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网络文化建设范文
时间:2023-11-06 17:58: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班级网络文化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班级文化建设
“文化”的本义是“以文教化”,它表示对人的性情陶冶,品德教养,其本质上属于精神领域的范畴。我国学者袁振国早在九十年代主编的《当代教育学》中,将文化定义为:“与自然和先天相对应的一种概念,它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社会和自我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语言符号体系、知识技术体系、行为习惯体系、价值规范体系、信仰宗教体系是文化的重要内容”而说到班级文化,由戴联荣、薛晓阳两同志编著的《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给班级文化下了这样的定义:“班级文化是班主任利用和创设班级的精神氛围、文化制度、文化关系、文化环境等来熏陶和培育学生文化人格的影响活动… …班级文化不是一种刚性的、粗暴的、说教的固定模式,是一种充满柔性的、温和的、情意的精神(风气、氛围)、制度、关系和环境的综合存在。”这个针对小学班级提出的班级文化概念,对于高校班级来说,并不一定适宜。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交集。高校的班级文化依然是一种充满温和的、情意的精神、制度、关系和环境的综合存在。然而与传统的班级文化相比之下,例如小学班级文化,高校的班级文化则显现出它的独特性。高校的班级文化体现出鲜明的专业特征、课程特征、辅导员特征、寝室特征、成人特征。
传统的班级文化氛围的营造大多采用班级全体参加某项活动的方式进行。例如:班会、春游、运动会等。而在高校这样的大环境下,与义务制教育下的班级相比,具有很大的活动弹性。班级成员之间的联系已宿舍为纽带而不是班级或者小组等。最明显的情况就是,大学生的课堂或者活动中,大都是同宿舍的人一起参与,与别的宿舍联合或者交叉安排的情况不多见。学生们下课以后,大都是同一宿舍的同学结伴而归。同学之间的交流逐渐狭隘化,以宿舍为小集体的情况渐多。
除此以外,班级同学之间的联系也不像传统的班级那样,只是依靠老师任务的通知,班委之间的上传下达,而是更多的利用网络交流平台,例如:QQ、人人网、飞信、校园论坛等。
二、网络平台建设
(一)网络平台建设的兴起
在现代手段上,高校学生内部的联系方式明显地避开了传统的方式,如网络邮件、飞信、短信、电话,快捷、便利,定位到个人,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建设新时代的高校班级文化变得非常紧迫而重要。
(二)网络平台建设的现状
1. 班级文化内容虚拟化、形式多样化。近年来,通过网络平台,越来越多的,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得以展现,诸如师生可以通过QQ、BBS、电子邮件、网上答疑等形式进行学习生活、信息咨询、意见观点的互动交流;同学之间可以通过QQ、飞信等聊天工具,快速传播信息,促进友谊,促使增强集体感等等。这些网络交流方式不可避免地改变了原有的班级文化建设,使得传统班级文化愈发虚拟化,形式多样化。
2. 班级文化参与主体明朗化、平民化。由于通过网络平台这样的途径参与讨论,进行活动,一个人发言者就需拥有一个与此相关的账号。因而,账号主人明确化。通过账号发言,没有权限限制,没有台阶、门槛,畅所欲言,表达自己意见,故而参与主体明朗化、平民化。不再是班级委员的一言堂。
(三)网络平台建设的问题
1. 管理系统松散化。与传统班级文化活动相比,网络平台增强了个人和组织、交流、吸收信息的能力,用户能够通过网络迅速地与他人交换和共享信息,因此在网上组织的文化活动,已经不再像传统意义上的文化活动,遵循某种制度和规则来开展,而带有更大的自主性和随意性,不利于系统化、制度化的管理。
2. 参与主体易网络上瘾。2007年2月,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在全国13所高校的一份调查显示,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日趋严峻,80%中断学业的大学生都是因为网络成瘾。2008-2009年,中国互联网研究报告系列之“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数据显示:在各学生群体中,大学生上网时间最长,平均每周18.4小时,超过了平均水平。大学生是最活跃的网民,平均网络应用数量达9.2个。
大学生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通过人机对话方式,体验着一种虚拟的情感,他们试图在虚拟的网络中寻找精神的慰籍和心理的平衡。长此以往,大学生会出现孤僻、自闭等一系列情况,人际关系也会变得脆弱,使正常的社会适应能力及抗挫折的能力下降,严重弱化了大学生社会化的进程,影响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
三、结语与意见
网络平台建设是对21世纪,新的教育背景下的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班级网络平台建设也是一把双刃剑。在复杂多变的高校教育背景下,我们觉得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尽力做到规避风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一)从大学生个人来说,应学会科学健康高效地上网
明确上网目的,漫无目的地浏览网页,跟着网页的链接点击永远也没有尽头;在上网时要有自控力,拒绝不良信息干扰;大学生要积极参加校园活动,锻炼与人交往、抵制诱惑、抗击挫折的能力,学会自我调适,塑造健全的人格。
(二)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意识
篇2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校;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 G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3-0078-02
学校文化是指学校经过长期的办学实践与历史发展积淀形成的全校师生的教育实践活动方式及其所创造的成果总和,表现为全体组织成员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是学校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学校文化包含多个层面,有物质层面、制度层面、行为层面、精神层面等,影响学校文化建设的因素可谓众多。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文化建设日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相关实践活动的开展如火如荼,有关学校文化建设的研究与讨论也持续升温。
与此同时,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各个领域,并引起了整个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革,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因此,已被广泛应用于学校的教学活动中的信息技术,对学校的文化建设带来积极的影响。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对学校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内,教育工作者都要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认真探析信息技术对学校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促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多元性
多元文化社会的发展催生多元文化教育。学校文化作为学校教育的灵魂,必然也需要采纳多元文化观点。学校文化的多元性表现在内容建设的多元性和形式建设的多样性,将信息技术运用于学校文化建设之中,让其构成核心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能有效促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多元性。
(1)运用信息技术,丰富学校文化建设内容。
如今网络包罗万象,社会文化内容丰富多变,因此,学校文化建设必须适应时代特点,有益于学生发展新的文化内容,增加学校文化活力,使学生与时俱进,满足学生对文化的丰富性需求和个性化需求。
(2)运用信息技术,改变学校文化建设的传统表现形式。
方便快捷的网络技术和耳目一新的多媒体技术,可以丰富、活跃学校文化建设的表现形式和气氛,各种各样的文化、信息以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示,改变学生对以往学校文化建设活动形式的单调感。如师生参与各种竞赛的获奖信息应及时通过校园网、学校门厅的液晶显示屏公布,可以起到良好的激励和榜样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师生的行为,形成争创先进的学校文化氛围。
二、提高学校文化建设的参与性
学校文化建设的广泛参与性可以通过校园信息网络环境的建设来提高。学校通过局域网络技术、互联网技术信息,开展活动,交流思想,宣传文化,建设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
