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区别范文

时间:2023-11-06 17:58: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区别,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区别

篇1

【关键词】 产品生命周期;经营风险财务风险;逆向搭配;财务战略

一、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

企业总是在不同风险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经营企业就离不开风险。企业总体风险是由于企业存在固定成本引起的。固定成本又可以分为经营性固定成本和筹资性固定成本两大类,因此,可以把企业经营面临的各种风险,划分为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

经营风险是由于经营上的原因导致的风险,也可以理解为企业未来息税前利润的不确定性。经营风险因具体行业、具体企业以及具体时期而异。市场需求、销售价格、成本水平、对价格的调整能力、固定成本等都是影响企业经营风险大小的主要因素。企业的经营风险部分取决于其利用固定成本的程度。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产销量的增加虽然不会改变固定成本总额,但会降低单位固定成本,从而提高单位利润,使息税前利润的增长率大于产销量的增长率。反之,产销量的减少会提高单位固定成本,降低单位利润,使息税前利润下降率也大于产销量下降率。一般来说,在其他因素一定的情况下,固定成本越高,经营杠杆系数越大, 企业经营风险也就越大。

财务风险,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与筹资有关的风险,尤其是指在筹资活动中利用财务杠杆可能导致企业权益资本收益下降,甚至可能导致企业破产的风险。财务风险主要表现为丧失偿债能力的可能性和股东每股收益的不确定性。企业息税前利润、资金规模、资本结构、固定财务费用水平、管理者与债权人的态度等都是影响企业财务风险大小的主要因素。在资本总额及其结构既定的情况下,企业需要从息税前利润中支付的债务利息通常都是固定的。当息税前利润增大时,每一元盈余所负担的固定财务费用就会相对减少,就能给普通股股东带来更多的盈余;反之,每一元盈余所负担的固定财务费用就会相对增加,就会大幅度减少普通股的盈余。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不同,它不是企业本身所固有的,财务风险伴随着企业举债而产生,企业认清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构建合理的资本结构,在必要的时候作适当调整,就能够对财务风险加以控制。

二、产品的生命周期

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假设产品都要经过引入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见图1)。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竞争环境和采取的经营战略不同,导致了不同的经营风险。

(一)产品引入期

在引入期,产品的用户很少,只有高收入用户在尝试新产品。引入期的经营风险非常高,因为研制的产品能否成功,研制成功的产品能否被顾客接受,被顾客接受的产品能否达到适当的生产规模,可以规模生产的产品能否取得相应的市场份额等,都存在很大不确定性。

(二)产品成长期

在成长期,产品的销售量逐步增长,产品的客户群已经扩大。成长期的经营风险有所下降,主要是因为产品本身的不确定性减少了。但是,经营风险仍然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因为竞争激烈了,市场的不确定性有所增加。

(三)产品成熟期

在成熟期,虽然市场巨大,但是已经基本饱和。新的客户减少,主要靠老客户的重复购买来支撑。成熟期的经营风险进一步降低,达到中等水平。经营风险主要是稳定的销售额可以持续多长时间,以及总盈利水平的高低。

(四)产品衰退期

在衰退期,产品的客户更为理性,对性能价格比要求高。各企业的产品差别小,因此价格差异也会缩小。产能严重过剩,只有大批量生产并有自己销售渠道的企业具有竞争力。进入衰退期后,经营风险会进一步降低,主要的问题是产品什么时间完全退出市场。

三、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逆向搭配原理

经营风险的大小是由特定的经营战略决定的;财务风险的大小是由资本结构决定的。它们共同决定了企业的总风险。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的结合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一)高经营风险与高财务风险搭配

这种搭配具有很高的总风险。符合风险投资者的要求,他们只需要投入很小的权益资本,就可以开始冒险活动。如果侥幸成功,投资人可以获得极高的收益;如果失败了,他们只损失很小的权益资本。但是,这种搭配不符合债权人的要求。他们投入了绝大部分的资金,让企业去从事风险巨大的投资。如果侥幸成功,他们只得到以利息为基础的有限回报,大部分收益归于权益投资人;如果失败,他们将无法收回本金。因此,事实上这种搭配会因找不到债权人而无法实现。

(二)高经营风险与低财务风险搭配

这种搭配具有中等程度的总体风险。对于权益投资人有较高的风险,也会有较高的预期报酬,符合他们的要求。这种资本结构对于债权人来说风险很小。不超过清算资产价值的债务,债权人通常是可以接受的。因此,高经营风险与低财务风险搭配是一种可以同时符合股东和债权人期望的现实搭配。

(三)低经营风险与高财务风险搭配

这种搭配具有中等的总体风险。对于权益投资人来说经营风险低,投资资本回报率也低。如果不提高财务风险(充分利用财务杠杆),则权益报酬率也会较低。对于债权人来说,经营风险低的企业有稳定的经营现金流入,可以为偿债提供保障,可以为其提供较多的贷款。因此,低经营风险与高财务风险是一种可以同时符合股东和债权人期望的现实搭配。

(四)低经营风险与低财务风险搭配

这种搭配具有很低的总体风险。对于债权人来说,这是一个理想的资本结构,可以放心为它提供贷款。公司有稳定的现金流,并且债务不多,偿还债务有较好的保障。对于权益投资人来说很难认同这种搭配,其投资资本报酬率和财务杠杆都较低,自然权益报酬率也不会高。因此,低经营风险与低财务风险搭配,不符合权益投资人的期望,不是一种现实的搭配。

由此可见,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逆向搭配是制定资本结构的一项战略性原则。产品或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经营风险,企业应采用不同的财务战略。

四、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逆向搭配对企业的启示

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应采用不同的竞争战略,不同的竞争战略决定了不同的经营风险,经营风险的高低决定了利益相关者可以接受的财务风险的大小,利益相关者可以接受的财务风险大小决定了适宜的资本结构筹资来源和股利政策。因此,企业在制定财务战略时,要考虑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

(一)产品引入期

在产品开发与引入期的高风险阶段,财务风险很低,对大多数公司而言,这时的经营风险比财务风险重要。毕竟,再好的融资方法也无法使不健全的经营战略取得成功。权益融资具有低风险的特点,因此可以通过向专业投资发行股票的方式融资,因为他们了解公司所面临的高经营风险。风险投资者要求的高回报只是由这类投资的高经营风险带来的。

财务战略建议:由于初创期的经营风险很高,因此应选择低财务风险战略,尽量使用权益筹资,避免使用负债。初创期企业存在很大违约风险,债权人会要求更高的利息率;初创期企业大多亏损,不能从负债筹资中获得节税的好处。因此,使用负债也未必能降低资本成本。大众投资者不是初创期企业筹集权益资本的主要目标。在筹集权益资本时,应寻找从事高风险投资、要求高回报的投资人。这些人被称为风险投资者。他们知道投资可能完全失败并为此准备了投资组合。初创期企业大多亏损,没有可供分配的利润,支付股利会遇到法律障碍。由于净现金量是负值,缺少支付股利的现金,初创期企业的股利支付率大多为零。

(二)产品成长期

成长期支持股东回报的主要因素仍然是预期资本利得,需要较高的预期增长率,因此仍然需要较大的投资。

财务战略建议:由于此时的经营风险虽然有所降低,但仍然维持较高水平,不宜大量增加负债比例。进入成长期以后,企业开始有了不多的盈利,具备了支付少量股利的一个条件。为了支持高速增长,需要扩大投资,大部分利润应当再投资,通常没有多余的现金,成长期企业大多应采用低股利政策。

(三)产品成熟期

当产品进入成熟期后,企业的融资来源就会发生巨大变化,经营风险相应降低使公司可以承担中等财务风险。同时,也开始出现大量正的现金净流量。这一系列变化使公司开始以举债经营而不单单使用权益融资。因为举债经营有较大的风险,因此公司应节约成本来弥补承担额外风险带来的损失。因此,只要通过借款导致的财务风险增加,不会产生很高的总风险,较划算的借款融资就会增加公司的留存收益,运用借款资金实现的利润会提高,权益资本的回报看起来也会更多,因此公司权益资本融资的比例降低了。

财务战略建议:由于经营风险降低,应当扩大负债筹资的比例。公司具有较高盈利水平,利用债务可以获得节税的好处。成熟期公司有财务能力进行债务筹资,但是此时有很多的经营现金流入,而再投资需求在减少,往往留存收益已经能够满足再投资的需要。一个可行的办法是借债并回购股票,可以快速调整资本结构。成熟阶段企业权益投资人主要是大众投资者,尤其是对股利更感兴趣的投资者,公司的多余现金应还给股东可以采用提高股利支付率和用多余现金回购股票的方式,回购股票比支付现金股利更有效率,在税务上也会有区别

(四)产品衰退期

当步入衰退期时,产品很显然会渐渐退出市场,如果贷款比权益融资划算,股东应尽早从濒临倒闭的企业中抽出资金,尽可能将公司的权益资本用贷款取代,就可能赚取更多利润。处于衰退期的公司,其主要融资渠道是借款,因此具有高财务风险,但可以部分与最后发展阶段的低经营风险相抵销。

财务战略建议:衰退期企业应设法进一步提高负债融资的比例,以获得节税的好处。由于负债的成本总是低于权益成本,并且具有节税的好处,可以增加企业价值。经营中获得的多余现金,全部用来分配股利,实际上是资本的返还。在生命周期的衰退期,适当的财务战略同样可以为股东创造价值,也存在某些可以避免或延缓清算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熊楚熊. 公司筹资策略[M]. 海天出版社 ,2002,(1).

