匡瑛.比较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变革[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42-43,260.

[13]杨国祥.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与实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22.

[14][15]邓耀彩.高等职业教育制度比较与改革[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186,191.

篇7

我国职业教育在快速发展十多年后,再次升级,进入打造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新时代。

6月23日至24日,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就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

会议召开前,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合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伴随着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日益突出,其中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毕业生就业难和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短缺。可以说,一线劳动力对先进技术的适应能力已经成为产业和企业升级的人力资源瓶颈。在这种背景下,加快教育结构调整和改革,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为产业结构调整和新技术变革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则显得势在必行。《决定》为职业教育未来几年的发展指明的努力方向和着力点,为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再升级奠定了政策基础。

未来几年,高职教育将进一步增强办学活力。

新世纪以来,我国高职教育进入黄金发展期:2000年,我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仅442所;2012年,我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已经发展到1297所。十多年间,我国高职教育在规模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是,因为规模发展太快,内涵建设相对跟不上,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

当然,很多高职院校在规模扩张后积极向内涵式发展转型,强化校企合作,提升教育质量,彰显办学特色,从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决定》的出台将为高职院校的转型发展注入更强劲的动力。为促进高职院校密切产学研合作,未来将健全企业参与制度,“研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的有关法规和激励政策,深化产教融合,鼓励行业和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国家支持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培训人才,支持企业建设兼具生产与教学功能的公共实训基地等政策措施有利于社会力量的参与,可以进一步激发高职教育的办学活力。

未来几年,高职教育将进一步升级人才质量。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永恒追求。经过世纪之初的狂飙突进,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同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这些文件的出台标志着,在国家政策层面,高职教育已经从以扩大办学规模为重心转移到以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为重心。各高职院校也开始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调“以学生为本,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能力为核心”,努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教学改革,探索自己的办学特色。

但是,高职教育在深化教育改革、提升人才质量的过程中依然面临很多困难,如一些高职院校的生均经费远低于本科生等。《决定》的出台为在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契机。“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与办学规模和培养要求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制度,地方政府要依法制定并落实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标准和公用经费标准,改善职业院校基本办学条件。地方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逐渐完善的高职教育经费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为高职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提供了保障。

更为重要的是,《决定》明确提出,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这意味着,中职、高职、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被打通,职业教育不再是人们印象中的“断头路”。未来,将有更多优质生源进入高职院校,为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奠定了基础。同时,这也让高职院校有更加明确的办学定位,找准自己在职业教育层次结构中的位置,加快内涵发展转型,提升教育质量,形成办学特色。

未来几年,高职教育将更加受到社会欢迎。

篇8

一、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意义

1.工匠精神是现代企业稳定发展的基石

工匠精神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所传承的重要精神,也是指引我国工业发展方向的精神指标。在中华民族历经了数千年的发展后,工匠精神开始成为现代各行各业的发展理念,并在当代职业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职业教育的主体方向是以职业岗位为主,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在未来的职场道路中具有足够的实力满足社会需求,真正发挥职业教育应有的作用。在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与职业教育存在许多异曲同工之妙,工匠精神所推崇的创新精神与实践精神恰好与职业教育的需求相符,而在职业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必将使人才培养方式发生转变,使其更符合当下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理念。据对各个国家的企业统计调查发现,发展历程在100~200年的企业大多分布于荷兰、澳大利亚、德国等国家。这些企业在当地都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并随着历史的变迁和时代的变革仍然延续着。这些企业之所以成为长青企业,在市场变革中未被淘汰的主要因素是它们虽历经了百年发展,但其最初的工匠精神仍然延续着,仍然在不断地影响着企业的未来发展,并引领企业朝着更长远的目标走去。在企业运营中,如果每位管理者和员工都具备工匠精神,对企业的运营和产品有更高的要求,那么就会使企业的持续发展具备更强的实力来应对外界市场的变化。在我国的行业企业发展中,市场以往的低成本时代退去之后,企业在此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面临许多诱惑,而只有坚持自己的原则,保留自己的发展精神,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工匠精神在历史长河中仍然得到有效传承的重要原因。

2.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的需求

职业教育的主体目标是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成为技能型人才,掌握技能知识,为未来的职业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方面,大部分企业都希望职业院校的学生在毕业后能够立即上岗工作,能够适应企业的运营模式,并在各项技能操作方面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快速熟悉企业文化,与企业生产实现良好的衔接,同时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在企业工作过程中能够保持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将工匠精神贯穿于各个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这意味着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技能,还要加强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让学生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尊重自己的职业,对自身职业的未来发展与付出有着明确的认识,使学生将来不管在何种岗位任职,都能将工匠精神置于职业中心,将其作为努力的目标。而这也是让职业院校获得社会认可的重要指标,是吸引更多技能型人才投入至职业院校的重要保障,也使职业院校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工匠精神对职业教育教学带来的启发