(1)运用信息技术,创建学校主页、班级主页、校园论坛、资源库等,让学校文化建设网络化。
学校网络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学校可以创建网站主页,通过学校简介、办学特色、德育时空、教师风貌、学生风采、专题活动等栏目,第一时间向广大师生、家长宣传学校文化、班级特色、个人风采;通过网络资源库建设,整合学校网络文化资源;通过校园论坛、班级主页加强家校的交流,家长能及时了解自己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和学习情况,了解学校、班级的文化建设情况,而学校也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家长对学校文化建设有什么好的建议与要求。这样便捷快速的网络交互调动了师生、家长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学校文化建设,增强师生对学校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师生能轻松参与,积极交流,逐步形成浓厚的学习气氛和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环境。
第一,学校将信息技术运用在传统的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如在传统的校园广播中,可以想办法录制一些诸如“实话实说”“新闻调查”等交互性的节目,让学生在听广播的过程中,随时可以通过便捷的信息技术评论时事,参与其中。
第二,学校可以开展校内的网上文化活动。如开展网上主题征文活动,学校提供征文的主题和要求,学生可以根据要求完成征文并上传校园网,让全校师生可以方便浏览,发表意见,参与投票评价,选出最佳的征文。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举行美术、艺术、科技、综合实践等网络主题的交流活动。
第三,学校可以开展教师网络专题学习活动、网络教研活动、教学论坛等。校园网络文化活动自由、宽松,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交流讨论更容易激发思维的碰撞,产生思想的火花,建设丰富多彩的校园网络文化。
三、增强学校文化建设的辐射性
学校文化融合学校的管理目标和全体成员的价值取向,融合课程教学、管理制度等文化特点,从而形成了特定的校风、教风、学风。一方面,良好的文化建设对全校成员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另一方面,良好的学校文化具有对社会文化的辐射和引领功能。通过信息技术构建的学校网络是学校文化建设、传播与弘扬的新阵地,加强学校文化与社会文化的交融,增强其对周边地区的辐射性。
学校的网络文化作为现代学校文化的一部分,是现代学校区别于传统学校的重要特征。学校网站建设中主页版面的文化宣传、网站栏目模块的设置、自动化办公系统的应用功能开发、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师生及家校交流平台的建立等,都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学校文化。一个成功的校园网能充分展示学校的办学目标、办学成果、办学特色、校风、教风、学风等精神风貌,以此来宣传学校的办学理念,彰显学校的文化特色。
篇3
【关键词】校园网络文化 建设 功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2-0071-01
一 大学网络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第一,外来文化带来的冲击。网络信息量巨大,传播的领域也十分广泛,再加上很多学校对网络没有合理有效的管理措施,使得很多不良信息四处传播,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发展成熟的时期,对于一些良莠不齐的信息不能很好地识别,鉴别能力也相对较弱,这使得一些错误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有可乘之机,影响这些正处于成长中的大学生,而这些异质文化的冲击,也必将影响到整个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影响到国家培养人才的质量。
第二,网站内容缺乏吸引力。如今,很多高校的网站形式呆板,内容上也没有贴近广大学生,枯燥乏味,并且对于一些事情的看法只会生硬地说教,缺乏有效的互动,忽视了网站在网络媒体传播中的特殊性,最终导致这些网站即使是在学校内部的学生中也鲜有问津。
第三,弱化道德教育。因为网络连接覆盖整个世界,使得网络具有无限性,而这种无限性同时又造成了网络的无序性,加之缺乏相关部门的有效监管,网络垃圾已严重影响到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严重污染腐蚀了大学生的思想,虽然很多高校都在制度上、技术上加强管理,增强对于垃圾文化的监管,尽量增强网络道德教育的力度,但要想在短时间内完全消灭网络文化的不良影响,是很难实现的。
第四,大学生过度沉溺网络现象普遍。根据相关新闻报道以及身边的一个个事例我们可以发现,在很多学校里,因为过度沉迷网络而荒废学业的学生屡见不鲜,由于对现实的不满,他们试图在网络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完美人生,而过度沉溺网络使得他们对于现实世界更加消极,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这样不但荒废了学业,还会养成无情、自私、冷酷的性格,脱离集体,不关心他人甚至包括自己的父母。
第五,疏导舆论能力有待加强。在鱼龙混杂的网络当中,正确的舆论疏导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网络的隐匿性,使得很多人可以无所顾忌地传播各种空穴来风的信息,而处在青春期的大学生思维活跃,性格冲动,缺乏理智,思想还不够成熟。这就要求学校要时刻准确地关注校园网络舆论的动向,敏锐把握一些倾向性错误的问题,将可能发生的舆论问题扼杀在萌芽中,如何建立起有效的舆论监督制度,是各个高校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 如何解决大学网络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第一,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作为长期的系统工程。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也不是一个孤立的工作,我们应该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一起抓,形成一个全面的系统工程。要持久有序地进行建设,要学校的相关部门相互配合,进行总体的设计。学校要进行统筹安排,分工合作,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网络管理办法,并得到有效的实施,才能使整个网络活动更有条理地开展。
第二,重视加强网站内容建设。站点的内容是一个网站的核心,它的质量直接体现着这个网站文化的高度、深度和广度,体现了网络建设者的品位和文化修养。网络建设最好是建立起“贴近广大师生生活”、“全面体现校园环境”的网络资源模式,使之真正成为学校自己的网站,突出校园丰富的内容,开设吸引学生的栏目,加强各类知识信息等资源库的建设,提高网站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更好地发挥校园网络的育人和资讯功能。
第三,加强网络德育建设。学校积极培养大学生鉴别网络信息的能力,提高大学生的自控自律能力,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观,自觉抵制不良信息,各高校还可以开设一门与网络伦理相关的课程,通过课堂将网络道德规范传达到每位学生。
第四,加强网络管理,防止过度沉迷。学校专门成立一个网络监督小组,在监管网络动态的同时,要注意跟踪大学生对网络的使用情况,一旦发现有大学生过度沉溺,要及时进行正确的引导,通过心理疏导及其他方法,使他们脱离网瘾。学校可以开设一些有趣的课程,各个班级也要及时召开班会,尽量丰富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从而减少大学生对网络的过度依赖。
第五,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氛围。设有专职的网络评论人员,提高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的思想性、教育性和指导性。通过对网络舆论的引导来提高大学生的认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效防止错误思想的产生和蔓延,有效抵制错误思想的渗透,从而有效化解偏激的舆论。
三 结束语
在网络急速发展的时代,校园网络的构建已必不可少,如何构建一个良好的校园网络环境,提高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水平,已经成为各个高校都必须面临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更应有效地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使校园网络文化真正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班级文化;建设现状;对策