篇2

关键词:食盐 体制改革 财务风险 应对策略

2011年,我国在国家改革工作会议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将深化或推进电力、铁路、盐业、邮政等行业改革。”倘若食盐行业完全实行市场经营体制,食盐行业则必须进入市场,与一般商品无任何区别。但是,食盐作为一种碘营养补充食品,与国计民生有着密切联系。一旦完全将食盐推行市场,必然为食盐企业带来一定程度财务风险。食盐企业面对此种形势,应认真分析体制改革带来的财务风险,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以便更好地适应行业改革的发展态势和发展趋势。

一、我国食盐行业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食盐专营制度在我国之所以长期实行,关键在于利用税收手段限制其超额利润,限制其过度发展,并避免巨额利润流入利益集团手中,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发展。食盐作为人们生活必需品之一,尽管社会需求量大,可是与奢侈商品比较起来收入和价格弹性较小。因此,从这个角度考虑,食盐行业并不一定非要实行专营制度。

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关键在于其能否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现如今,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深入,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变为市场经济。这种改革大背景下,食盐行业转型已成为必然,才能逐渐改善食盐行业经营品种单一、经营制度不灵活、市场观念淡薄的问题,使其更能适应食盐行业的发展。因此,食盐企业在盐业体制改革环境下应积极研究与探讨市场规律,提高对市场环境变化的反映速度和能力,采取措施加强经营管理,加快市场改革的步伐,进而使自身在改革大环境下生存发展的更顺、更好。

二、食盐行业经营体制改革为食盐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分析

客观来说,财务风险是任何一个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客观存在的一种风险,也是其不可回避的问题。食盐企业在盐业体制改革大背景下,由于面临经营体制转型、经营环境变化,使得财务风险在其生产经营中更加突出,稍有经营管理不慎都可能面临较为严重的财务风险。根据财务风险来源区分,食盐企业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突出风险主要包括投资风险、筹资风险、经营风险。

投资风险,是企业投入一定货币资金后,因市场需求变化最终收益与预期收益偏离的风险;筹资风险,是指企业在资金供求市场、宏观经济环境变化下进行的筹资活动为财务带来的风险;经营风险,顾名思义就是食盐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供销环节导致内部资金运转不畅而产生的风险,是其面临的最关键的财务风险。

三、食盐企业财务风险下采取的应对措施

(一)增强市场意识、风险意识

食盐企业长期在专营制度下得以保护经营,这种毫无竞争压力的经营使得管理者和员工缺乏市场意识和风险意识,一旦盐业体制转型完成,必将对市场变化的反映不够敏捷,难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为此,食盐企业在失去国家政策保护前应增强市场意识和风险意识,并采用科学手段认真考量市场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制定积极的应对措施,逐渐提升自身对市场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二)创新经营策略,走多元化道路

市场环境下,食盐企业除了开展售盐业务也可拓展其他业务,走多元化发展道路。为此,食盐企业应以售盐为基础,在保证食盐生产加工质量和供应链正常情况下,积极进行市场调查,研究消费群体切实需要的试验品种,根据需求生产不同种类的食盐。除此之外,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和网络手段有效开展生产原材料采购和产品销售工作,还可联合其他厂家进行集团生产和销售,并主动联系供销商以扩大销售量,尽可能消除经营风险。

(三)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将财务风险降到最低

当前,食盐企业正在逐步脱离专营制度的保护羽翼,加强失去国家政策给予的支持和保护。为了保证投资决策科学合理,食盐企业有必要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风险预警系统,准确预测项目投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任何风险,并针对性地制定应对措施,尽量在财务风险消除在萌芽阶段。另外,还用定性定量地准确预算投资项目的资金需求量,并在资金投入过程中加强财务管理。与此同时,建立效益考评制度分析与评价投资方案的运行效率和质量,以便及时发现不合理的地方,及时做出调整方案,保证项目大的投资效益。

(四)完善财务制度,加强财务管理

任何一个企业在其经营管理过程中都需要重视财务管理,食盐企业也不例外。因而,食盐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应不断完善财务制度、加强财务管理,进而提高资金运转效率和资金利用率。在完善制度保证下,积极开展企业日常经费预算工作、项目资金管理工作以及决算工作,使内部一切财务活动和实务操作走上正规化、制度化道路。为了保证财务制度得到彻底贯彻落实,应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财务团队,使各项财务工作顺利开展。为此,食盐企业应为财务人员提供良好的学习、培训环境,财务人员也应以积极进取的态度主动学习,不断提升自身职业素养,以满足企业经营发展的需要。

四、结束语

我国盐业体制转型工作正在逐步推进过程中,食盐企业脱离了专营制度的羽翼保护,使得经营发展过程中的财务风险愈加突出。为了积极应对体制转型带来的财务风险,食盐企业需要增强市场意识、风险意识,建立切实可行的风险预警系统,逐步完善财务制度,尽可能将财务风险降到最低,使自身适应转型后的市场经营环境,进而实现稳健、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宏.重庆盐业(集团)有限公司应对食盐市场放开之思考[J]. 中国井矿盐, 2010,(03)

[2]杨叶飞.深圳食盐零售环节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 特区经济, 2010,(07)

篇3

【关键词】内控管理 财务风险 风险防范

一、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概述

对企业而言,其潜在的财务风险往往具有强大的危害性,而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组织防范和避免财务风险的重要方式,日益受到企业管理者及专家学者的重视和研究。所谓内部控制,就是企业有关部门针对企业内部的各种财务资源进行计划、分配、管理与协调的活动,旨在合理使用企业资源,实现财务管理目标,最终完成企业的战略目标。高效的内部控制对企业内部管理效率及风险防范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推动着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提高,有利于加快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

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于企业内部的一个现实性问题,也是影响企业经营和发展的关键因素。所谓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整个管理活动过程中,由于资金管理不当、财务结构不合理等因素造成企业的损失与收益所面临的不确定性。这种财务上的不确定性产生于企业内部管理的缺陷和漏洞,同时也受到外部政策和经济环境的影响。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财务风险的客观性使得风险不可能得到彻底消除,这就需要企业管理者合理分析财务风险的产生原因,及时做好风险控制与防范,最大限度的将风险降到最低。

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首先,从无数的企业管理实践中可以看出,内部控制是适应企业财务管理的需要产生的,是企业财务风险防范的重要环节,而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实践为内控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现实动力。同时,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财务风险防范是企业内控管理的细化与延伸,二者在构成要素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明确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准确把握二者关系,对于提高企业财务风险抵御能力,实现经营目标至关重要。

二、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的现状

内控管理与企业财务风险防范在企业的经营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同等重要的作用,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水平,完善财务风险防范体系,提高风险控制率对企业的生存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尽管从整体上看,目前我国企业内控管理与风险防范的发展已取得一定成果,但其中存在的问题仍不可忽视。

(一)内控管理缺失,财务风险防范意识不强

随着经济全球化脚步加快,社会经济的信息化时代到来,企业面临着更多的发展机遇,但与此同时,激烈的市场竞争及错综复杂的市场环境也使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举步维艰。在这样的经济形势下,企业对风险的防范与控制至关重要。然而,部分企业片面的沉浸于新形势下的机遇之流,忽视企业应有的风险管理与防御。此外,尽管财政部已经企业内控管理的有关指导性文件,但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依然存在,部分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严重滞后甚至根本未设立内控管理组织,组织内部控制管理的专业人才缺失,体系不健全,财务风险防范工作失效。

(二)信息沟通反馈机制不健全,内控管理效率低

企业政策的贯彻执行及生产经营情况把握的关键就是企业内部信息的传递、沟通与反馈,同时,企业的内部控制是涉及企业经营各个环节的系统工程,这就需要企业内部各部门、组织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与传递。然而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部分企业的内部控制与财务管理仍保留着传统的人工信息处理方式,信息化程度不高,信息传递与处理手段落后。此外,企业管理者对企业内部的信息化管理及信息传递与反馈意识不强,部门自我意识浓厚,信息沟通与反馈机制不健全,造成企业内部信息拥堵,难以发现并预防财务风险,内控管理工作效率低下。

三、提高内控管理及财务风险防范水平的措施

(一)加强内控管理教育,提高风险意识

加强企业内控管理,提高财务风险防范与抵御水平既是企业自身健康发展的要求,也是我国会计行业的硬性规章制度。这就要求企业管理层转变观念,摒弃传统的财务管理思想与模式,充分认识内控管理对企业组织发展的重要性,树立现代化的财务管理理念,结合企业自身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发现潜在风险,建立与之相配套的风险控制与防范机制。与此同时,企业管理者要积极学习内控管理的最新知识,汲取先进经验并以之指导自身的内部控制工作,营造出安全稳定的财务管理氛围。

(二)健全内控管理体系,抵御财务风险

一方面,企业要严格按照财政部有关规定组织开展财务工作,根据企业自身情况科学的设置独立于企业财务及其他部门的内控管理部门,以实现企业战略目标为核心,加强内控部门专业的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内控管理部门的战略地位,健全内控管理体系。另一方面,企业管理者应做到高度敏感,对企业整体的经营管理活动及全部工作部门体系进行全方位的信息化建设,建立高速通畅的信息通道,以及时发现管理漏洞,抵御财务风险。

