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知识点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06 17:58: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等教育知识点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教学方法;案例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05-0000-01
Case Teaching of Computer Network Basic Course
Chen Min,Yu Shang
(Chongq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Vocational College,Electronic Engineering Institute Office,Chongqing404000,China)
Abstract:"Fundamentals of Computer Networks"course as higher education based on computer related major basic courses,student awareness, understanding effective way to network,but also to learn the basis of the follow-up courses.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networks,computer networks have penetrated into people's learning,work and life.So,how do we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network,how to build a small network,network infrastructure of higher education courses for the computer problem,which requires teachers to explain the course knowledge can explain when a clear,thorough,The point of this knowledge to explain the clear and thorough,I think that is undoubtedly through the case to explain one of the most appropriate method.
Keywords:Computer network;Teaching methods;Case
一、教学方法的探讨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起源于1969年美国国防部高级计划研究局(DARPA)建立的ARPANET网络,随后计算机网络技术不管在军用还是民用方面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我国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从1987年开始,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数据通信,更带来了更多的网络资源,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网络的需求日益增加,计算机网络已经深入到了人们的工作与生活,在工作中我们利用网络实现无纸化办公,实现资源共享以及下达通知等功能,在生活中我们利用网络查阅所需信息、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以及利用手机实现无线通信等功能。网络不仅给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带来了便捷,而且更为我们学习、了解更多信息提供了途径。
在我国高等教育的计算机相关专业中,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应用于各专业,在教学中,该如何将这门基础课程讲授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对教师而言是如何教好该课程,对学生而言是如何学好该课程,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亦处于主导地位。
那么,教师该采用哪种方法讲授好该门课程呢?由于,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综合性较强,涵盖了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数据通信、OSI体系结构、TCP/IP体系结构、局域网、广域网、网络管理与安全等相关知识,而这些知识点的理论性和应用性均较强。因此,在教师教学中该采用哪种方法来讲授这门课程呢?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将教材中各个章节知识点分散的、独立的进行讲解,并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整体的框架,导致学生在学完该课程后感觉没有收获,感觉对计算机网络的认识还是一知半解,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不仅不利于知识点的讲解,更不符合高等教育的教学目标。那么,我们该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如何更为有效地进行教学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目前,国外和国内探讨的教学方法有很多种,如国外的巴班斯基教学法、拉斯卡教学法、威斯顿和格兰顿教学法,国内的李秉德教授、黄甫全教授等学者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且均在实际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于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而言,我认为采用案例式教学方法更为得当,因为这门课程除了基础性强以外,它的动手操作性更强,而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将这些知识讲解的清晰、透彻,只有将理论知识依附于现实生活中的某一案例来讲解,这不仅让教师在讲授知识点时能将内容讲解的更清新,更让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更直观、更透彻。
二、案例教学法在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中引用的必要性
所谓案例教学就是教师将一个完整的、具体的案例应用到实际教学中,知识点的讲解将依附于该案例。对于案例的选取应选取学生感兴趣的、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以及涵盖了某一课程相关知识点的,这样的案例才能更为有效地应用到我们的教学中。
首先,教材的选取是致关重要的,以往的一些教材知识点陈旧,重理论轻实践。因此,教师在选取教材的时候,就应该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选用相应的教材,可选取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以案例为依托的教材,如以学校某一建筑物的构网或某一企业建筑物的构网等为案例的教材。同时,教材知识点的覆盖面要广,在涉及到重要专业技能方面的知识点时,教材对这些知识点的讲解要要精。在教材的各章,应说明各章的重点、难点,以明确教学目标,教材的相关知识应紧跟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整本教材以案例为主线,贯穿整本教材,且在教材各章的最后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为了巩固学生的学习,在教材各章的最后应附有相应的习题,且习题最好是与案例息息相关的,这样我们选取的教材才符合教学大纲以及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
其次,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将案例引用到教学过程中来,将各个知识点与案例挂钩,通过一个完整案例的讲解,使学生对整个课程的课程结构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对于高等教育中的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而言,按照考核方式将其划分分为两方面:理论和实践。在理论教学中,以案例为主线的讲解方式贯穿整个学期知识的讲解,且在学期的最后对整个案例,进行整理和总结,能让学生通过本学期的学期更为透彻的了解构建一个简单网络的思路与步骤。
三、总结
目前,国内外对于教学方法的探讨一直没有停止过,也提出了各自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见解,不同的教师都有自己不同的教学风格和习惯。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对于计算机相关的专业课程,采用案例式教学是一种最直观,也是最能有效培养学生兴趣和动手能力的教学方法,从基础知识讲解时就引入某一案例,这样不仅能将某一知识点讲解的更为透彻,更加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后,才能更为有效的进行教学,学生才会将这么课程学好、学精,因此案例式教学法在高等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篇2
关键词:无机与分析化学;考核方式;平时学习;教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1-0155-02
据统计,2012年,我国高等教育已规模发展,结构进一步优化,办学条件保障水平均有所提高,高等教育普及水平进一步提升,毛入学率已达30%,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预计到2017年毛入学率将达到37.0%。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人们关注的焦点也自然由“量”转移到了“质”上。受高质量的高等教育,这不仅是当今人民群众正常而合理的要求,也是社会进步、时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世界各国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普遍关注的问题。
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大,但远没有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还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如何培养能力强、自主学习、具有创新精神的合格人才,是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可喜的是,当前关于高等教育改革研究成果,已不乏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道路的探索,及高等教育改革理念的研究,已逐步深入到了高等教育模式改革的思考:应从大一统的专才型知识灌输模式转变为个性化的通才型全面素质教育模式。经过了四个学年的精心投入和课程组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教学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同时也遇到了一些新问题,现将四年来的教学改革工作总结如下:
一、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指导思想