大学班级作为学生共同学习、生活的场所,是促进大学生良性发展的主要载体。文化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一部分人甚至一个国家人民的生活状态及价值观。接受不同文化熏陶的人,其生活态度、价值观、交往方式等存在明显差异,班级文化好坏对整个学校文化建设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文中深入分析大学班级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强化大学班级文件建设的主要对策。
一、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现状
1.班级缺乏健全的管理制度
目前,多数学校并未制定全校性的班级管理制度,已有的管理措施比较落后,缺乏专门针对性的班级管理制度和文件。高校某些班级管理人员(辅导员及班主任)意识中缺乏班规这一概念,班级管理者压根没想过制定班级规章制度,或者认为使用学校或院系的规章制度管理即可,不用那么麻烦制定班级管理各项制度,更谈不上设定班训、班徽、班歌等管理内容。“无规矩不成方圆”,不管是一个人、一个班级或者一个学校,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奋斗目标,何谈良性发展?如果班级随意选用、撤销班干部职位,只设置班长、团支书、学习委员三个职务,不利于更全面地管理学生和班级事务。
2.班级凝聚力不足
学生的凝聚力对班级开展各类活动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果一个班级缺乏凝聚力,班集体犹如一摊散沙,那么这个班级无法体现自身的意义。如果大学班级有较强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班级学生的成长,促使班级成员团结一致、积极向上地学习和生活。同时,由于学生各自的生长环境、经历、家庭环境等因素不同,个人发展轨迹就会有所差异,学生会依据自己的家庭条件、个人追求选择相对应的生活方式。繁多的私人事务会占据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致使学生对班级事务缺乏精力和兴趣。某些学生集体意识不足,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只考虑自身的利益,出现严重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忽视班级或其他学生的利益。
3.班干部未发挥领导模范作用
班干部是管理班级的重要力量,也是多数学生的表率和先锋。班干部是否能发挥带头模范作用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整个班集体的学风和班风。如果班干部没有发挥表率作用,辅导员及班主任没有正确指导、培养班干部处理问题的能力,班干部感觉自己一直辛苦工作却无人肯定、认可,自身的成就感不足,对于班级的管理工作就会更加懈怠。也有部分学生班干部未得到教师正确指导,在管理班级工作中无法正确处理与同学之间的关系,在同学之间威信不足。某些班干部一直认真辛苦工作,却吃力不讨好,有些甚至与同班学生产生严重矛盾,无法科学处理工作与学习两者的关系,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班级管理效果不理想。上述问题如果不能合理解决,就会严重影响学生班干部日常工作积极性,进而制约班级管理良性发展。
二、强化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措施
1.精心培养优秀的班级干部
大学校园中,每个班级的班干部协助辅导员或班主任处理班级的日常事务,例如:下达学校对院系、班级下达的通知,组织班级学生积极参与各类文体娱乐活动等。因此,大学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选拔、挑选优秀的学生班干部,为德才兼备的学生提供展示才能的平台,让学生大胆、放心发挥自己的作用。班级学生干部明确各自的分工,有利于更好地管理班级日常事务。班级学生干部应该严以律己、以身作则,从而帮助辅导员更好地管理班级。如果学生班干部对本班级违规的学生有所偏袒,不仅会损害其在同学们之间的形象和威信,也不利于班干部健康的成长。教师要善于发掘班干部学生的优点,也要时刻督促、提醒他们善于发现自身的不足并及时改正。教师要充分调动班干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其工作的主动性,主动总结日常的管理经验,在管理班级工作中提高自己的处理问题的能力。
2.不断完善班级管理各项规章制度
班级文化是创建科学、民主班级管理制度的依据,也是形成优良学风、班风的基础,能够确保辅导员、班主任及班干部管理工作有法可依。因此,班级的管理制度要展现人文关怀,以学生心悦诚服接受管理为目标,否则,即使在完善的班级管理制度下也发挥不了理想的效果。制定的班级规章制度要从学生角度出发,规范所有学生的行为,在大学生共同学习、生活中实现共同的班级目标。班级规章制度主要包括定期组织班会制度、活动参与制度、奖惩制度、班干部任免制度等,根据学校先进班集体和团支部设定的考核标准,定期组织开展主题班会、丰富多样的文体活动,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认同感和班级荣誉意识,有益于更好地凝聚班级力量,发挥建设班级文化最佳的影响作用。
3.以班级文化为本向网络文化延伸
篇5
【关键词】 电大;校园文化;建设;载体
优秀的校园文化是一个主动营造、长期培育、历史积累的过程。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迁,电大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敏感点,其建设从内容到形式、从方法到手段不断探索与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从深层次上看,电大校园文化还存在不少问题,尤其在师生归属感、整体文化认同等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加强电大校园文化建设已是当务之急。
一、电大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问题与困境
1、电大校园文化在传播方式上相对滞后
电大系统开展远程教育,学生与学校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同学之间更多是处于准分离的状态,因而简单地依赖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显然不能满足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而如何在现代远程教育条件下依靠现代传播手段,更为科学、有效地传播校园文化,进行校园文化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
2、电大校园文化软硬件建设未形成特色
由于各分校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办学条件不同、人文环境不同等差异性,各分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没有显现出不同的特点,也未形成自己独特的育人环境和校园文化风格。
3、忽视了开放教育学习者的特征、需要和特定的学习交互环境
目前,基层电大校园文化建设的网络特征较弱,在网络平台的栏目(板块)设置和建设中,并没有体现出校园文化内涵,即便把“校园文化”作为独立的栏目加以呈现,也多为时事文化或大众文化的贩运,少有校园本土文化,内容单一陈旧,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形式呆板凝滞,其开放性、虚拟性和交互性等特点也未能充分释放。
4、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性和潜能尚未充分发挥出来
在营造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学生、教师、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对校园文化重视程度不够,但缺少任何一个主体,都很难形成全员育人的合力,导致校园文化功能的难以发挥或不尽如人意。教师作为校园文化主体之一,发挥着引导、教育和监督的重要作用,是保证活动质量、提高活动水平的必要条件。实际上,校园文化是系统工程,是全员、全方位育人的动态开放过程。
5、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不够突出,校园文化活动缺乏吸引力和凝聚力
电大校园文化建设总体处于低水平的初级状态,互动论坛、情感交流、校园风采等栏目缺乏有效的设计和组织,没有形成鲜明的主题。缺少了主题的校园文化,就显得苍白无力,其导向功能、凝聚功能和教育功能也就难以发挥。
成人大学生大多参加过工作,社会化程度相对较高,在心理上已形成了诸如“成人化”、“职业化”、“时效性”等稳定、务实的特点。而且,成人大学生学习时间相对零散,身份角色非常多元,师生之间的准分离使得学生接受校园文化启迪熏陶的时间太少,参与度低、实效性差,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普遍不高。校园的文化和精神对他们缺乏吸引力和凝聚力,感染力较弱。另外,校园文化建设新的途径和渠道还未能充分开发和利用,活动的层次和品位尚待提高。不能与时俱进,积极适应学生和时代的需求而提高的校园文化建设,自然也难以凝聚和陶冶学生。
以上这些问题均表明了电大校园文化建设的现实性和紧迫性。怎样打造品牌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浓郁的人文氛围,培育良好的教风和学风,形成对教职工具有凝聚作用、对学生具有陶冶作用、对社会具有示范作用的优良校风,是每一个电大人需要着力思考的问题。
