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业行业研究报告范文

时间:2023-11-06 17:58: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矿业行业研究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矿业行业研究报告

篇1

1总体规划:探矿权人取得探矿证后需要进行地质详查或勘探,取得勘探成果并完成储量核实报告,报告中获得的资源量通过评审备案后向当地省级国土资源部门汇交地质资料、填报查明储量登记书等工作。如果一个矿区分为多个勘查区并由不同探矿权人持有探矿证,需要由政府根据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和勘探结果将矿区开发列入国家规划,并委托编制矿区总体规划。如果矿区各勘查区为同一探矿权人,也可以由政府授权矿业权人委托编制矿区总体规划。矿区总体规划由当地政府组织专家评审并按资源量、规划生产能力等的不同报国家或地方发改委批复,根据批复编制总体规划的环境评价报告并履行申报、评审、批复手续。2矿业权设置:矿区总体规划完成后由国土资源部门根据总体规划委托编制矿业权设置方案,组织专家评审通过后,由国土资源部门批复并报国土资源部备案。矿区内矿业权设置方案批复前所设立的探、采矿权必须根据批复备案结果进行统一整合和调整。3路条:矿业权人根据批复备案的矿业权设置方案,依据矿区总体规划就煤矿建设项目是否符合国家煤炭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是否可以开展前期工作向国家发改委提出咨询,国家发改委将依据有关规定出具复函(煤矿项目开展前期工作的“路条”,复函取得标志着煤矿项目开发建设取得了国家发改委的认可。4核准:项目建设单位根据国家发改委出具的前期工作复函委托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报国家、省发改委组织专家评审,通过后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作为初步设计和编制其他支持性文件的依据,也是项目核准的最基础报告。项目核准所需要的支持性文件除符合产业规划、矿区总体规划、矿区总体规划环境评价批复和前期工作复函4个基本条件外,主要有:储量评审备案证明、环境评价报告批复、安全预评价报告批复、水资源论证方案批复、水土保持方案批复、划定矿区范围批复、项目选址意见书批复、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备案证明、职业病危害评价报告批复、当地军事部门意见、当地文物部门意见、土地复垦方案批复、建设用地预审批复、节能评估报告评审意见及项目申请报告的评审意见等15个支持性文件;还需要与有关单位签定取水许可批复、用电协议、煤炭销售协议、煤炭运输协议、项目贷款协议共5个协议,全部完成后国家发改委将根据有关规定对项目予以核准。项目核准是矿业权人申办采矿许可证的必要条件。1开发利用方案。项目核准后,矿业权人应当在划定矿区范围批复的期限内及时申办采矿许可证。首先委托有资质的设计单位依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项目核准批复文件编制矿区开发利用方案,报国土资源部委托评审后作为申办采矿许可证的核心文件。2其他支持性文件:其他需要办理或上报的支持性文件有:采矿权申请登记书、营业执照、资金技术证明材料、环境评价报告及审批意见、安全预评价报告及审批意见、土地复垦方案及审批意见、地质灾害评估报告及批复意见、划定矿区范围批复、储量评审意见及备案证明、地质资料汇交凭证、采矿权申请范围核查表、核查测量单位资质证书等12个文件。3所需图纸:主要是以矿区地形地质图为底图的申请矿区范围图,划定矿区范围与储量评审备案范围二者叠合图,申请采矿范围、划定矿区范围、储量评审范围三者叠合图等3种图纸,完成后与开发利用方案及评审意见书按国土资源部统一的电子报盘格式制作成电子光盘一并报国土资源部申办采矿许可证。1初步设计及安全专篇:煤矿项目核准后在申办采矿许可证的同时可依据核准文件和开发利用方案在总体规划基础上委托编制煤矿初步设计和安全专篇。初步设计是煤矿机电设备定货、建设征地、工程建设的基础性文件,是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图的依据。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图是为工程建设和设备采购安装单个项目编制的作业依据。安全专篇是对煤矿主要灾害的防止措施及安全设施、设备、器材的设计,必须在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中予以体现出来,与矿建、土建工程和设备采购、安装同时进行。初步设计完成后报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门或省级发改委会同煤炭行业主管部门组织审查;安全专篇完成后报省级煤矿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组织审查。2征地:在煤矿初步设计和安全专篇编制的同时办理煤矿项目征地手续,一般要求在批复的土地预审范围内按规定征用,根据原土地用途、面积、归属不同,征地的批准权限也分别由国务院、省级人民政府批准或备案。3开工备案及工程建设:在完成以上工作后,煤矿建设项目就具备了开工条件。建设单位需将项目核准、初步设计和安全专篇的批复文件、采矿许可证(或划定矿区范围批复、征地批复、设计单位及施工单位的资质证书、施工单位安全许可证和中标文件、工程质量监督手续、安全施工措施、拟开工日期等分别向省级发改委、煤炭行业主管部门、煤矿安全主管部门及煤矿安全监督机构告知备案并取得回执,就可进行工程建设。煤矿工程建设一般分为工程建设准备、矿建工程、土建工程、设备定货与安装4部分。工程建设准备主要是确定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编制施工组织设计、临时建筑、现场“四通一平”等;矿建工程根据开采方式不同一般会分期进行,土建工程和设备安装一般随矿建工程进度展开。4竣工验收与投产。煤矿建设项目按设计要求建成后,建设单位应组织编制联合试运转方案及安全保障措施,组织联合试运转,结束后编制联合试运转总结报告向有关部门申请安全、环境保护、水土保持、职业卫生、消防设施、档案管理等专项验收和认证,取得全部单项认证后根据项目建设规模或核准层级报国家发改委或省发改委组织验收,通过后申办煤炭生产许可证并正式投入生产。5其他证照。煤矿建设项目通过竣工验收后,必须依据《煤炭生产许可证管理办法》、《煤矿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实施办法》以煤矿(矿井为单位申请办理煤炭生产许可证和煤矿安全生产许可证,矿长必须具备基本条件并通过学习取得矿长资格证和矿长安全资格证,煤矿特殊工种上岗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取得特殊工种操作证,从业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才能上岗作业。

在煤炭项目前期工作中,由于国家或地方不同部门管理职责和政策的交叉、国家与地方政府在管理过程中技术参数要求的不同、中介机构业务质量和人员素质的参差不齐,导致的前期工作中出现一些问题,不仅造成大量重复性工作,给国家和各级政府工作人员带来了麻烦,也延缓了项目审批进度,间接影响了企业经济效益。1存在问题。矿业权人取得勘查区探矿权一般是在预查或普查基础上取得的,政府委托中介机构对勘查区矿业权评估后确定矿业权价款并备案,矿业权人根据评估结果缴纳矿业权价款后开展地质详查或勘探工作。在一个矿区内(特别是国家大型规划区可能设置多个勘查区,这些勘查区是政府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和非煤项目建设的需要配置的资源,一个矿区内的矿业权人一般不是一个企业或个人。《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规范煤炭矿区规划审批管理工作的通知》(发改能原[2004]891号明确由各级政府在“经过备案的普查煤炭储量和必要的详查基础上”组织编制总体规划,而《煤、泥炭勘查规范》中详查的任务是“为总体发展规划提供地质依据”,政府根据完成的总体规划重新进行矿业权设置。由于总体规划的煤矿(矿井范围与规划前勘查区范围的不同,导致矿业权设置的范围与原勘查区范围的不一致,原勘查区已缴纳矿业权价款的矿业权人的权益有可能因矿业权的重新设置而产生纠纷。2处理建议:①在矿区总体规划批复、矿业权设置方案之前,矿区内勘查区探矿权由国家统一掌握,只有完成矿业权设置后再根据有关规定向其他人授予矿业权,矿业权人按照国家出资形成的矿业缴纳价款后开展下一步的详查和勘探工作,可有效防止勘查区与矿业权设置面积、储量变化造成矿业权人之间的纠纷。②在已授予矿业权之后进行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设计单位应特别注意各矿业权人占有储量的变化情况,通过面积或资源量互补确保原勘查区矿业权人占有储量不至减少,由各级政府出面协调因矿业权设置造成储量区块的变动,避免纠纷。1存在问题。由于矿业权人注册项目公司的时间滞后,一些支持性文件的中建设单位的名称不一致,在申报项目核准或办理采矿手续录入系统过程中系统不接受,造成工作无法继续,可能还需要办理名称变更手续,造成工作延误。2处理建议。矿业权人在获得矿业权之前首先成立项目公司,由项目公司负责全部前期工作及各种支持性文件的委托与批复,保证所有批复文件中建设单位名称的统一。1存在问题。由于项目核准是申办采矿证的前置性文件,核准所需的储量核实、评审备案证明及查明储量登记书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提供支持,按照《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标准》属内蕴经济资源量,如查明的内蕴经济资源量为331级。而项目核准的前提是必须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评审通过,可研评审通过后储量级别应当是经济基础储量,如查明的经济基础储量应为111级。同时,由于批复的矿区划定范围与储量核实范围有时由于坐标系统不一致,在转换过程中可能产生差异,也会影响采矿权申请。2处理建议。如果批复的矿区范围与原储量核实报告的范围完全一致可不重新编制储量核实报告,差异不大时可作储量分割说明并报原储量评审备案单位重新评审备案即可。但差异到底有多大时需要重新编制核实报告无法界定,所以如果出现差异并且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评审并取得评审意见后建议尽快委托重新编制储量核实报告申报评审后到国土部门备案,防止影响前期工作进程。1存在问题:随着近几年煤炭项目开发步伐加快,相应的为煤炭项目提供咨询服务的中介机构也日趋增多,其中不可避免的有些业务水平低、人员素质差的咨询机构,报告的编制质量不高,对申报、评审及批复的程序不清楚,影响工作进程。由于商业信誉在缺失,在费用支付方面存在问题:一般建设单位与咨询机构签定的合同中,费用支付都是分两次,合同签订和通过评审各付50%,但中介机构要求在评审会议结束后,建设单位就付清全部费用,建设单位担心全部付清后咨询单位修改工作迟缓影响进度,希望在取得正式的评审意见书后再付清余款;咨询单位也担心取得正式评审意见书后尾款很难追回,双方在费用支付方式上存在分歧。2解决建议:大量前期工作实践证明,重要报告及文件的编制应尽可能选择实力强、高资质的咨询机构或设计单位,通过招标程序确定是最好的方式。一般支持性文件多数是通过比价选择咨询单位的,建议在合同中注明,取得评审意见书作为支付余款的证明,但咨询单位应将取得的评审意见书电子版传给建设单位作为付款证明,由建设单位携尾款当面取回评审意见书原件,双方都不会为费用与修改问题担心。总之,在煤炭项目开发建设的前期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程序不明确、业务范围界定不清造成的迟缓或返工,只能在工作中通过解读政策、向审批部门咨询来解决。

本文作者:张进宁工作单位:内蒙古吉林郭勒二号露天煤矿有限公司

篇2

2009年4月2日,安永会计师事务所最新采矿及金属行业研究报告。报告称,随着库存下降以及全球多国陆续落实针对基础设施的财政刺激方案,全球采矿与金属行业有望实现新一轮回升,整个行业的发展仍将继续受到瞩目。

对中国的中小矿主来说,这的确是个好消息――他们手中的矿产仍然值钱;然而,欣喜之余也忧心忡忡――他们没有足够的现金把这些值钱的宝贝挖出来。

守着矿 没有钱

安永全球采矿与金属行业主管负责人Mike Elliott介绍:“在2008年,全球采矿与金属业从上半年持续良好运转的云端跌至下半年几近的谷底。矿产品价格跌至6年来新低,镍、铅、锌、铜受创最重,黄金和铜则成为仅有的活跃分子。但是,资产负债表较优的采矿和金属公司对潜在机遇依然保持着敏锐的触觉。”

那么,谁能成为手中有现金、弱势好淘金的幸运儿呢?