面向未来、面向世界,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教育教学观念创新、制度创新和工作创新,培养出卓越工程师,就必须积极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式的改革,探索建立符合现代高等教育教学规律的考试制度,以利于充分调动和发挥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形成既能够体现教学的统一性要求,又注重因材施教和学生个性发展的、科学合理的学生学业评价方式,培养具有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高素质特点,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应用人才,进一步完善具有本校特色的质量评价体系。
二、建立科学的课程考核模式
大学生的学习成绩应有科学的评价体系,既要强调平时的学习,又要体现综合能力的提升,这是对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及学习成绩的综合考量,因此,考核的方式应力求全面,按照课程性质和教学内容的不同,改革考核方式方法和考试内容、手段,进行综合的整体改革,建立具有特色的课程考核体系,提高课程考试的质量。
(一)改革试点和推广的主要考核方式
按照教学大钢的要求,遵循课程的特点,考核方式分为:平时成绩(含单元测验及知识点总结等,占课程总成绩10%)、作业成绩(占10%)、期中考试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命题内容考察期中考试之后的基础知识部分,占50%)。力争从大一开始使学生养成平时学习的好习惯,学会学习,抓紧平时的时间学习,要建立注重学习过程,逐步养成自己学习、自己提高的模式。在教学中提倡并鼓励教师积极探索更加科学的考核方式,以提高教、学双方的积极性。
(二)考核的主要内容
主要围绕理解学科基础理论、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及融会贯通的技能和技巧,注重考核学生的基本素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理论思维、专业实践和创新能力。根据本课程的性质、不同阶段的内容,可采用不同形式的记分方法。
(三)考核方式改革的实效性
目前大多数课程仍采取期末一次性考核结果定乾坤的方式,弊病颇多。应积极进行改革:采用多种形式,加强全程性学习的考核,提高平时考核成绩占课程总评成绩的比例,以减少一次性考核带来的偶然性和学生考前临时抱佛脚的不良现象,提高考核的效度。
三、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工作原则和办法
(一)考核方式改革的原则
须遵循促进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则;坚持统一部署,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分步进行的原则;坚持多种形式考核并行的原则,逐步改善现有程序,建立适应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考核模式。
(二)考核方式的改革方案
为保证课程考核形式的多样性、严肃性和科学性,教学改革小组首先提出课程考核改革实施方案,内容包括:改革考核方式的目的、优点、考核内容、要求及详细评分标准、具体实施办法等。实施方案成熟后,由二级学院签署意见、报教务处审批并备案后执行。
考核方式改革工作要兼顾到全校教学秩序的稳定、教学质量的保证和提高,要根据本课程自身的性质来确定改革方案,并有计划分期分批地进行试点,在充分论证后,选择试点对象,并总结经验,弥补不足,逐步推进。
(三)考核方式的改革的意义
考核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得好会大大促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突出学生以“学”为主的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其将来步入社会做好铺垫和训练。教师们也要统一认识,并加大宣传力度,做好成分准备,尽快地付诸行动。一轮试点结束后,要巩固改革工作中所取得的改革成果,认真加以总结,推广成功经验,扩大考核方式改革试点的范围。
四、考核方式改革的具体内容和目标
改革无机与分析化学的考核方式,打破一张期末考卷定成绩的考核模式,从单一的闭卷考试变为根据课程特点和具体情况采用多种形式并举的考核方式,促进学生的学习,促进理论和实践的综合考核,探索出适宜的考核方式,正确引导教与学,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从大一开始,在开课之初向学生公布考核方式和考核成绩综合评定办法,使学生逐步养成平时学习的好习惯,学会学习,抓紧平时的学习时间,注重学习过程,逐步养成自己学习、自己提高的模式。
各项考核要求均占有一定的比例。此项改革的重点是平时成绩的考核,以及期中、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例的调整。在每个学期,根据不同的章节、课程内容的特点,章章撰写知识点小结,按时上交并计录,记作平时成绩;把内容相关的章节划分成五个单元,按阶段进行测验,上交批改后讲评,下发给学生用以改错再上交,随时督促检查;针对一些趣味性的部分课适当增加课后复习任务,如:要求学生完成个性周期表和鲍林能级图的绘制等,并加以评比,鼓励积极,督促较差的学生;同时训练学生养成课堂记笔记的好习惯,适时检查课堂笔记,督促其平时的学习,使之系统,并使之习惯。
试点前要求制定周密的综合测评标准,做到既有平时的考核与评价,也有期中的考核和期末的综合考核,使多种形式考核体现在学习的全过程中,从时段上改变原来的期末一次终结性评价的弊病,加强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关注与激励。
改革总的思路即增大平时学习成绩评价的比重,将考试尤其是期末考试的要求与平时的学习过程结合起来。
五、结语
高校“基础”课考核方式应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来全面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理解和运用知识的真实情况,必须要彻底改变过去单一、片面的评价体系,不仅要重视结果的评价,而且也要重视过程的评价;不仅要重视核心知识的评价,而且要重视伴随知识的评价,要全方位、多层面的考核。
“基础课”的教学目标决定了对学生学习的考核不能“只重学习结果而轻学习过程”,把统一考试作为衡量不同学生成绩的唯一分数。应结合教学内容将学生的学习分为几个阶段,并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阶段性的考查,及时总结存在的问题,最后进行综合测试,分配好各环节所占的权重。这样就能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教师教学的创造性,促进“基础课”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少为,贾明德,徐蕾.经济发展水平、高等教育规模与未来预测[J].未来与发展,2012,(3):24-29.
[2]刘智运.高等教育强国视域下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8):27~32.
[3]刘勇.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之途径.西安工程大学学报[J].2013,27(2):268-270.
[4]刘延东.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走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J].求是,2012,(10):3-9.
[5]颜斌,王琦,孙作青.高等教育的出路[J].才智,2009,(11):67.
[6]尹毓婷.欧洲高等教育改革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启示[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9,(2):4-7.
[7]程伟.高等教育改革迫切需要深刻的观念变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0):38-40.
[8]刘进.浅析大学理念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J].科教文汇,2009,(1):5.
[9]陈建平.高等教育改革的着力点:教育模式的转型[J].东南学术,2008,(1):150-158.
篇3
关键词:成人高考数学基础知识分值
在高等教育中,学生除了通过高考进入大学获得受普通高等教育的机会之外,还可以通过成人高等教育、高教自学考试、电大开放教育、远程网络教育等获得学习的机会。其中,成人高考属国民教育系列,列入国家招生计划,国家承认学历,参加全国招生统一考试,各省、自治区统一组织录取。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分为三个层次:专科起点升本科(简称专升本)、高中起点升本科(简称高升本)、高中起点升高职(高专)(简称高职、高专)。每年的金秋十月,全国千千万万学子走进了成人高考的考场,踏上了他们的求学之路。数学是成人高考的必考课程,也是令许多学子头痛的课程,如何在短时间内复习好数学,以便在考试中获得高分?笔者在近几年给学生进行成人高考数学复习中,总结了几点经验,以供广大学子参考。
一、把握全局,明确目标
庖丁解牛,可做到游刃有余,同样,在复习成人高考数学之前,如果全面了解历年来的考试题型,就可以全局把握,做到心中有数。本文将以2000—2011年度高中起点升高职(高专)的成人高考数学试卷为例进行分析。
笔者先分析了这12年数学试卷的结构:考试时间:120分钟;分数:150分;考试题型: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题量:25题,其中选择题17题×5分=85分,填空题4题×4分=16分,计算题4题=3题×12分+1题×13分=49分。通过分析发现,客观题有101分,占67%,主观题有49分,占33%。
同时,笔者还分析了试题难度:考察基础知识,只要掌握定义或通过简单运算就能求出结果,这种难度系数低的试题为90分左右,占60%;同样是考察基础知识,在掌握知识点的基础上利用公式进行运算能求出结果,这种难度系数中等的试题为35分左右,占23%;考察综合知识,如两个知识点的交错计算,这种难度系数相对较高的试题为25分左右,占17%。
通过对历年来考试真题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全局把握情况,明确试题的难度,有侧重点地进行复习,以求达到最大的复习效益。
二、掌握考点,做到心中有数
通过分析,笔者发现2000—2011年度的成人高考数学试卷,都紧紧围绕《考试大纲》展开,其考点和分值的分布变化不大。例如考核“集合”知识点,这12年来都是出了一道选择题,分值为5分,没有变化。
笔者对2000—2011年度的成人高考数学(文史财经类)试卷进行了分析,统计了考点的分布和分值情况,以供广大考生和教职人员进行参考。这12年来数学的考点可细分为14个,具体如表1。
表1 2000—2011年度成人高考数学考点及分值表
在明确了考点分布的情况下,笔者还对历年来各考点的分值进行了列表分析,同时将考题按知识点进行了分类整理,这样就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各考点的分值情况和变化情况。例如,表2是“数列”考点12年的分值情况,表3是“导数”考点12年的分值情况。
表2 “数列”考点2000—2011年度分值情况(单位:分)
表3 “导数”考点2000—2011年分值情况(单位:分)
通过表2、表3我们可以知道,“数列”考点的分值变化不大,而“导数”考点的分值由不考到考,分值所占比例由小到大,但近年来分值变化不大。
通过分析,考生可以掌握历年成人高考数学试题的考点,做到心中有数,复习方向明确,然后有重点地进行复习。这样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理想的复习效果,以便胸有成竹地进入成人高考的考场。
三、注重基础知识,稳扎稳打获高分
笔者经分析发现,在成人高考数学试卷的命题思路中,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强调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和基本运算能力,注重对主干知识的考查,试题中以考察基本概念、基本公式和基本运算为主。例如以下三道选择题:
1.平面上到两点距离之和为4的轨迹方程为____。(2009年第13题)
2.(2010年第3题)
3.函数的最大值为_____。(2009年第2题)
它们分别考察椭圆的定义、三角函数中二倍角公式、三角函数公式,这些知识点都是基础知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考生在复习备考时,在明确了考点的基础上,要将课本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公式、基本方法梳理一遍,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做到有的放矢,避免做“无用功”,把有限的时间用来突出重点,加强复习的目的性、针对性,提高复习效率,争取在考试时攻下基础知识点的分数。
考生在有时间和精力的前提下,应该有选择性地多做一些练习,解题过程中要理解题目中涉及到的概念、定理、公式等基础知识,要多思考如何入手解题?如何应用这些知识?用到了哪些解题方法和技巧?这样才能在考试中做到“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获得更好的成绩。
四、重视知识交汇,加强纵横联系
“在知识的网络交汇点命题”,这是成人高考数学试卷中难度高一点的试题命题原则,也是计算题命题的常用模式。所以在复习中要重视知识的纵向、横向的联系,更要注意知识点之间的交叉、渗透和综合,以形成一个有序的网络化知识体系。如函数的性质一般是考察其单调性、奇偶性,但如果将函数的性质与导数、不等式、三角函数、圆锥曲线等知识点结合起来命题,就是一道难度系数相对较高的试题了,这种融合多个知识点的试题一般会以计算题的题型进行考察。例如:
2008年第24题:已知一个圆的圆心为双曲线=1的右焦点,并且此圆过原点。(1)求该圆的方程;(2)求直线被该圆截得的弦长。
2011年第24题:设椭圆在y轴正半轴上的顶点为M,右焦点为F,延长线段MF与椭圆交于N。(1)求直线MF的方程;(2)求的值。
这两道题都是13分计算题,其中2008年的第24题将圆与双曲线结合起来进行考察,2011年的第24题将直线方程与椭圆的知识结合进行考察。这种题型综合性较强,对考生在知识方面和思维方面提出了较高要求,它们均是在“知识网络交汇点”命题,所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内涵丰富。考生在求解此类试题时,先要分析所考的是哪些知识点,在脑中迅速回顾这部分基础知识,再将交汇点的综合知识进行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理顺解题思路,最后计算出结果。
经过几年来对成人高考数学试卷的分析和总结,笔者认为考生在进行复习备考时,不但要注重基础知识,而且还要加强对知识点的全局把握;不但要重视单个知识点的复习,而且要加强知识点的纵横联系;不但要注意强化训练,而且要善于分析近年来的试题,从中找到复习的要点。在复习过程中,不要去钻“高、精、深”的难题,而是要“夯实基础”,把握考点,明确考分在数学各章节的分布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要掌握基本的答题思路,能够举一反三地进行解题。
参考文献:
[1]金桂堂,刘德荫.数学(文史财经类).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8.
篇4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西方经济学;问题;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8-0117-03
《西方经济学》是成人高等院校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程,它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和先修课程。它以市场经济为制度背景,研究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及其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的经济行为,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管理方法,是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来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和实践的总结。如何使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生学好这门课程,对西方经济理论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并能准确地将其运用于当前的各种经济问题和经济政策的分析中,是目前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试图对成人高等教育中《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教学效果的提高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西方经济学》课程体系的特点
《西方经济学》从本质上讲,是在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下发展起来的理论体系,是对西方发达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总结。总体来看,呈现以下特点:
(一)学科体系完整,流派众多,综合性强
《西方经济学》的学科体系由众多经济学派中占主流地位的经济理论和学术观点构成,内容涉及经济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学科体系完整,综合性强。就其教学内容而言,主要内容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流派。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资源配置问题,均衡价格理论是其基本理论,它以个体经济为研究对象,从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论、成本论、市场结构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论等方面探讨了生产者行为与消费者行为。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资源利用的问题,核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论,研究对象为国民经济整体,分析方法为总体分析,从经济整体运行的角度阐述了经济增长、充分就业、通货膨胀、国际收支平衡、宏观经济政策分析等内容。另外,还需要从总体上把握各个流派的演化、主要观点及政策建议等,比如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凯恩斯经济学、新凯恩斯主义综合派、新自由主义学派等。从内容上我们可以看出,《西方经济学》具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分析方法。在众多的《西方经济学》流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中,有些理论是相互补充、相互完善的,也有一些经济理论则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因此需要有鉴别的加以学习和研究。但是对于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生来说,难于区分差别。这就对成人学生的课后消化吸收和对理论体系的掌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二)抽象化,应用模型和数学分析较多
《西方经济学》主要运用抽象的分析方法解决经济问题,应用模型和数学分析较多。通常先建立假设条件,排除一些非主要因素和现象,在此基础上建立模型分析框架,如弹性分析、市场结构分析、IS-LM分析、总需求和总供给分析等等,其中最主要的是数学分析在《西方经济学》中得到广泛应用,数学方法和数学推导大量出现在教学内容中,使其呈现出明显的数学化倾向。应用模型和数学分析直观地解释了《西方经济学》中各种经济现象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但由于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生普遍数学基础薄弱,也在一定程度上增添了学生学习的困难。
(三)实用性和客观性较强
《西方经济学》是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而产生并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其基本理论是从经济实践中得到检验的,或者说每一种理论流派的产生总是建立在对某一种经济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而得出相应的观点,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客观性。
(四)内容不断深化与扩展
《西方经济学》广泛渗透到各个学科,与数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金融学等诸多学科存在紧密联系。并且,随着西方经济学与这些学科的交叉发展,产生了一些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相继出现并发展迅速。如博弈论、制度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行为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实验经济学等作为经济学的理论前沿已纳入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中。
二、成人高等教育中《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存在的几个问题
(一)学生基础普遍较为薄弱,学习主动性缺乏,应试目的明显
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生相对于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而言,文化基础差,入学成绩普遍偏低,因此学习基础普遍薄弱,实际的知识水平不如普通专科学生的基础扎实,尤其是抽象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较差。另一方面,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生大都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使得他们掌握知识方面相对缓慢面对《西方经济学》这种基础学科需要一定的数学基础,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生因为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在学习中非常吃力。目前,大多数学生应试目的明显,学习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取得文凭,而忽略了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因此对《西方经济学》这类基础学科缺少兴趣,觉得该课程过于枯燥和理论化。由于课程期末考核仍以笔试为主,所以学生往往死记硬背,力求考试过关,缺少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庞杂,缺乏专业针对性,未能体现个性化教学