(三)完善人才选拔与建设机制

高度专业的人才队伍是企业实现高效率的内控管理及财务风险防范的一种强有力的工具。企业应全面加强财务人员的素质建设,重视对财务人员的专业性进行定期培训与更新,通过薪酬、福利等手段吸引更高水平的专业人员加入组织财务建设。同时,企业还要培养专业的内控管理人员,充分开发和利用有才能的员工,合理安排专业人员的岗位分配。此外,企业管理层也不能忽视内控管理人员及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防范财务管理内部漏洞的产生。

参考文献:

[1]鄂秀丽.企业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相关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篇4

(一)财务风险的含义

对于财务风险含义的理解,学术界内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上讲,财务风险为企业经营过程中因为各种不可控因素造成的企业财务状况的不确定性,以及由此引发的使企业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企业经营活动中各种不可知情况的出现,都有可能会导致财务风险发生,以至于使企业蒙受损失。

狭义的财务风险观将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风险划分为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两种。即企业由于经营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损失可能性称为经营风险;同理因为借入资金引起的债务偿还方面的风险就称为财务风险。这种狭义上的观点片面将财务风险限定为是由于企业借入资金而需要偿还到期债务引起的,这种界定传递这样一种信息,即如果企业没有负债,则不存在财务风险。

本文认为,财务风险不仅包括企业资金的运动过程,还包括企业资金流动过程中体现的各种相互关系。狭义的财务风险观点只包含了财务风险的一部分,片面强调了企业因借入资金导致的财务风险,这是不够全面的。本文对财务风险做如下定义: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的各项财务活动中,由于内外部经营环境及各种无法预料或难以控制的因素作用,使财务系统运行偏离既定目标而造成的经济损失的可能性。以上所说的财务活动结果主要是指两个方面,一是财务活动成果,也就是企业经营收益;二是财务状况,即企业的营运、偿债、获利能力。通常情况下,财务风险是指财务成果的减少,或财务状况变坏的可能性。每一个企业都希望尽可能多的提高财务成果,优化财务状况,但在企业实际经营过程中,财务风险是难以控制和避免的。

(二)财务风险的特征

企业财务风险产生于企业的各项财务活动,包括资金筹集、使用、回收和分配,因而,我们通常所说企业财务风险也是由这四个环节的风险构成。财务风险存在于整个财务活动中,具有损失性、客观性、不确定性、收益性这四大主要特征。财务风险的损失性主要表现在财务风险对企业的生存、发展及获利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导致企业遭受损失。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情况,并不能因为人们的意志而存在或消失,我们可以通过特定的技术或方法对财务风险加以控制和降低,却不能完全避免或消除财务风险,这就是财务风险的客观性。财务风险的不确定性表现在财务风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具有一定的可变性,在特定的客观条件下、特定时期内可能发生,也有可能不发生。财务风险的收益性是指企业虽然面临财务风险,但也并不意味着一定会给企业带来损失,如果处理得当,不仅能有效避免财务损失,还有可能为企业带来较高的财务收益。

二、财务风险预警概述

(一)财务风险预警的含义

预警通常是指根据外部环境及内外部客观条件的变化,对未来不确定的不利事件或风险进行有依据的预测和报警。预警作为一种预防手段,是一种事前科学安排,采取相应措施以达到降低风险或不确定事由造成的损害的管理手段。在自然、经济、军事、政治及社会生活等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本文中财务风险预警是指以企业信息化为基础,对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潜在财务风险进行实时监控并能够及时报警的一种技术。它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以企业的经营计划、财务报表以及其他相关的财务数据为依据,利用会计、金融、企业管理等专业理论,通过特定的财务分析方法,第一时间发现企业存在的风险,并向企业利益相关者传递信息,发出警报,以便管理者能够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控制并降低企业损失的发生,最终达到纠正企业经营方向、改进经营决策和实现有效配置资源的目的。

(二)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功能

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可以对企业经营活动中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进行科学有效的预判并及时发出警报,避免因为财务风险使企业蒙受损失。因此,这套系统可以对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有效的进行实时监控,在关键的时点上发出警报,使企业管理者提前做出相应的决策。总体来说,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具有监控预测、诊断、修复和维护四大功能。

1、监控预测功能。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是对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特殊情况进行预测,用各种财务指标的实际数值与制定的标准值进行比对,如果发生非正常的偏离或有异常,就会给管理者相应的提示,以便针对这些异常做出相应的反应。

2、诊断功能。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可以根据预警结果,准确找到财务指标的偏差点,并通过分析反向查找影响这些指标的根本原因,为管理者对症下药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使其可以对企业在经营中出现的不良状况进行正确的处理。

3、修复功能。通过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监控预测和诊断功能,我们可以找到影响企业正常经营的根本因素,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提出正确方案和措施来改进企业的经营,修复相关指标,使企业的经营和各项指标回到正轨上来。

4、维护功能。通过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可以使企业能够敏锐和准确得发现企业潜在的财务风险,管理者据此可以及时调整经营管理方式,达到有效地避免和防范财务危机的发生,即对企业的财务系统进行有效的维护使其始终处于正常的运转状态。同时,也有效避免了在日后的经营活动中类似不利影响因素的再度发生,使企业得以健康的成长。

(三)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构成

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运行原理是通过对经营过程中各项影响企业财务状况的因素进行分析,对各种可能发生的不利影响因素进行有根据的预测。为实现以上系统目标,预警系统分为如下模块:

1、财务风险信息模块。该模块由信息搜集、存储、加工、处理、传输、显示、利用等步骤构成,各种原始数据经过上述几个环节,最终形成用于财务风险决策的相关信息。它为管理者获得准确信息、充分识别和正确分析财务风险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影响财务风险决策信息的四大因素有:原始数据、信息设备、财务人员、财务信息的处理方法。为了获得完整、及时、准确、有效的财务信息,正确预测和判断财务风险,企业应对上述四大关键因素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2、财务风险指标计算模块。该模块利用财务风险信息模块提供的相关数据,代入财务风险预警体系中的预警指标公式,计算出相应的指标值,最后再由综合评价和预测模块对其进行系统的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这一模块本质上是对基础数据的加工处理,不可避免会存在一定误差,对特殊指标也有估值的情况出现。

3、财务风险综合评价和预测模块。该模块根据计算模块处理后的原始数据得到各种预警指标的数值,利用系统提供的综合评价模型和预测模型,对企业当前经营状况下的财务风险进行综合评价,同时对企业面临的潜在风险进行有效的预警,达到系统的最终目的。

三、财务风险预警分析方法

财务风险预警分析方法是财务风险预警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国内外企业在进行财务预警的工作上,主要运用定性分析方法和定量分析方法这两大方法作为主要的分析工具。由于各个企业的具体情况都有所区别,因此在企业构建适用自身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也是千差万别的,这就需要由企业自己来选择最为适合的财务风险预警分析方法组成适用的财务风险预警分析方法体系。

(一) 定性分析方法

定性分析方法是指评判人员对企业的财务运行状况以及在企业组织管理体系中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综合评判,并根据评判结果作为预警结论的理论依据。一般定性分析方法包括以下四种:

1、标准化调查法

是指企业组织一批在相关领域具有较高专业水准的专家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全面分析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处的内外环境,对企业在整个发展、壮大的过程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最后归纳出企业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并据此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作出预判,并借此预测各种潜在的风险。

2、“四阶段症状”分析法

企业财务状况不佳通常都会有特定的表现形式,由最初阶段到后期阶段呈现逐渐恶化的趋势,该分析方法把这个过程划分为潜伏期、发作期、恶化期和实现期四个阶段,对于每个阶段对症下药,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相应的治理调整。

3、三个月资金周转表分析法

这一分析法主要用于企业短期财务风险的预警。该方法认为,一般情况下,企业的营业收入不断上升时,就会有持续的现金流入,此时偿还债务的压力较小。但如果企业的营业收入开始逐渐下降时,相应的现金流入也会不断减少,企业就会面临偿债方面的风险。这种方法的实质是考虑到企业面临着变幻莫测的财务环境,所以要保持较高的资金安全度,保证满足企业短期资金的需求。通过编制未来三个月的现金流量表来预测企业现金流的情况,如果连短期需求都不能得到满足,那说明该企业的财务状况是令人堪忧的。

4、管理评分法

管理评分法的应用原理是把可能引起财务风险的相关因素或预兆按大类分别列示,并按照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大小进行赋值,然后对受评判企业进行打分并汇总加和,最后用总分和标准分进行比较,确定该企业的财务风险程度,将定性分析进行一定程度的量化,使结果更直观,更容易比对。

管理评分法简明、有效,但也有其局限性,那就是易受评判者主观意志的影响。评判者的专业知识、技能以及对于被分析的目标企业的认识程度等都会影响其分析过程及结果,如果分析出现偏差,就很可能导致管理者做出错误的决策,带给企业巨大的损失。

鉴于定性分析存在的种种缺陷,研究人员逐渐将研究重点集中在定量分析方法的研究应用。定量分析以客观数据位基本依据,得出的结论比较客观,并且针对某一问题得出的结论统一,不存在主观性的差异。

(二)定量分析方法

定量分析的方法是以量化的数据和模型为基础,通过特定方法的计算后根据结果进行相关分析和预警。定量分析方法和模型较多,主要可分为单变量模型、多元线性判定模型、多元逻辑回归模型、多元概率比回归模型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等。