环顾四周,中小矿主们一脸苦笑。

清华大学开办的矿产勘查开发与矿权交易实务班第一次坐进了这么多真正的矿主――早前他们大多忙于生意,无暇从理论上提升自己,如今算是被迫休假。而在刚刚闭幕的全国矿权交易会上,前来洽谈的矿业企业人数甚至少于工作人员。

采矿是需要钱的

通常,我国中小矿产企业开采资金来源主要有以下3种:

其一,自有资金。即投资者将自己手中的钱直接投入矿山开采。

其二,民间借贷。由于采矿所具有的特殊风险,以及矿山价值无法确定,银行通常不接受矿主的抵押,也不会向他们提供贷款。矿主们不得不“弃明投暗”,转向民间融资。

其三,联合重组、破产兼并、挂牌上市,这是促使矿业权资源经由市场配置向优势企业流动最有效的方式。

很明显,这三条路在金融风暴阴霾下即使不是死路,也会异常艰难。

Mike Elliott表示:“尽管采矿业是最后一个受到影响的,但到第四季度时,融资和财务交易几乎全部停顿。融资困难也导致合并的步伐在中短期仍将放慢。”

安永报告显示,2008年,特别是下半年,近乎极端的市场状况极大抑制了采矿与金属公司的IPO规模,年末异常动荡的环球资本市场与低乎寻常的企业估值使资本市场和融资渠道的运转陷入呆滞。同时,并购交易也不乐观,2008年财务交易数量上升了2%,但是交易额却下降了39%,交易以中小规模为主。尚处于勘探与早期开采阶段的中小型企业由于来不及在市场暴跌之前获得足够的现金,如今正面临着各式各样的资金压力。

把矿变成钱,前所未有地艰难。

矿业权 交易难

矿业权交易是一个极其特殊、复杂的领域。

矿业权包括探矿权和采矿权。

探矿权,是指在依法取得的勘查许可证规定的范围内,勘查矿产资源的权利。取得勘查许可证的单位或者个人称为探矿权人。

采矿权,是指在依法取得的采矿许可证规定的范围内,开采矿产资源和获得所开采的矿产品的权利。取得采矿许可证的单位或者个人称为采矿权人。

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常常把探矿权和采矿权看做一个证书,很难从法律上界定矿权交易的性质。直到2007年《物权法》实施,矿业权被界定为一种用益物权,这才给予了矿业权交易真正的法律依据。目前,我国有3种取得矿权的方式:申请无偿取得、招拍挂出让取得、协议出让取得。其中,探矿权人可优先取得勘查作业区内新矿种的探矿权,或优先取得勘查作业区内矿产资源的采矿权。

在市场条件下,出让与转让成为矿权交易的主要形式。然而,由于矿业自身的规律性、特殊性及复杂性,与其他行业相比,目前我国矿业领域的市场化程度还相对较低,规范的矿业权市场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市场对矿业要素的配置能力还不强,矿权多与市场少的矛盾比较突出。

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是法务。我国现行的矿权管理制度是矿权管理法律体系的制度体现,矿产管理法律体系大体分五个层次,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及法规性文件、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地方性法规及地方政府规章、法律法规适用解释、函复等,据不完全统计,林林总总超过150项,同时,还在不断更新中。然而,巨大的利益却驱使着矿业企业不断去踩踏红线。数据显示,近期全国查处的无证勘查、开采有9407起,超层越界开采1281起,非法转让矿业权300多起,污染破坏矿山环境332处,不符合安全生产要求367处。在这种情况下,买方想要真正了解对方是否证照齐全、合法合规,实在困难,而完成一次交易的审批时间常常要一年左右,在此期间,变数无穷。

其次是专业。矿权交易不仅涉及矿业、地质、勘测等专业知识,还横跨到经济、金融领域,属于交叉性边缘学科,目前,我国这方面的人才并不多。专业知识的匮乏,使得矿权可交易物及其价格确定成为难点。一些交易中介将业务重点放到了最后的审批阶段,真正为交易奠定基础的勘测等阶段却较少顾及,使得矿业企业在交易失败后,仍不知道自己输在哪里。“没有吃过豆汁的人不算北京人,没有被骗过的不是矿老板”,这句话虽是笑谈,却道尽矿业企业的辛酸。

最后是资金。如前所述,目前中小矿业企业融资境况窘迫。

据不完全统计,矿产资源潜在可交易总价值达上百万亿元,与此同时,截至2009年3月末,人民币各项存款总计约59万亿。如此巨额的矿产资源和潜在资金量,决定了矿权交易市场的广阔前景。

目前,国内已经相继建立起了青岛天智矿权矿产品市场、四川省国投产权交易中心矿业资产交易市场、新疆国源土地矿产资源交易中心、乐山土地矿权交易市场等矿权交易市场。然而,大多数矿权交易所和矿权交易中心分属各地行政部门,主要扮演着“服务者”的角色,其功能局限于监管、发证,除了矿业权的评估业务外,其他中介业务,比如经纪、交易服务、交易信息、融资筹资等还没有真正培育起来,中介要素明显缺位,价格发现和资源配置功能完全没有体现。

矿权交易市场需要一个真正市场化、国家级的交易平台。

新模式 待考察

2009年2月,中国第一家股份制矿业权交易机构――峡湾矿业权交易所入驻北京CBD,正式挂牌亮相。交易所发起人、总经理丁屹这样解释他们成立的原因:“矿业权交易具有其特殊性、复杂性,同其他行业相比,它的技术门槛较高,交易资金庞大,风险系数相应增加,同时,由于是‘一次性’买卖,交易缺乏博弈过程,市场诚信度就比较低。国内的规范矿业权市场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希望未来能发展成为一个适应市场经济的、国家级的矿权交易平台,在矿产交易方面建立一套体系,使之实现真正的客观透明。”

峡湾的业务主要分为3个部分,每一部分都针对性地解决了市场现存的问题。

首先是咨询。峡湾没有把咨询的重点放在最终审批的阶段,他们希望规范、踏实地做好基础性工作,包括发现矿种矿品、出具阶段性勘察报告、进行价值论证、报备进展情况,并视业务深度协助完善矿业权手续。矿业企业在此过程中,可以清晰地了解到每一步所发生的问题,并得到相应的解决方案。

其次是为商业风险勘探提供资金。峡湾会协助一些矿业企业,引入PE及机构投资者等,然后以股份形式为企业投入资金。矿业投资的风险和收益都超于一般行业,但我国并没有独立专业勘探报告的机构,风险与收益之间的考量无从得知。峡湾决定扮演起专业信息提供者的角色,每3到6个月,定期专业勘探报告,解决商业风险勘探融资的专业评估问题。

第三是解决中小矿山企业融资问题,这也是解决资金与矿权交易对接障碍最有效的业务。

对于需要资金的矿山企业,峡湾会进行三类评估:一是法务评估,包括矿权所有、合法证照、相关费用是否缴纳完毕等方面,以保证矿权的完整性;二是储量评估。峡湾会依靠自身庞大的专家群,对矿产资源储量、价值进行评估并出具报告;三是市场速变能力评估。

丁屹向记者介绍了他们特有的“回购式交易”模式:“当矿业企业需要资金时,我们会进行这3方面的评估。如果3项条件都满足,峡湾将对矿业权按清算价进行收购,并进行商业投保,然后转售给投资者,收取20%~30%的手续费。在约定的期限里,矿业企业按照三月一结的方式支付费用,交易所对矿业企业进行滚动监督。约定年限达到后,矿主将回购矿业权,将本金和投资所得交予投资方。在此期间,一旦矿业企业无法支付相应费用,我们会将矿业权迅速变现。如果矿业企业出现问题,交易所也会对企业进行处理变现,将变现资金转移给投资者。同时,在处理期间发生的损失,由保险公司支付95%,其余部分由交易所补足。这样,既屏蔽了我们的风险,也屏蔽了投资者的风险,确保了他们的投资所得。”

篇3

中金公司研究报告指出,异常寒冷的气候将对天然气需求提供支撑。报告认为,城市燃气板块有望在四季度迎来补涨机会,建议投资者密切关注整个板块,首选个股是北京控股和华润燃气。

齐鲁证券的分析师认为,今年“拉尼娜”现象可能对全球煤炭市场造成重大影响。如果北半球冷冬,势必推升欧洲、中国以及日本、韩国为代表的东北亚地区的用煤需求,使得旺季更旺。而动力煤主要出口国家集中在印尼、澳大利亚、俄罗斯和南非。如果气候异常,煤炭运输条件将受到严重制约,煤炭有效供给将显著减少。综合而言,“拉尼娜”现象可能导致四季度煤炭供求偏紧的局面,有助于提升煤炭市场的景气度。国际煤炭价格可能在此期间出现超预期的上涨,值得密切关注。

广发证券研究报告认为,“极寒”天气将令煤炭行业基本面预期发生重大变化。全球流动性泛滥,资源属性将再次提升煤炭股估值水平。其认为煤炭股平均估值水平有望提升至2010年的18―20倍PE。推荐盘江股份、冀中能源、山煤国际、兖州煤业、上海能源、露天煤业、平煤股份、神火股份、国投新集、国阳新能、潞安环能、恒源煤电、西山煤电、大同煤业、兰花科创、鲁润股份、平庄能源、开滦股份、煤气化和中煤能源。

另有市场人士认为,暖家电预计在寒冷到来之际将会出现购买热潮。尤其是空调、电暖气这类常用的暖家电将在未来的冬季时节迎来新一轮购买高峰。

行业评判

中金公司 关注食用油压榨业机会

美国调低新产季大宗原粮产量和库存预测,以及俄罗斯延长谷物出口禁令至明年收割完成等因素,推动国际大宗原粮价格攀升,建议密切关注食用油压榨业的投资机会。小包装玉米油还处于市场培育阶段,今明两年业绩难超预期。建议关注食用油压榨公司东凌粮油和金德发展的交易性机会。

国泰君安 货币升值推升金属价格

影响金属价格的两个关键因素为供需和货币。下半年需求增速回落,短期内看不到会导致其剧烈变化的因素。而“汇率战争”可能在短期内进一步刺激金属价格。对货币贬值的敏感性越高,在人民币升值中越受益。推荐紫金矿业、江西铜业、宏达股份、西部矿业、锡业股份和中金岭南。

申银万国 建材下乡惠及水泥企业

住建部等通知,开展建材下乡工作,主要涉及山东和宁夏,赛马实业将重点受益。通知出台也预示着未来建材下乡可能在全国范围推进,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农村市场空间更大,主要涉及江西水泥和塔牌集团。行业龙头企业冀东水泥、海螺水泥、祁连山、青松建化、天山股份也将受益。

东方证券 钢铁行业基本面已触底

三季度钢铁行业指数上涨16%,明显落后于其他周期性行业。考虑到三季度行业基本面已经触底,预计四季度市场表现转好的概率较大。虽然短期行业仍面临多重负面压力,但对于业绩优异的公司,股价调整将带来买入扰会。重点推荐大冶特钢、八一钢铁、宝钢股份、新兴铸管和凌钢股份。