二、加强电大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上述种种问题促使我们必须积极寻找解决途径,使校园文化建设能够上一个新台阶。
1、有效利用电大优越的校园网络环境,占领网络文化建设新阵地
现代远程教育中,网络学习平台逐渐成为学习者网上学习、生活、社交、娱乐活动的“网上校园”。网络文化已经成为电大校园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各级电大应建立校园文化网络平台,宣传校园文化,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活动,注重情感文化培养,体现人文关怀和人性化支持服务。教师多鼓励学生在平台上进行讨论;辅导教师要有意识、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学会使用电大雄厚的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和交流,能借助文字教材、音像教材、网页和多媒体光盘等载体学习,也能通过网上聊天、电子邮件、BBS等多种途径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增强学生网上学习的能力。
2、体现开放教育的特色
电大特有的校园文化,既是电大生存与发展指导思想的高度概括,又要体现教书育人的目标;既是对办学传统的继承,又要不断再现时代的需要。开放教育中的校园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作为学校教育的本位。开放教育中网络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应该建立完善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体现开放教育的教育价值观,保证开放教育的质量,释放网络校园文化的教育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和规范约束功能。追求“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服务于学生”的价值目标,重视行为文化的建设,造就和谐的学习个体,使学习者能和谐地融入到学校,融入到集体。譬如:组织开展适当的校园学生活动,使学生有较多的机会参与集体活动、体察校园生活,增进学生与学校、老师、学生之间的交流,促进学生形成对班级集体及对学校的亲密感、归属感。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网上活动,创造和谐奋进的良好文化氛围,增强校园文化的渗透力,扩大其覆盖面。
3、加强电大校园文化的正确导向及网上舆论引导
当今,青年学生在价值取向上表现出模糊性和摆动性,在对多元文化的价值判断和选择中,尤其需要学校教育的正确引导。例如,发挥校园广播的宣传教育作用,开设“好人好事”、“青年团校”、“同学寄语”等栏目,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又创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利用校园内墙报、橱窗、板报、宣传时事政治、讴歌先进人物,展示校规、校训,使师生时时受到约束和指导;创办电大校园刊物,结合学校的中心工作及重要活动,溶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为一体,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加强网上舆论引导,抵制各种不良信息传播。针对师生言论,相关教师及时跟帖,澄清事实,解疑释惑;针对热点问题,积极参与讨论,有目的地进行引导;针对教育重点、热点、难点等问题,可在校内征集有深度、说服力强的评论性文章,引导师生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形成健康向上的网络氛围。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共建意识,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约束的作用,体现出学生的主人翁地位。
4、精心组织校园文化活动,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
一要充分利用重大节庆日和纪念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唱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主旋律。对学校各类重大节庆活动精心设计,认真组织,充分发挥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校庆纪念、奖学金、助学金颁发仪式等活动的特殊教育功能,激励学生勤奋向上,求实创新。二要发挥优秀校友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独特作用。电大办学30余年来,校友遍及各地,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用优秀校友的人生经历和感悟、创业历程和成就,激励在读学生立志成长,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三要深入开展“创建文明校园、文明班级,做文明学生”等创建活动,制订工作规划和实施计划,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认真组织实施,着力引导师生积极参与,用优美的校园环境激发学生的爱校热情,陶冶学生关爱自然、关爱社会、关爱他人的良好道德情操。
5、开展丰富的虚拟文化活动
文化活动的开展必须借助一定的载体和形式,才能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虚拟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要充分发挥网络的便捷性,选准载体,精心设计活动形式,开展具有网络特色的、丰富的学生文化活动,引导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包括编辑电子校报,使学生以主人公的姿态参与、见证电大的成长和发展,从学生的视角认识电大、宣传电大;开展知识竞赛、技能比赛,展示学生的知识技能;开设文化长廊、学生俱乐部,举办经典影视欣赏、人类优秀文化展、有益的游戏等适合成人特点的文艺、体育网络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增添学习乐趣。
在充分利用网络的技术优势开展虚拟校园文化活动的同时,还应当结合现实物质校园开展虚拟现实相结合的校园文化活动,比如演讲比赛、歌咏比赛等活动可以采取网上组织,活动在电大物质校园开展,网络转播的形式,使学生既参加了校园文化活动,也真正接触了电大校园,加深学生对电大的了解,增强学生的归属感,使学生不受空间限制,体会到学校“没有围墙,却有文化”。
三、结语
综上所述,电大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大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它独特的一面。电大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长期积累、持之以恒,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要在新形势下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的电大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模式,积极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机制、新方法,使校园文化发挥它在电大培养合格人才方面的应有作用。
怎样达到共性要求与个性特色统一、历史与现实联系、眼前效果与潜在效应协调,使校园文化真正成为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的体现者并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这是今后电大校园文化建设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当年先生曾有一句名言:“欲知将来之社会,请看今日之学校。”在这里我们可以套用蔡先生的话说:欲知未来之广播电视大学,请看今日之校园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 梅醒斌.基于文化融合视角下的电大校园文化建设[J].学术论坛,2010(8).
[2] 陈继扬.论电大系统校园文化建设内涵的传承与提升[J].实践探索,2010(4).
[3] 杨力民.电大全日制成人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探讨[J].新西部,2010(6).
[4] 唐荔.如何建设“没有围墙”大学的校园文化―北京电大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06(11).
[5] 薛国友,宫振宇,杨瑶.县级电大特色校园文化建设[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3).
[6] 宋有.建设和谐电大系统的实践与思考[J].实践探索,2007(7).
[7] 韩晓丽.机制保障、内外兼治,增强电大系统运行动力[J].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9).