1.对院校文化精神的启发

职业院校的教育理念是以技能培养为主,而技能的形成过程不仅是对专业的实践操作,还需具备一定的精神内涵。工匠精神是我国工业发展过程中重要的精神文化,职业院校需将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当中,在校园中突出工匠精神的信仰理念、职业态度和对职业精神的坚持,使学生在校园氛围中感受到职业院校的教学理念,从而对职业教学有更深的认识。职业院校可以通过校园媒体、校园广告或校园杂志、报刊等途径报道鲁班、方文墨、小野二郎等具有工匠精神的人物事迹,介绍每位传奇人物背后的故事,对他们的工匠精神以及对自身事业坚持不懈的精神大力宣传,使之融入职业院校的每个角落,将其作为校园文化大力弘扬,使校园文化在人物事迹的渲染下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形成工匠精神。

2.对职业教育中创业教育的启发

职业教育是一个系统的教育过程。在此过程中,职业教育所肩负的是每位学生未来的前途,同时也关系着各行各业的未来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我国提升就业率的重要保障。在职业教育的创业教育中,创业的教学多数是建立在学生掌握职业技能和具备承担职业岗位能力的基础上所开展的教学,是围绕创业能力、创业思维、创业意识等方向进行培养。这样的教育方式虽然能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创业能力,但其创业精神仍然十分缺乏,对未来的创业道路未形成基本的认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过于注重技能的提升,而忽略了精神领域的发展。对此,职业教育要结合创业能力的培养目标,将工匠精神融入创业教育中,围绕工匠精神开展职业能力教学、培养职业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创业活动中,从而为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带来更多的动力。

3.对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的启发

职业教育所涵盖的专业课程十分广泛,涉及多个行业,是一个具有综合体系的教学系统。在任何一个专业的教学领域中,完善的教学方案都是促使职业教学顺利进行的依据。教师在执行教学方案时,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起到带头作用,发挥工匠精神,做到先育人再教人,以身作则,为学生做好榜样。并将工匠精神融入职业教学和职业考核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爱岗精神和奉献精神,并提高自身的职业服务意识,与其他学生互帮互助,形成团队合作,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工匠精神渗透于专业课程教学当中,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和课程内容强化细节培养,摆脱传统教学过于笼统的问题,将教学内容进行更精细的划分,并逐步培养学生形成专注、一丝不苟的专业习惯。工匠精神是当前每个行业都需要的精神,其对岗位工作的细节和求精必然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职业教育要将工匠精神融入每个专业的教育教学中,融入校园文化中,以工匠精神为基础开展各专业课程教学,培养学生形成工匠意识,在工匠意识的驱动下改变职业行椋更认真地对待自身职业,使人才的培养更适合当下企业的发展需求。

4.对职业教育实训教学的启发

工匠精神与职业教育具备的共同特征是实践性,因此,在开展职业教育教学时,要对学生的实训课程加以关注和重视。不可低估职业教育中任何一个教学领域,要将教学重点覆盖于职业课程的任何一个分科,并在实训教学过程中,结合工匠精神,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工匠精神的影响下对自身实践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职业教育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课程提供相应的实践平台,例如,定期举办实践展示、实践竞赛等,合理划分实践教学领域,强化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实践要求,使学生对工匠精神有更深刻的认识,并切身体会到工匠精神的核心与理念,逐步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三、小结

篇9

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提出必要性

在传统职业教育中存在的很多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教学与学生未来的工作的生产实际是脱节的。在中职教育中,培养的学生的有很多都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客观需要。在传统中职教育中,学校教学内容过于单一化,只重视学生的专业理论教学,侧重也对于自然科学原理和工程原理的理论传授工作,而没有把企业的实际工作任务纳入到教学范畴之中。虽然传统的中职教学中,也提出来要重视实践技能的教学,但这种技能的培养是独立于工作过程之外的,是相对抽象的,与实际工作任务是相脱节的,这样,学生很难利用所学的理论与掌握的技能有效胜任未来的工作。另外,在教学方式上,传统中职教育教学也只是局限于教师和实验室,与真实的工作环境虽有联系,但联系不紧密,这种教学独立于企业生产环境之外,独立于企业生产过程之外,学生很难真正接触到企业的真实情景,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与企业的工作实际相分离,以至于很多学生在毕业时很难有效完成企业交个自己的工作任务,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不强是职业教育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因此,实施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客观需求,是必须的。

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开展的策略

(一)职业教育要积极地转变教育指导思想

传统的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培养学生对企业和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如果实施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就需要转变这种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的参与建构工作实际的能力为指导思想进行教育教学活动。这是因为,随着现代企业的发展,企业要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重视调动和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努力挖掘员工的个性潜能和创造力,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企业对产品质量,才能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确立了全新的指导思想,如果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仅仅仅仅具有适应工作实际的能力是不够的,作为新人才必须具有创新能力,另外,作为职业教育要努力发展学士的独立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创新的个性,职业教育不能仅仅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手段,还应该以培养人的综合素质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前提,职业教育的要努力从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向建构能力转变,这是实施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上的重要转变。

(二)职业教育要积极进行教学内容的创新

在传统的人职业教育中,教学内容主要是以专业理论知识和抽象专业技能为主要内容,而工作过程知识并没有在教学内容中得到体现。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中,就需要能够把职业工作任务,工作的内在联系和工作过程的相关知识融入到教学内容中,要能够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新的知识结构的构建,进行知识的创新,在职业教育中需要把完整的工作过程即工作任务融入到教学中,这样的教学内容才是完整的。