中投证券 旅游板块可能出现回调

短期在相对估值压力下。旅游板块可能会出现盘整或回调,但回调幅度应不会太大,悲观预期在tO%~15%左右。四季度的适度调整反而可能是重新买入的良好契机。短期推荐的品种是中国国旅、中青旅、桂林旅游、黄山旅游。中长期强烈推荐中国国旅、三特索道、锦江股份和中青旅。

中信证券 电子书业有望快速成长

新闻出版总署近日对发展电子书产业提出了若干意见。技术发展与消费行为的改变,将使电子书产业快速成长。上游内容是制约中国电子书产业的重要环节。该意见重点利好上游内容和数字出版环节。推荐上游内容出版公司,建议积极关注*ST鑫新、新华传媒、粤传媒、时代出版和出版传媒。

投资策略

中信证券 10月A股强势上涨

10月A股将走出强势上涨行情,上证指数有望重上3000点关口,流动性推动的中上游板块将成为市场上涨的主力军。全球汇率博弈使得货币、股票和商品的关系回到以前投资者熟悉的美元跌、商品涨、股票涨的传导路径上。该投资线索至少在四季度仍然可以关注。

光大证券 市场看法完全转向

市场的看法近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上证指数四季度将突破3000点。由于对宏观政策和宏观经济判断的变化,先前困扰周期类板块的业绩下滑压力完全化解,其估值和位置都处于低位,周期类股存在全面爆发的动力。由于全球经济政策的再次放松,通胀预期将再次全面爆发,资源资产类行业会成为引领四季度的主题。推荐前三行业是煤炭、有色和航空,次三行业是保险、银行和农业。

湘财证券 进入估值切换阶段

风险偏好上升和业绩增速好于预期是四季度打破均衡价格的动力,四季度A股市场将处于估值切换阶段。建议提高周期类行业配置比例,尤其是有色金属、煤炭、化工等行业,以及投资品部分子行业配置比例,包括通讯设备、军工等。建议超配与消费相关的商业零售、食品饮料等防御类行业,航空、软件等服务类行业,以及轻工制造、信息服务等下游制造业。

篇4

还在欧美企业煞费苦心地修复被金融危机所损伤的商业元气或者试图逃脱债务危机侵害而惊魂未定之时,顺势而为的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并购狂澜。这种积极而活跃的战略行动既为冷清的全球并购市场带去了丝丝暖意,也清晰地传递出了中国经济增长独步世界的真实声音。

“井喷”之年

发自于1990年代之初的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在过去10年中不断刷新着自己的历史。特别在进入后危机时代的经济背景下,中国企业出海兼并的脚步更是一路提速。根据大中华区著名创业投资与私募股权研究机构清科研究中心的研究报告显示:2009年,中国企业共完成38起海外并购交易,同比增长26.7%,其中披露价格的30起并购事件总金额达到160.99亿美元,同比增长90.1%。承接着2009年的勃发之势与精彩捷报,进入2010年以来中国企业再次在海外并购版图中增添上了遒劲而靓丽的大手笔。清科研究中心最新研究报告表明,截至到5月底,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资金总额达284亿美元,同比增长390%,创出了同期的最高历史记录。

兖州煤业出资32亿美元一口吃进澳大利Felix公司100%的股权既拉开了2010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序幕,同时也将中资企业在澳大利亚的最大一宗收购案留在了历史最新记录本上。据悉,兖煤的这次南澳之行将在2012年为其增加2400万吨的煤炭产量和高达40亿元的可观利润。

一直在海外并购中没有起色的中国银行业终于在2010年拿出了可以证明自己实力的成绩单。今年4月,中国工商银行斥资5.45亿美元完成了对拥有17家分行的泰国ACL银行的自愿要约收购。仅此一举,就使得金融业在当月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中拔得了资金总额的头筹。

一向充满激情的互联网行业在过去几个月的跨国并购中当然不落人后。资料显示,自从年初斥资8000万美元将美国游戏分销和内置广告平台Mochi Media公司全部揽入怀抱之后,盛大游戏在接下来的四个月时间中就发起了4起海外并购;紧接盛大之后,第九城市出资约2000万美元收购了美国网游开发商Red 5 Studios的绝大多数股权,完美时空斥资约2100万美元吃进了日本网络游戏运营商C&C Media公司100%的股权。而几乎同时,国内最大的网络游戏运营商腾讯拿出3亿美元的巨资收购了俄罗斯社交网站DST 10%的股份。而一个最新的消息是,拥有10亿美元现金的腾讯公司正准备要在金砖四国和东南亚市场取得更大的市场分量。

最新加入到海外并购阵营中的中国酒店服务业构成了最为鲜活的一道风景线。今年4月,上海锦江国际集团与美国德尔集团联合出资3亿美元完成了对美国州际集团的股权的并购,锦江国际以取得目标企业50%股权的成绩创造了中国酒店业的第一宗国际并购案例。而就在上海锦江国际集团完成收购交易不久,深圳新世界集团即以6000万美元完成了对洛杉矶市中心万豪酒店的收购,并计划再投资1300万美元对该酒店进行改装完善。

与2009年国有企业扮演海外并购主力完全不同,民营企业成为了今年出海的最强劲阵容。今年3月底,吉利集团出资18亿美元成功收购欧洲王牌汽车生产商沃尔沃100%的股权,创造了中国汽车业海外收购的最大单记录;一个月后,民营企业持股50%的河南信阳钢铁公司出资1.46亿元收购了澳大利亚煤炭公司北方能源12.7%的股权;之后,国内最大的民营软件外包企业博彦科技集团全资收购了生产智能手机的美国ExtendLogic公司。资料显示,在截至5月份约30余起海外并购案例中,民营企业占去了半壁江山。

向上游挺进

在一个充满竞争的全球化产业分工体系中,能否拥有稳定的资源供应链或者说获取上游资源的能力已经成为影响和决定企业竞争力高低的关键。对于任何一个企业尤其是实体企业而言,只要占据了资源分配的高地就能彰显自己在市场中的绝对话语权。正是如此,即便是世界范围内的资源竞夺已经白热化,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仍向上游资源特别是战略资源的目标聚拢和集结。据安永全球矿业和金属业并购与融资报告显示,2009年,中国在矿业和金属业的并购交易额为 161亿美元,占全球交易总额的27%,其中中国的海外金属矿业并购列全球之首。而从2010年前5个月中企海外并购的行业构成来看,能源及矿产行业仍最受青睐,发生的案例数和并购金额均居首位。

与以往任何年份相比,中国三大石油巨头吞吃海外油企的故事今年演绎得异常精彩与火爆。在2月份斥资25亿美元收购了英国Tullow Oil PLC在乌干达的石油资产后,中海油又于3月份以31亿美元的重金收购了阿根廷布利达斯所持Bridas公司50%的股权,从而正式挺进拉美市场;两个月后,中海油联手土耳其国家石油公司将伊拉克境内Missan油田群75%的权益收入旗下。与中海油相比,中石化全资收购安哥拉SSI石油公司50%的权益更具有纪念意义,因为这是中石化的第一次海外收购,而且中石化计划2010年资本支出1120亿元人民币,主要用于海外油气的勘探开发。同中海油与中石化相并行,被英国《金融时报》放置于全球500强首位的中石油在去年已经斥资70亿美元大举购买了海外石油储备的基础上,今年3月又携手荷兰皇家壳牌公司以35亿澳元收购了澳大利亚Arrow公司100%的股权,而且中石油计划在未来十年至少斥资600亿美元进行海外并购。

给中国政府与企业带来无限纷扰的铁矿石难题有可能随着国内资本对海外铁矿资源的持续收割而得到破解。继今年3月出资约4亿美金认购了巴西MMX公司约21.52%的股份并获得约6亿吨资源权益之后,武钢集团在4月份再度斥资6846万美元收购了利比里亚一处铁矿石项目60%的股权,同时获得该项目25年的开发权。与武钢相同时,鞍山钢铁集团从澳大利亚金必达矿业公司手中拿到了Karara磁铁矿的终生开采权,而且重庆钢铁集团收购亚洲钢铁控股有限公司60%股权也在日前交割完成。

事实上,除了钢铁企业外,国内矿冶集团也集群式地加入到了收购海外铁矿的阵营。其中,中国铁路物资总公司以1.526亿英镑收购非洲矿业公司12.5%的股权,从而获得了该公司在Tonkolili项目中铁矿石至少20年的开采机会。中国冶金科工股份有限公司出资2亿美元入股澳大利亚矿业公司Resourcehouse Ltd.并获得该公司在西澳大利亚的一处铁矿石项目。华东有色以12.2亿美元收购伯迈资产管理公司旗下Jupiter项目100%的产权,预计在今年年底完成全部收购。

除了石油与铁矿石成为狩猎目标之外,许多稀缺资源也进入到了中国企业海外收罗的视野。紧追着汉龙集团出资2亿美元收购世界第四大钼矿企业澳大利亚钼矿有限公司51%股份的脚步,紫金矿业于5月份出资1.7亿美元拿下了刚果(金)Copperbelt铜业集团60%股权,而且紫金矿业将于7月份买下澳大利亚Indophil铜矿公司;另外,紫金矿业正在谋求5年内以10亿美元投资菲律宾的金矿和铜矿项目。

风险正在放大

海外并购的累累硕果无疑让中国企业淋漓尽致地感受到了收获的快乐,甚至不少企业产生了君临天下的飘然之感。然而,在歌舞升平背后,许多的不详音符也清晰可听。宝钢收购澳大利亚Aquila卡脖,中色集团入股国际稀土矿商Lynas受阻,武钢与Western Plains Resources的合资流产,并不孤独的案例已经折射出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中所要遭遇的风险。为此,国资委在日前特地下发了《关于开展中央企业对外并购事项专项检查的通知》,决定对过去5年中央企业及其子企业对外并购情况展开为期3个月的调查,其旨在进一步规范、推动企业海外并购行为,加强风险管控。

成本聚增风险可能形成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最直接考验。与去年中企海外收购时国际商品价格大幅回落尤其是原油期货价格跌至不足40美元/桶的市场生态完全不同,伴随着全球经济的逐渐回暖,世界范围内的资产价格特别是资源价格得以快速回升,海外企业的估值也得到明显地提高,中国企业不仅不可能捕捉到“抄底”的机会,还将面临着海外并购成本叠升的难题。特别值得强调地是,助推中国企业出击海外的国内宽松货币政策以及企业获得廉价并购资金的宏观环境也正在逐渐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刺激性政策淡出与流动性的收缩,企业筹集海外并购资金的难度和成本都将相应增加。

来自于收购对象国的政治风险很可能上升为阻挠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最大力量。据经济学人杂志最近对中资企业过去5年超过5000万美元的海外交易进行分析的结果显示,81%的中国境外并购交易由国有实体完成,而且进行全额股权收购的占62%。这种以国有企业为收购主体并且整体吃进的做法已经在不少国家政府眼中形成了中国企业代表着中国政府形象并且可能威胁到本国经济安全的思想定位,未来我国企业进行并购将面临着十分严苛的程序审批或者政策刁难,甚至不排除遭遇当地公共情绪的抵御与反抗。