篇6
1电大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校园文化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电大校园文化建设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1.1营造校园文化的物质环境有先天缺陷
作为“没有围墙的大学”,校园建筑、文化设施、环境绿化美化等物质形态普遍不如普通高校优越是不争的事实。虽然远程教育方式可以突破时空限制,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自由的网络空间,但文化并不能脱离物质性载体。虚拟的网络校园空间在时间拉长放大以后,容易给人造成疲倦厌烦、漫无目的之感,其亲和力可能会逐步下降。因此,电大校园文化还是要强调校园物质环境的营造,改善和优化办学条件。
1.2推进电大校园文化建设的现实操作有后天不足
这与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模糊、目标不明确有关。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部分教职员工对校园文化建设重视度不高。人们普遍认为全日制普通高校应该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但是认为电大作为成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并不重要,甚至是可有可无的。二是部分学生对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热情不高。大部分学生参加在职学习目标的是为了提升、充实自我,但也有相当大的部分学生参加在职学习有着很强的功利性,有的纯粹为了混个文凭,有的是为了职务晋升,他们连课程的基本出勤也难以保证,更不用说参加校园文化的相关活动了。
2建设电大校园文化的对策思考
尽管建设电大校园文化存在困难,但我们不能有畏难情绪而裹足不前,而应该探索出一条适合电大发展的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结合衡阳电大实际,笔者认为,努力建设好电大的制度文化、网络文化、精神文化和情感文化等,是提升电大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2.1以制度文化为推手,让校园文化活动开展有序化
建设好校园文化,学生是主体,让校园文化有序推进。在校园文化的制度建设中,有两项制度是必不可少的。一是班级干部管理制度。开放教育条件下,学生与学校准永久性分离,学生组织和学生干部就显得尤其重要。以衡阳电大为例,开放教育每个辅导员管理学员都在二百人以上,工作任务重,凡事都靠辅导员,不但无法更好地提高工作质量,甚至一些基本工作也无法及时完成。二是学生会制度。团总支、学生会干部一直是学院工作的得力干将,对教学方案的执行、学生动态的掌握及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等都发挥重要作用。衡阳电大抓住这一扭带,建立了学生会制度,并形成了规范的管理制度。
2.2以网络文化为平台,让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常态化
在电大教学中,网络是最重要的教育平台,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平台。通过网络的文化建设,让学生在学中乐,乐中学,感受到不同一般的校园气息,增强对电大的认同感和归宿感。如衡阳电大开展的“校园之星”评选活动,结合开放教育的特点,发挥网络的优势,将学生吸引到校园平台上来,首先在校园网上信息,开设报名点,然后进行现场初赛,再进行网上自荐、网上投票选举,最后进行现场决赛,综合网上票数与现场评分,评出开放教育的“校园之星”。
2.3以情感文化为促进,让校园文化活动开展人本化
针对电大学生的特殊性,对学生进行以人为本的服务,注重情感的交流是电大教育教学的重要方式。校园文化建设要顺应教学的要求,把情感文化的培养贯穿于校园文化的全过程。如发展学生党员,在优秀学生中发展品学兼优的学员入党,不但可以壮大党员队伍,还可以极大地调动了学员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上进心,提高学员对学校的认同,扩大学校的影响。除了定期表彰“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优秀毕业生”外,我们还在各项活动中开展评选先进工作并对学员给予表彰,优秀作业、优秀笔记、优秀学习小组、优秀毕业论文、优秀实践报告等的评选工作已成了我校的常规工作,不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对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作者:李小玲 单位:衡阳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网络时代 班级管理 问题 教育对策
一、网络时代班级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
1.学校班级管理工作者不适应网络信息时代下的工作。网络技术在迅速的发展着,而作为学校的班级管理工作者,我们还不能正确地认识网络、熟练的运用网络,缺乏一定的网络技能,在这一点上,作为班级管理工作者,我们明显地落后于现在的学生,这就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在新的形式下沟通产生了“代沟”,也给新时期的班级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传统的管理方式受到了新的冲击,而我们还没有完全地准备好。
2.沉溺网络游戏影响学生健康人际关系的建立,影响学生的集体主义感。现在的网络游戏制作精美、画面音效逼真精细,场面惊险刺激,游戏一关接着一关,学生们欲罢不能。但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为了玩网络游戏,他们就会减少学习的时间。由于长时间地上网玩游戏,学生们在现实生活中与他人沟通的时间和机会就会减少,与他人沟通的意愿、合作的机会也会随之降低,慢慢地学生就会变得孤僻,与人交往时产生障碍。在班级活动中,由于不愿与他人合作,学生的集体意识也会淡薄、缺乏集体主义感,从而影响班级的建设和管理。
3.网络问题对学生兴趣爱好的引导影响校园文化的建设。学生除了学习之外,还应该有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但是现在的学生由于迷恋网络,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课余时间上网、游戏或聊天,这样他们没有其他的时间去打球、下棋,当然对校内或班内的活动也会逐渐失去兴趣。随着学生兴趣向网络的转移,校园、班级文化建设一定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4.网络文化垃圾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的消极影响。网络文化是指网络上的具有网络社会特征的文化活动及文化产品,是以网络物质的创造发展为基础的网络精神创造。自从计算机网络出现,网络文化即开始出现。当今时代是网络快速发展的时代,网络文化已经形成。就像任何新生事物一样,它总是两面的,我们需要辩证的、历史的来看它、审视它。
二、网络时代班级管理的具体对策
1.班级管理工作者要正确认识网络的影响,掌握网络技术知识。新时代的班级管理工作者要用积极的态度来看待网络,应该知道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要知道网络本身并没有错,之所以有部分学生受到网络的伤害,是因为我们的学生还不知道如何使网络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服务。作为工作在网络时代的管理者,我们要积极利用网络的优势,在继承传统管理方式的优点的同时,还要依靠网络,积极探索、研究,不断调整,总结出适合网络时代的新的管理方式,利用网络上丰富的资源,对新时期的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2.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促进学生互动,增强班级凝聚力。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多数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的情况,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差,容易在网络上寻找精神依托。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我们可以以学校的名义,以班为单位,开展各种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正确地使用网络,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同时也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