以上几种模型中,单变量模型相对简单,应用也比较容易,但企业现实经营活动中面临的环境复杂多变,企业的财务状况也错综复杂,单变量模型因为其考虑因素相对单一,结果也较片面。为了避开单变量模型的这种缺陷,多数研究者更倾向于采用多变量分析方法。多元线性判别分析方法是通过对多个不同财务比率构造线性函数来预测财务风险的分析方法,主要包含有“Z-Score”模型、 “F”分数模型,台湾多元线性函数等。其中“Z-Score”模型是本文将要用到的模型,在后文会做进一步详细的阐释。多元逻辑模型(Logistic)首先寻求被评价企业的条件概率,并以此为依据来判断企业的现时财务状况和面临的财务风险。根据传统经验,财务比率是允许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的,这并不代表企业发生财务危机概率的显著增加,只有当财务比率值超出某一界限的时候,财务风险可能突然增加,也就是说很可能财务比率值与财务风险的概率这二者之间是非线性的。多元逻辑模型(Logistic)不需要自变量服从两组间协方差相等和多元正态分布的条件,其判别方法是首先根据多元线性判定模型计算目标公司的破产的Z值,据此再推算出公司破产的条件概率,以此作为评判企业财务风险大小的依据。该模型优于其他模型的特点是放宽了假设条件,使线性方程不受统计假设的约束,因此该模型具有更广泛的适用范围。多元概率比回归模型与多元逻辑模型(Logistic)很类似,主要区别在于该模型假设企业样本服从标准正态分布,在推演模型的计算过程中,多元逻辑模型(Logistic)采用线性回归的方法,而多元概率比回归模型采用极大概率函数求极值的方法。类神经网络方法是一种借鉴了基于人脑与神经系统的研究成果,受其启发并以此为原理发展起来的信息处理技术。这种方法由输入层、输出层和隐藏层三部分组成,采用平行分散的处理模式。该方法模拟人类大脑神经系统的运作,以有限的公司样本指标为基础,培养出具有一定判别能力的网络结构,继而利用已有的结构模型为模板去判其他目标对象,根据差异大小最终达到预测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赵玉梅,刘琳.谈企业财务预警系统.商场现代化,2007;1

[2]范抒,吕华.构建适合我国企业的财务预警系统.商业研究,2005;19

[3]刘红霞.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方法及系统的构建研究.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篇5

组织机制

财务风险控制组织机制的建立,即成立集团内部管理机构。它是涉及部门协调、人事安排、权责划分的一种制度性安排。应具备以下条件:1.有较高的管理层次;2.制定明确的控制管理目标;3.拥有优秀的控制管理人员;4.具备全员风险控制意识。

为确保管理机构的有效运行,应保证其独立性和权威性。管理机构应相对独立于企业组织的整体控制,不直接参与具体经营过程;并且只有当管理机构只对董事会负责时,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其权威性。机构人员应熟悉集团管理业务、具有现代经营管理知识和技术,必要时还可聘请外部管理咨询专家。

运行机制

财务风险控制运行机制应以财务业务整体化管理系统为载体,通过建立健全全面预算管理、资金管理、信息采集分析和控制监督等机制保障运行。

1.全面预算管理机制。对于规模巨大、组织结构多样的传媒集团,在已有的集团一体化财务控制体系中,实施有效的全面预算管理是集团实现财务控制的重要方法和必要手段。

2.资金管理机制。传媒业区别于其他行业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生产经营活动中对现金持续的大量需求, 特别在传媒集团的核心环节内容制作上, 需要大量的现金予以支持。如果这个环节发生现金支付危机, 将会对集团的核心能力造成致命打击。这就要求传媒集团建立以下机制:⑴确定资金集中管理的平台。集团公司可选择建立资金结算中心或者组建财务公司这种非银行金融机构。⑵建立先进安全的资金结算管理网络。集团公司一般下属单位较多、分布较广、业务量大, 资金运行速度快,没有现代化的网络技术支持根本无法完成资金集中管理的任务。⑶具备财务预算和资金预算编制和执行能力。没有准确的预算, 就没有资金的准确运营和管理, 就无法发挥资金集中管理的高效率。

3.信息收集、分析机制。财务信息收集机制是财务风险控制系统能够准确预知企业可能发生的财务危机,及时采取措施实施控制的前提条件。财务信息的收集要求在对大量信息分析的基础上,掌握企业的财务、经营等内部实时信息,掌握行业竞争、国家政策等外部信息,识别每一个相关的财务危机征兆。具体做法:一是选择先进成熟的系统平台,建立一个系统的会计核算系统和分析系统。二是由信息分析处理系统处理预算、核算、差异、分析、指令等综合信息,为经营管理决策提供相应的支持。三是推进财务与业务一体化,逐步实现生产经营全过程的信息流、实物流、资金流的集成和数据共享,信息集成、过程集成、功能集成的管理信息全面集成。

财务信息分析制度就是建立以财务风险控制指标体系为主要内容的报表分析和信息披露制度。各级公司的财务部门应及时地将预警分析的结果和信息传递给决策层,使决策者能够迅速地指令,采取决策。

4.财务风险控制监督机制。集团内部控制监督机构在风险控制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判断识别潜在的、隐性的经营风险、财务风险来说,健全内部控制监督机构、组织集团内部审计,非常有效。根据公司法的要求,须设立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如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监督审计的范围应覆盖所有预算单位,根据集团授权和经批准的年度审计计划实施定期和不定期审计,并向董事会报告工作。审计监督的内容应覆盖经营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和财务控制系统的所有方面,包括内部控制的健全性、有效性,预算编制的合规性和预算执行的真实性,重要战略经济决策、重大招投标和经济合同签订的科学性、合规性等。

参考文献:

①伍柏龄:《企业集团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②王月欣:《现代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4年版

篇6

[关键词]财务分析;财务风险预警;管控机制

1企业财务分析与财务风险预警分析概述

1.1企业财务分析概述

目前,社会对于财务分析的定义尚无统一标准,美国南加州大学著名教授WaterB.Neigs指出,财务分析的本质就是搜集与决策有关的各种财务信息,并加以分析和解释,进而为利益相关者做出准确决策提供参考信息。财务分析作为一门综合性、边缘性的学科,其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会计学、财务管理、金融学、统计学、经济分析等专业学科,以企业财务报表、附注信息、记账凭证等为分析对象,采用一系列专门的分析技术和方法,对企业历史和当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状况进行分析,对其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以及发展能力等进行评价和预测。通过财务分析可以为企业经营管理者、投资人、债权人、政府等利益相关者提供及时准确的决策有用信息,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企业过去的经营情况、掌握企业目前的运营动态、预测企业的未来发展趋势。目前,财务分析的方法与分析工具众多,具体应用应根据分析者的目的而定,最经常用到的分析方法主要围绕财务指标进行单指标分析、多指标综合分析等,借助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等进行分析,最后通过图表、文字等形式向信息使用者描述分析结果。

1.2财务风险预警分析概述

财务风险预警分析又被称为“破产预警分析”,将企业的各财务报表及附注资料作为分析研究对象,通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权益净利率等财务指标或借助数学技术构建模型,对企业日常的财务状况进行检测,预测企业经营失败的可能性,防范企业财务风险恶化,从而发出预警信号。美国学者Fistpatrikc最早发现了财务比率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预测风险作用,他在1932年开展单变量破产预测研究时,以19家公司为分析样本,运用单个财务比率将样本划分为失败和非失败两组,并发现预测判断能力最强的指标是净资产收益率和产权比率。美国芝加哥大学的教授Beaver将统计学方法正式运用于财务风险预警机制,1966年,Beaver在美国会计评论上发表了《可以预测失败的几种会计手段》一文。在这篇文章中,他运用单一的财务比率变动趋势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预测,并得出“财务失败的时间越近,财务指标的预测能力就越强”的结论。1968年,美国学者Altman提出了Z-score模型,该模型通过统计方法将多个指标变量建立成一个多元线性方程,开始对财务风险进行多变量综合分析。随后,越来越多的预警模型被提出来,影响较为广泛的有Logistic回归模型,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聚类分析法等统计学方法以及人工智能分析法所建立的预警模型。

1.3财务分析与财务预警分析的区别和联系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财务分析可以判断一些财务方面的问题,也可以发现需要预警的事项,财务分析和财务预警分析有相同的作用,都可以对企业财务状况好坏进行诊断分析,但财务分析和财务预警并不完全等价。财务分析是以企业财务报表为主要依据进而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状况等进行的一种系统分析和判断。而财务预警最核心、最关键的一点在于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过程进行预测,从而帮助企业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一般是当企业财务状况出现较大风险时向企业管理当局提出的预警。财务预警通过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财务方面、市场状况等进行分析预测,不仅可以帮助企业监测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潜在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还能使企业经营管理者事先了解企业经营中潜在的财务风险,并制定针对性应对策略,最终有效规避风险,以免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