原本企图收获“龙种”但最终却是“跳骚”是不少中资企业海外并购之后所必须承受的残酷结果。毋庸讳言,目前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已经进入狂热化状态,许多企业忽视自身财务状况,不惜高额负债而行并购之举,不少企业脱离主业跑马圈地从而进入陌生行业,一系列的冒险极有可能带来巨大的财务亏损和并购夭折。据《经济学人》杂志对最近一年内中国企业60余起海外并购案例的跟踪分析,约半数以上的企业由于进行了数起大规模并购,企业必须在销售投入、研发投入和管理费用等方面向收购企业注入大量资本金,由此不仅带来了自身流通资金的匮乏,而且导致了企业利润的剧降,不少企业今年第一季度的净利润甚至同比大降50%以上。

并购后企业文化整合的苍白依然是中国企业面前一道无解的难题。国际经验显示,60%的海外并购都曾以失败告终,而中国国企业海外并购成功率也不到25%。之所以如此,关键在于并购之后企业文化整合的复杂和艰难。据《经济学人》对中国企业的调查结果表明,82%的高管认为自己缺乏境外投资并购整合的管理经验。这种状况某种程度上预示着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依然很难逃脱企业文化整合的“魔咒”。

策略决定成败

无论是出于战略上扩张的目的还是为了追求财务上的回报,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将是一条不断向前延伸的长路,而面对着前行路上变化莫测的风险以及新的变局,中国企业未来必须进行并购策略的调整与转换。

策略转换之一:由以国有企业为并购主体转为以民营企业为并购主体,形成国有与民营互相助力的出海阵容。与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相比,民营企业由于没有政府背景的嫌疑,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被并购国企业与政府的抗拒感,其并购过程中面临的管制成本要小,并购成功的可能性要大。因此,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可选择由民营企业打头阵,国有企业背后提供资金与技术支持的方式。这就要求国企与民企必须消除所有制观念的隔阂,正确处理并购后股权与公司治理权力的分配,防止出现“窝里斗”和“内蚀”现象。

策略转换之二:由单方面的投资形式为主转为以合资的投资形式为主,构造出国内资本与境外资本相融合的战略联盟。一方面,要与国外私募股权基金尤其是跨国公司进行合作完成对目标企业的收购,以利用合作者的资本优势和技术优势,最大程度的消除成本约束风险和政策管制风险;另一方面,要与目标收购企业进行合作,尽可能避免全资收购股权的嫌疑,同对方形成利益共同体。为此,中国企业可以考虑设立离岸公司,然后寻求境外合作企业,再行实质性并购的基本程序和路径。

策略转换之三:由以直接的大规模并购为主转为间接小规模收购为主,遵从先小后大的次序安排。海外并购高举高打极容易招徕目标国官方和民众的敏感视线,尤其是涉及到收购战略资源更会让对方感到不安。因此,对中国企业而言,海外并购应选择先小后大的次序方式。即先以小额参股的形式收购目标企业的部分股权,或者收购目标企业没有投票权的股权,以此一方面取得暂时的商业回报,另一方面营造成熟时机而行大规模的商业收购。

篇5

关键词:海外并购;现状;特点;问题;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9-0126-04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剧、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受人民币升值影响,同时也为了充分利用全球资源优势弥补、突破国内资源禀赋约束和谋求更大的市场环境发展,我国企业越来越多地通过境外并购的方式来实施走出去战略,提升其全球竞争力。目前,通过并购方式进行的境外投资金额已经超过其他方式所形成的境外投资额,是我国企业境外投资的主导方式。分析当前海外并购的现状和特点,可以为我国企业抓住当前国际资产价格下行的机遇,控制海外并购风险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一、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现状

我国海外并购经过1999年国家提出“走出去”战略前后的尝试阶段,到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快速发展阶段,已成为全球并购市场的一股新兴力量。特别是2002年至今,形成了一轮海外并购热潮。从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发达国家和发展我国家均遭受巨大的冲击,全球经济萎靡不振,而我国经济却是一枝独秀,仍保持高速增长。在国际跨国公司均不同程度放慢了扩张的步伐,甚至实施收缩战略的同时,我国企业却从这次危机中看到了进行国际扩张的机会,海外并购交易不减反增。

2010年世界投资报告指出:“直接外资流量的各个组成部分——股本投资、公司内借贷和再投资收益——在2009年全面收缩……跨界并购的衰退是2009年直接外资下滑的主要原因。国外收购压缩了34%(价值收缩了65%)……”然而,“在最大的外资接受国中,我国于2009年升至第二位,位居美国之后。在直接外资位于前六位的目的地中,有半数为发展中或转型经济体。跨界并购的2/3以上仍涉及发达国家,但是,发展中或转型期经济体作为跨界并购东道国的份额从2007年的26%升至2009年的31%。”(《2010年世界投资报告》)在外向投资方面,我国已经跻身全球投资经济体前5名(包括香港在内)。

从下表中可以看出,在金融危机爆发后的2008年至今,海外并购交易数量和金额都曾快速增长态势。2011年海外并购110多起,是危机前2006年的10倍,2007年的5倍。2012年一季度就达28起,同比增长27.3%,环比增长7.7%。危机后的并购金额也同样快速增长。201 1年已披露并购金额的交易达280多亿美元,和2006年比,增长了173.28%;2012年一季度的并购金额116亿美元,同比增长77.9%,图1也很好地体现了这一增长趋势(根据投资界网站清科研究的《并购研究报告》中披露的数据整理绘制)。

我国的海外并购不仅在数量和交易金额上呈现快速增长,在单笔交易规模上也逐年递增。2002年的平均交易金额为2.099亿美元,到2006年快速飙升到11.42亿美元。金融危机爆发后,平均交易金额虽有了很大的降幅,但很快就恢复到四五亿美元的均交易额水平。危机后的海外并购交易中,每年都有几十亿美元的交易案例。如2009年中石化75亿美元收购瑞士的能源矿产企业Addax Petroleum Corp;2010年中海油31亿美元收购阿根廷Bridas Corporation;2011年蓝星20亿收购挪威艾肯;2012年中石俐购美国DEVON的交易金蓟弛达24.4亿美元。

可见,后危机时代,我国企业为了学习跨国公司的先进技术,缩短企业技术研发的时间,进入国际市场,实施了大量海外并购,化被动竞争压力为主动竞争动力,以期获取国内战略资源,提高行业的国际竞争地位。当前,海外并购已成为我国企业做大做强的一种主要方式。我国也已成为了国际资本流动的一支重要新兴力量。正如美国《商业周刊》所指出的,我国企业进行的大规模海外并购,将改变世界竞争的整体格局。

二、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特点

这一时期的海外并购特点,可以归纳如下几点:

(一)能源和矿产行业的海外并购占绝对优势

根据商务部数据显示,我国企业海外并购以石油、钢铁、矿产等资源开发性行业为主。此次金融危机前的2002年至2007年自然资源的海外并购一直稳居首位:2002年资源类海外并购占海外并购总额的90%,2004年为50%,2006年为45%,2007年为45%。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海外能源矿产类的并购步伐并没有放缓的迹象(见图2,根据投资界网站清科研究的《并购研究报告》中披露的数据整理绘制)。2008年的矿业并购21起,当年我国铝业公司收购英国力拓矿业12%的股权并购金额达143.16亿美元,使得我国的海外并购的单笔交易金额逐步走高,创造了我国最大的海外并购交易。2009年矿业海外并购金额十亿美元以上的交易6起,并购金额176.62亿美元,我国石化并购瑞士Ad-dax Petroleum Corp的单笔交易金额也达75亿多美元。在安永审计咨询公司2010年的一份报告中指出,2009年我国海外金属矿业并购列全球之首,占全球交易总额的27%。2010年和2011年的能源和矿产类并购交易达25起,7起并购金额10亿美元以上;2012年第一季度就有9起海外能源矿产并购交易。正如邓宁的投资发展周期理论所指出的,新兴国家的开放政策和低成本吸引了发达国家外资流入的同时,外资流入存量会加速本国的对外直接投资(FDI);新兴国家跨国公司的FDI是政府资源攫取战略的结果,特别是在能源和自然资源产业领域(Dun-ningand Lundan,2008)。可以预见,为应对国内资源短缺的战略需求,我国企业的海外能源矿产类的并购还将持续发展。

(二)海外并购区位从以亚洲为主转变为以欧美、澳洲为主

根据日本学者小岛清的顺向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海外并购)采取了先近后远的投资策略,这样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可以实现母国和东道国的双赢效果。因此,我国的海外并购初期一直以亚洲周边国家和地区为主。2003-2008年我国企业在全球172个国家和地区拥有了投资(全球覆盖率71%),其中亚洲的投资占比达71.4%。其他各州的分布为:拉丁美洲13%、欧洲5.9%、大洋洲4.4%、北美洲2.7%、非洲2.6%(见图3,根据投资界网站清科研究的《并购研究报告》中披露的数据整理绘制)。由于投资到周边的亚洲国家,可以降低地域文化差异带来的经营风险,而且这些国家的进入门槛低,在劳动力、原材料等方面具备成本优势,投资的成功率比较高,因此,我国企业在对外投资的初期,FDI的主要东道国就是东南亚地区的国家。

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FDI的地理区位选择逐步发生了转移,更多的企业选择到欧美发达经济体去寻找并购目标,以期实现获取先进技术或进入高端市场等战略目标。特别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欧美国家的很多企业由于陷入经营困境,且股市大幅走低,造成资产缩水,有的甚至破产倒闭。这成为了我国企业实施海外并购的一次难得机遇,使得这一时期的海外并购战略区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对亚洲地区的海外并购大幅较少,对欧美、大洋洲的海外并购却快速增长,在2009年至今的海外并购区位分布中,欧洲的占比达35.18%,北美洲占比也达16.55%,而亚洲的占比降为9.35%(见图4,根据投资界网站清科研究的《并购研究报告》中披露的数据整理绘制)。因此欧美地区和澳洲已成为了我国海外并购的主体区域。

(三)海外并购更多呈现逆向并购,并购目标以发达经济体为主

以产业梯度转移的趋势来看,顺向投资一般是相对发达的国家投向次发达国家,然后次发达国家投向发展我国家或地区。而我国的海外并购却是一个逆向的过程,即发展我国家对发达国家进行投资,这是一种逆产业转移趋势的逆向投资。从我国2009-2012年一季度的海外并购分布来看,对发达国家的并购达80%以上。很多学者把这种逆向投资的战略动因归纳为学习型动因、获取专有资产以及快速进入新市场等战略选择。这种逆向并购的现象在国际市场上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很多国家把这看作是我国崛起的重要标志,甚至认为我国已超越了发展中经济体阶段进入了发达经济社会,因此,会对我国的海外交易提出各种严苛的要求或标准,这种片面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增加我国海外并购的风险。

(四)海外并购大多属横向并购和纵向并购,混合并购少

横向并购是通过扩大企业规模来获得市场势力的一种战略选择,而纵向并购是通过产业链整合来实现成本竞争优势的一种战略选择。从后危机时代我国海外并购的现状来看,并购方式为横向并购的交易约40%,纵向并购约占50%,混合并购约占10%交易(清科数据中的行业分类较为综合,很多能源矿产行业的并购实际为纵向并购,比如钢铁企业对国外矿产企业的并购,都属于能源矿产行业,但实际上就是基于产业链纵向整合的目的,属纵向并购。因此,这里的数据是笔者根据具体的并购交易内容分析得出的)。特别是很多企业在国外并购的一些能源矿产企业,很多属纵向并购,目的就在于整合自身产业链的战略需求,这和我国国家战略方向是一致的。横向并购的战略目标多集中于获取先进技术和绕开贸易壁垒进入目标市场。由于混合并购对并购方的管理要求较高,而且存在跨国经营的管理能力溢出,才能产生较好的并购效应,而我国企业通常在跨国经营管理方面却是经验不足,因此,混合并购的交易较少,随着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管理经验的积累和提高,这一并购方式可能将有很快的增长。