首先,《西方经济学》涉及的内容庞杂,覆盖面广,较为抽象。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资源配置问题,需要通过建立熟悉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随着课程教学的不断深入,内容越来越多,受自身数学基础等因素的限制,成人学生接受起来难度较大。并且《西方经济学》的知识点讲究前后的连贯性,比如需求曲线、供给曲线的学习没有掌握好,就会影响后面对完全竞争、垄断等市场结构供需分析的理解,成人学生学习时间不多,而又往往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这种情况下,会因为前面知识点的遗漏或理解不好,影响课程后面的学习。
其次,《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内容缺乏专业针对性。《西方经济学》在成人高等教育的经济管理类专业中是作为许多专业的基础课程,大多数教师各专业的授课只是讲授教材知识点而不注意学生所学专业的实际情况,导致各专业在课程内容选取和教学方法上趋于相同,缺少相应的课程实践训练和成人学生的职业能力训练。
第三,多数情况下,没有体现针对学生的个性化教学。成人学生基础不同,学习时间不固定,能够从头到尾坚持把《西方经济学》的知识点全部掌握下来的学生不多,往往多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因为缺课等原因而缺少某一部分知识的学习,由于《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前后具有连贯性,这样前面知识点掌握不好就会影响后面内容的学习。另外,成人学生来自社会的各个方面,知识储备不同,专业需求也不相同,多数情况下,成人高校并没有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相应的教学服务。
(三)成人学生工学矛盾突出,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交流沟通
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生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分布于社会的各个角落,大多数是在职学习,学习的起点不同,学习基础也不相同。《西方经济学》作为经济管理学科的基础课程,是各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其知识点存在前后的连贯性。对成人学生来说,学起来较抽象,需要掌握的内容较多,而学习、工作和家庭又面临诸多时间上的矛盾,导致对课程大多数知识点理解不够深入。成人的课程学时有限,教学过程中仍然以教师为主,主要依靠教师课程讲授,虽然中间也可能插入案例、热点经济新闻等内容的讨论,但课上主要还是以老师讲解为主,不能起到很好的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作用,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习兴趣不高,自主学习热情不高,最终造成学习效率低下。
(四)课程考核方式单一,以终结性考核为主
课程考核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一种检验。《西方经济学》是专业基础课,目前在大多数成人高校中仍然以终结性考核为主,即一般采用期末闭卷考试的形式,这种考核方式侧重于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但忽略了对学生日常学习的评价和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考察。学生应付考试,通常依靠老师划定考核范围和重点,常常死记硬背,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不够深入,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提高《西方经济学》教学效果的途径
如何提高成人高等教育中《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效果,是一项重要课题,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积极研究和探讨。本文认为,提高成人高等教育中《西方经济学》教学效果,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
(一)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开设课程
成人高等教育不同于普通本专科教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职业能力训练和实践性教学是《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应符合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的特点,为了培养市场与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和充分优化配置教学资源,应精心组织教学内容,教师在授课中尽量避免占用过多时间用于高深知识的讲授,而应以市场和企业需求为导向,有选择性地讲解和实践结合较为紧密的知识与理论,比如供求规律、价格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等等都应重点讲解。在授课过程中侧重于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更注重案例教学和情景教学。案例教学和情景教学需注重和学生的互动交流,由教师单方面举例并不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因为案例教学的重点在于分析过程,在于让学生学会使用所学理论和工具分析问题,不能忽视师生的互动,只有注重互动过程,才能充分了解学生学习的程度,及时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做出调整。
另一方面,虽然成人高等教育中经济、管理等相关专业的《西方经济学》课程几乎都是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和公共课程设置的,但是各专业有自身的特点,对课程的教学也应该做到因材施教,对课程中有利于本专业学生学习的内容进行重点讲授,例如,财会类专业应该加强运算方面知识的学习和课后训练,营销类专业应该对供求价格机制、市场结构分析等内容进行重点讲授。以专业特点为出发点,因材施教设置课程,才能让成人学生利用除工作、家庭之外有限的精力和时间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
(二)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合理利用多种媒体
成人学生能够规划自己的学习目标、管理学习过程并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成人高等教育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学习信息的导航者,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讲授理论知识而学生被动听课,容易使学生感到教学内容枯燥,失去兴趣,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能力也得不到锻炼。所以一方面要在有限的课时里采用启发式教学,激起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要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储备和专业需求,确定多层次的教学内容,制定尽可能的灵活和多样面的课程学习目标。
为了解决成人学生工作生活与课程学习的矛盾,应该广泛借助多媒体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综合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除了《西方经济学》文字教材以外,还应包括音像教材、网络课堂以及其他教育支持服务体系在内的各种教学资源,课程图形图像较多、数学模型较多,多媒体教学技术可以图文声像并茂,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除了课堂讲授以外,应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可以根据成人学生的特点,采用网上预习、自习、自测、答题、讨论、实践活动等多种教学手段。
以成人学生为中心、以媒体学习方式为主的《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进教学效果、开展个性化教学将大有裨益。
(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设网上课程论坛
网络平台可以为学生提供《西方经济学》的各种媒体的学习资源,包括一些案例、新闻、宏观调控政策等。学生可以超越时空限制进行学习,并通过网络实现与教师、与其他同学进行双向沟通交流,这样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了较好地满足,学习主动性不断增强。教师在网络外的面授教学应重点放在方法、思路、重点的辅导上,而学生网上学习重点应放在自学、交流、深化和拓展方面。
开设网上课程论坛,可以最大限度地与学生交流。成人学生学习时间有限,与教师和同学之间的交流沟通较少,很多学生并不能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完全吸收和消化课堂所学的知识,因此,需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最大限度的与学生交流,解答学生疑问。
(四)改革传统考核方式,建立新型考核体系
《西方经济学》传统的考核方式主要用期末考卷作为评价尺度,不注意对成人学生学习过程投入状态和平时学习效果的考评。单一采用期末考试并不能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全面、真实、公正的评价。对成人学生的考核,应注重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分别占据总成绩的一定比例。形成性考核可以采用平时测试作业的形式呈现,在学习的每一阶段均有考核。终结性考核则可以打破笔试的形式,采用“开放式”案例讨论的形式,结合成人学生在工作中的一些体会,按学习小组分别以论文、报告的形式提交,教师根据学生的论文、报告可以考核出成人学生对《西方经济学》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从而考核出学生通过学习,是否培养了经济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社会经济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仁坤.远程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9.
[2]侯荣华.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7.
[3]曾凡仙,彭俊华.函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以《西方经济学》为例[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1,(2).
[4]林素钢.《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初探[J].职大学报,2007,(1).
[5]张会东.从《西方经济学》的授课谈电大教学[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1).
[6]文岚.高等教育大众化后西方经济学教学的思考[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2).
[7]郭艳.《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8]俞培燕.高职《西方经济学》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3).
[9]吴松飞,刘宝.高职财经类院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困境与出路[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2,(4).