2企业进行财务分析与财务风险预警的意义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为了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为股东创造更多的财务,需要做好风险,尤其是财务风险控制,将其限定在可允许的风险水平内。在此过程中,需要经营管理平衡好风险和收益之间的关系,避免决策不当陷入经营困境。引发财务风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生产成本过高、存货积压、产品质量不达标、资本结构不合理、企业战略多变和资不抵债等都会引发财务风险,如果企业不能及时予以有效回应,就可能导致这些财务风险进一步恶化,使企业陷入更大的财务困境。由此可能引发企业客户黏性降低、市场份额减少、企业信誉受损,甚至企业破产、清算等。财务预警可以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状况进行检测、诊断,因此,企业有必要在经营过程中做好事前、事中、事后的财务分析和监控预警,为企业利益相关者制定准确的决策提供支撑,防范危机发生。财务分析和财务预警能够帮助企业利益相关者在风险或危机尚未来临或者处于萌芽阶段时,制定积极有效的投资、筹资或生产经营决策。如对于政府部门,可以依据某行业企业的经营情况、国家经济发展形势等制定有利的方针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税收政策等,推动或抑制某一行业发展,从而促进我国经济水平提升和企业发展;对于投资者,则可以根据企业的财务分析或预警结果,做出是否投资、投资多少、是否撤资等决策,从而降低损失、保证收益最大化;对于企业的经营班子,可以监测企业运营是否正常,根据出现的异常情况或数据偏差问题,制定及时有效的应对之策,防范和预防危机发生,制定企业可持续发展经营战略。

3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管控机制研究

财务分析和财务预警对任何企业来说,都应当给予高度重视,建立符合企业发展特征、与自身经营现状相适应的管控机制,从而更好地监测经营风险和财务危机。

3.1构建完善的财务预警体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企业要想更好地发挥财务预警的风险危机警示作用,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财务预警体系是重中之重,从财务和非财务的角度对企业进行定量及定性的全面、系统预警分析。在选取确定的预警分析指标时,不能盲目跟从,亦不能固步自封,应当从企业实际出发,结合宏观经济政策环境、技术环境等,制定科学合理的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增强可操作性和实用性。这是企业及时发现和管控风险危机的基础保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利益相关者的切身利益,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实力。

3.2提高财务风险预警意识

树立风险预警意识不是只喊口号,也不只是企业管理层自身的事情,需要企业全体员工积极参与其中。企业应在日常经营过程中,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企业全体员工进行风险预警意识的宣传工作,逐渐培养并不断增强员工的风险防范预警意识。同时,企业经营班子要积极构建专门从事财务分析与财务风险预警的机构,配备具有较高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的人员,加强财务数据等预警分析,以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源并实施有效管控,帮助企业规避财务风险或降低财务危机发生的概率。

3.3制定科学合理的制度规范

公司的发展与相关工作开展都需要一定的理论、制度和方针战略指导,因此,要提高企业财务分析和财务风险预警能力、规避和降低风险的能力等,要求企业高度关注相关领域和业务部门的制度建设。不断加强企业制度规范,形成具有一定刚性、适当灵活的财务预警管控制度和工作流程,提高企业发现日常运营中存在潜在风险的效率,以及时予以应对和防范,避免企业或其他利益相关者遭受重大损失。好的制度规范是企业成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确保企业完成宏伟战略目标的前提,因此,企业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制度规范来开展财务风险预警管控工作。

3.4有效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

互联网技术、大数据、云计算、数据挖掘技术、Python和R语言等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企业处理海量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提供了可能。神经网络、人工智能等方法的出现,为数据挖掘分析研究数据之间潜在的逻辑关系提供了支撑,借此进行数据分析可以提高数据的价值,能够为利益相关者进行科学决策提供有用的参考信息。因此,企业要积极引进并有效运用这些现代化技术手段,向其借力,以更好地发挥财务分析和财务风险预警的作用,加强企业的风险管控能力。

4结语

篇7

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是指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依赖和制约的预警体系。通过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将风险预警机制引入企业内部管理,形成风险承担和管理制度。财务风险预警机制主要包括财务信息收集传递机制,财务预警分析组织机制,财务风险分析机制和财务风险处理机制。预警组织机构是财务预警的核心部门,主要由技术人员、财务人员和管理咨询专家组成。良好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需要信息传递收集技术,将财务信息及时传递到相关分析系统,进行数据分析。财务预警分析系统是核心,主要将财务数据信息进行核实和比对分析,通过环比和横比的分析,发现财务风险问题,及时评估相关损失。财务分析机制应该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做到不偏不倚,客观真实。财务风险处理机制是关键,不怕出现问题和风险,要在出现问题和风险之后及时处理和应对,尽可能降低风险所带了的影响。

二、施工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分析

(一)施工企业债务风险较大

施工企业施工周期长、资金需求量大,投资回报率低。部分施工企业需要垫付资金,资金缺口较大,财务风险较高。在举债过多的同时,容易造成流动性过低,偿债压力较大,施工企业的项目部和事业部一般都是非独立法人,不可从金融机构贷款,一旦自有资金周转不开,就要向银行筹借新债偿还旧债,本金利息较高。

(二)施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长高于利润的增长,施工企业获利能力较差

项目工程竞争力不强,最近几年,劳务价格和原材料价格不断攀升,总成本过高,项目存在亏损风险。

(三)资金周转效率较低

尤其是应收账款的周转速度较低,营运能力不够高,应收账款转为坏账的风险较大,企业存货库存较高,企业财务风险加大。施工企业管理不善,粗放式管理,导致公司生产开支较高,施工成本居高不下,还未竣工就已经亏损严重。

(四)现金流量偏低

部分生产经营设施老化,银行资金需求量大。由于盲目扩张,摊子较大,施工企业效益较低。

(五)筹资风险和投资风险和经营风险

主要涉及财务风险中的利率风险、负债结构风险、决策风险和监督管理风险,投资风险涉及投资周期风险、投资回报风险,施工企业往往陷入经济纠纷和意外事故,涉及的金额都较大,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营风险。因招投标风险的存在,在经营过程中很容易形成一定的财务风险。

三、施工企业财务风险成因分析

一方面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形成的风险。国家节能减排、扩内需措施的不断实施,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较大,施工企业的业务量较大,涉及资金较多。与此同时,施工企业人员较多,人员和企业相对过剩。我国施工企业在进入国际施工市场的同时,国外施工企业也进入国内市场,加大了国内施工市场的竞争,后金融危机时代,建筑市场萎缩,施工企业较多,部分企业为中标不惜以低价竞标,财务风险较大。金融危机对施工企业产生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导致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财务风险较为凸显。另一方面,由建设合同、法律形式形成的风险。施工企业涉及的法律合同较多,期间涉及众多法律法规,包括施工合同、物业合同、资金管理合同、资金垫付合同以及安全施工、廉政合同等等。部分施工企业可能有时需要变更临时合同,导致双方权利义务不对等,在结算账款和合同履行上引一系列的纠纷,合同金额一般较大,形成财务风险的可能性较大。

四、施工企业财务预警管理体系的建立

(一)建立施工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是充分发挥财务风险预警作用的关键。施工企业财务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主要目标是建立完善的预警指标体系,快速、准确识别和评估相关财务风险,为施工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财务基础。财务风险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主要有重要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和风险零容忍原则。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首先要识别和评估施工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对关键财务风险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筛选出关键的财务预警指标,合理确定关键财务预警指标的阀值。及时发现新的风险点,将财务风险指标动态管理。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主要包括盈利性预警指标、偿债预警指标、周转速度指标和持续发展指标。

(二)建立施工企业财务风险预警责任机制

为应对施工企业财务风险预警责任制度,要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组织机构,使风险预警的功能得到正常发挥。要成立财务预警组织管理委员会,成员可以为兼职人员,由技术骨干、专职财务人员、审计人员和管理人员组成,同时,要积极吸纳一定的外部专家学者,制定风险管理机制,落实相关风险责任,搭建风险管理平台,研究相关预警方案,将财务预警相关责任考核落实到位。要进一步加强施工企业财务预警风险的监测和预报工作。要逐步建立财务风险预警责任层级,明确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员,确定不同的预警等级和责任岗位,遇到财务风险预警能够及时反馈和应对。要区别设置财务预警级别,一般财务预警由一般工作人员处理,中度财务预警由中层管理人员负责,高度财务预警由高级管理人员负责处理。

(三)建立施工企业财务风险预警处理机制

1、要严格规范财务预警信息的审核和警报

及时有效地预测可能发生的财务预警信息,要加大对财务会计信息的系统分析,抓住相关财务风险关键审核点,对比相关内部数据和外部市场、行业数据,从市场、原材料、人工成本等方面系统分析,排除由于人为原因产生的相关偏差,确保财务预警信息的准确真实有效。相关责任人要根据已审核的相关财务数据,确定预警等级,将相关信息及时发送到责任岗位。

2、加强财务风险预警指标分析

通过分析财务预警指标的各组成要素,及时评估风险大小和敏感性,确定预警产生的原因,评估相关损失。将控制重点放在重大风险的防控上。采用的方法主要有因素分析法、敏感性分析和趋势分析法。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3、建立财务风险应对机制

预测出相关风险后,风险相关责任人要根据风险预测结果,制定风险防范和处理方案,报风险管理委员会审批,采取转化、化解和处理等措施,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要做好应对风险的准备工作,明确分工,制定详细的处理流程,明确处理时限和阶段性目标,严格督导相关方案的执行情况,处理相关责任人员,出具风险防控报告。

4、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报告制度

通过相关处理程序之后,要使全体员工明确相关处理流程,及时了解企业整体的财务风险指标。财务预警报告主要包括财务预警体系的运转情况、重大财务风险的处理和应对情况、针对重大风险采取的应对措施、风险造成的损失、重大财务风险对施工企业的影响分析等。