(五)并购支付形式单一,以现金收购为主

我国企业在后危机时期的海外并购中,并购支付多采用现金支付的方式。在清科数据库中,2009-2012年一季度公布的近130起海外并购中,80%的交易采用现金支付的方式,剩下的20%多是现金支付和股票支付或承债方式的混合支付形式。这和我国资本市场与国际市场存在制度差异的现实有关,使得换股并购存在现实障碍。此外,我国银行系统的大力支持也是现金支付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

(六)并购主体仍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民营企业海外并购开始快速增长

除上述特点以外,近年来海外并购中的并购主体仍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但民营企业的海外并购也开始增长,特别是高科技私营企业。由于高科技民营企业产品周期短、研发成本高、市场竞争激烈、目标客户层次较高等特点,决定了这些高科技企业的发展不能局限于国内市场,必须进入国际市场直接参与国际竞争,才能在自身领域获得提升。海外并购对其战略需求而言,不仅可以快速进入国际市场,更重要的是期望获得国际前沿技术,在产业链中占据有利位置,才能从容应对不可回避的国际竞争压力,因此,这类高科技民营企业的海外并购存在很强的现实动因。可以预期,高科技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将日益加快,后续将不断出现更多、交易金额更大的交易。

三、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从前文分析的现状和特点可以看出我国海外并购交易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更快的发展,但仍存在如下几个问题:其一,当前海外并购以资源类并购为主,这一现状和特点确实符合“走出去”战略意图,但这类并购已转移至非洲等欠发达区域,这类欠发达区域政局不稳,文化差异迥异,即使并购交易成功,将使得海外经营面临更大风险;其二,海外并购过于集中在资源类并购,高科技行业的并购交易还很少,通过“走出去”获得行业关键技术,提升企业的产业话语权,使“我国制造”提升为“我国创造”的战略意图还难以实现;其三,海外并购交易的操作空间较小,单一的现金并购支付方式将为并购方带来很大的资金压力,增大企业财务风险;其四,民营企业的海外并购虽有所增长,但国有企业仍是主要的并购主体,这种状况将容易使国际市场误解我国的海外并购动机,西方国家甚至认为我国的海外并购都是我国政府在操纵,完全是政府意图,国外学者也认为这是西方提出“我国”的一个重要因素。

要解决当前海外并购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从企业和政府两个层面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企业层面的对策

第一,企业应正确看待海外并购的战略意图,明确并购对象是否与企业自身的经营战略相一致,并购行业是否与国家战略调整的方向相一致,切忌头脑发热,追时髦赶浪潮,为并购而并购。我国企业通过海外并购实现“全球化”或“国际化”,绝不应当只是获得海外资源、占领海外市场、扩大海外市场份额等简单扩张行为。掌握国际企业并购重组技能,引进先进的技术与管理,利用更广、更深层面的资源整合,实现从价值链低端向高端的提升与转移,才是我国企业全球化的重要使命(罗仲伟,2010)。正确的战略方向是海外并购成败的关键,这需要对企业管理层提出更高的要求,根本上需要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加以保障。只有完善、有效的治理机制才能避免海外并购中“经理人傲慢自负”的并购动机,解决管理层的寻租行为,使企业真正以公司价值最大化的原则为基础做出海外并购交易决策,才能从源头做到并购风险的事前控制。

第二,企业既要制定符合自身发展战略的并购方向,也要审时度势、把握机遇、认清风险,用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收益。这对海外并购的操作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海外并购过程中对目标企业的价值判断。目标公司的价值判断涉及两个并购中的关键问题:并购定价和并购整合。目标公司的价值认识是并购定价的基础,也决定了并购协同效应估值的准确性,而协同效应是并购后整合的方向。因此,对目标公司价值认识过程中涉及的目标公司数据与市场数据采集和整理、估值模型的选择等技术性问题,是海外并购风险事中和事后控制的核心。

第三,把握海外并购风险控制的两个财务问题:并购融资问题和并购支付方式问题。这两个问题对财务风险的影响是较为直观的,就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现状来看,似乎企业的财务风险的主要诱因并不在这两个问题上。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很少有融资问题而出现并购失败的案例,但这并不能说明融资方式与财务风险无关,相反,理论上应该是存在显著的影响。同样,支付方式的理论影响也很明确,有不少国际文献证实,从并购方财务风险的视角来看,换股支付的方式要优于现金支付,而被并购方则更喜欢现金支付,此外并购支付也涉及税收支付的问题,同样也会对公司的现金流造成影响。但由于中国资本市场和国际资本市场存在一定的市场分割,国际上主流的并购支付方式——换股并购的方式很少出现。已有的海外并购中90%的并购案例都是现金支付方式交易,只有少数在海外市场上市的企业采用了现金支付以外的支付方式。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日益完善和开放,海外并购支付方式也会日趋多样化,这一问题也将成为海外并购财务风险控制的一个重要风险管控要点。

第四,需要专业机构协助及注重专门人才培养。海外并购涉及非常复杂的国内外因素,企业管理层必需借助专业中介机构的知识协助才能做出科学合理的判断。在国际并购市场,很少有并购交易不寻求投资银行、会计师行、律师行等中介机构的帮助而顺利交易的。在人才缺乏、知识不足的情况,通过雇佣有处理国际业务经验的咨询公司、律师和财务顾问来积极推动并购进程,可以提高并购效率,降低并购风险。即便如此,也要加强中方自身人才的培养,这不仅可以使得并购过程中能和专业中介沟通,更重要的是能理解中介机构提供的信息,并做出科学的分析判断,为企业管理层的最终决策提供参考。

此外,并购后企业的跨国经营也需要有跨文化经营经验的专门人才,这是后续企业整合并持续发挥并购协同效应的重要前提。在成功的跨国公司中,培养跨文化经营人才的培训已成为企业的重要制度要求。国外跨国公司内部跨文化沟通的培训课程很多,如很多跨国公司都有“外派人员情况须知”、“觉察培训”(awareness training)、“文化同化训练”等解决文化融合的培训。中国企业的相关培训则很少,而这些培训对跨国经营中涉及的文化冲突、文化融合等问题的处理非常有效。

(二)政府层面的对策

政府部门的在海外并购交易中扶持和引导的立场要明确,对于那些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海外战略性资源,应当在科学、严格审核程序的前提下,通过国有企业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收购,并由政府承担相应的风险和责任。对于一般商业性目的的海外并购投资,则应当坚持以企业作为投资主体(特别要鼓励有实力的民营企业),由企业根据自身的经营战略、资本运作能力,自主地从事并购投资活动。不仅如此,政府还应鼓励和扶持企业的海外并购交易行为,利用政府的功能与资源为企业的海外并购交易服务。

其一,完善信息服务,和技术支持,开展相关问题的科研投入,为我国海外并购提供详尽的指导。细化国别投资指南,发挥驻外使、领馆的作用,使之积极帮助国内并购企业,针对相关国家的目标企业开展调查等。政府也应加强国别、区域文化差异研究的科研立项,为我国企业跨国经营提供指导。成立海外投资促进机构,为企业提供相关的业务指导和咨询服务。着力培育一批有资信、有经验的国际性专业中介机构,提供针对海外并购的资产评估、财务、法律、尽职调查、交易工具和专项融资等专业咨询服务。

其二,加强对海外并购企业的金融支持。继续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取消不必要的管制,简单化手续,提高用汇的便利化程度;积极发展外汇市场,加快开发金融产品,拓展跨国企业的风险管理空间;充分利用区域性金融平台,积极鼓励企业参与国际经济合作;逐步开放资本项目,完善资本市场,深化金融国际化改革,拓宽企业的并购支付方式;建立海外投资风险保障体系,为企业提供化解风险的相关机制等。

其三,针对性地完善企业海外并购的法律体系。我国还缺乏一套成体系的专门法律法规来规范指导企业的海外并购行为。现有的有关海外并购相关的法律法规只是零星散见于其他相关行政规章之中,这些法律仅限于行政法规和规章制度,在立法层级、立法模式和价值取向等方面还存在诸多缺陷(程尔宁,2010)。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1)缺乏一部海外投资的基本法,立法零散,不成体系;(2)主要关注国有企业的指导和规范,忽视民营、私营企业的指导需求;(3)海外投资缺乏事后监管制度;(4)未建立海外投资保险制度。因此,当前的立法状况是和中同当前的海外投资现状不相符的,建立并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海外投资法律体系对企业跨国经营风险管理加以指导和控制已成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程尔宁,我国海外投资立法的现状、缺陷及其完善[J],法制与社会,2010,(1)

[2]顾露露,RoberReed,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失败了吗?[J],经济研究,201l,(7)

篇6

关键词:地质科技;产品质量;经济发展;探讨

1引言

以上研究对于探索地质科技对经济的微观作用机理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但笔者认为地质科技对经济的作用方式仍有其特殊性。研究地质科技对经济的作用方式一方面是研究地质科技进步对地质工作效率和地质科技产品质量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则是研究地质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循环作用机制。通过对这两方面的研究,探索其中涉及的地质工作效率、地质科技产品质量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规律。而厘清两者的作用关系,有助于制定更有效的地质科技财政政策和经济发展战略。

2地质科技、地质工作效率和

纵观整个地质行业的发展,凡是重要的发展转折点都离不开地质科技的突破。笔者认为地质科技对地质行业工作效率的影响分三个方面。

首先是由于新理论、新方法的产生,地质工作者提高了对资源、能源以及地质环境的探测或评估效率,进而提高地质工作效率。

其次,地质科技能有效地促进新工具的发明和对已有工具的改善,而工具的改善也将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

与第一点不同,改善工具所带来的效益大小还取决于原生产规模的大小。而我国国土面积较大则决定了我国地质工作者的基数也较大,所以,新生产工具的投放将由于其惠及面大的缘故而有助益于整个地质行业工作效率的提高。比如,李超岭等发明了区域地质调查中的数字填图方法,加快了野外区调资料的整理和处理,为全国地质调查工作节约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第三,地质工作人员通过学习新的地质科技知识也将有助于地质工作效率的提高。地质科技一方面要依靠地质科技产品的推广和使用来发挥作用,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武装地质工作者大脑的方式发挥作用。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著作中认为,人力资本是指通过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形成于人体中的,通过生产劳动交换其价值的智力、技能和体力的总和,因此人力资本是一种特殊商品,应该属于无形资产。根据该定义可知地质工作人员通过培训和学习掌握一定的地质科技知识是一种人力资本的积累,在劳动中通过不断地发挥该资本的作用来提高生产效率,进而提高经济效益。

3地质科技、地质科技产品质量和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

笔者认为四个环节直接决定着地质科技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现讨论如下:

3.1地质科技产品质量的提高对能

源或资源型产业的促进作用笔者认为,像矿业、石油等能源或资源型产业的产业链是一个有机整体。从最初的矿产开发到后来的有色金属冶金化工,从原油、天然气等的开采到后来的成品油的生产都离不开地质产品,而地质产品质量的提高无疑将大大提高这一链条各个环节的效率,加速整个地质产业链的生产循环。例如,其在矿产资源开发方面具体表现为缩短勘探周期,减少开发污染,矿产品深加工等。对矿业企业而言,主要表现为提高企业综合经济效益,综合竞争实力和延长企业生命周期,为企业转型争取时间。

3.2地质科技产品质量提高对经济建设的促进作用

各种地质科技产品对经济建设的促进表现为:城市规划建设,改善区域投资环境,增加就业机会,工程环境调查、重大工程建设,交通运输路线的选址、建设及稳定性检测等。更具体地说,影响着城市区位开发的调查、交通路线的选址调查、工程环境调查等。

首先,对城市规划建设比较突出的贡献在于有助于防止和减少地下工程建设中可能出现的地面变形、洞室围岩失稳、地下水环境变异、地质生态环境恶化等导致的事故;有助于实施高质量的隧道工程、沉井工程、基坑工程与减少工程后问题;还有利于地下工程的选址、规划、设计和施工。

其次,随着都市化趋势的日益明显,地面工程建设项目不断上马,城市建设与发展对地质环境条件的依赖性也日益增强,搞好地质环境的调查,杜绝不良地质条件带来的隐患已经成为地面工程建设必备的环节。而高质量的地质研究报告(即科研所生产的地质科技产品)将有助于地质环境检测和评价及开展建设前的可行性分析。

再者,地质科技产品在增加就业方面表现为良好而精准的地质报告能吸引更多投资项目。随着投资环境的改善而吸引的外资企业不仅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还能引进国际先进的科技和为地方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有助于减轻政府负担和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3.3地质科技产品质量提高对相关

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高质量的地质科技产品还有助于促进地质旅游业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在地质旅游方面,高质量的地质调查报告不仅有利于地质公园景点的设置,还能为地质公园中缆车、铁索桥等设施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在现代农业发展和建设中,通过完成高质量的农业地质报告便于摸清农业地质环境底数,查明土壤中重金属、残留农药、化肥污染情况,有利于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基地”,提高特色农产品的竞争力,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篇7

关键词: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社会责任信息;信息披露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09-33 -03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最大限度追逐经济利益带来的“负效应”日益突出,“美的”紫砂煲造假骗人,“富士康”员工的17连跳,让人“心惊胆战”,不论是中石油的管道泄漏还是紫金矿业的污水泄漏,均让大自然遭受了“不能承受之痛”。类似事件的不断发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企业社会责任”前所未有的广泛关注,人们重新审视企业的社会角色,要求企业在追求自身高收益率的同时也要切实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并对社会责任信息进行披露,进而加强对企业行为的干预。

一、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

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的理论界,主要是法学界,从法律角度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屈晓华(2003)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通过企业制度和企业行为所体现的对员工、商务伙伴、客户(消费者)、社区和国家履行的各种积极义务和责任,是企业对市场和相关利益群体的一种良性反应。也是企业经营的综合评价指标,包括企业的经济责任、生态责任、伦理责任和文化责任等”。

美国最早提出和研究社会责任会计,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方面,美国的全国会计师协会(NAA)在1974年发表研究报告,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主要领域包括社区参与、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和环境、产品与服务等四个大类,共包括21个小类。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02年1月7日颁布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第81条指出,“上市公司应尊重银行及其他债权人、职工、消费者、供应商、社区等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利。”在第86条指出,“上市公司在保持公司持续发展、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应关注所在社区的福利、环境保护、公益事业等问题,重视公司的社会责任。”国资委2008年1月4日的《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从八个方面概括了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内容,即“公民责任:坚持依法经营诚实守信;经济责任:不断提高持续盈利能力;质量责任:切实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环境责任: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创新责任:推进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安全责任:保障生产安全;内部责任: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公益责任: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二、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现状

目前,从上市公司社会报告披露的数量来看:在深沪300指数企业中,从公开渠道我们可以找到219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报告的企业占样本总数的73%,81家未报告的企业占样本总数的27%。从数量上看,还有接近30%的企业没有社会责任报告。

(一)从行业、地区分布来看

2010年深沪300指数企业中有35个行业企业了社会责任报告,保险业、家用电器制造业、金属制品业表现突出,而石油加工、纺织业、出版行业则表现不济,具体情况见下图:

由图1可见责任报告的行业占整体样本行业的66.03%,而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大部分集中在东部(占总体样本的69%)和中部(占总体样本的22%),西部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只占总体样本的9%,中西部分布不平衡。

(二)从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次数来看

在219家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当中,有30家第一次社会责任报告,第二次社会责任报告的有23家,第三次的有147家,第四次的11家,第五次及以上的总共有8家,其中,3次以上的企业占大多数,5次以上的企业很少,说明我国非财务信息披露起步较晚,并且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意愿不积极。

(三)从社会责任报告的审验状况来看

从调查的219家企业来看,社会责任报告经过第三方机构审验的企业仅仅有16家,占样本总数的7.3%,剩余203家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没有经过第三方机构的审验。社会责任报告的审验有利于于提高其可信度和权威性,然而,目前我国尚未制定社会责任审计具体准则,因此社会责任报告普遍存在披露不真实、不充分、不及时的情况。例如,“美的”紫砂煲造假骗人事件,“美的”在2010年社会责任报告中对紫砂煲造假事件依然避而不谈,根本未披露这个事件的负面影响;紫金矿业的污水泄漏事件,作为上市公司的资金矿业,信息披露不仅滞后,且对其排除的废水到底有毒无毒也不作准确的说明,无法为利益相关方对其整体业绩作正出正确的判断提供依据。

(四)从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依据来看

2006年以来,深证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和国资委先后了有关规范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文件,但不同主体的文件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要求、格式不完全相同,以至我国企业所披露的报告种类繁多。目前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在行文和阐述上都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从名称上来来讲,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报告有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环境报告和可持续发展报告等,在篇幅上,每个企业则有所不同,少则十几页,多则数百页,公司在编制社会责任报告时,均系根据不同组织的指南以及行业标准进行编制,有失可比性。

三、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

(一)外部因素

1、法律、规范的要求

据研究,企业目前履行社会责任的成本都要大于其履行社会责任带来的经济效益。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很难做到自愿履行社会责任。要使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付诸实践,外部力量的介入即政府制定法律法规是不可或缺的。我国目前存在的关于规定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法律繁多,但这些法律条文都相对零散,而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缺乏系统的结构支撑。目前,只有2006年修订的《公司法》第五条明确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的义务,并出台了一系列的行政法规,然而这些规定仅仅是指导性的,并没有具体的诠释及操作规定和保障机制,执行起来有一定难度,现实中也没有引起企业足够的重视。

2、利益相关者的压力

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的关注对企业主动披露社会责任信息有积极作用。而我国企业的利益相关者除了主要资本所有者(即大股东)会对企业经济责任是否履行进行关注之外,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注意识尚须提高。就上市公司而言,企业的小股东中有很大一部分以股票投机为目的,甚至对财务报表都没有足够重视,而其他利益相关者(如:消费者、职工、社区等)对企业社会责任及社会责任信息了解甚少,以至难以对企业是否披露了社会责任信息,以及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的质量有较高的关注度。

(二)内部因素

1、公司的规模

大公司更加注重自身的社会形象与信誉资本,通过自愿性信息披露与外部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是塑造大公司良好社会形象和改善公司信誉的有效手段。因此,规模越大的公司,就更加可能披露社会责任方面的信息,表明自己是负责任的公司。Cowen(1987),Trotman(1981)等的研究也表明,公司规模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正相关。

2、公司的盈利能力

Preston等(1997)提出的“提供资金假说”认为,好的财务业绩使公司有更宽裕的资源投入到社会责任活动中去,因此也更有可能披露社会责任信息。基于企业业绩与一般信息披露的关系,众多学者认为具有较高的盈利能力得公司倾向于披露更多的信息。

3、公司的行业属性

公司所属的不同行业会影响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某些行业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明显多于其他行业。《环境保护法》《劳动法》等要求重污染企业在环境保护、员工福利、社区等方面从事更多的社会责任活动,因此,这类企业会披露更多的社会责任信息表明自己的行为。

四、改善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对策

为改善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本文从信息的提供者即企业,信息的监管者即政府和信息的使用者即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提出以下建议:

(一)政府应尽快制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制度和完善立法工作

1、制定相应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制度

目前大多数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零散的分布在年报内,披露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关键的原因还在于没有统一的强制性披露规范。要制定有效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制度要做到以下三点:第一,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目标、对象、内容、形式、工具等做出具体规定;第二,必须对企业最低限度的披露要求做出明确和强制规定(例如企业经营成果及其分配、人力资源的开发与使用情况、生态环境保护、产品质量等方面的信息),支持、鼓励企业披露尽可能多的其他社会责任信息,由自愿披露逐步过渡到强制披露;第三,加强处罚制度建设,增强处罚力度;第四,制定具体的执行指南,确保其有效执行。

2、完善立法工作

目前我国虽然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环境保护法》《劳动法》《自然资源法》《公司法》等法律涉及到一些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但是还没有有关社会责任专门的法律、法规及制度。如果没有相关的律法与制度的强制性要求,大多数企业目前将不会为承担社会责任买单。本文认为在《公司法》中规定了企业是社会责任的义务主体的基础上,应加强对现行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法规进行协调,将分散于诸多法律法规的中的企业社会责任纳入到社会责任利益本位理念下,同时积极利用法律中激励性规范(如《企业所得税法》中规定,企业的公益、慈善性捐赠可以税前扣除),可以促使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

(二)提升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意识,自觉披露社会责任信息

企业内部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原动力。因此,提升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对推动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信息尤为重要。政府、民间组织和主流媒体加大对企业广义受托责任观的宣传,加大企业对社会责任观的认知,使得社会责任观成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从而引导企业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出发,长期定期披露社会责任信息,满足利益相关者的信息使用需求。

近年来,伴随着全球企业社会责任浪潮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企业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它从财务报告中脱离出来,能够全面地反映企业的社会责任活动。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方式也应当由分散的披露方式向独立社会责任报告过渡。2006年,国家电网内资企业首份取名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可持续发展报告,近两年,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数量呈现出上升的趋势。然而,目前已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总体水平不高,很少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第一,部分公司社会责任报告没有建立在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实践基础上,缺乏有力的事实做支撑,显得空洞无内容;第二,公司缺乏与利益相关者的互动与沟通,单方面闭门造车式的编写报告,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和需求没有纳入报告体系之中。因此,上市公司应在履行了社会责任的事实基础上,与利益相关者进行有效的沟通,采纳相关的意见,策划、撰写公司的社会责任报告。

(三)提高利益相关者对公司社会责任信息的关注度

利益相关者的关注属于外部推动力。因此,通过网络等媒体,举办对利益相关者宣传企业社会责任信息重要性的活动,以提高其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关注度,将公司履行社会责任,披露社会责任信息作为衡量企业价值的标准之一。此外,还要充分发挥新闻舆论、消费者组织、行业协会等非政府组织的社会监督作用,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监督体系,完善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社会环境,弥补政府在某些方面的“监督失灵”。

(四)实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审计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只有董事会和管理层的承诺,而没有独立第三方的鉴证,因此,社会责任信息的可信度容易遭到质疑。欧美国家在实施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同时,也开展了对此类信息的审计工作。为确保社会责任信息的真实可靠,我国也应当逐步开展社会责任信息的审计。我国实施社会责任审计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采取逐步推进的办法。目前披露了社会责任信息的企业占我国企业总数的比例尚小,且披露时间尚短,因此,试点推行可避免打击企业披露的积极性。二是社会责任会计准则和社会责任审计准则的制定应当同步进行,只有在存在一定准则的规范的情况下,才能确保审计工作保量。

(五)加强对社会责任信息计量的研究

我国上市公司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基本上都是以文字描述为主,辅助一些图片、图表、数字说明问题,而基本上没有披露以社会责任会计报表为主要组成部分的社会责任报告。当前企业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不能反映企业社会收益、社会成本和社会净收益,因而,不能反映企业的存在的社会价值,缺乏有用性。最主要的原因是社会责任信息计量存在技术难点。我国在这一方面的研究几乎空白,基本上处于引进国外经验的阶段。因此,学术届应加强社会责任信息计量研究,为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信息提供计量依据,并有利于推动我国社会责任会计准则的制定。

参考文献:

[1]屈晓华.企业社会责任演进与企业良反应的互动研究[J].管理现代化,2003,(05).