篇5
目前我校留学生高等数学课程主要采用的是留学生小班单独汉语授课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和学生渗入接触,对目前本课程授课模式和方法的反馈意见进行深刻思考,总结了如下几点问题。
第一,多数留学生存在汉语语言障碍。我校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基本上在原国家没有过系统的汉语学习,而是在到中国后接受为期一年左右的集中汉语培训。在汉语培训过程中也大多以基本生活日常用语为主要学习内容。虽然很多留学生的汉语考试成绩均达到学校要求,但实际汉语水平和理解力并不能保证在学习数学或其他课程中的学习吸收效果。
第二,数学基础参差不齐,整体基础偏薄弱。由于留学生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受到社会结构、文化背景和教育基础的影响,大多数亚非地区的留学生数学基础较为薄弱。对于初等数学的知识点如:基本初等函数值域和定义域的判断,复合函数的理解,三角函数基本公式等都不够熟悉。因此以函数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在刚一开始便沉重的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三,听课和学习习惯差异。在教学过程中,会发现留学生的学习习惯与我国学生存在很大差异。首先,由于汉语的障碍,很多留学生放弃学习课本,基本不阅读教学指定教材或推荐阅读材料,而只关注老师的课件;其次,一些同学没有上课记笔记的习惯,如果老师上课布置当堂练习的习题,也是随便记录或练习并不在课后进行整理总结。由于高等数学教学内容多,时间久,知识点环环相扣,如果没有记录和整理笔记的习惯,课后也不阅读学习教材,那么根本无法顺利学习。
针对以上留学生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的问题,我们认为可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教学效果,帮助留学生更好地学习该课程。
一、适当拓展汉语学习范围,补充简单的专业汉语
留学生在汉语培训期间,通常注重日常交流的基本汉语,如果能在此期间,适当学习一些数学等专业汉语,不但有利于高等数学课程的学习也对其他专业课的学习和理解有一定帮助。
二、加强预科教学的开展
对通过汉语等级考试的同学,进行数学基础知识测试,分不同等级补充初等数学知识。由于高等数学课程本身学习任务较重,若还需同时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讲解很多初等数学知识点,不但对学生理解新概念构成障碍,还会使其主次不清,重点模糊,无形中加大了学习难度。因而预科学习加强了留学生的数学基础,也解决了数学基础参差不齐的问题。
三、优化教学内容,编写相应教材
留学生大都学习目标明确,更注重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因此,在综合考虑授课内容的实用性、与后续课程的衔接性以及留学生的接受能力的基础上,采取精讲、略讲相结合的方式,适当减降授课内容和难度。例如定积分讲授过程中,重点介绍其主要思想、基本计算和应用问题,对于一些复杂函数的积分,则通过适当变形后查阅积分表实现。
四、教学方法、手段改革
鼓励留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不论是否来自相同的国家,都可以组成学习小组,小组人数不易过多,一般不超过5人。灵活布置小组学习任务,通过课后小组讨论学习,不但有助于掌握数学知识,也增进了同学间的交流,为今后的专业课程学习乃至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同时,安排辅导老师课后为留学生答疑。定期为留学生解答疑难,让同学们有问题及时得到解答,不但增进师生交流,更好的得到教学反馈信息,也同时会加强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更新的考核方式。课程考核的目的在于检验学习效果,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基本要求。然而,普通本科生高等数学闭卷考试方式、试题y度及强度都与留学生极不相称,因此需结合留学生特点,改革考试内容和成绩评估办法。
总之,留学生作为高校的一个特殊学生群体,在教学方面是一个全新的教育层次,需要不断的实践和探索。留学生数学教学作为学校数学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生源国不同造成的文化差异以及由此产生的冲突和矛盾决定了留学生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工作的复杂性,必须不断分析留学生的教学反馈意见,积极探索出一套科学、合理、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并不断加以改进,才能逐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纪宝成.国际文化交流是大学的第四项基本职能[M].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分会.大学国际化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篇6
【关键词】教材;编写;特点
教材是课程的载体,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体现者,也是教与学的依据。教材建设的好坏优劣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只有符合成人高等教育特点的教材体系才能提高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教材建设是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性工作。因此,加强品牌专业建设首要任务是加强教材建设。
一、成人高等教育教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成人教育已经成为高等学校中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形成自己的教学方法与管理模式,但是突出成人教育的特色而编写的教材较少,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缺少适合成人使用的配套教材
我国成人教育多使用普通高等教育的教材。普通高等教育教材内容偏多、理论偏深,不符合成人高等教育 “自学为主、面授为辅”、在校学习时间较短等方面的特点,给教学带来一定困难,降低了学习者的学习热情,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2.教材内容陈旧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现用教材中有不少内容陈旧,严重滞后于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成教学员多是为了获得新知识和新技能而进行深造学习的。例如《市场营销学》课程是与当前社会密切相联系的实践性课程,知识更新快,企业新营销策略层出不穷,教材如果跟不上知识的更新速度,就不能满足学习者的需要,降低学习者的兴趣,将极大地影响了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
3.教材内容重理论轻应用,缺乏成教特色
成教学员绝大多数来自生产、工作一线,他们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但缺乏理论知识以及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能力。当前《市场营销学》的成人教育教材主要以高等职业教育或统招本科的教材为主,没有或较少针对已有一定工作实践的教材,而相当多的成人高等教育教材只注重一般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以及理论知识的应用。这样,不利于成教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4.本科和专科教材的区别不大
同一门教材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在本科和专科上的区别不大,衔接不当,而且现有的成人教育的教材多是专科和专升本用同一本教材,造成培养目标不明确,没有很好地区分层次。
5.许多教材的编写者缺乏成人教学经验
对于成人学习需求和特点缺乏深入研究和探讨,对编写成人高等教育教材还很陌生。一些已经出版的成人高等教育专用教材,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组织,还是编排的体例,都与传统普通高校所用教材没有太大差异,缺乏具有“成人、业余、自学特色”,很难适应成人学习。教材编写队伍结构单一,几乎全部来自于教师。而真正了解企业,掌握生产技术的企业一线技术人员没有渗入到教材编写的队伍之中,从而使得企业间的技术封锁,使新技术、新知识难以编入教材,对旧知识的淘汰不及时。
因此,要管理和提高成人学习的积极性,认真选择和编写符合成人教育特点的教材十分必要。
二、编写成人教育教材的原则
根据国家中长期“十二五”教育规划纲要,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特别是成人的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成人教育是以满足成人的工作和生活需要为中心内容的教育”,其目标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因此,要求我们在教材编写时必须遵循成人教育的特点,教材编写方面选派理论基础扎实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编写。在教材编写中坚持以下原则:
1.可读性
在教材内容的确定上,坚持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叙述上以够用为度,不苛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语言文字的表述简练精确,避免晦涩深奥的理论表述,避免很强的理论术语,或者难懂的文字词句,教材的语言文字要具有良好的可读性。
2.实用性
教材的编写除了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外,应注重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重视知识的应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将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方法与学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相联系,解决学生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各专业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应当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同时必须兼顾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既“必需、够用”的理论内容,又融入足够的实践内容。
3.自学性
成教学生是利用业余时间来学习的,平时工作繁忙,在校学习期间面授时间短,因此,针对成人教育以自学为主,面授为辅的特点,明确每章的教学要求、学习重点和难点,增加关键概念、复习思考题便于学生自主学习,达到双效的学习效果。
4.时代性
成教学生大多来自生产一线或直接从事某专业工作,有一定的社会经验,能接触到行业的新技术、方法和一些管理策略,他们了解一些社会的最新事物,但有些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能力,因此,成人高等教育的教材编写应紧跟时展的步伐,重点突出现代新理论和最新研究成果。
5.综合性
建立综合化的、整体的和整合的课程,是教材改革的重要目标。现代学科发展的根本特点是趋向综合和学科交叉,很多知识打破了学科界限。例如《市场营销学》课程既有心理学的知识又有社会、统计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在教材编写时应该注重各学科之间的交汇、融合。
三、突出编写成人教育教材的特色
根据编写成人教育教材的原则,我们在编写相关成人教育教材中应体现以下的特色。
1.教学要求明确,突出重点
根据对专科与本科成教学生学习的特点,保证教材内容适合不同的教育对象,因材施教,在教材中突出对专、本科分别不同的要求,体现人性化的教学要求。
2.体系特色突出
例如我们编写成人教育品牌专业《市场营销学》一书,就具有一定的特色。《市场营销学》是一名建立在经济科学、行为科学和现代管理理论基础上的应用学科。研究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企业营销活动过程及其规律性问题。是一门实用性的管理学科,它具有很强的实践价值,不同的学生在工作中都可能遇到各种营销方面的问题,因此,统一规划,按《市场营销学》课程的中心思想、理论和框架,精心布局章节,要求每章内容主要分为七个部分:学习目标、开篇案例、主要内容、本章小结、课后练习等。其中, “基本内容”是书的核心,包括一般概念、理论、方法等等,但在中间根据新形势要求编写一些小案例、最新知识点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和前沿动态。“本章小结”是高度概括本章的主要内容,以便学生迅速找到知识点,课后练习包括“关键概念”和“思考题”突出每章节的中心内容,便于学生学习和复习。
3.语言简练,图表得当
为了适应成人教育的特点,我们明确提出教材内容要简练精确,避免晦涩深奥的理论表述,同时尽量用图表解答一些概括性问题,图表要详略得当。
4.案例的实用性
《市场营销学》课程最为重要的一个特点是实用性强,理论联系实际紧密,而成教学员来自各个工作岗位,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本书突出案例的实用价值,有开篇案例、章节中的小案例、资料等。因此,在编写案例时力求选择和编写符合章节特点又具有时代特征,解决实际问题的案例与方法。不能直接用大部分教材中的老案例,开篇案例可以引发学生思考,加强学习的兴趣性,主要内容中的知识与小案例,可以拓宽知识面,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实际运用的目的。
总之,编写成人教育教材应认真对待,总结前人的经验,力争编写出符合成人教育特色和需求的,又具有时代感的教材。
参考文献:
[1]李文清.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2]程维,邓诚.成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策略探究[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3).