3.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更新家长的观念、取得家长的支持。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沿海的农村中学,虽然学生的家庭条件比较富裕,但家长的观念还没有转变,并不知道如何去教育自己的孩子正确的认识和利用网络。针对这种情况,班级管理者就要多与家长联系、沟通,使家长能认识网络的优点和缺点,增强对电脑和网络的认识,认识到学生长时间上网带来的危害。在此基础上,取得家长的支持,要求家长严格限制学生上网时间及上网游览的内容,不让学生利用节假日或其他的休息时间去营业性网吧上网等。
4.利用网络资源,尝试新型的班级管理模式。
(1)制作班级网页,优化班级管理。制作班级网页时,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参与、策划班级网页,成立各种小组为制作班级网页服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加入这些小组,使班内的每位学生都能凭自己的能力为班级网页的制作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并且在整个制作过程中,每个学生都会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并能领悟到团结协作和集体主义的重要意义。
(2)建立班级博客日志。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管理者可以和学生一起建立起属于自己班级的博客日志,其内容可以包括:师生的基本资料、班级活动的一些照片或视频、教师或学生写的博文,当然必不可少的应该是讨论和留言区。在讨论和留言区,学生可以参与到班级管理的讨论,并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或建议;管理者还可以邀请科任教师与学生家长加入班级博客,在网上与班主任或任课教师交流,通过班级博客日志架起学生、家长和学校的沟通桥梁。
(3)建立新型师生网络沟通平台。除了以上两种方法之外,班级管理者还可以通过E-mail或QQ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管理者可能通过这些方式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把握问题的关键,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对策,帮助解决学生成长中的各种心理问题,达到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和优良的品行目的。
篇8
(一)没有明确的班级建设目标
班级是组织活动、进行思想教育的基本组织单元,同时还是学生进行交往和个性成长的最小环境。班级建设工作搞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好坏,影响大学生成人成才,影响高校的稳定与发展。学分制的实施,使得学生对课程安排、学业进度、修学年限的选择自主性大大增强。学生的班级意识、班级概念、凝聚力和集体观受到淡化与冲击,难以得到有效保证。学生逐级形成以宿舍为中心,以寝室为单元、以个人的兴趣爱好、思想感悟为基础的小集体。这样,班级文化建设难以形成统一的目标,处于一种自发的状态,不知道要让自己的班级成为什么样的集体,个人应该为班集体文化的形成和建设做什么工作。
(二)学生主体性发挥不够
在班集体建设过程中,是否真正把学生当成班集体的主人,是否为每个成员创造了成功的机会,使他们能找到自身满足的位置,看到自身价值的存在,使他们的兴趣、爱好、特长得到满足和展现,使他们的个性得健康充分的发展,这是衡量一个优秀班集体的最根本的标志。当前,在高校班集体文化建设上,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不够。一般是采用自上而下的文化建设思路,由学生管理工作人员提出相应的建设目标,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创造性,班级特色不够,文化建设核心动力不足,导致个别班级班集体文化建设流于形式。
(三)辅导员主导作用不强
大部分辅导员都要配合学校做相对集中的、阶段性的主题型大活动,这无疑是必要的。系列的班级活动的开展以及对这些活动切实效果的追求,同样是我们关注的问题。成功的活动犹如生活中的浪花,记忆中的亮点,在学生生命发展的历程中留下鲜明的痕迹。然而班级生活中另一类型的活动,那些每天在每个班级都存在和必须做的事,如它的组织、进行方式等却往往不被人们重视。学生每天在校的班级生活就是与这些日常活动相关的。正是这些日常事务和处理这些事务的方式,对每个学生在班级中的地位与心理健康,自我认识与社会交往以及一系列道德品质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持久和深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充分发挥辅导员在这些活动中的作用,让学生在班集体活动中感受班集体文化的魅力,获得进步和成长,是我们需要重视和实践的方向。
(四)网络媒介利用不足
在网络信息时代,大学生是网民大军的主力,班集体不再是仅仅存在于教室,网上也可以有我们的班集体。大多数班级都能建立QQ群、飞信群等,作为班级联系的方式。但是,这种形式还不是完全意义的网上班集体。忽视网络媒介的作用,让高校的班集体停留在教室和宿舍层面,较深层次的班级精神文化不与网络联姻,是要被时代抛弃的。
高校班集体文化建设的途径
(一)塑造班级文化形象,让班集体成为鲜活的有生命力的存在
班名、班徽、班训班歌的设计是班级“精神文化”环境建设起始点,像一场音乐会前的造势活动,令观众更加神往。一个文化丰富的班级可以以校友、名人的名讳,重大活动的名称以及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来为班级命名。把班级成员的共同奋斗目标提炼为班训,时刻警示班级成员,激发团结一致、奋发向上的动力。将班级的精神和管理理念汇聚成一个标志,时刻提醒班级同学“我是这个班级的成员”。班歌能够凝聚力量,让大家一唱这首歌,就迸发出团结向上、拼搏进取的豪情壮志。
(三)发挥辅导员主导作用,把握班集体文化建设的方向
辅导员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对良好班风的建设上,让班集体文化呈现健康向上的风貌。发动本班学生干部和全体学生共同讨论,群策群力,民主决定,把确立班风建设标准的过程作为发动师生、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的全过程,以提高全班成员共同创建优良班风的自觉性。优良班风是优良教育情境的重要表现,班风建设标准的主要内容应当是:全班有富有挑战性的奋斗目标,全班成员齐心协力为之奋力拼搏;全班成员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好人好事有人夸,不良倾向有人抓;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端正,人人勤奋好学,个个学有所长,兴趣爱好广泛,个性特点鲜明,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具有优良的学风;热爱班集体,互帮互助,严守纪律,团结友爱,合作竞争,具有浓厚的“人和”氛围;各种活动目的明确,计划周密,安排科学,措施有力,并一一落实到人,效果突出;课外活动内容充实,多姿多彩,特长生不断涌现,身体心理素质不断提高;全班成员充满青春活力,精神面貌振奋;全班成员信仰坚定,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基本符合新时代的要求;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主人翁精神得到充分发挥。
篇9
现代学校文化建设不仅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学校深层次、高品位的建设。它不仅涉及人的行为,而且从价值观这个深的层次引导人、塑造人,使人学会正确处理与自我、与他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从而学会做人。它是智能发展的超越,不仅仅去具体地影响、规范人的行为,而且以高尚的民族精神培育人,促进人形成健全人格,提高人文素养。
近年来,我校围绕“提升学校文化,提高办学品位”的目标,从办学思想、办学价值观、学校精神、教师文化建设、学生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网络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等方面,全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并荣获了“全国德育实验学校”称号。
办学思想。育人为本,共同成长(即学生、教师、家长、校长、学校共同成长)。为实现教育使命:“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办学价值观。“要把学校办成省内龙头,国内知名,国际有影响的名校”。让校园飘满书香,成为艺术的摇篮,科技的天堂,一个让人充满幸福回忆的学习乐园。
学校精神。求实、合作、创新、超越。“跳出学校看学校,面向未来办教育”,把学校的发展放在社会前进的背景之中去审视,放在基础教育改革的整体框架中去定位,以经营的理念来发展学校,做到“快一拍,早一步,高一格”,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优,人优我特”的目标。
教师文化建设。积极倡导敬业、爱生、博学、奉献。“让所有的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这是教育时代的呼唤,也是教育的理想境界。最好的教育应使受教育者人格得以健全、潜能得以激发、心灵得到舒展、个性得以张扬。“理想在前,生命才能向前”。