[2]NAA,1974,Committee on accounting for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Management Accounting.V0l.56 No.3:59-60.

[3]张旺.中国上市公司非财务信息披露报告(2011)[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2.

[4]Trotman,K.T.and Bradley,QW:Associations between social responsibility disclosur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ompanies[J].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1981.6.

[5]Cowen,Scott,S,Ferrari,L.,Parker,L.:The Impact of Corporate Characteristics on Social Responsibility Disclosure:A Typology and Frequency-based Analysis[J].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1987.12.

[6]Preston,L.E.,Rey,F.&Dierkes,paring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Germany、France、Canada and the U.S.[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78,20(4),40-49

[7]彭华岗.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理论与实证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篇8

一、编制规划目的任务和主要依据

(一)编制规划的目的任务

1、目的

矿产资源规划是国家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依法审批和监督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加强宏观调控的基本手段。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矿产资源供需压力愈来愈大。开展第二轮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工作是进一步加强矿产资源管理和宏观调控,促进合理布局、规范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实现矿产资源合理利用的一项重要举措,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矿产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具有得要意义。

2、任务

县级矿产资源总体规划是在市级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将各项规划任务在空间上、时间上、数量上和政策上加以最终落实,将具体的规划指标等落实到矿区或矿山。规划的主要目标纳入县级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中实施。

(二)编制依据

1、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2、国家有关产业政策。

3、部、省有关文件。

4、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

5、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全省各行业部门“十一五”发展规划;各市、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三)规划期

根据国家和省的统一要求,第二轮县矿产资源总体规划以2005年为规划基期,规划目标年为2012年,展望到2020年。

二、编制规划的基本思路

总结吸纳首轮规划实施的经验和教训,结合矿产资源规划面临的形势,根据矿产资源管理的需要,第二轮矿产资源总体规划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以提高矿产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为根本目标,以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为主线。加强勘查、科学调控、合理布局、优化配置、集约高效、注重保护、科技创新、扩大开放,力求将矿产资源管理的各项任务和重要环节在规划中很好体现,切实增强规划在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为审批和监督管理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活动提供重要依据。第二轮矿产资源规划的基本思路可概括为“落实一个观念,坚持一个方针,围绕一个目标,贯彻一条主线,突出六项内容,处理好六个关系,强化四种功能”。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树立科学的资源观。用科学的资源观指导矿产资源规划。

(二)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指导方针

矿产资源保护旨在为使矿产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最大限度的减少其损失和浪费。

(三)以提高矿产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为目标

(四)以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为主线

保护和合理利用矿产资源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五)突出六项内容

加强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合理调控开发利用总量、促进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利用的合理布局与结构优化、加强矿产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加强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强化规划实施管理保障措施。

(六)处理好六个关系

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规划管理与矿业权设置。

(七)强化四种功能

根据新形势对矿产资源规划的要求,矿产资源规划在基本功能上要做到:明确规划期内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勘查、保护和合理利用、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的战略和政策;明确重点矿产、重要成矿区带的勘查和开发利用方向;引导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勘查、开发利用合理布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引导矿业结构优化,为矿政管理提供依据。

要强化规划的空间指导和约束功能,促进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合理布局,推动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要强化规划的矿产资源总量调控和结构调整的引导与约束功能,促进矿产资源开采总量与市场需求量相适应,促进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结构优化;要强化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导向功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要强化规范管理功能,充分发挥规划在规范矿业权市场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建立规范的矿产资源开发秩序。

三、编制规划的基本内容

第二轮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现状与形势;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规划目标;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一)现状与形势

强化前期论证,做好基础性工作。深化首轮规划实施评估,要达到有经验可借鉴,有问题可剖析,有对策可制定的目的。

加强开展规划基础调查、资源形势分析、资源可供性分析等基础研究,认真核实资源勘查、资源储量、开发利用、矿山环境等规划编制的基础数据。达到摸清家底、核实数据、为规划预测提供依据。

预测矿产资源供需形势,准确判断矿产资源开发面临的形势,明确任务和要求。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规划目标

1.指导思想

根据国家发展战略,结合本地实际,提出规划的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提高矿产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为目标,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的,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指导方针。统筹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优化资源配置,优化矿业结构与布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矿产资源,实现资源、经济社会和环境社会的协调发展。

2.基本原则

要体现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统一、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市场配置与宏观调控结合、两种资源与两个市场统筹原则。

3.规划目标

以省、市级矿产资源总体规划为依据,具体落实市矿产资源规划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分解执行上级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的总目标。

(三)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

结合本行政区经济社会发展对基础性地质工作的需求,根据中央与地方财政可能的经费支持力度,对各类基础性地质调查做出科学全面的部署,明确基础性地质调查的重点任务。加强地质资料开发利用。

(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

1.合理调控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总量

2.优化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布局

3.优化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结构

4.节约与综合利用矿产资源

(五)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

按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原则,对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综合评估,研究划分矿山环境影响区域,提出规划控制指标和措施。建立完善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的动态监测体系,加强矿山环境调查、监测和灾害防治,加强对矿山“三废”治理的监督管理。

(六)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对现行矿产资源规划实施政策评价,总结首轮规划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现行矿产资源规划实施的政策环境及其发展趋势,分析我国矿产资源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相应的政策环境等实际情况,科学制定法律、经济、行政和科技等综合措施,研究保障规划有效实施的机制,实现规划既定目标任务。

建立完善规划实施监督机制和考核体系。

制定规划重要指标的年度实施计划。

建设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和规划实施的动态监测、评估和管理保障体系。

建立完善规划实施评估机制。

四、基础研究

矿产资源规划基础研究是编制矿产资源规划必需的重要基础工作,基础研究要围绕落实规划编制的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充分利用已有成果,在全面、系统调查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认真核实资源勘查、资源储量、资源开发利用、矿山环境等规划的编制的基础数据,按照总量控制、资源配置和优化布局等要求开展重大问题研究、处理好整体与局部、当前与长远的关系,重点解决规划编制中的突出矛盾,做好规划基础调查、资料收集、专题研究以及重大政策论证工作,为规划编制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和技术支撑。

基础研究的专题设置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矿产资源供需形势分析、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研究、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总量控制研究、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布局和结构优化研究、勘查开采规划区块与矿业权设置研究、重要矿种矿山最低开采规模标准研究、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研究、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研究等。

(一)县矿产资源供需形势分析研究

通过系统分析和重点研究我县矿产资源分布状况、资源储量、资源潜力、开发利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十一五”规划,客观地分析我县矿产品市场供需形势、未来市场发展和趋势以进一步了解我县矿产资源形势,分析我县矿产资源的保证程度,提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总量调控建议与资源政策建议,为编制《县矿产资源总体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二)县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研究

对我县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工作程度进行评价;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确定我县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的总体要求、主要指标、重点矿种和重点区域;提出引导和促进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的政策措施;确定矿产资源勘查规划分区,制定矿产资源勘查的规划准入条件,科学指导探矿权设置。

(三)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研究

依靠科技和体制创新,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切实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宏观调控。通过调控开采总量,优化矿业布局,调整开发利用结构,设置矿种矿区开采规模、资源保护等各类准入条件,提高资源利用率等措施,促进矿业健康有序发展。

(四)县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研究

按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原则,对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综合评估;确定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的主要指标;确定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重点区域和重点工程;针对新建矿山、生产矿山和闭坑矿山,提出具体的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政策措施。

五、规划编制工作组织领导

(一)成立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

为加强对规划编制工作的领导,成立了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县国土资源局局长为副组长,县财政、发改、经贸、建设、规划、交通、水利、环保、统计、安监、公路、地震、科技、文化、旅游、林业、河道等部门的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县第二轮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主要职能是审定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研究解决规划编制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审查规划编制提交的成果并批准上报。

(二)成立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成立县第二轮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国土资源局,负责规划编制的日常工作。具体任务是:

(1)拟定规划编制工作方案,提交领导小组审定;

(2)负责同有关部门的联系,协调解决有关问题;

(3)确定规划基础研究专题,并组织实施;

(4)提出规划文本编写大纲,落实规划编制具体事项;

(5)组织专家对规划成果预审,按规定提交规划成果;

(6)完成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任务。

六、工作安排

规划编制工作从2007年10月开始,2010年6月底完成报省审批工作。

2007年10月完成资料收集、野外实地踏勘工作。

2007年11-12月,深化首轮规划实施评估,强化前期论证,做好基础研究工作,为规划预测提供依据。

2007年12-2010年月1月,编制规划大纲,开展重大问题专题研究工作。

2010年2-3月,分解落实上级规划目标、指标,征求本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其它有关单位、个人的意见。举行听证会,听取公众意见,充分发挥专家作用,提高规划的科学性。

上报预审稿,听取专家评审意见对规划进行修改。

2007年8月-2010年1月,数据库建设。

2010年4月,完成规划预审稿。

2010年5-6月完成评审报批工作。

七、成果提交

(一)规划文本

县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6-2012)

规划文本主要包含总则、现状与形势、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规划目标、调查评价与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等章节。

(二)规划附表

主要包括:1、主要矿产资源储量表;2、主要矿区资源储量基本情况表;3、主要矿产开发利用现状表;4、主要矿山开发利用现状表;5、主要矿产探矿权现状表;6、主要矿产采矿权现状表;7、主要矿产品产量、需求量用其预测表;8、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分区表;9、矿产资源勘查分区表;10、主要矿产资源勘查规划区块表;11、矿产资源开采分区表;12、主要矿产资源开采规划区块表;13、矿业经济区规划表;14、矿区(床)最低开采规模规划表;15、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及地复垦规划表;其它附表。

(三)规划图件

主要包括:1、矿产资源分布图;2、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图;3、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和勘查规划图;4、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图;5、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规划图;其它图件。

(四)规划编制说明

县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编制说明

主要内容包括: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原则及指导思想;规划目标、任务、主要指标及主要内容;与其它相关规划的衔接情况;规划编制过程、规划研究情况;市级人民政府对规划的审核情况;征求有关部门、地方政府、专家意见及协调、论证情况;其它需要说明的问题。

(五)规划基础研究材料

规划基础研究材料包括:专题研究报告、主要指标和重大工程论证材料、基础资料汇编等。

规划专题研究报告是规划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审批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必不可少的材料之一。