5、建立财务风险保障体系

篇8

1.1筹资风险

筹资风险也叫融资风险,由于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时间短,很多地方不健全,商贸企业的融资渠道也有限,面临较大的筹资风险,目前商贸企业在我国的主要融资渠道是银行贷款和民间借贷,中小型的商贸企业在资本市场上难以获得资金,造成商贸企业融资渠道十分狭窄。通常企业的融资渠道可以分为三类,即借款、发行债券、股权融资,在健全的资本市场中,三种融资方式都较为普遍,企业的融资渠道也较为广泛,但是在我国的市场中,商贸企业难以发行债券,股权融资也很少,基本上都是靠借款来补充企业的现金流。银行是目前我国金融体系的枢纽,商贸企业的资金大部分是从银行借取。但是随着最近银行收紧放款额度,商贸企业将难以获得贷款。很多的商贸企业为了获取资金,只能依靠民间借贷筹资,而民间借贷的资金成本很高,一些民间借贷的利息率甚至要高于商贸企业的年净利率,造成还款压力巨大,一旦还款期限内无法还清所借的民间借款,企业将面临破产的风险,可见筹资风险是商贸企业目前的主要风险之一。创办于1996年的合俊集团,就是由于财务风险引起企业的倒闭,该集团是前几年我国规模较大的OEM玩具生产商。其于2006年在香港成功上市,2007年,公司的销售额超过9亿港元,是当时规模最大的玩具厂商之一。但是在2008年以后,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锐减,企业的效益急剧下降。由于企业的营业收入、利润等急剧下降,不得不关闭了其在广东的生产厂,导致企业倒闭的因素很多,但是财务的筹资风险是重要原因之一,在这一情况下,企业的资金严重匮乏,向银行贷款的途径也行不通,内地甚至没有一家银行愿意贷款给合俊集团。

1.2投资风险

投资风险是商贸企业面临的又一个财务风险,而且这一风险和筹资风险相比,更为复杂多样。由于商贸企业投资的选择很多,而不同的投资领域又面临着不同的财务风险,尤其是投资到不熟悉的领域中,面临的投资风险更大。很多的商贸企业就是因为投资选择不慎而出现经营亏损,造成倒闭等。合俊集团就存在着严重的投资失误,导致企业面临很大的投资风险。合俊集团为了拓展经营范围,投资到公司不熟悉的领域,曾在2008年2月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支付给天成矿业2.69亿元的现金,导致集团的资金链绷紧,经营出现严重困难。此外,合俊集团在2007年还以3.09亿港元的高价购买福建大安银矿勘探权。实际上收购的这家银矿一直都没有取得合法的开采证件,根本无法进行采矿作业,造成企业巨亏,跨行业的投资令合俊集团陷入资金崩溃的困境。这一案例充分说明了商贸企业的投资风险,即投资不熟悉的领域,面临着很多的不确定性,而没有充分的事先评估,将为企业的投资埋下巨大的隐患,合俊集团就是典型的投资失败案例。

1.3资金回收风险

商贸企业资金回收风险主要表现在应收账款无法及时收回方面,由于商贸企业为了促进销售,很多时候采取赊销的办法,而这就面临着坏账的风险,尤其是信用期限较长的应收账款,坏账的风险更高,资金回收可能导致风险。一旦商贸企业出现较大数额的坏账金额,将直接导致企业经营出现困难,资金紧张。案例中的合俊集团就是由于盲目投资,导致企业资金无法收回,集团在购买福建大安银矿勘探权时曾经约定,如果无法进行矿产开采,对方要全额退还合俊集团所支付的3.09亿港元,但是实际上合俊集团并没有收回该笔资金,导致本来就紧张的资金链出现断裂,合俊集团为了维持运行,甚至出售其固定资产,但是也仅仅获得2500万港元,只够企业运营两个月。通过这一案例可以看到资金回收对于商贸企业的影响,一旦无法正常收回资金,企业的正常经营都将受到影响,出现经营停滞、企业价值减少等。

1.4内部控制风险

商贸企业的内部控制风险主要表现在资金的收付、账务处理等方面,如果企业的内部控制不到位,将出现内部控制方面的风险,影响商贸企业的运行。所谓的商贸企业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确保企业制定的经营方针得到贯彻执行,实现其经营目标,而制定的规章制度,除了内部控制制度本身外,还包括在实施内部控制制度过程中制定出的奖惩条款。企业的规章制度是现代企业治理机制下企业所必需的制度规范,其最终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保证企业的健康运行。商贸企业内部控制包含五个要素。商贸企业的内部控制缺陷表现在两方面,即设计缺陷和运行缺陷,设计缺陷是指企业在设计内部控制制度时有所缺失,缺少控制目标所必需的控制程序,或者是现在使用的控制制度存在不合理之处。合俊集团在2008年就出现了严重的内部控制风险,在企业销售受到金融危机影响的情况下,合俊集团内部出现了管理方面的混乱,一些需要严格分离的岗位出现了兼容的情况,内部控制因此出现了风险,最严重的时候甚至出现一个岗位数人同时负责,但是却十分的混乱。

2防范商贸企业财务风险措施

2.1确定最佳资本结构,降低筹资成本

商贸企业要合理确定资本结构,将短期筹资和长期筹资相结合,保证企业的资本结构更为合理。首先,商贸企业需要积极地拓宽融资渠道,增加融资的途径及长期借款的比例,降低短期筹资的金额。其次,商贸企业要提升自身素质,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加强信用制度建设,从而提高企业的内源融资能力,在自身条件良好的情况下,能够为外源融资创造有利的融资条件。除了加强商贸企业自身的建设,提升信誉外,企业要积极地进行股权筹资,通过对不同投资主体的引入,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促使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更加合理。但是也要适当控制股权筹资的比例,股权筹资虽然是较为快速的方式,但是股权筹资面临着企业估值、控制权等诸多问题,一旦处理不善,可能导致企业控制内部管理出现混乱。简而言之,商贸企业要依据现有的经营状况,确定最佳的资本结构,尽可能地降低资金成本,增加企业的效益。

2.2合理选择投资领域

商贸企业由于经营范围不同,所投资的领域选择较多,但是在进行投资选择时,应尽可能选择熟悉的领域进行投资,避免出现因盲目扩张而投资失误的情况。合俊集团的破产倒闭就和盲目的投资扩张有关,其主营是玩具的生产加工,却耗巨资投资自己不熟悉的矿产开采行业,从而带来巨额亏损。通常商贸企业在进行投资时,比较理想的选择是投资相关领域,即选择同心多元化战略,这样能够减少因业务不熟悉而出现的风险,同时易于企业的经营管理。现在很多的商贸企业为了扩展自身规模,选择投资利润丰厚的行业,如房地产、餐饮行业等,但是这其中就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房地产的资金需求情况和商贸企业存在很多的区别,如果按照商贸企业的财务管理逻辑对房地产进行管理,将出现严重的问题,导致财务管理无法适应开发工程的需要。此外,投资房地产等行业面临的风险和商贸企业也有很多的不同之处,尤其是面临的市场风险和政策风险,这对于房地产、餐饮行业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对商贸企业经营业务的影响。因此,商贸企业在选择投资领域时,不能只选择回报率高的项目,而要考虑项目的长远发展,对企业自身的影响,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等,通过综合考虑,选择最佳的投资领域。

2.3建立财务预警系统,加强风险管理

商贸企业的风险预警,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即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及量化,通过这两个环节,能够较为完整地对财务风险进行预警与管理。商贸企业财务风险识别主要需要考虑两方面,即当前已经存在的财务风险和未来潜在的财务风险,通过对这两种风险进行识别、应对,能够有效地降低商贸企业的财务风险。通常风险的识别是预防的前提,只有准确及时地对风险进行识别,才能够为风险应对提供有用的信息。在商贸企业财务风险识别过程中,需要尽可能地考虑到风险的所有潜在因素,包括交易过程、管理过程、外部环境等。对于已经识别出的潜在风险,必须及时查找、分析风险因素和风险信号,以尽可能准确地评估风险。对于新发现的风险因素、风险信号,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报送相关部门,及时进行风险防范。在对商贸企业财务风险评估及量化中,需要对识别出的风险尽可能地量化。商贸企业财务风险被识别后,相关人员就应该对其加以评估,评价风险程度的高低,并且需要对风险进行量化,确定风险的发生概率,以及造成的损失,建立相应的模型,准确地预测会计业务操作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对于风险水平低、影响小的风险可以使用风险承担,对于风险影响范围广,并且影响重大的风险,可以选择风险转移或者风险对冲。规避风险的方法很多,需要管理人员在合理分析风险的基础上进行选择,做到风险损失的最小化。

2.4强化商贸企业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风险是商贸企业中时刻存在的风险,因此,需要健全商贸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可以从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这三方面进行,首先,商贸企业需要建立一套严格的内控规章制度,如《企业资金授权审批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相关的制度。在商贸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要合理设置职能部门,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建立完善的财务控制和职能分离体系。充分考虑商贸企业内部不兼容职务以及相互分离的制衡要求,形成内部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格局。事中控制体现在保障资金安全性、完整性、合法性等方面,包括对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等的控制,主要包括账实盘点控制、库存限额控制等方法。在内部控制中,事后监督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每个会计期间或者每项重大经济活动完成之后,内审部门都必须按照监督程序,审计各项经营活动,及时发现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薄弱环节,然后尽快加以完善,杜绝这方面的风险。