[3]李学颖.成人院校教材改革方向及方法探讨[J].天津市财贸蕾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4).
[4]张天安.论成人高等教育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7(8).
[5]余立新.成人高等教育教材选用的若干问题与对策[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2009(8).
[6]余翠英.探索具有成人高教特色的教材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07(16).
篇7
[关键词]数量方法;自主学习;支架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5-0045-02
数量方法(课程代码00799)是中英合作剑桥商务管理和金融管理证书考试的共同课。数量方法的课程体系由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于1999年引入我国,共包括16门课程,其中商务管理证书和金融管理证书的共同课8门(数量方法、会计学、经济学、商务英语、财务管理、商务交流、管理信息技术、企业组织与环境),专业课各4门(商务管理专业课:商法、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实务和人力资源管理; 金融管理专业课: 金融法、金融概论、管理会计和财务报表分析)。该考试面向的是高中基础的自考学生,每年举办两次。通过规定的课程考试不仅可以取得相应的剑桥商务管理证书或剑桥金融管理证书,还可以取得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大专学历。在该考试所涉及的所有16门课程中,数量方法被公认为是最难的课程之一, 统考的通过率整体上也一直相对较低。为适应继续教育的发展需要, 2013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重新修订了数量方法的考试大纲,并组编了新的配套指定教材。[1]在这样的背景下, 我们对成教数量方法课程做了一些有益的改革和探索。本文结合成人教育和数量方法课程本身的特点,来谈一谈数量方法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的探索和思考。
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数量方法课程所讲授的内容比较广泛,大纲要求的考核内容从数据的收集到指数共九章。课程涉及的内容属于统计学范畴,但与统计学课程的主要区别在于数量方法更加强调对商业和金融环境中实际问题的数学处理和统计解释。因为课程涉及较多的数学知识,需要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这也是课程的难点之所在。根据我们多年的教学实践,对数量方法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总结如下:
首先,学生数学基础差异较大。本课程教学的对象是具有高中基础的成教在职学员,不同于全日制大学生要通过高考的统一选拔,成教学生的数学基础差异较大。而数量方法课程的连续型随机变量会涉及积分知识,回归分析部分会涉及导数知识,这些内容有些同学学过,有些同学没学过。这为集中的课堂教学增加了难度。
其次,存在教学内容多与授课时间少的矛盾。数量方法的内容非常丰富。按大纲的要求,讲授数量方法考核范围的全部内容需108学时,另外还需要学员每周10个小时共约180小时的自学和训练。而实践中,因学员往返不便等原因,这个学时要求远远无法达到。课程教学较为普遍的模式还是实行考前的集中授课,集中教学的时间一般也只有60学时左右,教学内容多与实际授课时间少的矛盾较为突出。
再次,存在知识点的逻辑性与课程学习的连贯性问题。数量方法课程一些知识点之间有其内在的逻辑性,前面的内容往往是后续内容的前提和基础。比如,只有学好了第三章随机事件与概率的知识,才可能理解第四章随机变量及其分布的内容。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因为一个知识点不理解而导致后续内容学不下去的问题。如何引导学生愿意提问,并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疑问是本课程教学的一个关键。
最后,存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问题。不可否认,学生学习这门课程最关心的问题是最后能否通过数量方法的全国统一考试。甚至,一些教学点也把统考的通过率作为评价这门课程教学的唯一指标。但是,之所以要学习这门课还是因为处理实际经济问题的需要。因此,使学生掌握数量方法的应用才是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与学生应试的要求统一起来,对任课教师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以上只是数量方法课程教学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除此之外,当然也有成人教育所普遍存在的出勤和作业等教学管理上的问题。
二、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探索
在教学研究领域提出的较有影响的教学方法诸如目标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发现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愉快教学法等就有十余种。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认为归根结底还是要因材施教。如果我们把这个成语中“材”的本意(资质)引申开来,那么所谓因材施教就是要根据教学的对象,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的目标来组织教学。基于这样的原则,我们对成教数量方法课程进行了一系列教学上的改革和探索,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也得到了学员们的广泛欢迎。具体措施包括:
首先是要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为主的模式为课后的差异化指导为主。成教学员一方面基础差异较大,集中授课只能照顾到多数同学的需求。另一方面他们基本是工作日上班,周末才有时间来听课,集中授课的学时过长对成教学员来说也确实是不现实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把课堂的教学和课后的指导结合起来,对个别学生的学习问题进行课后个别指导。这样课堂上就不必面面俱到,可以大幅压缩课堂教学的时间。这个措施成功与否的关键要看能否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得他们遇到学习问题时愿意提问,并确保所有的提问都能得到及时的满意的指导和解答。为此,我们在数量方法课程主页专门开辟了在线答疑板块,并建立了课程学习的QQ群,以便学生通过手机和网络随时都可以提问和交流。值得说明的是,实施这个措施的主要障碍是如何考核教师工作量的问题。这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具体可参照网络教学的考核办法来解决。
其次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合理构建教学支架。支架教学法[2](Scaffolding Instruction)来源于建构主义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其基本思想是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理解的一种概念框架,帮助学生实现从实际发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的过渡。基于这样的思想,我们把数量方法每章的内容按知识点结构图、重点难点解析、典型例题和自测题等几个板块重新组织,专门编写了课程配套的同步辅导与训练[3],其中,重点难点解析是对知识点的分解,知识点结构图是对知识点的融合,而典型例题和自测题是对知识点的巩固。我们可以讲解分组数据的方差为例来说明支架教学法在数量方法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为了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和理解分组数据方差的公式,需要先把这个知识点分解为:“已知数据的方差”和“分组数据的估计”,然后通过问题支架或范例支架引入要解决的问题。比如: 某班级有30名同学,身高在140~150cm的有12人,150~160cm的有18人,如何估算该班同学身高的方差?这里因为具体数据未知,处在学生的际发展水平的已知方差公式就不适用了。学生自然会想到先要把分组中的数据估算出来,具体如何来估算呢?当然是用组中值来代表各组的数据最合理。因此,原问题就转化为可用已知公式求解的数据集
■
的方差问题。进一步推广到一般情况,学生自然就掌握了分组数据方差的求法,根本不需死记分组数据方差的公式。按类似的处理,数量方法课程中关于总体比例的区间估计、总体比例的假设检验、时间序列的长期趋势分析等所涉及的一系列公式都可以引导学生很自然地得到。当然,对不同类型知识点的讲解需要构建不同的教学支架。不同于严谨的逻辑证明,这种方法的本质是教师引导下的知识的再发现过程。实践表明,数量方法课程采用这种支架式的教学,配合针对性的练习,差异化的指导,教学效果还是不错的。
最后是要坚持应用为导向的课程教学。这里的应用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课程考核范围内的数量方法在解题上的应用(按大纲要求,识记,理解和应用在考核中占比分别为20%,30%和50%),其二是考核范围之外的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二者关系密切,其一是其二的理想化的简化模型,但从考核范围内的简单应用到现实世界的实际应用,往往还需要借助工具支架来完成。数量方法的新版指定教材[1]相比于原版[4]最大的不同就是增加了分析工具的介绍,即每章附加有利用EXCEL数据分析的典型案例。但这部分内容不在考核范围内,考虑到还有学时紧张的问题,这部分内容是否可以略去不讲呢?我们主张,数量方法课程应坚持应用为导向,对这部分内容只需很少学时的课堂操作演示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方面学生可以用EXCEL的数据分析功能来验算,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加深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
以上是我们对数量方法课程教学的一些初步探索和思考,相关课程尤其是电子商务自考本科专业的数量方法(课程代码:00994)也可参考。
[ 参 考 文 献 ]
[1] 李宝仁.数量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 高艳.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支架式教学模式探讨[J]. 当代教育科学,2012(19):62-63.