规划论证材料包括主要指标设置和重大工程安排的理由和结论,说明论证结果的可靠性和可行性。

篇9

显然,中国概念股面临着声誉危机。鉴于声誉对于企业的重要意义,学者们对声誉一直非常关注。最早关注声誉的是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他认为声誉是契约得以实施的一种保障。然而,更多的研究和实践因为企业声誉理论框架的缺失而难有突破。企业声誉理论框架缺失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企业声誉如何财务计量的问题。而企业声誉的计量是研究声誉与企业价值相关性的前提。在财务会计研究领域有一个习惯,往往看得见摸得着的,且有原始数字支撑的纳入自身的研究范围,但对确实于企业相当有益,却很难找到数据依据的东西,则会推给其他学科。声誉就是一个例子。声誉的研究在国内会计领域之所以不受关注,显然是受这一观念的影响,其结果是,声誉显然没有其孪生兄弟“商誉”更受重视。

在财务会计学中,把资产定义为“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如果按照这个定义,声誉显然也可纳入企业资产的范畴,因为声誉就是由企业的“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企业的每一个经营行为都是声誉形成的必要条件。声誉显然也是企业可以控制的,比如,企业遵守市场规则、遵纪守法、顾客至上的理念,这些企业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声誉状况,很多研究表明,企业的声誉风险更多来自于“内因”。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声誉毋庸置疑就是这样一种资源。符合资产定义的三个条件,声誉就是一项资产,并理应列入管理会计研究的范畴。

对于声誉与企业价值间的关系,大多数学者的观点认为与市场的有效程度密切相关。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公司声誉成为投资者选择用手投票或用脚投票的重要因素。好的声誉可以让公司价值出现“溢价”,而坏的声誉则可能让公司的价值出现“折价”,这种情况是在资本市场有效情况下必然发生的现象。而在资本市场无效或是弱势有效的情况下,公司的声誉则未必能够传递到市场上,通过股价波动迅捷地表现出来,比如在A股上市的某矿业公司不久前被曝出有毒废水泄露事件,这个事件遭受了舆论一致的口诛笔伐,但是在事件发生的相当一段时间,投资者似乎并没有撤离,其股价在事件之后依旧坚挺。显然,此上市公司的声誉受损并未及时反映在股价上,投资者对于该企业的声誉受损做出的反应是迟钝的。这说明中国尚不完善的资本市场还未能有效地让企业的声誉受损变成现实的利益损失,这也可能是中国很多企业注重广告宣传而轻视声誉管理的原因。

良好的声誉可以给企业带来各种有形无形、长期短期的好处是可以预见的。特别是在较准确地计量声誉的基础上,能测算出声誉的波动与企业价值波动的程度是很有意义的。企业声誉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或许在不同行业、不同市场情况、不同国家的情况下都是有差异的,寻找基于这些差异的变量可能是声誉管理的关键。只是,声誉作为一个无形的东西,在计量方面的难题就是难以找到合适的依据,这是因为对声誉的评价受多方面复杂因素的影响,往往被认为对声誉的测评很难涵盖所有相关要素。

对于声誉计量的研究,作为管理学的分支的会计学是责无旁贷的。因为只有会计学才能依据相关理论找到综合性平衡的计量方法。目前,国内学者对上市公司声誉的评价研究才刚刚起步。相比之下,国外学者的研究开展较早而且内容丰富。从总体上对管理者声誉的评价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利用财务指标对上市公司声誉进行评价。通常从股票红利和会计收益两个角度入手进行评价,前者体现了对股东的回报,后者体现了对企业经营状况的评价。

(2)运用量表对上市公司声誉进行评价。通常在量表中把上市公司声誉划分为管理者能力、CEO特质、伦理道德、业绩水平和社会影响等不同的评价因素。

篇10

关键词:铅污染;防治措施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situation and the reasons of the the Lingbao lead pollution, and put forward some of the lead pollution prevention measures. Departure from the purpose to prevent the continued spread of lead contamination and deterioration, hoping to play a certain role in promoting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lead pollution.Keywords: lead contamination; prevention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X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灵宝市地处豫晋陕三省交界处的河南省西部,南依秦岭,北濒黄河,总面积3011平方公里。陇海铁路、310国道、连霍高速公路及郑西铁路客运线横穿东西,209国道和205省道纵贯南北。区位优势突出,物华天宝,资源丰富。境内的小秦岭蕴藏着丰富的金、银、铜、铁、铅、石墨等38种矿产资源,尤以黄金为最。黄金选矿业比较发达,并伴生铅、硫等副产品。由于黄金已开采多年,现贮量下降,所以一些企业开始转向铅冶炼。铅业是近期灵宝市工业经济的重要产业,灵宝市铅产业从伴随着黄金生产到铅产业独立发展,已经逐步完善。近年来,全市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通过对全市 23家铅冶炼企业实施关停整顿,彻底关停、取缔落后的烧结锅烧结工艺,引导企业扩大生产规模,经过重组整合,最终形成新凌、鑫华、志成三家铅加工企业。但是还存在着污染治理不足,产业链短,铅重复再利用低,居民搬迁困难等问题,严重影响了铅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1、铅污染原因

1.1灵宝市含铅粉尘污染是长期以来积累所致。

这是历史遗留下的,特别是上世纪80、90年代采用烧结锅、烧结机工艺时造成大量铅烟尘排放,黄金三小的非法生产,加上生产原料和废渣在运输过程中扬散流失,造成铅等重金属及其氧化物在周边环境中沉积,对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影响。

1.2早期的规划已不适应现代化的发展速度。

当灵宝市城区快速向周边扩建时,原来在工业规划区内的企业如今已被市区所包容。因此造成工业企业防护距离不适合新的标准。对当地的居住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

1.3涉重金属尤其是含量铅企业环境防护距离界定问题。

我国《铅锌行业准入条件》2007年3月正式颁布实施,规定“大中城市及其近郊,居民集中区、疗养地、医院和食品、药品等对环境条件要求高的企业周边1公里内,不得新建铅锌冶炼项目,也不得扩建除环保改造外的铅锌冶炼项目。”而大部分铅冶炼企业建厂均在准入条件出台之前,原有老企业如何确定环境防护距离及要不要执行此标准,并没有明确规定。灵宝市的几个大型铅厂都存在这种现象,灵宝市志成“血铅”事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2铅污染状况:

2.1大气中的铅污染

大气中的铅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及汽车轮胎磨损产生的大量含重金属的有害气体和粉尘等。针对灵宝市的具体情况,大气中的铅主要来源于铅冶炼行业和其他有色金属的加工业、硫酸厂、油漆厂、采矿和化学工业产生大量废物,由于风的输送,这些细微颗粒的铅,从工业废物堆扩散至周围地区。

2.2水体中的铅污染

目前,灵宝市的地下水状况比较良好,能够100%达到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GB/T14848-93)Ⅲ级,地表水体就不容乐观了。选矿企业所排放的含铅废水是导致地表水体铅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再加上铅污染具有长期性、累积性、隐蔽性、潜伏性和不可逆性等特点。虽然部分水体已经得到明显改善,但短期内河道底泥中的污染是难易根除的。

2.3土壤铅污染

灵宝市由于有色金属加工业,尤其是冶金行业的大力发展,造成大量废渣堆积,以及早期黄金三小盛行时,遗留下的大量无主废渣,运输矿石、废渣车辆的洒落,而这大量的废渣中又多含铅等重金属,长期经过风吹雨淋、浸入到地壤中沉积,造成土壤中铅污染。还有大气中颗粒铅的沉降,含铅农药、化肥和薄膜的使用,含铅污水的灌溉等等,都会造成土壤中铅污染。

3 防治措施

目前,国务院正式颁布实施《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重金属污染防治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灵宝市被确定为国家重金属污染防控的138个重点区域之一,也是河南省11个重点防控区之一。灵宝市也制定了《灵宝市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其中,提出了灵宝“十二五”期间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六大任务,确定七大类164个项目,估算总投资12亿元以上。针对铅污染,灵宝市环保局主持制定灵宝市铅冶炼行业专项规划,2012年10月26日,三门峡市环保局审查批准了《灵宝市铅冶炼行业专项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这标志着灵宝市铅污染防治工作有了科学规划和实施依据。对彻底遏制灵宝市铅污染形势,改善辖区环境质量,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具体有以下项的措施:

3.1注重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优化。

由于重金属污染排放区域性明显,重点区域要根据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目录》和《铅锌行业准入条件》,结合当地实际,制定涉重金属行业尤其是铅产业结构调整方案,进一步确定铅冶炼行业的准入条件,鼓励采取污染小、能耗低、清洁生产水平高的先进工艺,不断加大涉铅行业落后产能和工艺设备的淘汰力度。在涉铅产业发展布局上,要根据区域资源禀赋、环境容量、生态状况以及发展规划,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非重点区域要进一步加强控制,原则上不应再规划涉铅污染物排放的项目。

3.2进一步加强环境监管。

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从源头上控制新污染源产生。未经审批或“三同时”验收的建设项目,一律停止建设或生产;达不到环境与健康要求的企业,由当地政府予以关闭。依法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加强污染过程控制。环保部门要会同发改、工信等部门,对铅排放企业开展轮回式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督促企业不断提升清洁生产水平。铅排放企业要制定和完善铅污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加强环境监测和应急体系建设。重点铅排放企业应安装重金属在线监测装置,并与环保部门联网,建立健全特征污染物监测制度,并向社会定期环境质量报告。

3.3对铅重点防控区域加大治理力度

依据国家制定的《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规划》,划定重点防控区域,明确防治目标和任务。对现有铅冶炼企业进行综合整治,对不符合环境要求的铅排放企业予以限期治理。大力开展铅污染治理与修复示范工程,在部分重点防控区域组织实施受污染土壤、场地、河流底泥等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工程。在此基础上尽快解决铅污染历史遗留问题,对已受铅污染的土地、河流进行处置和修复。目前《灵宝市重金属无主废 渣无害化处理处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和《灵宝市文峪河含重金属底泥无害化处理处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已经出炉,2012年已通过省资源综合利用与节能协会评估。下步准备实施。另外,要建立健全铅健康危害诊疗体系,加强铅污染防治科普宣传教育,并定期对铅厂周边的居民进行血铅检测,若发现危及人身健康的,立即采用切实可行的措施。

3.4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

坚持“开源和节流并举,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严格落实国家铅污染防治政策,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着力构建“矿山开采―冶炼―电解铅―铅合金”以及“二氧化硫―化肥”等产业链。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骨干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和优势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3.5我国铅污染调查与基础研究滞后,不能满足形势发展的需求。

比如目前缺乏成熟可行的铅污染治理修复技术,环境空气与土壤铅污染调查较晚,涉重金属污染排放标准与环境质量标准不衔接,环境标准与健康标准之间脱节等。“十二五”期间,应对重点区域进一步加强重金属污染现状调查,掌握基础信息,把握基本规律,建立全方位预警机制;进一步加大重金属污染防治基础性研究人才、科技、资金的投入,快速推进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成果转化;进一步研究制定和完善重金属行业环境科技标准,树立新的环境科研理念,以保护人体健康为核心,倒推质量标准和排放标准。

参考文献:

[1] 周泽义. 中国蔬菜重金属污染及控制[J]. 资源生态环境网络研究动态,1999, 10(3): 21-27.

[2] 张辉. 南京地区土壤沉积物中重金属形态研究[J]. 环境科学学报,1997,17(3):346-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