创新教学内容需要研究工作过程的核心要素,也就是研究,劳动者、工作对象、工作工具、工作方法和工作产品,明确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并能够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下完成与预期的工作成果,直到工作过程的结束,这些内容都需要在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得到体现,要使学生明确与未来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相关的所有内容,这样,学生才能在探究这些知识,掌握这些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具体而言,

创新学习内容具体包括以下方面:第一,职业导向的工作任务,重点是工作的入门知识和概念性知识;第二,系统的工作任务,主要包括与学生未来职业相关联的一些知识;第三、伴有问题的特殊工作任务,主要指一些工作的具体知识和功能性知识;第四,不可预见的工作任务,主要是以经验为基础的一些专业系统化的知识。其实,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与传统教学内容是存在本质区别的,只有不断进行教学内容的创新,能够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突破学科体系的框架,能够把工作过程知识作为职业教育的核心内容进行研究开发,把典型性的工作任务作为工作过程知识的载体,以发展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进行教学内容知识建构,才能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发展。

(三)职业教育要积极实现教学方式的创新

篇10

《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Rethinking Education: Towards a global common good?)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继1972年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和1996年的《教育:内在的财富》之后,出版的又一份非常重要的报告。报告不久,顾明远先生第一时间发表评论,称这份报告必定会像前两份报告那样对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可持续发展”是该报告关注的核心问题。经济增长和财富创造降低了全球贫困率,但全球不平等和暴力现象却在不断加剧;不可持续的经济生产和消费模式导致全球变暖、环境退化和自然灾害频发;技术发展让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但文化和宗教不宽容、基于身份的政治冲突越来越多。面对这样的全球背景,报告提出必须根据公平、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采取人本主义的方法来重新审视教育的目的,要超越狭隘的功利主义和经济主义,将人类生存的多个方面综合起来,采用开放灵活的全方位终身学习法,为所有人提供发挥自身潜能的机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在相互依存日益增强的今天,以人文主义价值观为指导,报告“建议”了指导教育政策的新的规范性原则,即把教育和知识作为全球的“共同利益”(common good),而非仅仅作为一种“公益”(public good)事业。

以报告的核心思想观照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至少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反思”。第一,在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上,未来职业教育发展越来越需要强调人的本体价值。既要满足学生当下就业的需要,又要为其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这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矛盾”。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与企业“无缝对接”、高就业率等都被视为职业教育“质量”的标志。但正如报告指出的那样,教育正在与就业领域不断脱节,由于科学技术发展不断加快,预测新的专业和相关技能需求变得越来越困难。这一方面证明了“可迁移能力”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要求我们思考如何通过技能培训以及其他非正规教育来强化教育和岗位之间的纽带。如果教育与职业之间的鸿沟不可避免,任何试图通过强化学校与企业之间无缝对接的努力,其最终效果都是差强人意的。要促进现实世界的可持续发展,人的可持续发展是首要的,职业教育应是对职场的超越,而不能只是工作世界的复制,这应该成为未来职业教育发展的“第一哲学”。第二,在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上,“必须向当前一代和下一代传授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根据生态、社会和经济现状而调整生活和生计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行为”,培养绿色技能(green skills)、环境意识、可持续生活方式的责任感已经刻不容缓。面对环境危机,未来的产业发展将最终决定我们生活世界的走向。绿色产业的异军突起需要大批高素质的绿领人才(green-collar workers),而未来就在我们手中,职业教育责无旁贷。第三,在学生能力评价上,《教育:内在的财富》提出学习的四大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和学会共存,这四大支柱尽管将长期发挥作用,但面对当前的社会挑战,在“学会做人”方面,在网络社会中人与人联系越来越紧密的情况下,如何既秉持共同、普世价值又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挑战越来越大;在“学会共存”上,必须要超越原来人际交往的社会和文化范畴,涵盖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问题。第四,在职业教育的发展体制上,在我们越来越强调行业企业的“主体”地位、提倡发展混合所有制、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的今天,职业教育的“公益”属性确实已经不是那么纯粹,用“共同利益”取代“公益”的理念和原则的合理性在于:“公益”是与私立对立的,而“共同利益”则强调利益相关者的共性、不同利益的整合和多元价值观的融合,即“共同利益”的概念摆脱了“公益”概念所固有的个人主义社会经济理论的影响。

王东岳在其哲学著作《物演通论》中论述了世间万物“递弱代偿”的核心思想,世界发展的递减态势不可避免,万物又都在前赴后继地寻找支持因素,以尽量推迟灭顶之灾的来临。现实社会的冲突、矛盾,以及生态环境所承担的无以复加的压力,都让人类社会的前景黯然。如果人类文明的“递弱”态势不可避免,现在看来,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必将成为人类“代偿”机制的重要构成:促进人权和尊严,消除贫穷,推进可持续发展,为所有人建设更加美好的未来。(作者系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职业教育研究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