3结语

篇9

【关键词】负债经营;强化管理;控制;发展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3)12-0076-02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必须具备充足的资金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那企业如何才能够取得足够的资金呢?通常企业为取得开展经营活动所需资金的途径有两个:一是所有者投资;二是债权人贷款。债权人贷款即企业向债权人借入的资金―银行借款、商业信用和发行债券等形式吸收借入的资金。企业运用债权人贷款进行经营活动,于是产生负债经营现象,本文拟就企业负债经营活动中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

一、负债经营的必要性、特点

(一)负债经营的必要性

负债经营是企业通过银行借款、商业信用和发行债券等形式吸收资金,运用这笔资金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使企业资产不断得到补偿、增值、更新的一种手段。

企业负债经营可以产生显著地经济效益。从宏观方面来看:首先,由于企业处在债务人的地位,国家可以充分发挥银行信贷经济杠杆作用,在信贷政策上,采取区别对待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不同产品、经营好坏、信用优劣等不同情况决定贷放与否、期限长短和差别利率等政策,从而促使企业不断改善经营管理,多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来提高经济效益。其次,负债经营会促使企业进入金融市场争取投资机会,不但能控制社会财源,而且会使资金供应者和资金使用者都更加关心投资效果。再次,负债经营能够克服财力不足,负债引进和采用国外的高新技术,可以填补我国工业空白,提高现代化水平,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从企业微观来看,负债经营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负债经营能解决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金不足;负债经营促使企业加强经济责任,是企业具有压力和动力;负债经营可以运用更大的资金力量扩大企业规模和经济实力,提高企业营运效率和竞争能力;负债经营可以取得财务杠杆效益。

(二)负债经营的特点

一般来说,负债经营的企业,无论其负债比率的高低均具下列特征:

1、还本性。企业利用负债进行经营,无论企业盈利与否都必须按时足额偿还本金,否则债权人有权诉讼。

2、定额性。对企业来说,支付的利息是固定的,它不会因为企业盈利多而提高,也不会因为企业盈利少而降低。

3、时间性。企业对外负债的代价主要表现为利息或商业折扣等。这些代价都是时间函数,企业必须按时支付,否则会影响整个企业的信誉,若企业偿债下降,则会增加举债成本。

4、效益性。企业利用他人资金进行本企业经营,具有潜在效益性。负债成本当期产品成本可作为期间成本从销售收入中减去,从而减少了企业所得税,因此企业可以获得免税利益。

二、企业举债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对举债的风险缺乏足够的认识。一些企业往往偏重于争项目、争资金、争资源,而忽视对项目效益的可行性分析和本身还贷能力的估算,不少项目的还贷也就此发生搁浅。等到还款期逼近,企业决策者虽四处奔走,但效果甚微,沉重的债务影响整个企业的正常流转。

2、企业对举债的使用缺乏有效的管理。一些举债企业对整个企业的资金缺乏有效的管理,企业一旦出现资金不足就向银行借钱,造成负债的不合理。有些企业已到了债台高筑和资不抵债的境地。

三、负债的风险、资本结构分析及举债的策略。

(一)负债经营的风险

1、负债经营风险的划分。

根据企业是否使用债务,可以将企业经营风险划分为商业风险与财务风险。

商业风险指企业不使用债务时的经营风险,主要指企业生产经营方面可能遇到的不确定情况所带来的风险。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使用债务所增加的风险,在这里财务风险是一个狭义的概念,它就是指企业利用负债进行经营所带来的的风险,负债因有固定的付息日和偿还期因而当企业经营情况下降时,负债经营往往面临不能按时付息还债以致破产的风险。

(二)负债经营企业资本结构分析

企业由于举债过少失去发展机会,而举债过多又会面临巨大的负债经营风险。因此能够进行适当的负债经营,会既获得最大盈利而又不致面临破产风险,这就要求企业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合理地选择适合本企业情况的最优资本结构。下面着重从负债的角度分析企业资本结构。

现实中决定资本结构的因素很多,除通常所指的资本成本,财务风险外,还有如下一些重要因素:

1、企业经营的长期稳定性。大中企业,尤其是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企业,有责任持续不断地向社会提品和服务。因此它们对财务杠杆的运用必须限制在不危及长期稳定经营范围之内。

2、管理人员所持的态度。如果管理人员不愿是使公司控制权旁落,则可能不愿增发新股,而尽量采用债务融资。相反如果管理人员不愿冒风险,可能较少利用财务杠杆,尽量降低债务成本的比例。

3、贷款人和信用评级机构的态度。虽然企业对如何适当地运用财务杠杆都有自己的分析,但贷款人和信用评级机构的态度,实际上往往成为决定财务结构的关键因素,如果企业过高地运用财务杠杆,贷款人未必会接受超额贷款要求,或者只在相当高利率条件下相应增加贷款。

4、保持偿债能力。企业应当努力维持随时可能发行债券的能力,为了维持借贷能力,不少企业倾向于正常情况下使用较少的借款,从而表现出完美的财务现象,就短期而言,可能不坏,但从长远观点看,却并非较好的选择。

(三)举债经营的策略

1、要注意负债的适度性。第一,借入资金的来源结构,企业在举债筹资时,必须考虑能够借入资金的总量,借入何种类别的资金,从何种渠道取得。第二,借入资金期限结构,企业对不同期限的借入资金要搭配合理,以保持每年还款相当均衡,避免还款期过于集中,以防由于期限结构不合理造成企业无力偿还的局面。第三,借入资金投向结构。借入资金的使用效益是举债经营的根本,企业能否合理使用借入资金关系到债务偿还,资金投向不同,产生效益的时间和水平也不同。

2、只有在企业资产收益率高于负债利息率的条件下进行负债,因为通过对前面负债经营的利率分析和财务杠杆作用分析发现,当资本收益率等于或低于负债利息率时进行负债,非但无利可图,反而会亏损老本。

四、如何改善企业负债经营的几点看法

首先,从企业微观角度来看

1、加强举债经营前期的可行性研究。这是整个举债经营过程的首要环节,为了减少举债经营的风险,企业决策者应加强借款项目风险的灵敏度分析,实事求是做出评估,对那些确有效益的项目应积极抓紧施工、投产,对那些效益不明显的项目应采取压缩态度。

2、加强借款投入经营过程中的使用管理。借款投入使用是举债经营的关键阶段,为了加速资金回笼,企业对货源的组织,原料与产品价格的确认,生产过程中产量、质量的管理等都应当有相应的控制办法和管理手段。

3、建立最有利的资本结构。企业必须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来选择对企业最有利的资本结构。以最低资金成本,最小风险程度,取得最大的投资收益,在风险和利益之间寻求最佳配合。在好的市场环境中,采取进取型策略,并对可能的风险有充分的估计和准备,可以适当多借入资金;在不利的环境中,应谨慎从事,耐心等待有利时机的转化,以此组织调整资本结构,并做到胸有成竹,机动灵活,可以有效地控制财务风险。

其次,从宏观社会环境的角度来看

1、银行要加强对信贷资金的管理。银行要通过清产核资,减产企业的资金使用情况,通过对企业盈利能力、资本结构以及财务计划的考核核定企业的贷款额度,从而从客观上控制了企业负债经营的风险,有利于企业建立合理地资本结构。

2、建立广泛的信用评估体制。广泛的信用评估通过对企业信誉、偿债能力、盈利能力以及财务结构的评价对企业信用等级进行划分。这样就使企业处于较高的透明度中,促使企业重视经营成果,改善资本结构,提高偿债能力,以便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从而给企业再举债带来便利条件。

3、加强企业经营管理,提高资金利用率。企业通过各种方式融入资金后,下一步就是怎样管理好资金。这就要求:在做投资决策时,应尽量选择投资少、见效快、收益高的项目,以保证资金的快速周转。在资金的筹措上,也应以需求为依据,举债过多或过早都会使资金闲置,增加利息负担,造成资金浪费;举债不足或延迟又会影响企业经营,使企业丧失良好的经营机会。企业管理还应在产品结构、质量、经营、工作效率等方面切实统筹规划,实现企业管理最佳状态,提高资金利用率。

篇10

关键词:风险导向审计;审计模式;适用性分析

随着国内外重大审计失败事件的不断发生,风险导向审计作为一种重要的审计理念和方法,受到审计职业界和学者的关注。注册师协会在2004年10月了新的审计风险准则征求意见稿,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中使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实施风险评估程序,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如果审计风险准则一旦正式生效,将使我国的审计风险准则与国际接轨,并引导中国注册会计师实务由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向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转变。因此,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理解以及在我国的适用性分析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风险导向审计概述

随着的发展变化,审计方法适应审计环境的变化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审计发展的早期,由于组织结构简单、业务性质单一,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目的是为了促使受托责任人在授权经营过程中做出诚实、可靠的行为,审计方式是详细审计。审计的重心在资产负债表,是对会计凭证和账簿的详细审计,旨在发现和防止错误与舞弊,这种审计方法就是账项基础审计方法(accountingnumber-basedauditapproach)。二是从1950年代起,以内部控制测试为基础的抽样审计在西方国家得到广泛,这种审计方法重点在于注册会计师了解、测试和评价内部控制设计的合理性和执行的有效性。对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环节,注册会计师通常将其涉及交易和账户余额作为审计的重点,甚至进行详细审计;对于可以信赖的内部控制环节,通常将其涉及的交易和账户余额进行抽样审计,以提高审计效率和降低审计费用。从方法论的角度,这种审计方法被称作制度基础审计方法(system-basedauditap proach)。三是1970年代以后,由于制度基础审计方法显露缺陷,一种新的、以风险防范为基础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逐渐兴起,从方法论的角度,注册会计师以审计风险模型为基础进行的审计方法称为风险导向审计方法(risk-orientedauditap proach)。