篇8
研究性学习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最早的萌芽出现于我国孔子的因材施教与苏格拉底的“产婆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杜威在芝加哥大学率先倡导“LearningByDoing”的理念并付诸实验研究性学习,即通过与研究相类似的认知方式和心理过程来了解、接受、理解、记忆和应用人类已有知识或认知的认知活动[1].在高等教育中,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通过研究性的方式提出、理解和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形成学习能力、创造能力与相关专业精神的活动.正如2000年教育部的《关于实施“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的通知》所言,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根本课题,就是反思以知识注入为特征的本科教学传统,重建以学生主动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为灵魂的现代本科教学模式.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是教学质量.因此,提倡主动学习和创造性学习,蕴含着新的知识观、课程观、教学观和学习观的研究性学习,就应该而且可以成为我国本科教学改革的一种重要甚或主导性模式.对于理论知识较为深奥的理科课程,学生比较容易陷入枯燥的理论证明的漩涡而害怕,从而失去对课程学习的热情及兴趣.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与学习热情将是学习成功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所以研究改变学生的被动学习状态为主动学习状态,让学生从被灌输者变为主动思考者,以达到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的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很有必要,也必将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实施的重要方向之一.
2研究性学习方法
本文将以工科《概率统计》课程为例,从以下四方面着手来引导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学习热情,第一个方面是引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思考问题;第二个方面是启迪学生运用发散思维思考问题,这样可以让学习跳出思维的定势,培养学生的多角度的思考问题的习惯;第三个方面是进行基于Matlab的验证学习.概率统计实际上是源于生活的一门课程,从定理到习题处处可以在实际生活中找到原型,很多习题也是源于实际问题,学生自己通过将课本中的一些较为容易实现的理论环节进行实验编程验证,可以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从而对课程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与理解;第四方面是基于实际问题的教学,将实际问题引入课堂教学以及课外实践活动能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对学习知识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也易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1逆向思维
训练逻辑思维的一个有效的方法是进行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刻认识事物或现象本质,避免对问题或概念仅停留在表面上,通过正反两方面思考,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真正掌握所学知识点.下面例1将通过正反两方面来对问题进行求解.由例1可以看到通过逆向思维的求解得到和正向思维求解同样的结果,而通过逆向思维求解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这样可以让学生对全概率公式运用的更加熟悉,理解的更加透彻,也能更加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与兴趣,从而有利于学生更加灵活的运用知识点解决问题.
2.2发散思维
对于概率统计学习中的很多问题其求解方法可以有多种,这些方法往往蕴含着不同的思考问题的角度,发散性思维就是要从与常规不同的角度来解决问题.新颖的思考问题角度往往能给问题的求解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从而能达到锻炼学生思维的广度,启迪思维的目的.通过例2可以看到,解法一通过微观的角度细致分析所求事件发生的每一种可能性,解法二从另外一个较为宏观的角度整体考虑两个事件发生的概率的关系从而进行求解,对问题的理解和把握要求更高.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两种解法相互关联,思考问题角度互为补充,从而有利于锻炼学生思维的弹性与延展性,更加灵活的对问题进行求解.
2.3基于Matlab的验证学习
Matlab语言是国际科学领域应用和影响最广泛的三大计算机数学语言之一,在很多领域Matlab语言是科学研究者首先选用的计算机数学语言.它是一种集数值计算、符号运算、可视化建模、仿真和图形处理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图形化语言,问题的提出和解答只需以数学方式表达,不需大量原始的编程过程,易学、适用范围广、功能强、开放性强、网络资源丰富[2].另外Matlab程序限制不严格,程序设计自由度大.例如,在Matlab里,用户无需对矩阵预定义就可使用,程序的可移植性很好,基本上不做修改就可以在各种型号的计算机和操作系统上运行.使用它可以很容易实现和验证高等数学、概率统计等大学课程所讲述的内容.唯物主义的哲学观告诉我们学习要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要在实践中得到检验才算是真理,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的真理才更加有生命力,才能更加被人所铭记.《概率统计》课程作为理工科课程需要学习很多的定理证明,然而概率统计是源自于生活的一门学问,最早源于赌博问题[3],概率中的很多例题以及命题都可以在实际问题中找到对应的原型,并加以证明,下面以“抓阄问题”[4]的实验证明来说明:由频率与概率之间的关系,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加频率应该越来越接近概率,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到三个人抓到“有”字阄的频率十分接近,随着实验的次数增加均越来越接近1/3,这样正好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频率和概率之间的关系.