让教师体悟教育人生。培养教师的“四心”:政治上要有上进心、工作上要有责任心、学习上要虚心、生活上要有爱心;努力做到“四求”:“求真”:真诚、真实、真理。“求实”:务实、扎实、踏实。“求勤”:勤奋、勤正、勤俭。“求和”:和气、和蔼、和谐。
抓好政治理论学习和法制、道德教育,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法制意识。强化师德建设,开展多形式的师德创建活动,抓典型,树形象,倡导良好风尚,形成良好师德。我们制定了师德“十不准”、“师德三字歌”,确定师德教育的重点是爱岗敬业,献身教育。要求教师自觉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教师公平对待每个学生,全面关心学生的进步,礼貌对待家长,不收受家长赠送的礼品、礼金,无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乱收费现象。签定师德承诺书,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
学生文化建设。学生文化是学生群体具有的价值观、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等。我校积极营造文明、勤奋、活泼、向上的学风。组织各班学生认真学习新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20条》、《中小学生守则》和学校自编的《学生守册》。坚持校、班两级行规训导,学校组织开展“拾起一片纸屑,洁净一片校园”、“课间文明三字歌”活动;建立年级值周制度,设立文明监督岗,进行五星班级体评比,编写文明训导手册。班级开展文明行为指导,每周五进行个人行规考评。通过训、导、查、评,使学生明确行规的具体要求,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把评选出的优秀学生作为礼仪示范生,让他们披上绶带,轮流站在校门口迎接同学和老师。他们热情的问候,标准的礼仪既是学生的榜样,又是校门口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年级的“文明点点歌”,二年级(5)班的“小扫把”训导活动符合儿童年龄特点。我们还进行了文明入厕教育,为了让孩子成为现代文明人,我们在全校征集文明入厕警示语。提出文明入厕“三部曲”:一敲门、二对准、三冲洗。这既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个人文明素质的体现。四(4)班学生做卡片贴在厕所里提醒大家文明入厕。六(2)班学生自动成立小分队,维护“温开水”区的秩序。开展有吸引力社会实践活动。如:道德实践。组织学生到公共汽车上调查有多少乘客遵守“前门上车,后门下车”的公共秩序,开展“做遵守公共秩序的乘客”宣传活动;到超市搜索不文明现象,宣传“把不买的物品放回原处”做文明的顾客;到社区铲除随意乱贴的“牛皮癣”等。生活体验。我们组织四年级学生开展“儿童学经济”活动,让学生把穿小的衣服、玩过的玩具、看过的书籍拿到鹰台市场上摆摊叫卖,将“挣得”的3200元钱捐给武汉中学初二患白血病的女生舒畅。让孩子们体验创造价值的快乐,诚信的重要。成功教育。我们利用社会资源,组织4-6年级学生在红心教育基地开展“相信我能行”成功体验活动,学生通过“飞夺卢定桥”、“抢渡大渡河”、“攀岩”战胜困难、挑战自我体验成功的快乐。
育德是是心灵的艺术,更是科学的教育,他需要充满民主的爱心。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今天,时代呼唤民主,德育更需要运用民主的方法,创设民主的氛围,给学生民主平等权利,尊重学生的人格、兴趣和选择。只有在民主和谐的环境,才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建队日时,学校挂出“民主选举你我他,选好队干为大家”的横幅,候选人在自己的选区发表演说,在电视台展示才艺,在橱窗中宣传自我。一位生活在美国,学校二十年前的学生陈军,在网上看到我们的选举活动留言说:“活动很有意思,有点像美国的总统选举,我也要给候选人投一票。”投票日孩子们就像过节一样,给自己信任的同学投下神圣的一票,我们把民主的种子撒入学生的心田。
学校建立了申诉委员会,制定了申诉章程,如有损害学生权益的事情发生,学生或家长可以按程序提出申诉。在德育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又是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主体,我们强调通过学生的自治、自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升旗仪式、文明礼仪岗、课间活动、眼保健操和广播体操等活动全由学生自主管理,大队部有管理机构,有行为示范岗,还有检查评价人员。
制度文化建设。学校制度文化是学校在日常管理中逐步形成,为学校成员认同遵循的精神成果,体现学校特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制度不是用来管、卡、压教职工的,而是我们共同的约定,大家自觉遵守的规则。2004年学校健全各项制度,并编辑了《教师手册》和《学生手册》,制定了《水果湖二小章程》,并提交职代会讨论通过,增强了依法治校的自觉性。
网络文化建设。学校网络文化主要强化德育意识、网络资源意识和网络法律意识,引导积极的价值追求。老师、学生、家长依托网络这个媒体技术共同学习、工作,解决教学中的问题,纠正心理倾向和行为方式。学校的网站建设逐渐规范,制定了相关政策和注意事项,并对学生、家长和教师进行广泛的宣传,点击率大大提高。给社会、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物质文化建设。学校环境布置体现了儿童化、生活化、教育性、人文性、科学性、审美性。做到四个结合,童真童趣与高雅艺术相结合,民族文化与时代要求相结合,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相结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
篇10
关键词:高校寝室文化;学风;寝室人际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5-0129-03
高校寝室文化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有机组成部分。寝室文化处于校园文化的“末梢神经细胞”位置。高校寝室文化建设以其特有的文化和氛围,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作用于学生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大力加强学风建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奋发有为的学习动力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高等教育”提出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的具体要求。因此,积极探索以高校寝室文化建设为突破口,激活末梢神经细胞活力,促进寝室优良学风形成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对于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寝室文化和学风建设的范畴一般分析
1.学风
学风的好坏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理念、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强学风建设,是高校常抓不懈的重要工作。学风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学风概念所指甚广,就其主体而言,可以是民族、政党、学者、教师、学生等。而本文是从狭义角度使用学风的概念,其主体专指学生,是学生集体或个人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有倾向性的、稳定的态度和行为,具体表现在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习惯上。学生集体的学习态度和行为表现为集体对学习的感受、情绪、习惯、传统以及舆论等,对集体的每一个成员具有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学生个人的学习态度和行为,表现为一种个性,对学生个人学习成绩的好坏、进步的大小起决定作用,并对集体的其他成员产生影响。它们都受到学校内外部因素的制约。优良学风的主要特征是:学生勤奋学习、尊师敬友、不耻下问、互帮互助、举止文明等。
2.寝室文化
寝室文化是指依附于寝室这个载体来反映和传播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它既包括校园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也包括师生的价值观念、群体心态、校园舆论等。它以寝室成员共同的价值观为核心,由涉及寝室生活的各方面的价值准则、群体意识、行为规范、公共行为和学习生活习惯所组成,是由寝室成员共同建立和长期形成的、潜移默化的氛围和影响力。良好的寝室文化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学业水平、规范日常行为习惯、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具有重要影响。加强寝室文化建设,在当前学分制得到普遍推行导致班级概念淡化,后勤社会化导致寝室教育功能弱化的背景下,尤其具有迫切性和重要性。