回顾审计方法的发展历程,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已成为审计方法发展的国际趋势。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合理地扬弃了作为制度导向审计模式基础的“无利害关系假设”,把指导思想建立在“合理的职业怀疑假设”的基础上,不只依赖对被审计单位管理层所设计和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检查与评价,而且实事求是地对公司管理层是否诚信、是否有舞弊造假的驱动始终保持一种合理的职业警觉,将审计的视野扩大到被审计单位所处的经营环境(微观、中观乃至宏观),将风险评估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与传统的制度基础审计相比较,主要有以下区别:

(一)审计模式不同

制度基础审计模式以内部控制为核心,对控制风险的评估仅通过确定内部控制的可依赖程度来减少实质性测试的工作量,而对固有风险的评估常流于形式;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不仅通过内部控制评估控制风险,还结合其他风险因素尤其是固有风险综合考虑,通过对企业环境、发展战略、公司治理结构等方面的评估,发现其潜在的经营风险及财务风险,并评估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风险,以便使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水平。

(二)审计基础不同

制度基础审计以内部控制制度为基础,根据被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及符合性评审结果,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和重点;风险导向审计则以风险评估为基础,对被审单位经济活动的多种内外因素进行评估,确定审计范围、重点和方法,其不仅重视与内部控制系统直接相关的因素,而且重视各种环境因素。

(三)审计方法不同

两种审计模式都采用抽样技术,但风险导向审计是通过建立审计风险模型将风险量化。因此,相对于制度基础审计来说,风险导向审计的抽样技术是更完全意义上的审计抽样,更注重利用分析性测试方法,从而可以有效降低审计风险。

二、风险导向审计的两种模式

风险导向审计自产生以来经历了两个阶段,理论界把以传统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为基础进行的审计称为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而将1990年代后期开始,在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推行并逐渐被审计理论与实务界接受的,以“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的模型为基础,以被审计单位的经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方法称作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本质区别在于审计理念和审计技术方法的不同,后者是对前者的改进,其主要区别如下:

(一)审计起点不同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运用的审计风险模型中,固有风险是指假定不存在相关内部控制时,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控制风险是指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错报或漏报,而未能被内部控制防止、发现或纠正的可能性。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通过综合评估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时间和程序,由于固有风险难以评估,审计的起点往往为企业的内部控制(如果没有必要测试内部控制,审计的起点则为会计报表项目)。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通过综合评估经营控制风险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时间和程序,其审计起点为企业的战略系统及其业务流程。如果企业的业务流程不重要或风险控制很有效,则将实质性测试集中在例外事项上。这种新模式的优点是将审计的重心前移到风险评估,这将有利于充分识别和评估会计报表重大错报的风险,因此,主要针对风险设计、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程序。此外,注册会计师容易全面掌握企业可能存在的重大风险,有利于节省审计成本,克服因缺乏全面性观点而导致的审计风险。

(二)风险评估识别以分析性复核程序为中心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注重运用分析性复核程序,以识别可能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而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对于信息的再加工程度不够,其分析性程序主要用在报表分析上。分析性复核程序已成为现代风险审计方法最重要的程序,为了适应分析性程序功能扩大的要求,分析性程序开始走向多样化:在数据分析上不但要对财务数据进行分析,也要对非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在分析工具上借鉴现代管理方法,把战略分析、绩效分析、财务分析及前景分析等分析工具运用到风险评估之中,使风险因素不再惟一,变一元风险评估为多元风险评估,使得出的风险评估结果更加可靠。

(三)风险评估方式由直接评估转变为间接评估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风险评估是一种直接的方式,即直接评估重大错报的概率。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从经营风险评估入手,间接地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因为经营风险越高,审计风险也越大,也就是管理舞弊的可能性越大;并且从经营风险中能更有效地发现财务报表潜在的重大错报,因为财务报表是经营的反映,如果经营风险未能在报表中得到体现,则财务报表很可能失真。此外,政策、会计估计的合理性评估也只有从经营风险入手,才能进行正确的评估。

(四)审计程序实施具有个性化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审计程序是标准化形式,对不同的被审计单位都使用标准相同的审计程序,其缺陷是没有足够贯彻风险导向审计思想,使注册会计师无法突破客户预先设置或防范的措施,难以做出正确的审计结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要求注册会计师将评估及识别的审计风险与实施的审计程序相结合,针对不同客户以及客户不同的风险领域实施个性化的审计程序。

(五)审计证据的内涵扩大

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式下,审计重心向风险评估转移,审计证据也由内部向外部转移。因此,注册会计师必须充分了解整体经营环境,由此评估客户的经营及审计风险,同时必须从外部取得大量的外部证据来证明风险评估的恰当性。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注册会计师形成审计结论所依据的审计证据不仅包括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获取的证据,还包括了解企业及其环境获取的证据。

(六)扩充了内部控制要素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下的内部控制是指被审计单位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发现、纠正错误与防止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内部控制要素包括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下的内部控制是指被审计单位为了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对法规的遵循,由治理当局、管理当局和其他人员设计和执行的政策和程序。内部控制的三要素扩充为五要素,即控制环境、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评估过程、与财务报告相关的信息系统和沟通、控制活动和对控制的监督。

(七)对注册会计师的专业知识提出了更高要求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对注册会计师的专业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其重心从会计、审计知识转向管理和行业知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下审计结果主要依赖风险评估,风险评估的各种方法要求掌握现代管理知识和行业知识(包括市场、研发、生产等方面),这对注册会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注册会计师应该是复合性人才,不但要掌握一般常用分析工具,还要接受现代管理知识和行业专业知识训练。

三、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我国的适用性分析

基于上述分析,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审计的一种必然趋势。2003年10月,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委员会(IAASB)通过了新的审计风险准则;中注协也在2004年10日了修订后的审计风险准则征求意见稿,不仅将使我国的审计风险准则与国际接轨,同时也为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提供了技术支持。审计风险准则一旦正式生效,将引导注册会计师实务由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向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转变,会对我国的注册会计师审计理念、审计程序及审计责任产生非常大的。

然而,要在我国推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还存在一定的制约条件和需要解决的:

(一)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成本与效益问题

实施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前提是成本能得到补偿。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审计计划阶段和执行控制测试阶段,注册会计师关注的范围扩大,程度加深,导致工作时间和审计成本的增加,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成本的增加往往不可能过渡到收费的同步增加。此外,还需要一定的投入来培训注册会计师,使他们掌握业务流程和行业知识等有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这些成本得不到补偿,就会使一部分中小会计师事务所在竞争中无法生存。

(二)信息系统的建设问题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重要特征是审计重心前移,注册会计师必须首先执行风险评估程序,充分了解客户整体经营环境,然后针对风险不同的客户、客户不同的风险领域,设计个性化的审计程序。因此,会计师事务所必须建立强大的信息系统,以便注册会计师在风险评估时了解企业的战略、流程风险管理、业绩衡量等。而目前国内很多事务所对行业风险和企业经营风险缺乏了解,客户的相关信息不够充分,信息系统的建设还达不到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要求,导致风险评估不准确。因此,风险导向审计的运用仅限于老客户,对新客户还是将大量时间用于实质性测试。

(三)审计从业人员素质问题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对审计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新要求,不仅要具备丰富的审计和实践经验,还要具备必需的管知识和学知识,能够运用系统的、战略的观点充分了解、分析企业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和行业发展状况,对有可能导致企业会计报表错报风险的内外部因素进行客观、系统的分析与评价,将审计视角扩展到内部控制以外,从较高层面上评估风险,而不是仅仅注重企业会计处理的细节。

(四)辅助审计软件的使用与完善问题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中分析性程序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辅助审计软件的使用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西方发达国家大量运用分析性程序的条件是辅助审计程序的开发和运用,它可以直接对数据库进行加工分析,依据软件模型自行处理数据,使运用分析性测试程序成为节约成本的重要手段。另外,采用审计软件使统计抽样的样本更具代表性,审计抽样风险可控,为风险导向审计提供了技术支持。目前,我国在审计软件的开发和使用上不够理想,还有待提高,而且大部分注册会计师缺少相应的技术准备,在现阶段推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只能是一种愿望。

如上所述,目前在我国全面推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还受到许多制约,尽管它有很多优越之处,但在我国还不能够普遍推行。当前我国独立审计准则主要是以制度基础审计模式为基础的,而且相当一部分从事小规模企业审计工作的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基本上仍然在运用账项基础审计模式。但是,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实行是一种理念的改变,我们可将制度基础审计与风险导向审计有机结合。即使在现行审计准则仍然主要以制度基础审计模式为基础的情况下,吸取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基本观点和做法,则是完全可行的。通过把风险导向审计中控制风险的理念和方法融合到制度基础审计中,使其他审计模式忽略审计风险的缺陷得到弥补,将会为探索适合我国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积累有益的实践经验。

〔1〕陈毓圭。对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由来及其发展的认识〔J〕。会计,2004,(2)。

〔2〕常勋,黄京菁。从审计模式的演进看风险导向审计〔J〕。财会通讯,2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