2.4基于实际问题的教学
概率统计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决定了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入与实际生活联系比较紧密或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问题作为讲解范例,这样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其学习的兴趣.比如在古典概率部分可以引入如下学生感兴趣的“生日问题”:
篇9
关键词:信息素养;课程学习;课程整合
当今社会,信息素养是全球信息化需要人们所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是一种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同时,信息素养也是一种综合能力,它涉及各方面的知识,和许多学科有着紧密联系。对于我们高校大学生尤其要重视培养,其培养方式应该与各学科课程有效结合起来,其实质,是要做到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并且,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大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深入发展,把信息素质的培养与学科教学整合在一起,使信息素养融于学科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活动中,这是高等教育真正培养高素质人才、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信息素养与各学科课程相结合的教学改革正在成为当前我国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从信息素养培养与学科教学、课程整合的角度出发,探索信息素养培养如何与学科课程有效结合的教学改革。
1 信息素养与课程教学相结合的紧迫性、必要性
1974年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Paul Zurkowski)首次提出了信息素养的概念;1989年,在美国图书馆协会信息素养主席委员会总结报告中将信息素养定义为必须能够确认何时需要信息,并能够寻找、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信息素养教育可使学生深入而广泛地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扩展知识、构造知识、提出问题并进行判断性思考。信息素养教育正在发达国家正规教育的各级层面上开展,尤其是本科和研究生教育。我们深入地研究了信息素养的定义、各国标准、培养方法,特别是国外信息素养培养的一系列成熟可行的实践培养模式和规范化的实践项目。比较完善和成熟的有WTI网络主题探究、WebQuest网络主题探究、7E网络主题探究、拾荒式搜索网络主题探究、Big6主题探究等。而目前,我国一些重点大学的信息素养教育主要通过文献检索或信息检索课进行,而诸多地方院校大多是只简单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而己,就连计算机教师也是只传授计算机操作技能,而忽略信息素养教育。那么,其他专业课教师则更加缺乏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意识。信息素养培养在许多高校没有受到重视。
首先,信息素养与专业课程的结合决不是简单的功能叠加,也不仅仅是某些工具或软件、技术层面的应用,而是要将信息素质的培养与专业课程教学完全融合,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整体。其次,教学过程应分清主次,本着课程知识为主、信息利用为辅助的原则。教师在教学时要立足于课程而不是信息技术,在新载体新媒体的网络环境下教与学,信息及信息技术是为教学而服务的。在引导学习中是以课程知识点的探究为着跟点来加强学生们信息素质的培养,利用信息解决问题过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掌握信息技术,使学生能够达到整合知识,构建自己知识体系的目的。最后,学校应要求教师学好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注重掌握信息技术手段,注重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2 信息素养与专业课程结合的具体教学改革案例
我们研究小组以《计算机基础》、《药理学》等公共和专业课程为例,引用国外成熟的Big6信息问题解决方法,采用基于询问的、问题的和资源的学习,探索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型学习专业知识的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法和途径。
采用具体的信息素养实践方法――Big6信息问题解决方法,与专业课程教学相结合,首先由教师对整门课程知识点进行归划,对于重点难点问题,设定情景与环境,利用问题驱动方法,然后由学生自主按照Big6方法和步骤进行探究。学生自主探究地整个过程为:①学生组成团队,自行设计研究地具体问题②头脑风暴方法,确定尽可能多地信息渠道③利用各种资源来获取信息④选择有效信息⑤结合自身观点,整合信息(即构建知识的过程),学生完成作品⑥师生评价、反馈。
现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教学案例,其教学设计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主要针对的是大一新生,教师依据课程学习的进度,分别对日常生活问题、计算机基础知识、网络基础知识三大部分设定学生研究的主题,既可由教师指定、也可由学生小组自设具体研究问题,采用Big6信息问题解决模式进行解决问题,书写报告表,使用Word或PowerPoint等技术手段创建学生作品,优秀作品予以展示。
课程主要教学过程如下:从第一次课开始就向学生们引入信息素养理念,从而确立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不断思考、自我总结的学习理念。讲解国外先进的实践模式与步骤,接着分组布置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生活与学习问题,每位学生课外通过自己的搜寻、评价、分析与整理,最终形成研究报告。课程首先讲述信息处理技术(Windows、Word、Excel、PowerPoint操作),而理论部分(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最后全部由学生分组按照信息问题解决方案的步骤进行,最终生成书面研究报告,以及小组选派出两位主讲人上台演讲相关专题内容。
最后,我们倡导广大教师都行动起来,信息素养培养不仅是信息技术专业教师的职责,而更应该有广大教师投入进来,结合自身专业课程,把信息素养教育与专业课程相结合,把信息素养融入每门课程的内容、结构和结论中,通过经历一系列主题的学习,最终培养出既具有信息素养、又对自专业知识能专能精的创新人材。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物理化学;教学方法;设计性实验
Discussion on Physical chemistry teaching as basic course of pharmaceutics
Bai Xi
(Department of Chemistry,Changzhi Medical College,Changzhi,046000)
Abstract: Based on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physical chemistry teaching, we put forward the exploration of teaching reform, in order to better develop the students' learning autonomy and thinking, to improve students' ability to analyze problems, solve the problem.
Abstract: Physical chemistry; teaching method;design experiments
【中图分类号】G642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是十关于教育的精神。如何进行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是值得我们每一个高校工作者深思并付诸实践的问题。我想,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应该包括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横向是指人文精神的培养,纵向是指科学精神的培养。本文就专业方面,如何提高学生的专业精神,科研素养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出几点浅见。
1目前物理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物理化学是药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以物理和数学为理论基础,具有典型的学科交叉性,知识的宽广性和原理的费解性三大特点[1],理论抽象,公式繁多,可以说,物理化学是大家公认的所有高校课程中,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课程之一。而传统的教学中,填鸭式的满堂灌更使得学生感到学习的枯燥乏味,毫无兴趣。
1.2学生在学习中,经常有这样的困惑:很多知识老师讲的我都懂,但是自己独立解决问题时,却没有头绪,无从下手。其实,问题在于,学生的学习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没有建立起系统的知识体系,所学的知识是零散的,习得的知识不够系统,不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去解决某一问题。
1.3物理化学是药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与后续课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其原理和知识已经渗透在药物研究的各个领域。因此,在学习理解物理化学一般学习方法的同时,还应该注意挖掘物理化学学科本身所蕴含的丰富的哲学思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其他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今后科研兴趣的激发起到关键作用。专业知识体系的构建,专业思维方式的培养,实践是最好的老师。
1.4传统的考试机制,使得学生学习只为了应付考试,完全扭曲了课程设置的初衷,更违背了教育的目的,无法激励学生的求知欲望,更难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因此,要想使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学习的评价机制也应当相应地改变。
2.物理化学教学探索
2.1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观念
大学生知识的获得不仅靠课堂上教师的传授,更多的是从课后自己通过查阅文献、做实验、听讲座等方式生获得。作为教师,授之以渔才是真正负责任的教师。因此,课堂教学不能只追求使学生掌握某些知识点,而是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科学专业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对问题的解决,无需也不应该是给出完美的解释和解决,而是要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2.1.1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物理化学中一些抽象的理论,大多是以其他学科的理论、假设为基础提出并论证的,要对理论有深刻理解,需追本溯源,找出其支撑理论与假设。为此,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学生课后做功课,查文献,找资料,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并给出讨论的空间。某些章节的学习,如:表面活性剂部分,可交给学生自己来讲授,通过课前的精心备课、课堂上的用心讲解,对该章节知识的掌握程度就会比平常更深。总之,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主动性。例如,
2.1.2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每一章节学习结束后,要求学生及时进行小结,使其能够对本章节知识在头脑中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每门课程的学习结束,也要及时回顾总结,使整门课程框架清晰明了,在后续课程的学习中,要逐渐建立起系统的专业知识体系,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才能思路清晰,有的放矢。教师在教学内容上精心设计,可以提供一些经典的案例进行分析,使得学生自然引出知识点及其延伸应用。例如,通过3个案例的教学,即永动机案例(说明能量守恒、热力学第一定律)、熵增原理案例(说明熵的概念、引出以及使用范围)和合成氨案例(说明吉布斯自由能的概念、用途),可以让学生轻松掌握热力学部分的重要知识点[2],并使得这些知识点之间建立起系统化的联系。每一模块都可以选取几个经典的案例将涉及的知识点涵盖并相互联系,这样学生习得的知识便不再是孤立的,解决问题时逐渐建立起联系的思维方式。
2.1.3合理设计实验课程。通过实验课,要达到三方面目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运用实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科研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在课程设计上要循序渐进,分步进行,最后通过设计性实验对教学成果进行检验。设计性实验通过结合教师的科研课题或学生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提出,完全由学生自主进行实验。另一方面,实验课程的设置还应注重上下游课程之间的渗透与衔接,协调把握课程的相对独立性和连续性,多个关联学科整体设计实验内容[3]。整个实验课程,在培养学生用实验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启迪了学生的科研精神和创新思维,为物理化学知识在后续课程的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2课程评价体制的改革
考试的目的是检验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因此,课堂表现、课后成果和期末成绩都属于评价范畴。课堂上学生的发言和讨论的积极性,课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和结果都作为评价的内容,这样才能激励起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除此以外,通过学期末的设计性实验,不仅可以加深理论在实验中的应用,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的思维方法。
参考文献:
[1]高俊萍,姜茹,李穆琼,等.药学专业物理化学课堂教学的思考和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12):1064-1065
- 上一篇:绿色工业建筑设计
- 下一篇:国土空间规划法规体系