二、寝室文化与学风建设的相关性研究
1.寝室物质文化环境对学风的影响
寝室物质文化指寝室楼及周边为满足学生生活、发展需要而设立的物质设施及其所体现的文化,是蕴涵着教育理念、大学精神的物质产品。具体包括寝室和寝室楼内的设施、寝室楼的布局、学生住宿区的布局、学生住宿区的文化设施和休闲娱乐设施等内容。
寝室物质文化的教育功能常常被忽略,寝室物质文化产品常被视作没有生命的物质,仅具有满足对象的物质需求的功能。实际上,寝室物质文化产品蕴涵了设计者的理念、精神和信仰,并在被使用的过程中不断将这些信息传递给学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寝室环境的好坏对学习的影响很大。
寝室物质文化对学风建设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寝室设施是否能使学生生活舒适、休息充分,是否为学生学习提供便利,从寝室的设施安排向学生传递的精神是积极奋进抑或消极,以及休闲娱乐设施是否能满足学生休息放松,以便有充足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
2.寝室制度文化环境对学风的影响
寝室制度文化是大学生在寝室生活中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寝室出人制度、用电制度、安全制度、卫生制度、作息制度以及大学生在寝室中约定俗成的准则,均属于寝室制度文化。
寝室制度文化对大学生的寝室生活,进而对学风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首先,寝室制度文化的健全与人性化,是大学生在寝室基本生活的制度保障,大学生生活愉快、休息充分,才能在学习中投入足够的精力。如果一个寝室卫生脏、乱、差,作息无规律,很难想象该寝室成员能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和饱满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其次,寝室制度文化本身具有感染力、约束力,能够塑造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自我约束的能力,这对于学生在学习中形成良好习惯,抵制外界诱惑都具有引导意义。
3.寝室学习氛围对成员学习的影响
相关研究表明,在大学这一时期,学生的从众行为的发生率大于80%。他们很在意群体特别是经常生活在一起的室友对自己的看法;同时在学习方面,室友间也具有很强的相互影响力。在调查中,经常出现部分寝室所有成员都获得奖学金、都考取研究生、都参加某项培训考试等现象。与之相反,也出现整个寝室成员全部补考、违纪、集体玩游戏旷课等现象。这种群体现象说明寝室学习风气直接影响寝室成员的学习成长。而高校为促进大学生良好学习风气的形成,更应在优良寝室风气的培育上下功夫。
4.寝室人际关系对学习的影响
相对其年龄来讲,大学生涉世未深、心理调节能力不够成熟是这一阶段的普遍特点。人际关系的处理情况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成长动力。而寝室又被称为大学生的第一社会,大学生在寝室生活中第一次接触和尝试处理比较复杂的人际关系。寝室成员人际关系对学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寝室成员人际关系情况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心理、情绪状态,进而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能力。当人处于愉悦、满足、安全的精神状态中,就具有较高的创造力和思维、理解能力,相反,当人处于悲观、愤怒、焦虑的精神状态时,其学习能力则大打折扣。其次,寝室成员人际关系状态影响大学生在寝室中互助学习的水平。寝室被称作第二课堂,具有第一课堂所无法替代的教育功能。古人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学习需要互助互动,大学生在寝室中可以互相诘问辩疑、探讨疑难,交流学习方法,共同提高、进步。不和谐的人际关系,无疑减少了大学生学业进步的一个重要推力。再有,从长期看,人际关系状态还会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进而影响学业的正常开展。人长期处于人际关系紧张的状态,必然导致精神紧张、身心疲惫,无法正常进行学习和生活。
5.寝室网络文化对学风建设的影响
目前,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化,寝室已经成为大学生上网的重要场所,寝室的网络文化也成为对学风产生影响的时代因素。首先,网络引起学习方式的变革。网络学习具有学习资源丰富、突出个体学习的主体性、突破传统学习的时空限制等诸多优点。网络已
成为大学生加强学习的有效工具。但寝室中网络的普及也对学风建设造成不良影响。网络能满足人的多种需求,但有的学生缺乏自控能力仅用它来满足自己休闲娱乐的需求,主要进行听音乐、看电影、聊天、打游戏等活动,且在其中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从而影响正常学习。个别学生由于网络游戏成瘾,已经荒废学业。同时,网络也影响寝室学习风气。学生在寝室利用网络进行娱乐,会影响寝室的学习风气。娱乐的同学会对学习的同学造成干扰,寝室中娱乐气氛升级会减弱学习氛围,娱乐话题增多会使学习话题减少。由于学生沉溺于网络,会造成现实生活中孤僻、冷漠,从而影响其与老师、同学的正常学业交流,从而影响其学习。
三、加强寝室文化建设,促进优良学风形成
1.加强物质文化建设,打造有利于学风建设的寝室硬件环境
高校可以从加强寝室物质文化建设人手,促进学风建设。高校可以适当配备水电暖设施,增加寝室的隔音效果,合理设置卫生间、水房的位置,为学生创造较好的生活、休息环境。高校可以在寝室中为学生提供便利的学习条件,如适当安排寝室人员数量,让学生在寝室中有较安静的学习环境,给每名学生提供书桌,在寝室楼中设立通宵供电自习室等,方便学生在寝室中学习。高校可以设置如名人名言条幅、名人或校友面像及生平介绍、雕塑等文化设施,形成积极奋进的寝室文化氛围,引导学生努力学习。高校可以在宿舍楼设立休闲室,在寝室区为学生提供健身器材、场地等,使学生在课余得到充分放松,以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
2.加强制度建设,发挥规范和引导功能。形成有利于学风建设的寝室制度环境
高校应加强寝室制度文化建设,有力地引导寝室良好风气的形成,为大学生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首先,制度要完善、健全。制度建设应涵盖寝室生活的方方面面,不留遗漏和死角,在各方面均树立典型范式,不给消极思想留任何滋生的空间。制度要随着寝室生活内容的变化而更新。如寝室中电脑的普遍使用是近些年出现的新情况,寝室制度就要随之做出新的调整。其次,制度要规范。规范的制度才能使人信服,才有公信力,才能为广大学生拥护、执行,否则在执行中存在不同解释,互相扯皮,最终使制度沦为虚设。第三,制度要人性化。新时代的大学生,对于自身权利的维护和保障有更深刻的要求。因此寝室制度的制定要充分考虑广大同学的意志,体现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不可一厢情愿、冰冷刻板。最后,制度建设要执行有力。对制度执行要持之以恒,要形成长效机制。
3.设立寝室长责任制。是各项制度能够切实落实的有力保障
首先,配备好寝室长的人选。寝室长应为班级干部或积极分子,即班级干部以寝室长为基础产生,这是寝室长责任制的组织保障。其次,明确寝室长的职责。寝室长对寝室学风负责,平时记录上课出勤,每周向辅导员汇报,模范带领同学上自习,考试前向同学强调考风考纪,如发生违纪行为,在寝室内部开考风考纪教育警示会。最后,要健全寝室长考核、激励机制。要建立健全寝室长考核机制,形成全面、公正、切实可行的考核办法,并对优秀的寝室长进行表彰鼓励,如在综合测评、评奖、评优、入党中给予优先考虑,充分调动寝室长的工作积极性。
4.培育良好寝室人际关系,打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首先,将寝室人际关系处理纳入大学生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并作为人学初期班级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入学之初促成寝室人员打下良好的人际关系基础。其次,利用德育课平台,加强对大学生开展人际交往行为规范、人际交往技巧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理念、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习惯,培育学生良好的交往品质。第三,高校可以以寝室人际关系为中心内容,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形成“自助――助人――互助”的机制,使学生在此过程中提高人际交往水平。最后,发挥党团组织在寝室和谐人际关系构建中的引领作用和基层战斗堡垒作用,发挥班级干部、寝室长的模范带头作用,深入到学生寝室当中,贴近学生生活,在学生身边开展工作,及时发现、化解寝室中出现的人际关系问题,营造团结、互助、奋进、包容的寝室人际关系氛围。
5.加强寝室网络建设。促进优良学风形成
毋庸置疑,网络在大学生生活中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高校必须顺势而为,借助网络的影响,采取“疏”、“堵”结合的策略,趋利避害,使网络在学风建设中发挥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